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说课稿

义县七里河初级中学姚玲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义县七里河中学的历史教师,姚玲。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三国鼎立》,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三国鼎立》是岳麓书社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本课上承秦汉的统一,下启魏晋时期的分分合合,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及战争结果;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立时间和都城。

2、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通过多媒体网络资源创设情境,史实辨析,三国故事会评价历史人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利用课件教学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感知历史、体验历史中,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学生认知水平有限,结合教学实际我把赤壁之战确立为教学重点,将三国鼎立的形成确立为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本课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人物的认识单一片面。但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三国故事又家喻户晓,因此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历史有着浓厚兴趣。

三、教法、学法

教法:为使历史课上的生动、有趣,利用网络资源整合多媒体教学;我将本课内容归纳为“一种局面、两大战役、三国鼎立、四个人物、五个时间”,以此为线索进行教学;在解决赤壁之战这一难点时适时运用多媒体视频化静为动,充分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搭建互动平台,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状态,使获取新知识水到渠成。为更有效突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这一难点,我运用图示法,将三国的具体情况用多媒体展示。

学法: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所以我的教学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空间,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从而在不知不觉中突破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过程

“激趣合作·灵动高效”五步教学模式,已走入我校课堂三年多,更是我们义县七里河中学教育教学

的亮点,深受广大师生欢迎与喜爱。我将此教学模式融入本课教学,即:精彩课堂展现自我、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达标检测巩固新知、走进历史感悟历史、概括总结激励评价。

(一)【精彩课堂展现自我】

课前,邀请学生通过互联网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人物图片,歌曲,故事等,并将成果通过大屏幕一一展示。

此环节创设了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变成学习的实施者而教师变为欣赏者,从而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导入本课,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多媒体展示官渡之战形势图,引导学生了解官渡之战史实,增强教材的直观性;接着,让学生结合多媒体的展示,落实以表格形式出现的知识点;最后让学生动脑动口,讨论“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

赤壁之战是本课重点,为解决此重点,这一环节我采用了灵活便捷的交互手段,播放《火烧赤壁》视频,使学生能自主的从中获取知识,再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教师点拨总结孙刘联军大败曹操,以少胜多的原因,并在表格中落实知识点,教师点拨指出赤壁之战形成了三国鼎立局面的雏形。

作为本课难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我采取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依据《三国鼎立形势图》合作制作《三国鼎立示意图》,并由小组代表进行电脑演示,教师加以指导。这样,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突破了重点与难点。

(三)【达标检测巩固新知】

这部分我安排了三种类型题,选择题和填空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识图题可以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

此环节我充分搜集网络资源,下载并安装“抽签助手”软件,对学生进行学习检测,突出公平原则,打破教师主观性。

(四)【走进历史感悟历史】

以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多媒体展示三国人物戏曲形象,说明人物个性,并通过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形成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正确分析与评价。教师通过台湾问题的提出,组织学生讨论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播放日本强占钓鱼岛视频,从而激发和树立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意识。此环节既是教学的成功又是教育的成功,让学生在学史中感悟爱国。邀请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并形成文字或开辩论会。

(五)【概括总结激励评价】

1.利用歌谣小结,使学生增强记忆。

公元二百二十年,曹丕洛阳建魏权。

公元二百二十一,刘备成都蜀最西。

二二二年莫忘却,孙权东吴都建业。

2.学生依据内容概括总结:

①一种局面:三国鼎立;

②两大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③三国鼎立:三国名称和都城;

④四个人物: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

⑤五个时间:200年、208年、220年、221年、222年。

教师及时表扬、激励本节课先进小组及个人

图文示意的板书设计,归纳了“一种局面、两大战役、三国鼎立、四个人物、五个时间”知识点,形象地展示了历史的发展脉络,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提高学生驾驭教材的能力。

五、评价及反思

至此教学任务圆满完成,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构建了一种新型的五步教学模式。利用网络技术,把文字、声音、动画、色彩结合起来,学生动眼观察,动口叙述,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各个不同的界面都留给学生充分参与的机会和空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突破了教学重点和难点,优化了教学过程,体现了信息技术不可替代的作用。本课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注意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历史教学,加强与现实联系,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总体设想,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批评指导。

《三国鼎立》说课稿完美版

《三国鼎立》说课稿 各位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十八课《三国鼎立》的内容。现在我就本节的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的教学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教材地位::《三国鼎立》一课是本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教材特点:本课教材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但对于许多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不足。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片面的特点。由于三国故事家喻户晓,有关三国的网络游戏也很流行,因此学生学习起来兴趣浓厚,能够把课外的已有的历史知识和教材的新知识结合起来。本课教学比较容易创设历史情境、问题情境和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三教学课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1 课标: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以及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3)通过对曹操在两次战役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4)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加深对有关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准确方法,为以后学好历史打下基础。 5)学生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朴的结论。 6)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分裂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这是历史的进步,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教学重点: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4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评价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四说教法 针对本课的特点,依据“自主探究式”教学法,对学生分组进行导学,并采取精讲深化、分析综合、设疑辩论等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课件,教材等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五说教学流程 1创设影片情景,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景,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学生响亮齐答:《三国鼎立》。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们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熟知的那些历史人物有关呢?下面请大家猜想一下,好吗?(生答:曹操,诸葛亮,刘备等等)同时讲述众多的流传在民间的民

第16课 三国鼎立导学案 有答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三国鼎立导学案

A.周瑜的水军B.孙刘的联盟C.诸葛亮的计策D.长江的天险5.小明今年暑假去湖北旅游,他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往日的张天烈火虽已熄灭,但周瑜当时挥剑所书的‘赤壁’仍旧记录着历史的足迹。”他记载的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 A.是秦国统一全国的关键一战 B.使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C.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D.导致北方重新陷入割据状态6.下列关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正确的是( ) ①都是以曹操的胜利告终②都是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③结果都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④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目的是争夺统治权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7.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哪一项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 A.战火频繁,破坏社会经济 B.三国鼎立,加剧国家分裂C.破坏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条件 8.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下列关于三国史实叙述正确的是()①魏国—220年—曹操—洛阳②魏国—220年—曹丕—洛阳 ③蜀宋国—221年—刘备—成都④蜀国—221年—诸葛亮—成都⑤吴国—222年—孙策—南京⑥吴国—222年—孙权—建业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 9.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右图《三国政权形势图》中a区所 示政权的都城在() A.成都B.长安C.洛阳D.建业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两次战役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1.200 曹操袁绍官渡曹操统一北方 2.208 孙权刘备赤壁黄盖火攻三国鼎立 3.(1)220 曹丕洛阳 221 刘备 222 孙权(2)兴修水利卫温夷洲台湾诸葛亮西南 【合作探究】 1.(1)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取胜: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增强了号召力;重视人才;经济上: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士兵耕田,发展生产,粮食储备丰富;军事上,有一支战斗力较强的军事力量,作战过程中采取正确的战术。 (2)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原因: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曹操的骄傲自满;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统一的条件尚未成熟。 2.不同意。曹操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他生活在东汉末年。因为220年曹丕建立魏国,标志着东汉的结束,而在这之前曹操已经去世了。我认为他不是奸臣。因为从历史事实来看,曹操能谋善断,唯才是举,志向远大。他以统一大业为己任,统一了北方,结束了黄河流域长期的战乱。他重视农耕,大兴屯田,发展的北方经济。他的所作所为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曹操可以称得上是东汉末年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3.从政治上看,东汉末年,由于中央政权衰败,各地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结束了割据局面,形成相对稳定的三个政权。相对而言,这是一种进步。从经济上看,由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三个相对稳定的政权可以集中时间和精力发展经济,促进生产和社会的进步。因此,三国时期的历史是进步而不是倒退。 4.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同点。两次战役都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胜方取胜的原因都有指挥得当、运用巧妙的策略和军队战斗力强等因素,而败方失败的原因都有指挥者轻敌自傲、指挥失误的因素。都是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统治权的战争。 【当堂达标】 1.C 2.C 3.C 4.B 5.C 6.C 7.D 8.C 9.A 10.(1)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次战役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 (2)表现了曹操老当益壮、志在千里的积极进取精神,抒发了他统一国家的豪情壮志。 (3)官渡之战胜因:“奉天子以令不臣”,收纳流民,开展屯田,发展生产,扩编军队,战术得当,笼络人才。赤壁之战败因:曹操骄傲,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孙、刘联军战术正确。 (4)示例一:喜欢诸葛亮。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示例二:喜欢曹操,因为他有远大的志向,善于谋略。

【新部编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3)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21教育网 (2)通过层层设问使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从历史人物的身上吸取经验教训,完善自我修养。 (3)通过自列表格或自画示意图的方法,掌握三国鼎立的史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官渡之战中袁绍的刚愎自用,不堪一击,曹操的善于用人、沉着冷静;赤壁之战中曹操的雄心勃勃,刘备、孙权的精心策划、同仇敌忾。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从这些活生生的历史人物身上,学生们能很好地照出自己的优缺点,达到“读史明智”的目的。https://www.doczj.com/doc/978080673.html,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背景、特点、影响)。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主要围绕以下三块内容展开,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三块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在一些重大战役的作用之下,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逐步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制作示意图法等。 [教学准备] 图片、史料、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电视剧主题曲 和展示曹操、刘备、诸葛亮的图片, 把学生带入情境。这首歌是哪部电视 剧的主题曲? 过渡:《三国演义》主题曲“滚 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 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 红。”是非成败转头空,转身之间或 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 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的身上。为什 么要这么说,学完了这两大战役你就 会明白。 欣赏歌曲,回答问 题:《三国演义》。 创设情景,激 发学生的兴趣,引 发学生的求知欲。 探究新知1.官渡之战

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说课稿

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说课稿 以下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说课稿,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一、教学分析 A.教材分析 《三国鼎立》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上承汉文化,下启西晋统一全国。教材内容较为单薄,对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不足。我利用多媒体来开发课程资源,采用地图在课件上的直观呈现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B.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表现欲强、思维活跃。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常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课件中我主要用地图、动画、图片来使抽象历史形象化。 二、目标定位 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根据《新课标》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A.“鱼”: 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课标内容标准】 B.“渔”: 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掌握: 1.从史实归纳出历史论断的方法; 2.客观、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曹操)的技能; C.“欲”: 1.激发学生渴望统一、热爱和平的情感; 2.使学生形成主动了解历史知识、研读历史资料的愿望,形成古为今用运用历史经验 的愿望。 重点、难点:

其中教学重点是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从积累历史知识的角度出发,我将其确立为本课的重点。突出重点的策略是看图说史强化记忆。) 难点在于客观、辩证地评价曹操。 (难点难在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分析和综合能力,突破的关键在于牢牢把握“论从史出”的利刃。) 三、教法学法 为了顺利实现目标,突破重难点,结合学生认知规律,我选择采用“精问启导,情境再现”的教法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法。 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键在于: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还原历史,组织学习活动。这点将在教学过程三环节中一一体现。 四、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的三环节实质是:导入—新授—拓展。 (一)现实出发,设疑激趣 课前,我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来营造氛围。上课伊始,我提问学生:你知道三国中的哪些历史人物?学生回答后我指出:历史上的曹操,有人认为他是“英雄”,有人称他为“奸雄”,还有人唤他作“奸贼”,你怎样评价曹操呢?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进三国,首先去了解曹操。(历史学习从现实开始,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感知理解,归纳建构 新授主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分四步走:初步感知——情景再现——话说曹操——梳理巩固。 第一步:初步感知 小组合作学习,从课本中提取相关信息,完成填表竞赛卡。 战役 名称作战 时间作战

三国鼎立(说课教案)

教学范例三国鼎立 张惠洁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三国鼎立是政权分立的典型 本课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21课,从教材编写体系来看,把它放在了“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三国鼎立既是汉一统天下的崩溃,又是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的先声,所以课程标准选择它为政权分立的典型,使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 本课涉及内容广泛,涵盖了语文、地理、政治等学科的内容,是教会学生运用其它学科的知识来辅助历史教学,发展其创新意识、自主思维、培养其分析、比较、归纳、表述能力以及对他们进行爱国情感教育的好教材。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教材内容的分析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 (1)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过程和作用。 (2)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3)掌握魏、蜀、吴三国的发展状况。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从身边,从生活中发现历史的能力。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情感价值目标: (1)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描述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2)通过与台湾问题的联系,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感教育。 本课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 我把“三国鼎立的形成”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是根据课堂标准和本课知识结构的要求。 本课难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负的原因。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因为对历史事件原因的分析,需要学生具备分析、比较、归纳等能力,学生不易理解。 二、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面临的是六年级的学生。从知识结构上看: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三国知识,和学习历史的能力;从心理生理特征来看,他们好奇活泼,注意力容易分散,爱表现,能积极发表意见。 三、教材处理及教学方法: (一)教法与学法: 我在处理教材时本着三个指导思想:一是注意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全课都围绕着曹操这一条线展开。二是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都是为教学服务的原则,多媒体展示、问题设计、情景再现都是为调动学生参与积极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说课稿 说课内容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下面,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三国鼎立》一课是本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教材特点:本课教材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但对于许多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不足。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片面的特点。由于三国故事家喻户晓,有关三国的网络游戏也很流行,因此学生学习起来兴趣浓厚,能够把课外的已有的历史知识和教材的新知识结合起来。本课教学比较容易创设历史情境、问题情境和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确立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围绕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教师利用课件教学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角色表演、合作探究,使学生在感知历史、体验历史中,学会分析战争胜负的主要原因,学会客观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教学设计 我的设计原则是: (1)明确技术目的,服务教学目标(2)创设学习情境,利于知识建构 (3)尊重学生个性,提供多种机会(4)调动学习热情,发挥主体作用 (5)加强方法引导,注重学会学习

1

2 板书设计 图文示意的板书设计,归纳了“一种局面、两大战役、三国鼎立、四个人物、五个时间”知识点,还形象地展示了历史的发展脉络,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提高学生驾驭教材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注意了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历史教学,并加强学科间联系、加强与现实联系,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今后我还应该继续研究新课标,更深层次地挖掘教材,加强信息技术的学习,探索网络型课堂教学,使历史教学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学生的需求!

2018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四单元:16课三国鼎立教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内容 教材P74~P77,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及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2.理解并分析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3.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们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重点难点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设计者:×××)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东汉末年,为什么会涌现出像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等如此多的英雄豪杰?他们都有什么样的作为?对后世有什么样的影响? 曹操刘备孙权 归纳导入:三国时期又是我国历史上混战时期之一。留下了许多故事。让我们一起了解这段历史吧! 二、教材引导自主学习 1.自读教材。 2.结合学生用书填空题,在书中找到答案,并在书中画上记号。

三、聚焦主题合作探究 曹操刘备孙权探究一:官渡之战 【小组讨论】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是什么? 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东汉政权名存实亡,为了争夺地盘、人口,军阀进行混战,其中曹操和袁绍是地盘最大的两个军阀。教师再引导:那么同是北方的两大军阀会怎么样呢?(打仗)从而引入官渡之战。 2.曹操势力的逐渐强大。 政治——“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 经济——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曹操势力逐渐强大的原因和举措,这也是官渡之战胜利的原因。让同学们谈一谈什么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这些举措为曹操带来了什么好处?此外,在这里可以提前把后面有关“屯田”的内容进行处理。待学生讨论完成,教师加以总结。 3.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同时展开讨论,为什么势力强大的袁绍会输给势力弱的曹操。最后让学生明白:曹操之所以会胜利,主要因为他礼贤下士会用人,人才的重要性。这个道理应让学生阅读教材P74页上面的小字和插图去思考、观察,从中得出结论。 官渡之战的历史作用,应当着重强调: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4.讨论:请同学们根据教材的描述说出官渡之战中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 答案一:曹操虚心接受谋士的意见,袭击袁军全部粮草。 答案二:曹军抓住战机,趁袁军军心动摇之时,大举进攻,大败袁军。 答案三:袁绍刚愎自用,不接受谋士的建议,丧失了时机。 答案四:袁绍骄傲轻敌,过分自信,导致手下人才流失,反而起了辅助敌人的作用。 过渡: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接着,曹操又陆续消灭了其他的军阀,基本统一了北方。为了进一步统一全国,他发兵南下,与孙刘联军大战于赤壁。 探究二:赤壁之战 【小组讨论】 1.找出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同点。 【点拨】应从战争的结果及影响去分析比较。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最后统一了北方。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归纳】都是以少胜多,胜利一方都采用了火攻,都有利于三国鼎立的形成。 2.同样是曹操为什么在官渡之战大获全胜,而在赤壁之战大败于孙刘联军? 【点拨】应从曹操,在两次战争中所处的社会背景、经济基础、用人的态度、地理环境等即天时、地利、人和方面去分析。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 课《三国鼎立》,我将从下面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三国鼎立》是课本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走向局部统一这一过渡时期的历史。这篇文章既承接了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割剧的历史知识,又为下一节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安排和新课程标准对本课书的要求,结合七年级学生对历史的认知能力,我制定了如下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两次战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我的教学过程将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通过学生的自学探讨和教师的引导点拨,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本课,让学生认识到战争的危害,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树立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两次战役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两大战役的不同作用;如何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二、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倡导学生采用自学探究的模式,灵活使用观察、比较、竞争、小组合作等方法,提高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参与意识。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进一步的贴近学生的生活,我将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开篇中军阀混战的片断,将学生带入新课,让学生感到既新鲜又亲切。初步树立其反对战争、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一课是第四单元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所以说“三国鼎立”揭开了中国大分裂和民族融合的序幕,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封建社会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二、说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和历史作用;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对曹操在两次战役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3.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以及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三、说设计理念: 针对本课的特点,依据“自主探究式”教学法,对学生分组进行导学,并采取精讲深化、分析综合、设疑辩论等教学方法,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四、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导人新课,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 1.官渡之战 首先,引导学生分析《东汉末年割据形势图》,了解背景;接着播放《官渡之战》录象,增强教材的直观性;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寻找落实知识点(时间、交战双方及结果);最后让学生动脑动口,讨沦“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并注意落实明确答案。 2.赤壁之战 (1)播放《赤壁之战》录象;(2)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寻找落实知识点(时间、交战双方及结果);(3)学生表演自编小剧本“三顾茅庐”和“隆中对”;(4)学生分组讨论教材105页“动脑筋”,分析回答孙刘胜利而曹操失败的原因,然后由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课是第四单元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因而成为了从东汉末年分裂割据走向全国统一过渡过程中的关键一环,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课具体教学目标是: ⑴识记与理解:记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结果;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国时间、国号和都城。 理解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特点及其对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影响。 ⑵能力和方法:通过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及三国鼎立对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抓本质及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人物的评价,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和方法。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树立初步的评价历史人物的唯物史观,把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第一标准。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因为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一步,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促进社会和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为国家再次统一奠定基础的重要史实。 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影响。因为教材没有作具体详细的分析,而初一学生还不具备透过现象抓本质的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法 1、从学生生活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最快的速度进入课堂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巧妙设问激疑,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2、本着教育与教学相一致、教育与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相一致、直观性等教育教学原则,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为主要目的.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历史情境创意、图表、讨论探究和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等教学方法。 3、本课的教学重点应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学生在复杂历史现象中把握时代的主流,顺应历史潮流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适宜采用启发诱导和直观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多媒体教学配合录像创设教学情景。 五、说学法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和故事,有很多学生已略知一二,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由于受知识和能力的限制,学生很难把当时的政治、经济、地理位置等情况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更难进行探究学习,以捕捉到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再加上本课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与历史现象这些知识间,时间跨度长、空间变换大、人物也多,政治主张又各不相同,要让学生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统一,更不是容易的.。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自学、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六、说教学构思: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视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历史情景,把学生带入到特定的历史氛围

说课稿 人教版 历史 七年级 上册 《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应聘初中历史教师的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三国鼎立》,下面,我将从教学背景、活动评价、课程设计和教学体会四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第一部分是教学背景,《三国鼎立》属于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是秦汉大一统的国家统治结束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史上的第一次分裂,单元题目《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也说明了这一点。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主要讲述了两次战争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对于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评价历史人物能力、总结历史规律能力和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都有重要意义。 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看,七年级学生身体迅速发育,由青少年向青年初期发展,活泼好动、渴求上进、自尊心强;思想方法单纯片面,缺乏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从知识内容来看:七年级学生历史知识积累得较少,若要掌握较抽象的历史概念,理解历史史实就必须运用浅化机制,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逐渐培养起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因此本课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依据这一阶段学生的特点,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通过本课学习,学生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背景、经过、结果及意义。能够对曹操、诸葛亮等人物有个全面而客观的评价。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学生在归纳并试评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意义,及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任务的评价过程中,培养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利用实物模型、地图等直观教具,培养观察、想象能力;及利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通过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及曹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分析,能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懂得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根据教学大纲,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教学难点为: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意义。 以上是有关教学背景的所有内容,接下来,我将阐述本节课的活动评价: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而有效的评价。注重课程中的过程性评价,比如,在学习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时,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比较两次作战的作战双方、结果、特点和作用,并选择3-4位学生发表观点。在这个过程中,无论各位学生的观点是否全面,我都将发现亮点,给与及时的点评。如果学生可以很容易地对这两次战役做出比较,我将接着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如果有个别学生不能达到目标,我将对其进行引导。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说课稿 义县七里河初级中学姚玲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义县七里河中学的历史教师,姚玲。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三国鼎立》,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三国鼎立》是岳麓书社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本课上承秦汉的统一,下启魏晋时期的分分合合,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及战争结果;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立时间和都城。 2、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通过多媒体网络资源创设情境,史实辨析,三国故事会评价历史人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利用课件教学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感知历史、体验历史中,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学生认知水平有限,结合教学实际我把赤壁之战确立为教学重点,将三国鼎立的形成确立为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本课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人物的认识单一片面。但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三国故事又家喻户晓,因此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历史有着浓厚兴趣。 三、教法、学法 教法:为使历史课上的生动、有趣,利用网络资源整合多媒体教学;我将本课内容归纳为“一种局面、两大战役、三国鼎立、四个人物、五个时间”,以此为线索进行教学;在解决赤壁之战这一难点时适时运用多媒体视频化静为动,充分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搭建互动平台,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状态,使获取新知识水到渠成。为更有效突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这一难点,我运用图示法,将三国的具体情况用多媒体展示。 学法: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所以我的教学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空间,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从而在不知不觉中突破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过程 “激趣合作·灵动高效”五步教学模式,已走入我校课堂三年多,更是我们义县七里河中学教育教学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说课稿 、教学分析 A.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上承汉文化,下启西晋统一全国。教材内容较为单薄,对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不足。我利用多媒体来开发课程资源,采用地图在课件上的直观呈现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B.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表现欲强、思维活跃。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常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课件中我主要用地图、动画、图片来使抽象历史形象化。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2 、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掌握: (1)从史实归纳出历史论断的方法;(2)客观、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曹操)的技能;3、激发学生渴望统一、热爱和平的情感;使学生形成主动了解历史知识、研读历史资料的愿望,形成古为今用运用历史经验的愿望。 重点、难点:其中教学重点是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从积累历史知识的角度出发,我将其确立为本课的重点。突出重点的策略是看图说史强化 记忆。) 难点在于客观、辩证地评价曹操。 (难点难在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分析和综合能力,突破的关键在于牢牢把握“论从史出”的利刃。) 三、教法学法为了顺利实现目标,突破重难点,结合学生认知规律,我选择采 用“精问启 导,情境再现”的教法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法。 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键在于: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还原历史,组织学习活动。这点将在教学过程三环节中一一体现。 四、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的三环节实质是:导入一新授一拓展。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说课稿 厦门市柑岭中学叶江山 一、说教材 《三国鼎立》一课是第四单元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所以说“三国鼎立”揭开了中国大分裂和民族融合的序幕,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封建社会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二、说教学B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和历史作用;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对曹操在两次战役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3.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以及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4.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5.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三、说教法 针对本课的特点,依据“自主探究式”教学法,对学生分组进行导学,并采取精讲深化、分析综合、设疑辩论等教学方法,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四、说学法 引导学生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自学、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五、说教学构思 (一)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导人新课,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 1.官渡之战 首先,引导学生分析《东汉末年割据形势图》,了解背景;接着播放《官渡之战》录象,增强教材的直观性;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寻找落实知识点(时间、交战双方及结果);最后让学生动脑动口,讨沦“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并注意落实明确答案。 2.赤壁之战 (1)播放《赤壁之战》录象;(2)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寻找落实知识点(时间、交战双方及结果);(3)学生表演自编小剧本“三顾茅庐”和“隆中对”;(4)学生分组讨论教材105页“动脑筋”,分析回答孙刘胜利而曹操失败的原因,然后由老师来完善;(5)教师展示戏曲舞台上的曹操扮相,让学生试着评价曹操,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以及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3.三国鼎立的形成 (1)学生阅读教材,然后依据《三国鼎立形势图》,讲述三国鼎立形成的情况;(2)引导学生完成课后“活动与探究”①和②;(3)结合三国经济发展的情况,让学生讨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老师注意完善补充;(4)让学生结合《三国鼎立》形势图,设计制作三国鼎立示意图,教师注意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 (三)课堂小结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一、教学分析 A.教材分析 《三国鼎立》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上承汉文化,下启西晋统一全国。教材内容较为单薄,对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不足。我利用多媒体来开发课程资源,采用地图在课件上的直观呈现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B.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表现欲强、思维活跃。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常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课件中我主要用地图、动画、图片来使抽象历史形象化。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2、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掌握: (1)从史实归纳出历史论断的方法; (2)客观、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曹操)的技能; 3、激发学生渴望统一、热爱和平的情感;使学生形成主动了解历史知识、研读历史资料的愿望,形成古为今用运用历史经验的愿望。 重点、难点: 其中教学重点是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从积累历史知识的角度出发,我将其确立为本课的重点。突出重点的策略是看图说史强化记忆。) 难点在于客观、辩证地评价曹操。 (难点难在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分析和综合能力,突破的关键在于牢牢把握“论从史出”的利刃。) 三、教法学法 为了顺利实现目标,突破重难点,结合学生认知规律,我选择采用“精问启导,情境再现”的教法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法。 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键在于: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还原历史,组织学习活动。这点将在教学过程三环节中一一体现。

四、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的三环节实质是:导入—新授—拓展。 (一)现实出发,设疑激趣 课前,我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来营造氛围。上课伊始,我提问学生:你知道三国中的哪些历史人物?学生回答后我指出:历史上的曹操,有人认为他是“英雄”,有人称他为“奸雄”,还有人唤他作“奸贼”,你怎样评价曹操呢?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进三国,首先去了解曹操。(历史学习从现实开始,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感知理解,归纳建构 新授主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分四步走:初步感知——情景再现——话说曹操——梳理巩固。 第一步:初步感知 小组合作学习,从课本中提取相关信息,完成填表竞赛卡。 教师暂不评价学生的合作学习成果,让学生随学习深入自主校对。这样来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实现初步感知。 第二步:情景再现 知识重点1——官渡之战 ①幻灯片定格在《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上,我提问学生: 东汉末年人们的生活环境怎样呢?人们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北方有实力的割据政权有哪些? (让学生通过感性了解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理性认识人民对和平统一的向往。明确袁、曹势力,引出官渡之战。) ②结合课件演示,学生简述官渡之战的概况,再结合史料交流探究——曹操为什么能以弱胜强打败袁绍? 引导学生归纳: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经济上,实行屯田,重视农业。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 说课稿

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三国鼎立》是初中历史第一册第16课的内容。它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基础,因此本课内容在教材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地位十分重要。 二、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本节课的难点在于: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以上是我对教材的分析,接下来,我们进入说课的第二大部分: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和历史作用;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能力目标:通过对曹操在两次战役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情感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让学生明白,能在历史人物身上学习到他们的优秀品质,在学习和生活中养成虚心好学的良好品质! 四、说教法学法 1.直观演示法 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资料,选用恰当的图片,资料等

手段进行教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探究讨论法 这种方法主要根据教材内容,通过创设情景,设置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鼓励学生发言,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 3.讲授法 直观演示和探究讨论可以使课堂生动,但如果度把握不好,也容易喧宾夺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重点难点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老师恰当适时的总结讲解也必不可少,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有效的理解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导人新课,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 本节课主要包括三部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我来一一阐述下教学安排: 1.官渡之战 首先,引导学生分析《东汉末年割据形势图》,了解背景;接着播放《官渡之战》录像,增强教材的直观性;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寻找落实知识点(时间、交战双方及结果);最后让学生动脑动口,

中考名著《三国演义》复习精华

一、名著复习 (一)题型:关羽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小说的情节和细节进行分析。 如《关羽人物形象浅谈》中关羽的义、勇、智三个特点,能体现其特点的情节和细节。 1.水淹七军——智慧 “水淹七军”出现在《三国演义》第七十四回(是小说中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关羽率兵攻取樊城。曹操遣于禁、庞德救援。庞德预制棺木,誓与关羽死战。适逢天降大雨,襄水暴涨,困住于禁、庞德。关羽趁机生擒于禁、庞德二人,取得胜利。2.三英战吕布——忠义 “三英战吕布”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一个精彩的故事情节,出现在第五回中。该片段以刘备、关羽、张飞兄弟三人与猛将吕布在虎牢关的殊死战斗为描述对象,描绘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沙场血拼。 3.刮骨疗毒——勇敢 “刮骨疗毒”出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刮骨疗毒,就是将深入骨头的毒液用刀刮除,达到治疗的目的。特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后来也用刮骨疗毒比喻意志坚强的人。 可见,“关羽”是《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我们所熟知的他忠、义、勇、谋、傲的事情分别有:千里走单骑、华容道义释曹操、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败走麦城。(二)可迁移诸葛亮、曹操、周瑜、孙权等人物让学生有所思考和准备,也可迁移《红岩》、《骆驼祥子》中的主要人物。

二、主要的人物形象 (一)简述一个体现刘备“仁德”的故事。 例一:“治理新野”:刘备受命屯驻新野长达七年之久,在此期间,刘备对自己的政治生涯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并接受“水镜先生”的批评,更重视争取民心,为重新崛起准备条件。他以安民为务,因此“军民皆喜,政治一新。”新野百姓盛赞其仁德。(第34-35回) 例二:“携民渡江”:曹操亲率大军南征荆州,刘备被迫向襄阳撤退,新野、樊城十几万百姓随其同行。众人劝刘备弃民先行,刘备不肯,沿途收留难民,扶老携幼,以至一天只走了十几里路,如此撤退,显然有违于“兵贵神速”的军事原则,便却使刘备赢得了民心。(见《三国演义》第41回) 例三:对待徐庶:徐庶得知母亲被曹操囚禁,遂辞别刘备,孔融建议刘备强留徐庶,刘备不肯,而是顾全徐庶母子之情,忍痛应允。分别时,刘备又亲送徐庶出城,置酒饯行,不忍相离,甚至要“尽伐树林”,以免阻挡“望徐元直之目”。(见《三国演义》第36回) 例四:陶谦三让徐州:徐州被曹操困围,孔融劝刘备去解围,刘备偕部下同救,当他们到徐州时,陶谦便欲让徐州给刘备,刘备不肯接受;刘备修书退曹兵后,陶谦在孔融等面前再让徐州给刘备,连云长和张飞都心动,陶谦最后让小沛以保徐州;后来,陶谦病危再让,病故后,在民众拥戴下,刘备才接受徐州牧。 (二)简述一个体现关羽“忠义”的故事。 例一:“千里走单骑”:曹操率军征讨刘备,刘备投奔袁绍,甘、糜二夫人及关羽迫降于曹操。曹操赞赏关羽为人和勇武,先后拜其为偏将军和汉寿亭侯,且待之甚厚,并将赤兔马送与关羽,当关羽得知刘备在袁绍军中,并不留恋曹操给予的荣华富贵,即刻封金挂印,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与刘、张二人重逢。(见《三国演义》第25回-26回) 例二:华容道义释曹操:赤壁之战,曹操败走华容道,逃亡途中遭遇关羽,哀求关羽以昔日之情为重。关羽义重如山,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与后来五关斩将之事,心中不忍,最终,关羽不顾此前与孔明立下的军令状,于华容道义释曹操。(见《三国演义》第50回) (三)简述一个体现张飞“勇猛”或“鲁莽”的故事。 例一:张翼德大闹长坂桥(勇猛、粗中有细):为给兵败势危的刘备赢得喘息之机,张飞当阳长阪板上仅凭身边二十余骑布成疑阵,自己则在大队曹军赶来之时,倒竖虎须,圆睁环眼,紧握蛇矛,稳稳地立马于桥头,用三次大喝,喝破了曹操身边将士夏侯杰的肝胆,当场倒撞马下,并使曹操大惊失色回马而走,刘备得以脱身。(见《三国演义》第42回) 例二:怒鞭督邮(鲁莽):刘备被任命为安喜县尉后,恰逢督邮到来,刘、关、张出城迎接,但督邮却高坐马上,倨傲不还礼。后督邮因索要不到财物,多次羞辱刘备。一日,张飞见百姓为刘备求情而受督邮毒打,便冲进馆驿绑住督邮用柳条痛打一番,后经刘备劝说才住手。(见《三国演义》第2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