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

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

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
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

临床2班

刘诗韵

2013111040

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

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认为: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间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奈达的定义体现了他在语义和语体两个层面提倡等值翻译的观点, 却未提到文化的再现。对翻译的正确理解应该是语际之间的信息传递和语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文化、语言和翻译之间关系密切。英国语言学家约翰莱昂斯认:“特定的社会的语言是这个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每一种语言在词语上的差异都会反映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的事物、风俗以及各种活动在文化方面的重要特征”。两种不同的民族语言的交流,实质上是两种民族文化的交流。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行为,任何翻译都离不开文化。为此,译者不但要精通目的语和源语,还要了解和研究诸多语言背后的文化,熟悉中西文化的差异。在正确翻译观的指导下,对文化差异进行合理的文化转换。

一、中西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

价值观念是任何社会或文化中的人不能回避的指令, 作为文化构成的深层因素, 它既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社会文化在人们心目中长期渗透、积淀的结果。变成民族性格的基石。中西文化差异之一是时间取向不同。中国人在时间上采取过去取向,对过去的眷恋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中国人对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珍视。与此相通,中国人崇拜祖宗、敬老尊师、重经验、重年龄。在中国文化中长者是智慧和权威的象征。称年长者“老师傅“、“老干部”、“老大爷”。“马老”、“张老”甚至成了少数德高望重的人才享有的尊称。与此相反。西方人在时间上是未来取向。美国人喜欢向前看, 总是着眼于未来。因而尊重青年是西方文化中第一级价值。老在西方意味着来日无多,面临失去。

竞争力而被淘汰的危险。因此, 我国公共汽车上为敬老而设的专座的字样不能简单地译为“old people“, 应按西方人的观念译为“Courtesy Seats”, 方可被英美人所接受。英美人忌老、怕老。他们费尽心机地来委婉地表示“老”这个概念。如: the adbanced in age( 年长者) , the mature( 成熟者) , the longer liv ing( 生活经历较长者) , a seasoned man( 历练者) , senior cit izens( 资深公民) 等。谦逊在中西文化中的地位也不同。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中国人喜欢谦虚内敛。所以中国人与人相处,习惯于卑己尊人。比如在接受别人赞誉时与西方人反应不同,总是说成“做的不够”或“没什么”, 给人的感觉是受之有愧。于是写文章的标题总爱用浅谈、略论、试论、管见等。提及自己的作品总爱用拙文、敝作等。中国人在谈论自己的事情时, 通常表现自谦或自贬, 力图达到“无我”或“超我”的境界。这种贬抑自我的做法令英美人十分费解。按照他们的习惯, 听到别人赞扬时应表示感谢或赞同, 这样既是对自我的肯定, 也是对他们鉴赏力的尊重。鉴于文化的差异, 汉语论文标题中的初、浅、试之类的谦辞,译成英语时可不译, 以避免误解。相反, 在论及有关对方的事情时, 中国人总爱抬高对方, 也是贬抑自我的一种方式。汉语中的敬辞很多, 如: 大作、贵府、贵姓、恭候、雅正等。译成英语时, 可把“敬”含义省去,译出“辞”即可。如”大名”译成”your name”, ”贵府“译成” Your home“。若将”大名“译成”your greatname“, ”贵府“译成”your honorable home“, 英美人会认为那是讽刺或挖苦, 或至少是虚伪。东西方价值观念差异较大的另一方面是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西方文化最重要的观念是个人主义( Individualism) , 其具体表现是自立精神( Self- reliance) 和

自我实现( Self- achievement ) 。翻译 Amer-ican dream实际上要对美国人不依赖世

袭的物质条件和社会地位、个人奋斗的精神进行诠释。另外, 美

国人强调人生而平等(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念是“忠“、”孝“,是一种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强调整体利益和顾全大局的文化。中国人崇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及”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而英美人信奉”Every man for himself, and God for us all“。汉语说“闲人莫入“, 首先着眼于他人, 英语却说The employees only 首先想到的是自己。中国人非常注重等级观念。汉语通常以职务称呼人, 如李科长、张市长等, 以示尊重。英语里除总统( president ) 、教授

( professor ) 、医生( doctor) 等为数不多的头衔用于称呼外, 绝大多数人之间以名字称呼。由于这种文化差异, 这是陈科长一般不译成: This is sect ion chief Chen, 而译成This is Mr. chen, our section chief。总之, 价值标准因文化不同而各异。我们通过英汉民族价值观念的对比研究, 在翻译时力争恰到好处地完成文化对接的任务。

二、民族审美观的差异

汉英民族分属于东西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汉民族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生活经历在文化深层的沉淀, 反映出汉民族天人合一、重整合、重暗示、重含蓄的人文思想和艺术审美观。以

景物描写为例: 中国人写景强调心境意绪的传达, 以我观物, 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王国

维) 。汉语的景物描写大多文笔优美, 用词含蓄, 体现出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就表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则表现了一种意境美和情感美。西方的审美习性在这些方面则大相径庭。西方的传统哲学强调分析型抽象理性思维, 更多的强调模仿和再现。亚里士多德主张美学的最高境界是“照事物应有的样子去模仿”, 这一观点早已渗透到西方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西方传统的文学艺术历来提倡“模仿自然“, 西方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等艺术流派的本质都源于模仿论。反映出西方哲学思维天人各一、重理性、主客观对立的特点。反映到景物描写的语言上, 就出现英语思维缜密, 用词强调简洁自然、描写突出直观可感的风格。下面一例翻译可反映汉英两种语言在描写景物时的差异:

T iny islande are strung around the edge of the peninsula like a pearl necklace.

H unks of coral reef ,coconut p alme and f ine w hite sand .

试译: 座座岛屿玲珑小巧, 紧密相连, 像一串珍珠缀成的项链, 环绕着半岛边缘。岛上珊瑚礁红, 椰林成片, 沙滩如银, 景色如诗如画。英文读起来就像真实拍下的照片, 全是景物的客观排列, 汉语则多见景生情的自然抒发。因而在翻译时, 我们一定要注重突出两种民族不同的审美习惯的差异。

三、宗教信仰的差异

在西方, 宗教是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中极其重要的部分, 渗透到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文学

艺术等各个方面。如绘画的第一个高峰发端于拉菲尔米开朗基多的宗教作品, 文学上但丁

的“神曲“、米尔顿的”失乐园“、歌德的”浮士德“均取材于宗教。特别是中世纪的宗教神学几乎主宰了所有的精神领域。所以说宗教贯穿到西方社会文化的几乎所有的领域。毫无疑问, 宗教对英语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大量的英语习语、格言、典故词、派生词均来源于”钦定圣经译本“, 成为英语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如: 习语the st ill small voice( 良

心的声音) , of the earth earthy( 世俗之至) ; 格言 Hat red st irreth up st rifes,

butlove covereth all sins( 恨挑起争端, 爱宽容过错) ; 典故scapegoat ( 替罪羊) 、t hirty pieces of silver( 三十块硬币) 等。中国人信仰儒教、道教、佛教,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 三教互补, 甚至合而为一, 共同对中国文化起作用。他们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 其影响也自然反映到语言之中。如: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苦海无边, 回头是岸; 乐极

生悲等。

由于中西宗教信仰的差异, 要求译者要了解两种特定的宗教文化背景, 翻译中切不可望文

生义。英语中有很多词语表达特定的宗教意义。如: End of the w orld( 世界末日) , 中国人看到这几个字很容易理解为大难临头、人类即将毁灭的恐怖时光。然而对西方人来说, 它表示伸张正义的时刻, 是指中国人所说的“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之意。

另外, 宗教术语( 作为隐喻) 进入非宗教的语境, 变成日常用语, 是常见现象。有些字眼有佛经里的术语, 如报应、许愿; 有的是伊斯兰术语, 如施舍; 有的是基督教术语, 如赎罪等。在翻译中要注意这些词的身世来源, 否则可能翻译不当。有一本外国人写的介绍儒家思想的书, 引入孔子若干语录, 其中之一为: The man of principle is courageous. He knows the right and w ill f ight for it at all vost s. God is on hisside . 孔子怎么也不会说“God“, 这里应该是误译。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切不可硬要将异族文化向本族文化靠拢, 一定要了解宗教文化的差异, 才能准确、娴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四、传统文化观念与文化意象的差异

词在特定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联想词义, 而传统的文化观念与文化意象则是不同民族文化

中约定俗成的认知图示。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在中国人心中象征坚韧不拔的优良品

质, 而对于西方人来说,只不过是三种普通的值物, 没有特殊的文化涵义。英汉两个民族因生活环境与生活经历的不同, 在传统的文化观念与文化意象上必然存在差异。汉语中的“老黄牛、小绵羊“不会给英美人带来任劳任怨和顺从听话的联想, 英语的bear 和lizard 也绝不可能在中国人心中唤起怒气冲冲或油头粉面的形象。对英国人和大部分西方人来说狮子是百兽之王, 从regal as a lion( 像狮子一样庄严) 、majest ic as a lion( 像狮子一股雄伟) 可以看出狮子在英语里享有很高的声誉。雪莱就号召压迫者像狮子般醒来( rise like a l-ion) 。在中国文化里, 人们对老虎才有类似的联想, 虎英勇大胆、健壮有力, 所以有”将门虎子“、“生龙活

虎“等词语。因为众所周知的龙在中西方具有不同的文化意象的原因, 大家熟悉的“亚洲四小龙”被译为“亚洲四虎”( four t igers) 。因为源语和目的语文化意象的差异, 翻译时需要转换文化征象来传递同样的信息。英语电影“WaterlooBridge“译为“魂断蓝桥”不失为一妙译。此译让人避开拿破仑兵败滑铁卢的历史以及硝烟弥漫的战场的联想, 借用我国“蓝桥”的典故贴切地表达了影片爱情悲剧的内涵, 可见这一佳译倾注了译者的文化情感。文化敏感性是译者不可或缺的必备条件。笔者由此想到电影“The First Blood”译为“第一滴血”应是误解。事实上, 这是一个有文化背景的习语, 表示the first success in a contest, 翻译应是“初战告捷”。所以缺乏文化敏感性是成为误译的主要原因。

五、地理环境与物质生产方式的差异

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它伴随着人类的出现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 而人类的出现首先就

是分地域的,而且是互相隔绝。因此各个人群便是按照自己不同的方式来创造自己的文化。汉语中有赞美“东风“的文句, 英语里不乏歌颂“西风”的诗篇; 汉诗多描绘“春天”之美, 英诗多抒写“夏日”之丽。这些都与文化的地域性不无关系。中国古代是一个内陆国家,传统的文化是农业文化,土地对中国人来说至关重要。所以汉语中有许多与“土”有关的词语, 如: 土洋结合( Combine indig enous and foreign methods) 、土崩瓦解( to collapse like

a house of cards) 等, 不过英译时已无土字, 避免英美人不解其意。英国四面环海,

特别承袭了西方的海洋文化, 英语中与海洋渔业有关的词俯拾皆是, 如: a sea of debt ( 大量债务) ,cast an anchor to w indw ard( 未雨绸缪) , clean the deck( 扫除障碍) 等, 从这些例子中可见“海”对英国这个岛国的重要性。

生产方式是人们谋得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方式, 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和赖以发展的决

定力量。中国文化起源于农本, 中国古人与耕牛相依为命, 所以汉语里与牛有关的词语很多, 如: 牛气、牛劲、孺子牛、对牛弹琴等。这些词语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喻体。而西方文化起源于游牧,所以西方古人与奔马感情甚笃,。英语中有大量的带“马”的习语,如: a w illing horse( 工作认真的人) , a dead horse( 徒劳无益的事) , buy a w hirte horse( 浪费钱财) 等。这些”牛喻”和”马喻”特有的文化内涵是生产方式差异的具体写照。由于英汉民族不同的生产方式和思维习惯, 他们会对同一概念产生不同的联想, 在翻译时可使用

不同的喻体来指代。如英汉两种语言分别用horse( 马) 和ox( 牛) 这两个不同的动物形象来生动地表达同一语义。汉语说”吹牛”, 英语是talk horse, “力大如牛”英译为as st rong as a horse, 汉语说”牛饮”, 英语为drink like a horse。社会语言学家认为, 语言与语境、与文化、与社会是不能分割的。不同的民族, 因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 物质环境与生产生活方式不同, 必然存在各自独特的民族语言文化个性。我们在翻译时要考虑这些约定俗成的言语习惯。翻译中文化差异问题的处理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 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 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

有意义。语言在其发展的历程中深深地烙印着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 反映和折射着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在跨文化翻译过程中, 不同文化在各自语言中的积淀会明显地显现出来。王佐

良指出: 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所谓真正意义的文化人, 就是译者要真

正理解源语和目的语文化, 将附加在语言上的超语言信息文化信息传递出去。为此, 译者要深刻了解中西文化差异, 并通过两者的对比, 作出对等的文化传译, 使翻译这一跨文化交

际得以流畅和谐地完成。

关于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现象及处理方法

关于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现象及处理方 法 " 论文关键词:历史文化差异宗教文化差异习俗差异思维模式审美观 论文摘要:翻译是在接受语中制造出原语信息的最近的自然等值物,首先是在意义方面,其次是在文体方面。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文化模式的交流。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在历史、习俗、思维和宗教多方面都具有特殊性。译者要仔细在两种文化中寻找对应的表达方式,做出各种必要的转换,以传递原文中真实的文化信息。 Nida说“翻译是在接受语中制造出原语信息的最近的自然等值物,首先是在意义方面,其次是在文体方面。”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文化模式的交流。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社会发展、历史衍变的产物,作为文化的载体、信息传递的工具,地位举足轻重。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这些文化差异导致英汉表达法的不同。要掌握一种语言就要熟悉其背后的文化特殊性,就要洞察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差异。为使译文读者得到和原文读者基本相同的文化信息,在翻译中遇到两种文化的差异时,译者就要仔细在两种文化中寻找对应的表达方式,做出各种必要的转换,以传递原文中真实的文化信息。 1.1 历史文化差异

历史文化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而成。不同的历史渊源使各民族间形成了相互不同的性格气质和生活方式。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孕育了丰富的具有浓厚民族色彩和鲜明文化个性的成语和历史典故。如“三个臭皮匠,抵上一个诸葛亮”, 诸葛亮在中国家喻户晓,他是智慧的象征。但西方人未必知道他。若直译为“Three cobbles equal Zhuge Liang.”译文读者就会很迷惑,因此,应采取直译和增译相结合的方式,译为“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Chuge Liang the mastermind. ” 或者采用意译的方式译为,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与英语中的“Two hands are better than one.”相对应。 西方也蕴藏着大量的历史文化典故。如Achilles’ heel、Penelope’s web、a Pandora’s box等。儒教、道教、佛教是中国的三大宗教,在中国民众中有深远的影响。英美人多信仰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是按上帝的旨意安排的,翻译时应注意。如,《红楼梦》中刘姥姥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Hawkes 译为“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于上帝。)这就把刘姥姥的宗教错认为是基督教了。杨宪益的翻译“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 ”,则更为贴切,更符合刘姥姥的信仰。 1.3 习俗差异 风俗文化是指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中国人见面寒暄多问“你到哪儿去?”“你干什么

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

临床2班 刘诗韵 2013111040 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 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认为: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间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奈达的定义体现了他在语义和语体两个层面提倡等值翻译的观点, 却未提到文化的再现。对翻译的正确理解应该是语际之间的信息传递和语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文化、语言和翻译之间关系密切。英国语言学家约翰莱昂斯认:“特定的社会的语言是这个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每一种语言在词语上的差异都会反映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的事物、风俗以及各种活动在文化方面的重要特征”。两种不同的民族语言的交流,实质上是两种民族文化的交流。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行为,任何翻译都离不开文化。为此,译者不但要精通目的语和源语,还要了解和研究诸多语言背后的文化,熟悉中西文化的差异。在正确翻译观的指导下,对文化差异进行合理的文化转换。 一、中西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 价值观念是任何社会或文化中的人不能回避的指令, 作为文化构成的深层因素, 它既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社会文化在人们心目中长期渗透、积淀的结果。变成民族性格的基石。中西文化差异之一是时间取向不同。中国人在时间上采取过去取向,对过去的眷恋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中国人对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珍视。与此相通,中国人崇拜祖宗、敬老尊师、重经验、重年龄。在中国文化中长者是智慧和权威的象征。称年长者“老师傅“、“老干部”、“老大爷”。“马老”、“张老”甚至成了少数德高望重的人才享有的尊称。与此相反。西方人在时间上是未来取向。美国人喜欢向前看, 总是着眼于未来。因而尊重青年是西方文化中第一级价值。老在西方意味着来日无多,面临失去。 竞争力而被淘汰的危险。因此, 我国公共汽车上为敬老而设的专座的字样不能简单地译为“old people“, 应按西方人的观念译为“Courtesy Seats”, 方可被英美人所接受。英美人忌老、怕老。他们费尽心机地来委婉地表示“老”这个概念。如: the adbanced in age( 年长者) , the mature( 成熟者) , the longer liv ing( 生活经历较长者) , a seasoned man( 历练者) , senior cit izens( 资深公民) 等。谦逊在中西文化中的地位也不同。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中国人喜欢谦虚内敛。所以中国人与人相处,习惯于卑己尊人。比如在接受别人赞誉时与西方人反应不同,总是说成“做的不够”或“没什么”, 给人的感觉是受之有愧。于是写文章的标题总爱用浅谈、略论、试论、管见等。提及自己的作品总爱用拙文、敝作等。中国人在谈论自己的事情时, 通常表现自谦或自贬, 力图达到“无我”或“超我”的境界。这种贬抑自我的做法令英美人十分费解。按照他们的习惯, 听到别人赞扬时应表示感谢或赞同, 这样既是对自我的肯定, 也是对他们鉴赏力的尊重。鉴于文化的差异, 汉语论文标题中的初、浅、试之类的谦辞,译成英语时可不译, 以避免误解。相反, 在论及有关对方的事情时, 中国人总爱抬高对方, 也是贬抑自我的一种方式。汉语中的敬辞很多, 如: 大作、贵府、贵姓、恭候、雅正等。译成英语时, 可把“敬”含义省去,译出“辞”即可。如”大名”译成”your name”, ”贵府“译成” Your home“。若将”大名“译成”your greatname“, ”贵府“译成”your honorable home“, 英美人会认为那是讽刺或挖苦, 或至少是虚伪。东西方价值观念差异较大的另一方面是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西方文化最重要的观念是个人主义( Individualism) , 其具体表现是自立精神( Self- reliance) 和 自我实现( Self- achievement ) 。翻译 Amer-ican dream实际上要对美国人不依赖世 袭的物质条件和社会地位、个人奋斗的精神进行诠释。另外, 美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摘要]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除了通晓两种语言文字之外,还必须深刻理 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本文拟从文化与翻译的关系的角度、以中西文化差异为突破口,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一些文化差异较大的语言现象提出建议性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文化;文化差异;翻译 根据《现汉》,“文化”有三个定义:1.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2.考古学用语,指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3.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 / ∽水平。 而美国1974年出版的The New World Encyclopedia给“Culture”一词下的定义是:It is the totality of the spiritual, intellectual, and artistic attitudes shared by a group, including its tradition, habits, social customs, morals, laws and social relations. Sociologically, every society, on every level, has its culture. The term has no implications of high development.对比这两种定义,不难发现中国人与英美人对“文化”的理解不是完全相同的。英语的Culture定义排除了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高低,它只强调艺术、文学、观念、习俗等精神财富,而汉语的“文化”则包括“物质财富”。 据上所述,文化包括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包含了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而语言是人类最杰出的创造物之一,因此,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发展能促进语言的发展,而文化要靠语言来传播和继承。作为记录人类思想和历史的工具,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而翻译就担负着在语言和文化中进行转换、促进交流的重任。正如刘宓庆(1995,316)所说:“语言中几乎处处有所谓‘文化符号’,留待译者‘解码’(decoding)。”在翻译中,译者首先要对原文中的文化符号进行解码。这些文化符号源自我们身处的社会环境,只有悉心分析,敏锐观察才不会有所错漏。在解码之后,译者还需用译语将原文的文化信息重新编码。这一过程则更为不易,要求译者对译语语言和文化有精深通透的了解和把握。正如王佐良先生所言,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面对的却是两大片文化。(1984:34)美国翻译理论学家尤金.奈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语言只有在其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因此,在翻译工作中,译者除了深厚的语言功底外,还应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才能使两种语言达到真正的交流。尤其是掌握汉英两种语言所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这方面的知识更加重要。由于这一问题的广泛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要进行全面探讨是不可能的。本文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进行一下论述:

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

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 摘要: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任何语言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本文围绕英汉文化差异在各自语言中的体现, 来说明文化差异、背景知识对翻译的影响。由此说明文化差异因素对翻译的影响不容低估。本文对中英的文化、社会风俗与礼仪差异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提出了一些在翻译中弥补这一差异的例子,以及在翻译英语里面的习惯词汇时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关键字] 文化差异一般风俗翻译、影响 文化是一种上层建筑.它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而且与一个国家、民族的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 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等语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因此, 在交流中, 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 从而产生冲突和故障。了解这些文化差异,对我们平时能更好的使用英语有很大的帮助。丰富的文化背景和相关专业知识会有助于翻译的准确性,所以,我们要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积累相关的专业知识,加强训练,才能在翻译中做到游刃有余。 翻译作为语际交际, 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 而且也是文化移植的过程。在很大程度, 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很大的关系。王佐良曾说:“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吕淑湘也说, 翻译家必须是一个杂家。“杂”就是指知识要广博。可见,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了解背景知识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 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察与思维上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英汉两个民族在观察与思维上是存在着差异的: 面对同一物体, 用以概括的概念也有出入, 因而语言表达方式也不同。如对颜色的观察和使用,就有不同的概念。英语“black tea”在汉语中不叫“黑茶”, 而叫“红茶”;“brownbread”是“黑面包”, 而不是“棕 色面包”。汉语的“青衣”,“青天”同是一个“青”字, 翻译成英文就只能分别译作“black dress”和“blue sky”。汉语“黑眼睛”, 英语为“drakeyes”; 英语的“black eyes”, 汉语为“挨打后出现的黑眼圈”; 汉语“黄色影片”, 汉语的“红眼病”,英语为“green - eyed”。此外,英汉两个民族在逻辑思维上也存在着差异。例如: 英文句子You can not be too careful in the exam. 若直译为“考试时你不要太细心”。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从句法上看,它是一个双重否定结构, 从思维方式上看, 它是一种逆向思维。其正确译文是: 考试时你要特别细心。再如, The plastic container isfive times lighter thanthat glass one. 其正确译法为: 这个塑料容器比那个玻璃容器轻五分之四。如果直译,这个塑料容器的重量比那个玻璃容器要轻四倍, 在汉语中是说不通的。英语习惯上说“减少n 倍”, 即是汉语说的减少了n - 1/ n ,如英语说减少3 倍,即是汉语说的减少2/ 3。这种情况显 然是由于英汉思维方式不同而造成的。因此,对于这一类因思维差异而引起的表达不同的概念, 译者同样要越过表达形式的局限进行意义上的对等翻译。 二、时间观念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由于英汉文化的差异, 两个民族在时间观念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英语中的“the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_朱耀先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 朱耀先 文化差异是翻译中的障碍和难题。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除了通晓两种语言文字外,还必须了解两种文化,深刻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本文拟从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习俗文化和宗教文化几个方面,就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翻译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历史文化差异与翻译 历史文化指的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由于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不同,因而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沉淀形成的历史文化也不相同。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时,会经常遇到由于历史文化差异而出现的翻译难题。 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体现为历史典故。历史典故是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瑰宝,它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最能体现不同历史文化的特点。要对这些历史典故进行恰当的翻译,就必须了解它们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并运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否则就不可能很好地体现和传递历史典故的涵义。例如,“东施效颦”这一汉语成语典故,对中国人来说,不难理解其文化内涵,但对于不甚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西方人来说,若仅仅直译为Tung Shih imita tes Hsi Shih,就没有准确、形象地表达和再现原典故的含义。东施是谁?西施又是谁?译者没有交待清楚。为了让西方读者能了解这一成语的内涵,比较合适的做法是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Tung Shih imitates Hsi Shih(Hsi Shih was a famous beauty in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h。Tung Shih w as an ug ly girl who tried to imitate her w ay)(杨宪益译)。这样,就会使读者一目了然。 又如“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在中国家喻户晓,他在中国读者的心中是当然的智慧的象征,但英美读者未必知道他是何人,与“臭皮匠”有何联系,若采用直译的方法,很难传递句子所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信息,因此,只有采用直译和增译相结合的方法,才能使原语言的文化信息得以充分再现。故该句可译为:“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 bined equal Chukeh Lia ng the m aster mind”. 再如,毛泽东《七律·送瘟神》诗词中有两句诗:“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诗中的“舜尧”是中国历史传说中的两位贤明帝王,为人民所爱戴,代表圣贤。这对于中国人来说比较容易懂,但对于英美读者来说,若采取音译,会使他们莫明其妙,因此必须增译注释。即使那样,仍有隔靴搔痒之感,而且显得累赘,同时也使诗句失去了“诗气”。亚瑟·古柏在翻译该诗句时干脆用Sag e-Kings代替,将其妙译为:“Spring winds mov e willow w ands,in tens of millions:Six hundred million w e sha ll all be Sag e-Kings!”这样翻译既简单明了,音韵铿锵,又达到了传神的效果。 对于有些历史人物和历史典故,可采用类比的翻译方法。据说,有一次周总理陪外国客人观看戏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翻译作了很多说明 7

英语翻译与中外文化差异的关系研究

英语翻译与中外文化差异的关系研究 伴随中外学术交流的频繁展开,英语作为中外交流的桥梁,越来越受到关注。翻译工作者只有把握好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才能让英语翻译表达更为准确,才能从根本上提升英语翻译人员的翻译能力,更好地展现语言的魅力。基于此,文章主要分析了英语文化对英语翻译效果的影响。 标签:英语文化;翻译效果;影响 一、文化和翻译的内涵 语言不仅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形成需要相当长的时间,需要经历长期的历史沉淀。其内涵主要包括两个内容: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此外,文化也是不同的。基于流畅性和准确性的翻译是一种改变语言信息的文化行为。翻译产生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迫切需要沟通和交流的背景下,同时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任何翻译都与文化密不可分,英语也不例外。经验丰富的英语翻译和翻译研究人员都重视翻译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在英语翻译过程中,虽然理解了原文的意义,但远不止简单的语言理解,因为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言会受到文化的影响。在英语翻译过程中,译者对段落理解的准确性主要取决于他或她对文化的理解程度。 翻译是语言转换的过程,但由于翻译具有许多社会功能,是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活动,也是一种心理活动。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时期的翻译功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译者必须在翻译过程中理解翻译的功能及其相关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只有这样,译者才能正确处理英语文化因素对英语翻译效果的影响,并在英语翻译中成功传达。否则译者很容易犯下社会语用错误。可以说,如果不考虑文化因素,翻译工作无法进行,没有文化的翻译将是苍白无力的。 二、英语文化对英语翻译效果影响 1.社会历史背景对英语翻译效果的影响 每个国家的历史都不同,所以不同国籍的人会有不同的行为和態度。与此同时,民族语言的发展是由社会发展过程和民族的一切历史文化背景决定的,尤其是思维方式差异的影响更加突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强调“和谐”,主要体现在句型流畅。英语更加侧重分析,句型主要是基于主语和谓语为主,再加以短语及从句。译者应注意用英语句子表达的文化含义,而不是字面翻译,以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2.环境对英语翻译效果的影响

浅谈英汉数字的文化差异与翻译

浅谈英汉数字的文化差异与翻译 内容摘要 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反映着特定的文化内容。语言中数字是反映客观物质世界的规模、大小的数和量,而由于各自语言中所包涵的文化传统、思维观念、以及对数字的感知取向不同,故而赋予数字的社会文化涵义也不尽相同。本文主要针对中西方对数字不同的传统观念、英汉语言中数字包含的内涵意义以及在英汉文学及生活中碰到的有关数字的翻译等,来探讨英汉数字文化的差异,为跨文化交际提供便利。 关键词:英汉数字;内涵意义;翻译;实指义;虚指义;词汇空缺 Abstract Every language in the world takes root in a special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the language reflects the contents of the culture. Figure is the count and quantity which reflects the scope and size of the objective world. The social meanings of figure are different because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in cultural tradition, the concept of thinking and the understanding and using of the figure among all kinds of languages. This paper is to discus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figure from the traditional conception, the meanings of the figure and the translation with figure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The aim from which is expected to make an advantag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figure in English and Chinese; implied meaning; translation; grammatical meaning; false meaning; vocabulary vacancy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的使用离不开人,而人又离不开某个特定的社会文化。” [1](p477)“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参与的各方不仅要熟悉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而且要充分了解对方的语言和文化,特别是本民族文化与他民族文化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使交际顺利进行下去。”[2](p480)数字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数字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主要从中西方对数字不同的传统观念,英汉两种语言中数字蕴涵的不同意义及英汉文学中和生活中碰到的有关数字的翻译等来探讨英汉数字文化的差异,以便消除英汉交际中的理解障碍。 一、英汉数字的文化内涵差异 在古老的传统中,数字具有神圣的意义,还具有主吉凶的宗教迷信色彩。不同的民族对数字的选择性和不同的偏爱,都有着深刻的民族文化的烙印。下面就几组具有代表性的数字进行对比分析。 (一)、“三”与“九” 1、“三” 汉语中带“三”的习语有很多,如“三思而后行”、“垂涎三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句话不离本行”、“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三头六臂”、“三教九流”、“三令五申”等。中国人对“三”的垂青是有因可循的。《说文解字》云:“三,天地人之道也”,可见“三”的本义就是代表天、地、人,即上为天,下为地,中为人。在历史进程中,人们还逐渐认识到:时间有昔、今、未之分,空间有上、中、下之分,方位有左、中、右和前、中、后之分,似乎有三就能代表全部,“三”因此隐含完全、完美之意在内,并且积淀在中国人的潜意识中,从而人们在生活中不自觉地运用“三”来归纳事物,指导行动。在古代,“三”的运用更是奥妙无穷,甚至带有某些神秘意味。在政制结构上,有“三公”(西周时指:太师、太傅、太保;西汉时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东汉时指太尉、司徒、司空);军事编制上,有“三军”(海军、陆军、空军);教育上有“三学”(述学、评学、考学);科举有“三试”(乡试、会试、殿试);录取有“三甲”(状元、榜眼、探花);祭祀要供“三牲”(牛牲、羊牲、猪牲);敬酒要“三献”(初献、亚献、终献);行礼要“三跪”

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精简)

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郑静芝咸宁学院外国语学院437100 摘要:翻译是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信息间的转换。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文化传统。因此,要准确地进行翻译,可以运用音译法、直译法等克服这些差异。 关键词:文化差异,音译法,意译法 Abstract:Translation is a bridge of two different languages.Due to different historic backgrounds, customs,traditions and cultures in two different nations,in order to achieve the eqiuvelence of two languages,we aim to provide some techqiues to help overcome the obstacles in translation through this paper. Keywords:Cultural differences;Transliteration;Free translation 引言 人类生活在同一个物质世界,人类的语言反映着人类普遍的共性,各民族语言虽然不同,但可以利用相同的概念称谓事物,解释词义。正是这种共性为不同民族文化交流提供了可行性依据,为不同语言的翻译提供了可译性基础。然而,中西方文化之间由于有着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其生产方式、活动方式,思维方式也就迥然而异,发展水平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正是这些个性差异,构成了翻译的障碍。 1.文化和翻译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人类世世代代的所有共享的东西。狭义的文化则是使用特种语言表达思想的某一社群的独特生活方式及其表达形式。美国语言学家萨王尔在《语言论》中提出:“文化这名称的定义是:一个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是什么。”《中国翻译词典》指出,“现代文化人类学家们一般把文化分为技术、经济、社会、观念和语言四个系统”。 翻译,中外学者下过各种各样的定义。“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它的任务是要把原作品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映象或艺术映象,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中译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①“通常它是按作者的创作意图把一篇文章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描述出来的过程”。②翻译涉及两种语言,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两种文化的影响。因为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的土壤,也是语言所反映的对象。在当代翻译研究中,翻译越来越被认为是一种文化交流。早在20世纪80年代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巴斯奈特提出文化翻译理论,提出“翻译就是文化内部与文化之问的交流,翻译等值,就是原语与译语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除语言学的特点外,在宏观文化语境中审视原语和译语。文化与翻译的相互影响和特征就显而易见了④。因此,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 2.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2.1社会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2.1.1风俗传统对翻译的影响 习俗是人们在口常生活中由各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所形成的文化。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习俗文化,因而翻译也就会受到传统习俗文化的影响。 比如“deaths and marriages”,如果译为“红白喜事”就不是很妥当。汉文化认为红色象征喜庆,结婚时新娘要穿红,而在举行葬礼时才穿白,所以中国人惯用“红色”表示marriage,“白色”表示death。但是西方人却认为白色是纯洁、忠贞的象征,新娘在婚礼上穿白色的婚纱,在葬礼时则穿庄重的黑色。因此,“红白喜事”并没有正确传递原有的文化信

文化差异与翻译之间的联系

浅谈文化差异与翻译之间的联系 我们都知道语言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而翻译则是将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联系在一起的桥梁。就是说文化差异都翻译是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接下来就随着英语翻译公司一起来了解文化差异与翻译之间的联系。 历史文化差异与翻译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历史,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历史文化,最终有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形成的语言。比如,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这句话里面就包含了两个极具民族特色的典故和习语:to eat no fish 和 to play game。对不了解英国这些历史文化的人就不能正确了解,容易翻错,错误理解为“他一向不吃鱼而且经常玩游戏。”其实不然,to eat no fish出自一个典故,指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时代,耶稣教徒为了表示对政府忠诚,拒绝遵守反政府的罗马天主教徒在星期五只吃鱼的习惯,因此,to eat no fish是“忠诚”的意思。而to play game和 to play fair (规规矩矩地比赛)同义。因此,这句话正确翻译是“约翰为人可靠,他既忠诚又正直。”像这类历史典故还有非常多,作为译员要做的就是多多了解源语言的历史文化,注意源语言与目的语之间历史文化的差异。 地域文化差异与翻译 不同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不同的民族创造了不同的文化。比如中国自古是以农业为主,在亚洲大陆生存和繁衍,人们的生活与土地、农业密切相关。而英国是一个岛国,其航海业在历史上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英汉民族在同一个含义会用不同的词语表达。如:汉语会用“跟牛喝水似的”来形容大口大口喝水,英语则用“drink like fish”。 民俗文化差异与翻译 目标语与源语言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民族习俗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和道德观等,这些差异导致了中英民族对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持截然不同的态度。比如中国人见面常用几句客套话:“你去哪儿?”“你吃过饭没有”等,这些话在中国文化中并无多大深意,只不过是打招呼的一种。而西方人对这些话就会比较敏感。在比如,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昵的成分。而西方文化中cat 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宗教文化差异与翻译 众所周知,中国的主要宗教是佛教和道教,它们对中国文化有着很深的影响,很多词汇都源于这两种宗教或与之相关的传说,比如:观音菩萨、佛祖、阎王、盘古等,我们在英语中找不到恰当的词来翻译它们。再比如,英国的主要宗教是基督教,他们认为上帝(God)创造了世界万物,世上一切事物都是按照上帝的旨意安排的。

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现象

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现象 [摘要]语言同文化是相互依存的,而翻译不仅仅是用来交流的语言活动过程,更是两种不同文化之间进行转化的方式。因此翻译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文化差异的制约与影响。本文将从地域文化差异,历史文化差异,宗教文化差异,风俗习惯文化差异,思维方式差异,五个方面进行讨论。 [关键词]地域文化差异;历史文化差异;宗教文化差异;风俗习惯差异;思维方式差异 当今世界,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发展迅速,不同地域间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也变得更为广泛和深入。翻译作为语言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是运用一种语言将另一种语言所要表达的思想认识、情感、风格等以我们所能正确理解的语言符号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过程。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变换,更是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的移植。因此翻译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与制约。通常而言主要涉及到地域文化差异、历史文化差异、宗教文化差异、风俗文化差异和思维方式差异这五个方面。 一、地域文化差异 地域文化差异是指由于所处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的不同从而形成的某一地区所特有的文化表达方式。受地理位置的影响,中国位于太平洋的西面,受东南季风的影响,所以在中国,有“借……的东风”之说,东风在我国的意思是好的意思,吹起东风代表着春天就要来了。春天绿意盎然春风和煦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西风则正好相反,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有一种贬人肌瘦的意思。冬季我国受到西伯利亚的寒流影响气候寒冷干燥。所以西风的寓意在我国与东风相反。然而英语的情况刚好与汉语相反。英国为岛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受到来自东部欧洲大陆的寒风刺骨,而夏天则是受到来自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气候温暖宜人。所以我们会看到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抒情诗《西风颂》,诗的结尾千古流传,“O,wind,if winter conies,call spring be far behind”(哦,西风,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而东风我们会读到Samuel Buffer的《biting east winds》(刺骨东风)。所以地域文化的不同造成了语言表达上的差异。 二、历史文化差异 每个国家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些不同的历史沉淀了相异的文化环境和氛围。这种历史文化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造成了难题。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其中孕育了无数的个性化成语和历史故事。中国的古典兵书《孙子兵法》中的“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若直译成“Of the thirty-six strategies,the best is to quit”不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人就不会领会它的本意。这里我们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可翻译为“The best thing to do now ig to quit.”这样就会让译文的读者真正理解了。中国文化如此,西方文化也是如此。莎士比亚的戏剧《威尼斯商人》中的

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摘要]文化对语言的形成、发展和变化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语言与文化有着紧密的关系。中西文化的差异可以在各自的语言上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出来,并且对英汉翻译过程中的语义理解和传达产生一定的干扰和影响。本文主要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差异,社会风俗习惯差异和宗教文化差异这三个主要方面,分别论述了中西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造成的影响,提示大家要充分了解中西文化背景,在真正理解原文内涵的基础上,精确译出原文。 [关键词]文化差异英汉翻译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等。而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外在形式,人们通过语言来表达内心的丰富思想,进行相互间的思想感情交流。文化对语言的形成、发展和变化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事实上语言并不是一种隔离的现象孤立地存在,语言是文化的一个整体的部分。文化是语言的内容,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可以体现在地理环境、社会习俗、宗教信仰、历史典故等多方面。这些差异可以在各自的语言上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出来,并且对英汉翻译过程中的语义理解和传达产生一定的干扰和影响。所以在英汉翻译活动中,必须要考虑到中西文化差异的问题,从各自文化的角度充分理解原文的涵义,并采取适当的语义表达方式,精确地译出原文。在本文中,将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分别探讨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由于所处的地域不同,相应地就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的不同会引起文化上的个性和差异,形成一些独特的文化概念。这些文化差异都会体现在语言中,对英汉翻译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中国东临大海,西部为高山,所以在中国,“东风”是“春天的风”,“西风”却是凛冽的。而英国的地理环境与中国相反,英国西临大西洋,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西风在英国人心中是温暖宜人的。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就是对温暖西风的讴歌:“It’s a warm wind, the west wind, full of bird’s cries”(那是温暖的风,温暖的西风,伴随着百鸟欢唱)。在英汉翻译中要充分理解这些差异,才能更好地理解原文。再如,英国的天气变化无常,所以人们见面爱谈论天气。“Lovely day, isn’t it? ”(天气多好啊)。而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则会说,“去哪儿啊?”,“吃饭了吗?”。 与地理环境一样,中西文化的历史背景也会反映在语言中。在英语中,与Dutch有关的词语往往带有贬义。如Dutch act(自杀),Dutch courage(酒后之勇),I got mad and I talk like a Dutch uncle.(我勃然大怒,于是就严厉地训人),If it is the fact, I’m a Dutchman(如果这是事实,我就不是人)。因为在17世纪初,英国和荷兰曾经激烈交战二十多年,使英国大伤元气,所以英国普通民众对荷兰人恨之入骨。这一历史背景,使英语带有了民族性,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这些英文的真正含义了。 二、社会风俗习惯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在社会风俗习惯方面,欧美人和中国人也存在很多差异,这对翻译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同一件事物,不同的文化背景,看法大相径庭。比如,龙是古代汉族人崇拜的图腾形象,象征着吉祥、尊贵、权势和奋发向上。我们自称是龙的传人,意思是一个伟大而杰出的民族。龙是比喻皇帝,凤是比喻皇后。在汉语中,有关龙和凤的词语大都是褒义的,如藏龙卧虎、龙飞凤舞、生龙活虎、龙凤呈祥等。但是在英语中,dragon却含有不好的意思。这是因为在《圣经》中

英语毕业论文英汉互译中存在的中西文化差异

英汉互译中存在的中西文化差异 【摘要】英汉互译是跨文化的交际行为,英汉互译的目的和 特点是语言文化的交流。熟悉两种文化和掌握两种语言同样重要。因此,文章着重从价值观念、思维习惯与语言习惯、宗教信仰、 日常生活与社会习俗和地理环境与物质生产方式等几个方面讨论 中西文化的差异,将英汉两种语言受文化差异影响而产生的不同 表达方式进行比较,进而指出如何在翻译中进行合理恰当的文化 转换,完成翻译的文化交流之使命。【关键词】英汉互译; 中西文化;价值观念;宗教信仰;习俗;地理环境所谓 文化,指的是一个社会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 设计的总模式。它包括一切人类社会共享的产物。文化是一个社 团成员所共有的由社会习得的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指受社会成员 决定和制约的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文化不仅包括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地理环境、政治、经济、法律、宗教信仰、价值观念 行为规范等,还包括语言。文化具有象征性,而语言是文化中最 重要的象征系统,语言也是文化中一个颇为特殊的组成部分,是 整个文化的基础。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指出:中西文化是两种根本 不同类型的文化,属于平行发展、互不冲突、各有偏重、各具特 色的两大文化系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都是通过语言的交流来完 成的。而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化转换为另一种语言文化的过程, 也就是说任何翻译都离不开文化,语言的翻译实质上是文化的翻译。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认为:“翻译是指从语义 到语体在译语中间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奈达的定义体现了他在语义和语体两个层面提倡等值翻译的观点,却未提到文化的再现。所以,要想搞好翻译,必须注重两种语言 的文化背景知识。在翻译中,译者对某段文字理解得正确与否,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该部门文化的理解。如果他没有两种文

中西文化比较与翻译

第4讲 中西小说比较与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 (一) 上一节我们讨论了文化因素,即文化词和三个类型的文化含义词在翻译中语际转换时一般的处理方式。本讲将结合小说翻译进一步分析和讨论小文化,及文化因素的处理问题。 1.童养媳 在西方社会是没有这种现象的,因此在英语中也没有与它对等的词。请看赵树理小说《小二黑结婚》中几个“童养媳”的处理方式。 (1)……有个老李带来个八九岁的小姑娘,因为没有吃的,愿意把姑娘送给人家逃个活命。二诸葛……就替小二黑收作童养媳。 (2)村里谁不知道小二黑不承认他的童养媳。 (3)二诸葛家里除了童养媳之外,三个人谁也没有睡。 (4)问:“你给小二黑收了个童养媳?” (5)回去吧!童养媳没处退就算成你的闺女! 译文:(略) 以上种种处理,都是“little girl”为基本词,在根据上下文加些适当的词语加以解释,“童养媳”的文化含义必须通过整个句子才能给以传达。 2.媳妇 “媳妇”这个词在汉语中可以指“儿子的妻子”,“晚辈亲属的妻子”,也可指“妻子”。“新媳妇”也可指新婚的儿子的妻子或妻子或新娘子,概念差一代。在汉译英时,往往要根据不同情况作不同的处理。 (1)于富的娘早死了,只有个爹,父子两个一上了地,家里只留下新媳妇一个人。(于富的妻子)(《小二黑结婚》) (2)于富他爹看见不像个样子,有一天发了脾气,大妈一顿,虽然把外人挡住了,新媳妇却跟他闹起来了。……哭了一天一夜。(是于富他爹的儿媳妇)(《小二黑结婚》)(3)林妹妹早就知道了,他如今要做新媳妇了。自然害羞,不肯见你的。(新娘)(《红楼梦》) (4)你如今做媳妇了,我才告诉你:这如今你林妹妹没了两三天了。(妻子)(《红楼梦》)(5)老太太和姑妈打量是那里的笑话儿?就是咋们家的那二位姑爷新媳妇啊!(新郎新娘)(红楼梦) 译文:(略) 3.亲属词 亲属词(kinship term),我们在第2和第3讲也已介绍过。它属于A类文化含义词。这也是翻译中经常遇到的难题之一,一般采用替代、释义(定义)、换一个角度说明的办法来处理。 (1)宝玉……拉着手哭道:“我问你:宝姐姐怎么来着?我记得老爷给我娶了林妹妹过来,怎么叫宝姐姐赶出去了?……”(《红楼梦》) 译文:(略) (2)凤姐姐说道:“刚才我到宝兄弟屋里,我听见好几个人笑。我只道是谁,巴着窗户眼儿一瞧,原来宝妹妹坐在炕沿上,宝兄弟站在地下。宝兄弟拉着宝妹妹的 袖子,口口声声只叫:‘宝姐姐!你为什么不说话?’” 译文1:(略) 译文2:(略) 英语中brother、sisiter两个词长幼之分,而汉语中姐姐、妹妹、哥哥、弟弟分得很清。《红楼梦》中不断出现大量的宝哥哥、宝兄弟、宝姐姐、宝妹妹、林妹妹,如果都要认真地分清

中英颜色词的文化差异与翻译(英文翻译版)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color word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Translation Abstract:Red, white, black three color words have similarities in associative meaning, Chinese culture and Western culture in the symbolic meaning and semantics, and there are also differences, with the common, confusing phrases and idioms translation, let people know the importance of color word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in two cultures. Keywords: color words; symbolic meaning; cultural difference; idiom Color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human life, we every hour and moment is not in dealing with color. Represents various color words embody national cultural featur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e is different, the performance of different national "personality", with significant cultural stigma. The same color words often contain different symbolic significance. Therefore, correctly grasp the deep meaning of color words in the two languages and the correct translation, master the vocabulary and idioms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has a role can not be ignored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ree color words: red (red), white (white), black (black), it is in the two languag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differences be explained, and some common translation and confusable vocabulary and idioms, for English learners. 一.RED Whether in China or in western countries, often live with festive red Move on, but in China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red more strongly. Red symbolizes celebration, successful, thriving, warm, such as "full house", "good", "fire".Chinese traditional wedding tone mainly in red, the bride wearing red clothes, cover red hijab, a red candle, with red hi word, a faction be bursting with happiness. In the Anglo-American countries, the bride dressed in white wedding dress, wearing a white wedding dress. "Red" stands for "fire" in British and American culture, "blood", "agression", "excitement", "Rage", "violence", such as "seered", "red- handed", "a red battle" is reminiscent of violence and bloodshed. Red in China is also a symbol of revolution, such as "red", "be both red and expert", while in English often pejorative meaning, with "red", "radical left.", Such as "red belt", "red activities". Red in Chinese also refers to people who favor or boss, such as "red", "popular";A joint-stock enterprises at the end of the year profits distributed to shareholders in economic terms, such as "bonus", "bonus", While in English refers to economic or business often have "deficit", "loss" meaning, such as "be in the red", "red ink". Red refers to the color, has the same meaning in English and Chinese, refer to the "red", "black", "red" and other means, can be used as adjectives and nouns. It refers to the traffic, with "red" in English and chinese. 1. And "red" the relevant vocabulary, idioms and English to Chinese language 1) 红白喜事———weddings and funerals China known as the wedding for weddings, funerals for the funeral, and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