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的一次自然审美经历

我的一次自然审美经历

我的一次自然审美经历
我的一次自然审美经历

我的第一次自然审美经历——黄山

很少有亲近自然的机会,这学期我们班春游有幸去了趟黄山。从古至今就有不少关于黄山美景的赞誉,“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名冠天下。这次虽然无缘温泉,但其他三样都有幸让我大饱眼福。

去了黄山,才知道为什么有些老师为了画黄山待在那里几十年,也只有真正爬过黄山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真谛。在黄山风景区我们第一个目的地不是黄山而是情人谷,在来回情人谷的路上就看到远远地有些山巍峨陡峭,树木、山石被巧夺天工却又极其自然地分配在那些山上,山路迂回多次我的眼睛也无法从那些山上离开,它们仿佛有灵性、“此物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处寻”的感觉十分强烈。后来才知道那就是著名的黄山——我们真正的目的地。

我们进山的时候下着小雨,石梯蜿蜒而上,时陡时缓,淹没在更深的树木、山石之间。站在进山口,除了空气清新没有其他任何感觉,只是刚走没多久就见到一只大大的猿猴让我大开眼界,我没有仔细观察,总觉得在后面还能遇到,所以只是惊叹下原来黄山的猴子这么大!约定的目的地是白鹅岭,我们一群人就相继分散开来,队伍越拉越长。虽然下着小雨,但是因为山间树木实在茂盛、抬头望去见不着蓝天,繁密的枝叶拦住向下的细雨,所以没过多久我们就闷热难耐脱去雨衣,真正的与自然合为一体,任由雨水沁湿丝发、划过脸颊。因为还算是没到达美景的真正所在,而且位置比较低,所以一路上没有见到什么著名景点。但是怪石林立、树木丛深,山间泉水不知何处冒出,用“清澈见底”都显得表达苍白无力,登山的石梯旁有时会有石头做成的脸盆状的物体源源不断的盛满泉水,甚是可爱,大多数人都是用这个来洗手洗脸,我因为好奇又实在是太喜爱了还不顾众人阻拦鞠了捧清泉喝下,原以为会有书上所说的什么清爽甘美之味,没想到除了寒性十足外就没有任何味道了,有点失望没法品尝到先人描述的澈冽感。

到了白鹅岭已经累得筋疲力尽,总觉得自己已经十分了不得的登上了所谓的顶峰,没想到导游说这离黄山的顶峰还远着呢,再次感叹自然于人的伟大与可怕。我们晚上被安排在一家四星级酒店的后山上的家属房里居住,独立于宾馆或酒店,孤独的立于山间,几乎被树木淹没。在天黑前我们还有时间多观赏一段景色,导游带我们前往的地方我已经忘了,但是在回去的路程选择上导游告诉我们这群人有两种路径,一个是原路返回,一个是往相反方向即光明顶方向走,时间长短一样,因为没有导游带路,在加上我们第二天还要再去光明顶看日出,而且很多人都蛮累的,不愿继续探新的路,所以很多人选择原路返回,而我和其他几个同学出于好奇心选择了后者。这是我为数不多的没有选择错误的时候,一路上的风光明显胜过导游带着我们走的那段,我们看到了飞来石,在飞来石前拍照留恋,还在栏杆那里小心的拍照,倚着的栏杆后面就是无尽的群山,下面就是望不见底的丛林,我们就站在那个峰顶缩在群山的怀抱里幸福、紧张的拍照。不多久还见识到了群峰顶,站在群峰顶,迎着风,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是那些无聊的原路返回的人们无法体会的。站在群峰顶,我们指点各处山峰,云里雾里的看得虽不是很真切,而且也叫不上名字,但远处的山峰都被我们一一评述,自己发挥想象加以命名,那些山的形状多色多样,不是一个简单的动物或动作就可以全部概括的。

背着晚霞,我们说说笑笑的登上了光明顶,这时的景色再看就觉得又别有一番滋味,站在光明顶上,东南方向看去,黄山最高峰——莲花峰就立在眼前,路上导游怎么指点都不觉得像莲花的莲花峰此时任何一个明眼人看来都是一朵花苞全开的秀美的莲花,想着第二天早上还要再次攀爬它就又激动又畏惧。往下看,会觉得很害怕很害怕,山体是几乎垂直向下的,1000多米的高度根本看不到底,半山腰飞翔的鸟儿让我魂飞魄散——我居然看到了飞翔的鸟儿们上方的天空了!多向下看几眼就会觉得自己要像那些鸟儿一样翱翔在山间了,只是它们高度不变,我却会一直向下坠落罢了。恐高的人绝对不能向下看的。运气很差的没有看到夕阳,想着明天早上要再次登顶就期待着老天保佑能见到黄山名满天下的日出。晚间的

气候更显清爽、魅惑迷人,当我们最终摸黑到达住宿地时兴奋的心情却还是一直难以抑制。

黎明前,早起的我们拖着疲惫的身躯、顶着惺忪的眼睛在山间默默地赶路,雾霭霭的压下来,晨间的雾气触及干冷的树叶瞬间化为露珠,顺着叶尖缓缓滑下,滴落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各处,听闻四处的鸟鸣声,忽然想起今天就得下山了,心中甚是不舍,不由情不自禁的猛吸了几口山间清晨新鲜美好清香的空气。到达光明顶时才发现昨晚事先找好的观测最佳地早就被人群挤的满满的,雾气仍旧很重很浓,50米之外就难以看清楚有没有东西了,更不用说能不能分清人的长相什么的了。我们在湿湿的雾里,看到因为起风的缘故平时无色无形的雾居然随风飘散,第一次不靠人为的外物辨析到雾的存在,心里莫名的激动不已。祈祷一切顺利的我们能够很快看到雾被风吹散然后清楚地看到日出,可是,山顶上的一堆人等了好久都没有见到,听导游说起黄山每月也就只有那么几天有太阳的,想来只有那些能得到黄山垂青的人才能有机会使黄山为他揭开面纱见识到娇羞美好的日出景色吧。

无法看到日出,也没有关系,本来就是难得一见的绝景,留个念想也是好的。登莲花峰的路上我们欣赏到各种奇特的松树才知道原来黄山不是只有迎客松、送客松的,百步云梯、鳌鱼峰等我们都一一领略。其实路上还去过类似大峡谷的地方,石梯被夹在两块高耸入霄的肥嘟嘟的石头中间,顺着石阶往下走,看到的天空越是狭窄,准确说只能看到一条蓝色的线而已,偶有泉水莫名的滴下,冰冷冰冷的寒澈到人的心底。各种怪石导游也一一详细的为我们介绍了,它们形态别致,竞相竞秀,易趣无穷,黄山怪石,有的酷似珍禽异兽,如“猴子望太平”、“松树跳天都”、“鳌鱼驮金龟”、“乌龟爬山”。有的宛如各式人物,如“仙人下棋”、“天女绣花”、“夫妻谈心”。有的形同各种物品,如“梦笔生花”、“笔架峰”、“仙人晒靴”、“飞来种”。还有的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而命名,有“苏武牧羊”、“太白醉酒”、“武松打虎”、“达摩面壁”等。黄山怪石从不同的位置,在不同的天气观看情趣迥异,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其分布可谓遍及峰壑颠岥,或兀立峰顶或戏逗坡缘,或与松结伴,构成一幅幅天然山石画卷。

怪石算是黄山一绝,我虽然没有看到日出,但很幸运的体会到了云海了美好。在登莲花峰的过程中,有大约10多分钟左右突然起风,浓重的雾气被吹散开去,未见太阳,但透过层层云雾可以看到蓝蓝的天空。风不停的吹起,云海四处翻滚、千变万化,我们虽没有置身山顶感受自然的波云诡谲,但都停下来静静的感受或明或暗的美好,云海虽不在自己身边打转让人迷失方向、自以为要成仙了似地,但也就在离头顶不远的地方升腾翻滚,变化各异。又被黄山送给我们的惊喜感动了。

当然我们还看了人气极高的迎客松,但也就只是感叹了下长的位置及其凶险外没有太深影响。下山我是自己用腿一步步走下去的,一路上的风景自是不必多说,依旧是美的没话说,再没有看到猿猴,却看到了一只非常可爱、行动敏捷的小松鼠,可能是饿了,看到我们递上来的面包屑,迅速跳过来用手轻巧的拿起然后摆动大大的像伞似的蓬松迷人的尾巴又跳回原来的位置快速吃了起来,小小的嘴巴飞速咀嚼惹得我们周围人一边要屏住呼吸深怕吓走它又不由的在心底心花怒放、被它的萌样迷倒。

黄山一行,虽累的确实不成人形,但它给我的远远大于我的体力支出。除了四大名景之外,美景也是无处不在,与自然的近距离接触不得不让我感叹自然的鬼斧神工,也为自己久居城市、远离自然而惋惜。难得一次的亲近,我用文字记录下来,一来留作纪念,二来作为以后多与自然接触、提升自然审美观的敦促,三来也是为了完成爷爷您留下来的作业。最后,真的感谢爷爷能够亲切没有任何架子的给我们上课,用自己亲和的态度引领我们入门山水地质学与中国山水画、开启我们自然审美的能力。

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 (1)

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 学习目标: 1.了解并能举例说明自然美的主要审美特征。 2.知道人工美的主要表现类型,能举例说明园林、建筑等主要审美特征。 3.树立自然美与人工美和谐统一的正确的审美观。 学习重难点: 重点:自然美的主要审美特征和人工美的主要表现类型。 难点:从自然地理的角度分析自然美形成的地理原因。 学习过程: 导入: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让我们共同来发现美,欣赏美。 旅游景观审美的形态从总体上可分为哪两大类:自然美和人工美。(板书) (十分钟完成讲学稿的自主学习部分) 学生展示: 一、自然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概念:自然美是指大自然中的自然物或自然现象在不同的条件下,呈现出的审美状态。 类型: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朦胧美等是自然景观美的主要表现(学生结合自身体会来吾讲四“美”) A.形象美——旅游景观最显著的特征。(学生总结特征及举例) (1)概念:指名山大川等自然景观的总体形态和空间形式的美,是旅游景观最显著的特征。(2)地貌的形态美:将自然景观的形象美分为雄、奇、险、秀、幽等特征,并有泰山天下雄、黄山天下奇、华山天下险、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之说。 (3)其他形态美:茫茫大漠、浩渺烟波之旷,如渊深壑、迷离秘洞之奥,原始丛林、广袤荒原之野,也成为自然景观形象美的重要方面。 (图3.1华山之险图3.2峨眉之秀) 从图中照片可以看出险、秀体现在哪里: 从视觉上“险”的构成成分是:高大、陡崖、窄路、光滑的岩石、稀少的植被等。构成“秀”则是:深谷、茂盛的植被、生有苔藓的岩石、潺潺的溪流等。 活动:用学过的地理知识解释华山的“险”和峨眉山的“秀”。 (提示:华山之所以险要,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华山为一断块山,断层呈东西向延伸,断层北侧下降,形成渭河平原,南侧上升形成华山。加上岩石中节理发育,长期受雨水的渗透和侵蚀,逐渐形成了如今华山的层峦叠嶂的雄伟景观。峨眉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山上林木葱茏,色彩碧翠,山石很少裸露,山体线条柔美、流畅,山明水秀,名山中典型的秀美形象。)B.色彩美——极其丰富且富于变化 颜色不同的岩石、土壤、水体、植物等组成自然景观的色彩图案。同一地区自然景观的色彩随着一日之内的时间变化,一年之内的季节变化,以及阴晴雨雪等的天气变化也变化万千。 自然景观四季的色彩美表现:春翡、夏翠、秋金、冬银 (图3.3北京香山秋色)图片展现了秋天丰富的色彩。这种植物因季节而呈现的色彩,

和谐自然与审美表现自我评价

和谐自然与审美表现自我评价 和谐自然与审美表现自我评价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我们很多时候都不得不用到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自我诊断、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过程。你写自我评价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和谐自然与审美表现自我评价,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和谐自然与审美表现自我评价1 时间真如白驹过隙,转眼间三年紧张但又愉快的高中生活即将结束,我知道迎接我未来的天空将会更加光明。是这短暂但又美好的三年,教会了我坚强与自信。我一直认为我是一个沉稳,真诚,有责任心的人。与同学相处的过程中,让我认识到了他人很多可贵的品质。同时我也学习到了很多别人的长处。我一直坚持诚信是一个人最最基本的准则,它是我做人一直坚持的原则。所以同学们大多认为我很真诚,我觉得这是对我的很大的肯定。生活中的我时而内向,但是在熟人面前还是愿意与他们交流彼此的一些心事。我喜欢与朋友老师多交流些学习上,生活上的事情,因为他们不仅会给我很好的建议,还会时常纠正我一些错误的观点。对于学习我一直认为坚持与努力是最重要的,这也是我在高三生活中体会到的经验。高中的知识多又需要理解的去记忆,所以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我会想到努力的重要,我常常会废寝忘食地把一个问题弄的十分清楚,为的是踏踏实实地打好学习的基础。在回顾以前的知识和错题或者是漏洞时我会想到坚持的重要,积少成多的道理大家都懂,把不会的事情每天拿出来复习复习,用不了几次自然而然就会了。兴趣爱好广泛,喜欢体育运动,擅长体育运动,喜欢英语诗文,对于美术和音乐也有浓厚的兴趣。身为学习委员和团支部书记的我,工作能力较强,以身作则,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并且经常为同学们讲解习题,分享学习经验,帮助大家共同进步。同时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出色的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对待工作认真负责。而且能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听取他人的意见,为人积极上进。对待团里工作认真负责,常常组织同学积极学习团里积极的精神,同

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教学说课

精心整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选修3[人教版] 第三章旅游景观的欣赏 第一节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 (1 (2 2 (1 (2) 青城天下幽之说。 (3)其他形态美:茫茫大漠、浩渺烟波之旷,如渊深壑、迷离秘洞之奥,原始丛林、 从视觉上“险”的构成成分是:高大、陡崖、窄路、光滑的岩石、稀少的植被等。构成“秀”则是:深谷、茂盛的植被、生有苔藓的岩石、潺潺的溪流等。 探究活动:用学过的地理知识解释华山的“险”和峨眉山的“秀”。

(提示:华山之所以雄伟和险要,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华山为一断块山,断层呈东西向延伸,约在距今七八千万年前,断层北侧 下降,形成渭河平原,南侧上升形成华山。加上岩石中节理发育,长期受雨水的渗透和侵蚀,逐渐形成了如今华山的五峰和层峦叠嶂的雄伟景观。 峨眉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山上林木葱茏,色彩碧翠,山石很少裸露,山体线条柔美、流畅,山明水秀,是我国名山中 典型的秀美形象。) 3.色彩美——极其丰富且富于变化 颜色不同的岩石、土壤、水体、植物等共同组成自然景观的色彩图案。不同地区、不同地理事物色彩不同。同一地区自然景观的色彩随着一日之内的时间变化,一年之内的季节变化,以及阴晴雨雪等的天气变化也变化万千。 塑艺术美等。 1.古典园林美:由山、水、花木、建筑(桥、亭、廊)四种基本要素组合而成的综合艺术品。 补充:我国古典园林造园理念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强调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交融,人工美与自然美合为一体。 2.古建筑美:主要有城池、宫殿、陵墓、寺院、楼阁、桥、塔、民居等。 古建筑美的形式主要表现在序列组合、空间安排、比例尺度、造型式样、色彩装饰等方面。 3.自然景观中的人造景物(如民俗风情美、书画、雕塑艺术美等)

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

学案(人教版选修3) 【学习目标】 1.知道旅游景观的两大类审美形态,并理解两者的区别。2.掌握自然景观美的主要表现,理解其含义。3.了解古典园林、古建筑等的美学特征。4.了解自然景观中人文景观的作用。5.初步形成正确、科学的审美观。 基础梳理 知识点一自然美 1.概念:大自然中的自然物或①________在不同的条件下,呈现出的②______________。2.表现形式 (1)形象美:是指名山大川等自然景观的③________________和空间形式的美,是旅游景观最显著的特征。 (2)色彩美:颜色不同的④________、土壤、⑤________、植物等共同组成自然景观的色彩图案。 (3)动态美:飞瀑、流水使自然景观富有⑥________。风吹林动、流水飘烟、飞禽走兽等也使自然景观展示出⑦____________。 (4)朦胧美:⑧________、雨、云、雾,以及晨曦、⑨________都使自然景观呈现出朦胧美。知识点二人工美 1.概念:能够吸引人们旅游活动、反映古今人类创造的⑩________________和精神文明的事物所呈现出的⑪________________。 2.表现形式 类别组成审美内涵 古典园林山、水、花木、⑫____四种基本要素组合而成的综合艺术品⑬____________浓缩到有限的空间内 古建筑城池、⑭____、陵墓、⑮____、楼阁、桥、塔、民居等其形式美主要表现在 ⑯________、空间安排、比例尺度、造型式样、⑰________等方面 人造景物亭台楼阁、⑱____、寺庙等与自然景物形成一个 ⑲__________,构成绚丽多姿的风景美 名人轶事 民间传说给风景区增添了⑳________,丰富了________ 1.旅游景观的自然美是如何形成的? 2.举例说明不同的地貌形态展示出的形象美感有所不同。 3.旅游景观的人工美是如何形成的? 一、旅游景观中自然美的表现及形成 美感特征美感形成举例

浅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自然审美观

浅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自然审美观 在魏晋南北朝士人的审美主体精神结构中,山水审美意识占有重要的位置。山水审美意识的进一步自觉和成熟,其文化内涵的进一步扩展,是魏晋以来的社会审美文化活动和审美主体精神发展与审美风尚演变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现象,其不但积极地推动了当时的文艺创作之发展,对丰富魏晋南北朝文学、美学思想起到了异常突出的作用,而且对后世山水审美文化的发展更是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本文具体分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审美观达到了登峰造极之势、炉火纯青之境的原因和表现形态。 标签:魏晋南北朝;自然;山水;审美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文化、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鲁迅称之为“为艺术而艺术”的时代,“文学的自觉时代”。这说明这时代的仁人志士已把艺术视为自己的生命,像对待生命一样地爱惜它,而且乐此不疲。审美意识及审美经验已有了很高的程度,尤其是对自然的审美已达到了登峰造极之势,为历代所不能及。在魏晋南北朝士人的审美主体精神结构中,山水审美意识占有重要的位置。山水审美意识的进一步自觉和成熟,其文化内涵的进一步扩展,是魏晋以来的社会审美文化活动和审美主体精神发展与审美风尚演变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现象,其不但积极地推动了当时的文艺创作之发展,对丰富魏晋南北朝文学、美学思想起到了异常突出的作用,而且对后世山水审美文化的发展更是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在社会环境和人文氛围的影响下,传统的山水审美文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入了一个飞跃性发展阶段。对于当时的文人士大夫而言,自然山水是一座精神家园。 一、自然能“畅神”——“神之所畅,孰有先焉” 我国第一篇正式山水画论就是宗炳的《画山水序》。文中宗炳阐述了山水画之所以能使人精神得而超脱于尘浊之外,是因为感通于画上的山水之神,只有如此,才能起到“观道”的作用。[1]山水画的创作实际上就是抒写意境的一个过程。而当你把山水看得有神,把自然看得有灵性时,你的精神必然感到无比愉悦。就像宗炳所说的“神之所畅,孰有先焉。”使精神愉快的什么能比山水画更强呢?而山水画之所以能使人精神愉快首先一点是因为它逼真,像似在自然风景中,正所谓身临其境,而宗炳谈自己的创作原因时也提到了至关重要的一点即当他老了走不动时要创作山水画就仿佛看到真山水走入大自然中一样。[2]就是因为我们与大自然的亲近程度之高,审美经验之丰富,才使得我国的山水画艺术发展非常早,比西方的风景画早一千多年。 人受自然的感染而神之所畅感情随之抒发。在文学中的表现就是钟嵘《诗品序》中所说的“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钟嵘的“物感说”提出诗思的萌发乃是自然天地之“气”的催发。陆机也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情因物的感触而兴起,辞以情的推动而运转,作家借

泰山自然景观结合人文景观的审美特征浅析

泰山自然景观结合人文景观的审美特征浅析 【摘要】通过对泰山景区进行了亲身的参观以及大量的阅读与泰山相关的文献资料,结合自身的感受以及文献资料的记载,我对泰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分析。经过研究分析,我认为泰山的伟大在于其雄伟的自然景观与其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泰山以“朝天”为中心的整体构思,表达了中国美学思想中“和”这个美学范畴,了解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之间的这种和谐,对我们进一步解读泰山这部“历史巨著”意义深远。同时对于我以后研究其它的旅游景点,领略其中的美更是一种有益的启发。 【关键词】泰山;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审美特征;完美结合;和谐【正文】泰山是我国的“五岳”之首,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又称东岳,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自然景观雄伟高大,著名风景名胜有天柱峰、日观峰、百丈崖、仙人桥、五大夫松、望人松、龙潭飞瀑、云桥飞瀑、三潭飞瀑等。同时泰山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数千年来,先后有十二位皇帝来泰山封禅。孔子留下了“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赞叹,杜甫则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绝唱。泰山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 “泰山天下雄”,泰山自然景观的最重要的审美特征就是雄壮。泰山的美首先表现在其雄壮的自然景观上。而构成自然景观的最基本、最关键的要素就是其形态美。形态是自然景观空间呈现形式的外

在表现,主要有景观的线条、大小、高低、造型等要素构成。形态是自然景观基本的美学元素,也是自然景观形式美的最基本、最单纯、最直接、最外显的审美语言符号。自然景观的形态美是景观的审美主体在第一时间的第一审美知觉。一山天下雄,正是对泰山雄伟的外在形态的最直接的概括。泰山海拔1545米,为我国东部最高山脉,坐北朝南,山体通体打开,一眼望遍全山,如同一尊巨佛横卧在华北平原上。一座主峰玉皇顶直插云霄,其余山脉以此为中心呈放射状四面散开,实在是壮观之至,雄壮之美尽显于此。雄壮美是巨大力量的展示,具有惊心动魄的气势,能够引发自然景观的审美主体由衷的赞叹与敬仰。雄壮的泰山,古往今来让无数的参观者产生发自内心的仰慕与敬畏。伟大的诗人东游至此,发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由衷感慨。 然而“泰山天下雄”,一方面在于其“盘横竖百里”之大,拔起于华北大平原,凌驾于齐鲁丘陵之上的高峻,更在于人文精神意义上的崇高与至尊。旅游景观的人文主义精神主要通过其悠久的人文景观所包含的厚重的文化底蕴来展现,而这种展现就是旅游景观的人文景观美。 人文景观美泛指劳动创造的一切美好事物,它区别于自然景观美,又以自然景观美为素材、背景、陪衬、对象,往往是自然美和人工美的有机结合。人文景观美蕴含着人类文明的一切成就,是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有机结合,是真、善、美得有机统一。从审美学角度分析,

高中地理第3章旅游景观的欣赏第1节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学案

第一节旅游景观得审美特征 1.理解自然美与人工美得内涵。 2.掌握自然美与人工美得表现形式。(重点) [基础·初探] 教材整理1自然美 阅读教材P32~P34第一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概念:大自然中得自然物或自然现象在不同得条件下,呈现出得审美状态。 2.表现形式 主要表现内涵 形象美自然景观得总体形态与空间形式得美,旅游景观最显著得特征 色彩美颜色不同得岩石、土壤、水体、植物等共同组成自然景观得色彩图案 动态美飞瀑、流水使自然景观富有动感,以及风吹林动、流水飘烟等 朦胧美烟、雨、云、雾,以及晨曦、暮霭,使自然景观呈现出得美有朦胧感 正误判断: (1)地貌就是构成自然景观美得基础。( ) (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就是银河落九天,描绘旅游景观得形象美。( ) 【提示】(1)√ (2)×古诗描绘了瀑布得动态美。 教材整理2人工美 阅读教材P34剩余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1.概念:能够吸引人们旅游活动、反映古今人类创造得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得事物所呈现出得审美状态。 2.表现形式 类别组成审美内涵 古典园林山、水、花木、建筑四种基本要 素组合而成得综合艺术品 把大自然得美景浓缩到有限得空间内

古建筑 城池、宫殿、陵墓、寺院、 楼阁、 桥、塔、民居等 其形式美主要表现在序列组合、空间 安排、比例尺度、造型式样、色彩装 饰等方面 人造景物亭台楼阁、桥梁、寺庙等 与自然景物形成一个统一得整体,构 成绚丽多姿得风景美 正误判断: (1)古典园林主要由山、水、楼阁、桥四种基本要素组合而成。( ) (2)在自然景观中增加一些人工美破坏了自然景观得自然美。( ) (3)峨眉山兼具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且两者有机结合,体现了与谐美。( ) 【提示】(1)×古典园林主要由山、水、花木、建筑四种基本要素组合而成。 (2)×在自然景观中,增加一些人造景物,使之与自然景物形成一个统一得整体,构成绚丽多姿得风景美。 (3)√作为我国得四大佛教名山,峨眉山中有许多庙宇等人文景观,这些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协调,体现了与谐美。 [质疑·手记] 预习完成后,请将您得疑问记录,并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 疑问1: 解惑: 疑问2: 解惑: 疑问3: 解惑: 旅游景观得自然美 [合作探讨] 自然美就是指大自然中得自然物或自然现象在不同得条件下,呈现出得审美状态。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朦胧美等就是自然景观美得主要表现,就是广大旅游者所欣赏得审美特征。 探讨1: 旅游景观得自然美就是如何形成得?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观照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观照 语文是关于语言及文字的学科,关系到学生的说与写能力,是一个体现了多层次、多结构的美学系统的学科。若是把语文学科单纯当作对文字的解读,对答题技巧的灌输,这样的语文课堂必将是苍白的。纵观我们中学语文课本,其中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大家名篇,反映了不同年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念。面对这些优秀的读本,教师可以以自身的人生体验、对语言理解的能力帮助学生去感受美、鉴赏美以至于在作品中创造美。从对纯文本的表象的感知到理性的思辨,从对文本的单纯理解到对文本的再创作,对于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在美的语言中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 1.在对文本的朗读中感受美的形象 由于“快餐文化”的冲击,当前学生的文学审美修养是肤浅的,部分学生对文本的需求也仅仅停留在对故事情节的满足上。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一些有效地再现美的活动。如碰到文采飞扬的文章,可采用朗读法进行授课,让学生进入文本预设的情境,在朗读中体会人物的情感,了解作者写作的意旨,以期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得到美的愉悦。 2.在对文字的鉴赏中完整美的意象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塑造了许许多多的具体形象,加之作者出色的描绘,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美不胜收的感受。学语文,得从对文字表面的感受开始,所以有的学者认为,审美教育应当是一种形象教育。如在教授《紫藤萝瀑布》一课时,可以给学生设置这样一个问题:“在这篇文章中,哪些语句描写得最生动、形象?试找出来进行简要的分析。”让学生从语言的角度进行讨论分析。教师引导学生从修辞角度分析紫藤萝这个意象,如“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用比喻的修辞写出藤萝花的繁茂;如“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用拟人的修辞写出花的生机与活力;如“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用通感的手法,寫出了花的轻柔与朦胧感。 二、在美的文字中培养学生品悟美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墩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墩站着作者,通过这一桥梁,读者才会与作者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与作者实现心灵契合。”如果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能够学会在品读中透过文字观照到作者的性情,体会作者的心境,达到彼此之间的融合,这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体会啊!

中国古代自然审美方法

中国古代自然审美方法* 薛富兴 (南开大学哲学院,天津300071) [摘 要] 中国古代自然审美为人类提供了三组自然审美方法:仰观与俯察、观物与游物及感物与体物。前者言对象自然之审美欣赏与环境自然之审美欣赏;中者言静态地欣赏自然与动态地欣赏自然,后者言以自然表达自我与同情式地体验自然对象之命运。其中,游物与感物尤为中国古代自然审美之主导方法。立足于当代环境美学与环境伦理学,此二者自有其主观性与肤浅性之局限,当以观物与体物之法补充、超越之。上述三组方法既突出地体现了中华文化个性,同时对当代人类环境审美具有普遍性借鉴与反思价值。 [关键词] 自然审美方法;仰观与俯察;观物与游物;感物与体物 [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110(2014)03-0096-10 艾伦·卡尔松(Allen Carlson)在其环境美学中正面提出自然审美方法问题。通过对西方自然审美传统的反思,他总结几种不正确的自然审美方法———“对象模式”(object model)、“景观模式”(landscape model)和形式主义(formalism);而积极推荐“环境模式”(environmental mod-el)。[1][p.267-276]那么,古代中国人究竟如何欣赏自然,为后人提供了哪些可供借鉴的自然审美欣赏方法呢?本文欲对此略作归纳。 一、仰观与俯察:自然审美视角 “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2][p.157] “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3][p.2] 中国人很早就发现了天地自然之美,并将宏观自然对象与环境作了初步的审美划分。一曰“天文”,指日月星辰这样高高在上的自然天体对象;二曰“地理”,指大地母亲所拥抱的山川河流,以及其上的众多动植物对象。二者合起来,便构成现代美学“自然美”概念所指涉的基本内容。古代中国人到底从哪些角度欣赏天地自然之美呢?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4][p.157] 出自《易传》的“仰观”与“俯察”这对概念,正可用来指称古代中国人观察与欣赏自然的两种基本视角,前者针对宏观、高居于人类之上的巨大天体对象: 日居月诸,出自东方。[5][p.12] 倬彼云汉,为章于天。[6][p.123] 这是古人仰观、欣赏天文之美。浩繁星辰之夺目光芒,以及整个天空之高高在上与浩瀚无垠,是先民对大自然崇高感的重要来源。对日月晨辰的凝望、玄想与感动,也是人类面对宏观自然对象最质朴的审美反应,“天文”所代表的宏观自然成为人类崇高美的重要原型、崇高美感的重要来源。由于“天文”之于人类是一种高高在上、巨大无比,且恒久存在的自然物,因此,“仰观”也就成为人类对此类自然物进行审美观照的一种基本方式,这是一种远距离地对巨大自然对象、现象与环境的观照方法。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7][p.23] 相彼泉水,载清载浊。[8][p.101] 这是在欣赏“地理”之美,人们所应用的是另一种观照方式———“俯察”。如果说“仰观”所针对的是宏观巨大、远距离存在的自然对象,后者“俯察”所针对的则是居于地上,欣赏者可以亲接,作 2014年5月 第46卷第3期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May,2014 Vol.46No.3  *[收稿日期]2014-02-25 [项目基金]南开大学985项目(NKZX985-201204)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薛富兴(1963—),男,山西朔州人,南开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美学研究。

中国古代比情自然审美观论纲

2012年第12期山东社会科学No.12 总第208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208·文学美学研究· 中国古代“比情”自然审美观论纲 周均平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我们把中国古代提出并建构的以自然之道的规律运动与人的情感变化异质同构的类比、比附的自然审美观,称为“比情”自然审美观。“比情”自然审美观在《淮南子》中就 初见端倪,但真正提出并系统论述的则是力倡“天人感应”的汉代大儒董仲舒。“比情”自然 审美观虽然在诸多方面与“比德”自然审美观有相似之处,但在“比”的内容上却有侧重情感 关系或道德关系、“情化”或“德化”等重要区别。它与“畅神”自然审美观在内容上有相似交 叉之处,但也存在着情感抒发范围、形式和程度等种种差异。“比情”自然审美观的提出和建 构是中国古代自然审美观发展的一个重大飞跃,是由“比德”到“畅神”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 要理论环节,它对后世美学和文艺创作影响深远,在一定意义和某些方面奠定了中国古典美 学基本理论的基础,在当代社会亦具有诸多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代;“比情”自然审美观;董仲舒;“天人感应”;异质同构;当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I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2]12-0042-06 一、“比情”自然审美观之宇宙观天人观文化哲理基础 自然在古代中国人眼里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外在自然,天地山泽风雷水火等所有外在于人的自然界;二是内在自然,即人体的生命机能的活动。前者是大宇宙,后者是小宇宙,它们密切联系、互相影响。中国古人的认知活动、道德活动、审美活动都是建立在对这两个宇宙规律的互相阐释生发之中的。用人的小宇宙来解释大宇宙,大宇宙的一切便都具有了人的情感、意志、愿望等主观色彩,冷冰冰的自然界便“人化”了,成为人可亲、可敬、可依、可恋的密不可分的生命机体的延伸。用天的大宇宙来解释人的小宇宙,人的喜怒哀乐爱恶欲,人的善亲信顺仁义礼乐,小宇宙的一切都具有了客观规律性,人就“自然化”了,成为一个不断吸收大宇宙信息,把其转化为小宇宙机能的开放的系统。“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①,主观意志与客观规律高度和合,天就会依照人的愿望而与人和谐共存,人就会合顺于天道而无不举措得当。天的运行就是人的行为的模式,人的行为就是天运行的规律;天道中呈现着人类的认识成果,人在天道中发现了自己的价值、精神、人格,自然(天)便成为人的审美对象。 小宇宙与大宇宙的统一和合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天人合一有认识论范畴的“真”的合一,有实用范畴的道德意志的合一,也有审美范畴的情感与形式的合一。后一个合一是以前两个作为潜在基础的。在审美范畴的“合一”中,形式就是自然之道呈现的运动图式和结构,它与人的主观情感合拍、类同,因而自然的外在图式结构具有了意味,人的内在情感具有了形式。把人的生命活动外化在自然物中,从自然物中观照到人的生命活动————情感,这是审美范畴中天人合一的真髓。天人合一,从现象上看是要把人事合于天道;从 收稿日期:2012-11-20 作者简介:周均平(1954—),男,文学博士,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审美乌托邦研究”(项目批准号:09BZW010)的阶段性成果。 ①[先秦]管仲:《管子·五行》 24

和谐自然与审美表现自我评价

和谐自然与审美表现自我评价时间真如白驹过隙,又到了期末,大家写好了和谐自然与审美表现自我评价了吗下面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的和谐自然与审美表现自我评价,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和谐自然与审美表现自我评价一】一、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 本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以自己是一个人而感到自豪,祖国的每一点变化,都牵动着我的心,香港回归的日子,神州五号发射的日子,申奥成功的日子,都是我最难忘,最让我激动的日子,我和每一位热爱祖国的人一样,为那一时刻的到来而欢呼雀跃。 在家里,经常帮助家长做家务,比如洗碗筷,擦地,修理一些简单毛病的电器,家里的电脑中病毒后从作系统等,父母工作忙,不在家时,可以做一些简单的饭菜,帮助表弟表妹学习,爸爸工作忙,家里的力气活,都是我帮妈妈干。 在学校和同学相处能够以诚相待,信守承诺,平时不管学习多忙,只要同学求我帮忙的事,我都会答应他们。比如他们组织的特色班会,需要我客串的,或需要我帮忙找的材料,我都会认真准备。 能够主动帮助老师组织各种活动,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各科老师都把我当成是他们的好帮手。能够积极参加各项

活动,参与并组织班级和学校的各种课内外活动,活动中与同学能够和睦相处,关心集体,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乐于帮助别人,在各种劳动中积极肯干,不怕脏,不怕累。 二、学习态度与能力 学习态度端正,目的明确。各科成绩还算可以,没有偏科现象,喜欢和同学讨论问题,自主学习能力强。上课能够认真听课并积极参与讨论,能够主动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自觉,独立地完成各科作业。 课余时间参加《计算机编程》特长班的学习,并获奖。能够合理安排课余时间,按时起床,按时休息。在家上查找学习资料后能够主动下线,不上不良站上浏览,从没上过吧,没有瘾。能够节制自己看电视,自己整理房间和衣物,外出补课不用父母接送,自我管理和自立能力强。 三合作交流与探索 我具有很强的团队精神,很乐于参加集体活动,珍惜集体荣誉,维护集体利益,我能表达个人观点,当别人的观点不受赞同时,我都会尊重他的观点,即使不对,为了不伤害他的自尊心,我会尊重和鼓励他。我善于与他人交流合作,每当我有快乐的事,我都会与朋友一起分享。我的人际关系也很融洽.我热爱生活,我喜欢观察生活,为了发展我的实践能力,我会参加一些活动,不但可以认识一些朋友,还可以开拓视

黄山旅游景观美学特征与欣赏

黄山旅游景观美学特征与欣赏 黄山旅游景观美学特征与欣赏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全山面积1200km2 ,其中风景区面积154km2 . 以奇松、怪石、云海、温 泉“四绝”闻名于世,是世界级旅游胜地. 境内自然景观优美,景观类型丰富多彩. 人文景观荟萃,黄山文化绚 丽多姿. 景区特色明显,景点集中,吸引力大;旅游设施初具规模,有一定的接待能力;客源丰富,旅游前景广 阔,近年来每年接待游客约72 万人次. 正确理解和欣赏黄山的旅游景观,不仅对旅游者有重要意义,而且对 宣传黄山,使黄山走向国际旅游市场有重要作用. 本文在分析黄山旅游景观的美学特征和旅游景观审美要素 的基础上,论述黄山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以便使旅游者更能领略黄山的风貌. 1 旅游景观美学特征 1. 1 宏观美与微观美相得益彰 黄山旅游景观宏观美包括山峰峻秀美,云海、雾凇、雪景奇特美,森林

景观葱郁美等方面. 景区整体美也 体现宏观美特征,全区共分六个景区. 温泉景区山水相映,楼台亭阁错落有致,尤以水景引人入胜;玉屏景区 山峰雄奇,巧石玲珑,云海壮观,奇松多姿;北海景区风光绚丽,犹如盆景大观园;云谷景区茂林修竹,环境幽 静;松谷庵景区松林葱郁,古木参天,环境清幽,以水景著称;钓桥庵景区峰、石、潭、洞俱全,名寺(钓桥庵,翠 微寺) 典雅. 黄山旅游景观微观美表现在景点及组成要素上. 景点和组成要素一般具有拟人拟物的特点,形象逼真, 耐人寻味. 它们有各种组合,主要包括峰峰组合,山石组合,石石组合,石松组合,云松组合等,它们构成黄山主要自然奇观. 主要有钵盂天障(钵盂、紫石两峰间) 、冰雷报春(水帘洞) 、彩泼莲花(莲花峰) 、烟云万状、风壁涛声(天都峰东南面) 、云海万千(清凉台) 、黄岳宝光(天都峰) 、松趣万象(始信峰) 、黄海松涛,蒸蒸日上(狮子峰头) 、排云霞海(桃云亭) 、蟾宫玉树(莲花峰顶) 、石笋擎天(石笋石工) 、巧石天成,峰挂百练(雨后黄山) 、白龙腾飞(白龙桥、五龙潭、九龙潭) 、通天之路(天都峰南侧) 、西海幻境、月夜观潮(玉屏楼前) 、丹青秋色等(黄山 宏观常态美具有博大、粗犷、线条清晰,概貌全景的特点. 微观奇特美具有精湛、细腻、线条模糊,突出重点的特色. 宏观常规美映衬微观奇特美,微观奇特美使宏观美锦上添花,它们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1. 2 清晰美与模糊美相互协调 黄山晴天,尤其是秋高气爽,天高云淡季节,登高远眺,一览众山小,远处

中国古代自然审美对于环境美学的启示

[收稿日期] 2007201211 [作者简介] 张乾坤(1980-),湖北蕲春人,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200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中国古代自然审美对于环境美学的启示 张 乾 坤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100) [摘 要] 环境美学的核心问题是自然的审美问题。以阿诺德?伯林特和艾伦?卡尔松为代表的西方环 境美学家虽然提出了诸多自然审美模式,但是并没有对自然审美所关心的欣赏什么以及如何欣赏做出令 人满意的回答。自然美在西方长期被忽略,与西方不同,古老的文明古国———中国则有非常悠久的自然审美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自然审美经验。在中国古代,人们在对自然山水有了相当认识的基础上,赋予了它某种形而上的思想预设,使自然山水在人们的心理上仍然具有一定程度的“魅”。因此,古人自然山水的审美观照,渗透着玄远幽深的形而上意味,从而使自然山水的审美能够超越主客二分,达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虽然历史的语境不同,但是中国古代丰富的自然审美经验极富启发性,值得我们关注。[关键词] 自然审美;环境美学;形而上预设;启示 [中图分类法]B8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21(2007)06-0112-02 (一) 环境美学的研究对象虽然包括自然、田园、园林、城市和室内等,但其核心问题是自然的审美问题。在自然面前,我们欣赏什么以及如何欣赏?对此,环境美学家的回答五花八门,分歧很大,提出了诸多的环境审美模式,加拿大著名的环境美学家艾伦?卡尔松(Allen Carlson )以自然欣赏为例对此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阿诺德?伯 林特(Arnold Berleant )的“审美参与” (aesthetic engage 2ment )不同,卡尔松从“以对象为导向” (Object -Orientat 2ed )的客观视角出发,倡导自然审美的“科学认知主义”(Scientific Cognitivism )模式。 但是不论是伯林特的“审美参与”,还是卡尔松津津乐道的“科学认知主义”都有着各自的缺陷。“‘审美参与’倡议将传统两分法,如主观客观予以超越,并且消融欣赏者与欣赏对象之间的距离感,从而使欣赏者以一种全方位、多感官的方式沉浸在对象之中,无论此欣赏对象是自然还是艺 术。”[1](p.7) 但也产生了一些问题,这种审美参与,不仅仅依赖于视觉和听觉,还需要触觉、味觉、嗅觉,强调欣赏者全身心的感知,产生的审美体验似乎是混沌一团的“感知的复合”,它并没有对环境美学所关心问题———欣赏什么以及如何欣赏———作出明确地回答。关于欣赏什么,好像是在说“什么都可以欣赏”,至于如何欣赏,回答则是“全身心地感知”。另外,参与式审美,正如卡尔松所说的那样,是以自我为导向(Subject -Orientated )的主观视角,关注的焦点似乎仍然是环境的“感观和形式属性”,产生的审美体验是“琐碎的、臆断的”,没有客观性和普适性。卡尔松的“科学认知主义”模式主张:“我们对自然的欣赏不仅是在美学层面上,而且无论是性质还是结构上都与艺术相类似。重要区别在于:在艺术欣赏中,艺术的知识由相关的艺术批评和艺术史提供,而在自然欣赏中,自然的知识是由自然史———科学所 提供。但这一区别并不令人意外:自然不是艺术。” [1](p.50) 所以,卡尔松认为:“在自然审美欣赏中占据中心位置的知 识应是如地理学、生物学还有生态学所提供的知 识。”[1](p.9) ,卡尔松为了避免伯林特审美体验的“琐碎的、臆断的”毛病,赋予审美的某种客观性和严肃性,将审美建立在自然科学知识之上。但是,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卡尔松所说的对自然的审美欣赏,不是真正的审美欣赏, 而只是对自然的科学认识。”[2](p.143) “与其说它是审美欣 赏,不如说它是科学认识。” [3](p.16) (二) 古老的中国长期处于封建时代,有很悠久的农业文明。在农业社会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之一,自然是人们衣食住行等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因此,人与自然关系十分密切。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中国古人积累了非常丰富的自然审美经验。“山川自然之作为审 美对象,始于汉末。”[4](p.498) 而在西方,艺术美相当发达,而自然美长期被忽略,直到近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兴起时人们才开始关注自然美,以致有的学者指出:“只要是比较深入地审视西方美学史,就会发现,在西方美学的主流话语 中,自然美从来没有获得过与艺术美相同的地位。”[5](p.43) 。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古人认识到自然的审美价值要比西方早一千年以上。 “山水方兹,当在汉季。”[6](p.1036) 也就是说,在这之前,自然山水还不是人们自觉的审美对象。它要么被赋予浓厚的宗教色彩,人们怀着的敬畏心理对其顶礼膜拜,“夫国必 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征也。”(《 国语?周语》)山川的变化,是国家兴亡的征兆;要么被当作某种道德的比附,用来 象征着君子的某种品德。“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篇》 )。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山水真正成为了人们的审美对象。人们习惯将山水之美与形而上之“虚”、“玄”、“道”等 — 211—2007年第6期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 No.6,2007(总第142期) Journal of Mud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Total No.142

美学自然美

美学_自然美 7.什么是自然美? 自然美是指客观世界中自然物、自然现象的美。自然美是人类的社会实践的产物。在人类社会出现之前,自然只是“自在之物”。它虽然有潜在的审美价值,但没有转化为现实的审美价值。自然美是对人而言的,不可能先于人类社会而存在。即使出现了人类和人类社会,自然美也没有立即产生。在初氏时代,人类还受着自然的威胁,没有能力去认识自然、征服自然,因此自然物和自然现象不可能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引起人的审美感。只有当人类在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漫长的社会实践历史进程中,逐渐发展和发挥了自身的本质力量,逐渐改造、利用、占有自然物,认识和利用自然现象,使之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客观确证,自然美才随之从无到有,从狭窄的范围到广阔的天地,不断地丰富、发展起来。 自然美与自然审美的形成是个漫长的过程,大致经历了实用、比德、畅神三个阶段。 最早成为人们审美对象的自然物,是与原始生产实践、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自然物。对于以狩猎为主的原始部落来说,最初的审美对象是动物。进入农耕时期后,植物才开始成为新的审美对象。 随着人类实践的日益深入和扩大,人类劳动自由的特点日益显明,人们逐渐不再拘泥于从实用的即物质功利的观点来区分自然物、自然现象的美与不美,而是进一步将自然物、自然现象同人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精神活动、道德观念等等联系起来,发现并赞叹自然物和自然现象之美。于是自然美和自然审美由此脱离物质的实用、功利的内涵而进入更高一级的具有深刻的精神意蕴的比德阶段。 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使人又有闲暇时间,自然物和自然现象就不只被作为一种人格美的象征而受到赞美,而且也作为娱情畅神的对象而为人欣赏。到了娱情畅神阶段,自然之所以为美,已不再是因为它有着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功利性,不再是因为它对人有用或比拟人的某种美好品德,而是因为它本身的勃勃生机、万千景象,给人以精神享受,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这时,凡是使人娱情畅神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便是人们的审美对象。自然美的范围和领域,大大开拓了。 自然美的范围和领域,现在还在不断地扩大和发展之中。人类实践的深入和扩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使过去无法观赏的微生物、海底世界、宇宙天体等等潜在的审美价值得以转化为现实的审美价值,而到将来,随着人们社会实践能力和领域的不断提高和扩大,那么现在尚未同人类建立起审美关系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也会逐渐成为人们新的审美对象。 叶朗: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郭熙自然审美观研究

34 美学2019/02 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自然审美传统,而士人则是这一传统的主要创造者和承载者。魏晋自然审美观成熟之后,山水诗文、山水花鸟画及相关理论著作构成了中国古代自然审美思想的主要表现形态。文学家与书画家成为中国古代自然审美最重要的群体,他们以各自的身份和角度观照自然,共同推动、丰富着中国古代自然审美的传统。 郭熙是北宋画院名家,以山水画著称于世,是宋代院体画转向文人画的重要过渡人物。郭熙在绘画理论上卓有成就,其《林泉高致》①阐述了山水画创作的相关问题,是宋代最具有理论体系与深度的绘画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山水画的创作是一 个表现画家心中自然之美的过程,这种美源自于对自然的观照。郭熙的《林泉高致》所论述的便是如何发现自然美以及如何将之表现出来的山水画创作的具体技法问题。由此观之,《林泉高致》不仅是一部山水画理论著作,也是一部反映画家自然审美观的理论著作。它典型地体现了宋代画家的自然审美思想,是研究宋代自然审美观的代表性著作。现有的郭熙研究多集中于其山水画理论,受制于研究视野的局限,其自然审美观并未得到充分的关注与阐释。本文将对郭熙的自然审美观进行专门研究,以挖掘其价值之所在。 一、林泉之心 郭熙对自然审美的探讨起于人为何喜爱山水这一问题。在他看来,人之所以钟情于山水,源于人与自然之间天然的 亲密关系,自然并非异于人类的他物,而是人之所“常处”“常乐”“常适”“常亲”的亲密对象。周均平先生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主要由血缘决定的自然而然、发自内心、不言自明、近似本能性的情感关系,或者说本原性和谐”[1]。这种本原性和谐是人的本性需求,是自然审美得以成立的关键。“林泉之志,烟霞之侣,梦寐在焉”。自然乃人之本性,故人皆有林泉之心。在此,郭熙指出了自然之于人类存在的价值意义,确立了自然审美的基本地位。 既然人皆有林泉之心,自然不仅是世俗生活的必要补充,更是士人普遍的心理需求。“丘山溪壑、野店村居成了他们的荣 华富贵、亭台楼阁的一种心理上必要的补充和替换,一种情感上的回忆和追求,从而对这个阶级具有某种普遍的意义。”[2]郭熙认为自然审美与世俗生活并不是截然对立的,若能做到“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水色,滉漾夺目,此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 (《山川训》)。在他看来,山水画便是实现此的途径。虽然山水画不同于真实自然,但郭熙认为二者的实际审美效果并无差异。而且欲作山水画,须先对自然进行审美观照。对真实自然观照的结果便体现在山水画之中,二者是二而一的事情。这典型地体现了宋代画家的自然审美观。 林泉之心不仅是自然审美的根源,亦是自然审美得以实现的先决条件。换言之,林泉之心实乃审美之心,是自然审美应当具有的主观态度。只有拥有林泉之心,才能以审美心 郭熙自然审美观研究 文/李晓梦 摘 要:郭熙是宋代院体山水画的重要代表,其《林泉高致》蕴含着丰富的自然审美思想。郭熙认为自然是人之本性,人人皆有林泉之心,这是自然审美得以进行的根源。林泉之心作为超功利的审美之心,是自然审美所必需的主观态度和必要前提。郭熙认为自然审美的对象是真山水,其根本特性是自然性。自然美具有多样性和节律性,其本质是一种生命之美。郭熙认为身即山川是对自然进行审美观照的恰当方式。在远望和近看中,郭熙重视远望,提出了三远说。在三远之中,平远是最主要的观照方式,最能体现自然审美的特征,最易达到至高的天地境界。关键词: 郭熙;自然审美;林泉之心;真山水;身即山川 郭熙 《早春图》

儒道禅与审美观照的三重境界

12 儒道禅与审美观照的三重境界 范文彬 (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四平136000) 摘要:由儒家、道家、佛家所引申的审美观照呈现为由浅到深的三重境界。以《易经》为代表的儒家的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直接地观照为表层境界,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的玄览、虚静的观照为浅层境界,以《坛经》为代表的佛家的禅修性质的空观寂照为深层境界。这三家的观照理论与方法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过程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是传统审美观照思想的重要来源。这三重观照境界给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创造和鉴赏提供了独特的理论智慧和实践指针。 关键词:审美观照;观物取象;虚静玄览;空观寂照;境界 中图分类号:B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09)07-0021-03 “观照”是美学中有关审美方面的重要范畴之一,也是一个具有浓重的中国文化特色的概念,本出于佛经,是指在禅修到一定程度的空寂状态下对心灵与宇宙的静观。与之接近的是道家的“虚静”、“玄览”,一些美学研究者也把儒家五经之一《易经》的“观物取象”算作观照之一种。可见“观照”与儒道佛三家都有关系。儒道佛虽然都讲观照,而境界却不同。佛家和道家的观照方式不易区分,因为表面上看二者的确很相似,此二者在很多研究审美观照的学者眼里是不区分的。但两者肯定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在这里将重点区分之。 一、儒家的观物取象 《易经》中的“观物取象”被看做中国美学之“审美观照”的一个基本命题,已被许多学者所共认。《系辞下》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易经》的观物取象的目的是为了“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可见,易之所观,乃是以天地为视界,既广而大,通于神明,纳于万物。《系辞上》也说:“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郑玄注曰:“穷幽极深,无所止也。”孔颖达疏曰:“‘夫易广矣,大矣’者,此赞明易理之大,易之变化,极于四远,是广矣,穷于上天是大矣,故下云‘广大配天地’也。‘以言乎远则不御’者,御,止也。言乎易之变化,穷极幽深之远,则不有御止也。谓无所止息也。”从《易经》原文和郑注孔疏中都可以看出,《易经》“观物”着重体现对宇宙万物观照,并非眼前身边之物的细观,而是一种向外的、高而远的境界,至大至远,天地之间,人寰之内,无所不极,也显示了主体宽广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怀。《文心雕龙》就非常推崇这种境界,刘勰把《易经》中这旷观宇宙的精神作为文章之本,由“仰观吐曜,俯察含章”而归结为“天地之心”,使天之文地之理与主体精神合而为一,也就是自然之美与人精神 作者简介:范文彬,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