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4章 第2节

第4章 第2节

第4章 第2节
第4章 第2节

第2节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

一、主动运输

1.概念

物质逆浓度梯度进行跨膜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作主动运输(如图所示)。

2.特点

(1)逆浓度梯度运输。

(2)需要能量。

(3)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3.实例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对Na+、K+、葡萄糖、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吸收,是通过主动运输进行的。

4.意义

通过主动运输来选择吸收所需要的物质,排出代谢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从而保证细胞和个体生命活动的需要。

(1)氧气浓度的高低对细胞逆浓度梯度吸收物质不造成影响()

(2)温度影响主动运输的速率,也影响被动运输的速率()

(3)主动运输过程中载体蛋白的空间结构不发生改变()

答案 (1)× (2)√ (3)×

1.从主动运输的条件角度分析,与主动运输有直接关系的细胞器有哪些?

提示 线粒体(提供能量),核糖体(载体蛋白的合成场所)。

2.植物生长需从土壤中吸收大量无机盐。请解释在农业生产中为什么要给作物松土? 提示 松土可以增加土壤中O 2含量,促进植物根的有氧呼吸,有利于植物吸收无机盐离子。

二、胞吞与胞吐

1.胞吞与胞吐

(1)过程

①胞吞:大分子物质―――――――→与膜上蛋白质结合细胞膜内陷、分离

囊泡→包裹大分子物质进入细胞内部。 ②胞吐:大分子物质――→细胞内囊泡―――――→与细胞膜融合大分子物质排出细胞。

(2)特点:需消耗能量;需膜上蛋白质的参与;与细胞膜上磷脂双分子层的流动性有关;存在

细胞膜的分离与融合现象。

(3)实例

①胞吞:变形虫吞噬单细胞生物等食物;人体白细胞吞噬细菌、异物等。

②胞吐:消化腺细胞分泌消化酶;免疫细胞分泌抗体;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等。

(4)意义:为多糖、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进出细胞提供了通道。

方法技巧

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判断方法

注:运输方向也可作为判断依据之一:逆浓度梯度的跨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2.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1)结构基础:细胞膜上转运蛋白的种类和数量或转运蛋白空间结构的变化。

(2)存在形式:选择透过性是生物膜的功能特性,物理膜无此特性。

拓展提升

(1)只有活细胞的细胞膜才具有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

(2)流动性是细胞膜结构的固有属性,无论细胞是否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流动性总是存在的;选择透过性只有在完成物质的跨膜运输时才能体现出来。

(1)大分子有机物要通过载体蛋白的协助才能进入细胞()

(2)需要消耗ATP的运输方式都是主动运输()

(3)蛋白质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分泌到细胞外()

(4)性激素通过胞吐作用分泌到细胞外()

答案(1)×(2)×(3)×(4)×

关键点拨

有关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6个“不要漏掉”

(1)需要载体蛋白协助的运输方式除主动运输外,不要漏掉协助扩散。

(2)消耗能量的运输方式除主动运输外,不要漏掉胞吞和胞吐。

(3)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运输方式除自由扩散外,不要漏掉协助扩散。

(4)影响协助扩散运输速率的因素除转运蛋白数量外,不要漏掉浓度差。

(5)与主动运输有关的细胞器除供能的线粒体外,不要漏掉载体蛋白的合成场所——核糖体。

(6)运输速率与能量供给无关的运输方式除自由扩散外,不要漏掉协助扩散。

1.下列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中,必须依赖于细胞膜上载体蛋白才能完成的是()

A.二氧化碳由骨骼肌细胞进入血液

B.氨基酸进入小肠上皮细胞

C.唾液腺细胞分泌唾液淀粉酶

D.甘油进入小肠上皮细胞

答案B

解析二氧化碳通过自由扩散由骨骼肌细胞进入血液,甘油也通过自由扩散进入小肠上皮细胞,二者都不需要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协助;氨基酸通过主动运输进入小肠上皮细胞,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唾液淀粉酶通过胞吐从唾液腺细胞进入口腔,不需要细胞膜上载体蛋白协助。

2.甲(○)、乙(●)两种物质在细胞膜两侧的分布情况如图所示(两种圆圈的多少表示浓度的高低),在进行跨膜运输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进入细胞一定有载体蛋白的参与

B.乙运出细胞一定有载体蛋白的参与

C.甲进入细胞一定需要能量

D.甲运出细胞一定不需要能量

答案A

解析乙物质进入细胞是逆浓度梯度运输,一定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A正确;乙物质运出细胞是顺浓度梯度,不一定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B错误;甲物质进入细胞是顺浓度梯度运输,属于被动运输,不需要消耗能量,C错误;甲物质运出细胞是逆浓度梯度运输,一定消耗能量,D错误。

3.(2018·河南南阳一中月考)下列过程中消耗能量的是()

A.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B.丽藻吸收K+

C.氧气进入红细胞

D.脂肪酸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

答案B

解析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A错误;丽藻吸收K+的方式是主动运输,消耗能量,B正确;氧气进入红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不消耗能量,C错误;脂肪酸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不消耗能量,D错误。

4.(2019·南昌联考)下列有关胞吞和胞吐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二者均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B.胞吞要有内部供能才能完成

C.胞吐过程的同时会有细胞膜成分的更新

D.二者运输物质时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答案D

解析胞吞和胞吐均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A正确;胞吞要有内部供能才能完成,B正确;胞吐过程中囊泡与细胞膜融合,细胞膜成分得到更新,C正确;通过胞吞和胞吐方式运输物质时不需要载体蛋白协助,D错误。

5.(2018·湖北宜昌一中期末)如图表示细胞对大分子物质“胞吞”和“胞吐”的过程。下列与此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a与b过程均以膜的选择透过性为基础

B.a过程不需要载体蛋白协助

C.b过程不需要细胞供能

D.b是细胞排泄所有废物的基本方式

答案B

解析细胞对大分子物质的胞吞或胞吐都离不开囊泡的形成,这都依赖于膜的流动性,A错误;胞吞不需要载体蛋白协助,B正确;胞吐和胞吞都需要消耗能量,C错误;细胞内的代谢废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这些小分子物质的排出方式不是胞吐,D错误。

6.如图所示为物质通过红细胞膜的示意图,其中黑点代表物质分子,圆圈代表载体蛋白,

代表能量,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①表示________________,②表示______________,③表示__________________。

(2)K+、O2和葡萄糖三种物质中,通过②方式进入红细胞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①方式相比,③方式的主要特点是需要借助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物质是在细胞内的_________________上合成的。与③相比,②方式的不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4)若在细胞中注入某种呼吸抑制剂,______(填序号)方式将会受到较大影响。

答案(1)自由扩散(或简单扩散)主动运输协助扩散(或易化扩散)(2)K+(3)转运蛋白核糖体需要消耗能量(4)②

题组一主动运输

1.如图表示物质P和Q跨膜运出细胞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物质P可能是氧气

B.物质Q一定是水分子

C.物质P和Q运出细胞都需要载体蛋白

D.物质P和Q运出细胞不是都消耗能量

答案D

解析物质P从细胞内低浓度一侧向细胞外高浓度一侧运输,为主动运输,所以P一定不是氧气,A错误;物质Q从细胞内高浓度一侧向细胞外低浓度一侧运输,为自由扩散或协助扩散,可能为水分子、二氧化碳、甘油等小分子,B错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协助扩散需要转运蛋白,自由扩散不需要,C错误;物质P运出细胞为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而物质Q运出细胞是顺浓度梯度的运输,不需要消耗能量,D正确。

2.图甲表示四种不同的物质在一个动物细胞内外相对浓度的差异。其中通过图乙所示的过程来维持细胞内外浓度差异的物质是()

A.Na+

B.CO2

C.胰岛素

D.K+

答案D

解析由图乙可看出该物质是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细胞的,图甲中的四种物质中只有K +是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的。

3.动物细胞的细胞质基质pH约为7.2,溶酶体中pH约为5。下列关于细胞质基质中的H+进入溶酶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H+经渗透作用进入溶酶体

B.H+的转运需载体蛋白

C.H+的转运需消耗能量

D.该过程体现了膜的选择透过性

答案A

解析细胞质基质中的H+浓度低于溶酶体,因此细胞质基质中的H+进入溶酶体的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需要消耗能量,A错误,B、C正确;载体蛋白具有特异性,因此H+进入溶酶体的过程能体现膜的选择透过性,D正确。

4.如图表示在一定范围内细胞膜外某物质浓度变化与该物质被吸收时跨膜速率的关系,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

B.该物质通过膜时必须与转运蛋白结合

C.该物质可能是水或甘油

D.该物质只能从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移动

答案B

解析由题图可知,一定范围内,该物质的跨膜速率随膜外该物质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之后跨膜速率不再随膜外物质浓度增加而增加,说明该物质的跨膜运输与膜上的载体蛋白有关,因此该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应为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

5.离子泵是一种具有ATP水解酶活性的载体蛋白,能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跨膜运输离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属于协助扩散

B.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

C.动物一氧化碳中毒会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

D.加入蛋白质变性剂会提高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

答案C

解析由题意知,离子泵参与的跨膜运输方式属于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协助,也需要消

耗能量,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A、B错误;动物一氧化碳中毒会影响血液中氧气的运输,进而影响有氧呼吸产生能量,从而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C正确;蛋白质变性剂可使离子泵变性失活,会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D错误。

6.将三组生理状态相同的某植物幼根分别培养在含有相同培养液的密闭培养瓶中,一段时间后,测定幼根吸收某一矿质元素离子的量。培养条件及实验结果见下表: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有氧条件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

B.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与温度的变化无关

C.氮气环境中该植物幼根细胞吸收该离子不消耗能量

D.与空气相比,氮气环境更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

答案A

解析由培养条件为空气和氮气且温度为17 ℃的两组实验可知,空气环境即有氧条件有利于植物幼根对该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氮气环境不利于吸收,A项正确、D项错误;由培养条件为17 ℃和3 ℃且培养瓶中气体都为空气的两组实验可知,植物幼根对该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与温度有关,B项错误;氮气环境中植物幼根细胞仍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吸收该矿质元素离子,因此仍需消耗能量,C项错误。

题组二胞吞与胞吐

7.吞噬细胞能够吞噬衰老的细胞以及侵入人体的病原菌,对这一过程的认识正确的是()

A.消耗能量,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

B.消耗能量,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和识别功能

C.不消耗能量,吞噬的动力来源于膜的流动性

D.不消耗能量,吞噬过程的实质是病原菌的入侵

答案B

解析吞噬细胞能够吞噬衰老的细胞以及侵入人体的病原菌,这一过程属于胞吞,需要消耗能量,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和识别功能。

8.神经细胞间可以通过一种特殊的介质来传递信息,含有传递分子的囊泡与神经细胞的细胞

膜融合之后再打开,将传递分子释放到神经细胞的外部环境中,这属于()

A.主动运输

B.协助扩散

C.胞吐

D.胞吞

答案C

解析由题干可知,含有传递分子的囊泡与神经细胞的细胞膜融合后,将传递分子释放到神经细胞外,这属于胞吐。

9.(2018·河北邢台期末)李斯特氏菌是一种胞内寄生细菌,会在人类的细胞之间快速传递,使人患脑膜炎。其原因是该菌细胞内的一种InIC蛋白可通过阻碍人类细胞中的Tuba蛋白的活性,使细胞膜更易变形而有利于细菌的转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菌与人类细胞在结构上相似,所以能够快速地转移

B.该菌使人类细胞易发生变形,说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C.Tuba蛋白和InIC蛋白的合成均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

D.该菌进入人类细胞的方式是胞吞,需要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

答案D

解析该细菌属于原核细胞,人类细胞属于真核细胞,两者结构上差异较大,A错误;该菌使人类细胞易发生变形,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B错误;InIC蛋白的合成发生在该细菌的核糖体上,细菌体内没有内质网和高尔基体,C错误;该菌进入细胞的方式为胞吞,需要消耗能量,D正确。

10.(2018·武汉期末)食醋中的醋酸是活细胞不需要的小分子物质,蔗糖则是不能通过生物膜的物质,但用食醋和蔗糖可将新鲜的大蒜腌成糖醋蒜,其原因是()

A.醋酸和蔗糖分子均能存在于活细胞的间隙中

B.醋酸和蔗糖分子均能被吸附在活细胞的表面

C.醋酸能杀死细胞,使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

D.腌制时间过久,两种物质均慢慢地进入活细胞

答案C

解析醋酸能破坏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进而杀死细胞,使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这样醋酸和蔗糖就能进入细胞,将新鲜的大蒜腌成糖醋蒜。

11.(2018·河北定州二中月考)如图表示物质进入细胞的四种方式,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温度只影响图中②和③过程的速率

B.吞噬细胞通过④过程吞噬病原体

C.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乙醇的方式是①

D.K+进入细胞的方式是③

答案A

解析图中的①②③④过程分别表示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以及胞吞。温度影响细胞膜的流动性和蛋白质的活性,因此对①②③④过程均有影响,A错误;乙醇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方式为①自由扩散,K+进入细胞的方式为③主动运输,吞噬细胞通过④胞吞过程吞噬病原体,B、C、D正确。

12.(2019·黑龙江鹤岗一中高一上期末)如图表示物质进出细胞方式的有关图像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甲与图丙所代表的跨膜运输方式相同

B.图丁能代表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

C.消化酶的释放方式与图戊代表的运输方式相同

D.环境中氧浓度变化对图示所代表的所有运输方式均有影响

答案D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图甲和图丙所代表的跨膜运输方式均为自由扩散,A正确;图丁可表示协助扩散,红细胞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吸收葡萄糖,B正确;消化酶的释放方式为胞吐,与图戊代表的运输方式相同,C正确;图甲和图丙均表示自由扩散,图丁可表示协助扩散,三者跨膜运输速率不受氧浓度变化的影响,D错误。

13.(2018·海南,6)将水稻幼苗培养在含MgSO4的培养液中,一段时间后,发现营养液中Mg2+和SO2-4的含量下降,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A.Mg2+通过自由扩散进入根细胞

B.MgSO4必须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根吸收

C.根吸收的Mg2+可以参与叶绿素的形成

D.降低温度会影响水稻根系对Mg2+的吸收

答案A

解析Mg2+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根细胞,A错误。

14.(2018·四川成都石室中学月考)如图为细胞膜分子结构示意图及有关物质跨膜进出细胞的方式,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很多研究成果均支持“脂溶性物质易透过生物膜,非脂溶性物质不易透过生物膜”这一事实。这证明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中有____________。细胞内不同的生物膜均具有图示结构,但执行的具体功能却有很大的区别,其原因是图中__________(填字母)不同。图中A的性质最终是由____________决定的。

(2)鲨鱼体内能积累大量的盐,盐浓度过高时就要及时将多余的盐排出体外,若经研究鲨鱼体内多余的盐是经c途径排出的,那么其跨膜运输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动物细胞吸水膨胀时B的厚度变小,这说明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脂质分子A遗传物质(2)协助扩散(或易化扩散)(3)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解析(1)根据相似相溶的原理,推测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中有脂质分子;不同生物膜功能不同与膜上的蛋白质(即A)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受遗传物质的控制。(2)鲨鱼体内多余的盐是经c 途径排出的,由图可知,该过程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运输,不需要消耗能量,运输方

第四章 第2节 热力学第一定律

第2节热力学第一定律 一、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1.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2.做功:外力对物体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 3.热传递:没有做功而使物体内能改变的物理过程。 4.做功和热传递对物体内能的改变是等效的,但本质不同。 二、热力学第一定律 1.定义:功、热量跟内能改变之间的定量关系。 2.数学表达式:ΔU=Q+W。 1.判断:(1)物体吸收热量,内能一定增大。() (2)物体对外做功,内能一定减小。() (3)物体吸收热量,同时对外做功,内能可能不变。() (4)物体放出热量,同时对外做功,内能可能不变。() 答案:(1)×(2)×(3)√(4)× 2.思考: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分析古代人“钻木取火”的原理是什么? 提示:“钻木取火”即人对木头做功,使木头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当温度达到木头的着火点时,木头便开始燃烧,即利用做功的方式改变木头的内能。 1.

内能是由系统的状态决定的,状态确定,系统的内能也随之确定。要使系统的内能发生变化,可以通过热传递或做功两种方式来完成。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的特征物理量,和功一样,热量只是反映物体在状态变化过程中所迁移的能量,是用来衡量物体内能变化的。有过程,才有变化,离开过程则毫无意义。就某一状态而言,只有“内能”,不能谈到“热量”或“功”。 (1)内能是状态量,热量、功是过程量。 (2)热量、功、内能本质是不同的。 1.物体的内能增加了20 J,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定是外界对物体做了20 J的功 B.一定是物体吸收了20 J的热量 C.一定是物体分子动能增加了20 J D.物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可能不变 解析:选D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物体内能改变20 J,其方式是不确定的,因此A、B错误;物体内能包括所有分子的平均动能和分子势能,内能由分子数、分子平均动能、分子势能三者决定,故C错误。 1. (1)对ΔU=Q+W的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将单纯的绝热过程和单纯的热传递过程中内能改变的定量表述推广到一般情况,既有做功又有热传递的过程,其中ΔU表示内能改变的数量,W表示做功的数量,Q表示外界与物体间传递的热量。 (2)与热力学第一定律相对应的符号法则:

第四章第2节光合作用教案

第四章第2节光合作用 一、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在地球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在初中生命科学中学习过光合作用,以此为基础作更深入的研究,探究光合作用过程中重要的物质变化以及物质变化过程中的能量转换。本节内容包括“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叶绿体及其色素”“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实验)”等。 通过介绍历史上科学家进行的几个重要的实验,简要再现了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赫尔蒙特的柳树实验是学生已知的(初中教材中已讲),这个简单但有严密逻辑思维的实验告诉人们,植物增重的物质不完全来自土壤(排除法);接着几个经典例子串联在一起,逐步推出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和总化学反应式。在强调科学思维方法的同时,也显示了科学家的科学精神——英格豪斯经过500多次重复实验,确定了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生命科学发展离不开其他学科的支持:“知道空气的成分后,科学家才明白光合作用放出的是氧气,吸收的是二氧化碳。” “叶片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点明了光合作用的场所,通过对叶绿体结构和光合色素分布功能的学习,逐步展现了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性,同时为光合作用过程的学习做知识的铺垫。 关于光合作用的过程,学生没有有机化学的基础,要理解复杂的生化反应很难,讲解时抓住以下几点:1、结构适应功能。基粒类囊体膜上有色素吸收光能,是光反应场所。基质中酶与暗反应有关,是暗反应场所。2、叶绿素在光反应中的作用。3、水参与光反应。4、二氧化碳参与暗反应。5、光反应和暗反应的物质和能量联系。6、光合过程中能量传递。7、光合过程中物质转变。采用比喻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采用比较、联系等方法帮助学生记忆。 关于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在分析光合作用强度后,通过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做环境因素如何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探究实验来认识这个问题。 二、课题:第四章第2节光合作用 三、课时安排:4课时。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简述光合作用研究简史所体现的科学进步与内在逻辑。 能描述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的结构。 能借助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说明光合作用的物质变化与能量转换过程。 能分析外界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并提出合理的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有效措施。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探究和交流讨论的学习过程,认识光合作用的过程与实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感悟许多科学家专注于科学探索的精神,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探究技能,体验科学创意的美妙。 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续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意见中的合理部分,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激发学习兴趣,关注身边的事,学会从观察中发现问题。 通过学习光合作用基础知识与相关的实验,体验生物体内各种生理活动及生化反应对于生物体的重要意义。 通过对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分析,初步建立限制因素与主要矛盾的对应哲学观念。

第四章第二节

第四章第二节基础夯实 1.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渗透了研究问题的多种科学方法: (1)实验环境的等效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条件设计的科学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原理的简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当小车质量M车?m沙时,细绳对小车的拉力大小近似等于沙及桶的总重力m沙g; (4)实验数据处理的科学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由a-M车图象转化为a- 1 M车 图象,所用的科学方法:_____。 (以上各题均选填“理想实验法”、“图象法”、“平衡摩擦力法”、“化曲为直法”、“控制变量法”或“近似法”) 2.如图所示是某同学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时,已接通电源正要释放纸带时的情况,请你指出该同学的五个差错; (1)电源________;(2)电磁打点计时器位置________;(3)滑轮位置________; (4)小车位置________;(5)长木板__________________。 3.(吉林市普通中学12~13学年高一上学期 期末)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 中,采用如题中图所示的装置。 (1)实验中,长木板不是直接放在水平实验台 上,而是把后端略微垫高,这样做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探究加速度与相关因素的关系,实验中用到了控制变量法。在保持拉力F=5N 不变时,某同学根据测出的数据,画出图线如右图。但该同学未标注横坐标所对应的量及其单位,请你将它补上,该量应是 ________。由该图线得到的实验结论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福州八县一中12~13学年高 一上期期末)某兴趣小组要探究物体的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他们在实验室组装了一套如图所示的装置。图中小车的总质量用M表示,钩 码的总质量用m表示。要顺利完成该实验,则: (1)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刻度尺、________。 (2)为使小车所受合外力约等于钩码所受的总重 力,应满足的条件有()

第四章第二节

第二节系统结构模型化技术 一、系统结构模型化基础 (一)结构分析的概念和意义 任何系统都是由两个以上有机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与结构的整体。结构即组成系统诸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包括现代企业在内的大规模复杂系统具有要素及其层次众多、结构复杂和社会性突出等特点。在研究和解决这类系统问题时,往往要通过建立系统的结构模型,进行系统的结构分析,以求得对问题全面和本质的认识。 结构模型是定性表示系统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着的本质上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和关联情况的模型。结构模型化即建立系统结构模型的过程。该过程注重表现系统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性质,是系统认识、准确把握复杂问题,并对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阶层性是大规模复杂系统的基本特性,在结构模型化过程中,对递阶结构的研究是一项重要工作。 结构分析是一个实现系统结构模型化并加以解释的过程。其具体内容包括:对系统目的--功能的认识;系统构成要素的选取;对要素间的联系及其层次关系的分析;系统整体结构的确定及其解释。系统结构模型化是结构分析的基本内容。 结构分析是系统分析的重要内容,是系统优化分析、设计与管理的基础。尤其是在分析与解决社会经济系统问题时,对系统结构的正确认识与描述更具有数学模型和定量分析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二)系统结构的基本表达方式 系统的要素及其关系形成系统的特定结构。在通常情况下,可采用集合、有向图和矩阵等三种相互对应的方式来表达系统的某种结构。 1、系统结构的集合表达 设系统由n(n≥2)个要素(S1,S2,…,Sn)所组成,其集合为S,则有: S={S1,S2,…,Sn} 系统的诸多要素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并且一般都是以两个要素之间的二元关系为基础的。所谓二元关系是根据系统的性质和研究的目的所约定的一种需要讨论的、存在于系统中的两个要素(Si、Sj)之间的关系Rij(简记为R)。通常有影响关系、因果关系、包含关系、隶属关系以及各种可以比较的关系(如大小、先后、

第四章第2节练习题

第四章第2节练习题(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一.选择题 1.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是() A 唾液腺 B 胰腺 C 胃腺D肝脏 2.下列营养物质中,可以不经过消化,在消化道内直接被吸收的是() A无机盐和维生素 B 蛋白质和糖类 C 脂肪和糖类 D 脂肪和蛋白质 3.被胆汁促进消化的物质是() A 淀粉B脂肪 C 蛋白质 D 维生素 4.饭后不能立即从事剧烈的体育运动,是因为() A对消化有抑制作用 B 会使平滑肌疲劳 C 影响小肠的吸收 D 会患肝炎 5.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转变成() A 脂肪酸B氨基酸 C 葡萄糖 D 甘油 6.位于腹腔右上部的器官是() A 胃 B 盲肠C肝脏 D 心脏 7.小肠绒毛不能直接吸收的营养物质是() A 氨基酸 B 麦芽糖 C 维生素D脂肪酸 8.肝脏有病的人,应少吃的食物是() A 蔬菜 B 饭 C 瘦肉D油煎蛋 9.人体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是() A 小肠 B 大肠 C 胃 D 口腔 10.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是() A 蛋白质B糖类 C 脂肪 D 维生素 11.下列中哪项不是物理性消化() A 牙齿咀嚼 B 舌的搅拌 C 胃肠蠕动D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 12.蛋白质消化的最终产物是() A 尿素 B 葡萄糖 C 脂肪酸D氨基酸 13.血液流入小肠壁前与流出小肠壁后相比,所含成分的特点是() A 氧增加了,养料增加了B氧减少了,养料增加了 C 氧增加了,养料减少了 D 氧减少了,养料减少了 14.试管内有一些植物油,加入配制的消化液,充分振荡后,置入37℃的温水中,一段时间后植物油不见了,配制的消化液最合理的一组是() A 唾液、胃液、肠液 B 胃液、胆汁C胰液、肠液、胆汁 D 肠液、胰液 15.小K是一位小肠严重吸收不良的病人,私人诊所医生采取静脉输入全营养液的方法为他提供营养,但是小K还是死了,专家们鉴定认为是全营养液出了问题,你认为是因为含有了下列哪种成分而导致小K死亡的() A蛋白质 B 葡萄糖 C 无机盐和维生素 D 氨基酸 16.位于消化道外,有导管的消化腺有() A唾液腺、肝脏、胰腺 B 肠腺、胰腺、胃腺 C 唾液腺、胃腺、肝脏 D 肝脏、胰腺、肠腺 17.下列哪项不是小肠结构与消化机能相适应的特点() A 小肠长约5—6米 B 粘膜表面有许多皱襞和小肠绒毛 C小肠绒毛中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D 小肠壁内有肠腺 18.由消化道壁吸收的营养物质,首先进入的是() A循环系统 B 消化系统 C 呼吸系统 D 运动系统 19.肥肉在人体内消化后的终产物是() A 二氧化碳和水 B 二氧化碳、水和尿素 C 脂肪D甘油和脂肪酸 20.下列哪种消化液对蛋白质食物的消化不起作用?() A.唾液B.胃液C.胰液D.肠液

第4章 第2节

第2节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 一、主动运输 1.概念 物质逆浓度梯度进行跨膜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作主动运输(如图所示)。

2.特点 (1)逆浓度梯度运输。 (2)需要能量。 (3)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3.实例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对Na+、K+、葡萄糖、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吸收,是通过主动运输进行的。 4.意义 通过主动运输来选择吸收所需要的物质,排出代谢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从而保证细胞和个体生命活动的需要。 (1)氧气浓度的高低对细胞逆浓度梯度吸收物质不造成影响() (2)温度影响主动运输的速率,也影响被动运输的速率() (3)主动运输过程中载体蛋白的空间结构不发生改变()

答案 (1)× (2)√ (3)× 1.从主动运输的条件角度分析,与主动运输有直接关系的细胞器有哪些? 提示 线粒体(提供能量),核糖体(载体蛋白的合成场所)。 2.植物生长需从土壤中吸收大量无机盐。请解释在农业生产中为什么要给作物松土? 提示 松土可以增加土壤中O 2含量,促进植物根的有氧呼吸,有利于植物吸收无机盐离子。 二、胞吞与胞吐 1.胞吞与胞吐 (1)过程 ①胞吞:大分子物质―――――――→与膜上蛋白质结合细胞膜内陷、分离 囊泡→包裹大分子物质进入细胞内部。 ②胞吐:大分子物质――→细胞内囊泡―――――→与细胞膜融合大分子物质排出细胞。 (2)特点:需消耗能量;需膜上蛋白质的参与;与细胞膜上磷脂双分子层的流动性有关;存在

细胞膜的分离与融合现象。 (3)实例 ①胞吞:变形虫吞噬单细胞生物等食物;人体白细胞吞噬细菌、异物等。 ②胞吐:消化腺细胞分泌消化酶;免疫细胞分泌抗体;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等。 (4)意义:为多糖、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进出细胞提供了通道。 方法技巧 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判断方法

第四章第二节毛概复习资料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第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和积极性。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党带领人民群众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建设中 取得了重大成就,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经艰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在探索中形成的一些正确和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尤其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中,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培养了一大批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为在新时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汲取了苏联模式的经验教训,根据自己的实际形成了许多独创性的成果,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探索成果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各国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独立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不仅丰富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而且为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经验。

2020人教版地理必修二 第4章 第2节

第四章第二节 基础巩固 一、单项选择题 (2019·模拟题)非洲的马达加斯加(约12°S-26°S)于1991年开设免税工业区,吸引国际投资,产业以纺织、普通服装制造为主。1997年,我国某羊绒企业在该免税工业区投资办厂,生产羊绒衫等纺织品,产品直接面向欧美市场。当时欧美对进口我国的羊绒衫等纺织产品设置配额,而对产自非洲的同类产品没有此限制。据此完成下面1~3题。 1.除政策优惠外,马达加斯加吸引国际纺织、服装类企业来投资办厂的主导因素是(B) A.交通B.劳动力 C.资源D.技术 2.导致马达加斯加对羊绒衫几乎没有市场需求的主要因素是(D) A.居民收入B.文化传统 C.国家政策D.气候 3.当时,我国该羊绒企业在马达加斯加兴办工厂,主要目的是(A) A.增加产品销量B.接近消费市场 C.提高设计水平D.增加当地就业 【解析】第1题,纺织、普通服装制造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非洲马达加斯加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交通通达度较差,加上岛屿面积不大,纺织和服装的原料相对较少,但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吸引国际企业来此投资办厂。第2题,根据马达加斯加的纬度(约12°S-26°S)判断,马达加斯加位于低纬度,终年气温较高,所以当地对羊绒衫市场需求很小。第3题,由材料可知,当时欧美对进口我国的羊绒衫等纺织产品设置配额,而对产自非洲的同类产品没有此限制,因此我国该羊绒企业在马达加斯加兴办工厂,产品销往欧美没有了配额限制,所以会增加产品销量。 我国自主研发的大飞机C919于2017年5月5日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首飞成功。读“C919飞机主要部件来源示意图”,回答4~5题。

4.C919飞机发动机从美、法两国采购,是因为两国(C) A.信息网络便捷B.采购价格低 C.技术先进D.交通便利 5.C919飞机主要部件生产企业之间的组织与联系分别属于(B) A.工业集聚空间联系B.工业分散生产联系 C.工业集聚信息联系D.工业分散空间联系 【解析】第4题,C919飞机发动机技术含量较高,而美、法两国技术水平高,掌握发动机的先进技术,故发动机从美、法两国采购。第5题,C919飞机主要部件生产分布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企业之间的组织属于工业分散,企业间的联系属于生产联系。 (2019·全国卷Ⅰ)20世纪80年代开始,长江三角洲地区某县村办企业涌现,形成“村村冒烟”现象。2016年该县开始实施村集体经济“抱团飞地”发展模式:由县、镇统筹,整合腾退的村办企业建设用地指标和补贴资金,各村以股份合作形式(抱团)在发展条件优越的城镇(飞地)联合建设创新创业中心,并建立保证各村收益的机制。据此完成6~8题。 6.“村村冒烟”主要指的是当时该县村办企业(B) A.燃料来源分散B.空间布局分散 C.原料来源分散D.产品市场分散 7.实施“抱团飞地”发展模式,可以(D) ①弥补劳动力不足②缓解建设用地紧张③提升基础教育水平④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②④ 8.“抱团飞地”发展模式,主要体现了(A) A.城乡统筹创新B.生活方式创新 C.农业发展创新D.科学技术创新 【解析】第6题,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工业化,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村村冒烟”现象指的是每一个村都发展自己的村办企业,体现出当时该县村办企业在空间上布局较为分散,故选项B正确。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能源和矿产资源匮乏,企业用于生产的燃料和原料多需要从其他地区运入,因此该区域工业生产的燃料和原料来源较

第四章第二节

第四章 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二节 资源综合利用 环境保护 班级 姓名 学号 得分 (考试时间:45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总分 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1. 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下列行为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是 A.设计绿色化工工艺,提高原子利用率 B.推广“低碳经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C.开发可再生能源,合理使用化石燃料,提高能源利用率 D .推进小煤矿、小火力电站的兴建,促进地方经济的快进和发展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煤的主要成分是炭,故叫做煤炭 B.石油分馏得到的汽油、煤油、柴油等都有固定的熔沸点 C .石油炼制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轻质油和重要化工原料(乙烯、丙烯等) D.天然气和沼气的主要成分是乙烯,它们都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3. 欲从溴水中萃取溴,下列物质可作为萃取剂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 .①④ 4. 下列过程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煤的气化 B.煤的液化 C.煤的干馏 D .石油的分馏 5. 下列物质一定属于纯净物的是 A .苯 B .聚乙烯 C .汽油 D .C 5H 10 6.“煤制油”的关键技术是煤的气化,而目前煤的气化主要是煤中的碳和水蒸气的反应:C(s)+H 2O(g)=====高温 CO(g)+H 2(g),该反应是吸热反应,反应所需能量是由间歇进行的碳的燃烧(氧气用空气代替)来提供的:C +O 2=====点燃 CO 2,下面关于该过程的说法不. 正确的是

第4章 第2节 真题

第四章第二节 1.(2009·6月浙江会考)同学们看了陈晓丽同学的儿童自行车设计方案,指出方案中链轮、链条裸露在外的设计违反了相关的技术规范。陈晓丽出现这样的设计失误,是因为() A.没有进行问卷调查B.没有进行模型制作 C.没有进行技术试验D.没有明确童车的设计要求 (2010·6月浙江会考)王凯同学在学校浴室洗澡时,发现不开启冷水阀就可以打开热水阀,这易造成洗澡者烫伤。请回答2~3题 2.为了解决问题,他在明确了问题的内容后,进一步需要明确的是() A.具体的试验方法B.问题的价值 C.产品的方案构思D.设计产品的具体制作方案 3.他有以下四种解决问题的设想,不合理的是() A.采用先打开冷水阀,然后才能打开热水阀的方法 B.热水阀上方安装一个水温显示器 C.设计自动调和成温水的阀门 D.减小水管出水量,开启热水阀门也不足以对人产生伤害 4.(2011·6月浙江会考)汽车行驶过程中,如果发生剧烈撞击,安全气囊能自动打开,保护车内乘员。下列对安全气囊提出的设计要求,不恰当的是() A.灵敏度高,一有震动就打开B.气囊内的气体不可燃 C.打开时不能爆炸D.打开时不能伤害乘员 (2012·6月)某设计师查阅相关数据后,发现火灾中大多数人死亡的原因是吸入毒性气体。于是他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消防装置,由简易灭火器和防毒面具组成,既能灭火又能保护使用者。请回答5~6题。 5.该设计师发现问题的途径是() A.观察日常生活B.科学实验 C.技术试验D.收集和分析信息 6.在设计过程中需明确解决问题受到的限制,下列不属于该装置设计限制因素的是()

A.灭火器的技术规范B.火灾发生的原因 C.制作成本D.设计者的设计能力 7.(2014·3月浙江高考)在寒冷的冬天,人们往往紧闭门窗来保持室内的温度,小黄同学发现这种方式会使室内二氧化碳含量升高,空气质量下降,不利于人的健康。小黄同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计划设计一个自动换气装置,受到了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以下不属于限制条件的是() A.设计与制作该装置的资金B.小黄设计装置的能力 C.换气装置的技术要求D.门窗的数量 答案: 1~7DBDAD BD

第4章 第2节

1.借助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膜,可以看到两条暗带中间夹着一条明带,那么关于这两条暗带和一条明带的化学成分的说法最准确的是() A.两条暗带的成分是蛋白质,明带的成分是磷脂 B.明带的成分是蛋白质,两条暗带的成分是磷脂 C.两条暗带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明带的主要成分是磷脂 D.明带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两条暗带的主要成分是磷脂 答案 C 解析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看上去是暗—明—暗。 2.罗伯特森的关于生物膜模型的构建: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亮层是脂质分子,两边暗层是蛋白质分子。这一观点的局限性最主要在于() A.不能解释生物膜的化学组成 B.不能解释生物膜成分的相似性 C.不能解释脂质类物质较容易跨膜运输 D.不能解释变形虫的变形运动 答案 D 解析罗伯特森构建的模型是静态刚性的,而变形虫的变形体现了膜是动态的。 3.动物细胞表面有一种物质,就好比是细胞与细胞之间或者细胞与其他大分子之间互相联络用的文字或语言,这种物质是() A.磷脂 B.糖脂 C.糖蛋白 D.蛋白质 答案 C 解析糖蛋白具有细胞识别作用。 4.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脂溶性物质能够优先通过细胞膜,并且细胞膜会被溶解脂质的溶剂溶解,也会被蛋白酶水解,这些事实说明了组成细胞膜的物质中有() A.糖类和脂质 B.糖类和蛋白质 C.蛋白质和脂质 D.蛋白质和核酸 答案 C 解析根据“相似相溶”原理以及酶具有专一性的特性,得知细胞膜中含有脂质和蛋白质,C正确。 5.异体器官移植手术往往很难成功,最大的障碍就是异体细胞间的排斥,这主要是由于细胞膜具有识别作用,这种生理功能的结构基础是()

人教版物理必修一试题第四章第2节

(精心整理,诚意制作) 第2节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1.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快慢,也就是物体__________的大小,与物体的______ __有关,还与物体____________有关.物体的质量一定时,受力越大,其加速度就________;物体的受力一定时,质量越小,加速度就________. 2.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定量关系时,应保持物体________不变,测量物体在____ ________的加速度;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时,应保持物体________不变,测量不同质量的物体在____________的加速度,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______法. 3.测量物体的加速度可以用刻度尺测量________,并用秒表测量________,由公式____________算出.也可以在运动物体上安装一条通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根据____________来测量加速度. 4.在该探究实验中,我们猜想物体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力成________,与质量成________,然后根据实验数据作出________图象和________图象,都应是过原点的直线. 5.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备有下列器材: A.打点计时器B.天平(附带砝码) C.低压交流电源D.小盘、砝码E.导线、细绳F.小车G.一端带有滑轮的长木板H.夹子 其中,还缺少的器材是________________. 6.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研究作用力一定,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的结论时,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平衡摩擦力时,应将放有重物的小盘用细绳通过定滑轮系在小车上 B.每次改变小车质量时,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 C.实验时,先放开小车,再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 D.在小车中增减砝码,应使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远大于小盘和重物的总质量7.如果a-F的图象是通过坐标原点的一条直线,说明物体的加速度a与施加在 物体上的力是________关系;如果a-1 m 的图象是通过坐标原点的一条直线,说明物体的加速度a与物体的质量是______ __关系. 【概念规律练】 知识点一实验的操作 1.在采用如图1所示的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时,按实验要求安装好器材后,应按一定的步骤进行实验,下列给出供选择的操作步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