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说谎行为的原因分析及教育对策

儿童说谎行为的原因分析及教育对策

儿童说谎行为的原因分析及教育对策
儿童说谎行为的原因分析及教育对策

儿童说谎行为的原因分析及教育对策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1级学前教育专业(专科)赵春莲

【内容摘要】儿童说谎标志着他有了想象力,开创性的行为与周围环境打交道。儿童说了谎话,在众多人的眼里便是“品德差”“教养差”“这么小就说谎,长大后那还

了得”等等。那么儿童为什么会说谎?说谎的原因有什么危害?让我们对孩子

的说谎行为的原因分析并正确应对儿童说谎行为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说谎行为原因分析教育对策

【正文】

一、什么是说谎行为及其危害

说谎的含义是儿童有意、无意的说谎话。日常生活中儿童说谎行为可分为:无意说谎和有意说谎。三、四岁的儿童由于认知水平低、在思维、记忆、想象、判断等方面,往往会出现与事实不相符的情况,这属于无意说谎。有意说谎主要有:想象型说谎,虚荣型说谎,逃避型说谎,是儿童为了得到表扬,奖励或逃避责任、惩罚、故意编造的谎言。幼儿的说谎行为潜在着众多的危害:

1、从医学上说,说谎常常引起人的交感神经兴奋,使大脑的正常功能不能完全发挥,容易造成神经系统疾病或精神障碍。如果紧张情绪长时间得不到消除,脉搏跳动频率就会加快,血压上升,呼吸频率加快。并使体内白细胞的数量减少。

2、从儿童心理健康上说,性格是个性中最核心,最本质的表现,它反映在对客观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体现出来的,而交往是直接影响儿童的性格。儿童之间的交往也是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更是获得心理健康的必要途径。爱说谎的儿童会受到小朋友的排斥、难融入集体。这样会使儿童人际关系上的不协调,没有和同伴合作、分享、等待、轮流玩的经验。行为约束方面还不太理解集体的规则,不会很好的和老师、同伴配合遵守等。长期下来,会使儿童的性格变得冷漠自私、胆怯自卑、被动孤僻等行为。

二、说谎行为的原因分析

(一)无意说谎的原因

这是由于儿童心理发展水平低,知识经验差造成的。如儿童常常因记忆、联想、判断上出错而导致说谎。儿童记忆精确性差,受暗示性较大,对自己有兴趣的东西记得清楚一些,没兴趣的东西就难以记住了。儿童经验不足,还长把现实的东西和非现实的东西,愿望和实际情况等混淆起来,即处于一种分化状态。如儿童的“闹梦”现象,就是如此。如他在梦中见到老虎来了,就信以为真,醒来后仍大声哭叫,以为老虎真的来了。儿童想象力丰富,但

又不能将想象中的东西与现实加以区分,把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事物或事情说出来,成人就会以为他在撒谎。另外儿童容易接受别人,尤其是在孩子心目中具有一些威信的人的暗示。从而出现说谎行为。

(二)有意说谎的原因

1、儿童在行为过失时为解脱过失感或因恐惧失去信心而表现的逃避型说谎

英国心理学家基纳特说过:“撒谎是说真话遭到训斥的孩子在心理上解脱自己的避难所。”有的儿童说谎是为了自己免受惩罚和伤害,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现象。如:周末,小明妈妈带着小明和小虎在公园玩,不知怎么回事,小明和小虎打了起来,小虎捡了块石头就砸向小明,不料砸到小明鼻子,导致鼻血直流。小明妈妈看到了,及时处理好了。并且把这件事告诉了小虎妈妈。回到家,小虎害怕妈妈打自己。所以当妈妈问道:“你为什么把小明鼻子弄破时?”小虎毫不犹豫的说:“不是我弄的,是他妈妈打的,他妈妈今天还打了我的头,还骂我是个大笨蛋,不信你去问小明。”造成这样的原因,是由于有些家长或老师不能容忍孩子犯错误,孩子一有过错,不问青红皂白,就严加训斥。这样就让儿童因恐惧失去信心而表现的逃避型说谎。就像:静静害怕上儿童园,因为她怕她们的老师。每次去儿童园时,静静都会说:“我肚子疼,班级有小朋友欺负我,我不去儿童园。”甚至在孩子说出真相,承认过错后,仍责骂不休。其实,孩子做错了一些事,有时并非故意,向家长说出实情,表明孩子的诚实,父母本该表扬,只要予以提醒下次注意就可以了,施予惩罚有可能是孩子养成说谎行为的根源。

2、儿童因某种愿望的存在而表现的想象型说谎

由于儿童年龄小,认知水平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想象更具有夸张性和虚幻性,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很不发达,常常会出现想象型的心理快乐为满足,而不会考虑想象逻辑的合理性和现实的可能性。结果常常出现幻想与现实混淆不清,说话与事实不符。如:青青放学后想让妈妈带她去KFC吃东西,便对妈妈说:“妈妈,中午老师们把菜吃完了,只剩了一点点饭给我们吃了。我好饿,你带我去吃KFC吧!”妈妈说:“真的吗?”青青说:“真的,老师还说谁要是告诉家长,就不让他上儿童园。妈妈我告诉你了,你不要告诉别人。”这是因为儿童分不清自己的想象与现实的界限,企图用言语来描述幻想的东西。儿童会把自己想象的东西加以描绘,或当儿童十分渴望或羡慕一件事或得到某一件东西时,他会把希望的事通过想象变成现实。

3、儿童因虚荣心而表现的虚荣型说谎

虚荣心在这里指的是自尊心的不合理的表现。在儿童期,儿童正式的介入了同龄人的群

体关系,在群体中交往与生活,儿童相互的比较与竞争就不可避免。且儿童认识是非的能力和自我控制力较弱,不能抵制物质的诱惑,也会出现不诚实的言行。

例如四:小芳看到别的小朋友受到老师表扬后得到的小红花而自己未得到。放学时,她称老师不注意时,自己去偷一个小红花。回家告诉妈妈说:“这是我在儿童园听老师话,遵守纪律,表现也很棒老师送的。”妈妈开心的给与表扬和赞赏。这就是由于儿童因虚荣心而表现的虚荣型说谎。

三、教育对策

(一)善待儿童的无意说谎

教师、家长不要着急,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某个阶段必要出现的一种正常现象。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随着儿童的想象能力、辨别力和分析能力的发展,这些说谎现象会自然消失;教师、家长更不需要大惊小怪,一味的指责和训斥儿童在说谎,因为这会使儿童不知所措,而且还会影响其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虽然我们说要重视儿童的第一次说谎,但是教师、家长对于儿童中经常出现的属于幻想一类的说谎应该区别对待,因为严格来说,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谎言,而是儿童幻想和想象的产物。

(二)有效矫正儿童有意说谎

1、帮助儿童端正思想意识

孩子说谎通常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愿望而说谎。家长首先要关爱孩子,信任孩子,尊重孩子。将孩子的有意说谎和无意说谎区分开来。帮助孩子分析说谎的原因,及其可能产生的后果,让孩子在拥有足够安全感的情况下,坦然承认自己的错误,培养孩子承认错误的勇气。

2、创造良好的环境,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社会模仿模式,是指孩子通过反应结果而获得能力和新的行为模式。这可以让我们体会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常与说谎的孩子在一起会染上说谎的劣习,所以要教会孩子选择“益友”。

家长的一切言论,行动无不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只有家长心灵美,才有可能培养一个心灵美的孩子。所以,家长要以身作则,给孩子作出好的榜样。让孩子在家庭学习、日常生活、人际交往、游戏玩耍等过程中多积累一些正面的道德经验

3、坚持正面教育与说服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家长平时要善于发现问题,消灭问题于萌芽状态。处理问题时要和风细雨的耐心教导,注意孩子的神情、动作和言语,搞清楚事情发生的经过,用适当的方法分析给孩子听。可以

通过讲故事,分析身边所发生的小事,说明一些道理,让孩子知道说谎是不受人们喜欢的。在教育孩子时,对孩子多表扬,少批评。多称赞和鼓励孩子的良好行为,特别是当他有表现诚实的行为时,家长应该及时鼓励和奖励,强化孩子诚实的行为。还可以给孩子阅读文学作品、看影视作品。让儿童懂得诚实的价值。

4、家校结合,发挥合力的功能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不一致,常是产生不诚实行为的主要原因。我们可以通过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促进相互了解,加强配合,有效的整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力量,不会给孩子说谎行为提供有空可钻的机会,使孩子真正家校表现一致,不说谎。从而,促进孩子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健康的发展。

5、培养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

从科尔伯格道德类型说,自我教育能力是道德发展水平的最高层次。通过加强道德修养和有意识的社会实践,如和孩子讲讲“狼来了”、“华盛顿的故事”“金斧头银斧头”等故事。引导孩子分析、判别,使孩子积极主动地进行思想斗争和行为控制,使正确的思想和行为战胜不正确的思想行为,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参考文献】:

[1]白雪松:张守臣,儿童说谎行为的现状[J].,教育探究,2005年10期。

[2]邵爱国:关于说谎的道德认知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3]王小英:儿童说谎的类型及其对策[J],现代家教,2002年12期。

[4]叶剑锋:美丽的谎言[J],儿童教育,1993年03期。

儿童说谎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新、选)

儿童说谎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幼儿说谎行为一般是指所说的话与事实不符,用编造出的话来骗人的一种行为,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正确认识和对待幼儿存在的说谎行为是教师、家长、社会值得关注的问题。我们要全面认识,要学会用不同理论,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认识,弄清其产生的原因、行为表现,出现这种行为反映了什么以及所采取的教育对策,从而达到矫正的目的。 一、幼儿说谎类型 在有关儿童说谎概念的研究中,比较著名的是皮亚杰在道德发展研究中有关说谎概念发展的研究。皮亚杰直接问儿童什么叫说谎。从被试儿童的答案中,皮亚杰发现,儿童对“说谎”概念的理解是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的。具体表现为:年幼儿童似乎把“说谎”与其他不好的言语行为(如骂人的话)相混淆;6岁左右的儿童尚不能把考虑意图的性质而是将所有的错误行为或不好的言语(如骂人的话)视为说谎。而有意性对儿童来说并不是说谎概念的一部分,后来,不好的言语行为从儿童的说谎概念中排除出去。但仍然发现儿童不能考虑到意图的因素。6至10岁之间的儿童把一个与事实不相符的言语表达说成是说谎,尽管说话者并不是有意的欺骗(如犯了一个诚实的错误)。在研究的过程中,皮亚杰还得出两个结论:其一,儿童实际上是能够或多或少的区分有意的行为和无意的错误。其二,这种区分还没有在道德反省的水平上分离出来。也就是说,虽然儿童能把无意的错误从说谎的概念中区分出来,但错误仍然被认为是谎言。换句话说,儿童是一纯粹客观的方式定义“谎言”的,在儿童的眼中,不符合事实的话都是谎话。对于以上两个年龄阶段的儿童来说,“有意性”并不是说谎概念的一部分。只有到10至11岁的儿童的谎言中,“有意性”才有所表现出来。从而才有皮亚杰眼中正确的谎言定义,即“任何有意图的错误的陈述都是谎言”。 幼儿说谎一般分为无意说谎和有意说谎。无意说谎是指说谎行为本身不受主体自身控制,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表现为幻想与现实混同、认识不足而导致理解错误等表现形式。这类说谎纯粹是无意识和不自觉的行为,而与道德水平没有任何关系,不必产生恐慌。有意说谎表现为否认错误,虚夸成绩和有意欺骗等表现形式,它是人们为达到某种目的或满足某种欲望而有意做的。这类说谎如果得不到正确引导,将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二、幼儿说谎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无意说谎及其原因 1.由于认知水平的限制,造成的判断性失误。人的大脑皮层是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而幼儿的大脑皮层发展不够完善,造成其判断思维能力不稳定。 2.表达能力限制引起的说谎。由于幼儿词汇量有限,在用词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难,常常词不达意,被误认为是撒谎。 3.理解能力的限制引起的说谎。幼儿由于思维水平的限制,理解能力差。如果家长和教

幼儿说谎行为论文.

幼儿说谎行为研究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摘要:儿童说谎的实质是其在恐惧心理下所采取的一种自卫策略,儿童说谎的时候存在一种矛盾心理,想认错但又怕失去信任,缺乏勇气。此时,成人应该以宽容的心态,给予其爱的抚慰,抓住儿童说谎时的矛盾心理,消除儿童说谎的心理刺激动因,缓解儿童的情绪和心理力。 关键词:幼儿说谎行为幼儿教育 儿童早期说谎行为是近年来儿童心理认知研究关注的焦点,也是道德发展和社会认知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说谎是儿童日常生活中常常发生的行为,且伴随着儿童个体的成长,可以说个体说谎行为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化的一个过程。因此,从皮亚杰开创说谎行为研究以来,在发展心理学领域对儿童的说谎行为展开了一系列相关研究。 一、说谎的界定 (一)说谎与欺骗的关系 说谎与欺骗是两个既有区别又相联系的独立概念,它们同属于一个研究范畴,但所涉及的认知维度不一样。Astington从心理理论的范畴考虑认为:“说谎或谎言仅属于心理理论系统的初级维度,初级维度系统只关心别人做什么,自己所做的只是想影响别人的行动;而欺骗则属于心理理论系统的次级维度,次级维度系统通过一种间接的方式影响别人的想法来达到目的,即通过操纵人的信念来操纵别人的行为,而且往往是以耍手段、说谎等方式来实现目的。”[1]实际上,说谎是人类常用的一种欺骗方式,是欺骗的策略之一,是欺骗行为的一部分。 目前研究者们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如果一个人的言语表述被认定为说谎或欺骗,必然满足三个关键的成分:事实成分、信念成分和意图成分。可见,说谎是指个体或者群体有意或者无意做出与事实不符合的陈述或用不正确的方式隐瞒事实真相的一种情境性行为,而欺骗则具有有意性、策略性和信念性的特点。 (二)儿童谎言的分类及说谎动机 说谎从认知的角度可分为无意说谎和有意说谎两种类型,而说谎行

学前幼儿说谎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213459537.html, 学前幼儿说谎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作者:张红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9年第46期 幼儿说谎是学前幼儿群体中的普遍现象,是一种常见行为问题,也是幼儿在不良环境中产生异常心理后导致的不良行为之一。幼儿说谎行为是幼儿在认知发展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用言语的形式表现出来与事实相反的行为。我们应该根据说谎的不同类型及其原因给予相应的指导对策,从而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 一、学前幼儿说谎的主要类型及其原因 1.学前幼儿的无意说谎及其原因 学龄前幼儿年龄低、认知水平不高、语言能力有限,理解问题太过简单,常常与现实发生混淆,把希望和期望当作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从而导致孩子的无意说谎。幼儿出现无意说谎时几乎不会出现害怕或者内疚的心理,而造成幼儿无意说谎常常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1)学前幼儿由于受认知水平发展的限制面造成的说谎。幼儿的大脑皮层不如成人发育完善,造成判断性思维的不准确性。尤其是年龄很小的幼儿,想象力丰富,创造性思维比较活跃。这个时候的幼儿常常会把想象中的事当作是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事,常与现实生活相混淆,就容易造成假“说谎”现象。 案例一:笑笑今年三岁了,刚进小班两个月的他渐渐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一次笑笑在和班里的小伙伴玩耍时对小伙伴说,自己的爸爸是个超人,可以抓好多好多的坏人,还说自己爸爸昨天带他坐飞机飞上很高很高的蓝天,其实笑笑的爸爸只是一个普通的工人,并不是笑笑口中的超人,也没有带笑笑坐过飞机。笑笑这种说谎行为显然是想象中的无意说谎行为,笑笑希望自己的爸爸是个超人,而混淆与现实生活当中,此时的笑笑正是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这时的想象具有一定的虚幻性,也能体现出笑笑的一种补偿心理阶段。 (2)学前幼儿表达能力有限而造成的说谎。学前幼儿特别是中小班幼儿因为掌握的词汇量有限,理解能力不如成人,用词方面不够准确和恰当,也容易使家长和老师误认为是在说谎。例如:老师因为幼儿做错了事,为鼓励幼儿改正而夸奖他是个好孩子。这个时候,幼儿因为表达错误的情况下会告诉成人,老师说他是“好孩子”等等。 (3)学前幼儿理解能力的有限而造成的说谎。幼儿受理解能力和思维水平的限制,如果家长和老师对某一幼儿提出问题时,幼儿不理解问题的含义很容易造成被动说谎。比如,有些老师在教授幼歌谣时,歌词中唱道: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有些幼儿会误以为歌谣中的

浅谈幼儿说谎行为

浅谈幼儿说谎行为 【摘要】幼儿存在的说谎行为是老师、家长、社会值得关注的问题,家长和老师应弄清幼儿说谎的真正原因,从而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本文论述了幼儿说谎的原因和心理特点,以及提出了矫正幼儿的说谎行为的建议。 【关键词】幼儿教育说谎行为 说谎行为是指孩子说的话与事实不符,编造出各种各样的话来骗人的一种行为。幼儿说谎的现象形形色色,原因种种,性质也各不相同。说谎主要分为有意说谎和无意说谎。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分清孩子是不是在说谎,这对孩子今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据专家调查发现,3岁幼儿大部分会把现实和想象混在一起编出些谎话来。丰富的想象力正是3~6岁幼儿心智发展的特征之一,然而他们尚无能力完全分辨想象和事实之间的差距。加上孩子喜欢的卡通常是想象力发挥的极致,许多夸张的动作行为使幼儿信以为真,把想象当事实。 正确认识和对待幼儿存在的说谎行为是老师、家长、社会值得关注的问题。对于孩子出现的这种行为,我们要全面的认识,要学会用不同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认识,弄清其产生的原因,其行为的表现,只有判断准确,才有利于进一步分析原因,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 一、导致幼儿说谎的原因: (一)自我保护 这是幼儿说谎的主要原因之一。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家庭和社会中处于一种从属的和被保护的地位。孩子打坏或弄坏了东西,为了逃避大人的惩罚和训斥,出于自我保护的心理而说谎。如我所实习的小小班,有一位刚满三岁的小女孩平时很少把大便拉到裤子上的,可今天把大便拉到裤子上了。保育员帮她把裤子洗干净后放在书包里让她带回家,由于她是坐校车的,老师还没来得及告诉她妈妈。当那位小女孩回到家里时,她妈妈问她为什么裤子湿了,她竟然说喝水时不小心把水碰倒了。 (二)避免矛盾 孩子处于家庭中和社会中的从属地位,使得他们有时为了不得罪任何人,避免矛盾而不愿说出自己的某些真实想法或事实真相。我们可以经常见到这些情况,当父母都在场时,有人问孩子:“喜欢爸爸还是喜欢妈妈?”孩子的回答多半是“都喜欢”。因为这样回答可以避免矛盾,让爸爸妈妈都高兴。但如果在幼儿园,老师问同样的问题,由于父母不在场,孩子就会如实回答“喜欢妈妈”或“喜欢爸爸”。如果老师又问:“你喜欢妈妈还是老师?”有的孩子会不做声,而有的孩子就会说:“喜欢老师”。这样的孩子常被成人称为“机灵鬼”。 (三)虚荣心 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一家人的爱心和关心都单向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家长尽力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造成“攀比”风盛行。在“你有我也要有”的心理支配下,有的孩子为了满足其虚荣心而说谎。如我所实习的小小班一个小女孩沁妍经常有和同伴攀比的现象。有一次捷捷穿了条新裙子回来,捷捷说:“是妈妈买给我的新裙子。”旁边的沁妍小朋友不甘示弱的说:“我妈妈昨天也给我买了新裙子,还买了新书包。”她说话时嘴巴还翘起来的,神情有点高傲,和往常的说话表现很不相同。但事实上她就是在说谎,根本没有那回事。可见,这就是虚荣心的表现。

关于儿童说谎行为的方式及其与心理理论水平的关系

前言 Premack和Woodruff在研究黑猩猩的认知能力时首次提出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1】。个体具有心理理论即个体具有将自身及其他个体的行为归因为心理状态的能力,由此产生的对行为原因的推论组成一个理论系统【2】。目前心理理论是发展心理学一个热门的重要研究领域。并且主要集中在研究3-5岁的学前儿童能够对自己及他人的心理状态作出各种假设进行推断和理解的方面上。国外已有大量的研究证明了这一点。这些研究主要围绕两个方面:意识以理论假设的形式探索儿童心理理论的机制【3-5】,二是研究影响心理理论形成的各种外部和内部因素【6-9】。在国内,自从方富熹、王文忠、陈英和、桑标、邓赐平等学者对儿童心理理论进行引介和研究之后,不少人开始涉足这一领域,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国内的研究还有诸多需要提高的地方。从大的方面来看,引介文章居多,实证的报告少,纯理论的研究更是近乎空白【10】。因此,研究者需要进一步思考儿童心理理论的本质。但是如何通过一定的现象去探索儿童的心理理论就成为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西方的有些研究者从儿童的语言入手,观察他们在游戏中的互动模式、撒谎的类型、平常使用语言的方式等,进而探查他们的心理理论【3,9】。无论是对儿童说谎认知还是对儿童说谎行为发生年龄和发生概率的研究,都涉及对事实、情境、意图和信念等几方面,不仅体现了儿童的道德认知水平,也反映了儿童对他人心理状态的理解水平。事实上,许多研究者把说谎或欺骗行为的发生作为心理理论获得的重要指标之一【11,12】。 其中最重要的代表是Leekam(1992)。她认为,儿童说谎能力的发展依赖于对他人信念能力的提高。因此,为达到在儿童日常生活中或社会活动中研究其心理理论能力发展的目的,许多研究者开始试图通过对说谎和欺骗行为进行探索,从而解决目前关于心理理论研究中存在的关于研究方法、内容与结果等方面的争议。张文静、徐芬等(2005)通过创设“讲故事问问题”的情景,对儿童说谎认知与其心理理论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证实了儿童对说谎的理解水平能够反映其对他人心理的认识水平这一结论。她们认为,心理理论能力不仅与说谎认知有关,而且应该是说谎认知发展的前提【13】。然而这方面的研究由于没有在研究说谎行为的同时对信念进行考察,因此目前的研究结果只能从说谎或欺骗发生来间接说明对信念或错误信念的理解,很难直接探讨说谎或欺骗行为与信念发展之间的关系,因而也无

浅谈儿童说谎的原因及对策

浅谈儿童说谎的原因及对策 作者姓名:孙芬芬 辅导教师:王美芳教授

浅谈儿童说谎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孩子说谎标志着他有了想象力,开创性的行为与周围环境打交道。孩子说了谎话,在众多人的眼里便是“品德差”、“教养差”、“这么小就说谎,长大了那还得了”等等 关键词:儿童说谎原因策略 常言说“童言无欺”,意思是说小孩子是不会说谎的。果真如此吗?据调查发现,我国约有50%的孩子从三岁开始说谎,9岁的孩子70%以上说过谎。可见,说谎是儿童普遍的行为。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研究者在皮亚杰说谎概念及其道德评价研究的基础上扩展并修正了有关方面的研究。目前研究者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如果一种言语表述被认定为说谎,必然满足下面三个关键的成分:⑴事实成分,即言语表述是否与事实相违背;⑵意图成分,即说话者是否有意欺骗; ⑶信念成分,即说话者对自己的言语表述真或假的判断。如果我们成人能够很好的从这三个关键成分来理解儿童的说谎问题,那我们就能够合理的解释有关儿童说谎的问题,而不会对儿童的表现有所惊讶,达到不可理喻的地步。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是没有发育成熟的儿童呢?在许多家长的眼中,从“说谎”起,孩子就开始变坏了。孩子说了谎话,在众多人的眼里便是“品德差”、“教养差”、“这么小就说谎,长大了那还得了”等等。难道儿童说谎真的有如此可怕吗?那么,就让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来分析一下儿童说谎吧!

一、儿童眼中的说谎概念 在有关儿童说谎概念的研究中,比较著名的是皮亚杰在道德发展研究中有关说谎概念发展的研究。皮亚杰直接问儿童什么叫说谎。从被试儿童的答案中,皮亚杰发现,儿童对“说谎”概念的理解是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的。具体表现为:年幼儿童似乎把“说谎”与其他不好的言语行为(如骂人的话)相混淆;6岁左右的儿童尚不能把考虑意图的性质而是将所有的错误行为或不好的言语(如骂人的话)视为说谎。而有意性对儿童来说并不是说谎概念的一部分,后来,不好的言语行为从儿童的说谎概念中排除出去。但仍然发现儿童不能考虑到意图的因素。6至10岁之间的儿童把一个与事实不相符的言语表达说成是说谎,尽管说话者并不是有意的欺骗(如犯了一个诚实的错误)。在研究的过程中,皮亚杰还得出两个结论:其一,儿童实际上是能够或多或少的区分有意的行为和无意的错误。其二,这种区分还没有在道德反省的水平上分离出来。也就是说,虽然儿童能把无意的错误从说谎的概念中区分出来,但错误仍然被认为是谎言。换句话说,儿童是一纯粹客观的方式定义“谎言”的,在儿童的眼中,不符合事实的话都是谎话。对于以上两个年龄阶段的儿童来说,“有意性”并不是说谎概念的一部分。只有到10至11岁的儿童的谎言中,“有意性”才有所表现出来。从而才有皮亚杰眼中正确的谎言定义,即“任何有意图的错误的陈述都是谎言”。 二、儿童说谎的原因及表现 诚实是一种美德,是一个人美好品质的表现。对于儿童来说,不

浅析幼儿说谎行为

浅析幼儿说谎行为 发表时间:2019-12-23T11:31:59.42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3期作者:付翠[导读] 幼儿说谎行为的研究一直是近些年来心理学领域和学前教育研究的热门话题,国内外有许多研究者都对此课题进行了各项研究摘要:幼儿说谎行为的研究一直是近些年来心理学领域和学前教育研究的热门话题,国内外有许多研究者都对此课题进行了各项研究。本文通过查阅部分已发表的期刊文献,结合自己观察研究得到的结果,对幼儿说谎行为的概念、类型、产生原因及教育对策进行了简单的总结综述,为以后再次研究幼儿说谎行为奠定基础。 关键词:幼儿;说谎行为;原因;对策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本次研究是对于幼儿说谎行为现象以及产生原因和教育对策的研究。本次研究的目的是希望能通过对前辈的研究进行综述总结分析,同时加上我自己的一些研究理解,为以后再次研究此课题提供参考和研究方向。(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幼儿说谎行为不仅关系到学前教育的研究,还与心理学的研究密切相关,研究幼儿的说谎行为可以同时给予两个研究项目帮助。 2.实际意义 作为幼儿教师,在幼儿园需时时刻刻接触各年龄段、性格各异的幼儿,研究其说谎行为的特点可以帮助幼儿教师正确对待幼儿的说谎行为,促进其社会性行为朝着良性方向发展。(三)研究理论 近二十年来,国内外许多优秀的心理学家和学前教育研究者将目光放在了幼儿说谎行为上面,从心理因素以及外部因素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论文准备期间,我在中国知网上对幼儿说谎行为进行了检索,搜索出300多篇文章,经筛选查看,明确关注幼儿说谎行为的文章有100多篇,其研究方向各不相同,有些是单纯研究幼儿说谎的现象,大部分是从各个方面分析此行为产生的原因。 1.国内研究理论 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我国学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卢乐珍和徐丹丹认为,儿童说谎的动因主要有以下6种类型:(1)天真幼稚的无意说谎。(2)愿望与幻想导致的无意说谎。(3)争强好胜,满足虚荣心的无意说谎。(4)为帮助同伴逃避惩罚而说谎。(5)因恐惧焦虑而说谎。(6)面对诱惑,为得到利益而说谎。马金祥和温秀芳将儿童说谎的主要原因归为以下7种:(1)为逃避惩罚而说谎(2)为得到赞扬而说谎;(3)为避免矛盾而说谎;(4)因不愿做某事而说谎;(5)因想象与现实相混淆而说谎;(6)因理解性心理错觉而说谎;(7)因成人言行影响而说谎。[2] 王炯,辛自强总结:影响儿童说谎行为或道德评价的因素除了事实线索、意图线索及信念成分之外,不同的情境因素,如交往情境、故事情境等等,也会对儿童的说谎行为产生影响。因此,在实际研究中,应该综合使用原型理论和民俗模式解释说谎问题。 2.国外研究理论 (1)约翰·洛克,环境决定论。也即为著名的“白板论”。他认为人出生时心灵如同一块白板,一切知识德性都是后天环境教育的产物。(2)让·雅克·卢梭,分类说。卢梭认为撒谎不是孩子的天性,有时有些儿童为了逃避惩罚或贪图利益而选择撒谎。(3)伯兰特·罗素,恐惧说。罗素认为,儿童之所以会撒谎完全是出自于儿童对成人的恐惧,不诚实基本上都是恐惧的后果。(4)让·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说。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0—3岁)前道德阶段;第二阶段,(3—7岁)他律道德阶段;第三阶段(7—12岁)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这时的儿童很可能是受到不良动机驱使的。[4] (四)研究内容 本篇论文的研究对象是学前期的儿童,具体为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针对其说谎行为现象、原因及教育对策进行分析研究。通过观察,记录下幼儿的说谎行为,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幼儿说谎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对应措施。 二、说谎概念的界定 对于说谎概念的界定,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在此列举几种。本次研究采用的是“善意的谎言与黑谎”的界定方式。 三、幼儿说谎行为的类型 俗话说“小孩子嘴里说实话”,很多家长无法容忍自己的孩子说谎,在他们眼里,尤其一些年纪大的爷爷奶奶辈,总觉得孩子小小年纪就会说谎,将来一定不学好。其实说谎行为是幼儿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而非个别现象,根据实际情况说谎行为也可分出不同的类型。(一)无意说谎 无意说谎又可细分为以下几项:第一种是想象与现实混淆。 第二种是能力的限制。 第三种是“催眠”式。 (二)有意说谎 有意说谎,即为主动的、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满足某种欲望而说出的谎言。这种谎言与品格相关,若是没有做好引导,很可能影响到幼儿身心发展。而且有意说谎带有很大的的目的性,一旦幼儿养成习惯,那就真的养歪了。有意说谎又可细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种逃脱责罚。 第二种为了得到奖励。 第三种是虚荣心。 第四种模仿。 第五种无意识教导。

如何正确对待幼儿的说谎行为

如何正确对待幼儿的说谎行为 幼儿说谎是指幼儿在没有事实依据的基础上有意说不真话的行为。说谎行为是幼儿问题行为极其重要的表现之一。因此,我们应予以正面教育,并恰当地加以引导。 (1)创设良好环境 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受着不同的环境影响。教师要给幼儿提供良好的环境,并设法让他们知道说谎的行为是不对的。例如,通过故事《狼来了》,使幼儿懂得说谎的危害性,认识到周围人对说谎行为的不满,从而使幼儿自己对说谎行为产生否定情绪。也可以通过情景表演,给幼儿呈现一个说谎的儿童形象,与幼儿一起讨论其表现及其危害,使其认识到这样的孩子是不受人欢迎的。更为重要的是,一定要给幼儿们创造受人欢迎的儿童形象,增强幼儿向榜样学习的愿望,从而减少说谎行为。 (2)给予榜样示范 老师在幼儿心目中具有权威性,一言行都可能给幼儿留下深刻印象,造成深远的影响。有时教师为了使幼儿在活动中能安静,就哄骗幼儿,结果老师没有兑现诺言,幼儿就会对老师产生不信任,并会说谎。所以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对于说谎的幼儿,要给予榜样示范或直接教给其正确方法。 (3)允许幼儿申辩 申辩是一种权利。有时我们一旦发现幼儿做错了,就会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不允许幼儿申辩。这样不但不能使幼儿心服口服,还会使幼儿滋长一种抵触情绪,为说谎、推脱责任埋下恶根。所以,教师一定要允许幼儿申辩,查找原因,并让他明白正确的方法是什么,决不能凭自己的主观标准去强制孩子。 (4)注重家园联系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所以,家长要诚实,不说谎话,并且要经常和幼儿园老师交流情况,密切配合老师,对孩子进行协调一致的教育。要是互不通气,各搞一套,相互抵消,不仅事半功倍,劳而少功,还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总之,对于说谎的幼儿,我们应特别注意他在平时的表现。如果是为表现自己的智力与才能的发展水平,显示自己成就感的“谎言”,教师要倍加爱护、鼓励,并加以正确引导,同时也避免让他们忽视实际而长期陷于空幻的想象之中;如果是说谎行为,教师要及时加以干预、矫正,掌握一定的方法和策略,铲除说谎行为产生的土壤。

科研论文:解读幼儿说谎的原因及策略

科研论文:解读幼儿说谎的原因及策略 科研论文:解读幼儿说谎的原因及策略 文章摘要: 说谎是幼儿遭受到困境、压力或处境难堪的时候,用来掩饰自己困窘情况的一种方式。目前,幼儿说谎的现象不仅没有减少,还呈递增的趋势,因此,我们必须找到导致幼儿说谎的原因,寻求解决的策略,草根式的解决幼儿的说谎行为。 关键词:说谎原因策略 提到“说谎”两个字,最先闪现在我们头脑中的就是这个人比较恶劣,品质很有问题,但对于幼儿来说,说谎并不代表着品质不好,但如果幼儿说谎的次数越来越多,那么幼儿说谎的行为就会渐渐的成为一种习惯,习惯一旦养成,就会逐渐的使幼儿的诚信降低,最终将导致品质变差,因此,我们要尽量降低幼儿说谎的次数,最好能避免幼儿说谎,如何做到这一点,俗话说:“治病必先寻其因”,那首先要找到幼儿说谎的根源,然后再对症下药,才会逐渐减少幼儿说谎的次数,最后让幼儿自觉说真话。 一、幼儿说谎的原因 (一)不能区分真实与想象的差异 幼儿的记忆力不准确,认识水平也不高,有时会把想象表象和记忆表象混淆起来,当想象的事物成为期盼的事物时,就会产生这种说谎行为。如:一个幼儿看见别的小朋友有好玩的汽车,特别想要,就想让妈妈买,妈妈就骗他说,等爸爸回来,让爸爸买个更好的,第二天,孩子起床就问妈妈:“妈妈,爸爸给我买了一辆小汽车,我的小汽车呢?”这种想得到却又得不到的强烈缺憾,使幼儿相信自己所说的、所做的以及所看到的都是真的,因此他在陈述时,就相信却有其事。 (二)做错事想要逃避惩罚、掩盖错误 美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基·诺特分析:说谎乃是因害怕说实话会挨骂的避难所。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几乎每个幼儿都会大大小小的犯不同的错误,而当幼儿犯错后,心理会感到很恐慌、焦虑,害怕承担责任,更害怕被成人指责、惩罚,因此幼儿就会用说谎来掩饰所犯的错,逃避惩罚,特别是当犯了错讲出事实之后又被惩罚的幼儿,更容易说谎。如:红红在家玩,一不小心把花瓶打碎了,奶奶问:“红红,是不是你把花瓶打碎

浅谈幼儿说谎行为的成因及对策讲课教案

浅谈幼儿说谎行为的成因及对策 陈杏媚 一、问题的提出 说谎往往被人们视为一种恶劣的品质问题。但对于幼儿来说,“说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现就幼儿说谎行为的成因及对策做出探讨。 二、幼儿说谎行为的概念及成因 根据心理因素来分析,幼儿说谎大致可分为无意说谎和有意说谎两大类。 (一)无意说谎的概念及成因 1.无意说谎的概念 从幼儿认知和心理理论能力发展的特点来看,3岁幼儿已有说谎的经验,4岁幼儿开始出现策略性说谎,但这一时期幼儿的说谎行为基本上都是无意识的、不自觉的,属于无意说谎,常表现为满足愿望的心理、理解性心理错觉和自信心的萌动等。 2.无意说谎的成因 (1)满足愿望的心理 幼儿有时会把幻想、愿望与现实混合在一起。他们为了满足某种理需要,常常无意识地和不自觉地“说谎”,这与品德行为无关。如一幼儿在电视上看到海边的孩子玩得非常开心,就在幼儿园和小朋友绘形绘色地说自己在大海边玩得多么开心,形成一种“美丽的谎言”。 (2)理解性心理错觉

幼儿常因认识不足和理解错误产生心理错觉,用想象的情节代替记忆不确切的情节。于是便出现了“说谎”现象。例如,有的幼儿在园里做了错事,老师教育说:“你做错事是不对的,以后注意改了,就同样是好孩子。”幼儿听到“好孩子”这样词语,往往会把它当成“表扬”,回家就高兴地报告给爸爸妈妈,说:“老师今天表扬我了,说我是好孩子!”这种情况就是由于幼儿缺乏经验而产生的理解性心理错觉。又如,有的幼儿不理解某些概念的真正内涵,往往不自觉地“说谎”。有的幼儿在家看过爸爸妈妈和朋友打扑克、下象棋,就对老师说:“我会打扑克,也会下象棋。”其实,他只不过是会模仿大人的样子,并不理解这类活动的真正含义。 (3)自信心的萌动 幼儿由于理解问题的简单化和不善于分辨想象与现实,往往不切实际地说“大话”,夸“海口”。例如,在运动会前挑选小运动员时,教师问:“我们班谁跑得最快?”结果全班幼儿都争着举手说:“我跑得最快!”从另一角度来说,这不但是孩子无意说谎,同时,还是幼儿自信心的萌动时期。 (二)有意说谎的概念及成因 1.有意说谎的概念 有意说谎是指说谎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有意编织谎言,并做出相应的行为。 2.有意说谎的成因 (1)取悦家长,虚夸成绩 幼儿有时想取悦家长却没有实际成绩,往往会出现有意说谎现象。例如,有个幼儿在老师指导大家剪五星的过程中,留下一颗红五星放进口袋里,回家后向妈妈夸耀:“妈妈,

浅谈幼儿说谎行为的成因及对策

浅析幼儿说谎行为的成因及对策 朱旺 【摘要】:幼儿说谎行为一般是指所说的话与事实不符用编造的话来骗人的行为,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几乎会出现在每一个孩子身上,幼儿的说谎也是心理问题之一,幼儿的说谎行为所造成的影响是很大的,导致幼儿说谎行为的成因,主要有他人的影响,自身心理发展特点,为达到个人的某种目的和害怕发展特点,为达到个人的某种目的和害怕指责,逃避惩罚等,针对这些成因,提出来成人作好表率作用,不随便斥责孩子等建议,家长及幼教工作者必须及早察觉幼儿的说谎行为,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帮助幼儿克服这种行为问题,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幼儿说谎行为成因对策 正文:卡尔.威特在,《卡尔.威特教育在我家》一书中说:一个拥有诚实守信的品德,是他走向成功的资本,诚实守信意味着互不欺骗,言出必行,它是做人的重要品德之一,正确认识和对待幼儿存在的说谎行为是教师、家长、社会值得关注的问题,我们要全面认识,要学会用不同的理论,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认识,弄清其产生的原因、行为表现,出现这种行为反映了什么,以及所采取的教育对策,从而达到矫正的目的。 一、幼儿说谎行为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1、无意说谎及原因 无意说谎是幼儿时期的一个正常的心里现象,它主要就是由于孩子记忆,想象,联想,判断上出现错误而说出与事实不符的话,这类说谎是无意识和不自觉的行为,这种说谎与品质毫无关系,因而不能称为真正的说谎,具体可分为三个方面:(1)想象与现实混淆,由于认知水平的限制,造成的判断性失误,人的大脑皮层是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而幼儿的大脑皮层发展不够完善造成其判断思维能力不稳定。(2)表达能力限制引起的说谎,由于幼儿词汇量有限,在用词方便存在很大的困难,常常词不达意,被误认为是说谎。(3)理解能力的限制引起的说谎,幼儿由于思维水平的限制,理解能力差,如果家长和教师提问孩子问题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孩子年龄的特点,可能造成孩子不理解被动说谎。 2、有意说谎及其原因 有意说谎表现为否认错误,虚夸成绩和有意欺骗等表现形式,它是人们为表

如何对待小班幼儿说谎现象

1.满足愿望的心理 幼儿有时会把幻想、愿望与现实混合在一起。他们为了满足某种理需要,常常无意识地和不自觉地“说谎”,这与品德行为无关。如在主题活动“好吃的水果”进行时,我在电脑里找到了许多水果图片,在放给他们看的同时,我绘声绘色地告诉他们我吃水果的感觉和去海南看见陌生水果开心的情感,谁知一幼儿也说去过海南等等(了解后没有去过),还将他的感受讲得非常美妙,神情也非常开心。面对这种“美丽的谎言”,教师不能简单责备,而应给予正确引导。我就对他说:“老师知道你很想到海南去玩,看看各种没有见过的水果,可现在还没有去过,对吗?”在他意识到并点头承认后,我再作鼓励:“你讲得很好,今后你一定会有机会去海南玩的。” 2.理解性心理错觉 幼儿常因认识不足和理解错误产生心理错觉,用想像的情节代替记忆不确切的情节。于是便出现了“说谎”现象。例如,去年教过的有个叫“叶张帆”的幼儿在园里做了错事,老师教育说:“你 做错事是不对的,以后注意改了,就同样是好孩子。”幼儿听到“好孩子”这样词语,往往会把它当成“表扬”,回家就高兴地报告给爸爸妈妈,说:“老师今天表扬我了,说我是好孩子!”这种情况就是由于幼儿缺乏经验而产生的理解性心理错觉。有的幼儿不理解某些概念的真正内涵,往往不自觉地“说谎”。例如,有的幼儿在家看过爸爸妈妈和朋友打扑克、下象棋,就对老师说:“我会打扑克,也会下象棋。”其实,他只不过是会模仿大人的样子,并不理解这类活动的真正含义。对于这类认识不足和因理解性心理错觉而产生的“说谎”现象,教师应采用适当方法让幼儿明白解理,帮助他们理解有关概念的真正含义。 3.自信眩的萌动 幼儿由于理解问题的简单化和不善于分辨想像与现实,往往不切实际地说“大话”,夸“海口”。例如,在体育游戏拍皮球时,我问:“咱班谁会拍皮球?”结果全班幼儿都争着举手说:“我会派皮球!”这是幼儿自信心的萌动。教师切不可将此视为“说谎”“吹牛”,对孩子的积极性应当加以保护。当然,不能让幼儿的这种自信心只停留一种幼稚可笑、盲目幻想的低水平上,而应在注意保护、鼓励的同时,给予积极的引导,让幼儿逐步学会客观地看待自己所想所说与现实的差距,懂得实现美好的愿望,必须从小好好学习的道理。 二、有意说谎 有时,幼儿为达到某种目的会有意说谎。这类说谎与品行有关,虽不能说是品行坏,但多少反映了幼儿品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于这类说谎,教师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有意说谎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取悦家长,虚夸成绩 幼儿有时想取悦家长而没有实际成绩,往往会出现有意说谎现象。例如,冯灵铄在老师指导大家剪水果的过程中,留下一个水果标志放进口袋里,回家后向妈妈夸耀:“妈妈,我今天得了水果。”妈妈说:“得了水果不是贴在《好孩子》专栏里吗?”这孩子又说:“老师叫我拿回来让爸爸妈妈看的。”幼儿的这类说谎,属于有意编造事实骗人,是幼儿说谎现象中错误性质较为严重的一种,这类错误的产生,多与成人的教育不当有关。作为教师,应当注意经常和家长取得联系,交流情况,一旦发现这类说谎现象,必须家园配合,正确把握对幼儿的期望,及时批评教育,绝不可姑息迁就,任其发展。 2.谎造优越感,满足虚荣心 幼儿有时也会谎造优越感,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类说谎在幼儿中是多见的,如见别人有一件好玩具,便谎说自己家中那件更好;见别人的爸爸是一个警察,也谎说自己的爸爸是个“大警察”,还捉住了很多大坏蛋……其产生的原因也是常与家庭教育不当有关。如有的家

浅谈幼儿说谎行为

浅析幼儿说谎行为 2016年04月 浅析幼儿说谎行为 摘要3—6岁是人一生发展中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幼儿品行问题会对幼儿的学习生活、同伴关系、师幼关系带来不良影响。而说谎是幼儿品行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会给幼儿身心发展带来严重的后果,甚至会影响幼儿的成年期生活。因此,本文针对幼儿说谎的问题展开思考,从幼儿园和家庭入手;并且在对幼儿进行实地观察了解的基础上,对幼儿说谎的原因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最后,针对幼儿说谎的原因特别提出关于对家长与教师的建议: 关键词幼儿;说谎行为;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

前言: 传统思想一致认为:“孩子是张白纸”。但是在遇到孩子“说谎”的行为时,我们的观点又与我们看到的现象背道而驰。当说谎成为孩子的一种“行为问题”,我们在教育孩子时也存在许多问题。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说谎是有许多原因的,应该具体事例具体分析。 一、应关注幼儿说谎问题 (一)幼儿说谎行为问题的提出 人们都愿意相信人之初性本善,都希望幼儿诚实、不撒谎,可是我们都无奈的发现,即使在很严格的教育条件下,幼儿说谎仍然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成人意识到,如果幼儿养成习惯性说谎会对他的身心成长带来不良影响。可是面对幼儿的说谎行为,成人有时候却会无所适从,不了解幼儿为什么说谎,不知道如何去应对,以至于漠视、粗暴解决,而这样往往会给幼儿带来更不利的影响。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幼儿说谎,怎么应对幼儿的说谎行为呢?本文运用已有的心理学研究成果结合幼儿园真实案例来讨论分析幼儿说谎行为问题。 三、幼儿谎言的分类 王先达将幼儿的谎言分为4种类型: (一)想象性谎言 这种谎言可以说是幼儿说谎的萌芽。它多是由于幼儿年龄太小,认知水平低,经验不足,因而常把想像的事当成事实而造成的。皮亚杰认为2-7岁的幼儿的思维还处于前运算期,具有自我中心、范灵论、缺乏逻辑思维等缺陷。由于自我中心的影响,学龄前幼儿无法对表象和现实做出正确的判断,往往会根据自己直觉的判断去认识事物,甚至他会把她想象的事情当成是真实的,把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当成已经得到或即将得到。 一天早上,3岁的文文兴奋地跑进教室说:“李老师,今天我过生日。”我特别高兴,立即组织全班幼儿向她表示祝贺和她一起分享喜悦,并带领全班小朋友共同唱起了<生日歌>,这时,然然走过来说:“李老师,今天我也过生日”,虽然有点诧异,但是在幼儿园,同一天生日并不奇怪,所以,我们又唱了生日歌,并且对小寿星表达了祝福,文

关于幼儿问题行为成因及干预策略研究报告

关于幼儿问题行为成因及干预策略的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关于国内外对幼儿问题行为研究综述,揭示了幼儿问题行为的原因这要包括家庭环境、家庭的教养方式及幼儿园教育,也有幼儿自身生理因素及气质的影响。并且分别从家庭和教师的角度出发简要阐明如何防止和干预幼儿问题行为,使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健全人格,使其健康快乐成长。 关键词:问题行为成因策略 幼儿的问题行为是幼儿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主要表现为攻击、反抗、违纪、焦虑、抑郁、孤僻、退缩以及各种身体不适等方面。20 世纪20 年代以来, 许多学者广泛研究了父母的教养态度、方式和行为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认为不良的父母教养态度、方式和行为是幼儿产生问题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虽然现在社会各界普遍比较重视幼儿问题行为,但从实际情况看,许多父母在教养方式上依然存在着一些误区与偏差,教师对幼儿问题行为认识不够,父母的教养方式以及幼儿教师在如何防止和干预幼儿问题行为上有待于提高。使父母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形成正确的教养方式;教师形成正确教育理念,提高实际教案中对问题行为的解决干预能力,从而减少和避免幼儿问题行为的发生,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国内外对幼儿问题行为的界定及相关研究 (一> 国内外的界定 幼儿的问题行为一般是指在0-6岁期间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障碍的行为与情绪方面的异常表现。就目前来看,对幼儿问题行为的界定有许多种,现介绍以下几种。 1、国外教育界的界定 美国教育界一般认为行为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校学习存在问题,人际关系不好,不合适的行为和情感。泛化的抑郁和痛苦,与学习恐惧有关的躯体症状。英国把问题行为分成A行为( Antisocial Behavior 即违纪行为>和N行为( Neurotic Behavior即神经症性行为>两类。A 行为包括:经常破坏自己或别人的东西、经常不听管教、时常说谎、欺负别的孩子、偷东西。N 行为包括:肚子疼和呕吐、经常烦恼、对许多事都烦、害怕新事物和新环境、睡眠障碍

育儿主题探讨:如何看待和处理幼儿的说谎行为

育儿主题探讨:如何看待和处理幼儿的说谎行为 育儿主题探讨:如何看待和处理幼儿的说谎行为 一、开场语 首先感谢直播间的爸爸妈妈们能来到直播间视听,在这里我们大家一起探讨和分享学习!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在这里收获快乐! 望宝贝们能快乐健康的发展!同时感谢直播间的年轻的帅气的未来 的爸爸妈妈们能来到本直播间,谢谢你们的视听,分享的同时希望 能给你们的生活带来一些帮助!谢谢! 二、主题名称 今天我们探讨的主题是“如何看待和处理幼儿的说谎行为” 三、参与人员 (斗鱼)主播:奇迹糖糖乐乐可可 互动的朋友: 一位:孩子说谎不要正面揭穿,要分析孩子说谎是为了什么然后慢慢开导。家长要树立榜样,如果大人经常说谎小孩就会觉得这样 做是没关系的。 一直1314:孩子犯错,不要动不动就打,慢慢引导 奶糖:对对对。不开导,以后只会觉得说谎会上瘾。不及时开导,我看孩子会觉得说谎会得到好处。 四、分享 幼儿说谎不一定就是品质有问题,研究表明,幼儿说谎的动机和种类很多,引起很多,因而其性质也各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而 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研究发现,幼儿的说谎行为大致可分为 两大类共五种类型。第一大类是“有意性地说谎行为”,又可分为“否认错误”、“虚夸成绩”和“有意欺骗”三种类型。第二大类

是“无意性地说谎行为”,又可分为“幻想与现实混同”“认知不 足或理解错误”两种类型。显然,这第一大类的说谎使幼儿为达到 某一目的或满足某种欲望而有意为之的,与其品行有关,多少反映 了其品德发展中存在地问题。但具体到其中三种类型地错误,其性 格又各不相同,还应具体分析。而第二大类的说谎纯粹是无意识喝 不自觉地行为,与品德毫无关系。 幼儿期最常见的说谎类型是“否认错误“。一般地,幼儿在损坏或弄丢东西、偷吃食物或拿东西、打骂别人等错误行为被发现后, 因为害怕或为了逃避教师、家长的惩罚而有意识地为自己开脱责任 的行为,都属于这种类型的说谎。其具体方式有:(1)全盘否认自 己的错误,极力表白此事与己无关。这种错误的性质较为严重。(2)“嫁祸于人”,不但否认是自己所为,还编造谎言将错误转嫁他人。这种错误的性质最为重要,表明幼儿品行已经开始恶化,是说话行 为发展到晚期的必然产物。(3)只承认一部分错误,极力减轻错误 分量。如只承认打碎了一只玻璃杯,而否认偷吃了柜上的一包饼干等。这表明幼儿还没有勇气承认全部错误,需要给于鼓励和诱导而 不是责罚喝打骂。由于这三种类型的说谎是在本来就已经犯错的基 础上“错上加错”,所以教师和家长常常大为恼火,并认定“其性 质非常严重”,“反映了品德问题”云云。但我们认为,这种错误 应更多地归咎于成人而不是幼儿。试想,如果最初幼儿老实地把自 己的错误告诉成人,得到的全是简单的责罚和打骂而不是有情有理 的说服教育;如果幼儿最初偶尔的说谎反而使他免受责罚、蒙混过关,两者对比之后,被迫选择“说谎”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因此,我们认为,这种类型的说谎实质上是幼儿自卫的一种措施, 其责任更多在于成人。成人处理这类错误的要领在于首先反省自己,不要严厉追问。然后让幼儿知道,根本无须撒谎,教师是从来不责 罚诚实的孩子的。对于那种“嫁祸于人”的谎言则应进行批评。 “虚夸成绩”类型的说谎是幼儿为得到成人表扬和奖励或满足其虚荣心而有意犯的一种错误。如,幼儿为得到家长诱人的物质奖励 而谎称在幼儿园评到了小红花;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或优越感而 谎称自己也拥有某种令人向往和羡慕的东西(漂亮的玩具、新奇的 玩具等)。

儿童说谎行为成因及其应对策略

儿童说谎行为成因及其应对策略 儿童说谎行为是道德发展和社会认知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1930年,皮亚杰最早对儿童说谎给出定义,他认为10~11岁的儿童只有有意的欺骗才能被认定为说谎,即任何“有意图的错误陈述都是谎话”。西班牙学者Masip等人认为,说谎是通过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有目的地隐瞒、伪造或假造有关事实或情绪的信息,以诱导他人形成或维持一种沟通者本人认为是假的信念,无论成功与否,均可被视作说谎。本文从儿童说谎行为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正确应对儿童说谎行为的策略。 一、儿童说谎的成因 目前,儿童说谎行为的产生原因在心理学、教育学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解释,至今未形成一致性的说明,且大多数研究较为零散,甚至有些与儿童说谎成因相违背。根据前人在儿童说谎这一领域的部分理论及研究成果,笔者将儿童说谎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分析归于六个方面的原因。 1.儿童说谎是认知发展的结果 对于年龄越小的孩子来讲,“说谎”是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反映,一般两岁左右的孩子开始出现“说谎”行为。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两岁孩子的认知发展处于前运算时期,思维发展的明显特点是信号功能或象征功能的出现。他们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象征性格式在头脑里进行“表象性思维”,某些“谎言”正是他们的“表象性思维”的口头表述。这个阶段的儿童出现了象征性游戏,这正是儿童象征性思维出现的标志。从认知发展的角度来看,当孩子“说谎”时,我们甚至应该感到高兴,因为从谎言中可以见证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 2.儿童的想象易与现实混淆 整个幼儿时期,幼儿的想象是以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开始发展;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性想象开始发展。幼儿的想象常常会与现实混淆,难以区分现实与想象,容易把想象的事情或希望发生的事情当成已发生的事情来描述。而幼儿混淆想象与真实的表现,常常被成人误认为他在说谎。儿童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极具夸张性,他们经常会夸张地描述某件事或某个物体,而不关心是否符合实际。如“我姥姥家的狗可大了,像牛那么大!”当大人听到孩子们这么夸张的语言描述时,常会斥责他们撒谎。其实,儿童的想象具有夸张性,这是他们心理发展特点的一种反映。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和思维的发展,儿童这种“撒谎”的现象就会逐渐减少。 3.儿童的记忆还不够准确 记忆是比较复杂的心理过程,是过去的经验在儿童头脑中的反映。儿童的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他们识记、保持和再认或回忆的

如何纠正幼儿说谎行为

如何纠正幼儿说谎行为 如何纠正幼儿说谎行为 哲哲是个聪明、伶俐的孩子,一天早晨,我正带着孩子们做游戏,只见哲哲 双手捂着肚子,一脸痛苦的神情。我轻轻走过去,一边摸着他的头,一边询问:“你哪里不舒服呀?”“老师,我肚子难受。”我极力回忆着当天的早餐情形, 他吃饭时没有任何异样的行为,而且饭也吃得不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来不及多想,我一边递给他一杯热水,一边赶紧给他妈妈打电话。哲哲妈迅速赶过来,急忙带他去看医生了。 第二天早上,哲哲妈早早来到了幼儿园,气愤地对我说:”张老师,您一定 要好好管管这个孩子,他昨天说肚子疼,完全是装的,是在骗人呢,他根本什么 事都没有。”哲哲像个犯了错的孩子,低着头,局促不安地站在那里。哲哲妈妈 离去后,哲哲抬起头,不敢正视我的眼睛。“老师相信哲哲是个诚实的孩子,能 告诉老师实情吗?”“我想妈妈,想让妈妈多陪我会儿。”孩子的理由就是这么简单,就是在这样的心理驱使下,编造谎言来“吸引”妈妈。面对着“善良”的哲哲,我轻轻将他拥入怀中:“宝贝,即使再想妈妈也不能用这样的方式,要不 然妈妈会生气的,对吗?”哲哲用力点点头:“我以后不会再这样了。” 在平时的接触中,我了解到哲哲妈妈在商场上班,平时的工作很紧张,没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我们能够体会出孩子渴望被家长关爱、渴望与家长相处的心理,孩子的说谎行为也是没有恶意的,没有必要惩罚孩子。但是孩子一时的说谎行为如果没有得到纠正,就会形成习惯。 如何纠正孩子的说谎行为? 首先,要让孩子自己说出事实真相。要引导他讲述事情的经过,让孩子明白,说出事实真相是件好事。即使家长或教师知道孩子在撒谎,也不要暴跳如雷,要让孩子能够勇敢地承认错误,并对孩子的诚实举动加以赞赏和鼓励。父母或教师如果得知孩子的说谎行为勃然大怒,以后孩子做错了事就不敢承认了。 其次,要让孩子感到说谎行为是不对的。教师或家长在鼓励孩子诚实的同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