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上数学第六单元《统计》教案

四上数学第六单元《统计》教案

四上数学第六单元《统计》教案
四上数学第六单元《统计》教案

1、根据统计表,分别完成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

9

2、根据两个条形统计图你能发现哪些信息?如果要在一个统计图中描述这些信息怎么办?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是怎么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的?

3、展示学生绘制的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板书课题: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4、讨论交流:

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5、全班汇报交流。

分析:

三、巩固新知

1、完成102页的做一做

10

师:复式条形统计图还可以画成横式的。

2、学生独立完成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3、通过分析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三、巩固新知

11

12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第六单元检测 1我会填。 (1)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把( )对齐,也就是把( )对齐。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一般要把0( )。 (2)计算65-(13.5+24.6)时,应先算( )法,再算( )法。 (3)爸爸身高1.86 m ,比妈妈高0.27 m ,妈妈身高( )m 。 (4)地球表面的海洋面积约为3.61亿平方千米,比陆地面积多2.12亿平方千米,陆地面积约有( )亿平方千米,整个地球面积约为( )亿平方千米。 (5)3.26至少加上( ) (6)(3.58+10.63)+1.42=10.63+ 29.5-(9.5+6.42)=29.5 (7)35连续减去4个2.5, 1.36,和是( )。 (8)找规律填数。 ①2.5,2.8,3.1,( ),( )。 ②10,9.3,8.6,( ),7.2,( )。 2我会选。(对的在括号里画“ ”,错的画“?”) (1)210-17 100改写成小数计算是( )。 A.0.2-0.17 B.0.02-0.017 C.0.2-0.017 (2)比5.72小1.36的数再加上0.52,和是多少?列式是( )。 A.5.72-1.36-0.52 B.5.72-1.36+0.52 C.5.72-(1.36+0.52) (3)减数是1.5,比差少0.32,被减数是( )。 A.1.82 B.3.32 C.2.68 (4)一个三位小数减去一个两位小数,差是( )。 A.三位小数 B.两位小数 C.一位小数 (5)0.62扩大到原来的10倍后,比原数大( )。 A.6.2 B.6.82 C.5.58 3我会算。 (1)口算。 0.36+0.05= 5.2+0.48= 1-0.56= 8.5-5.8= 23 100+0.1= 0.75-0.25= 0.1+0.01= 1-0.01= 20.9-2.8= 45100-3 10= (2)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100-23.65= 2.56+20.4= 6.35-3.56= (3)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检测》(含答案)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精编单元试卷 第六单元检测卷 一、认真想,用心填。(共30分,每空2分。) 1.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 ),也叫( )或( )。 2.西瓜的主要成分是水和碳水化合物。通常情况下,水约占92%,碳水化合物约占百分之七。 (1)92%读作( ),百分之七写作( )。 (2)如果一个西瓜重6千克,含水( )千克。 3.根据下面的百分数,用涂色的方式设计出你喜欢的图案。 47% 20% 60% 4. 在○里填上“>”“<”或“=”。 56 ○ 83% 53 ○ 167 % 27 ○ 30% 5.10千克什锦糖中,含有1千克芝麻糖,2千克水果糖,3千克奶糖和4千克花生糖。芝麻糖占( )%,水 果糖含量是花生糖的( )%。 6.工商部门抽查了25种饮料,其中质量不合格的有2种,这些饮料的合格率是( )%。 二、细推敲,巧判断。(共6分,每题2分。) 1.一只工蜂的身长为0.015米,可以写成1.5%米。 ( ) 2.佳佳用 102颗种子做发芽实验,全部发芽,发芽率为100%。( ) 3.英才小学学生的近视率是6%,光明小学学生的近视率也是6%,这两所学校的近视人数一定相等。 ( ) 三、精心挑,仔细选。(共6分,每题2分。) 1.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去掉百分号,小数点向( )。 A.左移动一位 B.左移动两位 C.右移动两位 2.甲数是乙数的34 (乙数不为0),也就是说甲数是乙数的( )%。 A. 75 B. 133 C.25 3.在含盐率是30%的盐水中,加入6克盐和14克水,这时盐水的含盐率( )。 A.等于30% B. 小于30% C. 大于30%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知识点教案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及其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2.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会运用商不变的规律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1.提供多种情境,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 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时可能会遇到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一系列的情境,引发学生讨论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比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比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不仅要在引入比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情境,还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生活中的“比”。通过设计能让学生动手参与的活动,认识到比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鼓励学生根据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3.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过程。 在应用比的意义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先进行实际操作,在操作过程中为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经验,然后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运用多种策略,包括实际操作、画图、计算等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不同策略有了切身感受,在此基础上,教师再鼓励学生运用合理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1比的意义…………………………………………………………………………………1课时2比的基本性质……………………………………………………………………………1课时3比的应用…………………………………………………………………………………1课时 15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教材分析: 100以内的加减法是生活中常用的数学知识,是生活数学的最好体现,它的学习对学生学习多位数加减法 以及乘除法的基础,同时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心算.因此这一单元的教学是全册的重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对以后的计算的正确和迅速程度产生直接影响,不仅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进一步领会加减法的含义,而且还可以为今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本单元的计算按难易程度分三段编排: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二、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3、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计算,培养学习兴趣和计算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 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教学 四、单元教学难点: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 五、教学措施: 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习知识. 3、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 4、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 5、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六、单元课时安排:17课时

第1课时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 2、使学生初步学会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3、能熟练计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4、培养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理解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理,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精讲多练、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出示口算卡)3+2= 7+5= 9-4= 8-2= 5+5= 3+5= 2、口答:30里面有()个十; 90里面有9个(); 7个十是(); ()里面有6个十; 40里面有()个十; 2个十是() 二、探究新知: 1、设疑导入: 前面我们学过了十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现在题里出现的数都是整十数.同学们会计算整十数的加、减法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2、(课件出示)教学例1:学习整十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1)问题是什么?怎样列式? (2)指导学生操作理解20+10的计算方法.(课件演示) 3、学习整十数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教学例1中“30-20”. “30-20=”让学生自己摆小棒,讨论计算方法并算出结果. 三、反馈练习 1、第62页“做一做” (1)第1题.独立完成. (2)第2题.比较每组算式:相同数位上的数直接相加减. 2、遂一完成练习十四各题 四、全课小结:今天同学们都学会了什么? 1、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2、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与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减法计算方法不同. 3、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是借助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得来的.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教材分析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运算律 教材简析 本单元教学运算律,包括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整数的运算律在小数、分数的运算中同样存在,教材先在整数范围内教学运算律,以后再推广到小数、分数的运算中去,是一种合理的安排。 运算律是整数加法和乘法计算法则的推理依据。多位数加法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即具有相同计数单位的数直接相加,主要依据了加法结合律,也应用了加法交换律。三位数乘一位数把三位数个位、十位、百位上的数依次分别乘一位数,主要依据了乘法分配律。三位数乘两位数把三位数分别乘两位数个位、十位上的数,再把两次乘的结果相加,也是依据了乘法分配律。小学数学里,计算教学在前,运算律教学在后,计算方法不从运算律推出,是考虑了学生年龄与智力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不过,在教学运算律以后,如果再认计算法则,还会有深一层的理解。 运算律是继续教学某些数学知识的重要基础。如,几个分数连乘,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各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可以互相交叉约分。尤其是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既提高了解决计算问题的效率,更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运算律是高度概括的运算知识,是在大量的计算现象中归纳出来的数学内容。运算律是加法、乘法计算中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经过演绎推理能够运用到具体的计算中去,对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十分有益。所以,教学运算律需要联系实际,从现实的解题活动中得出运算律。教学运算律不仅要解释数学规律,还要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运算律的意义,能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通过同桌合作整理知识框架,提高学习的系统性,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等自我复习能力及合作精神。 3.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学生成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创新意识。 教学 重点难点 重点: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建构起知识网络。 难点:加强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与运用,通过比较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区别。 教学措施 1.在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学习活动中主动认识运算律。 2.体验简便运算,培养主动应用运算律的意识。 3.应用解决问题的策略,联系乘法分配律,探索相遇问题的解法。 4.单元《整理与练习》进一步明确知识、技能的教学要求,进一步明晰知识结构,进一步加强运算规律的应用。 课时安排9课时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6单元试卷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试卷 一、直接写得数。 56 - 13 = 38 ×47 = 12 ×45 +0.6= 1- 7 12 = 40×20%= 14 ×99+ 14 = 28÷45 = 1÷25 ×415 = 二、想一想,填一填。 1、常用的统计图有( )统计图,( )统计图,( )统计图。 2、如果只表示各种数量的多少,可以选用( )统计图表示;如果想要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可以选用( )统计图表示;如果要清楚地了解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可以用( )统计图表示。 3、下面是鸡蛋各部分质量统计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鸡蛋中蛋壳的质量约占( ),蛋黄的质量约占( )。如果一个鸡蛋重80克,那么这个鸡蛋中的蛋白重( )克。 4、下面数据分别用哪种统计图表示比较合适? A.人离不开水,成年人每天体内47%的水靠喝水获得,39%来自食物含的水,14%来自体内氧化时释放出来的水。 B.某校五年级学生最喜欢的课外活动统计表如下。 C. A 5、看图:中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 )%。全世界有60亿人口,中国约有( )亿

人口。 三、按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1、下表是小丽一家三口一天各类食物的摄入量。 根据统计图完成表格。 2、下图是某学校教师喜欢看的电视节目统计图。 ⑴喜欢《走进科学》的老师占全体老师人数的()%。 ⑵喜欢()节目和()节目的人数差不多。 ⑶喜欢()节目的人数最少。 ⑷如果该学校有150名老师,那么喜欢新闻联播的老师有()。 2题图 3题图 3、上图是聪聪家十月份生活支出情况统计图。 ⑴这是( )统计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⑵如果聪聪家这个月的支出是1600元,请你分别计算出各项支出的钱数。 ⑶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4、下面是林场育苗基地树苗情况统计图。 ⑴柳树有3500棵,这些树苗的总数是多少棵? ⑵松树和柏树分别有多少棵? ⑶杨树比槐树多百分之几? ※四、智慧屋。 如图,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大圆面积的1 8 ,是小圆面积的 3 8 。如果阴影部分的面积是15平方 厘米,求这幅图的总面积。

最新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教案

第四单元:比 教学内容: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会求比值、化简比,能解答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探索比与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以及比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体会类比法、推理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经历用比描述生活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1、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比的基础性质,学会化简比和求比值。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比的基础性质,学会化简比和求比值。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使学生经历用比描述生活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课时安排:5课时 第一课时比的意义 教学内容:教材第48—50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读、写比,弄清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2、根据比的意义理解求比值的方法,并会正确地求比值。 3、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理解比与除法、分数间的联系与区别,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 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求比值。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某车间有男工人5人,女工人8人,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几分之几?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几倍? 2.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二、新授。 1、情境导入,“神舟”五号顺利升空。

(完整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比例知识点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第四单元比例 1、比的意义 (1)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3)同除法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 (4)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时也可能是整数。 (5)比的后项不能是零。 (6)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知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值。 2、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3、求比值和化简比: 求比值的方法: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它的结果是一个数值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或分数。 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它的结果必须是一个最简比,即前、后项是互质的数。 4、按比例分配: 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的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 方法:首先求出各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然后求出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5、比例的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内项。 6、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两个内项的积。 7、比和比例的区别 (1)比表示两个量相除的关系,它有两项(即前、后项);比例表示两个

比相等的式子,它有四项(即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 (2)比有基本性质,它是化简比的依据;比例有基本性质,它是解比例的依据。 8、解比例: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成以前学过的方程,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9、成正比例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用字母表示y/x=k(一定) 10、成反比例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用字母表示x×y=k(一定) 11、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的方法: 关键是看这两个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就的两个数的商一定还是积一定,如果商一定,就成正比例;如果积一定,就成反比例。 12、比例尺: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13、比例尺的分类: (1)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 (2)缩小比例尺和放大比例尺 14、图上距离,实际距离与比例尺的关系: 实际距离×比例尺=图上距离 图上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 15、应用比例尺画图 (1)写出图的名称、 (2)确定比例尺; (3)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 (4)画图(画出单位长度) (5)标出实际距离,写清地点名称 (6)标出比例尺 16、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相似图形)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综合测试卷》附答案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学期 第六单元达标测试卷 一、填空题。(7题2分,其余每空1分,共23分) 1.( )÷8=( )( ) =0.625=( )%=( )∶( ) 2.甲数比乙数多25%,甲、乙两数的比是( )∶( ),乙数比甲数少( )%。 3.学校买回50个乒乓球,打比赛用掉了28个,用掉了( )%,还剩下( )%。 4.抽样检测一批产品,23件合格,2件不合格。这批产品的合格率是( )%。 5.小华读一本书,第一天读了这本书的20%,第二天读了余下的30%,第二天读了这 本书的( )%。 6.六(1)班今天到校47人,2人请事假,1人请病假。今天的出勤率是( )%。 7.把7 8 ,0.8,0.87,86%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 )。 8.六(2)班会打羽毛球的有12人,会打乒乓球的有15人,会打羽毛球的比会打乒乓 球的少( )%,会打乒乓球的比会打羽毛球的多( )%。 9.75千克增加20%是( )千克,60吨减少15%是( )吨。 10.油菜籽的出油率是35%,400千克油菜籽可以榨油( )千克;要榨210千克菜 籽油,需要( )千克油菜籽。 11.一台笔记本电脑原价5000元,先降价10%后又降价10%,那么现价是( )元。 二、判断题。(共5分) 1.1公顷相当于1平方千米的1%。 ( ) 2.1吨煤,用去4 5 ,还剩下20%吨。 ( ) 3.一件毛衣比一条裤子贵25%,那么一条裤子比一件毛衣便宜25%。 ( ) 4.在50的后面添上百分号,这个数就缩小到它的 1100 。 ( ) 5.一件商品,先提价5%后又降价5%,现价与原价相比没有变化。 (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比》测试题

班级: 姓名: 评价: 一、填空:(30分) 1、两个数的( )又叫两个数的比 2、路程与时间的比表示( ),工作总量与工作效率的比表示( )。 3、1.2千克∶250克化成最简整数比是( ),比值是( )。 4、5 3=( ):15=()18 =6÷( )=( )(填小数)。 5、一个三个角形三个内角度数的比是1∶2∶3,这是一个( )三角形。 6、甲、乙两数的比是11:9,甲数与甲乙两数和的比是( ),乙数与甲数的比值是( ), 甲数是乙数的( )倍。 7、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 ),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 ),比值相当于除法中的( )。 8、已知甲数的16 相当于乙数的15 (甲乙两数均不为0),那么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 9、一种盐水是由盐和水按1:30的重量配制而成的。其中,盐与盐水的比是( ),水与盐水 的比是( ). 10、一个比是4:5,如果前项扩大到原来的5倍,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变为( );如果前项加 上12,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该加上( )。 11、一本书,已看的页数是未看的16 ,未看的与已看的页数比是( ),已看的占总页数的( ), 未看的与总页数的比值是( )。 12、学校买回280册图书,按4:3的册数比例分给高年级和低年级,高年级分( )册,低年级 分( )册。 13、甲、乙、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60,甲、乙、丙三个数的比是3:2:1。甲数是( ) 二、判断题:(10分) 1、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 ) 2、比的后项不能为0。 ( ) 3、如果a :6 7=b ,则a >b ( ) 4、小明和他哥哥去年的年龄比是5;8,今年他们的年龄比不变。 ( ) 5、21∶7不论是化简还是求比值,它的结果都是等于3。 ( ) 三、选择题:(10分)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

第一课时:年、月、日(1) 【教学内容】年、月、日(教材第76~78页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一年有365天或366天,一年有12个月,包括大月、小月;二月份有的是28天,有的是29天。 2、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判断某一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2、会用24时计时的方法表示时刻。能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教学难点】 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制作年历,培养初步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体验数学知识是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的。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各年份的年历一人一张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播放视频。2013年11日17时38分,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 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2、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①这些时刻里有哪些表示时间的单位? ②哪些是我们学过的?(时、分、秒) ③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年、月、日。

板书课题:年、月、日(1) 二、新课讲授 1、初步认识年、月、日。 还有很多有意思的时刻。(课件出示) ①介绍: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个伟大的日子,请大家读一读这个时间。 ②展示申奥成功的图片。这也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同学们知道是哪年的7月13日么?(2001年) ③还有很多有意义的日子,来看看。出示植树节图片(3月12日)、六一儿童节(6月1日)。 2、学生介绍有意义的日子。 一年中还有哪些有意义值得纪念的日子?大家一起在年历上标出来。(人手一张年历,各种不同的年份)学生汇报。 生1:春节、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五月初五端午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九日重阳节。 生2:五月一日劳动节、九月十日教师节、十月一日国庆节。 3、自主探索,发现年历的知识。 年历上有这么多有意义的日子呀,其实年历上还可以找到很多信息和知识!请四人为一个小组讨论下,看看哪组获得的信息多。 课件出示:(1)观察2013年、2014年的年历,记录每月的天数。

新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第六单元测试卷(1)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分数: 一、看图填空。(10分) 1.图中纵轴每格代表( )人。 2.参加( )组的人数最多,参加( )组的人数最少。 3.舞蹈组的人数比武术组多( )人。 4.青少年活动中心这5个小组共有( )人。(每人只允许参加一个活动小组) 5.平均每个小组有( )人。 二、判断题。(对的画“√”,错的画“?”)(10分) 1.学校舞蹈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35厘米,说明舞蹈队队员的身高没有高于135厘米的。( ) 2.四(1)班的数学平均成绩是93分。四(1)班肯定没有不及格的。( ) 3.四(1)班和四(2)班的同学为希望小学共捐书200本。四(1)班的同学捐的书有可能超过100本。( ) 4.魏晶晶所在的班级的数学月考平均分是95分。魏晶晶的月考成绩不是低于95分,就是高于95分。() 5.四(3)班在一年4个季度内平均每个季度都有9人过生日。说明四(3)班每个季度都有9人过生日。( ) 三、动手操作。(30分) 1.小强和小文调查了上星期每天去动物园的游客人数,统计表如下: 星期一二三四五六日 人数1000300040003000400080007000 (1)根据统计表绘制统计图。

(2)星期几游客人数最多?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3)星期几游客人数最少?与人数最多那天相差多少? 2.污水处理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方面。下面是我国华中平原地区20年来污水处理厂的数量统计情况。 (1)根据折线统计图填写下面的统计表。 年份 数量/个 (2)看统计图回答问题。 ①1992年有污水处理厂( )个,2012年有污水处理厂( )个,这20年间新建了( )个污水处理厂。 ②从( )年开始,加快了新建污水处理厂的速度。

数学六年级上学期第六单元测试卷及答案(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测评 一、填空题。 1.14.6%读作();百分之零点零九写作()。 2.火车的速度是120千米/时,燕子的速度是150千米/时,火车的速度是燕子的 ()%。 3.0.2=()∶()==()% 4.甲、乙两数的比是3∶4,甲数是乙数的()%。 5.比80米少20%的是()米;()米的20%是60米。 6.男生20人,女生30人,男生约占女生人数的()%,男生占全班人数的 ()%,女生比男生多()%。 7.果园今年栽了200棵果树,活了198棵,这批果树的成活率是()%。 二、判断题。(对的画“√”,错的画“?”) 1.一瓶水重56.5%千克。() 2.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少20%,女生人数就比男生人数多20%。() 3.4米的10%和1米的40%相等。() 4.5克盐溶解在100克水中,盐水的含盐率为5%。() 5.六年级有102人,今天全部到校,出勤率为102%。() 三、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五(1)班有40名学生,今天有1人请假,今天的出勤率是()。 A.2.5% B.97.5% C.99% 2.今年比去年增收20%,就是说今年收获的是去年收获的()。

A.20% B.120% C.80% 3.甲数是乙数的80%,丙数是甲数的80%,三个数中,()最大。 A.甲数 B.乙数 C.丙数 4.黄豆中蛋白质含量约占36%,500克黄豆中含有蛋白质()克。 A.360 B.180 C.36[来源:学科网ZXXK] 四、计算题。 1.直接写出得数。 1-15%=24÷5%=25%÷=2÷1%-2= 10%+1%=1-25%-60%= 2.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 (3.7×40%+6.3×40%)÷3×75% 35.5+(2.8-0.8)÷80% 3.完成下表。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第一课时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教学内容:一年级数学上册第62-63页)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应用已经学过的数的组成知识,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2.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过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重点: 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算理。 四、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小棒。 学具:小棒。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开学的时候老师要给你们发什么啊?今天有一个班的老师就正在为小朋友发新书,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教师出示课本第61页的主题图。 (二)互动新授: 1.整十数加整十数。 教师出示例1的情境图。 师:从这幅图上,你看到什么? 同学汇报:桌上放着书,左边有10本,右边有20本。 师:看着这些书,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 师:要想知道一共有多少本书,怎样计算? 学生个别发言,师板书:10+20 师:那它的结果应该是多少呢?请小朋友们在四人小组内讨论一下。

全班交流: (1)数的方法:10、20、30; (2)计算的方法:因为1+2=3,所以10+20=30; (3)数的组成:1个十加2个十是3个十,就是30. 师:同学们想出来了这么多的方法,真了不起!那么我们算出的结果对吗?请你们用摆小棒的方法来验证一下。 教师指导学生摆小棒:左边摆10根,右边摆20根。 请个别学生上来演示。 2.整十数减整十数。 师:如果老师从这30本书中拿走20本,小朋友们,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 师:怎样求还剩下多少本书呢?可以怎么列算式? 学生回答,师板书:30-20 师:它的结果又是多少呢?(10)你是怎么知道等于10的?同桌两人说一说。 请个别学生说说计算方法,师进行板书。 我们算出的结果对吗?请同学们再用摆小棒的方法来验证一下。(三)巩固梳理,拓展应用: 1、完成课本第62页做一做的第1、2题。 2、完成课本第63页练习十四的第1-3题。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呢? 学生个别汇报。 第二课时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 (教学内容:一年级数学上册第64页) 一、教学目标: 1.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与减法》 一、教学内容与作用 在人类生产与生活中,诸多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小数加、减法。它就是数的运算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就是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经掌握了整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在三年级下册学习了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在本册的第1单元与第3单元,又分别学习了整数的四则运算,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减法的性质,及其简便运算,第4单元又进一步学习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在此基础上编排了本单元内容。这部分内容又就是今后学习小数乘除法竖式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等知识的重要基础。 例1 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算理。 例2 总结小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 例3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例4 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1,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

计算的算理,掌握一般算法,并能正确的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2,使学生经历计算、比较、归纳、推理等活动,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增强计算的灵活性。 3,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验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1、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以及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2、能根据数据特点正确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1、理解小数点对齐,即数位对齐的道理。 2、灵活选用方法使混合运算简便。 3、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化与灵活性。 三、教材编排特点 1.选择生活素材作为计算教学的背景,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 内容编排上,以两位同学购买图书的情景贯穿教学,在例1、例2与例3中分别提供了用小数表示的相关图书的价格,然后结合现实情景与具体数量来研究小数的加减运算。在做一做及练习题中,也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现实出发,编排了相关的小数加减计算活动,如商品的价格、学生的体重、体育竞赛的成绩等。通过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归 纳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归纳 第六单元百分数 一、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一)、百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百分数是指的两个数的比,因此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二)、百分数和分数的主要联系与区别: 联系:都可以表示两个量的倍比关系。 区别:、意义不同: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的倍比关系,不能表示具体的数量,所以不能带单位; 分数既可以表示具体的数,又可以表示两个数的关系,表示具体数时可以带单位。 、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 分数的分子不能是小数,只能是除0以外的自然数。 3、百分数的写法: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在原来分子后面加上“%”来表示,读作百分之。 二、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 (一)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1、小数化成百分数: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数位不够用0补足),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 2.百分数化成小数: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数位不够

用0补足),同时去掉百分号。 (二)百分数的和分数的互化 1、百分数化成分数: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能约分要约成最简分数。 2、分数化成百分数: 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数分母扩大或缩小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写成百分数形式。 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建议用这种方法) (三)常见分数小数百分数之间的互化; 三、用百分数解决问题 (一)一般应用题 1、常见的百分率的计算方法: 一般来讲,出勤率、成活率、合格率、正确率能达到100%,出米率、出油率达不到100%,完成率、增长了百分之几等可以超过100%。 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用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结果写为百分数形式。 例如:例如:男生有20人,女生有15人,女生人数占男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列式是:15÷20=15/20=75﹪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比例知识点

比例知识点总结与复习 1、比的意义和性质 (1)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同除法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 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时也可能是整数。比的后项不能是零。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知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值。 (2)比的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3)求比值和化简比 求比值的方法: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它的结果是一个数值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或分数。 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它的结果必须是一个最简比,即前、后项是互质的数。 2、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1)比例的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内项。 (2)比例的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两个内向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3)解比例: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数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3、正比例和反比例 1)成正比例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变化方向相同),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用字母表示y/x=k(一定)2)成反比例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变化方向相反同),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用字母表示xy=k(一定) 3)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的方法:关键是看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商一定还是积一定,如果商一定,那么就成正比例;如果积一定,那么就成反比例。 4、比例尺 (1)比例尺的意义: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按表现形式分为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按用途分为放大比例尺和缩小比例尺。 (2)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3)应用比例尺画图的方法:○1确定比例尺○2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3画图并标出名称和比例尺。 5、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1)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特点: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2)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方法:一看、二算、三画。 6、用比例解决问题 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先根据问题中的不变量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并判断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再根据正、反比例关系式列出相应的方程并求解。

最新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练习题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新课标人教版四(下)第六单元达标练习──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一。口算。 2.6+l.4= 1.9+0.8l= 0.58+0.42= 1.63—1.23= 0.9-0.25= 9.9—0.01= 4—2.3= 3.2一1.7= 7.05-0.05= 0.78—0.38= 3.5十5.5= 5.5—3.9= 二。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8.42+9.48= 42.56+3.124= 91.26-30.35= 验算:验算:验算: 15.6十0.237= 80-52.l= 7.35—1.41= 验算:验算:验算: 三、用小数计算。 2吨50千克十630千克 5米80厘米十4米15厘米 5元6角十8元3角 四、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计算4 2.7-9.47的正确坚式是()。 ①4 2 . 7 ②4 2 . 7 ③4 2 . 7 -9 . 4 7 -9 . 4 7 -9 . 4 7 2.用“米”作单位计算,“8米6厘米十5米60厘米”的正确算式是()。 ①8.6+5.6 ②8.06+5.06 ③8.06+5.6 3.减数增加5.6,被减数不变,差()。 ①增加5.6 ②减少5.6 ③不变 4.两个小数相加,一个加数增加0.7,另一个加数减少3.6,和()。 ①增加4.3 ②增加2.9 ③减少2.9 5、8.48-(0.65+3.48)=() ①8.48-0.65+3.48 ②8.48-3.48-0.65 ③8.48-3.48+0.65 五、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18.51-9.03-0.97 32+6.4十68十3.6 15.5十26.5一20.4 IO.27十0.4-8.27 24.6一3.98十5.4-6.02 64.3一18.75十15.7一11.25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

第六单元百分数 一、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1、百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百分数是指的两个数的比,因此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采用百分号“%”,百分数后面不能带单位名称。 2、百分数和分数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相同点:都可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不同点:百分数只能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不能表示具体的数量,所以不能带单位;分数不仅可以表示两个数的关系,还可以表示具体的数,表示具体数时可以带单位。 3、百分数的读法和分数的读法大体相同,也是先读分母,后读分子,但要注意读百分数的分母时,不能读成一百分之几,而只能读作“百分之几” 4、百分数的写法: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在原来分子后面加上“%”来表示。 二、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 (一)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1、小数化成百分数: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 2. 百分数化成小数: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同时去掉百分号。 (二)百分数的和分数的互化 1、百分数化成分数: 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母是否100的分数,再化简。 2、分数化成百分数:

① 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数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化成百分数。 ② 当分数不能直接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时,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 (三)常见的分数与小数、百分数之间的互化 21 = 0.5 = 50% 51 = 0.2 = 20% 8 5 = 0.625 = 62.5% 41 = 0.25 = 25% 52 = 0.4 = 40% 8 1 = 0.125 = 12.5% 43 = 0.75 = 75% 53 = 0.6 = 60% 8 3 = 0.375 = 37.5% 161 = 0.0625 = 6.25% 5 4 = 0.8 = 80% 8 7 = 0.875 = 87.5% 251 = 0.04 = 4﹪ 252 = 0.08 = 8﹪ 25 3 = 0.12 = 12﹪ 25 4 = 0.16 = 16﹪ 三、用百分数解决问题 (一)一般应用题 1、常见的百分率的计算方法: ①合格率 = %100?产品总数合格产品数 ②发芽率 = %100?种子总数 发芽种子数 ③出勤率 = %100?总人数出勤人数 ④达标率 = %100?学生总人数 达标学生人数 ⑤成活率 = %100?总数量成活的数量 ⑥出粉率 = %100?出粉物的重量粉的重量 一般来讲,出勤率、成活率、合格率、正确率、发芽率、命中率、优秀率等最多能达到100%,出米率、出油率、出粉率、含盐率、含糖率等达不到100%,完成率、增加了百分之几、提高了百分之几等可以超过100%。 2、已知单位“1”的量(用乘法),求单位“1”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第六单元数学教案

第六单元数学教案Unit 6 mathematics teaching plan

第六单元数学教案 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本教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教学目标: 1.巩固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并通过数学游戏,灵活地应用于具体的问题中。 2.培养学生仔细检查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巩固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将所学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具体的问题中。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用小棒或计数器做一做,再用竖式算一算。 90-47= 57-19= 100-28= (集体订正) 二、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81页第2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得数对不对,再学着分析错误的原因。 2.完成课本第82页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题,然后请做得快的学生介绍经验。 3.完成课本第83页第8题。 练习时,可先计算出结果写在鱼尾上,再将3个得数进行比较,比较时,要提示学生看清题目要求,弄清排列顺序。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完成课本第82页第4题。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 2.完成课本第82页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