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魔鬼经济学读书笔记

魔鬼经济学读书笔记

魔鬼经济学读书笔记
魔鬼经济学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书名:《魔鬼经济学》

作者:史蒂芬?列维特史蒂芬?萧伯纳第一章学校老师跟相扑运动员有何相同之处第一章提出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人们做任何事情都有动机,人们会想尽各种方法实现自己的目的。甚至不惜欺骗他人。从社会道德价值来评判欺骗是可耻,但欺骗也是一门高深的经济学,其中蕴含着许多经济现象与知识。

学校的老师与相扑运动员有何共同之处呢?如果不深入思考,我们是不会从这两个毫不相干的职业当中找到相同之处的。但是如果我们从经济学的角度思考,你会发现老师与相扑运动员都会因竞争的激烈与奖金的诱惑做一些违反行业的事情。学校老师的工资通常是由老师的教学成绩来评定的,什么反映出老师的教学成绩呢?那当然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啦!由此会在改卷子时故意提高班上的平均成绩。相扑这个职业中也同样蕴含着相同的道理,由于相扑运动员的工资是由排名来决定的,所以一些运动员会用一些违禁药品或者是贿赂与自己比赛的对方。以让自己获得较高的排名,从而得到较高的工资与荣誉。

从老师与相扑运动员的共同之处,我得出一个比较粗糙的结论,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几乎是由人类的动机所驱动的,某一项经济活动的利益越大,人们就会越狂热的追逐这项经济活动,(假说动机的大小动机程度决定),也就是说人们的动机程度越强烈,人们就越

有可能采取欺骗的行为去从经济活动中获得利益,而不顾及他人的感受。

我从以上结论做了一个粗糙的模型:因素有1:动机程度 2:人类经济活动 3:利益 4:欺骗行为

从图中可以看出

(利益越大,人们的动机程度就越大,经济活动就越活跃。但人们的欺骗行为,是到有一定利益大小的时候才会出现的,因为欺骗要付出自己的诚信代价;然而到利益足够大时人们又会去考虑自己去欺

骗获得的利益,自己是否能够消受,风险自己是否能够承担,所以这时人们的动机程度会减小。)

第二章3k党和房地产经纪人之间有何共同之处

3k党是美国历史上和现在的一个奉行白人至上主义的民间组织,也是美国种族主义的代表性组织。格里夫斯把三K党描述成白人文化的十字军斗士,是美国历史上最高贵的武装力量之一。但他们大多数的恐吓都只停留在口头上,当三K党拥有数百万名会员的时候,这个国家凌迟处死的数量反而下降了,这说明三K党成员执行凌迟处死的数量远比人们想象的要少。

信息是一个信号灯、一把指挥棒、一根橄榄枝、一道保护线,它的作用完全取决于人们掌握和利用这些信息的方式。比如说二手车交易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3K党的人和房地产经纪人一样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利益最大化。所谓专家经常滥用一些数据来恐吓大众以达到目的,其实我们大可以放心的对他们的研究数据进行怀疑。在本书中,信息被滥用导致三K党的衰败,信息不对称导致医生、房产经纪人、汽车销售员。。。。这些“专家”们在欺骗着我们、吓唬着我们。网络交友中,展示的不同信息会导致别人对你感兴趣的强烈程度大不相同我们都在利用着信息不对称或多或少地进行着欺骗........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信息更是必不可少的筹码,它使得人们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开始逐渐削平,使得各方利益均衡,信息的力量是巨大的,

同时它亦是一把双刃剑,需要我们正确把握。

第三章为什么毒品贩子仍然跟自己的妈妈住在一起

为什么专家们经常虚报统计数据?----因为记者需要它们来制造新闻,制造传统智慧。

每年在游泳池溺死的孩子比受到枪击的孩子多很多倍,然而枪击事件会大肆报道,而溺死由于太平常而不被报道,所以,其实,你家后院的游泳池比你抽屉里的手枪要危险数十倍。

每年出车祸死亡的人数比飞机事故死亡人数多很多倍,但飞机事故会被大肆报道,人们也觉得飞机更危险,因为他们能控制汽车而不能控制飞机;然而事实是,我们在汽车里呆的时间同样会比在飞机里呆的时间长很多,因此计算出事故的概率,飞机和汽车实际上是相当的。

为什么妓女的收入比建筑师高?

薪资水平是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的:

职位的竞争者的多少;技能高低;舒服程度;工作本身要求从业人员的付出水平

一个行业收入的高低从根本上讲,是由劳动力供求关系决定的:职位数量少,求职的人多,工资就低;否则就高,这是符合经济学原理的。深入一点分析,有四个因素(这四条是《魔鬼经济学》中给出的)会影响到某个行业劳动力的供求关系:有多少人愿意从事这项工

作、工作所要求的专业技能水平、工作让人产生的不快感、以及市场对这个行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需求量。

影响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是否有垄断存在。在大多数发达国家,劳动力都被一个叫做“工会”组织所垄断。雇主必须同工会协商讨论工资的高低。而全国只有一家工会,是绝对的垄断机构,可以在谈判中占尽优势。因此,拥有一个真正为劳动者服务的工会,就能大大提高工资水平。

为什么毒品贩子仍然跟自己的妈妈住在一起,难道他们没有像传统智慧所说的那样,拥有巨大财富吗?

显然由于他们的职业与影视圈有着共同之处:出人头地的概率低,但回报高;竞争者多;因此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注定贫穷。

毒贩的地位和收入都是极其低的,他们的危险也是很高的,但是因为在贫民窟里面贩毒并不被当成是一件可耻的事,加之生活贫困,和很多有明星梦的人去好莱坞,所以他们也希望自己有一天做到贩毒集团的高端,所以不愁没有人贩毒,所以贩毒的人待遇很差。

我们需要记住的是:

1.尽量保持自己的判断,不要急于相信那些所谓专家的话,用事实和数据说话,当然一定要是准备的数据。

2.做经济分析的时候,当分析和数据或者现实不一样的时候,就从心理学的角度换一种相反的解释,“或许人们不是这样认为的……”,“或许当人们遇到这样的情况时,人们会这样想,而不是那样想……”

第四章犯罪分子都到哪里去了

作为一个特立独行,与众不同的经济学家,史蒂芬列维特对事物的看法确实有他的独到之处。例如就美国20世纪90年代犯罪率下降的原因的分析,很多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家都给出了一些看似正确的解答,可是列维特却从另外一个独特的角度出发,得到了令当时业界为之一惊的原因:堕胎的合法化。且不说这个原因正确与否,仅说这种思维也足以让人钦佩,而事实也证明了他的解释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在《魔鬼经济学》一书的第四章之中,列维特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抽丝剥茧,深入本质的分析。他首先从罗马尼亚尼古拉齐奥赛斯库执政时期谈起,指出其政权的垮台正是与他实行的一项政策有关,即禁止堕胎。然后回归到美国90年代犯罪率下降这一个问题之上,但是他并没有一开始就解释他的观点,而是先把一些那些主流媒体和人们普遍相信的原因列出来,然后逐一分析,并指出其中真正起到作用和基本上没有起到作用的原因,最后才开始论证自己观点的合理性。

在论证的过程中列维特采用了大量的数据和事例,通过对犯罪率下降明显的五个州和其他的45个州在各种政策的采用上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比较,指出那些所谓专家的解释其实并不足以让人信服,然后进行逐一推翻,例如就新型巡管政策促使犯罪率下降这一观点的分析,列维特首先肯定了其对犯罪率下降的影响确实不可忽视,但是深入分析会发现在这项政策实施之前,全美国的犯罪率已经开始下降,而且这项政策只是在纽约一个城市实行,而其他的州并没有实行,但是它们的犯罪率也有了明显的下降,而且势头毫不逊色于纽约,只需

这样一分析,这个观点就自然而然的被推翻了。

最后在论及他自己的观点实,他也采取了比较分析法,只需要比较在美国各州实施容许堕胎这项政策前后的犯罪率,就会发现在90年代,也就是那第一批在容许堕胎后成长起来的孩子正直青年时期,你就会发现为什么美国的犯罪率在那个时期急剧下降。正是有了列维特的独到的分析,我们才能真正的解释清楚这一个问题:犯罪分子都到哪里去了?

第五章怎么才能成为完美的父母

人们总是认为常识等于定理,因为它是一眼就可以看懂的,是显而易见的,是不可能错的。

《魔鬼经济学》却颠覆了人们对常识的普遍看法。这本书本身就颠覆了人们对经济学著作的看法,没有数字公式,却是浅显的文字更令人震撼,仿佛作者斯蒂芬·列维特和斯蒂芬·都伯纳研究的不是一门学科,而是真实世界到底如何运作的。

在第五章《怎样才能成为完美的父母》中,作者揭示了有一个一直被人误解的真相:家庭游泳池对儿童的危险远比枪支大。数据表明,平均每年美国死在家庭游泳池的儿童为550人,而死于枪支的仅175人。在接下来的篇幅里,家庭教育也有许多误区:家庭和睦程度影响学习成绩,周围社区的好坏影响孩子的性格,被领养的儿童性格会随养父母改变······而一项研究证明以上这些是毫无根据的以讹传讹。父母的传统观念原来很大一部分是错误的。

当然,作为科学的书籍,作者不能将这些绝对化,而是用了“可能”、“通常”等字眼。我也发现,作者在点出他的独特观点之后没有再继续阐述下去,戛然而止,是因为再深入下去,将会遇到道德问题,而这是经济学家本职之外也很不情愿提及的。

即使这样,这也不失为一本好书,一本不是经济学著作的经济学著作。

第六章名字对孩子的未来有影响吗

成功是因为你叫了一个好名字,失败是因为你的名字叫loser?

有个别反例,然而更多的是这样的常识:叫比较好听、拼写正确、被精挑细选过的名字的孩子比较容易成功;某些演员在改了名字之后出了名

然而这些能给前面的问题以肯定的答复吗?显然不能

好名字的孩子的父母更有可能受过良好的教育,更有可能更关注孩子;

改名字的演员往往是一些上进心、进取心很强的人,他们更容易成功;

不管名字是什么,都是父母在用孩子的名字传达某种信号。绝大多数父母在用名字传达对孩子未来成就的期待。

因此,名字本身并不能改变孩子的命运,但那些花费心思给孩子起名字的父母会让自己感到心安,因为他们知道,孩子一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开始在帮助孩子取得成功。

所以,其实任何一件小事情,比如取名字这种可大可小的事情,都可以反映父母的人生、人生态度和期待,而正是这些,影响孩子的一生,而不是名字本身。表面上是名字起的作用,而实际上却是父母的教化和孩子自己的心态造成的结果。在认识事物时,我们的着眼点不能只限于表面现象,更多的我们需要发现现象背后的本质。

超爆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超爆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很早以前,就在亚马逊和当当网的畅销书排行榜上看到了<魔鬼经济学>一书,但一直没有时间认真品读.真正空闲下来之后,<魔鬼经济学>的续篇<超爆魔鬼经济学>却在不经意间深深的吸引了我.的确,仅凭这是比尔-盖茨新建的个人网站上重点推荐阅读的唯一一本书,也足以说明这本书的与众不同之处. 在迫不及待的读完全书之后,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我对全书的感受:构思新颖,妙趣横生.可谓处处闪现着智慧的光芒.作为一个刚刚接触经济学两年时间左右的大学生, <超爆魔鬼经济学>对我的思维方式的冲击是颠覆性的.完全改变了自己以往所认识的经济学,体会到了经济学除了貌似高深的理论和复杂的数学推导之外,竟然可以如此的精彩,竟然和我们的生活是如此的息息相关.它不仅让我认识到了自己思维中的很多缺陷,同时也让我知道了独立思考和用打破常规思维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一.首先介绍一下整本书的主要内容: 全书可分为序言和五个章节: (1)在序言中,作者主要提到了以下几个话题: 话题一:酒后步行比酒后驾车危险。 话题二:电视提高了印度女性的人权平等意识。 话题三:从环境污染和危险性上看,马车的危害大大超过汽车。 话题四:鲨鱼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致命。 序言以看似简单的四个问题的提出及回答,奠定了全书的写作模式.即在每章开篇时提出一个令人震惊或古怪的论断,乍看之下,似乎有违情理.随后,随着文章内容的展开,作者就会给读者提供很多基础统计数据,使得作者先前提出的论断显得合情合理. 通过四个问题,作者想告诉我们:一、不要完全相信一直在培养你常识的媒体; 二、在大部分问题上,统计学的数字并不能说明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三、主观臆断往往是不准确的,尤其是当你试图比较两种因时间或空间的原因而无法同时存在的事物时;四、要学会发现事物的相互联系(印度妇女通过电视接触到了国外的自由思想)。 (2)第一章:这一章的题目很长,而且还颇具吸引力:“遏制气候变暖:火山爆发?用烟囱捅破天?还是架一根18英里长的管子?” 从题目就可以看出本章讨论的问题和作者将要提出的超出常规的解决方法了.首先,认识了一个很牛的人--内森梅尔沃德.这个孩子被火山和地壳的各种神奇现象点燃后,14岁高中毕业,经过一阵子学习后进入普林斯顿大学深造,23岁时拿了一个学士学位和两个硕士学位,之后又晃悠到剑桥去从事量子力学研究。在普林斯顿读研究生时,圣海伦火山(位于华盛顿附近)爆发了,由于威力巨大,使得3000英里外的他的大学宿舍窗子上都有火山灰,于是这个家伙开始迷恋上了地球工程学,并从此在心中埋下了要玩转地球的种子。之后,虽然他很长一段时间在微软当CEO,不过等到赚够了钱以后(上了《福布斯》富豪榜),他终于退出微软,自己捣鼓起自己儿时的梦想来。 于是,我了解到一个公司:由Nathan Myhrvold创办的名叫“高智发明”的公司。这个公司很牛,不仅是因为有一个牛老板,而且其成员个个是异想天开又

《魔鬼经济学》读书笔记

《魔鬼经济学》读书笔记 《魔鬼经济学》(Freakonomics),史蒂芬·列维特&史蒂芬·都伯纳著。 第一章:学校老师跟相扑运动员之间有何共同之处 1、欺骗是一种经济行为:更小的成本,更大的收益。 2、行为的动机:经济动机、社会动机和道德动机。不同的机制会导致人们按照不同的动机行事。案例:以小额罚款来遏制幼儿园家长迟到问题,实际上将取得相反的效果。因为之前人们尽量不迟到是基于一种社会和道德动机,但是有罚款制度之后,人们将用罚款来“购买迟到的权利”,行为将尊崇经济动机。(I:这是行为经济学中典型的锚定问题) 3、可以通过数据分析等数学方法来发现欺骗行为的存在。相扑运动也存在欺骗行为(比赛放水)。 4、一个自觉付款购买甜饼的案例,说明欺骗行为是广泛存在的,同时也证明了“人类内在的诚信问题”:“无论一个人有多么自私,他都会坚守一些原则,去维护别人的利益,让别人感到幸福,虽然他可能并不会从中获得什么(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甜饼付款的数据表明,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不会被人察觉的时候,他仍有87%的概率控制住自己不去做邪恶的事情。(I:未必,如果考虑风险,可能很多人不作恶,只是因为他们觉得从期望上来说,偷一个甜饼的收益是负的。如果不是甜饼,而是钻石,可能这个不作恶的概率会极大下降,因为收益期望极大提高了) 第二章:三K党跟房地产经纪人之间有何共同之处 本章主要讨论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拥有更多的信息就拥有更多的主动权,比如对价格的制定。博弈论的一些基本知识,无新意。 案例1:戴维森·肯尼迪通过公布3K党的“秘密信息”,有效打击了3K党。 案例2:由于有网站将各家保险公司在定期寿险的价格做了详细的搜集和对比,导致了这一项目的价格出现了大幅下滑,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争得客户,除了降价别无他法。 案例3:地产广告问题,说明: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比较具体而直接的广告语会更加促进消费。 案例4:针对大型约会网站上个人资料的分析:大部分人喜欢吹牛,夸大自己的实际情况,比如相貌和经济收入。自称金发的女性远超出美国的平均水平(大多数人只是染的而已)。 第三章:为什么毒品贩子仍然跟自己的妈妈住在一起 本章实际上讨论了两个主题。 主题一:“传统智慧”——人们经常会把那些便利的,以及与我们的个人利益联系在一起的事物认定为真理,并努力拒绝那些让我们感到不适或跟我们的生活常识格格不入的东西。另一方面,我们又总是会接受那些有助于提升我们自尊的东西(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斯John Kenneth Galbraith)。实际上这个概念类似于“信息制造真像”、“知识制造真理”这样的表述,以及培根所说的“族类、洞穴和剧场假象”的综合体。 案例1:美国上世纪80年代一位名叫米奇·斯尼戴尔(Mitch Snyder)的人为美国无家可归者奔走,为此他不惜信口开河地捏造了非常夸张的数据,获得了公众的关注。 案例2:亚特拉大警察在90年代前半期也曾经隐瞒大量的犯罪报道,因为他们要改变城市的暴力形象。 案例3:警察通常会制造这样一种假象:警察与之毒贩的对抗难以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是因为毒贩经济优越,设备精良。 主题二:关于毒贩的真实经济情况。贩毒网络基本上和资本主义企业没大区别,甚至和“麦当劳”非常类似。真正高收入的只是金字塔结构顶层的犯罪分子,而小罗罗们的收入,甚至低于美国法定的最低收入标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毒品贩子仍然跟自己的妈妈住一起,因为他们非常穷困。

超爆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超爆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很早以前,就在亚马逊和当当网的畅销书排行榜上看到了<魔鬼经济学>一书, 但一直没有时间认真品读.真正空闲下来之后,<魔鬼经济学>的续篇<超爆魔鬼经济学>却在不经意间深深的吸引了我.的确,仅凭这是比尔-盖茨新建的个人网站上重点推荐阅读的唯一一本书, 也足以说明这本书的与众不同之处. 在迫不及待的读完全书之后, 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我对全书的感受: 构思新颖,妙趣横生.可谓处处闪现着智慧的光芒.作为一个刚刚接触经济学两年时间左右的大学生, <超爆魔鬼经济学>对我的思维方式的冲击是颠覆性的. 完全改变了自己以往所认识的经济学, 体会到了经济学除了貌似高深的理论和复杂的数学推导之外,竟然可以如此的精彩,竟然和我们的生活是如此的息息相关. 它不仅让我认识到了自己思维中的很多缺陷, 同时也让我知道了独立思考和用打破常规思维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一.首先介绍一下整本书的主要内容: 全书可分为序言和五个章节: (1)在序言中,作者主要提到了以下几个话题: 话题一:酒后步行比酒后驾车危险。 话题二:电视提高了印度女性的人权平等意识。话题三:从环境污染和危险性上看,马车的危害大大超过汽车。话题四:鲨鱼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致命。 序言以看似简单的四个问题的提出及回答, 奠定了全书的写作模式. 即在每章开篇时提出一个令人震惊或古怪的论断,乍看之下,似乎有违情理.随后,随着文章内容的展开, 作者就会给读者提供很多基础统计数据,使得作者先前提出的论断显得合情合理. 通过四个问题,作者想告诉我们:一、不要完全相信一直在培养你常识的媒体; 二、在大部分问题上,统计学的数字并不能说明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三、主观臆断往往是不准确的,尤其是当你试图比较两种因时间或空间的原因而无法同时存在的事物时;四、要学会发现事物的相互联系(印度妇女通过电视接触到了国外的自由思想)。 (2)第一章: 这一章的题目很长,而且还颇具吸引力:“遏制气候变暖:火山爆发?用烟囱捅破天?还是架一根18 英里长的管子?” 从题目就可以看出本章讨论的问题和作者将要提出的超出常规的解决方法了. 首先,认识了一个很牛的人-- 内森梅尔沃德.这个孩子被火山和地壳的各种神奇现象点燃后,14 岁高中毕业,经过一阵子学习后进入普林斯顿大学深造,23 岁时拿了一个学士学位和两个硕士学位,之后又晃悠到剑桥去从事量子力学研究。在普林斯顿读研究生时,圣海伦火山(位于华盛顿附近)爆发了,由于威力巨大,使得3000 英里外的他的大学宿舍窗子上都有火山灰,于是这个家伙开始迷恋上了地球工程学, 并从此在心中埋下了要玩转地球的种子。之后,虽然他很长一段时间在微软当CEO,不过等到赚够了钱以后(上了《福布斯》富豪榜),他终于退出微软,自己捣鼓起自己儿时的梦想来。 于是,我了解到一个公司:由Nathan Myhrvold 创办的名叫“高智发明”的公司。这个公司很牛,不仅是因为有一个牛老板,而且其成员个个是异想天开又富于实践精神的。激光射蚊子、温控海洋阻止飓风形成、送人造卫星上天以及帮国家搞国防都不在话下。现在,这么个很牛的公司盯上了二十一世纪最牛的环境问题——气候变暖上。于是,才有了本章后面那些奇思妙想。 第一章起始,作者并未开门见山,而是爆料:20世纪70年代中期,人们关心的反而是全球变冷问题。从这一信息入手,文章逐渐过渡到正轨。作者此时引用了一个经济

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魔鬼经济学》这本书中,列维特和史蒂芬·都伯纳取材日常生活,以经济学的方式来探索日常事物背后的世界。比如念书给婴儿听会不会使他日后成为一个好学生游泳池比枪支还危险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对孩子影响不大等。这让我们耳目一新,很有兴趣读完这本看似很复杂高深的书。 这本书主要探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的五个问题:欺骗;掌握信息力量的可怕;比如贩毒之类高风险的职业吸引人的原因;后天教育和先天遗传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名字的演变。 列维特在这五个方面的出与传统智慧不一致的结论却能让人觉得可信的原因在于其用大量的调查数据说话,通过对这写数据进行分析,老列发现,如果一项政策能够很好的激发人们的经济动机、社会动机和道德动机,便能够很好的抑止人们进行欺骗,在这种情况下,人民要表现的比想象中的诚实。 本以为经济学的书应该是枯燥无味、堆砌数字和符号的,但是,这本书却让我认识到其实经济学与其说是一门具体的学科还不如说是一种哲学,这个学科的价值能普遍存在于现在的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对于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每个经济实体、甚至于每个国家都有着非凡的意义和价值。 比如说,列维特还给我们描述了3K党和房地产商之间的共同点都在于其掌握了一班人所不容易掌握的信息,从而使得人人惧怕3K党,普通人被房地产商忽悠;因此诸位要买房子的同志们大家应该联合起来,打破房地产商所拥有的信息优势,这样才能在与其打交道的过程中占据优势,这个和买卖东西时候讨价还价是一个道理,得让他们觉得你是内行才好,当然这点得需要大多数同志的一致努力,一个人努力没啥用,毕竟卖方市场。这使得文章很有深度。 我对书中的一句话感触很深,那就是”人们总会不自觉地选择在付出较少代价,以取得更多的利益”。这句话轻易解释出为何现在我们吃的肉是那么不新鲜充满激素,为什么到处充斥着打假,为什么会被不公平对待,这也能用来解释为什么近年来我国的食品问题频频发生。理由就是人们在巨大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早已丢弃了良知,被利益蒙蔽了双眼。 这本书还有一个好的地方就是以数据说话,让读者信服。书中分析问题都有数据和事实为基础,这也是经济学本身对经济学家最基本的要求。要养成凡事以数据作为分析问题和得出结论的基石。知易行难,比如现在生活中很多问题很难直接拿出数据分析,从而现在有些所谓的“传统智慧”就非常值得质疑,如书中所说,“金钱并不能帮助人赢得选举”,“每天喝8杯水不能对健康有帮助”,“一根香烟折寿11分钟”。 《魔鬼经济学》中确立了一个有悖于传统智慧的观点:如果说伦理道德代表了我们心目中理想的社会运行模式的话,那么经济学就是在向我们描述这个社会到底是如何运行的。 当然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还是它的思维范式,它理解世界的角度,而不是人和我具体的结论。具体的结论,会应为条件、约束、环境和前提的变化

强烈推荐近期值得一读的书

强烈推荐近期值得一读的书来源:周伯通的日志 新年以来,短短三个月已经在市场上出现了好多值得一看的书。对经济学(包括金融学)专业学生以及研究者来说,下面的几本堪称精品。我个人认为最好能有时间的时候都能读上一读,不仅能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而且还能品位这些高手驾驭经济学的艺术。 1、《理解金融危机》,富兰克林·艾伦(Franklin Allen)、道格拉斯·盖尔(Douglas Gale)、张健康、臧旭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01出版) 短评:艾伦和盖尔是超级牛人之间合作的典范,艾伦来自沃顿,盖尔来自NU,一个擅长金融分析,一个擅长微观建模。于是当他们相遇的时候,关于金融系统的一系列问题也就有了坚实可靠的微观模型。这本书采取一贯的信息不对称模型的构造方法,从微观企业和银行行为出发,论证了金融危机发生微观机制。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最好结合早期人大版他们的另一部作品《比较金融系统》,这本书可以说是《比较金融系统》有关章节的扩展。系统研读这本书,至少可以懂得如何科学地看待金融危机,以及如何建立精巧的微观模型来探讨宏观问题。这是一门艺术。 2、《理解资本主义:竞争、统制与变革(第3版)》,塞缪尔·鲍尔斯(Samuel Bowles)、理查德·爱德华兹(Richard Edwards)、弗兰克·罗斯福(Frank Roosevelt)、孟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01出版) 短评:鲍尔斯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一个天才型的研究者。在这本书中,鲍尔斯通过一种不同寻常的视角和研究方法来看待资本主义制度的方方面面。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你几乎很难分清楚这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著作,还是一部西方经济学著作,假如我们非要这么区分的话。事实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是非常严谨科学的,它和我们通常讲的西方经济学的差别仅仅在于建模是基于个人还是基于一个群体或者集体或者阶级而已。如果想进一步了解鲍尔斯天才的思想,可以进一步阅读我组织翻译的《微观经济学:行为、制度和演化》,人大版。这本书几乎可以预示未来微观经济学的一个新方向。

超爆魔鬼经济学 读书笔记

超爆魔鬼经济学 请把那本《超爆魔鬼经济学》递给我一下——对对,就是中信出版社2010年4月出版的那本、英文名叫《Super Freakonomics》,由列维特和都伯纳写的《超爆魔鬼经济学》,封面有个大大的、在此灼热难耐的夏天诱人至极的、被打爆开的苹果的那本《超爆魔鬼经济学》! 好吧,这个暑假,猥琐猪要远离推理、远离小说、远离文学……那么何不看看这本书呢?抛开那封面、封底、书腰……甚至连扉页都不放过的各种好评之词不说,光听这有点叛逆的书名和那令人垂涎欲滴的苹果(我承认动机不良……),也得见识见识书里有些什么可“超”可“爆”的内容。 翻开书发现,前三十几页全是“专家推荐”,一共有五篇文章,分别来自比尔盖茨、梁小民、王则柯、王福重以及陈晓民。这五篇文章加上类似于“第二版出版前言”的“写在前面”一文一起组成了本书的第一大块(当然,这里可没有算上最前面的那个小测试),可以合称为“前言”。不过,本应是出版社苦心设计排版的这几十页,我却只看了比尔盖茨的推荐和“写在前面”。 我想,前言的目的基本有三:一、挑逗读者兴趣;二、介绍章节分布;三、为文章定性或定义。对于第一点,既然我都买了这本书,那么兴趣固然有了,再看你N多个专家指手划脚苦口婆心唠唠叨叨地给我说书的好处岂不多余?之所以看看比尔大叔的推荐文,一是因为他的排在第一个,翻页不费力;二是他的文章最短,一口气可以拿下。读后感是:盖茨有些自说自话,与其说是在对没读过原文的读者介绍内容大意,更像在和作者交流其中问题,还不如放在后记里。 “写在前面”算是真正的“前言”,其中作者就大致定义了一下何谓“魔鬼经济学”。首先,这是一个作者自己发明的词汇(freakonomic),目的是为了给本书阐述的内容用一个术语来进行界定,正因为在字典里找不到这么个贴切的词可以用来概括本书所设事物的集合,作者自己就拼凑出“魔鬼经济学”一词。第二,既然有了这个词,那么它所要包含的集合是什么呢?据猥琐猪理解,大概是以下一句话:本书所要阐述的,是一些与经济学既相关又不相关、对人们日常生活既必要又不必要的的知识领域。与经济学相关意指:作者在写作这本书时,主要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采用了经济学上处理数据的方法、评价事物的原则和证实观点的手段,本书涉及的问题都与经济学息息相关;与经济学不相关是指:本书不是经济学教材或辅导书,而是一本老少咸宜、普及知识的书,所以书中很少引用专门的经济学术语,尽管涉及了很多经济学的知识点。必要是指:这本书中涉及的问题都是当前非常热门的话题,至少能扩充你的视野和思路;不必要则指:好吧,你即使不买这本书,也不会有多少损失。你可能会问:那么为什么要在freakonomic前面再加上super呢?——因为之前作者已经出了一本叫《魔鬼经济学》,所以为了不把这本的标题变得向天朝的课本一样中规中矩,就用了super freakonomics这标题。 以上就是整个“前言”部分的内容。接下来的两百五十来页才是重头戏:正文部分。今天先看到这里,之后持续更新~ 这两天,我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之势开始了对《超爆魔鬼经济学》正文部分的攻略。正文分七部分,结构如下:导言+第一章~第七章+结语。目前我看完了导言和第一章。 导言,对作者而言是抛砖引玉,对读者而言是热身运动。除了再次强调一下“写在前面”里提到的东西外,导言的大部分篇幅由4个作者自认为能起到颠覆读者常识的话题组成,并在这些话题后分别给出了一些论证。 话题一:酒后步行比酒后驾车危险。

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参考阅读书目

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参考阅读书目 本书目是教材之外的参考书,涉及面广,但是量相对较少,同学们可以凭这个思路继续找自己感兴趣的书来读。但是好书是必须的,否则浪费时间。 电子商务专业书(教材之外的必读书,宜精不宜泛) 1、《电子商务管理视角》第五版,Efraim Turban埃弗雷姆·特班,机械工业出版社。(最好更新到最新的第七版Electronic Commerce 2012: Managerial and Social Networks Perspectives (7th Edition)) 2、《电子商务:商业、技术和社会》(第5版),劳顿,特拉弗,清华大学出版社。(最好更新到最新的第九版E-commerce 2013:Business Technology Society,(9th Edition)) 课外阅读 1、专业类报纸期刊 《IT经理世界》、《电子商务世界》、《中国电子商务》、《财经》、《财新杂志》、《新财富》、《商业周刊》、《环球企业家》、《中国企业家》、《哈佛商业评论》、《北大商业评论》、《21世纪经济报道》、 2、各种专业相关书籍 经济管理类:《市场的逻辑》,张维迎;《魔鬼经济学》、《超爆魔鬼经济学》斯蒂夫·列维特,斯蒂芬都伯纳;克里斯·安德森;《信息规则》,卡尔?夏皮罗,哈尔?瓦里安; 管理类:《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德鲁克;《旁观者:管理大师德鲁克回忆录》,德鲁克;《管理》,德鲁克,马恰列洛;《远见,:用变革理论预测产业未来》,克里斯滕森,安东尼,罗恩;IT及前瞻类:《第三次浪潮》,托夫勒;《大趋势》,约翰·奈斯比特;《科技想要什么》,凯文凯利;《失控》,凯文凯利;《长尾理论》,克里斯·安德森;《维基经济学》,泰普斯科特;《众包》,杰夫·豪;《创客》,安德森;《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迈尔-舍恩伯格,库克耶; 营销广告、公共关系类:《网络公关》,菲利普斯。(最好能找到最新版Online Public Relations: A Practical Guide to Developing an Online Strategy in the World of Social Media (PR in Practice),2009);《70天分销联盟实战:网络广告赚钱秘诀》,伊维根.基诺.帕拉斯科夫;《搜索引擎广告——网络营销的成功之路(第2版)》,李,思达; 计算机技能型阅读与练习: 1、建站与开发:PHP或是ASP或是JS,自行选择(完全不懂技术称不上是电商专业毕业的) 2、数据分析:简单的EXCEL数据分析与作图(含金量高,要强于很多劳保部的破证书);R 语言的数据分析(进阶的同学必须的,电商大数据时代必备的工具,统计学是基础)《谁说菜鸟不会数据分析(工具篇+入门篇)》 3、Word排版 职业考证阅读: 电子商务专业没有什么有含金量的证书可考,电子商务师、电子商务经理之类的都毫无价值,没有必要去考。因为电子商务技术在各个工作环节的渗透力,你可以关注金融类、财务类、贸易类、管理类等业界事实上的标准认证证书。 考研书目(立志考研的同学必读)

《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揭开真实世界的伪装 ——《魔鬼经济学》读后感当我看完了一下出版编辑们对此书的推荐语时,我想我是选对了书。同时也非常同意这些编辑们对这位拥有美国史上最有趣头脑的伟人所写的这本经济学书籍的评价。《克科斯评论》说:“本书让你从一种最为有趣的角度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一定会让你大开眼界!”在本书中,列维特和都伯纳取材日常生活,以经济学的方式来探索日常事物背后的世界:念书给婴儿听会不会使他日后成为一个好学生?游泳池比枪支还危险?贩毒集团的结构其实和麦当劳的组织很像,而且基层员工和小弟都没赚头,钱都进了总裁和大哥的口袋;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对孩子影响不大等。 《魔鬼经济学》中确立了一个有悖于传统智慧的观点:如果说伦理道德代表了我们心目中理想的社会运行模式的话,那么经济学就是在向我们描述这个社会到底是如何运行的。著名的书评人兰兹〃伯格把《魔鬼经济学》比喻成一部侦探小说,说自己在阅读读书的过程中一直都“屏住呼吸”,生怕一呼一吸之间,吹跑书中的那股灵气。在他看来,《魔鬼经济学》的每一个章节都包含了一本一流侦探小说的所有元素。只不过列维特所要侦破的最终目标不是“找到凶手”,而是“揭开真实世界的伪装”。《魔鬼经济学》书中的几乎每一个字都是对传统智慧的颠覆,他的许多发现被认为是惊世骇俗的,有些甚至会为他引来杀身之祸。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这都是一本会让人眼界一新的书。 本书主要探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的五个问题:(1)欺骗;(2)掌握信息力量的可怕;(3)比如贩毒之类高风险的职业吸引人的原因;(4)后天教育和先天遗传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不同作用;(5)名字的演变。

列维特在这五个方面列出与传统智慧不一致的结论却能让人觉得可信的原因在于其用大量的调查数据说话,通过对这写数据进行分析,作者发现,如果一项政策能够很好的激发人们的经济动机、社会动机和道德动机,便能够很好的抑止人们进行欺骗,在这种情况下,人民要表现的比想象中的诚实。另外列维特还给我们描述了3K党和房地产商之间的共同点都在于其掌握了一班人所不容易掌握的信息,从而使得人人惧怕3K党,普通人被房地产商忽悠;因此诸位要买房子的同志们大家应该联合起来,打破房地产商所拥有的信息优势,这样才能在与其打交道的过程中占据优势,这个和买卖东西时候讨价还价是一个道理,得让他们觉得你是内行才好,当然这点得需要大多数同志的一致努力,一个人努力没啥用,毕竟卖方市场啊。同样通过数据发现,普通的贩毒分子拿到到的收入根本不如想象中的那么高,至少和自己所要承担的风险想必是如此,可为什么那么多人同志还热衷此道,原因就在于尽管普通贩毒分子待遇不是那么好,但一旦混到了小头目,那可就不一样,白花花的银子啊,而且还不用自己去冒生命危险,因此人人都想着有朝一日自己能到那种程度,可惜大多数人永远也到不了,这就是诱惑的力量。非法传销和此类似。孩子的成长则对每个人父母来说,非常重要,可惜列维特通过对数据分析的结果告诉我们,孩子的成功与否,孩子的聪明程度和父母正相关,而且后天培养的效果及其有限。下面就把书中的例子给列举出来。 本书中的第三章:为什么毒品贩子仍然跟自己的妈妈住在一起。 本章探讨传统智慧是如何被捏造的。为什么专家们经常虚报统计数据?——因为记者需要它他们来制造新闻,制造传统智慧。每年在游泳池溺死的孩子比受到枪击的孩子多很多倍,然而枪击事件会大肆报道,而溺死由于太平常而不被报道,所以,其实,你家后院的游泳池比你抽屉里的手枪要危险数十倍;每年出车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5篇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5篇 篇一:《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卖,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卖?”“为什么很多酒吧喝水要钱,却又提供免费花生米?”“为什么女装的扣子在左边,男装的扣子却总是在右边?”。在支部开展的"三个一"读书活动中,我读到了《牛奶可乐经济学》这本书,有些在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例被其巧妙的引用来阐明那些乏味、枯燥的经济学原理,使我不由的对该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牛奶可乐经济学》原名叫做《经济博物学家:破解日常生活的密码》,书中提出了100多个问题,全部来自于日常生活经验,涉及产品设计、供求分析、人际关系、职场风云等等各个方面。书中提出的问题千奇百怪,分析工具却相当简单,全书阐述了作者认为最基础、最重要的两个经济学概念:机会成本和成本效益原则。机会成本是指为从事某活动而放弃其他事情的价值;成本效益原则意为唯有当行动所带来的额外收益大于额外成本时,才值得这么做,它是所有经济学概念的源头。作者罗伯特弗兰克教授说:“这些生活中的问题不是公式和概念,它们并没有标准确切的答案,每个人都有可能给出更多更合理的解释。”这也许正是此书的魅力所在。 所有的事物,如果你从理论层面去解读,就会让事情变得复杂化,而你运用人们熟知的事例去理解说明,就会让人一目了然。就如同与人沟通时,要让对方理解我们所表达意思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使用对方熟悉的事物来举例。比如在统计工作交流中,如果单纯的给企业人员解释报表中指标含义,由于每个单位具体情况不同,个人理解也有差异,很难让企业人员正确掌握。假如我们针对每个单位的特殊性做出解释,或是

利用常见的情况举例,对方理解起来就会容易许多,我们的工作就会事半功倍。 生活中多问几个“为什么”,能增强我们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生活中许多的小例子都可以用机会成本和成本效益原理解释清楚。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处理的技巧方式也不尽相同,要想全面的自如应付,就必须对本行业的原理有深刻的理解和透彻的领悟。 学习领悟原理的过程,就是将书本知识转化成自身能力的过程。悟出了原理的同时也就提升了自我的水平和能力。当我们在处理复杂问题的时候,可能往往会被问题的表象所蒙蔽,其实抽丝剥茧,拨开云雾看本质,情况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让我们随时都处于思考与收获之中,不仅对我们的工作有帮助,更能优化我们的生活! 篇二: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妙趣横生的经济学读物这几年大行其道,2006年的《魔鬼经济学》,2007年的《货币战争》,2008的《在星巴克要买大杯咖啡》、《牛奶可乐经济学》等等,观察、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成为一种时尚。这是对传统经济学的一种“反其道而行之”。 《牛奶可乐经济学》,原名叫做《经济博物学家:破解日常生活的密码》。作者罗伯特弗兰克教授教的微观经济学入门课程每年都会吸引6000多名学生,他布置过这样的书面作业:“利用经济学原理,探讨你亲身观察到的事件或行为模式中的有趣问题。文章里面不要掺杂复杂的技术,要假设你是在给一个从没上过经济学课的亲戚讲故事。”

最新魔鬼经济学读书笔记资料

读书笔记 书名:《魔鬼经济学》 作者:史蒂芬?列维特史蒂芬?萧伯纳第一章学校老师跟相扑运动员有何相同之处第一章提出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人们做任何事情都有动机,人们会想尽各种方法实现自己的目的。甚至不惜欺骗他人。从社会道德价值来评判欺骗是可耻,但欺骗也是一门高深的经济学,其中蕴含着许多经济现象与知识。 学校的老师与相扑运动员有何共同之处呢?如果不深入思考,我们是不会从这两个毫不相干的职业当中找到相同之处的。但是如果我们从经济学的角度思考,你会发现老师与相扑运动员都会因竞争的激烈与奖金的诱惑做一些违反行业的事情。学校老师的工资通常是由老师的教学成绩来评定的,什么反映出老师的教学成绩呢?那当然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啦!由此会在改卷子时故意提高班上的平均成绩。相扑这个职业中也同样蕴含着相同的道理,由于相扑运动员的工资是由排名来决定的,所以一些运动员会用一些违禁药品或者是贿赂与自己比赛的对方。以让自己获得较高的排名,从而得到较高的工资与荣誉。 从老师与相扑运动员的共同之处,我得出一个比较粗糙的结论,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几乎是由人类的动机所驱动的,某一项经济活动的利益越大,人们就会越狂热的追逐这项经济活动,(假说动机的大小动机程度决定),也就是说人们的动机程度越强烈,人们就越

有可能采取欺骗的行为去从经济活动中获得利益,而不顾及他人的感受。 我从以上结论做了一个粗糙的模型:因素有1:动机程度 2:人类经济活动 3:利益 4:欺骗行为 从图中可以看出 (利益越大,人们的动机程度就越大,经济活动就越活跃。但人们的欺骗行为,是到有一定利益大小的时候才会出现的,因为欺骗要付出自己的诚信代价;然而到利益足够大时人们又会去考虑自己去欺

big data《大数据时代》读书笔记——精华观点和核心语句

big data《大数据时代》 精华观点和核心语句 不再追求精确度,不再追求因果关系,而是承认混杂性,探索相关关系。 如同工业革命要开放物质交易、流通一样,开放、流通的数据是时代趋势的要求。开放所带来的改变远远大于拥有权和隐私性保护所带来的问题。 要全体不要抽样,要效率不要绝对精确,要相关不要因果。 作者认为相关关系比因果关系重要,译者表示反对,认为放弃因果等于放弃人类的智力优势,是末日之始。导致相关关系比因果关系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机器学习和以结果为导向的研究思路误导人类。 公共医疗:Google通过分析03到08的流感相关搜索词条,将45中词条组合输入一个数学模型之后,得到的流感预测数据和官方统计数据有97%吻合。09年判断准确,及时预报流感。 商业:farecast利用十万亿条飞机票价记录,预测飞机票价准确度高达75%,利用farecast购买机票的旅客平均每张机票节省50美元。 不再需要一致性的数据库和僵化的层次结构,不再需要结构化查询语言sql,最新的数据库为非关系型数据库nosql。 美国股市每天成交量高达70亿股,其中三分之二都是由数学模型和算法之上的计算机程序自动完成的,这些程序利用海量数据来预测利益和降低风险。 数据爆炸式增长,绝大部分为数字信息,极少部分为模拟数据。数据每三年多翻一番。数据规模的量变产生质变,就比如万有引力对生物体大小的关系,纳米技术对现实生活物质的性质有所改变一样,空气阻力和重量和形状关系一样。 大数据的核心在于预测,把数学算法运用到海量数据中来预测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不再依赖于随机采样,不在热衷于追求精确度。并非完全放弃精确度,只是不再沉迷于此。不在热衷于寻找因果关系,而是寻找事物之间的相关性。 数据化意味着从一切事物中汲取数据,甚至包括我们以前认为和“信息”搭不上边的事情。比方说,一个人所在的位置、引擎的振动、桥梁的承重等等。 如同电影《点石成金》中,棒球球探们在统计学家面前相形见绌——直觉的判断被迫让位于精准的数据分析。 正文: 第一章:样本=全体 统计学家证明,采样分析的精确性随着采样随机性的增加而大幅度提高,但与样本数量的增加关系不大。随机采样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他的成功利亚与采样的绝对随机性,实现采样的随机性非常困难,一旦采样过程中存在任何偏见,分析结果就会相去甚远。搜集的数据越来越多,分析和预测结果就会越来越准确,并发现一些细节和微乎其微的重要问题。 有些情况下,异常值才是重要的信息,大数据的处理方法就不会错过这个异常值。商务是即时的,因此数据分析也应该是即时的。 《魔鬼经济学》 大数据是指不用随机分析法这样的捷径,而是通过采用所有数据的方法。数据量不一定很大,但需要全部,包含了所有的信息。

人类利他性

有关人类利他性的调查 《超爆魔鬼经济学》的第三章讨论了人类利他性的问题,其中提到了“通牒博弈”,即被试A 是否将实验金愿意捐赠给B。这个行为学实验引起了我更深的思考,事实上利他行为背后隐含着更深层次的“利益”所在。事实上,在捐助灾民或施舍乞丐的行为中,很显然我们放弃的一元钱对于受赠者的边际利益往往远大于一元,也就是说两者的整体利益是提高的。因此,在这个经济学小调查中,我试图将人类利他行为的定义更改为:基于考虑到整体利益的提高而愿意选择损害自己利益帮助别人的行为。 为了验证这种新定义下的利他行为是否存在,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行为实验,在实验的四个问题中,A分别拥有10元和100元的本金,并且一旦他愿意放弃x元,B便可以获得2x或50x的美元的奖励,也就是模仿现实生活中边际利益更大的效果。(详情请见附录)这份问卷共收到了114份答卷,年龄段从在校学生到已参与工作的成人不等。下面我将简述我的实验结果以及我的推断: ①从整体情况而言,四个问题的答案平均值都在4元到6元左右,这也就证明了无论如何人类是具有一定程度的利他性的。需要特别注意的第一个特点:在被试B获得2X的情况下A分别平均愿意捐出5.4和48.6元,低于50X情况下的6.4和59.2,提高了18.5%和21.8%,这表明在边际利益差距变大的情况下,人们更愿意实施利他行为。这是否暗示着,媒体可以适当的夸大需要捐赠人的糟糕境况,这样人们就会判断出捐给他的边际利益更大,从而更可能愿意进行捐赠。调查问卷显示出第二个特点:实验对象基本分为了三种人,四种情况均全部捐献型,占28.9%;均捐献三分之一者占34.2%,均不捐赠者占14%。有趣的是占比例最大的第二类人,在被试B获得2X元的实验版本中,捐献三分之一的本金可以刚好使自己和B获得同样多的金钱,我认为这代表,人类虽然具有很大的利他性,但同时也存在与生俱来的自我防御感或是嫉妒心理:大多数人不愿意被捐赠人的情况好于自己,这样的思维很可能体现在“要援助灾民,可要给灾民分三套房发五十万的体恤金,那他的情况岂不是比我还好了,这怎么行!”。 ②在本实验中我还进行了性别,消费水平和职业的分类。首先比较男女性的区别。65名男性回答中,四个问题的平均值均高于女性(虽然差距仅在10%以内),这可能暗示着男性普遍比女性更大方。有关男女性差别的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有41.5%的男性选择捐赠全部实验金,而且所有男性实验者要么捐献一半以下,要么就捐献全部;相比之下,女性实验者有51%的选择捐赠一半以上,只有30.6%选择捐赠全部。这暗示着一旦决定做出大方的决定,就会毫不犹豫的捐赠出全部,而女性出于许多其他考虑和因素,回答的数据十分平均的分散。 ③其次基于消费水平的分类。鉴于有些区间的实验对象太少可能导致偏差,仅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500至900元区间48人与1500元以上27人(分别代表典型的学生阶层和工作者阶层),已工作者的每一问都平均比学生的数据低25%左右,而且是所有花费阶层中捐赠意愿最低的。这可能是因为大学生至今为止收到更多的是学校环境的熏陶,而学校环境普遍培养爱心和公益心,因此会更有捐赠的意愿。 当然,这个调查没有考虑到选择性偏差和密切观察行为的影响因素,同时这也仅仅是网络上的问卷调查,而非真实的行为实验,因此所作出的结论难免有些偏差。但我想这是对于这是验证利他行为新定义的一次很好的尝试,今后如果能有机会,我想继续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并得到更完善的结论。

《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周末,天一直闷着,阴阴的,周六下了一夜的雨。这样的天气躲在家中偷看《魔鬼经济学》是再惬意不过了。 先讲讲书的结构内容: 第一章学校老师跟相扑运动员之间有何共同之处 动机,只要有动机,什么人都会欺骗、作弊; 由献血做引子 动机分三种:社会动机、道德动机、经济动机 无偿献血的动机是社会动机和道德动机驱使的,然而如果变为有偿献血,有一定经济补偿,那么社会动机和道德动机受到了“污染”,献血的人一定会减少。然而,如果经济利益巨大,那么会出现作弊的人,利用红色墨水或者猪血等等手段进行欺骗,这就是经济动机导致的结果。 通过甜饼经济学家的实验证实,人类比我们想象得更诚实,同时,也具备很多有趣的特点,比如,当节日临近,人们会产生焦虑的情绪,从而作弊行为更多等等;高职位的人更不诚实,但同时,也许是因为不诚实才能使他获得高职位。 第二章三K党跟房地产经纪人之间有何共同之处 信息的力量 信息被滥用导致三K党的衰败,信息不对称导致医生、房产经纪人、汽车销售员。。。。这些“专家”们在欺骗着我们、吓唬着我们。 网络交友中,展示的不同信息会导致别人对你感兴趣的强烈程度大不相同 我们都在利用着信息不对称或多或少地进行着欺骗........ 第三章为什么毒品贩子仍然跟自己的妈妈住在一起 本章探讨传统智慧是如何被捏造的 为什么专家们经常虚报统计数据?----因为记者需要它们来制造新闻,制造传统智慧每年在游泳池溺死的孩子比受到枪击的孩子多很多倍,然而枪击事件会大肆报道,而溺死由于太平常而不被报道,所以,其实,你家后院的游泳池比你抽屉里的手枪要危险数十倍; 每年出车祸死亡的人数比飞机事故死亡人数多很多倍,但飞机事故会被大肆报道,人们也觉得飞机更危险,因为他们能控制汽车而不能控制飞机;然而事实是,我们在汽车里呆的时间同样会比在飞机里呆的时间长很多,因此计算出事故的概率,飞机和汽车实际上是相当的。 为什么妓女的收入比建筑师高? 薪资水平是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的: 职位的竞争者的多少;技能高低;舒服程度;工作本身要求从业人员的付出水平 为什么毒品贩子仍然跟自己的妈妈住在一起,难道他们没有像传统智慧所说的那样,拥有巨大财富吗? 显然由于他们的职业与影视圈有着共同之处:出人头地的概率低,但回报高;竞争者多;因此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注定贫穷。 第四章犯罪分子都到哪里去了 犯罪率是如何降低的? 不是因为警察多了,不是因为实行了宵禁;而是-----堕胎合法化 一个小小的事件会对后来的事情有深远的影响

大学专业课外阅读推荐书目

专业课外阅读推荐书目 一、市场营销、物流管理、工商管理专业必读书目 一、西方经济学名著 1、《国富论》亚当.斯密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2、《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杜尔哥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3、《经济分析的基础》萨缪尔森商务印书馆1967年版 4、《通向奴役的道路》哈耶克商务印书馆1969年版 5、《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熊彼特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6、《经济学原理》马歇尔商务印书馆1904年版 7、《人口原理》马尔萨斯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8、《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商务印书馆1904年版 9、《资本论》马克思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二、西方管理学名著 I、《组织效能评价标准》西肖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2、《管理决策的新科学》西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3、《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梅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4、《人类动机理论》马斯洛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5、《渴求成功》麦克利兰中国社科出版社1982年版 6、《企业中人的方面》麦格雷戈中国社科出版社1982年版 7、《组织结构与设计》杰伊·洛希中国社科出版社1982年版 8、《管理思想的演变》雷思中国社科出版社1982年版 9、《管理的新模式》利克特中国社科出版社1995年版 10、《经理工作的性质》明茨伯格团结出版社1999年版 1l、《组织与管理一系统与权变的观点》卡斯特中国社科出版社1988年 12、《管理决策新论》弗鲁姆中国社科出版社1988年版 13、《管理:任务、责任、实践》德鲁克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 14、《z理论》大内中国社科出版社1984年版 15、《经理人员的职能》巴纳德中国社科出版社1997年版 16、《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法约尔中国社科出版社1982年版 17、其他名著: 01《君主论》马基雅维里; 02《科学管理原理》W.泰罗; 03《处理人际关系的艺术》戴尔.卡耐基; 04《个人与组织:互相协调的几个问题》克里斯.阿吉里斯;

读这些帮你提高SAT阅读

读这些帮你提高SAT阅读 对于刚接触SAT阅读的同学来说,备考SAT阅读是提高阅读速度是首要的第一位。下面三立小编为你带来读这些帮你提高SAT阅读,让你学到技巧,减少分数的丢失,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更多资讯请访问三立在线教育,专业老师为你在线解答相关疑问。 1. 文学相关Literature selections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around the world) To Kill a Mockingbird《杀死一只知更鸟》 1984 《1984》 Frankenstein 《科学怪人》 The Age of Innocence 《纯真年代》 The Great Gatsby 《了不起的盖茨比》 Sherlock Holmes 《福尔摩斯探案集》 Bleak House 《荒凉山庄》 Great Expectation 《远大前程》 The Tale of Two Cities 《双城记》 The Scarlet Letter 《红字》 Complete Tales and Poems 《爱伦坡短篇小说诗歌集》 The Western Canon《西方正典》 Ten Novels and Their Authors《巨匠与杰作》 Why Read the Classics《为什么读经典》 Into the Wild (Jon Krakauer) 《荒野生存》

Walden (Henry David Thoreau) 《瓦尔登湖》 衍生阅读: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中文) 《博尔赫斯的面孔》(中文) 《文学回忆录》(中文) 2. 历史部分History (US based founding documents or relevant documents/ speeches about civic or political life)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1776) 《独立宣言》 The Articles of Confederation (1777)《美国联邦条例》 The Federalist Papers (1787-1788)《联邦党人文集》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1787)《美国宪法》 The Bill of Rights (1791)《权利法案》 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 (1863)《解放黑奴宣言》 The Mayflower Compact 《五月花号公约》 The Letter from Birmingham Jail (Martin Luther King, Jr.) 《来自伯明翰监狱的信》 The Gettesburg Speech《哥提斯堡讲演》 背景阅读: Common Sense《常识》 The American Pageant (Bailey et al.) American History: A Survey (Brinkley) 《民主的细节》刘瑜(中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