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含答案解析)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含答案解析)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含答案解析)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含答案解析)总结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知识点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数学模型概念,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是为了某种目的

用字母、数字及其他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方程式以及图表、图像等数学表达式。

2.意义,数学模型是联系实际问题与数学规律的桥梁,具有解释、判断、预测等重要作用。

知识点二种群数量的增长,1.种群的“J”型增长

(1)“J”型曲线: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

(2)“J”型增长的原因: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这一理想条件只有在实验室或某物种最初进入一条件非常适宜的环境时才会出现。

(3)“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增长速率不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建立模型:,一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1=N0λ,两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2=N1×λ=N0λ2,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 t=N0λt,N0: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时间;N t:t年后种群数量;λ:增长的倍数。注:当时,种群数量上升;当λ=1时,种群数量不变;当时,种群数量下降。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S”型曲线出现的原因,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使生存斗争加剧,种群的增长速率下降。

(2)实例:高斯的实验。

(3)“S”型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呈“S”型。

①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a.不同物种在同一环境中K值不同。

b.当环境改变时生物的K值改变。

②K/2值:K值的一半,是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点。

③增长速率:可以看出种群的增长速率在K/2时最大,K/2之前不断增加,在K/2之后逐渐减小,当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为0。

④K/2之前种群增长速率增加的原因:资源和空间充足。K/2 之后,由于种群数量的上升,资源和空间相对不足,种内和种间斗争加剧,使生物的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

(4)“S”型曲线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①在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上,一般将种群的数量控制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即K/2左右,此时种群增长最快,可提供的资源最多,还不影响资源的再生。

②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方面,如建立自然保护区等,从而提高生物的环境容纳量,是保护野生生物资源的最有效措施

③农林害虫的防治方面,降低农林害虫的环境容纳量是防治的根本。

3.“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比较,

知识点三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1.种群数量的变动,种群的“J”型增长和“S”型增长只代表两种典型情况,自然种群的数量经常处在变动之中,有的是不规则波动,有的是周期性波动,不利条件下还会使种群数量下降,甚至灭亡。

2.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

(1)决定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2)间接因素:凡是影响出生率、死亡率的因素都会影响种群数量。例如:

①种群的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②生物因素a.种内关系:种群通过种内斗争调节种群密度。

b.种间关系:如天敌等。

c.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风、雨等。

d.人为因素:人类对自然界种群的数量影响越来越大。

知识点四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原理,(1)酵母菌属兼性厌氧型微生物,有氧时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无氧时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

(2)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3)在理想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

2.探究目的,初步学会酵母菌等微生物的计数及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绘制。

3.探究步骤(1)将10 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加入试管中;

(2)将酵母菌接种到试管中的培养液内混合均匀;

(3)将试管在28℃条件下连续培养7天;

(4)每天取样计数酵母菌数量,采用抽样检测方法:将盖玻片放在计数板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到计数板上的方格内,显微观察计数一个方格内的菌种数,已知小方格的培养液厚度为0.1 mm,计算出培养液体积,换算出10 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

(5)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将所得数值用曲线表示出来,分析实验结果,得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4.注意事项

(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

(3)记录结果最好用记录表。表格如下:,

(4)

(5)培养和记录过程要尊重事实,真实记录,不能主观臆造。

5.

表达和交流

(1)根据实验数据可得如图所示的增长曲线。

(2)增长曲线的总趋势是先上升再下降。

(3)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因素可能有养料、温度、pH及有害代谢废物等。

, 【例1】如某一年生植物初始种群有10个个体,每个个体产生10粒可育种子,当年亲本死亡,若按此生育率计算,第五年该种群有多少个个体?,答案105个,解析根据公式N t=N0λt和数学知识,求得该题λ=N1/N0=100/10=10,t=4(第五年该种群的个体数量就是第四年后该种群的个体数),故第五年该种群将有:N4=N0λ4=10×104=105个。

【例2】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为零

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步降低 答案 D

解析 由于自然环境中资源和空间有限,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多,单位个体的占有量会逐渐减小、环境阻力会变大,使曲线最终呈“S ”型。对于环境容纳量K 值而言,每增加1个个体,则环境会增加1/K 的负担,所以“S ”型曲线的增长速率会逐渐减小,最后变为零。“S ”型曲线是密度制约型曲线,而“J ”则不受密度的影响。“S ”型曲线的增长速率呈“倒钟型”,先增大,后减小,最后为零。 1.“S ”型曲线的增长率曲线图如下:,

2.“S ”型曲线的增长速率曲线图如下:,

规律总结

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一半时(即K

2),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3.“S ”型曲线与其增长速率的关系图,

【例3】 某研究所调查发现: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1)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___________型曲线;若在t2时种群数量为N ,则在t1时种群数量为___________。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___________。

(2)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___________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t2时期后,该鱼种群数量变化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S ” N/2 增长型 (2)t1 在t1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捕获该鱼获得的量最大且不影响该鱼类资源的再生

(3)不增加种内斗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坐标曲线图是高考中出现的比较多的一种图,它可以反映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解题时注意起点、转折点和终点等含义。由图形可以看出,t0~t2时间内该种鱼的种群增长为“S”型曲线,t1时种群数量为K/2,此时为捕捞的最佳时期,t2时种群数量为K。

,

1.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A.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B.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种群数量最大

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可使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获得最大捕鱼量,该点在S曲线上的斜率最大,即代表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它既不代表最大种群数量,也未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2.“食人鱼”是一种有极强生存能力的肉食鱼类,一旦进入自然生态水域,就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假如该物种进入某湖泊,下图中的曲线能准确表达其种群数量变化特点的是(),

答案A,解析在自然界中,种群不能无限地增长,因为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制约因素(捕食、食物供应、传染病流行等)的作用也在增加。所以在自然环境中,所有生物的种群增长是一个“S”型曲线。

3.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

B.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是由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引起的

C.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是“J”型曲线

D.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是“S”型曲线

答案 C

解析 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为“S ”型曲线,因为自然界中的食物和空间有限,当种群数量增加时,种内斗争会加剧,以该生物为食的生物也会增加,会限制种群数量的进一步增加。

4.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 ”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S ”型增长的正确说法是( ) A.“S ”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种群增长速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C.“S ”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

D.种群增长速率不受种群密度制约,答案 B,解析 “S ”型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种群的增长受自身密度制约,而种群增长速率是逐渐下降的,各阶段都不相同。

,

知识点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是( )

观察研究对象→观察研究对象→用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检验和修正,提出合理假设→提出合理假设→检验或修正→用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提出合理假设→提出合理假设→用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检验或修正,用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用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检验或修正→提出合理假设,答案 C,提出假设→提出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2.在营养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的情况下,某细菌每20 min 就通过分裂繁殖一代,经过72 h 后,由一个细菌分裂产生的细菌量是( ) A.272 B .2216 C .262 D .232

答案 B,解析 根据N t =N 0·λt ,λ=2,t 为繁殖的次数,每20 min 繁殖一代,72 h 共繁殖72×6020=216次。

知识点二、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3.下图表示种群增长的“S ”型曲线和“J ”型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a 曲线表示种群迁入一个新的适宜环境后的永久发展情况 B.b 曲线表示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C.b 曲线表示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最后种群增长速率为零

D.两种增长曲线均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

答案 C

解析在无环境阻力条件下,即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且无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增长速率保持稳定,种群数量持续增长,表现为“J”型曲线。当出现环境阻力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会导致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种群增长速率将会越来越小,最后种群数量不再增长达到K值,表现为“S”型曲线。知识点三、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4.将10毫升酵母液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并在不同时间内等量均匀取样4次,分别测定样品中酵母菌的数量和pH,结果如表。请分析回答:,

(1)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对酵母菌而言,10毫升该培养液的环境负荷量为________________个。

(4)(3)若第5次均匀取样时,样品中的酵母菌数量为760个/立方毫米,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是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样品2、样品4、样品1、样品3(2)1.21×107(3)培养液中的营养物质不断被消耗而减少,部分酵母菌因营养缺乏而死亡并解体,解析(1)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将会连续增长,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由于食物、空间等生活条件有限,加之天敌的存在,种群数量不可能无限增长。

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负荷量时,将趋于稳定,如果环境中的各项生态因素保持相对稳定,则种群的数量将处于动态平衡中。酵母菌异化作用类型为兼性厌氧型,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也可以进行无氧呼吸,且两种呼吸方式均关系到CO2,CO2溶于水产生H2CO3,时间越长,H2CO3积累的量越多,pH越低。

因此,取样先后顺序为2、4、1、3。,(2)依据表中数据,样品3与样品1中的酵母菌数量相同,随着时间延长,种群数量不再变化,说明培养液中酵母菌总量已接近或达到环境负荷量。10毫升该培养液的环境负荷量为1 210×103×10=1.21×107(个)。随着酵母菌的生长繁殖,培养液中的营养物质因被消耗而减少,导致食物短缺。种内斗争加剧,部分个体因营养缺乏而死亡并解

,

一、选择题

1.在下列图中,表示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增长的是(),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种群数量的变化,以培养利用曲线图解决生物问题的应用能力。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无环境阻力状况下,种群的增长就会呈“J”型曲线,如图B。

2.下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

A.100只B.200只,C.300只D.400只

答案 D

解析首先注意纵坐标是种群的增长速率,而不是种群数量,在增长速率为最大时,数量为K/2(K为种群最大值),因此K值=200×2=400(只)。

3.下图是一个鼠群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生长曲线图。试分析在曲线中哪段表示食物最可能成为鼠群繁殖速度的限制因素(),

A.EF段B.DE段C.BD段D.CB段

答案 A

解析一个种群迁入一个新环境后的初期,由于生活空间大,生活资源十分丰富,天敌病虫害少,竞争者少等,种群将呈“J”型曲线增长。随着种群加速增长,必然导致种群密度上升,生活空间和食物资源加速减少,种内斗争加剧,从而使种群增长减缓并最终趋向平衡,图中EF段明显减缓,并趋向停止,表明在此段内食物最可能成为鼠群繁殖速度的限制因素。

4.

右图中的a和s分别表示在理想状态下和在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对阴影部分的解释正确的是()

①表示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②表示环境中允许种群增长的最大值③表示种群内迁出的个体数

④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

A.②③B.②③

C.②④D.②④

答案 C

5.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1990年紫茎泽兰(一种毒草)侵入我国四川凉山地区后,泛滥成灾,其增长曲线近似于“J”型

B.对农作物合理密植后,其数量不应大于“K”值

C.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数量在K/2左右时增长速率最大

D.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

答案 D

解析紫茎泽兰进入我国四川地区是一种生态入侵现象,其增长曲线为“J”型曲线。但并不是所有生物进入某一新环境后都会呈“J”型曲线,因为还必须满足条件适宜,无天敌等因素。对于农作物种植强调合理密植,最大种植量应为K值。

6.如果一个种群的增长率为0,以下哪种情况会出现()

A.种群增加,并出现激烈的食物和栖息地的斗争

B.种群增加,寄生和捕食的情况增加

C.种群会因为有毒废物的沉积而减少

D.种群接近载荷能力

答案 D

解析种群增长率为0,说明此时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不会再继续增加,达到K值后,即接近载荷能力。

7.在种群“S”型增长曲线的数学模型中,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下列条件会使种群K值增加的是()

A.地面进行硬化后的家鼠

B.干旱环境中的东亚飞蝗

C.引入北极狐后的旅鼠

D.干旱环境中的大熊猫

答案 B

解析题干意义在于环境的最大承载量,可因不同物种而异,也可因环境变化而改变,题中要求能使物种K值增加。地面进行硬化的家鼠由于生存空间和食物减少,K值下降;干旱环境中的东亚飞蝗产卵容易成活,出生率高,K值增大;旅鼠由于捕食者增加K值下降;干旱环境中的大熊猫由于食物不足K值下降。

8.在一普通的锥形瓶中,加入含有酵母菌的葡萄糖溶液,如图所示。在以下有关坐标图中,不正确的是(),

答案 B

解析酵母菌进行呼吸作用,消耗葡萄糖。氧气被消耗完后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酒精浓度会上升,最后由于葡萄糖消耗完后不再上升,同时葡萄糖浓度下降,pH值下降。

9.下图是某高等动物种群增长曲线,对其理解合理的是(),

A.图中0~a段是种内斗争限制了种群增长

B.图中a~b段,幼年个体明显多于老年个体

C.从b点开始种间竞争成为制约种群数量的主导因素

D.如果该物种是海洋经济鱼类,适当捕捞应使种群数量降至a点

答案 B

解析某高等动物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曲线。图中0~a段空间和食物都很充足,此时种内斗争不激烈不能取限制种群增长。图a~b段种群数量急剧增长,说明属于增长型,幼年个体明显多于老年个体。从b点开始种内斗争剧烈成为制约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而不是种间竞争。适当捕捞不应使种群的数量下降至a点,如果降至a点就影响了种群自身发展。

10.

在决定鲸的捕捞量时,需研究右图。该图表示了鲸的出生率、死亡率与种群数量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曲线1表示死亡率,P代表该种群的最大数

B.曲线2表示死亡率,P代表该种群的最大数量

C.曲线1表示出生率,P代表环境的负载能力

D.曲线2表示出生率,P代表环境的负载能力

答案 C

解析鉴于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种群密度越大,环境压力越大,生存斗争越激烈,出生率越来越低,死亡

率越来越高,因此曲线1代表出生率,曲线2代表死亡率,P 代表环境允许的最大值。

二、非选择题

,

11.右图是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请回答:,(1)图中表示的是种群增长的__________型曲线,表示K 值的一点是________。

(2)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的一点是________。

(3)影响该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明显增大是在迁入第________年后开始的。

(4)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该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受破坏,应该使该动物种群的数量保持在图中哪一点所代表的水平上?________。

(5)你认为种群增长速度在一段时间之后明显加快的原因主要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第8年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阻碍种群继续增长的环境因素主要有

(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答案 (1)“S ” d (2)b (3)6 (4)b (5)食物充足,没有天敌 (6)食物减少,天敌增加,种内斗争等,

解析 由图示可以看出,该种群增长曲线呈“S ”型。在有限的环境中,种群一般都是“S ”型增长。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的数量将停止增长,或在最大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该动物种群在该环境条件下的最大值是图示曲线上的d 点。该动物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的一点就是曲线上斜率最大的一点b 。准确分析种群增长曲线上每一点所表示的含义是做此题的关键。曲线上每一点表示在该时间种群数量的相对值,每一点的斜率表示种群在该时间的增长速率。

(9) 12.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材料用具:酵母菌母液、蒸馏水、无菌水、培养液、烧杯、试管、

滴管、量筒、漏斗、1 mL 刻度吸管、标签、玻璃棒、酒精灯、pH 试纸、天平、计数板、恒温箱、显微镜、高压蒸汽灭菌锅等。,探究思路

(1)设计实验。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按下表完成了有关实验。,

(2)

①取3支试管,并编号A、B、C;

②分别向A、B试管中滴加10 mL培养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将试管A、C放在28°C条件培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3)问题探讨:

①请写出该同学研究的课题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用显微镜定期检测酵母菌数目,结果仅A试管在第3天开始个体数目迅速增加,第5天开始A试管中个体数目达到最大,实验至第6天结束时个体数基本保持稳定。请将A、B、C三组预期结果的走势图绘制在下图所示的坐标系中。,

③A试管中培养的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最终是否呈“S”型?为什么?,答案(2)②向C试管中滴加10 mL 无菌水,③向3支试管中分别滴加0.1 mL酵母菌母液,④将试管B放入5°C条件下培养,并观察计数,(3)①温度、营养物质对酵母菌生长的影响,②曲线如图所示:,

③是。A试管中温度适宜、营养充分,所以在酵母菌种群增长的初期,资源接近“无限”,酵母菌表现出指数增长的模式;随着种群数量的增长,由于试管中营养物质的消耗和种群代谢产物在试管中积累,限制了种群数量的增长,其生存环境逐渐变得“有限”了,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逐渐降低;当资源被耗尽,增长速率达到最小(0)时,酵母菌数量达到最大,并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其增长曲线总体上表现为“S”型。,解析A试管中温度适宜、营养充分,酵母菌种群增长将呈“S”型增长。B试管温度太低,虽然营养充分,但酵母菌难以增殖。C试管中温度适宜,但无营养供应,酵母菌不仅不能增殖,反而会逐渐死亡。由于培养液成分一定,随着时间的延长,培养的酵母菌最终会因营养耗尽而减少以至死亡。

高中生物 人教版必修二 第三章 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班级:姓名: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 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DNA是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S型细菌有毒,会使小鼠死亡;R型细菌无毒,不会使小鼠死亡。 (1)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格里菲思 ①实验结论:已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转化因子,促使R型无毒细菌转化为S型有毒细菌。 ②此实验只说明有转化因子,并未证明转化因子是什么。 (2)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艾弗里 ①设计思路:设法将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多糖等分开,分别单独、直接地研究它们的作用。 ②S型细菌中只有DNA才是转化因子,即DNA是遗传物质。(此实验证明了转化因子是DNA)★(3)噬菌体侵染细菌: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赫尔希和蔡斯) ①用32P标记一组噬菌体的DNA,用35S标记另一组噬菌体的蛋白质。 ②实验过程: a.标记大肠杆菌:用分别含32P和35S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 b.标记T2噬菌体:分别用上述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得到被标记为32P和35S的T2噬菌体; c.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保温、搅拌、离心(目的); 1)搅拌: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2)离心: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而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 d.检测放射性。 ③实验结果:用35S标记的一组实验,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 用32P标记的一组实验,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 表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细菌细胞中,而蛋白质留在外面。 ④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2、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过程: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 3、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 1、DNA的相关知识回顾: (1)DNA的组成元素:C、H、O、N、P 结构:一般为双链 (2)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4种) 1分子脱氧核苷酸=1分子磷酸+ 1分子脱氧核糖+ 1分子含氮碱基(A、T、G、C) (3)脱氧核苷酸不同的原因:含氮碱基不同 ★2、DNA的结构特点: ①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②外侧: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排列顺序稳定不变) 内侧:由氢键相连的碱基对组成。 ③碱基配对有一定规律:A=T;G≡C。(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最全)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 一、细胞的生活的环境: 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养料 O2养料 O2 外界环境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代谢废物、CO2淋巴代谢废物、CO2 内环境 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 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成分相对稳定 内环境稳态温度 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酸碱度(PH值) 渗透压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及皮肤)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 1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 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 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三、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细胞体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树突 突起神经纤维 神经元在静息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功能:传递神经冲动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全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一节降低反应活化能的酶 1、细胞代谢:细胞内每时每刻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2、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3、酶的作用:催化作用 4、使化学反应加快的方法: 加热:通过提高分子的能量来加快反应速度; 加催化剂: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加快反应速度;同无机催化相比,酶能更显著地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5、酶的概念: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 少数是RNA。 6、酶的特性: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 倍 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活性最高。7、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1)酶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酶促反应的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如图1 所示。 图一图二 图1 图2 (2)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刚开始反应速度随底物浓度增加而加快,之 后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率也几乎不变,如图2所示。 (3)pH值对酶促反应影响:刚开始反应速度随着pH值升高而加快,达到最 大值后反应速度随着pH值升高而下降。反应速率最大时的pH值称为这种酶的最适pH 值。如图3所示。 图三图四 图3 图4 (4)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刚开始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但当温度高到一定限度时,反应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最终,酶因高温使空间结构遭到破坏失去活性,失去了催化能力。如图4所示。

8、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比较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1)实验分析:1号与2号比较自变量为水浴加热,1号与3号、4号比较自变量为3号加入三氯化铁、4号加入肝脏研磨液(即催化剂种类) (2)实验结论:酶具有催化作用,并且催化效率要比无机催化剂Fe3+高得多 (3)控制变量:自变量(实验中人为控制改变的变量) 因变量(随自变量而变化的变量)、 无关变量(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还会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对实验 结果造成影响)。 (4)对照实验:除一个因素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 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1、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中文名称叫做三磷酸腺苷 2、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 3、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 4、ADP转化为ATP所需能量来源:动物和人:呼吸作用。 绿色植物: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5、ATP的功能:(1)直接给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即直接能源)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 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教材分析 (一) 内容与地位: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先联系前面所学的有关细胞学基础(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阐明了染色体在前后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再通过对染色体化学成分分析得知,它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那么,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呢教材在此埋下伏笔,然后通过两个经典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最后列举少数生物只有 RNA而没有DNA的事实,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结论.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概念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在教学中,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妙用科学史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二) 教学重点: ①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②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难点: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二学情分析 1. 学生已经具备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染色体的化学组成,蛋白质与核酸的元素组成等相关知识,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2.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他们的心智还不能有效控制其行为冲动,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三教学目标设计 1. 认知目标①了解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②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 智能目标①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渗透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②通过对感性图文资料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③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等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①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精神②进一步激发学生唯物辩证观的树立 教学方法设计以"自主性(主动性),探究性,合作性"为课堂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指导,以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为目标,本节课采用"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融合列举法,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通过列举事例,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发现,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 "探究—发现"教学模式基本程序: 五教学过程概述 (一) 创设情境,设疑引入提供感性材料获得感知布惑①裕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一母生九仔,连母十个样" ▲生物有遗传和变异现象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究竟谁在遗传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以课本为学习材料,自己来探究和解决这一问题. ②(投影):伞藻的幼体相互嫁接的实验(图略) ▲伞藻顶端的形状是由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控制的③回顾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及受精作用的过程▲染色体在生物遗传中具有重要作用 (二)探究活动之一:实验材料的探究●铺垫: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这是科学研究取得成败的关键.无论是高等的,复杂的,还是低等的,简单的生物,它们共同具有的物质基础都是蛋白质和核酸. ●设疑:既然都含有蛋白质和核酸,你觉得选择什么样的生物做实验材料才合适●学生讨论:(略) ●学生探究:从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病毒等生物类群来进行分析,比较,筛选最佳材料. ●教师点拔: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含有的物质越少,分析起来简便,快捷,干扰因素少,容易得出结论,并且误差小.病毒是最合适的实验材料,成分与染色体相似,在生殖过程中两种成分分开,生活史短,繁殖力强. (三) 模拟,探究,剖析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这一部分,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思维轨迹,分析每一步实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含实验

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 细胞内液(2/3) 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 3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5、血浆中酸碱度: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 3 /H 2 CO 3 Na 2 HPO 4 /NaH 2 PO 4 6、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 7、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 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8、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静息时外正内负,刺激时外负内正 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电位差→局部电流 2、兴奋传导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单向传导 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 3、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 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4、大脑的高级功能:大脑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 话、但自己不会讲话 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 2 的调节 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1.2g/L 低于L:低血糖症高于L;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 7、人体血糖的三个来源:食物、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 三个去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蛋白质等 8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一、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内环境与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循环 淋巴 注意: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营养物质:水、无机盐、蛋白质(血浆蛋白)、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O2、CO2等 调节: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注意: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属于细胞内液成分。 蛋白质主要机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1. 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典型事例:(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水中毒;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 2. 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 CO2+H2O H2CO 3H+ + HCO3- 3. 温度:人的正常体温维持在37℃左右。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随外界温 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四、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

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一《细胞与分子》知识点总结 柏玲 第一部分,细胞的成分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同时又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病毒也要寄生在细胞中才能生存)。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生态系统 (多细胞动物) (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也是最小的生命系统,病毒,分子,原子都不是生命系统)单细胞生物,一个细胞就是一个个体,无“组织“,无”器官“,无”系统” 植物:则无“系统”这一层次,只有多细胞动物才有完整的生命层次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细胞的多样性:表现多种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不同(神经细胞,红细胞,肌肉细胞)是细胞分化的结果,根本原因是基因有选择的表达。 细胞的统一性:细胞虽然结构和功能不同,但都具有细胞质,细胞膜,及遗传物质。 真核生物:植物,动物,真菌(蘑茹,木耳,酵母菌霉菌)有细胞结构的生物 生物原核生物:细菌,蓝藻(发菜,念珠藻,蓝球藻,颤藻)无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靠寄生生活,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分为DNA,和RNA病毒DNA病毒:噬菌体RNA病毒:HIV,SARS,烟草花叶病毒 (2)细菌:凡是有形状词在菌字前的都是细胞(大肠杆菌,葡萄球菌,)及衣原体,支原体(没有细胞壁),放线菌,醏酸菌,乳酸菌,立克次氏体等。 (3)蓝藻:自养生物,属生产者,含藻蓝素及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 (4)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的对比区别 (5)细胞学说的建立及内容 主要创立者:施来登,施旺, 意义:揭示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 内容中的考点:(蓝色字为常考之处) ①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生物) ②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独立)

高中生物必修二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知识点提纲总结

第三章 基因的本质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本章提要: 第一节 D 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DNA 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1928年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 (1)肺炎双球菌有两种类型类型: ①S 型细菌:菌落光滑,菌体有夹膜,有毒性 ②R 型细菌:菌落粗糙,菌体无夹膜,无毒性 (2)实验过程(看书P 43图3-2) (3)推论(格里菲思):已经被加热杀死S 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活性物质—“转化因子”,促使R 型转化为S型。 2、1944年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 (1)实验过程(看书P 44图3-3) (2)实验证明:DN A才是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即:D 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不是遗传物质) (二)1952年郝尔希和蔡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T 2噬菌体结构和元素组成: T 2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中, 模板是亲代T 2噬菌体的 DNA,原料是来自细菌体 内的氨基酸和脱氧核苷酸。 2、实验过程(看书P45图3-6) 标记大肠杆菌 → 标记T 2噬菌体 →标记的T 2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 3、实验结论: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DNA 遗传的。(即:DNA 是遗传物质) 结 构 C 、H 、O 、N 、P 脱氧核苷酸 脱氧核苷酸 双螺旋DNA DNA 基因 遗传 信息 空间结构 特点 多样性 特异性 DNA 是主要 的遗传物质 证 明 烟草花叶病毒实验 肺炎双球菌 转化实验 噬菌体侵染 细菌实验 功能 单位 复制 时间 场所 过程 特点 意义 准确 复制 条件

二、RN A也是遗传物质 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证明:在只有RNA 的病毒中,RNA 是遗传物质。 三、 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 NA ,所以D 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第二节 DNA 分子的结构 一、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 1、构建者:1953年,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 2、构建依据(看书P 47) 二、DNA 的结构 1、D NA 的组成元素:C 、H 、O、N 、P 2、DNA 的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4种) 3、DNA 的结构: (1)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外侧: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 内侧:由氢键相连的碱基对组成。 (3)碱基配对有一定规律: A = T;G ≡ C(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4、DN A的特性: (1)多样性: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是千变万化的。(排列种数:4n (n 为碱基对对数) (2)特异性:每个特定DNA 分子的碱基排列顺序是特定的。 (3)稳定性:DNA 分子中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排列的顺序稳定不变;碱基配对原则。 5、DNA 的功能:携带遗传信息(D NA 分子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 6、与DNA 有关的计算: (1)在双链DN A分子中: ① A=T、G=C ②A+G = T+C = 50% 或 A +C = T+G = 50% (2)(A 1+T 1)%=(A 2+T 2)%=(A+T )% 或 (C 1+G 1)%=(C 2+G 2)%=(C +G)% 第三节 DNA 的复制 一、实验证据——半保留复制 1、 材料:大肠杆菌 2、方法:同位素示踪法(看书P 53) 二、D NA 的复制 1、概念:以亲代DNA 分子两条链为模板,合成子代DNA 的过程 2、时间:细胞分裂间期(主要是有丝分裂间期和减Ⅰ前的间期) 3、场所:主要在细胞核 4、过程:(看书P 54图3-13)①解旋;②合成子链;③子、母链盘绕形成子代DNA 分子。 5、特点: 半保留复制 ;边解旋边复制。 6、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7、条件: (1)模板:亲代D NA 分子的两条链 腺嘌呤 鸟嘌呤 胞嘧啶 胸腺嘧啶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全)

高一生物必修一复习提纲 第一章走进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1.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生命活动是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的. 无细胞结构的病毒必需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存. 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单个细胞即能完成整个的生物体全部生命活动. 多细胞生物的个体,以人为例,起源于一个单细胞:受精卵,经过细胞的不断分裂与分化,形成一个多细胞共同维系的生物个体. 2. 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最大的生命系统是:生物圈。 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一.细胞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1. 细胞的统一性: 细胞膜,细胞质,细胞质中都有核糖体.主要遗传物质都是 DNA. 2. 细胞的多样性: 大小,细胞核,细胞质中的细胞器,包含的生物类群等均不 同. 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两大类.

这两类细胞分别构成了两大类生物: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类别原核细胞真核细胞 细胞大 小 较小较大 细胞核 (本质)无成形细胞核,无核膜. 核仁.染色体 有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核 仁.染色体 细胞质有核糖体 有核糖体、线粒体等,植物细 胞还有叶绿体.液泡等 生物类群衣原体, 支原体, 蓝 藻, 细菌,放线菌(一支 蓝细线) 动物,植物,真菌 常见的细菌有: 乳酸菌,大肠杆菌,根瘤菌,霍乱杆菌,炭疽杆 菌. 常见的蓝藻有: 颤藻,发菜,念珠藻,蓝球藻. 常见的真菌有: 酵母菌. 二:细胞学说建立(德科学家:施旺,施莱登) 细胞学说说明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组成。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整理_最新修正版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稳态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淋巴循环) 考点: 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3、细胞外液的成分 水,无机盐( 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 O2,CO2 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考点: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 4、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A、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C、温度: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组织水肿形成原因: 1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如淋巴管堵塞 2渗透问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A、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 B、营养不良 C、肾炎,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 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反射的条件:有神经系统;有完整的反射弧(不能是离体的)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静息状态(未受到刺激时):兴奋状态(受到刺激后):静息状态 外正内负K+外流外负内正N a+内流外正内负N a+外流 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 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与传导方向相同) 传导方式:神经冲动电信号动作电位 传导方向:双向不定向 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多个神经元) 1、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轴突)突触间隙(组织液)突触后膜(树突或细胞体) 2传递方式:、电信号 化学信号电信号 3、传递速度:比较慢因为递质通过是以扩散的方式 4、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 5、神经递质作用于后膜引起兴奋后就被相应的酶分解。

生物必修一知识点大全总结

新课标地区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1 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知识梳理: 1.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 2.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4. 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 5. 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 6. 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最大的生命系统是生物圈。 第2 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知识梳理: 一、高倍镜的使用步骤(尤其要注意第 1 和第4 步) 1 . 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 2 . 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 3 . 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 4 . 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二、显微镜使用常识 1 . 调亮视野的两种方法(放大光圈)、(使用凹面镜)。 2 . 高倍镜:物象大,视野暗,看到细胞数目少。低倍镜:物象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3 . 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目镜:无螺纹,镜筒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三、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主要类群 原核生物:蓝藻,含叶绿素和藻蓝素,可进行光合作用。细菌:球菌,杆菌,螺旋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 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青霉菌,酵母菌,蘑菇等 四、细胞学说 创立者:施莱登,施旺。 要点:1. 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2. 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3. 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他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意义: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 第1 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知识梳理: 1.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差异性:元素含量有差异。 2.组成细胞的元素 大量元素:C、H、O、N、P、S、K、C a、Mg 微量元素:Fe、Mn、Zn、Cu、B、Mo主要元素:C、H、O、N、P、S 含量最高的四种元素:C、H、O、N基本元素:C(干重下含量最高) 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O(鲜重下含量最高) 3. 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水(鲜重含量最高的化合物)与无机盐。 有机化合物:糖类、脂质、蛋白质(干重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与核酸 4. 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1)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 材料:苹果和梨 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 的NaOH 乙液:0.05g/ml 的CuSO4) 注意事项: ①还原糖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第四章总结打印的

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知识点一、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一)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 *实验材料:两种肺炎双球菌 R菌:菌落表面_____荚膜,______毒 S菌:菌落表面_____荚膜, _____毒 *实验原理:S型菌可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实验过程: ①无毒活R菌 + 小鼠结果小鼠_____; ②有毒活S菌 + 小鼠结果小鼠_____; ③加热杀死的S菌+ 小鼠结果小鼠_____; ④活R菌 + 加热杀死的S菌+小鼠结果小鼠_____,分离出_____ ;说明S菌体内含有使R菌_____为S菌的物质。 实验结论:在加热杀死的S菌体内含有“”,将R菌转化成S菌。 巧记:R不死,S死;加热不死,混合死。 (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 *实验材料:两种肺炎双球菌 *实验原理:对S型细菌的成分提取、分离、鉴定,并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以观察各成分的作用*实验过程: 多糖、RNA或蛋白质 R菌 活S菌 DNA + R菌培养基 R菌 +_____ 菌 DNA+ DNA酶 R菌 (一)实验方法和原理: 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原理:T2噬菌体以自己的DNA为模板,利用宿主细胞内的物质合成自身组成物质而实现增殖 (二)实验思路:用不同的放射性同位素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地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三)实验材料:T2噬菌体、大肠杆菌 (1)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细菌病毒,其结构非常简单,仅由和两种物质组成。 (2)用32P标记噬菌体的_____, 用35S 标记噬菌体的_____ 。 思考:能否直接标记T2噬菌体?为什么?如何获得被标记的T2噬菌体?标记过程:先通过培养基(含35S或32P)标记大肠杆菌,后通过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而被标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侵入合成组装释放 (四)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过程 ①标记细菌细菌+含35S培养基含35S的细菌 细菌+含32P培养基含32P的细菌 ②标记噬菌体噬菌体+含35S的细菌含35S的噬菌体 噬菌体+含32P 的细菌含32P的噬菌体 ③噬菌体侵染细菌 含35S的噬菌体+细菌(搅拌、离心)上清液中放射性 含32P的噬菌体+细菌(搅拌、离心)沉淀物中放射性 (五)实验结果:亲代噬菌体中用_____ 标记的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用_____ 标记的DNA进入大肠杆菌内,子代噬菌体的性状是通过亲代的_____ 遗传的。 (六)实验结论:_____ 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知识点三、R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1.过程:烟草花叶病毒RNA 烟草被感染(分离出烟草花叶病毒) 烟草花叶病毒蛋白质烟草未被感染 2.结论:在无DNA情况下(如RNA病毒),_____ 是遗传物质 知识点四、生物的遗传物质 1.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无论是原核还是真核),其遗传物质都是_____ 2.不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只有一种核酸) DNA病毒,如:T2噬菌体,其遗传物质是_____ RNA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HIV病毒,SARS病毒,其遗传物质是_____ 3.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_____ ,所以说_____ 是_____ 的遗传物质。 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 ①DNA分子的结构 a.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由磷酸、脱氧核糖和碱基组成)。 b.脱氧核苷酸长链:由脱氧核苷酸按一定的顺序聚合而成 的平面结构如图: 的空间结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的结构特点:多样性、特异性和稳定性。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稳态 知识点总结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淋巴循环) 考点: 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的成分 水,无机盐(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O2,CO2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态的稳定,所以分析血浆化学成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物质代谢情况,可以分析也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考点: 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 蛋白质主要机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典型事例: (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 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 海里的鱼在河里不能生存; 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 水中毒; 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 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 吃冰棋淋会口渴; 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 酸碱度 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 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CO2+H2O H2CO3 H+ + HCO3- 温度 :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 ,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 动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间接参与的系统(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内分沁系统)-免疫 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 组织水肿形成原因: 1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如淋巴管堵塞 2渗透问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1,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 (2,营养不良 ) ( 3,肾炎,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 尿液的形成过程 尿的形成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 盐和葡萄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 尿。 当尿液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 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 液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 酸等就形成了尿液。 实验一,生物体维持PH值稳定的机制 本实验采用对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中 加入酸和碱溶液引起的PH不同变化,定性说明人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而不同于自来水,从而说明生物体PH相对稳定的机制 7 7 7 总结: 以上三条曲线变化规律可知,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物质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汇总

新教材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看完一个知识点之后一定要到新学案上找相关练习之后才能真正掌握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知识梳理: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单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依赖单个细胞就能完成摄食、运动、生殖等各项生命活动(不能完成反射,反射需要多个细胞的参与)。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了的细胞密切配合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生命活动如生长、发育、生殖遗传变异生命活动调节。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每个层次都要能辨别,做几个练习去巩固,下面是一些特例 4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5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6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最大的生命系统是生物圈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知识梳理: 一、高倍镜的使用步骤(尤其要注意第1和第4步)1.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 2.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3。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4.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二、显微镜使用常识 1调亮视野的两种方法(放大光圈)、(使用凹面镜)。2高倍镜:物象(大),视野(暗),看到细胞数目(少)。 低倍镜:物象(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3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无)螺纹,镜筒越(短),放大倍数越大。4会判断低倍到高倍镜下细胞数目的计算?(新学案)5学会移动载玻片?(新学案)。6目镜(10X)的放大倍数乘物镜放大倍数(10X)等于放大倍数(100) 三、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主要类群:(要知道一些原核生物 原核生物:蓝藻,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进行光合作用。细菌:能判断哪些生物属于细菌新学案上讲的更详细(球菌,杆菌,螺旋菌,乳酸菌)放线菌:(链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青霉菌,酵母菌,蘑菇)等 四、细胞学说1创立者:(施莱登,施旺) 2内容要点:共三点。1.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2.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3.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他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揭示问题: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五、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表略,见笔记)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知识梳理:统一性:元素种类大体相同,不同生物间元素种类相同,但含量差别很大 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差异性:元素含量有差异 2.组成细胞的元素能判断大量元素有哪些?微量元素有哪些?主要元素有哪些?等等 大量元素:C、H、O、N、P、S、K、Ca、Mg 微量元素:Fe、Mn、Zn、Cu、B、Mo主要元素:C、H、O、N、P、S 含量最高的四种元素:C、H、O、N基本元素:C(干重下含量最高)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O(鲜重下含量最高)数量(个数)最多的是H 3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水(鲜重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无机盐, 有机化合物糖类脂质蛋白质(干重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核酸、 4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生物必修2复习知识点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一节减数分裂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减数分裂(meiosis)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 (注:体细胞主要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二、减数分裂的过程 1、精子的形成过程: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 ●减数第一次分裂1、精子的形成过程: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间期:染色体复制(包括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 形成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 体之间常常交叉互换。 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 (两侧)。 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 自由组合。 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2个子细胞。 ●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 ......) 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 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细胞质分裂,每个细胞形成2个子细胞,最终共形成4个子细胞。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卵巢 附: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 的变化规律 三、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 精子的形成 卵细胞的形成 不 同点 形成部位 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 卵巢 过 程 有变形期 无变形期 子细胞数 一个精原细胞形成4个精子 一个卵原细胞形成1个卵细胞+3个极体 相同点 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都是体细胞的一半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txt爱,就大声说出来,因为你永远都不会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石头记告诉我们:凡是真心爱的最后都散了,凡是混搭的最后都团圆了。你永远看不到我最寂寞的时候,因为在看不到你的时候就是我最寂寞的时候!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 体液 细胞内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淋巴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 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 神经纤维上双向静息时内负外正 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电位差→局部电流 2、兴奋的传递 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单向 突触小泡(神经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3、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大脑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 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2的调节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汇总

高二生物必修一考试重要知识点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知识梳理: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 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4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 5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 层次。 6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7种群: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 8群落: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 。 9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它生存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知识梳理: 、高倍镜的使用步骤(尤其要注意第 1和第4步) 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 野中央), 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 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 调节(细准焦螺旋) 、显微镜使用常识 (放大光圈)、(使用凹面镜)。 ,视野(暗),看到细胞数目(少)。 ,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放大倍数越(大)。 ,放大倍数越(大)。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视野越暗,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少,每个细胞越大。 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视野越亮,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多,每个细胞越小。 4放大倍数二物镜的放大倍数X 目镜的放大倍数 5一行细胞的数目变化与放大倍数成反比 如:在目镜10X 物镜10X 的视野中有一行细胞,数目是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 40X ,那么在视野中能看见多少个细胞 ? 20X 1/4=5 三、 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主要类群: 原核生物:蓝藻,含有(叶绿素)等,可进行光合作用,属自养型生物。 细菌:(球菌,杆菌,螺旋菌,乳酸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 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青霉菌,酵母菌,蘑菇)等 四、 细胞学说 1创立者:(施莱登,施旺) 2细胞的发现者及命名者:英国科学家 罗伯特.虎克 3内容要点:P10,共三点 1 2 3 4 ,使物象清晰。 1 调亮视野的两种方法 2高倍镜:物象(大) 低倍镜:物象(小) 3物镜:镜筒越(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