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说谎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儿童说谎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儿童说谎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儿童说谎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儿童说谎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小孩说谎的原因

一般有八种

说谎的行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产生。可以说,说谎是儿童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特别是处于儿童中期的孩子这么做的原因有多种多样,表现的形式也是不同的。

一般比较常见的说谎有:

1、幻想式谎言。它主要发生在幼小的孩子身上,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谎言,家长无须过分担心和紧张。它与道德无关。

2、夸大式谎言。孩子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或为了达到某种效应,他会在真实的故事里“添油加醋”。

3、社交性谎言。社交场合中,成年人会说一些社交性谎言,儿童见多了以后,也会模仿使用。

4、补偿性谎言。当孩子没达到父母(或老师)规定的目标,又想得到父母(或老师)的赞美时;或当孩子并不拥有某些东西,但又想在同伴中保持受崇拜的地位时,儿童往往用谎言来将自己不足的地方“补上”,从而达到自己受表扬的目的。

5、防卫性谎言。这种谎言在儿童身上最常见,而且大多数时候是“被逼”出來的。通常父母、老师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或父母习惯用严厉的惩罚来管教孩子,孩子为了逃避惩罚,就用说谎来挡驾。

6、逃避任务的谎言。当孩子面临某些自己不喜欢的任务时,会用谎言来帮助自己逃避责任和任务。

7、报复性谎言。这是儿童情绪的一种表现。当儿童对某人心怀不满时,可能通过谎言来向对方示威和挑战。

8、还有一种“谎言”,与心理上的“安全感”有关系。当孩子犯了错误,父母(或老师)希望他讲真话,可如果孩子觉得他讲了真话,会受到惩罚(肉体上的或者心灵上的),或者他不知道他讲了真话,后面会发生什么对他不利的事,这样孩子也会想办法进行暂时的掩盖,或不把实情说出来。也就是说,父母若提供孩子一个无法说实话的环境,这也是造成孩子说谎的主要原因之一。

“趋利避害”的心理特点,

在孩子9岁后开始表现出来

作为现代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应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些规律。在此,就本文作者提出的“说谎”问题,我们来了解一下7岁~12岁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也许对家长有一些帮助。

进入小学阶段后,孩子的身、心发展是飞速的。比如:二年级学生贪玩,是生理和心理活跃的表现。有时因玩而忘了做作业,孩子为了避免父母(或老师)的指责,有时会说谎。三年级学生初步懂得“趋利避害”,对自己有利的事就做,有利的话就说,不利的事就躲避。“趋利避害”这一心理特点在孩子进入9岁后开始表现出来。

四年级的学生开始意识到“自己”,思维形式向抽象思维过渡,可以进行比较复杂的分析,分析问题时开始确立“自己”的位置。这个“自己”常常站在主观愿望的对立面。

犯了错误,三年级学生不太会寻找理由自我掩盖,在遇到理屈的时候会沉默不语;而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会了寻找对自己有利的理由替自己辩护。与小时候直来直去的表达方式相比,四年级学生知道选择语言,表达不同的意思,有时隐瞒真实的情况。进入五年级后,学生们变得伶牙俐齿、能说会道,学会了“耍心眼儿”。

六年级学生懂得一些游戏规则和行为准则了,有时故意反其道而行之,或者制造假象,迷惑家长或老师。

家长只有了解并掌握不同年龄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心理需求,才能正确教育、有效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面对孩子已发生的问题,

作为父母该如何应对?

再让我们说说“一个人见人爱,学习很好,老师同学喜欢,父母一直为之感到骄傲”的孩子,进入四年级后,突然发生了这样的行为(偷偷拿家长的钱,并说谎)。从文章中,我感到孩子的父母很接受不了“一直很优秀的”儿子犯的这两个错误,同时产生了一些教育孩子的困惑。面对孩子已发生的问题,作为父母该如何应对?

首先,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情绪,用冷静、温和的态度去和孩子交谈。孩子的成长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不可能不犯一些错误,作为家长,绝不能苛求孩子不犯错误。和犯错误的孩子交谈,一定要带着这个教育理念。具备这样的家教理念,你就不会情绪很激动,或紧张或愤怒,以致做出冲动的行为:暴打孩子、怒斥孩子,从而对孩子造成心理伤害。

其次,为孩子构建心理安全空间。父母一定要为孩子的成长创设一个心理安全空间。父母的爱要让孩子感到安全。如果父母的言行能让孩子感到:在爸爸妈妈这里,我是安全的,我不会受到伤害,我什么话都可以说,不论我说对还是说错,在他们这里,我都能得到心理支持或不受到伤害。孩子就不需要用“说谎”来保护自己了。

本文中的孩子在犯了第一个错误(偷偷拿钱)后,家长“审问”他时,不说实话,接着犯第二个错误“说谎”。我认为主要原因就在“安全感”上。妈妈看完儿子的检讨书后,去问儿子:上次问你时为什么说谎?儿子回答:“我怕,我怕我承认了,你们不爱我了,因为我是坏孩子了,你们不会爱坏孩子的。”10岁儿子的这番话,在告诉父母亲:他的第一个错误行为产生后,如果家长能设法为孩子构建一个他认为安全的心理环境,那也许就不会引发第二个错误行为“说谎”的产生。

第三,关注孩子的需要。孩子的心理需求,要及时给予满足。物质需求,要视情况而定,不能满足时,一定要花时间,耐心地与孩子沟通。简单或粗暴的拒绝方式,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不太有效果。他们会尝试采用其他方法,如偷偷拿家里的钱,去买他们想要的东西。因为他们在长大,他们的办法也比以前更多。

孩子用他自己的方式在快速地成长,家长若想跟上他们的成长速度,必须要花时间去学点教育心理学,如此,才有能力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儿童说谎的心理原因

儿童说谎心理原因 很多家长对孩子有撒谎现象感到生气和苦恼,特别是对明显说谎和死不承认说谎尤其恼火。 孩子为什么说谎?──他们说谎有时是由于不让他们说真话。有些家长常以打、骂等惩罚手段来对待孩子错误。一个孩子打破了一个花瓶,妈妈回家后,就原原本本地把事情经过告诉妈妈,可妈妈一听珍爱花瓶被打破了,很恼火,把孩子狠狠地训斥了一通。从此,孩子遇到类似情况。为了逃避惩罚,就采取说谎来保护自己。想让孩子避免说谎,父母不但要听得进孩子令人高心真心话,也听得进令人伤心真心话。 孩子感情体验无论是积极、消极,或是矛盾,都不应该鼓励他按照父母意愿来说,而应该按照孩子自己体验去说。例如,孩子生病时,不想服药,家长骗他说药不苦;不想打针,家长骗他说打针不痛。这会在孩子心中留下什么印象呢?那就是可以用说谎方法欺骗别人,从而达到自己目和实现自己意愿。 家长所谓权宜之计往往会成为孩子说谎样板。如有人敲门找爸爸,爸爸不愿见,就叫孩子告诉找他人说:“爸爸不在家”。家长骑车带孩子,被民警发现并批评时,家长就对民警说:“孩子生病,急着送医院”。孩子遇到类似情景,情急之下就会说谎。所以,家长平时应该时刻留心自己言行,切断孩子说谎隐性心理动机,为孩子做出诚实榜样。 母亲急着催孩子起床去上学,孩子还想睡一会,哼哼唧唧一脸苦相。母亲不应提示说:“是不是肚子疼?”孩子为了达到目,就会按母亲提醒顺杆爬,谎称肚子疼得利害。如果真肚子疼,孩子会主动说出来。孩子和玩伴打架了,有母亲会不由自主地鼓励孩子说谎:“是不是他先打你?”,“是他先惹你,对不对?”,“你没有打他,他就哭了,对不对?”,“他头上包是自己不小心摔,对不对?”这样提示绝不会使孩子诚实地说出事实真相“不,他是我打哭”。刺激孩子说谎家长往往自食其果。 孩子由于判断不准,把心里想当作事实说出来,说出自己对现实中不存在东西一种想象,如“我看见一只漂亮小狗在天上飞”,“我爸爸有一把手枪”。这种谎言说出了孩子畏惧或希望事实。这时候,审慎家长就会理解孩子心理希望和

学前幼儿说谎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615970109.html, 学前幼儿说谎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作者:张红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9年第46期 幼儿说谎是学前幼儿群体中的普遍现象,是一种常见行为问题,也是幼儿在不良环境中产生异常心理后导致的不良行为之一。幼儿说谎行为是幼儿在认知发展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用言语的形式表现出来与事实相反的行为。我们应该根据说谎的不同类型及其原因给予相应的指导对策,从而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 一、学前幼儿说谎的主要类型及其原因 1.学前幼儿的无意说谎及其原因 学龄前幼儿年龄低、认知水平不高、语言能力有限,理解问题太过简单,常常与现实发生混淆,把希望和期望当作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从而导致孩子的无意说谎。幼儿出现无意说谎时几乎不会出现害怕或者内疚的心理,而造成幼儿无意说谎常常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1)学前幼儿由于受认知水平发展的限制面造成的说谎。幼儿的大脑皮层不如成人发育完善,造成判断性思维的不准确性。尤其是年龄很小的幼儿,想象力丰富,创造性思维比较活跃。这个时候的幼儿常常会把想象中的事当作是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事,常与现实生活相混淆,就容易造成假“说谎”现象。 案例一:笑笑今年三岁了,刚进小班两个月的他渐渐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一次笑笑在和班里的小伙伴玩耍时对小伙伴说,自己的爸爸是个超人,可以抓好多好多的坏人,还说自己爸爸昨天带他坐飞机飞上很高很高的蓝天,其实笑笑的爸爸只是一个普通的工人,并不是笑笑口中的超人,也没有带笑笑坐过飞机。笑笑这种说谎行为显然是想象中的无意说谎行为,笑笑希望自己的爸爸是个超人,而混淆与现实生活当中,此时的笑笑正是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这时的想象具有一定的虚幻性,也能体现出笑笑的一种补偿心理阶段。 (2)学前幼儿表达能力有限而造成的说谎。学前幼儿特别是中小班幼儿因为掌握的词汇量有限,理解能力不如成人,用词方面不够准确和恰当,也容易使家长和老师误认为是在说谎。例如:老师因为幼儿做错了事,为鼓励幼儿改正而夸奖他是个好孩子。这个时候,幼儿因为表达错误的情况下会告诉成人,老师说他是“好孩子”等等。 (3)学前幼儿理解能力的有限而造成的说谎。幼儿受理解能力和思维水平的限制,如果家长和老师对某一幼儿提出问题时,幼儿不理解问题的含义很容易造成被动说谎。比如,有些老师在教授幼歌谣时,歌词中唱道: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有些幼儿会误以为歌谣中的

儿童说谎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新、选)

儿童说谎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幼儿说谎行为一般是指所说的话与事实不符,用编造出的话来骗人的一种行为,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正确认识和对待幼儿存在的说谎行为是教师、家长、社会值得关注的问题。我们要全面认识,要学会用不同理论,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认识,弄清其产生的原因、行为表现,出现这种行为反映了什么以及所采取的教育对策,从而达到矫正的目的。 一、幼儿说谎类型 在有关儿童说谎概念的研究中,比较著名的是皮亚杰在道德发展研究中有关说谎概念发展的研究。皮亚杰直接问儿童什么叫说谎。从被试儿童的答案中,皮亚杰发现,儿童对“说谎”概念的理解是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的。具体表现为:年幼儿童似乎把“说谎”与其他不好的言语行为(如骂人的话)相混淆;6岁左右的儿童尚不能把考虑意图的性质而是将所有的错误行为或不好的言语(如骂人的话)视为说谎。而有意性对儿童来说并不是说谎概念的一部分,后来,不好的言语行为从儿童的说谎概念中排除出去。但仍然发现儿童不能考虑到意图的因素。6至10岁之间的儿童把一个与事实不相符的言语表达说成是说谎,尽管说话者并不是有意的欺骗(如犯了一个诚实的错误)。在研究的过程中,皮亚杰还得出两个结论:其一,儿童实际上是能够或多或少的区分有意的行为和无意的错误。其二,这种区分还没有在道德反省的水平上分离出来。也就是说,虽然儿童能把无意的错误从说谎的概念中区分出来,但错误仍然被认为是谎言。换句话说,儿童是一纯粹客观的方式定义“谎言”的,在儿童的眼中,不符合事实的话都是谎话。对于以上两个年龄阶段的儿童来说,“有意性”并不是说谎概念的一部分。只有到10至11岁的儿童的谎言中,“有意性”才有所表现出来。从而才有皮亚杰眼中正确的谎言定义,即“任何有意图的错误的陈述都是谎言”。 幼儿说谎一般分为无意说谎和有意说谎。无意说谎是指说谎行为本身不受主体自身控制,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表现为幻想与现实混同、认识不足而导致理解错误等表现形式。这类说谎纯粹是无意识和不自觉的行为,而与道德水平没有任何关系,不必产生恐慌。有意说谎表现为否认错误,虚夸成绩和有意欺骗等表现形式,它是人们为达到某种目的或满足某种欲望而有意做的。这类说谎如果得不到正确引导,将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二、幼儿说谎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无意说谎及其原因 1.由于认知水平的限制,造成的判断性失误。人的大脑皮层是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而幼儿的大脑皮层发展不够完善,造成其判断思维能力不稳定。 2.表达能力限制引起的说谎。由于幼儿词汇量有限,在用词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难,常常词不达意,被误认为是撒谎。 3.理解能力的限制引起的说谎。幼儿由于思维水平的限制,理解能力差。如果家长和教

浅谈幼儿说谎行为

浅谈幼儿说谎行为 【摘要】幼儿存在的说谎行为是老师、家长、社会值得关注的问题,家长和老师应弄清幼儿说谎的真正原因,从而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本文论述了幼儿说谎的原因和心理特点,以及提出了矫正幼儿的说谎行为的建议。 【关键词】幼儿教育说谎行为 说谎行为是指孩子说的话与事实不符,编造出各种各样的话来骗人的一种行为。幼儿说谎的现象形形色色,原因种种,性质也各不相同。说谎主要分为有意说谎和无意说谎。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分清孩子是不是在说谎,这对孩子今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据专家调查发现,3岁幼儿大部分会把现实和想象混在一起编出些谎话来。丰富的想象力正是3~6岁幼儿心智发展的特征之一,然而他们尚无能力完全分辨想象和事实之间的差距。加上孩子喜欢的卡通常是想象力发挥的极致,许多夸张的动作行为使幼儿信以为真,把想象当事实。 正确认识和对待幼儿存在的说谎行为是老师、家长、社会值得关注的问题。对于孩子出现的这种行为,我们要全面的认识,要学会用不同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认识,弄清其产生的原因,其行为的表现,只有判断准确,才有利于进一步分析原因,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 一、导致幼儿说谎的原因: (一)自我保护 这是幼儿说谎的主要原因之一。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家庭和社会中处于一种从属的和被保护的地位。孩子打坏或弄坏了东西,为了逃避大人的惩罚和训斥,出于自我保护的心理而说谎。如我所实习的小小班,有一位刚满三岁的小女孩平时很少把大便拉到裤子上的,可今天把大便拉到裤子上了。保育员帮她把裤子洗干净后放在书包里让她带回家,由于她是坐校车的,老师还没来得及告诉她妈妈。当那位小女孩回到家里时,她妈妈问她为什么裤子湿了,她竟然说喝水时不小心把水碰倒了。 (二)避免矛盾 孩子处于家庭中和社会中的从属地位,使得他们有时为了不得罪任何人,避免矛盾而不愿说出自己的某些真实想法或事实真相。我们可以经常见到这些情况,当父母都在场时,有人问孩子:“喜欢爸爸还是喜欢妈妈?”孩子的回答多半是“都喜欢”。因为这样回答可以避免矛盾,让爸爸妈妈都高兴。但如果在幼儿园,老师问同样的问题,由于父母不在场,孩子就会如实回答“喜欢妈妈”或“喜欢爸爸”。如果老师又问:“你喜欢妈妈还是老师?”有的孩子会不做声,而有的孩子就会说:“喜欢老师”。这样的孩子常被成人称为“机灵鬼”。 (三)虚荣心 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一家人的爱心和关心都单向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家长尽力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造成“攀比”风盛行。在“你有我也要有”的心理支配下,有的孩子为了满足其虚荣心而说谎。如我所实习的小小班一个小女孩沁妍经常有和同伴攀比的现象。有一次捷捷穿了条新裙子回来,捷捷说:“是妈妈买给我的新裙子。”旁边的沁妍小朋友不甘示弱的说:“我妈妈昨天也给我买了新裙子,还买了新书包。”她说话时嘴巴还翘起来的,神情有点高傲,和往常的说话表现很不相同。但事实上她就是在说谎,根本没有那回事。可见,这就是虚荣心的表现。

关于儿童说谎行为的方式及其与心理理论水平的关系

前言 Premack和Woodruff在研究黑猩猩的认知能力时首次提出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1】。个体具有心理理论即个体具有将自身及其他个体的行为归因为心理状态的能力,由此产生的对行为原因的推论组成一个理论系统【2】。目前心理理论是发展心理学一个热门的重要研究领域。并且主要集中在研究3-5岁的学前儿童能够对自己及他人的心理状态作出各种假设进行推断和理解的方面上。国外已有大量的研究证明了这一点。这些研究主要围绕两个方面:意识以理论假设的形式探索儿童心理理论的机制【3-5】,二是研究影响心理理论形成的各种外部和内部因素【6-9】。在国内,自从方富熹、王文忠、陈英和、桑标、邓赐平等学者对儿童心理理论进行引介和研究之后,不少人开始涉足这一领域,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国内的研究还有诸多需要提高的地方。从大的方面来看,引介文章居多,实证的报告少,纯理论的研究更是近乎空白【10】。因此,研究者需要进一步思考儿童心理理论的本质。但是如何通过一定的现象去探索儿童的心理理论就成为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西方的有些研究者从儿童的语言入手,观察他们在游戏中的互动模式、撒谎的类型、平常使用语言的方式等,进而探查他们的心理理论【3,9】。无论是对儿童说谎认知还是对儿童说谎行为发生年龄和发生概率的研究,都涉及对事实、情境、意图和信念等几方面,不仅体现了儿童的道德认知水平,也反映了儿童对他人心理状态的理解水平。事实上,许多研究者把说谎或欺骗行为的发生作为心理理论获得的重要指标之一【11,12】。 其中最重要的代表是Leekam(1992)。她认为,儿童说谎能力的发展依赖于对他人信念能力的提高。因此,为达到在儿童日常生活中或社会活动中研究其心理理论能力发展的目的,许多研究者开始试图通过对说谎和欺骗行为进行探索,从而解决目前关于心理理论研究中存在的关于研究方法、内容与结果等方面的争议。张文静、徐芬等(2005)通过创设“讲故事问问题”的情景,对儿童说谎认知与其心理理论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证实了儿童对说谎的理解水平能够反映其对他人心理的认识水平这一结论。她们认为,心理理论能力不仅与说谎认知有关,而且应该是说谎认知发展的前提【13】。然而这方面的研究由于没有在研究说谎行为的同时对信念进行考察,因此目前的研究结果只能从说谎或欺骗发生来间接说明对信念或错误信念的理解,很难直接探讨说谎或欺骗行为与信念发展之间的关系,因而也无

儿童说谎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儿童说谎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小孩说谎的原因 一般有八种 说谎的行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产生。可以说,说谎是儿童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特别是处于儿童中期的孩子这么做的原因有多种多样,表现的形式也是不同的。 一般比较常见的说谎有: 1、幻想式谎言。它主要发生在幼小的孩子身上,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谎言,家长无须过分担心和紧张。它与道德无关。 2、夸大式谎言。孩子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或为了达到某种效应,他会在真实的故事里“添油加醋”。 3、社交性谎言。社交场合中,成年人会说一些社交性谎言,儿童见多了以后,也会模仿使用。 4、补偿性谎言。当孩子没达到父母(或老师)规定的目标,又想得到父母(或老师)的赞美时;或当孩子并不拥有某些东西,但又想在同伴中保持受崇拜的地位时,儿童往往用谎言来将自己不足的地方“补上”,从而达到自己受表扬的目的。 5、防卫性谎言。这种谎言在儿童身上最常见,而且大多数时候是“被逼”出來的。通常父母、老师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或父母习惯用严厉的惩罚来管教孩子,孩子为了逃避惩罚,就用说谎来挡驾。 6、逃避任务的谎言。当孩子面临某些自己不喜欢的任务时,会用谎言来帮助自己逃避责任和任务。 7、报复性谎言。这是儿童情绪的一种表现。当儿童对某人心怀不满时,可能通过谎言来向对方示威和挑战。 8、还有一种“谎言”,与心理上的“安全感”有关系。当孩子犯了错误,父母(或老师)希望他讲真话,可如果孩子觉得他讲了真话,会受到惩罚(肉体上的或者心灵上的),或者他不知道他讲了真话,后面会发生什么对他不利的事,这样孩子也会想办法进行暂时的掩盖,或不把实情说出来。也就是说,父母若提供孩子一个无法说实话的环境,这也是造成孩子说谎的主要原因之一。 “趋利避害”的心理特点, 在孩子9岁后开始表现出来 作为现代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应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些规律。在此,就本文作者提出的“说谎”问题,我们来了解一下7岁~12岁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也许对家长有一些帮助。 进入小学阶段后,孩子的身、心发展是飞速的。比如:二年级学生贪玩,是生理和心理活跃的表现。有时因玩而忘了做作业,孩子为了避免父母(或老师)的指责,有时会说谎。三年级学生初步懂得“趋利避害”,对自己有利的事就做,有利的话就说,不利的事就躲避。“趋利避害”这一心理特点在孩子进入9岁后开始表现出来。

小孩子撒谎怎么办

小孩子撒谎怎么办 撒谎对于孩子来说不一定就是一件坏事,这时,需要家长给孩子正确的引导,才不至于对孩子今后的生活造成不良的影响。其实撒谎对培养宝宝的想像力与创造力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果遇到小孩撒谎怎么办? 第一,行动比说教更有效。发现小孩撒谎,家长应首先检查自己。研究表明,撒谎儿童最有可能来自父母有此行为的家庭。要培养诚实的孩子,自己就不应撒谎。 第二,尊重孩子。如果发现孩子有说谎或欺骗行为,不要当众揭发他、批评他,可以把他悄悄地叫到一边,单独跟他谈话,一是指出他说谎了,大人已经知道了实情;二告诉他这次给他一次改正的机会,不当众揭发批评,也不告诉会给他惩罚的家长或别人;三阐明说谎和欺骗的危害性,同时警告他:下不为例;四相信他今后一定能做得很好。 第三,认识孩子的朋友。研究证明,撒谎的孩子通常有撒谎的朋友,孩子一旦入学,极有可能交上家长并不喜欢但又无法控制的朋友。有时他们把这种朋友关系看得比父子关系还重要,因此,家长应了解孩子的朋友,并有权告诉孩子,他们不赞同某个朋友,但必须拿出这个朋友不良行为的证据。要使孩子与坏朋友决裂,家长必须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采取恰当的方式,如介绍规矩的新朋友,开展有益活动,甚至转学。 第四,要有对付说谎的策略。通常,强迫孩子坦白是最糟糕的办

法,虽然你"成功"地证明孩子是说谎者,但在道德品质上给了他什么教训呢?有经验的家长会查找说谎的原因,防止说谎再次发生。如果说孩子的撒谎是一个警钟,那么应对孩子讲明这个警钟的重要性。 第五,相信孩子。也许家长培养讲真话的孩子最重要的贡献莫过于发展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如果家长经常对孩子表示信任,不论多大的孩子都会感到自豪。在法庭上,被告未被证明有罪之前都是清白的,但在家里却不同,年幼的"被告"一开始就被认为是有罪的。即使发现孩子撤了谎,对他们的信任也不应结束。可以告诉孩子,一个谎言可以饶恕,但如果谎言继续发生,就可能像喊"狼来了"那个男孩子那样失去了人们的信任。 家长们须牢记,对撤谎这个普天之下深感棘手的问题,从未有过容易的答案,尽管我们想尽千方百计,到头来仍发现孩子说谎,因此,在家长与孩子之间必须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作为一个家长,开始时受到孩子的信任。随着孩子的长大,家长必须尽力争得这种信任。小孩子撒谎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长对待小孩子的态度!

如何看待幼儿的说谎现象

说谎往往被人们视为一种恶劣的品质问题。但对于幼儿来说,“说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性质各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心理因素来分析,幼儿说谎大致可分为无意说谎和有意说谎两大类。 一、无意说谎 这是由幼儿的心理展特点造成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满足愿望的心理 幼儿有时会把幻想、愿望与现实混合在一起。他们为了满足某种理需要,常常无意识地和不自觉地“说谎”,这与品德行为无关。如在主题活动“交通工具博览会”进行时,我在电脑里找到了许多海轮船,在放给他们看的同时,我绘声绘色地告诉他们我乘轮船的感觉和开心的情感,谁知一幼儿也说去过海伤乘过轮船,还将他的感受将的非常美妙,神情也非常开心。面对这种“美丽的谎言”,教师不能简单责备,而应给予正确引导。我就对他说:“老师知道你很想到大海边去玩,可现在还没有去过,对吗?”在他意识到并点头承认后,我再作鼓励:“你讲大海讲得很好,今后你一定会有机会去大海边玩的。” 2.理解性心理错觉 幼儿常因认识不足和理解错误产生心理错觉,用想像的情节代替记忆不确切的情节。于是便出现了“说谎”现象。例如,去年教过的有个叫“李先锋”的幼儿在园里做了错事,老师教育说:“你做错事是不对的,以后注意改了,就同样是好孩子。”幼儿听到“好孩子”这样词语,往往会把它当成“表扬”,回家就高兴地报告给爸爸妈妈,说:“老师今天表扬我了,说我是好孩子!”这种情况就是由于幼儿缺乏经验而产生的理解性心理错觉。 有的幼儿不理解某些概念的真正内涵,往往不自觉地“说谎”。例如,有的幼儿在家看过爸爸妈妈和朋友打扑克、下象棋,就对老师说:“我会打扑克,也会下象棋。”其实,他只不过是会模仿大人的样子,并不理解这类活动的真正含义。对于这类认识不足和因理解性心理错觉而产生的“说谎”现象,教师应采用适当方法让幼儿明白事理,帮助他们理解有关概念的真正含义。 3.自信眩的萌动

如何正确对待幼儿的说谎行为

如何正确对待幼儿的说谎行为 幼儿说谎是指幼儿在没有事实依据的基础上有意说不真话的行为。说谎行为是幼儿问题行为极其重要的表现之一。因此,我们应予以正面教育,并恰当地加以引导。 (1)创设良好环境 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受着不同的环境影响。教师要给幼儿提供良好的环境,并设法让他们知道说谎的行为是不对的。例如,通过故事《狼来了》,使幼儿懂得说谎的危害性,认识到周围人对说谎行为的不满,从而使幼儿自己对说谎行为产生否定情绪。也可以通过情景表演,给幼儿呈现一个说谎的儿童形象,与幼儿一起讨论其表现及其危害,使其认识到这样的孩子是不受人欢迎的。更为重要的是,一定要给幼儿们创造受人欢迎的儿童形象,增强幼儿向榜样学习的愿望,从而减少说谎行为。 (2)给予榜样示范 老师在幼儿心目中具有权威性,一言行都可能给幼儿留下深刻印象,造成深远的影响。有时教师为了使幼儿在活动中能安静,就哄骗幼儿,结果老师没有兑现诺言,幼儿就会对老师产生不信任,并会说谎。所以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对于说谎的幼儿,要给予榜样示范或直接教给其正确方法。 (3)允许幼儿申辩 申辩是一种权利。有时我们一旦发现幼儿做错了,就会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不允许幼儿申辩。这样不但不能使幼儿心服口服,还会使幼儿滋长一种抵触情绪,为说谎、推脱责任埋下恶根。所以,教师一定要允许幼儿申辩,查找原因,并让他明白正确的方法是什么,决不能凭自己的主观标准去强制孩子。 (4)注重家园联系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所以,家长要诚实,不说谎话,并且要经常和幼儿园老师交流情况,密切配合老师,对孩子进行协调一致的教育。要是互不通气,各搞一套,相互抵消,不仅事半功倍,劳而少功,还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总之,对于说谎的幼儿,我们应特别注意他在平时的表现。如果是为表现自己的智力与才能的发展水平,显示自己成就感的“谎言”,教师要倍加爱护、鼓励,并加以正确引导,同时也避免让他们忽视实际而长期陷于空幻的想象之中;如果是说谎行为,教师要及时加以干预、矫正,掌握一定的方法和策略,铲除说谎行为产生的土壤。

幼儿的谎言教育随笔

幼儿的谎言 有一天中午起床发饼干的时候,我们班的小朋友跑到我面前跟我说:“老师,我的饼干被宇涵拿去了,”我听后跟小朋友说:“老师给你问问是她拿的不,如果是宇涵拿的,我让他还给你。”我又马上给了她一包饼干。不一会上课了我就给他们讲了一个叫小松鼠再也不敢说谎了。 从前有一只小松鼠,它觉得自己的力气大极了,勇敢极了。可是,小松鼠的朋友们——小山羊、小野兔和小猴子,却一点儿也不佩服它。这真叫小松鼠伤心透了。 有一天,小松鼠在出去玩的路上拣到了一根黄澄澄的毛。“这是谁的毛呢?”小松鼠想,“这么粗,这么长,这么柔软,这么漂亮。对,这一定是老虎的。要知道,老虎是森林之王呀!只有森林之王,身上才会长出这样又粗又长,又柔软、又漂亮的毛来。”小松鼠拿着毛刚要继续走,正好碰见小山羊,小松鼠对小山羊说:“你看,我打死了一只大老虎呢!你们看我厉害吧!”小山羊说:“我不信,你有没有证据啊?”小松鼠说:“你们不信,我手里的老虎毛可以做证,你们看,说着它骄傲的举起了那根黄澄澄的松软的老虎毛。”小松鼠那么小的身躯能打死一只老虎,这是为什么呢?小山羊、小野兔和小猴子产生了疑问。 于是,小山羊、小野兔和小猴子决定试探一下小松鼠,于是它们找了一张老虎皮,小猴子站在小山羊的头上,小野兔站在小猴子的头上,然后,它们穿上老虎皮,在小松鼠第二次出去玩的时候,它们站在路边上,看到小松鼠走过来的时候,它们就跳出来吓唬小松鼠,小松鼠看见真正的老虎来了,吓的连连后退,急忙朝着回家的方向跑去,忽然听见从老虎身上传来了一阵阵笑声,回头一看,原来是自己的好伙伴——小山羊、小野兔和小猴子,小松鼠看见自己的谎言已经被揭穿了,脸红了,低下了头。从此以后,小松鼠再也不敢说谎了。 小朋友们故事讲完了,老师问小朋友们有谁拿了别人的饼干?当我刚问完的时候,当时教室里已经不是刚才笑声一片了,而是鸦雀无声、东看西看了。刚才讲的故事的意思就是让我们每个小朋友都不要说谎,要做个好孩子。我话刚说完,不一会宇涵站起来走到周淑含那里把饼干还给了她。 我看到宇涵承认了错误也没有批评她,最后快下课了,我跟小朋友们说:“小朋友们都是好孩子,所以我们要跟小松鼠学习,以后不撒谎,做个诚实的好孩子。”小朋友们异口同声的回答:“好!”

孩子撒谎,因为你

孩子有撒谎的毛病,无论是恶意的撒谎,还是善意的撒谎,都是不好的。如果养成习惯,就会害了孩子一生。 很多人认为,孩子小小的谎言没有甚么危害性,甚至还觉得他们很可爱。 事实不然。撒谎一旦成了习惯,当孩子长大后就会变成罪恶的根源。当这种习惯形成后要想再去改变它,就十分困难了。 撒谎会腐蚀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损坏互相信任的美德,说谎也意味着不尊重被骗对象。 与经常撒谎的人在一起生活会造成难以弥补的负面影响。 孩子在2~3岁时,认知和语言能力的发育都不成熟,还不能看出自己的言行之间有甚么直接关系。对他们来说,行为远比语言重要,而语言都是模糊的,有多重含意的。 一般来说,从4岁起,孩子便开始明白,故意说谎而误导别人是不对的。 事实上,在这个年纪或更大一点的孩子对事实的要求几近完美的程度,如果发现爸爸妈妈、兄弟姐妹或朋友说谎欺骗自己,他们会非常愤怒。因为他们认为,真实远比说话的动机更为重要。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多数孩子的EQ会逐年提高,但相反地,诚实的品德却少有增长。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5岁时,92%的孩子认为说谎永远不对,75%的人说自己从未说过谎。 到11岁时,只有28%的人认为说谎永远不对,但没有一个人会说自己从未说过谎。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逐渐开始区分谎言的类型和轻重程度。 他们会认为,为了逃避惩罚而说谎是最糟糕的,例如「因为我把手表弄丢了,所以早上迟到了」等等。

而为了不伤害某人的感情说谎就不会那么糟,例如「我喜欢你的新衣服,你看起来更漂亮了」等。 若是为了帮助别人而说谎,那不仅可以被原谅,而且还很高尚,例如「小如的身上脏兮兮的都是我的责任,因为是我让她走那条很泥泞的街道,我以为那条是快捷方式。」 孩子不诚实有很多种原因,幼小的孩子说谎一般是为了避免受惩罚、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是让同伴羡慕。 青少年说谎则多是为了保护隐私、考验权威或避免丢脸。 虽然说谎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孩子养成习惯性说谎或对重大的事件也不说实话,那问题就严重了。 正如一位儿童心理学家所说:「对重要问题撒谎,让爸爸妈妈处理起来更困难,那么撒谎本身就成了更严重的问题。撒谎会腐蚀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并损毁彼此的信任关系。」 当我们发现孩子说谎时,很多家长会反射性地以为是孩子的品行出了问题,总认为孩子会做出其它偏差行为。 许多时候,爸爸妈妈的这些不自觉的想法,反而是造就孩子行为偏差的推力,因为孩子心想:「反正你们都认为我是这种人了,干脆不做白不做….」,于是孩子就真的按照大人 们的「期待」,继续偏差下去。 根据研究显示,经常说谎的孩子往往出自于经常说谎的原生家庭。缺乏管教子女、或完全放任子女的家庭所培养出来的孩子也容易成为不诚实的孩子。 尽管人人都曾经有过说谎的经验,但当父母亲自己也撒谎时,对孩子来说,直接、间接都会造成难以抹灭的影响。 这不是说你应该把所有事情都告诉孩子,有许多事情是他们不必知道的,例如你的隐私或超过孩子所能理解的事情。

怎样对待爱撒谎的孩子

怎样对待爱撒谎的孩子 对待孩子撒谎首先的了解孩子撒谎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关于孩子撒谎,有以下几个原因:1、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幼儿模仿性很强,父母的不诚实行为,不仅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还会在他们的心灵播下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种子。2、为了达到某种愿望而说谎,孩子认为正常的途径家长不可能同意就撒一个谎来强调事情的合理性。比如:孩子想要钱买玩具,就撒谎说学校组织活动。3、说谎是为了逃避某些事情,比如:孩子不愿去上学了,就会说“我肚子疼”。4、因害怕训斥、打骂。有些做父母的,每逢小孩子做错了一件事,便要骂小孩子或打小孩子。孩子怕骂怕打,便用说谎来掩饰自己的过错,这种掩饰得到父母或教师的宽恕,于是第二次第三次做错事时,便再说谎来求得宽恕了。 那怎样对待撒谎的孩子呢?一、父母自己要做出好榜样,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谎话和借口。二、父母与孩子间的相互信任和理解是孩子诚实的前提条件。让孩子知道,即使他说了谎,你还是爱他的,你能理解他的心情。三、一旦孩子说了谎,要与孩子一起商量,下一次遇到类似情况用哪些更好的办法代替说谎。四、不要用严厉的惩罚来威胁孩子,这个办法往往会让孩子说更多的谎,更加狡猾,以便不被你发现。五、如果你发现孩子说了谎,不要立即在其他人面前指责或教训他,最好是另找一个合适的时间单独与孩子谈。六、大多数情况孩子是因为害怕受到惩罚而说谎,所以要让孩子尽可能说出为什么怕父母知道,这样你才能知道孩子说谎的原因。七、平时多关心孩子的生活,对孩子的要求要切合实际,孩子做错事,要作调查研究,鼓励孩子建立正向的行为.八、如果孩子勇于承认自己做错了事,请马上用比较特别的语言表扬他。九、如果孩子还是一再地说谎,家长最好了解清楚孩子撒谎的原因,认真地分析一下,必要时请教一下儿童心理专家。

浅谈幼儿说谎行为的成因及对策讲课教案

浅谈幼儿说谎行为的成因及对策 陈杏媚 一、问题的提出 说谎往往被人们视为一种恶劣的品质问题。但对于幼儿来说,“说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现就幼儿说谎行为的成因及对策做出探讨。 二、幼儿说谎行为的概念及成因 根据心理因素来分析,幼儿说谎大致可分为无意说谎和有意说谎两大类。 (一)无意说谎的概念及成因 1.无意说谎的概念 从幼儿认知和心理理论能力发展的特点来看,3岁幼儿已有说谎的经验,4岁幼儿开始出现策略性说谎,但这一时期幼儿的说谎行为基本上都是无意识的、不自觉的,属于无意说谎,常表现为满足愿望的心理、理解性心理错觉和自信心的萌动等。 2.无意说谎的成因 (1)满足愿望的心理 幼儿有时会把幻想、愿望与现实混合在一起。他们为了满足某种理需要,常常无意识地和不自觉地“说谎”,这与品德行为无关。如一幼儿在电视上看到海边的孩子玩得非常开心,就在幼儿园和小朋友绘形绘色地说自己在大海边玩得多么开心,形成一种“美丽的谎言”。 (2)理解性心理错觉

幼儿常因认识不足和理解错误产生心理错觉,用想象的情节代替记忆不确切的情节。于是便出现了“说谎”现象。例如,有的幼儿在园里做了错事,老师教育说:“你做错事是不对的,以后注意改了,就同样是好孩子。”幼儿听到“好孩子”这样词语,往往会把它当成“表扬”,回家就高兴地报告给爸爸妈妈,说:“老师今天表扬我了,说我是好孩子!”这种情况就是由于幼儿缺乏经验而产生的理解性心理错觉。又如,有的幼儿不理解某些概念的真正内涵,往往不自觉地“说谎”。有的幼儿在家看过爸爸妈妈和朋友打扑克、下象棋,就对老师说:“我会打扑克,也会下象棋。”其实,他只不过是会模仿大人的样子,并不理解这类活动的真正含义。 (3)自信心的萌动 幼儿由于理解问题的简单化和不善于分辨想象与现实,往往不切实际地说“大话”,夸“海口”。例如,在运动会前挑选小运动员时,教师问:“我们班谁跑得最快?”结果全班幼儿都争着举手说:“我跑得最快!”从另一角度来说,这不但是孩子无意说谎,同时,还是幼儿自信心的萌动时期。 (二)有意说谎的概念及成因 1.有意说谎的概念 有意说谎是指说谎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有意编织谎言,并做出相应的行为。 2.有意说谎的成因 (1)取悦家长,虚夸成绩 幼儿有时想取悦家长却没有实际成绩,往往会出现有意说谎现象。例如,有个幼儿在老师指导大家剪五星的过程中,留下一颗红五星放进口袋里,回家后向妈妈夸耀:“妈妈,

儿童撒谎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家长都会对自己孩子的撒谎问题感到生气和恼火,但是孩子为什么会说谎呢?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了解孩子撒谎的原因。 有些时候,孩子撒谎并不是故意去说谎话,而是他们需要借口去逃避来自父母的惩罚。比如,当孩子不小心弄坏了东西后,诚实地把经过告诉了妈妈,但是得到的却是妈**训斥,这使得孩子以后在遇到同样问题的时候以撒谎来躲避严厉的惩罚以保护自己。 另外,由于父母不当的行为模式也可以诱发孩子的说谎动机。比如,当小孩子间相互打架时,如果父母直接问到“是不是他先打的你?”或者孩子不愿去幼儿园时,妈妈往往很焦急问“是不是肚子疼?”这些带有倾向性的问话往往会使小孩子为了某种理由或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刺激说谎的行为产生。 孩子是很容易被影响和潜移默化的。父母无意识的行为也极容易造成孩子学会说谎的可能性。当孩子不听话时或者父母想让孩子达到自己的要求,经常会做出一些承诺而不做出兑现。例如,孩子打针时,父母会骗他们说打针不疼;还有孩子不听话时,父母会说你如果安静些我就给你买礼物,却不付诸实践。这些举动往往在父母的不经意间对孩子产生影响,既降低了孩子对父母的信任程度,又促使了他们撒谎行为的产生。 因此,父母对于自己的言行和态度都应加以注意和留心以避免孩子用谎言为自己辩护的心理动机,不应为孩子提供说谎的机会,做孩子做出诚实的榜样。一旦发现孩子有说谎行为,应给予及时的分析,避免严厉的责罚,鼓励孩子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和愿望,帮助他们认清现实和内心的希望,让孩子了解没有必要向父母撒谎。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有些学生没有做作业,他却说忘在家里了;有些学生的作文明明是抄袭的,但他一口咬定是自己写的;有些学生明明拿了别人的东西,他却怎么也不肯承认。学生撒谎,给教师的辅导工作的开展带来了重重阻力。 撒谎是一种虚构事实的行为,有时候儿童是用不适当的方式隐瞒部分或全部事实。由于其行为具有欺骗的性质,所以常常被教师看作是一种不能容忍的品行问题而受到谴责。这种行为如果不能得到适当的对待,会逐渐加剧,并稳定成为儿童个性的组成成分。下面就儿童的撒谎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1、造成撒谎的原因 儿童撒谎可以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出现。许多父母认为这可能是遗传得来的或是跟“坏孩子”学来的,其实不尽然。事实上导致儿童撒谎的原因,很大程度来自父母本身。如果父母对儿童的需要和自尊采取过分专断的方法,对儿童的某些不适当的行为横加责骂或滥施惩罚,儿童就会本能地通过撒谎来进行自我保护,借以逃避惩罚。久而久之,儿童便形成了撒谎的习惯。可见,家庭中父母与孩子间缺乏民主、信任与沟通,是造成儿童撒谎最为多见的原因。 儿童爱撒谎也与他期望获得重视有关,他们经常通过夸大事实,用吹牛的方式来吸引他人对自己的注意,希望借此来发展和巩固自己在同学或家庭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儿童由于爱幻想,经常把想象中的或期望的事情当作真实的内容加以表述,这通常并不是撒谎,而只是由于认知和发展的限制,难以把理想与现实区分清楚,对于这种情况,成人不要把他们指责为撒谎。 2、如何对待儿童的撒谎 首先,教师、父母要增强对儿童的理解,寻求与儿童取得沟通的共同语言,打消孩子对教师、父母的戒备乃至恐惧的心理。要努力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让儿童尊敬和信赖自己。 其次,对于撒谎的儿童,应该认真严肃地指出说谎的危害,要让儿童知道,用撒谎来掩饰错误将是错上加错。人难免会犯错误,恰当地对待错误的方式应是正视自己的过错,敢于承认并改正错误。同时,应该让他感到,坦率地承认自己的过错的后果与掩饰过错的后果是不一样的。虽然撒谎可以暂时掩饰过失,但会因此而失去父母和他人的信任。 要注意帮助儿童克服因过去说谎而产生的罪恶感。使他们敢于面对自己的错误,明白撒谎可

孩子撒谎家长应该怎么教育

孩子撒谎家长应该怎么教育 1. 以关爱、接纳代替严厉责罚 过度严厉的责罚有时并无法消除孩子的说谎行为,反面有可能使孩子因为害怕被惩罚而继续说谎,或是破坏亲子关系、甚至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因此,父母在处理孩子说谎的行为时,可以用温暖、接纳的太度,耐心引导孩子,试着让孩子了解爸爸妈妈是对事不对人,避免因为问题行为抺杀了孩子整个人的价值,也可以告诉孩子:“即使犯错,也有改过机会,你仍是爸妈心中的宝贝,”让孩子放心的表达自己行为背后的想法与需要。 2. 了解并反应孩子内心感受 孩子犯错后,心里难免会忐忑不安、害怕被大人责备,如果父母再以责,以自己的价值观批判孩子的行国,孩子可能更不敢说出心里真正的想法。 父母若能设法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感受,加以同理与反映,例如:“你相你很担心爸爸妈妈发现你做了这样的事,也害怕爸爸妈妈会处罚你,但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能不能告诉爸爸妈妈……”当孩子的内心能被父母听懂,自然也会比较愿意表达自己内心的感觉和想法,父母也才能从中推敲出孩子说谎背后的原因。 3. 平时多给予孩子注意与关心 有时候孩子说谎是因为学业成就或行为表现不如人而感到自卑,所以借由说谎来满足自己,或得到他人的赞赏;父母平时这过于忙碌而忽略孩子,或是对表现比较优秀的孩子过于偏心,孩子也可能用就谎来引起父母的注意或获得赞美。 如果父母平时能多关心孩子、多与孩子亲近,建立良好的亲子互动关口,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的有价值的,将有助于提升孩子自信心,也能减少孩子以说谎来得到父母注意的情形。 4. 找到比说谎更好的解决方法

在处理孩子说谎的行为时,适度的教育是必在的。有时候孩子会因为犯了错、或面对不知如何片理的事情时,担心东窗事发后父母亲的反应,而选择说谎。 父母若能理解孩子这样的感觉,以温和、包容的太度与孩子一起思考讨论,找出比说谎更好的问题解决方式。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往后在面对问题时,更能勇敢地去面对;同时也让孩子不会因为害怕父母的反应,而以说谎来保护自己。 5. 善用绘本故事作为教育的媒介 文字简短、附有插图的绘本有时比刻板僵硬的说教更能贴近孩子的心,父母可以适时地选择一些绘本故事来引导孩子: 例如绘本《说谎虫》能让孩子从中体会:说了一个谎,就得用更多的谎话去圆,其实是更苦的。而《谎言小精灵》则是借由可受温馨的图文,让孩子体会主角主谎时内心时的不安与挣扎,到最后终于勇于承认自已弄坏了珍珠项琏,而感到如释重负,这反映出孩子说谎时可能会有的心情,也能帮助孩子了解,与其逃避,不如勇于面对错误! 6. 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孩子说谎往往情有可原,但说谎绝不是一个可以被鼔厉的行国,父母要为孩子说明白说谎不是一个满足需求的适当方式,以后如果有任何需要,可以直接告诉爸妈,而不是以说谎来太到目的。 此外还可与孩子约法三章,如果之后孩子犯了错或违反约定,爸妈不会打他、骂他,但是会给予其他替代性的处罚,例如看电视时间减少、不能吃点心,让孩子学习为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

浅谈幼儿说谎行为的成因及对策

浅析幼儿说谎行为的成因及对策 朱旺 【摘要】:幼儿说谎行为一般是指所说的话与事实不符用编造的话来骗人的行为,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几乎会出现在每一个孩子身上,幼儿的说谎也是心理问题之一,幼儿的说谎行为所造成的影响是很大的,导致幼儿说谎行为的成因,主要有他人的影响,自身心理发展特点,为达到个人的某种目的和害怕发展特点,为达到个人的某种目的和害怕指责,逃避惩罚等,针对这些成因,提出来成人作好表率作用,不随便斥责孩子等建议,家长及幼教工作者必须及早察觉幼儿的说谎行为,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帮助幼儿克服这种行为问题,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幼儿说谎行为成因对策 正文:卡尔.威特在,《卡尔.威特教育在我家》一书中说:一个拥有诚实守信的品德,是他走向成功的资本,诚实守信意味着互不欺骗,言出必行,它是做人的重要品德之一,正确认识和对待幼儿存在的说谎行为是教师、家长、社会值得关注的问题,我们要全面认识,要学会用不同的理论,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认识,弄清其产生的原因、行为表现,出现这种行为反映了什么,以及所采取的教育对策,从而达到矫正的目的。 一、幼儿说谎行为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1、无意说谎及原因 无意说谎是幼儿时期的一个正常的心里现象,它主要就是由于孩子记忆,想象,联想,判断上出现错误而说出与事实不符的话,这类说谎是无意识和不自觉的行为,这种说谎与品质毫无关系,因而不能称为真正的说谎,具体可分为三个方面:(1)想象与现实混淆,由于认知水平的限制,造成的判断性失误,人的大脑皮层是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而幼儿的大脑皮层发展不够完善造成其判断思维能力不稳定。(2)表达能力限制引起的说谎,由于幼儿词汇量有限,在用词方便存在很大的困难,常常词不达意,被误认为是说谎。(3)理解能力的限制引起的说谎,幼儿由于思维水平的限制,理解能力差,如果家长和教师提问孩子问题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孩子年龄的特点,可能造成孩子不理解被动说谎。 2、有意说谎及其原因 有意说谎表现为否认错误,虚夸成绩和有意欺骗等表现形式,它是人们为表

教育心得-面对孩子的谎言

教育心得:面对孩子的谎言 教育心得:面对孩子的谎言面对孩子的谎言穆海芳董春慧:在我们工作的每一天面对都是三到五岁的幼儿,每天都有孩子告状的现象发生,而被告的孩子总是说不是我干的,是他干的,每次面对这种情况,一时之间我也难以判断谁对谁错,孩子说谎的背后可能藏着一颗恐惧或受到重视的心,所以当孩子说了谎,我们必须冷静面对他说谎的事实,然后客观的处理,千万不能听之人之任其发展,,但是要控制孩子的说谎,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这就需要我们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要了解孩子的心理要求并合理满足,从而从根本上消除孩子说谎的动机,面对孩子的说谎,我们要去分析,对症下药进行善意的引导和教育。 事件原因:我们就餐幼儿园孩子们从早上来到幼儿园一直到下午才离园,现在正是炎热的夏季,中午孩子们要午睡,今天也不例外,到了起床时间孩子门一个个穿上鞋子离开了休息室,这时游浩于沮丧着脸对我说:老师我的鞋子少了一只。 我当时让他自己到休息室外面找一找,可是没有找到,这时我又与他一起前前后后找了找,还是没有。 没办法只好让他自己先坐在休息室里。 回到活动室,我问其他小朋友谁见过游浩于的鞋子,可他们都说自己没见过,这可怎么办呢?我又问了几个平时调皮的孩子,他们还是摇摇头,我急中生智,说:不管是谁做的,只要诚实的告诉老师,老

师就会原谅他,并奖励他一颗五星。 这时我发现从孩子们中间举起了一只小手,我看了看他,怎么会是他呢?刚才他还一直吆喝是别人干的哪。 我就让他给浩于找出来,他不一会儿就从窗帘后找到了,看来确实是他做的。 采取的有效措施:事后我仔细分析这件事,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来改正孩子的不良习惯:如果孩子出现了说谎行为,我们要及时找出原因。 多聆听并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 以身作则,为孩子们树立学习的榜样,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我们平时要讲真话说话算话,为孩子作出榜样。 以鼓励理解宽容的心态对待孩子的说谎行为。 家园互补,共同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 首先是让家长对待孩子的行为要给予正面的积极的暗示,比如两个孩子中一个是诚实的,另一个喜欢说谎,积极表扬诚实的孩子,使说谎的孩子受到感染。 其次,家长对孩子的行为要奖罚分明。 另外还可以跟孩子约定:如果孩子近段时间改掉了某中坏习惯可以适当奖励相应的物品。 总之,通过批评鼓励讲道理的方法,在家园双方共同努力下,孩子的不良行为一定会有所改变。

如何对待小班幼儿说谎现象

1.满足愿望的心理 幼儿有时会把幻想、愿望与现实混合在一起。他们为了满足某种理需要,常常无意识地和不自觉地“说谎”,这与品德行为无关。如在主题活动“好吃的水果”进行时,我在电脑里找到了许多水果图片,在放给他们看的同时,我绘声绘色地告诉他们我吃水果的感觉和去海南看见陌生水果开心的情感,谁知一幼儿也说去过海南等等(了解后没有去过),还将他的感受讲得非常美妙,神情也非常开心。面对这种“美丽的谎言”,教师不能简单责备,而应给予正确引导。我就对他说:“老师知道你很想到海南去玩,看看各种没有见过的水果,可现在还没有去过,对吗?”在他意识到并点头承认后,我再作鼓励:“你讲得很好,今后你一定会有机会去海南玩的。” 2.理解性心理错觉 幼儿常因认识不足和理解错误产生心理错觉,用想像的情节代替记忆不确切的情节。于是便出现了“说谎”现象。例如,去年教过的有个叫“叶张帆”的幼儿在园里做了错事,老师教育说:“你 做错事是不对的,以后注意改了,就同样是好孩子。”幼儿听到“好孩子”这样词语,往往会把它当成“表扬”,回家就高兴地报告给爸爸妈妈,说:“老师今天表扬我了,说我是好孩子!”这种情况就是由于幼儿缺乏经验而产生的理解性心理错觉。有的幼儿不理解某些概念的真正内涵,往往不自觉地“说谎”。例如,有的幼儿在家看过爸爸妈妈和朋友打扑克、下象棋,就对老师说:“我会打扑克,也会下象棋。”其实,他只不过是会模仿大人的样子,并不理解这类活动的真正含义。对于这类认识不足和因理解性心理错觉而产生的“说谎”现象,教师应采用适当方法让幼儿明白解理,帮助他们理解有关概念的真正含义。 3.自信眩的萌动 幼儿由于理解问题的简单化和不善于分辨想像与现实,往往不切实际地说“大话”,夸“海口”。例如,在体育游戏拍皮球时,我问:“咱班谁会拍皮球?”结果全班幼儿都争着举手说:“我会派皮球!”这是幼儿自信心的萌动。教师切不可将此视为“说谎”“吹牛”,对孩子的积极性应当加以保护。当然,不能让幼儿的这种自信心只停留一种幼稚可笑、盲目幻想的低水平上,而应在注意保护、鼓励的同时,给予积极的引导,让幼儿逐步学会客观地看待自己所想所说与现实的差距,懂得实现美好的愿望,必须从小好好学习的道理。 二、有意说谎 有时,幼儿为达到某种目的会有意说谎。这类说谎与品行有关,虽不能说是品行坏,但多少反映了幼儿品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于这类说谎,教师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有意说谎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取悦家长,虚夸成绩 幼儿有时想取悦家长而没有实际成绩,往往会出现有意说谎现象。例如,冯灵铄在老师指导大家剪水果的过程中,留下一个水果标志放进口袋里,回家后向妈妈夸耀:“妈妈,我今天得了水果。”妈妈说:“得了水果不是贴在《好孩子》专栏里吗?”这孩子又说:“老师叫我拿回来让爸爸妈妈看的。”幼儿的这类说谎,属于有意编造事实骗人,是幼儿说谎现象中错误性质较为严重的一种,这类错误的产生,多与成人的教育不当有关。作为教师,应当注意经常和家长取得联系,交流情况,一旦发现这类说谎现象,必须家园配合,正确把握对幼儿的期望,及时批评教育,绝不可姑息迁就,任其发展。 2.谎造优越感,满足虚荣心 幼儿有时也会谎造优越感,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类说谎在幼儿中是多见的,如见别人有一件好玩具,便谎说自己家中那件更好;见别人的爸爸是一个警察,也谎说自己的爸爸是个“大警察”,还捉住了很多大坏蛋……其产生的原因也是常与家庭教育不当有关。如有的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