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1节 力》教案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1节 力》教案

《第1节力》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通过探究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己设计实验,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4.在观察、体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使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5.从力的相关实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

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以及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力的概念的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力”,虽说我们是今天来学习,但是呢,“力”在我们生活中确是非常的常见呀,已经是老朋友了。生活中处处是“力”,就跟我们的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可惜呀,我们看不见它。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学习《第1节力》。(板书课题)

二、自学互研

(一)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

独立思考并完成:

1.什么是力?力的单位、符号是什么?

答: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叫力。它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N。

2.托起一本物理书的力大约为1 N,请感受手受力的大小。

3.请列举工农业生产中,有力存在的事例,并说出哪个是施力物体?哪个是受力物体?

范例:推土机推土施力物体:推土机受力物体:土

答:起重机吊起货物施力物体:起重机受力物体:货物。

4.如图所示表示了力的作用效果,其中图(a)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图(b)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二)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自主阅读教材P4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5.想想做做:

(1)用大小不同的力拉同一根橡皮筋,用力越大,橡皮筋的形变程度越大。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2)手握着教室门把手,用同样大小的力分别从教室里面门把手和外面门把手推门,能使门打开和关闭。这两种情况下力的作用效果不相同(选填“相同”或“不相同”),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用同样的力从外面推门的门轴部分和外边框,推外边框(选填“门轴”或“外边框”),更容易把门推开,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通过以上实验得出: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我们把这三者称之为力的三要素。

6.力的三要素是什么?如何用几何模型来表示力的三要素呢?

答:物理学中,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

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这种画力的方法叫做力的示意图。

范例:如图所示,一物块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现用50 N的水平拉力向右拉物块,画出物块所受拉力F的示意图。

(三)力的作用相互的

自主阅读教材P4~5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7.动手动脑:(1)用手掌拍击桌面,说说手掌的感觉,轻拍和重拍相同吗?

(2)双手互拍,手掌什么感觉?这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怎样的?你能总结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吗?

答:(1)用手掌拍击桌面手会感觉痛,轻拍和重拍手的感觉不同;(2)双手互拍时两手都痛,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的一对力,方向相反、大小相等、作用点分别在两个不同物体上,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三、合作探究

对学:对子之间相互检查独学完成情况,并用双色笔做好记录。

群学: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疑问,并帮助解疑。针对展示的方案进行讨论交流。

四、交流展示

方案一某人用大小相同的力作用于弹簧,观察比较图(a)、(b),可知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在图(c)、(d)中,人用扳手拧螺丝帽,图(d)所示方法比图(c)所示方法更省力,可知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力的作用效果还与力的大小有关。这三个因素叫力的三要素。

方案二如图所示,一只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开另一只小船,结果发现两只小船同时向

相反方向运动,该现象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五、板书设计

第1节力

1.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3.力的作用相互的

六、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1节 力》教案

《第1节力》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通过探究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己设计实验,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4.在观察、体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使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5.从力的相关实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 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以及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力的概念的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力”,虽说我们是今天来学习,但是呢,“力”在我们生活中确是非常的常见呀,已经是老朋友了。生活中处处是“力”,就跟我们的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可惜呀,我们看不见它。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学习《第1节力》。(板书课题) 二、自学互研 (一)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

独立思考并完成: 1.什么是力?力的单位、符号是什么? 答: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叫力。它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N。 2.托起一本物理书的力大约为1 N,请感受手受力的大小。 3.请列举工农业生产中,有力存在的事例,并说出哪个是施力物体?哪个是受力物体? 范例:推土机推土施力物体:推土机受力物体:土 答:起重机吊起货物施力物体:起重机受力物体:货物。 4.如图所示表示了力的作用效果,其中图(a)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图(b)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二)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自主阅读教材P4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5.想想做做: (1)用大小不同的力拉同一根橡皮筋,用力越大,橡皮筋的形变程度越大。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2)手握着教室门把手,用同样大小的力分别从教室里面门把手和外面门把手推门,能使门打开和关闭。这两种情况下力的作用效果不相同(选填“相同”或“不相同”),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用同样的力从外面推门的门轴部分和外边框,推外边框(选填“门轴”或“外边框”),更容易把门推开,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通过以上实验得出: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我们把这三者称之为力的三要素。 6.力的三要素是什么?如何用几何模型来表示力的三要素呢? 答:物理学中,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 第1节 力的教案

[引入新课] 我们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节就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新课教学] 一、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用F表示。(拉、推、压、举……等作用) 一个物体不会有力的作用,有力作用的两个物体可以是接触的,也可以是不接触的。 2、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要针对某一个具体的力来说,施加这个力的物体是施力物体,受到这个力作用的物体是受力物体。(学生能认识、能分辨就行) 3、力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体验1N的大小:让学生用手托起一个苹果,手对苹果施加的力大约是1N;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成年男子右手的握力大约是700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等等。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或者说: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在拉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伸长;在压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缩短。);在射箭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弓被拉开了,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分别用力弯钢尺、压气球:(钢尺由直变弯了、气球被压扁,它们的形状都发生了改变。)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者说: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运动状态:包括物体的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其中任意一个改变,运动状态即改变。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从运动到静止,从快到慢,从慢到快,运动的快慢和方向发生了改变,我们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将小铁球放在桌子上,手拿着磁铁慢慢向小铁球靠近但不要接触,观察发生的现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1《力》教案

第七章力第1节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现象归纳出力的概念 2. 通过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3.掌握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4.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和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采用直观手段丰富感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力的概念的建立 2.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实验器材 教师:气球2个、多媒体课件、乒乓球 学生:橡皮筋2条、尺子1把、手边器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从生活到物理) 师:将气球吹大并放开,观察现象,问:气球为什么会向上飞? 生:思考、回答 二、探究新知 (一)归纳概括力的概念 列举生活中有力的事例,并将典型事例展示在PPT上,思考共同点、

认识力的概念。 如: 渔翁拉渔网 推土机推土 压路机压路 运动员踢球 磁铁排斥磁铁 学生完成活动一的内容。 (一)认识什么是力? 1、分析比较图课件中几幅表现力的图片中有什么共同点?(展开让学生思考) 。 2、通过这些力的实例归纳“力”的概念。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讨论,小组间交流得出这些事例中的共同点,教师进一步引导得出力的概念:力是物理对物理的作用。对于“作用”教师可根据实际进行必要的直接讲授,像推、拉、压、举、提等动作都是作用。 在分析比较几幅图的共同点前可先让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强调至少要有几个物体? (2)只有人才能产生力吗? (3)不接触的两个物体能产生力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讲解施力物体、

受力物体,不接触的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加深了对力的概念的力理解。 3、学生阅读课本 掌握:力的符号F、单位牛顿(N) 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N (二)力的作用效果 1.让学生设计一些物体对物体作用的实验 完成课堂学习活动卡上的活动二的内容 学生利用桌上的提供实验器材进行探究活动,然后“小组设计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分组展示、组间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活动:发现力有哪些作用效果? 2.设计一些物体对物体作用的实验。 你的设计方案 实验现象 3.能得出结论是:。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时间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深化认识、加深理解。教师可以在“运动状态”方面可根据实际点拨引导。 4.看视频判断有无力的存在? 教师播放演示微小形变实验微课视频。 (三)力的三要素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1节《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能正确读写力的符号和单位。 2.认识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改变物体的形状。 3.知道力的三要素,了解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会画力的示意图。 4.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2.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与科学探究实践的思想和互相配合的协作精神。 2.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体会分析和归纳在科学中的应用。 3.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由“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四部分内容组成,属于力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后续各部分内容如“弹力”“重力”“力和运动”“压强”“浮力”“简单机械”等所必须的预备性知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是力与运动关系的基本观点。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正确画出力的示意图是学生学习力学知识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所以本节的重点是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示意图的画法。物体间的力是看不见的,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可以判断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这需要用到以前学过的运动知识。物体的运动状态包含运动快慢和运动方向两个方面。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给学生造成学习上的困难,所以本节教学难点是认识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教学策略 力是一个十分抽象的物理概念,物体间的力是看不见的,要让学生初步形成力的概念并非易事。但力的概念跟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让学生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经历感知、描述、测量等认识过程,对力这个概念逐步达到认识、深化的目的。教学中以大量的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情景,使学生能通过观察、体验,感知力的存在,并初步归纳、概括各个实例的共同特征,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发生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通过描述和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使学生更好地感知力的存在,同时引导学生从物体的形变及运动状态的改变两个方面去认识力。在充分感受力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力的作用效果出发,得出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这样学生就可以较全面地描述力了。再引导学生分析常见的事例和实验,发现各实例毫无例外地都涉及两个物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另一

八年级物理《力》教案5篇

八年级物理《力》教案5篇 八年级物理《力》教案5篇 物理学涉及到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和现象,通过学习物理学,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增强科学素养。下面给大家分享八年级物理《力》教案,欢迎阅读! 八年级物理《力》教案【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分解的含义。并能够根据力的效果分解力 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力的分解,会用力的分解的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观察、实验能力;以及利用身边材料自己制作实验器材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经历力的分解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研究过程中的作用。 2、通过经历力的分解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了解物理规律与数学规律之间存在和谐美,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 3、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能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培养团队精神。 设计意图 为什么要实施力的分解?如何依据力的作用效果实施分解?这既是本课节教学的内容,更是该课节教学的重心!很多交换四认为只要教会学生正交分解就可以了,而根据力的效果分解没有必要,所以觉得这一节根本不需要教。其实本节内容是一个很好的科学探究的材料。本人对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如下:受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的启发,按照伽利略探究的思路:“猜想――验证”,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的猜想――实验探究得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探究出把一个理分解应该根据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学历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学历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 1、知道力的概念和单位,能说出具体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4、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三、重、难点: 理解力的概念,对力产生的效果会进行判断,会画力的示意图四、评价任务目标1:DO自学导航一1、2,DO 当堂检测1、2、3,DO 课后练习2、7. 目标2:DO自学导航一3、4,DO 活动四,活动五,针对训练1、2,DO 课后练习4、5、6。 目标3:DO自学导航一2,DO活动六,DO 课后练习1、3、5。 目标4:DO活动一、二、三,DO 课后练习1。 五、资源与建议1、教材分析力是物理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之一,而这一节又是整个力学的第一节,起奠基作用,所以打好力学基础知识就尤为重要。本节主要学习“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等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并回忆生活中的最熟悉、最常见有关力的现象,以学习的兴趣

入手,让学生感知身边的物理,对力学现象中的共性问题,加以观察研究,寻求规律。 2、学法八年级学生的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基本上处于具体思维的发展阶段,他们都喜欢动手、喜欢提问、好奇心强、兴趣广泛、思维活跃、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具有了初步的观察调查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所以教师应适时的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观察、动手实验、分析思考,从而领悟知识,并获得感性的认识。 六、探究过程过程(一)、自学导航一。 同学们阅读课本2-5页,感知章首图“攀岩”和第一节的节首图“押加”。回忆日常生活中的几个产生力的现象,完成预习提示1、力的定义:力是。力的单位是,谈到力有几个物体,分别是: 、。 2、人踢足球:施力物是: ,受力物是: 。人踢足球同时脚感到疼,这时施力物是: ,受力物是: ,也说明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3、力的作用效果有几个分别是: 。 用力捏橡皮泥时橡皮泥的形状发生了改变,说明力的作用效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7.1力教案

7.1 力 【学习目标】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力的概念和知道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相关现象. 重点难点: 1.力的示意图画法。 2.根据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解释相关现象。 学习内容一:力和力的作用效果 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2、P3文字内容和插图,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做上记号,能说出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自学检测】 1.我们常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认识和描述力,如:用力捏橡皮泥,橡皮泥的形状发生改变,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有力的作用时至少存在两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物体叫施力物体,承受力的作用的物体叫受力物体。 3.物理学中,力用符号F表示,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用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__1__N。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一、演示P3实验后请同学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甲和图乙你看到小球的状态发生怎样的变化? 答:图甲小球的速度由慢变快,图乙小球的运动方向改变了。 2.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答:因为受到力的作用。 二、1.用磁铁靠近一悬挂起来的小铁球(不要接触). 观察到的现象:小球会(“会”或“不会")被磁铁吸引。 说明:不接触的两个物体也有(“有”或“没有”)力的作用。 2.下面的两物体间一定有力的作用吗?观察下图,能证明甲乙两物体间一定有力的作用的是(BC) 总结: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在什么情况下才会产生力的作用? 【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 【精讲点拨】 1.力的作用效果是:①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速度大小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 3.力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如:常见的推、拉、提、压……

八年级物理下册力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力教案 【篇一: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1.力》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能分析简单情况下受力 物体和施力物体;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的 两种作用效果;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分析、演示、讲解、讨论与分析过程。(三)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 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 力的概念以及物体间力的相互性。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物理学中的许多概念来自于生产、生活。人们对力的认识也是从日 常生活中开始的。那么,什么是力?它又是如何作用的呢?让我们 一起来进入今天的学习!(二)进行新课: 【篇二:八年级教科版物理下册《力的描述》参考教案】二、力的描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的三要素; 2、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力的单位; 4、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讲解、讨论、练习与对比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严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力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力的图示 教学过程: 一、力的三要素 利用多媒体展示或者口头介绍各种力的作用的例子:踢足球、抬木头、拉箱子、扳手腕……请学生思考、讨论:力作用在物体上所产 生的不同效果,与力的哪些因素有关? 踢足球用力大小不同,球运动不同;方向不同,球运动不同;踢球 时所踢的位置不同,球的运动也不同;同样抬木头时…… 老师演示实验:分别用不同的力推门,效果不同。 引导学生分析,总结:作用力的大小不同,效果不同;方向不同, 效果不同;作用的点不同,效果不同。 引导学生做教材第6页图7-2-2的实验。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不 但与力的大小、方向有关,而且还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二、力的单位 老师给出力的单位、力的符号,简单介绍牛顿。 老师对一牛的力究竟有多大做一个形容:两个鸡蛋一袋方便面…… 所受的重 力。 讨论交流:“开门”体验力的三要素 生活中许多现象能使我们体验到力为什么有这三个要素。开门的时候,用不同大小的力在图中的a点沿箭头方向施力,其效果不同。 再用同样大小的力依次在a、b、c点沿箭头方向施力,其效果也不 相同。试用力的三要素解释这个现象。 三、力的图示 利用多媒体演示一个人推或拉一辆车(力的大小相同,且在一条直 线上);举或提一个木箱(力的大小相同,且在一条直线上)……设问:我们怎样来表示力对物体的作用,而不必表明是什么样的力? 老师假设刚才录像中人拉车的力为100n,演示如何用力的图示法作图。强调在作图时,如何规定一个合适的长度,如何选择起点、线 段的长度、箭头的画法、意义等。 多媒体展示:力的作用点相同、方向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力作用于 同一物体,效果不同,并作图;力的作用点相同、大小相同、但方

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教案

7.1力 主备人:梅炳灵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力的概念,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知道,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力的概念,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课型与教学方法:新授课。方法:先学后教、适当点拨,自主学习,学生实验 教学资源的利用及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案、检测题,弹簧,磁铁,气球,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时间2分钟) 二.学习目标1:掌握感受力作用的效果 2:力的三要素 3:用示意图表示力 4:认识物体间力作用是相互的 活动一:观察教材图片,完成下列问题。 1、上述事例中有那些共同的地方? 2、在力的现象中会涉及哪几个物体?3.发生力的作用时两个物体是否必须接触吗? 二.先学后教 活动二:自学课本第126页的内容并自己根据现有器材演示,完成下列问题。(时间5分钟) (1) 用图----所示的器材做实验。思考问题:小钢球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球时,会发生什么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看课文图12.4-2乙、丙,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由此得出:力可以 (3)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_______________ (4)学生看课本图12.4-2甲,交流图中在射箭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由此得 出:力可以 练一练:如图所示表示力的作用效果中,其中图(a )表示力可以使物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

《1.力》教案 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及技能 1, 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能分析简单状况下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 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 知道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4, 培育学生的视察实力和初步分析概括实力。 (二)过程及方法 经验试验分析, 演示, 讲解, 探讨及分析过程。 (三)情感看法及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二, 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 三, 教学难点 力的概念以及物体间力的相互性。 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物理学中的很多概念来自于生产, 生活。人们对力的相识也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 那么,什么是力?它又是如何作用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进入今日的学习!

(二)进行新课: 老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1, 相识力演示试验:手握握力计, 折弯铜条, 棒击小球, 弹簧拉钩码。以上试验可用投影仪展示,以利于学生视察。 引导学生记录,分析状况。提问:以上试验都有哪些特点?你们还能举出哪些这样的例子?视察老师演示试验, 视察投影仪展示试验状 况。引导学生探讨得出结 果:以上试验都是一个物 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它们有的外形发生了变 化,有的运动状态发生了 改变。 学生再举出一些力的 作用的例子:运动员举重, 踢足球, 拉车, 折树 枝…… 通过观看试验及学生探 讨发言,使学生明白:力是 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学生明白力的概念。

2,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老师做试验: (1) 弹簧拉钩码。 多媒体放映: (2) 小车撞击绷紧的橡 皮筋。 (3) 两人站在冰上,一人用力推另一人。 带领学生探讨, 分析。提问:谁是施力物体?谁是受力物体?观看试验:弹簧拉钩 码时自身也被拉长;小车 撞击橡皮筋时自身运动方 向改变;一人推另一人自 身也被向后推。分析:当 弹簧是施力物体时,钩码 是受力物体,反之,当钩 码是施力物体时,弹簧是 受力物体。其他也是这样。 老师通过大量实例使学 生明白:两物体发生力的作 用时,每一个物体即是受力物,同时又是施力物。它们的力是相互的,是成对出现的。 学生明白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概念 3, 施力物体及受力物体老师演示试验:木板上 有一铁钉,木板后有一磁铁(隐藏),移动磁铁,铁钉运动。提问:铁钉为什么会运动? 学生视察试验,探讨分析得出结果:铁钉运动是因为它受到力的作用,揣测 ( 木板后有磁铁 )。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

第1节力 教学目标 1.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4.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5.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 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力的概念,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投影“神舟五号”发射时的照片,提出问题:“神舟五号”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天空,实现我国的飞天梦?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如一个人推了别人一下,就有了推力;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要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等。请学生说出在哪些地方常常提到力? 力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与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有很大的区别。那么,究竟什么是力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二、新课讲授 1. 力是什么 师引导提问:首先让我们看看以下这些情况中,有没有“力”的存在?人推车过程中,有力存在吗?谁用力了?谁受了力? 学生思考,并回答:有力的存在;工人用了力;车受了力。 师:除了人可以施加力,其他物体也可以对别的物体施力…… 生:思考回答。 师:出示下列实例,引导学生从语文的主语、谓语、宾语的角度来分析。 实用优质的教育word文档

归纳总结。以上现象存在的共同地方是:物体-作用-物体。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推、拉、踢、举、吸引等等都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提出施力物和受力物的概念,一个力必然联系着两个物体,对一个力来说,一定有施力物也一定有受力物。学生举例:并指出施力物和受力物,巩固对“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的理解。 学生自学力的符号和单位。 力用符号F表示。 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 简单介绍牛顿,找同学来掂一下鸡蛋,感受1N的大小。 2.力的作用效果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那么力作用在物体上会产生什么效果呢? 演示实验1 捏一下橡皮泥;拉伸一下弹簧。学生观看实验总结结论。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演示实验2 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静止的小钢珠被磁铁吸引,向磁铁方向运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正对运动方向位置放的磁铁吸引,速度变快;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与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的磁铁吸引,运动方向改变,偏向磁铁方向运动。 讲授:运动快慢变化或运动方向变化称为运动状态变化。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教师引导并提出问题:力的作用效果都相同吗?如何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呢?力的大小和方向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吗? 学生思考、讨论。 不相同(举例说明);改变大小;改变方向。 师: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 将物理教材放在课桌上,使用大小相同、方向相同的力,分别推教材到三个不同的位置,观察效果相同吗? 生:参与实验,思考,回答。 不相同:与力作用点位置有关。 师讲授:力作用的位置称为力的作用点。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会影响力的作用 实用优质的教育word文档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力》第1节教案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力》第1节教案 课题 第七章第1节力 教 材 分 析 《力》这节课是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的概念,比较抽象,是学生学习力学的入门课和基础课。课本从学生熟悉的一些涉及力的生活情景、自然情景中归纳出力的初步概念,渗透"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同时对以后物理概念的教学起着参照、类比的作用,然后引导学生通过一些简易实验,体验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以让学生形成一个有关力的初步的物理图景,无疑"力"这节课的教学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 情 分 析 1.学生在生活中对力有肤浅的认识,但是往往是不确切甚 至是不科学的。要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最好是从学生熟

悉的大量的生活、生产的实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概括出以下三个有关力的实质性的内容: (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通过多媒体,可以向学生提供大量的、直观的感性材料,从而比较容易突破难点。 教 学 目 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3.知道力的三要素; 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实验法、列举实例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橡皮泥、弹簧、磁体、铁块、钢球、平板、小车、旱冰鞋、斜面 教学过程 引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 景 导 入 同学们能用“力”组一些词吗?(学生自然能组很多与力有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1《力》教案

《力》教案 吉河中学: 【教学目标:】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重点:】 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画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展示“拔河比赛”和“举重”图片,引入"力"。 二、预习课本知识,完成自主学习内容。 三、新课教学 1、力的定义 (1)、播放视频,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存在力的情景并回忆还有哪些地方用了力。

(2)、师生分析上表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两个物体中发出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和承受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它们是同时存在的。 (3)、力的单位力的单位是,简称,符号 活动一:体会力的大小。 让学生感受: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初中生的体重大约是300N 至500N左右;托起物理课本所用的力大约是2N。 生讨论分析: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力的出现最少的有两个物体,2、力作用时物体一定必须接触吗?不一定。 2、力的作用效果 (1):活动二:小组实验,请学生对收集到的实验器材用力,班内展示交流对物体施力,产生了哪些效果。 总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要特别说明运动状态中的两方面:运动速度(播放视频观察并列举日常生活中实例)运动方向((播放视频观察并列举日常生活中实例))。反过来,我们也可以根据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可以判断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3、力的三要素(播放打台球视频引入思考:台球运动的距离和方向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导学生说出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活动三:请同桌之间配合完成实验:(甲同学将手臂伸直,乙同学用大小相同的力在同一地方分别向相同的方向和不同的方向推动手臂,观看力的效果;再用大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1《力》教案

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风石堰镇紫冲中学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3.知道力的三要素; 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学情分析 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及改变物体形状的现象很普遍,学生接受起来并不困难。通过探究活动入手,以学生熟悉的体育运动项目为基础,通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初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力的概念比较抽象,要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得到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仍然是学生的障碍。所以课堂上应尽可能的通过实验、活动、课件演示让学生体会、感悟、归纳,得出结论。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2、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难点: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作“力的示意图” 课时设计: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课题 1、Ppt播放举重画面,引导学生回答:运动员的力气真大呀! 2、播放长征七号发射视频。 教师:大家应该感受到了力的震撼,那么什么是力呢? 一、感受什么是力 1、学生生活动 小游戏:扳手腕

教师提问:你有什么感觉呢? 2、教师演示:磁铁吸引铁钉,手压桌子等。 教师举例:手压桌子------书本压桌子;人推桌子--------推土机推土;人举杠铃-----起重机提起货物;人拉车-----马拉车; 思考:磁铁吸引铁钉;地球吸引苹果。 二、认识力 1、什么是力 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生活中说的推、拉、提、举等概括为作用。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前面的物体施加力称为施力物体,后面的物体受到力称为受力物体。力用符号 F 表示。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例如托起两个鸡蛋的力大约是1N 学生说出前面例子中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探究:力的作用效果 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那么力作用在物体上会产生什么效果呢?桌面上有一些实验器材,同学们能否自己设计实验完成探究活动?动一动: 学生1:用力捏气球,气球变瘪,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学生2:用力压锯条,锯条变弯,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学生3:用力拉弹簧,弹簧变长,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 教师引导学生将以上现象分类,归纳: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演示:捏橡皮泥、拉弹簧,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演示:磁铁吸引钢球 师:力可以使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使物体的运动由慢变快,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由快变慢,由运动变为静止。还可以使物体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统称为物体运动状态改变。 想一想:运动状态不变指的是什么意思?具体到机械运动是哪几种情况? 生:速度不变,运动方向不变。具体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引导学生归纳出力的第二种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师:磁铁吸引铁钉;地球吸引苹果是否有力的作用?你怎么知道的? 生:有,铁钉、苹果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动一动:用蓝色气球挤压红色气球,施力物体受力物体分别是什么?气球有什么变化?说明什么? 生:蓝色气球压红色气球,蓝色气球是施力物体,红色气球是受力物体。蓝色气球也发生形变,说明蓝色也气球受到力,这个力是红色气球施加的。此时红色是施力物体,蓝色气球是受力物体。 师:可见施力物体同时也在受力。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1. 力_教案

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自然界中处处有力的作用,了解力的概念; ②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相关现象; ③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领悟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活动,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相互配合、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认识力的作用效果,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难点: 归纳力的基本特征,利用力的作用相互性解释日常现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预习检查 视频:播放“快乐大本营”-----谁的手劲大? 过渡语:除了“掰手腕”需要用力外,生活中用的事例太多了, 多媒体:图片(4幅) 比如:图片中的这些事例,×××都用了力。 过渡语:那么物理学上的力是指什么?有哪些力学知识呢?从本章课开始,我们就走进力的世界,今天基础的力学知识。今天学习第一节力。 过渡语:这一节包括了这三个知识点,(指板书) 学习目标是,(多媒体拉出) 过渡语:昨天我们提前进行了预习,现在反馈一下大家做的情况 自主学习检查 投影学生作业、勾画、评讲, 遥控器,投票显示预习情况 二、教师提问,精讲导学 过渡语:从投票结果看出,同学们对教材上的结论已经有所了解,但仅仅记住结论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对物理概念做深入的了解。 过渡语:比如,先来看第一个知识点,什么是力?你知道从历史的长河看,人们最早是怎么意识到有力的存在,又是怎么建立起力这个概念的吗?(说完后板书) 板书:问题1、力的概念是怎么建立起来的? 学生可能回答也可能无法回答 教师精讲:从屏幕上的六个事例来看,(多媒体图片)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七章力第1节力-力物理学案

《力》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力的概念和单位。 2、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4、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难点: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常用力字的词有哪些?(能力、体力、战斗力、权力、生命力、劳动力、气 力等)词语不同,力的含义也不同,今天我们讲物理学中的力 二、新课 课内探究一:力的概念 1、观看图(展示)问题:这些图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人推车 人拉弹簧 人举杠铃 推土机推土 磁铁吸引铁钉 (施力物体)(作用)(受力物体) 共同特征:都是。 归纳力的概念:。 2、看课本第二页最后一段,完成下列问题。 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用表示,它的单位是,简称,符号。 3、体验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约为1N。 4、讨论(1)单独一个物体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吗? (2)不接触的物体间一定没有力的作用吗? (力作用在物体上会产生什么效果呢) 课内探究二:力的作用效果 现象:1、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2、捏一下橡皮泥 3、用手按自己的鼻子

4、轻拉自己的耳朵 5、撕破纸 6、压弯自己的塑料直尺 7、用手捏纸盒 归纳总结:力能改变物体的,使它发生。 现象:1、用手推自己的物理课本 2、演示(老师)向空中抛小球,然后用手接住 3、实验(课本第三页) 归纳总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如何改变力的作用效果呢?) 课内探究三: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1、探究实验: (1)用大小不同的力拉弹簧,观察其变化情况。 结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2)用方向不同的力拉自己的课桌,观察其运动情况。 结论:。 (3)让一名学生推门,手离门轴的位置不同,感受推门的难易程度 结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由(1)(2)(3)总结:力的、、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称为力的三要素。 (如何简单方便的表示力呢?) 2、力的示意图 物理学中通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该越长。还可以在图上用数值和单位表示出力的大小。 例1、用150N的力水平向右拉小车,画出此力的示意图。 课内探究点四: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体验1:把自己的物理课本提起来,手有什么感觉? 2、用手拍打自己的大腿,手和腿分别有什么感受?是否只有腿感到疼? 3、用手拍桌子,手是否会感到疼? 4、演示课本第5页(想想做做) 有以上现象分析得出结论: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七章 运动和力 第一节 力 教案

第一节力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让“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深入学生的心里,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力学的入门课和基础课。力的概念是初中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建立力的概念需要一个逐步加深和扩展的过程。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的基础。对力的概念的学习,对以后物理概念的教学起着参照、类比的作用,因此,上好本节课关系到学生学习力学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2.教学方式与手段 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采用启发式教学,设计课程。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实例、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师生合作实验等手段,概括力的概念、力的特点及力的作用效果。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体验学习物理的乐趣,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3.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经验主要是一些具体力的作用效果的现象,如用人推车等。新知识的建立是对具体经验进行抽象概括,而力的概念是十分抽象的,对初中学生来说真正地建立起力的概念是困难的事,要通过不断的强调逐步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的概念。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3)知道力的单位,认识力的三要素。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 (2)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通过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合作与交流、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 (2)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教学的重点:力的概念形成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难点:力的概念形成 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首先通过多媒体再现生活实例,即人对物体有力的作用和物体对物体能产生力的作用的现象,让学生发现共同点,最终概括出力的概念,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五、教学流程示意图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第1节力教案

第七章力 本章介绍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如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然后进一步研究力学中最常见的力:重力和弹力。在认识弹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知道弹力是怎样形成的,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的大小。在认识重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知道重力的由来和它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本章知识是初中物理力学基础的一章,是学习后续知识压强、浮力、功、机械效率等的基础. 本章共分3节: 1。第1节“力",本节遵循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从效果中感知力,最后达到会 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并且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出力的目的. 2.第2节“弹力",介绍了弹力是怎样产生的,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本节中的实验“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并没有从定义概念出发先讲概念性、原理性的知识,而是让学生边思考边操作,自己摸索,学会弹簧测力计的使用.通过这个实验探究不仅要求学生达到知识技能性的要求,而且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3.第3节“重力”,介绍了重力的概念、重力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影响重力的因素,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并进一步帮助学生强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的概念。在关于“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教学中,

不仅要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得到结论性、规律性的知识,而且要通过探究活动掌握初步的科学探究的方法。其中重点要学习设计实验的表格、学习收集数据、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学习控制变量法,学习怎样提出科学的猜想,学习归纳法,学习评估自己与别人实验的成功与失误. 【教学目标】 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让学生知道力的概念、认识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的单位和三要素及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知道弹力及其产生的条件;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方向、重心以及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 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探究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其相关现象;经 历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的规律、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让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感受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作用,领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图,弹力、重力的概念和产生的原因. 【教学难点】力的示意图,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

初中物理《力》教案(精选20篇)

初中物理《力》教案(精选20篇) 初中物理《力》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说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过程,提高动手操作和归纳总结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和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难点】摩擦的利用与防止。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请学生将手举在空中并尝试前推,再请学生将手压在桌面上并尝试前推,引导学生发现将手压在桌面上前推时受到了某种阻碍。结合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受到了阻碍说明其中一定有力的作用,那么这种力叫什么又有着怎样的特点,进而引入本节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1.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问答:引导学生思考产生这种力时手和桌面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并得到手紧贴着桌面移动,手和桌面之间产生了摩擦的结论。 教师讲解:学生回答后教师顺势提出“滑动摩擦力”并明确滑动摩擦力的概念: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作滑动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的原因

自主探究:教师在大屏幕上呈现显微镜下物块与桌面接触面的微观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显微镜下的接触面与肉眼观察时有什么区别。 教师讲解:学生回答后教师顺势总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正是因为接触面凹凸不平,所以当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彼此阻碍,产生滑动摩擦力。 3.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小组讨论:请学生思考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一:将手压在桌面上前推时,发现手越用力压桌子,滑动摩擦力就越大,所以猜测可能与接触面压力有关。 猜想与假设二:滑动摩擦力是因为接触面凹凸不平产生的,所以可能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设计实验:带领学生回顾测量力的大小需要用到弹簧测力计,明确实验器具,而后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教师提示:教师提示学生设计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变量,并且因为是通过二力平衡间接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所以在拉动物块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匀速。 实施实验:学生按计划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确实与接触面的压力和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也越大。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向学生提问并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情况下利用了摩擦力,哪些情况下需要防止摩擦力的危害。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作业:观察生活当中还有哪些情况是利用或防止了摩擦力的危害,并想一想是怎样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 四、板书设计 xxx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