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代法律制度--德国和日本法律制度

近代法律制度--德国和日本法律制度

近代法律制度--德国和日本法律制度

第十四章德国法律制度第一节德国统一后的法律的发展第二节1871年帝国宪法特点: a.宪法规定的帝国结构形式虽然是联邦,但中央权利极大,普鲁士在其中据有特殊地位。

b.宪法规定皇帝、首相是整个国家制度的中轴――权力极大,和封建专制相差无几。

c.议会是粉饰门面的结构。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两院组成。

d.建立军事警察制度。第三节1900年德国民法典历史法学派法学家-萨维尼――《论当代立法和法理学的使命》――认为当时德国不具备制定统一民法典的条件第十五章日本法律制度第一节日本近代法律制度的形成一、明治维新前日本封建法制的概况日本奴隶制国家适用的法,是一种固有的以不成文的命令和习惯为表现形式的氏族法。《大宝律令》、《养老律令》基本上是以唐朝律令为蓝本制定的。日本的封建法律制度,以律令、式目、御定书三种基本法典为主要代表,另以习惯法为补充。第二节日本帝国宪法一、帝国宪法的制定及其基本特点(二)日本帝国宪法的基本特点 1889《大日本帝国宪法》三个基本特点: a.出于政治上便宜行事的考虑,带有大纲目的性质; b.大量抄袭普鲁士宪法,很少有自己的独创; c.对公民的权利自由规定的非常狭窄。第四节日本刑法典二、新刑法的基本内容与特点(一)1907年新刑法典的基本内容对旧刑法中两个争议作了根本修改: a.取消了旧刑法中“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不处罚”的规定; b.将量刑的幅度扩大,给法官留有自由裁量的广阔余地。(二)1907年新刑法典的基本特点: a.基本上体现了资产阶级刑法原则,但又保留了若干封建残余 b.既反映了古典刑法学派的报应刑思想,又打上了社会法学派目的刑理论的印记。第五节日本诉讼法典二、诉讼制度的基本特点仿效德国模式建立――具有浓厚的德国法色彩――但保留了某些本国固有的传统。 a.与法院分为普通法院与行政法院相适应,诉讼也分为普通诉讼与行政诉讼两种; b.刑事诉讼中的公诉采取国家追诉主义,民事诉讼贯穿当事人进行主义,法院不干涉原则; c.刑事诉讼把预审作为公判前的必经程序,民事诉讼强调和解; d.法院得以职权调查取证,一切证据由法官按“自由心证”评判。

房地产法律制度教学大纲,房地产交易法律制度

房地产法律制度教学大纲,房地产交易法律制度 房地产法律制度教学大纲 10级高职《房地产法律制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3011326总学分:4学分 RealestatelawSystem 课程性质:学习本课程,要使学生学掌握房地产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并 能据此分析解决房地产开发、交易和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实际问题,促使房地产健康发展。 适用专业:适应各种不同需要的优秀人才。 学时分配:课程总学时64学时;总学分:4学分。 教材:王世涛主编《房地产法律制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XX 年版。 参考书目: 1.赵红梅,房地产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 2.董藩,房地产经济概说,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一、课程的目的与任务:该课程以讲授房地产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制度为核心内容,讲求理论性和应用性的结合,既体现房地产法法学本

身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又密切联系我国法制建设的实际,来阐明房地产法的一系列问题。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讲解,使学生系统地、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房地产法的基本原理、具体的各项法律制度及其相应的规范,并能够在实践中灵活地运用,分析和处理各种房地产法实务问题。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房地产法概述 了解.房地产、房地产市场和房地产业的基本知识;掌握对房地产关系实行法律调整的必要性;掌握房地产法的概念、体系和基本原则;认识房地产法与相关法律的关系。 第二章房地产管理体制 了解我国房地产管理体制的沿革;掌握我国现行房地产管理体制的基本架构。 第三章土地管理法律制度了解土地管理法的概念,土地法律关系,土地管理法的渊源和效力以及土地管理法基本内容;了解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掌握土地所有权制度、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划拨的有关内容,掌握耕地保护法律制度和建设用地法律制度的内容要点。 第四章城市房地产权属及其管理法律制度 掌握房屋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住房部分产权和房地产相邻权等有关概念和内容;掌握城市房地产权属登记的概念、功能、效力,房产权属登记和地产权属登记的内容;了解城市公有房

【历史】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材料分析题 专项 练习

【历史】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 一、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辨析论述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欧共体拟议创建过程中,曾积极邀请英国参加,但英国从自身利益出发,组织了一个“小自由贸易区”(也称七国自由贸易区)……在两大经济集团的抗衡发展中,七国集团显然不敌欧共体。到60年代,英国对欧共体的出口贸易增加幅度较大,加强了英国对欧共体的依赖。面对严峻的现实,英国政府于1961年8月要求加入欧共体。但法国总统戴高乐运用否决权拒绝了英国的申请。1969年,法国总统蓬皮杜考虑到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遂重新考虑英国的申请。对此,英国表示调整外交政策,放弃英美特殊关系。1973年1月,欧共体接纳了英国。 材料二英国一直存在“脱欧”的声音。近年来随着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的不断发酵,是去是留,再次在英国人中引起热议。2016年6月英国退出欧盟。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了明显的阻滞。 材料三如果说二战后的世界经济格局是一个“QQ群”,美国是群主。随着美国特朋普总统上台、英国脱欧,西方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目前这个“QQ群”有散群的危险。 ——以上材料均据新华网、央广新闻等网站资料整理请回答 (1)据材料一,英国对加入欧共体持何种态度?概括英国最终被欧共体接纳的原因。(2)据材料二,指出英国“脱欧”的原因及其影响。 (3)据材料三,该“QQ群”是否有“散群”的危险?请结合相关史实,说明理由。 【答案】(1)从拒绝加入到积极加入。英国对欧共体的经济依赖加大,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英国放弃英美特殊关系。 (2)英国一直存在“脱欧”的声音;近年来随着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了明显的阻滞。 (3)有;西方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各自国家利益的考虑。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题干“20世纪六十年代之前英国拒绝加入欧共体,而自1961年开始英国开始积极参与欧洲一体化进程,并于1973年加入欧共体。”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从拒绝加入到积极加入。依据题干“到60年代,英国对欧共体的出口贸易增加幅度较大,加强了英国对欧共体的依赖。面对严峻的现实,1969年,法国总统蓬皮杜考虑到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遂重新考虑英国的申请。对此,英国表示调整外交政策,放弃英美特殊关系。”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英国对欧共体的经济依赖加大,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英国放弃英美特殊关系。 (2)依据题干“英国一直存在“脱欧”的声音。近年来随着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的不断发酵,”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英国一直存在“脱欧”的声音;近年来随着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依据题干“2016年6月英国退出欧盟。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了明显的阻滞。”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了明

人教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练习题(含解析)

人教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练习题(含解析) 一、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辨析论述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中期,西德总理阿登纳说:“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必须走向联合……否则欧洲各国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登纳的主张及其目的。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等国先后签订了条约,建立“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原子能其同体”。1965年,法国、联邦德国等西欧六国决定上述三个共同体合并,组成欧共体……随着欧洲一体化的发展……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建立。 ——摘编自岳麓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2)根据材料二,指出欧洲联合从哪一领域开始?欧洲联合有什么意义?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初,美苏两极格局终结。欧盟却日益扩大,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高,成为多极化发展趋势中重要的一极。 ——摘自岳麓版《世界历史教学参考书》(九年级下册)(3)根据材料三,概括欧盟扩大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 (4)综上所述,二战后西欧国家的崛起历程中,最值得其他国家借鉴的是什么? 【答案】(1)主张:欧洲各国进行联合;目的:避免欧洲走下坡路,提高欧洲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地位,避免欧洲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2)经济;方便了人们生活,提高欧洲国际地位,促进欧洲经济的发展等等。 (3)欧盟成为世界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一极,推动了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4)加强国与国之间的联合与合作。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必须走向联合……否则欧洲各国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可知阿登纳主张欧洲各国进行联合。其目的是避免欧洲走下坡路,提高欧洲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地位,避免欧洲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2)根据材料二“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原子能其同体”等相关经济组织的建立,可知欧洲联合从经济领域开始的。欧洲实现联合方便了人们生活,提高欧洲国际地位,促进欧洲经济的发展等等 (3)由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初,美苏两极格局终结。欧盟却日益扩大,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高,成为多极化发展趋势中重要的一极”可知,欧盟成为世界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一极,推动了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4)综上所述,二战后西欧国家的崛起历程中,最值得其他国家借鉴的是加强国与国之间的联合与合作。 【点睛】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

二战后德日两国实现经济崛起的共同原因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二战后德日两国实现经济崛起的共同原因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摘要: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和日本作为战败国,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的摧残,但是他们的经济都奇迹般的崛起,从不同的方面看看他们经济崛起的共同原因,以及对中国的启示。 关键词:经济崛起政治改革科技新国教育启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国家社会经济都遭到严重的破损。而德国和日本作为战败国,社会经济都受到十分严重的摧残,国家几乎处于一片瓦砾废墟之中,尤其是之后的美苏冷战更使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然而在之后的几十年里日本和德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在20世纪60年代,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越居世纪第三,日本更是在80年代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这不是偶然,而是外在条件和内在条件之下的必然。 首先是在二战后无论日本还是德国政治都进行了十分重大的改革。二战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长达七年,保证了日本领土的完整性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单一性,有利于日本长期稳定发展。美国还对日本进行了以民主、法制为基础的政治改造。比如解散财阀,在一定程度上去掉了大企业中以家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封建性和排他性,革除了财阀企业的一些封建性弊端,为企业间较为平等的竞争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一批有能力的新人提拔到领导岗位上。而农村的土地改革则使日本半封建的土地制度基本瓦解,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扩大农村市场,这日本进入了一个比较纯粹的资本主义社会。与此同时,德国也适时地进行了经济改革,通过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建立国有经济,制订法令政策调节国民经济等方面对经济进行有效的宏观管理,并强调经济按市场规律运转,建立了符合国情并行之有效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早在1948年,德国西部地区就实行了一次重大的经济改革,即废除以行政控制为特征的中央统制经济,实行社会市场经济。社会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市场经济加国家总体调节,再加社会保障,为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这些政治改革也为之后的经济腾飞打下了基础。 战后的日本和德国都确立了科技兴国的基本路线。德国政府一直有效地引导着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方向及发展,从而实现了加强宏观调控、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德国政府对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包括导向和资助两种。导向有法律导向、政策导向和规划导向。正是由于德国立足于为

德国汽车与日本汽车

德国汽车与日本汽车 本文转自天涯博客,打算买车的朋友可以做一个参考! 上星期,同一位老友聚会。老友是同济大学汽车专业毕业,却格外钟情日系车,家中两部汽车全是丰田。当然,老友认为:日本车油耗低、装饰豪华、外观吸引眼球等。老友近十年来,同日资公司打交道频繁,当然同好几家日资公司职员一直友好往来。于是,围绕日资企业职员买什么车的话题展开了,老友的结论:日资企业职员买德系车的比例很高!就是不知原因。 这种现象,我并没有觉察到,更谈不上知道其他日资企业职员衷情日本车的原因。从我自身来说,倒可以反映一些问题。从1993年开始,同日本技术人员、商务人员打交道,每当提到德意志民族或者德国产品,他们出自内心表示心服口服。他们还提到,世界工业其实如同世界生物一样,生物有生物链,工业也有工业链。生物链的最顶端是老虎狮子等猫科动物;再下一层是豹子、豺狼、狐狸等中型食肉动物;接下来就是骆驼、马、牛、羊等大型草食动物;随后就是兔子、老鼠之类的小型草食动物;最底层的是昆虫、节肢动物等等。世界工业链的最顶端产业由美国全方位控制,具体说来就是:太空科技、新材料技术、软件开发、电子芯片开发、交通通讯技术等等超高附加值,一本万利的产业。工业链的第二层由德国、瑞典、瑞士等国家控制,这几个国家生产成套的设备、整套生产线,比如说:家电生产线、药品生产线、钟表生产线、卷烟生产线、印刷设备成套生产线、饮料包装成套设备生产线、芯片半导体生产线、光盘生产线等等。日本、法国、意大利占据工业链的第三层,这几个国家从美国买来各种专利,从工业链第二层国家导入生产设备,就可以生产附加值较高的工业产品:家电数码产品、汽车、中档手表、时装、香水、提炼化工产品等等。第三层国家,有时候生产线超负荷运转,实在忙不过来,于是他们就将一些产品交给韩国、台湾等地OEM委托加工,韩国、台湾位于工业链的第四层。自然,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越南、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家有个好听的名字,“新兴工业化国家”。其实,这些国家在工业链中处于第五层,没有强大的科研开发能力,必须向第一层国家购买专利,向第二层国家采购生产设备、生产线,向第三层国家学习如何生产产品、管理企业。万事俱备后,这些国家还得乞求第四层国家或地区转接一些附加值较低的产品订单。从工业链层次来看,德国位于日本上层,日本工商业界对德国的姿态是仰视。 上述的工业链层次,只能说是大致的轮廓,有些产业实际上是交叉重叠的。德国虽然处于工业链的第二层,实际上也有很多第三层国家的特征。比如说:汽车整

日本和德国工匠精神的启示

日本和德国工匠精神的启示

————————————————————————————————作者:————————————————————————————————日期:

日本和德国工匠精神的启示-电气论文 日本和德国工匠精神的启示 本刊记者李曾婷 “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发出的这一号召,迅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议,“工匠精神”成为“网红”名词。以如此方式号召,证明了中国制造业对工匠精神需求的迫切程度。 日本和德国都是将工匠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的代表国家,因此成为拥有长寿企业最多的两个国家。那么,日本和德国的工匠精神是什么?又是如何培养工匠精神的?为此,《电器》记者整理了两个典型的案例,希望能为中国制造业提供一点借鉴价值。 “双元制”教育体系 作为制造业强国,德国非常注重制造业人才的培养,其“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为制造业源源不断地输送着高质量的人才。双元制是源于德国的一种职业培训模式,所谓双元,是指职业培训要求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一元是指职业学校,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 学生交替在学校和企业学习 在“双元制”教育体系下,学生交替在学校和企业学习,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 按德国政府相关规定,德国企业有义务提供职业教育的培训岗位。虽然名义为“实习”,但是学生在企业的培训阶段实际上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师

傅”传授给学徒的都是当下应用在生产一线的实用知识和技术。德国职业教育的基本职业精神是一丝不苟、照操作规程办事。正是这种职业精神使得德国的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培养学生们的严谨、负责态度,为“德国制造”的质量做好铺垫。 技师培养机制 除了学校对人才的培养外,工厂的技师培养机制也造就了德国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毋庸置疑的是,生产工人的技术水平以及生产态度,对于产品品质的提升非常重要。但对于中国工厂而言,生产工人的流动性非常大,甚至许多工人是“一年游”。这种现象导致许多企业陷入每年初耗费时间和经历培养新人,年底已上手工人离职的恶性循环。随着工匠精神的提出,中国制造业的这种不良循环亟待改变。德国的技师培养制度,恰好可以为中国制造业带来一些借鉴。 在德国人看来,技师与工程师一样,均是受人尊敬的职业,只不过分工不同。工程师是德国所有工种中收入最高的职业之一,但即使是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技师,收入同全国平均工资相比也并不低。如果技师有兴趣,还可以进入应用科学大学,取得文凭后成为工程师。 在德国,质量是产品生命,同时也与生产工人的职业声誉息息相关。在德国工厂,如果一个技师出现超过两次错误,将面临巨大的职业压力。如果技师因为生产中出现质量问题被解雇,他将很难再在行业中找到新的工作。 哈德洛克——不到50 人的小公司 若林克彦将哈德洛克称为中小企业——确实,哈德洛克是一家员工不足50 人的小公司,都在螺丝(螺母)这种成熟度极高的行业,拥有世界上拥有令人瞩目的核心竞争力。若林克彦表示,哈德洛克目前仍然是那种随处可见的街道工厂,在创业阶段时,为了支撑下去,也誓死付出过努力。在这一点上,哈德洛

浅谈二战后德国民众民族心理的变化

浅谈二战后德国民众民族心理的变化 摘要:二战后,德国人背负着德国纳粹法西斯留给他们的历史包袱,面对着战后初期已是一片废墟的城市和再次分裂的祖国,他们一直压抑着自己的民族感情,民族心理渐渐地发生着微妙但又切切实实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再度崛起和发展,直至45 年后德国的再度统一,“沉默的德国人”以崭新的形象立足于世界的舞台上。 关键字:二战后;德国;民族心理变化 二战后初期,伴随着“一道铁幕”在欧洲大陆的徐徐降落,美苏双方分歧日益加深,终致各自发展其占领区的经济体制,在德国的土地上出现了两个德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再次分裂。分裂后的德国民生凋敝,在民族崛起的过程中民众的心理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试对二战后德国民众民族心理的变化及其原因进行探析。 一、二战后初期德国民众的心境 二战后初期,德国是一只被人任意宰割的羔羊,国家既无主权, 也无行政机构, 政治混乱, 经济崩溃,几近成为废墟。美苏英法分区占领德国和柏林, 共同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 作为占领期间德国境内的最高权力机构。 战后德国处于极度缺乏粮食、工作岗位和房子等物资的恶劣情况之下,但更为可怕的是战争留给人们的心灵创伤,战争的影响无处不在,它给全世界、全欧洲人民所造成的心灵创伤绝无可能被立即删除或忘却。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德国人民不仅给其他国家的人民造成了难以磨灭的痛楚,同时也给他们自己带来了无尽的创伤。看着被分裂的国土是德国人心灵上的折磨,但他们只能压抑着自己的民族自尊心,不能释放。“与美国人和法国人相比,德国人的民族情结要重得多,而且与一个开放式的移民国家相比,德国人的这种民族情结显得保守和自我封闭;然而,与美、法两国的人们相比,德国人的民族情感又是被严重压抑的。”①当其他国家的人民在国庆日挥舞国旗高唱国歌时,德国人只能因为历史的缘故不能满足自豪感和民族的自尊,这是何等的痛苦,而且一熬就是几十年。 战后四十多年里,两个德国中无论哪一个,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权国家。同盟国先在德国展开了根除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的重大措施,对纳粹主要战犯进行审判,雅尔塔协定和波茨坦公告都宣布“非纳粹化”(苏联的提法是“根除法西斯残余”)是同盟国的主要目标之一。在三个西方占领区内,非纳粹化是一个宽严不等的人事清洗过程;在苏占区,“根除法西斯残余”则是改革社会结构过程的一部分。同时,同盟国在德国实行民主化,建立民主制度和民主生活,分别以四方资本主义制度和苏联反法西斯民主变革为方向。在西柏林,政府每年都必须从财政预算中拨出相当一部分款项,以供养当地的美国驻军,甚至每次市政府开完例会,市长都必须亲自向其美国驻军司令部汇报,足以说明“分裂的德国,其实早已不属于德国人。”② 同盟国的对德的政策使德国人民摆脱了法西斯统治遗留下来的阴影,摧垮了希特勒法西斯政权的社会基础,给德国人民为缔造新的生活创造了前提条件。它既给德国人民增加了苦难,又给德国人民重建国家提供了助力。③德国人民这次认真地吸取了历史的教训,在一片废墟上重建起家园,也使得精神上得到重生。 二、德意志民族的历史反思

二战后德国和日本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探析_户可英

2013年第12期总第236期 黑龙江高教研究 Heilongjiang Researches on Higher Education No.12, 2013Serial No.236 收稿日期:2013-09-15 作者简介:户可英,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胡万钦,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 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德国和日本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探析 户可英1,胡万钦 2 (1.电子科技大学,四川成都611731; 2.西南大学,重庆400715) 摘要:德国和日本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重新步入发达国家的行列,这和两个国家都非常重视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是分不开的。德国和日本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理论、内容和途径等很多方面,值得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德国;日本;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启示中图分类号:G64-05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2614(2013)12-0069-04 长期以来,德国和日本高度重视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 育。虽然它们并没有使用“意识形态教育”这一名称,但意识形态教育在这两个国家确实是客观存在的。对两国高校意 识形态教育的内容、途径、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它们的经验和问题,可以获取对我国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有益启示。 一、德国和日本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一)德国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内容 德国是经济极为发达的国家,是欧洲最大的经济体,是全球八大工业国之一,从历史上看,德国统治者一向注重对公民进行意识形态灌输。二战以后,虽然意识形态教育的方式和内容发生了变化,但重视意识形态教育的传统却延续了下来。德国人习惯于用“政治养成”一词,其实质就是意识形 态教育[1] 。 1968年,德国联邦议院规定,德国政治养成教育工作的目标包括:培养人们在政治上了解情况的意识和做出判断的能力;引导人们认定自由民主制度的基本价值。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联邦政府及各州政府均设有政治养成教育机构,还有大量从事政治养成教育的社会团体和公共机构。在黑林州的宪法中就提到了:高校的任务就是要负责培养青年的 品质, 向他灌输“政治责任感”[2]。政治责任感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1.民族精神教育 德国人民以思维严谨、富有尊严和责任感闻名于世。德国高校非常注意对学生进行民族意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高校的伦理课与社会课尤其注重民族精神教育,重视德国历史和德国地理方面的教学,在各科教材中也都强调介绍德国的民族英雄和著名科学家的事 迹,德国大学生都有很强的民族意识。 2.宗教教育 德国是政教分离的国家,但它特别重视宗教教育,德国 一直把宗教视为公民道德提升的根本途径,在“两德”统一多年后的今天,宗教课程依然是学校的必修科目。德国高校的 政治养成教育和宗教教育是合作关系,宗教课在国家的监督下由教会全权负责,内容以教义为主,不同的教派教育内容不同,校方对宗教课不得干涉。宗教教育除了培养学生的宗教信仰,还注意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民主精神等,内容不断注入意识形态的成分。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德国教会对宗教教育内容进行了生活化、世俗化和现代化的改革,使其十分贴近生活,教育非常具有启发性,更容易为大学生所接受。 3.民主、法制与和平的政治教育 由于二战前德国法西斯对人权的践踏,纳粹党对人民的欺骗,二战失败以后,人们在精神上处于迷茫与危机状态。因此,在20世纪60年代,德国政府首先对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思想意识进行了清除,对纳粹党也进行了彻底的历史清算,并伴之以宣传国家新的经济、政治制度。进入21世纪,高校政治教育的内容一直围绕着民主与法制这样的主题进行,灌输资本主义的制度和价值观成为对大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日本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 日本能在二战结束后短短的三十多年间就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超级经济大国,教育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意识形态教育尤为重要, 起到了兴国安邦的作用。日本学校意识形态教育深受儒家思想文化影响,家国思想浓厚。由于日本没有自己深厚的固有文化,所以就很容易接受外来文化。日本在明治维新和二战时期,又深受西方文化、尤其是德国文化的影响,走向了国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

家庭_国家与儿童发展_美国_德国和日本儿童政策的比较研究_杜亮

2015年1月第17卷/第1期/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JOURNAL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Jan.2015 Vol.17No.1 收稿日期:2014-11- 12基金项目: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项目(2011D009012000001 )作者简介:杜 亮(1976—) ,男,四川射洪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社会学、教育人类学研究;王伟剑(1992—) ,男,浙江台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社会学、教育人类学研究。家庭、国家与儿童发展:美国、德国和日本儿童政策的比较研究 杜 亮,王伟剑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 100875 )摘 要:儿童政策背后的核心理念之一是儿童、家庭、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儿童在美国、德国、日本三国均有很高的地位,并且通过完善的法律政策来加以保障。三个国家儿童政策的实施,均基于家庭是儿童照顾和发展的最主要责任者的理念,国家通过替代性支持和补充性支持等方式来介入家庭中的儿童保护与发展。三国儿童政策理念对我国儿童政策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儿童政策;儿童福利;儿童发展;美国;德国;日本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13X(2015)01-0056-06DOI:10.13763/j.cnki.j hebnu.ese.2015.01.009 在当下中国, 儿童的保护与发展日益成为社会的重要关注点之一。自2010年被认为是“ 中国儿童福利元年”之后,[1]我国对儿童福利方面的重视程度 不断提高。在2013年,我国开始实施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建设的试点工作,2014年第二批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试点工作也开始推进。儿童福利制度和儿童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成为重要的社会议题。美国、 德国、日本作为世界上重要的发达国家,他们在儿童政策的演变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我国完善儿童政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之所以选择美国、德国和日本来进行研究,主要是基于三国社会福利体制的类型特征。按照蒂特马斯(Titmuss)的分类,美国属于典型的剩余福利模式,德国和日本则为辅助福利模式。如果按照埃斯平·安德森(Esping-Andersen)的分类方法,美国属于自由主义福利体制国家之一,德国、日本则 属于保守主义福利体制[ 2](P15-17),[3] 。这三个国家的福利制度既有共性,也体现出各自的特点。虽然德国和日本一般被认为是同一福利模式,但是考虑到日本与我国同为亚洲国家,因此最终选择美国、德国 和日本三国来进行具体分析。 有学者指出,法律并非是一系列写在纸上的条文,它的背后总有一定的伦理价值观作为依托,它本 身是一种伦理价值观的肯定与体现。[4] 儿童政策背 后的理念, 其核心是儿童、家庭、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儿童政策的指导理念具有鲜明的动态性和历史性。一个国家现有的儿童政策,往往体现了该国社会和政府对儿童的主流看法和态度,也体现了政府在儿童照顾和发展问题上对家庭、国家责任的认识。因此,本文将以美国、德国、日本三个国家的儿童政策为切入点,来探讨三个国家儿童政策的理念及其特点。 一、儿童与儿童政策的概念界定 “儿童”概念在各国政策法律中没有统一的界定,这主要体现在对儿童年龄的界定上,有时即使在一个国家的法律法规中, 也存在差异。如在德国,《联邦德国儿童与少年救助法》、《德国少年保护法》中对儿童和少年的年龄划分以14周岁为界,即将未满14周岁的人看成是儿童,超过14周岁而尚未满

德国人和日本人的区别

德国人和日本人的区别 我们常说德国人和日本人都很严谨。德国和日本的确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理论上如果两个国家的人性情相似的话,他们的行为也会很相似,从而令生产活动的结果也有相似之处。 可是明明德国和日本生产出来的工业制品(本文探讨的领域停留在汽车上)所表现出来的特征那么不一样。所以从德系车和日系车的不同点推测,德国人和日本人的严谨有区别吗?这次的德国之行,我就顺便捎带上这个问题了。 当然,由于观察者是不以严谨著称的中国人,以下推论仅仅是个人见解,我更希望可以抛砖引玉,让更多人参与到这个问题的讨论中来,把这个话题聊得更透彻。 德国人和日本人的飞机餐怎么吃? 我两年前第一次去日本,身旁坐着的就是一个日本人。 这是一顿有冷面、酱菜、面包、水果的日式料理,总而言之吃起来非常复杂。我旁边的那个日本人,餐盘里面的食物始终摆放得井井有条,拆下来的包装袋、吃完的小碗,全都码得整整齐齐,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是任何时候看过去,都像是已经被精细地收拾一番。 最后餐盘被收走的时候,餐具仔细地排好,餐巾纸叠整齐,盒子小碗的盖子都重新盖上,总之比发放下来的时候还要整洁。这是日本人从幼儿园甚至小学就已经开始遵循的一种习惯。 这次飞德国,右前方是一个德国人。吃飞机餐大快朵颐之后,餐盘上也很随心所欲,用完的纸巾揉成一团随意放着,小碗小盒盖子和用过的餐具也并没有摆放整齐。似乎德国人对收拾餐具没有日本人那么讲究。

来到德国,博世德国总部的一个中国籍员工跟我们讲了一个关于德国人严谨的故事:他在德国攻读硕士,有一次在实验室旁边有一个空置的房间,研究生们提议将一些桌子搬过去,优化一下实验环境。 在我们看来,直接把桌子搬过去就得了,要不了10分钟。不过德国导师却打开了AutoCAD(一个工业绘图软件,可进行室内平面设计),画好空置房间的平面图,然后再在图纸上画好桌子应该摆放的位置,然后再指示学生们按照图纸上的设计,把桌子搬到预设的位置。 除了这个亲耳所听到的事情,以前还听说过很多关于德国人如何守时的故事,把每天的行程精确到“分”,其实德国人能这么做,必须基于整个社会长久以来形成的一个公共默契,--只有其他人,例如公共交通服务守时,个人才有可能守时。 所以,如果以上面的实例,以小见大地推论,我会认为德国人的严谨,其很重要的一点表现是规划意识。 德国导师用AutoCAD指导“搬家”,就是标准化流程的思维,而守时的习惯,就是按照进度表推进一件事情的一个落实点。标准化流程,严格遵守时间表执行,这都是规划意识的表现。 规划意识,让德国人有一种凡事都基于充分的、正确的的事实,将现象抽象成原理的能力,这种类似于构建上层建筑的思维,除了解决实际问题,其更重要的价值是拥有更强的延展性。

一战后德军重新崛起之原因探析

一战后德军重新崛起之原因探析 一战后,德军受到极不公正之《凡尔赛条约》的宰割和束缚。但是德军官兵和德国国防科技与工业界人士励精图治,重整军备。最终以短短二十年时间,使德军重新崛起成为世界第一流之劲旅,并在二战初期获得辉煌战绩。笔者试图通过对德军重整军备之军事努力方面的分析,以探寻其成功摆脱困境获得主动之经验,从而为我军以劣势而求得跨越式发展提供借鉴。 --------------------------------------------------------------------------------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作为同盟国的核心,它受到战胜国严厉残酷的制裁。由于惧怕德国强悍的军事力量和发动战争的雄厚实力,苛刻的《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军事做了全面具体的限制。德国被野蛮剥夺了基本的国防权力,德军遭到肢解和严重削弱。然而仅隔20年,德军便浴火重生,再次崛起成为欧洲最强之劲旅,并且在二战初期所向披靡取得辉煌战果。从军事角度来讲,德军的确创造了奇迹。虽然一战后在病态的复仇心理和反动的军国主义、纳粹思想驱使下德军逐步走上穷兵黩武的侵略道路,但是德军从严酷逆境中披荆斩棘重新振作的过程却显现了德意志民族卓越的精神品质和优秀的军事才能,在世界军事历史上留下深刻的一笔。回顾和反思这段历史,对于我军推进新军事变革,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一、沉重的制裁激起德国强烈的复仇和复兴情绪 一战的战败和《凡尔赛条约》的制裁,使德国陷入其近代史上经济最困难、政治最混乱、军事最弱小的时期。为了解除德国的武装,《凡尔赛条约》规定:莱茵河右岸50至60公里内地区划为非军事区,德国无权设防;莱茵河左岸由协约国分区占领5-15年,德国必须拆除赫耳果兰岛的工事,永不恢复。德国军队遭到严格限制。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其中军官最多为4000名);海军不得超过 1.5万(军官最多1500人),不得保留空军。总参谋部等类似组织均应解散;战争部人数限制在300人以内;废除义务兵役制,代以志愿兵制;士兵和士官要连续服役12年,旧军队军官必须服役到45岁,新任命之军官要至少服役25年;退役军官不得参加预备役训练,不得再次从事军事勤务;地方官员和人员不得参加军训。对德军的教育训练体制,《凡尔赛条约》规定每兵种只得有一所军官学校,关闭包括军事学院在内的其他军校,为杜绝军队以外其他组织的军事训练,禁止一切训练班、高校和各种协会从事与军事有关的活动。[1]除此之外,《凡尔赛条约》更是对德军陆军的体制编制,所用武器数量和海军的舰艇数量、吨位做出了极端细致的规定。可以说德军被削弱到连维持国内稳定和秩序都力所不及的地步。协约国企图通过这种严厉的限制彻底消除未来德国可能带来的军事威胁。然而物极必反,事与愿违。苛刻而沉重的掠夺性制裁严重挫伤德国人民的感情,从而激起了全国各界强烈的民族主义和复仇情绪。遭受打击最重的德国军人、军工企业家和军事科学家更是从条约签订的一刻起便不约而同的朝着反抗条约、重振德军的目标开始奋斗。他们逐步走向联合,密切协同,默契合作。同时复仇之心也驱使他们渐渐走向极端。所以正如协约国军控委员会美国代表团一位成员所言:“《凡尔赛条约》不是和平条约”,“这里面至少孕育了11场战争。”[2] 仗剑而行豪侠气,长歌吴越百丈锋。锐藏千古刺白日,对酒峥嵘铸鱼肠。奔啸辉烟凝铁血,三千强弩射云低。戈东镝南天山靖,可死不败斩楼兰。2007-12-28 11:40:00举报帖子 使用道具 二、总结经验教训,继承优秀传统,大胆革新军事思想 一战惨败和《凡尔赛条约》的苛刻束缚,迫使德军不得不放弃其几乎全部的,然而却是

二战后的德国战俘

二战后的德国战俘 二战结束后英美法受降了大约五百万德国战俘, 当时德国兵迷信美英, 争相向西线溃退投降. 除法国将战俘的一部分押送回国做苦工, 其余大部分都被囚在德国中西部的露天营地里, 从45年夏直到46年初, 据估计大约有一百万德国战俘死于冻饿及盟军的出于仇恨的折磨. 真正受到优待的是早于二站结束前投降的德国兵, 当时大约有20万被送到美国, 大多数都最终幸运回国. 在德苏战争的头一年, 大约有五六百万红军被成建制的打垮, 大部分都做了德军俘虏, 用做苦力, 受尽折磨, 所以苏军对德军俘虏也毫不手软, 斯大林格勒一役, 30万德军除战死的大约有十万投降, 最终活着回到德国的只有不到三千人, 而且都是有一官半职的. 当时德军知道派到东线就是死路一条, 所以反倒能英勇作战, 1945年最后的柏林战役, 以双方各死伤30万人收场, 不能不说是双方互不妥协鱼死网破的典型. 德国人对二战的反省是多方位的, 除了不断的揭示德国给他人带来的灾难, 更多的是揭示第三帝国自己是如何一步步自掘坟墓的. 当时的著名历史人物, 从将军到演员, 都在一系列的历史记录片中得到剖析, 主题很明确, 不只是希特勒发动了这一切, 德国的悲剧更是当时普通德国人自己的错误选择. 这种根深蒂固的教育后果是德国人的普遍厌战心理, 不分青红皂白, 一味讲究和平. 当年波黑内战, 德国就力挺不出兵, 科索沃危机也不愿出头. 德国青年必须强制服兵役, 很多人宁愿通过参加为时一年的以工代赈, 也不愿当九个月的兵. 加拿大作家约翰·格兰特在查找了众多的资料和访问了众多的当事人后,意外发现了一个惊人的,却很少为人所知的秘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在美军的德国战俘集中营里,有一百万已经投降的德国战俘死于人为的饥饿、疾病和无医无药。他用了三年时间查访了当时盟国(美,英,法,苏等)的政府档案,与当事人谈话。记录了以下事实。至

浅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德国战后的经济发展

浅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德国战后的经济发展1939年9月前,中国的抗日战争、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战争等世界反法西斯抵抗运动就拉开了序幕。1939年9月1日,德国人入侵波兰,宣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正式开始。1945年9月2日,日本向同盟国投降,昭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伟大胜利。 短短的一段话将人类社会有史以来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造成破坏最大也是关系人类命运的大决战概括了进去。日本、德国、意大利国家的纳粹分子发动的战争波及了整个世界,美国、中国、苏联、英国、法国等组成的反法西斯同盟称之为同盟国与由德国、日本、意大利等组成的法西斯轴心国将全世界分为了决战双方进行两军对垒将全世界人民推向了战争的深渊。 这场在双方投入兵力、武器、战场范围、作战样式、造成损失、产生的影响的方面创造了历史之最的战争蔓延到了欧、亚、非和大洋洲四大洲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四大洋,涉及了40个国家的国土,有56个国家参战可谓是战火连绵、生灵涂炭。 我们可以从经济的角度思考一下这场大战究竟是如何打起来的。20世纪30年代发生的大危机使得各个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遭到了严重的打击,美国、英国、法国的经济一直在危机和萧条中苦苦挣扎。而德国和日本则选择了扩军备战和对外侵略,把本国的经济转向了军事化轨道,使得经济迅速恢复,然而他们并没有满足于此,在恢复之后又变本加厉地对外扩张与侵略。所以由此可以看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原因应该是资本主义国家对市场的争夺。 在这篇论文里,我将根据多方资料重点地对德国在二战前后以及战时的经济状况做一个概述与分析。 首先,我们从战前的德国国民经济与生存状况来看。一战之后协约国施加的凡尔赛合约让德国支付了巨额的战争赔款,但类似于清末的庚子合约,凡尔赛的赔款并没有全部支付(出于好奇查询得知此赔款于2010年10月3日才支付完毕),有一些成为了其他列强对德的债务和经济支援,比如说美国在1923年-1928年期间给了德国约价值200亿马克的贷款,协助战后的德国工业复兴。这一时期,德国的经济尚可维持运行。而从1929年大萧条来临时期,美国经济已经属于自身难保了,就没有精力支援德国了,美国收回了贷款,英法两国也陷入了空前的危机,德国自然无法独善其身。1929年到1932年,德国的国民收入减少了将近40%,由760亿马克降低到了460亿马克。德国工人大幅度失业,失业人数从230万增加到了600万,失业率几乎接近于美国。国内的销售市场紧缩,主要工业品在国内的销售总额减少了50%。为了维系经济,德国不得不依靠负债支付订货的方法,结果却造成对外国的依赖程度年复一年地增加。1933年,纳粹党正式获得大权并依据其政治纲领“25点纲领”实施了一切措施。期间亚尔马·沙赫特被希德勒点为德意志帝国银行的老板,次年又被点为纳粹德国的财政部长,他为希特勒立下了汗马功劳,第三帝国经济的复苏,他功不可没。从1933年至1939年间,纳粹努力将德国社会经济生活改造为一种新结构,以达成两项目的:1、为巩固国内统治建立经济基础;2、造成一种足以支持(纳粹认为必不可免的)战争的经济。此举为之后德国的战时资本主义经济打下坚实基础,使经济为战争服务。1933年到1939年,仅仅六年间,德国的军费支出在400亿马克之上,差不多占到同一时期国家预算总支出的五分之二。 德国为了摆脱1929年的经济危机及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走上了与罗斯福

德国日本与美国崛起对中国的启示

德国、日本与美国崛起及其给中国崛起的启示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 一、德国、日本的崛起 (一)德国 1、崛起 (1)第一次崛起:①1871年,结束了分裂割据状态,打败了欧洲两大传统强国法国和奥地利,完成了国家统一,成为欧洲的新兴强国。②19世纪末,德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二。③一战前,组建了以它为核心的三国同盟,并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原因:①国家实现了统一,有了统一的国内市场,促进了经济的发展。②在统一的过程中,得到了法国50亿法郎的赔款以及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矿藏,为经济的起飞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和资源。③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强国,重视科技和教育等。 (2)第二次崛起:①20世纪20年代,经济复苏,并重新成为政治,经济大国。②30年代,为解决经济危机,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对外疯狂扩张,最后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势力达到了鼎盛。 原因:①利用美国等国的经济援助,20年代经济复苏。②建立法西斯专政,对内镇压,对外疯狂扩张,势力急剧膨胀。 (3)第三次崛起:①20世纪60年代,联邦德国成为西欧最强大的经济大国。②1990年,两德实现统一,德国再度成为欧洲大国。 第三次崛起原因:①战后实行民主改革,清除法西斯主义,为经济的发展奠定政治基础。 ②充分利用美国的援助(经济非军事化)。③重视教育和科技,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④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参与国际竞争。⑤两德统一,综合实力逐步提高。 2、衰落 (1)一战后初期衰落:战后签订《凡尔赛和约》,成为被宰割的对象。 原因:①一战中严重削弱。②战败后面临宰割。 (2)二战后初期的衰落:被四大国分区占领,国家分裂。 原因:①二战中严重削弱。②战后被分区占领等。 (二)日本 1、崛起 (1)第一次崛起原因:①明治维新使之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②善于学习西方先进文化。③重视教育和科技,充分利用两次科技革命的成果。④一战中大获其利。⑤在国家的扶植下,日本垄断组织建立并迅速发展。⑥建立法西斯专政,疯狂扩张,势力急剧膨胀。 (2)第二次崛起: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努力想成为政治大国。 原因: ①战后进行改革,清除了封建残余.。 ②充分利用美国的援助;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③重视教育和科技,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④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⑤利用朝鲜战争美国的订货,经济迅速发展。 2、一度衰落 原因:①二战中损失惨重。②二战后成为战败国。 (三)德国、日本崛起的启示

二战后德国经济迅速发展原因探析

二战后联邦德国经济迅速发展原因探析 一. 二战后德国社会经济现状 战后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不到战前的一半,整个国家面对的是堆积如山、多达数亿立方米的瓦砾和废墟,交通运输受阻,战争致使士兵亡伤大半,男性劳动力锐减。更为严重的是1946年10月从西伯利亚入侵的寒潮开始席卷德国致使气温逐渐下降。因缺少煤等燃料,再加上生活物资的严重短缺,使得许多工厂、学校以及其他国家设施被迫临时关门,人民生活困苦。同时,恶劣的生活环境使得16%的出生婴儿夭折。据统计,在1946年长达4个月的漫长冬季里,全德国死亡人数至少10万,冻伤、浮肿、患上软骨病、肺结核者达数百万。当时弥漫整个德国的是寒冷、饥饿、绝望和无助。 二.联邦德国经济崛起的原因 (一).稳定的国际国内形势 从国际形势上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除美国外,二战各参战国经济都受到严重破坏,西欧各国普遍衰落。各个国家都急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进行国内经济建设,均无暇再次发动大规模的世界大战。再加上要求和平、反对战争的呼声日益高涨,因此世界暂时处于相对和平稳定时期,安定的国际环境给正处于急需进行国内经济建设的各个国家得以喘息的机会。 从国内形势上看,满目疮痍的国土、濒临崩溃的经济、困苦的生活环境使得德国人民要求进行经济建设。同时联邦德国人民也充分认识到法西斯主义的危害,政府不断推行政治改革,建立民主国家,推行比较广泛的福利政策,防止人民极端贫困,同时基本上清除法西斯主义,社会形势比较稳定。 (二).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战后联邦德国受美英法苏的牵制,不能在国际社会上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只能尽全力进行经济建设。而且战前德国作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联邦德国又集中了战前德国70%的设备能力和62.4%的工业产值,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可以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经济建设,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力。 (三).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美国为了遏制苏联,实施了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对欧洲的经济援助计划,即所谓的“马歇尔计划”。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马歇尔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并整整持续了

德国法西斯的崛起

德国法西斯崛起的原因 姓名:陈飞学号:20100642016 班级:2010级2班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过去了整整66年,德国席卷整个欧洲,这次战争打破了旧的世界格局,摧毁了旧的殖民体系,英、法旧的殖民主义国家失去了昔日的光环,诞生了一系列新的社会主义国家,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和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从西欧大规模向北美转移,当我们回过头,再去思考这场人类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战争时,一个又一个问题困扰着我们,在战争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秘密? 是什么思想和力量在推动者“二战“的爆发,生活于文明社会中的人类又怎会变得如此嗜血如命?为了揭开谜底,一切答案都在推动战争的法西斯主义的崛起开始说起。 关键词:德国法西斯希特勒民族主义中资产阶级特权阶级 一:德国具有“军国主义”传统,盛行个人专断 德国是一个新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它在1871年完成了国家的统一,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但是,由于领导德国完成统一的普鲁士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统一后的德国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专制注意盛行,统一后的德国继承了普鲁士的旧制度,特别是军国主义传统,德国成为欧洲最富有侵略性的国家!在“一战”战败后,在《凡尔赛和约》签订后德国失去了海外殖民地,缩小了德国发展必要有生存的空间。而1929-1933的全球经济危机,各国实行保护政策,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更加困难,全国人民都希望获得更好的发展,而但是的“魏玛共和国”软弱无能,面对经济危机的打击,没有办法实现人民发展的愿望!面对现实的无力,德国人民怀念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领导他们,实现自身发展,这为“纳粹党”上台执政,实行法西斯独裁专政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二:《凡尔赛和约》掠夺,激发“民族主义”的复仇心理 在“一战”中德国战败,被迫签订了屈辱的《凡尔赛和约》对战败的德国进行了惩罚:(1)阿尔萨斯和洛林交还法国,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不得设防,承认波兰独立,部分领土划归波兰等国;(2)德国的海外殖民地交给战胜国进行“委任统治”;(3)废除德国的普遍义务兵役制;(4)德国应支付大量战争赔款。《凡尔赛和约》使德国损失了1 0 %的领土,1 2 .5 %的人口,以及包括山东在内的所有海外殖民地。使德国的发展受到了制约,同时失去了欧洲大国的政治地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