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 第二节~第三节

第四章 第二节~第三节

第四章 第二节~第三节
第四章 第二节~第三节

第二节 影响加速度的因素

第三节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定量关系

[学习目标] 1.学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规律.2.掌握定量探究加速度与物体受到的合外力、物体质量关系的方法.3.了解气垫导轨减小摩擦的原理和光电门及数字计时器在实验中的作用.4.能作出物体运动的a -F 、a -1

m 图象,并会利用图象发现实验规律.

一、影响加速度的因素

1.物体所获得的加速度与物体的受力情况和物体的质量都有关系.

2.加速度的测量:加速度不是一个可以直接测量的量,可通过时间、位移等能直接测量的量去间接地测量加速度.例如,由静止开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可通过测量时间、位移,由位移s =12at 2间接测量加速度a =2s

t 2.

3.定性探究影响加速度的因素 (1)实验器材

带有刻度尺的光滑斜面、一辆四轮小车、秒表、弹簧测力计、砝码. (2)实验基本思想——控制变量法. (3)实验过程

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合力的关系(保持车的质量不变) 实验设计:

①如图1所示,将小车从斜面上由静止释放;

图1

②记下小车的运动时间t ;

③从斜面的刻度尺上读出小车的位移s ; ④由a =2s

t

2可求出小车的加速度;

⑤改变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可以改变小车受到的合外力大小,重复上面的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当物体的质量保持不变时,物体受到的合外力逐渐增大,其加速度将逐渐增大;反之,物体受到的合外力逐渐减小,其加速度也逐渐减小.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的关系(保持小车所受合力不变) 实验设计:

①把小车放在斜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沿斜面向上拉小车,使小车保持静止状态,记下弹簧测

力计的示数.

②撤去弹簧测力计,将小车从斜面上由静止释放,用秒表记录小车的运动时间t 并读出小车的位移s ,由a =2s

t

2可求出小车的加速度.

③在小车上增加砝码,重复①、②.重复步骤①时,应调整斜面倾角保持弹簧测力计示数不变. 实验结论:

当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不变时,物体的质量增大,其加速度减小;反之,物体的质量减小,其加速度增大.

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定量关系 1.实验器材

气垫导轨、滑块(包括挡光片)、橡皮泥、光电门、数字计时器、砝码、天平. 2.实验原理

(1)实验的基本思想——控制变量法

①保持滑块的质量不变,改变合外力探究a 与 F 的关系. ②保持滑块所受的合外力不变,改变其质量探究a 与m 的关系. (2)三个物理量

滑块的质量、滑块所受的拉力、滑块的加速度. 3.实验过程

(1)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让滑块在砝码拉力的作用下做加速运动,记录下滑块通过光电门的速度、砝码的质量、两光电门间的距离.

图2

(2)保持滑块质量不变,通过增加(或减少)砝码的数量来改变拉力的大小.重复实验3次.

(3)将实验结果填入表一,并计算每一次滑块的加速度a.

表一

滑块质量M=kg

而得出a与F的关系.

(5)保持砝码的质量不变,即滑块所受的拉力不变.

在滑块上增加(或减少)橡皮泥来改变滑块的质量,重复进行几次实验,记下实验数据.将实验结果填入表二.

表二

拉力F=N

(6)用纵坐标表示加速度,横坐标表示1

M,画出滑块运动的a-1

M图象,得出a与

1

M的关系,从

而得出a与M的关系.

(7)实验结论:当M一定时,a与F成正比;当F一定时,a与M成反比.

4.注意事项

(1)使用气垫导轨做实验时注意:气垫导轨是较精密的仪器,实验中必须避免导轨受碰撞、摩擦而变形、损伤,没有给气垫导轨通气时,不准在导轨上强行推动滑块.

(2)改变砝码的数量时,要始终保证砝码的总质量远小于滑块的质量.

一、实验原理

1为了“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定量关系”,使用如图3所示的气垫导轨装置进行实验.其中G1、G2为两个光电门,它们与数字计时器相连,当滑行器通过光电门G1、G2时,光束被遮挡的时间Δt1、Δt2都可以被测量并记录.滑行器连同上面固定的一条形挡光片的总质量为M,挡光片宽度为D,光电门间距离为s,牵引砝码的质量为m.回答下列问题:

图3

(1)实验开始应先调节气垫导轨下面的螺钉,使气垫导轨水平,在不增加其他仪器的情况下,如何判定调节是否到位?

(2)若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应保持的质量不变;若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应保持的质量不变.

(3)若取M=0.4 kg,改变m的值,进行多次实验,以下m的取值不合适的一个是.

A.m1=5 g

B.m2=15 g

C.m3=40 g

D.m4=400 g

(4)在此实验中,需要测得每一个牵引力对应的加速度,其中求得的加速度a 的表达式为: .(用Δt 1、Δt 2、D 、s 表示) 答案 (1)见解析

解析 (1)取下牵引砝码,滑行器放在任意位置都不动,或取下牵引砝码,轻推滑行器,数字计时器记录每一个光电门的光束被遮挡的时间Δt 都相等. (2)滑行器;牵引砝码.

(3)本实验只有在满足m ?M 的条件下,才可以用牵引砝码的重力近似等于对滑行器的拉力,所以D 是不合适的.

(4)由于挡光片通过光电门的时间很短,所以可以认为挡光片通过光电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瞬时速度,即有v 1=D Δt 1,v 2=D

Δt 2,再根据运动学公式v 22-v 12=2as 得:a =(D Δt 2)2-(D Δt 1)22s .

二、实验数据处理

2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定量关系”实验中,某次实验测得如下数据:当m一定时,a与F的关系如表一所示;当F一定时,a

与1

m的关系如表二所示.

表一

(1)在如图4图4

(2)由图象可以判定:当m 一定时,a 与F 成 ;当F 一定时,a 与m 成 . (3)在研究a 与m 的关系时,作了a -1m 图象,而没作a -m 图象,那么作a -1

m 图象有何优点?

答案 (1)作出图象如图所示 (2)正比 反比

(3)a -m 图象是曲线,难以找出规律;a -1

m

图象是直线,容易找出规律.

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图象法、“化曲为直”法

1.研究加速度a 和力F 的关系

以加速度a 为纵坐标,力F 为横坐标,根据测量数据描点,然后作出图象,如图5所示,若图象是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就能说明a 与F 成正比.

图5

2.研究加速度a 与质量m 的关系

如图6所示,因为a -m 图象是曲线,检查a -m 图象是不是双曲线,就能判断它们之间是不是成反比关系,但检查这条曲线是不是双曲线,相当困难.若a 和m 成反比,则a 与1

m 必成正

比.我们采取“化曲为直”的方法,以a 为纵坐标,以1m 为横坐标,作出a -1m 图象,若a -1

m 图

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说明a 与1

m

成正比,即a 与m 成反比.

图6

三、其他实验方法的探究

1.“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定量关系”实验设计考虑的一个重点是如何保持小车(或滑块)的合外力不变及如何改变合外力大小.为此,需消除摩擦力的影响,气垫导轨上滑块受到的摩擦力可以忽略不计,合外力等于绳的拉力;而在不光滑的木板上运动的小车,则需要平衡摩

擦力.

2.平衡摩擦力的方法:在长木板不带滑轮的一端下面垫一木块,反复移动木块位置,直到轻推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可保持匀速运动为止(纸带上相邻点间距相等).

3.在平衡摩擦力时,不要悬挂砝码盘,但小车应连着纸带且接通电源;平衡摩擦力后,改变小车质量后无须再重新平衡摩擦力.

3某实验小组利用图7所示的装置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定量关系.

图7

(1)下列做法正确的是(填字母代号).

A.调节滑轮的高度,使牵引木块的细绳与长木板保持平行

B.在调节木板倾斜度平衡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时,将装有砝码的砝码桶通过定滑轮拴在木块上

C.实验时,先放开木块再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

D.通过增减木块上的砝码改变质量时,不需要重新调节木板倾斜度

(2)图8是甲、乙两同学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图象.

图8

形成图线甲的原因是.

形成图线乙的原因是.

答案(1)AD(2)长木板倾角过大未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够

解析(1)实验中细绳要与长木板保持平行,A项正确;平衡摩擦力时不能将装有砝码的砝码桶通过细绳绕过滑轮拴在木块上,B项错误;实验时应先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再放开木块,C项错误;平衡摩擦力后,改变木块上的砝码质量后不需要再重新平衡摩擦力,D项正确. (2)图线甲中F=0时,木块就有了加速度,可见是长木板倾角过大.图线乙中,有了拉力时,加速度仍为0,说明未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够.

4 两个小车并排放在光滑水平桌面上,小车

前端系上细线,线的另一端跨过定滑轮各挂一个小盘,盘里分别放有不同质量的砝码(图9甲).小车所受的水平拉力F 的大小可以认为等于砝码(包括砝码盘)所受的重力大小.小车后端也系有细线,用一只夹子夹住两根细线(图乙),控制两辆小车同时开始运动和结束运动.

图9

由于两个小车初速度都是零,运动时间又相同,因为s =at 2

2,即s ∝a ,所以只要测出两小车

位移s 之比就等于测出了它们的加速度a 之比.

实验结果是:当两小车质量相同时, ;当拉力F 相等时, .实验中用砝码(包括砝码盘)所受的重力G =mg 的大小作为小车所受拉力F 的大小,这样做会引起实验误差,为了减小这个误差,G 与小车所受重力Mg 之间需要满足的关系是: .

答案 加速度与拉力成正比 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 G ?Mg

解析 实验过程中,当两小车质量相同时,砝码(包括砝码盘)重力越大,相同时间内位移越大,则加速度越大,进行实验时会发现,加速度与所受拉力成正比;若砝码重力不变,即拉力不变时,质量越大的小车,相同时间内位移越小,即加速度越小,进行测量分析知,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如果砝码(包括砝码盘)的重力G 远小于小车的重力Mg 时,G 近似等于拉力F .

1.控制变量法:当研究多个物理量的变化规律时,为了简便,可设计保持其他物理量不变,只研究剩余两个变化物理量的关系,这种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两个相同的小车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前端各系一条细绳,绳的另一端跨过定滑轮各挂一个小盘,盘中各放数目不等的砝码,

化学选修3第三章测试题

髙二化学选修3第三章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性质中,可以证明某化合物内一定存在离子键的是( ) A.可溶于水 B.具有较高的熔点 C.水溶液能导电 D.熔融状态能导电 2.只有阳离子而没有阴离子的晶体是 ( )。 A .金属晶体 B .原子晶体 C .离子晶体 D .分子晶体 3.下列化学式能表示物质的组成,又能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的是( ) A .NaOH B .SiO 2 C .Fe D .C 3H 8 4.下列各组物质各自形成晶体后均属于分子晶体的化合物是( ) A.NH 3、HD 、C 3H 8 B.SiO 2 、CO 2 、H 2SO 4 C .SO 2、PCl 5、AlCl 3 D.H 2O 、NaCl 、Si 3N 4 5.只需克服范德华力就能气化的是( ) A .液态二氧化硫 B .液态氨 C .液态氟化氢 D .水 6.下列事实与氢键有关的是( ) A .水加热到很高的温度都难以分解 B. 水结冰成体积膨胀,密度减少 C .CH 4、SiH 4、GeH 4、SnH 4熔点随相对分子质量增加而升高 D .HF 、HCI 、HBr 、HI 的热稳定性依次减弱 7.下列各种元素的原子序数,其中能组成化学式为XY 2型离子化合物的是( ) A.6和8 B.16和8 C .12和17 D.11和16 8.下列各组物质,化学键和晶体类型都相同的是( ) A.金刚石和CO 2 B.NaBr 和HBr C .CH 4和H 2O D.Cu 和KCl 9.下列判断错误.. 的是 A .沸点:333NH PH AsH >> B .熔点:344Si N NaCl SiI >> C .酸性:42434HClO H SO H PO >> C .碱性:()()3NaOH Mg OH Al OH 2>> 10.若金属铜的晶胞是一个"面心立方体",则金属铜平均每个晶胞占有的铜原子及配位数分别是( ) A.4 12 B.6 12 C.8 8 D.8 12 11.在30gSiO 2晶体中含有Si 一O 键的物质的量为( ) A.1mol B.1.5mol C.2mol D.2.5mol 12.下列有关离子晶体的数据大小比较不正确的是( )

2020人教版地理必修三 第4章 第2节

第四章第二节 基础巩固 一、单项选择题 读“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总产值增长图”,回答1~2题。 1.在阶段Ⅰ中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主导产业是(C) A.资金密集型产业B.技术密集型产业 C.劳动密集型产业D.资源密集型产业 2.进入阶段Ⅱ后,珠三角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条件是(A) ①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 ②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 ③劳动力成本降低 ④政策优势突显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解析】第1题,在工业化推进的第Ⅰ阶段,珠江三角洲依托劳动力丰富且廉价这一优势,承担劳动密集型产业,完成工业化的起步。第2题,进入第Ⅱ阶段,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和政策优势已逐渐减弱。 下图为我国某省区三大产业产值比重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图,其中①代表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②代表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③代表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④代表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读图回答3~5题。 3.分析图中各曲线的变化特点,判断该省区最可能是(A)

A.江苏省B.河南省 C.四川省D.海南省 4.图中曲线变化反映出该省区的城市化发展特点是(D) A.与我国其他省区相比,城市化水平较低 B.城市化发展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协调一致 C.城市人口增长与第二产业发展同步 D.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最快 5.该省的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其主要的原因是(A) A.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耕地面积大大减少 B.农业生产水平落后,产出少 C.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农业经济不发达 D.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日渐恶化 【解析】第3题,本题主要考查省区判断。从图中各曲线的变化特点看,该省区的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第三产业,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下降,说明该省经济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该省区城市人口所占比重较大,可判断为我国的经济发达省份,由此判断该省区为江苏省。故A项正确。第4题,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化发展特点。从其城市化曲线变化上看,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最快。故D项正确。第5题,本题主要考查该省的工农业发达,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占用了大量的耕地,使农业产值比重下降。故A项正确。 产业结构超前系数(E)是指某一产业增长相对于整个产业经济系统增长趋势的超前程度,可用来测定某产业结构的变动方向。当E>1时,表示产业超前发展,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当E<1时,则表示产业相对滞后发展,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粤东、粤西地区和粤北山区是广东省除珠江三角洲以外的其他地区,习惯上被合称为“粤东西北”,属于广东省内经济欠发达地区。下表示意2001~2013年“粤东西北”产业结构和制造业行业结构超前系数。据此完成6~7题。

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第三节DNA的分子结构和复制

必修二第三章 基因的本质 第二节第三节 DNA 分子的结构和复制 DNA 分子的结构 一、DNA 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 1. 脱氧核糖核苷酸的结构组成: 脱氧核糖 (G ) 脱氧核糖核苷酸 磷酸 嘌呤碱基 腺嘌呤 (A ) 含氮碱基 嘧啶碱基 (C ) T ) 2. 脱氧核糖核苷酸的种类: 由于构成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含氮碱基的种类不同,组成DNA 的脱氧核糖核苷酸具有四种不同的类型,它们分别是: 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 (A ) 鸟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 (G ) 胞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 (C ) 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T ) 二、DNA 分子的结构:1953年,由美国的沃森和英国的克里克共同提出。 磷酸 磷酸 脱氧核糖 A T 脱氧核糖 磷酸 磷酸 脱氧核糖 T A 脱氧核糖 磷酸 磷酸 脱氧核糖 C G 脱氧核糖 磷酸 磷酸 脱氧核糖 G C 脱氧核糖 磷酸 磷酸 注意: 1. DNA 分子很多脱氧核糖核苷酸通过彼此脱水缩合形成的核苷酸链。 两个相邻的脱氧核糖核苷酸之间的脱水位置位于:一个脱氧核糖核苷酸的磷酸和另一个脱氧核糖核苷酸的脱氧核糖之间。 磷酸 脱氧核糖 含氮碱基 磷酸 脱氧核糖 含氮碱基 磷酸 脱氧核糖 含氮碱基

2. 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3. 在DNA分子中,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两条主链。 4. 两条主链之间,也就是DNA分子的内侧,是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的碱基对,碱基配对具有一定的规律,遵循互补配对原则,即嘌呤碱基一定与嘧啶碱基配对,而且是一一对应关系:A(腺嘌呤)一定与T(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一定与C(胞嘧啶)配对。不同的碱基对之间,氢键的数目不同,A与T间以两个氢键相连;G与C间以三个氢键相连。 注意: 由于嘌呤分子比较大,是双环结构;嘧啶分子比较小,是单环结构。因此由嘌呤与嘧啶配对形成碱基对才可以保证DNA分子的两条链之间距离不变,形成平行的双螺旋结构。三、DNA分子的特性: (1)稳定性:是指DNA分子双螺旋空间结构的相对稳定性。与这种稳定性有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DNA分子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成精细均匀、螺距相等的规则双螺旋结构。 ②DNA分子中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排列的顺序稳定不变。 ③DNA分子双螺旋结构中间为碱基对、碱基之间形成氢键,从而维持双螺旋结构的稳定。 ④DNA分子之间对应碱基严格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进行配对。 ⑤每个特定的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数量和排列顺序稳定不变。 (2)多样性 构成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虽只有4种,配对方式仅2种,但其数目却可以成千上万,更重要的是形成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可以千变万化,从而决定了DNA分子的多样性。例如:在生物体内,一个最短的DNA分子有4000个碱基对,其排列顺序方式有:44000种。 (3)特异性 每个特定的DNA分子中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而特定的排列顺序代表着遗传信息,所以每个特定的DNA分子中都贮存着特定的遗传信息,这种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就决定了DNA分子的特异性。 (4)方向性:极性反向平行 (5)专一性:碱基互补配对 ⅠDNA分子的多样性不仅取决于碱基对的千变万化的排列顺序,还取决于DNA分子中不同的碱基对所占的比例。 Ⅱ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就代表了遗传信息。 ⅢDNA分子的多样性从分子水平说明DNA分子可以携带数量巨大的遗传信息。 Ⅳ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从分子水平说明了生物体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 四、DNA与RNA的比较:

高中化学选修3第一章全部教案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原子结构:(1小节) 一、原子结构理论发展 从古代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的一般原子说到现代量子力学模型,人类思想中的原子结构模型经过多次演变,给我们多方面的启迪。 现代大爆炸宇宙学理论认为,我们所在的宇宙诞生于一次大爆炸。大爆炸后约两小时,诞生了大量的氢、少量的氦以及极少量的锂。其后,经过或长或短的发展过程,氢、氦等发生原子核的熔合反应,分期分批地合成其他元素。 复习:必修2中学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 (1)核外电子总是尽量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依次 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能量最低原理)。 (2)原子核外各电子层最多容纳2乘以n平方个电子。 (3)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电子 (4)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18个(K层为次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倒 数第三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32个。 说明:以上规律是互相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理解。例如;当M层是最外层 时,最多可排8个电子;当M层不是最外层时,最多可排18个电子 2、能层与能级 由必修2的知识,我们已经知道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的能量是不同的,由内而外可以分为: 第一、二、三、四、五、六、七……能层 符号表示 K、 L、 M、 N、 O、 P、 Q…… 能量由低到高 例如:钠原子有11个电子,分布在三个不同的能层上,第一层2个电子,第二层8个电子,第三层1个电子。由于原子中的电子是处在原子核的引力场中,电子总是尽可能先从内层排起,当一层充满后再填充下一层。理论研究证明,原子核外每一层所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如下: 能层一二三四五六七…… 符号 K L M N O P Q…… 最多电子数 2 8 18 32 50…… 即每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n:能层的序数) 但是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就好比能层是楼层,能级是楼梯的阶级。各能层上的能级是不一样的。 能级的符号和所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如下: 能层 K L M N O ……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第3章第1节教案

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晶体常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安排在原子结构、分子结构以及结构决定性质的内容之后来学习,对于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本节内容主要是通过介绍各种各样的固体为出发点来过渡到本堂课的主题——晶体和非晶体。而晶体和非晶体的学习是以各自的自范性和微观结构比较为切入点,进而得出得到晶体的一般途径以及晶体的常见性质和区分晶体的方法。 教学目标设定: 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晶体与非晶体的差异。 2、学会分析、理解、归纳和总结的逻辑思维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区别晶体与非晶体的方法,认识化学的实用价值,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2、晶体的特征 教学方法建议:探究法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引入]:前面我们讨论过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对于化学键的形成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知道组成千万种物质的质点可以是离子、原子或分子。又根据物质在不同温度和压强下,物质主要分为三态:气态、液态和固态,下面我们观察一些固态物质的图片。 [投影]:1、蜡状白磷;2、黄色的硫磺;3、紫黑色的碘;4、高锰酸钾 [讲述]:像上面这一类固体,有着自己有序的排列,我们把它们称为晶体;而像玻璃这一类

固体,本身原子排列杂乱无章,称它为非晶体,今天我们的课题就是一起来探究晶体与非晶体的有关知识。 [板书]:一、晶体与非晶体 [板书]:1、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差异 [提问]:在初中化学中,大家已学过晶体与非晶体,你知道它们之间有没有差异? [回答]:学生:晶体有固定熔点,而非晶体无固定熔点。 [讲解]:晶体有固定熔点,而非晶体无固定熔点,这只是晶体与非晶体的表观现象,那么他们在本质上有哪些差异呢? [投影]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差异 [板书]:自范性:晶体能自发性地呈现多面体外形的性质。 [解释]:所谓自范性即“自发”进行,但这里得注意,“自发”过程的实现仍需一定的条件。 例如:水能自发地从高处流向低处,但不打开拦截水流的闸门,水库里的水不能下泻。[板书]:注意:自范性需要一定的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条件是晶体的生长速率适当。 [投影]:通过影片播放出,同样是熔融态的二氧化硅,快速的冷却得到玛瑙,而缓慢冷却得到水晶过程。 [设问]:那么得到晶体的途径,除了用上述的冷却的方法,还有没有其它途径呢?你能列举哪些? [板书]:2、晶体形成的一段途径:

统计学第四章第三节

第二节离散程度的测度 10天 道森供应公司克拉克批发公司 5 0.5 4 0.4 9 10 11 工作日数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工作日数 集中趋势只是数据分布的一个特征,数据的离中趋势是数据分布的另一个重要特 征。两者是反映总体数据分布特征的一对对立统一的代表值。 一、离散程度指标,又称标志变异指标,标志变动度。 (一)定义 就是总体各项标志值差别大小的程度。 (二)应用 1.主要是评价平均数代表性的依据。平均数的代表性与标志变动度的数值成反 比。 例如:有甲乙两组工人,人数都是5人。每人每日产量: 甲:5 20 45 85 95 乙:48 49 50 51 52 平均数 50 95-590 52-48 4 2.标志变动度可以用来反映社会生产和其他社会经济活动过程的均衡性 或协调性。

标志变动度小,就说明生产或经济活动各阶段变动幅度小,是均衡的协调的,反之,就是不均衡,不协调的。 二、测量标志变动度的主要方法 (一)异众比率——分类数据,顺序数据,数值型数据 1 定义:异众比率,即非众数组的频数占总频数的比率。 2 公式: Vr=(∑fi —fm)/ ∑fi =1—fm/ ∑fi ∑fi变量值的总频数, fm众数组的频数。 3作用:主要用于衡量众数对一组数据的代表程度。 异众比率越大,说明非众数组的频数占总频数的比重越大,众数的代表性就越差;反之,异众比率越小,说明非众数组的频数占总频数的比重越小,众数的代表性越好。 4 适用范围:测定分类数据(也可以是顺序数据,数值型数据)的离散程度 饮料品牌频数 可口可乐 15 旭日升 11 百事可乐 9 汇源果汁 6 露露 9 合计 50 异众比率 解: Vr=(∑fi —fm)/ ∑fi =1—fm/ ∑fi

化学选修3第一章测试题

高二化学选修3第一章测试题 1.下列具有特殊性能的材料中,由主族元素和副族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是( ) A.半导体材料砷化镓 B.吸氢材料镧镍合金 C.透明陶瓷材料硒化锌 D.超导材K3C60 2. 下列能级中轨道数为3的是() A.S能级B.P能级 C.d能级 D.f能级 3.有关核外电子运动规律的描述错误的是() A.核外电子质量很小,在原子核外作高速运动 B.核外电子的运动规律与普通物体不同,不能用牛顿运动定律来解释 C.在电子云示意图中,通常用小黑点来表示电子绕核作高速圆周运动 D.在电子云示意图中,小黑点密表示电子在核外空间单位体积内电子出现的机会多 4.下列各原子或离子的电子排布式错误的是() A.Al 1s22s22p63s23p1 B.S2- 1s22s22p63s23p4 C.Na+ 1s22s22p6 D.F 1s22s22p5 5.排布为1s22s22p63s23p1的元素原子最可能的价态是() A. +1 B.+2 C.+3 D.-1 6. 基态碳原子的最外能层的各能级中,电子排布的方式正确的是() A B C D 7.气态中性基态原子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发生如下变化,吸收能量最多的是( ) →1s22s22p63s23p1→1s22s22p63s23p2 →1s22s22p63s23p3 →1s22s22p63s23p64s24p1 8.下列是几种原子的基态电子排布,电负性最大的原子是( ) C. 1s22s22p63s23p2 、B属于短周期中不同主族的元素,A、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中,成对电子和未成对电子占据的轨道数相等,若A元素的原子序数为a,则B元素的原子序数可能为( ) ①a-4 ②a-5 ③a+3 ④a+4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0.下列电子排布图中能正确表示某元素原子的最低能量状态的是( D ) 11.下列各基态原子或离子的电子排布式正确的是( ) A.O2-1s22s22p4 B.Ca [Ar]3d2 C.Fe [Ar]3d54s3 D.Si 1s22s22p63s23p2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含答案解析)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知识点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数学模型概念,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是为了某种目的 用字母、数字及其他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方程式以及图表、图像等数学表达式。 2.意义,数学模型是联系实际问题与数学规律的桥梁,具有解释、判断、预测等重要作用。 知识点二种群数量的增长,1.种群的“J”型增长 (1)“J”型曲线: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 (2)“J”型增长的原因: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这一理想条件只有在实验室或某物种最初进入一条件非常适宜的环境时才会出现。 (3)“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增长速率不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建立模型:,一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1=N0λ,两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2=N1×λ=N0λ2,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 t=N0λt,N0: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时间;N t:t年后种群数量;λ:增长的倍数。注:当λ1时,种群数量上升;当λ=1时,种群数量不变;当λ1时,种群数量下降。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S”型曲线出现的原因,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使生存斗争加剧,种群的增长速率下降。 (2)实例:高斯的实验。 (3)“S”型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呈“S”型。 ①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a.不同物种在同一环境中K值不同。 b.当环境改变时生物的K值改变。 ②K/2值:K值的一半,是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点。 ③增长速率:可以看出种群的增长速率在K/2时最大,K/2之前不断增加,在K/2之后逐渐减小,当达到K值

第四章 第二节~第三节

第二节 影响加速度的因素 第三节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定量关系 [学习目标] 1.学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规律.2.掌握定量探究加速度与物体受到的合外力、物体质量关系的方法.3.了解气垫导轨减小摩擦的原理和光电门及数字计时器在实验中的作用.4.能作出物体运动的a -F 、a -1 m 图象,并会利用图象发现实验规律. 一、影响加速度的因素 1.物体所获得的加速度与物体的受力情况和物体的质量都有关系. 2.加速度的测量:加速度不是一个可以直接测量的量,可通过时间、位移等能直接测量的量去间接地测量加速度.例如,由静止开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可通过测量时间、位移,由位移s =12at 2间接测量加速度a =2s t 2. 3.定性探究影响加速度的因素 (1)实验器材 带有刻度尺的光滑斜面、一辆四轮小车、秒表、弹簧测力计、砝码. (2)实验基本思想——控制变量法. (3)实验过程 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合力的关系(保持车的质量不变) 实验设计: ①如图1所示,将小车从斜面上由静止释放; 图1 ②记下小车的运动时间t ; ③从斜面的刻度尺上读出小车的位移s ; ④由a =2s t 2可求出小车的加速度; ⑤改变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可以改变小车受到的合外力大小,重复上面的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当物体的质量保持不变时,物体受到的合外力逐渐增大,其加速度将逐渐增大;反之,物体受到的合外力逐渐减小,其加速度也逐渐减小.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的关系(保持小车所受合力不变) 实验设计: ①把小车放在斜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沿斜面向上拉小车,使小车保持静止状态,记下弹簧测

高中化学选修三第三章测试题

1 / 3 选修三第三章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晶体与非晶体的严格判别可采用( ) A. 有否自范性 B.有否各向同性 C.有否固定熔点 D.有否周期性结构 2、共价键、离子键和范德华力是构成物质粒子间的不同作用方式,下列物质中,只含有上述一种作用的是( ) A.干冰 B.氯化钠 C.氢氧化钠 D.碘 3、关于晶体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晶体中只要有阴离子就一定有阳离子 B 、在晶体中只要有阳离子就一定有阴离子 C 、原子晶体的熔点一定比金属晶体的高 D 、分子晶体的熔点一定比金属晶体的低 4、由钾和氧组成的某种离子晶体中含钾的质量分数为78/126,其阴离子只有过氧离子 (O 22- )和超氧离子(O 2- )两种。在此晶体中,过氧离子和超氧离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 2︰1 B. 1︰1 C . 1︰2 D. 1︰3 5、食盐晶体如右图所示。在晶体中,? 表示Na +,ο 表示Cl -。已知食盐的密度为ρ g / cm 3,NaCl 摩尔质量M g / mol ,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 ,则在食盐晶体里Na +和Cl -的间距大约是( ) A . 3 2N M ρcm B . 3 2N M ρcm A . 3 2M N ρcm D . 3 8N M ρcm 6、1mol 气态钠离子和1mol 气态氯离子结合生成1mol 氯化钠晶体释放出的热能为氯化钠晶体的晶格能。下列热化学方程中,能直接表示出氯化钠晶体格能的是( ) A .Na +(g )+Cl - (g ) NaCl (s ); △H B .Na (s )+ 2 1 Cl 2(g ) NaCl (s ); △H 1 C .Na (s ) Na (g ); △H 2 D .Na (g )-e Na +(g ); △H 7、下列各项所述的数字不是6的是( ) A .在NaCl 晶体中,与一个Na+最近的且距离相等的Cl-的个数 B .在金刚石晶体中,最小的环上的碳原子个数 C .在二氧化硅晶体中,最小的环上的原子个数 D .在石墨晶体的片层结构中,最小的环上的碳原子个数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N 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 A .124 g P 4含有p —P 键的个数为4NA B .12 g 石墨中含有C —C 键的个数为1.5N A C .12 g 金刚石中含有C —C 键的个数为2N A D .60gSi02中含Si —O 键的个数为2N A 9、共价键、离子键和范德瓦尔斯力都是微粒之间的不同作用力,下列含有上述两种结合力的是 ①Na 2O 2 ②SiO 2 ③石墨 ④金刚石 ⑤NaCl ⑥白磷 A .①②④ B .①③⑥ C .②④⑥ D .③④⑤ 10、下列数据是对应物质的熔点,有关的判断错误的是( ) Na 2O Na AlF 3 AlCl 3 Al 2O 3 BCl 3 CO 2 SiO 2 920℃ 97.8℃ 1291℃ 190℃ 2073℃ -107℃ -57℃ 1723℃ A .只要含有金属阳离子的晶体就一定是离子晶体 B .在共价化合物分子中各原子都形成8电子结构 C .同族元素的氧化物可形成不同类型的晶体 D .金属晶体的熔点不一定比分子晶体的高 11、现有四种晶体,其离子排列方式如图所示,其中化学式不属AB 型的是( ) A B C D 12、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的化学工作者合作,已成功研制出碱金属与C 60形成的石墨夹层离子化合物。将石墨置于熔融的钾或气态的钾中,石墨吸收钾而形成称为钾石墨的物质,其组成可以是C 8K 、C 12K 、C 24K 、C 36K 、C 48K 、C 60K 等等。在钾石墨中,钾原子把价电子交给石墨层,但在遇到与金属钾易反应的其他物质时还会收回。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A .题干中所举出的6种钾石墨,属于同素异形体 B .若某钾石墨的原于分布如图一所示,则它所表示的是 C 24K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课标要求 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的(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2.了解元素电离能的含义,并能用以说明元素的某种性质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了解其简单应用。 4.了解电负性的概念,知道元素的性质与电负性的关系。 要点精讲 一.原子结构 1.能级与能层 2.原子轨道 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⑴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右图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能级),叫做构造原理。

能级交错:由构造原理可知,电子先进入4s 轨道,后进入3d 轨道,这种现象叫能级交错。 说明:构造原理并不是说4s 能级比3d 能级能量低(实际上4s 能级比3d 能级能量高),而是指这样顺序填充电子可以使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也就是说,整个原子的能量不能机械地看做是各电子所处轨道的能量之和。 (2)能量最低原理 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证实,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 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原子的能量高低,而不局限于某个能级。 (3)泡利(不相容)原理:基态多电子原子中,不可能同时存在4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电子。换言之,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电旋方向相反(用“↑↓”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Pauli )原理。 (4)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Hund )规则。比如,p3的轨道式为 或,而不是。 洪特规则特例:当p 、d 、f 轨道填充的电子数为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原子处于较稳定的状态。即p0、d0、f0、p3、d5、f7、p6、d10、f14时,是较稳定状态。 前36号元素中,全空状态的有4Be 2s22p0、12Mg 3s23p0、20Ca 4s23d0;半充满状态的有:7N 2s22p3、15P 3s23p3、24Cr 3d54s1、25Mn 3d54s2、33As 4s24p3;全充满状态的有10Ne 2s22p6、18Ar 3s23p6、29Cu 3d104s1、30Zn 3d104s2、36Kr 4s24p6。 4. 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 (1)电子排布式 ①用数字在能级符号的右上角表明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这就是电子排布式,例如K :1s22s22p63s23p64s1。 ②为了避免电子排布式书写过于繁琐,把内层电子达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结构的部分以↑↓ ↑ ↓ ↓ ↓ ↑ ↑ ↑

高中化学选修3第三章 第三节

第三节金属晶体 [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辨识常见的金属晶体,能从微观角度分析金属晶体中的构成微粒及微粒间的相互作用。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能利用金属晶体的通性推导晶体类型,从而理解金属晶体中各微粒之间的作用,并能用均摊法分析其晶胞结构。3.了解混合晶体——石墨的结构与性质。 一、金属键和金属晶体 1.金属键 (1)概念:金属阳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 (2)实质:金属原子脱落下来的价电子形成遍布整块晶体的“电子气”,被所有原子所共用,从而把所有的金属原子维系在一起,形成一种“巨分子”。 (3)特征:金属键没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2.金属晶体 (1)金属晶体 通过金属阳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的较强作用形成的晶体,叫做金属晶体。 (2)用电子气理论解释金属的性质

(1)金属单质和合金都属于金属晶体。 (2)金属晶体中含有金属阳离子,但没有阴离子。 (3)金属导电的微粒是自由电子,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微粒是自由移动的阳离子和阴离子;前者导电过程中不生成新物质,为物理变化,后者导电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为化学变化。因而,二者导电的本质不同。 例

1下列关于金属键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金属键是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这两种带异性电荷的微粒间的强烈相互作用,其实质与离子键类似,也是一种电性作用 B.金属键可以看作是许多原子共用许多电子所形成的强烈的相互作用,所以与共价键类似,也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C.金属键是带异性电荷的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间的相互作用,故金属键无饱和性和方向性 D.构成金属键的自由电子在整个金属内部的三维空间中做自由运动 答案 B 解析从基本构成微粒的性质看,金属键与离子键的实质类似,都属于电性作用,特征都是无方向性和饱和性;自由电子是由金属原子提供的,并且在整个金属内部的三维空间内运动,为整个金属的所有阳离子所共有,从这个角度看,金属键与共价键有类似之处,但两者又有明显的不同,如金属键无方向性和饱和性。

完整高中化学选修3第一章测试

高中化学选修3第一章测试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每题2分,共50分) 1、下列微粒:①质子②中子③电子,在所有原子中不一定含有的微粒是() A.①②③ B. 仅有② C.①和③ D.①和② 2、某元素原子的核外有四个能层,最外能层有1个电子,该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可能为() A. 24 B. 18 C. 19 D. 29 3、下列四个能级中,能量最高,电子最后填充的是() A. 3s B. 3p C. 3d D. 4s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因为p轨道是“8”字形的,所以p的电子走“8”字形 B. K能级有3S,3P,3d,3f四个轨道 C. 氢原子只有一个电子,故氢原子只有一个轨道 D. 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5、下列原子中未成对电子最多的是() A. C B. O C. N D. Cl 6、下面是某些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各组指定的元素,不能形成AB型化合物的是()222242424225124 3pD.3sC. 3s和和A. 2S2s2P3s和2S2P2p B. 3S 3P和2S 2P 7、同主族两种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的差值可能是() A. 6 B. 12 C. 26 D. 30 8、已知R为ⅡA族元素,L为ⅢA族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分别为m和n,且R、L为同一周期元素,下列关系式错误的是() A. n=m+1 B. n=m+10 C. n=m+11 D. n=m+25 9、下列化合物中阳离子半径与阴离子半径比值最小的是() A. NaF B. LiI C. MgCl D. KBr 2n+(n+1)+n-(n+1)-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10已知A,BC,,D A. C>D>B>A B. A>B>C>D C. D>C>A>B

人教版化学选修3第三章

人教版化学选修3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晶体的常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获得晶体的几种途径 (2)理解晶体的特点和性质及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区别 (3)初步学会确定一个晶胞中平均所含粒子数的方法 (4)掌握晶体和晶胞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知欲,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晶体的特点和性质及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区别 2、确定一个晶胞中平均所含粒子数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1、确定一个晶胞中平均所含粒子数的方法 四、教学用品 晶胞实物模型、2铁架台、酒精灯、蒸发皿、圆底烧瓶、碘、水、多媒体等 五、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视频投影]雪花放大后的形状、烟水晶、石膏、毒砂、绿柱石、云母等晶体实物(并配以相应的解说,给学生了解到这些固态物质都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教师讲述]我们就将这些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称之为晶体,而另一些没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称之为非晶体。 [板书]一、晶体与非晶体 设计意图:课前请同学收集身边的固态物质,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并分组交流讨论,最后进行分类,并在课堂上汇报。这样从学生身边的固体入手,直观、简洁地引入课题,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融入课堂,同时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 2.探究活动一:探究晶体的特点,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1)晶体的特点之一:自范性 [过渡]晶体和非晶体在本质上到底有什么区别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区别。 [教师讲述](展示实物)大家看我手上的两件美丽的饰品——玛瑙耳坠和水晶项链,从外表看,两种饰品材质一样吗?(不一样)但是大家知道吗,其实她们都取材于天然水晶球。(学生疑惑)大家一定觉得意外,不过大家看完下面一段短片后,一定就不会觉得意外了。 [视频投影]玛瑙和水晶的形成过程的录像(配以相应的解说) [教师提问]我们了解到水晶的天然规则几何外形是怎样形成的?(自然形成的) [教师讲述]化学上把这种自发地形成规则几何外形的性质称之为自范性。但我们也发现玛瑙没有像水晶那样形成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冷却速度不同) [教师讲述]也就是说晶体的自范性是有条件的,是什么呢? [幻灯投影]自范性的概念及自范性的条件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材料,给学生以直观的视觉感知:紧扣视频设计问题,层层推进,让学生对晶体形成过程中的“自范性”和“自范性条件”这两个难以理解的概念,轻松地掌握。(2)晶体的形成途径 [教师讲述]天然水晶球是由熔融态的二氧化硅凝固后得到的晶体,这是得到晶体的一种途径。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测试试题(含答案)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a、b、c、d、e均为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加,且原子核外L层的电子数分别为0,1,5,8,8,d的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的绝对值相等,e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化学式为H n eO2n+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单质的沸点:e>d B.阴离子的还原性:e<c C.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c<d D.a、b能存在于同一离子化合物中 2.现有b X n﹣和a Y m+两种离子,它们的电子层结构相同,则a与下列式子有相等关系的是() A.b﹣m﹣n B.b+m+n C.b﹣m+n D.b+m﹣n 3.下列表达方式正确的是() A.As的电子排布式:[Ar]4s24p3 B.N的价电子排布图 C.Cr原子结构示意图 D.Fe2+的价电子排布式为:[Ar]3d54s1 4.已知X、Y元素同周期,且电负性X>Y,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A.X与Y形成化合物时,X可以显负价,Y显正价 B.在元素周期表中X可能位于Y的右面 C.第一电离能X一定大于Y D.Y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小于X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5.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元素的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过渡元素中寻找优良催化剂及耐高温和耐腐蚀的材料 B.同一元素不可能既表现金属性又表现非金属性 C.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等于它所处的主族序数 D.短周期元素形成离子后最外层都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

6.具有下列结构的原子一定属于碱金属的是() A.最外层上只有一个电子B.最外层电子数为次外层电子数的一半C.M层电子数为K层电子数的1/2 D.K、L层电子数之和比M层电子数大5 7.能说明X元素非金属性比Y元素非金属性强的是() A.X原子得到电子的数目比Y原子少 B.X元素的最高正价比Y元素的最高正价要高 C.气态氢化物溶于水后的酸性:X比Y强 D.X单质能与Y的氢化物水溶液反应,生成Y单质 8.下表列出了某短周期元素R的各级电离能数据(用I1、I2……表示,单位为kJ/mol)。 下列关于元素R的判断中一定正确的是() A.R的最高正价为+3价B.R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ⅡA族C.R元素的原子最外层共有4个电子D.R元素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 1s22s22p1 9.有关氧元素及含氧物质表示正确的是() A.质子数为8、中子数为10的氧原子:10 8 O B.氧离子()2O-的结构示意图: C.氧原子最外层p亚层电子排布式:2s22p4 D.某碳氧化合物电子式: ????????····O C O ····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第IA族又叫碱金属元素,第VIIA族元素又叫卤族元素,0族元素又叫稀有气体元素 B.Ba(OH)2碱性比Ca(OH)2强 C.元素周期表有7个主族,7个副族,1个0族,1个第Ⅷ族,共18纵行 D.X2+的核外电子数目为18,则X在第四周期第ⅡA族 11.短周期元素X、Y、Z、W、Q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导学案高二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变化

第14课时群种数量的变化 【教学目标】 1.概述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知识目标) 2.举例说明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分析其产生的条件、特点和量的计算等。(知识 目标)能解释“J”型增长和“S”型增长的数学建模与种群数量变化的关系。(能力目标)3.举例说明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并与“J”型曲线作比较。(知识目标) 4.解释种群数量变化的波动原因,指出能调节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能力目标) 5.阐明研究种群数量变动的意义,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情感目标)【重难点】 1.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2.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知识归纳】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假如现有一种细菌,在适宜的温度、湿度等环境下,每20 min左右通过分裂繁殖 一代。 (1)细菌在适宜环境中的生殖方式是分裂生殖; (2)1 h后,由一个细菌分裂产生的后代数量是;2 h后呢?;24 h 后呢?;72 h后,由一个细菌分裂产生的后代数量是多少?。(算 出一个细菌产生的后代在不同时间的数量,并填写教材P66中的表格。) (3)n代细菌数量是多少?。 (4)对细菌种群数量增长而言,在什么情况下2n公式成 立?。

(5)在教材P66图4-4中画出细菌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与数学方程式相比,此类数学模型的优势是。 2.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有: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 等,对模型进行。 【拓展】:在学过的生物学内容中,还有哪些生物学问题可以用数学语言来表示? 。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种群数量是由决定的,等因素可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小结: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该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可表示为“J”型曲线,或数学公式:N t= 。 3.种群的“J”型增长: 在和条件充裕、适宜、没有等理想条件下,种群个体数量往往会呈增长,若以为横坐标,以为纵坐标,画出的曲线大致呈“J”型。 三、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就会加剧,其天敌数量也会,这会使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因此,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 2.“S”型增长曲线:在的环境条件下,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 的增长曲线。“S”型曲线出现的条件是:、、有 存在等非理想条件。

高二化学选修3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习题

章末质量检测(三)晶体结构与性质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下列说确的是() A.晶体在受热熔化过程中一定存在化学键的断裂 B.原子晶体的原子间只存在共价键,而分子晶体只存在德华力 C.区分晶体和非晶体最科学的方法是对固体进行X-射线衍射实验 D.非金属元素的原子间只形成共价键,金属元素的原子与非金属元素的原子间只形成离子键 解析:选C A项,分子晶体受热熔化时破坏的是分子间作用力而不是化学键,错误;B项,有的分子晶体中存在氢键,错误;D项,金属元素原子与非金属元素原子间也可形成共价键,如AlCl3,错误。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离子晶体中每个离子的周围均吸引着6个带相反电荷的离子 B.金属导电的原因是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金属产生自由电子,电子定向运动 C.分子晶体的熔、沸点低,常温下均呈液态或气态 D.原子晶体中的各相邻原子都以共价键相结合 解析:选D选项A中离子晶体中每个离子周围吸引带相反电荷的离子数目与离子半径有关,如一个Cs+可同时吸引8个Cl-;选项B中金属部的自由电子不是在电场力的作用下产生的;选项C中分子晶体的熔、沸点很低,在常温下也有呈固态的,如S属于分子晶体,它在常温下为固态。 3.下列有关冰和干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干冰和冰都是由分子密堆积形成的晶体 B.冰是由氢键形成的晶体,每个水分子周围有4个紧邻的水分子 C.干冰比冰的熔点低得多,常压下易升华 D.干冰中只存在德华力不存在氢键,一个分子周围有12个紧邻的分子 解析:选A干冰晶体中CO2分子间作用力只有德华力,分子采取紧密堆积,一个分子周围有12个紧邻的分子;冰晶体中水分子间除了德华力还存在氢键,由于氢键具有方向性,每个水分子周围有4个紧邻的水分子,采取非紧密堆积的方式,空间利用率小,因而密度小。干冰融化只需克服德华力,冰融化还需要克服氢键,由于氢键比德华力大,所以干冰比冰的熔点低得多,而且常压下易升华。

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作业

一、选择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某区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持续推进。下 图为该区域工业发展、环境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的10年间,该区域工业生产与生态环 境发展的特点是( ) A.工业快速增长,生态环境保持良性发展 B.生态环境变化和缓 C.工业快速增长,生态环境迅速恶化 D.工业稳步增长 2.近年来,该区域努力转变增长方式,采取积极措施建设和谐社会,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呈现又好又快的局面,其可能采取的措施有( ) ①调整产业结构,节能减排②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大环保投入③严格限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减轻环境污染④大力发展特大城市,减缓农村发展⑤做好规划与管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⑤ 利用区位联系,建立有内在联系的经济体,借整体的力 量来发展,越来越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泛珠三角(9 +2)”区域合作体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的。读图回答 3~4题。 3.该区域内人口承载状况大于2的省区通过区域合作, 其人口承载状况将变小。其原因有( ) ①环境条件改善,环境人口容量变大 ②人口迁移或流 动,降低了这些省区的实际人口密度 ③户籍制度的改 革,人口主要流向这些地区 ④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已同发达地区十分接近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4.目前,广东省正以出省高速公路通道建设为突破口, 打破岭南地理的天然屏障,连接周边地区,这有利于 ( ) A .大珠三角经济区拓展经济腹地 B .为华南、西南、西北等地区开辟快捷的出海通道、物流通道 C .泛珠三角省区能源等资源调往珠江三角洲地区 D .珠江三角洲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向泛珠三角省区转移 5.(20129)下图是某城市高铁站影响范围(半径 2.5km )内,以车站为中心的不同圈层(以0.5km 等间距划分)中三类企业数量的统计。由此可判 断 A .直接相关企业数量占该类企业总数比重,在 距离车站0.5~1.0km 圈层中最小 B .关联企业在各圈层中的数量,以 1.0~ 1.5km 圈层中最少 C .派生企业在各圈层中的数量,由内圈到外圈 地理一轮作业 必修三第四章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