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道教神仙信仰的思想渊源

论道教神仙信仰的思想渊源

论道教神仙信仰的思想渊源
论道教神仙信仰的思想渊源

论道教神仙信仰的思想渊源

*导读:刘勰《灭惑论》云:案道家立法,厥有三品,上标老子,次述神仙,下袭张陵。这里概括了道教的大致特……

刘勰《灭惑论》云:案道家立法,厥有三品,上标老子,次述神仙,下袭张陵。这里概括了道教的大致特点,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神仙信仰。神仙信仰是道教的核心思想,这一点早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如李养正先生说:不论道教的教义及道术多么庞杂,其教义的核心仍是神仙信仰。[1]卿希泰先生主编的《中国道教史》亦指出:道教以求长生不死、修道成仙为主要目标,神仙思想是道教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2]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的神仙信仰有其固有的理论渊源,例如《山海经》里有关不死的传说、《老子》长生久视之道、《庄子》的神仙色彩以及秦汉时期盛行的方仙道等等,都为道教神仙信仰的形成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源。本文试图按历史顺序就这些思想资源做一简要梳理,以期对道教这一核心信仰的来历获得更加清楚的认识。

*一、《老子》长生久视之道

神仙信仰的根源可能与古人对于自然种种神秘的传说有关[3],因此,神仙思想的历史是十分久远的,早在《山海经》里已有不少的记载,如《海外北经》云: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海外南经》:交胫国在其东,其为大交胫。一曰在穿匈东。不死民在其

东,其为人黑色,寿,不死。《海内经》:流沙之东,黑水之间,有山名曰不死之山。这些传说反映了远古的人们对长生不死的渴盼。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养生长寿为目的的各种方术开始陆续出现,养生思想、养生之道受到重视,例如《老子》对长生久视之道的阐发,便是其突出的表现。

《老子》一书,以之求道则道得,以之治国则国治,以之修身则身修,[4]不仅哲理玄妙,而且具有丰富的养生思想。该书第五十九章云: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这一章反映了老子思想中把养生和治国结合起来的特点,同时突出了深根固蒂、长生久视的养生之道。尽管长生久视并不等于长生成仙,但老子的这种养生思想,进一步发展便自然成为了神仙信仰。特别是那些追求神仙之术的方士们更乐于把它解释成长生不死,以作为他们修炼的理论基石:老子之道,恬淡无欲,养精爱气。夫人以精神为寿命,精神不伤,则寿命长而不死。成事,老子行之,逾百度世,为真人矣。[5]而河上公作《老子章句》时,亦重点发挥了这种长生的思想,例如他注解上章云:国身同也。母,道也。人能保身中之道,使精气不劳,五神不苦,则可以长久。人能以气为根,以精为蒂,如树根不深则拔,蒂不坚则落。言当深藏其气,固守其精,使无漏泄。深根固蒂者,乃长生久视之道。虽然《河上公章句》未必与道教直接接轨,但其中注

重养生、注重自然长生之道的思想非常符合道教的需要,因此,道教徒从来把它视为本教经典。姜亮夫先生指出:道教流传自以河上注为大典,此情势之必然。[6]所谓情势之必然,恐怕就是

河上注的思想契合了道教神仙信仰的教义,从而能为道教所用吧。

《老子》书中有多处讲到摄生养生的道术,如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营魄,河上公注云:魂魄也。一个人如果能修养到精神魂魄结合为一而不离散,结聚精气以致顺柔,有如无欲的婴儿,洗涤心智,而不留丝毫的垢疵,那就可以到达道的境界而能够返老还童了,即如第五十五章所言: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修道者的理想状态就是如赤子般纯粹而精气不绝,这样的人也就具备了某种神异的品质,能够长生不死,如第五十章云: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道教创立以后,便奉《老子》为圣典,把《老子》之道作为其根本教义,并用神仙信仰去理解和阐发《老子》,最早者如《老子想尔注》已将《老子》大为神化,其注第十章说:一者,道也。一散形为炁,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道就是老子的化身,就是至高无上的天神太上老君。又如被誉为万古丹经王的《周易参同契》,把炼丹术

与《周易》互相会同,但其中也将《老子》的许多思想解释成了炼丹之法。张伯端内丹理论的建构也同样与《老子》密切相关,或者说,《悟真篇》中的许多思想实际上是对《老子》的一种新的阐释与运用。张氏说: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满五千,古今上仙无限数,尽于此处达真诠。[7]意谓修道的奥妙全寓于《阴符》、《道德》二经之中,人们如果尽心钻研领悟,便可从中求得上仙之法。至于用神仙术的观点说解《老子》者,历来不乏其人,例如吕知常解释引《老子》五十九章云:根者,脑也。蒂者,脐也。深根,运元气递以补脑也。仙谚云:欲得不老,还精补脑。然后密枢机,闭欲户,藏元精于杳冥之府,结胎息于丹元之宫,上赤下黑,左青右白,中央黄晕之间,乃黄庭结宝之处,正当脐间,是谓固蒂也。今欲修长生,当先固蒂,呼吸太和,返神服气,胎息绵绵,伏住脐间,长生与天地为常,久视与日月参光矣。[8]这段文字很能代表道教学者用道教神学注解《老子》的一般特点。

总之,《老子》虽然没有直接提到神仙,但其中所阐发与倡导的长生久视之道,却是道教神仙信仰的重要思想来源。

*二、《庄子》的神仙思想

《庄子》又名为《南华真经》,被道教人士尊为教中秘典,究其原因,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其中的神仙意识契合了道教长生不死的基本信仰。

《庄子》的神仙意识主要体现在书中关于真人、至人、神人、圣人的神异描写上。例如《大宗师》里的真人:何谓真人?古之

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齐物论》里的至人: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田子方》篇亦有描写: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逍遥游》里的神人:藐姑射之山,有神

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天地》篇里的圣人:夫圣人,鹑居而彀食,鸟行而无彰。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三患莫至,身常无殃。上述关于真人、至人、神人、圣人种种神异特性的渲染,体现出庄子对理想人格的寄托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这些思想资源被道教所吸收,道教的神仙也就是那些超越生死、能够永远在天地之间逍遥遨游的人。神仙是可以返老还童的,这点在《庄子》中亦有反映。《大宗师》已载:南伯子葵问乎女偊曰: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

曰:吾闻道矣。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学邪?曰:恶恶可!子非其人也。夫卜梁倚有圣人之才而无圣人之道,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吾欲以教之,庶几其果为圣人乎?不然,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吾犹守而告之,三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女偊由于已经得道,所以尽管年老,而色若孺子,并达到了不死不生的境界。显然,这种内容是能为道教所用的。

庄子为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所提出的某些修养方法,也与道教理论相符。《庄子达生》篇写道:子列子问关尹子曰:至人潜行不窒,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栗。请问何以至于此?关尹曰:是纯气之守也,非知巧果敢之列。壹其性,养其气,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无却,物奚自入焉。这种守气、守全的修养理论,正是道教修炼思想的重要来源。又如《庄子在宥》篇记载,黄帝向广成子询问长生之道,广成子回答说: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女内,闭女外,多知为败。我为女遂于大明之上矣,

至彼至阳之原也;为女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女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常衰。广成子这样的神仙人物,对后世的道教人士,无疑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其守一的修道之法,亦为道教所吸收。

道教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吸收了庄子的神仙思想,而且对庄子的一些修道方法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例如在体道时,庄子强调心斋与坐忘。所谓心斋,就是说排去心中的杂念,使心志空明纯一,然后便能虚以应物。与道契合。所谓坐忘,就是要彻底忘掉一切,不仅忘掉了天地万物,也忘掉了自身的存在,从而使心灵通畅无碍。对此,道教人士亦有自己的理解,如陈景元从道教修炼的角度解释云:心斋则悟本也,无听以耳而以心,遗照观妙也;无听以心而以气,浑一太漠也。初学到此,散漫而难摄,然有妙门焉,在乎听止于耳,神专所司,则内景不逸,外尘不入,心止于符,祥光凝合,则灵府湛然,心君寂尔。是故冲气洞虚,本无所待,然无待之中灵物自集,所谓交梨火枣不生于荆棘之地,此理惟修习者知之。[9]坐忘者,无时而不忘,堕肢体谓即应而忘,黜聪明谓即照而忘。即应而忘,离形去智也;即照而忘,同乎大通也。体同太空则无好恶,心同造化则无断常矣。[10]心斋是得道之法,初学者可能难以掌握,但一旦领悟到了其中的妙门,就可以达到虚空无待的境地,此时灵物自集,内丹可成。而坐忘则是指道教中的即应而忘和即照而忘两种修炼方法,其效果与心

斋一致。又如《庄子寓言》篇,描述颜成子游进道的过程是:一年而野,二年而从,三年而通,四年而物,五年而来,六年而鬼入,七年而天成,八年而不知死,不知生,九年而大妙。陈景元则把这一过程称之为学道九验,具体的解释是:野谓初心质朴,从谓不逆情,通则彻理无碍,物则同一混成,来谓众归其德,鬼入深造窅冥,天成无为自然,不知死生则有无一体,九年大妙则数究纯阳,神化莫测也。[11]这就是学道的九个步骤。陈景元进一步指出,学道的过程虽然有秩序的先后和时间的长短,但能否得道还在于用功之深浅和通灵之迟速,不得门径,终身难化,幡然省悟,旦暮而成。诸于对《庄子》的此类解释,一方面固然是出于陈景元本人的发挥,另一方面也表明《庄子》与道教神仙信仰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三、秦汉方仙道

神仙思想在战国时期已相当流行,在庄子那里,他主要是借助圣人、至人、神人、真人等人物形象作为道家思想理论的例证,以超越人间的神仙生活来反衬现实世界对人性的压抑,并以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为其最高理想。而方士的倡导则与之不同,当时燕、齐等地区的方士们把求仙的方术视为专门职业,神仙信仰落实到了具体的实践中。开始,方士们并无系统的理论思想,到齐威王、宣王时代,齐人邹衍创立了以五德终始为核心的阴阳五行学说,神仙方术很快与之合流,由此形成了所谓的神仙家,即方仙道。至秦汉之际,由于秦始皇、汉武帝两位好仙皇帝的提倡,

方仙道在当时更加盛行起来。据《史记封禅书》记载:自齐威、宣之时,邹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而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子高,最后皆燕人,为方仙道,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邹衍以阴阳主运显于诸侯,而燕,齐海上之方士传其术,不能通,然则怪迂阿谀苟合之徒自此兴,不可胜数也。这里反映了战国时期以来的阴阳五行思想与神仙方术发展到秦汉之际的大致情况。从学术上看,燕、齐海上的方士,并没有学通邹衍的阴阳五德之术,但这一点也不妨碍方仙道的发展,怪迂阿谀苟合之徒自此多得不可胜数。《史记封禅书》继续说: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世主莫不甘心焉。及至秦始皇并天下,至海上,则方士言之不可胜数。始皇自以为至海上而恐不及矣,使人乃赍童男女入海求之,船交海中,皆以风为解,曰:未能至,望见之焉。其明年,始皇复游海上,至琅邪,过恒山,从上党归。后三年,游碣石,考入海方士,从上都归。后五年,始皇南至湘山,遂登会稽,并海上,冀遇海中三神山之奇药。不得,还至沙丘,崩。从上面的记述可以看出,寻求神仙与不死之药的活动,自齐威王、宣王以来,就一直没有停止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基于对长生不死的向往,他开始搜寻不死之药,掘《史记秦始皇

本纪》,秦始皇二十八年,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继徐市以后,受到秦始皇宠信的方士还有燕人卢生等,但这些方士们最终都没有替秦始皇找到不死之药,这位热心求仙的皇帝仍然不得长生。

神仙思想在汉代继续流行。例如授书给张良的圯上老父就颇有神仙的特点。《史记留侯世家》记载,老人授张良以《太公兵法》后说: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后十三年,张良从高帝至济北,果见谷城山下黄石,由此知道圯上老父绝非凡人。张良本人也好神仙。据《留侯世家》,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岁余。留侯学辟谷道引轻身之术,欲从赤松子游。

当然,汉代求仙最切者莫过于武帝。据《史记封禅书》的记载,当时有李少君、栾大、公孙卿等诸多方士为武帝所信任。李少君以祠灶、谷道、却老方见武帝,并对武帝说:调灶则致物,致物则丹沙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乃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武帝听后,于是亲自祠灶,遣方士入海求蓬莱安期生一类的仙人。后来少君病死,武帝却以为他化去不死。自此以后,海上燕齐怪迂之方士多更来言神事。如齐人少翁以鬼神方见武帝,被武帝拜为文成将军。与少翁同师的栾大亦进见武

帝,自称常往来海中,见安期、羡门之属,又称引其师之语曰:黄金可成,而河决可塞,不死之药可得,仙人可致也。当时汉武帝正担心河决而黄金不就,栾大之言正合他的心意,栾大由此很快得到了武帝的信任,并被拜为五利将军。又有齐人公孙卿向武帝上书说黄帝时宝鼎之事,武帝封他为郎,东使候神于太室。武帝为求神仙,屡行封禅,又公孙卿言:仙人可见,而上往常遽,以故不见,今陛下可为观,如缑城。置脯枣,神人宜可致也。且仙人好楼居。于是武帝令在长安作蜚廉桂观,在甘泉作益延寿观、通天台,以招引神仙。类似的祠神求仙活动,在汉武帝时尚有很多。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在秦皇汉武的大力倡导之下,神仙思想在整个社会迅速鼓荡开来,最终孕育成为道教的基本信仰。

*四、《列仙传》的价值

随着神仙之说的流行,仙人也多了起来,早在神农时期,就涌现出了仙人赤松子,至黄帝、尧、舜、夏、商、周,秦、汉,代代都有神,其事迹屡见于史传及其他各种著作之中,署名为刘向所撰的《列仙传》,则对各代神仙进行集中记述。《列仙传》乃我国第一部流传至今的神仙人物传记。此书的著者不一定是刘向,这一点《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作了较详细的辨析:《列仙传》二卷,旧本题汉刘向撰,纪古来仙人自赤松子至玄俗凡七十一人,人系以赞,篇末又为总赞一首,其体全仿《列女传》。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谓不类西汉文字,必非向撰。黄伯思《东观余论》谓是书虽非向笔,而事详语约,词旨明润,疑东京人作。今考是

书,《隋志》著,则出于梁前。又葛洪《神仙传》序亦称此书为向作,则晋时已有其本。然《汉志》列刘向所序六十七篇,但有《新序》、《说苑》、《世说》,《列女传图颂》,无《列仙传》之名。又《汉志》所录,皆因《七略》,其总赞引《孝经援伸契》,为《汉志》所不载。《涓子传》称其《琴心》三篇,有条理,与《汉志》《娟子》十三篇不合。《老子传》称作《道德经》上下二篇,与《汉志》但称《老子》亦不合。均不应自相违异。或魏晋间方士为之,托名于向耶?《列仙传》非刘向所撰,但其著者也并非如《提要》所疑为魏晋方士。东汉王逸注《楚辞》、应劭作《汉书音义》时已引用《列仙传》中的文字,例如《汉书郊祀志》为方仙道,形解销化句,应劭注云:《列仙传》云:催文子学仙于王子乔,王子乔化为白蜺,文子惊,引戈击之,俯而见之,王子乔之尸也,须臾则为大鸟飞而去。由此可见,《列仙传》的作者不应晚于东汉。

从《列仙传》的具体内容来分析,所记仙人的时代,自神农一直延续至汉代;地域分布上,遍及齐、晋、巨鹿、梁、洛、华阴、陇西、汉中、楚、会稽、丰、象林、巴、蜀等广大地区;从身份看,《列仙传》神仙人物中,有皇帝、王子、陶正、马医、龙师、大夫、木正、封史及市上补履、门卒、酿酒匠、养鸡人、贩珠者、卖药翁、道术之士、卖草履者、宫人、乞儿,牧豕者、铸冶师、放犬者、卜师、沽酒妇、渔者等等,还标明有羌人、把戎等少数民族;成仙途径则有服食、养身、善报等:至于成仙的

方式则有不饥不寒,身轻如飞式,有乘龙升天式,有随凤凰飞去式,有乘白鹤飞翔式,有死而复生式,有尸解式等。总之,从《列仙传》记载可以看出,从古到今,处处都有神仙,而且,不论出身贵贱,人人都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与方式成仙[12]。

《列仙传》所载,还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列仙传》已把黄帝、老子列为神仙。黄帝能劾百神,朝而使之,可谓神通广大。至于其成仙的方式,有两种传说,一种是:自择亡日,与群臣辞,至于卒。还葬桥山。山崩,柩空无尸,唯剑舄在焉。这是尸解成仙;另一种是: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下。鼎成,有龙垂胡髯下迎,帝乃升天,群臣百僚悉持龙髯,从帝而升。攀帝躬及龙髯,拔而弓坠,群臣不得从,仰望帝而悲号。这是乘龙飞举成仙。至于老子,《列仙传》认为他生于殷时,好养精气,贵接而不施,初为周柱下史,后转为守藏史,见周德衰,乃乘青牛车去,成为了神仙真人。由此可知,黄帝、老子成仙之说,在汉代已在神仙方士中传播,并已记载于书,这应该是方仙道与黄老思潮逐渐合流的一种反映。黄老道尊崇的黄帝、老子,后来成为道教所信仰的至尊之神,黄老道是神仙家攀附黄老之学,制造其宗教理论体系的酝酿阶段[13]。

其二,《列仙传》对葛洪神仙思想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道教自产生直至西晋,并没有确立一个系统完整的思想体系。道教神仙理论体系的完成,是由东晋著名道教学者葛洪完成的。在《抱朴子内篇》中,葛洪除了在哲学上对神仙理论进行阐述以外,

还反复申论神仙之可信与可求。《论仙》篇云:刘向博学则究微极妙,经深涉远,思理则清澄真伪,研核有无,其所撰列仙传,仙人七十有余,诚无其事,妄造何为乎?邃古之事,何可亲见,皆赖记籍传闻于往耳。《列仙传》炳然,其必有矣。《列仙传》历历记载,神仙一定存在,而当葛洪的弟子滕升问及古之得仙者是否真有其人时,葛洪又举出《列仙传》中所载仙人的事实加以确证:神仙幽隐,与世异流,世之所闻者,犹千不得一者也。故宁子入火而陵烟,马皇见迎于护龙。方回变化于云母,赤将茹葩以随风。涓子饵术以著经,啸父别火于无穷。务光游渊以哺薤,仇生却老以食松。邛疏煮石以练形,琴高乘鲤于砀中。桂父改色以龟脑,女几七十以增容。陵阳吞五脂以登高,商丘咀菖蒲以无终。雨师炼五色以属天,子先辔两虬于玄涂。周晋跨素鹤于缑氏,轩辕控飞龙于鼎湖。葛由策木羊于绥山,陆通匝遐纪于橐卢。萧史乘凤而轻举,东方飘帻于京师。犊子鬻桃以沦神,主柱飞行以饵砂。阮丘长存于睢岭,英氏乘鱼以登遐。修羊陷石于西岳,马丹回风以上徂。鹿翁涉险而流泉,园客蝉蜕于五毕。[14]以上所举仙人三十位,全部出于《列仙传》,足见其对《列仙传》的重视。可以说,《列仙传》为葛洪神仙理论体系的建构提供了具体的基石。

*五、余论

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曾指出:道家之术,杂而多端。道教不仅道派繁多,其教义教理、科仪斋醮、方技方术等方面的内

容也十分丰富,确实具有杂而不纯的特点。过去一般认为这似乎是道教本身存在的不足之处,其实不然,杂而多端完全可以视之为道教的一个优势。正是因为其杂,使得道教具有一种特别的包容性,所以它并不像其它宗教那样明显的排外,而是能够做到熔铸百家,兼收并蓄;又因为其多端,说明道教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所利用的思想资源是多方面的,它能够充分吸收各家各派思中有益成份,以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从而具备了更加强大的生命为。许地山先生曾有一个论断:中国一般的思想就是道教的晶体,一切都可以从其中找出来。[15]由此说明了道教理论体系的有容乃大。这一点,我们从前面所述道教神仙信仰的思想渊源中,亦可窥其一斑。

注释:

[1][13]说》第243页、第14页,中华书局1989年版。

[2]《中国道教史》第一卷,第59页,四川人民出版杜1996年版。

[3]许地山《道教史》第125页、第219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杜1996年版。

[4]李嘉谋《道德真经义解》卷2。

[5]王充《论衡道虚》。

[6]《巴黎所藏敦煌写本道德经残卷叙录》,《中国哲学》第二辑。

[7]《悟真篇》卷中。

[8]危大有《道德真经集义》卷8。

[9]《南华真经义海纂微》卷8。

[10]《南华真经义海纂微》卷19。

[11]《南华真经义海纂微》卷89。

[12]参《中国道教史》第一卷,第7476页,四川人民出版杜1996年版。

[14葛洪《神仙传序》

(《道教与神仙信仰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第二次会议泉州》,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第134145页。)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2009-06-25 14:05:24 关于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在许多场合表达过其含义。在陶行知看来,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他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1] 1934年,陶行知还发表过《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有什么区别》的文章,指出了二者的区别。陶行知认为传统教育是吃人的教育。(1)教学生自己吃自己。传统教育教学生读死书,死读书;它消灭学生的生活力、创造力;它不教学生动手、用脑。在课堂里,只需听教师讲,不许问;好一点的,在课堂里允许提问了,但不许学生到大社会里、大自然里去活动。从小学到大学,十六年的教育一受下来,便等于一个吸了鸦片烟的烟虫,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面黄肌瘦,弱不禁风。再加以要经过那些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升学考等考试,到了一个大学毕业出来,足也瘫了,手也瘫了,脑子也用坏了,身体的健康也没有了。大学毕业,就进棺材,这叫做读书死,这就是教学生自己吃自己。(2)教学生吃别人。传统教育教人劳心而不劳力,它不教劳力者劳心。传统教育更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更明白一点,就是教人升官发财,发谁的财呢?就是发农人、工人的财。因为只有农人、工人才是最大多数的生产者,他们吃农人、工人的血汗。生产品使农民工人不够吃,就叫做吃人的教育。而生活教育与传统教育完全相反。(1)生活教育不教学生自己吃自己。生活教育教学生做人,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生活教育反对杀人的种种考试,教人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2)生活教育也不教学生吃别人。生活教育不教人升官发财。生活教育只教中国的民众起来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机器的主人,做人中人。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包括三个基本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一)生活即教育[2] “生活即教育”的主旨包括:生活决定教育,有什么样的生活便有与之相应的教育,教育是供人生需要、为了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的,只有在生活中求得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文字、书本只是生活的工具,不是生活的本身,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的意义在于生活的变化,因此生活教育的内容是随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生活即教育”是终身教育,是与个人生活共始终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认为,真正的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与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教育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陶行知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 需要注意的是,陶行知所说的“教育”不是以学校为整体的狭义教育,而是包括学校教育在

陶行知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思想 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濬,后改为知行、行知,安徽歙县人,家境贫寒,在当地一位私塾先生和他外祖父的帮助下,读了几年《四书五经》。1906 年入教会学校崇一学堂 读书,开始接受西方教育。1910 年考入南京汇文书院预科。1911 年,汇文书院与其他教会学校合并为金陵大学,陶行知进入金陵大学文科学习。1914 年以优秀成绩毕业,留学美国。1915 年获政治学硕士学位,又转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师受近代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孟禄等。1917 年回国后,先后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的教授和教育科主任,主编《新教育》杂志。后来到北京担任中华教育改进社的总干事。 从1923 年起,陶行知致力于平民教育运动,和晏阳初等人倡议成立了"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 。先后赴河南、浙江推行平民教育运动。认为平民教育是改造环境、把握国家命运的重要方法,幻想利用平民教育打破贫富贵贱,“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 。 1927 年,为了大范围地推广乡村平民教育,他在南京和平门外晓庄创办了晓庄师范,计划培养一批具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康健的体魄和艺术的兴趣的乡村教师,然后由他们去办乡村学校,以乡村学校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乡村教师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同时确立了"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1930 年,晓庄学校被国民政府下令查封,陶行知遭到通辑,逃到日本。 1931 年回到上海,从事科学普及教育,他首先发起了" 科学下嫁" 运动,创办"自然科学园"" 儿童科学通讯学校",编辑《儿童科学丛书》和《大众科学丛书》,向儿童和普通老百姓介绍通俗科学知识。 1932 年他开始从事工学团的试验。工学团实际上是一种以贫苦工农大众为教育对象,采用半工半读形式的教育组织。根据陶行知制定的《乡村工学团初步计划》,提出工学团的宗旨是:“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对工学团的成员实行军事、生产、科学、识字、运用民权、节制生育六大训练。为了解决工学团的师资短缺问题,他创造并推行“小先生制” 。所谓“小先生 制” ,主要是利用上学的儿童、小学生来教不识字的儿童、成年人甚至老年人。他把这种识字,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儿童或小学生称为“小先生” ,所以叫“小先生制” 。陶行知认为这是一种“即知即传人”的方法。陶行知当时在上海办了很多工学团,其中“山海工学团”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所。 抗日战争中,陶行知主要从事抗战教育工作,其中最有影响的是1939 年在重庆所办的“育才学校” 。育才学校其实是一所难童学校,它是从在抗日战争中失去亲人的孤儿中挑选比较有才能的进行培养。分成社会、科学、艺术、文学、普通等组,因材施教。陶行知一生对教育倾注了极大的理想和热情。他忍受了物质生活的贫乏,以“爱满天下”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为贫苦人民和儿童的教育献出了毕生的心血。陶行知死后,被毛泽东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 生活教育理论 一、生活教育理论的形成 (1)裴斯泰洛齐和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裴斯泰洛齐在所著《天鹅之歌》中提出:“生活具有教育的作用,这是指导我在初等教育方面的一切实验的原则。”陶行知深受瑞士近代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启发,曾表示过:世界上的大教育家如裴斯泰洛齐等的成就,“无不在试验,无不在发 明” ,并愿成为中国“试验之先河”。给陶行知直接影响的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杜威力图变革传统教育,融合教育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提出“教育即生活” 、“学校即社会” ,以使学校和社会适应资本主义发展

《陶行知教育学》读后感

《陶行知教育学》读后感 读罢《陶行知教育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在育才学校经济最困难的时候,他到处奔波,筹措资金,以维持学校的日常生活,当时有人嘲笑他这样做是抱石游泳,学校如同重石,很可能将拖入水底,还是弃石为好。陶行知不予理会,他坚定而乐观地回答:“我不是抱石头游泳,而是抱着爱人在游泳,越游越起劲,要游过急流险滩,达到胜利的彼岸。”陶行知引学校为“爱人”,他不把学校学生当“石头”,正表明他在艰苦险恶的逆境中对学生倾注了他全部炽热的爱,竭尽奋斗之力将他们安全送达理想的彼岸。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没有爱便不成为学校。“晓庄是从爱里产生出来的。没有爱便没有晓庄”,办学者及教师都充满着爱,爱教育爱学生,方能奋斗办出像样的学校。 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照正直为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 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

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经 常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学生,有些学生由于父母忙于生计,把孩子扔在一边,他们 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学习跟不上,有时我真的不忍心责备他们。想想自己的孩子 每晚几乎都在自己的看护下做作业,再想想他们,我们作为教师的有什么理由不 去爱他们呢? 教育本来就要用爱去浇灌,心与心交融才能回报以真诚。《陶行知教育学》读后感2 教育需要爱心,儿童渴望得到爱。读罢《陶行知教育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教师要热爱、尊重每一个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 尤其是教师的理解和尊重。教师应该做一个和气的人,一个严谨的人,一个值得 尊敬的人。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 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还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服务意识, 创造出尊重、信任、宽容、友爱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 一个微笑……都可以称之为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可以说是事关教育成败。教师对学生表示好感,学生就会在学业、品德、习惯方面表现进步;教师对 学生表示厌恶或失望,学生心理就会产生负效应,表现为退步。在集体中得到教 师接纳的学生,往往积极乐观,充满信心,容易产生于社会、集体一致的价值观、道德观。相反,一个在集体面前遭到教师另眼相看的学生,则会在学习、生活上 心灰意懒,在行为上违规、违纪。因而,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关爱、接纳。

谈对秦始皇的神仙信仰

谈对秦始皇的神仙信仰 *导读:(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秦始皇是个暴君,无人不知,谁人不晓,他却进入了中国道教的神谱,况且对秦始皇的奉祀没有间断。其间的原因……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秦始皇是个暴君,无人不知,谁人不晓,他却进入了中国道教的神谱,况且对秦始皇的奉祀没有间断。其间的原因大致有三:首先传统道教有个特点,往往将有功于民人的人封为神灵。不只百姓造神,统治阶级也在造神。秦始皇其人其政得到了后继者的欣赏,一统江山,守业谨慎,历代帝王需要秦始皇,所以他们也加入到造神的行列中。从汉武到清朝,没有一个中国皇帝不敢不敬他。没有他,中国不成其为国。即使他活到今天,当个全国政协副主席肯定没有问题。这样说虽然有点调侃的味道,但事实肯定如此。 其次是出于畏惧之心封其为神,免得在阴间里继续坑害生灵。嬴政他一生并天下、称皇帝、废分封、置郡县、征百越、逐匈奴、修长城、迁富豪、一法度、以法治国、焚书坑儒,害死不少人。听任后世咒骂,功罪千秋评说。百姓害怕秦始皇,生怕其阴魂不散,继续作恶人间,所以给他弄个北帝上相头衔,让他有事可做。 再次是他名声大、印象深,他对于中国之大一统、对于中国

政制之创建、对于中国民族之传承,其功绩可称。他所创建的帝国基业虽然比不上元明清,但对后世的中国产生的深远影响,没有一个人敢不承认。中国历史没有他,无中国之称。世界历史没有他,无世界之谓。无论你站在什么立场评价秦始皇,他的功就是过,他的过就是功,他开创的专制政权,骂也秦始皇,颂也秦始皇,他岿然不动。封秦始皇为神,让他以恶治恶,以邪治邪,以暴抑暴,维护人间太平。陶弘景的《洞玄灵宝真灵位业图》将神灵分为七个阶梯。第七阶梯正位是酆都北阴大帝,左右分别是北帝上相秦始皇和中厩直事四人。陶弘景所在的梁代,上下已经意识到秦始皇的价值,把他列入道教的神谱。称其为北帝上相。《道教仙话》是法国禄是遒(HenriDor6,18591931)神父的著作。他的《道教仙话》涉及受世界关注的天府各部的职能和管理,抓住了中国宗教的根本脉络,首次触及到整个中华民族所敬畏和崇拜的对象。书中提到的神祇,在海洋水府就有秦始皇,《松江府志》上收有几处秦王庙。近二百年来秦始皇只是海洋水府的一位神灵,可见他的地位在不断降低,他的影响正在淡薄,秦始皇的时期已经过去,但专权所谓影子还很长。 (威海始皇庙) 毛泽东曾做七律劝君少骂秦始皇,说明秦始皇确实有该骂的地方,连郭沫若都是骂秦始皇出名起家的。秦始皇可以骂,但少骂,即使天天骂,骂来骂去,也骂不倒,关键他是千古一帝。试

陶行知教育思想对我的启示

陶行知教育思想对我的启示 (2011-04-10 09:51:43) 分类:教育教学论文 标签: 杂谈 【摘要】 陶行知被列为世界八大教育家之一,是当之无愧的。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是我的行动指南,为中国教育开辟了崭新的道路。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从他身上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受到了熏陶,得到了启示。我认识到:实施爱的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是为知识和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源泉;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培养综合能力的学习操练;实施“六大解放”,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操作要求。 【关键词】 爱的教育生活教育尊重学生六大解放 一、实施爱的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 爱的教育是对学生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陶行知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人在小学阶段其心理的基本需要中,情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师爱、父爱、母爱犹如心理发展的精神乳汁,哺育着学生的心灵发展。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这是知识和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 在这种思想的认识下,我在班级管理工作实践中,把爱放在了首位。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和“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 教师对“学困生、留守学生”应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学困生”“留守学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立起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平时,我在教育活动中不说粗话俗话,使用爱心用语,保护学生心灵不受到伤害,多给学生关照和温暖。对学习好的学生热心引导,对学习差的学生及调皮的学生也是从“爱”开始,进行指导帮助,不歧视、不训斥、不讽刺挖苦他们。对“留守学生”多和他们交谈,多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学生感受到我对他们的爱,就产生了良好的情绪,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在爱的教育中,我着力培养学生爱的情感,用爱的情感帮助学生塑造人格。如开展“在家做好孩子、在校做好学生、在社区做好少年”,“我为班集体增光彩”,“勤学苦练,回报父母”等主题教育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父母的爱,从而培养学生尊师敬长、爱他人的情感。同时,开展“祖国需要我、真情回报祖国”,“学雷锋,做好事”,“家乡巨变”,“爱心捐款”,“当2008北京奥运志愿者”,“我为环保献计献策”等活动,使学生感受时代的脉搏,培育爱他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操。 二、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陶行知教育思想解读

陶行知教育思想解读 一、陶行知生平简介 陶行知(1891---1946)他出生在安徽歙县的一个清苦农家。他自幼聪明好学,免费入塾读书。1906年,他进入本县的教会学校崇一学堂免费读书,由于他一直生活在中国社会的底层,所以从童年时代起就对民间的疾苦有深切的感受曾经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的座右铭。1914年以名列第一的优异成绩在南京金陵大学文科毕业后,便远渡重洋赴美国留学。最初攻读市政,后便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主攻教育,师从杜威,期望通过教育来救国救民。 二、陶行知教育理论内容与意义 陶行知(1891-1946)是我国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也是“五四”以后中国最有影响的著名的进步教育家。他的一系列进步教育理论包括生活教育、平民教育、普及教育等思想,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宝贵精神财富。尤其是他的生活教育理论更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对中国教育发展产生了深刻而积极的影响,至今仍颇具现实性和启发性。而他的成人教育思想长期以来却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宣传,至少没有得以深入的研究。 三、陶行知成人教育思想简述 成人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教育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关于成人教育的意义、宗旨、内容、方法等问题的论解,旨意明确、精要深邃,非常切合成人的实际和特点,也很贴近现代成人教育的理念,值得人们很好地发掘、整理并加以合理的吸收、利用。他的成人教育思想,对我国当前的成人教育也具有很强的现实启发性和参考价值。下面就从这些方面一一详细地论述。 (一)、对成人教育的意义和宗旨的精要阐释 陶行知不仅对以青少年儿童为主要教育对象的学校教育进行了精辟的理论阐释,提出了颇有深度的见解,而且对以各类成人为主要教育对象的成人教育,也进行了不懈探索,从而提出了其独到的成人教育的见解和主张。他对成人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对社会发展意义的论述,反映了其基本的成人教育观,是我们认识并把握其成人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 1、关于成人教育之教育意义和社会意义的理性把握 陶行知很早就认识到了成人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把成人教育与学校教育、普及教育视为整个教育的有机整体。过去,一提到教育,人们就联想到学校,认为只有学校教育才是正规的、正统的教育。陶行知对此表示反对。他认为,要挽救中国的危亡,要培养“健全之公民”,要发挥教育的成效,既要依靠普通教育、学校教育,又要发挥成人教育的作用,把各类成人都纳入到教育对象的范围中来。他说:“无论老少,也应该受教育。生活教育很早就提出活到老学到老。”成人教育的对象是各类在职工人、干部和农民,他们直接担负着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任,从事着实际的工作,他们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的提高,是更为现实、更为有效的问题,将其排斥到教育之外,是万万不可的、错误的。尤为难能可贵的是,陶行知把成人教育提高到终身教育的高度并将其视为终身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他说:“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死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1935年他在论及“中国普及教育方案”问题时指出:“普及教育之要义:甲、整个民族现代化。不仅

论道教神仙信仰的思想渊源

论道教神仙信仰的思想渊源 *导读:刘勰《灭惑论》云:案道家立法,厥有三品,上标老子,次述神仙,下袭张陵。这里概括了道教的大致特…… 刘勰《灭惑论》云:案道家立法,厥有三品,上标老子,次述神仙,下袭张陵。这里概括了道教的大致特点,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神仙信仰。神仙信仰是道教的核心思想,这一点早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如李养正先生说:不论道教的教义及道术多么庞杂,其教义的核心仍是神仙信仰。[1]卿希泰先生主编的《中国道教史》亦指出:道教以求长生不死、修道成仙为主要目标,神仙思想是道教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2]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的神仙信仰有其固有的理论渊源,例如《山海经》里有关不死的传说、《老子》长生久视之道、《庄子》的神仙色彩以及秦汉时期盛行的方仙道等等,都为道教神仙信仰的形成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源。本文试图按历史顺序就这些思想资源做一简要梳理,以期对道教这一核心信仰的来历获得更加清楚的认识。 *一、《老子》长生久视之道 神仙信仰的根源可能与古人对于自然种种神秘的传说有关[3],因此,神仙思想的历史是十分久远的,早在《山海经》里已有不少的记载,如《海外北经》云: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海外南经》:交胫国在其东,其为大交胫。一曰在穿匈东。不死民在其

东,其为人黑色,寿,不死。《海内经》:流沙之东,黑水之间,有山名曰不死之山。这些传说反映了远古的人们对长生不死的渴盼。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养生长寿为目的的各种方术开始陆续出现,养生思想、养生之道受到重视,例如《老子》对长生久视之道的阐发,便是其突出的表现。 《老子》一书,以之求道则道得,以之治国则国治,以之修身则身修,[4]不仅哲理玄妙,而且具有丰富的养生思想。该书第五十九章云: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这一章反映了老子思想中把养生和治国结合起来的特点,同时突出了深根固蒂、长生久视的养生之道。尽管长生久视并不等于长生成仙,但老子的这种养生思想,进一步发展便自然成为了神仙信仰。特别是那些追求神仙之术的方士们更乐于把它解释成长生不死,以作为他们修炼的理论基石:老子之道,恬淡无欲,养精爱气。夫人以精神为寿命,精神不伤,则寿命长而不死。成事,老子行之,逾百度世,为真人矣。[5]而河上公作《老子章句》时,亦重点发挥了这种长生的思想,例如他注解上章云:国身同也。母,道也。人能保身中之道,使精气不劳,五神不苦,则可以长久。人能以气为根,以精为蒂,如树根不深则拔,蒂不坚则落。言当深藏其气,固守其精,使无漏泄。深根固蒂者,乃长生久视之道。虽然《河上公章句》未必与道教直接接轨,但其中注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及可行性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及可行性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历史教育122班陈贤仕陶行知是近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以及教学合一的学说。陶行知的教学思想对当代的教育有着深刻的借鉴与传承的意义。针对教育界所产生的种种问题和教育改革,陶行知的具有创新的教育思想具有极大的可行性。我们的教育正循着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迈向新的辉煌。 一、时代背景: 二十一世纪经济的发展迅猛,教育的发展亦渐渐露出颓势,教育改革迫在眉睫。新世纪的信息化、网络化、知识化的日益增强在基础教育领域带来人才素质结构、课程和教学模式、教育与其他系统联系方式等诸多方面的变化。而随着党的十八大的召开,我们再一次看到了教育新的生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走出总体部署,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出明确要求。 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陶行知教育思想是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他的思想曾深刻地促进着中国的基础教育。而今虽时代变迁,陶行知的教育主张却依旧神奇地与时俱进着。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思维、创新的体制、创新的教育方法与模式作为教育改革主题,这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共识和潮流。联系现时的教育,陶行知的思想学说依然对教育改革与发展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给我们提供着现实可行的理论。

高校的教育无疑是最受人瞩目的,因为它在学生的受教育历程中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个时期的教育是为了直接进入社会而进行的教育,而我们又辗转回到了一个应试教育的问题。尽管近年有所改进,但存在的现象却依然需要受到国家的密切关注。一些学生仅仅为了毕业而毕业,并没有注重能力的培养;一些老师也仅仅为了教书而教书,并没有注重教学生学习。作为新一代的即将踏上教师岗位的我,如今一直在践行着陶行知所说的教学合一的理论,并且不断根据现实情况 而相应地作出调整。 陶行知所创立的三大教育经典学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合一。他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人,并且将在未来的教育界发挥巨大的作用。 “生活即教育”与“社会即学校”。陶行知所提倡的,一方面是从日常生活中学习,最终又回归生活,而我们生活着的世界便是一所最好的最大的学校;另一方面,社会所给予的知识便也不仅仅只是理论上的知识,更是专业技能与处世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国民树立时时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一些“应试”学生认为学校生活的价值就是获得毕业证书,并没有认识到证书固然重要,可是没有实际操作能力便也枉然。因此,不止学生,甚至是老师,积极把生活即教育和社会即学校的观念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它将引导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贡献自己的所学回报社会。 陶行知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便是教学合一。这一学说亦让我想起另一句话: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演讲稿.doc

陶行知教育思想博采古今,兼容中西,理论简约,并自成体系。在教育理想上,他主张“通过四通八达的教育,建立四通八达的民主社会”;在教育准则上,他坚持道德至上的教育原则,奉行“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箴言。陶行知的“真”与孔子的“仁”在教育理念和道德目标上一脉相承;在教育策略上,他基于知行关系的深刻理解,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重要论断,突出实践(“行”)在认识论中的先导地位,认识与实践结合,并由此确立了“行—知—行”的行动策略,使得教育理想和目标能在实践中有效落实。 在教育理论上,陶行知继承发展了杜威的现代教育思想,并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三大理论主张,主张教育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按社会生活的前进的需要实施教育,打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藩篱,使教育回归生活,实现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彻底转变;在教育实践上,他毕生致力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不畏艰险,认真探索,大胆实践,开辟新路,为世人树立楷模,为万民敬仰。 总体而言,陶行知教育思想具有突出的民族性、平民性、大众性和实践性,很多观点与现代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追求内在相通,对当代职业教育富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概括起来,主要有几下几点: 一、树立“服务大众,服务就业”的职业教育宗旨 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和服务宗旨是什么呢?这是当前职业教育面对的首要的现实任务。行知先生对此给予了明确的回答——在于“生利”,即能给学生生利的本领,是谓“生利主义”,认为“凡养成生利人物(笔者注,可指学生)之教育,皆得谓之职业教育;凡不能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不得谓之职业教育。”生利有两种:一是生“有利之物”,比如制造产品;一是生“有利之事”,比如商贸流通等,生利的目的在于“以利乐群”。 生利主义,作为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与宽泛的“生活主义”相比,揭示出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与狭隘的“衣食主义”的区别在于——前者以“利群”为精神追求,即有利于公

从汉代羽人看神仙思想及其相关观念

2008年第5期 (总第110期)黑龙江社会科学Heil ongjiang Social Sciences No 15,2008General .No .110 从汉代羽人看神仙思想及其相关观念 王 立1,2,刘 畅3 (11大连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辽宁大连116622;21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长春130024; 31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广东珠海519041) 摘 要:汉代是“羽人”形象的全盛时期,羽人不仅是一种图像形式,而且蕴含更深刻的意蕴。汉代流行 的羽人形象是汉人认为能通过“羽化升仙”,实现其“神仙”梦想最有效途径的明证。羽人形象之所以被汉人 接受并得以流行,是因为浓厚的神仙思想为其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此外,西域文化也是汉代羽人形 象发展衍变的重要外部环境和诱因。 关键词:汉代“羽人”;神仙思想;相关观念;外来影响 中图分类号:I 242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4937(2008)05-0128-05 收稿日期:2008-07-10 基金项目:“辽宁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项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外来影响研究”的子课题 作者简介:王立(1953-),男,辽宁锦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文学主题学研究;刘畅(1983-),男,江西吉安人,文学硕士,从事古代文学和专门史研究。 我国以汉代为中心出土的器物及图像之中,时常可看到一种身生羽翼的人物形象:人体上作鸟翼或鸟首人身,通常称其为“羽人”、“鸟人”或“仙人”。这种半人半鸟的奇异形象在汉墓中频频出现,文献上也多有记载。而最早涉及羽人的《山海经?海外南经》记载:“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头,身生羽(郭璞注云:‘能飞不能远,卵生,画似仙人也。’)。一曰在比翼鸟东南,其为人长颊(郭璞注《启筮》曰: ‘羽民之状,鸟喙赤目而白首。’)。”《楚辞?远游》也有:“悲时俗之迫厄兮,原轻举而远游。质菲薄而无 因兮,焉讬乘而上浮……闻至贵而遂徂兮,忽乎吾将行。”“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朝濯发于汤谷兮,夕晞余身兮九阳。”至迟可从西汉中期开始确定羽人的性质已由“神”变为了“仙”。此前以今见最早出土的商代玉羽人[1]和战国琉璃阁铜壶上羽人图像[2]为例,其性质均被认为是神像或是神物,鸟的成分多,人的成分少,多有鸟图腾之遗风。汉代的有翼仙人形象,如仲长统《昌言》曰:“喇舌下泉咽之,名曰胎食。得道者生六翮于臂,长毛羽于腹,飞无阶之苍天,度无穷之世俗。”郭宪《别国洞冥记》亦曰:“有元都翠水,水中有菱,碧色,状如鸡飞,亦名详鸡菱。仙人凫伯子常游翠水之涯,采菱而食之,令骨轻,举身生毛羽也。”这些有翼仙人的生活充满了人间的世俗乐趣,与先前人们观念中羽人的面貌已大为不同。 汉代升仙画像石中大都有这类羽人的视觉形象,尤以山东嘉祥武梁祠画像中的羽人为最多。武氏祠兴建于公元147年,是东汉晚期画像石的宝库,前后左右石室画像中有许多有翼羽人,形象生动,姿态各异。祠中左右石室顶部前坡东段有一祠主升仙图,画面下部是祠主墓地,右面有阙,阙左侧为三座馒头状坟丘,坟丘中墓主人正准备随云气飞升到上部仙人世界。从坟丘升起的云气充满整个天空,云气中有众多羽人,还有准备让墓主人乘坐的两架仙车;上部为驾临墓地上空迎接墓主人升仙的东王公和西王母[3]。画面生动地表现了汉代人期盼死后升仙的观念。 通观汉代画像中的题材,羽人可谓是变化无穷,神通广大。画像诸多人物、动物中,唯有它可游龙戏凤,上与日月云气为伍,下至人间比棋对奕,享尽天地乐趣。羽化成仙本虚妄之谈,汉代有不少人斥之,王充更在《论衡》中有集中而系统的批判。然而汉代仙话仍盛行不衰,汉墓画像中的羽人形象仍不断出 ? 821?

道教神仙诞辰、降现日大全完整版

道教神仙诞辰、降现日大全完整版 本表根据《天皇至道太清玉冊·朝修吉辰》、《玉匣记》以及网上资料、以及地方神仙信仰而制作,有很多地方仍有不足,希望高道大德予以指正,以期进一步完善。 正月 初一:天腊之辰(五帝校定生人神气时限长短,五帝会于东方九炁青天)、太上老君降现、昊天上帝统天神地祇朝三清、东方七宿星君下降、徐来勒真人於会稽上虞山传经于葛玄真人。 初二:天曹下降、车公圣诞。 初三:孙真人(孙登)圣诞、全真华山派开宗祖师广宁真人郝祖圣诞、太白北斗星下降、拜车公。 初五:赵公元帅巡查接财神,全真清静派开宗祖师清静元君孙祖圣诞,邓白玉、王仲甫二真人同飞升 初七:三官大帝检校日举迁赏会、真武下降、四斗帝君下降、甘真人飞升、商丘宣明王火正火神阏伯圣诞。 初八:南斗下降、东北方度仙上圣天尊五殿阎罗王圣诞、普天星斗下降 初九: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圣诞、太素三元君朝真 初十:长生保命天尊下降 十一:消灾解厄天尊下降 十三:虫王爷刘猛将军圣诞、关圣帝君飞升日 十四:三官下降 十五:上元天官赐福紫微大帝圣诞、祖天师张道陵圣诞、佑圣司命真君圣诞、正一静应真君圣诞、迎厕神紫姑、临水夫人陈靖姑圣诞、混元上德皇帝降现、西斗帝君下降、翊圣保德真君降、金精山张灵源真人飞升 十六:开台圣王郑成功圣诞、伏羲圣诞

十八:医圣张仲景圣诞、真大道教开派祖师刘仁德真人圣诞。 十九:全真龙门派开宗祖师邱处机圣诞、北阴圣母下降、五瘟神行病。 二十:招财童子圣诞、人皇圣诞、南斗星君下降。 廿一:天猷副元帅下降。 廿二:嗣天师张真人飞升、三尸神奏罪福。 廿四:雷都光耀大帝圣诞。 廿五:天蓬下降、北斗出游。 廿六:北斗出游、翊圣下降。 廿七:北极北斗下降。 廿八:忠孝神仙许旌阳天师圣诞。 廿九:北阴下降。 二月 初一:东方玉宝皇上天尊一殿秦广王圣诞、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圣诞、长春派开宗祖师刘渊然真人圣诞、翊圣保德真君下降、冲应太虚王真君、诚应妙远郭真君同飞升 初二:地公正神张福德圣诞、姜太公圣诞、孟夫子圣诞、蒙恬祖师圣诞、天曹下降、陆修静天师升仙、青龙节(龙抬头)、道济禅师圣诞。 初三:文昌帝君圣诞、北极北斗下降 初四:南斗星君下降、六司下降 初五:北极天蓬都元帅下降 初六:东华帝君圣诞 初七:西斗翊圣真君下降、北斗出游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2、“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统治阶级、士大夫为何不承认此,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而且这种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道高墙",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3、“教学做合一” 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傅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现实意义(已做)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现实意义 任何教育理论的研究只有在实践中得到不断检验和发展才能常青常新。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一生致力于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他一生倡导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师范教育、普及教育和社会大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其中生活教育理论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这一理论成果在今天仍有意义。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其基本内容主要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生活教育是与生俱来的,在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生活决定教育。生活决定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教育的方针和政策、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但陶行知又指出,教育并不是消极的适应生活,教育对于生活是有反作用的。教育反作用于生活、选择和改造生活。“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论的另一个重要主张,是强调扩大学校的教育范围,是要以生活作为学校的中心内容。反对脱离社会生活的死教育、死学校,而不是主张取消学校。“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论的教学方法理论。“教学做合一”的涵义是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不仅适应近代我国的国情,而且与当前的教育息息相通。认真学习和研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于推动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生活教育理论对于教育教学改革具有的借鉴作用。陶行知

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理论对于我国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近几年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但由于我国的教育长期以来受着应试教育的束缚,重知识传授而轻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为了考出好成绩,片面地强调对学生的智力教育,忽视了德、体、美和生产劳动教育,忽视了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培养,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这种教育是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所以应加强对生活教育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借鉴“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淡化了个人成绩、强调团体精神、全面推行我国的素质教育教学改革,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中解放出来,促使学生和谐健康的成长与发展。 其次,生活教育理论有助于培养创新人才。陶行知曾在《创造宣言》中提出“创造的儿童教育”和“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深刻地阐述了创新对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提出了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和嘴,解放儿童的眼睛、时间和空间这样具体的方法。今天,创新已经成为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所以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的思想对于推动我国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关于解放儿童创造力的思想又为我们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目前我国正全面推行的素质教育就要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因此要以“素质教育”代替“应试教育”,要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填鸭式学习为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变偏重智力教育为能力与知识并重,就必须

略论古羌族对道教神仙信仰的影响

略论古羌族对道教神仙信仰的影响 李雄燕 (四川大学,四川 成都 610064) 摘要:长生成仙是道教的核心信仰。这一思想的形成,从古羌族汲取过养分。西王母、大禹、昆仑山、 灵魂不死等与羌族相关的事物,被道教整合到自己的神学系统中,并因此而焕发出异样的风采。 关键词:神仙;山岳;西王母;大禹;灵魂不死 中图分类号:B958 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7)05-0122-05 The Affluence of Ancient Qiang Nation to the Longevity Blief of Taoism by LI Xiong -yan (Sichuan Uni versity,Chengdu,Sichina 610064,Chi na) Abstract:Being celestial and longevity is the core blief of taoism,,which absorbed nutrient from an cient Qiang nation when it formed 。XI wangmu Dayu the KUNLUN mountain immortal soul ect ,which were integrated into the theological system of Taoism ,shine special charisma now . Key words:C elestial;Mountain;Xiwangm u;Dayu;Im mortal 长生成仙是道教的核心信仰。卿希泰先生认为,修道成仙思想乃是道教思想的核心,道教 其他的教理教义和各种修炼方术,都是围绕这个核心展开的。![1]李养正先生也认为: 不论道教的教义及道术多门庞杂,其教义的核心仍是神仙信仰。![2]以长生成仙为核心信仰的道教,是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吸收道家、阴阳家、墨家、儒家等多家成分而逐渐形成的。这种古代宗教信仰,闻一多先生认为是古代西方某民族的宗教。 道家思想必然有一个前身,而这个前身很可能是某种富有神秘思想的原始宗教。?这古道教如果真正存在的话,我疑心它原是古代西方某民族的宗教。![3]向达却明确提出道教起源于氐羌族的宗教信仰。他说: 张陵在鹤鸣山学道,所学的道即是氐羌的宗教信仰,以此为中心思想,而缘饰以老子五千文![4]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历史上分布很广,传说他们是汉族前身 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汉族的历史是同古同今,同源异流。若细心考察其族源、部落首领、居住地址及特有民族习俗,可以发现,道教的神仙思想,应该从古羌族中汲取过养分。 一、作为山岳之后的羌族与道教的洞天福地 收稿日期:2007-08-17。 [作者] 李雄燕(1974#),男,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宗教文化研究所05级博士生。2007年第5期(第27卷总第117期) 贵州民族研究Guizhou Ethnic Studies No 5,2007(Vol 27 General No.117)

陶行知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意义

陶行知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意义 甘肃兰州教育学院西北师范大学陈霞 摘要:陶行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他将一生奉献于中国的教育事业,在孜孜不倦的探索实践中创立了许多精辟的教育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他的教育理论精辟深邃,其中响“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所体现的思想、内涵出发.论述了在当今信息社会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研究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课程改革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于中国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创立了许多精辟的教育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他是中国现代史上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在当今信息社会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研究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体 1.1 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最根本的教育思想,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主体。针对中国传统教育中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读带死",先生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的现状,陶行知先生主张学生要积极参加社会生活,强调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受到教育。关于"生活即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坯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生活郎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1.2 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这是根据中国的现实国情提出来的,教育不是少数富族的事.而是普通人也可以做的事,他主张把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最大众唯一的教育,陶行知反对统治阶级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进来,所以容易弄假飞而且这种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道离墙",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