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皮内针疗法的临床应用

论皮内针疗法的临床应用

论皮内针疗法的临床应用
论皮内针疗法的临床应用

文章编号!"##$%#&$’()##*+#)%##*,%#)

-针法灸法-

论皮内针疗法的临床应用

(陕西中医学院针推系.咸阳’")#,*+

作者简介!何

玲("&$’/+.

女.副教授0

摘要1为了探讨如何以最小的痛苦以获取最大的疗效.本文论述了皮内针疗法的特点.各种操作方法.应用范围.机理探讨及皮内针疗法在临床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等2从而进一步推广皮内针疗法在临床中的应用20

关键词1皮内针疗法3综述文献0中图分类号14)556&

文献标识码1789:;<=>=?@D E F >C G @H :G I @

^]Y Z O ^O W P Y a c ‘O P \d \V \Z O S O P \.e O Y P f Y P Q .’")#,*.c ‘O P Y

0A g h C G @?C 1i jk l m n o p k q r p n s j t p jj u p r k lp s n u n o p n v v n w p t k p sp s n x n r o p y r k lr l zv {|p s n |y j y {x r |k }n p s n w x k l k w r x r y y x k w r p k j lj v k l p |r z n |~r x l n n z x n p s n |r y !.p s n r |p k w x n z n r x o t k p sp s n w s r |r w p n |k o p k w o .m r |k j {o y n |v j |~k l q ~n p s j z o .p s n r y y x !k l q |r l q n r l z p s n ~n w s r l k o ~j v p s n p s n |r y !.r l zy |n w r {p k j l o k lk p o w x k l k w r x r y y x k w r p k j l 60":K #D G H h 1$l p |r z n |~r x l n n z x n p s n |r y !3%k p n |r p {|n |n m k n t

在当今社会大力提倡无创痛疗法的前提下.如何以最小的痛苦获得最大的疗效乃是每个医务工作者应当重视和探讨的课题2在针灸实现完全无创痛医疗之前.笔者认为&皮内针疗法’

则能接近达到或满足这一医患共同的需要.应当受到针灸工作者的高度重视2笔者在前人应用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临床实践的体会概述如下2

(6

皮内针疗法的特点皮内针疗法是将针具固定于腧穴部位的皮内或皮下.进行较长时间的埋藏的一种针法2又称埋针法)皮下留针法.它是古代留针方法的发展2当针刺入皮下后固定留置一定的时间.给皮部以弱而长时间的刺激.可以调整经络脏腑气血的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2

皮内针法具有以下特点.其一.起效迅速2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皮内针疗法疗效可靠.起效迅速.特别是对疼痛性疾患可达针到痛减之效2如软组织损伤)劳损)无菌性炎症等.一些脏腑如心绞痛)胆绞痛)胃痉挛等均可在短时期内取得良好疗效2若适当留针还可预防疼痛的发作2其二.安全无痛.此疗法要求无痛无感.无需得气.故本身无任何痛苦.不影响患者的活动2任何年龄)任何体质的患者均可接受2本法只及皮下不达深层.不会伤及脏腑)神经干及大血管.是针法中最安全之一2其三.操作简单.适应症广大.凡体针的适应症均可采用皮内针治疗.

而且操作简单.只需掌握要领.针入皮下.患者不痛即可2只要临床诊断)辨证)辨经正确.取穴得当准确.施术方法正确.任何术者都会获得较好效果2其四.方便运动.此法在运用过程中不影响患者的运动.避免了体针固定单一姿势给患者带来的痛苦.还可令患者适当运动.

按揉病痛之部位以加强疏通之力.提高疗效2如急性腰扭伤患者往往功能受限.若用体针卧床不动*#~k l .伤痛局部难以放松.自会感到强硬不舒.针刺镇痛效果难以发挥极至2而用皮内针不但可以立刻止痛.

通过缓慢适当运动.使得经气疏通.气血流畅.痉挛解除.扭挫的肌肉或小关节在运动中恢复原位.大多数患者的功能也随之恢复2如一女性患者晨练时扭伤腰部’s .只能斜靠于床上.双手撑床.功能完全受限.甚至不能大声讲话)咳嗽.更不能翻身2余在诊断后先为之取患侧踝针下$)下*区.疼痛立即减轻可站起.但仍不能弯腰.又为之取痛点皮三针后疼痛完全消失.可旋转弯腰.留针"s ."次而愈2

+6

操作方法皮内针疗法的应用依据临床需要可有多种操作方法2其一.纵刺法.依据经脉的循行路线进针埋藏2此法疏通经络之功颇强.一般用于四肢腧穴.可治疗经脉)脏腑)器官之疾患.但不宜用于关节部位2其二.横刺法.进针与经脉路线相垂直.

视穴区形态选适当长短针具.除足底)手掌)眼睛外几乎可用于所有部位2其三.近刺法.在病痛局部针刺经穴.若无经穴可取阿是穴2此法要求阿是穴一定准确2找到正确的病痛处往往需要医生反复仔细探察.取穴越准.疗效越好2其四.远刺法.此法以辨经为基础.以&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为指导原则.

取病变相应经脉的远端腧穴针刺.针尖指向病所即可2其五.远近结合.临床中有些病痛范围大.功能受限严重.病变实际部位不易寻找.则可先选相关经脉的远部穴位针刺.嘱患者活动患部.当痉挛解除.大部分疼痛消失后.真正的病变部位则显露出来.

而且局限.再结合局部取穴.力强功专.即可一扫病痛2其六.长刺法.若病变部位大且平坦.可选用较长针具2如背腰部可用5#~~毫针横刺.

有些皮肤科-,*-,s r l q s r k -.w {%~j /.0n u )##*.1j x

)).2j ) 

万方数据

疾患如疔疮!带状疱疹等血分热毒郁积者"或多个脏腑功能失调时可选用背部督脉或膀胱经穴用#$%%&’(%%毫针透刺法"一针透刺两个或两个以上穴位)其七"短针刺法"若病变部位较小"或局部凹凸不平"或在颜面部则使用特制的*%%&+,%%的小型皮内针"而不影响局部的功能活动或美观)其八"直刺法"以上针法均是沿皮横刺"而在应用于耳穴时"由于穴区小"穴形凹凸不平"可用图钉型针具直刺然后固定)其九"电针法"皮内针刺激量较轻"但对特殊病人"为加大刺激量可用电针)如一腰肌劳损’年患者"用皮内针疗效不显"故在局部施皮内针加电针用连续波"+个疗程而愈)另一患者在使用耳穴减肥时因腹部脂肪较厚要求减小腹围"故使用+$$%%毫针在腹部取大横透神阙"腹结斜透关元加电针"+个疗程后腹部明显缩小"患者非常满意)其十"针刺方向与补泻"一般选针刺方向有,个原则"一是针尖指向病所"这是最基本的原则)如治疗内脏!头面!躯干!颈肩部疾患取四肢的穴位治疗时"针尖均向上刺"治疗手足部疾患向下刺-再如"有人取大包治疗躯干任何部位的扭挫伤"针尖指向病所疗效甚佳)二是根据辨证!辨经"当脏腑经脉空虚时"顺着经脉循行的方向针刺"并适当运用插刺手法.拇指向前单方向捻转/&,圈"快速将针推进"力进针不进"以推进经气的运行"反复施术0次为一度"此为补法1)反之当脏腑经气病变为实证时"逆着经脉循行方向针刺"适当应用抽提手法.食指向前单方向捻转/&,圈"快速抽提针柄"力退针不退"以通经祛邪"反复施术*次为一度"此为泻法1)三是横刺法"一般短针用横刺法"在躯干关节处为不影响活动也用横刺法"另外不需要补泻手法的穴位可用横刺法"取平补平泻之意)除此之外"根据临床需要也可先直刺或斜刺"在行针得气或补泻手法之后将针提至皮下按所需要方向平卧进针"以留针"留针期间活动患部)

23应用范围

内皮针应用范围很广"可遍及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疾患)按病变部位可分,大类)

.+1脏腑病症如呼吸系统疾患可取列缺向上刺"肺俞!定喘!中府横刺"膻中.实证向下刺"虚证向上刺1-心血管疾患可取内关向上刺"心俞!厥阴俞!膈俞横刺"膻中.实证向下刺"虚证向上刺1-消化系统疾患取足三里向上刺"中脘!脾俞!胃俞横刺-肝胆系统疾患取外关!阳陵泉向上刺"期门!日月!肝俞!胆俞横刺-泌尿系统疾患取三阴交向上刺"肾俞!膀胱俞横刺"虚证取关元"实证取中极向下刺"若需埋针时间长.带针活动1则改用横刺)其他辨证取穴或随症配穴皆可按上述原则使用)

./1头面五官科疾患头部穴可顺经刺"可循经取穴"也可按头皮针取穴施治)面部穴位多横刺"长针可透刺.如面瘫的取穴"阳白透鱼腰!颊车透地仓等1"而面肌痉挛多用小型针具埋于痉挛的部位)远端肢体配穴向上刺.如阳明经病可配偏历"少阳经病可配外关"太阳经病可配支正1) .,1经络病病变局部取穴多横刺"远端循经配穴可向病所纵刺)如肩周炎"在肩痛点横刺"再根据功能受限及痛点辨经"可在相应的腕踝针上*个进针点处取穴"向上刺"然后嘱患者活动患肩,$%45"再将剩余痛点处针带电"痛甚者还可配合耳针肩锁穴向下刺"往往可提高疗效)如一肩周炎患者常规治疗+个疗程"疼痛有所减轻"但功能活动受限明显"后来采用此法加强锻炼+个疗程后疼痛消失"功能基本恢复)手足有病患者用腕踝针针尖向下刺)一关节炎患者双手肿胀各指关节均痛"以中指关节为甚"取双侧腕踝针上#!上(!上*均向手刺"并嘱做握拳伸掌活动"+次痛减"/次肿消" (次活动自如"+$次疼痛基本消失-皮肤科疾患多由风热毒邪流窜经络皮部所致)治疗时局部多采用围刺法"通调气血"攻除毒邪"全身调理可取远端相应腕踝针法"躯干用长针取大椎透身柱!肺俞透心俞!心俞透膈俞!神道透至阳以清心解毒"泻热凉血"祛风止痒"消肿止痛)

63机理探讨

皮内针疗法是皮部理论和腧穴理论相结合的具体运用)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是十二经脉在皮肤上的分属部分"与经络气血相通"故既是机体卫外屏障又是针灸治疗的场所)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又是针灸施术之处"所以针刺皮部同样可以疏通经络之阻滞"调节气血之逆乱"平衡阴阳之偏颇"恢复脏腑之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从现代医学来看"人体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以体节为基础"其中神经节段将躯体与内脏联系在一起"它们之间的生理!病理信息是相通的"其治疗信息也是可以互达的)而皮内针疗法取穴或进针点和病变部位在节段的支配上大体是一致的"通过神经末梢的传导"可引起病灶部位的解痉"改善血液循环"而缓解症状"故皮内针进针后有些病痛即可减轻或消失"而有些病痛随着起针又再出现"留针可延长镇痛效应)对其脏腑功能的调节也可产生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说明皮内针疗法效应的取得不能排除体液因素的参与"但具体调节机理有待今后的研究)

73注意事项

.+1针具的选择应该根据穴位的形态及针刺方向选择适当长度的针具.如背部腧穴可用/(%%&#$%%毫针"纵刺可用#$%%&’(%%毫针)四肢纵刺可用#$%%毫针"横刺用+,%%毫针)面部埋针用*%%毫针"透刺用/(%%& ($%%毫针1)另外针具要弹性好"直径以$3,$%%&$3,( %%毫针为宜)

./1针刺时注意避开表浅血管"尽量不要刺到血管)针刺的深度以能看到针体在皮下行进"但不引起皮肤的凹陷为宜.看不见针体太深"出现凹陷则太浅1)以患者无痛和不影响活动为原则)

.,1注意消毒"进针时常规消毒"埋针期间针处不能碰水"夏季埋针不得超过+8"防止感染)

.#1埋针后适当按压"并活动患处以提高疗效)

.(1体表毛细血管扩张密布者不宜用此法"因容易造成皮下出血)

收稿日期/$$/9$*9/(

:

,

:

上海针灸杂志/$$,年/月第//卷第/期

 万方数据

中医针灸的26种刺法大全

中医针灸的26种刺法 —1— 腧刺 这种针刺治疗方法用于五脏有病时,腧指四肢荥穴和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的五脏俞穴,就是心腧、肺腧、肝腧、脾腧、肾腧,用以治五脏疾病。 由于这种针刺法是刺特定的腧穴,故称之为腧刺,在临床上对结石性胆囊炎的疼痛,针刺胆腧穴针感可直达病所,即能止痛,故《灵枢·官针篇》曰:“腧刺者,刺诸经荥腧,脏腧也”。 —2— 远道刺 下肢合穴能主治六腑疾病,这种刺法称为远道刺。下合穴是指手足三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故称下合穴,主要分布于下肢膝关节附近。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合治内府……胃合入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上巨虚),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下巨虚),三焦合入于委阳(腘横纹外端,股二头肌腱外缘),膀胱合于委中穴(腘横纹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 《灵枢·刺节真邪篇》:“刺府俞,去府病也”;《灵枢·官针篇》讲:“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琐府腧也。” —3— 经刺 经脉所过之处有结聚者,如郁血、硬结、压痛等常用经刺法。由于是直接刺大经,故称之为“经刺”。治疗腱鞘囊肿基本上是用这种刺法。又如“经络触诊法”和以触诊所得的阳性反应处为针刺点的治疗方法,均属经刺法。《灵枢·官针篇》曰:“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

—4— 络刺 这是刺皮肤上的小络脉,使其出血以泻邪的一种治疗方法。《素问·调经论》中指出:“病在血,调之络。”目的在于泻郁滞络脉之间的邪热。 《灵枢·百病始生篇》讲:“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病热之邪所致血溢,必调治络脉。由于是刺在络脉上,所以称“络刺”。 近代临床上应用的各种浅刺、点刺放血法———如三棱针(古代叫锋针)或小针刀放血法、皮肤针重刺放血法等都属于本法范围。“刺络(放血)拔罐法”,就是在本法的基础上与拔罐疗法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 —5— 分刺

方便揿针的概述

方便揿针的概述: 一:方便揿针即微型针灸针,通过浅表组织穴位埋针即时改善临床症状并达到24小时持续“针灸治疗”效果。 埋针治疗是传统针灸治疗的一个重要项目,虽然列入了国家医保收费目录,但在很多医院还是因为其原来相对专业和繁琐的中医埋针治疗手段,而没有开展。方便揿针彻底改变了埋针治疗的繁琐操作。大大方便了临床应用。 其运用现代电化学效应理论。在改进方便使用的同时,增加了这一传统治疗手段的科学性。是传统医学和现代电化学效应的完美结合。 同传统针灸相比:使用方便、即时见效、效果明显优于传统针灸(皮下血管和神经分布丰富)、随时随地可操作,且无痛感,病人自己也可以使用。 较长时间穴位埋针结合运动增加血液循环修复,可得到极佳疗效方便揿针运用高科技手段治疗,十分安全高效 治疗范围类似于针灸。特别对于各类疼痛,效果快速且显著,还可以用于解除痉挛、治疗胃病、缓解癌痛、消除胸水等) 二:方便揿针作用机理 1,相关研究表明:针刺原始效应是电化学效应(揿针刺入体内就会产生微电流、从而改变局部的电位差;同时刺入体内的揿针会释放出微量元素、从而改变局部的浓度差),实质上针刺即时的主体疗效是由电化

学效应产生的,即针刺入体内后由于改变了局部穴位的电位差、浓度差继而影响改变了相应的神经以及组织从而产生了疗效。 2,方便揿针使用时需要重压外壳,而重压外壳的压力会使受压区的压觉神经细胞兴奋,从而围成了有外壳压力感受的压觉屏蔽区,使人体无法感受到揿针刺入人体的感觉。 3,方便揿针的针体直径仅为0.25mm细、针长仅为2mm短,大多数不会直接刺及痛觉神经末梢,故不会产生痛觉神经兴奋痛觉(只有大约1~2%的极少数直接刺及痛觉神经末梢的针才会产生痛觉,此时取下来平移2mm再埋入) 4,因针体直径极细、针长极短的揿针不会刺及内脏和深部组织,故治疗时特别安全 5,因皮下的神经及毛细血管极其丰富是针刺产生最佳电化学效应的部位,故皮下是针刺疗效最佳的部位。 6,由于揿针埋针作用时间长,且在埋针时随着运动又增加了机体局部的自身协调、增加了血循修复,因此大大增加了针灸对穴位的治疗作用,从而使得其能收到极佳的疗效。 三:揿针按中医、针灸的治疗机理选用穴位的法则及关键 ⑴、揿针针刺的穴位作用 ①、双向性良性(阴阳平衡)调节作用:如针刺内关穴既可使高血压降下来、也可使低血压升上去(但不能使高血压升上去、低血压降下来,

中医各特色疗法

中医各特色疗法 传统中医特色治疗是以中医外治法为主,采用古老疗法的毫针体针疗法、艾灸、拔罐、火针、药物敷贴、推拿按摩、手法正骨,也包含了现代发展的头针、耳针、水针、穴位埋线、皮内针、小针刀疗法以及各种高、中、低頻理疗仪器、骨科牵引床等医疗技术和设备。对临床常见病和疑难病症采用特色医疗为主、辅以其它方法,具有疗效迅速、价格合理、安全可靠等优点。 中医正骨特色:中医正骨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早在周代,医疗分工上已有专人掌管骨科疾病的治疗。《周礼》中记载的“折疡”概括了击、堕、跌、仆所致的骨断筋伤等疾病的治疗。中医正骨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完整的治疗原则及方法,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目前正规的正骨术只在全国不到十家医院中传承着。不论从继承中华传统医术,还是减轻老百姓就医负担角度来看,重塑骨伤治疗原则——先用中医正骨,其次考虑手术治疗很有必要。 正骨术中的“小夹板固定”属于中国首创,其后才被不少国家效仿。中医正骨术称得上我国传统医学对世界医学的伟大贡献,国家政策也要扶持正骨疗法,保护传统医学技术。 中医正骨术能治疗绝大部分的骨折、脱臼、关节疾病。而且,不开刀、没有痛苦的治疗方法,能杜绝感染的可能性,大大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只有对于流血等开放性创伤骨折和关节囊内骨折这两类疾病,西医才具有优势,因为西医能迅速止血,解决骨关节大、夹板难固定等正骨术的不足之处。 除了开放性骨折(单纯皮肤刺破骨折)、多段骨折、有移位的股骨颈骨折以及一些难以整复固定的关节内骨折、儿童肱骨外踝及肱骨内上踝翻转移位等骨伤手法不能整复的骨伤疾病外,其余的骨伤疾病都应优先考虑非手术治疗。中医正骨以手法复位、中药外敷、小夹板固定、病人自觉练功为主的骨折治疗方法,具有骨折愈合快、疗程短、功能好、痛苦少、并发症少的治疗效果,收费低廉,符合老百姓的医疗需求。因此,治疗骨科疾病时,医生应该把握住一条准则——保守的正骨治疗先行,其次再考虑手术治疗,杜绝违背医疗规则的行为。 中药外敷特色: 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理,选择适当的中药研为细末,用酒、米醋、清水、鸡蛋青、蜂蜜等介质调匀,外敷局部或穴位上,通过药物的局部渗透等治疗作用和对经络穴位的刺激作用,用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

揿针操作规程1

揿针疗法的操作规程 揿针疗法是指将特制的小型针具固定于腧穴部位的皮内或皮下做 较长时间留针的一种方法。 一、目的作用:揿针埋入皮下后,产生微弱持续稳定的刺激,不断促进经络气血的有序运行,激发人体正气,从而达到祛除病邪的作用。 二、操作步骤与要求: 1、施术前准备 1)针具选择 根据疾病和操作部位的不同选择相应的皮内针。 2)部位选择 宜选择易于固定且不妨碍活动的腧穴。 3)体位选择 宜选择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 4)环境要求 应注意环境清洁卫生,避免污染。 5)消毒 a、针具消毒宜使用一次性皮内针 b、部位消毒宜用75%乙醇或1%~2%碘伏在施术部位消毒。 c、医者消毒医者双手应先用肥皂水清洗,再用75%乙醇棉球擦拭。 2、施术方法 1)进针一手固定腧穴部皮肤,另一手持镊子夹持针尾直刺入腧穴皮内。

2)固定透气防敏胶布直接覆盖、粘贴固定于局部。 3)固定后刺激宜每日按压胶布3次~4次,每次约1 min,以患者耐受为度,两次间隔约4 h。埋针时间夏天24小时,其他季节2-3天。4)出针一手固定埋针部位两侧皮肤,另一手揭开两对侧胶布,然后捏住两侧胶布,垂直于皮肤将针取出。 3、施术后处理 应用消毒干棉签按压针孔,局部常规消毒。 三、注意事项 1、初次接受治疗的患者,应首先消除其紧张情绪。 2、老人、儿童、孕妇、体弱者宜选取卧位。 3、埋针部位持续疼痛时,应调整针的深度、方向,调整后仍疼痛应出针。 4、埋针期间局部发生感染应立即出针,并进行相应处理。 5、关节和颜面部慎用。 四、禁忌症 1 、红肿、皮损局部及皮肤病患部。 2、紫癜和瘢痕部。 3、体表大血管部。 4、孕妇下腹、腰骶部。 5、金属过敏者。

脐针疗法详细(参考资料)

脐针疗法 脐针的特点:一穴多治:脐针疗法,仅取神阙,经这个穴位上下针可治许多疾病,无论是脏腑病还是疑难病,是急性病还是慢性病,可治近百种疾病,范围涉及临床各科。一穴多针:传统针刺技术一般都是一针一穴,每个穴位都有一个主要功能。但脐针不同,仅神阙一穴,可根据临床需要一穴一针,也可以一穴多针。特别在多脏器疾病、多系统疾病、疑难病、危重病的病例中更多地使用一穴多针技术。一穴多效:既然一穴可以多治,也就可以一穴多效。在治疗中只要思路正确,一穴既可多效,一针也可多效。比如,一个病人既有脑部疾病又有眼部疾病,再兼有口舌咽喉疾病,只用一针既可同时见效。这不仅给病人减少了治疗上的步骤,也减少了肉体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内外兼治:传统针刺疗法对治疗神经系统功能性疾病、运动系统疾病疗效颇隹。相对而言,对脏腑疾病就要逊色一些。但脐针不但对功能性疾病、运动性疾病效果很好,对一些脏腑疾病也有很好的疗效,对一些疑难重病也达到不错的治疗效果。操作简便、经济实惠:脐针使用1寸毫针,现医药商店已有已灭菌的一次性毫针,避免了交叉感染,又携带方便。如遇紧急情况,随身又无毫针,也可用笔代针或以棍代针在脐部治疗,均可收到预期效

果。但须提醒的是,凡用代用品,均不可刺破皮肤,只要在相应的部位进行点压病人感到疼痛就行了。脐针投入极少,回报较高,它不需其它高级的医疗设备,也不需辅助设施,仅一针一床足矣!脐针的定位进针原则:脐针的操作技术,定位是关键,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治病的效果,其原则如下:寻找压痛点:一般约有百分之二十左右的病人可以在脐壁、脐谷、脐蕊处寻找到十分敏感的压痛点。越是急性病,压痛点越明显。只要用探针找到这个压痛点,往往一针即可见效。寻找皮下结节法:许多慢性病人因长期患病,在脐部相应的体表投影区产生了一些皮下结节,与皮肤同色,质硬,活动度差,大小如同小米粒大小,按之有疼痛,但可忍受。如发现结节后,不必针刺,可让病人用手指按压,每日数次。经数周按压后结节会自然消失,疾病也就治愈了。脐洛书全息进针法:在临床上遇到运动系统疾病、急性病可按脐洛书全息律寻找压痛点。如左肩疼痛取脐左上相应的左肩部位,右腰扭伤取脐右下相应的右腰部位,然后进针。脐八卦全息进针法:在临床上遇到脏腑疾病、一般慢性病(未找到结节者)可按脐八卦全息律,在其脏腑对应的脐部位置进针,或根据疾病的性质,采用五行生克制化法进针。脐八卦全息律是脐针临床上应用最多的方法。脐针临床治疗原则:治疗顺序:脐针在临床治疗中,其顺序是先取症状、次

火针疗法的临床应用概况

火针疗法的临床应用概况 发表时间:2017-06-13T11:53:03.627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4月上第7期作者:田国刚 [导读] 火针疗法还需要广大从事针灸研究的学者和临床医者的再次重视起来,使这种有独特优势的针灸治疗方法为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610041 摘要:综述火针疗法的临床应用概况。火针疗法是用火将针尖烧红,迅速剌入机体穴位或一定病变部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火针疗法有机结合了针刺与艾灸疗法,具有见效快,适应症广的特点,疗效卓著。本文从火针源流、作用机制、分类、具体操作、临床应用、禁忌症,前景及展位等方面概述了古今对火针的认识,以及火针的临床应用。 关键词:火针针灸临床应用 1.火针的源流 《内经》中称火针为燔针、焠刺,《灵枢·官针》云:“凡刺有九,以应九变···九曰焠刺”,《灵枢·筋经》也云:“治在燔针劫刺也”;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中称其为“烧针”,用火针治疗伤寒表证。而经过历代医家的论述,认为“火针者,即古之燔针也。凡周身淫邪,或风或水,溢于机体,留而不能过关节,壅滞为病者以此刺之”。 2. 火针的作用机制 火针疗法具有针和灸的双重作用,既有针的刺激又有温热刺激。病邪通过经络由表入里,则出现脏腑病变,气血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基础,气血不和则出现脏腑病变。脏腑病变反映在相应的经络上就表现为经络中的气血运行不利。《素问·调经论》中说: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气血,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3. 火针的分类 火针在现代临床应用[1]上已有几十种针具,可分为如下几类:按针具粗细分类,有粗火针、中粗火针、细火针和毫火针(纤细火针)。贺普仁[2]老先生倡导的五针,粗火针的主要针刺病灶部位,如窦道、囊肿等;中粗火针应用范围比较广泛,除面部穴位及肌肉菲薄的部位外,均可用中粗火针施术;细火针适用于肢体肌肉较薄的部位、老人、儿童及体质虚弱的患者;近几年,还有毫针替代临床常规火针作为火针点刺针具[3]。 4. 火针的操作 火针的针刺方法[2]可分为4种,点刺法、散刺法、密刺法和围刺法。从进针快慢角度分类,又分为快针和慢针法[4],火针疗法以快针法为主,进针后迅捷出针,整个过程仅需要0.1s时间。慢针法是火针刺入后,逗留一段时间然后再出针,留针时间多在1 ~ 5min之间。针刺深浅与疗效也很有关系,《针灸大成·火针》中说:刺针“切忌太深,恐伤经络,太浅不能去病,惟消息取中耳”。 5. 火针的临床应用 当代火针疗法在多种疾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骨科方面:谭立明[5]采用火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45 例,总有效率为91.1%;胡美心[6]用火针治疗肩周炎40例,对照组40例采用普通针刺,结果有效;谷新远[7]采用火针治疗肱骨外上髁炎30例,总有效率93.2%。外科方面:李明[8]等采用火针排脓治疗体表脓肿139例,结果117例创面愈合,22例创面仍有少量渗液;袁训林[9]采用火针治疗下肢静脉曲张24例,结果:24例中,治愈9例,好转14例,无效1例。皮肤科应用:任建兰[10]采用火针治疗带状疱疹113例,治疗结果患者全部治愈,治疗时间最短1个疗程,最长为两个疗程;神经科:李群[11]等采用火针治疗顽固性面肌痉挛,一般初发者1~2次即可痊愈,久病者以6次为一疗程,一般1个疗程即可见效;徐泽君[12]采用火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44例,火针组总有效率92.3%,对照组总有效率69.8%,提示火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较毫针更有显著的疗效。妇科方面:赵秀敏[13]等采用火针治疗外阴白斑;徐德厚[14]采用火针加中药穴位贴敷治疗乳腺增生65例,总有效率 100%。 6.针灸的禁忌症 历代医家在论述火针应用的同时也从不同方面提到了火针的禁忌,而程海英[15]认为,火针的临床应用与它的作用机理是分不开的,只要临证中把握病机,禁忌是可以突破的。比如:热证用火针,临床治疗缠腰火丹(即带状疱疹)已经广泛应用;火针以热引热,消肿解毒对乳痈各个阶段均适用,尤其是后期可使患者免受手术引流之苦。 7. 火针治疗的现状及展望 针疗法具有针和灸的双重作用,既有针的刺激又有温热刺激。气血喜温而恶寒,寒则凝,温则通。使用火针通过温热作用振奋人体的阳气,驱除阴寒之气,寒去凝散,血脉经络畅达,气血调和,诸疾自愈。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医生精通火针的运用,所以很少有针灸医生选择火针疗法来治疗疾病。像火针这种传统的针灸疗法都被医生们给忽视了,从而导致当今针灸的适应病种变得越来越局限的这一现象。为了解决这一现状,必须掌握火针疗法的运用及其适应症。针对火针的适应症,针灸医生就应该果断的采取火针疗法,如此方能扩大针灸的适应病种,提高临床疗效。 另外,火针的临床应用方面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临床研究方面尚显不足,主要表现在:①资料报道以临床观察居多,科研设计不严谨,②对于一些慢性病的远期疗效观察不够,③各种疾病的火针治疗操作不规范,缺乏量化标准,④对于火针疗法的效应机制研究较少。所以火针的研究工作应着重于以下几方面:①加强火针操作标准的研究,②加强科研设计的严谨性,③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深入研究火针的效应机制。 火针疗法还需要广大从事针灸研究的学者和临床医者的再次重视起来,使这种有独特优势的针灸治疗方法为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庆茹,胡秋生,任永红.火针针具的发展和应用方法的改良[J].中国针灸杂志,2011, 31(5):459-461. [2] 贺普仁.火针的机理及临床应用[J].中国中医药,2004,10(2):20-24. [3] 黄石玺,毛湄,等.毫针替代火针的烧针试验[J].中国针灸杂志,2009,29(12):1021-1022. [4] 耿志国.火针疗法初探[J].中国医疗前沿杂志,2010,5(4):9.

基于皮部理论浅析皮内针疗法之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8682064.html, 基于皮部理论浅析皮内针疗法之应用 作者:陈苗 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2018年第04期 【摘要】皮内针疗法在临床上主要运用于需要持续留针的各类慢性疾病的治疗,对各种以疼痛为主症的疾病尤为适宜。文章从皮部相关理论出发,对皮内针疗法的临床应用基础进行简要的介绍和探讨。 【关键词】皮部理论;皮内针;浅刺法 【中图分类号】R245-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8)08-0006-02 古代虽没有皮内针的明确提法,但有关皮内针这一概念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战国时期。早在《素问·离合真邪论》中就有“静以久留”的刺法;而《灵枢·官针》篇所记载的“十二刺”记载有“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则是可追溯到的有关于“浮刺”的较早文献记录[1]。而后,人们把浮刺与久留针相结合,加之于针具制造工艺的不断进步,逐步发展成为今 日形式多样的皮内针法。皮内针疗法是指以特制的小型针具固定于腧穴的皮内或皮下,进行较长时间埋藏的一种针灸治疗方法,也常被称之为埋针疗法[2]。文章从皮部理论、皮下浅刺法 对皮内针疗法临床应用的基础进行探讨。 1 皮部理论与皮下浅刺法 《内经》将人体层次划分为皮、肉、筋、骨四层,其中皮部位于人体的最浅层,是人体防御外邪入侵的第一道屏障。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强调要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全力阻止疾病向里传变,否则“不与而生大病也”,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言,“善治者治皮毛”,在人体皮部采取治疗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皮部的生理作用,实际是基于分散在全身皮部的卫气。《内外伤辨惑论·辨阴证阳证》中云:“卫者……卫护周身,在于皮毛之间也……内伤饮食,则亦恶风寒,是荣卫失守,皮肤间无阳以滋养,不能任风寒也”,充分的表明了卫气行于皮部之中,具有屏障与护卫功能。浅刺针法主要作用部位就在于皮部,皮部乃是卫气循行和留存的部位,卫气则通过标本根结、气街构成了与机体的全方位的联系,发挥其抵御外邪、防护机体的作用[3]。皮内针疗法作为浅刺针法中的重要代表,其理论根基就在于激发人体表层 之卫气的“卫护周身”功效,从而抗御病邪,防病治病。 关于浅刺法,相关记载主要集中在《灵枢官针》中。《灵枢官针》篇中记载了九刺(输刺、远道刺、经刺、络刺、分刺、大渴刺、毛刺、巨刺、碎刺)、十二刺(偶刺、报刺、恢刺、齐刺、扬刺、直针刺、输刺、短刺、浮刺、阴刺、傍针刺、赞刺)、五刺(半刺、豹文刺、关刺、合谷刺、输刺)等多种具体刺法。在这些刺法中,毛刺、扬刺、直针刺、半刺、浮刺和分刺均属于皮部浅刺法[4]。“毛刺者,刺浮痹于皮肤也”,主要治疗病邪居表而有“浮擦”;“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扬刺体现了“因其轻而扬之”的治

中医拔罐疗法的临床应用

中医拔罐疗法的临床应用 关于《中医拔罐疗法的临床应用》,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拔罐是中国古老的治疗方式之一,它是一种以罐为工具,利用火力、直接抽取等方法将罐内空气排除,形成负压,从而使罐吸附于皮肤特定部位,产生局部充血,进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与其他疗法相比,拔罐有着操作简单、副作用发生率低的优势,不仅适宜应用在各级中医院中,也是常见的居家自我保健方法。本文就中医拔罐疗法的临床应用展开分析。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中医;拔罐疗法;临床应用 拔罐疗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古法之一。拔罐法又被称为“火罐气”或者“吸筒疗法”,在古代被称作“角法”。这是一种以杯罐作工具,利用热力除去罐中空气,使其产生负压吸着在皮肤表面,造成皮肤淤血现象的一种治疗方法。在古代,医者用它来吸血排脓治疗疮疡脓肿,之后又扩大到应用于风湿等内科疾病。现代社会中,由于不断改进方法,使拔罐疗法有了新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治疗范围,成为中医针灸治疗中的一种疗法。拔罐疗法操作

简单,成本低,效果好,逐渐被中医临床所应用和重视。 一、拔罐疗法的治疗原理 拔罐是以刺激皮肤,达到病者的阴阳平衡、增强体质、解除疲劳目的的非药物外治疗法。目前为止,拔罐使用的杯罐都是排除罐内的空气,使其吸着于皮肤使其邪气被排出。如下是其治疗的原理: (一)发汗为主,解除体内毒气 身体上的关节部位经过吸拔作用,使局部毛细血管充血扩张,达到除去湿气和体内邪气,散去体内寒气的功效,从而解决关节的病痛,发汗解表,也就是中医所说的“风寒邪气随气出”。 (二)平衡五脏六腑,调节阴阳 在中医里有句理论是“阴阳失衡,百病丛生”。通过拔罐可以对人身体的神经系统进行良性刺激,使大脑达到平衡,加强大脑皮质对身体各个部分的调节和管制作用。使局部皮肤和其相关的内脏及组织代谢活跃,从而促进发病部位的新陈代谢加强,使身体恢复正常,让身体损害康复。 (三)吸毒排脓,消肿止痛 拔罐可以将邪毒拔出体外,淤阻消散,气血通畅,吸毒排脓,使创口愈合。拔罐法可以让有害物质排除体外,消除体内病邪,?亩?使体内血液循环加强达到消肿止痛的功效。 (四)扶正固本,增强身体免疫功能 拔罐可以吸出人体内的火、毒、风、寒等邪气,使机体代谢

论皮内针疗法的临床应用

文章编号!"##$%#&$’()##*+#)%##*,%#) -针法灸法- 论皮内针疗法的临床应用 何 玲 (陕西中医学院针推系.咸阳’")#,*+ 作者简介!何 玲("&$’/+. 女.副教授0 摘要1为了探讨如何以最小的痛苦以获取最大的疗效.本文论述了皮内针疗法的特点.各种操作方法.应用范围.机理探讨及皮内针疗法在临床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等2从而进一步推广皮内针疗法在临床中的应用20 关键词1皮内针疗法3综述文献0中图分类号14)556& 文献标识码1789:;<=>=?@D E F >C G @H :G I @

脐针和脐针疗法

脐针疗法和脐针疗法 2009年02月08日星期日 20:31 脐针,顾名思义就是在脐部实施针术,从而达到平衡阴阳、祛除疾病的目的。为了便于学习,我们暂且将脐的几个部位进行命名。脐中央朝外凸出的瘢痕状组织称为脐蕊,脐孔的周缘壁称为脐壁,脐壁与脐蕊相连的皮肤凹陷称为脐谷。这三个地方都是脐针疗法的进针区,而以脐壁在临床上使用最为常见。现就脐针的进针定位原则叙述如下。 1 压痛点定位进针法 约有百分之二十左右病人可以在脐壁找到十分敏感的压痛点,越是急性病,压痛部位越明显。只要用探针找到压痛点,一针即可见效。而寻找压痛点则是按照洛书定位,即"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在临床治疗中实为股),五居于中。"根据疾病发生的部位在相应的脐壁上寻找压痛点,然后用针灸毫针以脐蕊为中心,向外呈放射状刺入压痛点,留针数分钟。进针深度为0.5~1寸。 2 寻找皮下结节法 有许多慢性病人可以在脐壁上找到皮下结节,按之有疼痛,颜色与皮肤相同,结节硬,一般活动度差,大小如同小米粒。当发现结节后,只需用手指按压,让病人感到疼痛就可以了,每日数次,数周后结节消失,疾病也就治愈了。

3 八卦定位进针法 这种方法是笔者利用易学中的后天八卦图的五行生克制化创立的,也是脐针治疗应用最多的方法。笔者将人体脐部看作一个后天八卦图,将脐蕊为中心向四周八方扩散形成八卦的方位。就此方位将上、下、左、右、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分别按后天八卦定下离、坎、震、兑、坤、乾、巽、艮八个方位,并通过八卦方位找出相应的疾病对应关系,然后进行治疗。比如呼吸系统的疾病,我们一般取兑位(即右位),就是将针在脐部的右壁刺入,方向朝外,呈放射状,留针数分钟。如肝病则取震位(即左位),就是这样简单。 但这里必须强调两点:其一,后天八卦图的方位正好与地图相反,地图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而后天八卦图则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其二,在行脐针疗法时,上下左右方位是医生看病人,绝非是病人本身的方位。比如肝病在左(震)位,这是医生看病人时的方位,而在病人身上,肝则在右位,这一点千万不可搞错。 4 五行生克制化法 在临床实践中常遇到同种疾病的各种不同类型的病人,我们采用中医的八纲辨证法,分清阴阳、虚实、表里、寒热,采用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法,利用木、火、土、金、水五行之中相生相克方法来补其不

八卦脐针治疗图

先天八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风雷相搏,水火济济。 乾为天是南代表一,兑为泽是东南代表二,离为火是东代表三,震为雷东北代表四,巽是风是西南代表五,坎为水是西代表六,艮为山是西北代表七,坤为地是北代表八。 后天八卦:手中无穴,心中有穴,有病必有点,病变点也变,按点来取穴,点消病即减。一般用后天八卦治病比较理想。 上为离为心,下为坎为水,东为震为肝,西为兑为肺,取先天八卦的数,后天八卦的方位。 强直性脊柱炎乾。帕

金森综合症水火济济加巽, 中风山泽通气,甲状腺艮, 鼻炎艮位兑位山泽通气严重加离位关节腔积液艮位和坎位, 重症肌无力坤位大小便失禁坎位加艮位, 牙痛张口取穴八卦取穴找准痛点进针,发热离位属火属土 男同志针坤位女针艮位肿瘤艮位肺癌加兑位 大肠癌加乾位非常重要的加坤位慢性子宫出血的加艮位 感染的先针坎位在针离位重症在离先针坤位去离火 内科呼吸系统疾病针艮位消化系统艮位大肠加乾位 小肠加离位坎位泌尿系统加艮位 免疫系统红斑狼疮震位加坎位糖尿病只针坎位肾水

肥胖病是山泽通气针后放屁一周两次两个疗程以后病人没有饥饿的感觉坤位三个疗程以后一周两次坎位调节内分泌,你分泌失调 肾腰痛针巽位肝胆痛找反应点 子宫肌瘤坎位艮位每月一个疗程两个疗程后每天一次经净为止卵巢囊肿排卵期针坎位和艮位 闭经水火济济 尿失禁坎位艮位脱肛水火济济 尿储溜山泽通气面瘫针乾位 上肢皮肤病皮痛兑位眩晕美尼尔综合症离位震位 肌萎缩重症肌无力坎位乾位坤位 腰椎间盘突出痛处进针突出部位在足的两侧固定留针2—3天, 鼻炎山泽通气严重加离位坎位加兑位水火济济肺为肾之母兑位艮位山泽通气

坐骨神经坎位艮位乾位头痛的定位头顶为肝震位 两侧为胆巽位前侧是胃艮位 后侧是心肾离位坎位,女性舒肝解郁可以美容,重郁属于肝 男性高血压针坤位(阴土) 女性高血压针艮位(阳土)压痛点脐壁压痛痛点敏感点坎位 内分泌功能失调颈椎病离位先天为本后天为用 腰腿疾病天地定位 东为震位青龙汤西属兑位白虎汤南属离位麻黄汤北属坎位真武汤先针天后针地在针日月形成南北东西 发热高烧不退针离位有便秘的加乾位高热不退的加坎位。 肿瘤癌症结石慢性功能性出血艮位肝癌针艮位震位 肺癌艮位为山兑位为泽形成山泽互通,治疗重晚期的癌症效果比较神奇

脐针疗法

脐针医案 脐针治疗过敏性皮肤病一例 一、魏**,女,34岁,河南鹤壁人。 自诉:皮肤过敏二十年了,从14岁上初中开始脸上的皮肤经常过敏,听从皮肤科医生的建议经常用“999”皮炎平涂抹,后来成为依赖性,对各种东西都过敏,如:冷空气、湿潮气、花粉、灰尘、日光、羽毛、小动物、化妆品等等,除了全棉的以外都过敏。连搔痒痒也会留下突起的抓痕。 临床症状:患者面部“T”型部潮红有色素沉着,有粟粒状突起,面颊有片状过敏斑,毛孔粗大,皮肤干燥起皮,发疼、发痒。前胸后背搔痒,黑色粟粒状突起,皮肤粗糙,白天干痒稍轻,夜甚。出汗时,身上燥痒,洗澡后舒服片刻。平素爱熬夜,一般入睡时间为子夜,入睡时间长。鼻干,胃不好,月经经常提前3~7天,经来小腹憋胀不舒服。脾气急燥,思想抑郁,容易胡思乱想。 二、脐针临床治疗: 取四正位,四个疗程皮肤病痊愈。又巩固两个疗程,月经病、胃病、脾气急燥、精神抑郁、面部色素沉着全部消失。 三、临床效果: 一个月后随访,患者面部色泽明润,红黄隐隐,毛孔收缩,眼角细小皱纹消失,亮丽如妆,一改往日紧缩眉头,心烦意乱之态,言语间透露着喜悦,积极。月经不再提前,经来小腹安稳,胃口好,睡眠有规律,一般晚上八点半到早上六点半,无梦,质量好。 四、分析: 本病虽为皮肤病,但是从病人的自诉中可以看到病机是阴阳失调,气血不活,水火不济。肾在五行属水,在脐针居坎位,主治内分泌,生殖疾病。肝在五行为木,在脐针居震位,主治月经病,情绪病,色素沉着等。心在五行为火,在脐针居离位,主治气血病,火病,神智病,还有美容作用,肺在五行为金,在脐针居兑位,肺主皮毛,主治皮肤病。 这位患者长期失眠是,心肾不交的原因,由于经常失眠而导致内分泌失调。三九皮炎平中的主要药物成分为地塞米松属于激素类药物。由于长期的使用使机体免疫力下降,成为过敏性体质。四正位的治疗方法可以调和阴阳,平稳情绪,调节免疫力,故当用脐针调整了她的阴阳和免疫力后,她困扰二十余年的顽疾就痊愈了。 脐洛书全息治疗腰疼二例 一、临床资料: (一)乔××男;34岁浚县西关新飞电器代理商 主诉:5年半的春节去到客户那里送冰箱,抬冰箱时被石门槛绊了一下,跌坐在地上,冰箱顺势也压在身上。从此两腰骶关节沉痛,夜睡不能翻身。 (二)邢××; 女35岁晏庄人 主诉:2007年春节给客户送货,搬酒箱时跌坐在地上,酒箱压在身上。从此,腰骶关节疼痛,右腿腹股沟出酸疼,右腿大腿前面沉疼,爱做梦。易哭醒。 二、临床症状: 二人的腰骶关节处肌肉都有粘连感,疼痛拒按。用探针点按肚脐,二人均是亥、子、丑疼痛的厉害。 三、临床治疗: 按脐洛书全息哪里疼治哪里,分别取穴亥、子、丑。针后用胶布粘牢,嘱二人用大拇指按住疼点,活动腰部。

方便揿针应用建议(一)

方便揿针应用建议(一) 方便揿针应用建议(一) 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张大同目录一、综述..........................................................................................1二、方便揿针的特点及相关研究简介......................................................2(一)方便揿针具有有持久治疗、即刻见效、方便安全无痛等诱人特点......2(二)方便揿针的科研、高科技内涵特点及作用机理..............................2 (三)方便揿针的适应、应用范围简介................................................2三、方便揿针的临床应用方法及相关关键要点..........................................3(一)方便揿针产品标准、产品注册证适用应用范围 (3) (二)方便揿针按中医、针灸的分类治疗与穴位应用的关键法则………………31、各类痛症或不适症(含各类急慢性退行性病症及软组织综合症)的穴位埋针治疗方法与治疗法则…………………………………………………………………3﹡﹡方便揿针治疗各类痛症的程序与关键要点……………………………………3⑴、颈痛(颈椎病)…………………………………………………………………3⑵、肩痛(肩周

炎)…………………………………………………………………4⑶、腰痛(腰椎病)…………………………………………………………………4⑷、臀部痛(坐骨神经痛、梨状肌综合征)………………………………………4⑸、头痛(神经、偏头痛)…………………………………………………………4⑹、四肢肌肉痛………………………………………………………………………5⑺、躯体痛(肋间神经痛)…………………………………………………………5⑻、关节痛(关节炎)………………………………………………………………5⑼、牙痛、牙神经痛、三叉神经痛…………………………………………………5⑽、肿瘤痛……………………………………………………………………………6⑾、末梢神经炎、带状疱疹后遗症…………………………………………………62、各类痉挛不适症(含各类脏腑病症)的穴位埋针治疗方法与治疗法则…6﹡﹡方便揿针治疗各类痉挛不适症(含各类脏腑病症)的程序与关键要点…6⑴、眩晕症……………………………………………………………………………7⑵、颞颌关节痉挛、咀嚼困难、吞咽困难、发

脐针基础知识

脐针基础知识 脐针的特点: 1.一穴多治:脐针疗法,仅取神阙,经这个穴位上下针可治许多疾病,无论是脏腑病还是疑难病,是急性病还是慢性病,可治近百种疾病,范围涉及临床各科。 2.一穴多针:传统针刺技术一般都是一针一穴,每个穴位都有一个主要功能。但脐针不同,仅神阙一穴,可根据临床需要一穴一针,也可以一穴多针。特别在多脏器疾病、多系统疾病、疑难病、危重病的病例中更多地使用一穴多针技术。 3.一穴多效:既然一穴可以多治,也就可以一穴多效。在治疗中只要思路正确,一穴既可多效,一针也可多效。比如,一个病人既有脑部疾病又有眼部疾病,再兼有口舌咽喉疾病,只用一针既可同时见效。这不仅给病人减少了治疗上的步骤,也减少了肉体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4.内外兼治:传统针刺疗法对治疗神经系统功能性疾病、运动系统疾病疗效颇隹。相对而言,对脏腑疾病就要逊色一些。但脐针不但对功能性疾病、运动性疾病效果很好,对一些脏腑疾病也有很好的疗效,对一些疑难重病也达到不错的治疗效果。 5.操作简便、经济实惠:脐针使用1寸毫针,现医药商店已有已灭菌的一次性毫针,避免了交叉感染,又携带方便。如遇紧急情况,随身又无毫针,也可用笔代针或以棍代针在脐部治疗,均可收到预期效果。但须提醒的是,凡用代用品,均不可刺破皮肤,只要在相应的部位进行点压病人感到疼痛就行了。脐针投入极少,回报较高,它不需其它高级的医疗设备,也不需辅助设施,仅一针一床足矣! 脐针的定位进针原则: 脐中央朝外凸出的瘢痕状组织称为脐蕊,脐孔的周缘壁称为脐壁,脐壁与脐蕊相连的

皮肤凹陷称为脐谷。这三个地方都是脐针疗法的进针区,而以脐壁在临床上使用最为常见。脐针的操作技术,定位是关键,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治病的效果,其原则如下: 1.寻找压痛点:一般约有百分之二十左右的病人可以在脐壁、脐谷、脐蕊处寻找到十分敏感的压痛点。越是急性病,压痛点越明显。只要用探针找到这个压痛点,往往一针即可见效。进针深度为0.5~1寸。 2.寻找皮下结节法:许多慢性病人因长期患病,在脐部相应的体表投影区产生了一些皮下结节,与皮肤同色,质硬,活动度差,大小如同小米粒大小,按之有疼痛,但可忍受。如发现结节后,不必针刺,可让病人用手指按压,每日数次。经数周按压后结节会自然消失,疾病也就治愈了。 3.脐洛书全息进针法:在临床上遇到运动系统疾病、急性病可按脐洛书全息律寻找压痛点。如左肩疼痛取脐左上相应的左肩部位,右腰扭伤取脐右下相应的右腰部位,然后进针。 。

埋针治疗

埋针治疗操作规范 【概念】 以特制的小型针具固定于腧穴的皮内或皮下,进行较长时间埋藏的一种方法。又称皮内针疗法。 【适应症】 适宜长时间留针的有慢性顽固性疾病,和经常发作的疼痛性疾病。例如:头痛、偏头痛、胃痛、睡眠障碍。 【禁忌症】 关节处、皮肤化脓感染处、紫癜和瘢痕处,均不宜埋针。皮肤过敏患者、出血性疾病患者也不宜埋针。 【用物准备】 治疗盘、无菌皮内针、75%酒精、棉签、镊子、医用胶布、弯盘等。 【操作步骤】 皮内针、镊子和埋刺部皮肤严密消毒,用镊子夹住针圈,将针尖对准穴位刺入,使环状针柄平整地留在皮肤上,用医用胶布固定,此针多用于耳穴。 【注意事项】 1.在医师扎完皮内针后,护理人员会在扎针处贴上纸胶固定,因皮内针尾端有一小圆环,故可安全的留在皮肤上,

所以不必担心皮内针会整支跑进皮肤内。 2.皮内针可留在皮肤内2~3天,这段期间仍可碰水、洗澡,如病情需要可以在扎针处轻微按压以加强疗效但不宜在扎针处用力搓揉,如果纸胶自行滑落,而皮内针仍在皮肤上,可以自行在扎针处贴上纸胶固定。 3.扎完皮内针回家后,如在扎针处有刺痛或不舒服的感觉,则可自行或请他人拔除并回来复诊。 4.一般关节附近不宜埋针,因活动时会引起疼痛。胸腹部因呼吸时会活动,亦不宜埋针。 【术中观察】 埋针期间,如患者感觉疼痛或肢体活动受限,应立即起针,进行适当处理,必要时改选穴位重新埋针。起针后,用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局部加强消毒。 【术后评价】 观察埋针治疗后的客观详细情况,根据症状调整治疗方案。 【操作流程图】 见附表 【参考文献】 1.郭长青,陈幼楠主编.实用皮肤针疗法[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05

脐针基础知识

脐针基础知识 脐针的特点: 一穴多治:脐针疗法,仅取神阙,经这个穴位上下针可治许多疾病,无论是脏腑病还是疑难病,是急性病还是慢性病,可治近百种疾病,范围涉及临床各科。 一穴多针:传统针刺技术一般都是一针一穴,每个穴位都有一个主要功能。但脐针不同,仅神阙一穴,可根据临床需要一穴一针,也可以一穴多针。特别在多脏器疾病、多系统疾病、疑难病、危重病的病例中更多地使用一穴多针技术。 一穴多效:既然一穴可以多治,也就可以一穴多效。在治疗中只要思路正确,一穴既可多效,一针也可多效。比如,一个病人既有脑部疾病又有眼部疾病,再兼有口舌咽喉疾病,只用一针既可同时见效。这不仅给病人减少了治疗上的步骤,也减少了肉体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内外兼治:传统针刺疗法对治疗神经系统功能性疾病、运动系统疾病疗效颇隹。相对而言,对脏腑疾病就要逊色一些。但脐针不但对功能性疾病、运动性疾病效果很好,对一些脏腑疾病也有很好的疗效,对一些疑难重病也达到不错的治疗效果。 操作简便、经济实惠:脐针使用1寸毫针,现医药商店已有已灭菌的一次性毫针,避免了交叉感染,又携带方便。如遇紧急情况,随身又无毫针,也可用笔代针或以棍代针在脐部治疗,均可收到预期效果。但须提醒的是,凡用代用品,均不可刺破皮肤,只要在相应的部位进行点压病人感到疼痛就行了。脐针投入极少,回报较高,它不需其它高级的医疗设备,也不需辅助设施,仅一针一床足矣! 脐针的定位进针原则: 脐针的操作技术,定位是关键,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治病的效果,其原则如下: 寻找压痛点:一般约有百分之二十左右的病人可以在脐壁、脐谷、脐蕊处寻找到十分敏感的压痛点。越是急性病,压痛点越明显。只要用探针找到这个压痛点,往往一针即可见效。 寻找皮下结节法:许多慢性病人因长期患病,在脐部相应的体表投影区产生了一些皮下结节,与皮肤同色,质硬,活动度差,大小如同小米粒大小,按之有疼痛,但可忍受。如发现结节后,不必针刺,可让病人用手指按压,每日数次。经数周按压后结节会自然消失,疾病也就治愈了。 脐洛书全息进针法:在临床上遇到运动系统疾病、急性病可按脐洛书全息律寻找压痛点。如左肩疼痛取脐左上相应的左肩部位,右腰扭伤取脐右下相应的右腰部位,然后进针。 脐八卦全息进针法:在临床上遇到脏腑疾病、一般慢性病(未找到结节者)可按脐八卦全息律,在其脏腑对应的脐部位置进针,或根据疾病的性质,采用五行生克制化法进针。脐八卦全息律是脐针临床上应用最多的方法。 脐针临床治疗原则:治疗顺序:脐针在临床治疗中,其顺序是先取症状、次取系统、再取疾病。其意思是,在治疗中脐针的定位进针首先对病人最感痛苦的症状,比如急性腰扭伤,应先予以止痛。许多疾病往往因症状解除了,疾病也随之消失。其次寻找疾病所属的系统,根据该系统在脐八卦全息律的对应关系,进行定位进针。比如,支气管炎伴咳嗽、咳痰,应属呼吸系统,我们取脐八卦全息的兑位(主呼吸系统),往往收到不错的疗效。有些疾病已非常明确,我们可根据该病的全息定位,直接予以治疗。比如肝炎或胆囊炎,可取其对应的震位或巽位进针。 手法原则:“进针必有方向,下针须含补泻”。因为脐针治疗并非传统针刺学的定点治疗(多直刺),而是定位治疗(以脐蕊为中心,呈放射性地向外斜刺或横刺),在脐针的进针中带有明显的方位性,而这个方位的选择应该是脐针疗法的灵魂。有了方位,也就有了补泻。根据病情,采用五行生克制化法“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当然,临床上也采用手法补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