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公示-流域径流形成与转化的非线性机理-夏军资料

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公示-流域径流形成与转化的非线性机理-夏军资料

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公示-流域径流形成与转化的非线性机理-夏军资料
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公示-流域径流形成与转化的非线性机理-夏军资料

通过专家推荐申报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公示内容

一、项目名称:

流域径流形成与转化的非线性机理

二、专家推荐意见:

推荐专家姓名:崔鹏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职称:研究员

学科专业:自然地理与水土保持学

推荐意见:流域径流形成与转化过程极其复杂,认清其规律对防洪和水安全十分重要。传统方法多基于线性系统理论,导致径流估算较大误差。以夏军院士领衔的团队通过多年研究与探索,在径流形成与转化的非线性机理方面,做出了有新的发现与创新的成果:(1)发现了径流形成的产流量与土壤湿度、降雨强度和不同下垫面特征参数组合的指数规律,揭示了非线性系统响应函数的水文物理机制,创建了水文时变增益非线性模型(TVGM),解决了径流非线性精准估算的理论难题。(2)发现了非线性水量转化中关键的土壤蒸发与总蒸腾比例,建立了叶面积指数、表层土壤含水量与土壤蒸发/总蒸腾比例之间的函数关系,揭示了径流形成中系统界面过程水分与能量非线性交换机制。(3)创建了流域分布式时变增益非线性模型(DTVGM),揭示了流域径流形成过程与流域下垫面、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影响的响应机制,提出了量化水文模拟不确定性新的方法。该研究8篇代表性论文总他引719次,其中SCI他引579次;2004年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14年获国际水文科学领域的最高奖“国际水文科学奖-V olker奖章”。成果应用到我国江河湖库防洪减灾、水量水质联合调度以及重大调水工程管理,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将上世纪著名国际水文学家J.Dooge提出的《水文系统线性理论》提升到水文系统非线性理论新的高度,推动了水文科学基础研究和理论的发展。推荐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壹等奖。

推荐专家姓名:林学钰

工作单位: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职称:教授

学科专业:水文地质和环境水文地质学

推荐意见:项目组成员通过多年合作,紧密围绕流域径流形成与转化机理以及时变非线性这一国际水文科学发展的前沿问题,取得了国际上认可的、系统性和有创新性的成果:(1)通过复杂降雨-径流响应关系的识别,发现了土壤湿度、降水强度和不同下垫面特征参数组合的时变增益非线性径流形成指数规律,揭示了非线性系统响应函数的水文物理机制,创建了水文时变增益非线性系统模型(TVGM),改进了水文径流估算的理论与方法,显著提高了径流预测的精度,有效地解决了径流非线性精准估算的理论难题。(2)发现了径流形成过程非线性水量转化中关键的SPAC 系统土壤蒸发与总蒸腾比例,揭示了径流形成中SPAC 系统界面过程水分与能量的非线性交换机制,实现了径流形成过程模拟中水与生态在流域尺度的扩展。(3)提出了流域分布式时变增益非线性系统模型(DTVGM)及量化水文模拟不确定性的新方法,解决了单元系统径流形成非线性机理向流域空间分异扩展及其与多要素耦合的难题,揭示了流域径流形成过程与流域下垫面、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影响的响应机制。该研究8篇代表性论文总他引719次,其中SCI他引579次;获2004年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11年国际水资源管理杰出贡献奖和2014年国际水文科学领域的最高奖“国际水文科学奖-V olker奖章”。成果应用到我国江河湖库防洪减灾、流域水量水质联合调度以及重大调水工程的水管理,为水利水电工程安全设计、防洪减灾与水资源管理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发挥了突出的社会经济效益。推荐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壹等奖。

推荐专家姓名:汪集旸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职称:研究员

学科专业:地热、水文地质学

推荐意见:流域径流形成与转化过程是水文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时变非线性又是水文科学发展亟待解决的一个瓶颈问题。项目组围绕流域径流形成与转化的非线性机理,系统深入地研究了水文非线性系统理论,取得了国际上认可的成果。主要发现点:(1)通过水文观测与实验、机理揭示与实践,发现了受控于土壤湿度、降水强度和不同下垫面特征参数的时变非线性径流形成指数规律,揭示了非

线性系统响应函数的水文物理机制,创建了水文时变增益非线性系统模型(TVGM),解决了径流非线性精准估算的理论难题。(2)发现了非线性水量转化中关键的SPAC 系统土壤蒸发与总蒸腾比例,建立了叶面积指数、表层土壤含水量与土壤蒸发/总蒸腾比例之间的函数关系,揭示了径流形成中SPAC 系统界面过程水分与能量的非线性交换机制。(3)创建了流域分布式时变增益非线性系统模型(DTVGM),提出了量化水文模拟不确定性新的方法,解决了复杂条件下径流形成与转化若干关键技术难题。该研究8篇代表性论文总他引725次,其中SCI 他引577次;2004年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11年获国际水资源管理杰出贡献奖,2014年获国际水文科学领域的最高奖“国际水文科学奖-V olker奖章”。项目成果极大地推动了水文非线性科学的发展,应用于我国江河湖库防洪减灾、流域水质水量联合调度以及重大调水工程的水管理,产生了突出的社会经济效益。推荐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壹等奖。

三、项目简介:

本项目属地学水文地理学领域。流域径流形成与转化过程极其复杂,认清其规律对流域防洪和水安全关系重大。传统方法主要基于线性系统理论,导致径流计算较大误差,时变非线性一直是水文科学发展的一个瓶颈,亟待解决。项目组通过大量水文观测实验与资料分析,围绕径流形成的非线性机理、水与“土壤-植被-大气”(SPAC)界面过程机制、流域空间分异的分布式水文模拟及不确定性等关键问题,深入地研究了水文非线性系统理论,取得了国际上认可的成果。主要发现点:

1.在国际上发现了径流形成的产流量与土壤湿度、降雨强度和下垫面组合的时变非线性指数规律,揭示了非线性系统响应函数的水文物理机制,创建了水文时变增益非线性系统模型(TVGM),解决了径流非线性精准计算的理论难题。经全球60多个代表性流域的实际应用与检验,径流预报精度平均提高了45%,最大提高了63%。成果被世界水奖获得者Biswas教授评价为“发展了非线性时变模型,该创新研究有效地改进了水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认识”;被著名水文学者Ababou教授评述为“这是水文‘非线性和非稳态’方向的一个代表性成果”;国际水文科学协会(IAHS)主席Savenije评价为“发展的非线性时变系统水文学途径,推动了作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增长引擎的水资源管理的水文科学基础研究”。

2. 发现了径流形成非线性过程水量转化中关键的SPAC 系统土壤蒸发与总蒸腾比例,建立了叶面积指数、表层土壤含水量与土壤蒸发/总蒸腾比例之间的函数关系,揭示了SPAC 系统界面过程水分与能量的非线性交换机制,实现了径流形成过程模拟中水与生态在流域尺度的扩展。该成果被大量引用并被国际知名蒸散发专家Dorigo评价为“这是一项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在华北农业节水中大面积推广应用,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院士评价为“取得了每亩节水100毫米,粮食超1000公斤(夏、秋两季)的良好结果”,效益显著。

3. 创建了流域分布式时变增益非线性系统模型(DTVGM),解决了单元系统径流形成向流域空间分异扩展及其与多要素耦合的难题,揭示了流域径流形成过程与流域下垫面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影响的响应机制,提出了量化水文模拟不确定性新的方法。成果被国际IAHS陆气耦合委员会主席Gupta评价为“是理解流域水文过程相互作用关系、评估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后果的重要途径”。成果应用到我国江河湖库防洪减灾、水质水量联合调度以及重大调水工程的水管理,产生了突出的社会经济效益。

8篇代表性论文总他引725次,其中SCI他引577次,单篇最高SCI他引151次。由于夏军在水文非线性理论研究的贡献,2014年获国际水文科学协会(IAHS)、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世界气象组织(WMO)联合颁发的国际水文科学领域最高奖“国际水文科学奖-V olker奖章”,被评价为“在水文科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并且应用他的研究和水文学知识,使得社会受益”。

四、客观评价:

1.对发现点1(径流形成的时变增益非线性机理)的评价

径流形成与转化的非线性机理研究是国际水文科学领域的世界性难题之一。夏军及其团队在国际上提出了时变增益产流的非线性机理与模型,得到国际水文和同行认可和高度评价,相关的第三方评价如下:

(1)世界著名Stockholm水奖获得者Biswas教授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2011, Vol. 28, No. 2, p393)和IWRA Newsletter(2011, Vol. 24, No. 4, p 2)评价:“夏军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发展了一种非线性时变系统模型,经受了全球不同气候区60多个流域的检验。该项研究明显改进了‘水-土-环境-人类-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的认识、气候变化对水资源规划与管理过程的影响以及

河流的科学管理”(英文原文见附件7-2)。

(2)国际著名水文学者、法国图卢兹大学R. Ababou教授在Journal of Hydrology(2000, Vol. 238, No. 3-4, p123-148)评述:“夏军提出了基于Meixner 函数和水文约束的最优系统识别,是一种信息量丰富的水文非线性系统方法,…,这类降雨-径流模型可视为水文‘非线性和非稳态’方向的一个代表性成果”(英文原文见附件2-1)。

(3)国际水文科学协会(IAHS)主席Savenije在授予夏军2014年国际水文科学奖的颁奖词(IAHS Newsletter 108, 2014)中评价“夏军发展的非线性时变系统水文学途径,推动了社会经济可持续增长引擎的水资源管理的水文科学基础研究”(英文原文见附件7-4)。

(4)国际水资源管理研究所(IWMI) Jayatilaka教授在Journal of Hydrology(2003, Vol. 273, p81-102)在评述代表论文1指出:“流域时变增益并非常数,而随流域湿度和雨强等影响因素不断变化,其中土壤湿度是一个关键的制约因素。在斯里兰卡的研究与应用说明了该方法在描述梯级水库灌溉系统的供水非线性系统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英文原文见附件2-2)。

(5)知名水文学者Guo S.L.教授在Journal of Hydrology(2007, Vol. 333, No. 2-4, p504-506)撰文引用和评述(代表论文1、2):“夏军提出的水文非线性扰动模型(NLPM-API)已广泛应用到世界多个流域检验,该模型的特色是分布式物理过程-系统方法相结合,需要的数据量少而适应性广,对资料短缺的发展中国家的应用尤为重要。该模型可区分季节变化、产流、汇流的非线性影响,显著提高水文预报的精度,明显优于水文线性系统模型。它是一个集气候季节时变、产汇流非线性机制耦合的非线性系统,有很强的优势”(英文原文见附件2-4)。

(6)知名水文学者Sajikumar N.教授在Journal of Hydrology(1999, Vol. 216,

p32-55)在评述代表论文2指出:“流域降雨-径流关系是水资源工程应用和管理最为重要的部分,但是面临观测资料不足等问题,…,夏军等建立的Volterra泛函卷积模型能广泛应用于降雨-径流关系的模拟”(英文原文见附件2-3)。

(7)加拿大工程院Simonovic 院士在Water International(2002, Vol. 27, No. 1, p1-2)撰文评述:“夏军提出了一种流域水文非线性系统方法,他和专辑中其他作者发表的5篇论文,发展了洪水预报和供水管理的战略与分析途径,对水管理的非工程措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英文原文见附件7-9)。

2.对发现点2(径流转化过程的蒸散发非线性机理)的评价

蒸散发是径流形成与“五水”转化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项目组通过大量实验研究,发现了蒸散发与叶面积指数、土壤湿度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提出了与作物生长过程时空变化相联系的蒸散发估算模型,相关的第三方评价如下:(1)国际蒸散发学者Dorigo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2007, Vol. 9, p165-193)评价为“关于以蒸散发为核心的生态水文研究多限于小尺度,莫兴国等人发展了基于遥感信息反演的LAI驱动的区域尺度生态水文模型,应用到华北平原的冬小麦夏玉米产量预测,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工作”(英文原文见附件2-7)。

(2)国内相关学者Hu等关于植被蒸腾和蒸散发以及E/ET的研究,引用了项目组发表的SPAC水量转换的实验结果(代表论文5)。在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2009, Vol. 14, p1410-1420)评价为“Liu et al. (2002)等相关的系列研究发现了E/ET与植被LAI之间的非线性指数关系”(英文原文见附件2-6)。

(3)国际学者Shahrokhnia教授(2013, Vol. 114, p495-510)在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杂志上发表了关于半干旱地区农作单层和双层作物蒸散发的研究成果,评价为“通过小麦蒸散发两期实验研究,发现生长期内土壤蒸发总量占同期总蒸散的29.8%和30.2%。这些成果证实了Liu et al.(2002)等在10年前提出的土壤蒸发占同期总蒸散比例的规律”(英文原文见附件7-10)。

(4)发现点2的研究成果在华北农业节水中大面积推广应用,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院士评价为“取得了每亩节水100毫米,粮食超1000公斤(夏、秋两季)的良好结果”(原文见附件7-6),效益显著。

3.对发现点3(流域分布式时变增益非线性模型与不确定性)的评价

流域降雨-径流形成与转化具有很强的时空变异性。项目组发展了分布式时变增益水文水资源模型与不确定性分析方法,相关的第三方评价如下:(1)国际IAHS陆气耦合委员会主席Gupta教授等人在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2010, Vol. 46, W08507)撰文,引用了项目组关于定量区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影响的研究(代表论文3),评价了Xia J.等提出的流域分布式时变增益模型,认为“该模型简单有效,是理解流域水文过程相互作用关系的重要途径,适用于评估流域特性变化、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后果”(英文原文见附件2-5)。

(2)国际Mark R. Lethbridge教授等人在Environmental Modeling and Software

(2015, Vol. 68, p83-97)撰文,引用了项目组关于水文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及量化不确定性的研究成果(代表论文8),评价为:“该方法集成了辨识参数不确定性分布与组合的LP-t和Morris算法,能更有效地分析参数敏感性,显著提高了计算效率”(英文原文见附件2-8)。

五、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六、主要完成人情况

七、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项目第一完成人夏军教授自1985年博士毕业以来一直在武汉大学(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工作,长期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2000~2005年应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百人计划”,2006~2011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工作,2011年12月至今在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工作。

项目第一完成人夏军参与了项目第二完成人刘昌明院士主持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化与可再生性维持机理/G1*******)等项目,并合作发表多篇论文,包括代表性论文4等;合作关系见附件5-1、5-2、5-6;

项目第三完成人莫兴国研究员参加了夏军为首席的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华北地区水循环及水资源安全研究/KZCX2-SW-317)研究,合作关系见附件5-1、5-8;

项目第四完成人王纲胜参与了项目第一完成人夏军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变化环境下跨流域分布式水循环模拟及其不确定性量化研究/40730632)等,合作发表代表性论文3。合作关系见附件5-2、5-3。

项目第五完成人占车生参与了项目第一完成人夏军主持的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技术研究与集成项目示范/2009ZX07210-006)等项目,合作发表代表性论文8。合作关系见附件5-4、5-5、5-7。

第一完成人签名:夏军

完成人合作关系情况汇总表

承诺:本人作为项目第一完成人,对本项目完成人合作关系及上述内容的真实性负责,特此声明。

第一完成人签名:夏军

八、知情同意证明:

兹有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占车生副研究员在申报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所提供的支撑材料中关于《Environmental Modelling & Software》2013年第41卷第39-52页论文《An efficient integrated approach for global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hydrological model parameters》的处理,本人作为共同作者兼通讯作者,完全知晓并同意占车生副研究员将其作为主要成果提供给相关评审单位。

在该文中,占车生副研究员作为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对本论文的工作从研究主题筛选、数据处理与分析、论文写作到论文修改与发表的各个环节均作出了较突出贡献,本人完全支持占车生副研究员利用此论文作为重要支撑材料申报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并衷心祝愿其可以申报成功。

特此证明!

证明人:宋晓猛

2016年12月18日

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

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 科技部门户网站 https://www.doczj.com/doc/271436044.html, 2013年01月17日来源:科技部 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目录 二等奖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主要完成人推荐单位/ 推荐专家 1 Z-101-2-01 模空间退化和向量丛的稳定性孙笑涛(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 统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2 Z-101-2-02 大维随机矩阵理论及其应用白志东(东北师范大学) 吉林省 3 Z-101-2-03 守恒律组和玻尔兹曼方程的一 些数学理论杨彤(香港城市大学) 周毓麟,李大潜, 石钟慈 4 Z-102-2-01 低维强关联电子系统中的奇异 自旋性质理论研究王玉鹏(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 所), 曹俊鹏(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 所), 张平(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 数学研究所), 陈澍(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 所), 戴建辉(浙江大学) 中国科学院 5 Z-102-2-02 金笼子与外场下纳米结构转变 的研究 龚新高(复旦大学), 孙得彦(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 研究所), 刘志锋(香港中文大学), 顾晓(复旦大学), 季敏(复旦大学) 教育部 6 Z-102-2-03 基于核自旋的量子计算研究杜江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教育部 7 Z-102-2-04 “高能电子宇宙射线能谱超出” 的发现常进(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 文台) 中国科学院 8 Z-103-2-01 基于边臂策略的立体化学控制 与催化反应研究唐勇(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 化学研究所), 孙秀丽(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 化学研究所), 叶松(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 化学研究所), 周剑(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 化学研究所), 上海市

国家自然科学奖

国家自然科学奖 附件2: 国家自然科学奖 推荐单位项目名称主要完成人 刘淑莹、刘子阳、宋凤瑞、刘志强、吉林省气相离子-分子反应及富勒烯气相离子化学徐文国 通过金属配位作用而实现的一些高选择性合成戴立信、侯雪龙、唐勇、施小新、上海市反应王德坤 李有泉、马启欣、施大宁、张富春、浙江省轨道简并强关联系统的SU(4)理论顾世建香港特别半单李群上的非交换调和分析黄劲松行政区 香港特别金刚石及新型碳基材料的成核与生长李述汤行政区 朱位秋、黄志龙、雷鹰、应祖光、教育部随机激励的耗散的哈密顿系统理论杨勇勤 邢定钰、盛利、顾若愚、刘楣、教育部自旋输运和巨磁电阻理论董锦明李小文、朱启疆、朱重光、王锦地、教育部定量遥感基础理论研究张仁华陈清如、赵跃民、骆振福、韦鲁滨、教育部干法分选和干法筛分理论刘初生沈岩、孔祥银、赵国屏、赵军、卫生部遗传性乳光牙本质致病基因的鉴定张晓海、胡兰靛 蛋白激酶在阿片类物质介导的信号转导和耐受马兰、裴钢、范国煌、向 斌、卫生部依赖中的作用陆林 周宏灏、肖洲生、黄松林、刘昭前、卫生部药物反应差异遗传机理朱冰中国科学解思深、李文治、潘正伟、孙连峰、定向碳纳米管的制备、结构和物性的研究院周维亚中国科学物理有机化学前沿领域两个重要方面-有机分子蒋锡夔、计

国桢、张劲涛、范伟强、院簇集和自由基化学的研究史济良中国科学新型无机聚合物的设计合成、结构规律与性能研洪茂椿、吴新涛、曹荣、黄群、院究苏伟平中国科学朱道本、李玉良、严继民、赵忠贤、C60的化学和物理基本问题研究院徐愉中国科学刘汉范、于伟泳、左晓斌、涂伟霞、高分子稳定金属纳米簇的合成及催化研究院王远 中国科学行星际扰动传播研究魏奉思、冯学尚、章公亮、颜毅华院 中国科学单孝全、汤鸿霄、王子健、钱易、持久性污染物的环境界面化学与控制技术原理院陈静生中国科学陈心启、郎楷永、吉占和、罗毅波、中国兰科植物研究院朱光华中国科学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的分子伴侣活性以及分子王志珍、邹承鲁、蔡晖、姚怡、院伴侣帮助的蛋白质折叠宋九莉 殷鸿福、杨遵仪、盛金章、张克信、专家推荐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研究陈楚震专家推荐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1%基因组测序项目杨焕明、沈岩、傅刚、董伟 神经网络的非线性映照理论,信号盲分离和主成专家推荐陈天平份(微小成份)分析 刘式墉、杨毅、谢志元、黄劲松、专家推荐新结构有机/聚合物电发光机理和应用研究侯晶莹 硅基低维结构材料的研制物性研究及新型器件陆昉、蒋最敏、王迅、龚大卫、专家推荐制备樊永良 煤燃烧过程中非主量组分的变化行为和氧化亚郑楚光、徐明厚、邱建荣、陆继东、专家推荐氮生成规律的理论描述刘德昌 叶轮机械气动正、反问题的求解与设计优化的研陈乃兴、黄伟光、徐燕骥、张丰显、专家推荐究董明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提名公示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提名公示 项目名称 高维图像类脑化语义信息提取理论与方法 提 名 者 工业和信息化部 提名意见 该项目围绕高维图像类脑化语义信息提取展开研究,是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取得了具有重要创新性和理论价值的基础研究成果。 受大脑基于部件的认知过程启发,提出了一套语义可解释鉴别化紧致特征提取理论和方法,达到了认知可解释和特征可鉴别的统一。 受大脑协同思维的启发,提出了基于时空协同和内部协同的图像协同处理架构,显著提升了图像识别的准确率。 受大脑演化认知特性启发,提出了基于演化表达的图像信息描述理论和方法,突破了手工设计描述子的局限。 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得到了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院士和IEEE/ACM/OSA/SPIE/IAPR/AAAS Fellow等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有力推动了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发展。符合国家科学技术奖的推荐条件。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 针对语义丰富的高维图像信号,借鉴和发展脑科学、认知科学的成果,对高维图像进行类脑化处理是减少和消除语义鸿沟重大问题的关键,代表了当前信息领域的发展方向之一。本项目以类脑化处理为手段,建立了语义可解释、协同认知、演化表达三个方面的高维图像语义信息提取理论和方法。取得了如下科学发现: 1.受大脑基于部件的认知过程启发,提出了同时提取隐藏语义和保持内在流形结构的非负矩阵分解理论框架,并进一步将其发展为流形正则化稀疏非负矩阵分解方法并应用到高光谱图像处理和恢复中,解决了非负矩阵分解可解释性强但鉴别能力弱的难题。还提出了确定性列矩阵分解子空间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套可解释鉴别化语义特征提取理论和方法,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认知可解释和特征可鉴别的统一。 2.受大脑协同思维的启发,提出了图像及视频的协同处理框架:针对视频内容识别,提出了时空拉普拉斯金字塔协同编码机制,能够同时捕获结构信息和运动信息,克服了传统方法误配准问题。针对图像识别,提出了Gabor区域协方差矩阵描述子,

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公示-流域径流形成与转化的非线性机理-夏军资料

通过专家推荐申报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公示内容 一、项目名称: 流域径流形成与转化的非线性机理 二、专家推荐意见: 推荐专家姓名:崔鹏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职称:研究员 学科专业:自然地理与水土保持学 推荐意见:流域径流形成与转化过程极其复杂,认清其规律对防洪和水安全十分重要。传统方法多基于线性系统理论,导致径流估算较大误差。以夏军院士领衔的团队通过多年研究与探索,在径流形成与转化的非线性机理方面,做出了有新的发现与创新的成果:(1)发现了径流形成的产流量与土壤湿度、降雨强度和不同下垫面特征参数组合的指数规律,揭示了非线性系统响应函数的水文物理机制,创建了水文时变增益非线性模型(TVGM),解决了径流非线性精准估算的理论难题。(2)发现了非线性水量转化中关键的土壤蒸发与总蒸腾比例,建立了叶面积指数、表层土壤含水量与土壤蒸发/总蒸腾比例之间的函数关系,揭示了径流形成中系统界面过程水分与能量非线性交换机制。(3)创建了流域分布式时变增益非线性模型(DTVGM),揭示了流域径流形成过程与流域下垫面、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影响的响应机制,提出了量化水文模拟不确定性新的方法。该研究8篇代表性论文总他引719次,其中SCI他引579次;2004年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14年获国际水文科学领域的最高奖“国际水文科学奖-V olker奖章”。成果应用到我国江河湖库防洪减灾、水量水质联合调度以及重大调水工程管理,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将上世纪著名国际水文学家J.Dooge提出的《水文系统线性理论》提升到水文系统非线性理论新的高度,推动了水文科学基础研究和理论的发展。推荐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壹等奖。 推荐专家姓名:林学钰 工作单位: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有关规定【模板】

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有关规定 一、资助结构与资助政策调整和规定 自2014年开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对基金资助结构和资助政策做了部分调整和规定(详细内容见自然科学基金委发布的(《指南》)。 (一)取消部分项目类型。 取消的项目类型包括: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科普项目、重点学术期刊专项基金项目、青少年科技活动项目和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项目。 (二)合并与调整部分项目类型。 1. 不再设立青年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连续资助项目。允许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在结题当年申请面上项目。 2. 原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款项目和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合并为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 3. 原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更名为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 4. 创新研究群体项目不再实行部门推荐申请方式,改为申请人通过依托单位直接向自然科学基金委提出申请年限和经费。 (三)上两年(本次指2012年和2013年)连续申请面上项目未获得资助(包括初审不予受理的项目)的申请人,当年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面上项目(但不限制其他类别项目的申请)。

(四)上年度获得面上项目(包括一年期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不包括集成项目和指导专家组调研项目)、联合基金项目(指同一名称联合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包括一年期项目)、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特殊说明的除外)、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当年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同类型项目。 (五)避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重复资助。 1.正在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负责人,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已经结题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时,应当提交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颁发的《结项证书》复印件,加盖依托单位公章后,作为附件随纸质申请书一并报送。 2.同一年度内,已经申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人,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二、关于申请人条件 1.依托单位的科学技术人员作为申请人申请科学基金项目,应当符合《条例》第十条第一款规定的条件: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或其他从事基础研究的经历;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者具有博士学位,或者有两名与其研究领域相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科学技术人员推荐。部分类型项目在此基础上对申请人的条件

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提名公示内容

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提名公示内容 一、项目名称:面向人车路系统本质安全的驾驶行为形成理论与方法研究 二、提名单位:北京市 三、提名单位意见: 减少交通事故是一项全球性的挑战,是人类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蕴涵着极其丰富的科学内涵,该项目深入系统地研究了基于驾驶行为的人车路系统的内在耦合结构与固有演变规律,取得三项重要科学发现:1)驾驶行为形成机理;2)人车单元微观险态行为解析;3)人车路系统风险控制。 该项目的8篇代表性论著他引273次,其中中文他引50次,有4篇论文曾进入ESI前1%高被引论文,1篇论文进入ESI前0.1%高被引论文,第一完成人自2015至2019年连续五年在通用工程学科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作为发起人和会议主席连续主办了10届国际绿色智能交通系统与安全学术会议,该项目的部分研究成果在特重大社会活动以及在极端危险环境下车辆行驶自主控制中得到应用,开拓出基于驾驶行为的人车路系统本质安全研究方向,对提高智能网联汽车效能、减少交通事故具有实质性的重要推动作用。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四、项目简介(不超过1页): 减少交通事故已成为一项全球性的挑战,是人类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蕴涵着极其丰富的科学内涵,其核心是从车辆行驶本质安全化层次上,辨识出基于驾驶行为的人车路系统内在耦合结构与固有演变规律。该项目围绕驾驶行为形成机理、人车单元微观险态行为解析、人车路系统风险控制等基础科学问题开展了系统研究,取得的主要创新性成果和科学发现如下: 1 提出了驾驶可信性概念并定义其是可靠性、安全性和差错恢复能力的集合式综合测度,从理论层次上阐明了驾驶失误的不可避免性特征;构建了智能交通信息网络环境下数字驾驶行为模式,推导出数字驾驶的综合感知、合作决策、协调控制的表达算法,确定出面向舒适性的生态人机界面功能分配基准; 2 对人车单元微观行为形成进行了规则化、模型化的定量描述,界定出驾驶险态行为特征参数,研究了人车单元在跟随、换道、遭遇行人等态势下的纵横向微观运动规律,构建了考虑不同驾驶特征的车辆安全接近模型,成功地识别出驾驶人在车辆行驶中的跟随动作滞后、跟驰速度波动以及操作时距受心理因素影响的扰动现象; 3 依据人车路系统不良征兆和系统行为信息流传递过程,提出多类型事变的模糊信息量算法,创建了复杂人机环境系统事变树模型及分析方法,用于定量解析系统行为风险演变的随机性、复杂性、不确定性和多变性,解决了事故致因机理的动态辨识与微观不良要素的预先性控制难题。 该项目的8篇代表性论著他引276次,其中中文他引50次,有4篇论文曾进入ESI前1%高被引论文,1篇论文进入ESI前0.1%高被引论文,226次SCI他引论文来自中、美、英、德、日、法、澳等31个国家和地区,得到中国科学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杜克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德国宇航中心等国内外知名学者的高度评价,如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院士Klette Reinhard教授认为“王等的研究辨识出驾驶人的多规则决策机理,揭示了跟随情景下驾驶行为的加速和减速变化规律,这一研究突显了模糊逻辑对驾驶行为建模的有效性"。该项目相继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基础研究类)、教育部自然科学奖、KSCE-Springer奖和Springer Nature中国新发展奖。第一完成人自2015至2019年连续五年在通用工程学科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作为发起人和会议主席连续主办了10届国际绿色智能交通系统与安全学术会议。该项目的部分研究成果产生了社会经济效益,在特重大社会活动以及在极端危险环境下车辆行驶自主控制中得到应用,开拓出基于驾驶行为的人车路系统本质安全研究方向,对提高智能网联汽车效能、减少交通事故具有实质性的重要推动作用。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提名公示内容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提名公示内容 一、项目名称:光功能共轭聚合物设计、合成及生物应用的基础研究 二、提名单位意见: 该项目围绕重大疾病早期、高灵敏诊断与治疗领域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在分子水平上对共轭聚合物的设计、荧光信号放大性能及其生物应用展开了系列研究,在以下方面取得了重要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型水溶性共轭聚合物材料,阐明了它们的分子结构、聚集态与光物理性质的关系,通过高效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机制发展了生物识别与传感新方法,率先实现了重大疾病相关的基因、蛋白质高灵敏检测并获得与肿瘤的关联性信息,首次通过逐步判别分析和累积检测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人群结肠癌七种相关基因的DNA甲基化水平,临床实验结果表明结肠癌诊断准确率大于80%;首次构建了可逆抗生素超分子组装体系,提出了共轭聚合物高效抗菌的新策略。该项目研究特色鲜明,系统、深入地研究了分子基元设计合成、光物理性能与传感机理及其在重大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 该项目研究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将共轭聚合物的设计及其在生物领域应用的基础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层次。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限1页,不超过1200字): 发展重大疾病的早期、高灵敏诊断与治疗新技术对提高国民健康具有重大意义。分子层次上标志物(如DNA和蛋白质)的检测可以实现疾病的早期预警及诊断,但检测中由于生物探针分子与大多数的目标生物分子结合后其光学信号或电子特性不会发生显著变化,因此,如何理解和认识具有信号放大功能的分子体系,并将其作为信号传导基元把生物分子结合事件的信息转化为可测量的光信号,这是该领域的核心科学问题。在分子水平上正确理解分子材料中的基本物理化学过程,设计发展光学功能化学分子及其光学检测体系是推动该领域获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该项目以共轭聚合物为研究对象,利用其独特的电子共轭结构与光学信号放大特性,建立和发展了快速、简便的生物识别与检测方法,在分子与细胞水平实现了重大疾病相关的基因、蛋白质的高灵敏检测并获得与肿瘤的关联性信息;通过设计高效抗菌新体系,实现了共轭聚合物在疾病治疗中的新应用。该项目将共轭聚合物的分子设计及其在生物领域应用的基础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层次。主要科学发现如下: (1)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离子型共轭聚合物,阐明了它们的分子结构、聚集态与光物理性质的关系,通过高效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机制发展了生物识别与传感

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公示

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 项目公示 (一)项目名称 中国东部上地幔和下地壳中水的分布、循环和效应研究 (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 提名者: 张宏福:西北大学、教授、地质学、中科院院士 杨经绥:南京大学、教授、地质学、中科院院士 李献华: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地球化学、中科院院士 提名意见: [张宏福院士提名意见]地球内部如何运行是国际地球科学的前沿问题。名义上无水矿物中的水由于其显著的物理、化学和动力学效应,是探索地球内部运行机制的一个重要切入口。该项目选择中国东部的深源壳幔样品,围绕典型矿物含水性开展了系统化的野外和实验室工作。经十余年多学科综合研究,发现了中生代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的高水含量和新生代中国东部上地幔(岩石圈地幔和软流圈地幔)水含量分布的不均一性,为认识华北克拉通破坏与岩石圈地幔水化密切相关以及东亚大地幔楔的动力学提供了重要依据。研究还首次发现了大陆下地壳含水且其含量明显高于下覆岩石圈地幔,这极大改变了干态下地壳的传统认识,下地壳与岩石圈地幔水含量的垂向差异造成壳幔界面附近流变强度

的变化,影响深部岩石圈的动力学过程。对深俯冲榴辉岩的研究发现了石榴石具有极高水含量及其高度不均一的分布特征,意味着大陆板块深俯冲过程中石榴石和绿辉石都能将大量水携至地球内部,同时板块俯冲和折返过程中流体活动能力非常有限。该项目关于名义上无水矿物含水性的研究,是非常具有特色性和原创性的工作,是国际固体地球科学领域的前沿方向。这些成果对于深刻认识我国东部的深部过程和大陆动力学具有突出的科学意义,这是基于我国地质的实际背景、解决了我国东部大陆壳幔作用过程中若干重大科学问题并产生了重要国际影响的重要工作。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杨经绥院士提名意见]地球内部水是近二十年来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夏群科教授等人根据国际上相关研究进展和中国独特的地域特征,以名义上无水矿物为对象,围绕中国东部广泛分布的中、新生代深源样品,系统开展了以“中国东部上地幔和下地壳中水的分布、循环和效应”为主题的综合研究。这些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具重大国际影响的创新成果:1)发现了中生代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的高水含量和新生代中国东部上地幔(岩石圈地幔和软流圈地幔)水含量分布的不均一性。高水含量确定了克拉通破坏与岩石圈地幔水化密切相关,而水含量的不均一分布特征为认识东亚大地幔楔的动力学提供了重要参考;2)发现了大陆下地壳含水且水含量明显高于下伏岩石圈地幔。下地壳含水性的发现

200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_药学领域_获奖项目

第1期田 媛等:固相萃取2LC2MS/MS测定鸡蛋中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1兽药停药期规定[EB/OL]. (200325222).htt p://https://www.doczj.com/doc/271436044.html,/blgg/t20030611_ 090514.ht m. [2] 刘 媛(L iu Y),谢孟峡(Xie MX),丁 岚(D ing L).高效液 相色谱同时测定鸡蛋中4种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J].分析 化学(Chin J Anal Che m),2004,32(3):352-355. [3] 谢恺舟(Xie KZ),张 军(Zhang J),龚道清(Gong DQ).环 丙沙星(Ci p r ofl oxaqcin)在鸡蛋中残留的研究[J].中国兽医 学报(Chin J Vet Sci),2005,25(4):409-411. [4] 刘明生(L iu MS),甘辉群(Gan HQ),谭 菊(Tan J),等.高 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鸡蛋中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的残留 [J].饲料工业(Feed Industry),2007,28(21):39-40. [5] 李海燕(L i HY),李小薇(L i X W),李 娜(L i N),等.鸡蛋 中9种喹诺酮类药物多残留检测方法的建立及甲磺酸培氟 沙星在鸡蛋中的消除研究[J].中国兽医杂志(Chin J V et M ed),2008,44(5):84-85. [6] Zeng Z,Dong A,Yang G,et al.Si m ultaneous deter m inati on of nine fluor oquinol ones in egg white and egg yolk by liquid chr o2 mat ography with fluorescence detecti on[J].J Chro m atogr B, 2005,821(2):202-209. [7] Hass ouan MK,Ballester os O,Taoufiki J,et al.Multiresidue deter m inati on of quinol one antibacterials in eggs of laying hens by liquid chr omat ography with fluorescence detecti on[J].J Chro m atogr B,2007,852(122):625-630. [8] Herranz S,Moreno2Bondi MC,Marazuela MD.Devel opment of a new samp le p retreat m ent p r ocedure based on p ressurized liquid extracti on f or the deter m inati on of fluor oquinol one residues in ta2 ble eggs[J].J Chro m atogr A,2007,1140(122):63-70. [9] Gigos os PG,Revesado PR,Cadahía O,et al.Deter m inati on of quinol ones in ani m al tissues and eggs by high perf or mance liquid chr omat ography with phot odi ode2array detecti on[J].J Chro m a2 togr A,2000,871(122):31-36. [10]焦豪妍(J iao HY),许风国(Xu FG),田 媛(Tian Y),等.固 相萃取2LC2MS/MS测定牛奶中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J China Phar m U niv),2009,40(1):62- 66. [11]董 丹(Dong D).液相色谱2质谱/质谱测定动物源性食品 和水中17种磺胺[D].沈阳:东北大学,2004. ?新信息? 200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药学领域)获奖项目 编号项目名称主要完成人 Z210522201若干重要药用植物的成分研究谭仁祥 郑荣梁 贾忠建 孔令东 郑汉其Z210622202拓扑异构酶II新型抑制剂沙尔威辛的抗肿瘤分子机制丁 健 缪泽鸿 蒙凌华 张金生 卿 晨 200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药学领域)获奖项目 奖项编号项目名称主要完成人 一等奖F220321201海洋特征寡糖的制备技术(糖库构建)与应用开发管华诗 于广利 于文功 李英霞 耿美玉 毛文君 二等奖F223522201一类新药重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关键工程技术及 应用李校堃 吴晓萍 冯成利 黄志锋黄亚东 初彦辉 (科技部) 56

2014年国家自然基金--青年科学基金正文模版

报告正文:参照以下提纲撰写,要求内容翔实、清晰,层次分明,标题突出。 1. 简历 按以下格式填写: 姓名 所在单位及职称 格式:机构名,院系,职称 例如:北京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系,教授 受教育经历(从大学本科开始,按时间倒排序) 格式:开始年月-结束年月,机构名,院系,学历 例如:1991/09 – 1995/06,北京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系,博士 研究工作经历(按时间倒排序) 格式:开始年月-结束年月,大学,院系,职称 例如:1991/09 – 1995/06,北京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系,教授 2. 项目的立项依据 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需结合科学研究发展趋势来论述科学意义;或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来论述其应用前景。附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1)项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此部分为重点阐述内容) (2)拟采取的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包括有关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手段、关键技术等说明) (3)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4)年度研究计划及预期研究结果。(包括拟组织的重要学术交流活动、国际合作与交流计划等) 3. 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

(1)工作基础(与本项目相关的研究工作积累和已取得的研究工作成绩) (2)工作条件(包括已具备的实验条件,尚缺少的实验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包括利用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部门开放实验室等研究基地的计划与落实情况) (3)承担科研项目情况(申请人正在承担或参加科研项目的情况,包括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要注明项目的名称和编号、经费来源、起止年月、与本项目的关系及负责的内容等) (4)完成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情况(对申请人负责的前一个已结题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名称及批准号)完成情况、后续研究进展及与本申请项目的关系加以详细说明。另附该已结题项目研究工作总结摘要(限500字)和相关成果的详细目录) 4. 经费申请说明 购置单项经费5万元以上固定资产及设备等,须逐项说明与项目研究的直接相关性及必要性。 5. 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扬州大学自然科学类科研奖励办法(试行)》2017年

扬州大学文件 扬大科技〔2017〕18号 关于印发《扬州大学自然科学类科研奖励 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学院,校机关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现将《扬州大学自然科学类科研奖励办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扬州大学 2017年8月11日

扬州大学自然科学类科研奖励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充分调动全校教师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推进学校科技创新工作,积极争取高级别项目和高水平成果,提升学校的学术影响和科研实力,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奖励的范围包括:科研项目、科研论文、学术论著、获奖成果、知识产权、平台建设及团队立项等。 第三条本办法奖励的对象原则上是以扬州大学为承担(完成)单位的项目或成果。 第二章科研项目立项奖励 第四条以扬州大学为第一承担(牵头)单位,本校职工为第一承担人(负责人)的国家级项目(课题),学校给予相应的奖励: 1.国家级项目A类:国家基金重大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含“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大项目)等,每项奖励12万元。 2.国家级项目B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强度在200万元以上的各类国家基金项目(1)、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 (1)主要指:国家基金重大项目下设课题、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集成)项目、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延续资助项目、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组织间国际(地区)合作研究

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项目及其它重点专项项目下设课题(负责人个人所得经费在150万元以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青年科学家项目(150万元以上)等,每项奖励8万元。 3.国家级项目C类:国家基金面上项目(资助期为4年)、国家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强度在200万元以下100万元以上的各类国家基金项目(2)、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项目下设的一级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下设课题(负责人个人所得经费在150万元以下80万元以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青年科学家项目(150万以下)、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等,每项奖励4万元。 4.国家级项目D类:国家基金面上项目(资助期为2年)、资助强度在100万元以下50万元以上的各类国家基金项目(合作交流和会议培训类项目除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下设课题(负责人个人所得经费在80万元以下)、江苏省优秀青年基金项目等,每项奖励2万元。 5.国家级项目E类:天元基金、理论物理专项基金和应急管理等小额资助项目、合作交流和会议培训类项目、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项目下设子课题(承担人个人所得经费在50万元以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下设课题的子课题(承担人个人所得经费在50万元以上)、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等,每项奖励0.5万元。 同一项目中同一人符合多个奖励条件的,按就高原则奖励。 担任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参照国家级项目B类奖励,担任岗位科学家参照国家级项目C类奖励(一个任职期限只奖一次)。 第五条因工作调动等原因,立项当年项目承担单位由外单 (2)主要指:国家基金重大项目下设课题、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集成)项目、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延续资助项目、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组织间国际(地区)合作研究

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提名

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提名 项目名称:子宫内膜癌发病分子机制 提名单位:中华医学会 提名奖励及等级: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主要完成人:王建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薛凤霞(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万小平(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孔北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陈晓军(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提名意见: 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呈逐年升高且年轻化趋势,在欧美国家和我国北京、上海已高居妇科恶性肿瘤首位。该课题组由五家单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和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联合,对子宫内膜癌经典途径(雌激素-雌激素核受体途径)之外的激素相关发病机制、子宫内膜癌肿瘤微环境发病机制、基因特征谱及其临床应用等方面展开系统深入研究。改变了传统子宫内膜癌发病雌激素作用机制的观点,明确了肿瘤微环境失衡对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影响,丰富了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机制学说。定制子宫内膜癌基因芯片,研究子宫内膜基因特征谱,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早期内分泌治疗和个体化精准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并进行了初步临床应用。该研究居国际领先水平。 本研究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2018年度一等奖,特此提名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 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呈逐年升高且年轻化趋势,在欧美国家和我国北京、上海已高居妇科恶性肿瘤首位。关于子宫内膜癌发病机制,一般认为雌激素通过雌激素核受体途径刺激子宫内膜增生,导致子宫内膜癌发生。但这种机制无法解释雌激素受体阴性患者和体内雌激素水平较低的绝经后患者的发病。流行病研究还发现子宫内膜癌与糖尿病、肥胖和高血压等密切相关,但分子机制不明。针对以上问题,在国家自然基金等资助下,从细胞、组织、动物及临床多个层面,对子宫内膜癌经典途径(雌激素-雌激素核受体途径)之外的激素相关发病机制、肿瘤微环境、基因特征谱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初步临床转化。

2000年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部

200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1.Z-101-2-01非线性时间序列分析中若干重要问题研究汤家豪香港特别行政区 2.Z-102-2-01统一描述平衡与非平衡体系的格林函数理论研究周光召、苏肇冰、郝柏林、于渌中国科学院 3.Z-102-2-02利用引力透镜效应研究宇宙中的物质分布武向平中国科学院 4.Z-103-2-01石杉碱的化学与药理研究唐希灿、白东鲁、朱大元、嵇汝运、刘嘉森专家推荐 5.Z-103-2-02碳-碳重键新的合成方法学研究沈延昌、忻元康、郑建华、岑文表、黄耀曾上海市 6.Z-103-2-03原子簇的结构、化学键和结构规则唐敖庆、李前树教育部 7.Z-104-2-01辽西中生代华夏鸟类群和孔子鸟类群及鸟类的早期演化侯连海、周忠和、金帆、张江永、顾玉才中国科学院 8.Z-104-2-02我国干旱半干旱区十五万年来环境演变的动态过程及发展趋势刘东生、汪品先、刘嘉麒、孙湘君、安芷生中国科学院 9.Z-104-2-03喜马拉雅地区深反射地震和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深部结构和构造研究赵文津、徐中信、熊嘉育、陈乐寿、蒋忠惕国土资源部 10.Z-105-2-01小麦族种质资源研究颜济、杨俊良、郑有良、周永红、刘登才四川省 11.Z-105-2-02中国特产濒危雉类生态生物学及驯养繁殖研究郑光美、张正旺、张雁云、宋杰、刘彦教育部 12.Z-106-2-01全反式维甲酸与三氧化二砷治疗恶性血液疾病的分子机制研究陈赛娟、张亭栋、陈竺、陈国强、王振义卫生部 13.Z-106-2-02神经性高频性耳聋等遗传性疾病基因的克隆和遗传疾病家系的收集夏家辉、唐北沙、夏昆、潘乾、戴和平湖南省 14.Z-106-2-03尿激酶原的结构和功能关系的研究朱德煦、刘建宁、华子春、孙自勇、陈于红教育部 15.Z-108-2-01低维结构的量子特性及计算设计研究朱嘉麟、顾秉林、段文晖、倪

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清单

16 3 61475034 王春雷 东 南 大 学 内部界面缺陷-杂质型 双发射量子点及其温 度传感应用技术 F05020 5 面 上 项 目 83 2015-01-0 1 2018-12-3 1 2014年东南大学资助项目清单 查询日期:2014-08-18 金额:万元 序号项目批准号负责人 依 托 单 位 项目名称 申请代 码1 项 目 类 别 批准金 额 开始日期结题日期 1 11401094 黄性芳东 南 大 学 任意模糊的复杂数据 重建与跳跃检测方法 研究 A01110 2 青 年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22 2015-01-0 1 2017-12-3 1 2 11402052 吴邵庆东 南 大 学 基于谱随机有限元模 型的随机动载荷识别 方法研究 A02020 4 青 年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25 2015-01-0 1 2017-12-3 1 3 11402053 孟积兴东 南 大 学 玻璃材料超高静水压 压密过程的力学机理 研究 A02031 7 青 年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26 2015-01-0 1 2017-12-3 1 4 11404056 陈乾东 南 大 学 过渡金属/二硫化钼薄 膜异质结构的生长机 制与电、磁性质的理论 研究 A04020 4 青 年 科 学 基 金 25 2015-01-0 1 2017-12-3 1

项目 5 11422222 李志勇东 南 大 学 血管生物力学A0205 优 秀 青 年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100 2015-01-0 1 2017-12-3 1 6 11471072 陈金兵东 南 大 学 负阶孤立子方程及其 有限带解 A01090 2 面 上 项 目 60 2015-01-0 1 2018-12-3 1 7 11471073 关秀翠东 南 大 学 一类极大加和逆优化 问题的研究 A01120 2 面 上 项 目 68 2015-01-0 1 2018-12-3 1 8 11471074 李铁香东 南 大 学 基于电磁场传播的特 征值问题的计算及应 用研究 A01170 5 面 上 项 目 65 2015-01-0 1 2018-12-3 1 9 11472078 蒋书运东 南 大 学 大尺寸端面磨削主轴 转子动力学研究 A02020 6 面 上 项 目 86 2015-01-0 1 2018-12-3 1 10 11472079 糜长稳东 南 大 学 一种面向非共格性界 面的分级式多尺度力 学模型及应用 A02031 面 上 项 目 75 2015-01-0 1 2018-12-3 1 11 11472080 陈坚东 南 大 学 微纳尺度类金刚石碳 膜动态力学性质及机 理研究 A02031 面 上 项 目 86 2015-01-0 1 2018-12-3 1 12 11472081 杨福俊东 南 大 学 三维电子散斑干涉全 场高精度应变同步测 试系统研制 A02031 6 面 上 项 目 120 2015-01-0 1 2018-12-3 1 13 11474049 薛鹏东 南 大 学 全光量子信息处理器 的实验研究 A04040 8 面 上 项 目 95 2015-01-0 1 2018-12-3 1

国家自然科学奖申报材料公示

国家自然科学奖申报材料公示 一、项目名称: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强时变非线性的解析建模与状态量高精度估计 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该项目面向国际前沿和国家战略,在动力电池管理核心模型和算法方面做出一系列原创性国际引领贡献:发现了动力电池输出特性与其内部参数和状态间存在间接映射关系,阐释了输出电压具有的动、静态分量解耦特性以及动态分量具有的多阶RC解析特性,提出并建立了具有普适性的动力电池N阶等效电路模型,拓展建立了融合电化学机理模型、分数阶阻抗模型的动力电池机理-频域-电气特性综合解析模型;发现了动力电池荷电状态SOC与其开路电压OCV相关且存在单调映射关系,首次提出了基于实车片段数据的SOC映射参数重构方法,建立了滤波器类动力电池自适应SOC估计算法;发现了动力电池组系统充放电末期具有的强极化非线性特性并引发端电压明显的不一致性,揭示了动力电池实际工作环境的差异对其性能衰退的影响机制以及动力电池不一致性对其性能衰退的耦合效应和演化机理,提出了基于“表征单体模型+偏差量化模型”的动力电池组系统状态估计算法,有效解决了动力电池“模型建不精”、“状态估不准”、“系统管不好”三大难题,成功用于华为、北汽新能源、宇通客车、联合汽车电子等主流企业,具有重要科学和工程价值。 8篇代表作SCI他引1130次、谷歌学术他引1956次,其中3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学术论文”、2篇入选SCI期刊年度最佳论文奖。完成人作国际会议特邀报告16次,入选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 申请材料属实,完成人排名无异议。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贰等奖。

三、项目简介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国际共识和我国的国家战略,电动汽车是主要技术选择。动力电池系统是电动汽车的技术瓶颈,其精准管理是保障整车高效、安全和动力电池长寿命运行的核心,动力电池状态量的高精度、强鲁棒性估计一直是行业技术攻关的国际难题和学术研究的前沿热点。项目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等支持下,历时9年理论研究,取得系统性、原创性成果。 1.发现了动力电池输出特性与其内部参数和状态间具有的间接映射规律,阐释了端电压的动、静态分量解耦机制以及动态分量具有的多阶RC解析特性,建立了具有普适性的动力电池N阶电气解析模型,融合电化学机理模型、分数阶阻抗模型,建立了动力电池机理-频域-电气特性综合解析模型。发明了基于存档和实时运行数据驱动的五步骤动力电池模型参数辨识方法,实现了模型结构和阶次优化,大幅提高了模型的高精度、环境感知和可靠性等属性。 2.发现了动力电池荷电状态SOC与其静态电势/开路电压OCV相关且存在单调映射关系,建立了融合动力电池N阶电气解析模型的OCV在线辨识和SOC估计方法。针对OCV-SOC映射关系的差异性,首次提出了基于实车片段数据的SOC 映射参数重构方法。提出了将动力电池SOC和动态极化电压作为状态量、将输出电压作为观测量的SOC估计模型,增强闭环校正精度,建立了滤波器类动力电池自适应SOC估计算法体系。发明了多时间尺度动力电池SOC、容量、内阻的多状态量协同估计和精度自适应标定方法,提高了状态估计的鲁棒性。 3.发现了动力电池组系统充放电末期具有的强极化非线性特性并引发端电压明显的不一致性,首次提出分别以能量最大利用、安全应用为目标约束的动力电池组系统SOC分段高精度估计准则。揭示了动力电池组系统实际工作环境的差异对其性能衰退的影响机制以及动力电池不一致性对其性能衰退的耦合效应和演化机理,建立了以SOC、容量、温度等为自变量、以偏差为因变量的近似模型。首次提出基于“表征单体模型+偏差量化模型”的动力电池组系统状态估计算法,提高了状态估计的精度和适用性。 该项目在动力电池管理核心模型和算法方面做出原创性国际引领贡献,发表论文SCI检索49篇、ESI高被引21篇。8篇代表作SCI他引1130次、谷歌学术他引1956次、最高单篇他引504次,其中3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学术论文”(电动汽车领域仅有的3篇)、2篇入选SCI期刊年度最佳论文奖。授权发明专利6件。完成人作国际学术会议特邀报告16次,任IEEE电气化交通大会ITEC2014和国际应用能源大会ICAE2016大会主席,入选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成果得到Shixue Dou、欧阳明高、Stefan Pischinger院士等国际学术同行的高度评价。项目成果在华为、北汽新能源、郑州宇通客车、联合汽车电子等企业得到成功应用,主要指标同比优势明显。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组织科技成果评价,认为“……建立了动力电池系统集成参数辨识与状态在线估计综合优化方法,动力电池状态估计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关于我校教师参与成果拟申报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的公示

关于我校教师参与成果拟申报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的公示 根据国家奖励办“关于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推荐工作的通知”(国科奖字〔2016〕41号)有关要求,我校林向民老师参与的成果“水产重要病原菌外膜功能蛋白组学的研究”拟申报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现将成果的名称、简介、主要完成人员、代表性论文专著、专家推荐意见等情况予以公示(具体见附件)。 公示期为2016年12月30日至2017年1月11日。任何单位或个人可在公示期内以信函或传真方式对公示内容提出书面异议。异议材料须注明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其真实性由提出异议的单位与个人负责。对匿名或无具体事实根据的异议,不予受理。 联系方式:校纪委办(83789210)校科研院(83789230) 福建农林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2016年12月30日

附件一: 自然科学奖公示表

专家推荐意见: 韩家淮:厦门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免疫学专业 推荐意见:通过认真审阅该项目推荐书及附件材料,认为全部材料真实有效,符合相关要求。 抗生素耐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动物养殖和食品安全。今年杭州G20会议上呼吁成员国解决抗生素耐药“严重威胁公共健康、经济增长和全球经济稳定”的

问题,是国家的重大战略要求。该项目总结了项目组10余年基于细菌外膜功能蛋白质组的研究成果,从蛋白质组学层次揭示细菌耐药机制,发现多价保护原,为实现无抗和低抗水产养殖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以深入理解复杂耐药机制,发现多价疫苗靶位为目标,该项目取得创新性成果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在国际上提出了“跨细菌种属多价疫苗”的概念,发现了跨细菌种属多价疫苗保护原,对实现多价疫苗预防微生物性疾病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免疫保护原。基于经济成本和操作方便考虑,这对水产养殖特别重要。 2)从外膜蛋白质组学角度,发现了外膜蛋白质耐药网络调节,理论上解释了为何为数不多的蛋白质可以应对数以百计的抗生素种类,并用于创建了靶向耐药相关蛋白抑制耐药菌的新方法。 3)阐明了细菌外膜功能蛋白质组与渗透压、缺铁和pH相互作用的重要规律,为有效控制水产病原菌提供了相应的理论基础。 项目成果在J Proteome Res.、Proteomics等重要期刊上发表20篇论文,其中8篇代表性论文被他引260余次;有关细菌外膜蛋白质网络调节耐药机制的原创性发现,由J Proteome Res进行了专门述评。这些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形成重要的影响,提出的概念和发展的方法被国内外同行广泛采用。 推荐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徐安龙: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免疫学专业 推荐意见:本人通过认真审阅该项目推荐书及附件材料,确认全部材料真实有效。 细菌耐药是国际关注的严峻公共卫生问题,解决细菌耐药已经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抗菌药物不仅仅在医疗领域使用,而且农业和动物养殖也是抗菌药物使用的重要方面。因此,控制水产养殖耐药菌十分重要。该项目聚焦于难以研究的膜蛋白,从蛋白质组学层次揭示细菌耐药机制,发现多价保护原,为实现无抗和低抗水产养殖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应用基础,取得的创新性成果主要为:1)跨细菌种属多价疫苗概念的提出和多价保护原的发现:该项目基于跨细菌种属多价保护原的科学假设,创建了筛选和鉴定多价疫苗的免疫和交叉免疫蛋白质组学方法,发现跨细菌种属的高效多价疫苗保护原,揭示了多价免疫原的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