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急性胆囊炎论文治疗论文

急性胆囊炎论文治疗论文

急性胆囊炎论文治疗论文
急性胆囊炎论文治疗论文

急性胆囊炎论文治疗论文急性胆囊炎论文治疗论文急性胆囊炎论文治疗论文急性胆囊炎论文治疗论文

急性胆囊炎治疗的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胆囊炎治疗的方法、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急性胆囊炎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治疗49例,保守治疗16例,均治愈或好转出院,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急性胆囊炎的治疗,应持积极的态度,明确手术指征,把握好手术时机;围手术期的合理处理及手术技巧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急性胆囊炎;治疗。

急性胆囊炎在胆道疾病中发病率较高,80%~90%伴有胆囊结石,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由于病情发展快,且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而急诊或早期手术又相对择期手术要困难,因此,及时、恰当地选择治疗方法和手术时机直接影响疗效,决定了病人的预后。本文总结我院2004年3月~2010年7月收治的急性胆囊炎患者65例,对治疗方法、手术时机以及手术方式予以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我院普通外科2004年3月~2010年7月收治的住院患者,共计65例,结石性胆囊炎53例,非结石性胆囊炎12例;保守治疗16例,男7例,女9例,年龄27~70岁,平均43.5岁;手术治疗49例,男21例,女28例,年龄31~69岁,平均49岁;发病后48h内入院者51例,超过3天者14例。

1.2 临床表现

大部分患者有反复右上腹疼痛病史,体温高于38℃者49例,其中高于39℃者6例。查体: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右上腹或全腹压痛,39例伴局限性腹肌紧张,31例有轻度黄疽,莫菲氏征阳性者35例。

1.3 治疗

入院后予以解痉镇痛、抗感染、禁食、补液等处理。其中,16例经保守治疗症状明显缓解,患者暂不愿手术,其余49例行手术治疗。入院12~72h手术38例,4~7天内手术11例。术式选择:行胆囊切除术40例,胆囊大部切除术7例,胆囊造瘘术2例。

2结果

16例患者经保守治疗好转出院,49例行手术治疗,治愈出院。术后并发症:切口感染2例,切口脂肪液化3例,均非手术治愈,患者住院8~17天,平均9.1天。

3讨论

急性胆囊炎是一种常见外科疾病,引起急性胆囊炎的原因主要有3种[1]:①由胆囊管梗阻引起的。其中80%~90%是由于胆囊结石梗阻引发,也可因胆道蛔虫、胆囊肿瘤、扭转、狭窄等非结石原因引起。胆囊管梗阻后,存留在胆囊内的胆汁浓缩,胆汁内的主要成分胆汁酸盐浓度升高,刺激损伤胆囊黏膜,引起充血、水肿等炎症改变,如果胆囊内已有细菌感染存在,胆囊的病理改变过程就会加快并加重。②由于细菌的入侵。细菌可通过血液循环而来,但主要是由肠道内细菌通过胆道入侵胆囊,其中以大肠杆菌最为常见。③

严重创伤、其他部位的手术及其他严重应激反应也可以导致急性胆囊炎的发生。对其治疗方式及手术时机的选择有较高的要求,若对早期诊断和治疗判定不当,病情将继续发展,可导致胆囊坏疽穿孔、胆汁性腹膜炎,甚至发生中毒性休克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急性胆囊炎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主要是禁食、解痉药物止痛,静脉输液并补充营养及使用有效的抗生素。一般结石性胆囊炎在非手术治疗下约有60%患者可因结石移动或梗阻充血、水肿减退而症状缓解。而对于手术治疗,时机是关键,目前有两种不同主张:一种是尽量应用非手术治疗,待病情缓解后再择期手术以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另一种意见则是当患者全身情况经短时间积极处理后,尽可能作早期手术处理,以免发生胆囊坏疽及穿孔。一般说来,急性期手术的危险性大于择期手术。目前,早期手术多界定在发病72h内进行。非手术治疗有效的患者可采用延期手术,一般在6周以后进行[2]。如果患者出现:寒战、高热、白细胞计数在20×109/l以上,黄疸加重,胆囊肿大而张力高,局部有腹膜刺激征,并发重症胰腺炎。这时,容易发生严重并发症,应采取早期手术处理。

手术方法有两种,一种为胆囊切除术,另一种为胆囊造瘘术。胆囊切除术是最彻底的手术方式,在当前也是较安全的术式,总体手术死亡率<1.0%,但急性期手术死亡率要稍高一些。具体方法有顺行切除和逆行切除两种方法。顺行切除法较多使用,要先在胆囊管和肝总管交汇处分离出胆囊管、胆囊动脉和肝总管,此时须注意胆

治疗急性胆囊炎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治疗急性胆囊炎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由化学刺激和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胆囊炎症。临床表现有发热、右上腹疼痛,可有轻度黄疸和血白细胞(WBC)增多等。X线摄片、胆管造影、B超、CT检查等有诊断价值。 (1)白细胞(WBC)计数及分类(DC)检查: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N)百分比均可轻度升高,如明显升高应考虑可能为胆囊坏死或积脓。 (2)血清淀粉酶(AMY)测定:血清淀粉酶常可轻度升高,并发急性胰腺炎时则显著升高。 (3)肝功能检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均可有轻度升高。 急性胆囊炎检查项: 1、白细胞(WBC或LEU) 2、白细胞分类(DC) 3、嗜中性粒细胞(N)核象变化 4、淀粉酶(AMY) 5、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6、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或GPT) 白细胞(WBC或LEU)(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个/升(个/L) 【正常值】 成人白细胞数为(4.0~10.0)×109/升。儿童随年龄而异,新生儿为(15.0~20.0)×109/升;6个月~2岁为(11.0~12.0)×109/升;4~14岁为8.0×109/升左右。 【临床意义】 (1)增多: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2)减少: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学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白细胞分类(DC)(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百分比(常用1.0表示100%) 【正常值】 (1)嗜中性粒细胞(N):成人0.40~0.75(40%~75%),儿童0.30~0.65(30%~65%)。

(2)嗜酸性粒细胞(E):0.005~0.05(0.5%~5%)。 (3)嗜碱性粒细胞(B):0~0.01(0~1%)。 (4)淋巴细胞(L):成人0.20~0.45(20%~45%),儿童0.3~0.56(30%~56%)。 (5)单核细胞(M):成人0.02~0.06(2%~6%),儿童0.02~0.08(2%~8%)。 【临床意义】 (1)嗜中性粒细胞(N):增多或减少,同白细胞(WBC)。 (2)嗜酸性粒细胞(E):①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蚓病,某些皮肤病(如湿疹、牛皮癣等),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鼻咽癌,肺癌等。②减少。常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及长期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后。 (3)嗜碱性粒细胞(B):①增多。常见于白血病、某些转移癌、骨髓纤维化、脾切除后及铅、锌中毒等。②减少。无临床意义。 (4)淋巴细胞(L):①增多。见于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传染病、急慢性血液病、药物反应、变态反应、溶血性贫血等。②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x线照射、化疗、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j素或淋巴细胞毒素等),免疫缺陷病,霍奇金病及尿毒症等。 (5)单核细胞(M):①增高。常见于感染、血液病、胶原性疾病等。②减少。无临床意义。 嗜中性粒细胞(N)核象变化(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百分比(%) 【正常值】 周围血液中幼稚的中性杆状粒细胞(如晚幼粒、杆状核),应为0.01~0.05(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分叶少于4叶,为0.50~0.70(50%~70%)。 【临床意义】 (1)核左移:幼稚中性粒细胞超过正常中性粒细胞的5%,表示中性粒细胞生长旺盛。常见于急性传染病或体内有炎症病煳者。中度感染时,白细胞(WBC)数超过10×109/升时,中性杆状粒细胞大于6%,为轻度左移;大于10%,为中度左移;大于25%,为重度左移。 (2)核右移:为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大部分为4~5叶或更绸(甚者15叶)。表示衰老白细胞增多,造血功能减退,如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5叶核白细胞大于3%),则为疾病的危险预兆,预后不良。 淀粉酶(AMY)(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单位/升(U/L) 【正常值】

急性胆囊炎及其药物治疗

急性胆囊炎(acute cholecystitis)系因化学性刺激或细菌感染引起的胆囊急性炎症,临床表现为右上腹疼痛伴恶心、呕吐、轻度黄疸、发热和白细胞增多等,是常见外科急腹症之一,也是胆囊结石常见的并发症。 急性胆囊炎的药物治疗包括: (1)解痉镇痛对症治疗:有阵发性腹痛者,可予以山莨菪碱或阿托品肌内注射。诊断明确而腹痛剧烈者必要时可用派替啶肌内注射。吗啡可使胆道平滑肌张力增加,故不宜使用。可用33%硫酸镁溶液口服或胃管注入利胆治疗。 (2)抗生素应用:急性胆囊炎应及时控制感染,改善症状。胆系感染的细菌可能为大肠杆菌、肠球杆菌、肺炎杆菌、其他革兰阴性杆菌和厌氧菌。宜选用在胆汁中浓度高的药物。一般可用第二、三代头孢菌素。第三代喹诺酮及抗厌氧菌药物。 (3)口服溶石治疗:各种口服溶石药物如鹅去氧胆酸、熊去氧胆酸等,均是通过降低胆固醇饱和度起到溶石作用,故仅对胆固醇结石有效。 熊去氧胆酸 【适应证】用于胆固醇型胆结石及胆汁缺乏性脂肪泻,也可用于预防药物性结石形成及治疗脂肪痢(回肠切除术后)。 【注意事项】(1)长期使用本品可增加外周血小板的数量。 (2)如治疗胆固醇结石中出现反复胆绞痛发作,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或出现明显结石钙化时,则宜中止治疗,并进行外科手术。 (3)本品不能溶解胆色素结石、混合结石及不透X线的结石。 【禁忌证】(1)严重肝功能减退者禁用。(2)胆道完全梗阻、急性胆囊炎、胆管炎。(3)妊娠及哺乳期妇女。(4)胆结石钙化病人,出现胆管痉挛或胆绞痛时。 【不良反应】常见腹泻;偶见便秘、过敏、头痛、头晕、胰腺炎和心动过速等。 【用法和用量】口服:成人按体重一日8~10mg/kg,早、晚进餐时分次给予。疗程最短为6个月,6个月后超声波检查及胆囊造影无改善者可停药;如结石已有部分溶解则继续服药直至结石完全溶解。 【制剂与规格】熊去氧胆酸片:(1)50mg;(2)150mg;(3)250mg。 熊去氧胆酸胶囊:(1)50mg;(2)150mg;(3)250mg。

急性胆囊炎论文治疗论文

急性胆囊炎论文治疗论文急性胆囊炎论文治疗论文急性胆囊炎论文治疗论文急性胆囊炎论文治疗论文 急性胆囊炎治疗的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胆囊炎治疗的方法、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急性胆囊炎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治疗49例,保守治疗16例,均治愈或好转出院,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急性胆囊炎的治疗,应持积极的态度,明确手术指征,把握好手术时机;围手术期的合理处理及手术技巧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急性胆囊炎;治疗。 急性胆囊炎在胆道疾病中发病率较高,80%~90%伴有胆囊结石,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由于病情发展快,且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而急诊或早期手术又相对择期手术要困难,因此,及时、恰当地选择治疗方法和手术时机直接影响疗效,决定了病人的预后。本文总结我院2004年3月~2010年7月收治的急性胆囊炎患者65例,对治疗方法、手术时机以及手术方式予以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我院普通外科2004年3月~2010年7月收治的住院患者,共计65例,结石性胆囊炎53例,非结石性胆囊炎12例;保守治疗16例,男7例,女9例,年龄27~70岁,平均43.5岁;手术治疗49例,男21例,女28例,年龄31~69岁,平均49岁;发病后48h内入院者51例,超过3天者14例。

1.2 临床表现 大部分患者有反复右上腹疼痛病史,体温高于38℃者49例,其中高于39℃者6例。查体: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右上腹或全腹压痛,39例伴局限性腹肌紧张,31例有轻度黄疽,莫菲氏征阳性者35例。 1.3 治疗 入院后予以解痉镇痛、抗感染、禁食、补液等处理。其中,16例经保守治疗症状明显缓解,患者暂不愿手术,其余49例行手术治疗。入院12~72h手术38例,4~7天内手术11例。术式选择:行胆囊切除术40例,胆囊大部切除术7例,胆囊造瘘术2例。 2结果 16例患者经保守治疗好转出院,49例行手术治疗,治愈出院。术后并发症:切口感染2例,切口脂肪液化3例,均非手术治愈,患者住院8~17天,平均9.1天。 3讨论 急性胆囊炎是一种常见外科疾病,引起急性胆囊炎的原因主要有3种[1]:①由胆囊管梗阻引起的。其中80%~90%是由于胆囊结石梗阻引发,也可因胆道蛔虫、胆囊肿瘤、扭转、狭窄等非结石原因引起。胆囊管梗阻后,存留在胆囊内的胆汁浓缩,胆汁内的主要成分胆汁酸盐浓度升高,刺激损伤胆囊黏膜,引起充血、水肿等炎症改变,如果胆囊内已有细菌感染存在,胆囊的病理改变过程就会加快并加重。②由于细菌的入侵。细菌可通过血液循环而来,但主要是由肠道内细菌通过胆道入侵胆囊,其中以大肠杆菌最为常见。③

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探讨

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探讨 目的:探讨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9例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29例急性胆囊炎患者,其中结石性胆囊炎26例,非结石性胆囊炎3例。22例患者治愈,2例合并糖尿病患者转上级医院,5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转外科手术治疗。结论:急性胆囊炎患者以内科治疗为首选,给予积极抗炎、利胆、止痛、对症治疗,大多数患者可取得良好疗效,内科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选择外科手术治疗。 标签:急性胆囊炎;治疗 急性胆囊炎是由于胆管阻塞、化学性刺激和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胆囊炎症性疾病,约有95%的患者有胆石症,也称结石性胆囊炎,5%的患者无胆石症病史,又称非结石性胆囊炎[1]。成年人发病率高,女性多见,尤以肥胖女性多见,发病率50岁前为男性的3倍,50岁以后为1.5倍。急性胆囊炎起病多以饱食、吃高脂饮食、劳累及精神因素等为诱因发病[2]。现对2010年1月-2012年6月以来29例内科收治的急性胆囊炎住院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团场医院内科2010年1月-2012年6月所接诊的29例急性胆囊炎患者。其中,男8例,女21例,年龄37~68岁,其中26例患胆石症,3例未患胆石症,26例患胆石症患者中19例患者既往已知自己患胆囊结石,7例患者不知自己患胆石症,此次发病后住院作肝胆B超检查时才发现。6例患者患糖尿病,8例患高血压病,5例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1.2 临床表现 25例患者突发性右上腹部或中上腹部阵发性绞痛,多于夜间发作,深吸气及咳嗽时腹痛症状加剧,疼痛发作时患者辗转反侧,神志清,表情痛苦。其中5例右肩胛下区有放射性疼痛。12例患者伴恶心、呕吐症状,17例患者发热,体温多在38.0 ℃~38.5 ℃之间。11例患者为饱餐或吃高脂餐食物后诱发。 1.3 体检检查 29例患者均不同程度出现右季肋部压痛,墨菲氏征(+),2例合并糖尿病患者出现腹紧张,右上腹部稍膨隆,腹式呼吸受限。 1.4 实验室检查

急性胆囊炎病人的护理要点

一、胆囊结石得临床表现 1、胆绞痛 病人常在饱餐、进食油腻食物后或睡眠中体位改变时,由于胆囊收缩或结石移位加上迷走神经兴奋,结石嵌顿在胆囊壶腹部或颈部,胆囊排空受阻,胆囊内压力升高,胆囊强力收缩而引起绞痛。疼痛位于右上腹或上腹部,呈阵发性,或者持续疼痛阵发性加剧,可向右肩胛部与背 部放射,可伴恶心、呕吐。部分病人因痛剧而不能准确说出疼痛部位。首次胆绞痛出现后,约70%得病人一年内会复发、 2、右上腹隐痛 多数病人仅在进食过量、吃高脂食物、工作紧张或休息不好时感到上腹部或右上腹隐痛,或者有饱胀不适、嗳气、呃逆等,易被误诊为“胃病”。 3。胆囊高积液 胆囊结石长期嵌顿或阻塞胆囊管但未合并感染时,胆囊黏膜吸收 胆汁中得胆色素。分泌黏液性物质,形成胆囊积液。积液呈透明无色,又称为白胆汁、 4、其她 (1)部分引起黄疸,较轻; (2)小结石可通过胆囊管进入胆总管内成为胆总管结石;

(3)胆总管得结石通过Oddi括约肌嵌顿于壶腹部导致胰腺炎,称为胆源性胰腺炎; (4)因结石压迫引起胆囊炎症并慢性穿孔,可造成胆囊十二指肠瘘或胆囊结肠瘘,大得结石通过瘘管进入肠道引起肠梗阻称为胆石性肠梗阻; (5)结石及长期得炎症刺激可诱发胆囊癌。 二、急性胆囊炎得临床表现 1.多见于肥胖、中年以上、经产妇 2.右上腹绞痛,放射痛 3.恶心、呕吐、厌食 4.右上腹压痛、反跳痛与肌紧张 5.Murphy氏征阳性 6.体温升高,有腹膜炎存在 7.血白细胞升高 三、存在得主要护理问题

四、护理措施 1.疼痛护理2。降温护理3、维持有效呼吸 4.T管引流护理5.维持体液平衡6。营养支持7、并发症得观察与护理 8。提供相关知识9。心理护理 (一)维持有效呼吸 1、加强观察 2、采取合适体位 3、禁食与胃肠减压 4、解痉止痛 5、氧气吸入 (二)T管护理 1、妥善固定防止扭曲或受压 2、避免举重物或过度活动 3、淋浴,塑料薄膜保护伤口处 4、引流管伤口每日换药一次,敷料渗湿及时更换,周围皮肤涂氧化锌

急性胆囊炎诊疗指南

急性胆囊炎诊疗指南 【定义】 急性胆囊炎(acute cholecystitis)是胆道疾病中最常见的急腹症。由结石、肿瘤、蛔虫、胆囊扭转和胆囊管狭窄引起的胆囊颈或胆囊管梗阻及细菌感染是急性胆囊炎的主 要病因。可发展为胆囊积脓、胆囊坏疽、胆囊穿孔和胆囊内瘘,有以上合并症时病情变得严重而复杂。部分急性胆囊炎经保守治疗后可转变为慢性胆囊炎。 【诊断】 一、临床表现及专科体检 1、胆结石引起的胆囊炎多有胆结石病史。 2、突发右上腹或上腹部绞痛或胀痛,常放射至右肩或右背部,起病常在进油质饮食后,多伴有恶心、呕吐,可有发热、畏寒。炎症重者可出现轻度黄疸。 3、体征:右上腹依病变轻重可有Murphy征阳性、压痛、肿大的胆囊包块、局限性腹膜炎等体征。约20%~25%有轻度黄疽,Mirizzi综合征病人的黄疸严重。

4、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凡危重病人,严重创伤,手术后及较长时间使用TPN的病人,出现右上腹疼痛,不明原因发热时应考虑本病。体检可扪及肿大的胆囊,B超、CT对诊断有帮助。 二、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增高,一般为(10-15)×109/L,中性粒细胞增多,胆红素和转氨酶可升高。 2、B型超声:为首选检查方法。可显示胆囊肿大、胆囊内结石、囊壁水肿。结石嵌顿在颈部可被掩盖,需待炎症消退后出现。还可显示胆囊壁穿孔和其周围积液。 3、肝胆CT平扫:为和B超同时选用的方法。二者可相互印证补充。可显示胆囊肿大、胆囊内结石、囊壁水肿、胆囊周围积液、肝脓肿,还可显示肝内外胆管结石、胆总管下段和胰腺情况,肋缘与胆囊的相互位置关系,有助于切口选择。 三、鉴别诊断:急性胆囊炎应与急性胰腺炎、急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或溃疡穿孔、右下肺炎、胸膜炎、泌尿系结

浅谈急性胆囊炎临床治疗

浅谈急性胆囊炎临床治疗 发表时间:2012-03-23T14:05:49.32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期供稿作者:齐伟[导读] 若病人的全身情况不能接受长时间的麻醉和手术,可行胆囊造瘘术。 齐伟 (黑龙江省鸡西矿业集团总医院二道河子中心医院 158100) 【中图分类号】R65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0207-02 【摘要】目的讨论急性胆囊炎临床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发病初期可试行保守治疗,如果经非手术治疗之后,病人出现腹痛加重、体温上升、腹部体征不缓解甚至加重、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不下降或上升,则提示非手术治疗的疗效不佳,如无手术禁忌证应考虑手术治疗。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要一经确诊,在排除胆囊切除术的手术禁忌证之后,可积极做好各项手术准备,进行手术治疗。通常采取胆囊切除术。【关键词】急性胆囊炎治疗 约95%的急性胆囊炎病人存在胆囊结石,称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约5%的急性胆囊炎病人没有胆囊结石,这种类型的急性胆囊炎称为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下面将急性胆囊炎的临床治疗分析如下。 1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 本病女性多见。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多数是由于胆囊颈结石嵌顿,胆汁淤滞于胆囊并且浓缩,高浓度的胆汁酸刺激胆囊壁,胆囊黏膜充血、水肿,继而并发细菌感染,胆囊壁产生化脓性炎症,严重者会产生胆囊黏膜坏死,甚至胆囊穿孔。 1.1 临床表现 1.1.1 症状 (1)腹痛:急性胆囊炎的典型表现为右上腹持续性胀痛,伴阵发性绞痛,疼痛常向右肩部、右肩胛部或右侧背部放射。腹痛常于饱餐、进食油腻食物之后发作,也有部分病人在夜间发作。 (2)发热:病人多有体温上升,感染严重者毒素吸收过多,体温可高达40℃。 (3)消化道症状:部分病人出现恶心、呕吐、不思饮食等消化道症状。 (4)黄疸:急性胆囊炎病人中约有25%出现轻度黄疸。其原因可能是急性胆囊炎发作时肿大的胆囊压迫胆总管或炎症刺激Oddi括约肌痉挛,另外,如果胆囊结石进入胆总管或Mirizzi综合征也可形成梗阻性黄疸。 1.1.2 体征根据感染程度的不同,病人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右上腹压痛、反跳痛、右上腹可触及肿大的胆囊以及Murphy征阳性。感染严重者可出现右上腹或上腹部局限性肌紧张。若胆囊穿孔,则出现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的范围扩大。 1.1.3 实验室检查大多数病人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部分病人血清胆红素、转氨酶轻度增高,1/3的病人血淀粉酶增高。 1.1.4 影像学检查 B超可提示胆囊肿大、胆囊结石,胆囊壁增厚可出现“双边征”。 此外,有条件的医院可选用99mTc-EHIDA检查,由于急性胆囊炎有胆囊颈部梗阻,因此胆囊不会显影,如果胆囊显影,95%的病人可排除急性胆囊炎。 1.2 诊断要点 典型的右上腹痛病史、右上腹压痛、反跳痛和Murphy征阳性,结合B超、血常规、血生化检查,本病的诊断并不难。但本病应与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急性胰腺炎、高位阑尾炎、肝脓肿、结肠肝区肿瘤并发肠梗阻或穿孔相鉴别。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腹部站立位X光平片可发现膈下游离气体,肠梗阻的病例可发现液平,急性胰腺炎病人的血、尿淀粉酶会增高,B超可发现胰腺肿大等改变,高位阑尾炎病人不会出现胆囊肿大和胆囊结石。如果病情需要,可借助更高级别的影像学检查如CT、MRCP等。另外,对于高龄病人须与心绞痛的发作相鉴别。 1.3 治疗方案及原则 1.3.1 非手术治疗发病初期可试行保守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合理使用抗生素、解痉、支持治疗、维护水、电解质、酸碱平衡。但在保守治疗的同时应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并积极做好各项手术前准备,完善相关的各项术前检查。 1.3.2 手术治疗如果经上述非手术治疗之后,病人出现腹痛加重、体温上升、腹部体征不缓解甚至加重、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不下降或上升,则提示非手术治疗的疗效不佳,如无手术禁忌证应考虑手术治疗。另外,已经发生坏疽或穿孔而出现腹膜炎征象者,也应及时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通常采用开腹胆囊切除术。如果病人同时合并心、肺功能不全或有严重的代谢性疾病,而无法接受长时间的麻醉和手术,但胆囊炎症经非手术治疗得不到好转,可行胆囊造瘘术。另外,如果病人病情危急,全身情况很差,开腹之后发现胆囊三角水肿、粘连严重,胆囊管、胆总管、肝总管解剖关系不清,为抢救病人的生命,避免胆道损伤,也可暂行胆囊造瘘术。 2 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 本病的病因不十分清楚,常见于机体遭受严重的创伤,如大手术、大面积烧伤或危重疾病之后,发病率占急性胆囊炎的4%~8%。可能是因机体的应激反应影响到胆囊的血供而诱发本病。另外,长期禁食、胃大部切除术、迷走神经切断术后,胃排空延迟而导致胆汁淤滞、胆汁的黏稠度增高,若发生细菌感染,就有可能在没有胆囊结石的情况下产生胆囊急性化脓性炎症。由于本病多发生于严重创伤之后,病人的抵抗力低下,病情常发展较迅速,约75%的病人出现胆囊坏疽,15%的病人出现胆囊穿孔。 2.1 临床表现 2.1.1 症状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表现常与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相似。大多数病人出现持续性右上腹胀痛、寒战、高热,亦可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2.1.2 体征同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病人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右上腹压痛、反跳痛,Murphy征阳性。上腹部也可触及肿大的胆囊。 2.1.3 实验室检查大多数病人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病人的白细胞计数常高于2.0×109/L。部分病人也有血清胆红素、转氨酶、血淀粉酶增高。 2.1.4 影像学检查 B超、CT可发现肿大的胆囊,胆囊壁增厚。

急性胆囊炎的护理

急性胆囊炎的护理 一、护理评估 1、健康史:评估患者有无胆汁淤滞、细菌感染,是否处于妊娠期,有无免疫功能降低、细菌感染病史。 2、评估腹痛的部位、性质及放射性肩背部疼痛病史。 3、辅助检查:腹部 B 超、X 线平片、胆道造影、CT 或 MRI 检查。 4、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血培养。 5、心理及社会支持状况: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病检查和治疗的认知、家庭经济状况及有无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反应。 二、护理措施 1、禁食水,伴严重呕吐者行持续胃肠减压,可使胆汁分泌减少,并有利于胆汁的引流。 2、协助患者取半卧位,以减轻疼痛。 3、病情观察: (1)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注意有无体温升高、血压下降等感染性休克征象;出现感染性休克时,按外科休克护理常规护理。 (2)密切观察患者腹痛及腹部体征变化,右上腹有明显压痛和肌紧张。墨菲(Murphy)氏征阳性可在右上腹触及肿大胆囊,胆囊穿孔后可出现腹膜炎体征。 4、对症护理: (1)对已明确诊断的患者,可应用镇痛药和解痉药,以解除肝

胰壶腹括约肌的痉挛而止痛。 (2)高热的患者,可用药物或物理方法降温。 5、遵医嘱进行补液、抗感染、纠酸、护肝等治疗,以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改善全身情况。 6、利胆治疗。 7、经积极治疗,病情继续发展,并出现右上腹剧痛、高热、虚脱等中毒症状时,应立即转外科行手术治疗。 三、健康指导 1、消除患者紧张和恐惧心理,做好安慰和解释工作,让患者配合治疗。 2、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发生的原因,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劳逸结合,不适随诊。 四、注意事项 1、对诊断不明确的急腹症患者,不可随意应用镇痛药,以免掩盖病情,延误诊断和治疗。 2、禁食期间应静脉补充营养,待胃管拔除后,给予流质饮食,逐步过渡到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易消化的饮食。

胆囊结石伴胆囊炎病人护理试题

胆囊结石伴胆囊炎病人护理试题 姓名:得分: 一.试题 1 女性,49岁,近半年数次发作性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多为夜间睡眠后发作,并向 右肩部放射,检查;肥胖体质,血压110/80mmhg,p90次/分,右上腹轻度压痛,无腹肌紧张。治疗未缓解,反复持续性疼痛加重,右上腹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体温38.5℃,此时可诊断为 A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B胆总管结石 C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弥漫性腹膜炎 D结石性急性坏疽性胆囊炎 2男性,64岁,进行性无痛性黄疸1月,上腹胀痛,体重减轻。检查;巩膜及周围皮肤黄染,P90次/分,BP140/70mmhg,血清胆红素征阳性。为进一步确诊选用 A ERCP B PTC C CT D MRI E BUS 3 男性,62岁,右上腹阵发性绞痛伴恶心呕吐20小时,急诊入院,寒战高热,明显黄 疸,检查;巩膜及全身皮肤黄染,P120次/分,T40℃,BP90/60mmhg,剑突下压痛,腹肌紧张,WBC20×10的9次方/L。此病人诊断为 A急性胆源性胰腺炎 B 肝脓肿 C急性化脓性胆囊炎 D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4 女性,47岁,胆囊结石病史4年,曾先后发作胆绞痛4次,BUS显示胆囊内充满型结 石,首选的治疗方法是哪一种 A 胆囊切除 B 经皮胆镜取石术 C 口服排石饮液 D口服利胆素片 E 口服熊去氧胆酸片 5 Murphy征出现在 A AOSC B 急性化脓性胆囊炎 C绞窄性小肠梗阻 D 急性坏死性小肠梗阻 6 急性胆囊炎最严重的并发症是 A 细菌性肝脓肿 B 胆囊积脓 C 胆囊坏疽穿死致胆汁性腹膜炎 D 急性胰腺炎

E 胆囊十二指肠内瘘 二·简答题 1 胆囊结石伴胆囊炎术后护理常规 答案一DEDABC ● 1.同普外科术后护理常规。 ● 2.患者清醒后给予半卧位,减轻胆肠吻合口张力,亦有利于引流。 ● 3.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尤其是心律和心率的情况。胆囊术后有无心律不 齐。同时应观察切口渗液情况,如有黄绿色胆汁样引流物,每小时大于5ml,应怀疑胆漏,应立即与医生联系进行处理同时应观察有无出血征象。 ● 4.术后3日,患者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如仍高于39℃应查找感染源,给予抗感 染治疗。 ● 5.对胆囊造瘘者,应密切观察其引流性质和量并保持通畅。 ● 6.“T”形管护理,同“T”管护理常规。 ●7.患者肠蠕动恢复后,可进低脂全流饮食,逐步过渡到普通饮食,并限制脂肪 和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8..严密观察术后并发症,如出血、黄疸、胆漏等。

手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探讨

手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探讨 目的: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开腹手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85例急性胆囊炎患者的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93例和对照组92例,观察组采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照组采取开腹手术,比较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的差异,进而分析其临床效果的组间差异。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其切口短、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出现切口感染3例,合并急性胰腺炎2例,并发症发生率5.4%;对照组出现切口感染4例,并发症发生率4.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4例患者术中出现手术分离粘连不顺利,中途转开腹手术,中转开腹率 4.3%。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胆囊炎与开腹手术相比,具有切口小、出血量小、手术时间短、恢复时间快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标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开腹手术;急性胆囊炎 急性胆囊炎是一种病情复杂、发展迅速、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的外科常见急腹症,常伴有其它器官疾病或免疫力下降。开腹手术存在一定的风险,而保守治疗及胆囊穿刺引流又达不到很好的临床治疗效果[1]。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具有疗效明显、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及并发症少等优点,但因腹腔镜器械本身的缺陷,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2]。本文通过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85例急性胆囊炎患者的资料,就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开腹手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2月-2013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85例急性胆囊炎患者,其中男102例,女83例,年龄31~68岁,平均(40.2±3.6)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持续剧烈疼痛,多数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胆囊炎诊断标准[3]。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93例和对照组9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前行全身麻醉,采用“三孔法”胆囊切除术,术后进行局部冲洗,根据需要放置腹腔引流管。如手术分离粘连不顺利,立即转开腹手术。对照组采用开腹手术,方法及步骤按传统开腹手术常规方法进行。监测并记录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并进行对比分析。

急性胆囊炎治疗的临床研究

急性胆囊炎治疗的临床研究 发表时间:2013-12-24T09:37:04.84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1期供稿作者:齐敬东[导读] 急性胆囊炎在胆道疾病中发病率较高,80%~90%伴有胆囊结石,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齐敬东(抚顺石化总医院外科 113006)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胆囊炎治疗的方法、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急性胆囊炎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治疗49例,保守治疗16例,均治愈或好转出院,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急性胆囊炎的治疗,应持积极的态度,明确手术指征,把握好手术时机;围手术期的合理处理及手术技巧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急性胆囊炎治疗 【中图分类号】R57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1-0083-02 急性胆囊炎在胆道疾病中发病率较高,80%~90%伴有胆囊结石,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由于病情发展快,且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而急诊或早期手术又相对择期手术要困难,因此,及时、恰当地选择治疗方法和手术时机直接影响疗效,决定了病人的预后。本文总结我院2002年3月~2012年7月收治的急性胆囊炎患者65例,对治疗方法、手术时机以及手术方式予以探讨。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在我院普通外科2002年3月~2012年7月收治的住院患者,共计65例,结石性胆囊炎53例,非结石性胆囊炎12例;保守治疗16例,男7例,女9例,年龄27~70岁,平均43.5岁;手术治疗49例,男21例,女28例,年龄31~69岁,平均49岁;发病后48h内入院者51例,超过3天者14例。 1.2 临床表现大部分患者有反复右上腹疼痛病史,体温高于38℃者49例,其中高于39℃者6例。查体: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右上腹或全腹压痛,39例伴局限性腹肌紧张,31例有轻度黄疽,莫菲氏征阳性者35例。 1.3 治疗入院后予以解痉镇痛、抗感染、禁食、补液等处理。其中,16例经保守治疗症状明显缓解,患者暂不愿手术,其余49例行手术治疗。入院12~72h手术38例,4~7天内手术11例。术式选择:行胆囊切除术40例,胆囊大部切除术7例,胆囊造瘘术2例。2结果 16例患者经保守治疗好转出院,49例行手术治疗,治愈出院。术后并发症:切口感染2例,切口脂肪液化3例,均非手术治愈,患者住院8~17天,平均9.1天。 3讨论 急性胆囊炎是一种常见外科疾病,引起急性胆囊炎的原因主要有3种[1]:①由胆囊管梗阻引起的。其中80%~90%是由于胆囊结石梗阻引发,也可因胆道蛔虫、胆囊肿瘤、扭转、狭窄等非结石原因引起。胆囊管梗阻后,存留在胆囊内的胆汁浓缩,胆汁内的主要成分胆汁酸盐浓度升高,刺激损伤胆囊黏膜,引起充血、水肿等炎症改变,如果胆囊内已有细菌感染存在,胆囊的病理改变过程就会加快并加重。②由于细菌的入侵。细菌可通过血液循环而来,但主要是由肠道内细菌通过胆道入侵胆囊,其中以大肠杆菌最为常见。③严重创伤、其他部位的手术及其他严重应激反应也可以导致急性胆囊炎的发生。对其治疗方式及手术时机的选择有较高的要求,若对早期诊断和治疗判定不当,病情将继续发展,可导致胆囊坏疽穿孔、胆汁性腹膜炎,甚至发生中毒性休克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急性胆囊炎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主要是禁食、解痉药物止痛,静脉输液并补充营养及使用有效的抗生素。一般结石性胆囊炎在非手术治疗下约有60%患者可因结石移动或梗阻充血、水肿减退而症状缓解。而对于手术治疗,时机是关键,目前有两种不同主张:一种是尽量应用非手术治疗,待病情缓解后再择期手术以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另一种意见则是当患者全身情况经短时间积极处理后,尽可能作早期手术处理,以免发生胆囊坏疽及穿孔。一般说来,急性期手术的危险性大于择期手术。目前,早期手术多界定在发病72h内进行。非手术治疗有效的患者可采用延期手术,一般在6周以后进行[2]。如果患者出现:寒战、高热、白细胞计数在20×109/L以上,黄疸加重,胆囊肿大而张力高,局部有腹膜刺激征,并发重症胰腺炎。这时,容易发生严重并发症,应采取早期手术处理。 手术方法有两种,一种为胆囊切除术,另一种为胆囊造瘘术。胆囊切除术是最彻底的手术方式,在当前也是较安全的术式,总体手术死亡率<1.0%,但急性期手术死亡率要稍高一些。具体方法有顺行切除和逆行切除两种方法。顺行切除法较多使用,要先在胆囊管和肝总管交汇处分离出胆囊管、胆囊动脉和肝总管,此时须注意胆囊动脉的解剖变异,查明其解剖关系。胆囊动脉一般自肝右动脉发出,在结扎胆囊动脉的过程须在靠近胆囊壁处理,以防误伤肝右动脉。应注意急性胆囊炎,特别是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者,因胆囊胀大,胆囊颈部可与右肝管和右肝动脉紧贴,甚至粘连。解剖至此时,应仔细分辨,避免损伤右肝管和右肝动脉[3]。胆囊造瘘术适用于少数病情危重、不能耐受较复杂手术的病人。这类病人胆囊局部炎症较重、渗血多、解剖界限不清,若勉强施行较复杂的胆囊切除术,反而可出现并发症或误伤肝门部的重要结构,增加手术死亡率。胆囊造瘘的目的是采用简单方法引流感染病灶,防止其坏死穿孔,至于根治清除病灶,则留待择期处理。 总之,胆囊管急性炎症发作超过72h,决非手术禁忌。当患者症状、体征经治疗无缓解,特别是胆囊肿大、B超显示胆囊颈部有结石嵌顿时,应积极采取手术治疗。手术时应注意局部解剖关系,避免误伤,防止并发症。 参考文献: [1]周宁新. 急性胆囊炎的类型与合理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6): 322-323. [2]黄家驷,吴阶平,裘法祖.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277-1286. [3]黄志强.现代腹部外科学[m].1版.长沙:湖南科学术出版社,1995:460-465.

内科临床治疗急性胆囊炎的分析探讨

内科临床治疗急性胆囊炎的分析探讨 发表时间:2014-08-12T11:14:58.310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14期供稿作者:钱静[导读] 急性胆囊炎是指由化学性刺激和细菌感染引起的胆囊的急性胆囊炎症性病变,常发生在慢性胆囊炎的基础上。 钱静 (重庆市铜梁县南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402560) 【关键词】急性胆囊炎内科治疗 【中图分类号】R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4-0237-01 急性胆囊炎是指由化学性刺激和细菌感染引起的胆囊的急性胆囊炎症性病变,常发生在慢性胆囊炎的基础上。多因结石阻塞胆囊管或总胆管的下端而发生急性炎症。亦可由胆道蛔虫引起。致病菌主要为大肠杆菌。其临床症状多有发热、右上腹痛、恶心、呕吐、黄疸、血白细胞升高等表现。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来我中心住院治疗的患者81例,其中女生57例,男性24例,年龄在24~68岁间。本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右上腹部或中上腹部疼痛、肌紧张或触及肿大的胆囊等症状体征,恶心伴呕吐者41例、典型胆绞痛32例,发热8例。其中结石性胆囊炎76例,非结石性胆囊炎5例。病史2年~30余年。 1.2 临床表现: 1.2.1 症状:①主要为腹痛,诱因多为饱餐或脂餐后突然发作或发生于夜间,部位为右上腹,性质为持续性、膨胀性疼痛,当有胆囊管梗阻时,可呈阵发性绞痛。疼痛可向右肩及右肩胛下区放射,患者中2/3可有典型胆绞痛的既往史。在老年人中,由于对疼痛的敏感性降低,可无剧烈腹痛,甚至可无腹痛的症状。②恶心、呕吐和食欲不振。患者常有食欲不振,反射性恶心和呕吐,呕吐剧烈时,可吐出胆汁,且可引起水和电解质紊乱。呕吐后患者的腹痛不能缓解。③全身症状。大多数患者伴有38℃左右的中度发热,当发生化脓性胆囊炎时,可有寒战、高热、烦躁、谵妄等症状,甚至可发生感染性休克。约10%的患者因胆总管开口水肿、结石,可产生轻度黄疸。 1.2.2 体征:呈急性痛苦病容,右上腹或中上腹压痛,Murphy征阳性。局部可有肌紧张、反跳痛,有时可触到肿大的胆囊。炎症扩散或胆囊穿孔时可出现腹膜炎的症状。有胆囊积脓及胆囊周围脓肿者,可在右上腹部扪及包块。严重呕吐的患者,可有失水和虚脱的征象。少数患者有轻度的巩膜和皮肤黄染。 1.3 辅助检查:①白细胞增高:在无失水情况下外周血自细胞计数可超过20×109/L,分类中见中性粒细胞增加,若有显著核左移者,常提示病情严重。②血清学检查:在胆石病或胆管炎患者可有血清胆红素、转氨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的升高,当并发急性胰腺炎时,血清淀粉酶常>500Somogyi单位。③血培养:应在未使用抗生素前,先做血培养和细菌药物敏感试验,以便鉴定致病的细菌,利于指导临床治疗。④CT和MRI检查:急性胆囊炎的CT诊断标准为胆囊壁厚度大于3mm为增厚;胆囊短轴大于50mm或长轴大于100mm为胆囊扩张。对论断胆囊肿大、囊壁增厚、胆管梗阻和周围淋巴结肿大等征象有一定帮助,尤其对并发穿孔和脓肿形成价值最大,但费用较贵,一般不列为首选。 2、治疗 2.1 饮食? 一般病例可进食流质或半流质食物,禁忌油腻食物;严重病例要禁食,给予静脉输液,以补充营养。必要时做胃肠减压,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 2.2 止痛? 可用阿托品0.5mg,肌内注射;哌替啶25~50mg,肌内注射。由于哌替啶有掩盖发生胆囊穿孔所引起的临床表现,注射时应注意。 2.3 抗生素应用? 在医学文献的搜索结果中,未见抗生素用于急性胆囊炎的明确治疗指南。应依据药敏试验来选择抗生素,此前可选用以下抗生素:氨苄西林2.0~4.0g,静脉滴注,2次/d;环丙沙星100~200mg静脉滴注,2次/d;甲硝唑或替硝唑100ml,静脉滴注,2次/d,亦可选用第二代或第三代头孢霉素如头孢呋辛或头孢噻肟1~2.0g静脉滴注,2次/d等治疗,根据血或胆汁培养及药物试验结果,可更换抗生素。 2.4 利胆药物? 50%硫酸镁溶液10ml,3次/d口服;去氢胆酸片0.25mg,3次/d口服;茴三硫25~50mg,3次/d口服。 3、讨论 急性胆囊炎腹痛常因饮食不当、饱食或脂餐、过劳或受寒,或某些精神因素所引起,常在夜间突然发作。上腹或右上腹剧烈绞痛,阵发性加重,可放射至右肩背部或右肩胛骨下角区。常伴有恶心呕吐,病人坐卧不安、大汗淋漓,随着病情的发展,腹痛可呈持续或阵发性加剧。范围扩大,甚至呼吸、咳嗽、转动体位亦可使腹痛加重,说明炎症已波及到胆管周围和腹膜。绞痛时可诱发心绞痛,心电图也有相应改变,即所谓“胆-心综合征”。①黄疸:1/3病人因胆囊周围肝组织及胆管炎、胆管水肿或梗阻,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黄疸。②消化道症状:患者常有恶心、呕吐、腹胀和食欲下降等,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或胆汁。③全身表现:早期可无发热,随之可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多在38~39℃之间。合并有化脓性胆囊炎或并发胆管炎时,可出现寒战高热。严重者可出现中毒性休克。急性胆囊炎根据胆囊内结石嵌顿与否及感染的严重程度,可发生不同的病理变化,胆囊结石长期嵌顿而未合并感染时,可因胆汁中的胆色素被胆囊黏膜吸收、胆囊黏膜分泌黏液性物质而引起胆囊积液,因其透明无色而称“白胆汁”。病变起始于胆囊管梗阻,继之胆囊内压升高,胆囊黏膜充血水肿,渗出增加,为单纯性胆囊炎;如炎症继续发展累及胆囊壁,使囊壁水肿、增厚和血管扩张,浆膜有纤维性和脓性渗出物时,即为化脓性胆囊炎;若胆囊内压继续升高,压迫囊壁致血液循环障碍,引起胆囊缺血坏疽,则为坏疽性胆囊炎;当胆囊壁血供持续障碍,可致囊壁坏死,胆囊穿孔,导致胆汁性腹膜炎。胆囊穿孔的部位常为颈部和底部。参考文献 [1]丁彦章.急性胆囊炎的诊治体会[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5,7(3):184. [2]裴德恺,冯秉安.胆石病的病理生理[J].实用外科杂志,1992.12 (14):321-323.

老年急性胆囊炎外科治疗疗效观察

老年急性胆囊炎外科治疗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1-09-08T15:38:05.763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1年第7期供稿作者:王生[导读] 老年性胆囊炎在急性发作内科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应积极施行手术治疗。 【摘要】老年性胆囊炎在急性发作内科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应积极施行手术治疗。手术具有对内脏干扰少,创伤小,治疗效果确切,安全性高的优点。 【关键词】胆囊炎;手术;疗效 【中图分类号】R35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7-0235-01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表现和急性无结石性胆囊炎基本相同。右上腹剧痛或绞痛,多为结石或寄生虫嵌顿梗阻胆囊颈部所致的急性胆囊炎,疼痛常突然发作,十分剧烈,或呈现绞痛样,多发生在饱餐特点是进食高脂食物后,多是发生在夜间,右上腹一般性疼痛,见于胆囊管非梗阻性急性胆囊炎时,右上腹疼痛一般不剧烈,多为持续性胀痛,随着胆囊炎症的进展,疼痛亦可加重,疼痛呈现放射性,最常见的放射部位是右肩部和右肩胛骨下角等处,乃系胆囊炎症刺激右膈神经末梢和腹壁周围神经所致。近年来笔者依据老年人的生理特点,选择手术方式治疗老年人胆石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08年2月-2011年3月间我院住院部收治了54例老年急性胆石症患者,男21例,女33例,年龄63-78岁。患者生命体征:右上腹剧痛或绞痛,疼痛常突然发作,十分剧烈,或呈现绞痛样,多发生在饱餐特点是进食高脂食物后,多是发生在夜间,右上腹一般性疼痛,见于胆囊管非梗阻性急性胆囊炎时,右上腹疼痛一般不剧烈,多为持续性胀痛,随着胆囊炎症的进展,疼痛亦可加重,疼痛呈现放射性,部分患者恶心、呕吐。经超声查体确诊。 2手术方式 所有病例均采取手术治疗。采用经右腹直肌切口或肋缘下斜切口进入,胆囊颈部局麻封闭,12号针头连接橡皮管接吸引器刺入胆囊吸净胆汁后,切开胆囊底部,清除结石和脓絮状物,胆囊颈部嵌顿的结石小心推挤入胆囊腔取除,盐水加庆大霉素、甲硝唑冲洗液冲洗。纵行剖开胆囊前壁至胆囊管处,胆道探子探查胆囊管及胆总管,确认位置关系后,在胆道探子引导下,纵行剖开胆囊管前侧壁,至距胆总管0.3-0.5cm处,术中见有清亮胆汁溢出,确认无胆管结石后,内荷包缝合结扎胆囊管。切除胆囊游离部分,用物理烧灼或化学烧灼方法处理胆囊及胆囊管内膜,距胆总管约1.5cm处分离断开胆囊管,内翻缝合包埋胆囊管,继将胆囊残缘内翻缝合包埋。若术中病人状况较差,也可不断开胆囊管,直接内翻缝合包埋。 3结果 54例患者均于术后3天内排气排便,腹痛症状消失,体温下降,黄疸逐渐消退,1周后复查白细胞总数下降至正常,黄疸指数和谷丙转氨酶逐渐下降。其中并发切口脂肪液化2例,心律失常3例,无胆瘘发生。 4讨论 事实证明传统的胆囊切除术后不仅消除了症状,而且可发生如下生理性改变:胆酸池减少;增加了胆酸的再循环频率;延迟了餐后血清胆酸的升高;增加了胆酸的分泌率;增加了卵磷脂的分泌率;增加了胆酸的利用;减少了石胆酸的生成。上述生理改变均减少了结石在胆道中的发生率。急性期如出现明显全身中毒症状、腹膜刺激征、黄疸加深者应紧急手术。对病史长、反复发作、胆道已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者,如结石性胆囊炎、较大的胆总管结石及原发性胆管结石、有较重症状的肝内结石复发性胆管结石伴有胆(肝)总管明显扩张者及胆道感染合并有Oddi括约肌狭窄等,在急性症状控制后行择期手术。手术时机可选择[1]:①急性胆囊炎无论非手术治疗与否具备急症手术指征者,在短期术前准备后,宜在发病48h以内,施行急症手术已逾48h者宜非手术治疗但有不同见解。②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者,若无明显禁忌证,胆道影像学证实有结石存在或胆囊不显示者,均应择期施行手术。③胆道结石与胆管炎者在非发作期间应在良好的术前准备后,择期进行胆道确定性手术。在急性发作期一开始仍应积极非手术治疗,以此作为术前准备、随时手术,如在12-24h内症状没有明显改善,甚至出现低血压、意识障碍、急性重症胆管炎休克不能纠正者应立即手术,实施胆道减压、取出关键性结石、T管引流,以挽救病人生命,日后再行胆道确定性手术。胆囊炎常见与胆石症合并存在,胆石症是威胁老年人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老年人中胆石症、胆囊炎也明显增多。更重要的是随着年龄增长胆总管末端的生理性狭窄亦随年龄增加而更趋变窄,这使得胆汁的排放阻力增加。胆囊内出现胆汁淤滞,胆汁黏稠度亦增加,易产生胆石。恶心、呕吐是最常见的症状,如恶心、呕吐顽固或频繁,可造成脱水,虚脱和电解质紊乱,多见于结石或蛔虫梗阻胆囊管时。轻型病例常有畏寒和低热;重型病例则可有寒战和高热,热度可达39℃以上,并可出现谵语、谵妄等精神症状。黄疸较少见,如有黄疸一般程度较轻,表示感染经淋巴管蔓延到了肝脏,造成了肝损害,或炎症已侵犯胆总管。主要特征:腹部检查可见右上腹部及上腹中部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Murphy 征阳性。伴胆囊积脓或胆囊周围脓肿者,于右上腹可扪及有压痛的包块或明显肿在的胆囊。当腹部压痛及腹肌紧张扩展到腹部其他区域或全腹时,则提示胆囊穿孔。或有急性腹膜炎。有15%-20%的病人因胆囊管周围性水肿、胆石压迫及胆囊周围炎造成肝脏损害,或炎症累及胆总管,造成Oddi 括约肌痉挛和水肿、导致胆汁排出障碍,可出现轻度黄疸。如黄疸明显加深,则表示胆总管伴结石梗阻或并发胆总管炎的可能。 老年急性胆囊炎的主要特点:老年患者机体反应能力弱,虽是急性炎症,但部分患者起病较缓慢,且不典型。有的患者出现类似右下肺炎、心肌梗死、右侧肾盂炎等胃肠道以外的症状。临床表现如腹痛、发热、腹部触及肿大的胆囊及包块,和年轻患者比,往往缺如或较轻微。即使出现胆囊坏疽及穿孔等合并症,其腹部表现也不典型,甚至穿孔后胆囊内容物向上流到结肠间隙,可出现急性阑尾炎或急性结肠憩室炎的表现,极易混淆诊断。但有的老患者起病急,病情变化快。胆囊坏疽、穿孔、腹膜炎、休克等,常常是急性胆囊炎的最初临床表现。老年性胆囊炎患者多伴有胆总管结石,故黄疸的发生率较高,且程度较青壮年患者重。在青壮年常常依靠疼痛的轻重、体温和白细胞的波动去评价胆囊炎病情的变化,但在老年患者,特点是机体虚弱的老年患者,用这些指标去观察胆囊炎病情的演变是很不可靠的。掌握老年急性胆囊炎的这些特点对做出正确的病情判断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周兆荣,彭海峰.老年急性重症胆管炎48例手术治疗分析.中华临床新医学,2002,2(1):3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