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空间分析

城市空间分析

城市空间分析
城市空间分析

城市广场空间研究

1.我国城市广场建设现状及问题

时至今日,国内城市公共空间设计领域研究借鉴西方成果时出现的盲从倾向,使得个性认知的淡化成为国内广场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其次设计师从第一位的主动创造者沦为了被动模仿者,很多设计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另外缺乏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使得多方矛盾得不到有效协调。

2.空间与人

事实上,广场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交流的场所,应是为人所实用、为人所体验的人性空间,应当有“空间感”和“场所感”。

2.1 人性空间的认识

人与空间存在互动关系,因此在空间的营造上,一定要考虑人的多层面、多方位的不同需要,以达到空间环境与人行为活动的有机统一。这一需要包含两个层次:一是要“宜人所用”,二是要“宜人所感”,“人性空间”的本质是“宜人”的。

2.2 城市广场与人

作为城市中最有活力、最有标志性的公共活动空间,城市广场愈来愈成为人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方面,广场要满足人们交往、流通、休憩、娱乐等多种不同的行为活动需求,为这些活动提供理想的场所;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广场气氛、文化内涵的营造,给人以亲切、舒适、愉悦的心理感受。以下通过不同角度对广场空间形态进行研究分析。

2.2.1从城市设计角度对广场的设计进行空间形态构成研究广场处于城市空间环境中,在城市规划背景下的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空间的设计,通过对城市空间的设计,确定了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广场空间形态的构成。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广场的过程中,认真分析该地区的城市设计成果,研究广场的空间形态,构成要素、手段,空间位置、规模,围合程度,该空间与周边空间的联系,包括功能的、景观的,以及在城市空间中的地位等方面。从这些分析研究结果出发,重新审视原来的城市设计成果中广场设计的思路和方法,汲取其合理的成份到广场设计中来,同时也应发现其中的问题,并且进行修正完善,最终应该是广场设计与城市

空间形成有机的整体,成为城市空间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2.2.2从建筑设计角度对广场进行空间设计通过对广场现状调查研究,结合设计任务要求,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两个层面,对广场的宏观把握和空间形态的设计,己经为具体的广场设计提供了充足的依据和材料,这就为建筑师、规划师提供了可靠的工作平台,规划设计可就具体的围合方式、围合程度、围合要素、围合手段、上下界面处理,空间形式、空间风格进行具体深化。建筑是围合的重要手段,是形成空间特色、空间特征的主要承担者,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需处理好建筑与广场空间的关系。

(1)互为存在

建筑界定广场空间,广场空间因建筑的围合而存在,广场空间是建筑存在的基础,建筑通过广场与外部交流,发挥建筑的使用功能。

(2)功能匹配

建筑功能和广场功能不是截然分开的,二者相互匹配,不能冲突。有时广场的性质要求它只能配合某类建筑,有时某类建筑的存在规定了广场的性质。但在很多情况下,经常很难确定究竟何者起到决定性作用,因为二者本来就是统一的。

(3)形式协调

形式问题包含的内容较多,建筑形式包含着文化,同样广场空间的形式也包含着文化。广场空间的形式取决于以下因素:平面形式、尺度、材质、界面,然而所有这些都与周围的建筑有自接的关系,建筑与广场空间的协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纵向上的协调—尊重历史

横向上的协调—尊重现实

与风景的协调—尊重自然

3.广场的空间组织

广场空间的安排要与广场性质、规模及广场上的建筑和设施相适应,应有主有从、有大有小、有开有合、有节奏地组合,以衬托不同景观的需要。要满足人们活动的需要及观赏的要求,同时考虑动、静空间组织,把单一空间变为多样空

间;充分利用近景、中景、远景等不同层次的景观,使静观视线变为动观视线,把一览无余的广场景色转变为层层引导、开合多变的广场景色。

3. 1广场的围合程度与围合方式

不同的围合方式给人们不同的空间感受,比如说有A, B两个城市广场,它们的面积和形状等条件都是一样,但是B广场的四个角被建筑物所封闭,而A 广场的四个角则是四个路口,那么这两个广场给人的空间感受是不一样的。B广场由于四个角都构成了阴角空间,大大提高了内部空间的封闭性,A广场由于四个角形成了缺口,所以削弱了空间的封闭性,两者相比较,B广场给人的感觉就要比A广场的面积大。这就是不同的空间围合方式所形成的不同空间感受。实际工作中,可开合并用,开中有合、合中有开,使广场既上有较开阔的地区,也有较幽静的地区。

四面和三面围合的广场是最传统的、最多见的广场布局形式。此类广场一般由建筑围合而成,但当进入广场的每条道路能够封闭视线时,或广场的角部封闭、中间开口,也能形成这种较为完整的空间围合感。这种布局形式围合感强,容易成为“图形”,能使人产生安全感,有更好的使用效果。中世纪的城市广场大都具有“图形”的特征,空间都比较封闭,广场周围建筑的风格、色彩统一,有主有次,有高有低,形成丰富的天际线变化,具有较好的空间容积感。

对于二面围合的广场可以配合现代城市的建筑设置,同时借助于周边环境以及远处的景观要素,有效地扩大广场在城市空间中的延伸感和枢纽作用。

3.2广场空间构形体现地域文化特色

地域特色城市广场空间的构形反映了特定城市空间的几何学关系和空间秩序的组织方式。通过对广场的构形地域特点的研究,我们发现城市广场空间形态与作为界定它的周边环境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而不同环境下城市广场空间构形体现不同的特征和区别。

3.2.1比例与尺度广场空间与城市空间一样,可能是封闭的独立性空间,也可能是与其他空间相联系的空间群,一般情况下,当人们体验城市广场时,往

往是街道到广场这样的流线,人们只有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时,才能欣赏它,感受它。因此良好的广场不仅要求周边广场具有合适的高度和连续性,而且所围合的地面具有合适的水平尺度。

3.2.2围合与沟通围合是界定空间的基本形式。城市广场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是由实体围合而界定成的。周边界定广场的比例、尺度、造型等决定城市广场空间的大小、用途、和形式产生很大的影响。通常城市广场周围往往被精美的柱廊所环绕,四角封闭的广场形成阴角空间,有助于形成安静的气氛和创造“积极空间”。

3.2.3整合与分离空间整合为城市空间的重组创造条件,是城市空间形态基本途径之一,整合的目的在于构成整体,并实现时间在空间上的延续。分离是指构成整体的片断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甚至有自身的结构组织特点,是个体特性的体现,是空间在时间上的拓展,同时整合的差异性直接造成广场地域风格的多样化。

4.结语

广场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中提高城市空间质量的重要途径。设计师的工作不单是体现在空间的组织上,比这更重要的是对人在这一空间里的活动有一个明确的设想,并且把这一设想与空间造型有机结合起来,将广场作为城市文脉的载体,延续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

开放式街区的活力空间营造—以曼哈顿为例

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之后,街区制又一次成为了热点话题,特别是城市规划圈子内,又迎来了一次关于开放式街区利弊的大讨论。开放式街区的好处是什么?对国内街区又有哪些借鉴之处?笔者带着这一问题对开放式街区的经典案例纽约曼哈顿岛进行了考察,发现曼哈顿的开放式街区除却交通层面的意义更有价值的内容在于激发了城市的活力,而这种活力的营造源于街区的三个基本特征,即街区的开放性、包容性和适应性,在此供大家参考。 曼哈顿街区的形成历史和主要特征 纽约主要由五大区域构成,主要围绕曼哈顿区域为核心展开。1609年,哈森带领荷兰人占领曼哈顿,荷兰人按照阿姆斯特丹的方式来规划曼哈顿岛,因此在岛的尖部规划了运河,整个岛由很多街坊构成,北边界做了城墙,就是现在的华尔街,后面建设了城堡。 图:17世纪的曼哈顿岛南端规划 纽约的空间扩张从美国建国后开始发展,最初扩张是在下城地区,慢慢延伸至整个曼哈顿都被网格填满,这只用了十年时间,并且这一路网格局至今无明显变化。此路网每个网格长100多米,宽60米,横向长边为住宅主朝向,这也是今天我们探讨的开放式街区的基本架构。本文主要探讨这种街区模式和城市活力的关系,这里概括为开放性、包容性和适应性三个方面。

图:18世纪的曼哈顿岛路网体系 街区的开放性 顾名思义开放式街区的重要特征就是开放,开放是街道空间具有活力的本源,而这种开放是怎样形成的呢?经过分析,我们认为这种开放式街道空间的形成受三个方面的影响,分别是街区的尺度、开放空间的布局模式以及建筑底层空间的利用。 1.街区的尺度对开放度的影响 街区的尺度意义在于同样面积的小尺度的街区提供了更多的街道周长,即增加了街道空间的长度。以纽约中央公园以东60-65街和上海杨浦区某小区做案例对比,同样面积和相似功能的情况下,曼哈顿提供的街道空间长度是上海街道空间的3倍!街区尺度的缩小会相应带来开放度的提升,这是街道和城市活力的基本面。

第九章_城市公共空间

第九章城市公共空间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城市公共空间狭义的概念是指那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城市公共空间的广义概念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例如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城市绿地等。 二城市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及规划设计:城市公共空间由建筑物、道路、广场、绿地与地面环境设施要素构成;城市公共空间除有功能要求外,其数量与城市性质、人口规模有密切关系;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的内容多,包括总体布局和具体设计。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在本质上属于城市设计范畴,需要作城市设计,其目的是创造功能良好、城市空间有特色的环境。城市公共空间的重点是城市中心、干道、广场和公共绿地。 一城市中心区的概念Downtown:城市闹市区的俗称,通常指传统的商业中心(Uptown:城市的住宅区和非商业区) CRD:Central Retail District,以商业零售为主 二城市中心区的功能构成:商务职能;信息服务职能;生活服务职能;社会服务职能;专业市场;行政管理职能;居住职能 三城市中心与中心区的历史发展进程:古代城市:城市中心的职能变迁;近代城市:城市中心的快速发展与中心区的形成;现代城市:全球经济条件下中心区的发展 四中心区规划的相关理论: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式;霍伊特的扇形模式;哈里斯与乌尔曼的多核心模式;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学说(1、伯吉斯(W.Burgess)的同心圆模式:美国社会学者伯吉斯于1923年提出了同心圆模式。伯吉斯主要是从居住人口的类型和居住区的类型来进行分析的,他认为是向心、专业化、分离、离心、向心性离心等五种力的作用使城市产生了地域分异。其间,城市各地带不断地侵入和转移,就形成了同心圆式的扩散过程。其缺陷:一是没有考虑各区之间的交叉和城市交通的作用;二是未考虑作为城市主要活力的工业活动布局及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2.霍伊特(H.Hoyt)的扇形模式1936年霍伊特对美国城市的房租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城市住宅布局九种倾向的考察,认为城市土地利用呈扇形格局。霍伊特的模式说明了三个问题:一是城市中心是CBD区;二是低级住宅区与批发、轻工业区交叉、混和;三是各等级住宅区是按区分布而非按距中心的距离分布。在其模式中,城市布局的职能区划已见雏形;而且,城市交通、特别是中心CBD的交通线以及对外交通线对城市布局有很大影响。但该模式似乎把城市工业放在很次要的地位,使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的应用价值大打折扣3.哈里斯与乌尔曼(D.Harris &L.Ulman)多核心模式。奎因在40年代提出,CBD是城市主要中心,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中心,各影响一定的地域范围。哈里斯和乌尔曼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各类城市的地域结构,提出多核心模式。在多核心模式中,城市地价并非从中心到外围呈单纯递减趋势,而是出现几个峰值区:在早期落后的城市阶段,从中心到边缘,地价不断递减,而在多核心时代,除了CBD外,城市还有其他次中心,因此多核心模式更适合现代城市的特征4.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学说。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Walter Christaller)于1933年提出的“中心地学说”是现代城市地理学发展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成果。中心地学说是一种解释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理论模式,该学说认为,城市的基本功能是作为其腹地的服务中心,为其腹地提供中心性的商品和服务。由于这些中心性商品和服务依其特性可以分成若干档次,因而城市可按其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档次划分成若干等级,各城市之间构成一个有规则的层次关系。基于均质平原和经济人的假设,克氏提出了三种代表性的空间结构模式:市场原则下的空间模式——K=3体系(即高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面积是低一级市场区的面积的3倍)、交通原则下的空间模式——K=4体系(即高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面积是低一级市场区面积的4倍)、行政原则下的空间模式——K=7体系(即高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面积是低一级市场区面积的7倍)。 五城市中心区的用地结构形态:单核结构形态:中小城市;部分大城市与特大城市;多核结构形态:国际性大都市;历史古城 六城市中心区的职能发展方式:以商业中心为主的发展方式:哈罗新城市中心;商业职能与商务职能混合的发展方式:香港维多利亚湾;以CBD为主的发展方式:纽约曼哈顿岛;哈罗新城市中心;香港维多利亚湾;纽约曼哈顿岛 七城市商业中心规划:城市商业体系的空间分布;城市商业体系的等级类型;城市商业中心的构成与规模;城市商业中心的空间形态;城市商业中心的道路交通组织;城市商业中心的形体环境设计1城市商业体系的空间分布:城市商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机制。商业中心的区位的主要制约因素:商业中心区的位移;商业体系空间分布形态的变形(1)城市商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机制:单一商业中心→城市商业体系;集聚——扩散的生成机制,集聚是为了生存,扩散是为了发展,集聚形成商业中心,扩散导致商业体系的生成与发展。土地市场——政府的调控机制:城市中心土地升级使城市

城市空间分析的技艺

城市空间分析的技艺 [摘要] 城市空间发展的物化体现为城市形态。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空间的研究方法林林种种,然而具体微观层面上的城市空间研究方法并不是很多。设计师在丰富城市空间、认知城市空间中,很多程度上需要大量的这些城市空间分析的技艺。 [关键词] 城市空间分析技艺 “通过何种途径进行城市空间的建造与改造?”这是世界上许多大城市曾经经历过或者要面临的问题。自人们明确的以空间的概念来分析和认知城市的实体环境和抽象以来,已经形成各种各样,各具侧重点的城市分析理论。然而仅仅从宏观上,从理论上来营造城市的空间,还是不够的。当设计师面临到一个城市空间的具体的问题时,还应当需要一些第一手的城市资料及具体的操作方法,这就要依靠一系列切实有效空间分析的技艺。空间分析的技艺构成了城市设计方法微观层面上的内容。 1 城市空间的概念框架 城市空间是广义空间的一种具体形式,与城市活动及其内涵密切相关。如果说,空间是一切外在事物得以存在的前提,同样,城市空间也是承托与容纳城市活动的载体与容器,城市空间表现为城市地域范围内,一切城市要素的分布及其相互作用,并随时间动态发展的系统或集合。 从城市规划与设计的角度,完整的城市空间概念框架应包括城市空间,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空间形态。城市空间形态在某种程度上应视为城市空间结构的孪生物,如果说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各种活动在地域上的一种抽象,则城市空间形态是城市各种活动在地域上的呈现。这两者都是在城市社会经济活动中产生,受到文化、环境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 2 城市空间分析的切入点与内容 城市空间的分析主要从3种角度切入。第一种角度是从物质实体要素(如建筑、街道、树林、河流、山林、交通设施等)与其财团的虚空间之间的交织、组合关系入手,通过对城市空间整体或某一局部的共时态空间格局与模式特征加以

城市空间的资源探索及文化活力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47086307.html, 城市空间的资源探索及文化活力 作者:张博 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年第07期 摘要:城市文化活力是城市文化传播的主要动力,对城市的发展与进步能够产生重要影响。在当前时代发展背景下,需要加强对城市空间资源的探索,展现更多的城市空间文化活力。从城市空间资源的内涵与价值、城市空间资源的特点两个方面,简单论述城市空间的资源,针对城市空间的文化与文化活力进行浅析,并基于内在性思想理论的文化活力分析与基于实证性思想理论的文化活力分析两个方面,探究城市空间的资源与文化活力,以期能够促进城市文明的发展与城市进程的建设。 关键词:城市空间;资源探索;文化活力 城市化进程不但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表现,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所在。城市是人类文化的聚合体,在当前人类实践互动的过程中,承载着多元化的人类发展现状,展现出不同城市氛围、城市发展环境下的精神与气质、印象与理想,等等,展现出独具一格的城市文化空间。加强对城市空间资源的探索,有助于构建良好的城市文化模式,展现更多的城市文化活力,构建富含魅力的城市文化,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完整而清晰的城市化格局。文章将结合城市空间的资源探索及文化活动研究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一些相关观点与建议,希望能够对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以及城市文化的构建产生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城市空间的资源 (一)城市空间资源的内涵与价值研究 城市是以空间与环境资源利用为基础,以社会发展与进步为目标的空间地域系统。城市是集人口、科学文化与经济为一体的区域体系。从城市的发展来看,城市肩负着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责,是实现社会分工与联系的推动性力量,如果没有城市,则各项活动难以深入开展。城市空间的利用情况则会直接影响城市经济的发展,加强对城市空间资源的相关研究,是实现城市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城市空间资源的开发与探索,具体指的是根据城市综合发展中的地面、高空与地下三个部分内容,对城市进行全方位的调整,提升城市的整体容量,合理挖掘城市中的空间资源,提升城市交通整体水平,改善城市环境。基于立体概念可以看出,城市系统中的各项功能均需要在地面、地下亦或是高空中实现,城市中的各项资源具有相辅相成、相互优化的作用。合理开发和利用城市资源,能够改变城市内部功能,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空间资源的特点分析

2020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特训专练:城市空间结构(含解析)

2020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特训专练 城市空间结构 一、选择题 读某区域图,完成1~2题。 1、该地区聚落形态及影响因素分别是( ) A.团状、河流因素 B.团状、地形因素 C.带状、气候因素 D.带状、河流因素 2、最早发展成城市的可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该地区的居民点沿河流延伸布局,呈带状分布。第2题,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往往决定早期城市的选址,图中①位于干支流的交汇处,有大量的人流、物流在此集聚、中转。 答案:1.D 2.A 我国东部某城市积极推进紧凑型城市建设,即通过控制城市蔓

延,提高土地集约混合利用,以先进的公共交通系统连接各个社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模式。下图示意三种建筑布局类型。据此完成3~5题。 注: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地上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例。建筑密度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建筑物的基底面积总和与用地面积的比例。 3.为发展紧凑型城市,该市应优选( ) A.甲类型B.乙类型 C.丙类型D.以上都是 4.紧凑型城市应该( ) A.不划分功能区B.鼓励无人汽车 C.增加立体绿化D.杜绝城市扩张 5.发展紧凑型城市会( ) A.降低公共空间 B.加强钟摆式交通 C.加剧大气污染 D.保护农业用地

解析:3.A 4.C 5.D 第3题,读图可知,甲类型城市人口密度大,容积率高,建筑密度小,土地利用率高,属于发展紧凑型城市的优先选择。第4题,紧凑型城市人口集中,经济活动密集,应该增加立体绿化,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改善居住环境;紧凑型城市也应该划分功能区,杜绝城市扩张不符合实际;无人汽车与紧凑型城市关系不大。第5题,紧凑型城市土地利用率高,有利于保护农业用地;有利于增加公共空间。紧凑型城市可减少人们出行距离,减轻钟摆式交通现状;大气污染加剧是城市不合理发展的结果,不是紧凑型城市必然会带来的结果。 下图为某特大城市夜间人口密度分布图,下表为甲区昼夜人口密度变化趋势表。读图表回答6~8题。 就业人口密度白天人口密度夜间人口密度1960年100 100 100 1998年137 129 60 6.该市夜间人口分布重心向外迁移是因为( )

人类环境的相互作用在城市绿色空间系统

人类环境的相互作用在城市绿色空间系统回顾当代问题和未来的研究前景 摘要 科学论文在景观规划强调的重要性,维护和发展绿色空间,因为它们多为城市居民的环境和社会效益。然而,当代人类环境交互的一般理解问题在城市绿地仍不完整,缺乏定位为城市规划者。本文检视219出版物(1)概述当前状态的研究人类和城市绿色空间之间的关系,(2)组的不同研究方法通过识别的主要研究领域,方法,和目标群体,(3)强调重要的城市绿地的研究前景。 介绍 工业化城市在发达国家一直试图整合可持续的生态、社会和经济维度在各个领域的城市发展(Bunce,2009;hasse还et al .,2010)。在这些维度中,绿地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Szulczewska et al .,2014)。然而,城市人口增长是具有挑战性的城市绿地发展因为关注re-densification政策在市中心地区。在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压力是更令人印象深刻的(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2013)。正在进行的城市化导致城市空间的传播和转换开放土地居民区,而绿地发展不考虑。因此,全球城市化和相互关联的致密化过程与不平等导致居民访问城市绿色空间和绿地等提供的环境和社会效益。 越来越多的研究突出了环境和社会效益与减轻urbanisation-induced绿地作为重要的环境影响和提高公民的生活质量。在这些研究中,城市绿色空间被定义为一系列的公园、街道树木,城市农业,住宅的草坪,和屋顶花园(Breuste et al .,2013)。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个好处或特定的利益,包括以下: a)心理和生理健康(Coley et al .,1997;马斯河et al .,2006年,和其他人); b)经济效益等房地产价格的增加绿色空间在附近(del Saz萨拉查和加西亚Menendez,2007;吉姆和陈,2006;日本田岛,2003等); c)支持社会互动和一体化等社会效益(史密斯et al .,1997和其他人);和 d)环境效益等气候减排潜力形式的冷却(Lafortezza通过阴影条款和水分et al .,2009;Spronken-Smith没问题的,1998),噪声降低(Bolund Hunhammar,1999)和空气污染物的过滤(Escobedo和诺瓦克,2009;吉姆和陈,2008)或通过树促进生物多样性(Fuller etal .,2007)。 此外,一些结构性评论thespecific好处ofurban绿地已发表在过去的几年里。Konijnendijk et al。(2013)提出了城市公园在佐治亚州和健康之间的关系,生物多样性、旅游、社会凝聚力、城市气候和水调节。Milcu et al。(2013)建立多元化的文化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城市绿色空间在哪里确认为这些服务的供应商。伯恩和Wolch(2009)和Gentin(2011)检查最近地理perspec-tives在公园使用,特别是环境正义和种族,分别在美国和欧洲的上下文。 除了发表的研究和评论的数量在城市绿地的研究中,没有结构化的研究成果的概述绿色空间存在的好处。大部分的评论被发布更关注出版物的模式(如数量、年、和地区)但他们既不使用任何(半)定量方法(es)轮廓未来的研究前景突出显示一组明确的目标特别关注cross-thematic(多学科)方法应用于跨城洲际案例研究也不参考具体城市规划。 当代问题的一般理解人类环境交互在城市绿色空间仍然是不完整的为规划者和决策者缺乏方向。因此,合成的主要研究成果可以帮助城市规划者了解利益相关绿色空间在他们的世界的一部分。城市化进程可能会继续,但一个更加平衡的观点在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观,考虑城市居民和他们的生活质量。

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要素

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要素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现状 1.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 城市公共空间的一般概念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城市公共空间的广义概念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例如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城市绿地等”。城市公共空间可以进行交通、商业交易、表演、展览、体育竞赛、运动健身、消闲、观光游览、节日集会及 人际交往等各类活动。 2.存在的现状问题及其原因 有观点认为:在现代科技的促进下,过去需要发生在公共空间领域的一部分社会及市政功能已经转移到了私密领域(如娱乐、资讯获取以及消费过程可以依靠家庭中的电视和互联网来完成),曾经只能以集体和公共形式出现的活动也在逐步转化成为更加个人和私密的形式(例如城市中的各种缴费手续,过去必须到指定的公共场所完成,而现在则可以通过网络甚至通讯手段就可以在私密领域完成),公共空间对于城市的重要性愈趋减弱。但对于目前我国的城市现状而言,公共空间的使用仍然在城市社会生活中占主流地位,只是由于设施陈旧、设计不当以及人们的意识水平不高等原因,造成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相对低下,服务 能力有限,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3.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性 城市公共空间是体现城市风貌与特色的重要场所,是城市的魅力所在。它不但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了开放的空间环境,而且在城市的演变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 角色,记录着城市历史与文脉的积淀。 凯文·林奇(K.Linch)的“城市意象理论”、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的“城市活力分析”以及扬·盖尔(Jan Gehl)的“交往与空间”等理论,都对营建个性突出、富有活力的公共空间的意义作出了积极探讨。从本质上看,公共空间应该是一个自由的环境——人们可以随意使用它们,但也可以自主选择到其他的地方。在此,我们可以通过优化城市公共空间的要素设计,丰富人们相互交往的场所,满足公众多样化需求,提高城市公共空间质量,以此适 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要素 成功的公共空间是以富有活力为特点,并处于不断自我完善和强化的进程中的。要使空间变得富有活力,就必须在一个具有吸引力和安全的环境中提供人们需要的东西,即如何在公共空间中营建和应用“空间与尺度”、“可达性与易达性”、“混合使用与密度”、“环境质量”、“公共设施”、“街道家具”和“公共文化活动”等要素。 1.空间与尺度

城市空间分析

城市广场空间研究 1.我国城市广场建设现状及问题 时至今日,国内城市公共空间设计领域研究借鉴西方成果时出现的盲从倾向,使得个性认知的淡化成为国内广场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其次设计师从第一位的主动创造者沦为了被动模仿者,很多设计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另外缺乏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使得多方矛盾得不到有效协调。 2.空间与人 事实上,广场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交流的场所,应是为人所实用、为人所体验的人性空间,应当有“空间感”和“场所感”。 2.1 人性空间的认识 人与空间存在互动关系,因此在空间的营造上,一定要考虑人的多层面、多方位的不同需要,以达到空间环境与人行为活动的有机统一。这一需要包含两个层次:一是要“宜人所用”,二是要“宜人所感”,“人性空间”的本质是“宜人”的。 2.2 城市广场与人 作为城市中最有活力、最有标志性的公共活动空间,城市广场愈来愈成为人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方面,广场要满足人们交往、流通、休憩、娱乐等多种不同的行为活动需求,为这些活动提供理想的场所;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广场气氛、文化内涵的营造,给人以亲切、舒适、愉悦的心理感受。以下通过不同角度对广场空间形态进行研究分析。 2.2.1从城市设计角度对广场的设计进行空间形态构成研究广场处于城市空间环境中,在城市规划背景下的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空间的设计,通过对城市空间的设计,确定了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广场空间形态的构成。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广场的过程中,认真分析该地区的城市设计成果,研究广场的空间形态,构成要素、手段,空间位置、规模,围合程度,该空间与周边空间的联系,包括功能的、景观的,以及在城市空间中的地位等方面。从这些分析研究结果出发,重新审视原来的城市设计成果中广场设计的思路和方法,汲取其合理的成份到广场设计中来,同时也应发现其中的问题,并且进行修正完善,最终应该是广场设计与城市

城市规划区绿色空间规划研究

城市规划区绿色空间规划研究 在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绿色化导向下,城市绿色空间作为城市极为重要而特殊的生态安全屏障、农林生产设施和游憩服务基地,日益受到重视。面对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乡不当建设行为的强烈干扰和城市居民对绿色空间复合功能的强烈需求,论文基于多地的规划实证,对城市绿色空间规划范式进行了探讨。论文研究融合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引入生态整体规划思路,以土地空间资源配置为基础,以“生态-生产-生活”空间结构、功能组织、用地布局、关键控制要素为核心内容,构建衔接多尺度、整合多功能的绿色空间规划框架体例、规划管控技术、管理实施策略,以弥补现行城乡规划体系和规划范式应对绿色空间的不足,力图通过“有效保护、持续利用和合理开发”实现绿色空间的“生态优先、绿色生产、宜居生活”。论文内容包括如下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研究本体认识:(第一章)提出研究概念、研究目标与内容、研究方法与框架。(第二章)系统认知城市绿色空间的自然、社会、经济多维属性,以及显示在土地空间上的复杂结构形态;辨析影响绿色空间演进的自然力与非自然力,以及局限绿色空间规划的相关政策背景。第二部分为规划范式讨论:(第三章)借鉴国内外相关规划范式实证经验,揭示现行法定规划体系对绿色空间应对不足之处。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融合多种规划思想和方法,提出生态整体规划思路,探讨与现行规划体系衔接的绿色空间规划范式,建构规划框架体 例(规划空间层次、规划阶段及核心技术、法理地位、总体目标、利用分类和规划程序),作为指导具体规划的基本框架。第三部分为规划

管控技术:结合番禺、宝鸡、眉山、重庆等地实践,围绕城市规划区、中心城区和用地单元三个法定规划层次,解析各层次焦点问题,衔接 相关专业或专项规划要求,明确各层次规划主要内容和目标,针对重 点管控内容形成核心规划技术:(第四章)在城市规划区,考量绿色空 间发展战略,制订结构规划,形成分区管制政策指引;(第五章)在中心城区,组织绿色空间功能,制订用地布局规划,集成“六图一表”规划路径;(第六章)在用地单元上,建立“单元引导+片区/场地控规”的分层编制模式,对生态型片区、生活型场地和关联边缘地带提出关键指标要素体系和控规控制模式。第四部分为实施管理创新:(第七章)借鉴国内外绿色空间管理经验,提出完善管理“政策群”,优化管理“工具包”,创新管理机制。

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元素和特征

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元素及特征 作者简介:李曦(1975-),男,工程师,重庆钢铁集团设计院,重庆400000 李曦 摘要:通过分析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及构成,探讨了建筑、街道、广场、绿地系统等构成城市公共空间的基本要素,阐述了这些基本要素在城市空间设计中的作用以及体现出来的城市公共空间的特征。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组成元素,特征 1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界定 城市公共空间意指城市内各建筑物之间的所有公众可以任意到达的外部环境空间形式的总合,这种空间关系依照不同的规模和层次联系在一起。从早期都市狭窄的街道、集市的码头到后来的社区花园、广场、公园、步行购物中心,以至今天的城市开放空间系统(Open Space),都属于城市公共空间的范畴。例如:古罗马集会广场;巴黎塞纳河两岸(Seine River);纽约中央公园(Central Park);上海外滩(见图1)。 综上所述,城市公共空间(Urban Public Space)是指由城市中的建筑物、构筑物、树木、室外分隔墙等垂直界面和地面、水面等水平界面围合,由环境小品、使用者、使用元素等组合而成的城市空间。它们是从大自然中分隔出来的,是较小的具有一定限度性的为人们城市生活使用的空间,主要包括城市的街道、广场、公园 与绿地等。 2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元素 2.1城市空间的边缘———建筑 建筑设计及其相关空间环境的形成,不但在于成就自身的完整性,而且在于其是否能对所在地段产生积极的环境影响。在建筑设计中应该关注与周边的环境或街景一起,共同形成整体环境特色。如重庆市渝中区的CBD商务圈,解放碑周边的建筑不论是立面、顶部、体量、色彩还是裙房高度都做了相应的协调,所以整体风格看起来很一致,与其公共空间所要体现的

郑州市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分析

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分析 ——以郑州市为例 城市规划0902 祝相科200917020215 城市形态是城市建设和规划的重要依据,城市规划者的城市形态理念直接决定了城市规划的效果,以致影响城市的总体布局、城市发展的综合效果、交通组织和城镇群的合理分布,甚至关系到城市生产、生活质量、城市改造、城市合理发展方向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城市空间是各种人类活动与功能组织在城市地域上的空间投影,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载体,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是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核心内容,城市的区域分析、定位研究以及发展目标的实现等研究最终均要落实到空间上。因此,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性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尤为重要。 有学者认为城市结构与城市形态互为表里,城市结构表现为城市发展中的内在的动力支撑要素,城市形态则表现为城市发展的外部显性的状态和形式。城市空间结构只是城市结构的一部分,表达的是要素在空间组合上的关系,这种关系即为城市相互作用。城市结构实际上既决定了城市形态,也最终决定了城市空间结构。也就是说,城市空间结构就是能够通过城市相互作用体现为城市形态的那部分城市结构。 其实,目前对城市形态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纵观学者们对城市形态的理解和表述,从横的方面来看,城市形态具有物质和非物质两种表现形式,物质方面主要指城市各有形要素的空间布置方式,包括街道网的结构形式,各种功能的地域分异、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和建筑环境以及中心城市和相邻城镇群组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和结构变化特征等;非物质的主要包括城市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等所形成的城市社会精神面貌和城市文化特色。从纵的方面来看,城市形态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拼贴式的,是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积淀的汇合;城市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历史的变化而产生渐进式、碎片式的变化,通过这种渐变,既可以保持城市文化的延续,又能不断地更新。不过每一个不同时期,都会有一种反映时代特色的占主体的城市形态。 郑州市城市形态演变过程: 郑州市的城市形态经历 了“块状发展一点轴延伸一组 团分散-一体两翼”的过程, 城市的内部填充主要发生于 老城区与京广铁路线之间,井 向南北方向蔓延。而近20年 则是组团分散-一体两翼的转 变。并且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 两翼“生长臂”的不断延长, 中心城区的中心功能尤其需 要不断强化才能满足两翼生 长的要求。

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的统筹方法

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的统筹方法 发表时间:2020-03-24T08:13:05.587Z 来源:《建筑细部》2019年第19期作者:吴江琦[导读] 保证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能够达到科学标准,能够达到预期目标,确保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取得实效。 广西壮族自治区城乡规划设计院 摘要:在城市发展中,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是一种重要手段,对提高城市绿色空间规划质量和满足城市发展需要具有重要作用。从当前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来看,掌握正确的统筹方法,对整个规划工作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布置,是提高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效果的关键。为此,我们应当认真分析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的背景和意义,并制定有效的发展思路,推动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落地实施,保证实施效果达到实际需要,推动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有序进行。 关键词: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统筹方法 引言 在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中,我们不但明确规划的国家背景和城市背景,同时还要掌握正确的规划思路,从整体构想和具体规划两方面出发,提高规划思路的科学性。在此基础上,还要推进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的具体实施,掌握具体的规划措施和规划方法,细化规划细节调整规划方案,使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能够得到有效实施,并取得积极效果,保证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能够达到科学标准,能够达到预期目标,确保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取得实效。 一、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的背景 (一)国家背景 对于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而言,国家已经做出了整体的部署,为了提高生态城市建设质量,建设生态城市,使整个国家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改变,在国家层面城镇化发展对绿色生态空间规划引起了足够的重视,使整个绿色发展成为城市规划的主流,在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意见中,将国土空间、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以及生态保护要素放在了重要的地位。因此,对于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而言,国家出台了具体的政策和措施,充分保障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有序进行[1]。 表1 国内外先进城市绿化指标比较 (二)城市背景 在城市发展中,城市对绿地的面积和绿地的构建出台了具体政策,例如,城市绿地生态规划在多个空间层次上进行了拓展和探索,在市域和城市规划区以及城市集中建设区域,通过层次的划分,绿地面积的扩展以及城市绿色空间发展维度的规划,都将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上升到了城市建设的重要层面,使城市绿色生态规划能够在科学性、全面性和有效性方面得到有效落实,确保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能够达到科学性标准,在这些政策的指导下,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取得了积极效果。 二、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思路 (一)整体构想 在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中,需要结合城市的发展实际和城市的具体情况进行整体规划。应当对整个市域的绿色生态空间进行规划,并且对市域的绿色绿地系统进行规划,通过整体方案的形成,以及整体思路的确定,使整个绿色生态空间规划能够达到绿色规划目标,提高绿色生态空间规划的整体质量。在整体规划中,应当对城市绿色生态空间分层次、分区域进行规划,同时还要在集体规划中按照城市不同的功能区域制定绿色空间规划方案,使规划方案能够具备较强的指导性[2]。

城市的活力营造

香港的一趟行走,之前对于城市思考的种种,在“城市设计美学”课程结束的论文考察作业中终于以这么一篇自我感觉还不错的论文作结,对于自己生活的城市、自己走过的城市,有爱也有恨,理想中的城市是怎么一个样子?我可以想象,但无法营造,也无法想象未来城市的样子。我喜欢的城市应该是一个具有活力与可亲的城市—— 文章很长,很枯燥,不过,还是希望有人能够喜欢。 城市的活力营造 作者:有栖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平庸与乏味、同质与均一的城市空间,试图归纳影响城市空间活力的因素。探讨这些因素对提升城市空间活力的重要性以及空间活力的设计原则,并通过分析在这些因素营造下的实际案例对城市空间带来的影响,城市居民在对此空间所持的态度。最后总结出营造城市空间活力的一般思路。 【关键词】城市空间,活力,案例分析 一.当前城市空间的发展现状 1.城市空间与城市活力的释义 城市空间在本文中是指为容纳某些活动而特意或不自觉形成的,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使用的并且是易于进入的空间。城市空间不仅包括城市公共空间,还包括城市空置空间。具体为街道空间、公园、广场、海滩、河流绿地、公共场馆、居住区户外场地、废弃的旧建筑场所等。城市空间是为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提供休息、交往和娱乐的场所。 城市活力即城市旺盛的生命力,即城市提供市民人性化生存的能力。它涵括了凯文·林奇与简·雅各布斯对城市活力的定义。城市空间的活力最终追求的是营造出一个充满趣味性与丰富性的空间场所,使得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得到精神上与物质上的满足。

2.城市空间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当前城市的活力空间不足,无法满足各年龄层的人们对各自不同空间的需要。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对于一个青年乐队,常常无法找到一块练习与展示的城市公共空间;对于一群自行车爱好者,无法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场地;对于一个喜欢闵想的人,无法找到一片安谧的空间;对于一群三五知己,无法找到一片谈天说地而无人打扰的聊天空间…… 城市空间的街道、公园、广场等同质和均一性严重,缺少个性,空间尺度脱离“人体尺度”而显得空旷,缺乏人性化设计,使人不“易”进入。城市公共空间与空置空间的界限明显,而公共空间设施陈旧,缺乏趣味性、亲近性与艺术性以及人们对品质生活的需求水平不高;空置空间的再利用没有受到重视,严重浪费了城市空间。导致城市空间的品质低下,而有限的城市空间又无法满足急剧增长的城市人口对其的需求。随着当前城市居民个人素质与经济收入的不断提高,要求有高品质的生活环境,而城市空间便是除了居家环境外人们接触最多的环境,此时,城市空间的活力便成了引导一个活力城市的标杆。 3.城市空间的重要性 城市空间是城市中最易识别、最易记忆的部分,是城市特色的魅力展示场所。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简·雅各布斯的“城市活力分析”、扬·盖尔的“交往与空间”以及伊恩·本特利的“城市的人性化生活”等理论,都对营造富有活力的、个性特出的城市空间的意义作了积极的探讨。 从本质上来看,城市空间应该是一个自由的环境——不同年龄层的人们可以很容易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而且容易进入,可以随意使用,也可以自主选择到其他的自己喜欢的空间里去。城市空间可以是单独功能的,也可以是交混功能的场所空间,无论是单独的还是交混的,城市的活力空间都意味着能够满足人的意图,并不断地多次地深入到城市的空间里去,以求满足不同时期不同的心里需要。为此,我们就必须从各方面寻求解决这种复杂性与矛盾性的方法,通过优化设计而营造的城市空间,丰富人们交往的场所,满足不同需要,以求提高城市空间的品质,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城市空间的活力因素 一个被称赞的城市空间是以富有活力为特点,并能自我完善,推陈出新。要使得空间变得富有活力,就需要在城市提供的空间下(无论是公共空间还是空置空间)提供人们需要的东西,即城市空间的活力因素——“空间尺度”、“交通可达度”、“交混功能”、“公共设施”、“街道家具”、“公共文化活动”等。 1. 空间尺度 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由长、宽、高等量度和范围表现出来,是物质存在广延性和扩张性的表现。城市空间要考虑空间秩序的问题,从一个空间运动到另一个空间时人对空间的体验(如渗透、转换、导向等)。这种空间序列的连续和完整,可以保证人的行为活动和视线不被打断,从而实现人对城市的体验。城市空间的设计是以尺度来参照分类的。 尺度,既是空间设计的手段,也是空间设计的原则,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创造有意义的、适合人们需求的尺度效果。有时,“超尺度”是为了某种非凡的使用功能或为了取得某些特定效果而不得不采用的。但是,当前城市一些广场空间的设计就片面采取巨大的尺度来营造“宏伟”效果,那不但不是活力的表现,而且还会造成荒芜的景象,人不“易”进入。所以,城市的空间首先得“尺度宜人”,但凡“人性的场所”都是具备“人体尺度”的。 国内城市人口众多,为达到“宜人的场所空间”而又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就得从数量上而不是尺度上来追求达标。 2. 交通可达度 当今城市的发展面临的是不段扩张的局面,对交通的依赖程度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城市的活力空间吸引了人们的兴趣,于是产生了交通;有了交通,才使得人们到达城市活

南京主城公共空间规划

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二O 一九年五月 前言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规划设计和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社会交往,激发城市活力,展现城市自然人文特色风貌,提升城市公共服务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深入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按照“合理规划建设广场、公园、步行道等公共空间,方便居民文体活动, 促进居民交流”的要求,积极推动城市公共空间的合理利用,充分彰显南京城市特色,特编制《南京主城公共空间规划》。 本规划旨在优化主城公共空间结构,健全和完善主城公共空间体系,明确主城公共空间品质建设要求,引导下层次主城公共空间的设计、建设和管理。 本次规划范围为南京市主城区,指长江以南、绕城公路以内的范围,总面积约281平方千米;规划对象界定为对全体公众开放的、支持公共活动的地上开敞城市空间,包括城市街道、广场、公园、公共绿地、体育活动场地,及建筑附属室外场地公共空间等。 说明 1、本材料是为方便公众了解城市规划而制作的参考性文件。 2、本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控制与引导性文件,不代表具体的项目实施计划和实施方案。一旦有建设行为,应依据批准的具体项目建设方案实施。 3、城市规划是不断优化更新的过程,规划内容以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存档备查的最新版本为准,同一地区同内容深度规划若有更新,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将即时在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网站上公布,本材料 自动作废。 4、本材料版权及解释权归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所有,未取得版权人的书面授权,谢绝改变、分发、发布或使用本材料图文资料。 85896072 https://www.doczj.com/doc/147086307.html, ?地 址: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171号 ?邮 编:210029 ?网 址:https://www.doczj.com/doc/147086307.html, ?咨询电话:85896072

如何创造有活力的城市空间

如何创造有活力的城市空间 城市中五光十色的人类活动,离不开它所依托的物质环境。在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质量的今天,城市开放空间的建筑和改造活动日益增多,设计水平和评价标准也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要更好地研究和评价城市开放空间,就必须了解在其中活动的人们的活动类型和性质及人们的活动对环境的要求。公共空间中的户外活动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必要性活动包括了日常工作、上学、购物等生活事务,这是人们最基本的需求,它们的发生很少受物质环境的影响,相对来说与外部环境关系不大,参与者没有太多选择的余地。自发性活动包括散步、休憩、驻足观赏等活动,是在人们有参与的意愿,并且在外部条件适宜、环境和场所具有吸引力时才会发生。社会性活动是指在公共空间中有赖于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包括儿童游戏、打招呼、交谈、各类公共活动以及最广泛的仅以视听来感受他人的被动式接触。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平庸与乏味、同质与均一的城市空间,试图归纳影响城市空间活力的因素。探讨这些因素对提升城市空间活力的重要性以及空间活力的设计原则,并通过分析在这些因素营造下的实际案例对城市空间带来的影响,城市居民在对此空间所持的态度。最后总结出营造城市空间活力的一般思路。 【关键词】城市空间,活力,案例分析 一.当前城市空间的发展现状 1.城市空间与城市活力的释义 城市空间在本文中是指为容纳某些活动而特意或不自觉形成的,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使用的并且是易于进入的空间。城市空间不仅包括城市公共空间,还包括城市空置空间。具体为街道空间、公园、广场、海滩、河流绿地、公共场馆、居住区户外场地、废弃的旧建筑场所等。城市空间是为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提供休息、交往和娱乐的场所。 城市活力即城市旺盛的生命力,即城市提供市民人性化生存的能力。它涵括了凯文·林奇与简·雅各布斯对城市活力的定义。城市空间的活力最终追求的是营造出一个充满趣味性与丰富性的空间场所,使得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得到精神上与物质上的满足。 2.城市空间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当前城市的活力空间不足,无法满足各年龄层的人们对各自不同空间的需要。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对于一个青年乐队,常常无法找到一块练习与展示的城市公共空间;对于一群自行车爱好者,无法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场地;对于一个喜欢闵想的人,无法找到一片安谧的空间;对于一群三五知己,无法找到一片谈天说地而无人打扰的聊天空间……城市空间的街道、公园、广场等同质和均一性严重,缺少个性,空间尺度脱离“人体尺度”而显得空旷,缺乏人性化设计,使人不“易”进入。城市公共空间与空置空间的界限明显,而公共空间设施陈旧,缺乏趣味性、亲近性与艺术性以及人们对品质生活的需求水平不高;空置空间的再利用没有受到重视,严重浪费了城市空间。导致城市空间的品质低下,而有限的城市空间又无法满足急剧增长的城市人口对其的需求。随着当前城市居民个人素质与经济收入的不断提高,要求有高品质的生活环境,而城市空间便是除了居家环境外人们接触最多的环境,此时,城市空间的活力便成了引导一个活力城市的标杆。 3.城市空间的重要性

实验报告三:空间分析实验—市区择房

实验三:空间分析实验—市区择房 一、实验目的 熟练掌握ArcGIS缓冲区分析和叠置分析操作,综合利用各项空间分析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二、仪器设备 计算机,Arcgis. 城市市区交通网络图(network.shp) 商业中心分布图(Marketplace.shp) 名牌高中分布图(school.shp) 名胜古迹分布图(famous place.shp) 三、实验任务 找出符合要求的住房区 1.所寻求的区域要满足以下条件: ①离主要交通要道200m之外,以减少噪音污染(ST为道路数据中类型为交通要道的要素)。 ②在商业中心的服务范围之内,服务范围以商业中心规模大小(属性字段YUZHI)来确定。 ③距名牌高中在750m之内,以便小孩上学便捷。 ④距名胜古迹500m之内,环境幽雅。 2.对每个条件进行缓冲区分析,将符合条件的区域取值为1,不符合条件的取值为0,得到各自的分值图。 3.运用空间叠置分析对上述4个图层叠加求和,并分等定级,确定合适的区域。 四、实验要点及流程 1.加载缓冲区工具 点击菜单Tools—>Customize… 在“Customize”对话框选择Tools—>Buffer Wizard…,按住鼠标右键将Buffer Wizard 拉入工具栏中。 2.打开地图文档 点击菜单File—>Open,打开D:\GIS_Data\Ex1\city.mxd文件。 (1)主干道噪音缓冲区的建立 ①在交通网络图层(network.shp)上右键选择Open Attribute Table,打开属性表。 ②单击Option按钮,选择Select by Attributes,打开Attributes of network对话框。 ③在SQL表中,设置查询条件表达式:“TYPE”=‘ST’(需点击“Field”下的“TYPE”,而后单击“Get Unique Values”按钮,则将“TYPE”的全部属性值加入上面列表框中),单击“Apply”按钮,选择出市区的主要道路(图6)。 ④对选择的主干道建立缓冲区:点击缓冲区按钮,打开缓冲区生成对话框。参数如下: A.The features of a laver:network。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