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判断说理题、材料分析题(范例)复习课程

教育学:判断说理题、材料分析题(范例)复习课程

教育学:判断说理题、材料分析题(范例)复习课程
教育学:判断说理题、材料分析题(范例)复习课程

教育学:判断说理题、材料分析题(范例)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判断说理题:教育学就是教育实践经验的集合。

要点: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1)二者的区别: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科学。教育规律是对教育现象的理性认识,反映的是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而教育实践经验是对教育现象的感性认识,反映的是教育活动外在的、表面的、偶然的联系,其适用范围是有限的。

(2)二者的联系:人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源于教育实践,是对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和理性升华;教育实践的开展必须遵循教育规律才能取得成功。

2、判断说理题:教育方针政策是教育规律。

要点: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1)二者的区别:教育规律反映的是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而教育方针政策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制定的,是人为制定的,带有制定者主观意志的色彩,往往只适用于一定的时空,而且有对错之分。

(2)二者的联系:教育规律是制定教育方针政策的内在依据,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必然反映着教育的规律。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1、判断说理题:教育具有独立性,因此可以脱离社会需要而发展。

要点: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1)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即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对政治、经济也具有能动作用。譬如,教育与生产力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教育对经济的发展要有一定的预见性,适当超前于经济发展,即所谓的“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

(2)但我们也要认识到,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并不是说教育可以脱离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任意发挥,因为教育最终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归根结底还是要受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政治经济制度等因素的制约。因此,教育的独立性是相对的。

第三章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1、判断说理题:主观能动性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要点: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如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2)在个体的活动中,主观能动性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直接的、现实的力量。人是能动的实践主体,没有个体的积极参与,个体的发展是不能实现的。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2、判断说理题:有人认为“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对人的发展取决定作用的是遗传因素。

要点:这是遗传决定论的观点,是错误的。

(1)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物前提和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没有这个物质前提人就无法得到发展。

(2)但是,遗传不能决定个体身心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等)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等)在个体活动中产生作用的结果。人是能动的实践主体,没有个体的积极参与,个体的发展是不能实现的;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3、判断说理题: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说: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我可以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

要点:这是环境决定论(教育万能论)的观点,是错误的。

(1)环境(包括教育)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同时也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但是,人们受环境的影响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要通过个体的主观努力和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实现。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等)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等)在个体活动中产生作用的结果。其中,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4、材料分析题:我是一个9岁孩子的家长。在孩子5 岁时,我就开始带孩子去

各种特长班上课,以培养和开发孩子的智力。可是,近一段时间,孩子拒绝去特长班上课,在学校也拒绝学习任何新东西,而且性格变得孤僻。我想尽了各种方法,他都不肯再学习。我真不知怎么办,请帮助我。

这位家长望子成在的努力为什么适得其反?请从教育与人的身心发

展进行分析。要点:

这位家长望子成龙的努力之所以适得其反,是因为他的做法违反了教育必须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1)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是辩证的。教育促进儿童身心发展,同时教育的作用又受到儿童身心发展状况、特点和规律的制约。要使教育真正发挥其主导作用,就必须根据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

(2)这位家长不从孩子的年龄特征、兴趣、需要出发,只从自己的

主观愿望出发,为开发孩子智力,强迫孩子参加各种特长班的学习,违

背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和个别差异性等特点。正是因为家长

的这种错误教育方式造成孩子逐渐对学习感到厌倦,甚至导致孩子个性

的改变乃至畸形发展,这是很多家长的悲哀。因此,我们必须杜绝这种

“拔苗助长”“凌节施教”的错误做法。

(3)我认为这位家长应该顺应孩子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和个

别差异性等特点和规律,合理规划孩子的学习、休息和娱乐,丰富孩子

的童年生活,让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另外,要尊重孩

子的需要、兴趣和愿望,指导孩子自主作出选择,为孩子特长的发展积

极创造条件,而不是盲目跟从,强迫孩子学习各种特长。

第四章教育目的

1、判断说理题:有人认为,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外活动开展的。

要点: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1)课外活动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必要补充,但不是主要途径,课堂教学才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形式和主要途径。

(2)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并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2、判断说理题:有人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反对应试教育,要取消考试。

要点: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1)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而“应试教育”是指,偏离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单纯为迎接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教育。二者是两种根本对立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素质教育反映了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取向。

(2)实施素质教育并不等于就要取消考试。考试是评价学生学业成就的重要方法,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如果过于重视考试,过于追求分数,必然会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心理压力过大,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从而背离了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背离素质教育的根本方向。

3、材料分析题:错误也美丽

某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组织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乌鸦

为什么喝不着瓶子里的水?”经过讨论,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原因有两

个:一是瓶子的口太小,乌鸦的嘴伸不进去;二是瓶子里的水太少,乌

鸦的嘴够不着。但有一位学生有不同的意见:“是因为乌鸦的嘴太大

了,伸不进瓶子。”教师一愣,随之付之一笑:“坐下,再仔细读读课

文。”学生满脸不解地坐下,可是不到两分钟,学生又举手了:“老

师,我说的书上没写。”被打断教学的教师显然有些始料未及,便不耐

烦地说:“既然书上没写,就不能乱说,必须想清楚再举手,坐下

吧! ”学生欲辩又止,却也不肯坐下,教师上前,将学生按在座位上??

问题:你对该老师的做法有什么看法?请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角度进行

分析。

参考答案:

(1)1999年6 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的创新精神或创造能力的培养。这位教师的做法,违背了素质教育主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根本核心。

(2)创新能力是人类突破旧知识、旧事物,探索和创造有价值的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教师提供民主、宽松的氛围,有意识地打破思维定势,引导学生置疑、思考,鼓励学生的求异、批判性思维、发散思维。(结合心理学理论陈述)

(3)该老师的行为是不足取的,他对学生的不同见解不仅不以为然,没有给予肯定和赞扬,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还粗暴地否定和喝退了学生的创新行为。从以下几个关键词句可以看出:“教师一愣,随之付之一笑” “教师显然有些始料未及,便不耐烦地说”“既然书上没写,就不能乱说,必须想清楚再举手”“将学生按在座位上”。这些行为不仅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更不利

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严重背离了素质教育的核心。

(4)我认为老师不但要充分理解个体之间的差异,让每个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发展,而且,还要尽可能给孩子提供创新的空间和时间,鼓励孩子积极思考,大胆创新,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孩子的创新灵感,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推进素质教育的开展。

4、材料分析题:2004 年《神州教师》杂志对幼童的生存状态举行了调查。调查发现:833 名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学生中,有47% 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童年不快乐。主要体现是:受考试折磨、没有自由、压抑、紧张、忙碌。期中,考试是学生认为童年不快乐的主要原因。学生的年龄越高越觉得自己的童年不快乐。

问题:从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分析,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

答: 从调查数据以及上面的案例分析,我们的教育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违背了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根本方向。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经验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表述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反映了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2)“应试教育”过于追求分数,过于重视考试,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严重地摧残学生的身心健康,背离了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童年本是快乐的,但他们不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做事,不能自由地学习和游戏,而只能穷于应付作业和考试。学校生活质量的低下,不仅使他们感受不到学习和生活的乐趣,而且由于考试产生的巨大心理压力,使他们身心疲惫甚至处于崩溃的边缘。

(3)要还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就要改变“分数至上”的传统观念,倡导素质教育。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考试压力和心理负担,并从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和规律出发,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他们在宽松的氛围下自由地学习和成长,使学习变成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使学校变成学习的乐园,使童年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

1、判断说理题:倡导非制度化教育,就是要取消学校,取而代之的是非学校化、非正规化的教育形式。

要点: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1)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它针对了制度化教育的弊端,但又不是对制度化教育的全盘否定。学校对于人的发展特别是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如人际交往能力、集体观念、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等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每一个人应该能够在一个比较灵活的范围内,比较自由地选择他的道路。如果他离开这个教育体系,他也不至于被迫终身放弃利用各种教育设施的权利。因此,倡导非制度化教育,并不是要取消学校。

第七章学生与教师

1、材料分析题:山鹰,起飞了

一天,我正在办公室里批改作文,办公室的门开了,高三(6)班学生刘勇

走到我前面,声音很小,脸上带着一丝不安的神色对我说:“杨老师,请您帮我看一首小诗。”说完就把他写的《山鹰》递给我。“呵,你怎么不给赵老师看?”

他低着头,没有吱声。“他是你的班主任,又是语文老师。”我一边看诗,一边唠叨着。“赵老师看过,说我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说着,他眼角边含着的眼珠差点要滚出来。

“癞蛤蟆??这是什么意思?” “说我期中考试有两门不及格,还写什么诗!” “噢!”我望望刘勇,他好像很委屈。

“很好。”诗前面的“题记”一下就抓住了我的心,“山里孩子最喜欢什么?山鹰!我一个山里孩子,也像山鹰一样,有着搏击长空的雄心与信心。”这哪里是“题记”,是理想之光!是童心在闪耀!看后,我鼓励了刘勇一番,并指出了诗的缺点以及如何个性的意见。刘勇带着希望和信心离开了办公室。第二天,刘勇就将修改稿送来了。我给他写了一段评语,并将诗稿与评语寄给山西的《语文报》。这一次,除了跟他谈诗以外,还和他谈了要学好其他学科,争取考一所重点大学,我还告诉他,我跟赵老师讲过他的情况,赵老师说,上次批评他并无恶意,是恨铁不成钢。我叫刘勇主动去找赵老师交交心。过了不久,《语文报》在“发表园地里”用红标题将《山鹰》登出来了。

《山鹰》发表后,刘勇还陆陆续续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鼓励信100 多封。

“山鹰”起飞了,我为他祝福。这年放寒假,刘勇的班主任赵老师告诉我,期末考试,刘勇跃生到前列,还说谢谢我助了他一臂之力。后来,刘勇还考上了大学。问题:(1)富勒把教师专业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2)请用富勒关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分析两位老师各处于专业发展的哪个阶段。

参考答案:

(1)富勒美国的富勒提出了在成为教师过程中教师关注的 4 阶段发展模式。这4 个阶段分别是:①任教前关注阶段;②早期求生阶段;③关注教学情

景阶段;④关注学生阶段。

(2)我认为赵老师处于关注教学情景阶段,而杨老师处于关注学生阶段。富勒认为:处于教学情景阶段的教师既包括生存关注,同时也会关注教学上的种种需要或限制以及挫折。教师关注较多的是自己的教学表现,如关注教学所需的知识、能力与技巧以及尽其所能地将其所学运用于教学情境之中,而仍不是学生的学习。而处于关注学生阶段的教师开始把学生作为关注的核心,关注他们的学习、社会和情感需要以及如何通过教学更好地影响他们的成绩和表现。

案例中,赵老师主要关注关注考试科目的教学,关注自己的教学表现和

教学任务的完成,主要处于关注教学情景阶段;而杨老师以学生发展

为本,全面关注学生情感、人格尊严、个性发展和内在需求,对学生

的成长与发展负起责任,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发展的全

体性、全面性、主动性、差异性和持续性。因此,赵老师应该处于关

注学生阶段。

2、材料分析题:一位青年教师讲秦牧的散文《土地》,文中有这样两句话:“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到很远的地方”,“收起缰绳,回到眼前灿烂的现实”。突然,有一位学生问到:“老师,既是野马何来缰绳?”毫无准备的老师张口结舌。最后很不耐烦地说“如果你少钻牛角尖儿,你的学习成绩还会好些吧?”老师的回答使这位学生非常难堪,学习兴趣全无。

请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分析上述案例。

要点: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包括:(1)师生关系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3)

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2)案例中的教师对提出质疑的学生非但没有给予赞赏和鼓励,而是很不耐烦地喝退,挖苦、讽刺学生、粗暴对待学生。教师的这种行为违背了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理想师生关系基本特征。

(3)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学生具有发表个人见解的权力。教学是师生平等对话、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疑问是教学的起点,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问题和见解,与学生互相配合、教学相长,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而非单向传递知识的过程。

第八章教学

1、判断说理题:有人认为,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必然伴随能力的发展,掌握的知识越多,能力就越强。

要点: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1)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任何能力的发展都要依赖于知识,能力是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形成的。但是能力与知识不存在必然的成正比关系,知识的掌握未必带来能力的提高。

(2)在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了解认识的过程,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独立思考、逻辑推导与论证,能够自如地、创造性地应用知识来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2、判断说理题:某教师说:“二年二班的学生真笨,这堂课我连续讲了三遍,他们还是不会。我是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了。他们不会我有什么办法。”该教师的认识是否正确,结合教育学的知识说明理由。

要点: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该教师没有真正全面发挥其主导作用。

(1)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既要讲好课,会教学生,又要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会学。

(2)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靠教师调动的。衡量教师主导作用是否发挥好要以学生主体性发挥的程度为根本衡量标准。

3、判断说理题:有人认为,讲授法就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问答法就是启发式教学方法。

要点: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1)注入式教学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从主观出

发,把学生看成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向学生灌注知识,无视学生在学

习上的主观能动性。而启发式教学则是指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各

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指导他们自己去学习的方法。

(2)衡量一种教学方法是否为启发性教学,关键是看教师能否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是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即学生主体性发挥的程度,而不是单从形式上去加以判断。教授法运用得当也具有其启发性,问答法运用不当也可能变为“填鸭式”。

4、判断说理题:有的老师认为,课外辅导是上课的延续,其地位和上课是一样的,因此要同等对待。

要点: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1)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而课外辅导是上课的必要补充,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二者在教学

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一样的。

(2)课外辅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确定辅导的内容和措施,不能搞一刀切,

更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课外辅导上。教师要把主要精力发在课内的教学上。

5、材料分析题:通过教师启发,大部分学生都形成了乌鸦真聪明,通过投石子,

终于喝到了水的共识。唯有一位学生提出了异议——乌鸦不一定喝到水!那是一个胖胖的小男生,稚气的脸上满是执着。执教者有些惊慌失措,“你为何这样说?”她追问。“因为石子会把水淹没!”孩子忽闪着大眼睛,教室内静得出奇。“石子怎么会淹没水呢?连常识都不知道,以后回答问题前一定要多动脑筋,希望小朋友们也要注意!”执教者显然有些发怒了。在学生们的齐声“知道了”中,孩子默默地坐了下去,沮丧的神色中透出一丝不服。请运用新课程下的教学观分析评价上述的案例。

要点:

案例中教师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他的行为违背了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

(1)新课程倡导全面发展的教学观、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和开放与生成的教

学观。

①全面发展的教学观认为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重结论更要重过程,关注学科更应关注人,使教学成为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②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在这个

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

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③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教科

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

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同时也

有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

(2)案例中,且不说“乌鸦不一定喝到水!”是否一定正确,但它却充分表

现了学生大胆的怀疑精神,从实践中得出结论更是一种求实的科学品质。一句富有新意的“石子把水淹没了!”却被老师视为不知常识,还成了教育其他学生的反面素材。该教师的做法无视学生的主体性,把教学视为纯粹预设的、封闭的、单向的、追求标准答案的过程,把学生视为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是一种“目中无人”的做法,显然违背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全面发展、交往与互动和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

(3)教学应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对话中既没有无所不知的圣人,也没有完全

无知的愚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在以上案例中,倘若教师能尊重学生的观点,耐心地聆听学生的见解,并肯定“乌鸦不一定喝到水”的正确性,对学生大胆的怀疑精神和求实的科学品质作出赞赏,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师生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6、材料分析题:一位老师在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有这样一段师生双边活动:

老师问:“邱少云身上是怎么烧着的?”

学生答:“敌人打出的燃烧弹烧着的。”

老师又问:“邱少云身后有什么?”

学生答:“有一条水沟。”

老师再问:“邱少云跳进水沟里没有?”

学生答:“没有。”

老师接着问:“邱少云最后怎么样?”

学生答:“牺牲了。”

有人认为这是启发式教学,你认为是吗?为什么?请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进行分析。如何贯彻启发性原则?要点:这个教学片断不是启发式教学。

(1)因指导思想不同,各种教学方法可合并为两大类:注入式和启发式,这是两种根本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其中,启发式教学是指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衡量一种教学方法是否具有启发性,关键是看教师能否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是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即学生主体性发挥的程度,而不是单从形式上去加以判断。

(2)上面教学片段中的师生双边活动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未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基本上是简单的、教条式的一问一答,未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未能促进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这样的教学不符合启发式教学的基本要求。因此,这个教学片断不是启发式教学。

(3)贯彻启发性原则的要求:

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启发的首要问题。

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发扬教学民主。

第十章思想品德教育德育

1、判断说理题:根据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德育规律,德育工作必须严格按照知、情、意、行的顺序进行教育培养。

要点: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1)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

(2)但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遵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第十一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1、判断说理题:有人认为,班主任要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就是要做好“后进生” 的转化工作。

要点: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1)个别教育工作的对象是所有学生,包括先进生、“后进生”和中间生等各类学生。

(2)班主任要个别教育工作要“抓两头、促中间”。其中,做好后进生工作,在班主任的个别教育工作中处于首要地位。2、材料分析题:开学第一天,新

任班主任邹老师走进初二(5)班教室,发现黑板上写着“你也下课吧”五个大字。原来,该班已连续换了两任班主任,原因是该班学生无论是学习、班级卫生以及日常行为规范等方面的表现都极差,前两任班主任就因为在班主任积分上被扣分而失去了当班主任的资格。问题:用培养班集体的理论分析该案例。如果你是邹老师,你该怎么办?答:

良好的班集体对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产生巨大的教育作用,因此,建设良好的班集体是班主任的重要工作。

如果我是邹老师,我会在知行统一原则和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的指导下,运用陶冶教育法。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能言传、言教,还要善于身教、情教。这种不言之教主要是以自己的行为举止,对学生深切期望和真诚的爱,以及自己的精神情操来接触、感化学生。这种感化由学生对教师的注目而产生。在此基础上,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训练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能力,促进班集体的形成。我会这样做:

首先,确立科学合理的班级奋斗目标。在对学生进行全面细致了解和研究的基础上,同班干部或全体学生共同讨论和确立班级的近期、中期、远期目标,使学生有明确可行的奋斗目标。

其次,选拔和培养班干部,健全班级组织。通过了解考察,选举或

委派班级干部,培养班级积极分子,产生能够发挥核心作用的班委,成

为班主任的得力助手。

第三,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通过与学生讨论,制定班级必要的

规章制度、共同的生活准则以及一定的活动节律,确保班级工作的正常

开展。

第四,有计划地开展集体活动。使全班学生充分交往,增进了解,

建立友谊,为形成集体奠定感情基础;健全班级组织机构和功能,更好

地分工协作,把全班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形成班级核心;激发学生

的工作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形成正确舆论。

第五,培养正确舆论和良好班风。通过经常组织学生学习政治理论,

了解时事,掌握道德规范,坚持大力宣传好人好事,坚决抵制不良行为

的影响,逐步形成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3、材料分析题::学生评语一则你上课爱做小动作,注意力不集中,纪律观念差,你课前不做好预

习,作业做得慢,不懂的问题不虚心向同学和老师请教??你原本可以学得很好,可你的好动、粗心和

懒惰,使你处处落后于班级同学,老师希望你在暑假中好好反省一下??问题:你对这则评语有

什么看法?你认为如何写好评语。

(1)操行评定是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

一个学期内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的小结与评价。操行评语的内容一

般包括三个部分:优点、缺点、期望或今后努力方向。这则评语只写缺点,没写优点和期望的话。而且写缺点时用词缺乏分寸,用了一些刺激、挖苦的词,如“好动、粗心和懒惰” “处处落后于班级同学”等,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

(2)班主任写操行评语应遵循客观性原则、激励性原则、个性化原则和全面性原则。该评语没有以学生的事实为依据,夸大其词,违背了客观性原则;没有用发展的眼光,鼓励的方式与学生交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违背了激励性原则;该评语以偏概全,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违背了全面性原则。(3)要写好评语,首先既要写缺点,也要写优点和期望,而且优点一般要作为主

要部分来写;缺点一般写在优点后面,写缺点时用词要有分寸;期望是间接性的要求,一般以鼓励和激励为主。其次,班主任写操行评语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客观性原则。要实事求是,真是地评价每一个学生。②激励性原则。重在激励,使学生感到鼓舞、振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前进的信心。③个性化原则。要避免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套话俗话,要反映每个同学鲜活的生命个性。④全面性原则。要从德、智、体等各个角度全面评价学生。

教育学案例分析题及精华版

2009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案例分析题及答案精华版(一) 内容介绍>> 几个学生正趴在树下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你们在干什么?” “听蚂蚁唱歌呢。”学生头也不抬,随口而答。 “胡说,蚂蚁怎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 严厉的斥责让学生猛地从“槐安国”里清醒过来。于是一个个小脑袋耷拉下来,等候老师发落。只有一个倔强的小家伙还不服气,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 请你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对该教师的行为作一评析。 简要分析: 一、有关教育理论知识 该事例摘自《人民教育》中的一篇文章,题目就叫“蚂蚁唱歌”,该案例涉及到的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即教师应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1)教育观: 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在教育取向上,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还要重视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尤其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培养以及学生个性的发展。 (2)学生观:

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能动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人。(是人,而不是容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一切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促进其发展。要尊重、信任、引导、帮助或服务于每一个学生。 师生要平等相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要平等对话,实行等距离教学)要坚持教学民主,要废除教学中的权威主义、命令主义。 二、围绕问题展开分析 该案例的问题是“对该教师的行为作一评析。”围绕该教师的行为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进行分析。 (1)“听蚂蚁唱歌呢。”孩子具有童心、童真与童趣,具有孩子特有的想象力,教师要善于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新的教育取向不只关注知识和技能,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体验。“听蚂蚁唱歌”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教师要尊重并保护孩子的兴趣与想象。) (2)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学生在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处于其自身的活动过程,学生是能动的、发展的人,教师要善于保护,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而该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3)“胡说,蚂蚁怎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严厉的斥责…。(师生要平等相待,教师不能以权威压制学生。) (4)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教师缺乏民主意识,要和学生实行等距离教学,“请你蹲下来和学生说话”“请你走下高高的讲坛”) 三、掌握答题技巧

《教育学》复习资料-论述题、材料分析题

《教育学》复习资料-论述题、材料分析题 论述题:12分 论述我国教育目的的主要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确立的我国新时期(现阶段)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目的包含的主要内涵,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加以理解: (1)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要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同时个性也 获得发展 (3)要使每个受教育者都能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 材料分析:12分 从德育策略上分析:(注意结合材料分析,以下是课文知识) 学校德育的策略 (1)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并举; 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是衡量道德发展水平的三个不同的方面,这三者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人的道德行为不是一种本能的适应活动,它必须以一定的道德认识为基础,因此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情感对人的道德行为具有引发和调节的作用,因此情感发展是道德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条件;行为是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在获得道德认知,并在道德情感的促发下所表现出来的结果,是可测量,可评价 的。 (2)当代德育时效性低糜; 当代德育实效性低糜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有道德的知、情、行三方面被孤立的结果,知德分离、缺乏情感性,从而造成道德行为的僵化。现行德育往往将德育内容知识化、学科化,没有将情感作为其核心目标。而众所周知道德的深层本质应该是发于情、出于自愿的行为。正如马克思所说:道德的本质精神是自由、自律。因此只有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理解,同时使道德的话语、行为习惯等变为内心的感受、动机的一部分,才能使儿童成为真正的“道德哲学家”。现行德育忽视在德育过程中情感的品质、状态的激发,忽略儿童德育内化能力的培养,只重视以“美德袋”的形式,通过说教,给予饯行机会以及奖励的方法,把美德交给儿童。这种将道德中最具魅力的因素从道德教育中剥离出来,只剩下干巴巴的道德规范知识传授的时候,使得德育从根本上失去了它的

教育学案例分析题

教育学案例分析题 案例一:某小学四年级语文老师对某课题深钻教材,引经据典,上课滔滔不绝讲解课文,偶尔只喊个别学生起来回答问题,而学生不知所云,使原本成为一堂儿童主体活动的课效果事与愿违。请问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可能有哪几种?试用儿童主题活动理论分析。 案例分析: 答:该四年纪语文老师教学效果事与愿违,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有如下几种情况:⑴尽管该老师深钻教材,可能没有科学地处理教材。⑵尽管该老师引经据典,滔滔不绝讲课;可能没有针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实际的知识水平讲课;⑶尽管该老师偶尔也喊个别学生回答问题,而学生不知所云,更说明该老师不注重学生实际,只喊的个别学生回答问题,没有从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发挥主体性出发。归纳起来,充分说明该教师没有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认识在教育过程中,儿童既是接受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接受教育也必须以学生主体活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现代儿童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儿童的发展自始至终都是一种儿童主体的自我调节活动。外界的环境刺激,只有被主体选择,成为主体的反应对象时,才会对主体的发展产生影响。教育的成功,毕竟要以教育目标在儿童发展的结果中得到体现为标准。而该老师钻教材、讲课、抽问基本上是以教者出发,没有考虑备课与讲课的知识能否被学生主体选择,当然就不成为学生主体反应的对象。 故此,原本成为一堂儿童主体活动的课,效果却事与愿违。 案例二:甲小学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组建了不少兴趣活动小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乙小学四年级某数学教师教学生解算术题时,只教自己认为最好的一种方法,并要学生一步步严格按老师规定的程序去做题,违反程序的为错,用其他方法得出真确的答案也算错。请问甲乙两校的做法谁对谁不对?为什么?试用有关的教育学理论分析。 案例分析: 答:甲校的做法对。因为体现了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的理论。 科学的教育,要处理好注重整体教育与允许儿童个体充分地展现和个人发展的独特性的关系。甲校在注重整体教育基础上没有忽视儿童个体的差异性和个体发展的特殊性,而是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组建了不少兴趣活动小组,当然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乙校的做法不对。因为他违背了要尊重儿童的选择的理论。

《教育学》案例分析题

《教育学》案例分析题 案例1:赵老师是某中学的一名青年教师,现在正担负着班主任工作,他深深服膺于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格言,发誓要做一名热爱学生的优秀教师。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他一心扑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上。为了解和接近学生,以便取得学生的依赖,他与学生一起参加课外甚至校外活动,如打球、下棋、逛电子游戏厅等,几乎对学生的各种愿望都是有求必应。但是,一学年下来,赵教师却感到非常沮丧;不仅学校领导批评他过于放纵学生,而且班上的同学也对他的管理方式颇有微辞,抱怨老师有偏向。为此,赵老师非常苦恼,几乎动了辞掉班主任职务的念头。 问题:(1)请从教育学有关原理的角度,指出赵教师工作的主要问题在哪里?(2)试结合教师素养的理论观点,谈谈如何改进赵老师的工作。 答:(1)赵老师用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来鞭策自己是正确的,立下的志愿也很好,但他为了取得学生的依赖,几乎对学生的各种愿望都是有求必应,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了德育的基本原则。德育要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赵老师方法失当,爱严相失。 (2)赵老师应加深教师的基本素养,特别是教育理论素养和教育能力素养,要懂得理论联系实际,把所学到的知识分析、再创造,制定一套可行的方案。要尊重信任学生,也要严格要求学生。 案例2:最近一项调查结果显示:98.6%的学生见到老师能主动问好或打招呼,而只有不到9%的老师主动跟学生问好或打招呼。 问题: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请从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及师生关系角度进行分析。 答:这个现象说明在现今的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的缺点以及教师对学生亲切关怀、耐心帮助、平等相待,作学生的知心人。教师对学生的这种爱应是对学生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的统一,应做到公正无私,关心热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那些需要帮助的落后生、差生,做为教师应努力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而不要扮演高高在上、遥不及的“老师”。 案例3:70%的学生恐惧开家长会。据北京汇文中学主管德育的副校长谢海涛介绍,从调查结果看,至少有70%的学生在开家长会的时候提心吊胆,剩下的30%是那些被公认的好学生。谢海涛说,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长期以来,家长会的主要内容是教师向家长揭孩子的短儿,甚至有些家长会遭到教师的严厉批评,以至于家长都不愿意开家长会,怕丢面子,而学生也有“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教师找爸爸”的想法。另一方面,即使教师在家长会上以表扬学生为主,但多数家长回家后只表扬孩子几句,剩下的又是一顿“臭批”。在学校进行的一次测试中,教师在家长会上表扬了全班学生,第二天教师问学生,谁在家长会后得到了家长的表扬,举手的只有两名学生。 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开家长会?如何让家长会成为教育孩子的新契机?如果你是学生家长,会后如何做好与孩子的沟通? 答:(1)举行家长会一般在学期开始、期中或期末举行。主要内容是向家长汇报学校或班级教育工作的基本情况和今后工作计划、征求家长意见、表扬介绍教育子女的经验等。家长会

教育学案例分析题及详细答案

教育学案例分析题及详细答案

————————————————————————————————作者:————————————————————————————————日期:

2009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案例分析题及答案精华版(一) 内容介绍>> 几个学生正趴在树下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你们在干什么?” “听蚂蚁唱歌呢。”学生头也不抬,随口而答。 “胡说,蚂蚁怎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 严厉的斥责让学生猛地从“槐安国”里清醒过来。于是一个个小脑袋耷拉下来,等候老师发落。只有一个倔强的小家伙还不服气,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 请你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对该教师的行为作一评析。 简要分析: 一、有关教育理论知识 该事例摘自《人民教育》中的一篇文章,题目就叫“蚂蚁唱歌”,该案例涉及到的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即教师应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1)教育观: 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在教育取向上,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还要重视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尤其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培养以及学生个性的发展。 (2)学生观: 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能动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人。(是人,而不是容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一切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促进其发展。要尊重、信任、引导、帮助或服务于每一个学生。 师生要平等相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要平等对话,实行等距离教学)要坚持教学民主,要废除教学中的权威主义、命令主义。 二、围绕问题展开分析 该案例的问题是“对该教师的行为作一评析。”围绕该教师的行为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进行分析。 (1)“听蚂蚁唱歌呢。”孩子具有童心、童真与童趣,具有孩子特有的想

《教育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解答题材料分析题

《教育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解答题、材料分析题 一、名词解释:4*5=20分 1.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的概念: 教育制度是对组成教育系统的各要素进行调节,保证教育活动得以进行的规范系统和机构体系。教育制度的规范系统包括教育传统、伦理道德及意识形态等内在于社会的思想观念和制定成文的对教育行为进行明确规范约束的政策法规。教育制度的机构体系包括正规教育制度、非正规教育制度和教育管理制度。 2.学生成长、学生成长规律 学生成长的概念: 学生成长是指个体在学生生涯阶段中身心上的持续的规律的变化过程,特别是学生的身心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学生的成长受到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学校教育以及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影响。社会和教育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学生新的需要与学生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学生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 学生成长规律: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困惑,这些困惑大致来自如下五个方面:

①元文化的选择困惑; ②“成人感”的产生; ③对传统价值的怀疑; ④交流障碍所导致的痛苦;考试文化带来的沉重压力。 3.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自身发展需要,以观念或理念形式体现出来的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关于受教育者素质总体发展 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 4.学校德育 学校德育的概念: 学校德育是一种狭义的德育,是指学校道德,是教育工作者通过创设适合德育对象道德生长的价值环境,促进其道德规范在认知、情感、信念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理解与建构,从而完善其品德的教育活动,是一种规范社会道德的进步,维护学校生活秩序,使学校教学顺利开展。 二、理解分析:4*8分=32分 1.从逻辑学角度理解教育的涵义

教育学案例分析题(精选)

教育学案例分析题(精选) 案例1:课堂上有位学生指出老师对某个问题的解释有错误,老师当时就恼怒起来:“某某同学,算你厉害,老师不如你,以后老师的课就由你来上好了!”全班同学随老师一起嘲笑这位学生,该生从此在课堂不能发现问题,不能主动回答问题了。 请你从该实例,评价该老师的做法有哪些不当之处,这种行为违反了哪条教学原则? 答:该老师对待提出质疑的学生,不能静下心来仔细聆听,态度恶劣,严重挫伤了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行为违反了“教师主导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特别是违反了“创造民主的教学环境”。民主的教学环境,能使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积极的活动之中,主动地探索新知,能使学生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从而使启发的效果处于最佳的状态。 案例2:甲小学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组建了不少兴趣活动小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乙小学四年级某数学教师教学生解算术题时,只教自己认为最好的一种方法,并要学生一步步严格按老师规定的程序去做题,违反程序的为错,用其他方法得出正确的答案也算错。 请问甲乙两校的做法谁对谁不对?为什么?试用有关的教育学理论分析。 答:甲校的做法对。因为体现了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的理论。科学的教育,要处理好注重整体教育与允许儿童个体充分展现和个人发展的独特性的关系。甲校在注重整体教育基础上没有忽视儿童个体的差异性和个体发展的特殊性,而是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组建了不少兴趣活动小组,当然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乙校的做法不对。因为他违背了要尊重儿童的选择的理论。 在不违背教育基本目标和基本原则的条件下,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允许和尊重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选择性,支持每个学生按自己的特点去发展,这是实现提高国民素质这一根本性教育目标的保障。然而,乙校四年级某数学老师的做法恰恰相反,这样下去的恶果将是:学生的选择权完全被剥夺了,不仅抑制学生个性的发展,造成学生对事物认识的局限性,而且会损害学生的自信心,对以后的发展造成阻碍。 案例3:一位物理教师在课堂上问学生:“把一块铁块和一块木块放在水里,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回答:“铁块沉下去,木块浮在水面上。”“为什么呢?”“因为铁重。”“而钢铁制的巨轮也很重,为什么却浮在水面上呢?”这一问,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开始积极地思考,之后,教师再引出“阿基米德原理”。 这一教学实例体现了什么教学原则?你有什么感想? 答:(1)这一教学实例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 (2)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

教育学复习之材料分析题

材料分析题 面对思想“怪异“得孩子 2004年得秋天,红星小学得王老师正给一年级三班得学生上课。 “树上有十只小鸟,用枪打掉一只,还有几只?”“九只。”“不对,树上一只小鸟也没有,这就是因为其她得鸟听到枪声后吓飞了。”“还有两只!有一只聋哑得小鸟听不到枪声仍在树上,还有一只没有长齐羽毛得小鸟被吓得钻进树洞里去了。”“您这孩子,总就是说些不着边际得话,鸟怎么会有聋哑得呢!” “一张四方桌,锯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还有三个角。“错!应该还有五个角。”“就是还有三个角!如果沿对角线锯就就是三个角。”“您这孩子别往歪处想,哪有这样锯得。”那个孩子发誓:将来一定要当老师,给那些答“树上有两只小鸟”得学生,答“还有三个角”得学生,打上一个大大得红钩。 请运用所学得教育学基本知识来回答以下问题: 1、若您就是案例中得王老师您该怎样处理那个学生得回答,并说明您这样做得理由?(3分) 2、您认为导致上述教学片段得主要原因有哪些?在您今后得教学实践中该如何避免?(7分) 3、试谈谈在实际得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得创造性思维?(8分) 答:1、不论她如何处理,关键要瞧其处理得方式与理由就是否符合学校教育得特点与规律,就是否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得规律。(注:只要阐述合理可酌情给1-3分) 2、原因:教师得教育观;学生观;传统教学观念得影响;传统师道尊严得师生关系得影响等,只要就是能分析出上述原因并针对原因采取避免对策即可。(注:只要原因阐述合理可酌情给1-3分;只要措施就是针对原因并且合理可酌情给1-4分) 3、(1)教育者观念得改变。教师要改变教师全能得观念,允许学生自行探索,容纳学生不同意见;教师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得传统,发挥学生主动性;教师要改变用统一得标准来要求所有学生得做法,尊重学生得创造个性。 (2)教师要编制创造性问题与提高在教学时发问得技术。 (3)教师要改进学生作业得方式。 (4)教师要改进对学生学习效果得评价方式。 (注:只要阐述合理可酌情给1-8分) 材料分析题一:“考驾照“该不该算学分 近些年来,大批社会用人单位普遍抱怨:新近得大学毕业生缺乏社会经验,社会实践能力较为薄弱。针对这一问题,自2003年9月1日起,某省教育部门作出了一项规定:在校大学生可以考取机动车驾驶证,并且获得驾照可以算作修得学分,并承诺减免部分费用。 人们对这一做法得态度见仁见智。有人认为,大学生就是走在时代前列得一群人,她们不仅需要掌握先进文化知识,还要具备极强得实践能力。让她们学习驾驶技术不但有利于增强她们得实践能力,而且也为她们在竞争激烈得就业市场上增添一枝获胜得筹码。 有人则认为,大学生在学校得主要任务就就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考驾照这类事情在人生得任何阶段都可以完成。鼓励大学生考驾照本身就就是一种误导,不利于她们把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业中去。大学生在校期间考取得驾照也不应算作学分,因为考驾照并非大学生学习能力得体现,只要就是正常人,经过一段时间得练习都可以顺利地考取驾照,将考驾照也算作学分,势必导致学校对学生学业评价得偏颇。因此,她们认为,大学生可以考驾驶证,但教育部门与学校没有必要特意鼓励这一做法。

教育学案例分析题及答案

2009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案例分析题及答案精华版(一) 内容介绍>> 几个学生正趴在树下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一个教师瞧到她们满身就是灰得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您们在干什么?” “听蚂蚁唱歌呢。”学生头也不抬,随口而答。 “胡说,蚂蚁怎会唱歌?”老师得声音提高了八度。 严厉得斥责让学生猛地从“槐安国”里清醒过来。于就是一个个小脑袋耷拉下来,等候老师发落。只有一个倔强得小家伙还不服气,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 请您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对该教师得行为作一评析。 简要分析: 一、有关教育理论知识 该事例摘自《人民教育》中得一篇文章,题目就叫“蚂蚁唱歌”,该案例涉及到得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即教师应具有正确得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 (1)教育观: 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得教育观。在教育取向上,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得掌握,还要重视基本态度与基本能力得培养。尤其在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培养上,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能力,学生学习得兴趣得培养以及学生个性得发展。 (2)学生观: 要把学生瞧成就是具有能动得、充满生机与活力得社会人。(就是人,而不就是容器)学生就是学习得主体,就是学习得主人,在一切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学生得能动性,促进其发展。要尊重、信任、引导、帮助或服务于每一个学生。 师生要平等相待。(在人格上就是平等得,要平等对话,实行等距离教学)要坚持教学民主,要废除教学中得权威主义、命令主义。 二、围绕问题展开分析 该案例得问题就是“对该教师得行为作一评析。”围绕该教师得行为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进行分析。 (1)“听蚂蚁唱歌呢。”孩子具有童心、童真与童趣,具有孩子特有得想象力,

教育学经典案例分析报告

【案例一】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事例: 几个学生正趴在树下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你们在干什么?” “听蚂蚁唱歌呢。”学生头也不抬,随口而答。 “胡说,蚂蚁怎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 严厉的斥责让学生猛地从“槐安国”里清醒过来。于是一个个小脑袋耷拉下来,等候老师发落。只有一个倔强的小家伙还不服气,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 请你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对该教师的行为作一评析。 简要分析: 一、有关教育理论知识 该事例摘自《人民教育》中的一篇文章,题目就叫“蚂蚁唱歌”,该案例涉及到的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即教师应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 (1)教育观: 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在教育取向上,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还要重视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尤其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培养以及学生个性的发展。 (2)学生观: 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能动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人。(是人,而不是容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一切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促进其发展。要尊重、信任、引导、帮助或服务于每一个学生。 师生要平等相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要平等对话,实行等距离教学)要坚持教学,要废除教学中的权威主义、命令主义。 二、围绕问题展开分析 该案例的问题是“对该教师的行为作一评析。”围绕该教师的行为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进行分析。 (1)“听蚂蚁唱歌呢。”孩子具有童心、童真与童趣,具有孩子特有的想象力,教师要善于了解孩子的“心世界”。(新的教育取向不只关注知识和技能,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体验。“听蚂蚁唱歌”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教师要尊重并保护孩子的兴趣与想象。) (2)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学生在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处于其自身的活动过程,学生是能动的、发展的人,教师要善于保护,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而该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胡说,蚂蚁怎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严厉的斥责…。(师生要平等相待,教师不能以权威压制学生。) (4) 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教师缺乏意识,要和学

教育学:判断说理题、材料分析题(范例)复习课程

教育学:判断说理题、材料分析题(范例)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判断说理题:教育学就是教育实践经验的集合。 要点: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1)二者的区别: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科学。教育规律是对教育现象的理性认识,反映的是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而教育实践经验是对教育现象的感性认识,反映的是教育活动外在的、表面的、偶然的联系,其适用范围是有限的。 (2)二者的联系:人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源于教育实践,是对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和理性升华;教育实践的开展必须遵循教育规律才能取得成功。 2、判断说理题:教育方针政策是教育规律。 要点: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1)二者的区别:教育规律反映的是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而教育方针政策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制定的,是人为制定的,带有制定者主观意志的色彩,往往只适用于一定的时空,而且有对错之分。 (2)二者的联系:教育规律是制定教育方针政策的内在依据,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必然反映着教育的规律。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1、判断说理题:教育具有独立性,因此可以脱离社会需要而发展。 要点: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1)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即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对政治、经济也具有能动作用。譬如,教育与生产力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教育对经济的发展要有一定的预见性,适当超前于经济发展,即所谓的“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 (2)但我们也要认识到,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并不是说教育可以脱离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任意发挥,因为教育最终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归根结底还是要受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政治经济制度等因素的制约。因此,教育的独立性是相对的。 第三章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1、判断说理题:主观能动性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要点: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如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2)在个体的活动中,主观能动性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直接的、现实的力量。人是能动的实践主体,没有个体的积极参与,个体的发展是不能实现的。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2、判断说理题:有人认为“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对人的发展取决定作用的是遗传因素。 要点:这是遗传决定论的观点,是错误的。

【爆款】教育心理学材料分析题.doc

材料一: 今年新学期开学,马上开始的军训让学生养成了随身带矿泉水的习惯,并且将这一习惯带到了课堂上。新学期的第一堂课,我的课渐入佳境,“咚”,一个矿泉水瓶子掉到地上,但不知道是哪个同学掉的,我看了一下大家,“别着急,天很热,我也有点渴了,下课咱们再喝水,好吗?”同学们轻声的笑了起来,我的课继续进行,刚讲了一会儿,“咚”,又一只矿泉水瓶子掉到了地上,同学们朝小新那边看去,他的脸腾地红了,站起来,“老师,我本来想……”,课堂上时间是很宝贵的,我马上接上话:“小新,我知道你想把瓶子收起来,没关系,先听课,好吗?”他如释重负的坐下,同学们好像也松了一口气,毕竟是第一节课,他们对老师的脾气还不是很了解啊。离下课还有两分钟,“咚”,第三只瓶子掉下,这一次,同学们齐刷刷的看着我,似乎在等待着什么,“同学们,我们应该感谢这几位同学,他们在为我们的课堂伴奏呢,只是音调太单调了一些。”“哄”,同学们会心的大笑了起来,同时鼓起了掌。第二天去上课的时候,所有的矿泉水瓶子整齐地摆在教室后面的一张桌子上。(山东省) 试用教育理论知识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 【答案要点】 学生管理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课堂教学管理是学生管理的重要方面,而艺术的处理好上课过程当中出现的“突发事件”也是课堂教学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同时进行的,在这个过程当中,不可避免的会发生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情,这些事情与课堂教学没有任何的因果关系,完全处于教师教学计划之外,这就是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想完美地处理好这些“突发事件”,保证教与学始终在师生的最佳情绪与最佳状态中进行,达到教学效果的理想境界,就必须充分的利用和发挥好自己的教育机智,运用一定的策略,艺术的应对这些“突发事件”。 本例中,老师迅速处理了突发事情,既没耽误讲课,又调节了课堂气氛,还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是一举三得的好事。作为老师,必须对学生理解和宽容,如果又能巧妙的运用机智和幽默,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和教育过程中有三个源泉:科学、技巧和艺术。”作为这三个源泉的高级能力,教育机智是教师智能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师威信的高低和教学质量的优劣。教育机智实际上是教师本身所固有的教育素质、素养,日常的教学工作的总结与积累,以及与教师个人具体工作相结合的一种综合的教育能力,一种通过长期的积累而形成的一种品质。比如本题中的例子,很平常、很普通的事情,做教师的很容易遇到,但要真能够做到恰如其分,得心应手,却也不是那么容易。它除了自身的素质之外,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上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自己所教学生的深厚的爱,教师才能把这种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提升为一门教育艺术。 材料二: 一名年轻的老师第一次走上讲台,这是一个学校普遍认为的差班。刚走上讲台,一个男生就站起来问道:“老师,您喜欢不喜欢差生?”老师没有回答,反而微笑地看着他,问道:“你会不会把自己心爱的旧玩具丢掉?”男生想了一会,回答道:“应当不会,我会好好珍藏的。”老师面向全班同学,庄重地说:“我也不会,你们都是我的弟弟妹妹,如果你们有什么缺点,我会帮助你们改正,直到你们改好为止。一名差生是各个方面都不及格的学生,而你们只不过是某些方面有所缺陷。我想,通过努力,大家都会成为优秀的学生。在我的眼里没有差生,只有不努力的学生。”学生们都感动地鼓起掌来。(郑州东区)

教育学复习之材料分析题培训课件

材料分析题 面对思想“怪异“的孩子 2004年的秋天,红星小学的王老师正给一年级三班的学生上课。 “树上有十只小鸟,用枪打掉一只,还有几只?”“九只。”“不对,树上一只小鸟也没有,这是因为其他的鸟听到枪声后吓飞了。”“还有两只!有一只聋哑的小鸟听不到枪声仍在树上,还有一只没有长齐羽毛的小鸟被吓得钻进树洞里去了。”“你这孩子,总是说些不着边际的话,鸟怎么会有聋哑的呢!” “一张四方桌,锯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还有三个角。“错!应该还有五个角。”“是还有三个角!如果沿对角线锯就是三个角。”“你这孩子别往歪处想,哪有这样锯的。” 那个孩子发誓:将来一定要当老师,给那些答“树上有两只小鸟”的学生,答“还有三个角”的学生,打上一个大大的红钩。 请运用所学的教育学基本知识来回答以下问题: 1、若您是案例中的王老师您该怎样处理那个学生的回答,并说明您这样做的理由?(3分) 2、您认为导致上述教学片段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在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该如何避免?(7分) 3、试谈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8分) 答:1、不论他如何处理,关键要看其处理的方式和理由是否符合学校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是否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注:只要阐述合理可酌情给1-3分) 2、原因:教师的教育观;学生观;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传统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的影响等,只要是能分析出上述原因并针对原因采取避免对策即可。(注:只要原因阐述合理可酌情给1-3分;只要措施是针对原因并且合理可酌情给1-4分) 3、(1)教育者观念的改变。教师要改变教师全能的观念,允许学生自行探索,容纳学生不同意见;教师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发挥学生主动性;教师要改变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所有学生的做法,尊重学生的创造个性。 (2)教师要编制创造性问题和提高在教学时发问的技术。 (3)教师要改进学生作业的方式。 (4)教师要改进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 (注:只要阐述合理可酌情给1-8分) 材料分析题一:“考驾照“该不该算学分 近些年来,大批社会用人单位普遍抱怨:新近的大学毕业生缺乏社会经验,社会实践能力较为薄弱。针对这一问题,自2003年9月1日起,某省教育部门作出了一项规定:在校大学生可以考取机动车驾驶证,并且获得驾照可以算作修得学分,并承诺减免部分费用。 人们对这一做法的态度见仁见智。有人认为,大学生是走在时代前列的一群人,他们不仅需要掌握先进文化知识,还要具备极强的实践能力。让他们学习驾驶技术不但有利于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而且也为他们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上增添一枝获胜的筹码。 有人则认为,大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考驾照这类事情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都可以完成。鼓励大学生考驾照本身就是一种误导,不利于他们把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业中去。大学生在校期间考取的驾照也不应算作学分,因为考驾照并非大学生学习能力的体现,只要是正常人,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都可以顺利地考取驾照,将考驾照也算作学分,势必导致学校对学生学业评价的偏颇。因此,他们认为,大学生可以考驾驶证,但教育部门和学校没有必要特意鼓励这一做法。

教育学案例分析题(考试版)[1]

问题一请运用教师职业道德的相关知识对这位教师拿学生撒气,态度不好的行为加以评析。答案:1案例中教师的行为缺乏职业道德修养以及人格修养,情绪不稳定,把个人生活琐事中引发的不佳心境和恶劣的情绪带到了职业活动中2该教师婚姻生活不美满,不良情绪无处排遣,便选择了学生这一弱势群体作为发泄的突破口,以寻求某种心理平衡。这种意识和行为,反映出其思维的偏差和心态的扭曲。心理学家认为,人们所经受的心理挫折以及缺乏正确的心理调节手段,是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对教师而言,生活不如意、教学任务重、升学压力大、工作超负荷等因素,均可使他们精神负担加重,身心疾病增加。是否善于调节自已的情绪,对于教师来说,可能是比从事其他职业的人更为重要的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3怒哀乐是情感的表达,本无可非议,但由于职业的要求,教师必须学会在教育情境下如何表达自已的感情,必须把个人生活和工作中的快乐与烦恼同教育活动严格区分开来。马卡连柯以自身的行动为教师树立了榜样,他说:“我从来不让自己有忧怨的神情和抑郁的面容。甚至我有不愉快的事情,或生病了,我也不在儿童面前表现出来。” 问题二:请分析该案例中教师朝学生的行是否正确,为什么?为避免类似的现象发生,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做?答案:1该案例中教师的行为是错误的,张老师缺乏基本的人格修养,讽刺、挖苦学生。2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学生的心目中形成很深刻的影响。有时看来是很小的事情,但不经意间却给学生的心灵造成了很大的伤害。类似上面的事件在学校中时有发生,而且由此可能造成各种不利的后果。这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其后果对教师的伤害也是不言而喻的。为避免类似现象的发生,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①注意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性格比较偏激的学生,教师要耐心、细致地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②教师要尊重学生,切莫当众挖苦、讽刺、打击学生。 ③强化法律意识,既应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又不应该对学生的权利构成伤害。(教师容易侵犯学生的权利主要有隐私权、受教育权、人身自由权、人格权。) ④分析学生学业不良状况的原因,采取正确的矫正措施。 ⑤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质量观,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位学生。 问题三:请结合相关知识对资深王老师的行为加以评析,她真的错了吗?为什么? 答案:1案例中王老师是一位有着传统的教育价值观、教育观念的教师。她希望学生有一个规规矩矩的学习氛围,为了达到现实所导向的教育目标,王老师就根据目标要求创设了一种自认为、也被公认是有利于达到目标的教育氛围——即教育事故少发、刻苦学习、孩子们时时刻刻都循规蹈矩的教育环境。同时王老师认为自己是教育的权威,有权利规范学生的习惯,自已爱学生、为了学生成才,出发点是好的。根据多年的经验,学生们必须按照她的要求,规矩来,才能学得好。但是,王老师却忘记了施展权威的限度,这就是她的错误所在2教育环境的创设应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必须关注每一个学生。案例中的王老师几乎没有留更多的时间与时间给学生,属予学生发展自己个性、舒展自己性情的时空几乎全部被老师的要求填满,甚至连作息习惯都得适应教师这新种好心的要求。有些教师认为学

考研教育学基础综合各高校真题汇总版

浙江大学教育学基础720 一、选择题 1、孟禄是哪个教育学派代表 2、科学教育学奠基人是谁 3、教育无目的论谁提出 4、掌握学习法谁提出 5、不愤不启,愤什么意思 6、定县实验谁实行的 7、最早的幼儿园谁开办的 考了很多人名,无论是教育史还是教育学还是学习心理学。 二、辨析 1、课程改革,增加了综合实践课程,意味着比学科课程更加重要 2、骑士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统治管理的大臣 3、教育研究方法没有好坏之分 三、简答 1、如何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2、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的基本观点 3、道德体谅模式基本观点 4、韦纳归因理论 5、教育研究中,文献综述里,个人观点与研究者观点不一致,如何科学合理地处理 四、论述 1、一段材料,涂尔干关于教育目的的评论。问社会改造主义教育基本观点,如何评价。 2、1922新学制新在哪,评价。 3、学习风格是哪种,沉思型,冲动型。如何更好地发挥。学习风格对学习的影响。学习风格的教育含义。 4、行动研究的步骤,举例分析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基础658 一、名词解释6个 1、教学 2、学校教育制度

3、产婆术 4、学习策略 二、简答,4个,一个15分。 1、课程理论 2、我国教育目的 3、课堂纪律管理策略 三、分析,3个,一个30分。 1、观察学习过程并举例 2、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及评价方式 四、论述,2个,一个45分 1、中学教育 2、素质教育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基础综合628 一、20题单选(每题两分) 二、判断

1、儿童的身心发展决定教育的方向 2、正强化就是奖励,负强化就是惩罚 3、骑士教育是一种培养骑师的学校教育 4、信度是多次测量结果基本一致 三、简答(每题十五分) 1、简述当代教育制度改革方向 2、美国公立学校特点 3、书院的教育教学特点 4、定量研究报告的内容 四、论述(每题二十分) 1、谈谈你对教育回归生活的认识 2、蔡元培北大改革措施 3、品德培养与改进的条件 4、行动研究与实验研究的区别 五、材料(30分)

教育学案例分析题(考试版) - 副本

案例分析 有一位身材不高的女教师上一节课批评了一个不遵守纪律的高个学生,下节课这位学生擦完黑板后,故意把黑板擦放在黑板上沿让女教师拿不着,出教师的洋相。上课开始这位教师发现了这种情况,学生们也在偷偷发笑。这位教师尽力控制住自己激动地情绪,像没有发生什么事情一样。在黑板上出了一道改错题,叫那个学生上黑板改错,要求擦去错处,改为正确的解答。这位教师的做法,是哪个高个子学生深感惭愧,改完错后,他把黑板擦放在讲台上,并轻声地说SORRY,,教师也轻声的说了没关系。 评价这位教师的做法,并谈谈你的看法。 本案例涉及教师如何机智地处理教学中突发事件,及教学机智问题。 教学机智是教育智慧的表现形式,没有智慧就没有机智,而没有了机智,智慧最多也是一种内部的状态而已。加拿大当代著名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专家马克斯、范梅南将教学机智归结为教师的克制,对孩子体验的理解,尊重孩子的主体性等。巧妙的将计就计,将难题让学生自己解决,一场可能导致师生矛盾激化的冲突就这样解决了。这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克制力,高超的教学机智。可见将调皮学生故意出的难题巧妙的让学生自己解决,始终保持师生之间的正常关系不失为解决此类教学中突发事件的一种有效地教学策略。常言道“教学无法,贵在得法。”课堂偶发事件处理也是如此,他需要广大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锤炼过硬的机智应变本领。这位女教师没有因为学生的哄笑影响自己情绪,更没有对那位高个子学生打发脾气,而是因势利导,机智地解决了教学突发事件。这样的处理十分得体,体现了教师机敏而灵活的教学艺术 问题一请运用教师职业道德的相关知识对这位教师拿学生撒气,态度不好的行为加以评析。答案:1案例中教师的行为缺乏职业道德修养以及人格修养,情绪不稳定,把个人生活琐事中引发的不佳心境和恶劣的情绪带到了职业活动中2该教师婚姻生活不美满,不良情绪无处排遣,便选择了学生这一弱势群体作为发泄的突破口,以寻求某种心理平衡。这种意识和行为,反映出其思维的偏差和心态的扭曲。心理学家认为,人们所经受的心理挫折以及缺乏正确的心理调节手段,是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对教师而言,生活不如意、教学任务重、升学压力大、工作超负荷等因素,均可使他们精神负担加重,身心疾病增加。是否善于调节自已的情绪,对于教师来说,可能是比从事其他职业的人更为重要的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3怒哀乐是情感的表达,本无可非议,但由于职业的要求,教师必须学会在教育情境下如何表达自已的感情,必须把个人生活和工作中的快乐与烦恼同教育活动严格区分开来。马卡连柯以自身的行动为教师树立了榜样,他说:“我从来不让自己有忧怨的神情和抑郁的面容。甚至我有不愉快的事情,或生病了,我也不在儿童面前表现出来。”

教育学材料分析题五个常考点

$ 1.身心发展规律中的“顺序性” 即教育要遵循顺序来进行。因为现在社会中存在很多类似于“拔毛助长”的教育现象,即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所以都会让自己的孩子提前学习很多东西,这些内容很多都是不应该在孩子本身的年龄应该接受的东西,都是典型地违背了“顺序性”。 2.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案例分析题最喜欢出现的地方,也是最容易出现的。这类分析题相对来说也比较容易。大家只要抓住一些本质的内容分析即可,即学生的能动的有思想的人,师生之间应该相互沟通和尊重。大家多去分析理解下学生的本质属性和新学生观,有利于大家去做题。 | ?真题举例? “老师,我能不用书中的原话吗” 一位教师在教学《两条小溪的对话》时,老师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有一位学生问:“老师,我能不用书中的原话吗”老师和蔼地问:“为什么呢”“因为书中的原话太长,我背不下来,如拿着书表演,又不太好。”孩子说出了原因。“你的意见很好,用自己的话来表演吧。”老师高兴地抚摸了一下孩子的头。果然,这个孩子表演得非常出色。 问题:请评价一下这位老师的做法。

3.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这块的知识,主要是出现的是“班主任如何去组织一次班会活动,写简案”或者“如何去教育学生”。班会活动的组织主要考虑的是准备、开展和结论,所以要抓住每个环节的设计以及完整性。 ( ?真题举例? 家长会是班主任和学生家长集体工作的一种基本形式,召开家长会是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班集体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如果你已经成为一名班主任,在开学之初要召开第一次家长会,请你就本次家长会制订一份简要的方案。 4.评价 现在学校里对学生的评价一般只靠分数,所以这类分析题我们只要抓住对学生的评价要注重发展性的,同时评价方式应该多样,评价主体应该多元,而不是老师单方面的只对学生的分数来评价。 # 5.教学原则、方法和德育原则、方法 这类知识一般只会存在分析题中的其中一问,只要大家理解了相应的知识点,一般比较好判断。

教育学心理学案例分析答案大全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案例分析题及答案精华版( 一) 内容介绍>> 几个学生正趴在树下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 一个教师看到 她们满身是灰的样子, 生气地走过去问: ”你们在干什么? ” ”听蚂蚁唱歌呢。”学生头也不抬, 随口而答。 ”胡说, 蚂蚁怎会唱歌? ”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 严厉的斥责让学生猛地从”槐安国”里清醒过来。于是一个个小脑袋耷拉下来, 等候老师发落。只有一个倔强的小家伙还不服气, 小声嘟囔说: ”您又不蹲下来, 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 ” 请你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对该教师的行为作一评析。 简要分析: 一、有关教育理论知识 该事例摘自《人民教育》中的一篇文章, 题目就叫”蚂蚁唱歌”, 该案例涉及到的运用现代教育理论, 即教师应具有正确的教育思 想及教育观念: ( 1) 教育观: 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在教育取向上, 不但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 还要重视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特别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 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培养以及学生个性的发展。

( 2) 学生观: 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能动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人。( 是人, 而不是容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学习的主人, 在一切活动中, 教师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促进其发展。要尊重、信任、引导、帮助或服务于每一个学生。 师生要平等相待。( 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要平等对话, 实行等距离教学) 要坚持教学民主, 要废除教学中的权威主义、命令主义。 二、围绕问题展开分析 该案例的问题是”对该教师的行为作一评析。”围绕该教师的行为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进行分析。 ( 1) ”听蚂蚁唱歌呢。”孩子具有童心、童真与童趣, 具有孩子特有的想象力, 教师要善于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新的教育取向不只关注知识和技能, 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 情感与体验。”听蚂蚁唱歌”是学生的一种体验, 教师要尊重并保护孩子的兴趣与想象。) ( 2) 一个教师看到她们满身是灰的样子, 生气地走过去问; ( 学生在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 处于其自身的活动过程, 学生是能动的、发展的人, 教师要善于保护, 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 而该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 3) ”胡说, 蚂蚁怎会唱歌? ”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