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汉代羽人看神仙思想及其相关观念

从汉代羽人看神仙思想及其相关观念

从汉代羽人看神仙思想及其相关观念
从汉代羽人看神仙思想及其相关观念

2008年第5期

(总第110期)黑龙江社会科学Heil ongjiang Social Sciences No 15,2008General .No .110

从汉代羽人看神仙思想及其相关观念

王 立1,2,刘 畅3

(11大连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辽宁大连116622;21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长春130024;

31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广东珠海519041)

摘 要:汉代是“羽人”形象的全盛时期,羽人不仅是一种图像形式,而且蕴含更深刻的意蕴。汉代流行

的羽人形象是汉人认为能通过“羽化升仙”,实现其“神仙”梦想最有效途径的明证。羽人形象之所以被汉人

接受并得以流行,是因为浓厚的神仙思想为其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此外,西域文化也是汉代羽人形

象发展衍变的重要外部环境和诱因。

关键词:汉代“羽人”;神仙思想;相关观念;外来影响

中图分类号:I 242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4937(2008)05-0128-05

收稿日期:2008-07-10

基金项目:“辽宁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项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外来影响研究”的子课题

作者简介:王立(1953-),男,辽宁锦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文学主题学研究;刘畅(1983-),男,江西吉安人,文学硕士,从事古代文学和专门史研究。

我国以汉代为中心出土的器物及图像之中,时常可看到一种身生羽翼的人物形象:人体上作鸟翼或鸟首人身,通常称其为“羽人”、“鸟人”或“仙人”。这种半人半鸟的奇异形象在汉墓中频频出现,文献上也多有记载。而最早涉及羽人的《山海经?海外南经》记载:“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头,身生羽(郭璞注云:‘能飞不能远,卵生,画似仙人也。’)。一曰在比翼鸟东南,其为人长颊(郭璞注《启筮》曰:

‘羽民之状,鸟喙赤目而白首。’)。”《楚辞?远游》也有:“悲时俗之迫厄兮,原轻举而远游。质菲薄而无

因兮,焉讬乘而上浮……闻至贵而遂徂兮,忽乎吾将行。”“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朝濯发于汤谷兮,夕晞余身兮九阳。”至迟可从西汉中期开始确定羽人的性质已由“神”变为了“仙”。此前以今见最早出土的商代玉羽人[1]和战国琉璃阁铜壶上羽人图像[2]为例,其性质均被认为是神像或是神物,鸟的成分多,人的成分少,多有鸟图腾之遗风。汉代的有翼仙人形象,如仲长统《昌言》曰:“喇舌下泉咽之,名曰胎食。得道者生六翮于臂,长毛羽于腹,飞无阶之苍天,度无穷之世俗。”郭宪《别国洞冥记》亦曰:“有元都翠水,水中有菱,碧色,状如鸡飞,亦名详鸡菱。仙人凫伯子常游翠水之涯,采菱而食之,令骨轻,举身生毛羽也。”这些有翼仙人的生活充满了人间的世俗乐趣,与先前人们观念中羽人的面貌已大为不同。

汉代升仙画像石中大都有这类羽人的视觉形象,尤以山东嘉祥武梁祠画像中的羽人为最多。武氏祠兴建于公元147年,是东汉晚期画像石的宝库,前后左右石室画像中有许多有翼羽人,形象生动,姿态各异。祠中左右石室顶部前坡东段有一祠主升仙图,画面下部是祠主墓地,右面有阙,阙左侧为三座馒头状坟丘,坟丘中墓主人正准备随云气飞升到上部仙人世界。从坟丘升起的云气充满整个天空,云气中有众多羽人,还有准备让墓主人乘坐的两架仙车;上部为驾临墓地上空迎接墓主人升仙的东王公和西王母[3]。画面生动地表现了汉代人期盼死后升仙的观念。

通观汉代画像中的题材,羽人可谓是变化无穷,神通广大。画像诸多人物、动物中,唯有它可游龙戏凤,上与日月云气为伍,下至人间比棋对奕,享尽天地乐趣。羽化成仙本虚妄之谈,汉代有不少人斥之,王充更在《论衡》中有集中而系统的批判。然而汉代仙话仍盛行不衰,汉墓画像中的羽人形象仍不断出

?

821?

现,究其原因为何?本文将在下面进行探析。

一、滨海神仙思想的兴盛

俞伟超称秦汉时期:“夹杂着羽人、仙禽、异兽的流云纹突然流行起来,三峡至四川等西南地区到甘、青交界处一带,又出现了很多往往含有羽人、西王母、佛像的青铜钱树;山东、苏北、河南、内蒙古、重庆、四川等地壁画墓、画像石墓、崖墓中,也屡见羽人、西王母、佛和菩萨等图像;江苏连云港孔望山的太平道东海庙故址更出现了佛道信仰并存的摩崖造像,这些都是盛行神仙信仰的产物。”[4]

他认为,正是由于秦汉意识形态的变化使神仙思想日益成为普遍的宗教信仰,从而带动了羽人形象的流行。羽人形象本身所体现的升仙思想,是其他材料所无法比拟的,它之所以被汉代人接受并得以流行,如上所述,其中主要的因素是当时浓厚的神仙思想为其提供了生长土壤,并为其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从《史记?封禅书》来看,神仙之说起源于战国初,后经秦始皇之揄扬,至汉代而大盛。武帝好仙,

比之始皇有过之而无不及。不死和升天是汉代神仙思想的两大特征。《说文》曰:“仙,长生僊去。”①段玉裁注云:“庄子曰:千岁献世,去而上仙。小雅:娄舞仙仙。传曰:娄,数也。数舞仙仙然。按仙仙,舞袖飞扬之意。正引申假借之义也。”可见,“仙”本身不但有长生不死的意思,还有“飞”的含义,并可引申为飞升飞翔。《史记?封禅书》中记述了黄帝升天的传说:“(李少君奏)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乃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公孙卿奏)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龙髯号。”正由于方士李少君、公孙卿等人的鼓吹,使“升天”和“不死”观念成为神仙思想的两大要素。“不死”被置于“升天”前的阶段,“升天”代表了神仙的最终目的。《淮南子》卷六《览冥训》中也有:“弈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

汉代羽人形象的流行与神仙思想中的羽化升天观念密不可分。古人称“成仙”为“羽化”,即变化飞升,“羽化而登仙”。也就是说,人要成仙,就要经过一番身生羽翼的“化”的过程。整个汉代,神仙思想甚嚣尘上,成为风靡于整个社会的一股神学思潮,追求能够使自己成为“长生不死、羽化而登仙”的羽人已成为人们求仙得道的一般观念。

① 

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今本作“仙去”。《汉书?郊祀志》“仙人羡门”下颜师古注云:“古以僊为仙。” 汉代流行的羽人形象是汉人认为能通过“羽化升仙”,实现其成为“神仙”梦想最有效途径的明证。因此在汉代人的观念中,仙人的特征即如《论衡?无形篇》说:“图仙人之形,体生毛,臂变为翼,行于云则年增矣,千岁不死。”这一形象显然是借用空中飞翔的鸟类特征,认为天上的仙人也像鸟类一样长有羽毛能自由飞翔。因此,人要得道成仙,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羽化升天。羽化既是一种升仙方法,又是

升仙的过程。既然升天,则要经过一番(“化”)手续,即所谓“羽化而登仙”。羽化就是“化羽”,化羽就

是长出像鸟类一样的羽翼,非如此不能“登”仙。如汉画中的仙人多以肩生翅、体生毛的羽人来表现。《说文》训“羽”:“鸟长毛也,象形。”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长毛,别于毛之细缛者。”羽人,顾名思义,自然就理解为全身有长长的鸟毛的“鸟人”了。

汉代对羽人的描写大都表现了世俗化、人性化的特征。王充在其《论衡?道虚》篇中指出:“好道学仙,中生毛羽,终以飞升……为道学仙之人能先生数寸之毛羽,从地自奋,升楼台之陛,乃可谓升天。”“好道之人……故谓人能生毛羽,毛羽具备,能升天也。”这里反映了人们开始认为羽人是由人“变”的仙人,而不再是某种自然神灵或者殊方异类。又同书《雷虚》篇中曰:“飞者皆有翼,无翼而飞谓仙人,画仙人之形,为之作翼。”均描述详细,对照汉画像石中的羽人,亦不啻为当时流行的羽化仙人形象的生动素描。

东汉谶纬之风盛行,对与此相关的羽人事迹,班固在《汉书?郊祀志》中记录了发生于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的一则奇迹:“其夏,黄龙见新丰。建章、未央、长乐宫钟虏铜人皆生毛,长一寸所,时以为美祥。”有人指出,这种铜羽人前些年在西安和洛阳都有出土,其臂、腿生羽,羽下垂,不向上翻卷至头侧。

并认为汉画像石、画像砖上的羽人主要是表现能飞(升仙)的功能[5]。

?

921?

有汉一代,先秦羽人神话被神仙方士加以发挥,羽人不但被赋予了长生飞升的性质,还有仙人衣羽衣的说法。除《史记?孝武本纪》、《封禅书》和《汉书?郊祀志》所载汉武帝听信栾大所言羽衣之事外,《文选》卷十二木华《海赋》李善注引《列仙传》安期披羽衣事:“安期先生,琅琊阜乡人,自言千岁。秦始皇与语,赐金数千万,于阜乡亭皆置去,留书,以赤玉一量为报,言仙人以羽翮为衣。”这“羽衣”二字颇难解释,而以鸟羽为衣正是羽衣最确当的解释。学者考证这羽衣传说源于鸟氏族模仿图腾的服饰,到后来随鸟氏族的神物演化而成为神仙思想以后,这羽衣也跟着变成神仙的装饰了[6]。其实着羽衣、以鸟羽为衣之风俗可能来源甚古,《礼记?礼运》即说上古之时:“(民)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此外如《神仙传?沈羲之》:“有著羽衣仙人自天而降。”又《晋书?赵王伦传》亦云:“装仙人,使之着羽衣。”类此记载,不胜枚举。

二、本土相关观念的作用

汉代羽人之兴盛,首先与汉人类推思维形式有关。汉代羽人之盛是类推思维形式的集中体现。中国人思维习惯,既非逻辑推论,又非经验实证,而是一种类比博依式的。表现于羽人之形象,就是于人身上加上鸟类的羽翼,似乎鸟能飞翔的功能,在人身上也会类乎如此。这真有些原始巫术心理遗传基因深在作用的意味。主体在心造的艺术对象中实现了自己,以幻证真、以虚当实地取得了现实中得不到的快慰。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幸福的人绝不会幻想,只有那些得不到满足的人才会幻想。得不到满足的愿望是幻想的驱动力,每一个幻想都是一个愿望的满足,一个对不予人满足的现实的矫正。”羽人形象借助于民族类推思维方式,冲破了现实与非现实疆界,从而达到一种超文化追求的迷人境界。

汉代羽化仙人思想的成立,还与中国古代哲学尤其是道家思想“化”的观念有着密切关系。如《老子》第四十章以为天下万物皆是从“无”(道)化生而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庄子进一步阐发了这种“化”的思想,《庄子?天道》言:“万物化作,萌区有状,盛衰之杀,变化之流也。”《至乐》则罗列了各种变化之事,如说青苔生于陵屯则为车前草,车前草得粪则为乌足,乌足之根可为蛴螬而叶则为蝴蝶,蝴蝶又可化而为虫,等等。

《列子?周穆王篇》记载,在周穆王时,从“西极”有“化人”来朝,引导周穆王巡游仙境:周穆王时,西极之国有化人来。入水火,贯金石……乘虚不坠……穆王敬之若神……王执化人之袂,腾而上者,中天乃止。暨及化人之宫。化人之宫,购以金银,络以珠玉,出云雨之上,而不知下之据,望之若屯云焉。耳目所观听,鼻口所纳尝,皆非人间有之。王实以为,清都紫微,帝之所居……王自以居数十年,不思其国也。化人复谒王同游,所及之处,仰不见日月,俯不见其国也。光影所照,王目眩不得能视;音响所来,王耳乱不能得听。

在神仙思想充斥中土的战国时期,对来自“西极”的“化人”具有的神奇力量和他们魔幻般的所居之处,充满神秘莫测的描述。所谓“化人”,自然是指那些能够“羽化升仙”的神仙一类的人物,与汉代人们所熟悉的羽化仙人并没有太多的区别。

羽人观念之形成,还受到原始“变形”神话思维的影响。《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琨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变形,是神话之所以能成立的律则(The La w of Meta mor phosis)之一,如卡西尔所说:“没有任何事物具有一定的、不变的和固定的形状,一种突然的变形,一切事物可能转化为一切事物。”[7]

《山海经》保存的变形神话,习用“化”字,叙述人物之间、物物之间的奇特变化,如肝心不朽之民(《山海经?海外北经》有无胃民)、女娲地出(《大荒西经》有女娲之肠化为神)、女丑倚枯(《海外西经》有女丑之尸生而十日炙杀之)、精卫填海(《北山经》有女娃化精卫),则已近于神话思维方式。《抱朴子内篇?对俗》也曾明确指出,成仙者已“失人之本,更受异形”。

此外,羽人形象还体现了古人“死后升天”的丧葬观念。汉代墓葬中大量出现的羽人图像,其功能就是为了帮助和引导墓主之游魂,使之顺利到达天堂乐土。以洛阳西汉晚期卜千秋墓壁画中的持节羽人为例:卜千秋墓十七号砖上画有一大腹便便、头发随风飘散的老者,此人披紫色羽衣,下着红色羽裙,?

?

1

3

立于云端,双手持节,位于升天队伍的最前端,担当着引导升天队伍的重任[8]。有论者认为,羽人在汉代神仙谱系中具有两重象征意义:作为天堂仙界的神灵,其自身具有长生不朽的功能,这种功能象征着生命的永恒;羽人又具有升天降凡的本领,且拥有不死之药,所以它又充当着天堂仙界的使者,成为人类生命的拯救者和灵魂的引导者[9]。这展现了汉代引魂升天的丧葬信仰和观念。

古人的丧葬习俗,往往缘于儒家“视死如生”的观念。汉代人不仅梦想生时升仙,更希望死后能升入仙界,从而使“死后升天”成为汉代丧葬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认为神仙境界既然是现世生命的最高境界,同样也可以作为死者灵魂最理想的归宿。所以,作为追求现世个体生命不死的神仙信仰产生后不久,很快就延伸至死后世界,成为灵魂不朽的丧葬信仰的一部分。当神仙信仰一旦延伸到死后世界,现世幻想中的人间仙境自然也就演变成了彼岸的天堂乐土。人们普遍相信,死者的灵魂如果幸运并得到某种引导和帮助的话,就会顺利升入这个极乐世界,从而达到生的永恒和幸福的不朽。因此,各地墓葬均有大量的羽人形象出土。

三、西域外来文明的影响

米兰是我国新疆塔里木盆地东南一个沙漠绿洲,汉代称“伊顿”。1907年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M.

A.Stein)在米兰荒漠发现佛教遗迹,今称“米兰佛寺遗址”[10]3。米兰佛寺见于早期建筑遗迹的希腊文化因子一个最突出的实例,就是壁画“有翼天使”像。斯坦因共发现六幅“有翼天使”像,皆为佛画装饰[11]。林梅村认为,米兰壁画“有翼天使”像极可能仿效希腊神话中有翼爱神厄洛斯(Er os),相当于罗马神话的丘比特(Cup id)[10]6。众所周知,古代希腊人酷爱艺术,他们传入犍陀罗地区的古典艺术,与中亚和北印度艺术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最终在公元前1世纪形成了犍陀罗佛教美术[12]。希腊文化随犍陀罗艺术继续向东传播到古代西域城邦诸国,并且极有可能沿着丝绸之路继续东传到达中原。另据林梅村研究,希腊爱神厄洛斯的形象曾广泛用于西域早期佛教艺术。20世纪初,日本大谷光瑞考察队在新疆库车某佛寺遗址采集到一个制作精美的佛教舍利盒,上面用希腊爱神厄洛斯作为装饰图案。这个厄洛斯采用裸体小男孩形象,身插双翼,表现手法与米兰壁画中厄洛斯,尤其是头发式样如出一辙。不过,库车舍利盒绘有联珠纹图像,而联珠纹是萨珊波斯艺术的典型纹饰[10]8。

汉代西域(今新疆地区)艺术中有许多纹饰来自于西方文明,从汉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状况来看,极有可能对汉代艺术中的羽人形象有某种程度的影响。雷奈?格鲁塞评论汉代武梁祠画像艺术品时曾感叹:“最具特色的是有翼的羽人,略似西欧地仙(gnome)或小妖(elves),无腿而代以蛇尾一条或数条,尾端上翘。这些幻想的生物,都动作奇妙,栩栩如生……这种令人赞叹的自由奔放之风和丰富幻想,只有希腊古瓶上绘画才可与之比美。”[13]翦伯赞对此极为赞同:“像这样的画像,特别是有翼天使的出现,显然不是中国古典艺术的传统,而是希腊、罗马的艺术在中国之变体,那些有翼的天使,可能就是希腊、罗马神话中的爱神受了变化以后的形象。”[14]持相同观点的还有沈福伟:“希腊罗马雕刻盛行裸体神像和人物像,常见的有翼的裸体天使和爱神埃洛斯,这种艺术作风和犍陀罗美术的传入的同时,在中国的土地上得到了再现;汉代画像石中的神仙羽人,受到波斯天神长翼的影响,也和希腊罗马雕刻中的表现手法在艺术构思上存在着一致的地方。”例如:“武梁祠石室第二石画像顶部三角形中有翼神仙左右,出现一些人首兽身的有翼人物,脱胎于亚述和波斯艺术……洛阳卜千秋墓门内上额壁画就是人首鸟身像,象征升仙。这类图像都受到美索不达米亚艺术的感染,同时又和希腊罗马神话中的有翼天使和蛇形怪人而有飞翼的神像石雕有着微妙的联系。”[15]65-66

秦汉之际匈奴崛起,塞人西迁、南移,对来自西方的文化流入中国起了主要作用。塞人,波斯文献中称塞迦(Sakes),古希腊人则称斯基泰(Scythians或译西徐亚、塞西安),在《汉书?西域传》等史书中,是一支自春秋时期便游牧于我国甘肃西部、宁夏到天山南北广大地区的游牧民族。后如《广弘明集》荀济《论佛教表》引《汉书?西域传》所言,才“为月氏迫逐,遂往葱岭南奔”,被迫沿天山西迁,散居在天山以北,包括阿尔泰山到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草原。公元前8世纪,一部分世居中亚北部的塞人,在同样操北伊朗语的萨尔马提人的压力下,从中亚西北部迁到黑海西北。他们在公元前6世纪时和希腊人在黑海的殖民城邦建立了频繁的贸易往来,天山北麓通向中亚细亚和南俄罗斯的道路,由于塞人的媒

?

?

1

1

3

介而显得异乎寻常的通畅。在古代,这里是极其辽阔而无国界的草原谷地[15]14-15。塞人部落通过他们的游牧方式,在中国和遥远的希腊城邦之间充当了最古老的文化使者。

外来对羽人形象的影响,还与汉代特有的时代风气和文化精神有关。法国艺术史家丹纳在其《艺术哲学?艺术品的本质及其产生》中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16]汉王朝具有宏大的规模和气象,宏阔的追求成为汉代文化精神的主旋律。“包括宇宙,总揽人物”的汉赋,以百科全书式的恢宏眼光观照历史的《史记》,无不是在汉代宏阔文化精神统摄下产生出来的辉煌巨制。开拓进取、包容宇宙的时代精神大大促进了中外文化的相互交融。两汉时期,如鲁迅《坟?看镜有感》所言:“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丝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被俘来一样,自由驱使,决不介怀。”其时代风气充满着一种奢侈、猎奇、寻求新刺激的趋向,即《后汉书?五行志》所列举的“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箜篌、胡笛、胡舞,京师贵戚皆竟为之”。这就为外来文化(主要是指与中西亚、古希腊罗马进行经济贸易活动时所触及的各国文化)的进入打开了方便之门,中国文化也因此增添了丰富灿烂的色调。此外,羽人的视觉艺术并非偶然孤立的现象,其也与西域乃至印度的听觉、嗅觉等审美,乃至文化丛的传入中土和广泛影响是共生并进、互相联系的[17]。

综上所述,汉代羽人形象及其观念当与中国本土神仙思想有着密切关系,当然也离不开当时各种相关观念的作用。而羽人观念的形成,自有其内在和外在的诸多因素。它之所以能被当时的中国人接受下来,并得以发展和繁荣,作为外在因素的西域文化也是汉代羽人形象发展衍变的重要外部环境和诱因。

参考文献:

[1]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西省博物馆,新干县博物馆.新干商代大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159.

[2] 李零.入山与出塞[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213-220.

[3] 蒋英炬,吴文琪.武氏祠建筑配置考[J].考古学报,1981,(2):170-172.

[4] 俞伟超.秦汉时代考古[M]//宿白.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考古发现.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231-232.

[5] 李凇.论汉代艺术中的西王母图像[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306.

[6] 孙作云.说羽人———羽人图羽人神话及其飞仙思想之图腾主义的考察[M]//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研究:下.开封:河

南大学出版社,2003:586.

[7] 李丰懋.不死的探讨———从变化神话到神仙变化传说[M]//马昌仪.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

版社,1994:398.

[8] 洛阳博物馆.洛阳西汉卜千秋墓壁画发掘简报[J].文物,1977,(6).

[9] 贺西林.古墓丹青———汉代墓室壁画的发现与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26-34.

[10] 林梅村.汉代西域艺术中的希腊文化因素[M]//九州学林:2003?冬季一卷二期.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11] 林立.米兰佛寺考[J].考古与文物,2003,(3):47-55.

[12] 约翰?马歇尔.犍陀罗佛教艺术[M].王冀青,译.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89:17.

[13] 雷奈?格鲁塞.东方的文明[M].常任侠,袁音,译.北京:中华书局,1999:458.

[14] 翦伯赞.秦汉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583.

[15] 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6] 丹纳.艺术哲学[M].傅雷,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7.

[17] 王立.香意象与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敬香习俗[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2):53-58;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闻音

预见母题[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2,(5):64-66.

〔责任编辑:王晓春〕?

?

1

3

2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提出、内容及其影响;通过了解董仲舒及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社会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通过比较黄老之学与董仲舒儒学的不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汉代社会由黄老之学占主导地位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发展状况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政治与思想是紧密项链的,对一种思想的评价要考虑到它与整个社会背景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黄老之学的基本特征;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难点:西汉统治思想的演化及其原因 教学内容导入儒家思想的发展: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时期不断发展――秦朝时遭到打击――汉初逐渐恢复――汉武帝时成为正 统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西汉初政治上的指导思想) 1.兴起的原因①汉初,社会经济困难,百废待兴(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相争,当时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汉高祖推行休养生息政策;②汉初的统治者吸取秦亡(重税、酷刑、徭役兵役繁重)的教训,采取了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 2.盛行的时间和地位盛行的时间从汉初到武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思想界居于支配地位。 3.具体内容(特点)黄帝和老子的学说,包括治身(养生)和治国两个方面①从来源上讲,基础是早期的道家理论;在道、法为主的同时,又兼采阴阳家、儒家、法家的思想,可以说具有兼采众家的特点②其主要思想是“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即有为,无为就是一种作为,是在一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的作为,是在政治上少作为的办法缓和社会矛盾。在哲学上它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动能动性,倡导“待时而动”“因时而动”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4.盛行的状况(教材小子部分的介绍,阅读框还补充了“萧规曹随”的典故)

汉代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以及引发的本土回应概述

汉代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以及引发的本土回应 长期以来,中国的对外交通可谓是历久不衰,与周边很多国家或地区都建立了关系,无论是和平往来还是战争相对,双方在一定范围内仍然有着接触与交流,从而促使后来更进一步的交往。中国与印度同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彼此有着很多互相交往的历史记载,都从各自的文明里吸收了不少值得借鉴和采用的东西,但其中的详情难以叙说,以下仅以佛教为例,探讨一下佛教是如何传入中国以及中国是怎样逐渐吸收它为己用的过程,希望能起到以小见大的作用,使大家对当时的中外交通有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 佛教自释迦牟尼创立后,开始传播于今天的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一带,此后南到斯里兰卡、印度支那半岛,北到中亚细亚;随着中国与中亚各国经济和文化等的交流增多,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并在中国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开始生根、发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发展,经历了近二千年的漫长岁月,在社会各阶层中曾起过广泛影响。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在音乐、舞蹈、绘画、建筑、文学等许多领域都增加了创作的素材;也推进了与邻国的文化交流,加深了和邻国的友谊与了解。总之,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影响非常深远,很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当然,上述的内容不是本文所要阐明的要点,因而只作一个简单的概括。至于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的概况,下文就分几点进行论述。 一、佛教传入中国前的概况 佛教的创始人是悉达多,族姓为乔达摩,相传为净饭王太子,生于迦毗罗卫,该地现在尼泊尔王国境内。 据《牟子理惑论》卷一第一章记载: 或问曰:佛从何出生?宁有先祖及国邑不?皆何施行?状何类乎?牟子曰:富哉问也。请以不敏,略说其要。盖闻佛化之为状也,积累道德数千亿载,不可纪记。然临得佛时,生于天竺。假形白净王夫人昼寝,梦乘白象,身有六牙,欣然悦之,遂感而孕。以四月八日从母右肋而生,坠地行七步,举右手曰:天上天下,靡有逾我者也。时天地大动,宫中皆明。其日王家青衣复产一儿,厩中白马亦乳白驹。奴字车匿,马曰犍陟,王尝使随太子。太子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身长丈六,体皆金色,顶有肉髻,颊车如狮子,舌自覆面,手把千辐轮顶光照万里,此略说其相。年十七,王为纳妃,邻国女也。太子坐则迁座,寝则异床,天道孔明,阴阳而通,遂怀一男,六年乃生。父王珍伟太子,为兴宫观妓女,宝玩并列于前。太子不贪世乐,意存道德。年(二)十九,二月八日夜半,呼车匿勒犍陟跨之,鬼神扶举,飞而出宫。……思道六年,遂成佛焉。所以孟夏之月生者,不寒不热,草木华英,释狐裘,衣絺綌,中吕之时也。所以生天竺者,天地之中,处其中和也。所著经凡有十二部,合八亿四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最全版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 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提出、内容及其影响;通过了解董 仲舒及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社会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通过比较黄老之学与董仲舒儒学的不同,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联系西汉初70 余年经济政治的发展状况和黄老之学的内容分析说明其兴衰过程 从背景含义内容作用等方面,综合分析儒学能够取代黄老之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汉代社会由黄老之学占主导地位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发展状况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政治与思想是紧密项链的,对一种思想的评价要考虑到它与整个社会背景的关系。 通过对董仲舒改造儒学并使其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思想的学习,认识思想学说应随社会发展而变化,与时俱进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黄老之学的基本特征;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难点:西汉统治思想的演化及其原因 学情分析:本课的主要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中已有初略学习到,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知识点不会陌生。但本知识点理性较强,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有限,让其较为系统深入地理解该知识还有很大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相关传说故事和课本的图文史料、深入浅出,让学生对本课知识能有初步的认识理解。 教学过程: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1、兴起原因 (1)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统治者吸收秦亡教训,采用休养生息政策。 (2)黄老之学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要点点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汉初极端贫困的社会经济状况决定了统治者不得不采取与民休养的政策。刘邦参加过农民战争,对农民战争的力量有着较为充分的认识,也是促使汉初重视休养生息的重要原因。 2、兴盛: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约70 年的时间里,黄老思想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 ★要点点拨黄老之学占据统治地位的时间与汉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时间

民建会章会史基础知识题

附件1: 民建会章、会史基础知识百题问答 一、填空题 1、中国民主建国会于____年____月____日,在_____成立。 答案:1945年12月16日重庆 2、中国民主建国会主要发起人有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黄炎培、胡厥文、章乃器、施复亮、孙起孟 3、民建成立大会通过的《民主建国会成立宣言》、《民主建国会章程》、《民主建国会政纲》等重要文件,提出了对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张和对时局的看法。概括起来就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要求民主,要求建设 4、民建成立后,为了宣传国是主张、推进会务和沟通成员之间的联系,创办了机关刊物是________。 答案:《平民》周刊 5、民建作为一个新的政党,积极投入到促成政治协商会议成功的活动中,同时也拉开了民建参加________斗争的序幕。 答案: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争取和平、反对内战 6、在________等事件中,民建与国民党反动势力开展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揭露其扼杀民主运动、坚持独裁内战的阴谋,以促进民众觉醒。 答案:“沧白堂”、“校场口”、“下关” 7、在“下关事件”中被国民党特务殴打致伤的民建会员是________。 答案:阎宝航

8、1946年9月23日开始,民建与九三学社、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等13个政团为反对美国政府支持国民党打内战,发起了“________”的活动。 答案:美军退出中国周 9、1946年至1947年期间,民建积极参加国统区___________等政治斗争,声援配合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 答案: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 10、为适应当时的局势,民建总会于1946年4月12日迁到________。 答案:上海 11、1946年10月,民建总会创办了机关刊物________。 答案:《民讯》 12、1948年响应中共___________,是民建前进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民建确立了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路线。 答案:五一口号 13、民建总会于1948年11月15日在上海红棉酒家召开常务理事会,决定成立________,负责总会与上海分会的地下工作。 答案:临时干事会 14、1948年12月26日晚,章乃器、施复亮、孙起孟等30余位民主人士在中共安排下,登上苏联货船________号驶离香港,开始北上。 答案:阿尔丹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教与学的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西汉的兴衰,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政策和政治及思想上的措施,记住汉武帝时期是西汉的鼎盛时期。 2、过程与方法 自学和分组讨论“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提高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与学的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文景之治 教与学的难点:理解“大一统”的含义 教与学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 方案一:阅读本导入框内的故事,将注意力带入西汉建立庆功宴的喜庆氛围。思考:西汉建立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如果你是汉高祖,你会怎么做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探究一下西汉的历史。 方案二:显示电视剧《汉武大帝》片段,说明:上堂我

们学习了《秦王扫六和》一,认识了千古一帝秦始皇,在历史上和他并称的帝王就是富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今天,我们将步入西汉的历史。 也可以利用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的“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通过学生回答秦皇、汉武及他们的历史功绩导入新。 二、自主学习,建构知识: 自学要求:依据下列问题自读文,勾画重点知识,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列出知识结构,并将自学中发现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 、西汉建立后,汉高祖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2、文帝和景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发展经济?这些措施实施后,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 3、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4、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有什么重要意义? 汉武帝能实现大一统的客观及主观条是什么? 三、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㈠生生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3分钟) ㈡师生合作:共同探究解决本的重点难点问题。对于本

腾冲的翡翠

腾冲的翡翠 话说在两千多年前的一天,有个双腿残废的老人怀抱一块大青石在山脚下恸哭不止。老人自称卞和,是山下的一位采石人,数十年前在山中机缘巧合采得此奇石,不料先后两次献于宫中却均被斥行骗,处于刖刑失去双腿;老人想到宝物蒙垢,难见天日,便忍不住伤心啜泣。有好事者听后传于京城之内,刚即位的楚文王听到传言后将之召入宫内,命能工巧匠将其切剖,竟然得到一块晶莹剔透的绝世翡翠,遂起名“和氏璧”。 一千多年之后,“和氏璧”辗转各国,因它而起的纷争不知若干,成语“价值连城”和“完璧归赵”便是因它而生。秦始皇更用它制成御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玺文由丞相李斯书写。 这个故事不单向我们展示了翡翠之魅力,而且还隐含了赌石的神秘文化和传奇色彩。什么叫赌石呢?翡翠之所以稳之为神秘,除了它的珍贵和结构之外,还有另一个主要原因,那就是它具有变数无穷的不可预知性。玉石的毛料(成品之前的毛石状态)外边有一层砂石包裹,即算是将其切口,也不能保证内外如一,所以前人留下了很多的总结,如“神仙难断寸石”、“多磨少解”、“十赌九输”等等,提醒后人做玉石投资时,一定要谨慎再谨慎。这样的玉石交易活动我们称之为“赌石”。“和氏璧”应该是

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赌石活动了,卞和老人如果活到现代,一定是个最优秀的赌石大师。因为单从外表就能够把这块玉石毛料看个清清楚楚,非常人能做,这绝对是需要非常精深的玉石鉴别能力的。 多少年以来,关于赌石的传说还在一代一代的演绎着,令人热血沸腾,悠然向往。云南两个最著名的传说,“绮罗玉”和“段家玉”,不但成为玉石界神秘美丽的故事来传说,而且如今还真有其玉留传于民间。 清嘉庆年间,绮罗乡玉商尹文达,偶然发现其祖上扔在马厩里的一块石头在阳光照射下发出水灵灵的绿光,于是他将其拿去解磨,竟是一块上好的翡翠料,他用此料做成一盏宫灯,在赛会之夜挂在寺院中,传说当时整个寺院都被宫灯映绿了,轰动一时。后来他又将制作剩下的余料做成几百副耳坠,这就是传说中的“绮罗玉”。 民国年间,也是在绮罗乡,段家巷一个名叫段盛才的玉商,他买花高价回来一块300多斤的玉石毛料,此料外壳是白元砂,许多行家看了后都不肯出价购买,他以为亏定了,只有将它丢到院子门口用来拴马。谁知日子久了,毛料被磨去一层皮,里面的绿色引起段盛才的注意,他拿去解磨,竟得到一块水色出众的绝世翠玉。做成手镯后,仔细看去,就好似绿色的水草在水中摇曳,自此“段家玉”蜚声中外。

从汉代羽人看神仙思想及其相关观念

2008年第5期 (总第110期)黑龙江社会科学Heil ongjiang Social Sciences No 15,2008General .No .110 从汉代羽人看神仙思想及其相关观念 王 立1,2,刘 畅3 (11大连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辽宁大连116622;21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长春130024; 31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广东珠海519041) 摘 要:汉代是“羽人”形象的全盛时期,羽人不仅是一种图像形式,而且蕴含更深刻的意蕴。汉代流行 的羽人形象是汉人认为能通过“羽化升仙”,实现其“神仙”梦想最有效途径的明证。羽人形象之所以被汉人 接受并得以流行,是因为浓厚的神仙思想为其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此外,西域文化也是汉代羽人形 象发展衍变的重要外部环境和诱因。 关键词:汉代“羽人”;神仙思想;相关观念;外来影响 中图分类号:I 242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4937(2008)05-0128-05 收稿日期:2008-07-10 基金项目:“辽宁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项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外来影响研究”的子课题 作者简介:王立(1953-),男,辽宁锦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文学主题学研究;刘畅(1983-),男,江西吉安人,文学硕士,从事古代文学和专门史研究。 我国以汉代为中心出土的器物及图像之中,时常可看到一种身生羽翼的人物形象:人体上作鸟翼或鸟首人身,通常称其为“羽人”、“鸟人”或“仙人”。这种半人半鸟的奇异形象在汉墓中频频出现,文献上也多有记载。而最早涉及羽人的《山海经?海外南经》记载:“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头,身生羽(郭璞注云:‘能飞不能远,卵生,画似仙人也。’)。一曰在比翼鸟东南,其为人长颊(郭璞注《启筮》曰: ‘羽民之状,鸟喙赤目而白首。’)。”《楚辞?远游》也有:“悲时俗之迫厄兮,原轻举而远游。质菲薄而无 因兮,焉讬乘而上浮……闻至贵而遂徂兮,忽乎吾将行。”“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朝濯发于汤谷兮,夕晞余身兮九阳。”至迟可从西汉中期开始确定羽人的性质已由“神”变为了“仙”。此前以今见最早出土的商代玉羽人[1]和战国琉璃阁铜壶上羽人图像[2]为例,其性质均被认为是神像或是神物,鸟的成分多,人的成分少,多有鸟图腾之遗风。汉代的有翼仙人形象,如仲长统《昌言》曰:“喇舌下泉咽之,名曰胎食。得道者生六翮于臂,长毛羽于腹,飞无阶之苍天,度无穷之世俗。”郭宪《别国洞冥记》亦曰:“有元都翠水,水中有菱,碧色,状如鸡飞,亦名详鸡菱。仙人凫伯子常游翠水之涯,采菱而食之,令骨轻,举身生毛羽也。”这些有翼仙人的生活充满了人间的世俗乐趣,与先前人们观念中羽人的面貌已大为不同。 汉代升仙画像石中大都有这类羽人的视觉形象,尤以山东嘉祥武梁祠画像中的羽人为最多。武氏祠兴建于公元147年,是东汉晚期画像石的宝库,前后左右石室画像中有许多有翼羽人,形象生动,姿态各异。祠中左右石室顶部前坡东段有一祠主升仙图,画面下部是祠主墓地,右面有阙,阙左侧为三座馒头状坟丘,坟丘中墓主人正准备随云气飞升到上部仙人世界。从坟丘升起的云气充满整个天空,云气中有众多羽人,还有准备让墓主人乘坐的两架仙车;上部为驾临墓地上空迎接墓主人升仙的东王公和西王母[3]。画面生动地表现了汉代人期盼死后升仙的观念。 通观汉代画像中的题材,羽人可谓是变化无穷,神通广大。画像诸多人物、动物中,唯有它可游龙戏凤,上与日月云气为伍,下至人间比棋对奕,享尽天地乐趣。羽化成仙本虚妄之谈,汉代有不少人斥之,王充更在《论衡》中有集中而系统的批判。然而汉代仙话仍盛行不衰,汉墓画像中的羽人形象仍不断出 ? 821?

汉传佛教的反思

汉传佛教的反思 ——戒幢佛学论丛总序 济群法师 在中国文化史上,虽有先秦的诸子百家,但汉魏以来活跃于社会的主要是儒释道三家。其中,唯佛教属外来文化。但它在中国流传的两千多年中,和传统文化水乳交织,并以其丰厚的思想义理深深影响着国人,与源自本土的儒、道二教呈鼎立之势,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佛教,不仅能帮助我们认识生命真相、解决烦恼痛苦,也能使我们对中 国传统文化有全面、深入的了解。 佛教在西汉哀帝时传入中国,历经南北朝的弘传,至隋唐而达鼎盛。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初期,主要从事两方面工作:一是佛经翻译,一是义学研究。对佛经的翻译,使汉传佛教较为完整地继承了印度早期和中期的佛教思想;而对义学的研究,则使佛教在中国形成了不同的思想体系,即天台宗、三论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唯识宗、律宗、密宗八大宗派。 宗派的形成,并非中国特有的新生事物。不论在早期印度,还是南传、藏传地区,都曾出现过不同的教派。之所以会有宗派之分,主要是因为佛教博大精深,任何人都难以完整掌握。祖师们为了佛法弘扬的需要,同时也为了便于人们修学,便根据某部经论或内容相似 的的经论,建立起各自的修学体系,进而演变为不同宗派。 汉传佛教的各大宗派多创立于隋唐,但其历史却可追溯至南北朝甚至更早。如净土宗初祖为东晋慧远,而实际创立者乃唐代善导。天台宗初祖为北齐慧文,因读《大智度论》领悟“三智一心中得”,又从《中论》悟到“一心三观”。慧思继承此说,结合《法华经》要义,传至智者形成“一念三千”、“三谛圆融”的思想,正式创立了天台宗。由此可见,任何思想体系并非一蹴而就,而须经过几百年的积累、几代人的总结方能形成。其后,还有赖

大一统的汉朝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总第12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汉初统治者采取比较宽松政策的原因及措施、文景之治的含义 2、掌握汉武帝大一统在政治、思想上采取的措施及影响 3、了解光武帝时出现的“光武中兴”的局面及东汉的衰亡 【学习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学习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自主学习,探求新知】: 一、.阅读教材67—68页“文景之治”一目,完成下列问题 1、背景:西汉初年,______________,到处一片荒凉景象。 2、出现原因:汉高祖和_______、_______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负担,注重发展____________;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_______,提倡_________,并以身作则;重视“____________”。 3、表现: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到__________后期,国家的粮仓丰满,府库里存有大量的铜钱。 4、文景时期,重视“____________”,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历史上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______________”。 二、.阅读68—69页“汉武帝的大一统”一目,完成下列问题 1、汉武帝重视人才,破格提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政治上:为增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_________的建议,颁布推恩令。 3、思想上:汉武帝还接受董仲舒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把儒家的_________为主要教材,从而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4、文化上: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创办________,以儒家的 _________为主要教材,从而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三、阅读69—70页小字,了解“东汉的统治”一目,完成下题 1、建立:公元______,西汉皇族______称帝,定都______,史称东汉。刘秀即______。 2、光武中兴: (1)措施:多次下令减轻农民的____________;惩处____________;任用 ____________ (2)作用:__________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快乐学习】 探究点一:文景之治的局面是怎样出现的?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有何关系?

全国汉传佛教实行度牒僧籍制度的办法

全国汉传佛教实行度牒僧籍制度的办法(2000年9月15日中国佛教协会公布) 第一条为了加强佛教自身建设,严肃僧纪,整饬僧团,根据《全国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度牒是僧尼的僧籍身份凭证,全国汉传佛教寺院僧尼经考察合格发给度牒。持有度牒的僧尼由其剃度或常住寺院登记造册,建立僧籍。 第三条度牒和僧籍登记表由中国佛教协会统一印制,并由中国佛教协会会同省、自治区、直辖市佛教协会(以下简称省佛教协会)按规定分发有关寺院颁发登记。 第四条经政府主管部门登记,具有五名比丘或五名比丘尼僧团的寺院,方可接收剃度弟子。寺院每年计划接受新出家者的名额,须在当年第一季度向省佛教协会申报核定,省佛教协会将核定情况报中国佛教协会备案。 第五条要求出家者,须本人自愿,六根具足(包括无生理缺陷),身体健康,信仰虔诚,爱国守法(包括无法律纠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父母许可,无婚姻恋爱关系。寺院对要求出家者,经查明身份来历,认定符合出家条件,经僧团一年以上考察合格,方可予以剃度,并按规定发给度牒。 第六条已出家的僧尼,经省佛教协会会同常住寺院僧团

考察符合本办法第五条规定的条件,由其常住寺院登记造册,并由省佛教协会报中国佛教协会审批后发给度牒。有关实施细则,由中国佛教协会在调查研究进行试点的基础上另行制订。 第七条僧尼的度牒、戒牒由其常住寺院保管。僧尼符合《全国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第十九条规定,外出参学期间,其度牒、戒牒由留单寺院暂行保管。 第八条僧尼还俗须收回度牒、戒牒。对违犯重戒,破坏寺规,教育不改者,经寺务会议决定,报上级佛教协会批准,开除僧籍,收缴度牒、戒牒。对违法犯罪、受刑事处理者,一律开除僧籍,收缴度牒、戒牒。 收回、收缴度牒、戒牒,注销僧籍,由省佛教协会会同常住寺院执行,并报中国佛教协会备案。 第九条颁发度牒,收回、收缴度牒,不得营私舞弊,挟嫌报复。如遭排挤报复,当事人可向上级佛教协会直至中国佛教协会申诉。 第十条本办法由中国佛教协会负责解释。 第十一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行。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西汉和东汉兴衰的基本脉络。 2.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能力目标 1.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打好学习历史的基本功。 德育目标 1.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鼎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 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 汉武帝的大一统。 教学难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方法 1.联系法:对西汉初年社会经济凋敝的情况,应引导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内容,从回忆旧课内容分析出原因。让学生学会用联系的方法把握历史发展的脉博。 2.讲解法:对于课文中一些难点,需要教师用讲解法来解决问题,比如对于汉武帝大一统的历史意义,就可以通过讲解让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 3.讨论法:在本课重点子目讲完之后,可指导学生讨论“汉武帝的大一统是怎样形成的?”并用图示小结,旨在指导学生梳理知识的思路。 教具准备

1.投影仪。 2.写有史料的胶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 请同学们看一下课本导入框中的内容:公元前202年5月,为庆祝汉朝建立,汉高祖在洛阳大宴群臣。宴会上,他要求大臣谈谈战胜项羽的原因。大臣们各有各的说法。刘邦认为他们都没有说到点子上,就说:“军事谋划,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我不如萧何;统军作战,我不如韩信。这三人是当代的豪杰,我能任用他们,这是取胜的主要原因。项羽连一个多谋善断的范增都不肯用,所以失败了。”想想看,汉高祖这话对不对?为什么?刘邦打败项羽后,建立了西汉王朝。在西汉,出现了我国封建史上第一个盛世,这个盛世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衰落的?学了今天这一课,我们就会明白的。 [导入语例示二] 在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过程中,汉朝是一个重要阶段。一般认为,其发展规律为:秦创立—汉巩固—隋唐完善—两宋强化—照清达到顶峰。汉朝在中间起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汉朝在中央集权制发展中所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表现是“汉武帝的大一统”。那么,汉武帝的大一统出现的背景是什么?中间包括有哪些内容?影响如何?这些问题,只有学习了这一课之后,才会明白。 [导入语例示三] 同学们,我们在学习古代史时,要接触到封建社会史里的“治世”和“乱世”两个概念。治世有:“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乱世有“七国之乱”“八王之乱”“安史之乱”等。今天,我们首先要接触到的有“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那么,这两个治世是如何形成的?它的形成对历史的发展有何影响?这是我们学习这一课将要接触到的问题,下面我们来看具体内容。 [板书]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一、文景之治

第四节 文物古迹(一)

第四节文物古迹(一) 梁平县建县历史悠久,地处古代出入四川、贵州、云南等省的陆路通衢,思想文化可得风气之先。近两千年来,不少著名的历史人物在梁平留下佳话,给梁平带来了文化,使梁平能与外界同步繁荣。有很长一个时期,梁平佛教庙宇星罗棋布,摩崖石刻灿若星辰,名楼高塔入天相望,一时领军西南。 双桂堂双桂堂的修建颇有来历。明末清初时候,一位受法于浙江宁波府天童寺的川籍弟子就要归去。指点他的密云大师掘了两棵桂树让他背上,明示说:“一路晓行夜宿,桂树在哪里落根,那里便是你的安身地,归天处。”据说这位弟子遵从师命,一路翻山越岭,渡过无数艰难来到了梁山县万竹山(现金带镇),他借宿在一座土地庙里,并将桂树搁放在山庙前,第二天起来一看,两株桂树已经落地生根。这件事惊动了四方百姓,大家纷纷挽留这位和尚,并在桂树落根之处修建了一座禅院。这座禅院就是“双桂堂。附:双桂堂全景图 双桂堂距县城十二千米,有水泥公路专线直达,系云、贵、川、渝各个佛教大寺庙的祖庭,素称“西南丛林之首”,是一座蜚声中外的佛教禅宗寺庙。它又名万竹山、福国寺,由破山海明禅师始建于清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扩寺掘得古金带一条,约4两多重,视为祥瑞,故又名“金带寺”。 数百年来,双桂堂几经修葺扩建,现占地8公顷,园林占地约5公顷,寺内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梵宇巍峨,佛殿幽深,寮舍恬静。转过外围墙,是第一进大山门,迎面一幅楹联“二株嫩桂久昌昌,正映时人鼻孔;数亩荒田暂住住,稍安学士心肠。”乃开山鼻祖破山和尚建庙时所撰。信步而入,共有七进大殿,依次为大山门(关圣殿)、弥勒殿、大雄宝殿、文殊殿、破山塔、大悲殿、舍利殿(藏经楼)。两侧有厢房寮舍328间;长廊相联,呈长方形四合院,有花园、天井等42块,放生池两个,龙井一口。寺内建筑布局合理、设计精巧,结构谨严,保持了我国明清时代的寺庙建筑风格,为建筑设计的专家们所珍惜和赞赏。1983年双桂堂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寺庙,1996年被列为重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庙内外园林中,绿树成荫,百花竞放,楼、台、亭、榭蜿蜒曲折,忽隐忽现,白鹤展翅飞鸣,别有一番情趣。 大雄宝殿是寺庙的主殿。除破山首建外,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透月和尚进行改建;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果沛和尚再次改建;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法轮和尚又一次改建。它是一座三层的宫殿式建筑。殿外,脊中彩坊宝顶,围脊玻璃花砖,联结龙雕翅角,风铃叮当,瑰丽协调。“大雄宝殿”的巨匾,嵌于二层正中,更显得古雅雄伟。檐柱石础上雕刻狮、象、麒麟,阶梯上刻有狮舞彩带图案。殿内佛龛上端坐8尺高的释迦牟尼金像,左右金塑迦叶和阿难侍立像。全殿大石柱52根,每根石柱长2.8丈,直径2尺,呈八角形,重1万余公斤。 附:大雄宝殿

汉传佛教的发展

序列号:36 汉传佛教的传播与发展简史 导言:佛教是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内地的。当魏晋南北朝之际,佛教出现了大发展的局面,此时,一部分中国僧人深感佛经有限,他们于是有了西行求法之举。隋唐时期,在帝王们崇信的扶持下,经过广大僧众的长期努力,佛教也随中国封建文化进人鼎盛成熟阶段,期间出现了佛教宗派。在中国佛教发展过程中,在各朝各代得到了帝王们崇敬的扶植而得到长足的发展,也曾因为曾与道教发生了斗争但因统治扶植道教而被无情地打击。宋代之后,佛教的中国特色愈益明显,经过与儒、道二教的长期斗争与调和,终于出现了三教圆融皆大欢喜的结局。 一、汉代初传入 佛教何时传入内地,在中国佛教史上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西汉末年传来说,二是汉明求法说。 据《魏书·西戎传》记载:“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浮屠经即佛经。但在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曾派人到中亚各地传播佛法、而与此同时大月氏人受匈奴之迫不得已徙居中亚阿姆河流域,所以大月氏人得以较早地接触佛教。另一方面,自汉武帝开通西域,丝绸之路就成为内地与西域贸易与文化交流的通途;在长期的交流活中,到公元前后佛教断断续续为一部分人所了解是完全可能的,换言之,大月氏王使向中国博士弟子传授佛经是完全可能的,佛教在西汉末年传人中国内地也是完全可能的。 佛教徒更愿意相信“汉明求法,佛教初传”的史话。据《后汉书》、《牟子理惑论》等记载,东汉明帝永平七年,明帝夜梦金人飞于殿前,次日乃向群臣询问。太史傅毅答曰:西方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梦莫非就是这种神?于是明帝派中郎将蔡愔等18人出使西域,访求佛道。永平十年,蔡愔等人在西域幸遇印度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并得佛像经卷,以白马驮之,共归洛阳。次年,明帝建白马寺供迎叶摩腾和竺法兰居住,相传汉地最早的佛经《四十二章经》就是他们在寺内译出的。 二、魏晋南北朝快速发展期 这个时期的主要传播活动是佛典翻译,魏都洛阳和吴国的都城建业是佛典翻译的中心。这阶段的译经工作和对佛教教义的宣传、研究,为以后佛教发展打下了初步基础。到了东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各阶层人普遍信仰佛教,到处建有佛塔、寺院。举世闻名的佛教石窟艺术,如敦煌、云冈、龙门等古代的雕塑、壁画,都是这一时期开始建造的工程。这时有成就的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344—413年)所译的佛典有384卷,内容正确,技巧精湛。还有西行取经最有成就的法显(337—422年),他游历了印度、斯里兰卡等南亚30余国,所取回的佛典和撰写见闻,为佛教发展和研究古代中、南亚诸国史地,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南北朝时的梁武帝笃信佛教,他在位十四年中,四次舍身入寺院为寺奴都由国家出钱把他从庙里又赎回来。梁武帝亲自讲经说法,撰写经文。 三、隋唐五代繁荣时期 隋朝时期,隋文帝一生致力于佛教的传播。下令在五岳各建佛寺一所,诸州县建立僧、尼寺各一所,据传他所建立的寺院共有3792所,度僧23万人。建造金铜檀香石等佛像16580尊,修治旧像1508940尊,缮写新经132086卷,修治故经3853部。 唐朝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唐代是李家的天下,本尊崇本土道教,但唐太宗在清除割据、平息骚乱时曾得到僧兵的援助。他即位后崇尚佛教,下诏在全国建寺院,设释经处,培养了大批佛教高僧、学者。中国逐渐成为国际性的大乘佛教中心,朝鲜、日本、越南等地的僧徒纷纷入唐留学。中国僧人惠灌、鉴真、无言通等赴海外传法,玄奘、义净等一批汉僧西行求法取经,各国佛教交流相当频繁。贞观十五年(641)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佛像、佛经等,使汉地佛教深入藏地。最著名的僧人之一是玄奘(600—664年)。他历时19年,长途跋涉5万余里,去到印度取经,共翻译佛经75部1335卷,并写出了《大唐西域记》见闻录。唐太宗推崇玄奘为“法门之领袖”,“千古而无对”。

2020年中国历史汉朝的大一统有那些措施

中国历史汉朝的大一统有那些措施 汉武帝即位之初,一方面政治形势比较稳定,国家经济状况也相当好,另一方面诸侯王国的分裂因素依然存在,潜在威胁还不小。 所以,他在继续推行景帝各项政策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政治:在政治方面,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加强监察制度等。 汉武帝还变古创制,包括收相权、设刺史、立平准均输等重大改革与创制,建立了一套系统完整的政治制度。 这种法制传统,成为此后二千年间中华帝国制度的基本范式。 军事:在军事方面,主要是集中兵权,充实了中央的军事力量;改革兵制。 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使北部边郡得以安定,派张骞出使西域,开括了西北边疆:开通了西汉联系西域以至中亚给地通道

经济:在经济方面,采取重农轻商,整顿财政,颁布“算缗”、“告缗”令,征收商人资产税,大力打击奸商;又采取桑弘羊建议,将冶铁、煮盐收归官营,禁止郡国铸钱,统一铸造五铢钱;设置平准官、均输官,由官府经营运输和贸易,大大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 同时兴修水利,移民西北屯田,实行“代田法”,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在经济方面还有一条重要的举措,就是将当时的货币进行统一。 思想:在思想方面,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学成为了中国社会的统治思想,大力推行儒学,在长安设太学。 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统治正统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对后世 ___、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是也有弊端,就是不利于思想多元化的发展。 人事:汉武帝也非常注重人才的开发,他确立了察举制度,是中国有系统选拔人才制度之滥觞,对后世影响很大。

石头介绍

1.大马砍的水石,白皮的多,打灯看水都很好,一定要买那种白皮硬的,皮层有一定厚度的,摸着没有沙掉下来的那种,这种开出来肉才老,否则肉很嫩,在我买的这堆大马砍原石中间,几块大的白的种都很嫩,基本没有什么用 2.对于黄沙皮的大马砍石,凡是打灯很透的,有2种可能,一是种水很好,还有一种就是皮肉不分,对于皮肉不分的这种都是出现在雾层是黄的大马砍石中间,怎么才能知道雾层是黄的呢?在黄光的照射下,电筒照在黄沙皮大马砍石反射出来的光是黄色的(同样反射光是黄色的,黄沙皮的雾层也有白色的,但这种就不是皮肉不分了),即电筒边缘1--3MM的反射光是黄色的,就要小心了,就要看原石的重量了,如果重,说明肉紧实,发展就是皮肉不分,这点是用钱买来的经验.从黄沙皮表面就能看见白色雾层的最起码能说明这块大马砍有肉. 3.买大马砍尽量买有癣的原石. 4.,买大马砍要买反射光是红光的,越红越好,钱买的经验呀,无私奉献给大家了 关于瑞丽市场的大马砍原料,本来我是准备在介绍瑞丽原料市场的时候一一介绍,但现在既然已经在介绍大马砍了,所以在这里还是多说几句,在瑞丽姐告玉成里面基本没有卖公斤大马砍原石的,有的只是开了一个小窗的半全赌料,基本每个摊位上都有,其次就是全抛光的大马砍全明料,玉成进门左面的第一家是整个玉成专卖大马砍全明料卖得最好的,每天都有新货,而且价格是玉成最公道的,每天都可以看见很多人在这个摊位前选料还价成交,从玉成大门沿左面前进10多米有一处也是卖大马砍全明料的,但不是每天有新货,另外进玉成大门沿右面进去20多米在进入小巷口处也有一个卖大马砍全明料的的摊位,总之,在玉成里面你看见那里围着的人多,桌面上放着的是大马砍全明料,就说明这个摊位今天刚到货,看的人多买的人也多.带黄翡的片料是在进玉成大门口右转是卖戒面的,跟着过去最右面就是买片料的,这里与玉成外墙相通,可以进出.在玉成外墙一圈沿右面过去都是摊位,在摊位最前面有一家老缅开的米线店卖的排骨米线,可以去吃,味道不错,最不错的是哪个排骨,起码有半斤以上,可惜我现在不能发视频,7月份是7元一碗,10多天后就涨到8元一碗了,跟着米线店过去就是摊位了,在这些摊位中,卖公斤大马砍料的有5--6家,是80--100元一公斤,买开小窗口的半赌大马砍料基本每个摊位都有,但卖全明料的大马砍料的不多,基本没有,要不要某个摊位上看见一块. 城区里面卖大马砍公斤料的主要在友谊旅社街对面的小巷里面,也是80--100元一公斤,友谊旅社里面是60元一公斤,整袋卖不让挑选,挑选的话要150元一公斤,但在友谊旅社也有整代卖30多元一公斤的大马砍料,这种东西基本看不见水头.还有一处买大马砍原石的是德龙市场,就是从姐告回来过大桥后右转过去几百米,那里卖50元一公斤整袋卖,要挑选的话也要80元一公斤. 另外在古龙市场也有卖的,但不是公斤料. 这里的市场从时间分布上很有意思。早上5,6点钟大家在姐告市场买卖。午餐时间后大家到腾龙珠宝街和瑞丽珠宝街。瑞丽珠宝街在12点以前是没有人的。下午5点这些市场打烊关门,可以去赌石夜市和一个成品夜市,那里营业到晚上11点。就是说如果你是为了看石头来到瑞丽,那么你从早上5点到夜里11点都有地方去看石头。 夜市的霓虹灯闪烁。在瞬间给人一种去了拉斯维加斯的感觉。就是路上的豪华车太少了。这里来不及和101说话了。两人一个摊位一个摊位的排队看石头。砍价。不管报价多少,一律砍价50元起,随着我们走过,留下一路的白眼。 看石头太过瘾了。还有什么在意的呢?

天上神仙的诞辰分析

天上神仙的诞辰 正月初一:元始天尊万寿(另有腊月之说法) 弥勒佛佛辰 正月初四:孙天医真人千秋 正月初六:清水祖师佛辰 正月初八:五殿阎罗王圣诞 正月初九:玉皇上帝万寿 正月十三:关圣帝君飞升 正月十五:门神护尉千秋上元天官圣诞临水夫人陈靖姑千秋正月廿四:雷都光耀大帝圣诞 二月初一:一殿秦广王千秋 二月初二:济公菩萨佛辰福德正神赵公明千秋 二月初二:土地公正神张福德 二月初三:文昌帝君圣诞 二月初八:三殿宋帝王千秋 二月十五:九天玄女娘娘圣诞精忠岳王千秋三山国王千秋二月十六:开漳圣王千秋 二月十七:新竹城隍爷千秋 二月十八:四殿五官王千秋 二月十九:观世音菩萨佛辰 二月廿一:普贤大帝佛辰 三月初一:二殿楚江王千秋 三月初三:玄天上帝万寿 三月初八:六殿卡城王千秋 三月十五:保生大帝吴真人千秋中路财神赵元帅圣诞三月十六:准提菩萨佛诞 三月十九:太阳星君圣诞 三月二十:注生娘娘千秋 三月廿三:鬼谷先师千秋 三月廿七:七殿泰山王千秋 三月廿八:东岳大帝圣诞

四月初一:八殿都市王千秋 四月初四:文殊菩萨佛辰 四月初八:释伽佛祖万寿九殿平等王千秋 四月十四:吕纯阳祖师圣诞 四月十七:十殿转轮王千秋 四月十八:北极紫微帝君千秋华陀神医千秋 四月廿一:托塔李天王圣诞 四月廿五:武安尊王千秋 四月廿六:南鲲李大王爷千秋 四月廿七:南鲲范五王爷千秋 四月廿八:神农先帝万寿 五月初一:南极长生帝君千秋 五月初七:巧圣先师千秋 五月十一:天下都城隍爷千秋 五月十三:关平太子千秋 五月十七:萧府五爷千秋 五月十八:张府天师佛诞 六月初三:韦驮佛佛辰 六月十一:田都元帅千秋 六月十五:王灵天君圣诞 六月十九:南鲲池二王爷千秋 六月廿四:关圣帝君圣诞南极大帝圣诞雷祖大帝圣诞七月初七:大成魁星圣诞 七月十四:开基恩主千秋 七月十五:中元地官圣诞 七月十八:王母娘娘圣诞 七月十九:伏羲氏八卦祖师千秋值年太岁星君千秋 七月廿三:诸葛武候千秋法主圣君千秋 七月廿四:郑延平郡王千秋 七月廿六:新竹都城隍奶奶圣诞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有答案

夏津六中高二年级历史导学案 主备人:董金松组员:苗金军、董金松 年级主任:苗金军 2013-8-28 1—1总第1张【课题】第3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学习目标一:了解汉初黄老之学的背景、内容和实质作用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12页1—4段内容,自主学习下列问题: 1、西汉之初,采用什么思想为治国的指导 思想?背景是什么? 2、简要说出黄老之学有哪两方面内容?实 质是什么? 3、黄老之学在西汉之初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习目标二:掌握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及核心,认识汉代儒学的新变化。 【自主学习】 根据课本13页1——4段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1、汉代儒学有哪些思想来源? 2、简要概括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有哪些。 根据课本13页第4——5段及最后一段小字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1、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什么?如何评价他的这一学说? 2、董仲舒新儒学有何影响? 学习目标三:合作探究: 1、儒学在汉武帝时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原因。 2、汉代儒学和先秦儒学关系如何? 【学以致用】 【当堂检测】 1.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百家争鸣”到法家独尊,再到“独尊儒术”的过程。上述转变过程体现了() ①由群雄割据到国家统一并不断巩固②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③思想控制的日益加强④儒家以外学术派别的消亡 A.②③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汉武帝时,黄老之学被新儒学取代的主要原因是()

A.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B.儒家思想比黄老之学地位高 C.黄老之学的实施使西汉社会元气大伤 D.汉武帝勤于治国 3.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是因为() A.汉武帝很器重董仲舒 B.新儒学思想吸收了各派学说,适应了不同阶层的需 要 C.新儒学思想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 要 D.其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4.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后世皇帝的下列行为不属于对这一理论应用的是() A.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 B.“家天下”的王位继承制 C.皇帝重视发生的自然灾害 D.“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 5.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 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6.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学经典的解释,该经典是()A.《春秋》 B.《论语》 C.《孟子》 D.《易经》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根据汉武帝时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认为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而今国家统一,但学派纷呈,各执己见,是无法统一思想的。所以他主张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这样国家统治方可安宁。 材料二为加强君权,董仲舒还宣扬“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念。他提出了“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和人一样,有喜怒哀乐。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但是,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材料三针对西汉时期土地兼并严重和百姓生活困顿的现实,董仲舒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提出“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和国家对百姓“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的主张。 材料四董仲舒还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他大力提倡孝道,认为孝为“天经”“地义”。 请回答: (1)结合上述材料,归纳董仲舒的主要思想观点。(15分) (2)你认为上述思想观点,哪些是积极可取的?哪些是今天应当抛弃的?(25分) 1.B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结合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历史阶段特征的变化思考问题。思想文化的发展变化体现了社会发展变化,由群雄割据到国家统一、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思想控制的加强,都体现了思想文化的发展变化。“儒家以外学术派别的消亡”说法不正确。 2.A 汉武帝时期经济发展,国家面临巩固统一等问题。这时,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3.C 董仲舒宣扬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学说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巩固汉朝的统治。正是因为它适应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要,才被汉武帝所接受。 4.B “家天下”的王位继承制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没有关系。 5.C A、B两项主要体现了儒家的德治思想;D项由“为天下,非为君也”可判断不符合题意;C项体现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是用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6.A 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源于《公羊春秋》。 7.(1)“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限制土地兼并和减轻农民负担;“三纲五常”和提倡孝道。(2)“大一统”思想,对于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的国家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其中唯心主义的成分应受到批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以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是扼杀不同学术流派的思想专制的做法不可取;“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属于神学迷信思想,应受到批判,但要求人君实行仁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