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心智哲学研究的12个问题及其他

当代心智哲学研究的12个问题及其他

当代心智哲学研究的12个问题及其他
当代心智哲学研究的12个问题及其他

#科学与哲学#(5哲学动态62006年第1期)当代心智哲学研究的12个问题及其他邱惠丽(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北京100084) [中图分类号]B0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862(2006)01-0046-05

自古希腊文明时期起,人类就开始了对心智(m i n d)奥秘孜孜不倦的探索。然而,在20世纪后半叶之前,心智在哲学中的研究一直处于非主流状态。在过去的30年里,这种情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心智哲学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论题之一,它带动和涵盖了其他许多哲学分支的研究。心智哲学的当代领军人物之一、美国著名哲学家塞尔(John R.Searle)甚至指出:/50年前语言哲学被认为是-第一哲学.,现在这一位置由心智哲学所取代。0[1]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塞尔在他的新作5心智6一书中总结了当代心智哲学应该加以深入研究的12个基本问题,这些问题是在笛卡尔传统心智问题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尽管心智哲学并不仅仅局限于这12个问题,但其他问题可以说是这12个问题的延伸。塞尔关于这些问题的论述也是很有启发性的。

一哲学研究对象转向心智的原因

哲学的对象为何转向心智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哲学家们已经普遍意识到,对许多哲学问题的理解依赖于对最基本的心智过程的理解。例如,语言对现实的表征依赖于大脑对现实的表征,语言学中谈到的表征只不过是更加基本的,诸如信念、愿望和意向等心智表征的延伸。对语言问题更加深入的研究,有赖心智能力的研究。其二,从知识增长的角度来说,知识的增长使我们更加关注实质性的、建设性的哲学。而这种哲学始于对人类心智本质的认识,因为心智是联系自我与世界的桥梁。如果将心智作为哲学研究的中心,那么哲学原来关注的一些问题,诸如语言的本质和意义、社会的本质、知识的本质等都将变为人类心智普遍特征的一个具体实例。其三,认知科学的崛起为哲学开辟了全方位的研究领域。认知科学是由交叉学科群发起的,涵盖了哲学、心理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和人类学等众多学科。认知科学家们彼此合作与交流,通过多学科理论及实验的协作与整合,极大地促进了人类对心智本质的理解。心智哲学也因认知科学研究成果的推动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从而成为当今西方哲学中最具活力、最富挑战的研究领域之一。

二笛卡尔的心智哲学

一般认为,现代西方心智哲学是从笛卡尔开始的。笛卡尔最著名的学说是/心身二元论0,这一理论表现为两个层面:一是实体层面,即心智实体与物质实体(身体)的对立;二是性质或属性层面,即心智的属性/思0与物质的属性/广延0相对立。笛卡尔认为,两个层面的对立是绝对的,不具有还原性。

笛卡尔的/思0是普遍意义上的/思0或/意识0。也可以说,笛卡尔的/思0是各种/意识0活动的总称。在笛卡尔那里,/我思0的真正含义是/自我意识0。用笛卡尔的话说,就是/在我

们之内,以致我们直接意识到的一切东西0[2]。即/自我意识0是/内在的0、/直接的0。在笛卡尔的心智哲学中,/自我意识0被置于首要和核心的地位,成为各种心智概念、以及包括存在论在内的其他一切讨论的基础和前提。甚至心智的/存在0也是由/思0决定的,/思0的停止意味着/心智0的消灭。笛卡尔认为,心智与身体是完全有别的两种实体,任何一个都可以不依赖另一个而存在。

笛卡尔的/广延0意味着身体占据着物理空间。笛卡尔认为身体具有无限可分性。这也表明身体是可以毁灭的;而心智不具可分性,因此心智是不可毁灭的。每一个心智都是一个不朽的灵魂。因此心智不适合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但身体可以被置于生物学、物理学、天文学中进行研究。哲学家既可以对心智进行研究,又可以对身体进行研究。身体,作为物质实体,遵守着物理规律(当时的物理处于经典力学时期,物理世界遵守因果决定论)。但是,心智具有自由意志。虽然心和身是绝对有别的两种东西,但它们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从而构成了有生命的/人0。而身体与其他物体一样,只不过是具有某种形状的物体,它不能思想,也不能成为人的本质,它与心智结合在一起,作为心智的居所和/工具0。

三当代心智哲学研究的12个问题

当代心智哲学不仅包括传统的/身心问题0,还包括有关心智的意识、知觉、意向性、思维的本质等一系列问题,塞尔将其归结为/12个问题0[3],其中包括以笛卡尔心智哲学为基础的八个传统问题(前八个)和四个新增问题(后四个)。

1.心身问题。即心、身之间的确切关系是什么?根据笛卡尔的观点,心、身是完全有别的两种实体,二者不可能发生什么联系。然而日常的经验似乎告诉我们,身、心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例如:身体被某物撞到就会感觉疼痛;内心只要想移动身体的某一部分它就可以实现这一想法。那么身、心之间到底有没有关系?如果有,二者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这就是著名的/身心问题0。塞尔认为,尽管这一问题在笛卡尔之后被许多哲学家所关注,但是这一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发展到今天,已经转化为如下两个问题:(1)物理实体如何对我们的心智产生影响?(2)心智事件又是如何影响物理世界的?

2.他心问题。根据笛卡尔的观点,心智就是在我之内,直接意识到的一切东西。那么我又是怎么知道他人也有心智?我在只有对我拥有心智的认识下,如何知道他人也有心智?针对这一问题历史上曾出现过著名的/类比争论0,即从我拥有心智这一前提出发,是否可以类比推出他人也有心智?然而对/我拥有心智0这一类比中介的独立验证就是一个问题。如果用科学研究中刺激)反应之类的实验来验证,那么也只是从我的角度来观察、说明这种刺激与反应,这仍然陷入了/唯我论0的怪圈,而不是一种独立的科学验证。由此引出的问题是,我们能否认识他心的存在?应该如何去认识?

3、4.两个问题可以放在一起来说明,即对外部世界的怀疑以及个人感受问题。这是一种更为普遍的怀疑,即怀疑是否存在着外在的世界。用笛卡尔的观点来说,我们关于心智、思想、感觉、感受等知识是我们直接意识到的一种内容。那么外部世界的山川树木是什么?我们能够保证它们的真实存在吗?笛卡尔认为我们不能直接感受世界上的物体和事态,我们直接感受的,是我们心智的内容。由此可以说,我们确切感受到的只是我们的视觉经验、听觉经验或其他,我们所感受的只是心智对现象的表征。那么这里的问题是:我们怎么知道这种表征真正表示着某物,或正确表示着某物?即我们如何真正确定某物的存在?这样就引起两个相关的问题:(1)如何解释我们与世界的感觉互动?感觉经验与物理客体以及世界的其他特点之间

的关系是什么?(2)如何确保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真的就是我们的感觉经验?

5.自由意志问题。我们拥有自己决定做某事或选择某物的经验。这似乎表明我们具有自我意志的自由性。这样就引出一个问题,我们真的拥有自由意志吗;或者这种自由意志只是一种幻觉?如果我们的自由意志是我们心智的一个特征,那么它是如何影响外部世界的(如果物理世界是完全遵守因果决定论的)?这一问题是心身问题的延伸,但并不是同一个问题。因为即使我们能够解决身心问题,仍然存在另一个问题:在笛卡尔时期,物理世界是一个完全由因果关系决定的、确定性系统。物理世界发生的每一事件都由它之前的其他事件所决定。因此,即使我们能够证明我们具有心智上的自由意志,它也与我们的身体行动无关,因为身体的行动是由我们身体的在前状态和身体之外的物理世界决定的。即使今天我们已经认识到微观水平物体的运动并不受经典力学支配。但新的/海森堡测不准原理0也不支持任何显然的自由行为和真正的自由意志。也就是说,即使在大脑中夸克水平的事件不具确定性,仍然无法使自由意志成立,只能说明在我们的决策中有不可预测的因素。

6.自我与人格的同一性问题。即自我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一致性。我们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所拥有的经验是显然不同的。由此可以引发许多问题,这是哲学研究的一个/三角区0。这些问题包括:同一个人经历的这些经验到底是什么?我使自己在此地和在其他地点成为同一人的根本因素是什么?或许有人认为根本因素在于拥有相同的身体。但是,身体真的能够成为对同一人进行识别的必然条件吗?根据现在科技的发展水平,我们完全可以做到在两个不同的时间拥有完全不同的身体,如变性手术前后就拥有完全不同的身体。如果同一身体不是使我成为我的原因,那么是什么使我成为我?进而个人性格的认同和对个人身体的认同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我们是否具有使我成为我的经验?

7.动物是否具有心智。如果所有的心智都是一个精神的或心智的实体,如果心智是不可毁灭的,那么动物也应该拥有心智,每一个动物也都会拥有一个不朽的灵魂。笛卡尔认为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动物似乎没有心智。他指出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语言的使用。因此,能够用语言表达思想和感受的人类拥有心智;对于动物来说,语言的缺失使他们无法提供拥有思想和感受的证据。但是我们有时会明显发现某些动物因受伤而发出疼痛的吼叫,这似乎表明动物是有思想和感受的。但笛卡尔认为这只是幻觉。按照笛卡尔的理解,可以做如下解释:对于人类来说,身体不具意识。不朽的灵魂只是附着在身体之上,那就是意识。但是对于动物来说,它只有身体,身体上没有附着灵魂。因此动物没有灵魂。这种解释是否正确?动物到底有没有心智?仍然是当代心智哲学探讨的一个问题。

8.睡眠问题。这一问题是指,如果心智是有意识的,如果意识是心智的本质,那么可以推出,如果没有意识就没有心智。笛卡尔的理论认为,如果我停止了意识,那么我就停止了存在。我们该如何解释人类通常在无意识情况下依然存在着这一事实?例如,人处于睡眠状态。

9.意向性问题。尽管笛卡尔未曾关注过这个问题,但在过去几个世纪的哲学发展中,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心智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意向性.是表示心智能够以各种形式指向、关于、涉及世界上的物体和事态的一般性名称。0[4]关于意向性的一个特殊哲学问题是:如果我认为太阳离地球有9300万公里,那么我的思想是如何超越自身而涉及那么遥远的地方?心智状态何以指称超越自身的某物?这不是意向性问题。从现代形式来看,意向性涉及两个基本问题。

(1)我们的大脑如何指向外部世界的事件?这种关于和指向何以可能?(2)我们的心智或大脑是怎样拥有意向内容的?例如,我现在考虑美国总统布什,是什么因素使我相信这一内容是关于布什的而不是关于其他人或其他物的?这两个问题都是意向性的可能性问题。假如意向

性是可能的,那么意向状态又是如何具有具体内容的?

10.心智因果和副现象问题。/身心问题0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指输入的刺激如何引起心智现象;另一部分是指心智现象又如何引起外在行为。这两个问题将导致不同的话题。有些哲学家认为,我们可以把意识解释为是由大脑的过程引起的,但是我们却无法看到意识是如何对自身起作用的。假定心智现象依赖于大脑过程,那么我们很难看到它们是怎样引起身体移动或对物理世界发生作用的。这种观点可称为/副现象理论0,即虽然承认心智因素的存在,但却认为心智状态和事件只不过是物理现象和生理现象的副产品,不会对物理现象起任何作用。根据这一理论,意识已经存在,但它只是一种副现象。这一理论引出的问题是:不属于物理世界的东西是如何对物理世界产生影响的?人们经常认为物理世界是服从因果决定论的。这就意味着没有外在的事物可以进入物理世界,并作为原因起作用,但是,心智状态却为何可以作为不属于物理世界的因素而对物理世界起作用呢?

11.无意识问题。对笛卡尔来说,心智活动由意识而定义。那么无意识状态就应该用相反的术语来界定,即无意识的意识。我们普遍认为我们的许多心智状态是无意识的,那么,这意味着什么?无意识的心智状态又说明了什么?它又是如何与我们的心智生活和外在世界相适应的。无意识可做两种理解,一是指/在无意情况下导致的某种预先不可预计的后果0中的无意识;另一种是关于/无意识0更加普遍的说法,即我们认为所有类型的心智过程都在我们的大脑中进行着,但是却没有任何表现。这一说法也包括/我们的心智无意识地指向外部物体0中的无意识。这两种无意识概念存在的问题是,无意识的确切含义是什么?大脑中的什么因素使其既为心智状态同时又无意识。

12.心理和社会的解释问题。对心理和社会事件的解释与对物理和化学事件的解释相比有着不同的结构。我们在解释/选举事件0或/第一次世界大战0这样的事件时,我们是用一种不同于解释/植物生长0的方法来解释的。那么解释心理和社会事件的合适方法是什么?这种解释对社会科学的前景预测意味着什么?

四心智问题的当代哲学研究需要与认知科学互动发展

在过去,心智问题的研究是哲学家的专有领域。但是近年来,认知科学的发展使哲学家、心理学家、语言学家、计算机科学家、神经科学家和人类学家等都开始研究所谓的心智问题。心智问题的哲学研究已经成为认知科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心智问题的多学科交叉研究不仅使现代心智哲学与古代心智哲学研究的内容不同,而且在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上也有所不同。

一方面,心智哲学要澄清一些基本的哲学范畴,才能使认知科学在其他领域的研究更好地展开。例如,在神经生物学的研究中,就把/身心问题0转化为了神经生物学问题,即大脑中的神经生物过程如何导致意识状态和过程?从而/身心问题0转化为一个科学问题。但是/身心问题0要想在神经生物学的研究中寻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还会存在许多纯粹的哲学障碍。最严重的障碍是:心智和物质等传统范畴的存在。如果我们认为心智和物质属于两个不同的形而上学领域,那么大脑和意识的关系将会永远是神秘的。我们将无法从生物学角度找到解决意识问题的满意答案。因此,许多科学家和哲学家才会产生这样一种认识,即意识是主观的,不适于进行科学研究。因为,意识状态的存在产生于有意识主体的经验,意识状态属于第一人称的主体,科学通常不研究第一人称主体的现象,只研究客观的现象。这种观点导致了一个很大的混淆,这是人类文明中一直存在的一种混淆。/其实,主观的和客观的区分有两种不

同的意义。一种区分是认识论上的,存在着认识论上客观的知识和主观的观点。还有一种是关于存在方式的区分,是本体论意义上主观与客观的区分。0[5]科学实际上从认识论角度来说是客观的,科学家试图建立不依赖于科学家的态度和偏见而独立存在的真理。但是认识论层面研究方法的客观性并不排除研究对象本体论层面的主观性。理解了这一点,就会产生一种观念的转换,就不会有人反对认识论层面具有客观性的科学研究本体论层面具有主观性的对象。这种转换是由于哲学内部相关问题研究的发展而产生的转换。现代心智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为认知科学其他领域的研究排除哲学上的障碍。

另一方面,从认知科学的实际发生来看,认知科学其他领域的发展将为心智哲学的研究开辟更为广阔的视域。我们对大脑的运行方式了解得越多,就越能促进心智哲学的研究。例如,对大脑的深入理解会在很大程度上迫使我们改变原有的描述心智问题的日常词汇。这样,我们在概念的设置中就需要充分吸收认知科学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有时可能会导致我们的观点产生概念性的转换,进而导致哲学观念的转换,从而引发一系列新的哲学问题。就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打破了原来的时空划分,一系列新的哲学问题蜂拥而至一样。具体说,传统的观点把发生在心智运行过程中的记忆理解为心理学和生物学方面的经验存储。当代的神经生物学研究指出,我们必须把记忆看做一种创造性的过程而不是一种简单的补偿性过程。又如,通过研究心智在个体的发展,发现小孩与成人相比持有显然不同的概念关系,例如/信念0与/真0二者之间的概念关系。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明显的不同?我们是否应该把这种不同纳入到心智哲学的研究资料中,从而丰富我们对诸如意向性、意识等概念和相关问题的理解?对这些问题我们目前还没有答案。但值得注意这样两个事实:(1)现代心智哲学的研究不再是纯粹的思辨式研究,而是在吸收现当代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对心智问题进行的一种思辨和实证的综合性哲学研究;(2)即使我们拥有一门成熟的、复杂的认知神经科学,我们依然需要解决一系列新的哲学问题。

参考文献

[1]John R.Searle,T he Future o f P hil osophy[J],T he Royal Societ y,1999(354),p.2075.

[2]D escartes,M ed itati ons on F irst Ph ilosophy[A],i n T he Philosophical W orks of D escartes[C],(2V o l u m es),

translated by E.S.H a l dane and G.R.T.Ro ss,Cambr i dge U n i versity P ress,1931,52,V o l u m eò.

[3]John R.Searle,M ind:A B rief Introducti on[M],N e w Y ork:Ox ford U niversity P ress,2004,pp.17~32.

[4]塞尔:5心灵、语言和社会6,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第81页。

[5]John R.Searle,T he C onstruction of Social Reality[M],A llen Lane:T he Pengu i n P ress,1995,p.8.

(责任编辑徐兰)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及其时代价值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72945023.html,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及其时代价值 作者:李飞菲 来源:《现代交际》2019年第11期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是在实践的基础之上而与时代精神紧密相连的特质。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具备的当代性,使其能够保持强大的生命力。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力,对于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1-0232-02 斗转星移,时过境迁,马克思主义哲学非但没有被历史的尘埃所掩盖,反倒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这一切的根源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当代性。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的内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像其他学科一样,在社会生活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说。马克思曾经说过“没有哲学我就不能前进”①,自从工业革命以后,整个人类社会进入了科学知识以及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大爆炸时代的到来,马克思主义哲学非但没有在时间的洪流中褪色,反倒更加熠熠夺目,这都是与它的当代性息息相关。 所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简单来讲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随着时代的发展能够及时地创新自己的内涵从而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乃至走在时代的前列指导时代的发展。从理论层面上来讲,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创新自己的理论内容,从而能够更好地解答时代发展提出的新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也不再仅仅只是对于时代发展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相关问题的反思,它也更多地包含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好地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展开,从而为社会更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有充分了解并且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才能够更好地把握人的发展,真正的探查到人自身的发展规律。 从哲学的角度来讲,任何哲学都是那个时代实践经验的总结以及社会背景的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正是因为当时社会充斥着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尖锐矛盾,才催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历史的记录可知早在19世纪的时候,英法等国家都采用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而英国、法国都在资产阶级革命的基础之上为资产阶级建立了相关政权,从而开始明确要走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存在着严重的弊端。工人一直被资本家所压榨,身心都受到了极大的束缚,工人日渐不满这样的生存状态,也就导致了資产阶级同无产阶级之间的战争如箭在弦上。这个时候就必须号召广大无产阶级团结起来去争

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

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 西方哲学史开始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到现当代西方哲学,可以分为四个时期:(1)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约一千年,称为古希腊哲学;(2)公元5世纪到15世纪东罗马帝国灭亡,约一千年,称为中世纪哲学;(3)15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约四百年,称为近代哲学;(4)19世纪 中叶以来,称为现当代哲学。 古希腊哲学是从宗教信仰和神话的束缚下和科学同时诞生的,具有素朴辩证法的性质。古希腊哲学虽 然从主要方面说摆脱了宗教信仰和神话的束缚,但也有渗透着宗教神话的方面:如"物活论"思想,毕泰戈 拉学派之相信灵魂轮回,苏格拉底也曾明白宣称自己为神所引导;柏拉图分裂理念世界与感性世界的思想,亚里士多德把神看作是一切活动的目的因;斯多葛学派把德行生活看成是灵魂与上帝的关系;到了古代哲 学的后期,他们的哲学后来被基督教所利用。 随着基督教的兴起,中世纪哲学几乎完全受基督教教会的支配,哲学则是与宗教神学合为一体。中世 纪占主导地位的经院哲学主要是运用形式逻辑的方法,演绎、推论出事实,也在一定限度内起了维护理性、思维的作用。 由于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哲学遂逐渐从宗教神学中分离出来而成为独立的学科。近现代哲学的特征之一是哲学与宗教、思维与信仰基本上处于分离对立的状态。近代哲学的第一个代表人物法兰西斯·培根明确主张哲学应当与神学分离,近代哲学大体上是哲学占主导地位,它们所讲的宗教和神大多理性化了或人 本化了:笛卡尔抛开一切外在权威,他所讲的神是建立在思维、推理的基础之上的;洛克等人的自然神论 是理性的宗教,康德所主张的神不过是理性的理想,是实践理性的公设;他所讲的信仰是建立在理性的、 道德的基础之上的;黑格尔企图调和宗教和哲学,但他主张哲学高于宗教;费尔巴哈把批判宗教作为自己 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近代和现当代哲学与科学之间又仍然保持着紧密的联系,17-18世纪,自然科学进入了对自然界进行 分门别类的研究和对各种事物进行分析解剖的阶段,17-18世纪的哲学便以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占主导地位。康德的星云假说打开了形而上学思维的第一个缺口,18世纪末19世纪初自然科学中的新发现和新成就都 表明自然界的现象是辩证地发生的,现当代西方哲学中的两大思潮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以不同方式表现了 哲学与现当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深刻联系。科学主义各流派主要以研究科学方法论、认识论和科学规 律性为己任;人文主义各流派一般反映了现当代科学技术和物质生产高度发展所带来的关于人本身的问题。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根本观点和根本要求。这是承认和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 物论观点。“实事求是”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是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观点:马克思主义 哲学实践第一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的主观符合客观的能动的反映论的观点。其他如认识论、方法论相统一 的观点,对事物作辩证分析的辩证思维也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关。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一 切事物和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统一于物质的。物质是世界的本源,意识派生于物质,是物质的反映。根据 这个观点,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要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客观事物自身的规律性,即从“实事”中“求是”,反对否认客观事物存在、一切从先验论出发的唯心主义观点。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只有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才有生命力和战斗力。马克思主义从诞生到今天已经有一百五十多年,它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永葆青春,就是因为它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但是,创新和发展,决不能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决不能超越客观的历史规律,决不能违反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而是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新的时代特征以及本国的国情结合起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既得到了继承,又得到了发展,先后出现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样两种形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虽然并非一帆风顺,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始终没有倒

笛卡尔的心灵哲学及其价值(一)

笛卡尔的心灵哲学及其价值(一) 摘要:心灵哲学成为当代西方哲学中最活跃的学科之一,该领域爆发了并正在进行着所谓的“本体论变革”,笛卡尔的二元论的思想成为他们批判的对象,因此,笛卡尔对心灵哲学所作的贡献是大多数哲学家所忽略的问题,本文将结合当代“本体论变革”中的部分思想对笛卡尔心灵哲学的思想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 关键词:心身关系取消主义解释主义同一论功能主义 最近三、四十年,心灵哲学作为哲学的一大分支,倍受哲学家的关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当代西方哲学中最活跃的学科之一。并且,该领域爆发了并正在进行着所谓的“本体论变革”。这一变革,共同的目的是批判、颠覆常识的心身观和潜藏在大多数哲学体系中的二元论幽灵。而作为二元论的代表者——笛卡尔,就不可避免的成为矛头所指。当然,笛卡尔的二元论的思想给哲学界带来的灾难不可视而不见。但是,当代心灵哲学所讨论的许多问题并未超出笛卡尔所思考的范围,而且一些重要思想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是在笛卡尔的观点的基础上发展和衍生起来的,甚至一些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并未超越笛卡尔的思想。 一、笛卡尔关于心灵哲学的基本思想 笛卡尔的关于心灵哲学的思想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概括:自我意识、心身关系、人与机器。自我意识。笛卡尔的方法是以“怀疑”开路的。他的形而上学的沉思的“第一沉思”就是普遍的怀疑。我在怀疑,这也是在说,我在思想。既然肯定我在思想,那么就必须也肯定我的存在。在他看来,“我思”必然依附一个主体,那就是我。因此,我是存在的。既然我是存在的,那就必然占有一定的空间,因此就具有广延的属性,属性又依附一定的实体,因而就推出了“物质实体”。我是一个实体,这个实体的全部本质和本性就是思想。“思”就是以属性而存在的,和上面一样又推出了“心灵实体”。 心身关系。上面已经说了,笛卡尔的“物质实体”和“心灵实体”是从属性“广延”和“思”中推出来的。他认为,“广延”和“思”无论从哪个层面上来看都不可能还原为对方,因此,它们具有不可还原性,物质实体和心灵实体具有绝对的区别,进而,他就提出了心身二元论的思想。人和机器。笛卡尔是“人和机器说”的坚决反对者。他认为人不是机器,动物才是机器,因为人和动物的身体是物质的不同形态,所以它们也服从物质的普遍规律。他同意将动物和人的肉体看作机器。但是,一旦超出了肉体和物质的范围,进入意识和精神的层面,就不能将动物和人同等对待。 二、笛卡尔的心灵哲学的价值所在 不管笛卡尔的二元论思想给哲学界带来了何种灾难,我们都不能被关于二元论的批判遮蔽了双眼,而对笛卡尔一概否定,对他的贡献置之不理。所以,不管别人怎么评价他、怎样诋毁甚至诅咒他,我们仍应正视他对心灵哲学所作的贡献。 笛卡尔为心灵哲学设定了共同的问题和对象。他认为,人是由物质和灵魂两种实体构成的,灵魂的特征是能思而无广延,身体则有广延而不能思。同时他又用身心交感论解释心身相互作用何以可能的问题。他的理论及其矛盾构成了近现代心身问题讨论的焦点。与此相关的,心与身有没有同一性,有没有“属”与“种”的关系,它们的结合和相互作用是如何可能的,对此应如何解释,这一系列的问题成为心灵哲学的核心问题,尽管讨论的方式和论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当代,心灵哲学这一领域,爆发了并正在进行着所谓的“本体论的变革”,一些哲学家以解构心灵,祛除隐藏在人们心中的二元论幽灵为目的,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和看法,极大地丰富了心灵哲学的思想。但是,他们讨论的部分问题并未超出笛卡尔所思考的范围,而且一些思想是在笛卡尔的观点的基础上发展和衍生起来的,甚至有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并未超越笛卡尔。下面,将结合当代本体论变革中的部分思想进行分析,以显示笛卡尔心灵哲学的价值。

当代西方哲学的三个特质

当代西方哲学的三个特质 【刘杰】当代西方哲学的三个特质 一、“英雄时代”的结束 欲知今日西方哲学的特质,就应知一百多年来西方哲学的发展和变迁。19世纪往往被历史学家称之为“科学的时代”,因为正是在这个世纪,自然科学最终走向成熟和完善,社会科学真正诞生,并且科学在技术上的应用推动了整个工商业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但从哲学史的角度看,19世纪的知识、文化和社会氛围激发了哲学家从整体上解决问题的激情,结果是各种“体系哲学”的出现。我们熟知的黑格尔、谢林、费希特、叔本华、海克尔、马克思和恩格斯、人格主义、幸福主义、进化论、功利主义的哲学和伦理学就是其典型的代表。最近,美国著名哲学家N·雷切尔(Rescher)在其《哲学推论》(Philosophical Reasoning)一书中对此作了精彩的论述,下 面我们对他的观点做一简单的介绍。 在雷切尔看来,“体系哲学”和“反体系哲学”之间的博弈构成了最近百年哲学的图卷。他认为,体系哲学最显著的特征不是其研究范围(或主题)的无所不包,而是其核心思想都围绕着 一个单一的、铁板一块的组织原则来构建。这种哲学风格还一直影响到20世纪初的哲学家,如G·E·摩尔的直觉主义、罗素的中立一元论、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和詹姆士的实用主义。

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个分水岭。战后欧美的思想氛围是否定主义和怀疑主义的,哲学家告别了体系哲学,实证主义、虚无主义、现象学和诠释学兴起。这些新的哲学思潮的代表人物告别了哲学的思辨,把目光放在自然科学、文化研究、语言和逻辑、日常生活背景上。诚如雷切尔所说:“他们把世界的事实性安排(如科学或日常生活所反映出的一样)看成是 最终的和自足的,而不要求——甚或承认——进一步的哲学性奠基或证明。”[1](P260)换句话说,各种反体系哲学相信“事实本身”,把“单一原则”看成不必要的虚构,看成哲学思想的“伤害原则”。这在“拒斥形而上学”和“现象学悬置”等口号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但雷切尔也指出,哲学的发展从来就不是线性的。大约在1920年至1950年间,在整个否定主义的思想氛围下,还是出现了复兴体系哲学的迹象。人们仍渴望对传统哲学所关注的真理和价值问题进行新的哲学解释。东方哲学、希腊古典哲学、天主教哲学、精神分析、人类学、马克思主义、尼采哲学纷纷吸引了人们,应用伦理学也在此时兴起。似乎“复兴体系哲学”的幽灵还徘徊在西方哲学界,“渴望深刻”的意识挥之不去。 然而,简单地复兴传统体系哲学却遭遇了文化发展的新问题,使得这场体系哲学的复兴运动胎死腹中。那么,影响体系哲学复兴的因素是什么呢?雷切尔认为,简单说来,就是“知识

《现代科学技术前沿及其哲学问题》教学大纲

《现代科学技术前沿及其哲学问题》教学大纲 第一讲自然科学与哲学 1、从自然科学对哲学的作用和哲学对自然科学的作用说明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关于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从自然科学对哲学的作用来看,也就是哲学的根和源的问题:(一)自然科学是哲学的重要基础。1、哲学是从非哲学开始的。这里哲学是指科学的哲学,不是指某些“意识形态的哲学”。同任何知识领域一样,哲学不能从它自身产生出来,哲学从具体科学开始。2、自然科学是哲学的重要基础。(1)自然科学的新成就,特别是自然科学的一些重大突破,向哲学提出了新的问题,要求予以解决;而哲学则由于充分认识到向自己提出问题的现实基础,从而正确地解决由于自然科学发展所面临的问题。(2)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哲学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自然科学是产生哲学的土壤,为哲学提供丰富的养料。(3)科学的哲学只有吸取新的自然科学成就,才能战胜各种非科学、反科学的哲学。(二)脱离自然科学的哲学是贫困的哲学。自然科学强烈地影响着每一代的哲学思想。 1、每一代的哲学思想无不打上自然科学发展的印记。 2、自然科学的进步必然要改变唯物主义的形式。 3、倾听科学实践的呼声,对自然科学的新成就作出新的科学概括。从哲学对自然科学的作用看:1、自然科学的产生离不开理论思维,而理论思维需要哲学的向导。2、科学的哲学对自然科学发展起促进作用。3、蔑视哲学是错误的。 4、自然科学要关心哲学问题。 5、哲学不是自然科学的“裁判官”。 6、哲学为自然科学提供最一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7、检验科学真理的标准是科学实践,而不是哲学。 8、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给科学开路的。 9、哲学鼓励百家争鸣。10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在现代科学成就的基础上同自然科学相结合。 2、为什么说自然科学的进步必然要改变唯物主义的形式? 唯物主义的内容、范畴、概念,要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增添新的内容,甚至改变。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创立。自然科学发生了巨大的革命,唯物主义的时空观也发生了变革。相对论揭示了时空之间以及时空与物质之间的内在联系,不仅革新了牛顿的时空观,而且也革新了仍然以经典力学为基础的恩格斯的时空观。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唯物主义的其他概念、范畴,诸如因果性、必然性与偶然性以及认识论的许多问题,都同前人的许多命题、思

哲学视角看人生

哲学视角看人生 俞吾金浙江萧山人,哲学博士,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和国外思潮研究中心(国家985重点研究基地)主任、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主任、复旦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席暨人文社科学部主席、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国务院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主要研究外国哲学和国外马克思主义,在已出版的科研成果中,有11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含省部级)一等奖。 我国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说过,哲学就是对人生意义的探究。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就像流星从天际划过。怎样使自己短暂的人生获得意义?换言之,怎样使自己不虚度此生?是我们每一个活着的人都应该思索的问题。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所说,未经反省的人生是可悲的。我们应该学会反省自己的人生,使它变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选择怎样的人生 生命的价值就在于它是短暂的,正因此,它才值得每个人珍惜。人生三岔路口需要行路者做出准确的选择,而准确的选择需要眼光,这种眼光则来自哲学。 我曾经在课堂上问学生:“你们能说出几个父系祖先的姓名?”一般大家只知道自己父亲、祖父的姓名,对曾祖父的姓名

已经茫然无知了。我把这种状态称作“有姓名的匿名状态”。意思是说,尽管先辈们都有自己的姓名,但既然已被自己的后辈所遗忘,所以他们实际上处于“无名”的状态之中。 在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墓碑上,刻着如下两句话: 在这里,伟大导师将流芳百世, 青年人啊,要想想怎样使自己英名永存! 生命在时间的长河悄悄展开,也在时间的长河悄悄消逝。尤其是在网络和信息化时代,大家都在为生计而奔忙,但我以为,有必要匀出半天时间,把手机、电话、电脑都关了,坐下来认真思考一下:人活在世界上的意义是什么?怎样度过未来的岁月?无论如何,我们应该从那种得过且过、浑浑噩噩的生活方式中超拔出来,对生命和人生采取自觉反思的态度。 生命是短暂的,也是珍贵的,正是这一点引起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感慨和遐想。其实,生命之所以珍贵,正因为它是短暂的。按照黑格尔的观点,人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已与死亡相伴随了。在自然界里,一块石头之所以能无限地存在下去,正因为它是没有生命的。凡有生命的存在物必定会死亡。在这个意义上,有生命的个体去追求长生不老,就好比堂吉诃德要向风车挑战一样,因为除非他是无机物,比如一块石头,否则,他就会死亡。死亡是无可避免的结果,是任何个体都必定会遭遇到的结局。 其实,只要深入地加以思考,就会发现,长生不老正是无聊、单调、荒谬的同义词。不然,在古代的神话传说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仙女宁可从天宫里逃出来,到凡间去过普通人的短促的生活?法国哲学家萨特的情妇波伏娃曾经出版过一部小说《人都是

当代心智哲学研究的12个问题及其他

#科学与哲学#(5哲学动态62006年第1期)当代心智哲学研究的12个问题及其他邱惠丽(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北京100084) [中图分类号]B0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862(2006)01-0046-05 自古希腊文明时期起,人类就开始了对心智(m i n d)奥秘孜孜不倦的探索。然而,在20世纪后半叶之前,心智在哲学中的研究一直处于非主流状态。在过去的30年里,这种情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心智哲学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论题之一,它带动和涵盖了其他许多哲学分支的研究。心智哲学的当代领军人物之一、美国著名哲学家塞尔(John R.Searle)甚至指出:/50年前语言哲学被认为是-第一哲学.,现在这一位置由心智哲学所取代。0[1]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塞尔在他的新作5心智6一书中总结了当代心智哲学应该加以深入研究的12个基本问题,这些问题是在笛卡尔传统心智问题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尽管心智哲学并不仅仅局限于这12个问题,但其他问题可以说是这12个问题的延伸。塞尔关于这些问题的论述也是很有启发性的。 一哲学研究对象转向心智的原因 哲学的对象为何转向心智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哲学家们已经普遍意识到,对许多哲学问题的理解依赖于对最基本的心智过程的理解。例如,语言对现实的表征依赖于大脑对现实的表征,语言学中谈到的表征只不过是更加基本的,诸如信念、愿望和意向等心智表征的延伸。对语言问题更加深入的研究,有赖心智能力的研究。其二,从知识增长的角度来说,知识的增长使我们更加关注实质性的、建设性的哲学。而这种哲学始于对人类心智本质的认识,因为心智是联系自我与世界的桥梁。如果将心智作为哲学研究的中心,那么哲学原来关注的一些问题,诸如语言的本质和意义、社会的本质、知识的本质等都将变为人类心智普遍特征的一个具体实例。其三,认知科学的崛起为哲学开辟了全方位的研究领域。认知科学是由交叉学科群发起的,涵盖了哲学、心理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和人类学等众多学科。认知科学家们彼此合作与交流,通过多学科理论及实验的协作与整合,极大地促进了人类对心智本质的理解。心智哲学也因认知科学研究成果的推动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从而成为当今西方哲学中最具活力、最富挑战的研究领域之一。 二笛卡尔的心智哲学 一般认为,现代西方心智哲学是从笛卡尔开始的。笛卡尔最著名的学说是/心身二元论0,这一理论表现为两个层面:一是实体层面,即心智实体与物质实体(身体)的对立;二是性质或属性层面,即心智的属性/思0与物质的属性/广延0相对立。笛卡尔认为,两个层面的对立是绝对的,不具有还原性。 笛卡尔的/思0是普遍意义上的/思0或/意识0。也可以说,笛卡尔的/思0是各种/意识0活动的总称。在笛卡尔那里,/我思0的真正含义是/自我意识0。用笛卡尔的话说,就是/在我

在与当代西方哲学的对话中

在与当代西方哲学的对话中阐发马克思学说的当代意义 □ 王德峰 内容提要 在当代人类状况所提供的历史条件中重新领会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对于正确把握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具有关键的意义。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是对西方哲学的知识论传统的扬弃,而当代哲学诸重要学派的核心论题正是知识的存在论性质问题。历史唯物主义的存在论境域开启了当代西方哲学的基本论域,因此,马克思学说与当代西方哲学的对话是当代人类思想努力的题中应有之义。 关键词 马克思的哲学变革 当代哲学危机 历史唯物主义的论域 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西方哲学 作者王德峰,男,1956年生,哲学博士,现为复旦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研室教授。(上海 200433) 一 由于近年来人们对当代哲学与近代哲学之间的区别有了更为明确的认识,在近代哲学的框架内解释马克思学说这一历来的做法,已成为一个不应再被忽视的问题。尽管人们一直强调马克思完成了一场哲学上的变革,但是对这场变革的解释本身往往正是对变革的遮蔽。当然,这种情况也符合解释学原理:一切对于思想文本的解释都依存于时代的生存条件本身所形成的境域。对马克思思想的深入认识,同样需要现实历史进程提供出使之成为可能的境域。 现在,这种境域业已形成。特别是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痛苦之后,西方思想界普遍意识到了近代启蒙思想的抽象理性主义传统与当代文明的根本病症之间的本质关联。这就从根本上激发了对西方整个哲学传统本身的批判。正是这种批判成了现今西方主要哲学派别的灵感之源。我 们可以列举当代西方重要的思想家,如胡塞尔、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福柯等等,他们无一不是从自己与哲学传统的批判性关系处入手来阐发自己的新见解。 西方哲学传统正在经受深刻的反省。在海德格尔看来,哲学已经终结,它终结于当今科学。其实,不仅是当今科学,而且是当今世界的日常生活原则,都意味着传统的知识论路向上的哲学之完成。当哲学如此这般地完成自身之后,近代意义上的“真理事业”便随之消失。我们应当为之感到遗憾还是庆幸?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分歧很大,关涉对当今世界的基本评判,关涉对于“真理”、“人类历史”、以及“社会进步”等的基本认识。这些根本问题在当代哲学的重要作品中都作为未曾得到过真正解决的问题而重新被追问,这便意味着传统哲学正在其根基处经受着考问。特别是,一旦谈及真理,是否就必定会陷入所谓已经过时了的“宏大叙事”、 “解放话语”?但是,倘若弃绝一切有 9 2004年第3期N o.3,2004 浙 江 社 会 科 学 ZHEJIANG SOCIAL SCIENCES 2004年5月 May,2004

哲学社会科学前沿问题研究报告

?哲学社会科学前沿问题研究 导论 哲学社会科学是关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 哲学属于人文科学。 人文科学(humanities)是由研究人类情感、道德和理智的各门学科组成的科学体系,如哲学、历史、文学、语言、艺术等都属于人文科学。 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体系。它的任务是研究与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科学所涵盖的学科: 政治学 经济学 法学 社会学 …… 社会科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科学包含人文科学在,狭义的社会科学则不包括人文科学。 哲学社会科学其实就是指广义的社会科学。 今天主要讲以下问题: 一、何谓哲学社会科学前沿问题 二、我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的新思潮 三、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前沿研究的几个重大问题介绍 四、如何进行哲学社会科学前沿问题研究 ?一、何谓哲学社会科学前沿问题 哲学社会科学前沿问题就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新思潮、新方法、新理论、新观点。前沿问题多指学术发展中的新领域、新探索。 热点问题是一段时间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在一定时期会有一定的重合。 所谓前沿,应该是由学术本身的逻辑发展出来的,并且能够在后来的学术发展史中,成为人类知识积累过程的一个

阶石;所谓热点,是因应一时一地人们的社会需要引出的兴奋点。 ?大学2003年5月出版、由韦伟撰写的《当代哲学社会科学 理论前沿若干重大问题》。 ?还有各个专业领域前沿问题研究的著作也很多。 ?这些著作所介绍的前沿问题大体有以下几类: 1.哲学社会科学的新思潮 哲学社会科学的新思潮既有国的、也有国外的。有些所谓新思潮并非真正是“新”的,有的在国外已经发展几十年了,但刚刚在国兴起;有的原来就有,但目前又成为人们研究和关注的热点。 如:新儒学、西方马克思主义、新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第三条道路、后现代主义等等。 2.哲学社会科学的新方法 有哲学社会科学新方法所引起的哲学社会科学的进步、革命。 如由系统科学方法论所引起的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新认识、新解释。 系统科学、信息科学、控制论、自组织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博弈理论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引起革命性的变革。 3.哲学社会科学的新观点 哲学社会科学的新观点是最近人们在学术研究中提出的一些新的观点、畴。 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科学发展观、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以人为本、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生态文明、中国公民社会建设,等等。 4.哲学社会科学的新视野

哲学视野的以人为本

哲学视野的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制定和实践其他一切政策的基点,在正确界定以人为本的概念后把以人为本和以人类为中心、以个人为本和以物质为本(忽视价值存在)等错误观点区分开来,在超越主客二体截然对立的基础上实现对以人为本的深层体悟:以人为本就是以天人合一的和谐人为本。 标签:以人为本;主客对立;天人合一 近年来,以人为本思想受到广泛关注和热烈的讨论,尤其是党的十七大确定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之后,其理论更是成为热点,本文从哲学的角度理解以人为本的相关理论问题,辩明以人为本还存在的诸多认识误区,笔者认为只有超越主客二分才能深层体悟以人为本。 一、以人为本的界定 对以人为本的理解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怎么样理解“人”,一是怎样理解“本”。对于“人”和“本”不同的理解,得到的以人为本的答案就各不相同,甚至彼此冲突。 (一)对以人为本中人的理解 何谓人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单就哲学而言,由于哲学家不同的世界观对人也有不同的看法,大致可分为三种:人是神的创造物;人是自然的人;马克思认为,人是实践自觉解放自我的主体,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精神存在物的统一体。因此,以人为本也就不能偏费任何一方。 (二)以人为本的本的理解 笔者认为,以人为本之本只能是价值论意义上的本,而不可以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本,人不可能成为世界的本质,世界对于人而言是先在的和自足的。 以人为本的本只能是价值之本,也就是把人的价值当成人类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不用回答人、神、物之间谁产生谁,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有学者认为,以人为本的提出是“物本论向人本的转换”[1],然笔者认为,只能从价值体认上理解这种转换,否则将会有失偏颇,还有学者提出本应该理解为“终极意义上的本”,“历史意义上的本”[2]等不尽相同的看法,但笔者认为,不管提法如何不同,坚持价值意义的视角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 综上所述,以人为本就是从价值论角度坚持人的利益为根本,这种人是自然人和社会人的有机统一,个体人和人类的人、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统一,落实到具体人身上则是自然存在,社会存在和精神存在相统一的人,简言之,就将人的全部和全

《当代西方哲学》笔记

《当代西方哲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张之沧林丹编著 第一章反理性主义 第四节与理性告别 P60 现代理性除了盗用国家权力以外,是纯粹的抽象和清谈。多样化才真正体现人类文化的本质,对人类的生死存亡才真正有益;单调和齐一不仅减少人的快乐和智力、情感与物质上的源泉,本质上也是违背人性的。但现实社会却存在反对多样化的强有力传统,主张必须用道德法则和物理规律对多样化进行限制。 理性缺少多样化,也就缺少自由。相反是经常地“利用乏味的口号、空洞的原理来兜售一种有条理、有意义的世界观,但却不能激发起人类自由,只能是孕育奴隶制度”。因为自由是不能以任何理性主义的教条为基础的;更不能通过强制手段实现;只能通过辩论、投票和无约束的实践,使得人人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啊,才能变理想为现实。 第二章生命哲学 第二节后现代的生命观和身体论 P77 关于身体受精神奴役的最突出表现就是:国家法律对囚犯往往是以惨不忍睹的酷刑和极端残暴的处决,诸如肢解、车裂、火烧、绞刑、砍头、四马分尸等形式。这些对身体的毁灭形式既过分地暴露人类精神的专横、暴虐、报复心以及用刑罚取乐的残忍,也证明人类意识的肤浅和无知,没有认识到被惩罚和处决的身体的无辜,以至法国思想家马布利曾为身体大声疾呼,鸣冤叫屈,他说:人类犯罪,“如果由我来施加惩罚的话,我一定打击的是诡计多端的灵魂而非朴实直白的肉体”。因为肉体只做它需要做和应该做的事情。只有灵魂才无休止地制造着各种贪欲和灾难。 第三章新老实用主义 第一节詹姆士和杜威的实用主义 P94 他(詹姆士)说,事物是人造的,世界是可塑的,真理也都是人为的。“我们的是非、惩罚、词汇、形式、成语、信仰,全都是不断创造出来的。” 第十二章宗教哲学 第一节宗教哲学的缘起 P410 早在19世纪,黑格尔就在《宗教哲学讲演录》中,从哲学的高度探讨了宗教问题,系统地论述了他的宗教哲学思想。正是在那里他系统地阐明了宗教关注的一些基本问题,诸如日常生活中经常令人恐惧不安的短暂性和相对性问题,宗教试图确立永恒性和绝对性的概念,以抚慰人类痛不欲生的心情。针对宇宙的神秘性和人类的起源与归宿等问题,宗教提出创世说。针对人世间无处不在的矛盾、冲突和斗争,宗教试图借助一种万能的力量和深邃的思想以消除一切矛盾,让人类获得永恒的和谐与宁静。针对人类中普遍存在的脆弱的情感、对生的渴望、对爱的追求、对未来的向往、对死亡的恐惧等,宗教试图建立一种能够容纳众

“人性善”的发明——孟子的心灵哲学

“人性善”的发明——孟子的心灵哲学王阳明后学中有一个罗近溪,叹羡孟子发现了人性中的“善” 。他这样说,自然有他的含义,不过,性善论的发明和发现,确实是孟子的伟大之处,此人性就是人的最本己的存在。对于人,孟子曾作过这样的探讨,口能食,目能视,耳能听,身体对外物能有所感觉,这是人所共同的。进一步说,口能食,且能辨别味道的好坏,于是人们都期望于美食,目能视,且能辨别色之美丑,于是人们也期望于美色;耳能听,且能辨别声音的美恶,于是人们也期望于悦音;身能够感受,且能辨别舒适与否,于是人们也期望于身体的安逸。这也是人们所共通的。孟子承认这些是人性中的本来就有的,“形色”也是天性嘛。不过这些并非人类最本己的存在,耳目之欲,最终诱发人们对外物的欲求,当耳目逐物为物所“引”时,人的本己存在已经丧失了。所以孟子把耳目口体之欲称为“小体” ,就是人之一身中小的部分。那么,“大体”何在?“大体”则在于心灵。故此,我们把孟子的哲学称为心灵哲学。 关于心灵,孟子强调其两个层面,一为情感的,即“四端”之心;一为知性的,即“思” 之心。正是通过这两个层面,孟子发现了人的最本己存在即人性之善。 所谓“四端”,是指儒家所信奉的仁义礼智四种道德准则内在于心灵的四种表现,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 ,其中,“恻隐之心” ,即仁之端,又称为“不忍人之心” ,是最核心的部分。我们知道,“仁”是孔子所开创的儒家哲学的重要内容,在孔子那里,“仁” 的最原初的含义是父母亲情之爱,孟子则把这种亲情之爱进一步普泛化。如他在提到“恻隐之心” 时所举的例子,当我们看到一个小孩子在井边玩耍而将要掉入井里时,第一个念头就是要去救他,此念之萌动就是恻隐之心的发动,并非出于某种功利的考虑。孟子此例中所说的是小孩子,我想这一点并非偶然的,其实,“恻隐之心”就是人们的生命情感,我们对于生命的情感最能够集中体现在小孩子身上。还有一个例子,即孟子因齐宣王不忍闻被杀之牛之哀鸣而指示其“仁” 心,说的也是生命情感的问题。这正是孟子继对“仁” 的亲情之爱的特性规定(如孔子)与自然情感的特性规定(如子思)后,所发明的“仁”的生命情感的特性,这一点特别为后来的宋明理学所强调。当然,孟子是在接受亲情之爱的基 础上进一步发挥“仁”的生命情感的特性的,这充分说明了“仁”对于人的普泛意义,所谓“仁也者,人也”(《孟子?尽心》)。这种情感是完全内在于人的心灵的,故此,“仁,人心也”。正是在此意义上,孟子说人性是善的,所以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孟子?告子》)“情”就是指“情感” (有人以此处“情”是“情实”之情,即“真实情况” ,也不错。其实,“情”所内涵的“真实”的意义,恰恰在语言学的意义上说明了“情”在中国哲学中的重要意义与地位),“善”是事实如此。 “善”虽为事实,但它作为普遍性原则在此并未得到保证。还是齐宣王看杀牛的例子,他不忍闻其哀鸣、见其颤栗,故令人放过此牛,而用一头羊来代替。其实,杀牛杀羊何异?孟子有一个解释,齐宣王看到了牛但没有看到羊。因牛之凄惨而生恻隐之心,正说明此“本心”、此“善”的事实上的普遍性。未见羊而以为杀羊无妨,正是此心的放失,就是说没有能够自觉地推广、扩充此心、此善,这也是一般人的事实情况,孟子谓之“放心” 。如孔子,有仁又有知,如子思,有诚又有明,如《大学》,有“止于至善”又有“知止” 、有“明德” 又有“明明德” ,孟子也强调知性的自觉,并有其独特的概念即“思” 。此“思”也是普遍地内在于人的,“心之官则思” (《孟子?告子》),是说其内在性;“此天之所与我者” (同上),是说其普遍性。此思完全是反观内省式的,是本心的自思、自觉,所以说“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同上)。由自思、自觉乃至自得,完全是道德主体自身的事情,故在此意义上,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 。当然,这一点并非每个道德实践主体都能够完全自觉、自明的, 故前代圣人所先知先觉的就成为可以宝贵的经验。当然先圣先贤们所知所觉也不在我们的所知所觉之外,只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地修养实践。如上所述由情感所涵容的善、由知性所包容的思,都是我们能知能觉的内在依据,此外尚有进一步的修养工夫,比较具有典型特征的就是“养浩然之气” 、“存夜气”。此修养论看似神秘,其实所谓养气,无非使道德行为完全成为本己的东西。由情感而至知性的自觉,由此有意识的自觉又完全贯彻于人的意志、感性的层面,如此,道德之自觉完全如水之行、火之燃,是人性自然而然的流露、衍生。“浩然之气”不仅仅是可以贯穿于道德主体自身的东西,同时也充塞于天地万物之间,这就涉及到孟子的天人之学。 1

类哲学:一种新的哲学视野(一)

类哲学:一种新的哲学视野(一) 【内容提要】“类哲学”是一种人的思维方式,它关注人的存在及未来走向,分析现实的人及其存在,确立起哲学思考人的存在的新的思考维度。它的提出,并不是纯粹思想意识的产物,其最深厚的根基是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对马克思“实践”概念的重新规定和说明。在一定意义上,“类哲学”具有“导向”的作用,引导着人类走向美好未来。 【关键词】类哲学/物的思维方式/人的思维方式/实践思维方式/类存在 【正文】 高清海先生提出“类哲学”,旨在摆脱哲学史上人总是被抽象化理解因而失落了人这一理论困境,思考当代人的生存问题。“类哲学”破除了传统哲学以物的方式理解人的思维方式,确立起以人的方式理解人的思维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对人的存在问题作了新的思考和说明。本文试对这两方面加以论述。 一、物的思维方式与实践思维方式 高清海先生提出“类哲学”的基本思路就是,从马克思的实践观点出发,分析现实的人及其存在,用人的方式理解人,确立起哲学思考人的存在的新的思考维度,取代传统哲学的思考维度。为此,他比较了物的思维方式和人的思维方式。 物的思维方式是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它面向人的外在自然,习惯于从日常经验和实证科学的视野,用形式逻辑的方法去理解把握对象,本质上是一种对象性思维。这种思维方法原本只适应于理解物的存在方式,但在人们崇尚科学理性的时代,却成了理解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唯一思维方式,形成了以物的方式说明人的问题的哲学传统。这就是哲学史上人总是被抽象化理解的主要认识论根源。 高清海先生指出,物的思维方式用观照自然的方式观照人,主要体现为三方面:其一,从人的发生学上理解人。即寻找先定的本体,并由此引出人的本性规定。这也就是传统本体论思维模式;其二,以对象化的思维方式,在人与物的区别中把人拆零,从不同于物的特性去规定人的本性;其三,在人的诸多本性规定中寻找一种起决定作用的本性,把人理解为由这一特性所支配的存在物。实际上,这三者都是认识物的“对象意识”,其固有的思维特点,使“本不能对象化的人对象化”(注:陆杰荣:《类哲学:哲学维度的思考方式》,《学术月刊》1997年第3期。),使不是纯自然化的人纯自然化。因此,以物的方式并不能真正全面地说明人的存在问题。如果人类囿于这种思维方式,可能会致使人的科学理性片面发展,因而引起诸如战争危机、能源危机、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等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问题。 人的存在方式的独特性决定了,只有用人的方式观照人,才能真正理解人。高清海先生深刻地认识到,人虽来自于自然界,但同时又超越于自然界;人虽有自然生命,但同时又有超自然生命;人作为人,超越了物的“自在存在”,成为“自为存在”;人不断地将外在自然界变为人的“无机身体”,建立起与万物一体的开放性存在,使有限的生命获得了无限的意义。总之,人成为人,已是一种超越性存在,不能被简单归结为一物,用说明物的方式说明不了人的存在问题。高先生认为,人的自为生命是在实践中不断创生的,应从“实践”观点出发说明人的问题。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必需的生活资源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4页。)马克思这段话的含义,就是强调以实践的思维方式说明人的存在。 应该说,高清海先生把实践思维方式定义为人的思维方式,是对马克思“实践”概念的重新规定和说明。在我国传统哲学教科书中,实践仅仅被归结为与理论相对的认识论范畴,本质上还是从属于物的思维方式。按照这种规定,实践只能说明理论问题,无法说明人的问题。高先生把实践定义为“人的方式”,就从根本上改变了实践的意义。实践不仅具有认识论的意义,它还是关于人的生活世界的范畴,实践的认识论意义是从属于实践的人的生活世界的规定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今中国发展(马哲)

马克思主义与当今中国发展 如果说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那么中国的发展,就应该是我们自己应该要完成的责任,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去看它,我有话要说。 用联系的观点分析贸易保护主义 现今,中国已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是中国继70年代末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的第二次对外开放,对中国今后的经济发展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使我们明白,既要对外开放市场又要保护民族工业。开放型适度贸易政策是建立在对外开放基础上的有目的、有选择的保护,并不是什么肚缶龋护,更不可以保护落后的产业或企业。故而,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贸易领域中形成的以非关税壁垒为主,以关税壁垒为辅的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其特点是:打着公平贸易的旗号、利用WTO规则实行贸易保护,依据国内法履行国际条约,利用区域贸易组织保护成员国利益,保护手段更趋多样化,制定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这种新贸易保护主义尽管其历史不长,但因其形式的多样性、手段的有效性和技术法规的合理性而被各国政府所青睐。我国虽已初步建立起有自己特色的壁垒体系,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和差异性尚有待于完善和提高,政策的艺术性有待加强,技术手段的多样性则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新贸易保护主义是自由市场经济国家的末路,不可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金融危机!面对共同的危机,需要的是同舟共济、共克时艰,任何试图独善其身、走出困境的想法和做法都是幼稚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

和变化发展的,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及其发展的各个阶段、过程都是相互联系的;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着;而世界,本身就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的整体。因此,任何单个国家和地区都不可以靠单边的贸易保护发展自己。 当今世界的经济是一个联系的有机体,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立存在。我国的贸易是世界贸易的一部分,会对世界贸易起作用,同时,世界贸易的形式也会影响中国的贸易。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世界贸易组织(WTO)坚持以市场经济为体制要帮求、以贸易自由化为原则,任何单个国家的贸易保护都会带来双重伤害——不仅伤害了出口国的利益,也会伤害那些本想保护自己的进口国的利益。美国国会通过的新经济刺激方案,被世人认为是贸易保护主义的典型,其做法不仅难解当前美国的就业困境,并且对外贸易必将受到严重打击,并将进一步加剧经济形势的全球蔓延。但美国假如放弃贸易保护主义,低价的进口产品不仅使国民大受其益维持旺盛内需,并且大量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可以弥补国内储蓄率低下之不足。 在当前的全球经济形势中,抵制贸易保护主义比任何时候都显得 更为迫切 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国家参与世界经济的程度和范围,成为衡量该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要想发展自己的经济,就必须逐步开放市场,把中国的市场纳入到整个世界市场经济体系中去,而不可以独立于这个体系之外,并应进一步提高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

1 心智哲学与心身关系

1 心智哲学与心身关系 心智哲学是研究意识的本质、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问。心身关系是心智哲学中的根本问题之一,对于心身关系问题的研究构成了心智哲学理论的基础性部分。 1.1笛卡尔的心身难题 笛卡尔的“心身二元论”把西方哲学中古老的心身关系问题尖锐地提到了哲学家们的面前,从而开启了近代以来的心智哲学,构成了当代哲学的重要理论来源。其心身问题分为心身区别问题和心身统一问题,从其对这两问题的论证过程来看,它决定了近代心智哲学基本的理论取向。 1.1.1心身区别问题 笛卡尔认为心身区别问题是要解决必然和自由的关系问题,并且把对其区别的论证看作是形而上学的主要内容。他进而认为,除了自伽利略以来的机械唯物论把世界看作是由必然性支配的决定论体系外,还应该有自由存在,人的灵魂、心灵或意识所属于的自由的领域。因而世界被分为两个平行的方面,一方面是由机械规律支配的物质自然界或物体;另一方面是自由的精神领域即心灵。笛卡尔的二元论最显著地体现在人身上:人是心灵和肉体的复合体,是有理性和意识的动物,它的全部本质是心灵;而人的肉体则像其他动物一样,不过是一种复杂的、无意识的机器,它服从于机械运动的规律。他试图将机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必然和人类心灵独立性的自由结合在二元论中。 笛卡尔对心身的区别给出了三种证明。 第一,从普遍怀疑来证明。为了给科学寻找坚实的基础,他怀疑一切可以怀疑的东西,决不把未发现其真实基础的东西作为真的加以接受。 通过普遍的怀疑,笛卡尔发现唯一不可怀疑的真理就是“我思故我在”。 在这个普遍怀疑的过程中、他证明了心身有如下三点区别:(1)肉体,一切有形事物和外部世界的存在都是可以怀疑的,而心灵或灵魂的存在是不可怀疑的,因为我不能怀疑作为一个思想者的我自己的存在。(2)形体可分,思想与我一体不可分离,我的全部本性或本质就在于思想。(3)心灵或灵魂比身体更容易认识。对灵魂的认识是对自我意识的一种直接知识,而对于外物实体的知识是一种间接知识。 第二,从本体论来证明。笛卡尔断言,心灵和形体在本体论上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实体。各实体的本质、属性和样式各异。心灵的本质是思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