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封面故事:瑞典博物学家林奈诞辰300周年

封面故事:瑞典博物学家林奈诞辰300周年

封面故事:瑞典博物学家林奈诞辰300周年
封面故事:瑞典博物学家林奈诞辰300周年

生物科技快报Bulletin of Biological Science & Technology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情报中心

[科技动态]瑞典博物学家林奈诞辰300周年 (1)

格陵兰冰川的历史 (1)

影响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因素和演化因素 (2)

生命的第一个遗传分子是什么样的 (2)

排水草科是被子植物的近亲 (5)

SD序列与第一个肽链的形成 (5)

与癌症有关的突变 (6)

大型梭菌类细胞毒素的自催化分解 (6)

维生素B12生物合成的最后一关被攻克 (7)

不用保护官能团的新合成方法 (7)

帮助新的免疫细胞进入循环系统 (8)

设计新抗生素的起点 (8)

空气污染减少山丘降雨 (10)

表皮组织被确定是决定植物根生长的关键 (12)

杂交物种形成方式可能更普遍 (13)

[技术方法] 生物膜观测变得容易起来 (13)

[科技消息]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工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举行揭牌仪式 (15)

中国科学院创新发展研究中心在京成立 (17)

开发生物质能源成代表呼吁话题 (19)

中国可能在人大会议结束后宣布五年生物燃料行业发展蓝图 (21)

秸秆发电成投资热点 2000亿美元大餐谁来享用 (21)

中科大生物质炼油技术秸秆变“油”有望4月露脸 (23)

生物燃料使生物技术再放光彩 (25)

生物燃料的演变 (28)

美国科研人员找到高效生产生物燃料的方法 (32)

生物燃料是否是一种明智的能源消费模式策略 (34)

美国农业部计划投资16亿美元发展可再生燃料 (38)

瑞典博物学家林奈诞辰300周年

2007年是瑞典博物学家林奈(Linnaeus)诞辰300周年,本期Nature也来凑这份热闹。相关文章包括对系统发育基因组学现状的分析、关于《濒危物种法案》的政治问题、以及对业余分类学家所起作用的分析与评估等。两篇评论文章(分别在第259页和261页)讨论了在数据处理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和生命科学其他领域迅速发展的情况下继续采用林奈物种分类方法所存在的问题。Staffan Müller-Wille解释了在Systema Naturae中提出的risqué概念何以使得分类学被当成一种业余爱好而流行。事实上,林奈的著作今天仍然在影响着生物学研究,读者在本期Nature上第279页和第312页的研究论文中就能发现林奈思想的强烈影响。而且,如果你仔细看的话,也许在本期其他地方也能找到这种影响。

Nature, 446, March 15, 2007

格陵兰冰川的历史

(Continental ice in Greenland during the Eocene and Oligocene)

本期封面所示为2006年由南安普顿大学的Simon A. Johnson拍摄的一个格陵兰冰排(ice raft)。从始新世到渐新世的过渡(距今大约3350万年前)时期,全球气候发生了一次重大变化,从没有大冰层变化为有一个永久性的南极冰层,大小跟今天的南极冰层差不多。然而,关于北半球早期冰川史的性质却很有争议。本期Nature上一篇论文,报告了来自挪威-格陵兰海的晚始新世至早渐新世沉积层中的从地层学来说范围很大的冰排碎片,是在距今3800万年至3000万年前沉积的。这表明,格陵兰冰川的存在要比以前所记录的早2000万年。“国际极地年2007-2008”本月开始,Nature杂志将通过报道即将进行的钻探项目以

及关于未来北极变暖最新预测的系列News Features文章,来配合“国际极地年”活动。

Nature446, 176-179 (8 March 2007)

影响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因素和演化因素

生命的多样性被认为是源自一系列演化突发事件或“适应性辐射”。造成这些突发事件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它们会在大灭绝之后出现、会出现在岛屿上、并且从时间上来讲是零星或偶然出现的?Justin Meyer 和Rees Kassen在一个包含原生动物捕食者Tetrahymena thermophilia及其细菌猎物的群落中为我们提供了实验证据,该证据表明,引起演化突发事件的演化过程受这些捕食者影响。要减少猎物的种群数量,捕食者会降低猎物物种分化成新形式的速度。捕食者在孤立的岛屿上数量稀少,而且有时会发生大量灭绝,说明它们的缺席是随后发生的突发演化事件的一种催化剂。在另一篇论文中,Fukami等人利用模型细菌种群发现,生物多样性是向群落内迁移的生态过程和群落内的多样化演化过程这两个过程的结果。这意味着,只有将生态和演化综合起来,才能充分认识生物多样性。

Nature446, 432-435 (22 March 2007)

生命的第一个遗传分子是什么样的?

新研究为生命的第一个遗传分子可能是什么样的提供了线索。生物都靠由DNA组成的基因和蛋白质酶来实现细胞功能的。大约40年前,研究人员提出“RNA世界”的假说,他们认为在生命的最初,RNA可能出现在基因和酶之前,

因为RNA既能催化反应也包含遗传信息,所以第一个遗传分子是能自我拷贝的RNA。虽然自然界中没有能将RNA分子连接起来的RNA酶,而这是RNA世界的一个关键的必要条件,但是研究人员合成了这样一个酶。现在Michael P. Robertson和William G. Scott确定出这个被称为“连接核酶”的结构。其活性点的结构提示,该核酶用已知的自然界核酶所用的生物化学战略。一篇相关的研究评述进一步讨论了这些发现。图4

研究文章:The Structural Basis of Ribozyme-Catalyzed RNA Assembly, Michael P. Robertson and William G. Scott

研究评述:A Glimpse of Biology's First Enzyme, Gerald F. Joyce Science 16 March 2007: Vol. 315. no. 5818, pp. 1549 – 1553

Fig. 1. Ligation reaction and L1 ligase

secondary structures. (A) Ligation

reaction catalyzed by the L1 ligase in

which the 3'-hydroxyl of the 3'-terminal

residue of the substrate oligonucleotide

attacks the -phosphorus of the

ribozyme's 5'-terminal guanosine

triphosphate, which creates a new

phosphodiester bond. (B) The proposed

secondary structure of the full-length L1

ribozyme. Nucleotides in lowercase are

derived from the constant-sequence

regions of the original N90 library;

uppercase residues are derived from the randomized region of the pool. The substrate oligonucleotide is italicized. Positions within shaded boxes were invariant among clones isolated from a mutagenized reselection of the L1 ligase; positions in boldface were conserved in >85% of isolated clones. The dotted line indicates a base triple. [Figure adapted from (9).] (C) The secondary structure of the minimized crystallization construct, L1X6c.

ribozyme. (A) The refined all-atom structure of the

crystallographic asymmetric unit of the L1 ribozyme,

superimposed on a simulated annealing

compositeomit sigma-A–weighted 2F obs–F calc map

contoured at 1.2 RMSD (root mean square

deviation). The two RNA chains are each rainbow

color-coded such that the 5' terminus is blue and the

3' terminus is red. (B) A complementary cartoon

representation of the crystallographic dimer with the

same color scheme, but with the electron density

omitted for clarity. The phosphodiester backbone is

shown as a ribbon, and the side chains are depicted

schematically as sticks. (C) A least-squares

superposition of molecules P and Q, with molecule P depicted in cyan and Q in magenta. Stems A, B, and C are labeled. (D) An all-atom stereograph of the docked conformation of the ligaseribozyme(Q) color-coded as in (A and B). In addition, the phosphate at the ligation site is shown in gray, the Mg2+ ion believed to be involved directly in ligation catalysis is represented as a magenta sphere, and a water molecule at the active site is shown in beige. Contacts between the metal ion and three nonbridging phosphate oxygens and between the RNA and the water

molecule are depicted as blue-gray dotted lines.

core and interhelical base triple

interaction. (A) Stereograph of the

spatial disposition of the invariant

nucleotides in the active site of the

ribozyme Q, using the color-coding of Fig. 2A. The sheared G22:A39 and

reverse-Hoogsteen A23:U37 exclude U38 from the helical stack, permitting it to make a

tertiary interaction with the stem A ligation site in the form of a base triple. The

ligation-site phosphate is shown in white; hydrogen bonds are indicated as magenta

dotted lines, a Mg2+ ion that bridges the helices of stems A and C is shown as a magenta

sphere, and its three direct coordinations to the A39, G40 (light green) and G1 (white)

phosphates are shown as light blue dotted lines. U71 (shown in red) forms a wobble pair

with G52 (shown in orange). (B) Close-up of the interhelical G1:A51:U38 base triple. The G:A interaction is a sheared base pair, and the A:U interaction is a

reverse–Watson-Crick base pair.

排水草科是被子植物的近亲

(Hydatellaceae identified as a new branch near the base of the angiosperm phylogenetic tree)

排水草科(Hydatellaceae)是小型水生植物,生长在不引人注目的地方,传统上被认为是单子叶开花植物,与草本有关。现在,研究人员利用最新分子技术对它们进行了研究,发现它们原来是睡莲(水百合)等基础被子植物的近亲,这便大大提升了它们的重要性。它们似乎属于一种以前未得到认可的分支,是从接近被子植物根部的地方分出来的一个分支,它是对1999年发现的三个最深的分支的一个根本性的补充,这三个分支曾经重新引发分子生物学家对被子植物起源的兴趣,达尔文曾经将其起源称之为一个“可恶的秘密”。

Nature446, 312-315 (15 March 2007)

SD序列与第一个肽链的形成

核糖体不在一个mRNA的末端启动转录过程,相反,它们会结合到一个内部点(Shine-Dalgarno (SD)序列)上,然后单向转位。对断开核糖体的mRNA 和30S部分之间的结合所需的力进行的精确测量显示,在第一个肽链形成之前,SD序列稳定核糖体-mRNA的相互作用。一旦该肽链形成,SD序列就不再稳定它。所以,最初肽链的形成是核糖体释放SD的一个触发因素,而且还可能是允许核糖体开始沿mRNA 运动的一个重要因素。

Nature446, 454-457 (22 March 2007)

与癌症有关的突变

通过扫描定位(mapping)、生物鉴定(bioassay)等成熟方法以及通过识别可信的生物学候选目标,已经识别出了超过350个致癌基因。现在,人类基因组序列的确定意味着,大规模测序研究能够进一步发现很多候选致癌基因。蛋白激酶是很多调控过程的关键,它们功能的丧失是肿瘤的一个常见的诱因。所以,研究人员选择了一批与超过200种癌症相关的528个激酶,来进行一个大型测序研究工作。该研究显示了超过1000个以前不知道的突变,它们以某种方式与肿瘤的形成有关:其中有些是所谓的“乘客”突变,即不参与癌症形成;但其中超过100个是所谓的“司机”突变,它们参与癌症形成。这种类型的基因家族研究,能发现导致癌症的缺陷,也能发现分子诊断和治疗的新目标。

Nature446, 153-158 (8 March 2007)

大型梭菌类细胞毒素的自催化分解

(Autocatalytic cleavage of Clostridium difficile toxin B)

Clostridium difficile是在医院中发生的感染的原因。它见于一些健康成年人的大肠中,正是由于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好的”肠道细菌数量的减少,才为C. difficile毒素引起严重腹泻和大肠炎创造了条件。一项新的研究表明,所有大型梭菌类细胞毒素的分解是一个自催化过程,也就是说该毒素激发其本身,是由宿主纤维醇磷酸酯共因子诱导的。C. difficile感染极难治疗,所以将治疗药物瞄准这一由毒素激发的分解过程具有潜在重要性

Nature446, 415-419 (22 March 2007)

维生素B12生物合成的最后一关被攻克

(BluB cannibalizes flavin to form the lower ligand of vitamin B

)

12

维生素B12(钴胺素)是已知最大的非聚合物天然产物之一,是惟一完全由微生物合成的一种维生素。尽管进行了多年研究,但科学家对该维生素的一部分的生物合成仍然很不了解。现在,研究人员终于揭示了其生物合成中的最后一个未知步骤。BluB的X-射线晶体结构已被确定。它是一种酶,利用分子氧来分解黄素(四羟酮醇)单核苷酸共因子,形成维生素B12的低配体。这一反应是一例不寻常的过程,即一种共因子在酶催化下被破坏来合成另一种共因子。

Nature446, 449-453 (22 March 2007)

不用保护官能团的新合成方法

(Total synthesis of marine natural products without using protecting groups)

全合成(用结构较简单的起始材料来合成复杂有机分子的过程)在过去50年里取得了引人瞩目的进步。尽管取得了这些进步,但能够生成足够数量大天然产物、供进一步研究的合成路径仍然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为了满足这一需求,一组化学家发现,在合成过程中使用“保护”官能团的例行做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关键障碍。在一个分子的其他部分在发生化学转变的时候,经常需要“保护”官能团来掩蔽该分子的活性部分。为了演示新方法所具有的潜力,该文作者们在没有使用任何一个“保护”官能团的情况下合成了一个大家族的海洋生物碱中的几个成员。该方法使他们能够在10步或更少的反应步骤中获得以前

需要20步或更多化学反应步骤才能获得的数量有意义的分子。

Nature446, 404-408 (22 March 2007)

帮助新的免疫细胞进入循环系统

一项可能帮助为移植患者设计免疫抑制药物的新研究发现,一个帮助新的免疫细胞从脾脏和淋巴结进入身体的循环系统的强有力的信号发生分子有两个不同的来源。统称为淋巴细胞的免疫系统T细胞、B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在

胸腺、脾脏、和淋巴结中发育后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一个叫S1P的分子帮助淋巴细胞进入循环,是目前正在临床试验的免疫抑制和自身免疫药物的靶标。Rajita Pappu和同事现在揭示,帮助淋巴细胞进入血液的S1P分子来自红血细胞,而帮助淋巴细胞进入淋巴系统的S1P另有来源。这些供给使淋巴细胞跟随一个淋巴组织和两个循环系统之间的梯度。该发现也许能帮助改进免疫抑制和

S1P路径激活的方法。

科学特快报告:Promotion of Lymphocyte Egress into Blood and Lymph by Distinct Sources of Sphingosine-1-Phosphate, Rajita Pappu, et al.

Published Online March 15, 2007; 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1139221

设计新抗生素的起点

有关帮助细菌修筑它们细胞壁的蛋白质的新信息也许能帮助研究人员设计新型抗生素。Andrew L. Lovering和同事确定出PBP2的晶体结构,PBP2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一种酶,本期一篇相关的研究评述称其为抗生素药物研究人员的“圣杯”。糖基转移酶(GT)和转肽酶(TP)都帮助修筑细菌细胞壁。青霉素和

相关的抗生素通过TP酶起作用,但是细菌对这类抗生素的抵抗力是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GT酶成为新类型抗生素有吸引力的靶标,但是它们的纯化、鉴定、和结晶一直比较困难。Lovering和同事研究的蛋白质PBP2同时据有GT酶和TP 酶的功能。有关该蛋白质的数据为细胞壁合成的过程提供了线索,也为基于结构的新抗生素设计提供了起点。图4

报告:Structural Insight into the Transglycosylation Step of Bacterial Cell-Wall Biosynthesis, Andrew L. Lovering, Liza H. de Castro, Daniel Lim, and Natalie C. J. Strynadka

研究评述:A New Target for Antibiotic Development, Gerard D. Wright Science 9 March 2007: Vol. 315. no. 5817, pp. 1402 – 1405

Fig. 1. Overall structure of PBP2. The

modular nature of the GT51 and TP

folds is shown, with the predicted

position of the transmembrane region

represented by a vertical blue

rectangle. The active-site residues for

the GT51 (lower, E171; upper, E114)

and TP (S398) functionalities have

their C atoms shown as red spheres.

The GT51 domain is proposed to be at least partly submerged in the bilayer in order to access the lipid II substrate,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observations that catalytic activity and crystallization were dependent on the presence of detergents.

Fig. 2. GT51 domain

comparison with

lysozyme and

conformational change

between the

apoenzyme and

liganded forms. (A) Structure-based alignment of the GT51 domain (blue) with that of

L(green). Helices H1 and H3 of L have counterparts in all related G-, C-, and V-type lysozyme folds (20). The putative E114 catalytic residue of the GT51 domain aligns well with that of L (both in stick representation) at the end of L helix H1. (Inset) Orthogonal view with loops omitted. The lysozyme structure from deposition 1D9U (15) is shown, with the poly-NAG ligand in stick form. The figure highlights both the striking similarity in secondary structure (localized only to the GT51 head subdomain) and the conservation of an active-site cleft between the two enzyme types. The regions below the cleft have no structural similarity and are presumably different because of the need for the GT51 domain to be localized at the membrane and to bind a lipidic substrate. (B) Conformational change in the jaw subdomain upon binding moenomycin (represented in stick form). The moenomycin-bound form is blue, and the apoenzyme is yellow.

Fig. 3. Detail of moenomycin binding.

(A) Interactions of moenomycin with

the donor substrate site of GT51, with

selected side chains shown. The

phosphoric acid diester group is

positioned in a region of high positive

charge, and the sugar rings form an

extended plane in the active-site cleft.

Ring D projects out into solution, and

ring A is located closest to the linker region. (B) Chemical structure of moenomycin. For clarity, an R1 group is used in place of the C25 moenocinol lipid unit. (C) Electron density of the moenomycin molecule. The map is of a 2fo-fc format, contoured at 1, from the final model at 2.8 ? resolution. For reference, the putative catalytic residues E114 and E171 are shown in stick form.

空气污染减少山丘降雨

研究人员用50多年的纪录显示,空气中的污染颗粒在有薄雾的日子使中国山区的降雨减少了30%到50%。这个现象过去在其他地方观察到过。潮湿的空气被比如山等地形特征挡住从而上升时,空气的变冷引起云滴、后是雨珠的形成,

产生一种名为山岳降雨的特别类型的降雨。但是当空气中充满污染颗粒时,会有更多的云滴形成,因为它们更小从而不太可能变成雨珠。研究人员提出,这个过程在全球许多地理条件类似的地方导致干旱,包括美国西部处于城市空气污染下风口的山脉地区。Daniel Rosenfeld和中国科学家合作,研究了自1954年以来在华山上测量的一组气象数据,华山位于如今污染较严重的华中地区。他们揭示,高度污染的空气所提供的山岳降雨只有干净空气提供的一半。

报告:Inverse Relations Between Amounts of Air Pollution and Orographic Precipitation, Daniel Rosenfeld, et al.

Science 9 March 2007: Vol. 315. no. 5817, pp. 1396 – 1398

Fig. 1. Topographic map of the study

area. The height contours represent

elevations of 500 (green), 1500 (blue),

and 2000 m above sea level (red),

respectively.

Fig. 2. Trends of (A) the

observed visibility and(B) the

corrected visibility at Mt. Hua

during the whole observation

period. Each point represents

the averaged visibility for 1 day. The linear trends are calculated separately for the periods before (VIS1) and after (VIS2) 1980, when the observation methodology was changed. See table S1, A and B, for data.

Fig. 3. Trends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amounts

and Ro between Mt.

Hua and the plain

stations of (A) Xi'an and

(B) Huayin. The overall

decreasing trend in Ro is given as a solid line within each plot, as the ratio between Ro as estimated by the regression line at the end of the time series and Ro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eries. The regression equations for the three lines are given above the top of each plot. See table S2, A and B, for data.

Fig. 4. The daily rainfall at Mt. Hua

and Huayin as a function of the

visibility at Mt. Hua for 1980 to 2004.

The red and black lines are

interpolated curve fits with a weight

applied. The weight is applied to

20% of the data (–10% to +10% of

the data around the current point).

Ro, which is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lines along the logarithmic

ordinate, is reduced for

lower-visibility distances. Ro for discrete visibility intervals (between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1, 25, and 42 km) is denoted by the large black circles with the values on the right ordinate. The suppression effect saturates at a visibility distance of 8 km. See table S3, A and B, for data.

表皮组织被确定是决定植物根生长的关键

(The epidermis both drives and restricts plant shoot growth) 植物根由三个组织类型形成—表皮组织、表皮下组织和内层细胞组织。其

中的一个类型是决定植物最终大小的关键,但到底是哪一种,一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有争议。现在,矮拟南芥植物中油菜素内酯(brassinosteroid)生物合成基因的定向表达实验为这个问题提供了答案:是表皮组织既促进根的生长又限制根的生长。油菜素内酯是在化学性质上与“可的松”(cortisol)有关的植物激素,对植物生长有广谱效应。

Nature446, 199-202 (8 March 2007)

杂交物种形成方式可能更普遍

杂交在新物种形成中的作用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在植物中,涉及多倍体的杂交物种形成(例如染色体的复制)很常见,而在本期的一篇综述文章中,James Mallet提出的遗传学证据表明,没有多倍体的杂交物种形成要比所想的更普遍。也许令人吃惊的是,该观点除了植物外也适用于动物,包括人类在内——在人类这个分支中,杂交甚至在智人(Homo sapiens)起源之初就是一个因素。

Nature446, 279-283 (15 March 2007)

生物膜观测变得容易起来

Irene Kaganman

二次离子质谱分析技术和原子力显微镜法,是两种有着各自局限的成像方法。当把它们组合起来应用时,由于同时获得了高空间分辨率和丰富的化学组成信息,因此研究者距离实现描绘出生物膜结构复合体的目标就变得更近了。

描述生物膜的最简单方式就是把它比喻为一种油脂双分子膜,但事实上它是由油脂、蛋白和糖分构成的一种复杂网络结构,人们认为这种组成对于细胞来说具有功能方面的重要意义。虽然通过X射线结晶法看清楚各种组分也是可能的,比如说观察膜受体复合体,但这些具有更高侧面分辨率的方法对于进行膜整体结构的研究是必需的。虽然荧光显微镜法经常被用来在这种分辨率下对细分标记的成份进行成像,但荧光标记的加入能改变生物膜中相对较小的组分的物理特征。

因此,美国斯坦福大学的Steven Boxer及其同事为了测量模式生物膜的构成,求助于二次离子质谱分析技术(SIMS),这是50年前就开发出来的一种方法。他们运用了具有高分辨率级的这种技术,即纳米级SIMS,对标记有不同的稳定同位素的双分子层所含有的两种油脂进行了分析。在这一技术中,样品经过了离子束的轰击,释放出来的二次离子被提取出来,然后应用质谱法进行测量。对应于每个同位素的二次离子的最终数据,能够用于形成一种图像,反映了双分子层中两种油脂的分布情况。

在对纳米级SIMS数据进行分析时,Boxer的研究小组发现,在一些区域中油脂的分布情况变化很大。纳米级SIMS数据也有助于解释同一样品运用原子力显微镜(AFM)所观察到的一些异常现象。AFM这种方法,提供的是样品的“碰撞”信息。研究者应用AFM法,发现在观测区内存在着一些未知起源的结构。与纳米级SIMS数据进行对比后发现,被观察到的这些对象并非次级结构,原因是它们并不含有任何一种被标记油脂的化学签名,研究者因此能够推断,它们是一些碎片,也就是垃圾。

综合起来考虑,运用这两种方法获得的数据为这一系统描绘了一幅更为清晰的图像。“两种方法集成起来比任何一种方法更有说服力,”Boxer说。AFM 给出的是高清晰度的侧面信息,“它比质谱法现在所能或者很可能将来所能提供的成像效果要清晰很多,而且,这里观察到的形貌特征是多么得神奇啊,但这

种方法无法提供任何分子层面的信息。经过各种方法改进的质谱法,包括纳米级SIMS,对于分析成分是一种理想的方法,因为它给出的是一种化学组成图。”

正当一些成像技术的组合提供了最丰富的生物膜信息,服务膜成像的不同方法也将有助于这方面的尝试。一些研究小组现正着手开发试验方法,对生物膜组分进行非支持格式的成像。Boxer及其同事则持续开发双分子层支持系统,有望建成一个更为复杂的系统。其它的研究小组正开发一些方法,目的是把生物膜的一部分从细胞上除去,然后把它放在表面上。这恰好正是Boxer的研究小组所寻找的试验方法之一,他补充说:“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得足够快,以至于分子在这一纷乱过程的时间尺度内移动得不很远,那么,希望就在于,这个人能够探究源于真实细胞的生物膜的侧面构成。从某种感觉上讲,那是一种我们梦想中的试验。它只是要求在技术方面有很多的提高。”

Nature Methods3, 962 - 963 (2006)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工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举行揭牌仪式

2007年3月14日,中

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

究院工业生物技术研究中

心揭牌仪式暨工业生物技

术发展研讨会在上海举行。

中科院上海分院党组

书记、副院长华仁长、上海

生命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陈凯先、国家科技部高新技术司邵立勤、上海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池洪、

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处施强华、中科院生物局工业生物技术处副处长刘杰以及中心第一届学术委员会成员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杨胜利院士、南京工业大学校长欧阳平凯院士、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所长陈晓亚院士、赵国屏院士,南京工业大学校长欧阳平凯院士、华东理工大学校长钱旭红教授、江南大学校长陈坚教授、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院长朱宝泉研究员、中科院广州分院党组书记、副院长郭俊研究员、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姜标研究员、清华大学曹竹安教授、华东理工大学校长钱旭红教授、江南大学校长陈坚教授、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院长朱宝泉研究员、中科院广州分院党组书记、副院长郭俊研究员、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姜标研究员、清华大学曹竹安教授、华东理工大学校长钱旭红教授、江南大学校长陈坚教授、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院长朱宝泉研究员、中科院上海巴斯德所副所长姜卫红研究员、清华大学曹竹安教授、中科院微生物所马延和教授研究员和植物生理生态所薛红卫研究员等40余人出席了揭牌仪式。

揭牌仪式上,中科院上海分院党组书记、常务副院长华仁长发表了讲话,他首先对工业生物技术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贺,并指出,上海已启动浦东科技园的建设,重点布署了生物、医药基地,这将为工业生物技术的发展提供舞台。希望中心抓住机遇、明确目标、组织队伍、创新基地。上海生科院党委书记陈凯先在讲话中说,中心的成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强调中心要把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为上海市及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上海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池洪代表上海市发改委对工业生物技术中心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他说,工业生物极具发展潜力,是未来上海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希望中心能更快速发展,为上海未来经济建设做出重要贡献。施强华处长在发言中表示,一定要为中心的发展做好服务,支持中心的建设科委责无旁贷。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陈竺发来贺信,他希望工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抓住机遇,精心设计,强化产学研协作,发展我国的生物技术产业,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

产业创新体系,积极融入国际生物经济的发展大潮,为促进我国工业生物技术领域的发展和成果的产业化谱写绚丽的篇章!

揭牌仪式后邵立勤与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李来庚副教授分别作了题为《新能源的发展动向》与

《Beyond the Barriers: Ethanal from Lignocellulosic Feedstocks 》的报告。

以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的化石资源、以环境友好的生物加工过程取代高污染的化学工艺,是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工业生物技术是实现生物质工程与生物质产业的根本途径。中科院上海生科院工业生物技术中心是面向国家对于环境和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在凝聚上海生科院现有工业生物技术相关研究力量的基础上成立的。中心将坚持国家重大需求目标与重大技术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开展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应和应用基础研究,建立工业生物技术相关平台,研发能源植物育种、酶工程、代谢工程关键技术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质能源、发酵工程和农作物改良新技术,与国家其他创新单元密切合作,实现工业生物技术相关成果的产业化,为我国的生物、能源、轻工业和农业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支撑。

中国工业生物技术信息网2007年03月15日

中国科学院创新发展研究中心在京成立

2月14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创新发展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晓强、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方新共同为中心成立揭牌,并向中心成立表示祝贺。大会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司司长许勤主持,张晓强、方新分别致辞。

张晓强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中国科学院在自主创新方面做的大量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对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作给予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在“十一五”规划纲要、国家自主创新基础能力规划、中长期科技规划配套政策等重大规划和政策的制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建设项目的咨询、生物产业发展战略等重大战略研究以及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相关政策措施研究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各有关方面的通力合作。中国科学院创新发展研究中心的建设与发展将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自主创新的重大部署,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重要的决策咨询和研究支撑。

张晓强介绍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十一五”期间将围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重点推进5方面工作:一是制订和完善软件和集成电路、数字电视、生物产业等一批产业技术政策,进一步落实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配套政策实施细则;二是制定和实施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规划、生物产业发展规划以及长三角、京津冀、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一批促进自主创新的重要规划;三是加强国家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建设12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进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三期和985工程二期建设,建设10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完善100个国家工程中心,支持300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四是组织实施重大项目建设,启动7大高技术产业化工程、推进16大装备研制;五是实施开放创新战略,积极推进国际合作,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合作。

方新在致辞中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向中心成立表示祝贺,向国家发展改革委长期以来对中国科学院的支持表示感谢。她在讲话中强调了创新型国家建设面临一系列挑战,需要加强创新发展战略和政策研究,中国科学院将为中心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她希望,中心成立能够进一步集成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力量,为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国家宏观管理部门决策提供重要支撑。

中心主任穆荣平在成立大会上介绍了中心筹建情况和2007年工作要点。他表示,中心将通过建立创新领域产学研交流合作平台集成创新资源,组织重大研究和咨询,为国家宏观决策管理部门决策和企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据悉,该中心2007年计划发布《中国创新发展报告》,系统介绍中心研究成果。

中国工业生物技术信息网2007年02月28日

开发生物质能源成代表呼吁话题

“发展生物质能源,既有利于调整能源结构,又有利于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对推进可再生能源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今年“两会”,部分代表委员热捧生物质能源,使我们看到——在今年的“两会”上,开发生物质能源成为几个省市人大代表呼吁的话题。他们表示,我国需要采取战略举措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这对经济可持续发展,推进能源替代,减轻环境压力,促进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九三学社中央在发言中指出,当前国家极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生物质能源,可以为农村开辟新兴产业(秸秆发电、燃料乙醇等),有效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增加农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发展生物质能源,可以将原来用于直接燃烧的农业秸秆、有机废物等转化为高效、清洁的生物质能源,促进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

来自陕西的政协委员朱静芝认为,发展生物质能源让社会更节约。“今年,我想提一个有关保护黄河中游湿地,维护陕西省黄河湿地生态系统安全的建议。因为生物质能源源于太阳、储于生物,现在广泛使用的沼气、秸秆气化、燃料酒精和生物柴油等,都是取之不尽、可再生的清洁能源。”

我国生物质能源已经显示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就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幕的前一天,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同山东省政府在北京签署了生物质能源产业

生物的命名和分类

生物的命名和分类 生物圈内的生物种类繁多,科学家根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遗传及生态等特征,将生物分门别类。这种分门别类的工作,叫做分类,包括物种命名、检索表制作等。 生物的命名 自古以来,人们给予各种生物适当的称呼,例如台湾二叶松、绿竹、孟加拉国虎等,如此在交谈或讨论时就方便很多。这些名称叫做俗名。 由于地区或语言的不同,同一种生物可能有不同的俗名,或不同生物有同一俗名,两者皆造成不便。俗名有时也会使人发生误解,例如章鱼、鳄鱼,会使人误以为它们属于鱼类(图10-1)。因此,生物学家为求生物名称的统一,便制定命名法规来为各阶层的生物命名。 在十八世纪时,瑞典人林奈创制了物种的二名法,用拉丁化的文字为物种命名,此即物种的学名。一个物种的学名由一属名和该物种的某一特有形容词组成;属名为名词,第一字母必须大写;后一字用来形容这种生物,则用小写。 图 10-1 章鱼和鳄鱼 例如台湾猕猴的学名是Macaca cyclopis;Macaca为属名,其意为猴子,cyclopis是圆脸的意思,用来形容这种猴子。又如现代人的学名为Homo sapiens,Homo为属名,意指人,sapiens是形容有智慧的意思。 种类相近的生物常常属名相同,但第二个字形容词就不一样。例如犬、狼是种类相近的动物,它们的学名,第一个字相同,都是Canis,第二个字就不一样。梅、桃和李的学名,第一个字相同,都是Prunus,第二个字就不一样。 分类阶层 现今生物学家所用的分类系统,共有七个阶层,最高的阶层为界,其下依次为门、纲、目、科、属、种,种为分类上最低的阶层。阶层愈高,包含的生物种类愈多;较低的阶层包含的种类就较少,但彼此的构造特征却愈相似。今以犬、人、梅、水稻等为例,说明这种分类阶层。

瑞典读博的独特之处讲解

瑞典是诺贝尔奖的故乡,是全世界最重视科研的国家之一。在这里,所有持工作许可的外籍博士生学满四年即可申请绿卡(瑞典永居),成为瑞典移民。在瑞典的大学读博士与其它欧美大学相比,还有什么不同之处?请随360教育集团一起来看看。 瑞典的大学是北欧人性化文化的一个缩影,在博士的培养上与欧美其他国家有一些重要的差别。美国和欧洲大陆的博士教育已经市场化,相比之下,瑞典可能是世界上唯一的一片学术净土,几乎完全没有市场化。 拿经济管理领域的博士为例,在美国和欧陆读大都要交学费,学费甚至相当昂贵。由于受市场驱动,因为学校行政扩招了,导致一个教授经常不得不带一大群博士生娃娃,你想说不也不行。而在瑞典,教授带的博士生很少,你就是想自己出钱来瑞典读博士也很难进来。 以英国剑桥大学为参照,读四年的博士你怎么样也得交差不多100万人民币的学费。而在瑞典,读博士不光不需要交一分钱学费,相反会获得一份教员的起步工资——数额各专业不等,第一年的月薪在人民币20000-22000元。学校在每个博士生身上的总投资平均每年500000元。 在其他欧美国家,博士生是学生。你或许能拿到博士生奖学金或津贴,但你仍然是学生。但在瑞典,博士生是老师,是教员的一部分,需要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同时享受教员的一切基本权利。比如女博士生如果生孩子了,可以拿着工资的80%在家休产假一年。如果你愿意多生几个孩子,那带薪产假可以一年一年地休下去。在瑞典,给国外来的博士生的签证一般都是工作许可。你只要拿雇主证明(ARBETSGIVARINTY)或雇用证明(ANST?LLNINGSBEVIS)就可以到银行贷款买房。 在其他欧美国家,只要你交学费,导师看得上,你就能成为一名博士生,可以说博士生的位子相对好拿。想当年,乒乓名将邓亚萍在剑桥大学攻读并获得了管理方面的博士。而在瑞典,非专业背景人士获得管理方面博士生位子的机会是非常非常小的。因为每年瑞典国家工会认可的博士生位子(Doktorandtj?nst)招得极少,同时,每年仅有近900名博士毕业于瑞典全国十多所大学,竞争异常激烈,因此对报名者学术上的基本训练要求更高。究其根本,一个重要原因是在瑞典招一个博士是一件大事,投资太大,投在谁身上,不投在谁身上,对大学来讲,对教授来讲都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决定。 总体上看,英国的硕士和博士教育压在写一篇好论文上,对基础课程的要求参差不齐。原因是它假设你的基础像在剑桥大学那样已在你的本科打好了,而这完全看你与指导教授是怎么谈的。与其他英美教授聊天,发现在他们那里可以有硕士生和博士生不读基础课而只靠写论文就能毕业的事情发生!但在瑞典,硕士和博士培养中基础课和论文的工作量是50/50对开的。 在经济管理领域,许多欧美国家的博士论文的质量在下降,这与超出教授承受能力的招生、快速出博不无关系。许多博士论文是不是枪手代写的,采访是不是枪手代做的,实证资料是不是那些多如牛毛的市场调查公司帮忙凑的,这些都是绝大多数西方教授无法掌控的,因而经常被忽悠。 大多数欧美大学重视排名,每年各领域五花八门的排名犹如钱塘江的潮水汹涌而来,与国际教育市场化前呼后应,好不热闹,中国学生更是趋之若鹜。相比而言,瑞典的大学则毫不重视排名。学工商管理的都知道,乌普萨拉大学的管理系是全世界国际商务研究领域的一个响亮品牌,可是该系长期以来拒绝参加各种认证和排名。

英国博物馆运营

英国最好的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国家画廊(英国美术馆)、泰特现代美术馆、格林尼冶天文台等都免费向公众开放。追溯它们免费向公众开放的曲折历程,归根结底一句话,靠政府的新观念、大决心和大投资。 这个历程谨慎地分了三步走。1999年,首先实现了所有儿童可免费参观博物馆。2000年,退休人士亦得免费。2001年,在《增值税法》中增加一个补充条款:凡被政府指定的免费向公众开放其永久收藏的国家博物馆,返还其全部增值税。以大英博物馆为例,这笔返还的增值税每年可高达200万至300万英镑。当年年底,英国最好的国家博物馆和美术馆相继向所有人免费开放。 英国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办事讲究尊重操纵市场的那只“看不见的手”。但显而易见,在发展社会文化公益事业上,英国政府一直当仁不让地扮演着“发动机”和“财神爷”的角色。不仅如此,虽然它显然也把“博物馆免费”当成其“政绩工程”(去年秋,记者出席工党年会,主席台大屏幕上滚动出现工党1997年以来各项政绩,名列前茅的便是博物馆免费这一条)来抓,但采取的方式是首先想方设法地解决博物馆因门票收入流失而带来的财政困难。现在,国内对世遗景点门票大幅涨价多有愤慨之词,说的也都很有道理。但是,不提高门票价格,又如何解决这些世遗景点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却似乎没有见到什么人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在英国,对这些国家级的大博物馆和美术馆来说,门票收入也只是财政收入的一个小头,大头首先是政府拨款;其次是社会、公司和私人捐助,再次是举办各种活动和特展等。

其次,英国有相当发达成熟的社会捐助机制,有相当浓郁的全民支持文化和教育事业的氛围。人们如今当然可以长驱直入这些大博物馆和美术馆,但只要驻足观察,总能看见不少参观者自觉止步于大门口的捐款箱前,把钱币投入其中。上个月在大英博物馆,记者甚至在捐款箱里看见一张50英镑的纸币,10英镑、20英镑的纸币也很多,大大高于正常门票的价格。许多英国人在遗嘱里,往往把毕生财产或收藏捐助给博物馆和美术馆等文化机构。相形之下,中国这方面的情况又如何呢? 总之,假如对中国的世遗景点来说,门票收入就是它的主要收入来源,那么不解决这个问题,一味要求它不涨门票价格,对世遗的保护是否会带来危险呢? 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英国政府趋向于让博物馆也加入商品经济的大潮。但到了21世纪,想法却已大大改变。现任英国文化大臣特莎.乔韦尔曾经表示,国家博物馆与美术馆免费开放,是政府关于“建设一个更美好的英国”的承诺之一,“我们想要每个人都能够免费享受我们国家博物馆和美术馆里的伟大收藏”。 有英国人说,博物馆现在已经取代了教堂在英国社会的地位,是绝大多数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文化体验。事实上,博物馆在英国也被视为最重要的教育机构之一。参观博物馆是英国中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生物的命名和分类

《生物的命名和分类》 班级小组姓名 第1节生物的命名和分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说出生物命名的好处,知道生物命名的重要性,阐明生物的学名代表的含义。 (2)能说出俗名和学名的由来,知道俗名和学名的差异。 (3)能说出分类系统的7个阶层,知道现今生物学家所用的分类阶层系统。2.能力目标 能分辨生物的俗名和学名。比较生物的学名和人的姓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对周围的生物好奇及产生兴趣,对所处的环境给予关怀。 (2)认同生物的名称从多种多样到全世界统一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二、教学重点 阐明生物的学名代表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认同生物的名称从多种多样到全世界统一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四、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讲述法 五、教学过程 一、讨论生物的俗名活动 (1)材料准备:准备好一些学生熟悉的生物的图片,比如:马铃薯、西红柿、甘薯、月季等。 (2)活动的组织:让学生讨论平时生活中对图片上生物的叫法,并了解其他国家对这些生物的叫法。从而让学生清楚俗名存在的弊端。 (3)总结生物俗名的缺点:由于世界上国家,民族众多,语言习惯各不相同,所以同一生物的俗名也各不相同,这样造成生物名称的混乱和交流研究

的许多困难。 二、生物的学名 (1)学名创立的必要性:由于俗名存在的弊端,所以全世界的生物学家都迫切希望能有一个统一生物名称。 (2)学名的创立:18世纪,瑞典植物学家林奈提出一种生物命名法----双名法。 (3)双名法的组成:属名+种名,(用斜体拉丁文表示,第一个字母大写),就象人的姓名一样,属名相当于人的姓,种名相当于人的名。 (4)学名的优点:统一了动植物的名称,便于交流,有利于学术发展。三、生物的分类 1.尝试分类 观察课本P112页的图14-4,对图中的生物进行分类 可从生物的形态特征、生存环境、与人类的关系等不同的角度对它们进行分类。 (1)从结构形态方面:动物、植物、微生物 (2)从生存环境方面:水中的、地面上的、空中的、土壤里的 (3)与人类的关系:可食用的、可药用的、可观赏的、可使人致病的2.科学分类 为了方便研究和鉴别生物,科学家们不断地研究分析,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亲缘关系将他们做了更细致的划分。目前采用的生物分类系统包括七个等级:最高的单位是界,其下依次为门、纲、目、科、属、种。种是分类的最基本单位,单位的级别越高包含的种就越多。 (1)生物分类的单位有哪些?请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因为课本上是从大到小排列的,此处这样设计有助于学生灵活运用)。 (2)什么是分类的最基本单位? (3)一个物种就是一个生物,这句话对吗?如果不对应该怎样理解? 在植物园或公园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各种不同植物的标牌,标牌上写着植物的名称,请仔细想一想,除了植物的名称,上面一般还写了分类单位中的哪一个等级?

瑞典大学及招生专业介绍

瑞典大学及招生专业介绍: 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查尔姆斯理工大学  查尔姆斯理工大学成立于1829年,它是以威廉.查尔姆斯的名字命名的,是瑞典最好的工科学校之一。1994年7月1日它正式成为了一所独立的组织。大学共有10200位教师和学生,其中包括150名全职教授。本科生有8000名,其中有大约5000人最终会取得工程或建筑硕士学位。大学每年授予250个博士学位和执业资格证书。 在瑞典,大约40%的工程师和建筑师都毕业于查尔姆斯科技大学。位于校园中的查尔姆斯科技公园已成为许多公司的研究中心,在欧盟的工业和教育项目中查尔摩斯涉及了150个。 Business & Social Sciences Business Design International Project Management Natural Sciences Chemistry and Bioscience Fundamental Physics Radio and Space Science Technology Secure and Dependable Computer Systems Software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Sound and Vibrati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nd Building Performance Desig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ustainable Energy Systems Systems, Control and Mechatronics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of Innovation Materials and Nanotechnology Geo and Water Engineering Microtechnology

生物的界级分类(classification.

生物的界级分类(classification of kingdoms oforganisms) 根据生物的基本结构特点、特别是根据生物的演化概况所进行的各种“界”级分类系统。随着科学的发展,历史上曾先后出现过多种生物界级分类系统,主要有以下几种:(1)林奈的两界系统(1735),包括植物界和动物界;(2)海克尔的三界系统(1866年),包括原生生物界(Kingdom protista)、植物界和动物界;(3)李代尔(G.F.Leedale)的四界系统(1974),包括原核界(Kingdom Monera)(细菌、蓝藻)真菌界(Kingdom Fungi)、植物界和动物界;(4)魏泰克(R.H.Whittaker)的五界(1969),包括原核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5)胡先骕的二总界系统(1965),包括始生和胞生两个总界,始生总界(Suprastatus Protobiota)只有病毒界,胞生总界(Suprastatus Cytobiota)包括细菌界(Status Bacteriobion-ta)、粘菌界(Status Myxobionta)、真菌界(Status Myco-bionta)、植物界(Status Phytobionta)和动物界(StatusZoobionta);(6)陈世骧等的三总界六界分类系统(1979),即: Ⅰ.非细胞总界(Superkingdom Acytonia) 1.病毒界(包括类病毒) Ⅱ.原核总界(SuperkingdomProcaryota) 2.细菌界(Kingdom Mycomonera) 3.蓝藻界(Kingdom Phycomonera) Ⅲ.真核总界(Superkingdom Eucaryota) 4.植物界(Kingdom Plantae) 5.真菌界(Kingdom Fungi) 6.动物界(Kingdom Animalia) 生物的分界 面对着众多的生物,科学家为了便于研究起见,逐将生物分门别类。凡是形态功能相近的生物,即归为一类。显微镜未发明之前,传统上将生物划分为动物与植物王国,这是瑞典生物学家林奈(Carl von Linne)(图4.1)提出的二界分类法(two kingdom classification)。到了18世纪显微镜发明以后,科学家发现尚有许多低等的微生物兼具有动植物的特征,例如细菌、眼虫等等,

浅谈英国博物馆

浅谈英国博物馆

浅谈英国博物馆产业 摘要: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英国有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英国博物馆能闻名于世除了馆藏的丰富外,也离不开博物馆自身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战略,因此,借鉴和学习英国博物馆的管理模式对我国博物馆发展大有裨益。 关键词:博物馆运行模式经营战略 位于英国伦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的大罗素广场的大英博物馆,成立于1753年,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与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巴黎的卢浮宫同列为世界三大博物馆。它收藏了世界各地的许多文物和图书珍品,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此外,以大英博物馆为例的英国博物馆管理模式也闻名于世。 一.英国博物馆的历史沿革 1753年收藏夹汉斯·斯隆爵士逝世后,按照其遗嘱将遗留下来的71000件个人藏品及大批植物标本及书籍、手稿全部捐赠给国家。这些藏品被交给了英国国会。在通过公众募款筹集建筑博物馆的资金后,大英博物馆最终于1759年1月15日在伦敦市区附近的蒙塔古大楼成立并对公众开放。博物馆在开放后通过英国人在各地的各种活动攫取了大批珍贵藏品,早期的大英博物馆倾向于收集自然历史标本,也有大量文物、书籍,因此吸引了大批参观者。 二.英国博物馆与社会教育 英国各地的博物馆大多以自身博物馆的优势资源为基础,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教育活动。如大英博物馆对于学校观众所开展的教学支持包括直接教学、对由教师引导的参观的支持、对教室教学的支持和特殊的计划。在大英博物馆进行的教育活动包括车间、谈话、研究班和表演等形式。 坐落于伦敦市南部的霍尼曼博物馆,成立于1901年,藏品以乐器、自然历史标本和文化文物为主。它还拥有一个教育中心、图书馆和65000平方米的公

生物分类学和林奈杂谈

生物分类和林奈杂谈 在人类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我们不断的给自己接触到而叫不出名字的生物命名,今天我们来聊聊关于生物分类的那些事。 讲到分类,绕不开近代分类学的奠基人——瑞典植物学者林奈(Carl Linnaeus),林奈有两个贡献:第一.确立了阶元系统;第二.建立了双名制。 阶元系统包括我们现在熟知七个主要级别:界、门、纲、目、科、属、种。种(物种)是基本单元,近缘的种归合为属,近缘的属归合为科,科隶于目,目隶于纲,纲隶于门,门隶于界。随着研究的进展,分类层次不断增加,单元上下可以附加次生单元,如总纲(超纲)、亚纲、次纲、总目(超目)、亚目、次目、总科(超科)、亚科等等。此外,还可增设新的单元,如股、群、族、组等等,其中最常设的是族,介于亚科和属之间。 先来看看我们人自身的分类:界(动物界)——门(脊索动物门)——纲(哺乳纲)——目(灵长目)——科(人科)——属(人属)——种(智人) 直到1977年卡尔·沃斯(Carl Woese)才在界之上再丰富了一个生物三域理论:细菌域、古细菌域、真核生物域。 林奈在1753年印行的《植物种志》和1758年第10版《自然系统》中首次将阶元系统应用于植物和动物。这两部经典著作,标志着近代分类学的诞生。 再来说说双名制命名法:每一物种都给以一个学名,由两个拉丁

化名词所组成(林奈虽然是瑞典人,但他学的第一门语言是拉丁文),第一个代表属名,是名词,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代表种名,常为形容词。通常在种加词的后面加上命名人及命名时间,如果学名经过改动,则既要保留最初命名人,并加上改名人及改名时间。命名人、命名时间一般可省略。为了纪念林奈所做的贡献,规定只有林奈命名的植物的命名人才能用一个字母L表示,如: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 L.。 如:Escherichia coli(指大肠杆菌)、Homo sapiens(即智人)在林奈那个时代,大多数瑞典人是有名无姓的,但富有家庭元素,如林奈的祖父的名字,叫做英格玛·彭茨森(Ingemar Bengtsson),“彭茨森”的意思就是彭特(Bengt)的儿子。林奈的父亲则叫尼尔斯·英格玛森(Nils Ingemarsson),“英格玛森”的意思是英格玛的儿子。但林奈的父亲比较特立独行,在上大学时,给自己创造了一个姓:Linnaeus(来自椴树的古瑞典语,因为在他们家族的所有地上有一棵巨大的心叶椴),所以,他给他的儿子林奈的瑞典语姓名是Carl Linnaeus,有点像日本人的取名来源啊。1761年他被授予贵族头衔后,他开始使用Carl von Linné这个姓名,其中“Linné”是Linnaeus 的简写形式,而“von”加在姓名中用来显示他的贵族身份。 林奈1707年出生于瑞典南部的一个小乡村,是家里的长子,还小的时候就对植物有特别的感情,当他哭时,给他一朵花,立马就能笑起来。父亲看他是花痴,就给了他一小块地让他自己种着花玩。 林奈的学习一如很多其他熟知的科学家一样:贪玩(寻找植物)、

世界三大博物馆之大英博物馆游览攻略

美联英语提供:世界三大博物馆之大英博物馆游览攻略 小编给你一个美联英语官方试听课申请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2f10576381.html,/?tid=16-73374-0旅游英语: When the British Museum opened in 1753, it was the world’s first national public museum, free (as it still is) to all “studious and curious persons.” It contains a breathtaking collection of over 8 million objects that paint an interconnected portrait of the world’s cultures. But it also epitomizes the long British traditions of exploration, quirkiness and obsessive collecting. You could spend weeks here. But don’t worry; we’ll guide you through. 大英博物馆于1753年对外开放,是世界上第一个国立公共博物馆,免费(至今仍然如此)对所有“勤奋与好奇的人”开放。它的藏品达到惊人的800多万件,为多种世界文化描绘出一幅彼此相联的画卷。但它也体现了英国长期以来探索、怪趣与收藏癖的悠久传统。你可以在这里一连呆上几个星期。但是不要担心:我们可以为你做个向导。

Five Must-Sees 五个必看之处 If you don’t have time to idly wander, start your visit with these collections. 如果你没时间到处闲逛,那就从这些藏品开始吧。 THE KEY TO THE ANCIENT WORLD 通往古代世界的钥匙 The Egyptian Galleries | Room 4 埃及馆| 4号展厅 This long, spectacular gallery, stretching almost the length of the museum’s west side, houses sculptures and artifacts from about 3,000 years of ancient Egyptian civilization. It features spectacular busts, elaborately engraved sarcophagi and the museum’s most popular exhibit — the Rosetta Stone, dating from 196 B.C. and

芬赫尔辛基大学及瑞典皇家科技学院,斯德哥尔摩大学访

出國報告(出國類別:參訪及洽談交流合作) 芬蘭赫爾辛基大學及瑞典皇家科技學院、斯德哥爾摩大學參訪 服務機關:政治大學地政學系 姓名職稱:副教授 林子欽 派赴國家:芬蘭、瑞典 出國期間:2009/11/8~2009/11/28 報告日期:2009/12/15

出國報告審核表 出國報告名稱: 芬蘭赫爾辛基大學及瑞典皇家科技學院、斯德哥爾摩大學參訪 出國人姓名(2人以上,以1人 為代表) 職稱 服務單位 林子欽 副教授 地政學系 出國類別 ■考察 ?進修 ?研究 ?實習 ?其他 (例如國際會議、國際比賽、業務接洽等) 出國期間:2009年 11月 8日至 2009年11月 28日 報告繳交日期:200912年 15月日 計 畫 主 辦 機 關 審 核 意 見 ?1.依限繳交出國報告 ?2.格式完整(本文必須具備「目的」、「過程」、「心得及建議事項」) ?3.無抄襲相關出國報告 ?4.內容充實完備 ?5.建議具參考價值 ?6.送本機關參考或研辦 ?7.送上級機關參考 ?8.退回補正,原因:?不符原核定出國計畫 ?以外文撰寫或僅以所蒐集外文資料為內容 ?內容空洞簡略或未涵蓋規定要項 ?抄襲相關出國報告之全部或部分內容 ?電子檔案未依格式辦理 ?未於資訊網登錄提要資料及傳送出國報告電子檔 ?9.本報告除上傳至出國報告資訊網外,將採行之公開發表: ?辦理本機關出國報告座談會(說明會),與同仁進行知識分享。 ?於本機關業務會報提出報告 ?其他 ?10.其他處理意見及方式: 審核人 一級單位主管 機關首長或其授權人員 說明: 一、各機關可依需要自行增列審核項目內容,出國報告審核完畢本表請自行保存。 二、審核作業應儘速完成,以不影響出國人員上傳出國報告至「政府出版資料回應 網公務出國報告專區」為原則。 附件二

大英博物馆中英文简介(2)

B r i t i s h M u s e u m The British Museum is a museum of human history and culture in London. Its collections, which number more than seven million objects,are amongst the largest and most comprehensive in the world and originate from all continents, illustrating and documenting the story of human culture from its beginnings to the present. The British Museum was established in 1753, largely based on the collections of the physician and scientist Sir Hans Sloane. The museum first opened to the public on 15 January 1759 in Montagu House in Bloomsbury, on the site of the current museum building. Its expansion over the following two and a half centuries was largely a result of an expanding British colonial footprint and has resulted in the creation of several branch institutions, the first being the British Museum (Natural History) in South Kensington in 1887. Some objects in the collection, most notably the Elgin Marbles from the Parthenon, are the objects of intense controversy and of calls for restitution to their countries of origin. Until 1997, when the British Library (previously centred on the Round Reading Room) moved to a new site, the British Museum was unique in that it housed both a national museum of antiquities and a national library

关于大英博物馆的中国文物的深思1

关于大英博物馆藏有大量中国文物的深思 ——耻辱背后的抉择与奋起 摘要: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辉煌和辛酸,在看到报道说我国有2.3万多件各代的珍稀文物被收藏在大英博物馆的时候,而仅仅2000件作为长期摆放的文物可供游客观摩,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多少辛酸多少遗憾都遗落在大英博物馆的中国馆里了。很多人都觉得这个是耻辱更有甚者觉得英国应无条件地偿还因战争而掠夺文物。可是这样的行为还不是一样地野蛮同时也是愚昧无知的。既然觉得是个耻辱那就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回面子,取回想要的东西。在这当头我们真正要做的是做出一个正确的抉择,在我看来那就是利用现有的资源发扬我们中国的文化,同时不要一味地缅怀过去,而应在传承当中发展自己站住自己的位置。 关键词:中国文物世界遗产大英博物馆应对政策 1、我国历史文物的现状 大批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已成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痛。世界三大博物馆之一——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一家,其收藏中国文物的历史可追溯到1753年建馆时期,目前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2万3千件,长期陈列的约有2000件。这些藏品与古希腊、古埃及藏品等一并成为该馆收藏的最重要最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大英博物馆的33号展厅是专门陈列中国文物的永久性展厅,与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和印度展厅一样是该博物馆仅有的几个国别展厅之一。据该馆有关人士对记者介绍,该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囊括了中国整个艺术类别,跨越了整个中国历史,包括刻本、书画、玉器、青铜器、陶器、饰品。参观完中国厅后,可知该馆的介绍并非妄言。远古时期的石器,6000多年前半坡村红陶碗及尖足罐,新石器时代的玉琮、玉斧,商周时期的青铜尊、鼎,秦汉时期的铜镜、陶器、漆器、铁剑,六朝时代的金铜佛,隋代白色大理石佛像,唐代三彩瓷器,宋、元、明、清各代的瓷器和各种金玉制品,甲骨文、竹简、刻本古书和地图、铜币、丝绸、刺绣、书画、珐琅雕塑、景泰蓝、漆器、竹编等等,让人目不暇接。一言以蔽之,远古石器、商周青铜器、魏晋石佛经卷、唐宋书画、明清瓷器等标刻着中国历史上各个文化登峰造极的国宝在这里皆可见到,且可谓门类齐全,美不胜收。而且在大英博物馆当中的中国文物仅有不到十分之一可以供广大的游客观摩,而其他的除非是特殊用途和特邀专家,其他人是不肯有机会目睹其原貌的。据大英博物馆的中国馆馆长透露,大部分的中国文物确实是在战争时期从中国掠夺过去的,同时有部分是在不同时期英国从中国手中收走的,当然还是有些事通过拍卖或者其他的方式收购回来的。联合国科教文组织2006年披露,除了大英博物馆2.3万的中国文物以外,中国流失文物多达164万件(还不算各国私人藏有的10倍于这个数字的中国文物)。 据相关部门不完全统计,在全球47个国家和地区200多个博物馆中藏有中国文物不下百万件。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所藏中国绘画最多,大英博物馆所藏周六能改过绘画最精,顾恺之《女史箴图》的最早摹本就在此处。而瓷器,则以收藏亚洲艺术品著称的法国吉美博物馆的收藏最多。早在1840年,列强入侵就已经把中国文物列为文化侵略的重要内容。1900年,八国列强洗劫了包括括《四库全书》、《永乐大典》在内的宫廷收藏的珍贵文物和古籍。安阳小屯村出土的近20 万片甲骨,流失海外的就有26700 片,遍及日、美、英等12 国。敦煌拥有的宝藏无以计数。而今敦煌遗书在中国国内仅存20000 件;藏于英国大英图书馆东方写本部就有13700件;藏于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有6000 件;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亚洲民族研究所12000 件;藏于英国印度事务部图书馆2000 件。此外,日本、美国、瑞典、奥地利、韩国也均有敦煌文物收藏,数字无从估量。由这简短的一段数据足以显示出了中国文物流失的严重性,所以说要把中国文物通过交易的方式换回来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世界著名大学排名

世界著名大学排名 1美国哈佛大学 Harvard University 2美国耶鲁大学 Yale University 3英国剑桥大学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4英国牛津大学 Oxford University 5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6英国伦敦帝国学院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United Kingdom 7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United Kingdom 8美国芝加哥大学 University of CHICAGO United States 9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Technology 10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Columbia University 11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12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Princeton University 13美国杜克大学 Duke University 13=.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15美国康奈尔大学 Cornell University 16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Australia

— 17美国斯坦福大学 STANFORD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18美国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Toronto 19日本东京大学 University of TOKYO Japan 20加拿大麦吉尔大学 MCGILL University Canada 21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22伦敦大学国王学院 KING'S College London United Kingdom 23英国爱丁堡大学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United Kingdom 24瑞士苏黎世ETH ETH Zurich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 Switzerland 25日本京都大学 KYOTO University Japan 26香港大学香港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27美国布朗大学 BROWN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28高等师范学校,法国巴黎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 PARIS France 29日英国曼彻斯特大学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United Kingdom 30 =新加坡国立大学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NUS) Singapore 30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U... United States 32英国布里斯托大学 University of BRISTOL United Kingdom 33 美国西部大学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34 =理工学院法国éCOLE POLYTECHNIQUE France

大英博物馆中英文简介

British Museum The British Museum is a museum of human history and culture in London. Its collections, which number more than seven million objects,are amongst the largest and most comprehensive in the world and originate from all continents, illustrating and documenting the story of human culture from its beginnings to the present. The British Museum was established in 1753, largely based on the collections of the physician and scientist Sir Hans Sloane. The museum first opened to the public on 15 January 1759 in Montagu House in Bloomsbury, on the site of the current museum building. Its expansion over the following two and a half centuries was largely a result of an expanding British colonial footprint and has resulted in the creation of several branch institutions, the first being the British Museum (Natural History) in South Kensington in 1887. Some objects in the collection, most notably the Elgin Marbles from the Parthenon, are the objects of intense controversy and of calls for restitution to their countries of origin. Until 1997, when the British Library (previously centred on the Round Reading Room) moved to a new site, the British Museum was unique in that it housed both a national museum of antiquities and a national library in the same building. The museum is a non-departmental public body sponsored by the Department for Culture, Media and Sport, and as with all other

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录取要求

据留学360介绍,皇家理工学院,或称皇家工学院(瑞典文:Kungliga Tekniska h?gskolan,KTH)是位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欧洲顶尖学府,成立于1827年(丁亥年),校名原为“工学院”(Teknologiska Institutet),1877年起改为现名。该校为瑞典国内最负盛名的理工院校,瑞典全国约三分之一的工程师都出自这所大学。该校除了位于斯德哥尔摩东城的主校区外,另外还有西斯塔、汉宁南、胡丁厄和南泰利耶几个校区,是瑞典最大、最古老的公立理工类高等学校。自1827年,她便是欧洲培养创新和科技人才的主要中心之一。理工科在欧洲乃至世界享有很高声誉。 学校简介 目前,该大学在校本科及硕士生12,000名,在校博士以上研究生1600名,教职员工3500人,总占地面积为260,000平方米。瑞典皇家理工学院拥有设施一流的物理研究中心,并不断完善其提供的各类课程以适应当前社会的新需要致力于自然科学各个学科(如:建筑、产业经济、城市规划、环境技术、电子等)的教学和科研,也设继续教育,尤其在信息与通信技术和生物技术领域有自己的专长。 ★瑞典最大的理工大学之一 ★承担着瑞典近三分之一的工程技术研究 ★在微电子领域,SoC和一些工艺水平方面处于欧洲先进水平 ★西斯塔校区所在的Kista科技园是仅次于美国硅谷的全球第二大信息技术中心 录取要求 教育背景要求 与瑞典学士学位 (180 ECTS 学分) 相对应的已完成的本科学位,或从国际公认的大学获得的同等学历。KTH 的大部分课程项目都要求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请参见相关课程项目描述。 条件式录取 本科教育最后一年的学生也可向 KTH 提出申请,若符合要求,将得到条件式录取。若尚未完成学业,请随附一份学位管理办公室(或同等部门)提供的书面声明,说明预期的毕业日期。 此项要求适用于所有申请人。 就读学制较长的技术课程项目且已完成相当于 180 ECTS 学分的课程申请人将酌情考虑。 语言要求 申请人必须具备英语语言能力并提供相应证明,通常为通过国际认可的考试的成绩。 托福 笔试:总成绩为 575 分(书面测试,最低评分 4.5)

生物的命名和分类

第十四章生物的多样性 第一节生物的命名和分类 制作人:种少敏审核人:种少敏 知识目标 1、知道生物命名的正确方法,说出正确命名的意义; 2、初步了解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 3、知道生物分类的等级、单位以及生物五界的名称。 能力目标 通过对集中常见动植物的分类,培养观察、对比、归类等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生物命名和分类工作严肃性的认识,培养实事求是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课堂导入 1、红薯是常见的植物,它的块根是大家非常喜欢的食物。然而大家 知道它还有哪些名字吗? 2、你知道山药吗? 生物的种类及其繁多,有人估计地球上的生物物种在500万—3000万种之间。目前已描述或者定名的物种数目,说法不一,有人说为140万种,有人说为170万种等。面对这样多得生物我们怎么识别它们呢? 课堂学习 一、请阅读5—6页林奈的生平、生物分类与“二名法”的提出相关内容,总结林奈的主要贡献。 二、生物的命名 1753年,瑞典的分类学家林奈创立了生物。生物的学名有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代表该生物所在的属,第二部分为。属名和种名都必须使用拉丁文斜体,而且属名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 三、生物的分类 1、【实验】第二页,区别几种常见的动物和植物。 第一步:请根据叶的形态把植物(包括油松、圆柏、白皮松、侧柏)分成两类,通过外部形态和生活习性把动物(包括犬、狼、猕猴、黑猩猩)也分成两类。 第二步:比较油松、白皮松、圆柏、侧柏的叶有什么不同?比较四种动物有什么共同点? 讨论: (1)通过尝试,你将生物进行分类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你认为将生物分类有什么意义? 2、分类的等级和单位 四、现代生物分类的发展 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显微镜发明以前 16世纪末: 中国医药学家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一书,将生物分为动物和植物两类。动物药类按虫、鳞、介、禽、兽、人的次序分类叙述;植物分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本部五部,又把草部分为山草、芳草、溼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杂草等九类。对植物的科学分类,要比瑞典的分类学家林奈早二百年。 17世纪末: 英国植物学家伊。雷对人们所知道的植物进行了属和种的描述,编著出版《植物研究的新方法》 18世纪中: 瑞典博物学家林奈出版《自然系统》,采用人为分类的方法,将植物和动物分为纲、目、属、种四个分类阶元。 显微镜发明以后 19世纪中: 显微镜发明以后,用显微镜发现一大群单细胞微生物以后产生的。1866年由赫克尔倡议,把生物分成原生生物界和植物界、动物界。所谓原生生物界,包括原核生物如细菌、蓝藻,单细胞真核生物如真菌、原生动物和低等藻类,单细胞群体生物如海绵。 电子显微镜发明和应用以后 20世纪中 1969年由惠特克(R.H.Whittaker)提出,并于1971年和1974年经马古里斯(L.Margulis)两次修订。惠特克把原核生物单独分界,又把真菌从植物界中独立出来。这样,自然界的生物被分成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五界。其中原生生物界的范围和概念已不同于三界说。惠特克的这一分类系统得到多数生物学家的首肯和好评。 总结: 显微镜发明以前,科学家们将生物分为。 显微镜发明以后,科学家赫可儿将生物分为。 电子显微镜发明和应用以后,科学家惠特克将生物分为 。 知识拓展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湖北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