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检测卷(1)

201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检测卷(1)

201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检测卷(1)
201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检测卷(1)

专题检测卷(一)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2·南京盐城三模)《说苑·立节篇》中记载,(战国后期)楚国白公胜作乱,申鸣为楚王率军而战,当白公胜虏其父作要挟时,申鸣说:“始吾父之孝子也,今吾君之忠臣也。吾闻之,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禄者毕其能。今吾已不得为父之孝子矣,乃君之忠臣也,吾何得以全身。”材料实质上说明了( )

A.诸侯严格履行分封义务

B.宗法制度陷于崩溃

C.纲常伦理观念遭到摒弃

D.君王政治地位提升

2.(2012·泰安二模)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认为,“周人制度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这实质上说明了( )

A.商周政治制度存在差异性

B.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C.宗法制与礼制之间是因果关系

D.周文化具有稳定性与延续性

3.(2012·金丽衢一模)《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这一举措( )

A.加强北部边防

B.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有效管辖

C.是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

D.使“西南夷”地区开始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

4.(2012·海淀二模)汉武帝实行中外朝制度,任命侍从等担任尚

书等官职。如图为汉代尚书令官印印文。对于汉代尚书令的叙述,

正确的是( )

A.参与军国大事,削弱相权

B.与中书门下相互监督制衡

C.执掌对百官的监察和考核

D.六部尚书之首,百官之长

5.(2012·南京盐城三模)《隋唐嘉话》载:“(唐高宗时)薛中书元超谓所亲曰:‘吾不才,富贵过分。然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得娶五姓(世家大族)女,不得修国文。’”材料说明当时的社会( )

①科举取士成为重要的选官途径②士族门第观念仍很强烈

③进士科受时人追捧④唐朝中书令负责修撰史书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④

D.①③④

6.(2012·合肥模拟)以下是唐代科举考试主要科目及内容

以上材料说明唐代科举制( )

①实行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②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

③检测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④明经科考试难度大于进士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2012·烟台二模)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然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由此可见宋朝( )

A.相权进一步削弱

B.内外朝制度开始形成

C.众相制初步确立

D.内阁与枢密院分掌实权

8.(2012·苏锡常镇二模)嘉庆帝亲政之初,认为“凡事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与“乾纲独断”的家法不符,强调军机大臣不过“承旨书谕”而已,皇帝并非“将臣工翊赞之职尽责此数人”。这表明嘉庆帝认识到( )

A.必须责罚军机大臣

B.军机处有利于皇帝高度集权

C.军机处应予以撤销

D.军机处可能给皇权造成危害

9.(2012·浙江五校模拟)伯利克里说:“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任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头角,优于他人担

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他个人的才能。”该材料最符合古代雅典史实的是( )

A.公民个人才能决定能否显露头角

B.公民个人才能决定能否担任荣耀的公职

C.人的价值决定能否担任荣耀的公职

D.阶级地位决定公民才能和价值

10.(2012·南通二模)《十二铜表法》规定: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唐律疏议》规定:诸八议者(注:八议指亲、故、贤、能、功等八类人),犯死罪,皆条所坐及应议之状,先奏请议,议定奏裁,流罪以下,减一等。相比之下,两者最大的区别是( )

A.皇帝是否拥有最高裁决权

B.是否注重法律的公平公正

C.是否保护个人利益

D.是否正视纲常伦理

11.(2012·潍坊二模)《尚书》载“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载“我们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两则材料中的“民主”( )

A.都是近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础

B.都与近代民主政治没有历史渊源

C.前者指最高统治者,后者指人民主权

D.前者影响维新变法,后者影响启蒙运动

12.(2012·莆田模拟)丘汉平在《罗马法·序》中指出:“良以世界现存法系,其未受罗马法之熏染者,殆不一见。中日固勿论,彼素称独立之英美法系,亦难逃外……以是欧美诸国之法律学校,罗马法列为要科。苟从法学之价值观之,罗马法为治法者之基本学问。”该材料主要说明( )

①罗马法是古罗马人留给世界最宝贵的财富

②罗马法是研究法律的重要资料

③罗马法具有极高的法律价值

④罗马法是现存的最完备的法律体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2012·无锡模拟)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与政治理论,偏重在政府的职分与责任,要求政府

能尽职胜任,选贤举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战国之世,世变益亟……古代的贵族,其地位,是与君主相逼的,起于孤寒之士则不然,君主要整顿政治,扩充自己的权力,都不得不用游士。……于是君主与游士结合,以打击贵族,贵族中较为有用的,亦不可不引用游士。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

——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材料二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材料三魏、晋时代……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材料四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1)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的时代背景。(6分)

(2)结合材料二、三,比较西汉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的相同点。(6分)

(3)据材料四,概括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6分)

(4)综合上述材料,战国至隋朝选官制度的演变体现了哪一历史趋势?(2分)

14.(2012·吉安二模)图1、图2是人类政治文明的成果。某学习小组就此开展了一次探究性学习活动。

(1)请你据图1、图2,拟出该学习小组探究性学习的主题。(6分)

(2)请就图1、图2所示的政治制度,谈谈你对古代两种政治制度孰优孰劣的看法。(14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答案解析

1.【解析】选D。材料描述的是战国后期,申鸣为楚王征伐作乱的白公胜,即使亲人被作为人质,仍然坚持为王效力,做君的忠臣,说明此时期,君王的政治地位提升。

2.【解析】选B。材料中认为西周实行宗法制和分封制,两者相结合达到“君天下臣诸侯”,体现了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

3.【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秦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之交通运输的理解。秦始皇三十三年,取匈奴河南地后置九原郡(今包头市九原区麻池乡),秦始皇三十五年,开始修筑道路,经由九原一直修到云阳,挖掉山峰填平河谷,笔直贯通。据此应该是加强北方边防,防止匈奴南下,侵扰北方边疆。

4.【解析】选A。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地方势力逐渐威胁中央。汉武帝在解决地方问题的同时,还从中央分割宰相权力,即实行中外朝制度,B、C、D均不符合题意。

5.【解析】选A。提取材料中关键信息“不以进士擢第,不得娶五姓(世家大族)女,不得修国文”,可判断

①②③正确,但并不能说唐朝中书令全是负责修史书的官员。

6.【解析】选A。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考查学生阅读、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分析,进士科考试的内容包括经帖、写作,时务策考核的内容在难度和数量上要大于明经科,因此④说法错误。材料中科举考试分为两科说明①正确;从考试内容一栏看,儒家经典属于考查的主要内容,因此

②正确;三试的内容是考查时务策,注重检测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③正确。

7.【解析】选A。宋朝建立后,为避免“杯酒释兵权”的现象再次发生,大力削弱相权。材料的描述即体现了这一历史特征。

8.【解析】选D。由材料中“凡事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可以看出嘉庆帝认为军机处权势过大,可能会给皇权造成一定威胁。

9.【解析】选B。材料中认为谁能担任公职的荣耀,不是因为这个人有特殊的阶级出身,而是因为个人才能的优秀,故选B项。

10.【解析】选B。《十二铜表法》认为不能为某些个人而特别制定一些法律。而中国唐代法律规定,罪状应奏请皇帝,由皇帝裁决。说明两者最大区别是是否注重法律的公平公正性。

11.【解析】选C。据《尚书》的记载,中国是“大降显休命于成汤”,这里的民主是指最高统治者;雅典民主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因此是人民主权。

【方法归纳】正确认识雅典民主制

(1)特点:主权在民,法律至上。

(2)阶级实质:古希腊的民主政治维护的是奴隶主的地位和利益,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是奴隶主的民主而不是现代的民主。

(3)雅典民主政治是古代希腊城邦社会中先进的政治制度:它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

12.【解析】选A。材料中认为罗马法影响深远;法律制定均以罗马法为基础,因此①②③均正确。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故选A项。

13.【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脉络的理解。第(1)题根据材料一战国时期世袭制度走向衰落的历史背景可以从政治大变革:礼崩乐坏,分封制遭到破坏,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经济: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的调整;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加以考虑。第(2)题根据材料二、三提供的信息可以从目的、制度建设、举荐方式等方面加以分析。第(3)题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可以直接根据材料四提取:考试方式、中央的地位、完善等方面加以概括。第(4)题趋势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即不断强化的过程。

答案:(1)经济:铁犁牛耕的推广使用,封建土地私有制日益形成。(每点1分,共2分)政治:地主阶级日益崛起(士阶层日益活跃,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各诸侯国打击奴隶主贵族,加强中央集权。(每点1分,共2分)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局面形成;“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每点1分,共2分)

(2)相同点:其目的都是为了选拔人才,都呈现制度化,都是从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6分)

(3)特点: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制日益完善。(6分)

(4)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强化。(2分)

1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第(1)题图1重点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图2则是研究的古希腊民主政治。第(2)题政治制度更多应考虑是否适合本国国情,是否有利于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单独地比较两种制度的优劣,没有实际意义。

答案:(1)主题:古代中外政治制度初探或对古代中外政治制度的认识等。(体现探究性)(6分)

(2)看法(答案略)参考答案层次:第一层次(最多给5分):认为西方的政治制度比中国的好或中国的政治制度比西方的好,给2分,阐释理由并举出例子,给3分。

第二层次:认为古代中国、西方的政治制度不存在孰优孰劣(4分)。理由从以下三个方面作答:①中西方的政治制度的产生都是由各自经济、政治、文化所决定,其产生都有必然性。②两种政治制度在历史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③两种制度都有其时代的局限性。(10分,每答到一层意思给3分)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

写在复习前面的话 一、历史高考的备考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历史高考主要考什么?简单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即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情感。 1.基础知识 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其次,储备好知识(记忆知识)才是备考的基本方法。历史高考像建房,知识记忆是准备沙、石、砖和钢材。历史高考像煮饭,知识是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1、全面掌握 教材= 主干知识+隐性知识 教材= 目录+正文+ 黑体字+小字+ 图表+注释+ 习题+大事年表 2、重点掌握 主干知识=历史事实+ 历史结论+历史线索+阶段特征 重点知识= 考纲要求+ 时事热点 重点知识= 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现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3、多层次掌握 历史事实 =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 历史结论 = 背景、目的、原因、特点、性质、实质、影响、意义 只有主动读教材,喜欢读教材,善于读教材,能自主整理教材,练习后回归教材,才能全面掌握教材。 理清章节的知识结构,构建立体的知识体系;透彻理解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阶段特征;归纳历史线索;进行纵横比较。 理解基础上强化记忆,务求过关;按史实、结论的要素进行索引式记忆、尝试记忆;简化记忆,牢记关键词;自主整理知识,按自己的方法牢记;切忌从头看至尾,什么也没记。 第三,历史高考以能力为主导。历史选择题的解题还是:熟记课本主干知识,运用相应历史学科能力正确选择。历史非选择题的解题还是:以课本历史知识为资源,独立运用阅读和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去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评价历史事实。 1.学会主动学习、积极学习历史; 2.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3.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4.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5.学会认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第四,历史高考复习不可能一撮而就,成功在平时,所以每天进行适量的、规范的训练,这才是成功之道。 1.以练习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主体; 2.依据高考模式进行三限:限时、限量、限分值; 3.严格要求按规范答题,主观题进行上本训练; 4.强调更正,每人必须准备错题本和草稿本; 5.练习更正后必须回归训练目标,务求举一反二。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计划指导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计划指导 高三第二路复习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更为接近高考,所以在进入第二轮复习之前要做好复习计划。下面是我分享的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计划,一起来看看吧。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计划 明确复习依据,把握命题趋向 《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更是复习备考的指南。所有高三历史教师都很重视考试说明,每一年考试说明都和上一年的有所变化。很多老师关注考试说明只是关注考试范围有没有变化,实际上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分析与解读。还要认真研读命题指导思想以及参考例卷中参考样题的调整和变化,这些变化是新的命题思路和导向,在复习中要给予足够重视和渗透。 要把握高考命题趋势除了研究考试说明外,更要研究近几年本省高考试题,特别是主观题。笔者对福建近几年文综历史主观题试题进行简单梳理,发现命题由注重通史、阶段性特征向主题立意迈进。2009年与2020年福建文综历史卷主观题考查均以"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凸显阶段特征"为重点。 2020年开始变化,2020年高考第38题在注重考查阶段特征同时向主题立意迈进。2020年高考第38题主题立意确立为民族独立与民族复兴,考查20世纪中国社会的三次巨变。2020年以近现代工业化模式为主题,考查了苏联、英国和中国的工业化道路。2020年第38题以科举制为载体,

融会贯通古今中外。 主题化命题是近年历史高考命题的趋势之一,2020年福建高考第38题应该还是这种思路,所以,我们在复习中要注重对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概括、理解和把握,更应注重主题式复习,整合知识,实现有效备考。 抓住主干知识,形成专题网络 就历史学科而言,主干知识是指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最能反映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的内容,它能够起到纲举目张和总揽全局的作用,能够反映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进程。在二轮复习中能否在抓住主干知识的基础上,对专题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成为决定高考胜败的关键性因素。 另外,在进行主干知识专题复习时要把握好专题的跨度与深度。所谓跨度,即以社会形态、历史事件、典章制度等的发展演变为线索,对所学相关知识加以总结。所谓深度,即运用文明史观等理论,科学地阐释社会形态内部的相互关系以及事物发展演变的本质、趋势和规律等。例如,对农业文明的复习,在跨度上,可以将其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在深度上,可分析其对古代、近代社会的影响,而闭关锁国政策即是其在"深度"上的体现之一。 用多元史观观察和思考历史,以新史观统领复习内容 纵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三个必修模块,突出地体现了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等史学观点。对这些史观的把握,既是我们进行新课程教学的前提,也是我们备考指导与复习的基础,因为与这些史学观点相关联的知识均是历史的主干知识点,最能体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不但符合高考考查主干知识的命题思路,也体现了关

高三历史专题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史

高三历史专题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史 一、发展概况 1、18世纪后期——19世纪初:以为中心的独立革命 (1)背景: A西欧国家(英、西、葡)对美洲大肆进行殖民掠夺,以屠杀、掠夺贩卖黑奴等方式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并进行殖民统治。 B 经济的发展,美洲人民强烈要求摆脱欧洲殖民统治,双方矛盾尖锐。 C 思想传播,殖民地人民意识觉醒。 (2)主要事件: ~年美国战争;~年革命(杜桑·卢维杜尔); 1815~1826年战争(玻利瓦尔解放今天的、和;圣马丁解放了、和首府以后引退);葡属独立。 (3)性质:反对,美国独立战争还具有的性质。 (4)特点: A 为中心。 B以的形式进行。 C运动受思想的影响。 D带有和的双重性质。 (5)影响: A美国独立战争: B拉美独立运动的影响有哪些?: 2、19世纪上半期:以为代表的反殖反封建斗争 (1)背景: A 使西方国家实力进一步加强,对外殖民扩张加剧,殖民侵略以为主要形式。 B殖民主义者与势力开始勾结,亚洲各国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激化。 (2)主要事件: 、、、、 (3)性质:具有和的双重性质。 (4)特点: A以为中心。(同时期欧洲民族解放运动:19世纪20—30年代希腊、比利时独立;1848年革命中的东南欧民族解放运动) B_______或__________领导,提不出___________纲领,大都带有_______色彩。 C具有______________的双重性质(最突出) D发生在工业革命完成后 (5)影响:沉重打击了西方殖民者和当地封建势力,表达了人民不畏强暴,要求改革现状的决心和勇气。 ※从总体来看,这些民族起义大多以失败告终。尽管各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各有不同,但根本原因在于这些起义均属_________________运动,即领导起义的多为__________或__________阶级,他们不是_____________的代表者,没有先进思想指导,提不出________纲领,尽管有的起义规模大、时间长、地域广,对殖民主义打击也很沉重,但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联合镇压下,终究难以胜利。同时期亚洲______进行资产阶级改革。 3、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亚洲觉醒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能力提升训练一

训练 1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 时间:45 分钟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 (2014沧州质检)《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写道:“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 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这说明宗法制()。 A .有效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 C.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 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的特点及影响。解答此题抓住关键信息“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说明了宗法制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故 C 项符合题意;A、B 两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材料不符;D 项说法错误。] 2. (2014滨州二模)它“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而是中国早期阶级社会中政权 结构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由部落联盟转变而来的‘联邦'或‘邦联'式的松散的国家结构形式”。材料中所提的这种表现形式是指( )。 A .宗法制 B .分封制C.郡县制 D .中央集权制 答案 B [解答本题注意题干的主要信息“由部落联盟转变而来的‘联邦' 或‘邦联'式的松散的国家结构形式”,迁移分封制的内涵,可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中分封制下形成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但受封诸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周天子并未完全实现中央集权,故答案为B项。] 3. (2014漳州质检)《史记殷本纪》载:“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 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子谓之纣。”材料反映出影响王位继承的主要因素是( )。 A .血缘亲疏 B .地位尊卑 C .长幼有序 D .先帝遗愿 答案 B [材料反映了长子微子启虽为长,但其出生时母地位贱,而同母弟弟辛出生时母亲已经为王后,立的人为少子辛,故可以看出其为嫡长子继承制。从材料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古代政治知识点归纳

★★★★★中国古代政治 (本专题为高考超星级核心考点,几乎每年必考,请同学们务必重视)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与演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1.夏: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2.商:国家大事通过占卜来决定,王权和神权的结合(甲骨文) 3.西周:分封制、宗法制 分封制⑴目的:进行有效统治⑵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的后代⑶影响:积极:巩固王权、加强统治;消极: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壮大,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 宗法制: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三种宗法形式:家谱、宗祠、族规 4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⑴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 ⑵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太尉(管理全国军务)御史大夫(副丞相,监察百官) ⑶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 5西汉 ⑴中央集权:汉初郡国并行,封国常与中央抗衡;汉武帝: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⑵君主专制:汉武帝:内(中)外朝制度削弱相权 6唐 ⑴中央集权问题并未很好的解决,唐朝后期藩镇割据,节度使作乱(安史之乱) ⑵君主专制:三省六部制 三省:中书(草拟、颁布政令)、门下(审核政令)、尚书(执行政令)三省长官均为丞相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7宋 中央集权 ⑴军事:杯酒释兵权;地方精兵强将编入中央禁军 ⑵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 ⑶财政:设转运使,地方财政大部分运往中央 特点:重文轻武;分割权力,相互制约;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积贫积弱 影响:积极: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三冗(冗官、冗兵、冗费) 君主专制 ⑴宋初,设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⑵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行政权、军权、财权 8元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3古代中国的文化练含解析

专题03 古代中国的文化 1.练高考 1.(2018年江苏卷历史21)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材料二佛教的禅宗一支,是儒学演进到宋明理学真正的阶梯。宋明理学的出现,说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到空前成熟的时期。它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儒、释(佛教)、道的界分变得不那样重要了。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理学的新天地中得到了升华,并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王阳明的学说虽然没有像朱熹那样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在士林的影响却是很大的,特别在晚明几成笼罩之势。 ——摘编自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等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就中国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答案】(1)不同: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的融合);第三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2)略。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的“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可以得出,从文化区域的角度看,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是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融合是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三次融合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2020高三历史专题知识点归纳

2020高三历史专题知识点归纳 一.中国近代主要不平等条约 1.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南京条约》 2.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条约》、《瑷珲条约》 3.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4.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 5、日本侵略中国:《二十一条》(“五九国耻”)(注意:割地的主要条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马关条约》) 二.中共成立以来召开的会议 1.中共一大:1921,上海→宣告中共成立 2.中共二大:1922,上海→制定革命纲领 3.中共三大:1923,广州→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及第一次国共合作方针 4.八七会议:1927,汉口→纠正陈独秀右倾错误、决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5.遵义会议:1935,遵义→纠正王明“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6.瓦窑堡会议:1935,瓦窑堡→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7.洛川会议:1937,洛川→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8.中共七大:1945,延安→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9.七届二中全会:1949,西柏坡→决定工作重心转移和革命胜利后中国的转变 10.新政协会议:1949,北京→讨论新中国成立问题(《共同纲领》) 11.一届人大:1954,北京→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2.中共八大:1956,北京→提出社会主要矛盾、党的主要任务、经济建设方针 13.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北京→提出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 14.中共十二大:1982,北京→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5.中共十三大:1987,北京→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 的基本路线 16.中共十四大:1992,北京→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7.中共十五大:1997,北京→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 想并写入党章 三.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1.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路线:靠贫、联中、限富、保中小、灭地主(1931)作用: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翻了身;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 2.抗战时期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作用:有利于团结农民、地主一致抗日 3.解放战争时期政策: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地主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路线:靠贫、联中,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土地制度作用:农民分得土地, 积极参军、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高三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

2010届高三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 2010届高三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一中外政治文明史第1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知识梳理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强大的中 央集权制度。基本内容有: 1、皇权至上。秦王嬴政改称“皇帝”,总揽国家的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于一身。 2、中央机构实行三公九卿制。各级官员互相配合、互相牵制。 3、废分封、置郡县。通过对郡县长官的统一任命、考核、奖惩,从而使地方的行政管理权集中于中央。二、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1、“七国之乱”与 汉武帝的集权措施(1)汉初的统治体制是“郡国并行”制,可是它不仅不能巩固统治,反而引发了“七国之乱”,严重威胁中央集权。(2)汉武帝厉行中央集权:①颁布“推恩令”,以“推私恩,分子 弟邑”为名,达到削弱王国,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②设置刺史,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与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1)唐朝“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唐亡后又恶性发展为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2)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宋太祖为改变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从“权”、“钱”、“兵”三方面着手,加强中央集权。①收精兵。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又设立枢密院,掌调兵之权,使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②削实权。削弱或剥夺宰相、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将的权力,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③制钱谷。北宋在各路设转运使,规定地方赋税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这就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宋初通过上述措施,使中央集权得到强化,但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三、皇权与 相权的矛盾 1、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六部。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2、北宋在宰相下设参加政事、枢密使、三司使,把宰相的职权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大权。 3、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直属皇帝。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4、清朝雍正年

201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能力提升训练一

训练1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2·沧州质检)《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写道:“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这说明宗法制()。 A.有效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 B.按照宗族组织原则组建地方政权 C.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 D.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 答案C[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的特点及影响。解答此题抓住关键信息“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说明了宗法制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故C项符合题意;A、B两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材料不符;D项说法错误。] 2.(2012·滨州二模)它“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而是中国早期阶级社会中政权结构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由部落联盟转变而来的‘联邦’或‘邦联’式的松散的国家结构形式”。材料中所提的这种表现形式是指()。 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中央集权制 答案B[解答本题注意题干的主要信息“由部落联盟转变而来的‘联邦’或‘邦联’式的松散的国家结构形式”,迁移分封制的内涵,可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中分封制下形成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但受封诸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周天子并未完全实现中央集权,故答案为B项。] 3.(2012·漳州质检)《史记·殷本纪》载:“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 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子谓之纣。”材

料反映出影响王位继承的主要因素是()。 A.血缘亲疏B.地位尊卑 C.长幼有序 D.先帝遗愿 答案B[材料反映了长子微子启虽为长,但其出生时母地位贱,而同母弟弟辛出生时母亲已经为王后,立的人为少子辛,故可以看出其为嫡长子继承制。从材料和所学史实可知,当时影响王位继承的是宗法制中的嫡长子继承制,故正确答案为B项。] 4.(2012·河北测试)下列是对中国古代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比较,其中表述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A.都突出了最高统治者的中心地位,强化了最高统治者的权力 B.都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但长官的出任方式不同 C.都淡化了血缘宗族色彩,长官都由最高统治者任免 D.都适应了统治的需要,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答案B[古代的分封制和郡县制同属于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但两者在官员的出任方式上有区别。分封制下的地方长官可以世袭,而郡县制下的地方长官只能由中央直接任命。故选B项。] 5. (2012·长宁区模拟)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 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 A.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 B.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C.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 D.否定了汉朝的郡国并行制 答案C[依据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诸侯死后,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这样诸侯国势力(枝叶)越来越小,中央集权(本干)得到加强,司马迁认为这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表明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之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之《我国封建社会的行政制度》 一、我国封建社会的中央行政制度 1、三公九卿制:(1)、形成和演变:A、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后,在确立皇权至上的基础上,建立起三公九卿制,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B、汉承秦制,汉朝继续沿用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只是在某些官职在名称上有所变化,职权范围变化不大。(2)、影响: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的确立和完善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对以后历代王朝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2、三省六部制(1)、形成和演变:三省六部制是隋朝在继承魏晋以来中央行政制度的基础上创立的,唐朝延用并完善。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他们相互牵制和制约,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宋元明清时期在沿用的基础上稍有变化,但变化了只是局限于形式。(2)、影响: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中央行政制度的建立,表明我国古代封建国家的官僚制度完全趋于成熟。该制度有效地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使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这一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唐朝以后的中央行政机构的格局一直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3、上述两种制度的主要区别:(1)、确立和盛行的时代不同:三公九卿制确立于秦朝,盛行于汉;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朝,盛行于唐。(2)、内部结构不同:三公九卿制是综合性的中央行政机构,其中行政、军事和监察等权力融为一体,皇帝的家政与国政混为一谈;三省六部制则是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机构。(3)、丞相的组成和地位不同:三公九卿制中,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三省六部制中,由于三者长官都是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从而加强的皇权。(4)、作用和地位不同:三公九卿制的确立,使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趋向巩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则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二、我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 1、分封制:①、经济基础:井田制;②、受封的诸侯王在自己的领地内具有行政、军事、经济上的相对独立性;③、作用: 2、郡县制:(1)、起源于春秋初期。秦统一全国后,这种制度在全国推广,并被后世所沿用,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郡县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份,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与分封制不同,郡守与县令不是世袭,而是由皇帝直接任免,各郡县在政治、经济上没有独立性,也没有自己的军队。所以郡县制的实施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3、郡县制与封国制并行制汉初在地方推行。封国分王国和侯国两级。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实际上与割据无异。形成了王国问题。侯国相当于县,受所在郡监督。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法”,解决了王国问题。 4、行省制度开始于元朝。行省制度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统治需要,巩固和发展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我国选官(才)制度的演变 1、世袭制;军功受爵; 2、察举制度两汉时期,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汉朝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拨人才的选官制度。包括察举和征召等内容。选官标准:前期是才能和品德,后期却变成门第望族。九品中正制 3、科举制度(1)、隋唐时期:创立和完善:A、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B、唐朝时:①、贞观时,增加了科举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②、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2018高三历史专题复习资料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资料 专题一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Ⅰ.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发展 1、春秋战国:开始使用并推广铁农具和牛耕。 2、秦朝:铁器传到珠江流域。 3、两汉:西域用上了中原传去的铁农具。 4、魏晋南北朝:马钧改进翻车;水碓、水磨加工谷物;西北嘉峪关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犁耕法。 5、唐朝:创制曲辕犁、筒车;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 6、总结生产技术的作品:北朝的《齐民要术》;明朝的《农政全书》。 二、重农抑商——政府采取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 1、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2、战国:秦国商鞅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3、隋朝:沿用均田制和租调制,部分推行以庸代役。 4、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5、北宋: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6、明朝:推行“一条鞭法”,引进玉米和甘薯,推广植棉。 7、清初:康熙实行“更名田”;雍正实行“推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 三、修建重大水利工程 1、春秋:邗沟和芍坡。 2、战国:秦国:都江堰、郑国渠;魏国:西门豹渠。 3、秦朝开通了灵渠。 4、隋朝开通大运河。 5.唐朝设专官管理水利。

6.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 Ⅱ.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商周:经济重心在河南、陕西一带。 2、春秋战国:南方的诸侯国(楚、吴、越等)对江南 一些地区有所开发,经济开始发展。 3、秦汉:经济重心在关中一带,但珠江流域和长江流 域经济有所发展。 4、魏晋南北朝:经济重心在关中和中原地区,但江南 经济逐渐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5、隋唐: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6、南宋:南移完成。标志:“苏湖熟,天下足”。 7、明清:南方经济重心得到巩固与发展。表现:江南 出现了资本生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并缓慢发展。 Ⅲ. 中国历代土地制度 一、封建社会 1、地主土地所有制(战国时确立,1952年底废除) 2、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如屯田制、均田制) 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 (1)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结束:1953~1956年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二、中国近代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农民土地所有制)。 2.辛亥革命: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平均地权(国家土地所有制。)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土地革命路线(农民土地所有制)。 2、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实行双交双减的土地 政策。 3、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农民土地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策略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策略 一、整合教材,按照历史发展科学规律和学生认知特点,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由于高中课改教材编写采用了专题式的体例,分成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相对独立的专题。割裂了历史的内在联系。学生就难以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知识结构。如何来构建知识体系,这应该是教师在第二轮复习的主要工作,让学生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对某一段历史,某一个历史事件有全方位的认识,也就是从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的角度去理解.从这个层次来说,就是新课程回归老教材的过程.这需要我们教师首先学会整合.形成一种复习的思路,才能引导学生进行复习,这里的思路借鉴了兄弟省的经验.大致思路如下 一、按照考纲的历史顺序,结合教材编排顺序,重新制作学案,为学生建立宏观的历史知识体系,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和历史思维能力。 中国史和世界史两部分,依次为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二战前)中国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二战后)中国现代史。每一时期又根据政治、经济、文化顺序复习编排。具体如下: 中国古代史:1古代政治制度史、2、古代经济、3、古代思想、4古代文艺与古代科技 5、春秋战国社会巨变、 6、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文化

世界古代史:古希腊和古罗马历史、 世界近现代史:1、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2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3、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民主政体建立4、两次工业革命5、近代工人运动6、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7、俄国和苏联历史 8、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9、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10、世界近现代科技 中国近代史:1、19世纪中期列强侵华与中国抗争2、19世纪末20世纪初侵略与抗争3、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4、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现代史:1、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曲折发展2、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4、中国近现代科技和文化 二、关注热点和地方史(湖南历史名人和历史事件)。 高考历来不回避热点,备考无疑不关注热点。根据08—09年来重大时政要闻,找出历史学科与地理、政治学科有可能进行综合的结合点。从历史学科角度进行深入挖掘和探讨,为学生解答综合题,备好料、选好材,找准角度。圈定以下几方面精心准备,仅供参考。 1、一是中国的08奥运盛会、和谐社会与儒家思想公平正义与启蒙思想 知识连接:孔孟思想及评价、西方启蒙思想自由平等观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课程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 课 件 写在复习前面的话 一、历史高考的备考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历史高考主要考什么?简单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即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情感。 .基础知识 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2.基本能力 目标\要求 Ⅰ Ⅱ Ⅲ 获取和 解读信息 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 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 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调动和 运用知识 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 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相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 体现学科渗透,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分析问题。 描述和 阐释事物 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 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 辩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与阐释,意义完整。 论证和 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 在论证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 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体现创新性思维。 3.基本情感 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

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其次,储备好知识(记忆知识)才是备考的基本方法。历史高考像建房,知识记忆是准备沙、石、砖和钢材。历史高考像煮饭,知识是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全面掌握 教材=主干知识+隐性知识 教材=目录+正文+黑体字+小字+图表+注释+习题+大事年表 2、重点掌握 主干知识=历史事实+历史结论+历史线索+阶段特征 重点知识=考纲要求+时事热点 重点知识=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现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3、多层次掌握 历史事实=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 历史结论=背景、目的、原因、特点、性质、实质、影响、意义 只有主动读教材,喜欢读教材,善于读教材,能自主整理教材,练习后回归教材,才能全面掌握教材。 理清章节的知识结构,构建立体的知识体系;透彻理解历史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测试 专题10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测试专题10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以独立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1.(2011·广东广州高三调研)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出现了两百多个城邦。这些城邦的基本特征是( ) A.地域辽阔,农业发达B.法制健全,等级森严 C.小国寡民,独立自主D.中央集权,分权制衡 解析:希腊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独立自主。A项是大河文明的表现,D项为近代西方代议制特点,B项说法错误。 答案: C 2.(2011·江苏南京高三模拟)据记载,在古代雅典法庭上经常会聘请职业答辩家撰稿,被告往往携带家眷,上演一场场哭戏,声泪俱下,试图激起法庭的恻隐之心。申诉之后,陪审法官经常未经正式答辩,便将圆盘投入标明为“有罪”或“无罪”的瓮中,直接表决。材料说明雅典( ) ①陪审法庭是雅典司法机关②法庭判决不是依靠证据而是仅凭情感③法庭审判聘请律师已成惯例④法官审案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正确。②过于绝对,法庭审判中“凭情感”判决的可能性有,但法官并不是仅凭情感来判决,因此②排除。④正确。 答案: B 3.(2011·江西师大附中模拟)古希腊人崇尚人体美,无论是雕刻作品还是建筑,他们都认为人体的比例是最完美的,干什么都必须按照人体各部分的式样制定严格比例。这充分体现了古希腊人强调( ) A.数的对称是艺术的价值取向 B.万事不以神的尺度为标准 C.以人的尺度来衡量世间万物 D.外在的美胜于内在的美德 解析:材料实际上反映了古希腊以人的尺度来衡量世间万物的精神,这实际上是一种人文精神。 答案: C 4.(2011·山东临沂模拟)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

2020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指导意见(精品)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指导意见 高三二轮复习从2020年3月开始,至5月上旬结束。本轮复习担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巩固提高的重任,是高三备考复习的关键阶段。 一、指导思想 本轮复习的指导思想是:以2020年教育部考试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为主要依据,以提高学生的考试能力为中心,坚持问题导向,从二轮复习实际和学生已有学习水平出发,进一步明确备考内容重点,优化备考实施过程与策略,在一轮复习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特别是“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基本任务与目标 二轮复习备考指导要围绕“提高”做文章,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考试能力与素质。要做到以下几点: 1.全面提高。既要提高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又要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2.全程提高。做到学、练、考、补有机结合,保障学生学习环节的完整性。 3.全员提高。要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扶弱促强,特别是通过帮扶,让学生通过本轮与后期的复习,各有所得,各得其所,稳步提高。 三、基本原则与要求 二轮复习要在科学备考、规范备考、精细备考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精准备考原则,提高复习指导效益。 “精准”是备考指导的质量要求,其基本要求就是备考指导要符合考情(考纲、考题、考卷)、符合学情、符合轮情、符合课情(不同课型)。“准”是备考质量的核心、方向,“精”是备考质量的具体要求与保障。高考备考指导必须研考情,明学情,识轮情,熟课情。 在备考指导活动中,课堂指导是主阵地与主要环节,精准指导更显重要。课堂复习指导“精准”要做到“四度”:内容要有深度(知

最新高三历史专题1 专题综合训练

专题综合训练 1.[课标全国Ⅱ2018·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2.[课标全国I 2017·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 A.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3.[课标全国Ⅱ2014·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4.[课标全国Ⅲ2016·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5.[课标全国Ⅲ2016·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上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翻的区域日益扩大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计划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计划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计划》的内容,具体内容:历史高中记忆量大的科目,关于二轮历史复习内容有哪些呢?下面我为你整理了,希望对你有帮助。历史二轮复习计划篇一为进一步搞好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工作,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 历史高中记忆量大的科目,关于二轮历史复习内容有哪些呢?下面我为你整理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二轮复习计划篇一 为进一步搞好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工作,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复习质量,努力提升学生的高考成绩,我校高三历史备课组全体老师经过酝酿讨论,特制定如下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历史考试说明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和解题能力为核心,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和力量,扎实抓好专题教学,加强学法指导,坚持高效训练,力争我校在07年高考中历史学科取得理想成绩。二、学生现状 与同类兄弟学校相比有很大差距,要想在高考中具备一定的竞争能力,我们任重而道远,学生基础需进一步加强,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三、教学措施 1、精编复习专题,指导学生依据考纲掌握知识点前提下形成知识的专题化、系统化、网络化,构建整体结构和知识体系。

2、精选练习试题,习题要精选、精练、精讲,突破重难点,抓住历史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加强对学生学法和解题能力的指导。 3、深入钻研考纲和教材,研究近三年江苏省高考历史试卷,适当关注新课标和新教材,认真研究学情,多方搜集高考信息,增强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做好拔尖补差工作,对优秀生给予更高的目标和要求,更细致的指导帮助,促进他们更上一层楼。对差生要帮助他们端正态度,树立信心,提高兴趣,加强督查,力求少拖后腿。 四、专题安排 从4月份开始二轮专题复习,共分十八个专题,到5月中旬结束,共一个半月左右,具体专题安排如下: 《中国古代史》 专题一古代重大政治制度和政治改革 专题二古代封建赋税制度的演变 专题三古代农业、手工业、封建城市及商品经济的发展 专题四历代中央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和管辖 专题五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专题六中国古代思想及其演变 《中国近现代史》 专题一近代各个时期列强侵华的演变 专题二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及资产阶级各个阶层的探索 专题三世界进步潮流影响下的中国近现代民主政治进程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史专题训练

山东省聊城市第一中学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检测(含解析): 中国史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根据中国现代国情,党和政府在某些地区实行了特殊的政策,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的共同点是( ) A.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B.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C.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D.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自主权 2.(2010年5月北京市丰台区二模16题)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人民公社相比改变了() ①公有制规模②劳动态度③所有制形式④经营方式 A.③B.①②④C.②④D.②③④ 3.(2010年安徽省蚌埠市三模)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思想,不能体现在下列哪篇文章中 A.《论人民民主专政》B.《论十大关系》 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D.《论联合政府》 4.(2012年1月苏北四市一模8题)清末状元张謇说:“马关约成,国势日蹙,私忧窃叹,以为政府不足责,非人民有知识,必不足以自强。知识之本,基于教育。然非先兴实业,则教育无以资措手。”这反映了张謇的核心主张是 A.教育救国B.实业救国C.变法图强D.罪责政府 5.(2010年安徽省马鞍山市三模)1898年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五书》中说:“若诏旨一下,天下雷动,士气奋跃,海内耸望……如是则庶政尽举,民心知戴。”从材料中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变法缺乏理论基础 B.变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变法鼓舞了清军士气 D.维新派没有认识到变法的复杂性 6.(2010年11月济南市高三调研4题)“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常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郡监,朝廷使我监汝!’举动为其所制。”材料描述的是 A.西汉的刺史 B.北宋的通判 C.明朝的锦衣卫 D.清朝的军机大臣 7.下列条约签订的先后顺序是①《辛丑条约》②《南京条约》③《马关条约》④《北京条约》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卷8

古今中外农业政策史 一.知识归纳 新课标版: (1)土地和赋税制度的演变 在原始社会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在。夏、商、西周的土地国有制被称为“井田制”,特点是:层层分封;世代享用;不得转让和买卖;要向国王交纳贡赋;庶民和奴隶集体耕作,遭受残酷的剥削和奴役;耕地十分规整,成方块状。春秋时期,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私田。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公元前594年,鲁国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战国时期,为了禁止农民弃农经商,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他提出:农业生产粮食布帛,是本业;国家要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此后的封建统治者大多继承重农抑商政策,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成确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了社会的两极分化。面对土地高度集中,历朝政府都采取措施抑制兼并,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明朝政府多次在全国丈量土地并绘制图册,因所绘田亩图册很像鱼鳞,称“鱼鳞图册”,它是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这些措施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2)商鞅变法时的农业政策: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正式废除了井田制,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推动了地主经济的发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但也奠定了中国此后一千多年对商业发展抑制的总体趋势,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 (3)北魏孝文帝改革时的农业政策:推行均田制,租调制: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掌握的荒地分给农民,由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恢复和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