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第二节

第四章第二节

第四章第二节
第四章第二节

第四章 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二节 资源综合利用 环境保护

班级 姓名 学号 得分 (考试时间:45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总分

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1. 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下列行为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是

A.设计绿色化工工艺,提高原子利用率

B.推广“低碳经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C.开发可再生能源,合理使用化石燃料,提高能源利用率 D .推进小煤矿、小火力电站的兴建,促进地方经济的快进和发展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煤的主要成分是炭,故叫做煤炭

B.石油分馏得到的汽油、煤油、柴油等都有固定的熔沸点

C .石油炼制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轻质油和重要化工原料(乙烯、丙烯等) D.天然气和沼气的主要成分是乙烯,它们都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3. 欲从溴水中萃取溴,下列物质可作为萃取剂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 .①④ 4. 下列过程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煤的气化

B.煤的液化

C.煤的干馏 D .石油的分馏 5. 下列物质一定属于纯净物的是

A .苯

B .聚乙烯

C .汽油

D .C 5H 10

6.“煤制油”的关键技术是煤的气化,而目前煤的气化主要是煤中的碳和水蒸气的反应:C(s)+H 2O(g)=====高温

CO(g)+H 2(g),该反应是吸热反应,反应所需能量是由间歇进行的碳的燃烧(氧气用空气代替)来提供的:C +O 2=====点燃

CO 2,下面关于该过程的说法不.

正确的是

A .煤的气化可以减少煤直接燃烧对环境造成的粉尘污染

B .第一个反应需要吸热,所以煤的气化从能量角度来看,得不偿失

C .煤气化后作为燃料,燃烧充分,热利用率高

D .上述两个反应后的混合气体中除去CO 、CO 2后主要就是合成氨的两种原料气 7. 以下反应最符合绿色化学原子经济性要求的是

①CH 3CH 3+Cl 2――→光

CH 3CH 2Cl+HCl ; ②乙烯聚合为聚乙烯高分子材料; ③苯和硝酸反应制备硝基苯; ④

A .②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8. 某高分子化合物含有如下结构片段,对此结构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它是加聚反应的产物 B .合成它的小分子是CH 3CH 2COOCH 3 C.单体是CH 2=CHCOOCH 3

D.链节是

9. 下图是实验室模拟煤的干馏的实验装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示实验中发生了化学变化

B .实验后水溶液的pH>7,溶液Y 是黑色黏稠的煤焦油,上层X 是粗苯等

C .气体Z 易燃,可以还原氧化铜

D .液体Y 是一种纯净物

10. “绿色化学”是21世纪化学发展的主导方向。“绿色化学”要求从根本上消除污染,它包括“原料的绿色化”、“反应的绿色化”、“产物的绿色化”等内容。其中“化学反应的绿色化”要求反应物中所有的原子完全被利用且全部转入期望的产品中。下列符合“化学反应的绿色化”的是

A .SO 2+2NH 3+H 2O===(NH 4)2SO 3

B .NO 2+NO +2NaOH===2NaNO 2+H 2O

C .Cu +2H 2SO 4(浓)=====△

CuSO 4+SO 2↑+2H 2O D .CuO +H 2SO 4(稀)===CuSO 4+H 2O

二、填空题(共34分)

11.(10分)把下列各物质的制取、加工方法或反应类型的序号填写在各题后的横线上:

①煤的干馏②煤的气化③分馏④石油的分馏⑤催化裂化

(1)煤→焦炭:。

(2)煤焦油→苯:。

(3)石蜡→汽油:。

(4)煤→水煤气:。

(5)石油→汽油、煤油、柴油:。

12.(12分)已知A、B、F是家庭中常见的有机物,E是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F是一种常见的高分子材料。根据下面转化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⑥、操作⑦的名称分别为:、。

(2)下列物质中沸点最高的是________。

A.汽油B.煤油C.柴油D.重油

(3)在①~⑤中属于酯化反应的是________;原子利用率为100%的反应是________。

(填序号)

(4)写出的结构简式:,B的官能团名称:。

(5)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

④。

⑤,反应类型为。

(6)作为家庭中常见的物质F,它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同时也给我们造成了环境污染,这种环境污染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12分)根据下图所示煤的干馏实验,完成下列问题:

得分评卷人

(1)指出图中各仪器的名称:a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c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d中液体可通过_________________方法使其中的重要成分分离出来。

(3)e处点燃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___,火焰是_________________色。

得分评卷人

三、计算题(共6分)

14.(6分)1mol某链烃A,在一定条件下完全分解(裂解)成1mol烷烃B和1mol烯烃C,生成的混合气体对氢气的相对密度为14.5。通过计算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链烃A可能的结构简式和名称(可以不填满或增加表格):

链烃A的

结构简式

名称

(2)烷烃B和烯烃C可能各是什么?

名称

烷烃B

烯烃C

(3)如果要求1molB完全燃烧时需要的氧气的物质的量是整数,则C发生聚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第四章第二节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D D A B A B D A

二、填空题(共34分)

11.(毎空2分,共10分)

①③⑤②④

12. (毎空1分,共12分)

(1)分馏裂解(2)D (3)①④⑤(4)CH3COOH 羟基

(5) ①CH3COOH + CH3CH2OH 催化剂

加热

CH3COOCH2CH3 + H2O

④CH2=CH2 + H2O 催化剂

CH3CH2OH

⑤加聚反应(或聚合反应)

(6)白色污染

13. (毎空2分,共12分)

(1)酒精喷灯U形管(2)冷却分馏(3)焦炉气淡蓝

三、计算题(共6分)

14.(6分)

(1)

链烃A的

结构简式

CH3CH2CH2CH3

名称正丁烷异丁烷(2)

名称

烷烃B 甲烷乙烷

烯烃C 丙烯乙烯(3)(2分)

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四章 第二节 土地资源与农业教案 中图版

《第二节土地资源与农业》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土地类型及其特点:知道我国耕地、草地、林地的分布。 2.使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在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 3.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的意义,从而使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教学重点 耕地、草地、林地的分布与“十分珍惜每一寸土地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 土地资源利用中产生的问题及对策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方法 直观法、讨论法与谈话法。 教学媒体 中国地形挂图,投影片“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百分比”图、“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草原自东向西的变化”、“水土流失与小草的哀求”漫画、及“三北防护林的分布”图。三大林区的录像。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教师提问:我国有哪些主要的自然资源?可更新的自然资源有哪些?我们脚下的土地属于什么资源?它可更新吗? 学生回答问题略。 【板书】第二节土地资源与农业 一、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教师讲解】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知道“土地是人类生存的空间和活动的场所”、是“重要的自然资源”。那么我国的土地资源状况又如何哪? 【承转】我们了解了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知道了我国土地资源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那么我国的耕地、林地和草地又是如何分布的呢? 【教师引导】现在请同学们看“中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思考以下问题: (1)我国的耕地在干湿地区的划分上是如何分布的?在地形上又是如何分布的?在作物的品种上南北方有什么区别? (2)我国的草原在干湿地区的划分上是如何分布的?在地形上又是如何分布的?草原自东向西是如何变化的? (3)我国的林地在干湿地区的划分上是如何分布的?在地形上又是如何分布的?在林地的品种上有什么区别?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四章第五章测试题

高二生物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80分) 1.一条多肽链中有1000个氨基酸,则作为合成多肽链的信使RNA分子和用来转录该信使RNA分子的基因中,分别至少要有碱基多少个( ) A.1000和2000 B.2000和4000 C.3000和3000 D.3000和6000 2.细胞内与遗传有关的物质,从复杂到简单的结构层次是 () A.DNA→染色体→脱氧核苷酸→基因 B.染色体→脱氧核苷酸→DNA→基因 C.DNA→染色体→基因→脱氧核苷酸 D.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3.下列哪一组物质是RNA的组成成分() A.脱氧核糖、核酸和磷酸 B.脱氧核糖、碱基和磷酸 C.核糖、碱基和磷酸 D.核糖、嘧啶和核酸 4.DNA转录形成的mRNA从细胞核中出来进入细胞质中,穿过磷脂双分子层 () A.6层 B.4层 C.2层 D.0层 5.某基因中含有1200个碱基对,则由它控制合成的含有两条肽链的蛋白质分子中最多含有肽键的个数是() A.198个 B.398个 C.400个 D.798个 6.在下列细胞结构中,有可能发生碱基配对行为的一组是() A.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中心体 B.细胞核、核糖体、中心体、线粒体 C.线粒体、叶绿体、细胞核、高尔基体D.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7.有丝分裂间期由于某种原因DNA复制中途停止,使一条染色体上的DNA分子缺少若干基因,这属于 ( ) A.基因突变 B.染色体变异 C.基因重组 D.基因的自由组合 8.若一对夫妇所生的子女中,性状上差异甚多,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于()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环境影响 D.染色体变异9.DNA分子模板链上的碱基序列携带的遗传信息最终翻译的氨基酸如下表,则 A.赖氨酸 B.丙氨酸 C.半胱氨酸 D.苏氨酸 10、下列各细胞结构中,可能存在碱基互补配对现象的有() ①染色体②中心体③纺锤体④核糖体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如图所示,给以适宜的条件各试管均有产物生成,则能生成DNA的试管是()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四章

第四章 基因的表达 ★第一节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一、RNA 的结构: 1、组成元素:C 、H 、O 、N 、P 2、基本单位:核糖 核苷酸( 4种) 3、结构:一般为单链 的比较比较项目 DNA RNA 基本单位 脱氧核糖核苷酸 核糖核苷酸 五碳糖 脱氧核糖 核糖 含氮碱基 A T G C A U G C 结构 多为双链 多为单链 主要存在部位 细胞核 细胞质 产生途径 DNA 复制、逆转录 转录、RNA 复制 二、RNA 分类 1.信使RNA (mRNA ):转录遗传信息,翻译的模板 2.转运RNA (tRNA ):运输特定氨基酸 3.核糖体RNA (rRNA ):核糖体的组成成分 三、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 片段。主要在染色体上 1、转录: (1)概念:在细胞核中,以DNA 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 的过程。 (2)场所:主要在细胞核中 (注:叶绿体、线粒体也有转录) (3)过程:①解旋;②配对;③连接;④释放(具体看书P 63页) (4)条件:模板:DNA 的一条链(模板链) 原料:4种核糖核苷酸 能量:ATP 酶:解旋酶、RNA 聚合酶等 (5)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 —U 、T —A 、G —C 、C —G ) mRNA rRNA tRNA

假设以b链为模板,则转录出的RNA碱基排列为 (6)产物:信使RNA(mRNA)、核糖体RNA(rRNA)、转运RNA(tRNA)转录与DNA复制的异同 阶段 项目 复制转录 时间细胞有丝分裂的间期 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生长发育的连续过程 进行场所主要细胞核主要细胞核 模板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原料4种脱氧核苷酸4种核糖核苷酸 条件需要特定的酶和ATP需要特定的酶和ATP 过程在酶的作用下,两条扭成螺旋的双链 解开,以解开的每段链为模板,按碱 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T— A、G—C)合成与模板互补的子链; 子链与对应的母链盘绕成双螺旋结构 在细胞核中,以DNA解旋后的一条链为 模板,按照A—U、G—C、T—A、C—G 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mRNA,mRNA 从细胞核进入细胞质中,与核糖体结合 产物两个双链的DNA分子一条单链的mRNA 特点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式复制(每个 子代DNA含一条母链和一条子链) 边解旋边转录;DNA双链分子全保留式 转录(转录后DNA仍保留原来的双链结 构) 遗传信息的 传递方向 亲代DNA 子代DNA DNA mRNA 2、密码子 ①概念:m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决定1个氨基酸。每3个这样的碱基又称为1个密码子. ②特点:专一性、简并性、通用性 ③密码子起始密码:AUG、GUG (64个)终止密码:UAA、UAG、UGA 注: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个,终止密码不编码氨基酸。 3、翻译: (1)概念: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注:叶绿体、线粒体也有翻译) (2)场所:细胞质的核糖体上 mRNA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四章测试题.docx

第 4 章测试题 一、选择题 1.细胞分化是奢侈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下列属于奢侈基因的是() A.血红蛋白基因B.ATP合成酶基因C. DNA解旋酶基因D.核糖体蛋白基因2.下图为真核生物细胞核内转录过程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①链的碱基 A 与②链的碱基 T 互补配对 B. ②是以 4 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的 C.如果③表示酶分子,则它的名称是 DNA聚合酶 D. 转录完成后,②需通过三层生物膜才能与核 糖体结合 3.信使 RNA上决定氨基酸的某个密码子的一个碱基发生替换,则识别该密码子的tRNA及转运的氨基酸发生的变化是() A .tRNA一定改变,氨基酸一定改变C .tRNA一定改变,氨基酸不一定改变 B .tRNA不一定改变,氨基酸不一定改变D . tRNA不一定改变,氨基酸一定改变 4.下列生理过程的组合中,所用原料相同的是() ① DNA分子的复制②RNA的复 制 ③转录④逆转录⑤翻译 A .①与③、②与④ B .②与⑤、①与④ C .①与④、②与③ D .②与④、①与⑤ 5.已知一个蛋白质由两条多肽链组成,连接氨基酸的肽键共有198 个,翻译该蛋白质的mRNA中有 A 和G 共250 个,则转录该mRNA的基因中 C 和T不少于() A.200 个B.400 个C.600 个D.800 个 6.tRNA与mRNA碱基互补配对现象可出现在真核细胞的() A.细胞核中B.核糖体上C.核膜上D.核孔处 7.在生物体内性状的表达一般遵循DNA→RNA→蛋白质的原则,下面是几种与此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在细胞的一生中, DNA一般是不变的, RNA和蛋白质分子是变化的 B.DNA→ RNA是在细胞核中完成的, RNA→蛋白质是在细胞质中完成的 C.在同一个体的不同体细胞中, DNA相同, RNA和蛋白质不一定相同 D.在细胞的一生中, DNA、RNA和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是不变的 8.下列有关生物体内基因与酶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绝大多数酶是基因转录的重要产物 B.酶和基因都是细胞内染色体的组成成分

统计学第四章第三节

第二节离散程度的测度 10天 道森供应公司克拉克批发公司 5 0.5 4 0.4 9 10 11 工作日数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工作日数 集中趋势只是数据分布的一个特征,数据的离中趋势是数据分布的另一个重要特 征。两者是反映总体数据分布特征的一对对立统一的代表值。 一、离散程度指标,又称标志变异指标,标志变动度。 (一)定义 就是总体各项标志值差别大小的程度。 (二)应用 1.主要是评价平均数代表性的依据。平均数的代表性与标志变动度的数值成反 比。 例如:有甲乙两组工人,人数都是5人。每人每日产量: 甲:5 20 45 85 95 乙:48 49 50 51 52 平均数 50 95-590 52-48 4 2.标志变动度可以用来反映社会生产和其他社会经济活动过程的均衡性 或协调性。

标志变动度小,就说明生产或经济活动各阶段变动幅度小,是均衡的协调的,反之,就是不均衡,不协调的。 二、测量标志变动度的主要方法 (一)异众比率——分类数据,顺序数据,数值型数据 1 定义:异众比率,即非众数组的频数占总频数的比率。 2 公式: Vr=(∑fi —fm)/ ∑fi =1—fm/ ∑fi ∑fi变量值的总频数, fm众数组的频数。 3作用:主要用于衡量众数对一组数据的代表程度。 异众比率越大,说明非众数组的频数占总频数的比重越大,众数的代表性就越差;反之,异众比率越小,说明非众数组的频数占总频数的比重越小,众数的代表性越好。 4 适用范围:测定分类数据(也可以是顺序数据,数值型数据)的离散程度 饮料品牌频数 可口可乐 15 旭日升 11 百事可乐 9 汇源果汁 6 露露 9 合计 50 异众比率 解: Vr=(∑fi —fm)/ ∑fi =1—fm/ ∑fi

第四章 第二节~第三节

第二节 影响加速度的因素 第三节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定量关系 [学习目标] 1.学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规律.2.掌握定量探究加速度与物体受到的合外力、物体质量关系的方法.3.了解气垫导轨减小摩擦的原理和光电门及数字计时器在实验中的作用.4.能作出物体运动的a -F 、a -1 m 图象,并会利用图象发现实验规律. 一、影响加速度的因素 1.物体所获得的加速度与物体的受力情况和物体的质量都有关系. 2.加速度的测量:加速度不是一个可以直接测量的量,可通过时间、位移等能直接测量的量去间接地测量加速度.例如,由静止开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可通过测量时间、位移,由位移s =12at 2间接测量加速度a =2s t 2. 3.定性探究影响加速度的因素 (1)实验器材 带有刻度尺的光滑斜面、一辆四轮小车、秒表、弹簧测力计、砝码. (2)实验基本思想——控制变量法. (3)实验过程 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合力的关系(保持车的质量不变) 实验设计: ①如图1所示,将小车从斜面上由静止释放; 图1 ②记下小车的运动时间t ; ③从斜面的刻度尺上读出小车的位移s ; ④由a =2s t 2可求出小车的加速度; ⑤改变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可以改变小车受到的合外力大小,重复上面的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当物体的质量保持不变时,物体受到的合外力逐渐增大,其加速度将逐渐增大;反之,物体受到的合外力逐渐减小,其加速度也逐渐减小.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的关系(保持小车所受合力不变) 实验设计: ①把小车放在斜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沿斜面向上拉小车,使小车保持静止状态,记下弹簧测

高中生物必修二前四章测试题

鄢陵二高高一生物试题 人教版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一章至第四章“基因的表达” 第Ⅰ卷(选择题,满分9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90分) 1、有一基因型为YyRr的个体,其自交后代中YyRr基因型的个体占总数的比值是() A.100% B.1/2 C.1/4 D.9/16 2、孟德尔对遗传定律的探索经历了() A.分析→假设→实验→验证B.假设→实验→结论→验证 C.实验→分析→假设→结论D.实验→假设→验证→结论 3、某玉米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其周围生有其他基因型的玉米植株,子代不可能出现的 基因型是() A.AABB B.AABb C.aaBb D.AaBb 4、人类卵细胞中的染色体均为非同源染色体,其根本原因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A.染色体进行复制B.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C.同源染色体分开D.染色体自由结合 5、密码子存在于……………………………( ) A.DNA B.m RNA C.tRNA D.核糖体 6、转录和翻译的场所分别是…………….( ) A.细胞核细胞核B.细胞质细胞质 C.细胞核细胞质D.细胞质细胞核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一种密码子只能决定一种氨基酸 B.一种转运RNA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 C.信使RNA上三个相邻的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 D.密码子的兼并性对生物的生存和发展是无意义的 8、下列有关色盲遗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母亲正常,父亲色盲,儿子一定色盲B.父亲正常,母亲色盲,儿子不一定色盲C.双亲均正常,儿子有可能色盲D.双亲均正常,女儿有可能色盲 9、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相比,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的特点是() A.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B.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C.只有男性发病D.男女发病率相同 10、人类的某性状总是由父亲直接传给儿子,又从儿子直接传给孙子,该性状是() A.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的B.X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的 C.Y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的D.环境决定的 11、在同一草场,牛吃了草长成牛,羊吃了草长成羊,这是由于牛和羊的…….( ) A.染色体数目不同B.消化能力不同 C.蛋白质结构不同D.不同的DNA控制合成不同的蛋白质 12、可以发生逆转录现象的是下列哪种生物…………. ( ) A.植物B.动物C.病毒D.细菌 13、逆转录过程的发现对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来说是() A.完全否定B.毫无意义C.补充和更加完善D.彻底完善

第四章第二节农业(第二课时)

天下无难事,有志者成之;天下无易事,有恒者得之。 A B C 课题:第二节 农业(第二课时) 课标与教材 课程标准要求: 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讲后两个标题: “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和“走科技强农之路”。通过学习,让学生体验农业发展和分布主要爱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影响,理解因地制宜的重要性;二是让学生通过图文资料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又能激发学生爱国的自豪感,引导学生关注环境,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技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生知道了农业的地区分布,结合前面所学的地形、气候对于因地制宜的观念学生也能理解,但对于走科技强农之路对于学生来说知道,但不甚理解,所以在此多利用课件补充一些相关的知识来引导学生理解科技在发展农业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要求学生通过实例分析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知道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2、举例说明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要求学生通过资料认识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 要作用,树立科技才能兴农的意识。 3、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的影响。要求学生通过本节学习能简单分析各地饮食文化与农业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创新支点的设计: 充分利用实例和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识记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来轻松突破难点,解决重点。 教学评价:在自主学习环节采用即时评价;在探究中应用小组评价;最后利用当堂达标对学生整体评价。 学习方法与媒体:图释导学法、问题探究法 多媒体课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实例分析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知道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2、通过资料认识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作用,树立科技才能兴农的意识。 教学重点: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技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通过资料认识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作用 学法指导:以图释文,培养学生从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材料分析法,培养学生通过相关材料培养学生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 学习过程: 【构建动场】 1、知识链接:目的是温故知新 读我国农业地区分布图,完成下列要求: (1)描绘农业地区东西部的分界线; (2)写出图中ABC 三地的农业发展的主要部门。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四个地区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的图片,问学生能否解释当地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的原因吗?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学习活动一: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自主学习】 通过阅读95-96页文本,理解农业生产受哪些条件的影响? 概念体系 行为动词 行为条件 行为程度

湘教版八年级上教案第四章第一节农业

第一节农业 第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农业概念、农业的五个部门及主要产品。 2.知道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就及其目前存在的问题。 3.运用农作物分布图,掌握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4.明确我国畜牧业的种类,据图初步掌握主要牧区的名称及其优良畜种。 过程与方法 本节教学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讨论、感悟理解农业对于家庭、国家的重要意义,进而阐明农业的重要意义和概念。我国农业的发展,则通过古今对比、中外对比的方式培养学生历史、全面的分析问题的态度,进行学习方法和科学态度的培养。各种农作物和牧区分布,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引导学生联系所学,综合分析专题地图,并设计有趣的课堂活动和讨论来提高学生对概括性比较强的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思维积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充分肯定我国农业巨大的发展成就,丰富爱国情感;通过辩证分析我国农业的发展和地位,培养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通过农产品、牧区的分布,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观。通过商品粮基地、农产品出口基地的教学,引导学生理解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我国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世界上的地位。 2.我国农业的发展和前景。 3.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分布,畜牧业的分布。 教学难点 我国农业各经济成分的分布规律及其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课前准备

课件等。 教学过程 新课导人方案①同学们,你们可知道,我们每天喝的牛奶,吃的米饭、蔬菜、瓜果、鱼肉,穿戴的衣帽,都是由哪一个产业生产的或由哪一个产业提供原料?(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农业。)对,下面我们就开始学习我国的“农业”。 方案②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人说,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以农业发展为本的经济史。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 22%的人口,并且基本解决了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这是举世公认的奇迹。你们知道什么是农业吗?你们又了解多少有关农业的知识呢? 方案③同学们,如果让你一个星期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你会怎样?(学生会有各种回答,只要基本相符,都要肯定。)但是你们是否知道,在非洲,还有不少的居民长期处在饥饿之中,甚至死于饥饿。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农业生产落后,粮食产量低。) 在屏幕上展示出课本中将农业含义分解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 (1)狭义的农业是指什么? (2)广义的农业包括哪些生产部门? (3)农业的五个部门各生产哪些主要产品? 设问;以下活动,哪些属于农业生产活动 A.上山打野兔;B.野外采蘑菇;C.水塘养鱼(答案为C) 让学生齐声朗读“历史悠久的中国农业”这段阅读材料。 提问读了这段文章之后,你对中国农业有什么认识?讲述“我国农业的发展”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问我国农业是在汁么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让学生观看一段旧中国农民逃荒讨米的录像资料,不要很长,一分钟左右。) 2.提问近20多年来,我国主要粮食的产量变化情况如何?(在屏幕上展示“中国稻谷、小麦产量的变化”图,或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的该图。) 3.查找资料,让学生对比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与世界人均占有量。 4.播放录像或展示图片春节前的农贸市场、农民居住的小楼房、农民的新生活等。 小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农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农产品的产量大幅度增长,主要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1%的人口,这是举世公认的奇迹。广大农民不仅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正在向小康水平迈进,一些较发达的农村已达到富裕水平。 承转我们都知道,建国以来,我国的耕地面积没有增加,甚至还有所减少,为什么农产品的产量能大幅度增长呢?(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 提问为什么单位面积产量能大大提高呢?(学生可能有多种回答,只要基本符合,就多加肯定。) 展示“中国农业基础设施的发展”图。然后小结建国以来我国对农业的投人逐步增加,农业生产条件日益改善。此外,生物技术的发展,管理水平的提高,都使我国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 在讲述“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趋于合理”时,可从有关媒体上查找一些具体资料和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形成真实而具体的感受。 承转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播放录像或展示图片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等,让学生自己总结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四章测试题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四章测试题. 第4章测试题 一、选择题

1.细胞分化是奢侈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下列属于奢侈基因的是 ( ) A.血红蛋白基因 B.ATP合成酶基因C.DNA解旋酶基因 D.核糖体蛋白基因2.下图为真核生物细胞核内转录过程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①链的碱基A与②链的碱基T互补配对 B.②是以4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的 C.如果③表示酶分子,则它的名称是DNA聚合酶 D.转录完成后,②需通过三层生物膜才能与核糖体结合 3.信使RNA上决定氨基酸的某个密码子的一个碱基发生替换,则识别该密码子的tRNA 及转运的氨基酸发生的变化是 ( ) 2 A.tRNA一定改变,氨基酸一定改变B.tRNA不一定改变,氨基酸不一定改变 C.tRNA一定改变,氨基酸不一定改变D.tRNA不一

定改变,氨基酸一定改变 4.下列生理过程的组合中,所用原料相同的是 ( ) ①DNA分子的复制②RNA的复制③转录④逆转录⑤翻译 A.①与③、②与④ B.②与⑤、①与④C.①与④、②与③ D.②与④、①与⑤5.已知一个蛋白质由两条多肽链组成,连接氨基酸的肽键共有198个,翻译该蛋白质的mRNA中有A和G共250个,则转录该mRNA

的基因中C和T不少于( ) A.200个 B.400个 C.600个 D.800个 6.tRNA与mRNA碱基互补配对现象可出现在真核细胞的( ) A.细胞核中 B.核糖体上 C.核膜上D.核孔处 7.在生物体内性状的表达一般遵循DNA→RNA→蛋白质的原 3 则,下面是几种与此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在细胞的一生中,DNA一般是不变的,RNA和蛋白质分子是变化的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四章教程文件

第四章基因的表达 第一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一、说教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开篇,是本章学习的基础,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要用2课时。基因是如何表达为性状的?这是本章学习要解决的中心问题。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也可以说是执行者,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包括结构蛋白和功能蛋白)的合成来实现的。本节集中讲述的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的内容,可以说是本章的重点。课程标准中与本节教学相对应的要求是: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概述”是理解水平的要求,即要求学生能够把握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能够与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和扩展等。因此,本节教学不应局限于对转录和翻译过程的单纯描述,而应当让学生理解转录和翻译的物质结构基础以及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要达到理解层次的目标,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观点思考和讨论相关的问题,比如“为什么RNA适于作DNA的信使呢?”需要运用有关DNA和RNA结构的知识,以及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进行分析;“为什么是三个碱基编码一个氨基酸呢?”需要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 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插图多而且复杂。插图包括结构示意图、化学组成区别图、转录过程流程图、翻译过程流程图和一个mRNA分子上的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肽链示意图等。能否处理好教材中的插图,是本节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2、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与难点的确定: 课程标准中与本节教学相对应的要求是: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概述”是理解水平的要求,即要求学生能够把握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能够与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和扩展等。 因此,本节教学不应局限于对转录和翻译过程的单纯描述,而应当让学生理解转录和翻译的物质结构基础以及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能掌握基本的概念和过程,能应用基因(DNA)碱基、RNA碱基和氨基酸的对应关系。因此,确定以下重点与难点: (2)重点: ①了解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中间物质──RNA的基本单位、化学组成和种类,以及它与DNA在组成、结 构、功能和分布等方面的异同; ②理解基因表达的转录和翻译的概念及过程; ③比较转录和翻译的异同; ④认知和区分相关概念:遗传信息、遗传密码、密码子与反密码子; ⑤计算问题:基因(DNA)碱基、RNA碱基和氨基酸的对应关系。 (3)难点: ①理解基因表达的转录和翻译的概念和过程 ②认知和区分相关概念:遗传信息、遗传密码、密码子与反密码子; ③计算问题:基因(DNA)碱基、RNA碱基和氨基酸的对应关系,以图解方法解决。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说明基因与遗传信息的关系。②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 (2)能力目标: ①通过DNA和RNA的对照掌握类比方法及读图能力。②通过RNA的碱基决定氨基酸的学习,掌握 先逻辑推理再经验验证的方法。 ③通过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的学习,建立信息意识,学会从信息角度认识事物。 ④利用课本插图和课件,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提高分析、类比归纳的学习方法。 (3)情感目标:

新编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农业同步测试

第二节农业 一、选择题 1.精准扶贫,园地制宜,适合湘西山区种植的经济作物有 A 柑橘、茶叶 B 荔枝、核桃 C 甘蔗、芒果 D 甜菜、菠萝 2.甲、乙两地分别为我国四大分区中的两处,都出产西瓜。经调查,在西瓜生长季节,甲、乙两地的光照条件和栽培措施基本相同,而7月份的气温和降水情况如下表,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A 甲地所产西瓜更甜 B 甲地最可能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 C 乙地所产西瓜在本地市场狭小 D 甲地主要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3.如图,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适宜发展渔业的是 A 甲地 B 乙地 C 丙地 D 丁地 4.我国种植业主要分布在 A 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的地区 B 西部内陆地区 C 亚热带山地、丘陵、高原地区 D 东部湿润、半湿润的平原地区 5.下列不属于发展农业所需的自然条件的是 A 光 B 热 C 水 D 技术 6.下列著名畜种与牧区搭配正确的是 A 三河牛新疆牧区 B 滩羊青海牧区 C 牦牛西藏牧区 D 细毛羊内蒙古牧区 7.北方地区中主要分布在东北的经济作物是 A 棉花 B 甜菜 C 花生 D 油菜

8.张亮在某超市购物时发现一种水果的产地标签有错误,它是 A 品名:葡萄产地:新疆吐鲁番 B 品名:柑橘产地:江西南昌 C 品名:香蕉产地:辽宁沈阳 D 品名:苹果产地:山东青岛 9.某采购员到下列四地采购农产品,对应正确的是 A 甲——辽宁省——小麦 B 乙——广东省——花生 C 丙——河北省——大米 D 丁——黑龙江省——大豆 10.《晏子春秋·杂下》中有这样一段话:“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 气候 B 土壤 C 地形 D 河流 11.贵州省某喀斯特山区石漠化严重,农民在山上放牧、砍柴、找土种玉米。当地农民反映,山上的土一年比一年薄,一发大水,土全被冲走了,玉米也被冲走了。石头越来越多,最后连玉米也无法种了,生活越来越困难。为改善环境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当地政府应采取的具体措施不包括。 A 禁止过度开荒 B 植树种草,发展经济林木 C 大力发展山坡种植业 D 发展旅游业 12.我国南方与北方的种植制度和种植的农作物有明显的差别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 气候条件 B 地形条件 C 土壤条件 D 水源条件 13.三河马、三河牛的产地是 A 西藏牧区 B 青海牧区 C 内蒙古牧区 D 新疆牧区 14.在某超市的农产品销售处的标签上,产品原产地的标注错误 ..的是 A 蔗糖——广西 B 花生油——山东 C 茶叶——新疆 D 面粉——河北15.下图是三个地区作物熟制和主要农作物结构图,这三个地区是:①东北三省②长 江中下游区③黄河中下游区,下面组合正确的是 A 甲-②,乙-③,丙-① B 甲-①,乙-②, 丙-③ C 甲-①,乙-③,丙-② D 甲-②,乙-①,丙-③ 二、解答题

第四章 中国的主要产业第一节农业一

第四章中国的主要产业 第一节农业(一) 【学习目标】 1、掌握农业的概念,农业的五个部门及其主要产品。 2、了解建国以来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就,我国农业在世界上的地位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掌握我国农产品四大出口基地。 4、掌握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及布。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及布。 难点:我国农业在世界上的地位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主学习】----我自信,我能行 一、让“土地奉献”的产业 要求:阅读教材83页,完成下面问题,比一比谁收获的知识最多。 1、概念:农业是一种直接利用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一种让“”的产业。 2、主要生产部门:农业包括、、、、。 二、中国农业的发展阅读教材84-85页,完成下面问题 1、历史悠久的农业: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国家,最早栽培的国家。 2、我国农业发展较快:当前,我国的、、、、、等农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人均占有量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3、新型农业读85页课内活动完成下列问题 (1)四大出口基地是:、、、等地。 (2)主要农产品有:花奔、、畜禽等。 三、主要农作物的分布阅读教材86页,完成下面问题 1、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和种类 (1)粮食作物以__________、___________、玉米,豆类、薯类为主。 (2)分布:南方属于______ __产区,北方属于_____ __集中产区,玉米,豆类,薯类的分布相对分散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等地,是重要的粮 食产区。在一些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粮食产品率较高的地区,国家建立了商品粮基地。 【合作研究】---我参与,我快乐 1.荔枝生产于中国南部,以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省区栽培较多。“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的时代已尘封于历史的记忆中!即使是生活在我国北方的老百姓,现在 也可以享受到一千多年前唐朝贵妃的“待遇”。从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对农产品 生产和消费影响的角度,议一议发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 2.读课本图4-8、4-9中国北方居民与南方居民的主食有什么不同,跟当地种植的粮食作物 有关。想一想,北方与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各是什么? 3.读课本图4-7,说一说粮食作物中水稻和小麦的分布特点【当堂达标】---我成功,我自豪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地区适合发展外向型农业的是() A、三江平原 B、珠江三角洲 C、松嫩平原 D、成都平原 2、提供水稻、小麦、棉花、大豆等产品的农业生产部门是() A、畜牧业 B、林业 C、种植业 D、渔业 3、在地形陡峭的山区,水土容易流失,这里适宜发展() A、种植业 B、林业 C、牧业 D、渔业 4、下列行为符合“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是() A、围湖造田 B、毁林开荒 C、退耕还林 D、开荒草原、种植粮食 5、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是()A、农业B、工业 C、商业D、交通运输业 6、我国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农产品是() A、棉花、油菜子、花生 B、水果、玉米、稻米 C、大豆、小麦、肉类 D、粮良、小麦、玉米 10、我国北方居民的主食是() A、面食B、大米C、奶酪D、肉类 【巩固拓展】 1、读图,回答下列各题:副业、渔业、林 果业分别在甲、乙、丙三地何处发展较为合 理,试述其理由(1)甲地应发展业, 理由是; (2)乙地应发展业, 理由是; (3)丙地应发展业, 理由是; 2、读图,完成相关练习。请把A三江原平, B松嫩平原,C洞庭湖平原,D鄱阳湖平原, E成都平原这 G江汉平原6个粮食集中产区的 序号填注图中阴影中。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四章基因的表达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四章基因的表达 一、基因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性状,将这一过程称为基因的表达。 二、 RNA 1、元素组成:C、 H、O、 N、 P 2、基本单位: 4 种核糖核苷酸 3、含氮碱基种类: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尿嘧啶(U) 4、种类:①信使 RNA( mRNA):蛋白质的合成模板 ②转运 RNA( tRNA):识别并转运氨基酸【右图为tRNA 结构图】 ③核糖体RNA( rRNA):核糖体的组成成分 (注: tRNA 中的碱基不止反密码子的三个碱基) 5、与DNA的区别:①五碳糖的不同,DNA是脱氧核糖,RNA是核糖 ②含氮碱基的不同,DNA中特有胸腺嘧啶( T),RNA中特有尿嘧啶( U) 三、遗传信息的转录 1、定义:以DNA 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 的过程,叫做转录。 2、转录过程: (1)解旋:在 RNA聚合酶作用下, DNA双链解开, DNA双链的碱基暴露。 (2)配对:①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②以解开的 DNA双链中的一条链为模板; ③以游离的 4 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 ④游离的核糖核苷酸随机地与 DNA链上的碱基碰撞,互补时,两者以氢键结合 (3)连接:在RNA聚合酶作用下,新结合的核糖核苷酸连接到正在合成的mRNA分子上。 (4)释放:合成的mRNA从 DNA链上释放, DNA双链恢复。 3、转录不一定发生在细胞核中,也可以在叶绿体、线粒体中 4、转录的产物不一定是mRNA,还有 tRNA、 rRNA,但只有 mRNA携带遗传信息。

四、遗传信息的翻译 1、定义: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 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叫做翻译。 2、场所:核糖体 3、原料: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 4、运输工具:tRNA 5、模板:mRNA 6、能量供应:由 ATP供能,有酶的参与 7、产物:多肽 8、注意事项: (1)翻译过程中mRNA不移动,移动的是核糖体,核糖体沿着mRNA移动,进而读取下一个密码子,肽链随之加长。 (2)转录和翻译过程中的碱基配对不是A— T 而是 A—U (3)不是所有的密码子都决定氨基酸,其中终止密码子不决定氨基酸。 (4)多肽的合成都是从 -NH2 的一端的氨基酸开始,终止于最后氨基酸的 -COOH端 (5)第一个合成的氨基酸总是甲硫氨酸(但在多肽合成之后可被切除) (6)一个 mRNA上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因此少量 mRNA分子可以迅速合成出大量的蛋白质。( 37°时,细菌细胞内合成肽链的速度 约为 15 个每秒) (7)右图中,右端的多肽链比左端长,故核糖体由左向右移动。 9、①在真核细胞中:先转录后翻译 ②在原核细胞中:边转录边翻译 五、密码子与反密码子 密码子反密码子位置mRNA tRNA 作用直接决定蛋白质中的氨基酸的序列识别密码子,从而转运氨基酸互补关系与 DNA模板链上的碱基互补与mRNA上的碱基互补1、密码子表: (1)一种密码子只能决定一种氨基酸,一种 tRNA 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 (2)一种氨基酸可以由多种密码子来决定,可由多种 tRNA 转运 (2)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只有61 个,有 3 个终止密码子。 (3)具体密码子表(共有64 个密码子)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农业知识点及题目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农业知识点及题目练习(含答案) 一、农业及其重要性 1、定义: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获得产品的生产活动,统称农业 2、分类: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 3、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二、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1、自然条件 (一)气候 (1)光照:瓜果生长成熟需要充足的光照。牧草可以再光照较差的条件下旺盛生长(2)热量:热量条件不同,农作物的耕作制度不同 ①寒温带、中温带:一年一熟 ②暖温带:、两年三熟、一年两熟 ③亚热带:一年两熟到三熟 ④热带:一年三熟 (3)降水:南方年降水量800mm以上,以水田为主。北方年降水量800mm以下,以旱地农业为主 (二)地形 (1)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 (2)坡度较小的山地、丘陵适宜发展梯田 (3)山地适宜发展林业和畜牧业 (三)水源: (1)我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畜牧业为主 (2)东部有湿润、半湿润地区以种植业为主 (四)土壤 (1)黄土: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 (2)黑土:东北平原肥沃的黑土适宜种植小麦、玉米 (3)红土:主要分布在东南丘陵,土壤呈酸性,适宜茶树生长 (4)沙土: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 (5)紫土: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

三、农业类型的分布 (一)西牧东耕:依据400mm年等降水量线划分 1、种植业 (1)粮食作物: ①北方:小麦、玉米 ②南方:水稻 ③青藏:青稞 (2)经济作物: ①油料作物:北方花生、大豆,南方油菜 ②糖料作物:北方甜菜,南方甘蔗 ③纤维作物:棉花(三大主产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新疆南部) ④饮料作物:东南丘陵的茶 2、畜牧业 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地区 四大牧区:新疆牧区、内蒙古牧区、西藏牧区、青海牧区 (二)林业 我国三大林区: 1、东北林区:我国最大的自然林区 2、西南林区:我国树种最丰富的林区 3、东南林区:我国最大的人工林区 (三)渔业 1、分类: 海洋渔业、淡水渔业 捕捞渔业、养殖渔业 2、分布地区: 海洋渔业: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 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 淡水渔业: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其中长江中下游地区最为发达。 题目练习及答案 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四章

第四章基因的表达 ★第一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一、RNA的结构: 1、组成元素:C、H、O、N、P 2、基本单位:核糖核苷酸(4种) 3、结构:一般为单链 二、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主要在染色体上 1、转录: (1)概念: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注:叶绿体、线粒体也有转录) (2)过程:①解旋;②配对;③连接;④释放(图4-4) (3)条件:模板:DNA的一条链(模板链) 原料:4种核糖核苷酸 能量:ATP 酶:解旋酶、RNA聚合酶等 (4)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U、T—A、G—C、C—G) (5)产物:信使RNA(mRNA)、核糖体RNA(rRNA)、转运RNA(tRNA)

2、翻译: (1)概念: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注:叶绿体、线粒体也有翻译) (2)过程:(图4-6) (3)条件:模板:mRNA 原料:氨基酸(20种) 能量:ATP 酶:多种酶 搬运工具:tRNA(含有反密码子) 装配机器:核糖体 (4)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5)产物:多肽链

与基因表达有关的计算 基因中碱基数:mRNA分子中碱基数:氨基酸数= 6:3:1 密码子: ①概念:m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决定1个氨基酸。每3个这样的碱基又称为1个密码子. ②特点:专一性、简并性、通用性 ③密码子起始密码:AUG、GUG (64个)终止密码:UAA、UAG、UGA 注: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个,终止密码不编码氨基酸。 第2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一、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1、提出者:克里克 2、内容: 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但是,遗传信息不能从蛋白质流向蛋白质,也不能从蛋白质流向DNA或RNA。近些年还发现有遗传信息从RNA到RNA(即R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RNA流向DNA(即逆转录)。 二、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 (1)间接控制: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如白化病等。 (2)直接控制:通过控制蛋白质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囊性纤维病、镰刀型细胞贫 血等。 注:生物体性状的多基因因素: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与环境之间多种因素存在复 杂的相互作用,共同地精细的调控生物体的性状。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 农业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 农业教案 Tags: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经济发展农业 字号:T|T 《第二节 农业》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农业的概念,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 2.认识我国农业地区的分布差异。 3.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4.了解我国科技兴农取得的成就。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出我国农业地区分布的差异。 2.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我国农业发展成就的认识,树立热爱祖国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我国农业在地区上的差异。 2.农业生产的各种部门。 教学难点: 1.气候对农业分布的影响。 2.影响农业的发展因素 三、教学方法 讨论法,指导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情系‘三农’谋发展” [教师提问]同学们,什么是“三农”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实的意识。) [资料展示]2004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

之重。 [师生小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设计意图:关注“三农”,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承转]农业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首要问题。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你知道什么是农业?主要农业部门有哪些?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如何?这就是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一、农业及其重要性 [教师承转]同学们,那么什么是农业呢?农业主要包括哪几个部门?[学生讨论]直观了解农业,使抽象的变为具体的。 [师生小结]农业概念。 农业主要包括农、林、牧、渔业四个部门。 [出示板书]1.农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补充解释]农业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农业仅指种植业,而广义的农业按照劳动对象的不同,则可包括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四个部分。 (设计意图:深刻理解农业包括的各个部门。) [学生活动]结合乡土地理说明农业与日常生活、工业生产的密切联系。(设计意图:学生在资料收集、交流和展示的过程中,不仅对本节的有关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而且对能力的培养大有益处,同时获得成就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师生小结]农业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农产品,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和消费市场。 [教师承转]可见,人们的生活、工业生产的原料和消费市场,都离不开农业。下面是人们对农业地位的看法,你赞成哪一个说法?为什么?[出示课件]人们对农业地位的看法 ──我国人口这么多,粮食生产太重要了。 ──只有农村实现了现代化,才能说中国实现了现代化。 [小组讨论交流]小组代表发表见解,其他学生质疑补充。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高度看问题。 [教师小结]从我国人口的角度来说,农业是解决人民温饱的基础;从中国实现现代化来讲,农村实现现代化是瓶颈;对于国家决策者而言,农业是发展国民经济的重中之重。正因为如此,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出示板书]2.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