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有什么特点.doc

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有什么特点.doc

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有什么特点.doc
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有什么特点.doc

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有什么特点

肝炎病毒与丙肝的关系,为什么会得丙肝,肝炎病毒与丙肝有什么练习,丙型肝炎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为大家讲一讲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特征。

丙肝的早期症状

1、身体乏力。患者常常产生不自觉地身体无力感,且会持续性的高频率疲乏。不同于正常的疲乏无力,丙肝患者即便经过充分休息,疲劳症状也很难得到缓减,这是最常见也最容易被忽视的丙肝早期症状。

2、右上腹不适。右上腹不适感,多见于在右侧肋缘以下位置。

3、消化系统不适。丙肝患者早期会出现食欲不振、厌食、反胃、恶心、呕吐及厌油腻等现象,长时间后会出现体重减轻,肌肉关节疼痛等症状。

4、出现黄疸。丙肝与其他肝病一样都会造成严重的肝损伤,造成肝细胞代谢异常,体内的胆红素无法得到有效的代谢,导致胆红素聚集过多,直接结果就是出现皮肤发黄、巩膜发黄等黄疸现象。

5、蜘蛛痣。丙肝患者由于肝脏受损,肝脏灭活功能减退,患者体内的雌.性激素无法通过肝脏正常排出体外,造成雌性激素充斥毛细血管扩张出现蜘蛛痣、肝掌的现象。

6、皮肤瘙痒,睡眠不好,感觉消沉、头脑不爽,以及短期的记忆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和长时间的从事同一工作困难等,这些都是常见的丙肝的早期症状。

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

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成人急性丙型肝炎病情相对较轻,多数为急性无黄疸型肝炎,ALT升高为主,少数为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为轻度或中度升高。可出现恶心,食欲下降,全身无力,尿黄眼黄等表现。单纯丙肝病毒感染极少引起肝功能衰竭。在自然状态下,其中仅有15%的患者能够自发清除HCV达到痊愈,在不进行抗病毒治疗干预的情况下,85%的患者则发展为慢性丙型肝炎;儿童急性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后,50%可自发性清除HCV。

2.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症状较轻,表现为肝炎常见症状,如容易疲劳,食欲欠佳,腹胀等。也可以无任何自觉症状。化验ALT反复波动,HCVRNA 持续阳性。有1/3的慢性HCV感染者肝功能一直正常,抗HCV和HCVRNA

持续阳性,肝活检可见慢性肝炎表现,甚至可发现肝硬化。

3.肝硬化。感染HCV20~30年有10%~20%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1%-5%患者会发生肝细胞癌(HCC)导致死亡。肝硬化一旦出现失代偿情况,如出现黄疸,腹腔积液,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性脑病等,其生存率则急剧下降。

丙型肝炎有什么特点:致病性与免疫性

丙型肝炎的传染源主要为急性临床型和无症状的亚临床病人,慢性病人和病毒携带者。一般病人发病前12天,其血液即有感染性,并可带毒12年以上。HCV主要血源传播,国外30-90%输血后肝炎为丙型肝炎,我国输血后肝炎中丙型肝炎占1/3。此外还可通过其他方式如母婴垂直传播,家庭日常接触和性传播等。

输入含HCV或HCV-RNA的血浆或血液制品,一般经6-7周潜伏期例急性

发病,临床表现全身无力,胃纳差,肝区不适,1/3病人有黄疸,ALT升高,抗HCV抗体阳性。临床丙型肝炎病人50%可发展为慢性肝炎,甚至部分病人会导致肝硬及肝细胞癌。其余约半数病人为自限性,可自动康复。丙型肝炎发病机理仍未十分清楚,当HCV在肝细胞内复制引起肝细胞结构和功能改变或干扰肝细胞蛋白合成,可造成肝细胞变性坏死,表明HCV 直接损害肝脏,导致发病起一定作用。但多数学者认为细胞免疫病理反应可能起重要作用,发现丙型肝炎与乙型肝炎一样,其组织浸润细胞以CD3+为主,细胞毒T细胞(TC)特异攻击HCV感染的靶细胞,可引起肝细胞损伤。临床观察资料表明,人感染HCV后所产生的保护性免疫力很差,能再感染不同,甚至部分病人会导致肝硬化及肝细胞癌。其余约半数病人为自限性,可自动康复。

丙型肝炎发病机理目前仍未十分清楚,当HCV在肝细胞内复制引起肝细胞结构和功能改变或干扰肝细胞蛋白合成,可造成肝细胞变性坏死,表明HCV直接损害肝脏,导致发病起一定作用。但多数学认为细胞免疫病理反应可能起重要作用,发现丙型肝炎与乙型肝炎一样,其组织浸润细胞以CD3+为主,细胞毒T细胞(TC)特异攻击HCV感染的靶细胞,可引起肝细胞损伤。

临床观察资料表明,人感染HCV后所产生的保护性免疫力很差,能再感染不同株,甚至同株HCV。可能与HCV感染后病毒血症水平低及HDV基因级变异性有关。

预防丙型肝炎的方法

1、防止被不洁注射、针刺所感染是预防丙肝的方法之一。比如说避免

纹身、文眉等皮肤穿刺,以免器械上沾有丙肝病毒而引发感染,同时对于静脉吸毒者要注意向相关机构咨询、戒毒。还有就是要打针也要严格执行一人一针治。对于需要输血者应采用正规血液中心供给的血液和血制品,避免通过血液患病。

2、如女性患者或携带者,孕期应避免羊膜腔穿刺,或者是尽量缩短分娩时间,保证胎盘的完整性,减少新生儿暴露于母血的机会。另外孩子出生后要注意做好丙肝病毒的检查,及时发现发现病情,并采取相应措施。在性传染方面,应注意不洁夫妻生活方式,有性乱史者或性工作者应定期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病情。

3、怎么预防丙肝还要注意家庭中若有丙肝患者,其个人用具应专人专用,餐具要定期煮沸消毒;若性伴侣为丙肝病毒感染者,夫妻生活请正确使用安全套。对于有需要手术、血液透析、注射、牙科处理、内窥镜(胃镜、肠镜、食道镜、支气管镜等)检查、生育、美容等服务者,应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医。

丙肝相关知识

丙型肝炎 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为丙型肝炎、丙肝,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 )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主要经输血、针刺、吸毒等传播,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HCV的感染率约为3%,估计约1.8 亿人感染了HCV,每年新发丙型肝炎病例约3.5万例。丙型肝炎呈全球性流行,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HCC )。未来20年内与HCV感染相关的死亡率(肝衰竭及肝细胞癌导致的死亡)将继续增加,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 一、发病原因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致病根本原因,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如饮酒,劳累,长期服用有肝毒性的药物等,可促进病情的发展。丙肝的病理改变与乙肝极为相似,以肝细胞坏死和淋巴细胞浸润为主。慢性肝炎可出现汇管区纤维组织增生,严重者可以形成假小叶即成为肝硬化。 HCV感染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免疫介导和HCV直接损伤两种,病毒因素包括病毒的基因型、复制能力、病毒多肽的免疫原性等;宿主因素包括人体的先天性免疫反应、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等。饮酒、免疫抑制剂的使用等因素对HCV勺感染病程也有影响 HCV传播途径:接吻、拥抱、喷嚏、咳嗽、食物、饮水、共用餐具和

水杯、无皮肤破损及其他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传播HCV HCV 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播: 1. 血液传播 (1)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由于抗-HCV存在窗口期、抗-HCV检测试剂的质量不稳定及少数感染者不产生抗-HCV因此,无法完全筛出HCV阳性者,大量输血和血液透析仍有可能感染HCV (2)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这是目前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在某些地区,因静脉注射毒品导致HCV传播占60%-90%使用非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未经严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内镜、侵袭性操作和针刺等也是经皮传播的重要途径。一些可能导致皮肤破损和血液暴露的传统医疗方法也与HCV传播有关;共用剃须刀、牙刷、纹身和穿耳环孔等也是HCV潜在的经血传播方式。 2. 性传播。 3. 母婴传播 抗-HCV阳性母亲将HCV传播给新生儿的危险性为2%若母亲在分娩时HCVRN阳性,则传播的危险性可高达4%-7%合并HIV感染时,传播的危险性增至20% HCV病毒高载量可能增加传播的危险性。 4. 其他途径见于15%- 30%勺散发性丙型肝炎,其传播途径不明。

2016病毒性肝炎试题

2. 1 病毒性肝炎章节练习题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计? 分) 1、关于肝炎病毒哪项是正确的: ( ) A.HDV是一种RNA病毒 B.HBV正链有四个开放读码区 C.HCV传播方式与HEV相似 D.HEV含双股RNA E.HAV-IgM型抗体可长期存在2、关于HBsAg和抗-HBs,那一个说法是错误的? A.感染HBV后最早1-2周,最迟11-12周血中首先出现HBsAg。B.急性感染时HBsAg多持续1-6周,最长可达20周。C.慢性和无症状携带者HBsAg可持续多年。 D.抗-HBs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出现于HBcAg阴转后。 E.除血液外,HBsAg还存在于各种体液和分泌液中(唾液、尿液、精液)。3、重型肝炎最重要的诊断依据是:( ) A.频繁呕吐 B.黄疸进行性加深 C.出现中毒性鼓肠、腹水 D.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 E.发热4、干扰素治疗可以用于:( ) A.急性乙型肝炎 B.慢性丙型肝炎C.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丙型肝炎 D.慢性乙型肝炎 E.急慢性丙型肝炎和慢性乙型肝炎5、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 A.甲型肝炎少见为慢性病程 B.乙型肝炎易呈慢性过程 C.丁型肝炎少见慢性病程 D.丙型肝炎易呈慢性过程 E.戊型肝炎多呈急性过程6、乙型肝炎病人体内是否存在HBV复制, 可测: ( ) A.抗-前S2抗体 B.HBsAg C.HBV-DNA D.抗-HBe E.抗-HBcIgG 7、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 A.抗-HEVIgM阳性可诊断为戊型肝炎病毒感染B.HBsAg和HDAg均呈阳性, 可诊断为丁型肝炎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C.HCV-RNA阳性时可诊断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D.单项抗-HBs高浓度阳性时, 可排除乙肝 E.抗-HAVIgG阳性时可诊断为甲肝病毒感染8、乙型肝炎病人体内是否存在HBV复制, 可测: ( ) A.抗-前S2抗体 B.HBsAg C.HBV-DNA D.抗-HBe E.抗-HBcIgG 9、关于重型肝炎的治疗,下面哪一项是正确的?( ) A.并发肝肾综合征者应尽早行血液透析治疗 B.应给予高蛋白饮食 C.肝移植后不会出现病毒性肝炎复发 D.人工肝支持系统的疗效持久 3. 4. 2 E.胆系感染首选头孢菌素类抗生素10、在血液中代表完整的乙型肝炎病毒颗粒者是:( ) A. 小球形颗粒 B. 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 C. 丝状颗粒 D. 管状颗粒E. 核状颗粒11、下列概念哪项是错误的: ( ) A.抗HEV阳性可诊断为戊型肝炎病毒感染 B.抗HAV-IgG阳性可诊断为急性甲型肝炎 C.抗HBs是保护性抗体D.HCV-RNA阳性时可诊断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E.HBsAg和HDAg均呈阳性可诊断为丁型肝炎和乙肝炎病毒重叠感染. 12、下列指标表示复制, 但除外: ( ) A.HBV-DNA B.HBeAg C.DNA-P D.HBsAg E.e抗原13、下列试验中, 哪项不是反应肝损伤严重程度的指标是: ( ) A.ALT B.胆红素 C.白蛋白 D.谷草转氨酶E.凝血酶原活动度14、急性丙型肝炎的诊断,那一个说法是错误的?A.临床符合急性肝炎。 B.有肝掌、蜘蛛痣、腹水、脾大。 C.血清HCV RNA阳性。 D.肝内HCV RNA阳性。 E.或抗-HCV阳性。15、HBV在机体内复制指标阳性的是: ( ) A.抗PreS2 B.HBsAg C.HBeAg D.抗HBe E.抗HBc-IgG 16、下列实验室指标中,哪项对重型肝炎的诊断意义最小:( ) A.胆红素> 171μmol/L B.凝血酶原活动度<40% C.血清白蛋白<32g/L D.丙氨酸转氨酶>500u/L E.胆碱酯酶<2500u/L 17、下列哪一项不是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 ( ) A.明显低钾低钠血症 B.低蛋白饮食 C.消化道大出血 D.合并感染 E.大量放腹水18、Dane颗粒核心部分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 ) A.HBV-DNA B.DNA-P C. HBV-DNA+ DNA-P D.抗HBc E.HBsAg 19、最常经母婴途径传播的病毒性肝炎是: ( ) A.甲型肝炎 B.乙型肝炎 C.丙型肝炎 D.丁型肝炎E.戊型肝炎20、乙型肝炎患者以下哪项是正确: ( ) A.重叠感染HDV等其他肝炎病毒可顿挫病情 B.重型肝炎时凝血酶原活动度应>40% C.急性淤胆肝炎易转化为胆汁性肝硬化D.慢性肝炎无肝外器官的损害 E.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是肝细胞癌的主要原因21、下面哪一

重型肝炎的诊疗及护理

重型肝炎的护理 重型肝炎是以大量肝细胞坏死为主要病理特点为表现的一种严重肝脏疾病,可引起肝衰竭甚至危及生命,是肝病患者病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我国,引起重型肝炎的最常见原因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约占所有重型肝炎的三分之二,此外,甲型、丙型、丁型重型乙肝及戊型肝炎病毒亦能引起重型肝炎,其它病毒如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疱疹病毒、腺病毒、登革热病毒、Rift-vnlley病毒也可以引起,药物性肝损害、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所引起的重型肝炎在临床中也时有出现,尤其是药物性肝衰竭,在美国重型肝炎中占有较高的比例。随着乙肝抗病毒领域药物的推广,乙型肝炎所致的重型肝炎在我国也在下降,因此使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所致的重型肝炎比例上升,此外,妊娠急性脂肪肝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重型肝炎。重型肝炎疾病的特点:病情重、合并症多、预后差、死亡率高。 发病机制 重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复杂,从细胞损伤、功能障碍,直到细胞凋亡、坏死,其机制至今未完全阐明。对于病毒感染引起的重型肝炎,其发病机制既与病原有关,也与机体的免疫有关。 发病机制与病原关系:病毒可直接引起肝细胞损害,最后形成大块肝细胞坏死,例如甲型与戊型肝炎发病时,肝细胞的严重病变(溶解和坏死)是这些病毒在肝细胞内大量复制的直接后果,也就是说被感染破坏的肝细胞数越多,病情越严重。就乙肝而言,感染的病毒量多是一个因素,但病毒的基因突变也是另一个因素,基因突变后导致病毒数上升,也与乙型重型肝炎的发生相关。 发病机制与免疫关系:乙型肝炎患者发生重型肝炎占重肝的2/3,但并非是这些重型肝炎患者体内乙肝病毒很多,更重要的机制是乙型肝炎病毒所引起的免疫反应异常所致,由乙肝病毒激发机体的过强免疫时,大量抗原-抗体复合物产生并激活被体系统,以及在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内毒素等参与下,导致大片肝细胞坏死,发生重型肝炎。[1] 病因分类 重型肝炎的病因及诱因复杂,最常见的是机体免疫状况改变后免疫激活,乙型肝炎基础上重叠戊型、甲型肝炎感染、乙肝基因突变、妊娠、过度疲劳、精神刺激、饮酒、应用肝损害药物、合并细菌感染、伴有其它疾病如甲亢、糖尿病等。其分类主要按病情发展速度分急性、亚急性和慢性重型肝炎。其中,慢性又分为慢加急肝衰竭和慢性肝衰。 分类:根据病理组织学特征和病情发展速度,重型肝炎可分为四类: (1)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又称暴发型肝炎(fulminant hepatitis),特征是起病急,发病2周内出现以Ⅱ度以上肝性脑病为特征的肝衰竭症状。发病多有诱因。本型病死率高,病程不超过三周。 (2)亚急性肝衰竭(subacute liver failure,SALF):又称亚急性肝坏死。起病较急,发病15天~26周内出现肝衰竭症状。首先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者,称为脑病型;首先出现腹水及其相关症候(包括胸水等)者,称为腹水型。晚期可有难治性并发症,如脑水肿,消化道大出血,严重感染,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白细胞升高,血红蛋白下降,低血糖,低胆固醇,低胆碱酯酶。一旦出现肝肾综合征,预后极差。本型病程较长,常超过3周至数月。容易转化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 (3)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偿。 (4)慢性肝衰竭(chronic liver failure,CLF):是在肝硬化基础上,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导致的以腹水或门脉高压、凝血功能障碍和肝性脑病等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肝功能失代

丙肝的诊断标准

丙肝的诊断标准 要诊断丙肝,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正确的认识它,尽量不要走入疾病的误区,这样才能更好的治疗,康复就指日可待了。但是我们应该如何知道丙肝的诊断标准呢?怎么根据丙肝的诊断标准来判读自己或者是别人是否得丙肝呢? 首先,必须明确感染丙型肝炎病毒,不一定就患丙型肝炎,因为丙型肝炎也存在无症状病毒携带者,他们一般没有明显的肝脏损害。诊断丙型肝炎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丙型肝炎病毒的标志物是否为阳性,二是有无肝脏损害及损害的严重程度。病毒标志物主要包括血清抗—HCV(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和HCV RNA(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肝脏损害的检查主要包括肝功能、B超及肝脏病理组织学的检查。 急性和慢性丙肝的诊断标准 (一)急性丙型肝炎的诊断 1.流行病学史:有输血史、应用血液制品史或明确的HCV暴露史。输血后急性丙型肝炎的潜伏期为2~16周(平均7周),散发性急性丙型肝炎的潜伏期尚待研究。 2.临床表现: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等,少数伴低热,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出现黄疸。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表现为隐匿性感染。 3.实验室检查:ALT多呈轻度和中度升高,抗-HCV和HCV RNA阳性。HCV RNA常在ALT 恢复正常前转阴,但也有ALT恢复正常而HCV RNA持续阳性者。 有上述1+2+3或2+3者可诊断。 (二)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 1.诊断依据:HCV感染超过6个月,或发病日期不明、无肝炎史,但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或根据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亦可诊断。 传播的预防

(一)丙型肝炎疫苗预防目前尚无有效疫苗可预防丙型肝炎。 (二)严格筛选献血员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推行无偿献血。通过检测血清抗-HCV、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严格筛选献血员。应发展HCV抗原的检测方法,提高对窗口期感染者的检出率。 (三)经皮肤和黏膜途径传播的预防推行安全注射。对牙科器械、内镜等医疗器具应严格消毒。医务人员接触患者血液及体液时应戴手套。对静脉吸毒者进行心理咨询和安全教育,劝其戒毒。不共用剃须刀及牙具等,理发用具、穿刺和文身等用具应严格消毒。 (四)性传播的预防对有性乱史者应定期检查,加强管理。建议HCV感染者在性交时使用安全套。对青少年应进行正确的性教育。 (五)母婴传播的预防对HCV RNA阳性的孕妇,应避免羊膜腔穿刺,尽量缩短分娩时间,保证胎盘的完整性,减少新生儿暴露于母血的机会。 丙肝的诊断标准不仅仅是患者需要掌握的,作为患者的亲戚朋友也是需要引起重视的,一旦有出现异常情况的话,我们可以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判断,不仅能够把握住最佳的治疗时机,还能增加疾病治愈的机会。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归纳总结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归纳总结 一、基本知识 1、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肝炎病毒通常分为甲、乙、丙、丁、戊型。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常见。 甲肝和戊肝多为急性发病,预后良好;乙肝和丙肝感染易发生慢性化,危害较大,感染是年龄越小,越容易慢性化;丁肝病毒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2、我国肝炎现状与挑战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地区,发病率高。2010年我国报告病毒性肝炎病例近132万例,死亡884例,位居传染病发病之首,其中乙肝占所有肝炎病例的80%。 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1-59岁人群HBsAg 携带率为7.18%,15岁以下儿童HBsAg 携带率为2.08%,与1992年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相比,我国1~59岁人群HBsAg阳性率下降了2.5百分点,15岁以下儿童下降更明显,下降7~8个百分点。特别是4岁以下儿童携带率已降低0.96%,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根据2006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的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估计,全国约有9300万乙肝病毒感染者,每年因该病所致的

直接经济损失至少5000亿人民币。卫生部将乙肝列为重点控制的传染病。 3、肝炎的传播途径 甲肝和戊肝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或食物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也可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乙肝、丙肝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输血及血制品以及使用污染的注射器或针刺等);母婴垂直传播;性接触传播。丁肝的传播途径与乙肝相同,但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二、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1、疫苗是预防乙肝的首选,国家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控制策略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安全、有效的措施。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约80%-95%的人群可产生免疫能力,保护效果可持续20年以上。由于乙肝病毒感染是导致原发性肝癌的主要因素,因此接种乙肝疫苗也可降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丁肝病毒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能发生感染,因而接种乙肝疫苗还可预防丁肝病毒感染。 乙肝疫苗全程免疫需按0,1,6月接种3针。1992年开始实行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策略,2002年起我国实施新生儿免费接种乙肝疫苗的策略,第1针应在出生24小时内接种,并完成全程接种。2009-2011年,实施对15岁以下人群进行乙肝疫苗查漏补种措施,以

乙型肝炎病例诊断报告要求

乙型肝炎病例诊断报告要求 ★乙肝诊断《乙型病毒性肝炎(WS 299-2008)》 一、诊断原则 乙肝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学及影像学检查等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须依据血清HBV 标志和HBV DNA 检测结果。 二、诊断分类 根据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等将乙肝分为不同临床类型,包括急性乙肝、慢性乙肝、乙肝肝硬化、乙肝病毒相关的原发性肝细胞癌等。 三、诊断 (一)急性乙肝 1 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乏力和消化道症状,可有尿黄、眼黄和皮肤黄疸。 2 肝脏生化检查异常,主要是血清ALT 和AST 升高,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 3 HBsAg 阳性。 4 有明确的证据表明6 个月内曾检测血清HBsAg 阴性。 5 抗-HBc IgM 阳性1:1000 以上。 6 肝组织学符合急性病毒性肝炎改变。 7 恢复期血清HBsAg 阴性,抗HBs 阳性。 ▲疑似急性乙肝病例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同时符合1 和3。 ◆同时符合2 和3。 ▲确诊急性乙肝病例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疑似病例同时符合4。(1、3、4或2、3、4) ◆疑似病例同时符合5。(1、3、5或2、3、5) ◆疑似病例同时符合6。(1、3、6或2、3、6) ◆疑似病例同时符合7。(1、3、7或2、3、7) (二)慢性乙肝 1、急性HBV 感染超过6 个月仍HBsAg 阳性或发现HBsAg 阳性超过6 个月。 2、 HBsAg 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 IgM 阴性。 3、慢性肝病患者的体征如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和肝、脾肿大等。 4、血清ALT 反复或持续升高,可有血浆白蛋白降低和(或)球蛋白升高,或胆红素升高等。 5、肝脏病理学有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特点。 6、血清HBeAg 阳性或可检出HBV DNA,并排除其他导致ALT 升高的原因。 ▲疑似慢性乙肝病例

丙肝 试题

丙肝试题 科室: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0题,计50分。) 1、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不包括 A、粪-口途径 B、血液传播 C、接触传播 D、呼吸道传播 E、垂直传播 2、关于丙型肝炎病毒和丁型肝炎病毒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均为RNA型病毒 B、均需要依赖乙型肝炎病毒完成其病毒复制 C、均主要为经输血注射途径传播 D、均可有慢性携带者 E、均可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 3、能通过输血和血制品传播的是 A、HBV B、HCV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否 4、下列哪一项不是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 A、输血或血制品途径 B、粪口途径 C、注射途径 D、母婴传播 E、日常生活密切接触途径 5、对急性重型肝炎诊断价值最小的是: A、谷丙转氨酶>10OOU/L B、肝性脑病 C、深度黄疸 D、肝脏迅速缩小 E、腹水、鼓肠 6、检测抗HCV最常用的检测方法是: 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B、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C、重组免疫印迹试验 D、放射免疫试验 E、间接血凝免疫试验 7、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病程一般超过: A、2周 B、1个月 C、2个月 D、4个月 E、6个月 8、有关丙型肝炎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HCV只能通过输血传播 B、血清抗HCV是有保护性抗体 C、丙型肝炎临床表现与乙型肝炎相似,但黄疽发生率较乙型肝炎高 D、慢性丙型肝炎的发生率很高 E、急性丙型肝炎时不应使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

9、男,23岁,畏寒发热、全身乏力、食欲减退1周人院。体查:皮肤、巩膜黄染,肝右肋下1cm,脾未扪及,血象:白细胞5.2×109/L,中性粒细胞0.48,淋巴细胞0.52,血色素130g/L,血清总胆红素124.8μmol/L,1min胆红素70.4μmol/L,ALT 420U/L,AKP 6.4U/L,诊断应考虑: A、溶血性黄疸 B、急性黄疸型肝炎 C、淤胆型肝炎 D、急性重型肝炎 E、慢性肝炎 10、男,42岁,17年前发现HBsAg阳性,近20余天来觉乏力,食欲减退,近1周出现皮肤 黄染。体查:重病容,精神委靡,皮肤、巩膜深度黄染,无肝掌、蜘蛛痣,有腹胀,肝脾末扪及,腹水征阳性,ALT 8OU/L,白蛋白30g/L,球蛋白35g/L,总胆红素600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24%,诊断应考虑: A、急性重型肝炎 B、亚急性重型肝炎 C、慢性重型肝炎 D、急性黄疸型肝炎 E、慢性肝炎重度 二、判断题:(每小题5分,共10题,计50分。) 1、只要HCV-Ab阳性就需要抗病毒治疗。() 2、ALT正常时,尽管HCV-RNA阳性也不需要治疗。() 3、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是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绝对禁忌症。() 4、EVR是指治疗12周时HCV-RNA阴转或降低>2log。() 5、SVR是指治疗结束至少随访24周检测HCV-RNA阴性或低于检测下限。() 6、RVR是指治疗4周时HCV-RNA阴转。() 7、丙型肝炎的标准治疗方案是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 8、只要HCV-Ab阳性就可以诊断丙型肝炎。() 9、HCV急性感染后的慢性化率明显高于HBV感染。() 10、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疗程主要依据基因型的不同。()

肝炎知识

病毒性肝炎 一概述 肝炎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导的一组全身性疾病。按照病原学分类目前有甲、乙、丙、丁、戊5型肝炎,各型肝炎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大、肝功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出现黄疸。甲型和戊型经粪口途径传播,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乙、丙、丁型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播,大部分患者呈慢性感染,少数病例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 二、流行现状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甲肝病毒的人群感染率约80%。全世界乙肝病毒携带者约3.5亿,我国约9300万。全球丙肝感染者约1.3亿,我国约3000万。丁型肝炎病毒人群感染率约1%,戊肝病毒感染率约17%。 三、问与答 1、肝炎有哪几种 传统上仍分甲、乙、丙、丁和戊五型肝炎(最近新发现第6型与第7型肝炎病毒,可分别引起相应型别的肝炎),其中乙型肝炎因其患病基数大(我国慢性乙肝患者超过2000万)、治疗时间长、费用昂贵,故成为肝炎中危害最大的一种。由于各型传播途径不尽一致,因此不同型别的肝炎应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其中,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为肠道性传染病,在预防措施上要加强

饮食、饮水卫生管理,注意个人卫生,甲型肝炎还可接种疫苗。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主要为母婴传播、经血或体液传播以及性传播,因而在预防措施上与前两种肝炎有所不同,包括新生儿应及时接种疫苗;对孕妇体检,表面抗原阳性者按规定进行母婴阻断;避免不洁注射及其它高危活动;高危人群接种乙肝疫苗。只有采取正确的防控措施,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肝炎的发病和蔓延。 2、肝炎的传播途径 (1)甲肝和戊肝主要通过粪口进行传播,即由病人的潜伏期或急性期粪便血液中的甲肝病毒污染水源、食物、用具及生活密切接触经口进入胃肠道而传播。 (2)乙肝、丙肝、丁肝等传播途径是一样的,主要有几下几个方面: 母婴垂直传播:垂直传播是中国肝炎蔓延和高发的主要原因。也 有少数为父婴传播者。母婴传播主要是通过产道 感染或宫内感染。 血液或血制品传播:被污染的血制品如白蛋白、血小板或血液输 给受血者,多数会发生输血后肝炎,另外血 液透析、肾透析时也会感染。 医源性传播:被污染的医疗器械(如手术刀、牙钻、内窥镜、腹腔镜等)均可传播。

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有什么特点.doc

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有什么特点 肝炎病毒与丙肝的关系,为什么会得丙肝,肝炎病毒与丙肝有什么练习,丙型肝炎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为大家讲一讲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特征。 丙肝的早期症状 1、身体乏力。患者常常产生不自觉地身体无力感,且会持续性的高频率疲乏。不同于正常的疲乏无力,丙肝患者即便经过充分休息,疲劳症状也很难得到缓减,这是最常见也最容易被忽视的丙肝早期症状。 2、右上腹不适。右上腹不适感,多见于在右侧肋缘以下位置。 3、消化系统不适。丙肝患者早期会出现食欲不振、厌食、反胃、恶心、呕吐及厌油腻等现象,长时间后会出现体重减轻,肌肉关节疼痛等症状。 4、出现黄疸。丙肝与其他肝病一样都会造成严重的肝损伤,造成肝细胞代谢异常,体内的胆红素无法得到有效的代谢,导致胆红素聚集过多,直接结果就是出现皮肤发黄、巩膜发黄等黄疸现象。 5、蜘蛛痣。丙肝患者由于肝脏受损,肝脏灭活功能减退,患者体内的雌.性激素无法通过肝脏正常排出体外,造成雌性激素充斥毛细血管扩张出现蜘蛛痣、肝掌的现象。 6、皮肤瘙痒,睡眠不好,感觉消沉、头脑不爽,以及短期的记忆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和长时间的从事同一工作困难等,这些都是常见的丙肝的早期症状。 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

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成人急性丙型肝炎病情相对较轻,多数为急性无黄疸型肝炎,ALT升高为主,少数为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为轻度或中度升高。可出现恶心,食欲下降,全身无力,尿黄眼黄等表现。单纯丙肝病毒感染极少引起肝功能衰竭。在自然状态下,其中仅有15%的患者能够自发清除HCV达到痊愈,在不进行抗病毒治疗干预的情况下,85%的患者则发展为慢性丙型肝炎;儿童急性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后,50%可自发性清除HCV。 2.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症状较轻,表现为肝炎常见症状,如容易疲劳,食欲欠佳,腹胀等。也可以无任何自觉症状。化验ALT反复波动,HCVRNA 持续阳性。有1/3的慢性HCV感染者肝功能一直正常,抗HCV和HCVRNA 持续阳性,肝活检可见慢性肝炎表现,甚至可发现肝硬化。 3.肝硬化。感染HCV20~30年有10%~20%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1%-5%患者会发生肝细胞癌(HCC)导致死亡。肝硬化一旦出现失代偿情况,如出现黄疸,腹腔积液,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性脑病等,其生存率则急剧下降。 丙型肝炎有什么特点:致病性与免疫性 丙型肝炎的传染源主要为急性临床型和无症状的亚临床病人,慢性病人和病毒携带者。一般病人发病前12天,其血液即有感染性,并可带毒12年以上。HCV主要血源传播,国外30-90%输血后肝炎为丙型肝炎,我国输血后肝炎中丙型肝炎占1/3。此外还可通过其他方式如母婴垂直传播,家庭日常接触和性传播等。 输入含HCV或HCV-RNA的血浆或血液制品,一般经6-7周潜伏期例急性

73系统精讲-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

1.患者男性,54岁,乙肝病毒携带者,请问HBV感染时产生的具有保护性抗体是 A.HBsAg B.HBcAg C.HBsAb D.HBeAg E.HBeAb 【答案】:C 【解析】:考察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HBV感染后体内产生的保护性抗体是HBsAb。 2.乙型肝炎的潜伏期是 A.平均30天 B.平均40天 C.平均50天 D.平均60天 E.平均70天 【答案】:E 【解析】:考察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请记忆乙型肝炎潜伏期是30~180天,平均70天。 3.患者女性。50岁,4年前发现HBsAg(+),近两年来出现ALT升高,伴有食欲下降、乏力,查体:颈部出现蜘蛛痣,未见黄疸,请问下列哪项不是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原则 A.综合性治疗 B.以休息、营养为主 C.适当药物治疗 D.避免使用损害肝脏的药物 E.戒烟 【答案】:E 【解析】:考察病毒性肝炎治疗原则。病毒性肝炎目前仍无特效治疗。治疗原则为综合性治疗,以休息、营养为主;辅以适当药物治疗;避免用损害肝脏的药物。

4.关于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表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甲型肝炎可呈食物型或水型爆发流行 B.母婴垂直传播可见于乙型肝炎 C.家庭内密切接触传播可见于各型肝炎 D.输血后肝炎仅见于乙型肝炎 E.HBsAg阳性者常呈家庭集聚现象 【答案】:D 【解析】:考察病毒性肝炎病因及发病机制。主要经血液途径传播的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及丁型肝炎。 5.患儿女性,6岁,近3天出现低热、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2次,不愿意活动,今日家长发现患儿眼睛发黄来医院就诊,医生经过检查诊断为病毒性肝炎,请问该病人早期护理最主要的是 A.卧床休息 B.保肝药物 C.免疫制剂 D.抗病毒药物 E.维生素类药物 【答案】:A 【解析】:考察急性病毒性肝炎护理措施。该病发病早期,尤其有较深黄疸者,应强调卧床休息,症状明显好转后,逐渐增加活动,卧床可以增加肝脏的血流量,对肝功能的恢复有利。 6.慢性病毒性肝炎病程大约是 A.3个月以上 B.半年以上 C.1年以上 D.2年以上 E.3年以上 【答案】:B

丙肝诊断标准

丙型病毒性肝炎(WS 213-2008) 1 诊断标准 1.1 流行病学史 1.1.1 曾接受过血液、血液制品或其他人体组织、细胞成分治疗,或器官移植。 1.1.2 有血液透析史、不洁注射史,或其他消毒不严格的有创检查、治疗史,有静脉注射史。 1.1.3 职业供血者,特别是接受过成分血单采回输者。 1.1.4 与HCV 感染者有性接触史,或HCV 感染者(母亲)所生的婴儿。 1.2 临床表现 1.2.1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1.2.1.1 病程在6 个月以内,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1.2.1.2 可有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伴低热或出现黄疸。 1.2.1.3 部分患者可有关节疼痛等肝外表现发。 1.2.1.4 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1.2.2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1.2.2.1 病程超过6 个月,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1.2.2.2 部分患者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蛛痣及轻度肝、脾肿大。 1.2.2.3 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1.2.3 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1.2.3.1 可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区疼痛或不适等。 1.2.3.2 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腹壁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脾脏肿大和脾功能亢进。 1.2.3.3 失代偿期患者可有腹水、肝性脑病及消化道出血史。 1.3 实验室检查 1.3.1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有血清ALT、 AST 升高,部分病例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 部分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亦可有ALT、AST 升高。 1.3.2 血清抗-HCV 阳性。 1.3.3 血清HCV RNA 阳性。 1.4组织病理学检查 1.4.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可有小叶内及汇管区炎症等多种病变,其组织学特征包括; a)单核细胞增多症样变,即单个核细胞浸瑞于肝窦中,形成串珠状; b)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 c)胆管损伤伴汇管区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甚至淋巴滤泡形成; d)常见界面性炎症。 1.4.2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肝组织中常可观察到不同程度的界面炎、管区淋巴浸润甚至淋巴滤泡形成、胆管损伤及不同程度的纤维化,小叶内肝细胞脂肪变性、库普弗细胞或淋巴细胞聚集1.4.3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在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病例改变的基础上出现肝纤维化及小叶结构的改变,即假小叶形成。 1.5 影像学检查

重型肝炎的分型和诊断标准.doc

[ 关键词 ]重型肝炎肝炎 健康网讯 : 北京佑安医院人工肝治疗培训中心段钟平 目前,国内将重型肝炎分为三型,即: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和慢性 重型肝炎。急性重型肝炎是指自出现黄疸到肝性脑病的发生病程少于 2 周;亚急性重型肝炎指发病 2 周以上 24 周以内发生肝衰竭症状,有脑病者称脑病型,有腹水而无脑病者称为腹水型;慢性重型肝炎临床表现与亚急性重型肝炎相似,但有慢性肝 炎或肝炎肝硬化的证据。现将 2000 年 9 月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有关重型肝炎的诊 断依据介绍如下。 一、重型肝炎的临床分型与诊断标准 1急性重型肝炎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 2 周内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 显,迅速出现Ⅱ度以上(按Ⅳ度划分)肝性脑病,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并排除 其他原因者,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黄疸急剧加深;或黄疸很浅,甚至尚未出现黄 疸,但有上述表现者均应考虑本病。 2 亚急性重型肝炎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15 天至 24 周内出现极度乏力,消 化道症状明显,肝性脑病,同时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 并排除其他原因者,黄疸迅速加深,每天上升>μmm ol/L或血清胆红素大于正 常值 10 倍。首先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者,称脑病型(包括脑水肿、脑疝等);首 先出现腹水及其相关症状(包括胸水等)者,称为腹水型。 3慢性重型肝炎其发病基础有:①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史;②慢性乙型肝炎病 毒携带史;③无肝病史及HBsAg携带史,但有慢性肝炎体征(如肝掌、蜘蛛痣等) 、影像学改变(如脾脏增厚等)及生化检测改变者(如丙种球蛋白升高,白/ 球比例下降或倒置);④肝穿刺检查支持慢性肝炎;⑤慢性乙型或慢性HBsAg携带者重 叠甲型、戊型或其他型肝炎病毒感染时要具体分析,应除外由甲型、戊型或其他型 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重型肝炎。 慢性重型肝炎起病时的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随着病情发展而加重,达

乙型肝炎症状及临床表现

乙肝宣传资料 关键词:乙肝肝硬化乙型肝炎症状 平时的不少人因为不知道得了乙肝会有哪些症状,往往把什么不舒服都算在乙肝的头上,有的人主诉很多,但是医生检查后却正常;有的人则过于大意,直到出现了腹水、消化道出血才看病,延误诊治时间。因此,知道乙肝的常见症状和体征,就可以了解自己病情的轻重和变化.也可以减轻一些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在医学上将患者感觉到的异常称症状,如恶心、肝区疼痛等;将医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称体征,如肝脏肿大、腹水等。症状和体征统称临床表现。跟许多疾病一样,乙肝的临床表现相差很太。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常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重型乙肝: 病情发展迅猛,症状很重,如不积极抢救,可危及生命。 2、急性乙肝: 病程在半年内称急性乙肝,一般起病较急,有轻重不等的症状,多数人表面抗原多在半年内消失,少数可变成慢性乙肝。 3、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如果没有症状和体征。肝功能正常,仅仅是表面抗原阳性,不论是“大三阳”或是“小三阳”.也不论HBv DNA 阳性或阴性,均称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它占乙肝感染者中的大多数。值得注意的是,有的人虽然没有症状,甚至肝功能也正常,但是肝脏存在慢性炎症,如果不治疗,最终可以发展为肝硬化,这些人其实不是真正的携带者。因此,如果没有肝组织学检查的证据,要进行长期的、动态的观察,才能作出准确的诊断。 4、慢性乙肝: 病程超过半年称慢性乙肝,可有轻重不同的症状,迁延不愈,反复发作。如果没有乙肝病史,也没有近期的化验结果,首次发病有时很难判断是急性乙肝还是慢性乙肝。 除了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外,其他各型乙肝均有轻重不同的症状和体征,归纳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全身症状:乙肝患者常感到体力不支,容易疲劳,打不起精神,其原因可能是肝功能受损,进食减少,食物消化嘲收障碍,营养物质摄人不足。另一方面是由于炎症,消耗增加,已摄人的物质因肝功能受损,不能充分代谢,满足机体的需要。第三个方面可能是乙肝引起的精神和心理上的压力,影响休息和睡眠,失眠、多梦等都可能与此有关。 2、黄疸:肝脏是胆红素代谢的中枢,病情较重时,由于胆红索的摄取、结合、分泌、排泄等障碍,血液中胆红素

丙肝试题

科室: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 得分: ________ 丙肝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0题,计50分。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不包括 A、粪-口途径 B、血液传播 C、接触传播 D、呼吸道传播E垂直传播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丙型肝炎病毒和丁型肝炎病毒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均为RNA型病毒 B、均需要依赖乙型肝炎病毒完成其病毒复制 C、均主要为经输血注射途径传播 D、均可有慢性携带者 E、均可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通过输血和血制品传播的是 A、HBV B、HCV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否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哪一项不是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 A、输血或血制品途径 B、粪口途径 C、注射途径 D、母婴传播 E、日常生活密切接触途径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急性重型肝炎诊断价值最小的是: A、谷丙转氨酶〉1000U/L B、肝性脑病 C、深度黄疸 D、肝脏迅速缩小 E、腹水、鼓肠6检测抗HCV最常用的检测方法是:_____________ 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B、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C、重组免疫印迹试验 D、放射免疫试验 E、间接血凝免疫试验 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病程一般超过: A、2周 B、1个月 C、2个月 D、4个月 E、6个月 8、有关丙型肝炎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HCV只能通过输血传播 B、血清抗HCV是有保护性抗体

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13-2008)

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13-2008)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报告。 2缩略语 HCV: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 抗-HCV:抗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抗体 HCV RNA: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核糖核酸 RT-PCR: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EI.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IA:酶免疫检测 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B超:腹部超声显像 CT:计算机断层扫描 MRI:磁共振成像 3诊断依据 3.1流行病学史

3.1.1曾接受过血液、血液制品或其他人体组织、细胞成分治疗,或器官移植。 3.1.2有血液透析史、不洁注射史,或其他消毒不严格的有创检查、治疗史,有静脉注射毒品史。 3.1.3职业供血者,特别是接受过成分血单采回输者。 3.1.4与HCV感染者有性接触史,或HCV感染者(母亲)所生的婴儿。 3.2临床表现 3.2.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3.2.1.1病程在6个月以内,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3.2.1.2可有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伴低热或出现黄疽。 3.2.1.3部分患者可有关节疼痛等肝外表现。 3.2.1.4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3.2.2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3.2.2.1病程超过6个月,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3.2.2.2部分患者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轻度肝、脾肿大。 3.2.2.3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3.2.3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3.2.3.1可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3.2.3.2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腹壁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脾脏肿大和脾功能亢进。 3.2.3.3失代偿期患者可有腹水、肝性脑病及消化道出血史。 3.3实验室检查 3.3.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有血清ALT、AST升高,部分病例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部分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亦可有ALT、AST升高。 3.3.2血清抗-HCV阳性。 3.3.3血清HCV RNA阳性。 3.4组织病理学检查 3.4.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可有小叶内及汇管区炎症等多种病变,其组织学特征包括:a)单核细胞增多症样病变,即单个核细胞浸润于肝窦中,形成串珠状; b)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 c)胆管损伤伴汇管区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甚至有淋巴滤泡形成; d)常见界面性炎症。

院感基础知识题库

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院感基础知识题库 1.病区医院感染管理第一责任人为那位? 答案:病区负责人为本病区医院感染管理第一责任人。 2.手卫生是那些手卫生行为总称? 答案: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3.飞沫传播是一种近距离传播,近距离是指多少距离 答案:1米以内 4.病房多人房间的床间距应大?m 答案:大于0.8 m 5.根据疾病传播途径的不同,有那三种隔离措施隔离措施? 答案:应根据疾病传播途径的不同,采取接触隔离、飞沫隔离或空气隔离措施 7.特殊感染是指哪些感染? 答案:阮病毒、气性坏疽、突发不明原因传染病的病原体。 8.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应先消毒、再清洁,再消毒或灭菌是否正确? 答案:错误 9.空气传播是指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通过空气流动导致的疾病传播,微粒子直径为多少? 答案:直径≤5μm 10.发生乙肝病毒职业暴露,HBsAb达到多少时,不需要特殊处理 答案:≥10 IU/mL 11.医院发现哪些情况应于1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以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答案: 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12.艾滋病预防性用药应在艾滋病职业暴露后尽早开始,最好在4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多少小时。

答案: 24小时 13.什么是医院感染暴发? 答案:医院感染暴发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14.发生梅毒职业暴露,推荐使用苄星青霉素单次肌注,用量为 答案: 240万U 15接触隔离、飞沫隔离或空气隔离标识分别是什么颜色? 答案:接触隔离(蓝色)、飞沫隔离(粉色)、空气隔离(黄色) 16.卫生手消毒监测的细菌数应达到的要求: 答案:≤10cfu/cm2 17.医疗机构出现疑似医院感染暴发后,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答案:医疗机构发生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时,应遵循“边救治、边调查、边控制、妥善处置”的基本原则 18.请说出经空气传播疾病的定义 答案:由悬浮于空气中、能在空气中远距离传播(>1m),并长时间保持感染性的飞沫核传播的一类疾病。包括了专性经空气传播疾病(如:开放性肺结核)和优先经空气传播疾病(如:麻疹和水痘)。 19.手卫生五个时刻指的是哪些? 答案:接触患者前、清洁/无菌操作前、体液暴露风险后、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 20.什么是疑似医院感染暴发和假暴发? 答案: 疑似医院感染暴发: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感染病例的现象。 医院感染假暴发:疑似医院感染暴发通过调查排除暴发,而是由于标本污染、实验室错误、监测方法改变等因素导致的同类感染或非感染病例短时间内增多的现象。 21.手消毒剂开瓶后有效期多长时间? 答案:GB 27950-2011《手消毒剂卫生要求》中要求,易挥发的醇类产品开瓶后的使用期不超过30天,不易挥发的产品开瓶后的使用期不超60天。

重型肝炎的具体诊断标准

2000年全国肝炎专家组在事先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将草案提交西安全国第十届病毒性肝炎会议大会充分讨论,最后修订了我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该方案将我国病毒性肝炎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淤胆型肝炎;肝炎肝硬化等五个临床类型。其中重型肝炎又分为三个临床型,即: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 一、重型肝炎的具体诊断标准 (一)急性重型肝炎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2周,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迅速出现Ⅱ度以上(按Ⅳ度划分)肝性脑病,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并排除其它原因者,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黄疸急剧加深;或黄疸很浅,甚至尚未出现黄疸,但有上述表现者均应考虑本病。 (二)亚急性重型肝炎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15天至24周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同时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并排除其它原因者。黄疸迅速加深,每天上升≥17.1μmol/L或血清总胆红素大于正常值10倍,首先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者,称脑病型(包括脑水肿、脑疝等);首先出现腹水及其相关症候(包括胸水等)者,称为腹水型。 (三)慢性重型肝炎其发病基础有(1)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史;(2)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史;(3)无肝病史及无HBsAg携带,但有慢性肝病体征(如肝掌、蜘蛛痣等)、影像学改变(如脾脏增厚等)及生化检测改变者(如丙种球蛋白升高,白/球蛋白比值下降或倒置);(4)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支持慢性肝炎。慢性乙型或丙型肝炎,或慢性HBsAg携带者重叠甲型、戊型或其它肝炎病毒感染时要具体分析,应除外由甲型、戊型和其它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起病时的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随着病情发展而加重,达到重型肝炎诊断标准(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血清总胆红素大于正常10倍)。 为便于判定疗效及估计预后,亚急性重型和慢性重型肝炎可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早、中、晚3期(1)早期:符合重型肝炎的基本条件,如严重乏力及消化道症状,黄疸迅速加深,血清胆红素大于正常10倍,凝血酶原活动度≤40%~30%,或经病理学证实。但未发生明显的脑病,亦未出现腹水;(2)中期:有Ⅱ度肝性脑病或明显腹水、出血倾向(出血点或瘀斑),凝血酶原活动度≤30%~20%;(3)晚期:有难治性并发症和肝肾综合征、消化道大出血、严重出血倾向(注射部位瘀斑等)、严重感染、难以纠正的电解质紊乱或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脑水肿,凝血酶原活动度≤2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