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研究

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研究

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研究
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研究

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研究

基层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部分,农村基层治理如何实现现代化也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命题。蕉镇的个案经验显示,“强县弱乡”式乡镇体制改革导致乡镇政府权责失衡和治理能力弱化,乡镇政府受“路径依赖”效应影响,很大程度上沿袭了以往行政主导的一元化权威治理体制,仍以“管控”、“命令”为主。以村干部职业化和村级权力运行规范化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治理体制改革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村级权力,但改革未能赋予村级组织以新的资源或权限,村级治理能力依然孱弱,村干部职业化也导致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大大下降。村级治理因而难以做出任何积极作为,沦为“维持型”村治。

村干部对乡镇政府的疏离使得现有“乡—村”治理体系趋于疏离、碎裂,当乡镇政府依靠自身力量无法解决某些疑难问题时,治理失效问题就会随之产生。与此同时,村级改革也加剧了村民自治组织的行政化和附属化,村民自治空间可能会被进一步压缩。总体来看,乡镇体制改革在机构与人员精简、公开透明建设和法治建设上取得一定进展,但在治理能力、治理方式、治理权威上并未获得实质性突破,乡镇治理能力甚至有所下降。村级规范化建设取得长足进展,但精细的制度设计会导致行政成本的上升以及运转困难;村干部职业化使得乡镇行政更加便利,但降低了村干部的积极性,使得现有治理体系趋于疏离和碎裂。

因此,税费改革后所推进的乡镇体制改革和村级管理体制改革,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基层治理,但并未带来农村基层治理的根本性提升。从国家建设理论视角看,改革对基层政府的角色认知错位,因而未能构建一个权责匹配、规范而有效的现代政府;民主化建设的滞后,使得基层治理领域依然沿袭了“强国家、弱社会”关系形态,压力型体制下的基层政府具有强烈的控制乡村自治组织的倾向,村级改革赋予了乡镇控制村级组织的制度化路径,基层社会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都受到相当打击;从治理理论视角看,政府主导的传统治理体制在许多方面效益并不高,且越来越难以与经济分化、理性和法律意识逐步提升的乡村社会相适应,治理模式亟待变革。结合国家建设理论和治理现代化理论,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至少要在两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基层公共权威主体的规范化和能力建设,包括基层政府权威、治理能力、治理方式的提升以及村级公共权威的规范化和能力建设;二是基层治理过程中的民主化建设,包括构建相对平衡的“乡一村”关系和更

加多元化、平等化的治理体系。在此过程中应注意避免两个误区:一是过于关注和强调正式机构、正式制度等“形式”方面内容的建设,忽视或轻视村民自治、社会自主、民主参与等“实质”方面内容的建设,造成“单条腿”走路问题;二是村级管理体制这一“上层建筑”与地方社会经济条件这一“经济基础”不相适应,会造成绩效不佳甚至适得其反的效果。

这都是需要在推进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过程中需要极力避免的。最后,对于与蕉镇类似的中西部欠发达农村地区来说,在推进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过于精细的正式制度和村干部完全职业化的举措相对激进,增强基层政府治理能力、重建基层政府权威、创新基层政府治理方式、适度推进村级治理规范化、着力推动治理过程民主化和治理体系多元化相对更加可行。

[综治信访]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综治信访]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近年来,我省各地各部门根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以改革思路、创新办法、务实措施,扎实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取得新进展新成效,社会大局持续平安稳定,群众安全感、法治满意度稳步提升。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伴随着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着许多新课题、新挑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全省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紧紧围绕构建平安中国示范区、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总目标,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坚持专项治理与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相结合,大力推动理念思路、体制机制、科技手段创新,深入开展“大走访”活动,扎实开展社会矛盾和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行动,健全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深入解决影响基层和谐稳定的源头性、基础性问题,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和“两聚一高”新实践创造安全稳定社会环境。 ―是聚智创新主题,有效应对基层社会治理新挑战。从全局工作看,创新是引领时代发展的“第一动力”;从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看,创新是顺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的必然要求。推动理念创新。坚持党政主导与社会共治相结合,推动形成社会治理人人参与、治理成果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坚持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实施管理、改进管理、完善管理;坚持主动防范与底线防守相结合,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坚持发扬优良传统与运用现代科技相结合,坚持群众工作方法,并不断丰富新的形式、赋予新的内涵、拓展新的载体。推动机制创新。针对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着依靠专门力量多、发动社会力量少,采取行政手段多、运用市场办法少等问题,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按照构建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的要求,把人、地、物、事、组织等全部纳入管理范畴,做到网格统一规划、资源统一整合、人员统一配备、信息统一采集、业务统一培训;创新群防群治机制,建立纵向覆盖市县镇村四级,横向拓展到城管、环保、教育、交通、住建、物业等行业的平安志愿者队伍;创新城乡社区治理机制,构建以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政府负责的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创新社会力量协同机制,坚持党建带群建,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加大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力度。推动科技创新。在“融”上发力,推动建立科学的基层社会治理数据标准体系和交换体系,打破信息数据部门“壁垒”;在“通”上使劲,推进社会治理数据平台建设,努力实

关于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专题调研的报告

关于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现代化建设专题调研的报告 为深入贯彻市、区关于依法治理的总体部署,扎实推进依法治理工作落地落实,根据推进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办公室[2018]-3号文件要求,结合我镇实际,现将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专题调研报告如下: 一、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庞大、复杂、长期的工程,因此目前还存在着学多不容忽视的问题短板,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主要问题如下:一是宣传和发展不够平衡。主要变现是发达地区比偏远地区做的更好,省市区比镇村社做的更好,根本原因是经费投入和人员素质有差别,导致小地方、偏远地方相对滞后,解决的发力点是上级部门可以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情况、人口情况等综合考虑,因地制宜的统筹规划经费分配,用于提高人员素质,保障硬件需求,更好的促进此项工作的开展;二是领导重视程度各不相同。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时间长、见效慢的工作,因此,一些基层领导干部认为该工作是“软任务”,甚至认为只是司法行政部门的职能职责,与己无关,根本原因是部分基层领导干部的思想觉悟不高,认识还没到位,解决的发力点是大力增强基层领导干部对此项工作的思想认识,切实增强领导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基层治理工作可以和平时的党委会、职工大会、村社代表大会等会议结合,在会议上学习贯彻相关的文件会议精神,提升基层干部的思想意识;基层干部可在街头集中宣传、大走访等活动中,向群众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做到干部重视,群众参与的格局。 三、村(社区)党组织是村(社区)的政治领导核心,党支部书记是党支部工作的总负责人,全面主持党支部的工作,抓好党支部的,监督村委会的各项工作,宣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完成党组织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执行村党员大会的决定、决议。村(居)委会依照规定,管理本村属于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全面负责办理有关村民利益的各种事务,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村(居)民享有在村民自治中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罢免村委会成员的权利、在村级经济和社会事务中的自治权、享有对村级事务监督权以及法律法律规赋予的其他权力;村民有自觉接受、科技政策、、教育的义务、村民有守法经营、依法纳税的义务、 、村民有服从村委会及建设规划、计划生育、治安管理等综合管理的义务、村民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规定的其它义务。

经验文章:建设智慧社区,助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经验文章:建设智慧社区,助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社区是城市社会治理的基础单元。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是“强富美高”建设的基本要求。我区作为老城区、曾经的老工业区,当前正处于工业搬迁空巢期、转型发展阵痛期、产业培育攻坚期的特殊阶段,面临着老旧小区改造任务重、物业管理水平薄弱、政务服务信息不对称、居民满意度不高等痛点难点,传统的治理体系难以承担现代社会治理的重任。去年以来,我们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以互联网+大数据应用为基础,实施智慧社区建设工程,初步建立了政府、社区、企业、居民四方联动的治理体系,打造集政务服务、商务服务、物业服务、公益服务、自治服务、平安警务“六位一体”的智慧社区服务平台,以信息化大数据助推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幸福宜居家园。 创新治理理念,打造智慧服务平台。把智慧社区建设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平台,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政社互动、居民参与”的工作格局。一是政府引导。201X年区委、区政府启动智慧社区建设,并列入全区201X年为民办实事工程,成立由24个部门、街道和平台技术方组成的智慧社区建设领导小组,着眼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100米”,以“为民、便民、惠民、安民”为宗旨,把互联网+政务+服务+商务送到百姓手机端,坚持“硬件+软件”“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打造“马上到家”智慧社区服务平台,用大数据激发治理活力、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二是市场运作。将平台交与第三方XX智慧社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进行建设与运营,领导小组负责提供服务内容、流程设定、办理时限等,对线下社区服务平台进行标准化建设提升,并对平台建设提出需求。公司负责开发网络平台,

2019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调研报告

基层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石。当前,基层治理正经历由单向管理向多元化、参与式治理的创新转变,构建与我县相适应的治理体系,确保基层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针对基层治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制定从政策层面加以解决、从业务层面加以指导、从经费层面加以保障的务实举措,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在创新中突围、在共治中拓展、在法治下前行。 一、基层治理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完善协商制度机制,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创新。 规范议事范围及参与主体。凡涉及村(居)务、财务的重要事项,都要提交村(居)民代表会议进行商议和表决。参会人员由村(居)民代表、村(居)“两委”成员、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各村(居)民小组组长组成,普通村(居)民可以自由到会旁听。涉及外来人员的议题外来人员代表列席会议,确保村(居)民代表会议的广泛性和代表性。 (二)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确保协商决议公开。 实施阳光村(居)务工程,凡协商决策需要村(居)委会落实的事项,均通过村(居)务公开栏第一时间公开,并及时反馈落实情况。随时收集村(居)民意见,解答村(居)民疑问,对村(居)民的不同意见作出解释。设定每次村(居)民代表会议的第一项议题为反馈上一次会议决策的落实情况,确保协商决策落实到位。 (三)重视基层社会自治,发挥群众参与的基础作用。 加强和改进农村(居)建设,规范和提升村(居)民自治水平,夯实基层民主制度建设,使之更好地适应和服务于社会治理创新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增强基层社会自治功能,扩大群众参与范围和途径,丰富自治内容和形式,努力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实现政府治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二、破解基层“两张皮”“灯下黑”“吊脚楼”“大呼隆”难题的路径方法 (一)是建立基层治理工作责任制。通过构建科学合 理、权责明确的评估体系,引导基层组织尤其是“一把手”像抓经济发展、抓安全生产一样重视基层治理。同时,借助问责条例辅以严格的问责办法,用有力的刚性约束让基层组织从思想深处和日常工作中把基层治理摆在突出的重要位置。 (二)解决粗放式、碎片化管理的问题。随着基层公共事务的不断增多和日趋复杂,尤其是群众公共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基层治理迫切需要协同治理。但是,从现实情况看,碎片化管理、部门各自为战的情形非常明显,而且基层治理千头万绪、纷繁复杂、牵涉面广。很多基层干部为此付出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但也存在“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情况。事实证明,这种粗放式管理不仅浪费人财物,而且抓不住治理重点,还容易忽视治理盲点。 (三)解决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的问题。在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党是一切工作的领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五个体系 [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全面推进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doc]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五个体系 [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全面推进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 建设.doc] 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全面推进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近年来,XX省XX市立足本地实际,牢固树立民生优先、服务为先、基层在先的理念,以信息化引领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积极探索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创新社会服务管理方式,寓管理于服务,努力打造规范、透明、高效的服务型政府,推进政民互动,激发社会活力,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和稳定和谐。主要做法是:一、解放思想,以创新实践贯彻落实中央深化改革精神XX市委、市政府切实贯彻中央深化改革精神,以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成立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的XX市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领导小组,下设三个工作组,由市政府信息办牵头,立足XX实际,坚持以人为本,博采众家之长,围绕公民从生到逝全过程,创造性地提出了信息化“生命树”的理念,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整体规划建设贲通上下、横向协同、反应快捷、覆盖全体市民的社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信息共享协调机制,将政府各部门工作职能与信息化系统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应用促进社会治理从“多头分管”向“协同服务”转变,延伸政府服务触角,提升政府服务效能。二、打破壁垒,以为民服务“一站通”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打破信息壁垒。2007年,XX市抓住全省首批社区信息化试点城市的契机,对全市政务基础网络进行了全面整合,组建了覆盖全市的电子政务外网,依托网络基础,按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资源共享、实用高效”的原则,启动全市统一的社会服务管理基础数据库建设,市委、市政府用“不换数据就换人”的态度,坚决打破政府各部门之间的数字壁垒,强力推进政府各部门信息数据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统筹为民服务。数据共享带来了业务协同,XX市自主开发建设了社区服务“一站通”平台,对传统的管理和审批流程进行优化和重组,将政府各职能部门所有和居民相关的审批和办事项陆续整合到统一的服务平台上,并将服务窗口设到公共服务中心和偏远的社区、村,近距离综合受理城乡居民的各类行政审批和办事项,能办结的当场办结,需审批的通过网络流转到各相关职能部门进行网上审批,审批结束后通过邮政快递将批准件直接寄给申办居民,真正实现了“一站受理,一点办结”。“一站通”平台实现了政府为民服务“一网通”,不仅方便了群众办事,也体现了依法治理和阳光政务,极大促进了社会公平和诚信。三、重心下移,以城乡社区网格化管理提升源头治理能力推行网格化管理。依托自主开发建设的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平台,XX市在全市城乡社区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通过网格精细化管理,提升源头治理的能力。按照“任务相当、方便管理、界定清晰”原则,根据区域地形特点和居住人口密度合理设置网格。对全市民政、计生、人社等基层社工进行整合,按城区每500户左右配备一名网格员,农村以自然村为单位配备一名网格员。网格员

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研究

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研究 基层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部分,农村基层治理如何实现现代化也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命题。蕉镇的个案经验显示,“强县弱乡”式乡镇体制改革导致乡镇政府权责失衡和治理能力弱化,乡镇政府受“路径依赖”效应影响,很大程度上沿袭了以往行政主导的一元化权威治理体制,仍以“管控”、“命令”为主。以村干部职业化和村级权力运行规范化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治理体制改革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村级权力,但改革未能赋予村级组织以新的资源或权限,村级治理能力依然孱弱,村干部职业化也导致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大大下降。村级治理因而难以做出任何积极作为,沦为“维持型”村治。 村干部对乡镇政府的疏离使得现有“乡—村”治理体系趋于疏离、碎裂,当乡镇政府依靠自身力量无法解决某些疑难问题时,治理失效问题就会随之产生。与此同时,村级改革也加剧了村民自治组织的行政化和附属化,村民自治空间可能会被进一步压缩。总体来看,乡镇体制改革在机构与人员精简、公开透明建设和法治建设上取得一定进展,但在治理能力、治理方式、治理权威上并未获得实质性突破,乡镇治理能力甚至有所下降。村级规范化建设取得长足进展,但精细的制度设计会导致行政成本的上升以及运转困难;村干部职业化使得乡镇行政更加便利,但降低了村干部的积极性,使得现有治理体系趋于疏离和碎裂。 因此,税费改革后所推进的乡镇体制改革和村级管理体制改革,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基层治理,但并未带来农村基层治理的根本性提升。从国家建设理论视角看,改革对基层政府的角色认知错位,因而未能构建一个权责匹配、规范而有效的现代政府;民主化建设的滞后,使得基层治理领域依然沿袭了“强国家、弱社会”关系形态,压力型体制下的基层政府具有强烈的控制乡村自治组织的倾向,村级改革赋予了乡镇控制村级组织的制度化路径,基层社会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都受到相当打击;从治理理论视角看,政府主导的传统治理体制在许多方面效益并不高,且越来越难以与经济分化、理性和法律意识逐步提升的乡村社会相适应,治理模式亟待变革。结合国家建设理论和治理现代化理论,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至少要在两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基层公共权威主体的规范化和能力建设,包括基层政府权威、治理能力、治理方式的提升以及村级公共权威的规范化和能力建设;二是基层治理过程中的民主化建设,包括构建相对平衡的“乡一村”关系和更

6省市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会议经典发言

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会议发言 按:12月3日,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的总要求,以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为抓手,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市域特点、时代特征的社会治理新模式,推动平安中国建设迈上新台阶。 会上,山东省、甘肃省、天津市滨海新区、福建省厦门市、湖北省武汉市、云南省曲靖市6地党委政法委书记就本地区探索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的做法、成效和经验作了发言。今天,本网发6地发言摘登供各地借鉴。 试点带动整体谋划 先行先试推进市域社会治理创新 林峰海山东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山东是东部沿海大省,辖2个副省级市和14个地级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战略部署,为我们指明了工作方向。今年以来,山东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

持主动作为、先行先试,着力探索符合时代特征、满足人民期盼、体现山东特色的市域社会治理新路子。 一、省级推动,通盘谋划。抓市域社会治理,必须立足省情,充分发挥省级在规划设计、政策配套、整体推进方面的作用。一是高位推动。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重要指示精神,把加强市域社会治理作为重大的政治责任,作为推进现代化强省建设的关键一环,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与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一体部署、同步推进、一并考核。年初,省委省政府印发《平安山东法治山东建设三年规划》,把市域社会治理作为平安建设、法治建设的重心,量化任务指标,明确市域责任。省委常委会专题听取汇报,刘家义书记先后4次深入城乡基层,调研网格化服务管理、“雪亮工程”建设等市域社会治理重点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二是整体联动。在省委省政府统一领导下,省直各有关部门充分发挥社会治理职能,出台8个专门工作意见,形成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的合力。省委组织部就城市社区、农村党组织建设和区域化党建分别印发指导意见;省委宣传部弘扬齐鲁优秀传统文化,深化“四德工程”建设,促进“以法立德、以德润法、法德共进”;省民政厅推动各地修订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出台《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指导意见》,全面推行基层协商民主;政法有关部门将推进诉源治理、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建设、法律“六进”活动等纳入民生实事工程。三是试点带动。组织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状大调研、大摸底,按照“边试点、边总结、边推广、边提升”的思路,制定《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

以互联网+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

以“互联网+”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金江军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除了现实社会,还在互联网上形成了一个虚拟社会。互联网对提高现实社会治理水平作用巨大,而互联网本身也需要进行治理。(资料图片) ■金江军 提要 在“互联网+”时代,企业、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可以不受时间、地点、人员数量的限制,向政府部门表达各自的利益诉求。而社会管理部门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调节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公众普及法律知识,推动全民守法,促使社会公众懂得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让法治成为人民群众的信仰。 互联网深刻地改变了社会,也会深刻地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在“互联网+”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树立“互联网+”思维,充分运用互联网来创新社会治理,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建立基于互联网的“一站式”基层综合服务平台,提高公共服务水平,降低行政成本 通过“互联网+”改进社会治理方式。社会治理和社会管理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社会治理强调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与政府部门一道参与管理社会事务,形成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治理的局面。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是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参与管理社会事务的重要渠道,是实现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的重要途径。在“互联网+”时代,企业、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可以不受时间、地点、人员数量的限制,向政府部门表达各自的利益诉求。而社会管理部门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调节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公众普及法律知识,推动全民守法,促使社会公众懂得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让法治成为人民群众的信仰。 通过互联网曝光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形成威慑力,规范社会行为。建立基于互联网的网格化、可视化社会管理平台,明确责任范围,提高社会管理效率。建立基于互联网的“一站式”基层综合服务平台,提高公共服务水平,降低行政成本。 通过“互联网+”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当其遭遇信任危机时,需要及时通过互联网公开网民关注的信息、回应网民关切,重新获得网民的信任。需要及时地向社会公众及相关利益者公开资金来源及使用情况,提高社会组织运转的透明度。社会组织透明度越高,就越容易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相关利益者的支持,促进社会组织公平竞争,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而互联网是提高社会组织透明度最便捷、最廉价的渠道。此外,还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动员、救援等方面的作用,通过互联网集聚正能量,应对

新时代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的路径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77176815.html, 新时代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的路径研究 作者:郭少华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年第07期 [摘要]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和基层善治的实现至关重要。然而,现实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困难,现代化的实现面临诸多挑战。从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困境入手,分析基层社会治理存在困境之原因,提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遵循的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的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632.9 [文献标识码]A 基层社会治理是创新社会治理的关键所在,没有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难以实现,会进一步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新时期基层社会面临着基层社会矛盾和冲突加剧、社会信任缺失等社会风险,影响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提升。因此,研究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困境、根源及出路,对创新社会治理,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困境 1.1 基层社会治理理念传统,现代化理念不足 基于我国传统社会的一元化背景,传统的治理重在管控,群众处于被管制的地位,时代发展需要基层社会的管理向治理发生改变,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也在发生改变,但更多是疲于应付,治理跟风,运动式治理,缺乏长效机制,离人民的需求还很远,离党的要求还不够,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1.2 基层社会治理主体单一,多元化治理主体发展不充分 基层政府在社会治理当中仍一家独大,什么事都要管,什么事都能管,不该基层政府承担的功能也都承担了,基层政府的压力剧增,由于管理的杂,致使基层政府社会治理政社不分,浪费了纳税人的人力财力物力,但群众对取得的效果却不满意,群众对基层政府的满意度比较低。 1.3 基层社会治理方式陈旧,治理方式亟待创新

城市基层治理“横向+纵向”的宜昌实践

城市基层治理“横向+纵向”的宜昌实践 作者:卢斌 来源:《学习月刊》 2019年第9期 卢斌 2019年5月,中办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夯实党 在城市的执政基础,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近年来,如何顺应城市规律破解 “城市治理赤字”、提高城市治理质量,是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西陵区是湖北省宜昌市的老城区、中心区、核心区,辖区常住人口近60万,占全市城市人口的50%。“服务经济主导、全域城市化、全民市民化”,是新时代西陵区最显著的区情特征,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基础。2016年以来,西陵区坚持以城市党建引领城市治理创新,先 后构建了以“党建主导型业委会”为抓手的横向自治平台+以“群团组织带动型社会组织”为抓手的纵向组织纽带,致力于优化城市治理结构、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努力让城市成为人民追求 美好生活的幸福家园。 一、城市基层治理的“新时代之问”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治理赤字”日益凸显,主要表现为:治理力量单一、 治理关系倒置、治理成本畸高、治理效果不佳。这些现实问题,亟需大胆创新、全力破解。 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在社区。从 基层基础看,社区是“体制内”的工作单元,小区是“体制外”的法定单元,社区由若干小区 组成。城市治理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关键在于,从社区延伸到小区,重点解决好“最后一百米”的问题——小区治理。 1.新时代的社会主体特征:是农村还是城市? 2017年底,我国的城镇化率达到58.52%。据分析,到204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将上升到75%。研究表明,城镇化率突破50%,标志着社会进入了城市时代。从人类历史进程的角度看,“城市时代”是新时代的重要特征。很显然,进入城市时代,如果再沿用“熟人社会”的“农 村思维”来治理“陌生人社会”的城市,结果会越治越难、越治越乱。 做好新时代的城市治理工作,必须首先认清新时代的社会主体特征:新时代社会主体已经 从农村转向了城市。其次,要遵循城市规律、强化城市思维。当务之急在于,打破条块分割、 自上而下的线型静态治理模式,走向“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公共治理路径,形成“人人 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格局。 2.城市党建的一线源头:是社区还是小区? 社区居委会是基层群众性的自治组织。但是,在基层实践中会变成从属于街道办事处之下 的“第六级政府”。其所有的人、财、物都来自公共财政的保障,“行政色彩”远远大于“自 治色彩”。 城市是“陌生人”社会,大多数市民8小时之内是“单位人”,8小时之外回归到小区生活,大多是不相往来的“一盘散沙”。2007年《物权法》的颁布,意味着小区成为了最基础的“城市法定细胞”。在此之前,我们常说城市党建的源头在社区,城市化充分发展之后,小区 亮了身份、站了出来、成为主体。如果我们还停留在党建只抓到社区层面的不充分认知上,社

如何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如何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在2014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我国总理李克强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是作为稳定工作总基调的重要举措之一。所谓社会治理,就是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和依靠各部门、各单位的人民群众的力量,运用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通过加强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等方面的工作,解决社会治安问题,实现从根本上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维护治安秩序,保障社会稳定的社会系统工程。 当前,社会矛盾逐渐加大,国家稳定风险加大,正是需要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时候。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社会治理凸显了合作共治理念,通过反映群众诉求、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增强社会活力来维护社会公正、和谐与安定。现在更要从传统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转变,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夙愿,在我们党对社会建设规律认识不断深化过程中,坚持不懈地探索社会建设理论和实践,逐渐对社会建设任务和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把握越来越准确、运用越来越科学。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和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党的十七大提出完善社会管理、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党的十八大提出城乡社区治理和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握发展大势,积极回应社会呼声和群众关切,明确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水平。这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是我国从传统社会管理转向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标志。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保持社会和谐稳定。面对自然灾害等各种突发事件,我们有序有力,坚持以人为本、依法依规、科学应对,既进行有效处置,又探索建立新机制,以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法治是当今世界各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良法是法治的根本属性,是衡量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标准。社会治理体系的良法标准,要求社会治理的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健全政府治理机制,发挥政府治理主导作用。抓紧修改政府组织法,明确政府社会治理职责,有序转移政府社会治理权力,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社会治理功能。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机制,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健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安全生产管理、防灾减灾救灾体制,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维护公共安全。制定行政程序法、修改行政复议法,规范政府社会治理权力运行。加强对社会组织和在华境外非政府组织的管理,引导社会组织依法开展活动。社会治理为科学发展提供基本保障,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是社会发展,只有走科学发展道路才能真正实现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中国梦,才能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山市为了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率先建立全市统一的社会保险体系;率先实现城乡居民统筹就业;率先实行教育资源均衡布局;率先启动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率先实施流动人员积分服务管理;率先探索社会矛盾化解协同机制;率先建立“2+8+N”社区服务管理模式;率先探索社会力量动员机制;率先打造志愿服务品牌;率先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所以我们党更要要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推进,维护治理体系的规则秩序,确保社会治理制度化、程序化和法律化。

(9.4)关于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座谈发言

关于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座谈发言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石。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是包括经济、社会、行政和理念等全方位的转型重塑。当前,新塘美好社区建设、晓塘棚户区改造在书院路街道深入实施,为基层治理全方位重塑提供了重大机遇。下面,我结合工作,谈几点看法。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开辟了“中国之治”的崭新篇章,同时也为创新发展基层治理打开了全新境界。我们要沿着《决定》设计的路线走下去。 基层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的基础。既是产生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的“源头”,也是协调利益关系和疏导社会矛盾的“茬口”。基层政权、基层干部直接面对广大群众,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始终把基层建设摆到重要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例如我们在推进新塘美好建设过程中,按照“市级统筹、属地负责、居民主体、市场运作”的模式,充分发动群众,激活社会投资,变政府“独唱”到社会“大合唱”,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以乡规民约为抓手,创新社会治理机制。国有国法,乡有乡规,民有民约,社会治理首先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乡规民约作为基层社会成员共同制订、共同遵守的自治性行为规范、

制度,发挥乡规民约的积极作用,对于推进依法治理社会至关重要。加强乡规民约建设,一是按照法律法令,根据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该删除的删除,该充实的充实,提高乡规民约质量和依法行规的效能,保障公平正义。二是要结合基层的实际情况,探索创新,积累好的经验,总结好的做法,不断的完善和提高。让乡规民约成为社会秩序维护“第一道防线”,成为群众自治的重要手段。比如我们在创文创卫中,在一些老旧小区,组建自管会、业委会,通过制定村规民约,约束居民行为,缓解了环境脏乱差的局面,后来在迎检中,不少居民还主动帮忙,我们还搞文明评比,大家你一夸,我一夸,居民觉得很有价值,自觉爱卫生、育家风,也十分奏效。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以自治为基础,以法治为保障,以德治为引领,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等联动工作体系,强化制度建设,变被动为主动,及时的发现问题,化解矛盾,为群众排忧解难;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防范风险、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切实做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 拓宽群众利益表达新渠道,让群众表达意见诉求更充分。随着社会进入转型时期,群体结构分层化、利益格局多元化、文化价值多向化等矛盾的出现,利益诉求体制与机制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跟进。我们加强网格化建设,配齐专职网格员,包括支部建在小区,搞班子成员到社区联点,开展大走访行动,都是在促使党员干部注重调查研究,勤于和善于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疾苦,沉下身子、放下身段,掌握群众需求,对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亮点工作汇报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亮点工作汇报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亮点工作汇报 近年来,xx县围绕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平安xx的总目标,推进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落实,全面实施以党建为引领,“雪亮村庄”、“专调联调”、“政法大数据”为措施,更多共建共治共享特色亮点为基础的xx社会治理创新。 一、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引领社会治理创新 全县上下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社会治理全过程各方面,使社会治理创新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要通过探索在联系服务群众中团结引导群众、提高群众组织化程度两项,把党建和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等治理内容紧密连接,制定“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规范化制度,不断建强基层党组织,更好发挥党组织领导全县各级社会治理创新的坚强战斗堡垒作用; 通过抓示范带动锻造先锋团队,着力构建党员示范岗、示范团队、示范单位、示范产业等示范体系,开展担当作为好班子、好干部评选,引导党员在社会治理创新中当先锋、作表率; 通过扎实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进一步修复净化基层政治生态和社会生态; 通过抓党建宣传筑牢防线,建好用好智慧党建平台。全面增强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确保全县社会治理创新有推力、有动力、能落地。 二、以“专调联调”为根本,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 坚持以维护稳定为目标,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在全县持续推进医疗纠纷、交通纠纷、婚姻家庭纠纷、物业纠纷、劳资纠纷、环保纠纷、消费者权益保障纠纷等xx个专业性行业性调委会实体化运作,确保重点系统、重点领域覆盖到位。进一步整合调解资源和调

《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调研报告》

精品文档 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调研报告 基层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 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石。当前,基层治理正经历由单向管理向多元化、参与式治理的创新转变,构建与我县相适应的治理体系,确保基层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针对基层治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制定从政策层面加以解决、从业务层面加以指导、从经费层面加以保障的务实举措,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在创新中突围、在共治中拓展、在法治下前行。 一、基层治理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完善协商制度机制,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创新。 规范议事范围及参与主体。凡涉及村(居)务、财务的 重要事项,都要提交村(居)民代表会议进行商议和表决。参会人员由村(居)民代表、村(居)“两委”成员、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各村(居)民小组组长组成,普通村(居)民可以自由到会旁听。涉及外来人员的议题外来人员代表列席会议,确保村(居)民代表会议的广泛性和代表性。 (二)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确保协商决议公开。 实施阳光村(居)务工程,凡协商决策需要村(居)委 会落实的事项,均通过村(居)务公开栏第一时间公开,并及

时反馈落实情况。随时收集村(居)民意见,解答村(居)民疑问,对村(居)民的不同意见作出解释。设定每次村(居)民代表会议的第一项议题为反馈上一次会议决策的落实情况,确保协商决策落实到位。 (三)重视基层社会自治,发挥群众参与的基础作用。 加强和改进农村(居)建设,规范和提升村(居)民自 治水平,夯实基层民主制度建设,使之更好地适应和服务于社会治理创新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增强基层社会自治功能,扩大群众参与范围和途径,丰富自治内容和形式,努力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实现政府治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二、破解基层“两张皮”“灯下黑”“吊脚楼”“大呼隆”难题的路径方法 (一)是建立基层治理工作责任制。通过构建科学合 理、权责明确的评估体系,引导基层组织尤其是“一把手”像抓经济发展、抓安全生产一样重视基层治理。同时,借助问责条例辅以严格的问责办法,用有力的刚性约束让基层组织从思想深处和日常工作中把基层治理摆在突出的重要位置。 (二)解决粗放式、碎片化管理的问题。随着基层公共 事务的不断增多和日趋复杂,尤其是群众公共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基层治理迫切需要协同治理。但是,从现实情况看,碎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城市社区治理研究城市社区是现代城市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社区治理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在此背景下,进一步发挥社区治理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是我党改进治国理政方式的重要举措,对夯实党的基层执政基础,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城市社区治理的相关概念、理论及社区治理的历史和现状进行阐述,并分析国家治理体系与城市社区治理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选取国内具有代表性的社区治理典型,对其治理特点进行研究,以期能借鉴其成功之处,规避缺点不足,从而对本文的主体内容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通过实地访谈、个案研究等手段,对宜兴市宜城街道社区治理现状、成效和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目前宜城街道社区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包括全面推行“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组织架构,构建四级党组织模式,发展“三社联动”,以市场为补充,促进多元治理,完善社区服务。 与此同时,也发现社区治理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包括:政府职责不清,角色定位不明确,社区居委会行政化色彩浓厚,社会组织发育不足,缺乏专业性人才支撑,社区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居民参与意识不足等。进而分析出社区困境产生的原因,包括:政府职能界定不明、社会居民参与意识不强、社区社会组织发育不健全、社区工作者专业性不强等等。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城市社区治理的路径选择: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政府在社区治理中的职能定位;规范建设社区居委会,推行社区民主;大力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协力合作;加强业主委员会建设;加大社区工作者

关于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专题调研的报告

关于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专题 调研的报告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关于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现代化建设专题调研的报告为深入贯彻市、区关于依法治理的总体部署,扎实推进依法治理工作落地落实,根据推进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办公室[2018]-3号文件要求,结合我镇实际,现将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专题调研报告如下: 一、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庞大、复杂、长期的工程,因此目前还存在着学多不容忽视的问题短板,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主要问题如下:一是宣传和发展不够平衡。主要变现是发达地区比偏远地区做的更好,省市区比镇村社做的更好,根本原因是经费投入和人员素质有差别,导致小地方、偏远地方相对滞后,解决的发力点是上级部门可以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情况、人口情况等综合考虑,因地制宜的统筹规划经费分配,用于提高人员素质,保障硬件需求,更好的促进此项工作的开展;二是领导重视程度各不相同。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时间长、见效慢的工作,因此,一些基层领导干部认为该工作是“软任务”,甚至认为只是司法行政部门的职能职责,与己无关,根本原因是部分基层领导干部的思想觉悟不高,认识还没到位,解决的发力点是大力增强基层领导干部对此项工作的思想认识,切实增强领导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基层治理工作可以和平时的党委会、职工大会、村社代表大会等会议结合,在会议上学习贯彻相关的文件会议精神,提升基层干部的

思想意识;基层干部可在街头集中宣传、大走访等活动中,向群众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做到干部重视,群众参与的格局。 三、村(社区)党组织是村(社区)的政治领导核心,党支部书记是党支部工作的总负责人,全面主持党支部的工作,抓好党支部的,监督村委会的各项工作,宣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完成党组织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执行村党员大会的决定、决议。村(居)委会依照规定,管理本村属于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全面负责办理有关村民利益的各种事务,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村(居)民享有在村民自治中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罢免村委会成员的权利、在村级经济和社会事务中的自治权、享有对村级事务监督权以及法律法律规赋予的其他权力;村民有自觉接受、科技政策、、教育的义务、村民有守法经营、依法纳税的义务、 、村民有服从村委会及建设规划、计划生育、治安管理等综合管理的义务、村民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规定的其它义务。 四、参与村(社区)治理的组织有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监督委会、村民调解委员、三人矛盾调解小组。 五、一是了解摸清村级现有的社会组织的概况、功能分工、遇到的困难等情况,组织镇、村相关职能部门提供对口业务培训和法律法规宣传,提升给类组织的业务技能和法治意识,提升其参与村(社区)治理的能力;二是镇、村协调召集各类组织到有条件的兄弟单位的同类型组织进行观摩学习,借鉴其优秀的经验;三是不定期召开村民和各类组织

申论范文:推进基层治理方式创新

申论范文:推进基层治理方式创新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国家治理现代化离不开基层治理现代化。城市的社区治理、农村的村落治理,都属于基层治理范畴。基层治理涉及面宽、量大、事多,直接面对群众,在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 长期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基层治理,取得了重要成效,积累了丰富经验。比如,一些地方设立村级权力清单,内容涵盖重大决策、招投标管理、财务管理、集体资产处置等重要事项,力求做到村级行政权力运行全覆盖、透明化。在决策程序上,一些村明确规定,凡属重大事项都要由村党组织提议、村两委会联席会议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村两委会组织实施以及村监会全程监督。这些治理实践不仅大大提高了村级治理的有效性,而且明显改善了村干部与村民的关系,越级上访的现象不断减少。这表明,在现有法律制度框架内,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可以更好地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 在看到成效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基层治理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基层群众自治在一些地方流于形式,居民、村民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基层治理中权力运行不公开、不透明的现象时有发生,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受到侵害;基层群众自治的相关法律、党和政府的一些具体政策没有得到很好落实;等等。基层治理涉及治理属性、治理权力、治理内容等方面。从治理属性看,基层治理属于社会自我管理范畴,需要在现行制度和法律框架下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功能,政府做好引导和扶持工作。从治理权力看,基层治理既包括权力的授予、权力的运行,也包括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从治理内容看,基层治理既包括对基层各种事务的管理,也包括大量的社会服务和公共服务,很多是政府公共服务在基层的延伸。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推进基层治理方式创新。 有效发挥居民代表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在权力授予、运行、监督中的作用。比如,对村级治理而言,规范村级权力的关键是确立村民代表大会的权威性。从我国基层治理的现状看,

申论范文:加快运用大数据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加快运用大数据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已经成为了日益重视的基础性战略资源,大 数据思维和技术的应用正在深刻地改变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的发展目标。大数据时代正在改变着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社会治理,以大数据提升治理能力的态 势正在形成。加快运用大数据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步伐,是实现我国社会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加强大数据社会治理的基础建设。加快打造与国家信息化建设相融合,广覆盖的社会化统一数据平台,提升大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软件应用能力,是实现运用大数据进 行社会治理常态化的先决条件。各级政府是大数据时代的财富拥有者,应做好实现大数据技术应用的顶层设计,健全数据应用法律法规,培养大数据人才队伍。搭建必要的 基础设施,建立统一、共享的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打通各个政府网站,形成一体化的政务服务网络,推进基层政务公开的标准化、规范化,实现政府数据和社会数据的高效采集、存储、加工、开放和共享,为大数据社会治理提供坚实的数据应用支撑。 运用大数据推进社会治理决策科学化。随着我国各方面改革的不断深化,政府决策、施策的社会事务纷繁复杂,需要依靠大规模数据的收集、分析、挖掘来辅助政府部门进行科学决策。通过对海量社会治理相关数据进行详尽分析,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决策进行仿真模拟,以有效地提高治理决策的精准性、适用性;利用大数据对决策实施全程的可靠跟踪,快速汇集决策实施过程、效果的实时数据以及民众的反馈,分析判断决策的成效,找到改进方向,从而提升治理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水平。 构建以大数据为支撑的多元协商共治新模式。互联网大数据的应用,将助推“政府独奏”式的治理转变为各方协作的“社会合唱”,逐步实现多元主体共建共治社会治理新模式,形成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公众协同的网络状、实时化、多维度的协同治 理新格局。在大数据社会治理推进中,政府应该完善大数据应用的相关政策和规范,引导大数据的应用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公众参政议政的社会治理信息支撑平台,实现公共服务与民生诉求无缝对接、民情民意直接上传,切实解决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政府、组织、干部群众的良性互动,多元协商共治。 总之,当今社会治理决策和治理过程越来越依靠大数据思维和大数据提供的技术支撑,政府的社会治理必须顺应社会变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根据大数据应用需求进行一系列的适应性变革和创新,才能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