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说课材料

一.说课标

根据《化学课标》19页解读,对于二氧化碳的要求是:初步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能结合实例说明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在新课程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进行多维目标的培养,我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化学性质;联系性质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通过实验探究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勇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会使用实验方法获取信息,并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总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点,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从二氧化碳的探究实验认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并对探究的结果进行总结,掌握知识,熟练应用。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化学反应原理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说教材

《二氧化碳的性质》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主要介绍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这为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奠定了基础。本节课主要复习制取二氧化碳和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为主进行。

三.说学生

我所讲课课的班级是九年级十班,该班现有学生57人,学生两级分化十分严重,尖子生少,中等生所占比例较大,还有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热情不高,不求上进,几乎达到了混到毕业的念头。而其中的优等生大多对学习热情高,但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计算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存在严重的不足,尤其是所涉及知识拓展和知识的综合能力等方面不够好,学生反应能力弱。以上情况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学会分析问题,学习方法不对,再加上化学学科,许多学生对此感到学起来难,且不会进行知识的梳理,对所学化学知识不能进行归纳系统化,导致学生掉队,同时学生面临毕业和升学的双重压力等,致使许多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

四.说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用到的教学方法有:

1.实验法。这是化学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识的建构过程,充分体现建构理念。以学生分组实验与教师演示实验相结合,讨论归纳,得出结论。

2.谈话法。在做实验的同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可以是老师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认识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可以是师生讨论,也可以是生生讨论。

3.讲解法。在初中阶段,许多化学知识完全靠学生自己去探究总结还是有困难的,所以还需要教师去讲解,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

正确的学习方法能让学生学习事半功倍,在教学中老师需要注重指导。强调学生学会听、思、说、做、观、议。

通过这节课,不但能让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能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五.说教学设计

为了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实验研究—引导分析—学生讨论—引导归纳—应用于实际”的模式,把教学内容转换成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多次启发,步步为营,最终在不断探讨的过程中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一)复习引入

本节课主要以二氧化碳的性质为主做实验,首先以复习《二氧化碳的制取》来引入,边复习边制取本节课所需的二氧化碳

(二)实验求证

每个实验组桌上都正立着一瓶预先收集好的二氧化碳,让学生观察二氧化碳的颜色、状态、闻气味并让学生自己得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并能准确描述实验现象能力。

补充说明:我们呼出的气体,绝大部分燃料燃烧后产生的气体都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以此让学生意识到化学知识随处可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内在动力。

【实验一】

教师演示实验一:点燃“阶梯形”铁皮架上的两支小蜡烛,将铁皮架放入烧杯中,从烧杯的一侧向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气体。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完整描述现象,并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问题:二氧化碳为什么可以像水一样向下倾倒?蜡烛为什么会熄灭?蜡烛为什么是自下而上熄灭?

通过实验及现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讨论总结,使学生从实验中得到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不能也不支持燃烧。

【实验二】

向收集满二氧化碳软塑料中加入约三分之一体积的水。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实验及现象中得到二氧化碳溶于水。

教师通过分析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瓶内外压强变化,让学生意识到化学与相关学科的知识联系。

过渡:由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碳酸饮料。该实验中是否涉及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实验三】

做干燥紫色小花的试验观察现象,讨论总结。

(教师介绍石蕊是一种植物的色素,遇酸变红)

通过该实验,教师讲解二氧化碳重要的化学性质与水反应,碳酸的分解及相关方程式的书写。

【实验四】

为了使石灰摸墙的墙壁快点干燥,为什么常在室内生个碳火盆?为什么开始放碳火盆时,墙壁反而潮湿?

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学生并不陌生,所以先让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讲解:生炭火盆是为了生成CO2

C+ O2== CO2

CO2+Ca(OH) 2==CaCO3↓+H2O

生成的CaCO3会比较坚硬。但因有水生成,反而开始墙壁会潮湿。

验证实验结论:往澄清石灰水吹气,观察:石灰水变浑浊。通过观察、推理、验证,加上学生的参与,调动课堂气氛

【及时总结】

由以上实验,让学生归纳总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教师进行点评。

(三)拓展应用

让学生利用所学性质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增大知识容量,缩短教学时间。这样既能使学生懂得学习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际意义,又以新的形式巩固了新课内容,加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四)课堂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总结,从而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掌握情况,及时强调、归纳、突出重点,设置课后思考(多媒体体现),将学生的探究欲望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六.说板书设计

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

1、色态味: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气体。

2、密度:比空气大

3、溶解性:能溶于水

二、化学性质

1、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2、与水反应

CO2+ H2O =H2CO3

H2CO3 = H2O + CO2↑

3、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

CO2+Ca(OH) 2==CaCO3↓+H2O

化学评课碳和碳的氧化物说课稿

化学评课碳和碳的氧化物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碳和碳的氧化物是重点学习的内容之一,是对非金属元素知识的拓展和深化,在初中化学中占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根据《课标》要求,本单元包括三个课题,金刚石、石墨和C60,本课题包括两部分:1、碳的单质;2、碳的化学性质。 通过这一课题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因此,教材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在介绍金刚石和石墨的用途时,注意联系学生生活中用到或见到的物质,如玻璃刀、钻石、无轨电车等。本课题紧密联系社会和高新科技。 例如,教材中介绍了人造金刚石和金刚石薄膜、C60分子及管碳等,最大特点是图文并茂,许多内容以图代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盛了教材内容,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C60的了解,初步认识结构与性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2、通过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掌握碳在常温下的 化学稳定性和高温时的化学活动性。 3、知道例外种元素可以组成例外种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例外种物质,能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领悟物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4、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培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及用途; 2、引导学生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 3、C和CuO的化学反应。 四、教法建议 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选择科学有用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和学生能力的发展具有严重意义;根据本节教材特点可采取以下教学策略和方法。 1、让学生充分利用对实物的感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在《金刚石、石墨和C60》一节的教学中,可采取谜语,引出碳族“三兄弟”,通过猜谜语,对“三兄弟”有一个初步认识,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教师出示实物钻石、石墨等,学生自己观察、触摸、实验总结出二者的物理性质区别,从而引出用途的例外原因, 教师设问:二者组成相同为什么物理性质有那么大的差异?出示结构模型,学生对比──分析──讨论──总结得出结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有的学生有错的认识,这时教师要善于引导,适时评价,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进一步建立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突出实验教学,加强能力的培养。 (1)做好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及严格的科学态度。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在加强直观认识的同时,通过反应发生的条件、现象,进一步理解反应的规律,顺利形成要领和确信理论的真实性。为了取得优良的实验效果,教师要明确提出问题──学生猜想──讨论设计方案──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另外,还要强调实验操作安全及应掌握的实验技能等,如在探究C还原CuO反应的实险中,教师先对学生提出问题:①C 和CuO都是什么颜色?②加热,试管中粉末颜色有什么变化?③生成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观察到什么现象?④反应后生成什么物质?使学生带着问题

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 全国初中优质课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对环境的影响》说课稿 云南省楚雄北浦中学程瑜 一、说课题 本节说课的内容选自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6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一课时:二氧化碳的性质及其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属于课后说课。 二、说课标 课程内容属于身边的化学物质,课标要求能结合实例说明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说明”的目标要求属于第三层次。 三、说教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是除酸碱盐外最丰富最重要的一块元素化合物知识,也是学业水平测试考查学生能力的常见载体。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应让学生知道 (1)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能和水反应。 (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这个反应可以用来检验二氧化碳。 (3)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有利也有弊。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结合实例说明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感知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双重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设计和探究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分析设计、对比、归纳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 (2)在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两方面影响的学习过程中,丰富学生爱护大自然的情感、保护大自然的责任感,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 (2)难点: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四、说教法与学法 (1)教材的内容特点:实验多 (2)学生的实际:有一定生活经验,学习兴趣浓厚,非常喜欢做实验。 (3)采用的教学法:实验组合策略:视频实验→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家庭实验。设计思路:“视频实验引出问题,演示实验提炼知识,学生实验感受过程,家庭实验运用知识”。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实验情景,让学生在“做中学”中改变被动学习方式,主动探究并启迪创新。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导入新课(认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情景引入】视频实验:在热水中倒入干冰后产生大量气体,有些蜡烛熄灭,没有熄灭的蜡烛显示出I love you字样 (设计目的:视频的效果比动画更真实,又选自学生最喜欢的电视节目,可以让师生关系更亲近。而且视频实验又包含了干冰的气化,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支持燃烧等内容。让本节课二氧化碳的性质呼之欲出。这样的设计更能展现化学变化之美,激发起学生心中强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海南省海口市义龙中学 罗长超 Joshua87899@https://www.doczj.com/doc/271381805.html,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课题2的内容,具体内容主要有常见金属的三点化学性质及置换反应的定义。本课题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较为深入、系统地学习,这样使元素和化合物知识更加完整。它侧重于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获得提高,而且学好本课题为以后学习酸、碱、盐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科学、简明,切合教材要求,符合学生实际,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为此,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②初步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 ③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 ②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②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 我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内容设置及对今后教学的影响来制定教学重、难点的。教材介绍了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盐的反应,这三点化学性质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金属的活动性强弱;为今后学习酸、碱、盐的知识做了铺垫;而且金属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所以,我确定本课题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由于金属活动性顺序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记忆,而且在运用时需考虑一定的条件;又紧密结合学生对金属的认识、思维能力、生活经验以及这个年龄段的特征等因素,我确定本课题的难点是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法分析 根据新课标及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及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 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为主线,结合使用启发法、归纳分析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教材的重点放在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上,采用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设计这些探究过程,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从客观事实中归纳得出结论的方法,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再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以及年龄特征,所以我以实验探究法为主线。使学生通过探究过程,了解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突出重点。再结合使用一些辅助的教学方法帮助同学们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实际问题,突破难点。多种教学方法互相穿插渗透,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三、学法指导 根据学习目标要求,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以下学习方法:实验法、归纳总结法 实验是反映化学学科特点,学习化学知识的最有效途径。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在教师指引下按科学的方法处理所得的材料,得出结论。这样强化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结合归纳总结法,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归纳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对所得信

碳 的几种单质说课稿.doc

碳的几种单质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实施途径 1.知识传授目标: 了解碳的单质(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并联系性质了解它们的主要用途;了解无定形碳(木炭、焦炭、活性碳、炭黑等)和c60。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单质的性质学习有关实验(如让学生亲手割一下玻璃,学会如何割玻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常见炭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共性、个性关系的认识人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与教育。 4.目标的实施途径:教师指导学生演示,学生动手操作,共同归纳。 二、重点、难点的确定与突破: 1.对教材所处地位的理解:本节课位于《第五章碳和碳的化合物》的第一节,教材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学生在第一章里了解了氧气与碳的反应,对碳物质认识比较模糊,木条、木炭燃烧都当作碳燃烧。通过本节的学习,真正对碳单质有本质上的了解,也为下一节进一少学习单质碳的化学性质作准备。 2.重点、难点的确定:重点是金刚石、石墨的

重要物性和用途;难点是金刚石和石墨物性差异很大的原因。 3.处理重点、难点的手段与途径:在教师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对金刚石、石墨的性质和用途进行观察、分析,比较。 三、学法指导: 1.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学生对铅笔芯、玻璃刀、钻石、防毒面具、黑火药等特别感兴,不但对书上的知识感兴趣,还有跃跃欲试的想法,能让学生亲手割一下玻璃,学会如何割玻璃,做家庭小实验如石墨的导电性、用铅笔芯粉开久末开的锁、做个简易的净水器等对于好动手的学生来说比较容易,主要难处是如何让学生从原子的排列不同来理解它们性质上的差异。 2.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见及采取的措施:为了让学生感受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在预习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削一支铅笔,观察铅笔芯(含石墨) 的颜色、状态,触摸铅笔芯的粉末,体会一下感觉。利用电池中的碳棒作导电性实验一,找几块木炭认真观察,留意木炭中的空隙。还可到玻璃店,观看师傅用金刚钻割玻璃的情景,以增加对碳单质的感性认识。对于碳单质和无定形碳的用途的理解,要结合具体物质抓住关键的性质,如金刚石主要是硬度及特有的光泽,木炭是吸附性,石墨是导电性。考虑到有的学生不好动,课堂上教师应准备好玻璃刀、石墨、木炭、活性碳等,让学生演示它们的物理性质(当心学生的手不要让玻璃划破!)。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二课时)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非金属元素氧、碳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学习了本章内容之后,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将较为完整,使同学们不仅对前面的非金属的性质有所了解也对金属的性质有所了 解,同时本节内容的学习也为酸、碱、盐的知识奠定基础,而且本节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可 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视野。 2.教学目标 (1) 知识和技能目标 A. 通过实验探究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 B. 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且能用金属活动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 有关的化学问题。 (2) 过程和方法目标 A. 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初步学会运用对 比、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并用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初步认识科学探究 的意义和基本过程。 B. 通过符合认识规律的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 惯和方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金属与金属化合物的反应条件是重点 运用金属化学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本节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学习过铁可以与硫酸铜反应,可引导学生推测金属能与金属化合物溶 液反应,然后设计实验验证。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学方法 “引导-实验探究”教学模式。 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转化和修正教师所提供的 信息,然后以一种具有个人特点的,有意义的方式来建构新知识,由于学生担负这一责任的意愿和能力会有所不同,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 根据这一教育理念,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认知情况,引导─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 方法 2.学法指导 实验探究法:本课题是比较系统地认识一类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本节课学法指导的关键,对金属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维,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对比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通 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归纳总结法:通过对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及与酸的反应事实,归纳得出置换反应使学生的理性思维再一次得到升华。 总之本节课的学法形成,对以后学习酸、碱、盐等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因此在学法上重在指导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正确的思维习惯。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说课材料 一.说课标 根据《化学课标》19页解读,对于二氧化碳的要求是:初步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能结合实例说明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在新课程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进行多维目标的培养,我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化学性质;联系性质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通过实验探究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勇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会使用实验方法获取信息,并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总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点,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从二氧化碳的探究实验认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并对探究的结果进行总结,掌握知识,熟练应用。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化学反应原理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说教材 《二氧化碳的性质》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主要介绍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这为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奠定了基础。本节课主要复习制取二氧化碳和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为主进行。

三.说学生 我所讲课课的班级是九年级十班,该班现有学生57人,学生两级分化十分严重,尖子生少,中等生所占比例较大,还有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热情不高,不求上进,几乎达到了混到毕业的念头。而其中的优等生大多对学习热情高,但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计算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存在严重的不足,尤其是所涉及知识拓展和知识的综合能力等方面不够好,学生反应能力弱。以上情况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学会分析问题,学习方法不对,再加上化学学科,许多学生对此感到学起来难,且不会进行知识的梳理,对所学化学知识不能进行归纳系统化,导致学生掉队,同时学生面临毕业和升学的双重压力等,致使许多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 四.说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用到的教学方法有: 1.实验法。这是化学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识的建构过程,充分体现建构理念。以学生分组实验与教师演示实验相结合,讨论归纳,得出结论。 2.谈话法。在做实验的同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可以是老师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认识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可以是师生讨论,也可以是生生讨论。 3.讲解法。在初中阶段,许多化学知识完全靠学生自己去探究总结还是有困难的,所以还需要教师去讲解,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 正确的学习方法能让学生学习事半功倍,在教学中老师需要注重指导。强调学生学会听、思、说、做、观、议。 通过这节课,不但能让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能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

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二氧化碳的性质”是粤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五章第二节《碳的化合物》第二课时的内容,CO是初中要求掌握的两种气体之一,也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极其密切和广泛的一种物质。 CO的学习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的起始章节。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是中学化学极为重要的基础知识。 所以,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不但认识CO相关性质,也为后续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重难点 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CO的化学性质,因为根据课标的要求以及中考命题的习惯,CO在中考中会占10流右的分数。 难点:本节课的难点是CO溶于水并与水反应。根据课本安排的实验,无法从实验现象直接得出结论。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推理得出结论,因此造成难点。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 2.初步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程序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让学生对二氧化碳的认识从感性上升为理性。 2.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 2.了解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学情分析经过前面几个章节的学习,学生已认识了一些化学仪器,具有一定的

操作能力,感受到了化学实验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但初中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仍需要教师的管理和引导。 三、教学方法、手段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1. 利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推进教学思维的顺利开展。 四、教学过程 1. 新课引入 学生对CO的认识很肤浅,可能只知道CO是一种温室气体,而对它的化学性质、应用却是一无所知。为了将学生对CO的认识引导到本节课的知识点上。我设计了这个导入: 播放动画“死狗洞” 利用动画时间板书:CQ的性质 密度比空气大 不支持燃烧 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可溶于水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这节课学生要学习的CO的性质有这几个方面。 ①对于第1、2 个性质,课本中安排的实验是:二氧化碳的倾倒。我觉得这个实 验的视觉冲击力不够,因此我对这个实验进行改进。 事先我告诉学生第①瓶气体是空气,第②瓶气体是CO,通过①②两瓶燃烧现象的对比,学生可以非常直观的得出第②瓶中的气体是不支持燃烧的。接着我将第②个瓶子瓶口朝下倒掉,同样将棉芯伸入,会发现现象和①中的一样,也就是说CO被倒掉了。根据学生初二学习的物理知识,密度大的会往下沉。通过这个改进的实验,学生也能够很直观的得出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这两个性质。课本安排的实验作为实验题让学生当场完成。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说课教案

《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选自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三课时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在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基础上,本章开始介绍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化学实验为重要方法和手段,本章所涉及的实验和化学反应为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论知识、加强对离子反应的认识和书写补了充感性认识的材料。 本章的知识内容分为单质、化合物和金属材料三大块。为了使学生对金属及其化合物有一个整体了解,在内容的编排上对钠、铝、铁的知识采用横向比较的方法,突出了个别物质的特性反应,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这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的学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也为今后介绍的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钠与水反应,会写方程式,会解释钠与水反应的各种现象。了解镁与水、铁粉与水蒸气的反应。根据三种金属与水的反应现象推出金属性活动性越弱,与水反应的程度越弱这一规律。 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采用实验探究法,了解钠、铁与水的反应。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帮助学生养成团队协作意识,严谨求实、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科学 精神;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在设计中快乐,在探究中成长。 2.通过学习,认识化学知识在公共危险性事故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钠与水的反应。 教学难点:对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观察、分析。 二、说教法 (一)学情分析 1.通过前两个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研究物质的方法。已经知道金属的化学性质,能与酸、非金属等反应,知道了金属活动性顺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这些都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学生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存在不足,对实验现象描述不清,解释不明;学生虽基础较差,但思维活跃,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注重实验探究,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 三、说学法指导 实验探究、小组交流讨论、自主构建新知、根据现象分析、归纳和总结。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说课稿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说课稿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学科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本课题的内容结合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了有趣的探究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对于培养学生的物质观和合理利用物质的意识十分有益。二氧化碳和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能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养成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作风。 2、教学目标分析 ⑴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化学性质;联系性质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历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结论。通过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学习动机,通过对二氧化碳性质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辨证地客观地看待事物的方法。

3、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和检验。 4、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化学反应原理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5、 二、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等课程中,对于二氧化碳已有一定的了解,它是空气成分之一、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植物光合作用离不开二氧化碳等。学生学起来亲切、易于理解和接受。 三、说教法 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探索和发现,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四、说学法 实验探究法、合作学习法、阅读讨论法 五、说教学程序 实验准备:?学生分组(4人为一小组):新制二氧化碳、雪碧、试管、紫色石蕊试液、醋酸、盐酸、酒精灯、试管夹、火柴、吸管、石灰水、?教师准备:一个装满二氧化碳的可乐瓶、水、烧杯、蜡烛、火柴、二氧化碳、试管、导管、澄清石灰水、集气瓶。 知识认知过程: 1、通过大家熟悉的热点问题“温室效应”引入主题; 2、探究CO2的物理性质;

碳化学性质说课稿

建三江化学教师 “说讲评”活动 碳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单位:大兴农场学校 姓名:杨丽丽 时间:2012年11月5日 电话:5756387

第六单元:“碳的化学性质”——九年级化学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化学上册的第六单元课题1《碳的化学性质》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谈谈我们小组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在本单元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氧气、氢气等气态非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知道了碳、氢、氧是组成物质世界的三大元素。通过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探究碳及其氧化物的知识,对非金属单质的通性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也为今后的金属的化学性质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掌握碳在常温下稳定和高温时活泼的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会对展示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探究等 方式得出实验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碳单质;树立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 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 教学重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标志着学生已经进入初中学习的最后阶段,引进适应了初中的学习生活,课前我对我们学校的学生学习状况做了调查,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对物质的化学性质有一定的认识,渴望获得化学知识,学习兴趣也比较浓厚,但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学生的推理能力,实际应用能力较差,实验分析能力也存在欠缺。受原有的学习方式影响,许多学生习惯跟着老师走,缺乏创新意识,需要改变学习方式来引导和培养其创新思维与能力。 三、教学方法 本节课基本方法是以生活中实例和实验为先导,综合启发式教学。资料展示法,类比推理法,探究式实验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这些方法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的原则。 四、学法指导 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在教知识的同时,关键是教学生方法。本节课教给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归纳、合作探究、巩固提升等学习方法,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五、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说课稿

复习课《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说课稿 三营中学王登祥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主要是研究在实验室中如何制取二氧化碳,在全书学习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学生在实验室中制取某种气体时的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等思路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2)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 (3)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和装置特点能更深入地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所学生成二氧化碳反应及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设计思路的分析,探索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原理和装置。让学生更进一步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体验化学实验的科学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实验中问题的讨论,师生间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反应原理和实验装置的选择。 重点突破:通过回顾生成二氧化碳反应及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学习探究实验室制备气体的思路与方法。并提供相关仪器让学生组装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两种发生装置。 教学难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装置的选择。 难点突破: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实验室制取氧气装置的选择思路,让学生分析对比两套实验装置,从而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 四、学情分析 本节是复习课,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各项实验技术也已经具备,此时,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正是时机。 五、教学设计思路 通过对所学生成二氧化碳反应及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设计思路的分析,这样学生能一下子记住原理,而且真正理解为什么要选择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然后进一步拓展延伸,引出实验室制备气体的思路和方法。随后又补充介绍为什么不用碳酸钠或稀硫酸代替制取二氧化碳。而有关发生装置、收集装置的选择则采用学生自己组装的方式进行。具体设计如下: 1、让学生列举所知道的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分析学生所举例子为什么不被选择, 从而得出实验室制备气体应考虑的相关因素:制得的气体要纯;反应条件容易满足; 反应速率适中;装置是否简单易操作;环保等因素。得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由此确立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课题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四川绵阳外国语学校赵庆莉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第八章第二节内容。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非金属元素氧、碳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学习了本章内容之后,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将较为完整,使同学们不仅对前面的非金属的性质有所了解也对金属的性质有所了解,同时本节内容的学习也为酸、碱、盐的知识奠定基础,而且本节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视野。 2.教学目标 (1) 知识和技能目标 A. 通过实验探究金属与氧气,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 B. 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且能用金属活动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C. 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 过程和方法目标 A. 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初步学会运用对比、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并用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

B. 通过符合认识规律的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是本课题的重点。 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作出判断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已经做过镁条、铝箔、铁丝等在氧气中反应的实验,基于学生的已有的基础知识,采用实验事实→归纳的方法,归纳出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 2.由生活常识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比平淡的言语过渡更具“挑逗性”,学生也觉得“学习化学真有用”。 3.在第五单元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学习过铁可以与硫酸铜反应,可引导学生推测金属能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然后设计实验验证。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引导─实验探究”教学模式。 旧的、传统的学习观认为,学习发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教授,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呈现、组织和传递知识的过程,学生的任务就是像“海绵”一样地尽可能多地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当前的教育理念,则倾向于将学习看成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目标的过程

《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

《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 一、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氧化碳的性质》这节课,既是本章的核心内容,又是初中化学的重点、难点内容。二氧化碳的性质是通过实验来学习和研究物质的性质,所以这节课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各种水平的好素材。 2、教材处理 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常见气体的性质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作为教师的我,首先要对新课程标准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理解到:要达到该标准不但要使学生了解常见气体的性质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不能忽略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对学生动手实验水平的培养。 二、学情、学法分析 九年级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具有一定的探索问题的水平。二氧化碳气体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气体,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初中学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实验探究、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水平。当然,在此过程中仍需以一些感性理解作为依托,能够借助实验增强直观

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在课堂中安排了八组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亲自经历科学研究问题的整个过程。首先,学生自由提出猜想,再经过验证猜想、理性分析最后经过验证实验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同时,采用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手段,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引导学生,协助学生建立形象直观的理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目标的确立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这节课的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通过实验探究,猜想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通过学生分析归纳,得出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水平和分析概括水平。 (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水平和使用知识分析归纳的水平。 (3)通过学生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的猜想假设、实验设计水平等科学探究水平,培养学生有步骤实行实验的条理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碳的化学性质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掌握碳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稳定性、高温下可燃性、还原性),常识性认识化学反应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初步了解碳的用途。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列表比较氢气与碳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通过学生参与演示木炭还原氧化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操作技巧、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通过实验观察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通过碳与氧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产物不同,渗透物质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既决定于物质本身的性质,又决定于反应条件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复习,列表比较、实验演示,突出重点,通过分析,操作指导,解决难点。 1.用谈话法和阅读法,使学生初步了解温度对碳的化学性质的影响,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2.通过总结归纳法和演译法,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实质理解,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挖掘学生的潜能。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介绍碳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碳的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和逻辑推理,帮助学生建立崇尚科学的观念,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 碳的化学性质。即单质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应作为重点,为了使学生对氢气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理解更深刻,要对它们进行比较。 【难点】: 反应条件对碳反应产物的影响。单质碳不完全燃烧的实验不好做,通过事例解释碳不完全燃烧的产物;用碳还原氧化铜的操作难度也比氢气还原氧化铜大,用高温(强热)加热时要注意,防止试管破裂;放热(产生热量)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对吸热概念的理解相对较难。【教具准备】: 1.仪器: 铁架台(带铁夹)、试管、酒精灯(改进)、导管、胶塞、玻璃棒、表面皿、研钵、试剂瓶2.药品:

二氧化碳制取说课稿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说课稿 洪家中学张晓丽 尊敬的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中的第六单元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思考几个方面进行阐释,请批评指正。首先谈谈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二单元氧气的制法,初步形成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情况下设置的。通过本课题的学习能使学生尽快地从简单模仿到有目的的选择,从而获得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所以此节课不仅在本单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培养学生良好地思维能力以及今后化学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以及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下: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用的药品、反应原理;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初步学会实验室二氧化碳的制取。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的过程,体验化学实验方法的科学性。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创设制取二氧化碳的问题情境,丰富学生的科学体验。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确定如下 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及制取方法。 难点:从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设计思路出发,探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学习了氧气的制法,实验的基本技能得到发展,对于常见仪器的操作也比较熟悉。 2、我所教班级的学生课堂上比较活跃,对化学充满兴趣, 但由于来自农村,他们实验时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较弱,所以我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合作”的实验探究方法,使他们获取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那么,如何将这些知识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呢?我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并指导他们进行学习。 三、教法与学法

初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金属的化 学性质》说课稿 各位领导、考官上午好,我是化学组号考生,我叫潘永坤。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二单元课题------《金属的化学性质》。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与学法指导、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课题2的内容,具体内容主要有常见金属的三点化学性质及置换反应的定义。本课题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较为深入、系统地学习,这样使元素和化合物知识更加完整。它侧重于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获得提高,而且学好本课题为以后学习酸、碱、盐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科学、简明,切合教材要求,符合学生实际,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为此,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②初步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 ③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 ②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②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 我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内容设置及对今后教学的影响来制定教学重、难点的。教材介绍了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盐的反应,这三点化学性质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金属的活动性强弱;为今后学习酸、碱、盐的知识做了铺垫;而且金属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所以,我确定本课题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由于金属活动性顺序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记忆,而且在运用时需考虑一定的条件;又紧密结合学生对金属的认识、思维能力、生活经验以及这个年龄段的特征等因素,我确定本课题的难点是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

郴州市初中化学“有效课堂”教学说课稿 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地位与作用 本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3第一课时二氧化碳的性质,学生在前面学习了氧气、碳单质及二氧化碳的制取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二氧化碳,对碳单质、二氧化碳的制取起到了巩固作用,也为以后学习其他化合物打下基础作好铺垫,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从单质向化合物学习的过渡阶段,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钮带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 ②初步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程序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归纳,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归纳能力的培养。 ②通过对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②通过探究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开拓创新的学习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①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②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1、心理状态:思维活跃,喜欢探究事物的本质,对化学问题具有强烈的学习兴趣。 2、层次与能力: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具有一定的化学思维能力,实验动手能力。 3、存在问题:化学思维能力较差,实验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比较薄弱。 4、解决方法:通过问题探究法,实验探究法,推理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教师的教法指引学生的学法,学生的学法体现了教师的教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了教与学两者的统一,才能够体现课堂教学最优化,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以下教学方法:演绎推理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法,问题探究法,讲解法。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说课稿

《二氧化碳》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介 《二氧化碳》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教材九年级上册中的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的第3课时《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本节课主要介绍CO2的性质和用途。通过与学生已有知识联系,不断完善和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课程中还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推导出CO2的性质以及CO2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学习本节课,不仅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还可以通过对“温室效应”的了解,培养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真正做到“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我对教材的了解,并根据新课标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初三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掌握CO2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用途,并关注温室效应。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教师的实验演示和学生的动手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分析的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明确“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增强必须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于CO2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从化学角度来说,学生并没有掌握CO2的性质。】 重点:CO2的性质及其应用。 难点: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比较并归纳CO2的化学性质。 【确定这样的重难点,是我在对教材了解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并充分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

二、学情分析 【俗话说得好,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掌握他们的情况有利于课堂的教学。】 (1)学生已对氧气性质有所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得到发展,并且在前一节课已经学习过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所以本节课的难度不会很高。 (2)由于初三学生刚接触化学不久,对化学尤其是化学实验充满兴趣,再加上我这个班的学生思维比较敏捷、活跃,但正因为接触化学的时间不长,所以实验的动手和分析能力较弱,还没具备自主的实验探究能力,所以我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合作”的实验探究模式,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法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已经确定了,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我主要采用这五种教学方法来帮助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我所要强调的两点有:实验探究法、问题讨论法。】 1、实验探究法 本节课将通过教师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探究CO2的性质。 2、问题讨论法 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引导学生作答。”因此我将此法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和假设,通过讨论完成探究实验,从而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 3、讲解法 4、多媒体辅助法 5、比较归纳法 四、说学法 【我们知道,教学的宗旨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因此,为了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