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为老年人营造最佳的居住环境

为老年人营造最佳的居住环境

为老年人营造最佳的居住环境
为老年人营造最佳的居住环境

为老年人营造最佳的居住环境

现有的养老模式

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台恩普介绍,目前,我国养老方式总体分为社会养老和居家养老两大类型。居家养老,也称为在宅养老或家庭养老,从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生活方式和住宅

状况等方面的因素出发,大多数老年人采取了居家养老模式。比如上海2001-2010 城市老年人

养老方式选择及住房需求调查显示,选择与儿女在一起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95.8

%。

社会养老包括几种:一是养老院或福利院。老年福利院主要供社会上无人赡养的老年人居住,其中除了老年人个人使用的居住单元外,设置了简单的公用服务设施。此类养老院完全靠国家或

社会的慈善机构供养,属于救济型、福利性。目前这种养老方式“供不应求”。

二是老年公寓。老年公寓供老年人集居社会化养老使用,其中配有简单的公用服务设施,如餐厅、洗衣房等,老年人可减少部分家务劳动,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是否自理分为普通型和护

理型。老年公寓大多是社会力量承办的,价格较贵,而且有的配套设施还不太齐全,因此入住率

不高,只有40%左右。

第三种就是老年社区。它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方式。国家住宅工程中心联合十多个大专院校提出了“老年人居住社区”概念,倡导通过设施硬件的建设,将“被动养老”转化为“主动养老”,

提高老年人自信、自立和自强的生活方式。

这种社区理想化的模式是:多在环境优美的郊区,是以家庭需要为规划的全功能亲人社区,住宅多是家庭同住套型、邻居型、同一居住区内两套住宅单元的分开型等等,要有同时满足老、中、青三代的居住要求。它的根本特征是以家庭居住模式为主,并配置相应的服务设施和完善的

生活照料。

寻找更为现实的途径

对目前日渐热起来的兴建“老年社区”的概念,也有一些专家认为,普通住宅的老年化设计是发展趋势,刘东卫就持此种观点。他认为,其实所谓“适应老龄化社会的住宅”,并非一定要

集中建设“特殊的老年住宅”,而是住宅要满足不同年龄居住者的需求,使住宅具有灵活性和可

改造性。日本提出了“百年住宅”和“长寿住宅”的概念就是坚持的这一理念。

台恩普说,与发达国家相比,兴建理想的老年社区投入较大,对入住的老年人经济条件的要求也较高;而建造“纯老年人社区”,更不现实。而在我国目前多数老人还是居家养老的情况下,

在普通住宅中进行老年化设计,是更为现实的途径。应该对旧住宅进行改造,对新住宅进行长远

规划,建设长寿型普通住宅。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专家开彦提出,建设普通的商品住宅时,要充分考虑老年人居住的需要,如事先设置好的可拆改墙体和门洞;在墙上预先留好扶手的埋件,电器、电讯报警装置;地面要

防滑、防跌和防碰,不要出现高差;厨卫的门不应小于80 厘米等等。

而社区其他服务设施的投入,也是一个理智的购房者和明智的开发商需要考虑的必然条件。因此,建筑者和开发商一定要放眼长远,住宅几乎是人的全寿命的居住地方,住宅也要“长寿”。

“亲情社区”更重要

老年住宅要充满亲情。刘东卫介绍说,在日本和西方一些国家,鼓励老年人在当地居所度过自己的晚年,而不是都去老年公寓或养老院,这样一方面是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

有利于节省财政支出。老年人除了需要医疗、活动外,更需要心理的关怀。他说,在世界上满足

老龄化要求的先进国家调查中,老年人最大的愿望是在所喜爱的居住环境中能够长期居住下去。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三十条也有明确规定:“新建或者改造城镇公共设施、居民区和住宅,应当考虑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建设适合老年人生活和活动的配套设施。”建造亲情社区也是对老

年人特殊需要的考虑,是维护老年人的权益。

专家开彦也认为,普通住宅设施老年化不仅适应老年人的居住,对其他各个年龄层的人以及残疾人来说,也是更加“人性化”的住宅。在住宅设计建造中,本着居安思危、有备无患的原则,

采取“储备设施”是值得推厂的。

当然,根据不同需要,老年住宅应该多样化发展并互补,但无论哪一种模式,都要从适合老年人需要出发,尽量扩大老人的交往空间,给老年人以新的生活和追求,充分享受人间的亲情。

中国老龄化社会进程中的休闲问题

马惠娣1 邓蕊2 成素梅2

<自然辩证法研究第18卷第5期2002年5月>

文章编号:1000-8934(2002)05-0058-05

1 中国老龄化社会进程概况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突出的社会现象之

一,由此而产生的多方面的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

视"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将以更快的速度发展,第五次全国

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我国人口有1219亿,60岁以上的老

年人口就占11%,而大都市老年人所占比例就更高"同时,

人口老龄化还伴随着人口高龄化,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以

年平均5%的速度增长"(参引5中国老年62001年第4期)

据1998年底的统计数字表明,中国老年人口为1124

亿,其中男性占48125%,女性占51175%"从年龄分布上

看,低龄老年(60-69岁)占59196%;高龄老年(80岁以

上)人数虽然增长较快,也仅占老年人口的8159%,其中女

性占多数,为63120%"从老年人居住情况看,2918%居住

在城镇,7012%居住在农村"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间,

77102%的老年人与其子女或亲属住在一起,这已成为目前

老年人的主要生活方式"但不能忽视的是,空巢老人(子女

不在身边)占11%,独居老人占10144%,与未成年的亲属

一起生活的占1125%"

老年人的婚姻状况是:有1118%的老年人从未结过

婚;离婚!丧偶者占32183%;与配偶一起生活的老年人占

66%"随着年龄的增长,有配偶的老年人的比例逐年减少,

65岁以上的老年人有配偶的占58%;60-64岁的城市低

龄老人丧偶率为16%,农村为20%,而80岁以上的高龄老

人丧偶率,城市为63%,农村为76%"

老年人的就业状况:随着老年人健康程度的不断提高

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老年就业比率有所增加,总在业者

占33117%,其中城市占14178%,乡镇占15137%,农村占

43146%"

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虽然近几年老年人的文化程度

有所提高,但是全国成年人文盲的一半为老年人,老年人中

近60%为文盲,特别是女性老年人中80%为文盲"(上述

数据引自5工人日报62000年1月15日)

以北京市为例,2000年北京老年人口已达188万,占

总人口的1416%;2010年将达230万,占总人口的1619%;

到2025年,老年人口将猛增至416万,老年人口比例接近

30%"伴随老龄化过程的高龄化比重也将逐步提高"1997

年北京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有1317万,约占老年人口的

8%;预计到2010年将增加到29万人,占老年总数的

1218%;2015年将增为39万人,约占老年人口的1315%"

(引自伊密,/社区-接过家庭照顾功能的第一棒0,5人口与

经济62000年第3期)

2 中国老年人休闲生活的调查与分析

无疑,老龄化!高龄化社会的到来,意味着养老问题对社会介入需求加大,特别是富有闲暇时间的老年人的休闲问题,成为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日益突出且亟待解决的问题"那么,他们的休闲生活状况究竟如何?下面我们先通过一些调查统计,来了解这个群体在休闲生活方面的现状"

(1)看电视是老年休闲的主要方式

据中国人民大学王琪延教授所做的/中国人的生活时间分配0研究组的调查情况统计结果(表一!表二):可以看出,第一,老年人比较注意身体健康,但是大多数老年人忽略了更为重要的精神健康问题;第二,老年人的

闲暇生活过度依赖于各种媒体,缺少多样性,其中,无指向性活动和被动休闲活动多,不能充分有效地运用闲暇时间说明大部分老年人的生活中还有闲暇真空地带;第三,老年人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较少,说明我们在文化建设上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老年人可以在社会公益事业中发挥更多的作用"从北京市女性不同年龄段闲暇时间的分配表中(表三):我们可以看出,北京中老年女性(40-59岁)的文化精神生活十分匮乏"她们作为潜在老年人群,大部分闲暇时间花在看电视上,而不是有意识地为退休后的闲暇生活做必要的精神和技能方面的准备"一方面表明政府和社区没有有效地加以引导;一方面也表明个人缺乏关注自己精神健康和进行休闲教育的意识"

等教育的人更愿意参加室外娱乐活动0,但中国的高收入和受过高等教育的老年人却并非如此,他们仍花较多的时间看电视,而参与其他休闲活动并不比较低收入阶层和受教育水平较低的老年人多"这种状况表明,中国老年人在青年时期缺乏休闲技能的积累"

(2)老年人休闲生活单调!乏味!无归属感是普遍存在

的问题

据/北京市新型社区问题研究0的统计资料显示(见表四!表五)表明,老年人与子女!邻居见面和聊天的部分休闲时间缺乏交流的机会,内心情感世界无法得到倾诉"

(3)中国老年人休闲生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上面的调查不难看出,中国老年人休闲生活状况让人担忧,其中,主要由经济!观念!政府组织等原因所造成的问题有下列几个方面:

家庭规模持续缩小,使得老年人缺乏一种重要的休闲方式)))沟通"随着社会的发展,到21世纪初叶,第一代出生的独生子女正在逐渐进入竞争激烈的成人世界,中国家庭将逐步告别传统的几代同堂的大家庭生活方式,形成小型化的家庭格局"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已减少为3144人"(5中国人口报62001年3月30日)子女就业!成家后有的会远离父母,或不能住在一个地区"家庭结构的变化使空巢老人!独居老人日益增多,这将导致老人与儿女!亲属之间见面机会减少!交流减少,给老年人的休闲生活留出一大空缺"由于缺乏沟通和交流,老年人心理障碍和精神疾患相当普遍,又缺乏必要的健康科学知识,不能及时诊治!调理,加剧了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个体与精神生态环境之间的疏离,给家庭和社会安定造成危害"事实已经表明,虽然老年人寿命延长,但生活质量并不高,孤独情绪导致许多老年人精神紊乱!丧失判断力!暴躁易怒"目前老年抑郁症!痴呆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据北京城区老年痴呆问题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度和重度痴呆患病率60岁以上人口为1128%,80岁以上人口患病率高达10%"(见5三联生活新周刊62001年5月9日)休闲内容庸

俗化!休闲行为被动化"报刊杂志!文学作品!影视!舞蹈!戏曲等文化艺术形式远离老年人,使得老年人的精神食粮极度匮乏"这个问题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反映老年人生活!符合老年人欣赏习惯的文学作品很少,即使偶然有合他们口味的演出,又因为价格太高!演出场次少!演出地域的限制而无法如愿"许多老年人戏称:/面包虽有,精神却时时感到饥饿"0因而,休闲生活的质量较低"由于中国电视的普及率只是近些年的事,对电视的理解还只限于感性阶段,对其负面影响缺乏足够的认识"据零点公司的调查,60岁以上的老人每天看电视约为4小时16分"近些年来,老年人高发的心血管疾病!/三高0(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偏瘫!肥胖!癌症等疾病,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整日坐在电视机前,缺少体育运动和精神运动而导致的"社区建设不能充分地适应老年人休闲生活,尤其是文化精神生活的需要"从整体水平上看,社区管理人员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差,尤其在组织老年人休闲生活方面,更缺少专业人员"尽管在几年前,沿袭了几十年的/小脚0居委主任(由文化程度不高的老年人担当社区管理人员)已被年富力强的新一代所替代,但是整体文化水平仍不高,尤其缺乏社区管理专业的培训"从我们对上海和北京两市居委会的调查和了解看,这方面的问题也很突出"近年来,社区建设虽然已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但对社区管理人员的培训!对社区建设理论!社区专业教育等方面的工作还没有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另外,以社区为主的文化设施数量十分有限"特别是文化广场!露天演出!科普画廊!街头报亭!社区图书馆!志愿者活动等既有意义又方便可行的休闲形式较少"让我们看下面这组数字:

以1999年为例,全国有艺术表演团体2632个;艺术表演场所1911处;文化馆2905个;公共图书馆2767所;博物馆1364个;广播电台296个,电影厂31个;故事片102部;电影放映单位69000个;电视台357座;电视剧发行数6227部(集);出版社530家;书店13573个;图书141831种;杂志8187种,文学刊物537种;中国作协会员6647人;报纸2038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50处;文物保护管理机构1937个"(引自5光明日报62000年12月13日)如果将每项数字除以1219亿人口,这些文化娱乐设施已是微乎其微,即便是完全服务于113亿老年人,也只是杯水车薪"

此表引自李龙吟/美国社区文化之我见0,北京晨报,

2000年8月24日

不仅如此,许多公共休闲娱乐设施不只是一个摆设,通常情况下禁止使用,除非有上级来此检查工作,才做作官样文章"有的场馆虽然开放,却因收费较高而使老年人望而怯步"因此,大多数老年人的闲暇时间,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的老年人还仅仅囿于自己的家庭"(近年来,北京!上海等大都市正在改善这方面的建设,经济便利的公共娱乐健身设施已经较多地出现在街头巷间")老年休闲的观念比较落后"首先,老年人自身观念保守"中国当前的老年人群成长于旧中国艰难困苦的生活环境中,潜在的老年人群也是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一代人"特定的历史条件使他们把工作看得高于一切,任何闲情逸致都被视为资产阶级情调"因而,到了晚年既没有休闲的观念,又缺乏休闲的技能,造成这一群体在对休闲时间的利用方面出现真空地带"近些年来,法轮功大行其道,正是李洪志一伙人钻了人们闲暇时间空虚的空子,也说明人们普

遍缺乏对生命整体性的认识"另外,政府!社会及非老年群体误以为人的晚年生活吃好!喝好!不生病足矣,而缺乏对老年休闲生活的考虑,使得社会条件支持系统相当薄弱"尽管近些年来,政府对老年人的休闲生活条件进行了积极的改善,但是,还只限于局部,远远不能满足大多数老年人的休闲需要"社会对与老年相关的各项服务意识比较欠缺"老年人一旦退出/单位0,就会感觉生命的一半已经没有了"脱离感是因为社会没有为老年人再提供新的角色和位置"除了老年大学外(能到老年大学读书的人也是少数),社会对老年人的休闲问题很少关注"他们缺乏社群感,在社会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这是一种精神的贫穷"老年教育市场投入不够,据一项对北京市东城区老年大学的调查,该校成立于1985年,现在已有学员一千余名,班级多达20余个"但是由于没有固定的校址,学员们上课只好/打游击0,许多想上学的老人因为教室有限而上不了学"据悉,浙江老年大学的情况也有相似之处,一堂普通的政治课竟吸引了800人"大家为了争得一席之地,往往是下午两点钟的课,不得不在中午就坐进教室,因为座位有限,来迟了就要站在走廊听课"对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的社会需求不够关注"随着人的寿命的不断延长,高龄人数也急剧增长"于是,老年人群意味着由60-90岁以上的不同年龄段的人组成,年龄跨度达30-40年"我们绝不会认为在人生的其他任何阶段中,将年龄相差30岁的人放在一起相提并论,但是,我们却常常把60岁的老人和90岁的老人混为一谈"这样的认识势必影响政府决策!社会服务机构的安排!社区休闲设施的建设!休闲政策的制定以及休闲组织的形式,无法顾及各年龄段老年人的休闲需求,也无法发挥各年龄段老年人的积极作用"

因此,充分认识与老年休闲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将会为相关部门有针对性地解决老年人休闲问题提供一定的决策依据"

老龄化社会对公共服务和公共财政发出强烈呼唤和挑战北大教授谈如何应对中国老龄化社会危机

夏学銮:目前中国已有21 个省(区、市)进入老龄社会,老龄化压力已经开始显现。与其

他国家相比,中国人口老龄化具有六个特点:

1.老年人口规模巨大。截至2004 年底,中国60 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43 亿,预计到2051 年

将达到4 亿多的最高值,之后将一直维持在3~4 亿的规模。根据联合国预测,21 世纪上半叶,

中国将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

2.老龄化发展迅速。65 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提升到14%,发达国家大多用了

45 年以上的时间,而中国只用了27 年,并且在今后一个很长的时期内都保持着很高的递增速度,属于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列。

3.地区发展不平衡。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具有明显的由东向西的区域梯次特征,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明显快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以最早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上海(1979 年)和最迟

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宁夏(2012 年)比较,时间跨度长达33 年。

4.城乡倒置显著。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历程表明,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一般高于农村,中国的情况则不同。目前,中国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 1.24%,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

续到2040 年。到本世纪后半叶,城镇的老龄化水平才将超过农村,并逐渐拉开差距。5.女性人口数量多于男性。目前,老年人口中的女性比男性多出464 万人,2049 年将达到峰

值,多出2645 万人。

6.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发达国家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先富后老”,而中国则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未

富先老”。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都在5000~10000 美元以上,而中国

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刚刚超过1000 美元,仍属于中等偏低收入国家行列,应对人口老龄化

的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

中国社会公共服务发展的瓶颈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公共服务财政的缺位。财政瓶颈是中国社会公共服务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公共服务财政预算不成比例的缺少,同时直接制约着公共服务的范围和质量。公共财政预算不成比例的缺少包

含两层含义,一是中国总体财政预算在整个国家GDP 中的比例过低,例如,2003 年中国GDP 数

量为116694 亿元人民币,而该年的财政预算只有11180.90 亿元,仅占该年GDP 的9.6%,这与发达国家的福利财政预算大多占其国家GDP 的20%~30%相距甚远。二是公共福利预算在整个财

政预算中的比例过低,2003 年中国财政预算为11180.90 亿元,而其中教育预算为246.17 亿元,

医疗卫生预算为19.99 亿元,抚恤和社会福利救助预算为2.05 亿元,社会保障补助预算为38.41

亿元。包含有福利开支的这 4 项加起来才只有306.62 亿元,仅占该年财政预算的2.7%,这与澳

大利亚甚至朝鲜等国家的社会福利预算均超出国家财政预算的40%以上相比,更是不可同日而

语。公共服务财政的缺位反映的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缺位,转变政府职能包括政府越位的回位、

缺位的补位和错位的正位三个层面。这就要求政府及时补位,扩大公共服务的财政投资。

2.公共服务项目的匮乏。公共服务项目的匮乏是中国社会公共服务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虽

然它是公共服务财政缺位的必然结果。但是,公共服务项目本身的发展也是推动公共服务财政发

展的重要因素。公共服务项目发展与公民权利意识和服务需求的发展紧密关联,权利意识和服务

需求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经济基础,另一方面也取决于观念转变。因此,转变传统生活方式,追

求舒适幸福的生活质量和多样化的现代休闲生活是培育权利意识、提升服务需求、创造服务项目

的关键。

3.制度福利模式的缺失。制度福利模式的缺失是中国社会公共服务发展滞后的制度原因,按

照社会福利专家威林斯基和莱鲍克斯的说法,社会福利分为剩余模式和制度模式。剩余模式又称

选择模式,当正常的供应渠道──市场和家庭──失灵时它才介入进来,发挥的是紧急救助的功

能,其接受者往往要经历一个“侮化”的过程。制度模式又叫普遍模式,发挥工业社会的第一线

功能。这里既没有紧急事件,又没有“侮化”过程,有的是当代公民应该享受的基本权利。中国

社会公共服务发展的滞后,意味着制度福利模式的缺失,这种缺失是以剩余福利模式的泛化为补

充形式的。这就是说,政府在社会公共服务上的开支大部分通过预算外的社会救助和以转移支付

的形式花掉了。这种预算外的财政追加,一方面增加了社会公共服务的随意性、非规范性和非制

度化等等漏洞,另一方面也强化了社会救助的施恩倾向和“侮化”性质。发展制度福利模式,视

福利为公民的权利而不是政府的恩赐,行事先之仁政而不是事后之救济,送公民以制度权利而不

是个人温暖,是促进中国社会公共服务发展的制度保证。

中国养老保险基金缺口不断扩大,要应对2030 年人口老龄化高峰,战略储备金至少要达到25000

亿元人民币,中国养老保险制度亟须修正

从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中

养老模式的选择谈居住区规划设计

安徽建筑2005-1

1.我国现阶段主要的养老模式分析

我国现有的养老模式有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家庭养老+

社会服务" 但就为老年人提供相应的生活环境研究而言!根据

居住空间的不同特征!其分为以下3种类型"

1.1普通住宅养老模式

这是一种传统的住宅养老模式"老人继续居住于自己的住

宅中安度晚年!此类住宅就是普通住区的普通住宅!目前它们

构成养老居住环境的主体" 其基本特征是老人熟悉的居住环

境!由子女#亲朋#邻里建立起来的稳定的情感网络和提供生活

协助的家庭照顾系统"

1.2敬老院养老模式

该模式包括敬老院#养老院#老年福利院等专为接待老年

人(尤其是高龄老人和不能自理的老人)安度晚年而设置的社会

养老服务机构!其中设有起居生活#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多项

服务设施!有一套完整的供养标准和措施" 主要服务对象是社

会中低收入阶层中希望获得完全生活照顾的老人"其基本特征

是集中的老年生活群体和专业化老年服务系统"该服务系统对

老人的基本生活起居提供完全服务!并对其健康状况负完全责

任(图1)"

1.3老年公寓养老模式

老年公寓是按老年人的特点设计! 并配有专业化的基本生

活服务系统和护理系统的老年居住建筑" 老年公寓养老不同于

传统的普通住宅养老!又不同于一般的敬老院养老"普通住宅养

老的老年人分散居住在原有房屋中!缺乏无障碍设施!不便受到

社会化服务的帮助$ 一般的敬老院使老年人集体居住# 统一管

理#高度集居化!有自理能力的老年人通常不愿接受" 老年公寓

养老的最大特点就是老年人独立生活单元的集居化(图2)"

2.“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是养老趋势

中国的社会基础源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为特征的

农业社会!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 2000年北京市勺海市场

研究公司对1000户北京市居民家庭进行了一次随机抽样电话

调查!选择家庭养老的占95.8%,选择社会养老的占4.2%"

% 居家养老& 是我国主要的养老模式,根据社会学#人口

学#经济学等方面有关专家的调研与分析,% 社会养老& 是当今

世界上先于我国进入老龄化国家的主要养老模式"又经过对我

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和我国养老传统文化等的有据分析,我国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达到! 社会养老" 的水平,正处

于由家庭养老向! 社会养老" 过渡的阶段#但是! 家庭养老" 在

各种社会因素下,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局限性# 所以! 居家养老"

便是! 家庭养老" 的一种发展和延伸,是! 以家庭养老为主,社

会养老为辅的养老模式" ,也就是要! 积极调动社会各个方面

的力量来组合成一个最符合老年人意愿的$一个最有利于保持

和加强老年人自立能力的$一个最切实可行的和一个最有效率

的养老保障体系" #

因此%一方面%我国的住宅建设应从适应新一代家庭养老

机制的实际需要出发%以新的观念来指导$研究和设计适应老

年人需要的住宅建设模式%为老年人自立的生活提供条件# 另

一方面%要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和积极性%建立完善的! 社会

服务" 机构(Assisted-livingFacility)%对家庭养老方式进行补充

通过良好的服务网络使家庭养老成为可能#这种服务方式不仅

让老年人继续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环境%减少因环境改变给他们

带来的压力%同时也有利于培养老年人生活自理的能力%延缓

衰老的过程#

3.“居家养老”对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影响

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必须满足以! 家庭养老" 为核心

! 社区养老服务" 为重点,适于! 居家养老" 这一当前主流的养

老模式下的方便$舒适$安全$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为原则,达

到基本满足老年群体在居住区中,对! 居家养老" 的! 六个老

有" ,即老有所居$所养$所医$所学$所为$所乐的各项要求的目

的# 所以,在居住区建设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强调! 家庭养老" 的核心功能

目前,虽因各代经济状况的变化$ 家庭结构的缩小及

! 4-2-1" 的家庭数量的增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家庭养老功能

已经弱化了#但是! 家庭" 仍然是老年人难以割舍的爱巢%其原

因有&!! 家庭" 是老年人长期居住之所’"! 家庭" 可充分体

现老少代供养双方的精神慰藉和生活照料’#! 家庭" 可进行

方便$自然的代际之间的经济互济# 因此,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

计中,必须强调! 以家庭养老为核心" 这一点#

3.1.1选用合理比例的老少共居的住宅单体# 据调查%我国

的绝大多数老人愿意在家养老,所以在规划区的规划设计中应

选取相应比例的老少共居住宅单体,为老少多代户,特别是三代

户所需的! 二代居" 创造共居的住房条件#

3.1.2老少共居的住宅单体设计应满足老少户可分可合及

便于双向照顾的要求#由于生活观念$习惯及兴趣爱好的老少差

异,老少户共居的单体设计,应满足共居户居住的多层次要求# 3.1.3设置一定比例的$供独居老人户(老年单身户和老年

夫妇户)居住的$具有相应服务设施的老年公寓式住宅或老年

公寓# 据调查,由于老少代的主客观原因,或部分因为住宅条件

的限制,老年人独居的比重日趋上升#

3.1.4在住宅内,老年人的卧室$起居室应该向阳布置#老年

人在住宅内活动的时间,远远多于中年和青少年#为此,其卧室

起居室应向阳布置,特别宜朝南或朝东布置#

3.1.5住宅内凡是老年人涉足的地方,均必须考虑和设置保

障老年人方便$安全的相关设施和措施#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

长其体能将逐渐减弱# 为此,在住宅内必须考虑防滑$防碰撞

防摔跤等既安全又方便使用的相关措施#

3.1.6老少共居的住宅和老年公寓式住宅应安排在阳光充

足$接近公共绿地$环境优美的地段#

3.2强化居住区内养老服务的辅助功能

(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50180-93)中,对居住区内应设置的基本设置已经有了具体的规定,但是随着人口老龄

化的迅猛发展%还有许多方面急待完善和补充%老龄设施就是

居住区规划设计中急需补充的内容之一#

3.2.1增设和完善居住区老年公共服务设施,其中包括:

$老年人日间活动中心*主要为低龄健康老人提供健

**

身$休闲$交往等兴趣爱好及培训’

%托老所*主要为日常需要照料$照顾$护理的老人提

**

供服务’

&医疗保健设施*包括小型医院$门诊所$医疗站’

**

’老年人咨询中心*包括老年人权益$ 婚姻$ 财产$旅

**

游$再就业等相关老年人问题的咨询服务’

(上门服务中心*包括生活服务&洗衣$洗刷$个人卫

**

生$保健护理$精神慰藉等#

3.2.2扩大和完善居住区内的绿地系统

)开辟和扩大老年人健身$娱乐$休闲$交往的户外活动场

所’

*强化组团绿地的作用及精心设计房前屋后的庭院绿地%

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活动空间范围将会缩小%其

对房前屋后绿地的需求远高于小区中心绿地’

+重视将居住区内的消极空间作为老年人的积极空间’

,绿地中心的设置应便于老年人的到达#

3.3强调方便$安全$快捷的步行系统

路网结构宜人车分流,特别应强调老少共居住宅$老年公

寓式住宅与老年人涉足的公共场所之间应以方便$安全$快捷

的步行系统相连’步行系统两侧应设置供老年人休息$交往的

座椅’步行道路的宽度与纵坡应适于老年人$残疾人及轮椅的

通行要求#

3.4居住区内涉及老年人的住宅和相关的处所$ 规模与指

标应科学合理

3.4.1老少共居住宅及老年型公寓式住宅或老年公寓的兴

建比例,应根据老少户共居率及老年户独居率而定#

3.4.2各项老龄服务设施的设置规模$处所及相关指标,应根

据其服务的范围+ 人口, 及设置内容而定,如! 老年人日间活动中

心" $! 小型医院" 宜设置在3000人及3000人以上的居住区内# 3.4.3有关涉老建筑单体内的设置要求,可根据即将出台的

行业标准( 方便老年人使用的建筑设计规范) 设置#

4.小结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家庭结构变化等

诸多因素的制约%在! 社会养老" 困难$! 家庭养老" 弱化的前

提下%以! 居家养老为主%社会养老服务为辅" 的养老模式%在

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 是最适合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养老模式#

因此%作为居家养老的主要基地的居住区%必须适应这种变化%

满足为数众多的老年人及老年群体依赖于居住区内欢度晚年

的基本需求%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也是城市建筑工作者的责任#

参考文献

1.于学军中国人口老化的经济学研究[M]中国人口出版社2.张文范积极创造居家养老的新环境[M]1998

3.罗德启世纪之交的老龄居住问题[J]建筑学报1996.14.杨晓文老龄化城市居住环境[D]硕士学位论文

5.张剑敏马怡红新世纪初上海老年人住房需求调查

研究[Z]2001.3

6.李烈鸿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 年/8 月/5 日/第004 版

要闻·社会

家庭、社区、机构养老一个都不能少

周鲁吕东锦

■家庭养老:亲情浓负担重

家住北京龙泽苑的杨先生,婚后和父母一起居住多年。

“爸妈这么大年纪了,子女应该照顾好他们。”杨先生边说边给父亲的茶杯里续满热水:“和父母住在一起,一来我们放心些,二来父母也能享受到亲情。”

如今,靠子女承担的家庭养老仍然是中国人最传统的老年赡养方式。目前北京城区约99%的

老年人口属于居家养老,其中家庭养老占多数。

家庭养老固然能细心到位,但是杨先生也表达了他的顾虑,他和妻子都有工作,孩子又要上学,每天难以抽出很多时间陪伴父母。“工作上压力一大,有时候真忙不过来。”他说。

杨先生的处境凸显了当前城市家庭养老的一个问题。

长期的独生子女政策,使许多家庭面临“421”的家庭养老格局(即一对夫妇,上有4 位老人,下有一个孩子),单纯靠子女养老显然势单力薄。

“这种延续上千年的养老方式有它的优势,那就是照顾周到,亲情关怀,成本较低等等。”北京市社会福利管理处的魏小彪说:“但显然,传统的方式如今也面临着新的问题。”

■社区养老:兼享公共服务

西城区汽南社区内的王大爷是离休老干部,一身白色的棉质太极衫让他看上去精神矍铄。他操着一口浓重的山东口音说,老伴去世后,儿子忙于工作不常回家,让他的生活感到很乏味。“有时,周围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我就整天开着电视,好让屋里有个响声。”

社区开展养老服务以后,王大爷的脸上开始有了笑容。每天早晨7 时,他准时起床去打太极

拳,白天的时间就和棋友下下棋,或者和票友去唱唱戏。“在我们这帮人里啊,我还是拉二胡最

好的呢。”他笑着指指他的二胡。

看见父亲如此开心,王大爷的儿子心里也踏实多了。“我工作很忙,没时间照顾老爷子。最多只能晚上回来陪他聊聊天。现在看到他老有所乐,我心里这块大石头可就放下了。”

社区养老是京城居家养老的另一种形式。它的特点是老人不用脱离家庭,对老人的服务照料既可依靠家人的亲情关怀,又可以依靠社区服务机构提供的公共服务,比如信息服务、生活服务、

医疗服务、精神文化服务和法律咨询等等。

北京市政府从去年开始加大了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扶持力度,使之形成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部分。政府主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来扶持、鼓励提供养老服务的专业队伍。

■机构养老:前景广模式多

和其他老人不同,78 岁的朱法文老人选择了居住到北新桥社区三和老年公寓中,军人出身的

他更适应集体生活。

“住老年公寓是经过全家人同意的。”依然保持着军人风度的老人微笑着说:“儿女们不想让我寂寞。”

朱法文老人的老伴去世后,几个孩子都忙于自己的工作,将老人单独留在家里,他们既不放心,又担心老人寂寞。

住进老年公寓后,朱老的娱乐生活变得丰富起来。他喜欢下棋,老年公寓里许多员工都有朱老“杀”过的经历。朱老更喜欢看书,全天开放的公寓图书馆里,有他最喜欢的《军事博览

和《健康之友》等报刊。

“现在,每天吃饭的时候,还有人专门扶我下楼吃。”朱老笑眯眯地说:“饭菜也可口,两两素一汤。这里的人对我啊,就跟我的亲人一样。”

机构养老是指老人离开家庭,进入养老机构养老的一种模式。目前北京选择机构养老的老大约在1%左右。

北京市有300 多所养老机构,其中,政府办的约占2/3,民办的占1/3。这几年社会办老机构发展较快,还出现了政府投资、企业经营的公办民营新模式。

■社会养老产业有待更大发展

按照国际惯例,60 岁以上的老年人达到人口总数的10%就意味着进入老龄化社会。2005 底的最新数字显示,北京现有60 岁以上的老年人202 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4%。市老龄委的

研预计,2025 年时北京市老年人口将达到360 万,达到总人口的30%左右,即每3 个人当中就

一个老年人。

针对这种局面,有关专家对养老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们指出,在提倡全社会尊老爱孝敬父母的同时,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产业应该成为未来社会养老的主流。随着今后老年人口的

速增长,以及未来老年人消费观念、习惯的改变,对于社会养老服务及机构养老的需求会不断

加。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去年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现在45 至60 岁年龄段的人当中,有30%的

期望将来进入养老机构养老。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推动社会养老产业的发展显然已成为当务之

中国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经济学思考

刘鹏飞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北京

西北人口

三"老年产业$老龄化社会当然选择

$$

$1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的变化#需要社会为其提供

特殊产品和特殊的服务!追求晚年生活幸福是每个人追

求的目标#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 要实现这个

目标# 必须营造一个适合老年人生活的物质和精神环

境! 银色产业是老年人晚年生活幸福的基础条件! 恩格

斯把人的需要概括为三个层次#即生存需要"享受需要

和发展需要! 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不仅希望能够吃饱

穿暖#而且希望能够生活得更充实更有意义#使自己不

断地实现自我价值! 银色产业发展的宗旨在于六个%老

有&#即%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教"老有

所学"老有所乐&!

我国现有离退休人员中科技人员约有!++ 多万人# 占全部科技人才的五分之一#其中,+ 岁以下具有高中级

职称"身体健康"有能力继续发挥作用的约有%++ 万人#

他们几十年知识的积累# 有扎实的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

验! 老年人重新工作之后#不仅增加了收入#而且从工作

中获得了成就感#使老年生活过得更有意义!%老有所教"

老有所学&#体现了老年人对更新知识和观念的追求! 在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如果不接受新知识#人

就难以适应社会生活! 对于老年人来说#继续学习#不仅

自己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更好地融于社会#而且

能够从学习中增长知识#得到精神的满足!老年人要实现

%老有所教"老有所学&#离不开老年教育产业的发展!%老

有所乐&#体现了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望! 老年人

退休之后#文化娱乐在老年生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要娱乐#就需要有适合老年人活动的场所(活动形式和活动用

品#这些需要靠发展老年产业来提供! !

%1 老年产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消费者主权地位不言而喻!庞

大的老年消费市场# 必将刺激老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老年人消费需求和消费力不断

上升#老年产业正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 目前

我国老年人口约$1. 亿# 且年递增.1%-! 预计到%+$+

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1. 亿#到%+/+ 年#老年人口将达到/ 亿#庞大的老年群体的需求会越来越大! 我国

城市老年人中#/%10-的人拥有储蓄存款! 预计到%+$+ "

年老年产品的购买量将达到$ 万亿元人民币!老年市场

和老年产业将为拉动内需提供一片广阔的天地#但巨大

的市场潜力与我国目前相对苍白的老年产业形成了巨

大反差! 一方面银发市场亟待开发’另一方面资源的配

置难得2惠临2!发达国家的老龄商品市场有了很大的发

展!在法国#厂商为了迎合老年人的需要#千方百计发展

老年人商品和服务市场#从药品到宠物食品"适合老年

人假牙咀嚼的口香糖等#深受老年人的喜爱! 美国厂商

设计的脚踏式开关电冰箱"按钮式自动弹簧锁"自动配

药服药定时器等都很受老年人的青睐!老年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 首先表现为增加了商品的种

类#扩展了服务的领域#促进了市场的繁荣#增加了社会

的财富#扩大了就业的渠道#推动了经济的增长’其次表

现为通过发展老年产业的关联效应和连锁效应#促进了

其他产业的发展#比如说要搞老年教育#需要有教育设

施#要搞老年医疗#需要有医疗卫生设施等等!这刺激了

生产资料市场对生产资料的需求#给经营生产资料的厂

商带来商机#促进生产资料生产的发展!

’(发展老年产业有助于扩大就业领域!缓解就业压

力!维护社会稳定" 我国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

期内!就业压力很大" 因为!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

国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量还会增加!每年都有数量很大

的新生劳动力需要就业#经济体制改革要求国有企业必

须实行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导致一大批职工下岗!这些

人需要重新就业# 发达国家一般每千人平均有)* 个企

业! 而我国即使把个体户按每$* 个折为$ 个中小企业

计算!每千人平均企业数仍不到+ 个"中小企业数量少!

使得就业岗位增加困难#我国的城市化程度低!随着工

业化和城市化的进展!有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

出来就业"导致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要解决就业问题!就

需要创造就业岗位!而发展老年产业就可以创造大量的

就业岗位"这是因为!!我国老年人口多!老年市场的需

求大!老年产业涉及的领域广!所能吸收的就业人员将

是一个很大的数字#"我国老年产业是一块尚未开垦的

处女地,发展潜力很大!其吸纳就业的能力同样也被十

分看好# #老年服务业是构成老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

分!而老年服务业属于第三产业-是劳动密集性产业!吸

纳劳动力强!同时由于第三产业内部差异比较大!对劳

动力素质要求的弹性比较适合我国下岗人员文化技术

素质参差不齐的状况!能较好地解决各种素质下岗人员

的就业问题#$老年服务主要是以社区为基础向老年人

提供的服务!这也是联合国$联合国老年人原则%和联合

国$老龄问题宣言%等所强调和支持的一种服务方式&社

区老年服务的特点是就近’方便!多由社区内成员参与

服务!不需要很复杂的机构和设施!需要的投资较少!这

样单位投资所能解决的就业人数就较多!有利于解决更

多人的就业问题"

./ 发展老年产业是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构建

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如何对待老年人!(老吾老以及人

之老)是中华民族千年文明的传承!而实现(人人平等’

老少共融)!是现代文明和社会进步的要求&由于城市化

以及由此导致的社会变迁!老年人的地位受到冲击& 这

在家庭和社会两个层面上都有反映&由于家庭结构功能

的变化!和知识更新!老年人往往被视为保守’固执’难

以接受新事物的代表0由于体力和精力下降!老年人难

以得到公平’合理的对待!难以平等地享受经济发展的

成果和充分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 联合国($+++ 年国际

老人年)的主题就确定为(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

会)& 在当今社会里!老年人既是发展的参与者!也应是

发展的受益者!他们的传统地位应得到尊重& 和谐社会

里!不应有年龄歧视!应致力于创造能适应老龄化和有

利于健康生活方式的环境!即满足老年人的交通’住房

和通讯等方面的特殊需要!实现资源的共享!共享包括

生存资源的共享’发展机会的共享’社会成果的共享&要实现这些共享!都离不开老年产业的发展& 只有发展老

年产业!才能为老年人的发展提供机会’创造成果!使共

享成为可能&

)1 发展老年产业有利于减轻和克服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老龄化给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能够通过发展老年产业加以抵消和克服& 如老龄化导致的劳动力供给不足问题! 通过发展老年产业!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得以缓解& 开发老年人

力资源!不仅满足了老年人老有所为的需要!而且缓解

了劳动力的不足!降低了社会负担& 同时还可以增加老

年人的收入!减轻其他劳动人口的负担!使社会可以拿

出更多的资金用于发展生产&对因养老而加重社会负担问题!不能只看到负担!还应看到因老年消费扩大所带

来的巨大商机& 从已经进入老龄化的国家来看!通过开

发老年人力资源!延长人均劳动岁月!以及由老年消费

市场的扩大所带动的老年产业的发展!能够减少和消除

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

老龄化社会与公共图书馆的新使命

季维俭(龙泉市图书馆浙江龙泉323700)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7年第2期(总第110期)

1.老龄读者心理分析

1.1陷入精神孤独的老龄读者

1.1.1空巢老人

/三世同堂0!/四世同堂0曾经是中国传统社

会的主要家庭模式,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也曾是

老人最大的慰藉所在"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传

统家庭结构正在被打破"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大

量出现,家庭小型化和老龄化的加速,使空巢家庭

激增已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空巢家庭的形成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人们思想观念!生活习惯改变的结果"随着经济的发展!住房条件的

大幅改善,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两代人之间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差异,让许多老年人更喜欢独居" 再加上社会经济大发展引发人口流动性越来越大,一些年轻人选择到外地或外国定居,而老人们大多留在了故乡"因为身边缺少亲人陪伴,空巢

老人的生活往往比较孤独,老年人如果长期处于心理孤独状态,首先会带来情绪上的改变,表现为情感脆弱!容易灰心!进取心差!自卑!自责等心理症状"这些心理症状比病痛更加折磨人,如果得

不到及时的排解和抚慰,便会导致老年性痴呆症等一系列心理疾病的发生,老人精神世界需要多方关爱"

1.1.2边缘人群

在我国,退休年龄有严格的限制"一旦退休

就意味着从单位人变成社会人,由主流人群进入边缘人群,个人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很多老年

人丧失了话语权的同时也丧失了生活目标"让老年人消除边缘人群的失落感!自卑感!孤独感,是

一项重要的工作,问题的解决,既要通过老年人自身的努力,也要通过社会的努力"

1.2追求生活质量的老龄读者

1.2.1社会和谐发展中追求品质生活的老龄

读者

建设一个和谐社会无疑不能忽视老年人口的

需要,尤其是对于中国这个/未富先老0的特殊型的老龄社会来说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更是关系到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不仅要给老年人的

生命以时间,而且要给老年人的时间以生命0已成为一种基本共识"给老年人的生命以时间,就意

味着我们的社会应该充分重视老年人的生存生活需求,有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保障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让他们更多时间享受到社会进步带来的种种便利;给老年人的时间以生命,就意味着我们的社会有责任和义务努力提高我们的服务水平,以保证老年人在人生晚年的生活是高质量的"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主要目标就是健康长寿,仅仅延长生命而不增加生活质量是没有意义的,长寿并不是我们最终目标,健康长寿才是人类追求的目标"

1.2.2学习型社会中追求终身学习的老龄读

知识经济时代是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时代,

学习将贯穿人的一生"老年教育既是我国整个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又是终身教育体系的最后环节"5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0计划纲要6提出, 我国老龄工作的总目标是加快老龄事业发展步伐,重点解决老龄事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落实

/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

所为!老有所乐0,把老龄事业推向全面发展的新阶段"老年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教育和学

习活动实现上述目标,为老年人提供社会参与和交往机会,提高其社会参与能力"

2.图书馆的新使命

面对老龄化社会带来的种种问题,作为社会

文明进步标志的图书馆,理应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2.1图书馆应该成为老年人的精神家园

孤独的老年人群体需要一个精神依托,一个

精神家园"从工作单位退休,离开几十年相伴的

工作岗位和同事,老年人有失去/家0的感觉,有些老年人易于失落和孤独,他们需要重新进入一个新的社会群体,今天我们已经有了社区的各种形式的老年人组织,但老年人通过图书馆这一场所来进行各种活动目前还相对较少"无论是从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和设施条件,还是从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来说,图书馆都应该成为老年人的精神家园"

图书馆不仅仅是一个阅读场所,也是人们观

光!交谈!休闲!娱乐的场所,是具有综合功能的社会文化中心,图书馆服务在文化层面上具有不可或缺的存在价值"图书馆服务沟通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联系,也提供了人们相互交流的场所,正如荷兰鹿特丹市立图书馆馆长舒茨先生所说:/不少读者来到图书馆,并不一定是为了想看某一特定的东西,而是随便浏览一下,看看有什么值得一看的东西,或者只是来会会老朋友,他们把图书馆当成了第二起居室"0作为特殊读者之一的老年读者群体,他们有着与一般读者不同的阅读需求!阅读目的,从一般意义而言,他们的阅读不是学习和工作的需要,而是纯粹的个人兴趣和爱好,没有多少功利目的,更多的是精神生活上的追求,图书馆恰恰能满足老年读者这一需求"老年人进入的图书馆,不仅是一个可以安静阅读的环境,也是一个可以与他人交流沟通的场所,这是他们远离孤独,融入社会的一个精神家园"

2.2图书馆应该成为老年人的/终身进修学

老年居住区环境设计解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94180210.html, 老年居住区环境设计解析 作者:赵晓静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17期 [摘要]在高科技发展需要高思维、高情感的信息时代,其实老人更需要有富有精神情感的人文环境,以求加强联系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这就要求我们的居住区要成为具有人文关怀和精神感召力的人性化家园,使老年人生活有一个可以放松、娱乐,可以互相关怀,互相交流感情的“家”。 [关键词]老年人居住环境老年社区交流空间绿化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们从老年人和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看,他们从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工作者成为现在需要社会供养的闲暇人员。而在现代社会中,社会节奏越来越快,信息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必须通过信息与社会的沟通来争取社会投资,这就要求老年人必须提高社会沟通和人际交往的能力,走出家庭的“围城”,发挥老年人的社会优势,主动地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加强与社区、家庭以及社会各界的联系,并利用其丰富的生活经验优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为社会减轻负担,履行自己对社会应尽的义务。 因此我们的居住环境设计也应该从人类居住的行为模式上来看。我们还是以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其实老年人是非常愿意去和他们的邻近群体去交往的,因为他们有足够的时间,他们都面临着子女不在身边的孤独感,所以我们必须去创造一种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交往的居住环境。 所以,建筑的追求不应该仅仅是物质标准的硬件与管理服务的软件,更在于创造一种美妙的生活方式,一种引领未来的生活方式。近年来,在居住的基本条件被满足的情况下,人们 对社区的配套建设、社区文化、房屋的构造、社区环境设计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现代社会人际间转播方式的巨大转变,促成了全新的社会生活方式。现代性带来了个体的自主性,由此 也带来了对日常生活的关注。为让广大城乡居民在更舒适、更优美、更健康的环境中安居乐业,居住区环境景观应坚持以下原则: 1.利于老年人交往。赋予环境景观亲切宜人的艺术感召力,通过美化生活环境,体现老年社区文化,促进人际交往和精神文明建设,并提倡老年人公共参与设计、建设和管理。 2.符合老年人经济现状。顺应老年人节约心理及其经济状况,注重节能、节材,注重合理使用土地资源。提倡朴实简约,反对浮华铺张,并尽可能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达到优良的性价比。3.改善生态环境。应尽量保持现存的良好生态环境,改善原有的不良生态环境。提倡将先进的生态技术运用到环境景观的塑造中去,利于老年社区的可持续发展。4.坚持

老年人生活环境的整理

老年人生活环境整理 主讲人:赵慧 (一)老年人的居住环境要求 1、居住地面注意防滑:为老年人装修卧室,应采用硬木地板或有弹性的塑胶地板,公共场所使用反光度低、花色素净、易于清洁的防滑地面砖。 2、加强隔音避免嘈杂:老年人一般都有体质下降,或患有某些老年性疾病,有一大特点是好静。所以居家最基本的要求是门窗、墙壁的隔音效果要好,不要受到外界噪音影响。 3、居室光线要明亮柔和:要让老年人能看清楚家具和物品,同时,也应当注意不要让一些表面光滑的物品受到一定角度光线照射时产生的炫光,避免引起老年人刺眼、眩晕等不适。 4、家具灵活要便于移动:为老年人准备的家具能随季节而变换位置,可以方便老年人冬季保温取暖,夏季散热通风。 5、床的两侧都可以上下:老年人的睡床最好左右均不靠墙,这样既能方便老年人上下床,也能方便护理员照顾老人和整理床铺。床的两侧要设置床挡,避免行动不方便或躁动不安的老年人坠床。 6、常用物品方便使用:在老年人经常活动的周围,适当设置储物柜及台面,根据老年人习惯摆放常用物品,如:书报、零食、水果、水杯、电视遥控器等,以方便老年人拿取。 7、床边设置移动餐桌:床边设置可以灵活移动的餐桌,以方便

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床边就餐。 8、床头附近设置插座:在老年人床头设置电器插座,以方便必要时增强照明或使用医疗设备进行身体检查和医疗抢救。 9、床周围设置呼叫器:呼叫器设在老年人手能触及的地方,以方便老人求助呼叫。 10、卫生间设浴凳和扶手:浴凳方便老年人采用淋浴的方式坐着洗澡,坐便器旁边设置水平和竖直的扶手,便于老人起坐撑扶。 11、公共场所设扶手和休息座椅:为了方便老年人在走廊活动,公共场所两侧要设置扶手,扶手高度以80~90厘米为好。同时每隔20~30米设置休息座椅供老年人休息使用。 (二)老年人居室整理基本注意事项 1、避免选择方正见棱的家具:老年人腿脚不方便,为了避免磕碰,选择家具时避免方正见棱,最好是边角圆滑的。 2、居室色彩根据老年人特点:浅色家具显得轻巧明快;深色家具显得平稳庄重。老年人居室家具色彩要根据老年人特点做出选择。 3、门厅设座方便老人换鞋:老年人腿脚不便,体力不足,门厅内最好能有座位供老人坐下换鞋,座位或者鞋柜旁边要有可供撑扶的台面,便于老人起坐时撑扶。 4、客厅沙发软硬高低适度:老年人使用的沙发不宜过软,过软会让身体陷进去,久坐造成腰疼,起身时不方便。同时,沙发高度也要注意,最好坐下后,老年人大腿与小腿间的夹角在90度左右,以利于老人下肢的血液循环;背靠高度最好方便枕靠,使老年人即使久

城市老年人居住方式研究

王江萍:城市老年人居住方式研究 城市老年人居住方式研究 王江萍 【摘要】居住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有关老年人的居住环境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根据社会调查所获取的资料,结合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对目前中国老年人的居住方式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理想的城市老人的居住方式。 【关键词】老年入;居住方式;养老;理想方式 完善的居住条件和令人愉悦的物质环境,对于 所有人的幸福生活都是必要的,理想的居住方式对 于任何人的生活质量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为其 住所实际上就是其所有活动的中心,而适宜的居住 环境和居住方式对于老年人尤为重要,它有利于老 年人保持身体健康,心情愉快,减少对政府各类援 助的需要。2000年4月我们对武汉市部分社区居 家老人和中青年人进行了老年居住问题的调查,该 调查在武汉三镇各选取一个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小 区,按随机抽取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被访问的老 年人中60~70岁的占58.3%,70~80岁的占 28.3%,另有13.4%的老人80岁以上,居家老人 的问卷共回收187份(男性占43.3%,女性占 56.7%),中青年的问卷共回收92份,调查结果基 本真实有效。 统计结果显示,目前武汉市老年人的居住方式 以与子女同住为主占65.2%。有47.6%的老人希 望与子女共同生活,52.4%的老人希望与子女分开 居住;现与子女同住的老人有64.8%认为这种方 式很理想,而有35.2%的老人则希望能分开居住; 现与子女分开住的老人有84.6%仍愿与子女分开住,15.4%的则希望与子女同住(表1)。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中国老人“养儿防老”的观念正发生 表1老人居住方式调查结果 现在的居住人比例希望与子女比例希望独居比例方式数%同居的人数(%)的人数(%) 与子女同住12265.27964.84335.2 未与子女同住6534.81015.45584.6 合计1871008947.69852.4 252图1在宅养老独居老人对居住方式的选择 着变化,转而更注重生活质量。 调查表明,虽然有52.4%的老人理想的居住方式是独居,但大都选择住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生活,其中有82%的老人愿住在普通的住宅里,而与子女同社区近邻者居多数(图1)。这说明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居家养老仍占据重要地位。另外,在选择独居的老年群体中,不同年龄层选择独居的方式也不同,一般情况下年龄越高的老人选择独居方式的越少,这是由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及对传统居住方式的认可度决定的。当然,老人选择独居也并非完全割断与子女的联系,在空间上和心理上仍有与子女接近的愿望。 中青年人对未来老年人居住方式选择的调查结果显示,现在的青年一代(20~25岁)仅有28.5%,中年人(40~50岁)有42.8%,希望将来与子女住在一起(表2)。当他们进入老年时, 我国的各种养老机构已很完善,其中很多人会选择

为老年人营造最佳的居住环境

为老年人营造最佳的居住环境 现有的养老模式 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台恩普介绍,目前,我国养老方式总体分为社会养老和居家养老两大类型。居家养老,也称为在宅养老或家庭养老,从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生活方式和住宅 状况等方面的因素出发,大多数老年人采取了居家养老模式。比如上海2001-2010 城市老年人 养老方式选择及住房需求调查显示,选择与儿女在一起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95.8 %。 社会养老包括几种:一是养老院或福利院。老年福利院主要供社会上无人赡养的老年人居住,其中除了老年人个人使用的居住单元外,设置了简单的公用服务设施。此类养老院完全靠国家或 社会的慈善机构供养,属于救济型、福利性。目前这种养老方式“供不应求”。 二是老年公寓。老年公寓供老年人集居社会化养老使用,其中配有简单的公用服务设施,如餐厅、洗衣房等,老年人可减少部分家务劳动,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是否自理分为普通型和护 理型。老年公寓大多是社会力量承办的,价格较贵,而且有的配套设施还不太齐全,因此入住率 不高,只有40%左右。 第三种就是老年社区。它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方式。国家住宅工程中心联合十多个大专院校提出了“老年人居住社区”概念,倡导通过设施硬件的建设,将“被动养老”转化为“主动养老”, 提高老年人自信、自立和自强的生活方式。 这种社区理想化的模式是:多在环境优美的郊区,是以家庭需要为规划的全功能亲人社区,住宅多是家庭同住套型、邻居型、同一居住区内两套住宅单元的分开型等等,要有同时满足老、中、青三代的居住要求。它的根本特征是以家庭居住模式为主,并配置相应的服务设施和完善的 生活照料。 寻找更为现实的途径 对目前日渐热起来的兴建“老年社区”的概念,也有一些专家认为,普通住宅的老年化设计是发展趋势,刘东卫就持此种观点。他认为,其实所谓“适应老龄化社会的住宅”,并非一定要 集中建设“特殊的老年住宅”,而是住宅要满足不同年龄居住者的需求,使住宅具有灵活性和可 改造性。日本提出了“百年住宅”和“长寿住宅”的概念就是坚持的这一理念。 台恩普说,与发达国家相比,兴建理想的老年社区投入较大,对入住的老年人经济条件的要求也较高;而建造“纯老年人社区”,更不现实。而在我国目前多数老人还是居家养老的情况下, 在普通住宅中进行老年化设计,是更为现实的途径。应该对旧住宅进行改造,对新住宅进行长远

浅谈老年人住宅设计与室内环境

新疆兵团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 调查报告 2010 届建筑施工与管理专业 调查报告题目:调查现有老年人住宅设计与室内环境 学号:1065101402491 姓名:朱英英 办学单位:兵团电大农九师分校__________ 学员工作单位:新疆兵团农九师勘测设计院 指导教师姓名:_____刘幼珍____ 指导教师工作单位:新疆绿翔建安公司职称(务):高级工程师 调查报告撰写时间:2011.8

调查现有老年人住宅设计与室内环境 1、我国人口老龄化状况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己于1999年成为老年型国家。我国是世 界上老年人El最多的国家,现在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世界老年人口总数的2l%,2030 年将达到26%。2000~2030年为中国人口老龄化高速阶段,老年人口比重年均上升0.39个百分点,2l世纪20年代开始进入高峰期。以发展中国家水平的经济应对发达国家水平的老龄化问题,将会是我们面临的一项严峻挑战,对于老龄化所带来的一系列相关问题我们必须未雨绸缪,认真对待。中国的城市和社区在迈入2l世纪的过程中将伴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一步步加深。老龄化对未来城市和社区的影响并不单是物质层面的问题,还有与物质环境密切联系的一系列社会学问题。自70年代初中国政府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生育水平开始大幅度下降,然而由于人口基数庞大,人口发展的惯性是中国人口面临着“低生育率,高增长量”的困境,伴随着人口数量的问题,中国人口年龄结构也正在悄然老化,人口结构的老化问题越来越突出。中国的人口老化的基本现实是老龄化人口绝对数量大、老化速度快、而且人口老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而提前出现。 2、老年住宅发展状况 居住问题是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的问题,几十年来我国的居住状况由解决有无住房的问题到向小康型居住过渡。不同阶段,人们对居住条件的要求明显不同,评价住宅的标准也不同。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相应提高国民居住水平,是各国都需要加以解决的问题。2004年11月22日,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颁布了我国居民康居标准,即:到2020年,我国居民住房要从满足生存需要,实现向舒适型的转变,基本做到“户均一套房、人均一问房、功能配套、设施齐全”。发展老年住宅是发展我国住宅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民经济和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居住问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3、老年居住建筑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老年人如何居住,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房子和环境? 老年居住建筑指专供老年人居住、符合老年人体能心态特征的建筑,包括老年人住宅,老年公寓、干休所、养老院和托老所等。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能心态会发生变化。老年住宅在设计上应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这些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增加适合于老年人生活特点的辅助设施,活动空间,为老年人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老年往宅需求量大供应紧缺 在老龄化的发展中,老年人的需求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一些大城市里,多数父母与成年子女更愿意分开居住。而普通住宅的各项设施并不符合老年人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的需求,因此,

浅谈中国城市旧城区中的“空巢”老年人居住环境问题

浅谈中国城市旧城区中的“空巢”老年人居住环境问题 【摘要】在今后的半个世纪里,我国老龄人口将会经历一个飞速增长的阶段。由于我国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将会先于其他地区面对老龄化问题,而我国绝大部分城市老人现阶段都居住在社区中,特别是中小型城市中更是出现了大量的“空巢老人”现象。因此本文以在城市居住社区中如何为“空巢老人”提供适合的居住建筑和生活环境进行研究。 标签城市;空巢;老年人;居住环境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爱幼一直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关心当下的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以及生活条件是一件全社会都应该做的事情。有关专家预计,到2050年我国的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8%,届时,中国将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的老龄化对社会的各个领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体现在与其息息相关的居住环境当中。 1 中国目前“空巢老人”现象的原因以及其居住环境特点 1.1 “空巢老人”现象的原因 中国素来有句古话:“父母在,不远游”。指的是,让年轻人在父母还健在的情况下,不要出门远行或者客居他乡。但是,在现如今,年轻人为了谋求自己的发展和事业理想,已经不再能够留在家乡,守候在老人的身边,因此,“空巢”老人现象随即产生。 “空巢”现象大多发生在中国的二线城市以及二线以下的城市,而且城市大多位于中部以及中西部地区,因为这些城市往往存在经济欠发达、新型产业不足、教育资源不足、对劳动力需求较少等原因,需要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难以在当地获得足够的教育资源,以及年轻人得不到充足的就业岗位,因此选择向东南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流动。这就导致这些城市的人口结构出现了失调,年轻人外出求学或者工作,老年人被留下下来。 1.2 “空巢老人”日常生活方式的特点 在心理方面,“空巢”老年人相对而言在心理上是比较孤独的,由于长期和子女分开,产生思念子女的心情,在心理上出现失落感,神情恍惚,生活缺少了目的性。因此,导致他们的情绪萎靡,缺少交流,对社交活动的积极性降低,外出次数减少。 在生理方面,首先是老人的视力退化、生理适应能力降低,一些老年人还患有青光眼、白内障之类的眼病,因此他们对环境中光线的要求比其他年龄层的来说要高。其次是听力衰退,老年人一般对高频声音感知较差,因此他们在与人交流中经常以靠近谈话人的方式来弥补听力衰退的不足。并且,老年人的身体灵活性以及体力已经远远不如年轻人,因此在一些室内外空间和构造方式上都要特别设计,比如,道路以及人车混行的道路;楼梯踏面、体面尺寸、坡道铺地、室内家具尺寸、卫生间位置等。 1.3 目前国内老年社区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通过房地产开发模式新建的郊区大型养老社区,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配套较差、环境较为封闭、人口构成单一、与老人原有生活割裂、不方便子女照顾等等。甚至一些项目完全是挂羊头卖狗肉,以“养老”为卖点,目的是换取政府在政策、土地、税收等方面的支持,以获得更大的商业利益,其品质、服务和社区氛围往往与养老社区并无多大关系。

老年人居住环境的设计要求

老年人居住环境的设计要求 老年人居住环境的设计要求 一、物理环境的设计 养老护理员在对老年人居住的环境进行设计前,先要评估老年人对环境的需求,周围的环境状况,如地域、位置、交通、绿化等是否符合老年人的要求,以便能做出使老年人满意的环境设计计划。 1.老年人的房间设计要求 (l)房间位置 老年人房间的位置最好选择朝向是南或东南,能够照射到阳光,房间应有窗帘或百叶窗的设备,便于老年人午休或晚间休息时遮挡较强的光线,有助于身体休息和放松。 (2)房间的设备 设备应简单而实用,家具应靠墙摆放,物品不要放在老年人经常经过的地方。 (3)卫生间设备 1)房间应有卫生间设备,或靠近卫生间,以方便老年人使用。 2)卫生间应有坐式便桶和扶手,以方便老年人蹲坐和起身。便桶的高低要适中,过高对老年人不安全,过低使老年人起身费力,一般以0.4m高为宜。 3)卫生洁具应采用白色,以便观察老年人排泄物有无异常。 4)卫生纸等用品应放置在老年人便于拿取的地方 (4)呼叫系统

房间内和卫生间、浴室,要设置老年人呼叫器或按铃,使老年人在需要帮助时,能及时被养老护理员听到。 (5)重视老年人的隐私环境 两位以上老年人同住一个房间时,应为每位老年人设立一个私人空间,每位老年人衣自己的床、桌、椅、柜等设备,以满足老年人 心理需要,使老年人感到舒适,因为老介人除了吃饭、娱乐等集体 活动外,还需要有私人空间的生活行为,如更衣、排泄等要善于利 用窗帘、屏风或布帘保护老年人的隐私。 (6)老年人的床 l)床的高矮、软硬要合适床的高矮、软硬要合适,老年人的床 不能太软,过软的床容易凹陷引起老年人腰疼,大硬的床又易导致 身体受压。床的高矮要便于老年人上下床。 2)被褥平整、舒适老年人的被褥要柔软,而且透气性好,以棉 织品为住床单要能紧紧地包裹住床垫,使床单平整、无皱褶,对大 小便失禁的老年人床单上可加一小小单,以便随时更换。 3)枕头要舒适老年人的枕头要舒适,高低要合适过低容易使血 液流向头部、刺激大脑导致睡眠障碍,并容易引起眼睑浮肿;过高 会造成颈部肩部肌肉僵硬酸晚知睡眠时打呼噜,一般情况枕头以7 一8cm。高为宜(或6一l3cm),也可根据个人的习惯而定,但有颈 椎病的老年人不能使用高枕。 枕头的硬度要适宜,老年人身体支撑骨头的肌肉、韧带失去弹性,功能减弱,合适的枕头可保持身体原有的形状,一般以可下压1/3 一1/2左右为宜,这样可支撑身体自然弯曲的颈部和头部,如木棉枕、荞麦皮枕等。枕头应经常晒洗。 2.老年人室内的通风 老年人室内空气要流通。通风可调节室内外豹温差,使新鲜的空气能进入到室内,增加室内氧气的含量,降低二氧化碳的浓度,减 少病原微生物的数量,也是消除室内不良气味的重要措施。空气流 通与温度的变换可以刺激皮肤血液循环,增加汗液的蒸发和热的消

老龄化社会下老年人居住环境设计

摘要:在2005年的抽样统计中,相关的数据显示我国人口正快速地开始老龄化,因此,相关的研究者一直致力于适合老年人居住的环境设计中。本文分析了现阶段老年人居住环境的现状,并根据老年人的心理与生理特点,深入探究了老龄化社会下老年人的居住的环境。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居住环境;环境设计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提高,显著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与医疗保健,不断增长了人们的平均寿命。面对当下的“银发浪潮”,传统的居住环境已经不再适合老年人居住了,我国相关的研究者也一直在设计适合老年人居住的环境,本文对此问题展开了探讨。 一、老龄化社会下老年人居住环境设计的现状 众所周知,我国已经成为老龄化社会,在传统的家庭观念以及家庭结构的影响下,社会养老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新潮流,养老院的接受对象已经不再只是孤寡老人,还包括子女无法照顾的老年人。我国老年人的养老之地已经从家里转变成养老院或老年性质的生地交流或相互照应,并不是孤立建立。而对于老年人而言,理想的养老居住环境也就是具有齐全的医疗设备以及周到的社区服务,但是在我国的发展中,老年人的居住环境已经出现了2个极端,一个是设计成类似宾馆的形式,另一个是设备质量以及环境太差,致使很多老年人都无法安心居住[1]。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我国老年疗养院、护理院、养老院、老年公寓以及老年住宅等不同种类的老年居住环境都在飞快地发展。 二、老龄化社会下老年人心理与生理特点 人们在步入老年后,自身的心理与生理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主要包括生活结构、心理功能特征、身体机能等方面。相关的研究人员针对老年人不同的老化程度以及生活能力,将老年人分成3种类型:介护老年人、介助老年人自理老年人,这3种老年人的变化规律是,自理老年人———介助老年人———介护老年人,因此,老年人的居住环境在设计上,也要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变化形式。老年人的年龄在不断增长的同时,自身的生理机能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中,如穿衣、洗澡、视觉、听觉以及感觉等方面。人体机能在开始老化后,行走会出现障碍,步距也会缩小,可能会需要扶手、拐杖等帮助,甚至是轮椅,因此,老年人也开始恐惧上下楼[2]。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年人的心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恐惧感、黄昏感、孤独感、以及失落感等,老年人更注重自己的身体状况,希望得到家人的理解以及社会的关怀,更渴望和孩子们一起交流,喜欢安静、喜欢阳光、喜欢更多的温馨。 三、老龄化社会下老年人居住环境设计研究 3.1居住环境内部的适应性设计 3.1.1要符合老年人的生活行为。我国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方式:习惯一次性买很多的粮食在家里储存以减少来回搬运的次数;对于晚辈送来的保健品、营养品舍不得吃、舍不得用。因此,在设计老年人的居住环境时,必须预留充足的储备空间,尤其是粮食存放的环境,一定要设计成防潮、防虫、安全卫生、方便取用的。有些老年人喜欢坐在温暖的窗户旁,可以看电视、读报、晒太阳。因此,在设计老年人的居住环境时,必须在窗前预留充足的空间设座,尤其要注重窗户开关的方向,以保证老年的人身安全,防止出现开关不便或磕碰的现象[3]。 3.1.2要符合老年人的生理需求与生活习惯。在设计老年人的居住环境时,要合理安排居住空间,确保老年人在居住时更加安全、更加舒适。对于老年人而言,身高都比较矮、行动能力也比较不方便,导致自身的可操作范围也就变小,因此,在设计老年人的居住环境时,要考虑这些细节性的范围。尤其是厨房台面的高度,要保持在80cm,而使用轮椅的老年人要保持在75cm以下。老年人生活中最常使用的还有暖瓶,因其具有高温、易碎等特点,为

城市老年人居住环境设计浅析

城市老年人居住环境设计浅析 发表时间:2011-04-06T16:37:16.863Z 来源:《价值工程》2011年第3月下旬供稿作者:梁俊辉[导读] 我国人口老龄化与老龄人口增长,将是本世纪中叶我国人口的主要现象。梁俊辉(浙江省台州建筑设计院,台州 317000)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不断增多,老年人口数量逐渐递增。文章从老年人喜欢的居住类型作为切入点,从较为完善的方面分析了适合老年人居住的室内外建筑设计风格和要求。 关键词:老年人特征;居住环境;环境要求 中图分类号:X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9-0249-01 1 老年人居住范围及特征 我国人口老龄化与老龄人口增长,将是本世纪中叶我国人口的主要现象。随着老龄化的加快,其自身也有比较显著的特点。研究老年人的居住环境设计,首先要对其活动范围有详细的认识。我国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领域大致可分为四个活动圈。第一个是他们的基本生活圈。在这个活动圈里是他们日常滞留时间最长的一个,整个圈子是以家庭为中心,亲朋好友为辐射的一个距离自己出行时间很近的范围。第二个是邻里之间的活动圈。整个圈子大都是以老年人本身居住小区为单位,行走时间不超过10分钟为整体的露天活动范围。第三个是市区活动圈。在这个圈子里,基本以老年人居住的本市区为活动范围,行走不超过30分钟为半径的活动范例,例如:名胜古迹、风景区、公园等。最后一个是集体活动圈,基本以老年人以兴趣或者爱好搭建的一个活动领域。 老年人生活的要求和其它年龄的人不一样,他们需要物质保障基础之上更高一个级别的精神追求。他们大多人都童心未泯,喜欢安静的同时有喜欢热闹。老年人口具有以下几个活动特征:群聚性、类聚性、时域性、地域性、交往性、私密性等。 2 符合老年人口居住的设计分析 从整体结构看,目前大多数建筑都不太适合老年人口居住和活动,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宽敞的、设施全面的广场。所以对老年人的居住环境从设计上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2.1 内部环境设计 2.1.1 公共部分的设计。所谓公共部分主要是包括,出入口、垂直交通以及走廊三个部分。一般开发商为了利益角度,都尽量对公共部分进行压缩。导致老年人的不方面,例如:出行、紧急救治等等。所以公共部分的设计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第一,公共出入口要实行人车分离,最好要设有绿化隔离带。出入平台要大,方便坐轮椅的老人需求,最好实行坡度设计,但是坡度要缓。公共部分要设计雨棚,可以给行动老年缓慢的老年人避雨,也可以防止高楼坠物的危险。台阶部分要有路灯,方便老年人夜晚出现,道路部分设计时,要选用坚固、防滑的材料。第二,对于水平交通问题,主要考虑公共走道和门厅出入安全。设计要素中要包括虑具备轮椅、担架、回旋等条件。水平的走到净宽面积要大、水平走到要设有扶手且扶手高度要适合、水平走到应与居室高度一直等。第三,对于多层建筑来讲,公共楼梯对于老年人活动是一个重要的设计环节。 2.1.2 套内部分设计。套内入口是连接内外的重要环节,其宽度应在规定面积以上。卧室最好面积要能摆放两张床以上为最佳,位置要向阳,通道净宽度在900mm以上,并且最好有附属卫生间,室内位置要以安静为首选,室内电源要以方便为主要设计选择。对于起居室的设计应遵循朝向良好、面积适宜、使用灵活等原则。而储藏空间的设计应充分考虑老年人特殊的身体状况,保证使用过程的安全简易、低负荷的原则布置。厨房的设计责主要是平面布局性要好、橱柜不能过高、光线足、通风性能良好等。对于集厕所、洗浴、更衣、洗手间等功能为一体的卫生间,则应该从面积、入口、通风等整体角度考虑适合老年人的情况出发进行设计。阳台的设置除了满足基本的晾晒生活功能外,还可以满足老年人充分享受日照、观景和休息的要求。 2.1.3 物理环境设计。对于老年建筑室内设计来讲,物理部分是不可或缺的一项。其主要包括四项,即:安静的声学环境、清晰的光学环境、舒适宜人的热工环境和拥有健康的空气。老年人需要的休息环境要求较高,所以对于室内外的隔音效果也很好,要做到房间与房间、每户与每户、楼上与楼下之间的隔音设计。 2.2 外部环境设计 关于建筑物的室外环境设计要求是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提高的,老年居住环境设计作为一种特殊的设计要求,主要应该从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两个角度考虑,应做到无障碍、便于到达、容易识别等特点。 2.2.1 交通安全设计。从老年人的交通安全角度考虑,人车分离设计是主要原则,应做到一进入老年人居住区以后,就应该有等级分明的行车、行人道路,不行道路应在小区内部整体同行,这样的设计原则不仅体现人本思想,而且会给老年人有亲切的感觉。小区内部的机动车道要有减速带和手控红绿灯,这样即使在高峰期间对老年人出行的安全新书也是很高的。并且小区的出入口车道应该合理,利于消防车和救护车的出行,而且步行道和楼梯的无障碍系统和轻体耗材也要从满足角度出发,限制与机动车无关的穿行路线。 2.2.2 休闲活动环境设计。老年人的休闲活动环境要从人本的角度考虑,第一,安全性的规划,老年人通常的活动都是散步、太极拳等缓慢运动,所以安全性是第一位的。第二,老年人多数有记忆力下降的特点,所以总体上已经有显著性的容易建筑的外观设计,第三,关于团体的社交设施要完善。 2.2.3 景观的设计。老年人的景观需求设计主要是从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两个角度去看的。其中软质景观的设计建议以绿色为主,或者适当的参杂水体设计也是可以的。而硬质景观则包括地坪、园路、地面铺装、和环境小品等设施。老年人口居住的设计景观原则应该以安全、人本、健康为主,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更好的给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以提高。 2.2.4 服务设施的完善性设计。对于正常小区的完善性要求较多,单纯的从老年人设计的角度出发,最需要的则是医疗和体育等设施的配备。其它的一些如:教育、邮政、金融、市政等实施尽量要配套,当然质量不一定要高,但是要全。 3 结语 我国的老龄城市人口居住环境设计问题,是关系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国家的民生大计的事情。只有更好的设施、设备,才能使人们生活更幸福、社会更和谐。 参考文献: [1]田雪原.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李丽——开题报告(老年人居住环境的舒适性研究)

附件B: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目的及意义(含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或设计方案比较、选型分析等) 1. 研究老年居住环境舒适性的目的 任何事物都有一体的两面性,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创造了物质财富提高了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其中,人口老龄化便是其伴生物之一。早在1870年,工业革命之后经济腾飞的法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2%,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年型国家。之后,瑞典、比利时、德国、英国、美国、日本等五十多个国家也相继步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世界人口结构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国民经济的巨大发展,我国人口老化的步伐亦在加速推进中。据统计资料显示,到2000年,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全面完成老龄化的过程。并且,我国的人口老化,有着不同于别国的显著特点:一是人口老化的速度快。从年轻型到老年型,法国经历了150年,英国80年,日本35年,而我国大约只需要18年;二是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大。199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9738万,约占当年世界同龄老年人口的1/5;三是我国将在经济水平还不是很发达的情况下成为老年型国家。 上述特点,意味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将更为严峻。对于设计师而言,如何设计一个舒适的老年居住环境,如何切实合理地改善老年居住环境,成为重要并且迫切的新课题。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社会、家庭二者并举的养老模式对居住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依据老年人对居住环境的特殊要求,探讨适宜老年人身心健康的舒适居住环境规划设计很有必要。老年居住环境舒适性的改善是时代赋予设计师的新命题。 中国式的居家面临的考验是缺乏环境硬件的支持。中国人面临未富先老的形势,无论社会和家庭哪一方面都需要为老人提供适合自身条件的居家养老的环境硬件,让有自主行动能力的老人能够更长久的生活自理,让行动略有不便的老人能够减少对别人的依赖,让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便于接受照顾。 按照我国传统习俗,养老的场所就是自己的住处,这就是居家养老。近年随着形势变化,一些老人自愿组成小集体,选一个适当的住所由几个人合用;或是白天住进托老所,晚上和周末回到自己家中,同样不离开各自熟悉的居住环境和人群,性质与前者接近。在此问题上东西方各国的经验值得重视,如亚洲老龄化最高的国家日本,各都道府县均有设施完好的养老机构,但选择居家养老者仍占

老年人居住环境安全(最新版)

( 安全常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老年人居住环境安全(最新版) Safety accidents can cause us great harm. Learn safety knowledge and stay away from safety accidents.

老年人居住环境安全(最新版) 老年人属于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和活动特征与年轻人不同,舒适的居住环境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特别重要。 1、老人房间的位置及适宜的家具材料 老人喜欢静,房间应尽量安排远离客厅和餐厅。老人房间的门窗所用的材料隔音效果一定要好。居室的地面应平整,饰面材料应具有防滑的功能,切记用光滑瓷砖,最好是采用地毯,以避免老人摔跤。应尽量把带独立卫生间的主卧室给老人用。 2、家具的摆放安全 对与老人来说,流畅的空间意味着他们行走和拿取物品更方便,这就要求家具尽量靠墙而立,且不应过高。床应设置在靠近门的地方,方便老人夜晚入厕。在家具选择上,茶几或小桌面应以圆滑、牢固的造型为主,宜选稳定的单件家具或固定式家具。

3、明亮、柔和的采光 根据老人心理和生理的特点,老人的卧房应尽量安排在朝阳的房间。一方面是因为老人喜阳,另一方面让老人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坐在家中就可以享受阳光。另外,老人的视觉系统不喜欢受到过强的刺激,所以老人房间的配色以柔和淡雅或采用天然材质为佳。 4、方便的生活环境让老人更自如 选用防水、防滑材质的扶手装置在浴缸边、马桶与洗脸盆两侧,浴室可装置朝外开式门,浴室地板采防滑措施,马桶高度42-1125px 最佳或另行加装坐垫提升高度,轮椅可以移动进入洗脸槽下,冷热水龙头应以颜色区分清楚。 云博创意设计 MzYunBo Creative Design Co., Ltd.

讨论城市老年人居住社区的发展及现状——以武昌区戈甲营社区为例

讨论城市老年人居住社区的发展及现状——以武昌区戈甲营社区为例 发表时间:2019-12-11T14:45:31.83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25期作者:杨静张楠李钦刘小溪陈恒 [导读] 摘要: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解决老年人衣食住行等问题也变成了最大的民生问题之一。 武汉轻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解决老年人衣食住行等问题也变成了最大的民生问题之一。现老年人居住社区是否真正满足老年人需求了呢? 老龄化的深入,影响着中国的老年人居住环境的更新。文主要以建筑学的视角展开对老年人居住社区发展及现状的讨论。 关键字:老龄化;老年人居住社区;建筑设计 1.老龄化的发展进程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显示,21世纪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将经历快速老龄化,加速老龄化稳定的重度老龄化三个过程,21世纪的中国必将形成不可逆转的老龄化社会形态。2018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为1.67亿,预计到2035年老年人口达3.26亿。戈甲营社区就是明显的以老年人居住为主的社区,老年人占总人数的65%以上。 2.老年人居住社区的发展 我们国家在21世纪上半叶提出的以家庭养老为核心,以政府扶助、社会参与、市场运营,志愿扶持为依托,吸收传统家庭养老和完全社会养老的优点,是将最适宜养老的地点定位于社区的新型养老方式。但是以戈甲营社区为例,老年人居住环境不管是从建筑角度还是规划角度都存着在很多难以改善的弊端。 3.老人居住社区的现存问题 3.1建筑角度 3.1.1人均用地面积低 据调研,多数经济水平低且子女远居的老年人的居住社区,多为城市中少被重视的老城区。以武汉市武昌区戈甲营社区为例,居住者多为年过60的老年人,更有因此地租房价格便宜便在此一住就是几十年的清洁工老人家。走在小街窄巷,左边一家不到15平米的屋里放着床,衣柜,锅碗瓢盆,饭桌,床上坐着老人,妻子在下面做饭。这样的老旧城区比比皆是。 相关部门在2013年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对此提出了明确要求,新建养老居住空间,人均用地应满足最小面积。但对于这种本身条件差的老旧社区而言,改造工作已经难上加难。 3.1.2建筑采光差 由于街道宽度窄,导致建筑间距小,有限的空间用地导致建筑没有满足合理的日照间距。因此形成的正午外面阳光明媚十分,屋内却昏暗无比的现象。 3.1.3建筑造型单一 常规的矩形盒子构成一户户人家,房屋的造型设计相比较新建城区而言,缺少一定的设计感。这种设计感体现在建筑的体块组成和建筑外立面的材料选择。 3.2规划角度 3.2.1公共活动场地匮乏 老旧社区中,这一问题尤其明显,本身狭窄的街道已经戏剧性地阻碍了驶入门前的小汽车驶出街道,居住空间都十分有限了,怎么还足以提供一定的公共活动空间来满足老年人基本的沟通交流诉求!傍晚的戈甲营,一个拐角处一户人家门前约25平米比紧邻的两间屋子还大的凸凹不平的没有铺砖的空地就成了几位老伙计搬着小马扎或席地而坐的天地。 3 .2.2绿化率低 进入很多栋历史久远的建筑都看到了一派老树盘根的景象,年代感和情怀随之涌上心头。相比之下,穿梭在曲折蛇形的街巷之中,看到的又是一派枯枝败叶之境。少有的窗台上的盆栽成了这个地方最吸引人的自然景象。绿化面积极低导致走在这里的人,除了弄弄的人文气息,难以感受到这个社区存在的生机。 3.2.3社区内交通不合理 中午或晚上,走在戈甲营的每条街巷,能够感受到的不仅有一两米之内散发出的饭菜香味,甚至还能驻足门前,瞟一眼屋里电视机正在播放的节目。邻里的亲密感由此加强,但是对于建筑设计而言,如此有限的交通空间在心急如焚的外卖车下也势必成为了一个充斥着隐患的地带。 甲营崎岖的地势特点在清代或民国时期是一个家庭权利地位的表现。在如今,此起彼伏的地块在建筑设计方面也是有着更加强烈的吸引力和可塑性。不过,现在的这里,并没有将这一特点发挥到极致。老年人服务中心建在一块高度接近一米八的地方,地块两端各设一个垂直交通。先不说楼梯的平坦与否,仅就如此大的高差而言,就对老年人存在着极大安全隐患。 3.2.4社区功能单一 据相关文献显示,首批的敬老院或敬老院环境如同现在的北方农村,四面围合的院落为一户人家,在这里一个四面为围合的院落即一个村子的敬老院;不管是拥有百年历史的戈甲营社区还是较新的常青花园14小区,人们都描述这里的设施如同摆设,只能提供食和有限的活动空间,却更以大门紧锁为主。屈指可数的两三家副食店是这个社区仅有的不同于住房的服务性建筑。老年人服务中心也未发挥到起其最大的价值。与邻近的昙华林街道相比,多了人情味,但是少了一份活力。 3.3街道文化角度 街道文化对社区的塑造起着决定性作用。戈甲营社区的街道全部采用铺砖处理,没有吸引人们停留交谈的设计。 4.社区改造的方式 4.1建筑室内应更换适宜的并且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的照明设备。但在小区规划角度而言,采取合理的建筑间距才是改变这一现状的根本。 4.2 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就首次明确了新建或改造老年人服务设施应考虑包括医养,娱乐,交往等在内的特殊需求。第一次明确了养老设施建设的发展方向应在创建满足老年人不同的需求的功能分区的前提下确立。

老龄化社会下老年人居住环境设计

老龄化社会下老年人居住环境设计 摘要:在2005年的抽样统计中,相关的数据显示我国人口正快速地开始老龄化,因此,相关的研究者一直致力于适合老年人居住的环境设计中。本文分析了现阶段老年人居住环境的现状,并根据老年人的心理与生理特点,深入探究了老龄化社会下老年人的居住的环境。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居住环境;环境设计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提高,显著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与医疗保健,不断增长了人们的平均寿命。面对当下的“银发浪潮”,传统的居住环境已经不再适合老年人居住了,我国相关的研究者也一直在设计适合老年人居住的环境,本文对此问题展开了探讨。 一、老龄化社会下老年人居住环境设计的现状 众所周知,我国已经成为老龄化社会,在传统的家庭观念以及家庭结构的影响下,社会养老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新潮流,养老院的接受对象已经不再只是孤寡老人,还包括子女无法照顾的老年人。我国老年人的养老之地已经从家里转变成养老院或老年性质的生地交流或相互照应,并不是孤立建立。而对于老年人而言,理想的养老居住环境也就是具有齐全的医疗设备以及周到的社区服务,但是在我国的发展中,老年人的居住环境已经出现了2个极端,一个是设计成类似宾馆的形式,另一个是设备质量以及环境太差,致使很多老

年人都无法安心居住[1]。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我国老年疗养院、护理院、养老院、老年公寓以及老年住宅等不同种类的老年居住环境都在飞快地发展。 二、老龄化社会下老年人心理与生理特点 人们在步入老年后,自身的心理与生理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主要包括生活结构、心理功能特征、身体机能等方面。相关的研究人员针对老年人不同的老化程度以及生活能力,将老年人分成3种类型:介护老年人、介助老年人自理老年人,这3种老年人的变化规律是,自理老年人———介助老年人———介护老年人,因此,老年人的居住环境在设计上,也要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变化形式。老年人的年龄在不断增长的同时,自身的生理机能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中,如穿衣、洗澡、视觉、听觉以及感觉等方面。人体机能在开始老化后,行走会出现障碍,步距也会缩小,可能会需要扶手、拐杖等帮助,甚至是轮椅,因此,老年人也开始恐惧上下楼[2]。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年人的心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恐惧感、黄昏感、孤独感、以及失落感等,老年人更注重自己的身体状况,希望得到家人的理解以及社会的关怀,更渴望和孩子们一起交流,喜欢安静、喜欢阳光、喜欢更多的温馨。 三、老龄化社会下老年人居住环境设计研究 3.1居住环境内部的适应性设计

浅析老年人居住环境与设计要点

浅析老年人居住环境与设计要点 居室是人们最主要的栖息地,也是人们自由支配和享受闲暇时间的场所。对于老年人来说居室环境尤为重要,因为老人每日的主要活动场所就是在自己的居室内。居室布置好,能使老人舒服、愉快地度过时光。老人的居室环境要强调实用、方便、安全、简洁、柔和,同时要因地制宜地对自己的居室加以改造,使之更有利于老年人的健康。 一、老年人对居住环境有以下几点要求: 1、生活能源要求 老年人居所日常所使用的能源清洁、自然与否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生命健康。用来烧饭的煤或煤气,燃烧后在空气中产生多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及致癌物苯并芘等。使用液化气的厨房,仅二氧化碳的污染就比室外高5倍。二氧化碳含量过高损害人的呼吸系统,它使人体质减弱,抵抗疾病的能力降低。燃煤烧饭、炒菜和取暖的家庭粉尘浓度最大,污染更为严重。因此,有条件者应使用天然气,最好采用全电气化厨房及取暖设备。 2、空气要求 老年人的居住环境空气要清新、自然。一般情况下单纯的开窗通风换气是难以将室内有害气体、尘埃迅速全部排除的,如果可能最好安装一个排风扇,尤其在厨房安装排风扇作用会更好。有条件时应予以配置负氧离子发生器,负氧离子发生器能有效改善空气质量。另外,家居环境最好少用油漆类产品,如各种家具油漆、墙面油漆、胶合板材、化学清洁剂等装饰材料,然而这些材料均会不同程度的散发出微量的有毒气体,应尽量少用或不用。 3、采光充分 卧室窗户宜大,窗口朝南,以利于采光和通风。明媚的阳光会给人以热烈、振奋、舒畅之感;阴暗的环境则令人有压抑、沉闷、冷清之感,所以白天应经常拉开窗帘,让阳光照进室内。另外,还应考虑照明的科学运用,房间的照明,除应分出整体照明、局部照明和特殊照明外,还应考虑利用灯光来烘托调节室内环境气氛,使人心情舒畅。 4、色彩应用 色彩除能产生冷暖、远近、轻重和大小等感觉外,还能产生兴奋、抑郁、紧张、轻松、烦躁和安定等心理效果。因而居室色调(主要指墙面色彩)应首先考虑采用与生活、工作环境主色调相补的或成对比的色调。 根据老年人自身心理状态,选择相应的色调:情志压抑、消沉、忧伤者,可配以暖色调,如红、黄、橙色;情绪不稳定、烦躁、兴奋不安者,则配以冷色调,如蓝、绿、青色。还可以用彩色灯光调节居室色彩。 5、湿度适中 一般情况下室内空气湿度以50%左右为宜。当室内空气湿度低于30%时,人就会感到咽喉干燥,并导致呼吸道的防御功能减低;当室内空气湿度达到80%以上时,人又会感到沉闷。如果湿度太低,人感到干热时,可在室内地面洒适量冷水,或在室内放置两盆清水,或用湿毛巾擦拭室内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