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莎士比亚戏剧读后感

莎士比亚戏剧读后感

莎士比亚戏剧读后感
莎士比亚戏剧读后感

莎士比亚戏剧读后感

第一卷包括《暴风雨》《维洛那二绅士》《温莎的风流娘们儿》和《一报还一报》。读莎士比亚的惊喜与读塞万提斯的惊喜是类似的,他们的语言竟这么成熟,细节丰富且有滋味,对话饱满且有重量!我不知道我什么时候形成的错觉,以为四百多年前的文字一定是简且浅的。人和世界是两个不同的系统,世界会进化(农业、科技),但是人不会进化,现代人有谁能达到莎士比亚的思考空间,一世一世的人被永恒的欲望和绝望枷锁住,在莎士比亚创造的世界里受着相似的鞭笞。《莎士比亚全集》并非按照创作时间的顺序排列的,《暴风雨》是莎士比亚最后一部作品,赵越胜在《燃灯者》里记录着周辅成先生对《暴风雨》的钟爱。我不知道作家能否预感自己的死亡,而使得它的最后一部作品要说最后的话。我能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最后一部作品《卡拉马佐夫兄弟》里强烈地感觉到他急切地要说完的话,佐西马长老的去世以及阿廖沙、伊万、德米特里、卡捷琳娜、格露莘卡冲破瘴气就像是他带着全部的黑色变成土壤让植物在广阔的空间里充分生长。《暴风雨》呢?普洛斯佩罗对米兰达说:啊,你是个小天使,幸得有你我才不致绝望而死!上天赋与你一种坚忍,当我把热泪向大海溅掷,因心头的怨苦而呻吟的时候,你却向我微笑;为了这我才生出忍耐的力量,准备抵御一切接踵而来的祸患。“上天赋与你一种坚忍”,对女儿的爱是一重寄

托。书,是另一重寄托。普洛斯佩罗并未提及爱情,我们总在孜孜寻求着那为赞美生命灿烂的事物,爱情曾经长久地占据,但最终都只是生命作为一场梦的暗语。普洛斯佩罗带着女儿和书流落在孤岛上,对女儿的爱是最纯净的爱,和生命的奇迹相适配的正是这唯一能够恒久的山一般的慈爱。我知道很多人会说父母的爱也是胁迫,他们只对他们认可的选择给予支持,对逆着他们意思的儿女则加倍中伤,可是我也知道,儿女总有一天会与父母和解,在遍体鳞伤的时候得到父母静默的陪伴,是的,不管父母对儿女的合适的和不合适的爱如何不被儿女领受,我们还是不得不叹服这爱的恒久和迟早的包容,我们还是不得不说这爱让人信任。书呢,书比音乐、绘画、电影能够给予普通人更直接的陪伴,读每一本书,都有一个不同的声音,一副不同的面容,在你的眼前读书上的文字给你听。文字本身就契合着人的思考,人的思考是靠着文字才撑开更大空间的,对,最具天赋的哲学家,如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都说过通过文字表达的思想一定会被误解,也许文字确实不能表达思想的全部,可是我毕竟不能够想象,不能用语言表达的那些思想会是些什么?

对于生命的总结,我还没见过比《一报还一报》中公爵所说的更好的。可我不能不承认,即使我再真诚地赞叹自杀的人的诚实与勇气,我仍旧无法不对“生”有着深深的贪恋和对“死”的深深的犹疑怯懦,我现在正好听到《星际穿越》

里的Coward,对应着这音乐的那一幕是电影最令人绝望的一幕,没错,是人求生时的不顾一切让人惊恐。这四部剧本里,一个有顽恶的人都没有,在大白面前,没有求全责备,没有相互杀灭。莎士比亚知道人性就那样,他没有将显露出卑劣的人逼入绝境,他大概希望无论如何,容忍也许总是最没有大害处的。还是那份感觉,罪恶之城的良善和美好有着特别的说服的力量。而这,一直是人类的火种。

这一卷包括《错误的喜剧》《无事生非》《爱的徒劳》和《仲夏夜之梦》。计划的事在越远的海面,越容易使我现在的生活陷入无端的格子里,人的恐惧真的与想到死亡有关吗,还是只因为发现自己内心其实毫无热情和疯狂,知道自己在过着毫无印记的生活。爱情能让人胸腔充满热情和疯狂,生命的意义在于油尽灯枯,熊熊大火,陆地沉降到海底,等到生命终结时,一副枯骨,而不是一副瘫软肥胀的尸身。在与人笑谑的时候,我是多么厌恶我自己,在不断浪费时间的事实前,我是多么厌恶自己,我觉得自己真真地在把青春砸碎了买馒头,我觉得自己的双手像蜗牛的触角那样又往回退了,我在恐惧。昨天看了关于霍华德·休斯的电影《The Aviator》,觉得天才就是内心里有持久的热情和疯狂的人,霍华德和胡安或那个开听证会的参议员,就是两类人,后面那类人也把努力工作认作生活的船体,可他们显然是不同的!我们难道真的可以不管那恒久的胆战心惊——努力工作配不上生命

的船体之任——吗?只有热情和疯狂(的创造),才能担起啊。我总想起毛姆在《人生的枷锁》里最后得出的那倾向,海伍德这些人都悲惨地死了,菲利普最后成为了一个兢兢业业的医生,菲利普为自己避免走上海伍德等人的路而有万千总结,我虽然并不信服这种比较的优越感,但我也承认,也许对像我这样没有真正疯狂所向之事的人来说,把努力工作奉为生活的主体是很合适的。可却也真的没办法隐藏深深的沮丧,在交大,我看过许多努力工作的学生和老师,可能我真的是懒惰吧,我很佩服他们的这股信念,却没办法忍受他们以这信念为优越,因为它并不优越。我能看到你的努力和认真,我却看不出你的热情跟疯狂,我知道你有严肃的态度忠于这信念,你把这作为“认真的生活”,可是,我就是没办法把它填进我的观念里,因为它真的不是我要寻找的那种方式,目前的我,也只是将工作和读书对半分,我抑制着它,是的,我抑制着它。如果我失落了书,我会更加痛恨自己,因为书,是我现在唯一可能的热情跟疯狂。莎士比亚,是我这段时间最鲜活的安慰,每当我觉得自己成为一件工地上的粗粝的工具时,我就用莎士比亚的剧本洗一个澡。在《无事生非》里的希罗、《仲夏夜之梦》里的海丽娜和第一卷里的《维洛那二绅士》里的朱丽娅,都有被喜欢的男人不断侮辱的剧情,然而这些侮辱每次都随着最后与那男人的结合而尽弃了。这是令我吃惊的地方,我觉得侮辱是一种很难消解的阴影,如

果说爱情有丑陋的地方,那一定是侮辱。侮辱不是严厉的拒绝,而是鄙夷和自我鄙夷。因着这些侮辱曾经从那些嘴里说出过,我为这几个姑娘惋惜。但莎士比亚剧里的爱情,却也是简单了许多,爱就立刻爱了,厌弃就立刻刻薄了,回转心意就立刻永结盟誓了,没有那迟疑的周旋忸怩,一个女人不会被第三个男人爱慕,一个男人也不曾被第三个女人喜欢。《无事生非》里的贝特丽丝和《爱的徒劳》里的公主、罗莎琳、凯瑟琳、玛丽亚都是直率刻薄的可爱女人。好羡慕莎士比亚,可以一直写爱情,写爱情。

这一卷包括《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驯悍记》和《终成眷属》。莎士比亚剧中,如果一个人物不喜欢另一个人物,那语言就会很粗暴,特别是《驯悍记》里的每个人对待凯瑟琳娜,凯瑟琳娜的父亲巴普蒂斯塔对凯瑟琳娜的语言的粗暴更是令人吃惊。两个角色关系之间的好恶通过语言变得特别明显。女性的贞操问题几乎是所有年轻女性角色必会面对的重点,她要守着贞操直到嫁给一个青年,在这之前往往要受到另一个青年的诱惑。而女性之间通过偷梁换柱使一个不爱这男子的女子免失贞操而使另一个爱这男子的女子与其发生关系板上钉钉的方式,莎士比亚也已使用过多次。比如《终成眷属》中海伦娜通过戴安娜的帮助与伯特兰发生关系,比如《一报还一报》中玛丽安娜通过伊莎贝拉的帮助与安吉洛发生关系。《驯悍记》是到目前我看的12部剧中最令我反感

的一部,皮特鲁乔的所谓“训悍”倒不如说是严刑,他用了一个很无耻的说法,把要和凯瑟琳娜结婚的理由归为驯服了的烈马是好马。兄弟之间、姐妹之间、父女之间、母子之间、朋友之间,紧张的关系都会出现,而且关系一直在变动,前一刻还想捏死对方,后一刻却感到亲近。莎士比亚经常讽刺“盟誓”行为,是因为任何两个人的关系都是脆弱的,都仅仅是附带在“需要”上的。我从来不希望什么人间处处充满爱,我倒觉得多点在不合自己意思时候的容忍更真实一些,多少挟持都是假借爱的名义。在两个人之间建立的一种常态关系,其实都是一种挟持,比如婚姻,比如团队,比如亲缘,可每个人也许自己对自己本就是一种挟持,被自己的懒惰挟持,被自己的知识挟持,被自己的生活经验挟持。死亡是不是一件特殊的事?也许死亡并不能担超过死亡前两天的重量,虚无是不是我们对死亡的夸大?戏剧好在有一个结局,而看戏的我们还要继续下去。这次回家,在到县城的客车上,前面椅背贴着医院男性病的广告,是个过气男歌手代言的,我看着恶心,我讨厌想到正在腐烂的活物,他只是还没被埋掉。要像莎士比亚一样从事创造活动,不是教书,不是唱歌,不是做一个新的社交应用,不是财务,而是创造,不论是写作,还是科学研究。我恒久都在问自己,我应该做点什么。读到现在的莎士比亚,还是很喜欢他的文笔,但读完也并没有十分的满足,反而有点寡淡,也许是喜剧的缘故吧。如果说哲

学家比文学家差一点,我是不能完全同意的,并不是每个作家都能达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高度,可以影响那么多哲学家。莎士比亚剧的情节也许已经包罗了人间万象,但我总觉得生活的情节大多重复相似,它并不能像哲学或者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样,为读的人打开一片新的天地,所以我已经非常期待莎士比亚的悲剧了。往新天地的通道就像虫洞那样难得,它很窄很深,带人体会那深处的感觉,令你痛哭,令你振奋,令你重新变成人。

这一卷包括《第十二夜》《冬天的故事》《约翰王》《理查二世》,后两个是历史剧的开始,《第十二夜》是最后一个喜剧,《冬天的故事》是十六个剧本看下来,最令我喜欢的一个。这一卷我看的时间太长,许多细节都模糊了,许多印象都不太确实了,许多精彩的领悟都不能再现了。但我仍然记得我多么喜欢《冬天的故事》。最后波丽娜带着在悔恨中度过十五年的老去的利昂蒂斯去看王后赫米奥妮的“雕像”时,我几乎落泪。就像小龙女和杨过十六年后的再见一般。这幕高潮是我在莎士比亚这里感到的最高点。十五年前利昂蒂斯与赫米奥妮的对话也分别蛮横到了决绝,诚恳到了绝望的程度。小王子马密勒斯为母担忧而快速病死,安蒂戈纳斯被熊咬死,都与之前的比较谨慎地用到非常死亡很不一样,是震撼的新体验。莎士比亚戏剧很强调命运,命运又由神的权威保证,像《冬天的故事》里的阿波罗。命运,和部分在

混沌中归纳法则的努力一样,是或不是这么一回事,对实际的生活的影响几乎不存在,它能抚慰过度自我关注的个体,却不能帮助他们认真做事。过去是什么,过去没入水中,过去不重要了,一种莫大的震惊是在深深的悲痛中的间隙发现自我早就离开了悲痛,只是一种“应该”还在加持着自我。人是不能如其所愿地生活的,更不可能如他人所愿,自古希腊,意义、智慧、存在,抽象的名词开始先满足再折磨着每一颗高级头脑,离开大地不知多远了。与一些人的交往让我感到痛苦,这种感觉在来交大之后更甚了。这和读书真是没关系,每个人都在用更强大的冷漠对付冷漠(这可能是误解,我的意思只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真是让人心累,虽然我自己也不是什么好人),对爸爸妈妈的子女来说,这真的太煎熬了。我的办法就是一面避免交往一些人,一面把所能有的耐心啊,热情啊,温柔啊,给爸爸妈妈大姐二姐一哥朱哥筱宇张韬等亲友。哎,我自己就是会情不自禁地怀有期待地与人交往,不过我忘得更快了。我觉得自己确实能够为家人保证随和的脾气了,但还远不是温柔。读书对我的影响,就是不在乎的变多了,在乎的少了也强烈了。我有比较明确的想过的生活,那是我现在还做不到的,就是我有独立的经济,使我在远离互联网之后还能够生活(目前我还没有办法一边做程序员一边远离互联网),能在北欧的小镇或是农村生活,夜晚可以完全用来读书。嗯,我知道这里边缺少了一大块,

这是我痛苦的源,就是抽象的存在意义对应的具体的事业,就像电影对于科恩兄弟,绘画对于高更。我的机会也许很小,或许我只能找到一份工作,甚至尹珊珊老师还不能有一种奠基存在意义的产出。我知道那一定是创造,那不是办杂志,不是从政,不是组织活动,那完全不是我想要的,我所渴望的就是创造,我不知道我能创造什么,但那是存在意义的唯一注解。现在不读博,其实也是挺好的选择,我能够更灵活地停止与目前学习工作的联系,如果去国外读计算机博士,可能会是更长的一段自锁。

从下一次开始,我决定控制我的自我抒发的泛滥,我应该变得专业,回到文本,这还比较难,特别对于阅读时间较长的书,除非放假,大部分时候一本书只能跨越一到两周才能读完。《第十二夜》最精彩的部分是奥丽维娅对女扮男装的薇奥拉的告白。莎士比亚的纺锤总是能完美地交汇在结束的地方,每条叙事线都是一条灵蛇,有双胞胎出现造成的冲突还只是莎士比亚的小技巧,在莎士比亚这里,语言就像没有尽头,总有新的可能性,一个又一个精妙比喻扩充着它的边界。十六个剧本读下来,只有极少的没有生命的文字,这些文字大部分集中在丑角和悋臣身上。新的比喻是激活语言的最好方法,它也是联想,一流的哲学家也用的很好,《哲学研究》里精彩的引申比比皆是。可我始终以为,对小说,比喻不是重要的,它只是衣物,不是躯干(《卡拉马佐夫兄

弟》是我心目中的标杆)。天才的直抒的文字就是最好的,如果有最直接准确的表达,哲学家不会使用一个哲学类比。戏剧和小说是反过来的,戏剧追求语言的繁华,小说追求语言的本质表达的那一方面。我喜欢语言是在被尽力用于直接表达,我感到那种尽力,然后还要再向外一步的时候,用一个比喻捅破,像一只伸出铁窗栅的手。读书使人自由,自由就是可能性的边界,是相对的世界,你没那么容易到达无语凝噎,只是你不愿学习。抽象的名词能够对应确实的感觉,比如你知道科恩兄弟就是找到存在意义的两个人,比如你知道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字有热情广博的生命力,这时候也许你并不明确知道存在、意义、生命这些大词的由之抽象来的本义。莎士比亚的语言大量的是比喻和抽象词语的使用,但是它们被用的就像它们正处在被创造出的情景里,因为它们在被充分地使用着,当利昂蒂斯充分地诋毁赫米奥妮时,当赫米奥妮充分地表露绝望时,当亚瑟充分地恳求赫伯特不要杀害他时,当理查王充分地表达他常人的懦弱和沮丧时,文字的情感被语词的使用所拔擢出来,我甚至会深怕自己所感受得太浅,以致伤害到了莎士比亚文字的尊严。每次从下沉到书里,到合上书,我都有那种从那个世界回到现在世界的美妙感觉,嗯,我刚刚还在那个世界怜惜着理查二世,现在则又感到上海夏天的炎热了。

第六卷也是情节连续的四部历史剧,分别是《亨利六世》

上中下和《理查三世》,完整的乱世。亨利王属于兰开斯特家族,而爱德华王和理查王属于约克家族,约克家族按序有优先的王位权,乱世即两个家族之间的王权争夺。惭愧,这一卷我读的时间太长,在写之前,我翻阅了四部剧的插图,回忆了大略的情节。《亨利六世》上里出现了圣女贞德,贞德率领法国人反抗英国在法国的统治,法国是被英年早逝的亨利五世征服的。莎士比亚对英国军队里最骁勇多谋的塔尔博的刻画令人印象深刻,只有他能与有神力相助的贞德相抗。塔尔博父子在战场上争论谁该突围,谁该留下战死,虎父无犬子,两人最终一同留下战死。如果战争仅仅是军队之间交战,特别是海战,其血腥程度远逊于平民暴动。《亨利六世》中开始有凯德领导的平民暴动,就十分血腥了,割头、首级挑在竿头、首级悬于城墙上、首级掷于地,频繁出现,并且是双方都这么干。约克公爵正式起兵。《亨利六世》下不久,约克公爵即被杀害。约克公爵的三个儿子继续战斗,长子爱德华顺利称王。在《理查三世》之前,因为王位争夺而杀害一位王室竞争对手还是一件很难去做并且要背负巨大压力的事,但是到了《理查三世》,理查做起这些事已经到了毫无顾忌的程度,不管是兰开斯特家族还是约克家族,其男性成员都被杀伐殆尽。《理查三世》是我目前读过的莎士比亚剧本里最邪恶的一部。这四部剧是场野心勃勃的乱世大戏,莎士比亚一步一步增删重要的枝节和树干(我怎么总是想到

多线程呢...),在乱世里,人人创深痛巨,却无人能停止倾轧的车轮,谁在驱动人们痛苦惊悸地砍杀,亨利王一次次的妥协和谈,总只是权宜,总会多更多觊觎,似乎不到荒无人烟,人们就不能安分生活。这段时间在找工作,写得比较仓促。玛格丽特王后,最后的孤独坚强悲怆的女人。

这一卷包括《亨利八世》《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科里奥拉纳斯》《泰尔亲王佩里克利斯》。《亨利八世》是最后一部历史剧,也可能是最不出彩的一部了,更像是为了介绍当政的伊丽莎白女王的身世而写的。已经读了太久的历史剧了,从《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开始的莎士比亚的悲剧,读起来动人极了。原来对希腊罗马的原始民主制的反思在莎士比亚这里就有了,民主并不是少数服从多数,更不是所谓的人民专政,那样只会造成多数人的暴政。民主是妥协的,是必须兼及每个个人的。科里奥拉纳斯由于战功卓著被元老院任命为执政官之后,还需要得到所有平民的同意,民主制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我不再妄论了,我需要读完蔡定剑的《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之后再想想。不过我还是想起一个例子,美国的州法官,有的是选举的,有的是任命的。数据表明,如果一个州的法官是选举产生的,该州的死刑判例数远高于法官任命制的州。

《泰尔亲王佩里克利斯》其实有一个完满的结局,但仍被归为浪漫悲剧,它与喜剧相比有一个明显的不同,那就是

没有丑角了。相比于《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和《科里奥拉纳斯》,这部剧中的人物要简单许多,佩里克利斯逃亡的原因是知道了安蒂奥克斯和公主乱伦的事,这个因由也未再生枝节,不久两人即被天火烧烬;迪奥妮莎对玛丽娜的迫害也是前面剧本里常用的一种手法,父女失联到父女重逢。而除此以外,几乎全部是善意对待佩里克利斯的人。

《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爱情属于命运,不死即接受。爱情还是属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在我看来,只要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就不该有预期,或是理应理当的想法,得到了是受了恩惠,失去了也就失去了,不留恋。能像科里奥拉纳斯那样“对于他们的爱憎漠不关心”就是最好的了。莎士比亚戏剧里有一个很关键的支撑是荣誉两字,只这个词我还不能有很多的体会,为什么荣誉在那里是根深蒂固高于生命的。但我觉得这肯定是一件幸福的事,一个人相信荣誉高于生命,这就像解除了死亡的威胁。死亡的威胁,是人的理性冲动,要活下去。那么如果荣誉也是理性冲动,他即获得了生命的意义,而如果荣誉只是感性冲动呢,这也许就是我体会莎士比亚不能的地方。

这一卷包括《罗密欧与朱丽叶》《雅典的泰门》《尤利乌斯·凯撒》和《麦克白》。明天是实习的最后一天了,心里对实习公司的老板和同事是感谢的。工作使人快乐,这话是不错的。工作时间都在思考,都在解决问题,好快乐!只是,

晚上回到寝室洗完澡开始阅读莎士比亚,精神就处在疲劳的状态了。自觉我只是极浅地看着莎士比亚,没能将每一句都在心里经过一遍,体味一次。《罗密欧与朱丽叶》里不该忽略的是,罗密欧在遇到朱丽叶之前正苦苦喜欢着一位姑娘凯瑟琳,朱丽叶的出现立刻就扭转了他;对朱丽叶感情深到愿意并确实付出生命的不只罗密欧,还有帕里斯伯爵,与朱丽叶有婚约的帕里斯。罗密欧形容的伤心的爱情多么好:“啊,沉重的轻浮,严肃的狂妄,整齐的混乱,铅铸的羽毛,光明的烟雾,寒冷的火焰,憔悴的健康,永远觉醒的睡眠,否定的存在!我感觉到爱情正是这么一种东西,可是我并不喜爱这一种爱情。它又是最智慧的疯狂,哽喉的苦味,沁舌的蜜糖。”这也是有关凯瑟琳的。朱丽叶的父亲卡普莱特骂朱丽叶的话不堪入耳的程度也是令人吃惊的。

《雅典的泰门》最好的部分正是泰门在落到雅典城外的森林里野居之后。他并非是穷途的一时的转变,一时地愤怒于人。他永远地弃绝了雅典人和雅典城,再未踏入雅典社会一步,埋骨于荒野。即使他重又有用不完的黄金,受到雅典的道歉和恳求,重又得到了荣誉和尊敬。一生能有一次真实的大转变的人,伟大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伟大的格罗斯曼,伟大的泰门。这才是第二次的生命。这便是Destiny。《尤利乌斯·凯撒》又有类似《科里奥拉纳斯》里的易受煽动的平民。布鲁特斯和卡修斯杀凯撒的时候,部分以共和为名,部

分以一己私心,这是显然的。但迷迷糊糊的,布鲁特斯和卡修斯最后都变成完全的英雄了。从《麦克白》的导语中,我才知道原来麦克白夫人这个角色是最值得重视的。助麦克白夺权时期的麦克白夫人凶狠坚定,扫除麦克白的疑虑;麦克白称王后的麦克白夫人却因终日的幻觉和记忆回放而疯狂而死亡。这与麦克白是相反的过程,麦克白反而愈发能适应和愿意残暴。我觉得我在浅草里看莎士比亚是因为,我好像觉得自己有点轻看了,这也是我目前苦恼的状态,总觉得阅读的感受能力损失不少了。《麦克白》里马尔科姆试探麦克达夫那一场也很精彩。容易不以为然的人也差不多是最无用的。

这一卷包括莎士比亚最重要的三个悲剧《哈姆雷特》《李尔王》《奥瑟罗》。《哈姆雷特》是九卷里最好的一个剧本,这是我初读完的印象,劳伦斯·奥利弗曾自导自演哈姆雷特。我早先看过黑泽明导演的《乱》,《乱》的情节就是来自《李尔王》,只不过从大不列颠变到日本,三个女儿变到三个儿子。《奥瑟罗》则是被奥森·威尔斯拍成电影的唯一莎剧。三位大导演各自选择了一出悲剧,并且奥利弗亲自饰演哈姆雷特,威尔斯亲自饰演奥瑟罗。《奥瑟罗》对好妻子苔丝德蒙娜的怀疑和嫉妒,在先前的《冬天的故事》里曾经出现过,那恰恰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故事。不同的是,在《冬天的故事》里,利昂蒂斯用十五年的负疚换来了妻子赫米奥妮还

活着的生命的大幸福,而奥瑟罗确实地亲手扼死了妻子,只能自杀以抵悔恨。莎士比亚的悲剧总是在末日面对的时候让主要的争议人物大片死亡。在《哈姆雷特》中,最后一场决斗中,哈姆雷特死去,奥菲莉娅的哥哥莱蒂斯死去,哈姆雷特的母亲——王后格特鲁德死去,当然,哈姆雷特的叔父——国王克劳迪亚斯也死去。在《李尔王》中,除了李尔王的大女儿戈纳里尔、二女儿里根死去,双目被剜去的葛罗斯特伯爵、李尔王的小女儿科迪莉亚以及李尔王自己也全都去世。《奥瑟罗》和苔丝德蒙娜也在同一天死去。在一部悲剧中,总有令人感到这确是悲剧的那么几场。对我来说,《哈姆雷特》的悲剧感来自哈姆雷特在决斗前对自己将要死去的预感,他预感到自己会死,“可是,你不知道我的心里是多么不舒服;那也不用说了”。《李尔王》的悲剧感来自科迪莉亚的去世,李尔王抱着死去的科迪莉亚,接受了最后一重致人死命的痛心;老臣肯特在李尔王死后也准备安然接受主上的召唤。《奥瑟罗》的悲剧感来自奥瑟罗传递到我身上的悔恨,利昂蒂斯的悔恨只会有十五年,而奥瑟罗的悔恨连着剧本要延绵到每一个读到它的人心中。莎士比亚仍然为每一部剧安排若干好人儿不死,像是用一连串死亡换来的一个好的继续。将这三部与《雅典的泰门》《科里奥拉纳斯》《尤利乌斯·凯撒》相比,前三部都有一个起核心作用的主动为恶的人,他往往制造两个大力量的相残,直到对峙的那天才被揭穿,而连续

的死亡已经无法挽回。《哈姆雷特》里的国王克劳迪亚斯制造哈姆雷特与莱蒂斯的相残,《李尔王》里的爱德蒙制造其父葛罗斯特对其兄埃德加的误解,制造康沃尔和里根对葛罗斯特的残害,《奥瑟罗》中的埃古挑起了最令人难受的奥瑟罗对好妻子苔丝德蒙娜的怀疑和杀害。而后三部的悲剧,除了易受挑动的自利的平民外,并没有特别明白的恶人。历史上的劫难往往如此,一个主动的恶和一群易受挑动的人,主动的恶用话语权力控制群体,群体用实体暴力摧毁连接着精神的肉体。

《哈姆雷特》当之无愧是目前为止最好的剧本(还剩下一卷剧本,两卷诗),能明显感到,莎士比亚在语言和对人的深层探问方面很用功夫。读读哈姆雷特在奥菲莉娅面前的自剖,对母亲格特鲁德的责问,对忠实的朋友霍雷肖表达不受感情操控的为人上的钦羡,他自己创作的舞台剧的台词,以及很多次的对自己的责问,就像是莎士比亚在狠狠地逼自己。莎士比亚一步步逼迫奥瑟罗,一步步逼迫李尔王,把他们逼落暴风雨里,作为创作者的莎士比亚,势必要经受同样大的精神痛苦才能够创造他们的痛苦。就像我能体会到乔伊斯传递给斯蒂芬的重量,陀思妥耶夫斯基传递给伊万的重量,以及托尔斯泰传递给列文的重量。这种重量通过阅读在传递给我,这便是与大师的相通,我感到自己在承接一部分他们,我感到幸福极了。《李尔王》里有无与伦比的一场,即第四

幕第六场,埃德加将一块平地描述成悬崖边上,骗想要跳崖自杀的失明的父亲葛罗斯特,让葛罗斯特相信他已经从悬崖下跳下但是因为神的意思,他没有摔死,他还不到死的时候,于是使父亲重新有了活下去的力气。这最感人的一场承自《李尔王》里最残忍的一场戏,在莎士比亚的剧本里是从来没有过的,康沃尔剜去葛罗斯特的双眼。想象三位大导演从莎士比亚戏剧里做选择很有意思,他们都能从莎士比亚那里摘出那最使他们熟悉和感叹的人啊人。

这一卷包括《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辛白林》《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辛白林》与《冬天的故事》比起来倒更似喜剧,伊默琴女扮男装闯入两个哥哥基德律斯和阿维拉格斯生活的洞穴一段最为让人欣喜。像《温莎的风流娘们儿》这样完全的喜剧在莎士比亚这儿是不多的,更多的是被称为悲喜剧。这套莎士比亚全集的排布大体是依次喜剧、历史剧和悲剧,但喜剧部分和悲剧部分都有气氛相接近的悲喜剧。《辛白林》的剧情更具童话的特征。受到伊丽莎白·泰勒主演的电影《埃及艳后》的影响,《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给我的印象也是略为乏味的。

《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一定是莎士比亚作品中最野蛮的一部,最令人难以忍受的就是拉薇妮娅的悲惨生命。那是公元前四世纪的罗马,两千多年前的常态的野蛮。这样凶猛的野蛮,依然还横行于世,ISIS继承了《泰特斯·安德洛

尼克斯》里的纯粹的恶:阿伦、奇伦、迪米特卢斯。ISIS激起我有生以来最大的仇视。我恨任何的野蛮!

这一卷包括新近归入莎士比亚名下的《两位高贵的亲戚》《爱德华三世》和《一错再错》(又名《悲伤的恋人》),因而都是苏福忠先生的新译,译文与朱生豪先生是有差距的,朱生豪先生虽然也是用白话文翻译的,但他所生活的二十世纪上半叶还是白话文最有味道的时期。值得一提的,莎士比亚全集中有一部分是合作的剧本,也归到莎士比亚名下,读时应该有所区分的。我之所以写这段文字,是因为第三个剧本《一错再错》和《堂吉诃德》里的一个故事的情节非常相似。这是件很有趣的事,莎士比亚的生卒年是1564年到1616年,而塞万提斯的生卒年是1547年到1616年,并且两人都是在1616年4月23日逝世的!《堂吉诃德》第一部出版于1605年,遗憾是不知道由之改编而来的《一错再错》的莎士比亚原作《卡蒂尼奥》写于什么时候,但我总觉得应该是一方取材自另一方,又或者这个故事是共同地取自另一个更古老的著作。《一错再错》和《堂吉诃德》里的角色非常对应,朱利奥对应于卡尔德尼奥,莉奥诺拉对应于卢斯辛妲,而亨里克斯对应于堂费尔南多,薇奥兰特对应于多罗特娅。有趣有趣,读书的乐趣,哈哈!

2020莎士比亚作品读书笔记500字

从小就读过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从此心中便给这个伟大的剧作家留了一席之地。竟在八年级的语文书上发现了莎士比亚所写的《威尼斯商人》选段,无比欣喜。 这篇我读了好多遍,突然发现其实自己并不是真的欣赏巴萨尼奥,而是可怜狠心的犹太人夏洛克罢了。心胸狭窄,复仇心极重,一遇机会便要疯狂报复对他不利的人,非要置对手于死地不可的人倒是最令我觉得惋惜的,莎士比亚把人的一切丑恶全部都放在他的身上,安东尼奥对友情的重视和心地善良,巴萨尼奥为朋友的奋不顾身为的就是要衬托夏洛克的凶狠与嗜钱如命。我想虽然莎士比亚是为了讽刺犹太人夏洛克,可他同时也表现出了当时的社会对犹太人的歧视和排斥。所以说夏洛克是一个可悲的角色,但他并不值得可恨,可恨的是当时的社会,正是这样的社会造就了一个悲剧的夏洛克。 在课文的第二段鲍西亚审判中,委婉地劝导夏洛克慈悲一点。“鲍西亚:那么犹太人应该慈悲一点。夏洛克:为什么我应该慈悲一点?把您的理由告诉我。”从中看出鲍西亚劝说夏洛克应该慈悲一点,但夏洛克毫不领情。“还是慈悲一点,把三倍原数的钱拿去,让我撕了这张约吧。”即使巴萨尼奥愿意出三倍价钱还夏洛克,可夏洛克还是不肯,表现了夏洛克复仇心理极强。“鲍西娅:夏洛克,去请一位外科医生来替他堵住伤口,费用归你负担,免得他流血而死。夏洛克:约上有这样的规定吗?鲍西娅:约上并没有这样的规定;可是那又有什么相干呢?肯做一件好事总是好的。夏洛克:我找不到;约上没有这一条。”鲍西娅要求夏洛克请外科医生替安东尼奥“堵住伤口”“免得他流血而死”,可夏洛克因“费用归你负担”,并以“约上没有这一条”而拒绝了。可他不知道这“血”字是鲍西亚促使安东尼奥和他的命运发生倒转的法宝。“夏洛克:那么我愿意接受还款;照约上的数目三倍还我,放了那基督徒。”夏洛克看计谋失败,便想拿三倍的还款,夏洛克嗜钱如命的本性暴露无遗。 我想金钱固然重要,可是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远远比金钱重要的东西,不要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在我们现实的生活当中你不能因为自己的优越而歧视任何人,更要学会不用有色眼光去看待别人。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实正是因为莎翁笔下的哈姆雷特是扑朔迷离的,读者不能把他只定位成一个片面的形象,所以,哈姆雷特,已经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形象。 之所以说哈姆雷特是一个人,是因为他的性格存在着许多的矛盾。他既勇敢,又懦弱。在面对雷欧提斯的挑战的时候;在面对他的父亲的灵魂出现的时候;在刺死波洛涅斯的时候,他是勇敢的。但同时他又是懦弱的,对于复仇的犹豫不决,对于他母亲的爱狠交织,面对他叔父即位,迎娶他母亲,哈姆雷特十分不满,心中诅咒,却无可奈何,任凭事情的`发生。 他,有时候显得很单纯。比如安排一场戏剧,让自己以前刻意的装疯的努力前功尽弃,比如他在国王祈祷的时候有复仇的机会,却因为迂腐而放弃了。他现在在祈祷,我正好动手;我决定现在就干,让他上天堂去,我也算报了仇了。不,那还是要考虑一下:一个恶人杀死了我的父亲;我,他的独生子,却把这个恶人送上天堂。啊,这简直是以恩抱怨了。 他,有时候又显得很虚伪,比如对于奥菲丽亚的爱情。哈姆雷特对奥菲丽亚有没有爱呢?可以说有了一点,但还是忏悔多于痛苦。怜惜后悔多于爱。他其实是在看见奥菲丽亚这个昔日的无知少女因为自己的原因而失去亲人、失去理智、失去生命后,情不自禁而产生的后悔,

莎士比亚戏剧赏析答案解析

智慧树《莎士比亚戏剧赏析》答案 第一章 1 【单选题】(5分) 已知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一个剧本是B A. 《罗米欧与朱丽叶》 B. 《亨利六世》 C. 《理查三世》 D. 《亨利五世》 2 【单选题】(5分) 关于莎士比亚,以下说法哪一项是错误的?B A. 莎士比亚曾在家乡的文法学校读书。 B. 莎士比亚生活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 C. 莎士比亚所属剧团名叫“宫内大臣供奉剧团”。 D. 莎士比亚的家乡是英格兰沃里克郡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福。 3 【单选题】(5分) 关于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表述错误的是:D A. 在莎士比亚成名前,占据英国剧坛的是“大学才子派”。 B. 英国戏剧继承了古希腊罗马戏剧和中世纪道德剧的传统。 C. 文艺复兴早期的英国剧场设在客栈里。 D. 1576年在伦敦市郊建造的第一个公共剧院是环球剧院。 4 【单选题】(5分) 1608-1612年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三个时期主要创作的戏剧类型是C A. 喜剧 B. 悲剧 C. 传奇剧 D. 历史剧

5 【单选题】(5分) 以下有关人文主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D A. 人文主义思想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主流思想 B. 人文主义思想并不反对世俗享乐和追求物质财富 C. 莎士比亚的戏剧表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D. 人本思想、民族意识、反基督教是人文主义思想的主要观念 第二章 1 【单选题】(5分) 关于莎士比亚,以下表述正确的是C A. 在莎士比亚时代,只有王公贵族才有资格看戏。 B. 莎士比亚创作戏剧不以商业盈利为目的。 C. “大学才子派”的戏剧对莎士比亚有重要影响。 D. 莎士比亚生于1566年,去世于1610年。 2 【单选题】(2分) 关于莎士比亚,以下表述错误的是D A. 由约翰·赫明斯和亨利?康德尔收集、编辑,1623年出版的“第一对开本”,收入莎剧36部。 B. 朱生豪、梁实秋、方平是莎剧中译本的优秀译者。 C. 莎士比亚在创作的第三时期转向传奇剧。 D. 莎士比亚在创作的第一时期没有写过悲剧。 3 【单选题】(2分) 关于莎士比亚,表述错误的是:C A. 莎士比亚由于生活所迫,才开始戏剧生涯。 B. 在《皆大欢喜》中,莎士比亚把人生比作戏剧、按照七幕来演出。 C. 莎士比亚属于“大学才子派”成员。 D. 在莎士比亚时代,职业剧团都会寻求大人物的庇护,受到庇护的剧团都会冠以庇护

罗密欧与朱丽叶》赏析论文

《罗密欧与朱丽叶》赏析 摘要:《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着名的浪漫爱情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这对恋人忠于自已的爱情和誓言。他们为了爱情,不顾残酷的现实,最后双双殉情。莎士比亚通过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爱情悲剧,把爱情题材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矛盾联系起来,批判了封建道德观念,弘扬了人文主义的理想,表现了主人公追求爱情幸福和个人自由的理念。通过分析探讨我们发现,这一时期的封建制度和人文主义思想萌芽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是悲剧产生的一个重点,而作品中的人物性格也是悲剧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关键词:爱情悲剧;社会背景;人物性格;人文主义 一、作品简介 《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是莎士比亚(1564—1616)早期创作的着名悲剧。它诗意盎然,热情充沛,洋溢着浓郁的浪漫气息和喜剧氛围。其艺术风格与作家早期创作的大多数喜剧相一致,被人们称为抒情悲剧。 悲剧的冲突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恋情与两个家族间的仇恨和对立,它表现了自由的爱情与封建势力之间的尖锐的矛盾冲突。故事的发生地维洛那城实际上是英国16世纪末伊丽莎白女王鼎盛时期社会现实的艺术再现。一方面以亲王为代表,象征了王权统一的力量,它受到广大市民的拥护,另一方面是贵族蒙太古家族和凯布莱特家族世代的积仇结怨,它代表着从中世纪延续下来的相互争夺的封建集团的势力。但时代在前进,这两大世仇的新一代人竟在一次舞会上一见钟情,彼此相爱,于是家族的怨仇与个人爱情之间便形成了尖锐、巨大的戏剧冲突。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无视于家族的仇怨,他们轻蔑地觉得,妨碍他们结合的只是枉具虚名的姓氏。真正的爱情,使他们变得勇敢而无畏,他们背着父母到劳伦斯神父的寺院里秘密成婚,最后他们为了反抗封建家族势力和封建的包办婚姻不惜以死殉情,谱写了一曲最为悲壮动人的爱情颂歌。戏剧的结尾,蒙太古和凯普莱特两家终于因为这对情人的死而抛开

《莎士比亚》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2000字

《莎士比亚》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2000字 《莎士比亚》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2000字: 在这本书里,莎士比亚不是一个文学符号,他是一个我们身边可以接触到的凡夫俗子。我们可以认识一个鲜活的莎士比亚,他是那个特定时代里一个戏剧作者的普遍状态,让我们知道“莎翁”对“莎剧”是有所有权的,这个概念贯穿整本书。 首先,书中特别指出,莎剧是演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在我们看到的文字之前,他们早就在很多剧场里经受过千锤百炼,并且明显带有集体创作和演员的临场发挥。我们看到的莎士比亚文学涉猎的范围非常广泛,已经超越了莎士比亚这个人物的阶层,所以后世的人会认为不是莎士比亚这样的地位的人能写出来的。但在他的年代,他的剧本都是不折不扣的创作,是真正的大众艺术。 就如同红楼梦有红学,莎士比亚文集也有莎学,莎学最热门的话题是,莎士比亚的作品到底都是不是他写的,这也是本书要揭晓的答案。倒莎派的观点是,莎士比亚是一个草根,他不可能写出宫廷里的生活,并且都那么的详尽,他们还给莎士比亚配上一些代笔的人,出名的比如有伊丽莎白女王。以下介绍本书内容。 威廉·莎士比亚出生于1564年,他的父亲是个手工作坊的 老板。生意好了之后,父亲就积极往政治生活发展,但也正因为如此,家里的经济又出现了问题。直到莎士比亚自己走红了,家

里的经济才开始好转。莎士比亚虽然是普通人家的小孩(不是贵族),但也读过一些拉丁语写的书,这也让他能在拉丁文的著作里获取灵感。莎士比亚的炒房也是出了名的,他会购买凶宅当做粮食仓库,能从中间大赚一笔,他还喜欢一些风险低的投资,再加上剧场收入,他也是名利双收的大乡绅了。在书里面,莎士比亚还经常吵架,催债,维权打官司,虽然没有文案记录,但是从他的作品里可以看出他也具备了市井人物的狡黠。 莎士比亚的情感话题一直也是后世人的喜爱,特别还专门为他拍摄了一部《莎温情史》,但作者在书中给了我们一个更真实的莎士比亚,他在17岁的时候很可能脚踏两只船,表面上与女 孩A结婚,实际又暗恋着女孩B。正牌的太太叫做安妮·海瑟薇,与好莱坞大明星同名,年纪也大了莎士比亚8岁。虽然夫妻在生活上过得不错,一起操持家务,一同理财,但是情感明显是有问题的,因为能找到大量莎士比亚写给别的女人的情书。最后莎士比亚遗嘱里只留给这个太太一张床。但是作者又给了翻案的结论,他认为遗嘱归遗嘱,根据法律这位太太一分钱也不会少,这份遗嘱属于莎士比亚典型的贫嘴。 要理解莎士比亚的作品,不能以现在的思维去想当然的认为当时的剧院和现在一样是正规的入场,收门票,安静的坐下再看戏的。当时基本都是公演,舞台上的表演也是真刀真枪的,可能一个不走心就演变成的真人格斗,当然场下也不会劝架而是起哄或者嘲笑。读书笔记https://www.doczj.com/doc/268108657.html,观众也不是社会地位高的人,基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教学大纲 2010 ——2011 学年第一学期

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名称:莎士比亚经典戏剧作品选析 所属专业:语言艺术; 课程性质:通识选修课; 学分:2分 (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 简介: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 义文学的最具代表性人物,莎士比亚给世人留下了三十七部戏剧,还写有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和三、四首长诗,在全世界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 是当代中国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文化艺术素养。 目标:莎士比亚的作品从生活真实出发,深刻地反映了时代风貌和社会本质。他认为,戏剧“仿佛要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貌,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任务:使学生有兴趣阅读并读懂莎士比亚的戏剧,进而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名家名著有进一步深层理解,开拓视野,增强自身文化素养能力。一 (三)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威廉.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全集》 1.莎士比亚作品全集 2.莎士比亚纪念网 《英美文学》 二:课程内容与安排(含学时分配和教学地点) 主要内容(每章二学时多媒体教室):

三:教学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莎士比亚戏剧创作三个阶段及其代表作感悟其作品的题裁风格; 【掌握】:莎士比亚代表作: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麦克白》《李尔王》,四大喜剧《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仲夏夜之梦》《无事生非》; 【了解】:莎士比亚简介及故事他的作品在全世界的传播和影响 【一般了解】: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现代演绎 【难点】:对莎士比亚戏剧内涵深层次理解 四:课程考核: 1:平时成绩:作业、考勤与课堂纪律、教学互动、积极性与主动性;(40分) 2:期末笔试论文考核:(60分) 考试时间长度为120分钟;

莎士比亚读后感

作为莎士比亚最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在我看来《哈姆雷特》是其中最为经典的一部。他可谓是将世上所有的悲惨都聚集在了这位可怜的王子身上。 父亲被自己的叔叔杀害,母亲改嫁,居然还下嫁给自己的轼父仇人,爱人发疯后不幸死去,最后连同自己,朋友,母亲都在这场悲剧中被完全吞噬了。这一连串悲剧都是源自欲望和仇恨。叔叔的贪婪欲望使他作出了违背天理伦常之事,也招致了自己亲侄子的无法泯灭的仇恨,同时也为自己的命运埋下了无法避免的祸根,直至最后家破人亡。而小王子呢,因为父亲的死而悲痛万分,又因父亲的鬼魂而萌生了复仇的念头。于是步步谋划,想要以自己的力量替父亲报仇,却又要想尽办法保护自己的母亲,却不曾想到意外之事不断发生,母亲、爱人、朋友、自己都一并失去了。 莎士比亚仿佛在用这样的文字像世人揭示仇恨的可怕,它是一把双刃剑,一把锋利无比,还涂满了毒药的双刃剑。运用他的人就如同是将灵魂出卖给了魔鬼,在失去理智再刺伤别人的同时,也难免是使自己遍体鳞伤,血肉模糊。人类对仇恨的诅咒与排斥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同样也向人们阐述仇恨比罪恶本身更罪恶。无论是怎样的理由,举起仇恨就是一切罪恶与不幸的开端。虽然了结这个道理,人类却又不曾摆脱这个幽灵,不断有人为了仇恨害人害己,即使是无尽的鲜血也没能洗刷掉它的存在。 《哈姆雷特》不断的被人们以各种方式各种形式演绎,电影一部又一部,人们却百看不厌,源于《哈姆雷特》紧凑的戏剧情节,高潮迭起,惊喜不断,所有的紧张气氛都要等到故事的最后才会得到缓解。多种多样对大师作品的演绎不断给予我们新的惊喜和意外,对于仇恨的解释,对莎士比亚的解释。即使有一些并不太尽如人意,人们依旧对次充满好奇。因为莎士比亚,因为这位最伟大的戏剧作家和他最伟大的作品之一,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演绎都会让人对这一部经典再一次来一遍心灵对话,每一次的对话都是对人生新的体验,这就是《哈姆雷特》的魅力所在。作家们用他们的文字时刻提行这人们这把剑的冷酷和恐怖。仇恨的双刃剑,舍弃它比拿起他来捍卫自己明智得多。

莎士比亚读后感范文2000字(精选3篇)

莎士比亚读后感范文2000字(精选3篇) 莎士比亚读后感范文2000字(精选3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莎士比亚读后感范文200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莎士比亚读后感2000字1 莎士比亚确实是位伟大的作家,在他的作品中悲喜剧皆有,可以说他的戏剧包含着十分深刻的含义。正如文艺复兴时期其他杰出的作家、艺术家一样,他的创作中充满了对人性的关怀,如诗人一样满怀激情的对白、如哲人一样深邃的思想,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正是其中的代表。 悲剧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古希腊时代的剧作家,如索福克勒斯、埃斯库罗斯都是以悲剧扬名希腊。一部不朽的《俄底甫斯王》被后人研究了几千年也不能穷尽其中的奥妙,心理学、宗教学、文学都从这部剧作中得到了启发。莎士比亚的悲剧又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他完全可以和古希腊多产的作家相媲美。这些作品就像甘泉一样不可干涸,总能让我们思考生命乃至宇宙的意义。 我认为悲剧应该具备以下四个元素,无论是哪出悲

剧,或多或少都可以找到这四种基本的元素。第一,理想和现实的冲突。第二,人性的缺点所造成的不可避免的悲剧。第三,对所谓命运的无可奈何。第四,悲剧人物理想人格的彻底破灭,通常以悲剧人物的死亡而告终。 《奥塞罗》中明显的悲剧元素就是奥塞罗性格的缺陷,只要是人总会有些嫉妒心的。可是这出戏中的悲剧并不是奥塞罗的性格作祟,也不能归罪于那个蛇蝎心肠的恶汗亚果(我甚至有点喜欢这个敢于剖析自己心理的阴谋家),在戏剧的刚开始我们就能感受到奥塞罗和玳丝德摩娜的爱情注定是个悲剧。玳丝德摩娜并不了解奥塞罗,她喜欢奥塞罗的理由很简单,她喜欢他讲述那些颇具传奇性的经历,一句话她只喜欢一个浪漫的理想。当亚果的妻子告诫玳丝德摩娜当心奥塞罗的妒忌的时候,她却说”我想他在出生地让阳光把这种气质(妒忌)都吸去了。”而奥塞罗有点明白自己的妻子为什么喜欢自己,或者说他对自己妻子的爱本来就不放心,在这种情况下他对玳丝德摩娜又爱又恨又怕。最终,亚果只是起了一个导火索的作用,将这种虚假的、毫无信任的、不牢固的爱情炸个粉碎,而真正具有爆炸力的火药却在奥塞罗和玳丝德摩娜的身上。由此看来这出悲剧倒有些主人公咎由自取的味道,可能是这种惩罚太重了——以男女主人公的死而结束,所以才有了很强的悲剧色彩。 《里亚王》的悲剧似乎在我们的生活中绝少见到,

戏剧鉴赏《罗密欧与朱丽叶》

戏剧鉴赏《罗密欧与朱丽叶》 维洛那名城,蒙太古和凯普莱特两门第相当的巨族间有着累世的宿愿。蒙太古家族的罗密欧是个典型的花花公子,但是,他却一直强调他深爱着他那未露面的初恋情人——罗瑟琳,甚至为了罗瑟琳而郁郁寡欢,冷落了亲人和朋友。然而,他却在凯普莱特家族的舞会上对凯普莱特家的朱丽叶丽叶一见钟情并展开热烈追求。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似乎对爱情并不是大家口中传颂地那么执着,而是像劳伦斯神父说的“喜新厌旧,见异思迁”。但是,当他遇到朱丽叶之时,我们似乎又看到了莎士比亚对爱情的歌颂,对自由恋爱的向往与追求。同时,婚约在身的朱丽叶也是不顾一切地跳进爱情这个陷进,如同离弦的箭一般再也收不回来,忽略空气与距离,固执地朝着自己的目标飞去,最后落地,折断。童话故事中的王子和公主总能得到大家的祝福,幸福地结合在一起,但爱情、浪漫和美丽在平淡生活的考验之下不可能一尘不变。“舞会相识→阳台约会→私自订婚→双双殉情”罗密欧与朱丽叶在爱情之路上一步一步走向死亡。从另一个角度我们也看到了莎士比亚对包办婚姻的批判,对封建势力、对扼杀人性扼杀爱情的社会的控诉。两人一开始并不是相互了解,而是单凭一张外在的容颜,便轻易地将爱情抛洒,这种草率的态度或许就早已暗示了结局的不完美。除了他们真挚感人、至死不渝的爱情外,剧中过于夸张和仓促的搏杀与死亡给人一种草菅人命、人命薄如纸的感觉。他们说动手就动手,仿佛生命一文不值。提伯尔特(朱丽叶的亲哥哥)与迈丘西奥间的矛盾由于罗密欧的介入,导致两人的去世,而朱丽叶得知哥哥

是被罗密欧无心杀死这个事实后,悲兄之死、庆夫之生又让她悲喜交加。在罗密欧因杀人罪被放逐后,他的母亲去世了,朱丽叶在出嫁前服毒假死,而这一切罗密欧却毫不知情,与巴里斯(朱丽叶的未婚夫)展开了激烈的争斗并将其杀死。一场又一场血腥的争斗就这样被搬上了舞台,这些暴力活动的发生不仅是剧情的需要,也是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与反对。再次背负罪名、触犯法律的罗密欧不愿一人独活,便服毒自杀了。而当假死的朱丽叶醒来后看着她爱人的尸体,她也拔剑自杀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是悲惨的,他们彼此相爱,可是却因为家族的仇恨不能长相厮守,反而酿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直到众人的纷纷离世,直到最后一刻,仇恨才化解。赏罚分明的宣判,离合悲欢的叹惋无疑是在告诉人们,时代冤仇、谩骂格斗,毁灭了一对年轻美丽的生命,拆散了两个幸福美满的家族!这种狭隘的封建家族观念再也不能延续下去了,人们应该有新的思想、新的生活。

《莎士比亚戏剧》读后感

《莎士比亚戏剧》读后感 。 《莎士比亚戏剧》读后感1 Tobeornottobe,that’saquestion. (生存还是毁灭,那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这句至理名言,已经伴随着不知多少代人走过了他们如歌、如烟的岁月。 马克思曾赞赏“英国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说:“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我也不得不为莎士比亚的戏剧所感敬佩,婉转的对话,曲折的情节,都把我深深的吸引了进去。对于《莎士比亚戏剧》这本书,我已沉入其中。 在《哈姆雷特》这部戏剧中,主人公哈姆雷特首先面对的是自己原先的理想被破灭。处于年轻时代的哈姆雷特并没有经历过什么大的挫折和阻碍,思想十分单纯。好景不长,哈姆雷特的父亲去世了,在德国接受教育的他回国,得知自己的母亲在父亲死了一个月后就改嫁给篡夺王位的叔父,在哈姆雷特的心中开始渐渐的对这个世界的事进行了怀疑,他明白了,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东西。有很多人可能会讲他母亲的不好,可她母亲本是个善良的人,在嫁与不嫁之间,她是在选择哪种不幸,而不是在选择自己的命运。 哈姆雷特一心想复仇,但他要杀的是他的母亲和叔父,就算杀了他们他又能怎么样?所以流传至今的名言:“生存还是毁灭,那是个

值得思考的问题。”由此诞生了。而后奥菲利亚的哥哥雷欧提斯与哈姆雷特带领一批人冲进宫来,要为父亲和妹妹报仇。 新国王利用雷欧提斯与哈姆雷特决斗的机会,在雷欧提斯的剑上蘸了毒,同时还准备好毒酒,以便将哈姆雷特除掉。最后,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都中了毒谋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克劳提斯也被哈姆雷特刺死,哈姆雷特只能留下遗嘱,让好友霍拉旭完成他的心愿。 故事的结尾,塑造了一个十分悲剧的收场,几乎所有的人都死了,而这正是现实所在,他们试图去改变现实,最终什么也没有改变。这种无奈,在每个人身上都有体现,也许这就是人本身的最大的不幸。 而《威尼斯商人》在我们初中的时候就已经有所接触了,在《威尼斯商人》中,有一个叫鲍西亚的富人女孩,按照她父亲的遗嘱,她得到了三个盒子:一个金盒子,一个银盒子,还有一个铅盒子。其中一个盒子里面装着她的画像,如果哪个男人选择了正确的盒子,那么她将嫁给那个男人。 于是,求婚者从世界的四面八方云集到这儿,都希望能得到她……威尼斯:镇上有一个年轻人名叫巴萨尼奥,他下定决心要赢得鲍西亚。但是,为了达到自己的愿望,他需要三千达克特,这可是一大笔钱。 而后他向好友,富商安东尼奥求助,而安东尼奥手头上暂时也无法拿出这么多钱,他只能向一个富有的犹太人夏洛克借钱,而夏洛克提出了一个奇怪的要求:如果安东尼奥拖欠还款的话,他将会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巴萨尼奥去了贝尔蒙特,他选择了正确的盒子,

莎士比亚读后感500范文

莎士比亚读后感500范文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400范文【一】 英国有一位青年人,名叫鲁滨逊,他不听父亲的再三劝告,踏上了航海的道路。有一 次准备远航,他所在的那个大船正在海面上航行,突然狂风,海浪滔天,巨浪把他们的船 打了一个底朝天,人们东一个西一个地被抛入了大海,许多人连“救命”都没来得及喊, 就被大海吞没了。 《西游记》以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为线索,一路上跟妖魔鬼 怪和险恶的环境作斗争,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的故事。《西游记》这部名 着主要体现了想要办成一件大事,必须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才能成功。我们知道神通 广大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不仅会七十二般变化,还有一双火眼金睛,能够分辨人妖,所以,孙悟空善于降妖捉怪,斩邪除魔,为西天取经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如果没有诚信憨厚,善长水性的沙和尚助阵,孙悟空在水中捉妖也就不那么顺利了。猪八戒力大无比是孙悟空 捉妖的好帮手,唐僧虽不懂人情世故,但他始终以慈悲为怀,感动了苍天,最终历经千辛 万苦,带领徒弟们,终于取得了真经。 莎士比亚读后感500范文1 今天我看了美国作家加里·布莱克伍德的作品《偷莎士比亚的贼》! 虽然,此书中的好汉个个让人赞不绝口,可,最令我心动的还是“行者”——武松, 他不但勇敢无畏,而且还敢作敢为。他为了给自己的亲哥哥报仇伸冤,不畏强权,不怕官司,更不畏惧丢掉性命。他的这种大无畏精神,直到现在,我的脑海中也是余味犹存…… 故事发生在四百年前的英国,十四岁的孤儿仔仔没有真实的姓名,他七岁时,一个传 教士领养了他,这个传教士发明了一种速记方法。并把他训练成一个速记员。 仔仔十四岁时被一剧院老板高价买去,并被派去环球剧院偷莎士比亚的新作品《哈姆 雷特》的剧本。在16世纪中叶的英国伦敦,剧本通常只有一部,所以必需要小心上锁并 由专人守护。 仔仔偷剧本的方法是用他学会的速记本领在看戏的过程中把所有台词都记下来。他因 为种种意外而没能完成使命。后来他加入了剧组成为了一名演员,他热爱戏剧,与其它偷 剧本的坏蛋浴血拼杀,保护剧本。从贼变成一个剧本的保护者。

论中外著名戏剧家及其作品赏析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院:园艺园林学院班级:园艺三班 姓名:罗慧娟学号:201541738305 课程论文题目:论中外著名戏剧家及其作品赏析课程名称:戏剧鉴赏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

课程论文题目 ——论中外著名戏剧家及其作品赏析 学生:罗慧娟 (园艺园林学院园艺三班,学号201541738305) 摘要:戏剧家是戏剧发展历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好的戏剧作品带给过去乃至未来不可估量的价值。 关键词:关汉卿、汤显祖、莎士比亚 戏剧家是指各民族戏剧业内具有一定成就的编剧、导演、演员、舞台美术家、戏剧音乐家和戏剧评论家、活动家。是专门从事戏剧文学写作的作家,这些作品可能是为舞台表演而创作,或是不可能上演的舞台剧本,或是只以剧本对话形式的纯粹文学创作。戏剧的发展是一条漫漫长路,是一代一代戏剧家实践出来的路。 一、早期的戏剧家 (一)西方戏剧家 西方现有作品流传下来的最早的剧作家可追溯到西元前五世纪的古希腊时期。当时希腊一年一度的酒神节的重要内容便是盛大的戏剧比赛。每个参赛的剧作家都要提交一个悲剧三联剧和一个内容相关的羊人剧作为参赛作品。这个比赛的胜利者,现在还有作品流传下来的只有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及喜剧作家亚里士多芬尼斯。他们创作的戏剧形式到今天仍然为剧作家采用。 在戏剧史上被大多数人认为最伟大的剧作家则是威廉·莎士比亚。他生于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之间的英国,但他的正悲剧、喜剧和历史剧令当时仍处于黑暗时代的戏剧艺术突然跃进高峰时期。 在他死后的四百年间,他的作品仍在世界各地不断上演和学院研究。 (二)中国戏剧家 中国的戏剧发展过程与西方戏剧迥异。 最早的剧作家因资料很少,已不可考,可知的是自隋代开始有管理百戏的制度,而最早的剧本为南宋时期的《张协状元》。这出剧本作者有一说为南宋温州的九

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探讨冯宏[摘要]目前在我国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中,仍然存在对翻译理论重要性认识不足的问题,表现为翻译理论教学的内容相对单一、翻译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翻译课堂教学缺乏理论以范本为中心、翻译测试以文本为中心、缺乏翻译理论测试等。文章提出了结合“任务型”立体化英语翻译教学的实践,促进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的全面良性发展,以及在本科翻译教学中进行改革。[关键词]翻译理论理论教学课程设置[作者简介]冯宏(1973一),男,陕西渭南人,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陕西渭南714000)[课题项目]本文系20xx年陕西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地方院校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任务型’立体化英语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项目编号: 09BY65)和渭南师范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莎士比亚诗学翻译研究”(项目编号:IOYKS024)的研究成果。[中图分类 号]G642.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xx)36-0141-02在英语专业翻译的教学中,翻译理论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很少有对翻译理论的考查,即使有,分值比重也无足轻重,另外还有缺少翻译教材,全国专门开设本科翻译专业的院校也很稀少,本科翻译专业教学还极度匮乏。一、重提翻译理论教学的

重要性翻译学科是对外语学习者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具体检验。外语综合能力的检验是通过运用某种语言进行听说读写译等多项语言技能表现的,其中翻译能力与其他四种能力密切相关,其他四种能力最终由翻译能力体现,由此可见英语翻译在整个英语语言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加强英语语言的培养就不能不重视英语翻译教学。翻译教学不仅仅只是翻译实践教学,更重要的是翻译理论教学也要加强,让英语语言学习者从理论角度对翻译本身有更理性的认知,把对翻译的理性认知潜移默化地运用于翻译实践中。另外,翻译理论教学也是对外语语言学习者文化认知的强化。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存在大量的文化因素,其中不乏共性与差异。翻译过程本质上就是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理解与转换。翻译教学承担了培养外语学习者对于异质文化的理解与表达的责任。在对文化的理解与表达中,体现在翻译教学上,绝不仅是对个别文化的理解与表达,而是对某一语言所承载文化的整体理解与表达。成熟的职业翻译工作者可以不关心或者较少关心翻译理论问题,而翻译教师却不能不重视这个问题,因为他们的工作并不仅仅是一种个人行为,它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许多今天身为学生,而明天将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对这项工作本质的认识,并进而影响到他们未来的职业和工作水平。因此翻译教学不仅是翻译技巧的体现,更为重要的是对翻译理论的学习。二、翻译理论教学的内容理论教学部分由宏观与微观两部分组成,前者主要是中外翻译发展概要,主要翻译理论沿革与发展动态;后者是翻译

莎士比亚戏剧集读后感

读《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有感 《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包含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富有诗意、蕴含深刻哲理的故事。这些故事题材新颖、深刻,突破了悲剧与喜剧的界限,努力反映生活的真实面目。可谓是值得我们高中生细细品读的一部佳作。 一、题材新颖、丰富、深刻 例如《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死去的父亲的灵魂,《仲夏夜之梦》的仙王与仙后。这些都是作者在现实的基础上所掺入的魔幻元素。这使得文章题材更加新颖。再例如《冬天的故事》中,国王里昂提斯对自己妻子赫米温妮的胡乱猜疑,在杀死王后后国王的追悔莫及。《皆大欢喜》中,公爵的弟弟将其哥哥赶走,撺掇权位,到后来公爵的弟弟归还权位,公爵恢复地位。这些新奇而曲折的故事情节并上新颖的题材,就使得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增强了故事的趣味性,更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 而纵观其所有作品,都有着一个共同而深刻的价值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良的国王无论怎样最后都会恢复王位,而那个篡夺王位的人最后都会受到应得的惩罚等) 二、故事情节突破了悲剧和喜剧之间的局限 例如故事《暴风雨》中,故事情节从普洛斯彼罗被安东尼奥联合那不勒斯的国王赶出自己的王国这一悲剧进展到后来安东尼奥和那不勒斯受到应有的惩罚,普洛斯彼罗的女儿收获爱情,普洛斯彼罗恢复王位这一喜剧。 再例如《威尼斯商人》中,就在恶毒的商人夏洛克即将得逞的时候,机智聪慧的鲍西亚的一通辩护及时地阻止了夏洛克的罪行,于情急之中挽救了善良的安东尼奥。并且反过来起诉夏洛克,让夏洛克受到了其应有的惩罚。原来本是悲剧的剧情却在突然之间变成了喜剧,故事情节能够瞬间在悲剧与喜剧之间自如转化。这极大地调动了读者的思想情绪,让读者的心情随着曲折的故事情节上下波动,使得读者身临其境、回味无穷。 三、极力反映了生活本来的面目 纵观全书所有故事,剧情都来自于生活。 无论是皇宫里普洛斯彼罗的弟弟对其公爵哥哥的谋权篡位,还是国王里昂提斯对皇后赫米温妮的胡乱猜疑,无论是三女儿对其父亲李尔王无私的爱,还是罗密欧与茱丽叶之间坚贞不渝的爱情,这些剧情都是取自于生活。因此,人们常常感觉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有着自己的影子。而我们也可以这些戏剧故事中获得生活的启示,明确正确的方向,走上正确的道路。

《莎士比亚悲剧集》读后感

《莎士比亚悲剧集》读后感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莎士比亚悲剧集》读后感 原创:Evans 这一个月陶醉在莎士比亚的著作里,我想或许用”妙笔生花”都不足以称赞他的写作才能,在读完的那一刻心中充满无限的钦佩,对他的译作者---朱生豪,同样有说不出的崇拜,我想他一定对中西文化都有极高的造诣和了解才可以把作品翻译的这样完美,读的时候几乎没有违和感,他把其他语言的作品按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翻译过来,还极具优美、准确、凝练、丰富,其中的有些成语我都不是很确定明白它的意思,他却能够两方对照运用的游刃有余,手上粘来一般,达到这样的水平应该是每个翻译者梦寐以求的吧。 这本书里包括了莎士比亚的五个经

典悲剧剧本:《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瑟罗》、《李尔王》和《麦克白》,后四个是我们所熟知的西方”四大悲剧”,这里补充一下,中国古代传说四大悲剧是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 我觉得莎士比亚的作品有三大特点吧 1、无与伦比的语言,这在我读第一个作品的时候就感受到了,其中罗密欧的高级情话肥而不腻,色而不淫,朱丽叶的回应也毫不逊色,通常来说事物的描写是枯燥乏味提不起读者兴趣的,但是读莎士比亚的作品不会有这种感觉,因为他描写的太美了,忍不住想多读几遍,记住、学习、模仿。还有就是他的用词特别有表现力,穿透力,这样他塑造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在戏剧舞台的表演上就会很有感染力。 ”只怕盛筵易散,良会难逢。” ”我的慷慨像海一样浩渺,我的爱情也像海一样深沉;我给你的越多,我自

己也越是富有,因为这两者都是没有穷尽的。” ”你这小小的身体里面,也有船,也有海,也有风:因为你的眼睛就是海,永远有泪潮在那儿涨落,你的身体是一艘船,在这泪海上面航行:你的叹气是海上的狂风;你的身体经不起风浪的吹打,是会在这汹涌的怒海中覆没的。” 2.深入人心的人物角色,哈姆雷特这个人物应该是久负盛名了,他本身的性格是抑郁深沉的类型,在得知父亲被叔父谋害之后,装疯卖傻经过一系列的心理斗争与谋划最终战胜自己的怯懦和畏手畏脚为父报仇,同时也伤害了他曾经深爱的女朋友奥菲利娅,对他的母亲出言不逊,他偏执的性格里也不乏对人生的深度思考和自己赋予的”扭转乾坤”的责任感所在。《奥瑟罗》这个作品就有点意思了,它有两个主人公,像序言里作者写的那样,这个戏剧的艺术成功,不在于它塑造了一个叫奥瑟罗的”愚蠢的”被害之人,而多半在于一个叫伊阿古的”

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研究浅析

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研究浅析 莎士比亚作品不朽的艺术魅力,来自于莎士比亚对于语言出神入化的运用。莎士比亚不愧为语言大师。莎士比亚对英语的纯熟运用竖立了由中世纪英语过渡到伊丽莎白时代近代英语的一座里程碑。 莎士比亚在他的作品中显示了独特的语言创造能力和普于操纵及发展语汇意义的能力。他的作品中丰富的词汇,生动的比喻,一词多义形成的戏剧性俏皮滑稽的双关语,对俗语、但语、行话和切口画龙点睛式的运用,生动而极富生活气息,特色突出,对近代英语的发展有明显的影响。 中国莎士比亚研究者早就注意到莎士比亚语言中的这种现象。因此,他们对莎士比亚语言与现代英语的关系,莎士比亚语言的结构,语法,修辞,用词特色.时r} t`} :}}言特点行全面、细致、〃深入的分析,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成为中国莎士比亚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但是,多年来对莎士比亚语言研究的成果却疏于总结。为此笔者在占有较全面资料的前下,拟对近年来中国莎士比亚语言研究做一个较为<2 };地梳理,弄清中国莎学研究在这一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凸显莎士比亚语言研究对中国莎学乃至世界莎学所做出的独特贡吠。 歌德昏经说过:莎北比亚是用生动的字眼来感染人的。作为文艺复兴时代英国文坛上的戏剧巨子,莎士比亚使中世纪的典雅华丽语盲特色与都铎王朝以来聚积的新语言相结合,一切生活范围内的丰富语言在他的作品中都有突出的表现,精致入微地描绘了适合于剧情的人物性格和诗歌中奔放而又细腻的情感特征。 劳允栋认为莎士比亚作品中比较典型的语言现象,表现为词类转换,即古英语中屈折词尾已经大量消失,词类间基本消除了形态区别的标志,使许多词类可以转换使用;形容词在意义上的绝对化,使原有的性质概念转化成具有这种性质的事物的概念;性质形容词主、被动意义的自由转化;莎氏作品中常见的混合式形容词;副词作形容ip-J,或取代形容词;形容词的级、名词、代词、关系代词、动词、独立分词、虚拟语气、介词、句子等18个方面指出了莎士比亚语言与现代英语的差异之处。。赵毅衡指出:莎士比亚作品是形象语言的宝库。形象语言技巧是一种修辞手段。比喻、夸张不一定有形象,甚至很可能完全没有形象。莎士比亚作品中的语言形象早期静态为多,后期动力性为多;早期堆砌排列为多.后期以形象

莎士比亚《哈姆莱特》读后感

莎士比亚《哈姆莱特》读后感 作为莎士比亚最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我认为《哈姆雷特》是其中最为经典的一部。他是将世上所有的悲惨都聚集在了这位可怜的王子身上。 父亲被自己的叔叔杀害,母亲改嫁,居然还下嫁给自己的杀父仇人,爱人发疯后不幸死去,最后连同自己,朋友,母亲都在这场悲剧中被完全吞噬了。这一连串悲剧都是源自欲望和仇恨。叔叔的贪婪欲望使他作出了违背天理伦常之事,也招致了自己亲侄子的无法泯灭的仇恨,同时也为自己的命运埋下了无法避免的祸根,直至最后家破人亡。而小王子呢,因为父亲的死而悲痛万分,又因父亲的鬼魂而萌生了复仇的念头。于是步步谋划,想要以自己的力量替父亲报仇,却又要想尽办法保护自己的母亲,却不曾想到意外之事不断发生,母亲、爱人、朋友、自己都一并失去了。 莎士比亚仿佛在用这样的文字像世人揭示仇恨的可怕,它是一把双刃剑,一把锋利无比,还涂满了毒药的双刃剑。运用他的人就如同是将灵魂出卖给了魔鬼,在失去理智再刺伤别人的同时,也难免是使自己遍体鳞伤,血肉模糊。人类对仇恨的诅咒与排斥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无论是怎样的理由,举起仇恨就是一切罪恶与不幸的开端。虽然了结这个道理,人类却又不曾摆脱这个幽灵,不断有人为了仇恨害人害

己,即使是无尽的鲜血也没能洗刷掉它的存在。 《哈姆雷特》不断的被人们以各种方式各种形式演绎,电影一部又一部,人们却百看不厌,源于《哈姆雷特》紧凑的戏剧情节,高潮迭起,惊喜不断,所有的紧张气氛都要等到故事的最后才会得到缓解。 因为莎士比亚,因为这位最伟大的戏剧作家和他最伟大的作品之一,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演绎都会让人对这一部经典再一次来一遍心灵对话,每一次的对话都是对人生新的体验,这就是《哈姆雷特》的魅力所在。 仇恨的双刃剑,舍弃它比拿起他来捍卫自己明智得多。

莎士比亚作品读后感范文800字

莎士比亚作品读后感范文800字 《朝花夕拾》,正同于它另类的名字一样,这本脍炙人口的巨作,是鲁迅先生在风烛 残年的岁月里写下的。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时的点点滴滴,心中还是会有当初的味道,想必还别有一番滋味吧。 莎士比亚作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艺术大师,被马克思称之为“最伟大的戏剧 天才”。莎翁的作品几乎是个悲剧的世界,《罗密欧与朱丽叶》千年传唱流了千年的泪水;《哈姆雷特》一个快乐王子的忧郁又何尝不震憾了一大批人……但他的喜剧也同样值得一 读再读。 莎翁的名剧《威尼斯商人》探求的是金钱这一古老而又永不过时的话题。金钱是世界 上最有价值的东西么?有什东西比金钱更珍贵? 在生活中,我们碰到了困难,也许会迎难而上;但也会畏难止步.比如说张海迪阿姨, 她小时候双脚就已经残废,但是她并没有向挫折屈服,而是以积极、乐观、自信的态度去 挑战挫折.她天天把词语贴在床头、墙壁上、厨房……经过张海迪阿姨的不懈努力,她终 于战胜了挫折,而且还获得了荣誉,为祖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伟 大的胸怀,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迎接悲惨的命运,用自信的勇气来应付自己的 不幸.”是啊!当我们碰到厄运和不幸时,与其埋怨命运的不公,还不如鼓起勇气,振作精神,以刚毅的态度与厄运抗争. 富有动人的亲情故事,对爱与付出的讴歌、机智的对话、峰回路转的剧情,夸张爆笑 的情节,充满了传奇及浪漫的色彩。交织着友情、爱情、亲情的世界,引领我们认识什么 才是人生中重要的价值……诙谐的语言蕴含了深刻的内涵! 剧中主要人物有安东尼奥、夏洛克、巴萨尼奥、鲍西亚、杰西卡和罗兰佐。他们生活 在商业味浓重的威尼斯,安东尼奥热心帮助巴萨尼奥去见美貌的富家嗣女鲍西亚而向放高 利贷的夏洛克借了三千块钱,并依夏洛克的立下了违约割胸口一磅肉的契约。 安东尼奥的全部资本都在“海上”,他的商船因故未能及时返回,于是夏洛克一纸状 书把他告上法庭。 法庭协调未果,因为不怀好意的夏洛克不要巴萨尼奥三倍甚至十倍于借款的还款,只 要那一磅肉。法庭审判中,鲍西亚女扮男装出场作为律师用自己的博学使夏洛克打消割肉 的念头的同时拿不回借款的一个子儿。更要命的是,他的所有财产都依法传给“私奔”的 女儿杰西卡和女婿罗兰佐。 合上最后一页,荡气回肠的字段化作一缕皓烟在胸膛中翻滚,悲凉不甘的呐喊化作一 阵烟雨在天地间飘散,得意张狂的笑声亦随风远去……

西方经典戏剧赏析期末论文

《罗密欧与朱丽叶》观后感 机械工程学院机自0907 0401090711 刘洋 借着《西方经典戏剧赏析》这门课,我再一次欣赏到了莎翁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经典戏剧。虽然我是一名工科学生,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也是早已耳熟能详。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次欣赏都会有不同的震撼感受。,“我猜中了这个故事的开始我将上帝赋予我的一切都奉献给了你。但我却没能料到这个故事的结局。”诗一般的语言,优雅的贵族式对话,洋溢着人文的浪漫的基调,本该明媚的故事却有着凄美的结局。一个是心地善良的美男子,一个是纯洁如玉的好佳人,偏偏生长积怨深重的两大家族里。朱丽叶的父母要求她和泰保尔罗结婚,她不愿意和他结婚,便向劳伦斯教士要来了灵药,这种灵药可以让人伪装一天的假死。朱丽叶假死了以后,匆匆赶到的罗密欧以为朱丽叶真死了,悲痛地服毒自尽了。朱丽叶醒来了以后,发现罗密欧死了,于是殉情随爱人而去。罗密欧与朱丽叶死了,但他们的死却成了两家化解仇恨的纽带。 “故事发生在维洛那名城,有两家门第相当的巨族,累世的宿怨激起了新争,鲜血把市民的白手污渎。是命运注定这两家仇敌,生下了一对不幸的恋人”在一首概括性的开场诗后,这部流传了几百年的著名爱情悲剧拉开了帷幕。 凯普莱特家族与蒙太玖家族是世仇,正如剧本里所描写的,他们一见面就会打起来,势不两立的两个家族的儿女却成了一对苦恋情人,这是不是上帝造化弄人?“她是天上明珠降落人间!”罗密欧这样形容朱丽叶。舞会当晚,在月夜的花园里,浪漫的薄纱般的白色月光下,一对情人互诉衷肠,到这儿全局本到了中间部分,正在向高潮推进,他们秘密地结婚,似乎是喜剧的路线却来了个大转弯。谁也不会想到,在他们成婚几小时后,罗密欧因为朱丽叶的表哥杀死了朋友而把他杀了。他被放逐了,朱丽叶悲痛万分,因为她的表哥,因为她的丈夫。祸不单行,准备把“童贞献给死亡”的她又被父母自作主张地许配给了伯爵。那天晚上,罗密欧偷偷爬到朱丽叶房里。似乎是他对她的告别,他得在天亮时离开。不光是男女主角,就是我这个读者,也不希望黎明的到来,希望代表黑夜的夜莺永远唱出婉转的曲调,赶走代表黎明的云雀。 我特别喜欢朱丽叶服安眠药前以及罗密欧在她墓中服毒自杀之前的那大段

莎士比亚戏剧读后感

莎士比亚戏剧读后感 洛阳一高高三(2)班尹姝瑶 读莎翁要有耐心,否则要急得你满屋跑眉毛。 我当初无疑是很无耐心的一个人,因此我的眉毛现下淡得很-----都跑光了。 《罗蜜欧与茱丽叶》五场十二四幕,我以为其实只要一句戏词便好------风华绝代的小姐立在窗台上,望着心上人大场喊道:“哦,罗蜜欧!为什么你是罗蜜欧!”只要这一句便足矣。这悲剧尽交待个清楚。 只怕观众是都要不干了。 要说起来,东西方的戏剧总有些异曲同工的妙处。东方的戏剧之中也总要有那么些华丽丽的铺陈,戏折儿子才曲词悠扬声腔婉转,戏台上是否化浓妆的胖女人且不论,戏词儿便吸了人进去。 美感是个奇怪不讲实用性的东西,是锦衣华服袖口的滚镶蕾丝边儿或是宝石袖口,让一个故事意外地有价值。 我记得莎翁的画相上,左耳是戴着耳环的,式样儿很相互,长相也不华丽,面相上人还清瘦得很,不知这单薄的身子怎么装下这爱情的繁缛。 莎翁剧里的主角儿多不讨我喜欢。大部分太执著,而执著通常造成悲剧。当然它存在了,那即使看起来不好,但其存在本身也是合理的。我倒是比较爱那些小人物,配角儿:朱丽叶啰啰嗦嗦的乳母,哈姆雷特的好友心腹霍拉旭,与王子斗剑的寻除病奥菲丽娅的史长雷欧提斯更有优雅刚毅的王子范儿;而奥赛罗里反面人物伊阿古,心眼儿虽坏,却比刚愎自用的摩尔人要强上许多----- 这种感觉像是许久以前看电视,《士兵突击》里我最爱史合伍六一,《亮剑》里赵刚比李云龙顺眼;《人间正道是沧桑》里我最喜欢的角色是柯蓝和柯兰的母亲;《西厢》里莺莺和张生都是不及红娘半分可爱。 我深感受剧情限制,主角儿总要有些束手束脚,而配角儿因此更讨我的喜。作为符号人物,主角儿有使命有更大的责任,总之,是暴露更多,也反而让人易于忽略一点一滴眉目含情。或是这样说: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出场越多越让人提不起意趣来。反而是众生蝼蚁即使庸庸碌碌也来得更有味儿。也许是因为露面太少反而神秘了吧。管他呢。 戏剧,无非正剧喜剧悲剧,无非悲欢离合,无非是写出来的思想的咆哮,无百开头,过渡,结局。猜得中狂不是开头或结局,都不枉走一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