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对数学的审美认知_1

浅谈对数学的审美认知_1

浅谈对数学的审美认知_1
浅谈对数学的审美认知_1

浅谈对数学的审美认知

浅谈对数学的审美认知“数学美”是以数及数理关系认知物质世界的反映。我们探索数学美,即是用审美思维和方式认知数、数理关系及其内在特有的规律和法则,培养数学审美观,揭示数学审美价值,激发对数学的热爱,推动数学学科的发展。

不夸张的讲,数学可以诠释世间万物,更能诠释万物之美。比如对音乐而言,最简单的1、2、3、4、5、6、7已是音乐的化身,其变化让我们感悟到无限音乐之美;就现代科技而言,数码成像技术、计算机运用等是对客观物象进行数字编码以及依存于数学二进制的规律,从而体现了现代科技之美;即或是欢乐童年、青春年华、迟暮之年等也是用数(年龄的变化)诠释人生不可违背的生命法则;相对论电子波动方程可以列入20世纪科学的最高成就之一,而促使狄拉克成就这一方程的初衷是基于方程的完美性和数学形式美的动机,他曾经说“我的许多工作正是玩弄方程,并看它们给出些什么”“那是个漂亮的数学结果”;同样,数学中不少猜想得以证明,往往是基于数学内在的节奏、匀称、和谐的审美特质,从而从相似性归纳、演绎出数学规律性等。可见,数学不仅诠释万物之美,更是人类审美智慧的结晶,探索数学之美,有助于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运用,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科技和社会。

一、树立数学审美观

著名的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长期的数学教学过程

中,人们往往处于严谨、理性的分析、判断、推理的数学思维状态,难免让人觉得数学是那么的高深而不可亲近,甚至于觉得数学枯燥无味,更谈不上有何美的感受。事实上,在数学概念、数理关系背后,存在着无尽的审美现象,只不过我们缺乏对数学的审美认知和审美需求。数学审美过程是将数学内在规律外化的过程,是将数理逻辑转化为现象感知的过程,从审美的角度来认知数学现象和本质,树立数学审美观,有助于开阔视野,活跃数学思维。比如:圆的审美意义,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从数学研究中发现圆的对称之美与和谐之美,认为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这个审美认识无不令人叹服,远远超越艺术家的审美感受。事实如此,如果在圆所在的平面,以圆心为对称点,旋转至任何角度,都与原图重合。可见圆是平面中最完美的对称图形。从视觉现象而言,圆又是最为简洁、完整的图形。同样,人们又延伸其“圆满”的人文意义,放大其审美价值。即或是1、2、3、4、5、6、7、8、9、10…在数学思维中包含自然数、奇偶数、等差关系、极限变化等不同的含义和数理关系,但只要纳入视觉领域,就会立刻产生形态大小、物象多少、图形变化、渐变与延伸等审美关系和无穷尽的对象化的审美客体,这就是数学中最质朴的审美认知。反之,探討数学的审美性,有助于形成不同的数学思维,推动数学学科的发展。

二、强化数学审美意识

在认识中,人们习惯性地把数学思维等同于逻辑思维、理性思维,而认为形象思维、感性思维与数学无缘。事实上,数学思维并不排斥

其它思维方式,只不过由于数学的学科特点使逻辑思维、理性思维与形象思维、感性思维等在数学思维中呈现出主次、强弱、显性与隐性等差异,而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审美活动是形象思维、感性思维的表现形式。在数学中,存在无尽的审美要素、审美关系和审美空间。比如:所有可图示化的数学问题就是通过视觉形象来进行分析、判断和思维的,视觉形象的呈现、联系与变化关系都对应于内在的数理、比例、尺度和规律等,这些不仅是数学问题,也是美学问题,涉及形式、结构、和谐、节奏、韵律等审美表现。相反,如果我们从形式、结构、和谐、节奏等的内在审美特质出发来探索数学问题,有助于强化数学思维能力。

三、数学美的体现

数学美的含义十分宽泛,具有含蓄性,不像数学概念那样具有明确定义。从哲理上讲,数或数理关系可从内在特质与形式表现两方面诠释万物之美。所以,数学美体现于两方面:一是体现于数学形式结构的外在美,比如:三角函数的双曲线的形式结构很美;二是体现于内在的规律、秩序和节奏美。同样,本文由收集整理三角函数的双曲线从视觉形式看很美,但它更是对一种变化过程与趋势的美学反映。当然,对于艺术而言,诸如音乐的节奏与韵律、人体的比例与尺度、建筑的结构与造型等我们很容易去感知与理解。对于数学而言,就需要我们去发现,而且不是单纯去认知某种数学审美现象,而是将审美意识体现于数学思维过程,以期最大化地实现其审美价值和功能。这里,作者结合长期的高等数学教学实践,仅从美的形式、美的结构以

及意境美几方面来看数学之美。

浅谈诗歌教学中的审美体验(整理精校版)

浅谈诗歌教学中的审美体验 语文学习 0622 1129 关键词: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体验意象意境 一、探寻审美客体,建立审美感知,达到“应目” 审美客体,是审美主体的审美对象,它可以是景物、音韵、意象的,也可以意境的、人情的,甚至是哲理的,它们是学生产生审美体验的前提。诗歌教学中的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教师要深刻挖掘各种审美对象,把学生的审美注意力集中凝聚中审美对象上,引导学生对美的因素的感受,达到“应目”的初级审美体验。美感效应称这阶段为“诱导效应”。 (一)景物美 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中,诗歌内容占绝大部分,其中描写了好几种景物:有“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湘江秋景图”;有“河畔金柳”、“波光艳影”的“康桥夕阳图”;有“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入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归园田居图”;有“云霞明灭”、“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的“天姥梦游图”等等。这些景物都成了诗人作诗吟诵、表情言志的对象。作品中用精美的词语描写景物,描绘出一幅优美的图画,让人联想翩翩。诗人的情感和许多本来不相关的景物的调协,使得两者统一,形成了完整的有机体。它们相互烘托,益见其美。这就是由于物景对象提供了一种美,一种与诗人情感和谐的美。 (二)、韵律美 鲁讯先生曾说过,诗歌起于劳动,源于“吭唷、吭唷”之声,节奏鲜明,铿锵有力,是劳动人民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诗经》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产生的,以“四言”为主,读来节奏鲜明: 硕鼠/硕鼠,无食/我暴!三岁/贯女,真 /有顾。逝 /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受得/ ! 此节奏确如“吭唷吭唷”之声,后来演变为歌谣。奴隶们一这劳动,一这歌唱(咒骂),有着强烈的节奏感和感染力。 古诗词曲大可以用来歌唱,既可歌唱者,必有节奏音韵,如李煜的《虞美人》、李清照的《一剪梅》,至今可以歌唱。即使是不可歌唱的现代诗歌,也具有音韵美。现就载望舒的《雨巷》,感悟诗歌的音韵美: 全诗共七节,其中首节和末节除“逢着”与“飘过”两词不同之外,其他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策略 要让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建立一个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新体系,教师首先应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下功夫。教学设计就是教师依据数学学科和学生的特点,认真钻研教材,分析教学任务和教学对象,从而对教材实行再组织,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下面就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设计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起点 要想学生通过40分钟的学习有所提升,首先就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也就是确定教学起点。教学起点就是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之前已具有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关学习的认知水平与态度。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因素。:十一世纪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生了解信息的途径很多,远比原来要快、要多,有时可能远远超出了教师的想象,所以教师事先想好的教学起点不定是真实的起点。教师要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就要了解教学的真正起点。 二、客观分析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实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要真正地用好教材,教师能够从以下几方面来思考: 1.为实现教学目标,教材提供的内容是否都有用,哪些需要补充,哪些能够删除或改变; 2.教材提供的教学顺序是否需要重新组合; 3.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只有解决了几个问题,才能使教学内容更易于教师教学,学生更易于自主探索。 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秒的理解》一课中,教材提供的是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的一个场景来导入新课,从而感悟1秒钟的时间很短来揭示课题的。但是这场景时问过去较长了,对学生来说感受不大。于是我结合了刚刚前几天学校组织观看过的神舟六号发射前的倒计时来实行导入,不但使学生感受了1秒很短,更让学生了解祖国航空事业的发展,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设计教学时,又插入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的成绩,明白1秒甚至比1秒更短的时间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学生课前收集时问格式,课堂交流,对学生实行了珍惜时间的教育。这样安排,使学生接受教学内容更丰富,史富有时代特色。 三、制定明确目标,贯穿各个细节 教学目标足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它是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要素。数学教学的目标一定要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培养,要在认真分析学生的起点,全面了解课程标准对学段的目标,以及客观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规定学生在一节课结束后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使哪些情感与态度得到发展。 在设计《秒的理解》时,要求学生: 1.能理解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种=60秒,体会1秒,了解1秒的价值;2.能在开放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观察力和想像力,通过看一看、说一说、算一算等,逐步培养初步的数学思维水平; 3.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问的教育,教育学生珍惜分分秒秒。 四、活跃教学活动,增浓学习氛围

浅谈我对艺术美学的理解与认识

浅谈我对艺术美学的理解与认识 班级:10美学国画姓名:杨清清学号:24号 艺术,其实就是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形式或结构,或说,是一种有意义的、高级的形式和结构。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戏剧、建筑,甚至音乐、舞蹈,都是以一种相对整一的、富有内涵的形式和结构呈示出来的,除了建筑和工艺这些特殊的形式之外,艺术主要诉诸人们的精神。艺术创作很少来自于直接的功利性。 艺术的欣赏就是对美的发现和感情,那么美在哪里呢?美就在你的心中。审美既是一种可以通过判断来定性的认识活动,也是一种可以通过形象来体认,通过快感来表述的体验活动。画家诗人创造的美,就是他们心灵创造的意象,独辟的灵魂,那么什么是意境呢?因人于世界接触关系层次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或是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的境界;或是因人群公共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的境界;或是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的境界;或是因研究物理追求智慧而有的学术境界;或是因欲近本人归真,冥合天人而有的宗教境界。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而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 对艺术的投入,就有美感的诞生;对艺术的展示就有美丽的缩放!或许一切美的光都来自心灵的源泉。一个意韵,我想就应该是一个情与景的结晶,深入了才可得镜中花,水中月。散步于美学中,亘古不变的——芳香泗溢!然而,美是有相对性的。美的相对性是美和审美的辩证属性的重要方面,它与美的绝对性之间呈现出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美的相对性具有三方面含义,其一是指审美对象自身对美的表现有程度的区别,这种表现程度的差异性是以对象自身属性为基础的;其二是指不同审美主体对同一审美对象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即使同一审美主体在不同条件下对同一对象的感受也有程度差异甚至截然相反,这是美感的相对性;其三是随着主客观因素及其关系的历史发展和审美活动的逐步深化,主体的审美情趣将呈现出多层次、多趋向的状况,因而审美标准具有相对性。美的相对性的三种情况在美学史上的均被注意到,古希腊赫拉克利特所谓“最美丽的猴子与人相比也是丑的”就意识到美本身的相对性,中国古代关于人体美的标准变迁如“环肥燕瘦”也显示出人们对美的相对性的思考。 美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向往,也是对追求的一种期望,女人的美?是一种修饰,男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构建有效课堂

如何组织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更具体的说: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既要关注学生当前发展,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可持续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构筑认知冲突,激发求知欲望;组织知识体系,达成教学目标;注重激励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从而组织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智慧的生成。 一、精心备课是组织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预设的教学是盲目的,低效的,甚至是无价值的。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血肉和骨干,只有课前精心的准备,在课堂40分钟里才能经受住学生的考验,才能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否则,教师会应接不暇,手忙脚乱。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课前要了解到学生对圆有无直接或间接的认识,学生是否会用圆规画圆。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教师没有将用圆规画圆作为重点,而是适当地把他们引领到更高的境界----如何画指定大小的圆。 课堂的精彩生成需要一定的空间。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做到粗中有细,富有弹性。所谓的“粗”是指明确需要实现的三维目标,描述出课堂情景的大体轮廓,在各环节为学生的互动生成留下足够的空间。所谓的“细”,也就是预想每个环节可能出现什么问题,学生可能产生哪些不同的思维,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如我在教学《小数的意义》时,为感悟0.2与0.20大小相等时,出示了一个平均分成100的正方形纸,其中20格涂了颜色,教师用一个问题“可以用哪个小数来表示?”让学生在说理中弄清楚0.2=0.20 ,但它们的意义是不同的。这样的预设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放,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想象、思维获取新知,这样的学习不是更有效吗? 二、组织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是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 教学中,要改变以前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树立全新的课程目标意识,最大限度地挖掘教材的课程功能,满足学生学习数学的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并在自主建构中得到发展。

小学数学论文:小学数学教学浅谈

小学数学论文:小学数学教学浅谈 数学家外尔说:“数学是无穷的科学。”这一语道破了数学的重要性,小学数学是基础,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做到的是授人以渔,教会方法。教学多年,下面谈谈我的一点教学体会。 一、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比如,《认识钟表》这一课,我先向学生介绍:“今天老师带了几位新朋友来”,然后课件出示并配合精彩的声音效果,时针、分针、秒针一个个飞到表盘上,展示在了大屏幕上。学生兴奋不已地说着它们的名字,接着时针、分针、秒针分别动起来,学生观察着它们走的速度,比较谁快谁慢,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为接下来的时间换算做好铺垫。 二、锤炼学生的心理 培养学生健全的品质,让学生取得优异成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例如,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自信,坚强的意志,认真负责的态度,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具备一定的简单的判断、推理能力,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的能力等。 三、和学生做知心朋友 教师与学生良好愉快地交往,可以构建互动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质量则不言而喻。和学生做知心朋友,作为教

学中的一环,也是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每一个变化,每一点成长,注意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和诱导,使每个学生都发展顺利。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注重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彼此补充、不断进步。 四、以学生熟悉的现实背景导入 知识来源于生活,并且最终将应用于生活,因此,教师教学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当学生在一种自己熟悉的情境中学习时,就会感到亲切和自然,就会有学习和研究的兴趣。例如,“图形的变换”就是来源于现实世界中物体及其运动、变化,是对物体运动、变化的数学抽象。教学时从生活中去选取材料,学生不会感到陌生,在游戏中增长知识。 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避免枯燥数学的学习 数学是一门相对来说逻辑性强,具有一定抽象性的学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疲惫感,认为数学知识枯燥无味,这样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竞赛、动手操作、引入情境进行活动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积极地去参与学习。另外,对小组活动的过程,教师要进行监督管理,不能留下任务就放任学生自由发挥,要有适当的引导与调控,否则很容易形成场面很热闹,但学习效果却不理想的局

浅谈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1)

浅谈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艺术鉴赏力,亦称审美能力,它既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审美鉴赏力的提高,有助于以美的规律和美的理想去改变世界,发展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人们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包括审美感受力、判断力、想像力、创造力等。 一.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人不仅为生存而斗争,而且为享受,为增加自己的享受而斗争......,准备为取得高级的享受而放弃低级的享受。”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由低到高。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如今,社会经济发展,人们衣食无忧,产生高级的精神需要和审美追求,而由于当前人们对审美认识的提高,所以就必须要求下一代也具备良好的审美观。人们常说从小就要养成好的习惯长大才能有好的作为,从小培养审美习惯也是审美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柏拉图强调从小培养青少年养成爱美的习惯是很重要的。他说:应该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优美方面描绘出来,使我们的青少年像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感受他们的好影响,使我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入美于心灵的习惯。”有审美的想法还必须有审美培养所必须的场合、环境,艺术教育就应该不断地创设一个又一个艺术审美环境,家长应引导学生参与审美体验,使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对艺术作品进行直接的感知。 三.如何培养小学生艺术审美能力 “在某种程度上说,审美能力是有意识的教育和无意识的文化熏陶的结果。从儿童到成年的转变,是心理成熟和审美理解力增强的表现,而这种转变又不是自动进行的,教育是促成这种转变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两类在培养小学生审美发展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家庭。审美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小抓起,从细节上培养父母是小孩的第一任老师,小时侯对事物的印象才是最深刻的。比如学习音乐、美术等,并不是要孩子成为音乐家、画家,但是让孩子学习音乐,特别是学会欣赏音乐,可以培养孩子的艺术修养,丰富和美化孩子的精神生活,给孩子送去欢乐。家庭是培养孩子审美能力的第一次后天环境,也为他们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高打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与生活实际同行 小学数学与生活实际同行 摘要:《数学课程课标》指出:数学是人们在生活、劳动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 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样,学生就是在快乐中学,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实际、学习新知、巩固新知、应用新知 一、创设情境,让问题引入生活实际中。 “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通过情境设计、媒体使用、活动组织、物质刺激等外在手段达成目标。它可以让学生在思维冲突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身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平移》时,某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金鱼吃小虫子”的童话情境,巧妙地设计了“小鱼金向左平移几格才能吃到小虫子”这一挑战性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金鱼中有特征的部位,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分析、探索、比较、体悟。尽管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有过挫折,有过怀疑,有过失误。但创设这样的情境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并发现判断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不仅兴趣盎然,学得主动,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透彻。 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体悟、学习新知。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两个转化过程,一是由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转化;二是有学生的认知结构向智能转化。这种转化过程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才能实现。没有学习主体的积极参与是没有办法学会数学的。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来,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比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存在着三种类型的题目:相向而行(或相对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为了让学生能够搞清三者之间解题规律的联系和区别,我组织学生搞了一次小小的表演:同桌两人为一组,将相遇问题中的三种情况作演示,表演场地在教室内外自由寻找,过5分钟后集中交流表演情况。学生们兴致勃勃,个个洋溢着笑容开始了自己的演出。通过这次实际演练,使学生加深了对相遇问题三种情况的理解。通过这些活动,拓宽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了表象,同时也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经历操作,并感悟其中的问题,激起的学生的思维,,放射出欲罢不能的情感元素,从而使学生有的放矢地展开学习讨论,从而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找寻现实生活素材,练习、巩固新知。

浅谈对数学的审美认知_1

浅谈对数学的审美认知 浅谈对数学的审美认知“数学美”是以数及数理关系认知物质世界的反映。我们探索数学美,即是用审美思维和方式认知数、数理关系及其内在特有的规律和法则,培养数学审美观,揭示数学审美价值,激发对数学的热爱,推动数学学科的发展。 不夸张的讲,数学可以诠释世间万物,更能诠释万物之美。比如对音乐而言,最简单的1、2、3、4、5、6、7已是音乐的化身,其变化让我们感悟到无限音乐之美;就现代科技而言,数码成像技术、计算机运用等是对客观物象进行数字编码以及依存于数学二进制的规律,从而体现了现代科技之美;即或是欢乐童年、青春年华、迟暮之年等也是用数(年龄的变化)诠释人生不可违背的生命法则;相对论电子波动方程可以列入20世纪科学的最高成就之一,而促使狄拉克成就这一方程的初衷是基于方程的完美性和数学形式美的动机,他曾经说“我的许多工作正是玩弄方程,并看它们给出些什么”“那是个漂亮的数学结果”;同样,数学中不少猜想得以证明,往往是基于数学内在的节奏、匀称、和谐的审美特质,从而从相似性归纳、演绎出数学规律性等。可见,数学不仅诠释万物之美,更是人类审美智慧的结晶,探索数学之美,有助于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运用,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科技和社会。 一、树立数学审美观 著名的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长期的数学教学过程

中,人们往往处于严谨、理性的分析、判断、推理的数学思维状态,难免让人觉得数学是那么的高深而不可亲近,甚至于觉得数学枯燥无味,更谈不上有何美的感受。事实上,在数学概念、数理关系背后,存在着无尽的审美现象,只不过我们缺乏对数学的审美认知和审美需求。数学审美过程是将数学内在规律外化的过程,是将数理逻辑转化为现象感知的过程,从审美的角度来认知数学现象和本质,树立数学审美观,有助于开阔视野,活跃数学思维。比如:圆的审美意义,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从数学研究中发现圆的对称之美与和谐之美,认为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这个审美认识无不令人叹服,远远超越艺术家的审美感受。事实如此,如果在圆所在的平面,以圆心为对称点,旋转至任何角度,都与原图重合。可见圆是平面中最完美的对称图形。从视觉现象而言,圆又是最为简洁、完整的图形。同样,人们又延伸其“圆满”的人文意义,放大其审美价值。即或是1、2、3、4、5、6、7、8、9、10…在数学思维中包含自然数、奇偶数、等差关系、极限变化等不同的含义和数理关系,但只要纳入视觉领域,就会立刻产生形态大小、物象多少、图形变化、渐变与延伸等审美关系和无穷尽的对象化的审美客体,这就是数学中最质朴的审美认知。反之,探討数学的审美性,有助于形成不同的数学思维,推动数学学科的发展。 二、强化数学审美意识 在认识中,人们习惯性地把数学思维等同于逻辑思维、理性思维,而认为形象思维、感性思维与数学无缘。事实上,数学思维并不排斥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点滴体会现代信息技术以开放性、综合性、即时性和高效性等优势进入课堂,打破了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使教育的内容、手段和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教育信息化的实现成为各个学校提升教育科研内涵的重要举措。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强调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空间观点和创新意识,我认为使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把握以下几点: 1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多动好动,注意力维持的时间短,这成为小学教师颇为头痛的问题,怎样才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上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使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所以对小学生来说,好的听课习惯能够通过训练他对一件事情长久的注意力来培养。教师利用计算机能够表现丰富的辅助教学环境,面对众多的信息表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经过长期的这种训练,学生们就会自觉养成课堂上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如:我在教学《平面图形的理解》一课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图形爷爷今天带着他的孩子们到我们的课堂和同学们做朋友,你们想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吗?多媒体表现各种颜色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手拉手向同学们走来,孩子

们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问题上,“他们叫什么名字啊”,通过对图形的理解,孩子们很愿意帮着他们起名字,不但起名字,还能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这种情境,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问题情境要根据教学内容去设置,有些情境因为常规教学手段不能很好的解决,限制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水平的培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打破时空的局限,开阔学生的视野,再现真实的场景,展示典型的感知材料,凸显现象的本质属性,有效地提升教学效率。在情境的设计中不能为情境而情境,我以前听过一节相关计算的练习课,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闯关游戏,从上课伊始的第一关到临近下课的第九关,学生一开始还兴致高涨,到最后一关时,已经索然无味了,回答问题的只有几个同学,绝大部分同学各干各的事。所以信息技术仅仅手段是工具,我们应该看到其工具的本质,而不是光看表面。 2培养学生初步构建数学模型的意识 数学模型是建立在数学一般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数学知识之间的一座重要的桥梁,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指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展开思考,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再综合使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解决这个类问题。如:我在教学《替换的策略》一课时,理解到这节课的的替换策略,包括倍数关系的等量替换和相差关系的等量替换。在教学中通过先让学生画一画的方式,理解三个小杯能够替换为一个大杯,再通过

新形势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浅谈

新形势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浅谈 小学学生的特点天真,活泼、好动,爱表现,爱好广泛,求知欲旺盛,但注意力的时间相对较短,也让许多的老师头疼。如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活枯燥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可持续学习的一个支点。同时,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突破点。一个师生关系和谐、赏识、宽容、富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必然会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持、产生不凡的影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形成良好课堂气氛的基础;宽容,能为学生创造温馨和谐的学习环境;赏识,更能为学生兴趣之火的燃烧添加无尽的燃剂。课堂交往中,学生对教师的人格态度、专业水平、教学方法、甚至对某一问题的看法,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评价,作出"信任"或"不信任"的判断,和"亲近"或"不亲近"的情感反应;甚至于把对教师的好恶迁移到教师所授课程上来。对教师没有好感,也就不想学他教的课。在新课程改革的理论指导下,我们一直在实践中思考、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一、正确定位教师角色 在现代教育中,教师究竟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随着“应试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多年来由

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而形成的一套传统、滞后的教育 教学模式显然已不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作为 一位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我认为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 要进行创新,教师必须改变已经形成的老一套以知识为 核心的观念和行为,改变那种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知识 教学目标上,而忽视能力、态度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切 实改掉过去一味的教师“讲”一味学生的“听”注入式的 教学方式;真正体现教学形式多样化,让学生自己探讨、讨论、实际操作、合作学习、交流体会、互相帮助,使 得教学气氛和谐,学生能活泼地、愉快地进行学习,真 正实现把数学的课堂还给学生,切实让学生多"想一想 ",让学生多“看一看”,让学生多“做一做”,让学 生多“说一说”。因此,我认为教师角色应该定位为学 生学习上的指导者,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从感知中领悟 到知识,从而达到化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还学生主体 的地位。充分让他们在学中玩,在玩中学,促进学生得 到全面发展。 二、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活动是儿童发展成长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我认为应重视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培

描述一次审美体验【品精嚼华,深度审美】

选自《红楼梦》第三回的《林黛玉进贾府》,作为高中语文教材的典范篇目,其教学设计可谓不可胜数。当人教社的“普通高中教程改革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又一次把它选人“阅读鉴赏”第一单元(中外小说)并位居鉴赏第一后,其文学地位、阅读鉴赏价值以及深入审美的教学地位也就更进一步地凸显出来。 为了把《林黛玉进贾府》这一鉴赏、美育篇目教得令自己满意些,使之更贴近新课标所蕴含的阅读鉴赏以及美育的作用,使自己所教的学子能够尽量多地把握此课文的精华要义,得到审美的历练,笔者认真重读这一篇目,重新设计教学过程、内容,甚至修改了教学重难点,基本否定之前教学此篇目的十余次教学设计,并用三课时与所教的两个班的共85名学予一起进行了比较深入的阅读鉴赏以及美育的历练活动。 具体过程是学生深度阅读文本,用心捕捉文本中现成的文学因素――对联的意蕴用笔者创作的六幅对联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鉴赏兴趣。陪伴学生深入阅读、咀嚼文本乃至插图。获取阅读鉴赏、审美的愉悦,收获美感,深化学生的鉴赏思维以及审美的活动,并历练其根据课文内容创作对联表达美感。 在又一次仔细通读了《林黛玉进贾府》文本,并反复咀嚼了若干处片段之后,笔者陡生情趣,创作出一幅对联林黛玉孤身进贾府。众星捧月,荣华富贵伊知晓;曹雪芹残梦系红楼,群芳展妍。挚爱真情尔留存。 收获此联之后,笔者理出新一轮教学《林黛玉进贾府》这一宏篇美文的“阅读鉴赏”过程要求学生注意课文中描写人物的精彩语句尤其是对偶句之类,并争取创作出一幅五至七字的对联,概括抒写自己的阅读收获,以求美的熏陶。 这一设计。激发学子去认真阅读文本。采撷文中描写的精彩语句,还激发学生在深度阅读之后,及时用文学形式来固化阅读成果,得到美育的历练。 结果如愿以偿,学子们十分乐意做,认真地阅读了文本。而且纷纷以对联来概括抒写自己的阅读感受。学生习作示例 哀伤一女进贾府,小心翼翼;热情众人迎远客,喜气洋洋。――牛思亚 借黛玉眼洞察豪门景,凭红楼梦纵观人间情。――张荩 黛玉孤身入贾府,小心谨慎;群芳簇拥迎贵客,盛情洋溢。――于伊婷 这些“对联”还是稚嫩的,但它们充满了生命力,是一种深度的阅读所获,美育效果不言而喻。 第二幅对联大堂迎孤女,史太君老泪横洒群芳拥丽人,林黛玉新愁纵添。 用第一幅对联“激趣”的教学设计获得成功后,笔者又用自己创作出的第二幅对联的阅读感悟和思路来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的前三小节,并要求其仔细观察课文旁的第一幅插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戴敦邦绘),展开联想、想像,创作出一幅对联来概括表达自己的阅读、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法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法 龚富 (贵州省威宁县羊街镇兴隆厂小学553100) 小学数学教师要上好一堂数学课是很不容易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数学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的重要资源。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组织教学,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和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情感体验,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必须坚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不可能只依靠一种教学方法,必须把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地结合起来。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结合,首先是由于教学的内容不同,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条件以及教师素质不同所决定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条件不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势必不同。复杂多变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其次是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需要所决定的。心理学证明,单一的刺激容易产生疲劳,如果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就能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次,是由各种教学方法的性质和作用所决定的。各个教学方法有各自的适应性,又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如观察法有利于敏锐的观察能力的培养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形成,讨论法有利于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博采众长,综合地运用教学方法。 一.阅读数学教材 学习数学只需要多做习题,认真听讲和多“加餐”,就会提高学习水平和数学思维能力,至于数学教材则可读可不读。其实大谬不然。众所周知,数学中的定理、法则、公式等的叙述及例题的解答或证明都是学生学习的好材料。况且数学中的符号、图表、算式、例题的解答都以其形式优美、内容丰富、表达准确而简明见长,数学教材在表述上科学而通俗、生动而有趣,因而大有可读之处,大有阅读之必要。 从学习的角度上讲,阅读材料,特别是阅读已解答好的例题,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数学表达能力、规范学生的数学解题格式等都有好处。学习数学,目的是为了掌握数学,这就意味着学生要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独立思考、合情思考。有些学生虽然懂得解题方法,心里明白却又说不清楚。这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比较课本上的规范形式与自己的解答,从中找出异同,发现纰漏,从而掌握正确的方法、标准的格式,养成严谨而深刻地进行数学思维的习惯。同时,阅读

浅谈对数学的审美认知

浅谈对数学的审美认知 Abstract:Mathematical knowledge is abstract,the understanding and application of mathematical knowledge is rigorous,but behind the abstract and rigorous implication of many forms of beauty and beauty of the content. Through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form and content of mathematics in China,we can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and application of mathematical knowledge. Keywords:mathematics;aesthetic consciousness;formal beauty;structural beauty “数学美”是以数及数理关系认知物质世界的反映。我们探索数学美,即是用审美思维和方式认知数、数理关系及其内在特有的规律和法则,培养数学审美观,揭示数学审美价值,激发对数学的热爱,推动数学学科的发展。 不夸张的讲,数学可以诠释世间万物,更能诠释万物之美。比如对音乐而言,最简单的1、2、3、4、5、6、7已是音乐的化身,其变化让我们感悟到无限音乐之美;就现代科技而言,数码成像技术、计算机运用等是对客观物象进行数字编码以及依存于数学二进制的规律,从而体现了现代科技之美;即或是欢乐童年、青春年华、迟暮之年等也是用数(年龄的变化)诠释人生不可违背的生命法则;相对论电子波动方程可以列入20世纪科学的最高成就之一,而促使狄拉克成就这一方程的初衷是基于方程的完美性和数学形式美的动机,他曾经说“我的许多工作正是玩弄方程,并看它们给出些什么”“那是个漂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点认识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点认识 观察能力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之一。刚入学的儿童看图随意性大,目的性不强。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有目的地按一定顺序观察画面。 标签:观察看图学习小学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要培养学生直接从图中搜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低年级数学课本的特色之一就是通过形式多样、富于趣味性和可读性的主题图呈现数学信息,学生学会看图、读图,搜集有关的数学信息,有助于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学生对图意进行有序的描述,可以弄清算理,顺利解决问题。笔者以人教版一年级数学内容为例,探究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读图、理解图意,使之成为低年级数学教学的重要手段。 一、注重读图的情感培养 一般说来,学生在幼儿园阶段就广泛接触过图画,对读图已有一定的经验。到了一年级,数学教材中更多的是以一幅完整的图画呈现丰富的数学信息。比如,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中用生动有趣、色彩絢丽的图画展现了美丽的校园,图中画着一面国旗、2副单杆、3条凳子等,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生动、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数数的兴趣。在教学中,除了注意插图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外,还要充分挖掘插图的趣味性、思想性等因素,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二、注重观察图的能力培养 观察能力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之一。刚入学的儿童看图随意性大,目的性不强。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有目的地按一定顺序观察画面。对学生的观察要求表述要简练、清晰,培养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画面,从中选择有用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时,可指导学生先整体观察画面,有序、完整地说出整幅插图所表达的意思。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提问:图中有几面红旗?(指导完整回答:图中有一面红旗。)有几副单杆?几条凳子?几只小鸟?几棵树?……引导学生感知自然数的概念。学生通过用眼观察、动手点数、动口读图,感知事物的数量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数感。 三、注重语言描述的示范 低年级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开始可以教给学生一种读图和回答问题的简单”模式”,让学生先模仿老师读图,学会有条理地表达图意。比如,在教学7的加法时,我教学生这样读图:左边有5只蝴蝶,右边有2只蝴蝶,合在一起共有几只蝴蝶?或者5只蝴蝶在玩耍,又飞来2只,一共有几只蝴蝶?在教学6的减法时,教学生这样读图:左边有一些苹果,右边有3个苹果,一共有6个苹果,左边有几个苹果?解决”已知总数和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这类题,学生的难点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落实新课标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落实新课标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其中“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给我最深的感触。我想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应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从而真正享受到数学带来的快乐。因此,我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一、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做游戏、讲故事、直观演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二、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数学源于生活。因此我教学时注意紧密联系实际,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入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去反映和描述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从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中。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应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一课时,在新课伊始创设情境:小东是个“小书迷”,昨天去逛新华书店,看中了三本书,回家向妈妈要钱买书。妈妈给了他100元,小东拿到钱后犹豫不决,因为他忘记三本书的具体价格,只记得其中两本三十几元,一本十几元,不知道这些钱够不够买。 1、设问:同学们觉得100元够买这三本书吗? 2、追问:每本书具体价格多少钱都不知道,你们怎么就能作出判断呀? 3、小结:感谢大家帮助小东解决了困惑。看来,生活中有些问题,不用精确计算,通过推理、估计也是能够找出结果的。 4、最后:判断购物钱数够不够的问题时,可以采用“上舍入”或“下舍入”的方法进行估算,这样比较简便。 我这样通过创设生活情境,为了唤醒学生的估算意识。有意识地“绕开”具体数据,通过推理、估计也是能够找出结果的。 三、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信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而实践证明,小组合作互动学习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进而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充分体验合作探索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合作、交流、碰撞中掌握了探究的方法。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从而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何时合作,我觉得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必须合作:1,所学的知识是难点,学生感到有难度,有困惑。2,所学的知识是重点,学生需强化该知识点。3,所学的任务较重,较难,需要大家分工。如果只把合作学习当做形式而放任自流,那时无效的合作。

浅谈审美体验中的移情

浅谈审美体验中的移情 1 审美与移情的关系 1.1 形式自身的审美价值通过移情来实现 绘画艺术由于其多重功能,如记录历史、宗教崇拜、肖像流传、旅游留念等的影响,绘画少有脱离真实形象而存在,线条、色彩等形式是藏在具象的形象里。19世纪后半叶,摄影艺术兴起之后,取代了绘画的一部分功能,绘画艺术便开始摆脱具象的影响,开始自觉地探索形式的各种变化,形成了20世纪中叶异彩纷呈的现代流派。现代艺术强调本身的形式语言和材料自有的特性形成的意味,挖掘形式自身的生命力、表现张力和感染力。形式自身的审美价值是通过移情来实现的。 1.2 移情能够带来审美意义 相似形态带来相同认知感,并将我们的意识投射到这种指代物上,形成情感体验。我们称之为移情。以原始艺术为例,我们不了解的土著的纹身,不会觉得它有多么美,但对土著来说,纹身指代了勇敢繁衍等有意义的内涵,在审美过程中,真挚的情感是艺术的灵魂。对于原始社会的人类来说,艺术形象的创造活动是一件非常严肃而又神圣的工作。所以,他们也就必然怀着极大的热情,花费许多心血,全力以赴,精益求精地去从事图像的制作工作,这种态度必然提高形象本身的感染力。原始人类在形象的创造活动中,必然把对形象的神秘力量和原型生命力的恐惧、敬畏等真实情感注入图像之中,从而使它们充满生机与活力。这正如真实打动人的原因是让人能真切感受到作品内蕴藏的情感,所谓感同身受。能让人感动或打动,进入到情感领域,便也进入了审美的范畴。这就是移情带来的审美意义。 2 移情的替代物有几个特性 2.1 形似 如喜好对称性,是因为健康的生命体都是对称的。通常对称性在进化生物学上是这么解释的:人的脸和身体的不对称性是由病媒所导致的,而愈能抵抗病媒的个体,即对称性越好的个体,便是择偶的最佳选择。我们看到的艺术作品喜爱运用这种形式,如器皿,建筑等等,我们感受到了一种舒适体验,这是将健康移情到作品中给我们带来的。 再如对食物的喜好,食物是有利于我们生存的,何为美,“大羊曰美”。在生物学意义上,动物展现美的时候,都是对食物形态的模仿,有研究表明,孔雀的尾巴模仿的是它喜欢的果树,鸳鸯模仿的是它喜欢吃的蚌壳,率兽而舞,原始人模仿的是他们狩猎的对象等等。 2.2 谐音 谐音出现表明了语言正在取代形象来表达我们对事物的理解。越原始的状态对形象的认知度越高,而越发达的社会对符号的认知度越高。发达的文明只要是符号就能达到相同的目的。这种符号在形态上与所指的对象一点相似性也没有,有一种只是由于名称上的相似。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美好生活的含义可以用四个字概括——福禄寿禧,出现的艺术作品就有葫芦、寿桃、鹿、蝙蝠、石榴、蜘蛛、牡丹等等有寓意性的中国画。试想黑黑的蝙蝠外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心得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心得 中江县大西街小学李国琼尊敬的领导,老师们,下午好! 说小学数学教学经验,几乎谈不上,在几年的教学中,将我的感受与大家一起分享。 首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是一种艰苦复杂的脑力劳动,学生长年累月的学习是很辛苦的。如果没有兴趣来支撑,那的确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畏难情绪和困难,学习起来不仅不觉得苦和累,而且会感到其乐无穷。所以,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化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从而自觉自愿地投入到学习中来,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如今,素质教育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每个学生的潜能就像取之不尽的宝藏。学生只有浓厚的兴趣,才能激起探究性思维,主动开发的潜能,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从而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这样,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使学生愿学、乐学、善学。 二、用爱心为学生搭建求知的桥梁。 1、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 要摒弃传统意义上的数学课堂,抓住学生的心里特征,积极给学生营造学习的氛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下多与学生沟通,做学生的朋友,了解学生对数学课的看法,及时调整自己教学方法。 2、注重学生求知的过程,让学生有的放矢。 让学生在课堂上去体验成功的快感,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从而去获取新知。 3、合作学习是学生获取新知的重要途径。 在数学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是很好的形式,一道题,放在小组中,大家经过讨论进行有选择性的商议,这时,思

维活跃的孩子可以阐述自己的意见,而对于不爱发言的孩子,在小范围内也留给了他表现的空间,给自己的同桌讲讲,在大家的充分参与下,对研究的数学结果进行初步的统一,然后把研究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这时,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过程进行再现,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 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 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巨大力量,终身受益;反之,从小忽视良好习惯的培养,而让不良习惯发展形成恶习,将贻误终身。那么数学课上,要注意培养学生哪些好的习惯呢? 1、独立思考习惯。 发现问题能够独立思考是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遇到问题要善于主动思考,养成认真钻研,耐心细致的习惯,这样才能就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2、合作交流习惯。 经过同学们对数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或疑问,在小组内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采纳别人的意见,形成更深刻的认识,这个过程就是合作交流,这是共同进步的过程,对学生的发展受益无穷。 3、质疑习惯。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出发。第一,能够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由别人来帮助解答;第二,发现别人不正确的地方,矫正别人的错误观点,学生开始学着提问题时可能提出的问题太大、太空,或提出的问题没有针对性,随着这种习惯的养成,学生提问题的能力也就会不断提高,逐渐形成。 4、自我管理习惯。 小学生虽然他们自我管理的能力较差,但是责任心强,有集体荣誉感,我们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让小组长具体负责管理好他们的小组,组与组之间展开竞赛,看哪个小组上课纪律最好,回答问题、交流合作最积极。在小组自我管理的过程中,一定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