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家庭_国家与儿童发展_美国_德国和日本儿童政策的比较研究_杜亮

家庭_国家与儿童发展_美国_德国和日本儿童政策的比较研究_杜亮

家庭_国家与儿童发展_美国_德国和日本儿童政策的比较研究_杜亮
家庭_国家与儿童发展_美国_德国和日本儿童政策的比较研究_杜亮

2015年1月第17卷/第1期/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JOURNAL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Jan.2015

Vol.17No.1

收稿日期:2014-11-

12基金项目: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项目(2011D009012000001

)作者简介:杜 亮(1976—)

,男,四川射洪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社会学、教育人类学研究;王伟剑(1992—)

,男,浙江台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社会学、教育人类学研究。家庭、国家与儿童发展:美国、德国和日本儿童政策的比较研究

杜 亮,王伟剑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 100875

)摘 要:儿童政策背后的核心理念之一是儿童、家庭、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儿童在美国、德国、日本三国均有很高的地位,并且通过完善的法律政策来加以保障。三个国家儿童政策的实施,均基于家庭是儿童照顾和发展的最主要责任者的理念,国家通过替代性支持和补充性支持等方式来介入家庭中的儿童保护与发展。三国儿童政策理念对我国儿童政策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儿童政策;儿童福利;儿童发展;美国;德国;日本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13X(2015)01-0056-06DOI:10.13763/j.cnki.j

hebnu.ese.2015.01.009 在当下中国,

儿童的保护与发展日益成为社会的重要关注点之一。自2010年被认为是“

中国儿童福利元年”之后,[1]我国对儿童福利方面的重视程度

不断提高。在2013年,我国开始实施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建设的试点工作,2014年第二批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试点工作也开始推进。儿童福利制度和儿童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成为重要的社会议题。美国、

德国、日本作为世界上重要的发达国家,他们在儿童政策的演变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我国完善儿童政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之所以选择美国、德国和日本来进行研究,主要是基于三国社会福利体制的类型特征。按照蒂特马斯(Titmuss)的分类,美国属于典型的剩余福利模式,德国和日本则为辅助福利模式。如果按照埃斯平·安德森(Esping-Andersen)的分类方法,美国属于自由主义福利体制国家之一,德国、日本则

属于保守主义福利体制[

2](P15-17),[3]

。这三个国家的福利制度既有共性,也体现出各自的特点。虽然德国和日本一般被认为是同一福利模式,但是考虑到日本与我国同为亚洲国家,因此最终选择美国、德国

和日本三国来进行具体分析。

有学者指出,法律并非是一系列写在纸上的条文,它的背后总有一定的伦理价值观作为依托,它本

身是一种伦理价值观的肯定与体现。[4]

儿童政策背

后的理念,

其核心是儿童、家庭、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儿童政策的指导理念具有鲜明的动态性和历史性。一个国家现有的儿童政策,往往体现了该国社会和政府对儿童的主流看法和态度,也体现了政府在儿童照顾和发展问题上对家庭、国家责任的认识。因此,本文将以美国、德国、日本三个国家的儿童政策为切入点,来探讨三个国家儿童政策的理念及其特点。

一、儿童与儿童政策的概念界定

“儿童”概念在各国政策法律中没有统一的界定,这主要体现在对儿童年龄的界定上,有时即使在一个国家的法律法规中,

也存在差异。如在德国,《联邦德国儿童与少年救助法》、《德国少年保护法》中对儿童和少年的年龄划分以14周岁为界,即将未满14周岁的人看成是儿童,超过14周岁而尚未满

18周岁的人则是少年。但是在《德国少年劳动保护法》中,这两者的划分则是以15周岁为界,规定儿童是未满15周岁的人。[5]

美国和日本多将儿童界定为18岁以下的人,例如日本在1947年颁布的《儿童福利法》第四条中就明确规定,儿童指的是未满18岁者,该法案中对少年概念的界定与德国不同,日本认为少年是指“从小学就学开始至满十八岁者”,将少年纳入到儿童中而成为其中的一个阶段。[6](P340)美国虽然将儿童的年龄上限划定为18岁,但由于各州的情况不同,因此在对儿童概念的界定中,也考虑到了各州的差异,例如《预防虐待儿童及处理法案》中规定,儿童年龄的上限选择下列两者中较小者的一项:一是18岁,二是儿童定居的州有关儿童保护的法律中明确规定的年龄(除性虐待案件之外)。[7](P49)有数据表明,美国儿童福利的服务对象以“所有十八岁以下者”为主,占到了总数的42.9%。[8]

儿童政策的概念:有学者从广义和狭义层面总结了儿童政策的概念,[9](P24)认为从广义上看,儿童政策包括了“所有直接或间接影响儿童的政府策略和政党策略”,尤其体现在社会福利政策和社会公共政策中,这些政策的直接或主要作用的对象并不是或并不仅仅是儿童,但是其具体内容涵盖了对儿童群体的相关规定。从狭义上看,儿童政策则具有明显的对象性,即指专门针对儿童的有关政策,具有明确的指向性。本文在使用“儿童政策”这一概念时,主要是从广义层面来理解的。

二、儿童在国家和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

由于儿童的成长性和发展性,因此他们通常被看成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和领导者,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希望。在日本,2005年修订版的《培育下一代支援对策促进法》的第2条中指出,儿童“肩负未来社会的重任”[10](P25)。有些人认为,“美国是儿童的天堂,青年人的战场,老年人的坟墓”,美国社会把儿童看作是社会的财富。[7](P14)

同是“孩子的天堂”的日本,人们倾向于认为“日本的儿童其本身都是清纯的,儿童时期往往是长大成人之后饱尝人生种种辛酸时希望回归的心灵上的故乡和乐园”,因此日本人往往把孩子看成是神灵一般的存在,并对其倍加爱护。[11](P143)

基于这种文化底蕴及对儿童社会价值的认识,几国制定了一系列完善的法律法规和福利制度来用于保障儿童的各项权利,并且充分体现了儿童权利优先的原则。

(一)完善的儿童法律法规

目前,美国、德国和日本均已有较为丰富的直接或间接与儿童或青少年相关的法律法规。例如在美国有《社会保障法》、《儿童福利法》、《预防虐待儿童及处理法案》、《儿童在线隐私保护法案》、《儿童互联网保护法案》等,在德国则包括《社会法典》、《民法典》、《联邦儿童津贴法案》、《领养法案》、《青少年保护法案》、《(地方)青年人传媒保护法案》、《保护未成年人工作法案》、《职业教育法案》、《少年法院法》、《日间看护法案》、《儿童和年轻人服务的发展法案》等等法案。[12](P332)日本涉及儿童的法律包括《日本国宪法》、《儿童福利法》、《儿童津贴法》、《儿童抚养津贴法》、《生活保障法》、《预防儿童虐待等的法律》、《少年法》、《有关处罚儿童性交易、儿童色情等行为即保护儿童等的法律》等。这些法规内容涉及到儿童的基本权利、安全、看护、教育、司法等各方面,法律法规的完善体现了国家对儿童地位的重视和权利的尊重。

(二)儿童利益优先原则

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其中第三条提出了“儿童最大利益优先”的原则,[13]也成为儿童权利保护的最重要的原则之一。这一原则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采纳。

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儿童往往被看成是社会进步的希望和动力,在国家和社会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以美国为例,早在1990年,国会的一项报告就显示,美国在联邦层次上跟儿童福利直接相关的法案就多达127项。[8]虽然美国并没有在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上签字,但在其儿童政策中也较多地体现了儿童利益优先这一原则。例如,美国《统一结婚离婚法》(UMDA)要求法院在判决监护权归属时,需要优先考虑“子女对住所、学校以及社区的适应性”、“精神的和生理的健康”等。[14](P219)除了提出“子女最佳利益”这一原则,美国的法律还对各种影响这一原则实现的因素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这一原则在各州法律层面也得到体现,有些州对法官在涉及子女的离婚案件中应纳入考虑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列举,如《加利福尼亚民法典》第4 600条规定,法庭在处理离婚案件中子女的监护权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健康、安全、儿童幸福、父母有无虐待儿童的历史、父母子女的关系等几个方面,这些因素构成了儿童最佳利益的组成部分。[15]这些详细的考量因素,表明了对儿童权利保护和成长发展的充分重视。

·

·

三、儿童政策中家庭和国家的角色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最重要场所。一般认为,在历史早期儿童的养育与保护是在家庭私人领域内展开的。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之后,政府的影响才在包括儿童政策在内的公共事业(hu-man services)方面急剧增加。[16](P117)二战前的德国,儿童被视作家庭的一部分,当时认为儿童个体发展的权利可以通过对家庭即主要对家长的及时帮助得到有效的保障,抚养儿童是家长的个人事务,政府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可以干涉。[17](P135-138)儿童政策作为一种国家公权力,其作用的发挥必然是对家庭作为儿童养育和保护场所的一种改变和冲击。

(一)家庭是儿童养育与保护的第一责任主体

即使美国、德国和日本都较为重视儿童的福利问题,而且国家和社会在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方面承当相当比例的责任,但是,儿童养育和保护的第一责任依然落在家庭身上。例如,《德国基本法》第6条规定“照料和教育子女是父母的自然权利以及最首要的义务;只有在有教养权者不尽教养义务或者子女基于其他原因而可能堕落的情况下,未成年子女才可根据某一法律的规定违背有教养权者的意愿而脱离家庭”。[18](P1)

日本多部法律都明确了父母及其他保护人是培育子女的最主要的责任人这一基本理念,如在2003年施行的《少子化社会队则基本法》的第2条以及2005年修订版的《培育下一代支援对策促进法》的第3条都对此项原则作了说明。日本在一项关于预防儿童虐待的法律中提到,国家和地方在进行有关儿童虐待预防与保护的干预时,需要充分考虑“促进亲子关系的再融合及其他能使被虐待儿童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生活”等因素,在这一情况下再对实施虐待的保护人采取一定的指导和支援。[10](P37)因此有人指出,儿童福利在日本一直被看成是“父母和家庭天经地义的事”,尤其是妇女在这一方面所承担的责任更为重要。[19]

美国的儿童保护政策同样也体现出对家庭的重视,经历了一个“去家庭”到“回家庭”的过程。最初,美国各州保护受虐待儿童的重要方式是将他们带离原来的家庭,送入寄养家庭。但是这种做法遭到了公众的批评,人们认为儿童长期滞留在收养家庭会对他们的成长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后期于1980年通过颁布《收养资助和儿童福利法》(Adoption Assis-tance and Child Welfare Act,简称AACWA)来减少儿童滞留在寄养家庭中的数量和时间。[20]1997年美国通过的《收养与安全家庭法案》(Adoption and SafeFamily Act,简称ASFA)在促使儿童重新回归家庭方面做了重要努力,并确立了五项指导儿童福利服务的原则,其中一项就是“为儿童寻找或维系一个稳定的家庭是首要的”[21]。另外,美国《预防虐待儿童及处理法案》(Child Abuse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ct,简称CAPTA)也对这一原则进行了说明。该法案指出,“政府政策应当增强家庭预防虐待和忽视儿童的能力,提供避免儿童不必要的脱离家庭所必要之服务,并在适当之时促进家庭重聚”[7](P19)。从这些政策中我们都可以看出,在美国,家庭是儿童成长和保护的优先场所的理念正不断加强。

除了在儿童养护体系呈现出回归家庭的特点之外,有学者认为美国的儿童福利政策在整个体系方面也表现出向家庭回归的趋势。由于人们对福利依赖问题的诟病,美国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开始尝试将儿童养育和发展的责任向家庭“撤退”[8]。

(二)国家公权力的作用领域与条件

除了家庭之外,保证儿童健康成长在多数国家也被看作是国家和社会的责任。2005年2月,德国政府制定了“建设一个适合儿童发展的德国”的国家行动计划。这是一个综合性的计划,试图将不同领域的政策综合起来,为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该行动计划包括六个领域的行动:通过教育达到机会均等、在无暴力的环境中成长、促进健康和健康的环境、儿童和青少年的参与、为儿童提供舒适的生活条件、履行国际责任。[22]从1998年到2007年,德国在儿童和青少年服务方面的福利资助逐年上升,从177亿上升到227.9亿欧元。[12](P336)在2013社会支出的总开支的预算中,儿童、夫妻和孕妇共达到7.99亿欧元。[23]日本《儿童福利法》[6]第二条即明确了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在儿童成长中的职责,认为他们是儿童的保护者,有责任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

但是家庭作为儿童成长的最重要的责任者,这一点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家公权力介入儿童养育与保护的作用领域划出了一条“楚河汉界”。这一界限的划定,既受到社会公众的儿童观念的影响,也是国家主导的福利理念的产物。

一般说来,国家公权力介入儿童保护和养育领域的前提是由于各国儿童福利理念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国家公权力介入儿童的养育与保护主要是基于

·

85

·

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家庭的养育和保护功能缺失的情况下,国家和社会的保护作为一种替代性的功能而得以发挥,这是消极形态的国家责任;另一种是基于国家的福利理念而对儿童的发展给予补充性的支持,这则属于积极形态下的国家责任。

第一种情况在儿童保护政策中体现的较为明显,以美国为例,国家最基本的责任之一就体现在对处于不利家庭环境的儿童进行评估和干预。美国《预防虐待儿童及处理法案》指出,国家的首要问题是切实降低儿童虐待和忽视事件的普遍程度和发生率,并且减轻此类事件带来的后果;联邦政府应当向各州和社区提供其发展实施全面有效的儿童和家庭保护策略提供所必需的财政、人力和技术资源援助。[7](P20)2010年该法案的修订版补充指出,为各州和社区针对儿童和家庭暴力的受害者采取评估和干预措施方面提供支持以加强他们的安全。[24]第二种情况我们则可以从各国儿童照养政策来看。在补充性支持上,主要体现在国家对儿童的养育与发展提供津贴支持。美国、德国和日本均有这方面的儿童津贴。但是他们在政策的覆盖范围即主要为全体儿童还是特殊儿童提供津贴方面存在一些差异。美国的儿童福利政策具有“补缺”特色,儿童福利服务的对象多为各种困境儿童或家庭,例如孤儿、残障儿童、贫困儿童等,例如其儿童福利项目中的贫困家庭现金援助、食品与营养援助、未成年人医疗保障等项目。有数据显示,在美国的儿童福利法案中,没有对接受服务者的身份背景进行限制的项目仅有17项,所占的比例为13.4%。[8]

而德国和日本在这一点上与美国表现出差异。德、日两国具有较为完善的津贴制度,如日本最终修订于2004年的《儿童津贴法》规定对达到义务教育就学年龄前的儿童支付儿童津贴,在儿童达到义务教育就学年龄之前,国家必须按月将儿童津贴支付给其父母或者监护人,[25]这一补贴带有普遍性。

德国为了缓解其持续低生育率带来的社会发展风险,在政策层面大力鼓励生育和抚养子女,因此,其法律对儿童补贴的力度较大,并对儿童实行多种形式的津贴制度,主要包括儿童津贴、教育津贴、特殊津贴等,此外还有儿童的保险制度。这些津贴多是针对所有儿童的,因此具有明显普惠性质。例如其儿童津贴的支付对象为所有在德国合法居住的家庭,换而言之,只要是生活在德国并且有孩子的家庭,基本上都可以领取该项津贴。在具体发放时,父母中的一方可以根据18周岁以下的孩子数量来领

取儿童津贴,[12](P338-339)因为德国实行的是分层补贴政策,其分层的依据是子女的数量。[26](P73)超过18岁,甚至超过25岁的青年,如果满足一定的条件,也可以继续领取这一津贴,[12](P338-339)体现了年龄上的延伸性。德国另一种普惠性质的津贴为教育津贴,它是“鼓励父母在孩子出生后的一段时间里亲自教育孩子而发放的津贴”,津贴的金额与家庭收入情况有关。[27](P148)

另外,德国和日本除了针对全体儿童的福利津贴之外,也设有一些特别津贴,例如德国的特别津贴和日本的儿童抚养津贴都主要是针对单亲家庭而设立的一项津贴。日本的儿童抚养津贴是只针对不与父亲共同生活的儿童,而德国则没有这一限定,德国只是要求家庭中儿童如果无法得到另一家长的经济支持,就可以申请特别津贴,但是年龄要求在12岁以下,而且救助金额也较少,只有儿童津贴的一半。[28](P136)

这里需要补充的是,儿童福利金主要是用于补贴儿童,而非补贴其他家用。如美国为保证针对儿童的福利金是用于儿童事务而不会被家长挪作他用采取了一定措施,例如采用“补贴制”,尽量减少向这些家庭直接提供现金援助,而是采用为他们承担儿童照料服务费用等形式来实现。[8]

(三)儿童政策中家庭与国家的责任关系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德国和日本在儿童有关政策中,既强调家庭的作用,同时政府也提供了较多的支持。有学者对这些国家的模式进行了归纳与比较,如莱特纳(Leitner)将家庭照顾政策划分为四种类型,它们分别是选择家庭主义(op-tional familialism)、隐性家庭主义(implicit familial-ism)、显性家庭主义(explicit familialism)和去家庭主义(de-familialism),[29]其中前面三种类型与第四种类型相对,都属于“家庭主义”(familialism)。他们指出,表现出显性家庭主义特征的国家,其儿童照顾政策不仅强调家庭的作用,同时在公共和市场领域也欠缺可替代家庭的其他照顾服务。选择性家庭主义是指在照顾政策中,存在家庭照顾和其他形式照顾的选择空间。因此,此种模式的照养政策中,家庭的照养权利与义务并不是等同的。隐性家庭主义模式则既不提供去家庭化照顾的服务,也不积极支持家庭的照顾功能,实际上,这种照顾模式将照顾的主要责任含蓄地交给了家庭。去家庭化的照顾模式则主要强调国家和市场提供儿童照顾服务,从而弱化家庭的责任。

·

·

莱特纳(Leitner)主要讨论的是欧洲国家的照养政策,并将德国归入到显性家庭主义这类模式下。这一观点与德国社会学家考夫曼的结论比较接近,考夫曼认为,与德国养老成本100%社会化的状况不同,养育儿童的成本只实现了25%的社会化,儿童养育几乎成为个人的私人事务,[30](P104)从这一表述中,我们能看到德国家庭私领域与国家公领域在儿童养育方面各自所分担的责任。洛克特夫(Lok-teff)和皮尔西(Piercy)则在莱特纳(Leitner)提出的框架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日本和美国等国的儿童照顾政策,并认为日本、美国属于隐性家庭主义类型。[31]

由这一观点可见,无论是德国、日本还是美国,虽然国家在儿童照顾问题上承担一定责任,但其儿童政策在实质上还是倾向于“家庭主义”模式。家庭所承担的责任依然要远大于国家实际上所分担的责任。

四、总结与讨论

本文通过对美国、德国和日本三个国家的儿童政策的梳理,分析了三个国家儿童政策中包含的理念与特点。我们认为儿童政策背后的理念,其核心之一是儿童、家庭、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因此,文中首先讨论了体现在三个国家政策法规中的关于儿童地位和价值的观念和认识,然后着重分析了其中体现出的家庭、国家在儿童照顾和发展问题上的关系问题。

这些分析对我国儿童政策的完善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主要体现为以下两方面:

一是凸显儿童在国家和社会中的地位。在现代社会,由于生产方式的转变所带来的社会其他方面的变化,使得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摆脱将儿童视为家长的“私有”物的观念,而是视其为独立个体,强调与儿童有关的各种事物均要充分考虑儿童的意愿及可能给儿童带来的影响,儿童权利越来越受到重视。儿童权利的实现有赖于国家法律和政策的完善,因此一个国家对儿童的重视程度可以从其法律的完善情况以及政策背后的儿童和福利理念来观察。从上文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德国和日本具有非常完善的儿童福利体系。近年来,也有学者建议我国出台《儿童福利法》来凸显儿童保护和发展的重要性。[32](P150)

二是建立以家庭为核心的儿童福利体系,以儿童为本位协调好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本文所选的三个国家的儿童政策虽然呈现一定差别,但都属于家庭主义类型。就我国的传统与现状来看,“家庭本位”的思想依然是我国社会运行的重要根基。以儿童为本位处理好家庭、社会和国家三者的关系和责任,一方面,政府需要从儿童权益出发,在家庭未履行其养育责任和义务的时候进行及时干预和介入,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在处理与儿童有关的事件时,要优先考虑家庭及亲属关系对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尽可能地支持在家庭环境中为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刘继同.中国儿童福利时代的战略构想[J].学海,2012(2):50-58.

[2] 何 欣.社会福利与社会工作简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3.

[3] 国外理论动态记者.国外社会福利模式研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郑秉文研究院访谈[J].国外理论动态,2009(3):1-8.[4] 刘 焱.儿童权利保护:问题与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1996(3):17-19.

[5] 中山大学法学院网站:http://law.sysu.edu.cn/LawInstitute/lse/class.asp?title_1=%D4%C1%C7%E0%C9%D9%C4%EA%B1%A3%BB%A4%CC%F5%C0%FD&title_2=%B2%CE%BF%BC%B7%A8%B9%E6.

[6] 陈群林,勒尔刚主编.国外社会福利制度精选[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7] 孙云晓,张美英主编.当代未成年人法律译丛(美国卷)[M].北京:中国检查出版社,2005.

[8] 薛在兴.美国儿童福利政策的最新变革与评价[J].中国青年研究,2009(2):16-21.[9] 陆士桢,魏兆鹏,胡 伟.中国儿童政策概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0] 孙云晓,张美英主编.当代未成年人法律译丛(日本卷)[M].北京:中国检查出版社,2005.

[11] [日]源了圆著.日本文化与日本人性格的形成[M].郭连友,漆 红,译.北京:北京出版社,1992.

[12] 姚玲珍.德国社会保障制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13] 儿童权利公约[EB/OL].中国儿童中心:http://www.ccc.org.cn/html/Home/report/1077-1.htm.

[14] 曹诗权.未成年人监护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15] Homer H.Clark and Carol Glowinsky.Domestic Relations[M].St.Paul,Minn.:West Publishing Co,1990.转引自

王丽萍.美国离婚后的子女监护制度及其启示[J].法学论

坛,2008(2):131-137.

[16] John E.Hansan.The case of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values and effects[A].In Edward F.Zigler,Sharon Lynn

·

06

·

Kagan,Edgar Klugman.Children,families,and govern-ment:Perspectives on American social policy[C].N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17] Cornelius Grebe.Reconciliation Policy in Germany 

1998–2008[M].VS Verlag 

für Sozialwissenschaften,2009.[18] 祁胜辉.

德国少年法律制度简介.载孙云晓,张美英主编.当代未成年人法律译丛(德国卷)[M].北京:中国检查出版社,2005.

[19] 王晓燕.

日本儿童福利政策的特色与发展变革[J].中国青年研究,2009(2):10-15.

[20] William 

Bowen,《美国儿童保护法律制度综述》[EB/OL].张敏娟,译.青少年维权网:http://www.chinachild.Org/b/yj/186.html.

[21] 满小欧,

李月娥.美国儿童家庭寄养体系及其启示[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527-533.

[22] [

德]尼科莱特·科莱瑟尔.建设一个适合儿童发展的德国———德国儿童发展国家行动计划[A].第六届上海“为了孩子”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7.

[23] Statrstisches Bundesamt:https://www.destatis.de/EN/FactsFig

-ures/SocietyState/SocialStatistics/SocialStatistics.html;jsessionid=4C889FA2185DE63CCC58598D73AB7E76.cae1.

[24] CAPTA Reauthorization Act of 2010[EB/OL].U.S.Gover-

ment Publishing office:http://www.gpo.gov/fdsys/pkg/BILLS-111s3817enr/pdf/BILLS-111s3817enr.p

df[25] 尹 琳.

从未成年人法律体系看日本的儿童权利保护[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5(2):50-55.

[26] 柳 倩.国际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政策研究[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7] 成新轩.国际社会保障制度概论[

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28] 郭静晃.儿童福利(第二版)[M].台北:扬智文化,2009.[29] Sigrid Leitner.Varieties of familialism:The caring 

functionof the family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J].European Socie-ties,5:4,353-375.

[30] 贡 森,

葛延风.福利体制和社会政策的国际比较[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2.

[31] Maegan Lokteff,Kathleen W.Piercy

.“Who cares for thechildren?”Lessons from a global perspective of child care pol-icy[J].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2012,21(1):120-130.

[32] 张鸿巍.

儿童福利法论[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

Families,states and children: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ldren’s policiesof Germany,Jap

an and United StatesDU Liang,WANG Wei-j

ian(School of Education,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Abstract:The relationships among 

children,families,and states are decisive for children’s policies.Children enjoy aprestigious stature in the U.S.,Germany 

and Japan,where the child development ishighly valued,and children are protected and supported by a series of laws and regulations.The policiesare family-centered,while state is entitled to interventional and supportive governmental policies aiming atthe protection the children for the sake of their development.Key 

words:children’s policy;benefit;development;United States;Germany;Japan[责任编辑 姜惠莉]

·

16·

特殊儿童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特殊儿童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共2 篇)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第1篇:特殊儿童家庭教育重要性的探析 家庭教育对特殊儿童的成长尤为重要,不可忽视。有残疾儿童存在就有特殊教育,要提高残疾儿童的自身素质,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拥有幸福的生活,关键在特殊儿童家庭教育。家长必须正视现实,理性定位,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用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促进特殊儿童成长成才。家庭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残疾儿童身心素质的发展,应遵循特殊教育规律,按照全面发展的原则,采取适于特殊儿童特点的方式方法施加影响,培养和提高特殊儿童的身心素质和身心健康。 家庭教育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他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父母的言行举止、行为规范和思想观念对孩子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教育对特殊儿童的成长极其重要,不能忽视。家长要走出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误区,接纳自己的孩子,学习科学的特殊教育理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用正确

的方式、方法教育自己有残疾的孩子,使更多的特殊儿童能够受到符合其身心特点的家庭教育,使缺陷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补偿。 一、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意义 孩子从出生起,父母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为父母者要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扬长避短,进行有目的地培养。父母的教育易于被孩子接受和服从,家长合理地利用这一特点,对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很有益处的。 1.有利于提高生活自理能力,预防第二缺陷的出现 父母通过多种方式的耐心教育,对孩子基本生存技能的培养有极大作用。特殊儿童发育早期是发展迅速的时期,也是大脑可塑性较强的时期,家长及时有效的干预、训练和教育既能有效发展残疾儿童的素质,又能有效防止第二缺陷的出现。 2.有利于良好品质的养成,拥有健全人格 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充分认识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的特殊性,帮助孩子学会与外界交流沟通,培养孩子健全的个性心理品质,帮助孩子克服自卑、怯懦、任性、粗暴、敏感等不良心理品质,树立自信,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建立健全人格。

超常儿童特征及相应培养方法

超常儿童 一、智力超常儿童的身心特点 超常儿童是一般智力特别优异,并/或在某方面具有突出的特殊才能的儿童。超常儿童有各种各样的类型,概括起来可分为三大类。 1.智力超常:也就是一般智力超常出众,如果用智力测验来测量,智商一般都在130以上(也有认为智商只要在中等以上),或测验成绩高于同龄人平均成绩的两个标准差以上。 2.特殊才能超常:数学才能(数理逻辑思维突出发展,能成功、创造性地进行数学活动);文学才能(在运用语言交往或描述事物活动中表现的突出能力)包括写作诗歌、散文、小说,翻译及演说等;美术才能(在视觉艺术活动中表现的各种杰出能力)包括绘画、雕塑等;音乐、舞蹈才能(从事音乐和舞蹈活动的突出能力),包括作曲、演奏、歌唱及各种舞蹈等;体育运动才能;组织领导才能;科技、制作才能等。 3.一般智力发展超常出众,同时兼有某方面的特殊才能。如:智商130以上,并兼有杰出的数学、文学或艺术等才能。 较早期的心理学家如特曼、贺林华思、泰勒、格雷、鲍尔顿以及佛兰西等人对智力超常儿童的身心特点均有研究。例如佛兰西通过比较超常儿童与同性别、同年龄的一般儿童的行为表现,归纳出了以下的特点: 1.生理构造优异,说话、走路早,耐力及一般健康均超过常态标准 2.注意范围较广,能察觉一般儿童所不能察觉的事情 3.一般学习迅速,少重复,喜欢接受挑战。 4.成熟地运用各种说话技巧,以表现自己的能力 5.对事物能提出较多的问题,想探索深层的因由,并以学习为享乐 6.凡对有兴趣的事物,不管是否儿童学习的东西,都不惜耗时而求之 7.适应能力强,能熟练地分析自己的能力、限度及问题 8.具有高度的独创力,并能用优良而不平常的方法与观念 9.具有一种或更多的特殊才能 10.不容易因失败而灰心丧志 11.情绪较为稳定,并有判断别人情绪的能力 但有些人觉得超常儿童应具有下列特点: 1.凡事好奇,过度活跃 2.对自己与外界事物都非常敏感,表现过分紧张 3.倾向“完美主义”,容易对别人和自我埋怨与批评 4.挑战成人的观点,漠视尊卑 5.破坏传统及批评既定的价值观念,容易与人发生冲突 6.关注太多难题,对世界未来感到不安和恐惧 7.自觉与别人不一样,表现抑郁、疏离 8.固执、自以为是,不善于与人合作 9.表现极端,总要得到别人的注意 10.对其感兴趣的事情太专注,缺乏在生活上平衡的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查子秀教授提出了通过以下特点作为识别时的参考: 1.认知兴趣浓厚,求知欲旺盛。他们很小就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不仅对知识有浓厚的兴趣,而且视学习如同游戏般轻松。 2.思维敏捷,有独创性。超常儿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表现出善于概括的非凡能力,能抓住实质,迅速灵活,有策略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3.知觉敏锐,观察力强。许多超常儿童的视听觉辨别能力较强,如能理解汉字的组成和同词上的细微区别等。同时他们的观察是有目的和条理的,能抓住观察物的主要特点。 4.注意力集中,记忆力较强。超常儿童的注意力能高度集中于感兴趣的事情上,而且记忆力强,记忆快,保持时间长。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自考复习材料

【0403】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考试复习重点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内容 一.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全过程中的对象p1 (一).参与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全过程的对象 1.学前儿童是指0~6岁儿童; 2.学前儿童的家长指0~6岁儿童的父亲、母亲、与学前儿童生活在一起的祖辈老人、0~6岁儿童的非亲监护人; 3.直接指导学前儿童及其家长的指导者和组织指导者指直接对学前儿童家长和学前儿童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幼儿园教师、社区工作者、工会女工干部、志愿者和其他人员; 4.对学前儿童及其家长进行指导的组织管理者主要指幼儿园、乡镇街道、企事业机构、大众传媒机构和其他社会教育机构中负责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组织和管理人员。二.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的具体过程p2 包括学前儿童的发展过程、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过程、家庭教育的指导过程和家庭教育指导的组织管理过程。 (一).学前儿童的发展过程:指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过程; (二).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过程:学前儿童家庭内围绕着子女的成长而展开的家长与子女之间的双向互动的过程; (三).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过程:家庭外的社会机构对学前儿童家庭进行家庭教育

指导的过程(目前我国主要是幼儿园等机构组织的,发展方向是由社区牵头幼儿园支持)。 (四).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组织管理过程:指导单位组织指导者对学前儿童家庭进行指导并对指导工作进行管理的过程。 三.直接影响儿童家庭教育的环境因素p3 对人类来说,环境是指环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环境是指对人的心理、意识的形成发生影响的全部条件,包括个人身体之外存在的客观现实,也包括身体内部的运动和变化。影响心理发展的体外环境,按其性质和作用可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大类; 就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全过程来说,对儿童发展、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指导和家庭教育指导的组织管理发生直接影响的环境因素可分为客观的环境因素和主观的环境因素。 影响学前儿童的家庭活动和家庭教育客观的环境因素指学前儿童在家庭内生活、游戏、学习的物质条件,家庭成员的组成结构,家庭成员之间、邻里之间、亲友之间的关系,家长的年龄、从事的职业和受教育的程度,家庭的政治经济地位等。主观的环境因素包括家长自身的品德修养、家长对子女的养育态度和期望值、家庭的心理氛围和家庭作风等。家庭环境的主观因素对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第二节、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方法 一.情报研究 (一).情报研究的概念p5

美国家庭教育案例

美国家庭教育案例 来源:发布时间:2011-08-16 10:50字体大小:大中小 美国家庭教育给人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从小就尊重孩子,重视给孩子个人自主权,让孩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条件下自己做决定,独立地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孩子从婴儿襁褓时期就跟妈妈分床睡觉,两三岁的幼儿就住自己的房间了。父母只管孩子的安全,其他生活上的事,游玩、学习都由孩子自理、自主、自我选择。比如,从小就有自己存放衣服、玩具和学习用品的地方,自己收拾房间,整理,布置属于孩子自己的“小天地”,父母决不替孩子做什么事,最多从旁提醒、参谋。他在加州两年来,从未见到过父母训斥和打骂孩子的现象,更多的却是经常见到家长对孩子说:“谢谢”“对不起”“请原谅”“这样好吗”等等,用商量的口吻对话。美国孩子在家里的确是小主人,不但参与家庭的各种活动,还参与家庭大事的决策。比如购买什么样的汽车、家电、电脑,怎样布置房间,怎样利用和美化庭院等,父母都倾听孩子的意见。许多孩子都跟父母一起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如收拾院子、种植花草树木、擦洗汽车、自行车、做室内外卫生、购买东西等。邻居家10岁的孩子,每周几次去洗衣店送取衣物,这是他固定的“岗位”。还有一家女孩子房间总是凌乱,妈妈就跟孩子订了个“协议”:每到周末各自彻底打扫自已的房间,晚饭前完成;平时每天临睡前要把各种物品整理好,养成随拿随放、注重环境整洁的好习惯。妈妈也就按“协议”不再唠叨不休。 对于孩子的游玩和兴趣活动,家长从不强制孩子去做什么,而是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让孩子独立地支配自己的课余时间。选择学练什么乐器和其它兴趣技能,家长总是给予支持、鼓励和指导,或帮助请家庭辅导教师,或支持孩子去上个什么技能培训班。 美国家长大都对孩子的学习不施加压力。他们的观点是:喜欢学的孩子自然会努力学,为什么要强制他去做不愿意做的事情呢?强拗着去做,会伤害孩子的感情与个性。人的兴趣、爱好和才能本来就各不相同,孩子适合做什么就做什么,人生的路让孩子自己去走。成功的家庭教育,应是家长舍得拿出时间跟孩子以平等的态度进行对话、交流,对孩子正确的想法和行为给予充分肯定,让孩子在尊重和鼓励中成长。

超常儿童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超常儿童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超常儿童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超常儿童的教育越来越广泛的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超常儿童的教育过程中却是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重在描述超常儿童教育的现状 以及探讨解决在超常儿童教育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 关键词:超常儿童现状法律对策 智能显著高于同龄儿童发展水平或具有某些才能的儿童称之为超常儿童。[1] 美国关于天才儿童的定义则是:“与年龄、经历和所处环境相同的人相比,有 接触才能的儿童和青少年能表现出创造高水平成就的潜能。这些儿童和青少年 在学业、创造性思维、艺术领域上表现出具有非凡成就的能力,拥有罕见的领 导才能,在一些特殊领域出类拔萃。他们所需要的不是一般学校所提供的服务 和教育。卓越才能存在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经济地位的儿童和青少年身上,也存在于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2]超常儿童在智力和技能上的优势需要我们给予特别的关注,一方面需要通过加强培养和教育,不仅使其身心获得健 全的发展,同时使其充分发挥超常的潜能;另一方面,不能把他们看成是早熟 的成人和完人,对他们的培养和教育不能脱离其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同样也 要遵循教育规律,才能使其健康地成长,否则就会拔苗助长,或放任自流。对 超常儿童科学的家庭教育,早期挖掘超常儿童的潜力,对于培养一大批国家的 杰出科技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国际上针对超常儿童的教育主要是“加速式教育”和“丰富式教育” 两种模式。其中广泛受到认同的是“丰富式教育”。我国也采用的是这2种教 育模式,但是更多的是“加速式教育”。但是近年来随着“丰富式教育”的引进,我国的超长儿童教育也逐渐在向“丰富式教育”过度。30年来,我国运用“加速式教育”对超常儿童进行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速成了一批人才, 为国家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 是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不容忽视并且我们也必须 重新审视我国对超常儿童的教育培养。 一、超常儿童的心理特征 了解和掌握超常儿童的心理特点,使我们进行针对性教育的依据。而超常 儿童的发展具有四个基本特征:一是智力发展水平超过同龄儿童两个标准差以上;二是个性心理,即非智力因素方面有某些特殊表现;三是对中小学基础教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课程考试大纲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代码:00403 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一章导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内容,理解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了解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发展的总体态势,从而提高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为学好本课程创造有利条件。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内容 1、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全过程中的对象(次重点) 2、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的具体过程(重点) 3、直接影响家庭教育的环境因素(次重点) 4、制约家庭教育的社会大背景(一般) 第二节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方法 1、情报研究的概念、调查研究的概念、经验总结的概念、实验研究的概念、质的研究的概念、行动研究的概念(重点) 2、情报研究的过程、调查研究的过程、经验总结的过程、实验研究的过程、质的研究的过程、行动研究的过程(重点) 第三节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 1、现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次重点) 2、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重点) 第二章家庭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家庭的概念,了解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和家庭功能

等基本知识,为学习后面学前家庭教育的有关章节提供条件。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家庭的概述 1、家庭的概念(重点) 2、家庭发展的四种形式(重点) 3、家庭的生命周期(一般) 第二节家庭结构 1、家庭结构的概念(重点) 2、家庭结构的类型(重点) 3、我国家庭规模的发展趋势(次重点) 第三节家庭关系 1、家庭关系的概念、家庭关系的特点(重点) 2、家庭关系的类别(重点) 3、影响家庭关系的因素(重点) 4、家庭关系的发展趋势(次重点) 第四节家庭的功能 1、家庭功能的概念和类别(重点) 2、影响家庭功能的因素(重点) 3、家庭功能的变化和演变(次重点) 第三章家庭教育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家庭教育的基本概念,理解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关系,了解现代教育体系下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家庭教育的概述 1、家庭教育的概念、性质、特点(重点) 2、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影响(次重点) 第二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美国家庭教育

一、美国的教育理念 美国的家庭教育崇尚民主,父母和孩子共同制定能维护各方面权益的规 范。孩子在制定家规时与父母具有均等的权利。父母们常能宽容孩子们 的顽皮、淘气,不太注意小节,他们的教育方式是开放的。 1、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人且尊重孩子 大多数孩子从呱呱坠地之日起,就被大人当作一个独立的人看待。美国 的父母从不勉强孩子去做某事,而是按照孩子的年龄特点,引导他们去 做应该能做的事情。如不满一周岁的孩子,当他们能自己捧奶瓶喝奶时, 父母就鼓励他们自己捧着奶瓶喝。喝完了,父母还向孩子道谢并加以赞 许。由此可见,家长首先要尊重和鼓励孩子的愿望,然后才考虑怎样去 尊重和鼓励。 2.美国父母十分注意与孩子的交流 3.美国父母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 二、美国教育特点: (一)主张家庭教育父母要合力(从妻子怀孕就开始参与胎教,父亲增加教育子女的时间) (二)倡导自由、民主、开放的家庭教育(民主氛围:蹲下来与孩子 交流) (三)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自己抓饭吃) (四)注重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五)重视家庭理财教育,培养理财品质 三、教育特色 (一)幼儿教育与义务教育紧密相连。 美国对6~18岁儿童和青少年实行义务教育,但大部分州的5岁幼儿进入小学附设的幼儿园(班)是免费的,也就是说,这些州的义务教育实际上包括了学前一年,在那里,一般学校的学制是从幼儿园算起的。 美国的小学,无论公立还是私立,均设有幼儿园(班)。幼儿园(班)顺理成章地由学校领导,其人事、经费、师资、设备等也均由学校统一管理。据了解,美国约有90%以上的5岁幼儿进入了这样的幼儿园。这对加强幼、小衔接,为儿童入小学作准备,是有利的。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自考复习材料

0403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考试复习重点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内容 一.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全过程中的对象p1 (一).参与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全过程的对象 1. 学前儿童是指0~6 岁儿童; 2. 学前儿童的家长指0~6 岁儿童的父亲、母亲、与学前儿童生活在一起的祖辈老人、0~6 岁儿童的非亲监护人; 3. 直接指导学前儿童及其家长的指导者和组织指导者指直接对学前儿童家长和学前儿童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幼儿园教师、社区工作者、工会女工干部、志愿者和其他人员; 4. 对学前儿童及其家长进行指导的组织管理者主要指幼儿园、乡镇街道、企事业机构、大众传媒机构和其他社会教育机构中负责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组织和管理人员。 二.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的具体过程p2 包括学前儿童的发展过程、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过程、家庭教育的指导过程和家庭教育指导的组织管理过程。 (一).学前儿童的发展过程:指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过程; (二).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过程:学前儿童家庭内围绕着子女的成长而展开的家长与子女之间的双向互动的过程;

(三).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过程:家庭外的社会机构对学前儿童家庭进行家庭教育 指导的过程(目前我国主要是幼儿园等机构组织的,发展方向是由社区牵头幼儿园支持)。(四).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组织管理过程:指导单位组织指导者对学前儿童家庭进行指导并对指导工作进行管理的过程。 三.直接影响儿童家庭教育的环境因素p3 对人类来说,环境是指环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环境是指对人的心理、意识的形成发生影响的全部条件,包括个人身体之外存在的客观现实,也包括身体内部的运动和变化。影响心理发展的体外环境,按其性质和作用可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大类; 就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全过程来说,对儿童发展、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指导和家庭教育指导的组织管理发生直接影响的环境因素可分为客观的环境因素和主观的环境因素。 影响学前儿童的家庭活动和家庭教育客观的环境因素指学前儿童在家庭内生活、游戏、学习的物质条件,家庭成员的组成结构,家庭成员之间、邻里之间、亲友之间的关系,家长的年龄、从事的职业和受教育的程度,家庭的政治经济地位等。主观的环境因素包括家长自身的品德修养、家长对子女的养育态度和期望值、家庭的心理氛围和家庭作风等。家庭环境的主观因素对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第二节、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方法 一.情报研究 (一).情报研究的概念p5 是通过了解家庭教育某一领域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把握研究领域的基本情况、动态和发展趋势,为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指导和组织管理提供依据的一种研究方法。

中美家庭教育的异同

中美家庭教育的异同 https://www.doczj.com/doc/4816440057.html, 期刊门户-中国期刊网2009-6-15来源:《新科教》2009年03-04月供稿文/高扬(抚顺市卫生学校英语教研室,辽宁抚顺, 11300 [导读]家庭教育是指家庭中年长的成员,如父母,祖父母等,对孩子的熏染、影响和教导,是各教育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摘要: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中美两国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家庭教育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各有千秋。因此认识并借鉴先进的教育方法、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提高未来人口素质具有长远的意义。 关键词:家庭教育;中美;传统;素质教育 家庭教育是指家庭中年长的成员,如父母,祖父母等,对孩子的熏染、影响和教导,是各教育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今天,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而这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素质的竞争,是人才培养的竞争。邓小平曾说过:“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在人才,人才的基础在教育,教育的基础在家庭。”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民族拥有着巨大的意义。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美国家庭教育思想也逐渐传入我国,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中美两国在家庭教育上的异同。 一、中美家庭教育的共同之处 1、重视道德品质的教育。自古以来,我国就流传着“孟母三迁”、“岳母刺骨”、“孔融让梨”的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家长从小就很重视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教育和培养孩子怎样做人。在美国家庭道德教育中,宗教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做任何事时,要从心中的上帝的标准去评判,就餐前要感谢上帝,周末家庭的全体成员要去教堂做弥撒,以永远保持心灵的净土,这些也都体现了美国家庭对道德教育的重视。 2、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职责不同。这是由性别特点所决定的。在原始社会,男性就负责外出狩猎,抵御外来侵袭,而女性则负责承担哺育喂养、料理家中事务的责任。直至今天,在中美两国,母亲仍旧在家庭中扮演着主要抚养者的角色,她们负责孩子的饮食起居及情感教育。而父亲是孩子知性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并为家庭生活提供物质保障,同时在孩子眼中也较威严。 3、注重培养孩子的求知欲和阅读习惯。在中国的古代,父母从孩子很小时就引导他们阅读四书五经等书。到了现代,很多父母会为孩子选择《十万个为什么》、《少儿百科全书》等书籍来阅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在美国,幼儿一定要听一段故事才能入睡。此外,中美的准父母们还会在孩子出生之前给胎儿朗读小故事作为胎教的一部分。这都体现了家长对于孩子阅读习惯培养的重视。 4、重视自身的示范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孩子的榜样和模仿对象。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要比上万句命令性的灌输有效得多。 二、中美家庭教育的不同之处 1、目的不同。家庭教育目的就是通过家庭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它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中美家庭教育目的的区别在于“成才”与“成人”,或者说“望子成龙”和“望子成人”是中美家庭教育目的的本质区别。 中国家庭教育的目的着眼于孩子读书有个好成绩,考入好的高等学府,将来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复习资料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一、单项选择题 1家庭教育指导的直接目标是( )。 A.提高家长的素质 B.促进家庭的和谐 C.增进父母与子女的交往 D.促进孩子的学习 2.下面不属于群婚制的家庭形式是( )。 A.血缘家庭 B.普那路亚家庭 C.对偶家 D.团体婚姻家庭 二、3.家庭中的第一关系是指( )。 A.亲子关系 B.婆媳关系 C.祖孙关系 D.夫妻关系 4.纵观我国家庭规模的发展变化状况,两个明显的走向是( )。 A.小型化、综合化 B.大型化、核心化 C.小型化、核心化 D.大型化、综合化 5.家庭教育是一种( )。 A.正规教育 B.非正规教育 C.社会教育 D.学校教育 6.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和孙辈组成的家庭称为( )。 A.隔代家庭 B.核心家庭 C.监护人家庭 D.留守家庭 7.在影响儿童家庭教育质量的各种因素中,规定着学前儿童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方向的因素是学前儿童家长的( )。 A.教育观念 B.教育方法 C.教养方式 D.教育能力 8.马丁与麦考伯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划分为民主权威型、绝对权威型、宽松溺爱型和忽视冷漠型,其划分所依据的两个维度是( )。 A.接受—拒绝和支配—服从 B.接受—拒绝和限制—允许 C.接纳—拒绝和要求与控制—宽容 D.“关爱”和“权威” 1.就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全过程来说,对儿童发展、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指导和家庭教育指导的组织管理发生直接影响的环境因素可分为()。 A.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 B.自然环境因素和非自然环境因素 C.客观的环境因素和主观的环境因素 D.主体性因素和客体性因素 2.要解决的课题一般是“某一类对象的某一种特征目前的基本状况是怎样的”或“某几类对象的某几种特征目前的基本状况是怎样的”。这是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 A.现状研究 B.相关研究 C.因果关系的比较研究 D.发展研究

浅谈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模式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816440057.html, 浅谈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 作者:周安娜 来源:《黑河教育》2016年第09期 [摘要]家庭作为儿童主要的生活环境,对儿童的影响较为深远,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异于普通儿童,家庭教育更是不容忽视。家长要多学习特殊教育知识,了解相关理论,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有针对性地开展早期的家庭训练;对于特殊儿童的教育,家长要有信心、有耐心,要正视孩子的特殊性,不要急于求成;家长要带领孩子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引导孩子体验社会交往的快乐,提高他们在社会交往中的主动性和自制能力。 [关键词]家庭教育;特殊儿童;现状;建议 特殊儿童,广义的理解是指与正常儿童在各方面有显著差异的各类儿童,这些差异可表现在智力、感官、情绪、肢体、行为或言语等方面,既包括发展上低于正常的儿童,也包括高于正常发展的儿童以及有轻微违法犯罪的儿童;狭义的理解专指残疾儿童,即身心发展上有各种缺陷的儿童,又称“缺陷儿童”“障碍儿童”,包括智力残疾、听力残疾、视力残疾、肢体残疾、言语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多重残疾等类型。特殊儿童由于生理上存在先天不足,加之特殊儿童的教育又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因此家长一般都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家庭教育方面也常常存在一些问题。 一、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现状 1.“圈养”现象严重 特殊儿童异于普通儿童,一些家长不能客观看待孩子的差异。他们把孩子封闭在家中,像小动物一样圈养起来,不带孩子进行康复训练,致使孩子错过了最佳康复期。他们不愿意把孩子送入特殊学校,不愿意带孩子走向社会,更不愿意在亲朋好友面前谈及自己的孩子。这就导致特殊儿童逐渐失去了与人沟通和交往的能力,更失去了与同龄小伙伴游戏的机会,直接影响了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 特殊儿童在生活中的差异以及周围人异样的眼光,使家长产生失望的心理,认为特殊儿童是“无用之人”。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特殊儿童得不到适合的教育,心理发展受阻。特殊儿童有着与普通儿童一样的成长规律和发展需要,如果放弃在学前期进行康复教育的机会,即使后期付出再大的努力,也将事倍功半,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导致特殊儿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残废”。但是大部分家长不愿带孩子进行学前康复训练,直到入学年龄,才将孩子送到特殊学校接受几年的特殊教育。其实,很多家长并没有对孩子抱有希望,只是认为孩子应该上学,应该学习,而忽略了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需要。

中国和美国的家庭教育比较

中国和美国的家庭教育比较 【摘要】世界各国在培养新世纪人才的教育工程中,家庭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显然家庭教育正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学界的重视,但美国和中国家庭教育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本文介绍了家庭教育的定义,指出了美国和中国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通过比较研究,论述了中美两国不同的家庭教育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家庭教育的内容、目标和方法等)。同时,根据对比中美两国的家庭教育,提出几点适合中国家庭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家庭教育比较美国中国 进入21世纪,最热门的话题是家庭教育,这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作为社会的最基本单位,家庭是孩子们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地方也是孩子们接 触到社会的第一个地方。教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家庭、学校、社会,并贯穿于人的一生。一个现代社会能否提供其特殊的教育功能,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和创造家庭幸福的基础。在现代社会里,家庭教育的内容变得多种多样,它不仅包括家

庭生命教育、家庭关系教育、家庭道德教育,也包括儿童教育、父母教育等等。家庭教育的成败涉及到一个人的一生。如今,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点。因为中美两国不同的社会制度、文化背景、教育目标等,也给孩子带来不同的家庭教育观念。 一、家庭教育的定义 Harry Chester's儿童学校和成人学院对教育曾有这样的表述:“教育是人类对于其自身各种能力的训练和发展,包括精神能力,智力能力,身体能力..”。在字典里家庭教育的定义是:父母或是长辈对家庭里的儿童或者青年人进行的教育。不同的社会需要不同的家庭教育。“郑其龙在其家庭教育的著作里从另一个角度进行了解释:教育是有目的和系统性的对下一代进行教育的社会功能”家庭教育是父母教育自己的儿女。它是整个教育系统里一个重要部分。对于其变化的情况,家庭教育的定义应该延伸为:①家庭教育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活动,它也关系到整个社会。②家庭教育不仅是为了学习家庭关系和生活技巧,也是对家庭每个成员的生理和心理的学习,同时也是对每个成员全面发展的学习。③家庭教育不仅是父母或者长

00403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章节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内容 一、名词解释 1、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过程[201101名词解释] 2、学前儿童 3、学前儿童家长 4、家长的教育行为 二、填空 1、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全过程由类对象、个过程、种环境和社会大背景等四个要素构成。[200810单选][200901单选] 2、参与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全过程的对象主要由、、、 。[200910单选][201010单选] 3、学前儿童是指岁的儿童。 4、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全过程可以分为、、 、。[200910单选][201010单选] 5、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涉及到、两个方面。 6、家长的教育素质包括家长的教育观念、对子女的教养态度和等要素。 7、对家庭教育指导全过程发生直接影响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 三、简答与论述题 1、[领会]对家庭活动和家庭教育发生直接影响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因素分别包括哪些? 第二节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1、情报研究 2、调查研究 3、家庭教育经验总结 4、试验研究 5、质的研究 6、行动研究 二、填空 1、调查研究的类型分为现状研究、、、。 2、要解决的课题一般是某一类对象两种特征之间有没有联系。 3、要解决的课题一般是某一类对象的某一种特征目前的基本状况是什么样的。 4、依据经验总结的科学水平可以将其分为具体经验总结、一般经验总结和。 5、实验研究的变量由实验变量、和无关变量组成。 6、一般是指家庭外机构怎样组织和指导家长。 7、家庭教育的指导实验一般分为单组实验和。 8、是一种由实践者在自身的实践活动中,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为目标,以实践者对实践活动的反思为中介的、循环递进的研究活动。 9、教育设计必须围绕的基本学习能力是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 10、日本为推行终身教育与1990年颁布了。 11、韩国政府为推行终身教育于1997年将社会教育法修订为。 三简答与论述题 1、[领会]简述情报研究的对象及其分类? 2、[识记]简述情报研究的基本过程?[201010单选] 3、[识记]简述调查研究的基本过程? 4、[识记]简述实验研究的基本过程? 5、[识记]简述质的研究的基本过程? 6、[领会]行动研究的特点有哪些? 7、[识记、应用]试述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201101论述] 第二章家庭 第一节家庭的概述第二节家庭结构 一、名词解释

美国家庭教育孩子40条准则+英国家庭教育10条

美国家庭教育孩子40条准则 1、改变孩子,要从改变父母开始。父母改变,孩子才能改变。 Changing a child need to start from changing parents. If parents change, the child can change. 2、父母最需要意识到的就是,无论自己所受的教育,还是自己的言行都存在诸多问题,首先要一点一滴挤掉自己身上的毒素,才能“更配”为人父母。 Parents need to realize that, regardless of his education, or his own words and deeds has many problems, the first thing is to crowd out her body toxin bit by bit,so as to be real parents. 3、在一个温和、充满善意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性格不会出现大问题。孩子性格与品行出问题,责任基本出在父母身上。 A child who grows up in a gentle, well-intentioned family will not have big problems on characters. If children have problems on their characters and conducts, the responsibility is basically on their parents. 4、每一个父母都应该用一生的力量说出“我相信你,孩子!” Every parent should use the power of a lifetime to say "I trust you, my child!" 5、任何教育的进步都是极其艰难和缓慢的,与其期待国家的教育变革,不如期待学校教育的改善;与其期待学校教育的改善,不如从家庭教育的改进做起。孩子的未来不是掌握在学校,而是掌握在父母手中。 The progress of any education is extremely difficult and slow. Instead of expecting the education change of the country, we should expect the improvement of education at school. Instead of looking forward to the improvement of education, we should start from the improvement of family education. The future of children is not at school, but in their parents' hands. 6、无论你到哪里谋生,无论你生活多艰辛,请一定带上你的孩子。孩子不在你身边,孩子就在更多的危险之中。 No matter where you make a living, no matter how hard your life is, bring your children. Children are at risk when they are not with you. 7、下班的路,是回家的路。花更多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比什么都重要。人生的很多麻烦都是因为没有生活在自己家里造成的。 The way back is the way home. Spending more time with your childre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anything else. Troubles in life are usually caused by not living at your own home.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复习要点教学文案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复 习要点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有史以来最后一种婚姻家庭形式是( D ) A.血缘家庭 B.普那路亚家庭 C.对偶家庭 D.一夫一妻制家庭 2.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以自己和别人的好思想、好言语、好行为,形象生动地影响孩子的一种方法是( A )。 A. 榜样示范法 B. 活动探索法 C. 暗示法 D. 环境熏陶法 3.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和孙辈组成的家庭称为( C )。 A. 核心家庭 B. 监护人家庭 C. 隔代家庭 D. 留守家庭 4.在影响儿童家庭教育质量的各种因素中,规定着学前儿童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方向的因素是学前儿童家长的( A )。 A. 教育观念 B. 教育方法 C. 教养方式 D. 教育能力 5. 家庭教育一般是寓于日常生活之中的,没有固定的时间、地点和模式,这说明幼儿家庭教育是一种( B )。 A. 正规教育 B. 非正规教育 C. 继续教育 D. 学校教育 6.家长在将子女培养教育成人的过程中,( B )是最重要的因素。 A. 教育知识 B. 以身作则 C. 教育能力 D. 成功的范例

7. 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和孙辈组成的家庭称为( C )。 A. 核心家庭 B. 监护人家庭 C. 隔代家庭 D. 留守家庭 8.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过程是指( B )。 A. 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过程 B. 家长与子女双向互动的过 程 C. 家长与学前教育机构教育学前儿童的过程 D. 家长与社区教育机构教育学前儿童的过程 9.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用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养育观对儿童施加影响,使孩子能够朝着社会所期望的目标成长的原则是( A )。 A. 科学性原则 B. 一致性原则 C. 指导性原则 D. 理智性原则 10. 家庭教育者对人才价值的观念和对子女成才的价值取向的观念为 ( D )。 A. 儿童观 B. 培养观 C. 教育观 D. 人才观 11.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以自己和别人的好思想、好言语、好行为,形象生动地影响孩子的一种方法是( A )。 A. 榜样示范法 B. 活动探索法 C. 暗示法 D. 环境熏陶法 12. 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进行联系的重要纽带为( C )。 A. 家长园地 B. 父母沙龙

当前我国特殊儿童教育的现状及对策-2019年文档

当前我国特殊儿童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特殊儿童在我国人口数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为特殊儿童的在心理与生理方面与普通儿童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那么对待特殊儿童我们就不能采取普通的教育方式,而是要根据特殊儿童的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教育,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特殊教育。要想让特殊教育得到全面的发展并惠及到每个特殊儿童,这就需要以教育部门为主干力量,民政、卫生、残联等多部门密切配合,并且还要积极的发展社会的力量来形成我国特殊教育的办学渠道。 1 特殊儿童与特殊教育 所谓特殊儿童,是指在智力、情绪、肢体、行为语言等方面与一般的儿童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在我国特殊儿童主要是指在生理或心理上有着各种缺陷的儿童。为了满足特殊儿童的学习需要而特别设计的教育。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有着一些共同点,普通教育的一些特点和规律在特殊教育中也能适用,但特殊教育也有着特殊的一面,它除了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外,还应该强调进行补偿缺陷和发展优势的教育。在我国特殊教育一般可分为三种形式,开办专门的特殊教育学校;在普通的学校内设置特殊教育班和在普通学校的班级中进行随班就读。目前第三种的特殊教育方式在我国较为普遍。 2 我国特殊儿童教育现状 在我国,特殊儿童教育隶属于现行的教育体系,一般情况下

分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级中等以上教育,但是目前的教育立法体系中仍然缺乏单独的残疾人教育立法而且法律的执行力还不够,这就导致了现存的立法层次还难以发挥相应的效力,特殊儿童的教育权也得不到充分的保证。根据《教育法》的相关规定,我国的教育实施是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资为辅的体制,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特殊教育经费的投入要远远的低于普通儿童教育,这就存在着不教育经费不公平的现象。另外,家庭教育也在特殊儿童教育的体系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家庭作为儿童,尤其是特殊儿童最初的生活环境,对掌握孩子的心理与情绪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家庭应当在教育系统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和作用,承担起特殊儿童特殊教育和发展的重要责任。 3 特殊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特殊儿童教育虽然在不断的发展与进步,教育范围和质量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但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导致在特殊儿童的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 3.1 不能实现公平教育 由于我国的特殊教育方式主要采取的是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进行随班就读,这样可以使特殊儿童的入学率得到相当大的提高,但是进入普通学校就读的特殊儿童由于师资和教学资源的缺乏就导致了用于特殊儿童的教育专项资金得不到充分的利用,而用于随班就读的经费更是少之又少,这就从侧面造成了特殊儿

2016学前儿童家庭教育0403复习笔记

2016学前儿童家庭教育0403复习笔记

【0403】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考试复习重点 重要提示: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此书概念性知识点相对其他科目较少,理解性知识点较多,同学们在复习此书时,在此熟悉此提纲的基础上多看书,并将概念联系到生活中,才能理解概念。《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辅导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内容 学前儿童是指0~6岁儿童;学前儿童家长指0~6岁儿童的父亲、母亲、与学前儿童生活在一起的祖辈老人、0~6岁儿童的非亲监护人。 对人类来说,环境是指环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环境是指对人的心理、意识的形成发生影响的全部条件,包括个人身体之外存在的客观现实,也包括身体内部的运动和变化。 第二节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方法 情报研究是通过了解家庭教育某一领域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把握研究领域的基本情况、动态和发展趋势,为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指导和组织管理提供依据的一种研究方法。

情报研究的作用是: 一、为确定研究课题服务;二、为设计研究方案服务; 三、为认识研究、提高理性认识服务; 调查研究是指研究者对家庭教育的已有事实进行的研究,通过对已有事实的考察,了解家庭教育及其指导的现状,发现家庭教育及其指导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联系,是认识家庭教育及其指导的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提高调查内容的设计质量是关系到我国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调查研究水平的关键。调查研究的类型:一、现状研究: 现状研究要解决的课题一般是“某一类对象的某一种特征目前的基本状况是怎样的”或“某几类对象的某几种特征目前的基本状况是怎么样的。”二、相关研究 相关研究要解决的课题一般是“某一类对象的两种特征之间有没有联系” 三、因果关系的比较研究一般要解决的问题是“某一种现象或具有某一种特征的对象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教育经验是指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获得的对教

美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美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才成长的摇篮,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无论从家庭教育的内容来看,还是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关系看,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社会一直十分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但是,孩子生活中最重要的人,也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和终身教师———父母,却没有进行过专门培训,因而在我国的家庭教育中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我们不仅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更应该积极地借鉴其他国家家庭教育的优点和长处。中国和美国是文化差异很大的两个国家,家庭教育无论在观念还是方法上都有很多不同。本文通过对美国家庭教育几个方面的介绍,试图从中发现美国家庭教育的闪光之处,并使我国的家庭教育得到一些启示。 美国家长培养孩子的着眼点在于将孩子培养成为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人。美国家长十分注重孩子从小的锻炼,他们通过各种方式来锻炼孩子。在美国,父母设法给孩子创造锻炼的环境。例如,让婴儿从小单独夜宿,无父母陪护,小孩子跌跤,父母让他自己爬起来,这样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几岁的孩子作家务,如洗碗、扫地、洗衣服等,即使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也让孩子打工赚钱,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还可以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让他亲身在劳动中磨练,体会到金钱来之不易,从而使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而中国的家长就不同,他们愿意为孩子做任何事,只要孩子能提高学习成绩。当孩子们谈到家长为培养孩子付出太多,自己应如何回报家长时,都异口同声地说要努力学习,将来考上大学,而美国的孩子决不会把好好学习作为对家长关怀的回报。中国的父母常常会对孩子说:“你读书吧,没你干的事”,“零用钱花完了吗?没钱了就自己到书房的抽屉里去取”。而美国的父母则会说:“我们不得不通知你,你的零用钱已经快超出预算了,去把车库打扫一下,把游泳池刷一下,或把花园里的草割了,我们就可以再给你一些钱花。”[!]中国家长总是有无私的牺牲精神, 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然而我们应该认识到在这样的观念当中其实存在着误区,中国家庭往往希望自己的孩子考上大学,有个好工作,一生在平安顺利中度过。平时只注意孩子对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对孩子其他能力的培养。在这样的观念之下培养的中国孩子是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记住书本知识,以考试得高分为学习目标,因此,中国孩子的基础知识扎实,对教科书上的知识记忆、理解得好,在学科竞赛中,中国学生获金牌数最多,父母为此骄傲。然而相比之下,在美国教育观念下培养的美国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好提问,好动手,在课外获得的知识比课内老师教的多,因此他们有很强的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和创造精神。美国孩子常常喜欢夸耀自己:“瞧,这辆新赛车是我自己组装的!”而中国孩子则喜欢这样夸耀:“瞧,这是我爷爷给我买的新赛车!”["] 中国的家长往往重智轻德,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过多地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在生活上包办代替,溺爱孩子,无限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造成孩子的独立性和适应能力很差。美国的孩子会对自己的父母说:“我已经攒够钱了,我要去旅游了!”而中国的孩子则对父母说:“我要去旅游,请你们给我一笔钱。”["] 由此可见,中国家长要想 真正“望子成龙”,就不应该仅仅是“望”,而应该由“望”转变为“助”,“助”不是娇纵庇护,也不是包办代替,更不是逼和压,而是科学全面的“助”。包办的孩子就像母鸡翅膀下的小鸡,永远长不大。因而,父母应该对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双管齐下,时常浇灌,抚育小苗,才能使小苗长成参天大树。 美国父母尊重孩子的想法,让孩子去决定自己的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