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碳和碳的氧化物》说课稿

《碳和碳的氧化物》说课稿

《碳和碳的氧化物》说课稿
《碳和碳的氧化物》说课稿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复习课说课稿

抚宁区骊城学区坟坨初级中学吴京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复习课,现就以下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设计思想

1、本单元知识较为零散,学生多数反映易学难记,针对此特点,本节复习课重点在于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使学生在回忆碳及碳的氧化物各物质的化学性质的同时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在复习过程中得到较好的提升;

2、本单元中考的要求为初步认识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为此设置了对应的练习让学生加深认识;希望通过本节复习课的学习,帮助学生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巩固所学知识,达到查漏补缺的目的。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碳、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组成、性质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能掌握设计和完成二氧化碳制取的化学实验。

(二)过程与方法:

发挥想象力并结合老师给的本单元知识树枝干,增添适当的枝叶,让这一棵大树完整,将本单元知识归纳、梳理。再利用这些知识解答一些与本单元有关的不同层次的例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培养关注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感。

三、重点、难点:

归纳总结碳和碳的氧化物相关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四、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1.多媒体信息技术

2.中学学科网

3.河北远程教育网

五、教学方法:

以创设情境活动为核心的教学。以服务中考为目的启发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介绍:“死亡谷”的故事,故事大意如下:

据说,很早以前,在我国的昆仑山附近,有着一个鲜为人知的山谷,名叫死亡谷,这个谷有着"地狱之门"之称。据说只要入谷之人,没有一个能走出来。生活在这个大峡谷的村民,宁愿让牛羊死在戈壁滩上,也不敢去里面去放牧,这个谷真的有这么神秘吗?一个炎热的夏天,爱探索的“小王”带着一条叫“小黄”的狗,提着点燃的蜡烛,走进了个山谷,哪里可谓阴森森,没有任何生命迹象,小王越走越害怕,没走多久狗就死了,紧接着蜡烛熄灭了,吓得小王,发疯了一般,从山谷里往外跑,幸运的他平安的出来了。他得意地说:“原来我是福大命大。”他真的是运气好吗?

学生交流讨论得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能供给呼吸。

设计意图:思源于疑,通过创设新异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让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比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第二环节。

环节二:师生互动,单元知识归纳

1.教师大屏幕展示“本单元的中考要点”目的在于引起注意,告知教学目标。

考点1.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

考点2.二氧化碳的制法

考点3.二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

考点4.一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

考点5.碳循环及温室效应

2、下面让我们一起回顾考点,共同建成一颗知识的大树,同学们来说,老师来展示,教师先把知识树的树干(碳单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展示出来。

3.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树干上的树叶是什么?(即各个知识点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可以在自己的课堂练习本上写,会写的同学可以到黑板上填写,帮老师完善知识树。看看哪个组的同学最能干。

环节三:生生互动,完善知识树,生自查,自补

第一个小组填写完了,请同学们看看,这棵知识树长对了吗?谁让知识树变得更正确、更漂亮呢?同学请到黑板上补充、完善。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让更多的同学手和脑都动起来。将知识网络变成有趣的知识树,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巩固基础。

环节四:基础知识测试,检测所学。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练习,检查本单元的知识掌握情况。试题内容如下:

1.我国古代书法家、画家用墨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够保存很长时间二不褪色,因为碳具有()

A.不溶性 B.稳定性 C.可燃性 D.还原性

2.人们把活性炭放入红糖溶液中来制取白糖,这是利用活性炭的什么性质?()

A.氧化性 B.还原性 C.吸附性 D.不可溶性

3.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为什么它们的物理性质差异那么大呢?

4.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一般有五个步骤: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按要求装配好仪器;③向漏斗中注入酸液;④向广口瓶中放人小块的大理石;⑤收集气体。下列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A.①③④⑤ B.②①④③⑤ C.①④②③⑤ D.②③④①⑤

气体应该用()

5.实验室制CO

2

A.碳酸钠和盐酸 B.锻烧石灰石

C.石灰石和稀盐酸D.石灰石和稀硫酸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看大屏幕,很快得出答案。老师也给出答案,请全部答对的同学举手,老师及时肯定、表扬。对没能全部答对的同学给予鼓励!

设计意图:这五道题都是基础题,目的是在学生做习题的过程中复习知识,对不同答案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生生互教增加对知识的掌握。

环节五、复习深入,升华能力

教师大屏幕展示一道难度较大实验题,让同学们在小组交流讨论过程中升华能力,试题是这样的:

1.某课外小组的同学们收集了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废气,为了确认这种废气的组成,他们在实验室按如下装置进行了实验。

(1)B装置中盛放足量浓氢氧化钠溶液,其作用______。

(2)C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A装置和D装置完全相同,其作用的不同之处是________。

(4)该小组同学认为废气中的一氧化碳可以利用,于是设计如下装置除去废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收集一瓶一氧化碳,准备进行后续的探究。其中最合理的装置是_____(填序号,瓶内为氢氧化钠溶液)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学生能力得到提升,随即进入下一环节

环节六、直击中考,真题演练

通过这个环节,师生一起走进中考,感悟中考的魅力.揭示中考神秘面纱;

(一)关于单质碳的性质和用途近7年考了6次,中考是如何考的呢?引发学生好奇,共同欣赏中考原题

1.(2013·河北)对如图所示的事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图①:用墨绘制的古画保存至今——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B.图②:往鱼缸里不断通入空气,增加水中含氧量——氧气不易溶于水

C.图③:利用悬挂重物的细线检查墙壁是否竖直——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D.图④:用等大的力拉伸和压缩弹簧,弹簧形状不同——力的作用效果与作用点有关

2.(2017·河北)理论知识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3)活性炭由于具有很强的性,可以清除冰箱内的异味。

3.(2014·河北)化学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4)小明家新装修的房间中放有几包活性炭,其目的是。4.(2013·河北)化学源于生活,生活中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

(1)生活用水净化过程中常用吸附色素和异味。

师:连续几年中考都考察了活性炭的吸附性,真有这样的作用吗?让我们一起观看一段视频吧!

(二)关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近7年考了6次,中考又考了哪些?

教师展示中考原题,学生交流讨论完成。

1、(2011·河北)从如图所示实验中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A.甲实验溶液由红色变为紫色,说明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B.乙实验铁球的运动方向发生了变化,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C.丙实验利用杠杆提起砝码的过程中省力但费距离,说明使用机械可能省功D.丁实验下层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2.(2017·河北)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回答问题:

(2)乙实验验证人体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多时,除了要检验两种气体样品的体积相同外,还要控制相同,实验现象是,。

3.(2012·河北)如图所示,在蒸馏烧瓶内加适量石灰石和稀盐酸,经检验产生的气体充满烧瓶时,将一气球紧套在瓶口,气球逐渐胀大。然后打开弹簧夹,将注

射器中NaOH溶液注入烧瓶并振荡,气球迅速缩小并被吸入烧瓶内。

(1)检验产生的气体充满烧瓶的操作是。

(2)气球被吸入烧瓶是由于NaOH溶液与瓶内气体反应,使瓶内气压变小。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设计意图:学生交流讨论合作完成这几道中考题,让学生掌握二氧化碳的化

学性质、二氧化碳的验满,以及二氧化碳与NaOH溶液的反应。

(三)关于“二氧化碳的制取” (7年4考),中考又是如何考的呢?

教师屏幕展示中考原题,学生交流讨论完成。

1.(2015·河北)(3)如图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实验时若向试管

中加入的盐酸过多,可能产生的后果是液体溢出试管。

2.(2011·河北)在一次实验课上,各小组同学用在不同地点找来的小石块与

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明发现,相邻小组气体产生的速率比自己小组的快。小明将这一情况报告老师,

老师鼓励他们对此问题共同探究。

【提出问题】影响二氧化碳气体产生速率的因素是什么?

【作出猜想】

①不同地点石块中碳酸钙含量不同;

②所用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同;

③还可能是。

【设计实验】

(1)验证猜想①是否成立,要设计的实验:分别取大小相同、质量相同、的石块,加入质量相同、的稀盐酸进行实验。

(2)验证猜想②是否成立,对盐酸的要求是溶质质量分数不同。

【交流讨论】实验中可以通过观察气泡产生的剧烈程度,粗略地比较反应速率。若要做到精确比较,应该测量的实验数据是。

【拓展延伸】上述实验中,小明采用了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用此方法探究“催化剂对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反应速率的影响”,需要控制不变的因素有等(答出两点即可)。

设计意图:学生交流讨论合作完成这几道中考题,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知道控制变量法在“二氧化碳制取实验”探究中的应用,掌握制取二氧化碳制实验原理。

环节七:课堂小结

师引导:今天的化学课我们回忆了哪些知识?知识树上有几大树干?每个树干上有几个分叉?各个分叉上有几片树叶?通过这一环节巩固所学的同时完善知识树。

环节八:作业布置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看到了同学共同努力一起栽种、修剪的知识树,其实在每个同学的心灵深处都有属于自己的那棵知识树,那么,今天作业是制作自己心中的“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树”看谁的树长的更茁壮、更茂盛。七、学习效果评价

《碳和碳的氧化物》这堂单元复习课,上完以后,给我的感觉是:

第一个环节:采取故事导入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从常见的生活情境中了解生活中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这样,本节课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更主要的是调动了学生的激情,培养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二、三个环节:通过知识树的构建,教师了解了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社通过学生自己互教,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体现学生主体地位,通过基础巩固练习,提高学生自信。

第四、五环节:学生做习题的过程中复习知识,对不同答案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生生互教增加对知识的掌握。随着复习的深入,提升难度,让每个学生学有所获!实现了分层教学!

第六个环节:师生一起走进中考,感悟中考的魅力,揭示中考的神秘面纱,通过本环节的开展,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以高度的自信心、良好的心态迎接中考,做好迎考复习。

第七八两个个环节:让学生回顾所学,学生通过自己栽种、修剪的“知识树”巩固了知识,提升了能力,同时起到尊重学生个性,鼓励自主发展的目的。

以下是部分学生课后的作品,虽然不是很漂亮,但是学生能够动脑去想,能够动手去画。作为农村中学的教师,面对大山里土生土长的孩子能有如此作品,我感到很欣慰。

感谢倾听,期待批评!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武冈市邓元泰镇中学潘用江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下面我从教材分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探究性实验课,是对天平和量筒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这节课的实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和对量筒的正确使用。并能够通过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实验。 2、实验重难点 重点知识: (1)学会用天平测质量,用量筒测体积; (2)会用密度公式间接测量物质的密度。 难点知识: 如何用量筒测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实验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密度的概念。

②、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 有关的物理现象。 ③、学会量简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使学生学会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并且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尽量做到仔细、客观、认真,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是大有好处的。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说教法 教法突出以学为本,因学论教。 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讨论法与实验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亲自动手实验,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相互合作交流得出物理规律。通过媒体展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引发猜想 学生体验:实验桌上放着两个完全相同的铝块和铅块,你能用什么方法鉴别它们?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2.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3.学会量简的使用方法,即用量简测量液体体积的办法,以及用量筒测不规则形状的物体体积的办法. 4.通过使用天平,加深对某些题目的理解.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对正确使用天平、量筒能做到尽量周全. 2.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并且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尽量做到仔细、客观、认真,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是大有好处的.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用量筒测固体、液体的体积. 2.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液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 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的密度. 教学方法 1.实验法:会通过实验,间接地利用公式测量物体. 2.观察法:用正确的方法给天平和量筒读数. 教具准备 天平、砝码、量筒、水、铁块、铜块、铝块、细线、花岗岩、刻度尺、三角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密度的计算公式,如何用实验的方法测量?用什么仪器可以测量密度? [生]可以先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然后用量简测出液体的体积,根据密度的公式,就可以求出物体的密度. [师]回答得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具体学习一下测量物体的密度的方法.

二、新课教学 [师]今天,我们来动手做一个实验,测物体的密度.同学们先分组(三人一组). [师]大家看自己的实验台上,有这样一些实验器材:天平一架,砝码一盒,量筒一只,烧杯中装有水、铁块、铜块、铝块各一个,另外还有一根细线,一块花岗岩,一副三角板,刻度尺. [师]今天我们重点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投影] 一、测铝块、铁块、铜块的密度. 二、测水的密度. 三、测不规则物体――花岗岩矿石的密度. [师]根据我们上节课学习的知识,同学们会测吗? [生]测三种金属圆柱体的密度分为几步: (1)先用天平测出铜、铁、铝各自的质量. (2)接下来测三个物体的体积. 即上节课讲过的,采用体积差的方法测它的体积:即先用量简量取一定量的水,记下示数V1,将物块全部浸入水中,再记下这时的示数V2.所以囱块的体积即为V2-V1. [师]讲得非常好.下面提一个问题:能不能先测体积后测质量? [生]这要看怎样测体积了,如果是采用第一种方法测体积,则先测体积还是先测质量都无所谓,如果是采用第二种方法测体积,则必须先测质量,后测体积.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如果采用后一种方法测体积,则物块要沾上水,我们知道,天平在使用时是不能沾上水的,同时物块沾上水后质量有可能会变大,因此应测质量后测体积,[师]总结得非常精彩.通过大家群策群力,我们已经找到了测铁块、铜块、铝块密度的方法.需要大家注意的是:在测量中.由于仪器、操作方法及操作人的因素影响,必定会产生一些误差.如何来减小这些误差呢? [生]减小误差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改进测量工具、完善测量手段等,但我认为最有效.也是最容易办到的还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最有效. [师]说得很好,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在我们的实验过程中是一种有效地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测几次好呢? [生]三次为宜. [师]对,咱们做本实验时三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有效地减小误差. [生]今后的实验过程中是不是都要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呢?

四年级下册-信息技术-美化班级课程表说课稿

《美化班级课程表》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____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美化班级课程表》。下面我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展开今天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电子工业出版社第四册第一单元第3课的内容,上节课我们将班级课程表制作并加以编辑,但看上去比较简单,还需要对其进行美化,这节课我们将来学习下如何美化Word 中的表格。在教学内容上,先对表格文字进行修饰,然后对表格的边框进行设置,最后对表格的背景进行修饰。 1、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更加熟悉各种字体、字号、字形和颜色的使用,理解它们的作用,从而对表格中的文字进行一定的修饰;另外,要让学生掌握设置表格边框的颜色。线型以及填充表格底纹的方法。 2、教学重点 设置表格单元格中的文字格式 设置表格边框的颜色、线型 填充底纹效果 3、教学难点 选中并设置不同单元格的边框颜色和线型 选中并填充不同单元格的底纹效果 二、说学情 通过上节课的班级课程表编辑,同学们对Word的兴趣很高,在此基础上,这节课我们更加深入的学习Word的美化功能。 三、说教法 由于信息技术课大部分的上课都是在计算机上面完成的,使得信息技术拥有与其他课程不一样的特殊性,这样一来,信息技术课程,采用最多的教学方法就是案列演示法、任务驱动法、对比法等。可以采用网络教学软件边讲解边演示给学生们看,增加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四、说学法 学法和教法相应,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一部分是通过教师的讲解,但是大部分是动手操作来消化教师的教学内容。当教师通过网络教学软件演示和讲解的时候,学生会边看边想,然后在自己的电脑上面操作教师布置的案例或者其他任务。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网络教学软件向同学们展示上节课编辑过的班级课程表,引导学生们回忆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巩固相关的知识点;然后打开美化过的班级课程表,将两个课程表在屏幕上做对比,让同学从中看出不同点。 2、合作探究,新课教学 在对比当中,让同学们来说一说那些地方做了修改,这样修改是不是更符合实际情况等。这样顺其自然的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①、设置文字格式 打开课程表→选中表格第一行→设置第一行格式→设置其他文字格式

【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总结

【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总结 一、碳和碳的氧化物选择题 1.100g含碳元素36%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然后再将气体通过过量的澄清石灰水,能得到白色沉淀的质量是() A.300g B.50g C.100g D.150g 【答案】A 【解析】 【详解】 100g含碳元素36%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然后再将气体通过过量的澄清石灰水,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碳元素的质量不变,能得到碳酸钙白 色沉淀的质量是100g×36%÷( 12 100 ×100%)=300g。故选A。 2.下列有关“化学之最”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B.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C.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D.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答案】B 【解析】 A、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正确; B、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错 误;C、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正确;D、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正确。故选B。 3.下列装置都能够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其中与启普发生器原理不相符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A 【解析】 【分析】 启普发生器是利用压强使固体和液体分离,从而都能够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详解】 装置A是靠外力使固体和液体分离,从而都能够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所以与启普发生器原理不相符的是A;B、C、D均是利用压强使固体和液体分离,从而都能够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利用了启普发生器原理。

故选A。 4.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稀有气体用于霓虹灯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D.石墨用作电池电极 【答案】C 【解析】A、稀有气体用于霓虹灯是利用稀有气体充入灯泡中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没有新物质生成,利用的是物理性质,错误;B、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是干冰吸热升华,不属于化学性质,错误;C、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是利用熟石灰与土壤中的酸发生中和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性质,正确;D、石墨用作电池电极是利用了石墨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错误。故选C。 点睛: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5.下列关于CO和CO2说法正确的是 A.CO2能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中毒B.CO可以作燃料 C.用闻气味的方法能够区别CO2和CO D.CO能用于人工降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是CO能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中毒;B.CO具有可燃性;C. CO2和CO均是无色无味的气体D.经过压缩的固体CO2能升华吸热,使环境温度降低,可用于人工降雨。 考点: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6.“绿色化学”是当今社会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其中包含“化学反应绿色化”,即要求原料中的原子全部转入到产品中.下列反应一定符合“化学反应绿色化”要求的是() A.置换反应B.分解反应C.化合反应D.复分解反应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要使原料中的原子全部转入到产品中,做到零排放,从生成物来看,生成物必须是一种.A、置换反应的产物是两种,其中有一种是单质,一种是化合物,不是一种,所以错误.B、分解反应的特点是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不符合要求,所以错误.C、化合反应的特点是多种物质变成一种物质,所以正确.D、复分解反应的产物是两种化合物,不是一种,所以错误. 考点:绿色化学. 7.纳米材料被誉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新型材料。纳米碳管是一种由碳原子构成的直径为几个纳米(1nm=10-9m)的空心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纳米管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材料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天长市中小学教师物理实验说课评选 测量物质的密度 二0一六年四月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这节内容我是按如下几个方面理解的。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物理第117页测量物质的密度。 2、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探究性实验课,是对天平和量筒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这节课的实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前面两节所学的天平的使用,和对量筒的正确运用。并能够通过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实验。 3、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使用; (2)知道一些测密度的原理,能合理设计出测量的步骤; (3)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探究方法、经历探究过程,并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两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4、教学重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量筒测量物体的体积; 难点:利用公式ρ=m/V进行有关实验去解决密度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 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地测出待测物质的密度,加上本节教材中又没有明确的实验步骤,这也就需要和学生先讨论如何设计合理的实验步骤,将所要测的各个量具体实验得出。 结合学生实际,为了增强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借助已有的实验设备,在实验室完成教学。 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讨论法与实验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质量的测量,天平的使用,以及物质密度与物质质量和体积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 对于刚刚接触密度这个概念的初中生来说,对密度这个概念的理解并不透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再给学生补充必要的学习方法。 从而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实验,并达到提高学生的探究的能力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说过程 1、引入新课 从密度表可以知道,各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是不同的,要知道一个物体是什么物质做的,只要测量出它的度,把测量的密度跟密度表中的密度值一比较,就知道该物质是什么物质了。 要测出物质的密度,根据公式ρ=m/V,测出物质的质量和物质的体积,就可以计算出物质的密度。 2、师生互答

《表格规划与修饰》说课稿

《表格规划与修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表格规划与修饰》 一、教材分析: 《表格规划与修饰》是初中信息技术上册的第四单元第二节的内容。这是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的前期活动,是在学生学会建立工作簿后,学习怎样对工作表进行编辑修改、美化,是学生继续学习数据统计及图表的基础,关系到学生对数据的统计、处理,分析工作,是学好数据处理的关键内容之一,也是本章的重点。 教材以活动为主线,注重培养学生灵活使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在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及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相互探讨,协作学习,最终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同时讲解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把Excel与前面所学的Word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学习,这样有助于知识融会贯通,让学生学会迁移学习。 二、学生分析: 在知识的准备上,通过本章的第一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已建立了工作表、工作薄的概念,学会了建立工作表。前一阶段学习的word表格的编辑,这些都为学习工作表的编辑打下了基础。但不同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知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知识水平各不相同,形成了不同的层次。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在任务布置上要注重按照任务难度分层作业,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缩小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差距。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知目标:了解工作簿与工作表的含义;理解并掌握字段与属性的关、字段与记录的关系。 技能目标:掌握工作表的增加、删除、复制、移动、重命名等操作;掌握调整行高、列宽的方法;掌握设置单元格格式的各种功能。能对一个工作簿或工作表进行合理地规划,并运用背景色、字体等来进行个性化修饰。 2、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帮助来积极探索,自主完成工作表格式的设置和修饰,并分层次完成任务,最后用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精编版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天长市中小学教师物理实验说课评选 测量物质的密度 二0一六年四月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这节内容我是按如下几个方面理解的。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物理第117页测量物质的密度。 2、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探究性实验课,是对天平和量筒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这节课的实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前面两节所学的天平的使用,和对量筒的正确运用。并能够通过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实验。 3、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使用; (2)知道一些测密度的原理,能合理设计出测量的步骤; (3)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探究方法、经历探究过程,并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两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4、教学重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量筒测量物体的体积; 难点:利用公式ρ=m/V进行有关实验去解决密度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 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地测出待测物质的密度,加上本节教材中又没有明确的实验步骤,这也就需要和学生先讨论如何设计合理的实验步骤,将所要测的各个量具体实验得出。 结合学生实际,为了增强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借助已有的实验设备,在实验室完成教学。 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讨论法与实验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质量的测量,天平的使用,以及物质密度与物质质量和体积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 对于刚刚接触密度这个概念的初中生来说,对密度这个概念的理解并不透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再给学生补充必要的学习方法。 从而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实验,并达到提高学生的探究的能力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说过程 1、引入新课 从密度表可以知道,各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是不同的,要知道一个物体是什么物质做的,只要测量出它的度,把测量的密度跟密度表中的密度值一比较,就知道该物质是什么物质了。

最新初三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习题答案知识点)

碳和碳的氧化物习题附答案 1.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等都使用碳素墨水书写,这是因为墨汁中的碳 ( ) A.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B.常温下被氧化成稳定性的物质 C.常温下被还原成稳定性的物质 D.常温下跟纸反应生成稳定性的物质 2.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用活性炭净化水B.干冰能灭火 C.二氧化碳通入水中D.一定条件下,石墨转化为金刚石 3.将燃着的木条伸入某种集气瓶中,木条熄灭,对瓶中气体判断错误的是() A.一定是CO2B.一定不是O2C.可能是CO2D.可能是氮气 4.关于CO2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CO2是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B.CO2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8 C.C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4D.CO2是由碳、氧元素组成 5.实验室制CO2选用的合适药品为() A.木炭燃烧B.煅烧石灰石 C.石灰石跟稀硫酸反应D.大理石(或石灰石)跟稀盐酸反应 6.按碳元素化合价由高到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C、CO、CO2B.CO、C、CO2C.CO2、C、CO D.CO2、CO、C 7.下列各物质和用途相符合的是() A.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B.石墨可用于冰箱除臭 C.石灰石可用来粉刷墙壁D.二氧化碳可用来抢救病人 8.某同学为解决助力车污染空气问题,提出以下建议:①马路上喷洒石灰水②在助力车尾部燃烧尾气③改进助力车发动机结构,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④控制助力车数量。这些建议中,你认为切实可行的是()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9.用一氧化碳在加热的条件下还原氧化铜,发现已制得的铜很快又变黑了。你推测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 A.反应开始时,没有把试管内的空气排干净 B.温度太低 C.铜没有在一氧化碳气流中冷却而又被空气中的氧气所氧化 D.试管口倾斜了 10.分子数相同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它们的质量比为() A.1:2B.2:1C.7:11D.11:7 11.大气层中,因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增加而引起“温室效应”。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不断增多、呼吸作用增加B.绿色植物减少、光合作用减少 C.大量燃烧矿物燃料D.冰箱中制冷剂“氟里昂”的泄漏 12.测得某物质中只含有碳元素,这种物质 ( ) A.一定是一种单质 B.一定是石墨 C.可能是二氧化碳 D.可能是一种单质,也可能是几种碳的单质的混合物 13.铜粉和碳粉的混合物在空气中充分灼烧后,最终得到的黑色物质与原混合物质量相等,则碳粉在原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为() A.20%B.80%C.15.8%D.84.2% 14.下列气体中,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是() A.O2B.H2C.CO2D.CH4 15.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一氧化碳,应采取的方法是()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完整版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天长市中小学教师物理实验说课评选 测量物质的密度 二0一六年四月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这节内容我是按如下几个方面理解的。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物理第117页测量物质的密度。 2、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探究性实验课,是对天平和量筒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这节课的实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前面两节所学的天平的使用,和对量筒的正确运用。并能够通过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实验。 3、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使用; (2)知道一些测密度的原理,能合理设计出测量的步骤; (3)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探究方法、经历探究过程,并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两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4、教学重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量筒测量物体的体积; 难点:利用公式ρ=m/V进行有关实验去解决密度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 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地测出待测物质的密度,加上本节教材中又没有明确的实验步骤,这也就需要和学生先讨论如何设计合理的实验步骤,将所要测的各个量具体实验得出。 结合学生实际,为了增强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借助已有的实验设备,在实验室完成教学。 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讨论法与实验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质量的测量,天平的使用,以及物质密度与物质质量和体积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 对于刚刚接触密度这个概念的初中生来说,对密度这个概念的理解并不透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再给学生补充必要的学习方法。

01《Excel数据分析图表化》说课稿

E xcel数据分析图表化说课稿 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满族中学邱柏林 一、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河北大学出版社初中信息技术八年级第三章"电子表格第5节Excel数据图表制作",以数据处理见长的excel在数据与图形完美的结合中显示出完全不同的韵味,作为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它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更能体现编者的意图。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八年级学生在学习了Excel有关数据处理的知识,掌握对Excel的基本操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为什么使用图表,怎样创建图表以及如何利用图表进行问题的分析。 二、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本节课教学主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展示,协作互助。在设计任务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接受能力的差异,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别提出恰当的基础目标、发展目标和开放目标,在此基础上设计具有一定容量、一定梯度的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水平来选择能够完成的任务。 三、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和技能目标: ①掌握图表的建立方法,理解在excel中图表显示分析结果的优势; ②了解几种常见的图表类型。 ③能够通过自主探究来学习图表基本的建立、编辑。 2、过程和方法: 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以任务驱动为主,培养乐于合作、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的习惯,学会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相互协作的良好沟通习惯和大胆实践创新的勇气。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利用图表向导建立图表; 2、根据实际问题来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 【教学难点】 1、数据源的选择; 2、图表类型的选择。 五、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对比引入法、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法、探究法、分层练习法。 2、学法分析:本节课主要以主体性教学策略(主体参与,合作学习,差异发展,体验成功)、任务驱动策略、自主探究策略、合作学习策略、分层推进等策略完成教学。 采取的形式:创设任务情境——接受任务——思考讨论——合作操练——探索创新。 六、教学准备分析 网络教室,书签(印有本节内容,激励学生演示操作),教学采用IEBOOK制作的课件,学件为专题学习网站。学生可以通过浏览专题学习网站来自学本节的练习任务,它还有在线测试、在线交流等

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大全)经典

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大全)经典 一、碳和碳的氧化物选择题 1.下列归类正确的是 选 项 归类物质或现象 A 氧化物水、双氧水、碳酸钙 B可燃气体氢气、氧气、天然气 C 还原性的物 质 焦炭、氢气、一 氧化碳 D 构成物质的 微粒 分子、原子、电 子 A.A B.B C.C D.D 【答案】C 【解析】 【分析】 氧化物:物质有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详解】 A、水、双氧水属于氧化物,碳酸钙属于盐,故不正确; B、氢气、天然气是可燃性气体,氧气具有助燃性,本身不燃烧,故不正确; C、焦炭、氢气、一氧化碳都具有还原性,故正确; D、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故不正确。 【点睛】 盐:由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与非金属阴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2.下列有关碳及其化合物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石墨、金刚石、C60由于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所以它们的性质不同B.CO为可燃性气体,点燃前应该先验纯

C.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可见二氧化碳与水生成的物质显酸性D.上图是用木炭还原氧化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O+C Cu+CO↑ 【答案】D 【解析】 A、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石墨、金刚石、C60的结构中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它们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似,正确; B、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遇明火爆炸,所以点燃可燃性气体前,应该先验纯,正确; C、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而不是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可见二氧化碳与水生成的物质显酸性,正确; D、木炭还原氧化铜,产物中是二氧化碳,不是一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中产物书写不正确,错误;故选D。 3.下列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不符合的是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B.镁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放出热量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有黑色固体生成 D.电解水时,与正极、负极相连的电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 【答案】C 【解析】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符合,故A正确; B、镁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放出大量热,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符合,故B正确;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有黑色固体生成”,实验现象描述不与事实符合,应为“有无色气体生成”,故C错误; D、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盖,瓶口出现白雾,说法正确,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符合,故D正确. 故选C. 4.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干冰可作制冷剂,广泛用于食品冷藏保鲜 B.N2、NO、NO2等含氮物质均为空气污染物 C.明矾溶于水的胶状物可吸附杂质,达到净水的目的 D.废旧电池的分类回收有利于保护环境 【答案】B 【解析】 A、干冰升华要吸收大量的热,故可作制冷剂,正确; B、氮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不是空气污染物,错误; C、明矾溶于水形成的胶状物可吸附一些微小的难溶与水的杂质,达到净水的目的,正确; 5.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铅笔芯在纸上画过会留下黑色痕迹,是因为铅笔芯的主要成分石墨很硬

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第六章《密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深化了质量这一知识,又引发学生思考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就全册而言为今后学习液体压强、阿基米德原理等知识做准备,并且“比值定义法”是今后学习很多物理量的重要方法。基于此新课程标准把“密度”列为初中阶段必须掌握的重点知识之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知道密度的公式,会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解决简单问题。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学习用“比值定义法”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同时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围绕教学目标我将重点确定为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密度的公式,并会进行简单计算。难点为通过探究实验对密

度概念的建立和理解。 二、教法分析 《物理课程标准》认为:让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是与学习科学知识同等重要的,与以前的课程标准相比更强调学习的过程。 所以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运用多种教具和多媒体课件,采用探究式、体验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亲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促进能力的发展。 教具学具准备:天平、量筒、立方体组、铁钉、铁球、细线、烧杯、水。 三、学法指导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应用物质的气味、颜色等特征来区别不同物质,具有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但是对于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以及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还没有涉及。所以这节课要引导学生去想、去说、去做、去感悟、去探索 学法指导:基于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主要采用观察实验法、比较法、分析综合法、讨论交流法。 四、教学流程 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过程。突出重难点,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激趣导入—探索新知—学以致用—回放反思—作业设计(一)激趣导入 我先播放一段视频,这是《汶川不相信眼泪》的电影片段,在生活中

小学信息技术《美化班级课程表》优秀说课稿

小学信息技术《美化班级课程表》优秀说课 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电子工业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第四册第三课《美化班级课程表》,本节课是在前一节“编辑课程表”的基础上进行人为的修饰和加工,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内容,也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课,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此外,还能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精神。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能够更加熟悉的使用文字的修饰,理解它们的作用,掌握边框颜色、线型的设置以及底纹的应用。 2。通过学习和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合作、实践和自学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学会各种字体、字号、字体颜色的综合运用,以及各种边框和底纹的特殊效果的知识。 教学难点:设置边框和底纹的具体方法以及创造性地美化表格 课前准备:课件教案素材多媒体演示软件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采用了任务驱动

的教学方法,把本课的新知由易到难,层层设疑,让学生在问题中合作、探究,不断掌握本课的教学重点,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从而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基于这点。我开课前,创设有趣的问题环境,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我让学生多观察欣赏,讨论后回答,演示讲解过程,小组合作等形式,使学生在情境中主动、积极的接受任务,从而乐学。 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首先,播放《西游记》主题曲,学生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起来。 我抓住时机:看了这组图片都知道是西游记的故事,同学们知道他们闯了多少关吗?我设计的意图:以《西游记》的主题曲开头,让会唱的学生跟着唱,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利用学生对动画片的热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境中主动、积极的接受任务,从而乐学。 同学们,老师带领你们进入第一关 提示打开————课程表,选中课程表第一行,选择“格式”—————“字体”命令,设置文字的字体、字形、字号和颜色。 下面我们进入闯关游戏第一关:“设置表格文字格式” 请学生分小组探究设置文字格式的方法,如果有问题,

7.3探究: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探究:物质的密度 邛崃市宝林中学郑睽 一、教材和学情 1、教材分析: 本节是沪科版教材八年级物理的第七章第3节,是力学的基础部分,与前几章的“简单现象”相比,知识的讲述深入了一步,本节既是质量的深化和延伸,又是对物质世界认识的进一步探索,同时也为液体压强、阿基米德原理以及浮沉条件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材由三个部分组成,即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密度的公式和密度单位、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材首先由鉴别外表相同,实质不同的物体这一问题开始,用一个相对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来认识物质密度这一特性,通过学生的交流、合作和讨论得出密度公式和单位,进而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以及查看常见的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表并找寻特点进入密度知识的应用,通过练习的形式将之具体化:一是根据密度的大小比较,来鉴别物质、发现物质;二是通过密度公式的灵活运用来研究空心问题。 2、学生情况 我所教学生现阶段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推理能力较弱,许多学生已建立了“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不正确概念。大多数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测量固体、液体质量的方法,同时动手操作的欲望比较强,乐于参与实验,但是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进行深入科学探究的经验相当欠缺,本课将通过猜想、实验、讨论、辨析、归纳、交流和训练,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思维和方法。 3、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一种特性。知道密度单位、含义及不同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了解常见物体的密度大小。知道水的密度大小。初步能够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物质密度的简单计算。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相对完整的科学探究和比较概括的方法,认识到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体会比值定义法在概念建立过程的应用。 ⑶情感态度目标:用实验探究引起学生对密度知识的直觉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密度是物质本身特性的讨论,把有关密度的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4、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认识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明确密度计算公式和单位的由来及意义。 2、难点:让学生相对完整地体验对一个问题进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二、教学方法 本节是概念教学,物理概念的建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避免把密度概念直接灌输和强加给学生,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育心理学原理,在密度概念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形象化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建构密度概念,教师作为是学生概念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为此,本节课采用“科学探究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学生由于日常生活的经验积累了一些与质量、体积有关的感性认识,但是初二学生

小学信息技术《美化班级课程表》说课稿

小学信息技术《美化班级课程表》说课稿 让学生通过两张效果不同的课程表的对比,强烈感觉到修改表格的意义、效果,从而引出本课教学内容:设计你的课程表。 通过分析对比作品,学生会发现第二张表格比第一张表格增加了边框、底纹和斜线表头,直观地发现修改了的表格更加形象、生动,从而体会到了信息技术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为了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愉快的,我大胆地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让他们自主完成任务。这样,教师也有了充足的时间去进行分层辅导。 学生打开学习资料,学习设置“边框、底纹和斜线表头”。 分组尝试新知学习: 第一组尝试边框的设置 第二组尝试底纹的设置 第三组绘制斜线表头

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对新知识的巩固,我让每组选一学生演示如何操作: (1)边框设置 单击工具栏上的`“表格和边框”按钮,出现“表格和边框”工具栏。选择“边框线型、边框粗细、边框颜色、外侧框线”进行设置。 (2)底纹色彩 单击工具栏上的“表格和边框”按钮,出现“表格和边框”工具栏。选择相应的单元格,利用“底纹颜色“按钮,为这些单元格设置底纹。 (3)斜线表头的制作 选择“绘制表格“工具,鼠标指针变为铅笔形状,在表格左上角画出相应的斜线。 学生打开学习资料中的挑战任务,在舒缓的音乐声中,自由地设计自己的课程表。

教师给予学生提示,除运用今天学习的知识以外,还可添加图片, 艺术字表名及页面边框等。 为节省时间,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些图片素材。 选几位同学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学生欣赏并根据评比标准(底纹色彩搭配、表格边框的样式、独特的创意、漂亮的页面边框)进行点评。 在这个环节中,我利用多媒体教学功能展示学生有特色的作品,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的能力。 同学们,今天我们发挥了聪明才智,设计出了很有个性的课程表,你们发现得真不错!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加上图片等,设计出更时尚、更酷的课程表,用打印机打印出来,贴在教室里。 计算机教育专家谭浩强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谁有‘无机教学’法,我就会发现‘无水游泳’法!”,这充分说明了我们的信息技术课离不开计算机,离不开硬件的支撑。

初三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 知识点习题及答案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一、碳的几种单质 1、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可用于制钻石、刻划玻璃、钻探机的钻头等。 2、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有优良的导电性,润滑性。可用于制铅笔芯、干电池的电极、电车的滑块等。注意:铅笔里面其实不含铅,是石墨和黏土混合而成的混合物。H代表Hard,坚硬的;B代表Black,黑的。6B最软,颜色最深;6H最硬,HB软硬适中。 3、无定形碳: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主要有:焦炭,木炭,活性炭,炭黑等. 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吸附性,但活性炭的吸附作用比木炭要强,如制糖工业利用其来脱色,防毒面具里的滤毒罐也是利用活性炭来吸附毒气。焦炭用于冶铁,炭黑加到橡胶里能够增加轮胎的耐磨性。 4、C 60 是一种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分子,形似足球,性质很稳定。 5、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CO和CO 2 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 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各异,而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却完全相同! 1、常温下的化学性质稳定【为何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碳原子的最外层有4个电子,既不容易得电子,也不容易失去电子,因此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档案材料一般用碳素墨水书写、古代书画历经百年也安然无恙、木质电线杆埋入地下部分用火烧焦可防腐都是利用这个原理。】 2、可燃性: 完全燃烧(氧气充足),生成CO 2: C+O点燃CO 2 不完全燃烧(氧气不充足),生成CO:2C+O点燃2CO 3、还原性:C+2CuO 高温 2Cu+CO 2 ↑(置换反应)应用:冶金工业 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红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Fe 2O 3 +3C 高温 4Fe+3CO 2 ↑ 三、二氧化碳的制法 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原理、装置、检验) (1)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决定: 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高锰酸钾制O 2 的发生装置。 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或液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H 2 的发生装置。(2)收集方法:气体的密度及溶解性决定: 难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 CO只能用排水法(排空气法易中毒) 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 CO 2 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它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

物体密度的测量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2.学会用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体积。 3.学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2.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2.通过对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过程中,从产生误差的角度进行评估,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质量和密度的概念以及密度计算公式后进行,具体包括了量筒的使用、测量固体的密度和液体的密度这些知识。让学生掌握利用密度公式间接测量物质的密度,培养实验操作能力,本节课起到了巩固前面所学内容的作用,是密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体现,也有助于以后压强、浮力知识的学习。测量物质的密度是初中阶段的一个重要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有重要作用。在这个实验中,要求学生在前面学习质量、密度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天平的使用,并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某个物理量的方法。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步骤,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要能理解实验原理、注意实验仪器的选取和使用、实验步骤的设计、数据的采集、根据数据得出结果以及对实验结果从产生误差的角度进行评估,这些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重点:用量筒测物体的体积,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实验中,从产生误差的角度进行评估。 三、教学策略

在学本节课之前,学生对质量有了初步的认识,学习了测量质量的工具──天平的使用方法,对密度概念与计算公式已有所了解。因为已经熟练掌握了温度计的读数方法,可以直接通过观察结构得出用量筒测液体体积的方法,学生观察思考就能操作,重点是引导学生观察水面的形状,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以凹形液面的最低处相平。对于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同学们也能设计出大致方案,但在该实验中如何减小实验误差、制定最佳测量方案,学生不是很容易注意到,所以教学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从产生误差的角度进行评估。实际进行测量固体或液体密度实验时,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步骤,教师可以利用画简图的方法,把设计方案画出了,先不作评价,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哪一步骤会造成物理量增大或减小,从而得出最佳方案。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量筒、小石块、盐水等。 五、教学过程 密度公式

碳和碳的氧化物中考经典题型带答案

碳和碳的氧化物中考经典题型带答案 一、碳和碳的氧化物选择题 1.利用数据传感技术可以形象地比较不同形状的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速率。某同学倾斜锥形瓶,使试管内的稀盐酸流入瓶中与碳酸钙发生反应,测得瓶内气压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对比分析a、b点可知,曲线①表示块状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 B.对比分析c、d点可知,相同的气压时,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速率更快 C.碳酸钙粉末产生的CO2质量多 D.曲线②中b点表明反应已经结束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对比分析a、b点可知,曲线①单位时间内气压大,说明单位时间内产生的气体多,反应速率快,曲线①表示粉末状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B.对比分析c、d点可知,相同的气压时,①所需的时间短,说明单位时间内产生的气体多,反应速率快,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接触面积大,反应速率更快,故选项说法正确。C.最终曲线①、②的气压相等,说明最终产生的CO2质量相等,故选项说法错误。 D、曲线②中b点气压没达到最大值,反应没有结束,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2.实验室制取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全部都不会用到的装置是()

A.①③⑤B.②④⑤C.①④⑤D.②④⑥ 【答案】C 【解析】 实验室制取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不会用到的装置是C. ①④⑤。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实验室制取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 3.下列有关“化学之最”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B.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C.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D.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答案】B 【解析】 A、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正确; B、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错 误;C、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正确;D、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正确。故选B。 4.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稀有气体用于霓虹灯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D.石墨用作电池电极 【答案】C 【解析】A、稀有气体用于霓虹灯是利用稀有气体充入灯泡中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没有新物质生成,利用的是物理性质,错误;B、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是干冰吸热升华,不属于化学性质,错误;C、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是利用熟石灰与土壤中的酸发生中和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性质,正确;D、石墨用作电池电极是利用了石墨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错误。故选C。 点睛: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5.下列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不符合的是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B.镁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放出热量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有黑色固体生成 D.电解水时,与正极、负极相连的电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 【答案】C 【解析】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符合,故A正确; B、镁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放出大量热,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符合,故B正确;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有黑色固体生成”,实验现象描述不与事实符合,应为“有无色气体生成”,故C错误; D、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盖,瓶口出现白雾,说法正确,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符合,故D正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