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国鼎立(说课教案)

三国鼎立(说课教案)

三国鼎立(说课教案)
三国鼎立(说课教案)

教学范例三国鼎立

张惠洁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三国鼎立是政权分立的典型

本课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21课,从教材编写体系来看,把它放在了“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三国鼎立既是汉一统天下的崩溃,又是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的先声,所以课程标准选择它为政权分立的典型,使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

本课涉及内容广泛,涵盖了语文、地理、政治等学科的内容,是教会学生运用其它学科的知识来辅助历史教学,发展其创新意识、自主思维、培养其分析、比较、归纳、表述能力以及对他们进行爱国情感教育的好教材。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教材内容的分析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

(1)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过程和作用。

(2)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3)掌握魏、蜀、吴三国的发展状况。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从身边,从生活中发现历史的能力。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情感价值目标:

(1)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描述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2)通过与台湾问题的联系,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感教育。

本课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

我把“三国鼎立的形成”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是根据课堂标准和本课知识结构的要求。

本课难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负的原因。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因为对历史事件原因的分析,需要学生具备分析、比较、归纳等能力,学生不易理解。

二、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面临的是六年级的学生。从知识结构上看: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三国知识,和学习历史的能力;从心理生理特征来看,他们好奇活泼,注意力容易分散,爱表现,能积极发表意见。

三、教材处理及教学方法:

(一)教法与学法:

我在处理教材时本着三个指导思想:一是注意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全课都围绕着曹操这一条线展开。二是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都是为教学服务的原则,多媒体展示、问题设计、情景再现都是为调动学生参与积极

性,使他们融入课堂。三是引导学生要注意将历史的真实情况和自己以前从小说或电视剧中了解到的有关三国的故事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史实和文学作品的辨别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我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式、情景材模拟教学法。例如:在导入新课时设计采用了《三国演义》的电视片头及插曲;教会学生从身边、生活中寻找历史、发现历史,抓住学生的兴趣。介绍诸葛亮时采用了情景表演法等教学手法,如:“看图说话”。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负原因时,主要采用了互动探讨法。并辅以动态路线图,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再以表格的形式,突出重点,抓住学生注意力。如:“《官渡之战动态路线图》”“《赤壁之战动态路线图》”及相关表格。

在课件设计中我体现出四大特点。第一大特点是:注重突出师生互动,互为主体。例如:我课前让学生阅读有关本课的书籍、相关人物故事、诗句;我指导学生自己动手绘制三国鼎立示意图;我还设计了“人物模拟”“精彩表演”;“画一画”等题型,既突出重点、化解了难点,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第二大特点是:注重培养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交流,提高分析、归纳,表述能力,促进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例如:“评说历史人物”“分析讨论”“动脑筋”“发散思维”等。

第三大特点是:我利用本课涉及内容广泛,涵盖了语文、地理、政治等学科的内容,注重加强历史学科与其它学科的有机渗透,通过设计一些交融式问题,培养学生的教会学生运用其它学科的知识来辅助历史学习。例如,“《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三国鼎立形势图》”结合地理学科

中有关读图知识,直观认识三国鼎立的形成的史实;又如通过讨论“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州有什么意义呢?”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台湾是我国年可分割的一部分,激发学生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感。我在本课结束时,利用配画朗诵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来加深学生印象,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教学过程。

A、导入新课:提问:你们知道我国古典“四大名著”吗?最喜欢哪部?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吗?

(使用层层设问的方法,从《三国演义》引入新课。一方面能教会学生从身边、生活中寻找历史、发现历史、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另一方面关于曹操的问题着重在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导入:我最喜欢哪部?同学们听听这首歌就可以猜到了。

播放课件1:歌曲《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这是我国哪一部长篇历史小说的主题曲?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第21课《三国鼎立》。

《三国演义》是根据我国历史改写而成的。但小说不同于历史,要注意区别。

播放课件2:课题------第21课《三国鼎立》

B、讲授新课

提问:东汉末年的情况怎么样?

(学生思考)政局混乱。一些地方官吏和豪强势力乘机扩充实力,形成了

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集团。他们相互攻战,使得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百姓流离失所。

请同学们看东汉末年形势图,并显示一句话让学生加深影响:“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就特别形象的描绘出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危害以及民不聊生的真实场景。

播放课件3: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在黄巾大起义的沉重打击下,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各地豪强地主、官吏趁机扩大军事力量,形成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事势力。其中有:刘璋(益州)、刘表(荆州)、张鲁(汉中)、袁术(扬州)等,但是,当时北方实力最强的有两支,是黄河中下游的袁绍和曹操。

曹操舞台画像。

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袁曹之间不断发生战争,互有胜负。公元200年发生在双方间的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播放课件4(一)官渡之战

播放课件5:1、曹操势力的日益壮大的原因

政治上:(1)挟天子以令诸侯

(2)重视人才,北方人民支持

经济上:(1)招募流亡农民垦荒

(2)组织兵士耕田

正因为曹操采取了正确的方针和策略,所以势力逐渐强大起来。官渡之战曹操最终能取得胜利。

2、官渡之战的经过

播放课件6:《官渡之战形势图》。

官渡位于今天河南省境内。学生讲述(起初袁军进军黎阳,前锋围攻

白马,曹操采用声东击西的策略解白马之围,斩袁将颜良、文丑。接着曹

操主动退守官渡,“时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阻袁军达半年之久。

后袁军谋士许攸投降曹操(书上有插图),暴露了袁军屯粮地------乌巢。

曹军直捣乌巢杀淳于琼,焚粮动摇了袁军军心,张颌投降,袁军大败,袁

绍只带领八百亲兵逃回河北,次年忧愤而死)。

强调: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取得胜利,消灭了袁绍主力,为统一北

方奠定了基础。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例之一,可谓一战而

定乾坤。下面我们再来回顾一下,相信同学们肯定能填好这个表格。

播放课件7:官渡之战表格

8:动脑

筋:比较一

下战前袁

绍和曹操

各方面的

实力,再分析一下战争过程中两人的心理素质,你能找出曹操胜利和袁绍

失败的原因吗?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招贤纳士",使他得到文

武人才的辅佐。

奖励农耕,实行屯田,既赢得了民心,又保证了军粮;能谋善断;能听取

许攸建议偷袭乌巢;北方人民的支持。同学们总结的很全面。

播放课件9:官渡之战袁、曹力量对比

曹操又用几年的时间肃清袁军的残余势力,到207年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当他得胜回朝途径渤海时,写了《龟虽寿》,留下这豪情满怀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这年53岁,他的壮心是什么?-------南下统一全国,208年他兵指荆州的刘表和依附他的刘备,后与孙刘联军在赤壁之处展开激战,终成三国鼎立局势。同学们一定知道这场战役的名称吧,就叫——赤壁之战。

播放课件10:(二)赤壁之战

过渡:要想了解赤壁之战的精彩内容,我们之前必须认识一位了不起的人,谁呢?大家猜……对!诸葛亮(诸葛孔明)。

播放课件11:三顾茅庐图,看图说话:

大家都听说过三顾茅庐的故事,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传为千古佳话。在隆中,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当时天下形势:曹操地广人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之争锋”,孙权据江东“国险而民付,贤能为之用,可与为援而不可图”……诸葛亮的分析,指出三分天下的形势,为刘备图霸一方确立了正确的方针、策略。刘备称“得诸葛亮如鱼得水”。

播放课件12:人物模拟

过渡:曹操统一北方后,南方有刘璋占据长江上游益州地区;刘表占据长江中游荆州地区、孙权长江中下游扬州地区。他们都是曹操统一路上的绊脚石,208年曹操亲自率兵20万,号称80万南下,打算消灭南方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在明知统一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赤壁之战拉开了

帷幕。

播放课件13:《赤壁之战形势图》

让学生们看书复述赤壁之战的经过(学生发言)。这为同学说的非常精彩,战争过程很复杂,但大家一定要知道以下的内容:

播放课件14:赤壁之战表格

播放课件15: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

在这一战中居于优势的曹操失败的很重要的原因是骄傲。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仅隔八年,而曹操却一胜一败,这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骄兵必败!另外,失败根本原因是统一条件不具备。

真所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多少风流人物。官渡也好、赤壁也罢,都与那些历史风流人物成为历史,永载史册,自古就有很多的文人墨客,舞文弄墨,咏唱不休。接下来,

过渡:赤壁之战以后,曹败归北方,知道一时间消灭不了孙刘,开始采取防御方针,收缩战线,整顿内部,巩固后方。相继平定了关中势力,而南方的孙权、刘备也没有北上,忙着巩固自己的地盘,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播放课件16:(三)三国鼎立的形成(哪三国?)

魏、蜀、吴三国的建立

播放课件17:《三国鼎立形势图》

220年,曹操死,其子曹丕废汉献帝(刘协)自立为帝(魏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刘备占领了荆襄四郡,后占领益州,夺取汉中,镇守荆州的关羽掳于禁、斩庞德,攻樊城威震北方。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孙权在用计袭杀关羽后,再夺荆州,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今南京)开创了六朝古都之先河。

播放课件18:

播放课件19_20:问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吗?如何评价曹操?

曹操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著名的诗人。写有《蒿里行》、《观沧海》等诗篇。不要受戏曲的影响。

过渡:三国鼎立形成以后,三国统治者都非常注重发展生产,各自都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国家、发展经济的积极的措施,促进了三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2、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

播放课件21、22、23、:魏、蜀、吴三国经济

(1)曹魏重视农耕:广屯田、修水利、造翻车

(2)诸葛亮治蜀:重农耕、织蜀锦、治理少数民族(七檎孟获的故事)(3)孙吴开发江南:垦荒田、制青瓷、通夷州(今台湾)------这是大陆人民大规模到达台湾的第一次明确记载。

播放课件24:材料解析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

问:(1)诗中“老臣”指谁?

(2)诗中融入了哪个典故?

播放课件25:史海探究学史今用

问: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州有什么意义呢?

答: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不可分割。

播放课件26:发散思维:你认为你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好了,同学们,三国鼎立的意图就是三个政权三分天下,并使这种局面相对的稳定下来。相对东汉末年混乱的军阀割据局面,它的形成是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赤壁之战是它形成的关键。在三国鼎立这种相对稳定的形势下,各国的经济都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是历史的一大进步。稳定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中国要发展,首先必须保证国内的政局稳定。

同学们,稳定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发展是国家实力增强的途径,只有拥有强大实力了才能担负起统一全国的重任。三国中的每一国都追求以自己的国家统一中国。三方的角逐竞争,最后的胜负如何,请听以后分解。下面我们一道来小结我们这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

五、课堂小结

播放课件27:图示小结

曹操(200

年官渡之战,统一北方)

220)

刘备

赤壁之战(208)

蜀 (221)

吴 (222)

联合抗曹

孙权

为了检查同学们听课效果,下面我们来做点课堂练习,检验你们掌握情况。

六、练习巩固

播放课件28、29、30、31、32、33:练习

基础题:(略)

拓展题:(略)

四、诗词欣赏接下来,请同学们一道来欣赏这首千古之绝唱《念奴娇. 赤壁怀古》。

播放课件:34——49《念奴娇. 赤壁怀古》(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课后安排活动:(略)

播放课件50:谢谢各位指导------再见(歌曲)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设计

第16课:三国鼎立 课程标准: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材分析:本课隶属于七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与民族交融》,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三只之间有内在的承接关系,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曹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继而统一北方,而赤壁之战的失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从军阀混战到三国鼎立,促进了江南、巴蜀地区的开发,分裂中却孕育这新的统一,在历史的车轮下,三国走向新的统一。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于三国题材的历史故事还是有一定的基础性的,受《三国演义》小说的影响,他们知道一些历史故事,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剖析历史事件的内在关系,认识历史人物在历史潮流中的进步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汉末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双方、经过、影响。 2、知道三国鼎立的时间、政权、都城和建立者,理解鼎立局面的形成和以及对历史发展产生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阅读史料,培养学生从史料中分析、归纳、总结知识点的能力。 2、识读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形势图,形成正确的历史地理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2、认识在三国鼎立的过程中,曹操、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教学重点:曹操崛起的原因,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如何正确地评价曹操等历史人物。 一、新课预习 1、东汉末年,曹操一方面招收流民,进行 屯田制 ,另一方面招贤纳士,实行 挟天子以令诸侯 政策,逐步强大起来。 2、200年,曹操打败袁绍,取得 官渡之战 的胜利,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3、208年,曹操与孙刘联军决战,爆发 赤壁之战 ,三分天下的格局逐渐形成。 二、新课导入 同学们欣赏歌曲《华容道》,注意歌词中蕴含的历史典故: 一曲清歌将君描,难入细微称分毫,胡笳十八催人老,建安风骨半相交。望遍江南风骚,生无限寂寥,铜雀春深空待二乔!忆当年乌巢,破瓒布术绍,匈奴也识英雄貌!来时负气横长矛,归路只余华容道。仰天笑声未了,关候出捉放曹!胜败兵家寻常醪,三劫过后且自嘲。中原子弟多年少,青山终有薪柴烧。 师:这首歌曲所唱的是哪位历史人物呢,你又是从哪些歌词中发现的呢? 生:曹操 华容道、捉放曹 师:曹操是哪一个时代的人物呢,三国还是汉朝? 曹操究竟是三国人物还是汉朝人物,让我们一起学习新课《第16课:三国鼎立》,“曹操是那个历史时期的人物”这个谜底将不攻自破: 三、互动探究与交流展示 展示东汉末年历史背景: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外戚宦官火并后,军阀纷起,割据一方,展开混战。那么大家观察,先后都有哪些军阀呢? 生:袁绍、袁术、曹操、公孙度、公孙瓒、陶谦、吕布、刘备、刘表、刘璋、孙策、孙权、张鲁、韩遂、 马腾 师:东汉末年,天下英雄逐鹿中原,曹操最终崛起,他的成功之道是什么? 幽州:公孙度 冀州:袁绍 兖州:曹操 徐州:陶谦、吕布 豫州:刘备 荆州:刘表 益州:

《三国鼎立》说课稿完美版

《三国鼎立》说课稿 各位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十八课《三国鼎立》的内容。现在我就本节的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的教学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教材地位::《三国鼎立》一课是本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教材特点:本课教材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但对于许多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不足。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片面的特点。由于三国故事家喻户晓,有关三国的网络游戏也很流行,因此学生学习起来兴趣浓厚,能够把课外的已有的历史知识和教材的新知识结合起来。本课教学比较容易创设历史情境、问题情境和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三教学课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1 课标: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以及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3)通过对曹操在两次战役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4)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加深对有关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准确方法,为以后学好历史打下基础。 5)学生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朴的结论。 6)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分裂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这是历史的进步,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教学重点: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4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评价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四说教法 针对本课的特点,依据“自主探究式”教学法,对学生分组进行导学,并采取精讲深化、分析综合、设疑辩论等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课件,教材等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五说教学流程 1创设影片情景,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景,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学生响亮齐答:《三国鼎立》。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们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熟知的那些历史人物有关呢?下面请大家猜想一下,好吗?(生答:曹操,诸葛亮,刘备等等)同时讲述众多的流传在民间的民

【新部编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3)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21教育网 (2)通过层层设问使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从历史人物的身上吸取经验教训,完善自我修养。 (3)通过自列表格或自画示意图的方法,掌握三国鼎立的史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官渡之战中袁绍的刚愎自用,不堪一击,曹操的善于用人、沉着冷静;赤壁之战中曹操的雄心勃勃,刘备、孙权的精心策划、同仇敌忾。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从这些活生生的历史人物身上,学生们能很好地照出自己的优缺点,达到“读史明智”的目的。https://www.doczj.com/doc/268203447.html,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背景、特点、影响)。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主要围绕以下三块内容展开,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三块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在一些重大战役的作用之下,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逐步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制作示意图法等。 [教学准备] 图片、史料、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电视剧主题曲 和展示曹操、刘备、诸葛亮的图片, 把学生带入情境。这首歌是哪部电视 剧的主题曲? 过渡:《三国演义》主题曲“滚 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 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 红。”是非成败转头空,转身之间或 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 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的身上。为什 么要这么说,学完了这两大战役你就 会明白。 欣赏歌曲,回答问 题:《三国演义》。 创设情景,激 发学生的兴趣,引 发学生的求知欲。 探究新知1.官渡之战

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说课稿

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说课稿 以下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说课稿,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一、教学分析 A.教材分析 《三国鼎立》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上承汉文化,下启西晋统一全国。教材内容较为单薄,对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不足。我利用多媒体来开发课程资源,采用地图在课件上的直观呈现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B.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表现欲强、思维活跃。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常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课件中我主要用地图、动画、图片来使抽象历史形象化。 二、目标定位 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根据《新课标》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A.“鱼”: 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课标内容标准】 B.“渔”: 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掌握: 1.从史实归纳出历史论断的方法; 2.客观、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曹操)的技能; C.“欲”: 1.激发学生渴望统一、热爱和平的情感; 2.使学生形成主动了解历史知识、研读历史资料的愿望,形成古为今用运用历史经验 的愿望。 重点、难点:

其中教学重点是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从积累历史知识的角度出发,我将其确立为本课的重点。突出重点的策略是看图说史强化记忆。) 难点在于客观、辩证地评价曹操。 (难点难在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分析和综合能力,突破的关键在于牢牢把握“论从史出”的利刃。) 三、教法学法 为了顺利实现目标,突破重难点,结合学生认知规律,我选择采用“精问启导,情境再现”的教法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法。 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键在于: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还原历史,组织学习活动。这点将在教学过程三环节中一一体现。 四、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的三环节实质是:导入—新授—拓展。 (一)现实出发,设疑激趣 课前,我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来营造氛围。上课伊始,我提问学生:你知道三国中的哪些历史人物?学生回答后我指出:历史上的曹操,有人认为他是“英雄”,有人称他为“奸雄”,还有人唤他作“奸贼”,你怎样评价曹操呢?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进三国,首先去了解曹操。(历史学习从现实开始,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感知理解,归纳建构 新授主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分四步走:初步感知——情景再现——话说曹操——梳理巩固。 第一步:初步感知 小组合作学习,从课本中提取相关信息,完成填表竞赛卡。 战役 名称作战 时间作战

2018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四单元:16课三国鼎立教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内容 教材P74~P77,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及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2.理解并分析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3.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们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重点难点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设计者:×××)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东汉末年,为什么会涌现出像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等如此多的英雄豪杰?他们都有什么样的作为?对后世有什么样的影响? 曹操刘备孙权 归纳导入:三国时期又是我国历史上混战时期之一。留下了许多故事。让我们一起了解这段历史吧! 二、教材引导自主学习 1.自读教材。 2.结合学生用书填空题,在书中找到答案,并在书中画上记号。

三、聚焦主题合作探究 曹操刘备孙权探究一:官渡之战 【小组讨论】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是什么? 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东汉政权名存实亡,为了争夺地盘、人口,军阀进行混战,其中曹操和袁绍是地盘最大的两个军阀。教师再引导:那么同是北方的两大军阀会怎么样呢?(打仗)从而引入官渡之战。 2.曹操势力的逐渐强大。 政治——“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 经济——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曹操势力逐渐强大的原因和举措,这也是官渡之战胜利的原因。让同学们谈一谈什么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这些举措为曹操带来了什么好处?此外,在这里可以提前把后面有关“屯田”的内容进行处理。待学生讨论完成,教师加以总结。 3.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同时展开讨论,为什么势力强大的袁绍会输给势力弱的曹操。最后让学生明白:曹操之所以会胜利,主要因为他礼贤下士会用人,人才的重要性。这个道理应让学生阅读教材P74页上面的小字和插图去思考、观察,从中得出结论。 官渡之战的历史作用,应当着重强调: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4.讨论:请同学们根据教材的描述说出官渡之战中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 答案一:曹操虚心接受谋士的意见,袭击袁军全部粮草。 答案二:曹军抓住战机,趁袁军军心动摇之时,大举进攻,大败袁军。 答案三:袁绍刚愎自用,不接受谋士的建议,丧失了时机。 答案四:袁绍骄傲轻敌,过分自信,导致手下人才流失,反而起了辅助敌人的作用。 过渡: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接着,曹操又陆续消灭了其他的军阀,基本统一了北方。为了进一步统一全国,他发兵南下,与孙刘联军大战于赤壁。 探究二:赤壁之战 【小组讨论】 1.找出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同点。 【点拨】应从战争的结果及影响去分析比较。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最后统一了北方。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归纳】都是以少胜多,胜利一方都采用了火攻,都有利于三国鼎立的形成。 2.同样是曹操为什么在官渡之战大获全胜,而在赤壁之战大败于孙刘联军? 【点拨】应从曹操,在两次战争中所处的社会背景、经济基础、用人的态度、地理环境等即天时、地利、人和方面去分析。

三国鼎立(说课教案)

教学范例三国鼎立 张惠洁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三国鼎立是政权分立的典型 本课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21课,从教材编写体系来看,把它放在了“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三国鼎立既是汉一统天下的崩溃,又是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的先声,所以课程标准选择它为政权分立的典型,使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 本课涉及内容广泛,涵盖了语文、地理、政治等学科的内容,是教会学生运用其它学科的知识来辅助历史教学,发展其创新意识、自主思维、培养其分析、比较、归纳、表述能力以及对他们进行爱国情感教育的好教材。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教材内容的分析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 (1)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过程和作用。 (2)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3)掌握魏、蜀、吴三国的发展状况。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从身边,从生活中发现历史的能力。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情感价值目标: (1)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描述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2)通过与台湾问题的联系,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感教育。 本课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 我把“三国鼎立的形成”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是根据课堂标准和本课知识结构的要求。 本课难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负的原因。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因为对历史事件原因的分析,需要学生具备分析、比较、归纳等能力,学生不易理解。 二、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面临的是六年级的学生。从知识结构上看: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三国知识,和学习历史的能力;从心理生理特征来看,他们好奇活泼,注意力容易分散,爱表现,能积极发表意见。 三、教材处理及教学方法: (一)教法与学法: 我在处理教材时本着三个指导思想:一是注意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全课都围绕着曹操这一条线展开。二是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都是为教学服务的原则,多媒体展示、问题设计、情景再现都是为调动学生参与积极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新人教版

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通过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史实,使学生能正确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等,提高历史地看 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提高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总结曹操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对比《三国演义》里许绍对曹操的评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之间的差别,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认识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认识三国都重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江南和西南地区得到了一定的开发。 【教学重难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如何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导学过程】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开篇语就是“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你认为这句话正确吗?从春秋战国到三国的史实是否验证了这一点?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东汉末年,为什么会涌现出像曹操、诸

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等如此多的英雄豪杰?他们都有什么样的作为? 对后世有什么样的影响? 曹操、刘备和孙权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而且有那么多的人才为他们出谋划策,为什么到头来却依然要三分天下呢?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激战? 三国是指哪三个政权?分别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建立的?开国君主都是谁?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从这一课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吧。 【自主预习】 一、官渡之战 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汉政权名存实亡、为了地盘、人口等军阀进行混战,其中曹操和袁绍是地盘最大的两个军阀等内容。教师再引导:那么同是北方的两大军阀会怎么样呢? (打仗)从而引入官渡之战。 曹操势力的逐渐强大的原因和举措,这也是官渡之战胜利的原因。让同学们谈一谈什么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屯田”,这些举措为曹操带来了什么好处?在学生讨论完,教师可以加以总结。 2、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同时展开讨论,为什么势力大的袁绍会输给势力弱的曹操。最后让学生明白:曹操之所以会胜利主要因为他礼贤下士会用人,人才的重要性。 官渡之战的历史作用,应当着重强调: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二、赤壁之战 1、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说课稿 说课内容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下面,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三国鼎立》一课是本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教材特点:本课教材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但对于许多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不足。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片面的特点。由于三国故事家喻户晓,有关三国的网络游戏也很流行,因此学生学习起来兴趣浓厚,能够把课外的已有的历史知识和教材的新知识结合起来。本课教学比较容易创设历史情境、问题情境和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确立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围绕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教师利用课件教学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角色表演、合作探究,使学生在感知历史、体验历史中,学会分析战争胜负的主要原因,学会客观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教学设计 我的设计原则是: (1)明确技术目的,服务教学目标(2)创设学习情境,利于知识建构 (3)尊重学生个性,提供多种机会(4)调动学习热情,发挥主体作用 (5)加强方法引导,注重学会学习

1

2 板书设计 图文示意的板书设计,归纳了“一种局面、两大战役、三国鼎立、四个人物、五个时间”知识点,还形象地展示了历史的发展脉络,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提高学生驾驭教材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注意了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历史教学,并加强学科间联系、加强与现实联系,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今后我还应该继续研究新课标,更深层次地挖掘教材,加强信息技术的学习,探索网络型课堂教学,使历史教学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学生的需求!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新人教版(1)

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3)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通过层层设问使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从历史人物的身上吸取经验教训,完善自我修养。 (3)通过自列表格或自画示意图的方法,掌握三国鼎立的史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官渡之战中袁绍的刚愎自用,不堪一击,曹操的善于用人、沉着冷静;赤壁之战中曹操的雄心勃勃,刘备、孙权的精心策划、同仇敌忾。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从这些活生生的历史人物身上,学生们能很好地照出自己的优缺点,

达到“读史明智”的目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背景、特点、影响)。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主要围绕以下三块内容展开,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三块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在一些重大战役的作用之下,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逐步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制作示意图法等。 [教学准备] 图片、史料、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 课《三国鼎立》,我将从下面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三国鼎立》是课本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走向局部统一这一过渡时期的历史。这篇文章既承接了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割剧的历史知识,又为下一节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安排和新课程标准对本课书的要求,结合七年级学生对历史的认知能力,我制定了如下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两次战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我的教学过程将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通过学生的自学探讨和教师的引导点拨,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本课,让学生认识到战争的危害,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树立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两次战役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两大战役的不同作用;如何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二、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倡导学生采用自学探究的模式,灵活使用观察、比较、竞争、小组合作等方法,提高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参与意识。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进一步的贴近学生的生活,我将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开篇中军阀混战的片断,将学生带入新课,让学生感到既新鲜又亲切。初步树立其反对战争、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一课是第四单元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所以说“三国鼎立”揭开了中国大分裂和民族融合的序幕,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封建社会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二、说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和历史作用;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对曹操在两次战役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3.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以及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三、说设计理念: 针对本课的特点,依据“自主探究式”教学法,对学生分组进行导学,并采取精讲深化、分析综合、设疑辩论等教学方法,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四、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导人新课,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 1.官渡之战 首先,引导学生分析《东汉末年割据形势图》,了解背景;接着播放《官渡之战》录象,增强教材的直观性;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寻找落实知识点(时间、交战双方及结果);最后让学生动脑动口,讨沦“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并注意落实明确答案。 2.赤壁之战 (1)播放《赤壁之战》录象;(2)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寻找落实知识点(时间、交战双方及结果);(3)学生表演自编小剧本“三顾茅庐”和“隆中对”;(4)学生分组讨论教材105页“动脑筋”,分析回答孙刘胜利而曹操失败的原因,然后由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课是第四单元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因而成为了从东汉末年分裂割据走向全国统一过渡过程中的关键一环,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课具体教学目标是: ⑴识记与理解:记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结果;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国时间、国号和都城。 理解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特点及其对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影响。 ⑵能力和方法:通过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及三国鼎立对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抓本质及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人物的评价,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和方法。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树立初步的评价历史人物的唯物史观,把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第一标准。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因为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一步,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促进社会和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为国家再次统一奠定基础的重要史实。 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影响。因为教材没有作具体详细的分析,而初一学生还不具备透过现象抓本质的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法 1、从学生生活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最快的速度进入课堂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巧妙设问激疑,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2、本着教育与教学相一致、教育与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相一致、直观性等教育教学原则,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为主要目的.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历史情境创意、图表、讨论探究和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等教学方法。 3、本课的教学重点应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学生在复杂历史现象中把握时代的主流,顺应历史潮流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适宜采用启发诱导和直观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多媒体教学配合录像创设教学情景。 五、说学法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和故事,有很多学生已略知一二,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由于受知识和能力的限制,学生很难把当时的政治、经济、地理位置等情况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更难进行探究学习,以捕捉到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再加上本课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与历史现象这些知识间,时间跨度长、空间变换大、人物也多,政治主张又各不相同,要让学生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统一,更不是容易的.。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自学、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六、说教学构思: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视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历史情景,把学生带入到特定的历史氛围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优秀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 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5.学会从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的角度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教学策略 1.图示教学法。采用图示法,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三

国鼎立形势图》以外,用图片再归纳、概括三国鼎立的重大历史事件。 2.表格归纳法。指导学生通过对课的阅读和理解,概括提炼出基本的知识要点,通过表格,整体把握全部或部分历史知识。如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通过下表对这两次战役进行比较: 3.识图教学法。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插图,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如运用“曹操赤脚迎许攸”图可看出曹操重视人才。根据“曹操慌忙逃跑”图,结合苏轼《前赤壁赋》所描绘的情景,讲述双方交战的经过,体会战争的壮观场面。运用“三国鼎立形势图”,一是了解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的概况;二是说出当今的地域省份;三是讲述三国地区经济发展的特色。 4.情景模拟法。通过历史情景模拟,加深对历史现象及历史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如探究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击败袁绍的原因,可让四个学生分别扮演袁绍、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曹操,通过历史剧场:①学生先自我介绍;②老师作旁白,学生表演;③袁绍和谋士的对话;④曹操和许攸的对话;(再现官渡之战中曹操、袁绍的心态)结合战争过程中两人的心理素质自然可得出结论: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 四、教学准备

说课稿 人教版 历史 七年级 上册 《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应聘初中历史教师的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三国鼎立》,下面,我将从教学背景、活动评价、课程设计和教学体会四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第一部分是教学背景,《三国鼎立》属于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是秦汉大一统的国家统治结束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史上的第一次分裂,单元题目《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也说明了这一点。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主要讲述了两次战争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对于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评价历史人物能力、总结历史规律能力和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都有重要意义。 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看,七年级学生身体迅速发育,由青少年向青年初期发展,活泼好动、渴求上进、自尊心强;思想方法单纯片面,缺乏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从知识内容来看:七年级学生历史知识积累得较少,若要掌握较抽象的历史概念,理解历史史实就必须运用浅化机制,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逐渐培养起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因此本课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依据这一阶段学生的特点,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通过本课学习,学生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背景、经过、结果及意义。能够对曹操、诸葛亮等人物有个全面而客观的评价。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学生在归纳并试评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意义,及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任务的评价过程中,培养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利用实物模型、地图等直观教具,培养观察、想象能力;及利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通过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及曹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分析,能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懂得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根据教学大纲,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教学难点为: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意义。 以上是有关教学背景的所有内容,接下来,我将阐述本节课的活动评价: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而有效的评价。注重课程中的过程性评价,比如,在学习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时,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比较两次作战的作战双方、结果、特点和作用,并选择3-4位学生发表观点。在这个过程中,无论各位学生的观点是否全面,我都将发现亮点,给与及时的点评。如果学生可以很容易地对这两次战役做出比较,我将接着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如果有个别学生不能达到目标,我将对其进行引导。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说课稿 义县七里河初级中学姚玲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义县七里河中学的历史教师,姚玲。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三国鼎立》,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三国鼎立》是岳麓书社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本课上承秦汉的统一,下启魏晋时期的分分合合,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及战争结果;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立时间和都城。 2、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通过多媒体网络资源创设情境,史实辨析,三国故事会评价历史人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利用课件教学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感知历史、体验历史中,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学生认知水平有限,结合教学实际我把赤壁之战确立为教学重点,将三国鼎立的形成确立为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本课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人物的认识单一片面。但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三国故事又家喻户晓,因此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历史有着浓厚兴趣。 三、教法、学法 教法:为使历史课上的生动、有趣,利用网络资源整合多媒体教学;我将本课内容归纳为“一种局面、两大战役、三国鼎立、四个人物、五个时间”,以此为线索进行教学;在解决赤壁之战这一难点时适时运用多媒体视频化静为动,充分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搭建互动平台,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状态,使获取新知识水到渠成。为更有效突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这一难点,我运用图示法,将三国的具体情况用多媒体展示。 学法: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所以我的教学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空间,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从而在不知不觉中突破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过程 “激趣合作·灵动高效”五步教学模式,已走入我校课堂三年多,更是我们义县七里河中学教育教学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说课稿 、教学分析 A.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上承汉文化,下启西晋统一全国。教材内容较为单薄,对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不足。我利用多媒体来开发课程资源,采用地图在课件上的直观呈现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B.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表现欲强、思维活跃。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常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课件中我主要用地图、动画、图片来使抽象历史形象化。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2 、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掌握: (1)从史实归纳出历史论断的方法;(2)客观、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曹操)的技能;3、激发学生渴望统一、热爱和平的情感;使学生形成主动了解历史知识、研读历史资料的愿望,形成古为今用运用历史经验的愿望。 重点、难点:其中教学重点是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从积累历史知识的角度出发,我将其确立为本课的重点。突出重点的策略是看图说史强化 记忆。) 难点在于客观、辩证地评价曹操。 (难点难在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分析和综合能力,突破的关键在于牢牢把握“论从史出”的利刃。) 三、教法学法为了顺利实现目标,突破重难点,结合学生认知规律,我选择采 用“精问启 导,情境再现”的教法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法。 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键在于: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还原历史,组织学习活动。这点将在教学过程三环节中一一体现。 四、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的三环节实质是:导入一新授一拓展。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说课稿 厦门市柑岭中学叶江山 一、说教材 《三国鼎立》一课是第四单元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所以说“三国鼎立”揭开了中国大分裂和民族融合的序幕,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封建社会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二、说教学B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和历史作用;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对曹操在两次战役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3.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以及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4.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5.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三、说教法 针对本课的特点,依据“自主探究式”教学法,对学生分组进行导学,并采取精讲深化、分析综合、设疑辩论等教学方法,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四、说学法 引导学生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自学、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五、说教学构思 (一)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导人新课,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 1.官渡之战 首先,引导学生分析《东汉末年割据形势图》,了解背景;接着播放《官渡之战》录象,增强教材的直观性;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寻找落实知识点(时间、交战双方及结果);最后让学生动脑动口,讨沦“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并注意落实明确答案。 2.赤壁之战 (1)播放《赤壁之战》录象;(2)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寻找落实知识点(时间、交战双方及结果);(3)学生表演自编小剧本“三顾茅庐”和“隆中对”;(4)学生分组讨论教材105页“动脑筋”,分析回答孙刘胜利而曹操失败的原因,然后由老师来完善;(5)教师展示戏曲舞台上的曹操扮相,让学生试着评价曹操,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以及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3.三国鼎立的形成 (1)学生阅读教材,然后依据《三国鼎立形势图》,讲述三国鼎立形成的情况;(2)引导学生完成课后“活动与探究”①和②;(3)结合三国经济发展的情况,让学生讨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老师注意完善补充;(4)让学生结合《三国鼎立》形势图,设计制作三国鼎立示意图,教师注意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 (三)课堂小结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一、教学分析 A.教材分析 《三国鼎立》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上承汉文化,下启西晋统一全国。教材内容较为单薄,对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不足。我利用多媒体来开发课程资源,采用地图在课件上的直观呈现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B.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表现欲强、思维活跃。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常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课件中我主要用地图、动画、图片来使抽象历史形象化。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2、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掌握: (1)从史实归纳出历史论断的方法; (2)客观、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曹操)的技能; 3、激发学生渴望统一、热爱和平的情感;使学生形成主动了解历史知识、研读历史资料的愿望,形成古为今用运用历史经验的愿望。 重点、难点: 其中教学重点是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从积累历史知识的角度出发,我将其确立为本课的重点。突出重点的策略是看图说史强化记忆。) 难点在于客观、辩证地评价曹操。 (难点难在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分析和综合能力,突破的关键在于牢牢把握“论从史出”的利刃。) 三、教法学法 为了顺利实现目标,突破重难点,结合学生认知规律,我选择采用“精问启导,情境再现”的教法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法。 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键在于: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还原历史,组织学习活动。这点将在教学过程三环节中一一体现。

四、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的三环节实质是:导入—新授—拓展。 (一)现实出发,设疑激趣 课前,我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来营造氛围。上课伊始,我提问学生:你知道三国中的哪些历史人物?学生回答后我指出:历史上的曹操,有人认为他是“英雄”,有人称他为“奸雄”,还有人唤他作“奸贼”,你怎样评价曹操呢?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进三国,首先去了解曹操。(历史学习从现实开始,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感知理解,归纳建构 新授主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分四步走:初步感知——情景再现——话说曹操——梳理巩固。 第一步:初步感知 小组合作学习,从课本中提取相关信息,完成填表竞赛卡。 教师暂不评价学生的合作学习成果,让学生随学习深入自主校对。这样来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实现初步感知。 第二步:情景再现 知识重点1——官渡之战 ①幻灯片定格在《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上,我提问学生: 东汉末年人们的生活环境怎样呢?人们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北方有实力的割据政权有哪些? (让学生通过感性了解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理性认识人民对和平统一的向往。明确袁、曹势力,引出官渡之战。) ②结合课件演示,学生简述官渡之战的概况,再结合史料交流探究——曹操为什么能以弱胜强打败袁绍? 引导学生归纳: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经济上,实行屯田,重视农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