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国环境侵权救济法研究

法国环境侵权救济法研究

法国环境侵权救济法研究
法国环境侵权救济法研究

法国环境侵权救济法研究

王明远

(清华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北京 100084)

摘 要:本文对法国环境民事侵权损失赔偿的法律依据、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环境民事侵权的侵害排除以及环境行政侵权的损害赔偿、侵害排除等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环境侵权;环境民事侵权;环境行政侵权;救济法

中图分类号:DF4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062(2000)01—0015-06

一、引 言

在法国法制上,通常以“生态损害”(Dom 2

mage Ecologique )或“近邻妨害”(Troubles de Voisinage )来表述因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所造成的损害即“环境侵权”。

此处所谓的“生态损害”,是“环境破坏”的代名词,意指污染所引起的特定或可认定之人的生命、身体、健康、财产的损害以及自然资源、环境要素的不良影响、生态失衡。而民法上的“近邻妨害”,则是指相邻土地的所有人或利用人之间发生的一种特殊意义的侵害状态,包括烟雾、音响、噪声、振动、声、光、电、热、辐射、粉尘等不可量物侵入邻地所造成的干扰性侵害,对邻地日照、通风、电波的干扰以及因挖掘、排水等导致的邻人侵害等,与现代意义上的环境侵权现象颇为相似。至于二者的主要差别,在于“近邻妨害”属于相邻关系范畴,系基于土地在空间的相毗邻,且当事人以物权受害为基础请求救济;而“环境侵权”则不以加害人与受害人的毗邻为必要,且受害对象和当事人请求救济的基础,除了物权外还有人格权以及环

境权益等。

以下就法国环境民事侵权的环境行政侵权的法律救济问题进行探讨。

二、环境民事侵权的损害赔偿

(一)环境民事侵权损害赔偿的法律依据及其

运用状况

在法国,环境民事侵权救济的重心乃是损害赔偿,而不是像环境行政法规那样侧重于预防损害的发生。虽然环境民事侵权救济中经常存在着诸如责任主体不明、因果关系判断困难等问题,但法国环境法并未发展一套专门的环境民事侵权损害赔偿法制,而是以《法国民法典》的有关规定、某些特别法以及近邻妨害法理等作为环境民事侵权损害赔偿的法律依据,任由受害人根据环境损害的性质、形态等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对自己最为有利的法律依据,请求赔偿,而法院也对这些法律依据加以混合、交错运用。

民法典第1382条和1383条关于侵权行为的规定,即“任何行为使他人受损害时,因自己的过失

收稿日期:1999-12-15

作者简介:王明远(1969- 

),男,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博士后1 

2000年第1期第15卷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TSIN GHUA UN IV ERSIT Y

(Philos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 No.1 2000Vol.15

而致行为发生之人对该他人负赔偿的责任”和“任何人不仅对其行为所致的损害,而且为其过失或懈怠所致的损害,负赔偿的责任”,是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的一般性法律依据,实行过失责任原则,受害人须对加害人的过失负举证责任。尽管有的学者主张过失乃是因“通常人”的“义务违反”所引起的“行为不当”,与加害人的主观心理状态无关,即以客观过失取代主观过失[1],而且也有部分判决认定对其邻人造成了超过近邻关系的通常义务(即忍受限度)的损害且未采取必要的防害措施的加害人具有过失[2],使受害人对加害人过失的举证责任有所减轻,但总体看来,环境侵权受害人在证明加害人(特别是现代化企业)的过失方面存在巨大困难,对受害人的保护极为不利,司法实务中基于侵权行为责任,请求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的案例较少,而且其中许多案件败诉。

民法典第1384条第1款规定物之所有人或使用人对因物造成的损害负赔偿责任,此即著名的所谓“无生物责任”,性质上属于无过失责任(但法国民法理论、实务中对此存在争议,也有人认为系属于“推定责任”),目的在于确保受害人获得赔偿。而在以该规定作为环境民事侵权损害赔偿法律依据的情形,无论将其解释为无过失责任还是“推定责任”,受害人均无须证明被告(加害人)有过失或证明被告的妨害已经达到“异常性损害”的程度,只要被告因物(如工厂机器)之使用而产生浓烟、恶臭、噪声等并造成环境污染损害,纵然系合法的使用行为,也应承担赔偿责任。在司法实务中,针对工厂排放煤气、废水、噪声、挥发性危险物质等所造成的损害,该规定有其适用。惟该规定对受害人过于有利,而对加害人过于不利,甚至会危及企业生存,故法院出于经济的总体发展考虑,对该规定在环境民事侵权损害赔偿中的运用,常给予限制[3]。

法国还以特别立法的形式确立特殊活动所生环境污染损害的危险责任,即客观责任、无过失责任。如《民航法》第L142-2条规定,航空公司对因飞机噪声造成的地面上人身、财产的损害应负无过失赔偿责任,且无法定最高赔偿限额的规定;《核损害赔偿法》和经法国批准的海上油污民事责任公约也都实行无过失责任原则。而在基于加害行为的危险性质而确立无过失责任原则的同时,上述特别立法大都伴随有相应的补偿或赔偿基金、责任

保险、财务保证等制度,作为补充、保障赔偿效果和及时向受害人提供救济的经济手段,防范加害人在清偿能力上的欠缺。如针对机场噪声公害对相邻地面居民的损害设有赔偿基金,针对水资源污染、农作物受兽类侵害设有补偿基金,针对核损害设有责任保险,针对油污损害设有财务保证等。此外, 1976年7月19日有关有害设施管制法下的企业所生产的工业和农业污染的环境公害危险,即便系由孤立、反复或继续性事故所引起,也得由法国保险公司与外国保险公司组成的保险联盟(G ARPOL)予以承保。

近邻妨害法理在环境民事侵权救济中的运用也甚为普遍。但随着环境问题特别是工业污染的严重化以及以行政法为主体的环境法的产生和发展,环境法势必逐步取代近邻妨害法理而在环境保护中发挥主导作用,致使近邻妨害法理仅可适用于日常生活和小型营业活动所造成的轻微环境公害。就近邻妨害法理而言,是基于判例、学说而形成的,《法国民法典》并未就不可量物侵害设立特别规定[4]。

所谓近邻妨害,从加害人角度来看表现为责任问题,而从受害人角度来看,则表现为法律保护问题,这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侧面。其中所谓近邻妨害的责任问题,概而言之,是指土地的利用人的获得正当利益而尽一切可能的注意、合法地使用自己的土地时,如果引起近邻者的受害,该土地利用人是否应当对该近邻者承担责任。对此近邻妨害责任,法国实务界长期以来将其作为侵权行为责任加以构成和处理。其责任形式,包括恢复原状(含侵害之禁止以及采取防害措施)和损害赔偿两种,而后者是实务中对受害人提供救济的最普遍方式[5]。仅就民事法院所管辖的损害赔偿事项而言,虽然有以加害人的过失作为其赔偿责任成立基础的判例(包括加害人因“疏忽”或“懈怠”而具有的过失和加害人因给邻人造成超过近邻关系的通常义务即忍受限度的损害且未采取必要的防害措施而被认定为有过失两种情形),但也有判例指出,即使加害人证明自己对于损害的发生没有过失或损害行为系“通常的行为”,也不得因此免除赔偿责任。而自从1844年11月27日法国最高法院依据近邻妨害法理对工厂污染公害进行判决以来,判例在认定近邻妨害责任成立时,乃以加害人所引起损害的“异常性”或“过度性”作为唯一的实质性要件。而所谓的“异常性”或“过度性”,即妨害超过了

61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因近邻关系而生的邻人的通常义务(忍受限度)而引起过度的损害。因此,如何判断损害是否具有“异常性”或“过度性”,便成为近邻妨害责任是否成立的关键。对此,法国最高法院认为,损害是否具有“异常性”或“过度性”,属于事实问题,是事实审法官的专门权利[6]。惟随着现代环境行政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对不同地域、性质、类型的企业污染制定了相应的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通常认为该类标准系社会认可的是否构成对邻人的“异常性”或“过度性”损害的法定界限,凡超过界限值的,即认其损害具有“异常性”或“过度性”而应当负赔偿责任,而在低于该界限值以及其他没有相应的环境行政法规标准的场合,损害是否具有“异常性”或“过度性”,则应当根据个案具体情形加以分析判断。而在“个案具体情形”中,土地利用的先后关系影响巨大———法国最高法院至今仍维持“先占使用”、“先占污染”原则,即后来的土地所有人和利用人在遭受损害时,应当忍受污染或减低损害赔偿额[7]。此外,法国学说、判例和立法原则上均肯认政府机关对加害人的行政许可以及加害人遵守行政法规的事实并非免除其民事赔偿责任的理由[8]。

至于损害赔偿的范围,除了人格权、财产权受害外,还包括诸如生活乐趣的剥夺等“精神上的损害”。民事法院历来承认精神损害,而行政法院也正在逐步向广泛承认精神损害的方向迈进。此外,损害赔偿的支付方法,主要有临时金支付和年金支付两种,法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自己认为适合于恢复受害人损害的方法,也可以对年金支付附加必要的条件,可以责令继续性损害的加害人在其停止损害之前定期赔偿[9]。

在理论上,虽然有学者对近邻妨害持过失责任立场,但已经以“客观过失”取代了传统的“主观过失”概念,如H1et L Mazeaud兄弟关于“过失乃是指超越了通常的近邻义务的忍受限度或损害的重大性逾越了一定的界限的情形”的主张,实质上已经与无失责任原则没有什么区别,而目前法国学术界的通说也认为近邻妨害责任乃是无过失侵权行为责任[10]。

(二)环境民事侵权损害赔偿中的主要问题

及其对策

在环境民事侵权损害赔偿方面,其法律依据的多元化已如前述。受害人在请求赔偿救济时,除法

律依据之外,还面临着加害主体的确定、因果关系的证明、损害赔偿额的计算等问题。

就责任主体而言,与单一加害(如单独的某一工厂排放有害烟尘,致使附近农作物减产或绝收;

河流上游仅有的一家工厂排放污水造成水污染,导致养鱼场的鱼死亡)不同,现代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往往是由多个固定或不固定的污染源共同造成的复合性污染。由于常常无法准确判定各污染物的排放者和排放量,在责任分配中确定责任主体和责任比例就极为困难,从而形成环境侵权中的“责任不明确”现象。对此,为了保护受害人,固然可以依据传统的责任分配方法,由该多个污染源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然后再由共同责任人根据内部责任的轻重程度而互为请求。惟于此情形,不仅受害人必须证明共同加害行为与某一损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而且在司法实务中,也有不能成立连带赔偿责任的例外情形,如欲针对机场对附近地区的噪声公害主张连带赔偿责任,受害人应证明诸航空公司的共同噪声(共同加害行为)造成了某单一损害,而法院认为其证据的采用实在困难;

欲针对不同工厂连续或反复地向河流排放污水或向空中排放废气而主张连带赔偿责任,也往往难以证明其共同加害行为导致了某单一损害等。对于此难题,法国法上乃通过建立损害补偿或赔偿基金以资补救,如针对机场噪声公害对相邻地面居民的损害设有赔偿基金,针对水资源污染、农作物受兽类侵害设有补偿基金等。

就因果关系证明上的困难而言,虽然有学者主张在法国法上援用日本《公害健康受害补偿法》的技术策略,但立法上并未有行动,司法实务中法院则通过因果关系,推定的方法减轻受害人的举证责任,如超者波飞机的噪声与造成的损害以及核损害等的因果关系认定均属之。

就损害赔偿额的计算而言,因环境污染或破坏所造成的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等,可以用金钱来赔偿,而生态环境、生态效益的损害、灭失或无法恢复原状,如空气、水体、土壤的污染,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境或原生环境的破坏等,则难以完全用金钱来衡量和赔偿。显然,后者的损害赔偿额的计算问题已超出了民法所能因应的范围。

此外,鉴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通常具有社会性、特殊性,因果关系证明等法律问题非常复杂,受害人个人在资力上难以对抗强大的加害企业或政

71

 

法国环境侵权救济法研究

府公共事业,而且受害人往往人数众多,传统程序难以适应环境侵权诉讼,特别是多数加害人、多数受害人的重大污染损害案件,于是法国在程序法上乃将团体诉讼制度纳入了环境侵权救济法。一方面,个人生命、身体、健康、财产因污染受到伤害或损害时,固然得依据具体情形,由受害人向民事法院或行政法院提起损害赔偿诉讼;另一方面,也可以基于团体整体或团体中部分成员整体的利益,由团体代替受害的个别人或多数人提起损害赔偿诉讼———任何环保团体在其团体所保护的相关财产或精神受到侵害时,均得向民事法院提起损害赔偿之诉;至于刑事诉讼中的附带民事诉讼,则仅限于依据立法上的许可制度得到认许的团体始得提起,且受刑事法院法官的严格解释与控制。此为其在比较法上的特色。

三、环境民事侵权的侵害排除

(一)概述

对于侵害排除,法国法也依侵权行为加以构成。此与德国、日本等大陆法系国家以侵权行为法为依据处理损害赔偿问题,而以物权法或人格权法等为依据处理侵害排除问题的“分割构造”的方法显有不同。

作为近邻妨害的侵权行为,其责任形式包括恢复原状和金钱赔偿(即损害赔偿)两种。而恢复原状的具体方式,又包括由法官依法向近邻妨害的加害人发布改善命令的禁止命令。其中所谓改善命令,是指为了防止环境侵害而命令加害人采取必要的措施,如命令加害人在机器上安装噪声防治装置,在锅炉上安装完全燃烧置等。对于以改善命令仍不能防治的正在继续发生的环境损害或将来有发生严重环境损害之虞者,法官应命令停止该加害活动的全部或一部分,此即发布禁止命令。

就法国法侵权行为责任而言,恢复原状(也有人称之为“现实赔偿”)乃是其首要原则。依据判例,当具有恢复原状的可能性且受害人提出请求或加害人主动提出申请时,法官必须命令恢复原状。除此之外,法官有权自由决定判令恢复原状或金钱赔偿。而在其侵害具有继续性的近邻妨害领域,实务中并未切实贯彻上述原则,无论在加害人没有过失的场合还是加害人有过失的场合,皆然。这就导致近邻妨害中命令加害人恢复原状(采取防害措施或停止加害活动)的判例远远少于命令加害人赔偿损失的判例[11]。

(二)司法实务中有关环境民事侵权侵害排除的见解

人类生命、身体、健康以及生态环境因污染或破坏而受到损害后,往往无法恢复,以金钱进行损害赔偿仅为消极、被动的事后补救性措施,环境侵害的排除(包括对即将发生的环境侵权的防止和正在发生的继续性、反复性环境侵权的除去)才是积极、主动的根本因应之道。在法国法中,环境侵权的受害人除了通过请求有关行政机关依法排除环境侵害外,还可以通过司法手段排除环境侵害。其中,对于经行政机关许可设立的设施或工厂所引起的环境民事侵权,行政法院得重新改变其行政决定,民事法院得判令损害赔偿和判令加害人采取必要的防止环境侵害的措施,停止继续性的污染侵害,此为学说和实务中的一致见解,但就民事法院得否判令加害人停业(如污染性设施或工厂的关闭)而言,实务界则有否定和肯定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12]。

否定说乃是基于法国自1827年5月23日以来建立的法院与行政机关权力分立的原则,认为经行政机关依法许可而设立的设施或工厂的关闭属于行政权范围,民事法院仅得判令其停止继续性、反复性的污染行为,而不得直接命令其关闭,否则就是违反司法与行政分立的原则。显然,此观点不利于通过民事法院对环境侵权受害人提供排除侵害救济。肯定说(如1974年最高法院民庭判决等)则认为,为了防治环境公害,针对经行政机关许可的设施或工厂,民事法院得补偿对该类设施或工厂加以管制的行政权,即得判令其采取污染防治措施甚至判令其关闭,此为配合行政权而加强对污染公害的防治,不应认其为民事法院干涉行政权和违反权力分立原则。特别是在设施或工厂未尊重第三人权益、使该第三人受到环境公害侵害时,为了保护该第三人的权益,民事法院自得以反污染为由,采取判令增设污染防治设备甚至关闭该设施或工厂等必要的特定措施,对此一措施不应视为抵触行政机关准许该设施或工厂营业的决定。

(三)学说上有关环境民事侵权侵害排除(近邻妨害之禁止)成立要件的见解

法国民法对近邻妨害禁止的成立要件未作明文规定,因此学者遂提出各种学说加以解释。实际

81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上,近邻妨害须加以禁止的最初思想乃来源于19世纪的判例,20世纪以后始有学说对该问题进行研究。这些学说主要有:11权利滥用说。最初的学说和判例通常将近邻妨害之禁止解释为权利滥用的结果,甚至将近邻妨害等同于权利滥用;21权利行使说。认为近邻妨害乃是妨害者行使自己权利的结果,除非妨害者的行为超过了法律所许可的范围和权利的界限,对邻妨害不得禁止之(但妨者具有加害的故意时,因其行为已非“权利之行使”,应当予以禁止);31所有权侵害说。认为近邻妨害系对所有权的侵害,当超过邻人基于近邻关系所应承受的通常义务(即忍受限度)时,原则上应予禁止;41过错说。认为近邻妨害是侵权行为责任之一环,而妨害者具有过错乃是禁止其妨害行为的根据。妨害者没有过错的,受害人仅得请求金钱赔偿,而不得请求禁止妨害行为。再者,不动产的所有人、占有人,对于自己土地上工厂的营业活动可能导致的邻人损害,至少应当采取使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的必要措施,否则即为有过错,其营业活动构成违法行为;51平衡说(利益说、有用性说)。即比较衡量妨害者与受害者之间对立利益的社会有用性情况,然后从衡平立场上决定对加行为加害以禁止、采取防止措施抑或金钱赔偿。如果禁止妨害行为的社会有用性小于维持妨害行为的社会有用性,则受害人仅得请求金钱赔偿或采取改善措施,而不得请求禁止妨害行为;61环境权的人格权说。认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是最具迫切性的事,也是保护人类健康的前提,生活中的任何个人均有享受大自然所赋予的“洁净”之权利,一切污染、过度的噪声都是对此项权利的侵害,这也决定了加害人有其过错。但在司法实务中,法院一直对“环境权”概念加以否定。综观以上诸说,目前处于支配地位和有较大影响力的乃是过错说的衡平说[13]。

四、环境行政侵权的救济

在法国,政府因其污染或破坏环境的行为而应当承担的环境行政侵权损害赔偿责任包括直接责任和间接责任两种,其中直接责任是指政府或其他公法人因行使公权力、提供公共服务、从事公共工事或公共建筑而污染或破坏环境、伤害或损害他人生命、健康或财产所应当承担的无过失赔偿责任,而间接责任是指因行政机关的故意或过失、在环境监

察方面失职或对污染事件管制不力而造成他人生命、健康、财产的伤害或损害所应当承担的过失责任。但从总体上看,环境行政侵权案件大都是由公共土木工程引起的噪声或恶臭纠纷、扩建地铁噪声纠纷、机场噪声纠纷、铁路噪声纠纷电力设备噪声纠纷、因排水造成恶臭的纠纷、因生活垃圾处理场发出恶臭的纠纷、因受到污染的河流发出恶臭的纠纷等。

为了确定公法人是否应当承担环境行政侵权损害赔偿责任以及所负赔偿责任的性质、范围和数额,法国行法政院乃通过援用民法上的近邻妨害理论,就个案中导致环境公害发生的不当行为、不正常事实以及相关的人物、时间、地点因素加以综合考虑和判断。一般原则是,只要行使公权力、从事公共工程或公共建筑所造成的妨害超过了近邻关系的通常义务(即忍受限度),并且是危害某些特定人的损害,就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反之,对于因公共事业的存在或活动而必然产生的细小的妨害,则不应赔偿。这样就通过判例形成了以危险理论为基础的公共事来环境行政侵权责任体系[14]。

行政法院援用民法上近邻妨害法理对环境行政侵权案件进行个案处理的过程,与以下重要因素密切相关:其一,尊重“先获使用”原则,这是法国民法上“先占”原则在决定环境公害责任和赔偿案件中的动用和延伸。最初,行政法院认为,如果个别公共工程、公共建筑的兴建和使用先于受害人,则由此公共工事所造成的环境损害及其他损害,合法地享有法院管辖的豁免,从而不发生赔偿责任问题或者应当在相当程度上减轻、免除其赔偿责任。

惟基于该“先用”原则减免环境损害赔偿责任的实质无异于承认公共工程、公共建筑的先占污染权利,对受害人的保护极为不利。于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行政法院逐步通过判决对该原则进行小幅度的修正,认为应当以环境公害的程度作为判断责任的有无和轻重的重要标准,而不能完全以使用时间的先后判断之。由此,在公共工程、公共建筑使用在先的情况下,如果受害人到达后,当地原有公共工程、公共建筑所生环境公害的严重性没有增加,则无需承担赔偿之责;反之,则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而且在判定因环境公害严重性恶化所生的赔偿责任方面,行政法院倾向于采取无过失责任观点,认为可以“预见”恶化趋势而又不采取妨范措施的,即应承担赔偿责任,无须“有过失始有责

91

 

法国环境侵权救济法研究

任”。但是,法国民事法院却倾向于适用民法上“先占”理论,原则上均作出有利于使用人的解释和判决,对受害人的保护极为不利。而且1976年12月31日的《都市计划法》第L421-9条还明确规定:“因建筑、工业、农业、工艺或商业活动而生之公害,致有第三人受损害者,若受害人申请建筑执照签发之日系后于前述事业,而该等事业之活动及使用状态条件并无改变者,则受害人之建筑不得请求赔偿”,即以立法的形式对“先占”、“先用”原则加以确认,使之成为法定免责事由。至1980年修订《建筑及居住法》时,又进一步否认上述“先占”、“先用”原则,即第L122-26条明确、具体地要求污染责任人在主张免责时,应当证明: 1.(污染源)的建设执照早于受害人建筑的建设执照; 2.所生污染未加重也未减轻; 3.其建筑的使用情况合法。易言之,如果污染责任人能够证明上述三点,即可以就其污染损害免责。这种剥夺环境侵权受害人损害赔偿请求权的立法,尽管受到人们的尖锐批评,但行政法院和民事法院仍须适用之。惟最高法院已经通过1983年1月12日的判决对“先占”、“先用”原则加以进一步修正,要求污染源对所在地的环境加以维护,即因环境公害造成他人损失的,即使其符合“先占”、“先用”原则,建筑物的使用适当,环境公害的严重性程度也保持没变,但对当地环境未尽应有的维护义务者,仍不得主张免责。其二,行政法院不得改变、拆除公共工程或公共设施的原则。高速公路、海岸公路、机场、市镇污染物清除、公共废弃物处理等公共工程、公共设施所生环境污染案件的最根本、最有效救济方式乃是对侵害行为的排除、禁止。但是,就环境公害的司法救济而言,不仅民事法院限于司法权力往往无法做到这一点,而且行政法院也囿于分权原理而不得以禁令饬令行政机关改变成拆除公共工程、公共设施,从而因行政机关的公共工程、公共设施对相邻地造成侵害的,其受害人的救济极为困难。这与以普通法院审查包括民事、行政案件在内的所有案件,并可以向包括公共工程、公共设施建设在内的环境侵权原因行为发布禁令等,有利于环境受害人保护的美国司法救济有很大差别。但是,法国行政法院可以判决行政机关每年向受害人提供给付赔偿金,以代替相当的损害赔偿,从而间接要求行政机关终止环境损害。

在环境行政侵权的间接责任,即行政机关因监督环境与有过失而造成他人损害的,也应当承担行政上的赔偿责任。其主要情形包括:就应为一般或绝对禁止之事项、政策,而为相反的开放性宣布,或者对应为管制的有害建筑物,而不法地核发许可证、执照或准许使用等非法行政行为所构成的行政过失;因市长或中央环境保护委员会等的重大过失,在应作为时而拒绝采取作为措施;地方首长对列管的工业污染建筑物缺乏应有的控制措施,有轻过失者即应承担行政赔偿责任,等等。应当特别指出的是,因行政机关执法不力与多数污染源行为事实的竞合而造成的环境污染损害,并不影响该行机关的赔偿责任———由于地方行政机关执法不力而造成环境污染,同时涉及多数污染源的,如由行政机关负责污染防治执法的河流、海湾,因众多工厂非法排污而被污染,致使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渔业和水产养殖业遭受严重经济损失的,为了保护受害人的生计,行政法实践中认为行政机关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即使在个别的污染责任人确定时,亦然。而在污染责任人缺乏赔偿能力的情况下,行政机关更不能因污染源的竞合而免除其赔偿责任[15]。

参考文献:

[1]陈华彬1法国近邻妨害问题研究———兼论中国的近邻

妨害缺席及其完善1民商法论丛(第5卷)[C]1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1321-3221

[2]〔日〕淡路刚久1近邻妨害的私法处理1外国的公害法

(下)[M]1日本:岩波书店,1978118-191

[3]柯泽东1环境法论[M]1台湾:三民书局,19931129

-1301

[4]陈华彬1法国近邻妨害问题研究———兼论中国的近邻

妨害制度及其完善1民商法论丛(第5卷)[C]1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13021

[5]〔日〕淡路刚久1近邻妨害的私法处理1外国的公害法

(下)[M]1日本:岩波书店,197819,26-291 [6]陈华彬1法国近邻妨害问题研究———兼论中国的近邻

妨害制度及其完善1民商法论丛(第5卷)[C]1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1313-3141

[7]柯泽东1环境法论[M]1台湾:三民书局,19931951

[8]柯泽东1环境法论[M]1台湾:三民书局,19931971

(日)淡路刚久1近邻妨害的私法处理1外国的公害法(下)[M]1日本:岩波书店,1978123-241

[9](日)淡路刚久1近邻妨害的私法处理1外国的公害法

(下)[M]1日本:岩波书店,1978128-291

[10]陈华彬1法国近邻妨害问题研究———兼论中国的近邻

02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妨害制度及其完善1民商法论丛(第5卷)[C]1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1330-3321

[11]〔日〕淡路刚久1近邻防害的私法处理1外国的公害

法(下)[M]1日本:岩波书店,1978126-291陈华彬1法国近邻妨害问题研究———兼论中国的近邻妨害制度及其完善1民商法论丛(第5卷)[C]1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1318-3201

[12]柯泽东1环境法论[M]1台湾:三民书局,

1993163,98,1351

[13]陈华彬1法国近邻妨害问题研究———兼论中国的近邻

妨害制度及其完善1民商法论丛(第5卷)[C]1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1342-3481

[14]〔日〕淡路刚久1近邻妨害的私法处理[M]1外国的

公害法(下)[M]1日本:岩波书店,1978125-261 [15]柯泽东1环境法论[M]1台湾:三民书局,1993199

-1041

(上接第4页)

越大,那么他能得到的社会回报越丰厚,这也就意味着他的自我价值也越大。同时,这通常还意味着这个人的能力、才干发挥得越充分,个性发展得越完善。我们把人们履行社会责任的实际状况确定为自我实现水平的基本依据,正在于它具有客观现实性、可比性和符合人与社会关系的逻辑必然性的特点和性质。

第五,履行社会责任是人们自我实现道路上不断从必然走向自由的唯一途径。

人的自我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个人行为,它实际上是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推动的无限发展过程,是人在自我发展中不断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作为社会的人,人们在自我实现中绝不能仅仅着眼于自身自我设计、自我完善、自我满足、自我发展,而应该时时放眼于改变社会条件,通过促进社会制度的革命化、合理化,促进社会物质精神文明的持续发展,来为人的自我实现不断发展创造更加优越的社会条件和更加广阔的前景。这不仅在于变革社会、推动社会发展本身就是人的社会责任的应有之意,还在于人在变革社会、推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也正是人的自我实现程度的重要的显示性标志。

综上所述,人的自我实现是与人的社会责任辩证统一的。这意味着自我实现的动力来自于人的社会生活对人的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人的自我实现从根本上来说是以履行社会责任的形式实现的。

在现实中,不存在不履行社会责任的自我实现,也不存在与社会现实相脱离的所谓来自人性“内在冲动”的孤立、封闭的自我设计、自我完善式的自我实现。因此,正确的自我实现观必然包含着为社会奉献、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包含着在努力履行好社会责任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去满足自身合理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发展自身的能力和才干,追求不断发展着的自由的辩证认识。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1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5155.

[2]马克思1资本论:第1卷[M]1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167.

[3][德]卡西尔1人论[M]1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51282.

[4][5]马斯洛等1人的潜能和价值[M]1北京:华夏出

版社,19871260,73.

12

 

法国环境侵权救济法研究

论惩罚性赔偿的损害填补功能_以美国侵权法惩罚性赔偿制度为启示的研究

第52卷第3期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Vol.52No.3 2012年5月Jilin University Journal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May,2012 □民法典研究 论惩罚性赔偿的损害填补功能 ———以美国侵权法惩罚性赔偿制度为启示的研究 马新彦邓冰宁 [摘要]惩罚性赔偿的损害填补功能关涉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正当性证成,这是大多数美国学者不 遗余力对其进行论证的主要原因。惩罚性赔偿高于受害人可见的实际损害部分,填补的是受害人私 人可见损害背后的无形损害。该无形损害通常难以用金钱衡量,这就是惩罚性赔偿通常以可见损害 的倍数计算赔偿数额的原因。无形损害可以是受害人私人难以用金钱衡量的精神损害,也可以是难 以用金钱衡量的社会整体利益的损害。于侵权行为对社会整体利益造成巨大损害场合,惩罚性赔偿 制度能够激励受害人积极主张权利,并借助于受害人个人利益损失的赔偿填补社会整体利益的损 害,令被告承担应当承担的责任。 [关键词]美国侵权法;惩罚性赔偿;损害填补功能;社会性损害 [收稿日期]2011-10-10 [作者简介]马新彦,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邓冰宁,吉林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长春130012)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以下简称《侵权责任法》)第47条明确规定了产品责任中的惩罚性赔偿制度:“但根据法律规定,产品责任中的惩罚性赔偿,仅限于缺陷产品致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受到严重损害的范围内适用,除此之外的其他损害不予适用,例如,财产损害。”[1]545惩罚性赔偿受到如此限制的重要原因在于其迷惑性的名称———“惩罚性”赔偿。这种“超额”的责任已超出传统意义上的损害填补范畴,是一种民法领域的“惩罚”。但不可否认的是,尽管具有“惩罚性”的修饰词,这一概念的基础和本源依然是“赔偿”。既然是“赔偿”,其先天具有的损害填补功能,将惩罚性赔偿制度作为民法领域的“制裁”同公法领域的“制裁”区分开来,并为具有民事责任复原功能的代表性[2]7和填补损害的基本机能性[3]7特点的侵权法体系内设计惩罚性赔偿制度提供了正当性基础,从而避免了难以调和的逻辑混乱和理念冲突。本文以美国侵权法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损害填补功能的研究为进路,揭示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本质在于通过填补侵权行为的全部损害实现惩罚和阻却的目的,为进一步完善《侵权责任法》提供理论支持。 一、美国惩罚性赔偿的损害填补功能 (一)美国侵权法关于惩罚性赔偿损害填补功能的认定 美国侵权法始终将填补损害作为惩罚性赔偿的本源,或者准确地说惩罚性赔偿制度就是为了填补侵权法一般损害赔偿责任无法救济的损害而产生的。虽然惩罚性赔偿所填补的损害在法制的历史变革中有所变化,但是,损害填补始终是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基本功能[4]615。特别是当现有法律提供的损害赔偿不足以救济损害时,惩罚性赔偿总能发挥特有的损害填补功能,填补所有损害超出法律救济的部分,实现侵权法所追求的损害完全填补的目标。

侵权法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侵权法复习要点判断1*30=30 简答10*5=50 案例20*1=20 1.侵权行为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 基本概念:是指行为人违反法定义务,由于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依法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的行为;以及侵害他人民事权益,不论有无过错,依照法律规定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的行为; 特征:(1)侵权行为是侵害他人合法民事权益的行为。首先侵权行为是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行为,再次,侵权行为侵害的对象既包括权利也包括利益。 (2)侵权行为是违反法定义务的行为。这里所谓的法定义务,首先是指绝对权赋予相对人不得侵害的义务。其次,这里的法定义务还包括法律赋予某些特定主体的特别义务。再次这里的法定义务也包括侵权法所设定的某些具体作为或者不作为的义务。 (3)侵权行为是由于过错而实施的行为以及法律明确规定构成侵权行为的没有过错的行为。 (4)侵权行为是造成他人损害的行为。对损害的理解包括广义的、侠义、最广义三种情况。狭义的损失指财产损失,广义的损失,既包括财产损失,也包括精神损失。最广义的损失,指行为给他人造成的所有不利后果,既包括各种现实损害,也包括可能给受害人造成的危险。 (5)侵权行为是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的不法事实行为。 2.侵权责任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 概念:

侵权责任是指民事主体因实施侵权行为而应承担的民事法律责任。 侵权责任是民事责任而不是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 特征: 作为民事责任的一种侵权责任具有民事责任的一般特征,就其自身而言它具有如下特征: (1)侵权责任是民事主体因违反法律规定的义务而应承担的法律后果。民事责任都是对民事义务违反的结果。 (2)侵权责任以侵权行为为前提。有侵权行为就一定有侵权责任,除非出现免责事由。另一方面,有侵权责任一定有侵权行为。 (3)侵权责任的方式具有法定性。与违约责任的约定性不同,侵权责任的方式以及其内容, 法律有明确的规定。 (4) 侵权责任的形式具有多样性 侵权责任的行为人或责任人除了要承担赔偿损失、返还财产等财产责任外,在很多情况下,还可能同时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等非财产形式的责任 3.什么是归则原则?有哪些种类?(四大) 概念:是指在加害行为人的行为致他人损害发生之后,据以确定责任由何方当事人承担的原则。侵权行为规则原则,就是指归责的一般规则,是据以确定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的根据和标准,也是贯穿于侵权行为法之中、并对各个侵权行为规则起着统帅作用的指导方针。 种类:

环境侵权的特征分析(一)

环境侵权的特征分析(一) 摘要:环境侵权越来越成为我国的一大社会问题。环境侵权的特征乃是环境侵权迥异于传统侵权行为的内在根基。本文从环境侵权的主体、对象、原因行为、侵害过程及损害结果等方面对其作了深入、系统的分析。 关键词:侵权行为价值双重对立性潜伏性复合性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大规模展开,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造成的环境侵权现象及其救济将成为今后我国的一大社会问题。环境侵权作为现代工业社会的一种新型侵权行为,在我国尚未展开深入、系统研究,有关的立法也不完善。环境侵权的特征乃是环境侵权迥异于传统侵权行为的内在根基。因此,对环境侵权特征的分析,就成为研究环境侵权的首要任务。关于此点,学者们已从不同角度作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如:环境学家金瑞林先生认为环境侵权具有主体不平等、侵害对象广泛、侵害行为具有合法性、连续性和不确定性及侵害程度和范围为严重的社会性权益侵害四个方面;陈泉生研究员把“环境侵害”的特征概括为社会性、价值性、间接性、复杂性、多元参与性与缓慢性六个方面;曹明德博士认为环境侵权表现出不平等性、不确定性、潜伏性与复杂性等特征;王明远博士则表述为:主体的不平等性、不可互换性,原因行为在价值判断上的社会妥当性、合法性,侵害状态的间接性、连续性、反复性、广阔性和累积性,以及环境侵权兼具私害性和公害性四个方面。 其实,环境侵权作为一个集合性名词,是对各式各样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所生权益侵害的总称。而各式各样的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致人、物损害现象的发生原因、形成机理与结果状态等均有不同。因此,所谓环境侵权的特征,只能是从总体上而言,其相对于现实生活中各种具体的环境侵权形态尚有一定的伸缩性与相对性。基于这样一个认识,并参酌前人研究之得失,笔者拟从环境侵权的主体、对象、原因行为、侵害过程及损害结果等方面对其一般特征作如下分析: 一、主体:不平等性、不可互换性与不特定性 侵权行为主体分为加害人与受害人,在环境侵权行为中,加害人与受害人大多具有不平等性、不可互换性乃至不特定性。 首先,环境侵权行为两相主体大多具有不平等性和不可互换性。民事主体具有平等性和互换性,是近代民法的两块基石,近代民法的一整套概念、原则、制度、理论与思想,如所有权绝对、私法自治、自己责任与过失责任等,均奠基于这两块基石。在当时不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主要是农民、手工业者、小业主、小作坊主,传统侵权行为主体也不例外。由于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各主体的经济实力相差不大,其作为加害者与受害者的机会也大体相当,因此其地位、位置具有平等性与互换性。而自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与工商业的发达,企业在规模上逐渐大型化甚至巨型化,在工艺技术上逐渐高科技化。为此,企业运作的风险与危险性大大增强,并造成许多事故,如20世纪中叶发生在西方的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在这些事故当中,加害人都为经国家注册许可的具有特殊经济、科技、信息实力和法律地位的公司、企业集团乃至跨国公司,而受害人则多为欠缺规避能力和抵抗能力的普通的农民、渔民与市民。与传统侵权行为相比,其主体间显然已丧失了平等性与互换性。 其次,环境侵权主体在特定情况下具有不特定性。现代环境侵权不光是特定的人或特定的企业的所谓违法、犯罪行为造成的,有不少是由不特定的多数人的无可非难的日常行为蓄积造成的,如在由汽车排放尾气造成的光化学污染事件及其他复合侵权事件中,要寻找加害人即使不是不可能,也是极为困难的。而就受害者而言,就更加难以确定,如1986年前苏联(现乌克兰)发生的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在事故发生的几周内只有29人死亡,但它却在以后直接或间接造成成百上千的人患上癌症,并使儿童染上甲状腺疾病,并将危及后代人。

论环境污染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及其具体类型

论环境污染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及其具体类型 苗延波 【内容提要】严格责任原则应为环境污染侵权责任之基本归责原则。严格责任与公平责任应共同构成环境污染侵权责任之二元归责体系,即以严格责任(无过错责任)为主,以公平责任为辅,同时,辅之以一系列的创新机制,从而构成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污染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体系。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海洋污染、有害有毒物质污染、环境噪音污染、能量污染、破坏自然资源造成的环境污染以及转基因产品污染等侵权行为,均应列入我国民法典之侵权法编中。 【关键词】环境污染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类型 [Abstract]Principle of strict liability should be the basic principle of liability fixation of tort liability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Strict liability and fair liability should together constitute tort liability fixation system,namely regarding strict duty(have no the fault duty) as core principle,regarding fair duty as an assist principle,at the same time,assist them with the creative mechanism. Water pollution,air pollution,solid waste,the sea pollution,the harmful and poisonous material pollution,environmental noise pollution,energy pollution and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which result in and turn the gene product contaminative etc should all be included in the tort types of our civil code. [Key Words]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ort liability principle of liability fixation type 一、环境污染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 (一)严格责任原则应为环境污染侵权责任之基本归责原则 所谓严格责任原则,是指不以行为人的过错,而是以已发生的损害后果为承担民事责任的判断依据的归责原则。该原则兴起于19世纪末,其价值取向是保障受害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济和补偿,以实现社会公平。这一归责原则在工业事故、环境污染、产品责任等方面被广泛采用,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严格责任也并非一诞生就适用于环境污染侵权之中,而是被适用于工业事故中。后来,随着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公害事件频繁发生,使得严格责任很快被引入到环境损害赔偿领域之中。早在1919年,日本大阪碱业株式会社烟囱排放二氧化硫,对附近两名地主及36户佃户的耕地及农作物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受害人在大阪地区裁判所向加害人提出损害赔偿的要求,经过反复审理,大阪地方裁判所于1919年12月27日作出判决:既然造成了损害,无论能否防范也不论加害人是否有主观上的过失,加害人均应对受害人的损失给予赔偿。这个案例是环境损害诉讼中最早适用严格责任的实例。 但是半个多世纪过后,人们重新审视侵权行为法的归责原则时,不少人对严格责任原则提出了很多质疑,大有否定其存在价值的趋向。理由主要有:(1)严格责任原则和过错责任原则是截然对立的,两者不可能结合适用,不应同时在一个归责原则体系中出现;(2)严格责任原则不具有法律责任所应有的教育和预防作用。严格责任原则在确定加害人责任时,不需要揭示其过错,给社会造成加害人是在没有过错的情况下负责任的看法。严格责任

谈完善我国的行政救济制度范文

一、行政救济概述 我们认为,解释行政救济的含义或概念,应包含下面几点 1.行政救济应以行政主体作为或不作为。这里的行政主体包括之职权行政主体,正如有些概念提到的“行政机关”,也包括授权行政主体。行政主体当作为而不为之,或不当作为而为之或者作为但不合或者作为并且合法。总之,行政作为或不作为已经对行政相对人的权益带来影响。这些都可以启动行政救济程序。 2.以行政主体进行为辅。对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赔偿,信访等救济程序,应有行政相对人,主动启动程序,对行政进行补偿。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行为时,应该因自己的行为而给行政相对人带来的不利影响,应一并处理,否则这个行政行为本身就是违法的,至少说是不完善不健全的。 3.行政救济应是由法律法规规定的一系列制度的总称。主要包括信访制度、行政复议制度、行政诉讼制度、行政赔偿制度、行政补偿制度等;申请、受理、处理、执行各个环节都应有章可循,便于操作。如不符合这一点,某活动即使有救济行政相对人权益的作用,也只能是一种活动,尚不能称其是行政救济体系中的一项制度,如行政相对人在权益受损后的揭发、检举和控告行为。 4.行政救济不应是事前救济。救济应是一种补救机制,应有一个需补救的前行为,这个行为是作为或不作为的行政行为。 当前,我国行政救济的途径总的来说包括六种,即监察救济、立法救济、复议救济、诉讼救济、行政赔偿和补偿救济以及信访救济。监察救济的特征体现在内部性上,只针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侵权行为可以向监察机关申诉或者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对人事处分等内部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向监察机关申诉。立法救济则是立法机关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审查监督,但与公民并无直接的关系。复议救济是行政机关内部的自我监督机制和自我纠错机制,是主要的救济途径之一。诉讼救济是我国最主要的救济手段。信访救济则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制度,虽然带有人治的色彩,但是在发挥救济作用方面还是起到一定的作用。我们认为,所谓行政救济,应是指因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给行政相对人的权益带来不利,法律法规规定的对此不利后果进行一系列补救制度的总称。 随着行政权力的日益膨胀,救济制度也是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具体表现在救济手段的增加、救济范围的扩大、权利人享有的权利要不断增多等方面。当前我国行政救济的现状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落后,但最终犹豫生产力的不断提升和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今后发展趋势会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我国公民享有的每一项权利将都会取得相应的救济。 二、目前我国的行政救济现状与不足 (一)目前我国已建立了行政救济法律体系。我国颁布了《行政诉讼法》,

侵权责任法案例分析

侵权责任法案例分析 案情:2005年7月21日8时04分,被告谢晋金驾驶闽F08772号中型货车超速行驶至山长线20KM+500M处,遇相对方向由被告简国兴驾驶的闽EY6222号中型客车行驶时未靠右侧行驶,致两车于路右偏左发生碰刮,造成两车受损,乘客即原告邱雪美受伤住院治疗。该事故经警察部门责任认定:被告谢晋金、简国兴分别应负本次事故的主、次要责任,乘客即原告邱雪美免负本次事故的责任。另查明,被告谢晋金受雇于被告庄文成,被告简国兴受雇于被告肖清焕。原告邱雪美要求四被告连带赔偿医药费、护理费、误工补贴、伙食补助费、交通费、营养费共计12300.2元。 本案在审理过程中经福建省南靖县法院主持调解,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一、原告邱雪美同意被告谢晋金、庄文成于2006年4月8日前赔偿医药费、护理费、误工补贴等6438.6元;二、原告邱雪美同意被告简国兴、肖清焕于2006年2月8日前赔偿医药费、护理费、误工补贴、伙食补助费、交通费等2759.4元; 三、被告谢晋金、庄文成与被告简国兴、肖清焕互负连带赔偿责任。四、原告放弃其余诉讼请求。法院对上述协议进行审查,认为不违反法律规定,给予以确认。 评析:本案案情并不复杂,却涉及旅客运输合同、雇佣、无共同故意的侵权等诸多的法律关系。要正确处理本案,就要准确理解与把握原告基于旅客运输合同违约之诉与侵权之诉的选择、两个雇主与其雇员对外的连带责任、无意思联络的共同侵权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连带责任人内部份额与外部责任的关系等法律知识,但首当其冲要了解本案原告的诉讼请求是何种之诉。 本案是以旅客运输合同为基础法律关系,产生的一般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两种民事责任的竞合。所谓旅客运输合同,是指承运人与旅客签订的,承运人将旅客及其行李包裹按约定的时间运送到目的地,旅客支付票款的协议。依我国《合同法》第二百九十三条规定,身为乘客向承运人购买车票,并当即乘坐承运人的客车,自此旅客运输合同成立并生效。承运人的主要义务是将旅客按车票约定的时间、路程、方式将旅客安全地运达约定的目的地,即应保证旅客在旅行途中的人身安全。根据《合同法》第三百零二条规定,可知承运人对旅客的伤亡承担责任是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如果承运人无法举证证明伤亡是由于旅客自身健康或故意、重大过失造成的,承运人应当运输过程中旅客的伤亡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本案中,原告邱雪美是乘客,被告肖清焕是承运人,被告简国兴是肖清焕雇请的司机,是执行职务行为而已,故原告邱雪美与被告肖清焕之间构成旅客运输合同关系。但承运人雇请的司机被告简国兴在运输过程中由于未注意来车,与相对方向的被告谢晋金驾驶的车避车不当,致乘客受伤。承运人已违反旅客运输合同约定的应安全送达这一义务,已构成违约,乘客可以依法提起违约责任之诉,追诉承运人的违约责任。 基于直接违反了合同法规定的违约原因,也违反了侵权行为法的规定,侵害了他人的法定民事权益,构成了侵权行为,也应承担侵权责任。由于同一行为,产生了既违反合同法的有关规定,符合了违约责任的构成要件,又违反了侵权行为法的有关规定,符合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产生了违约的民事责任与侵权民事责任的竞合。依《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二条规定,受损害方可依《合同法》请求违法

论公民环境权的实现(一)

论公民环境权的实现(一) 摘要:厦门PX项目是一个有巨大经济利益预期的项目,但在当地大多数公民保护环境的呼声中最终败下阵来。由此事件引发的有关公民环境权相关问题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公民环境权是一种特殊的新型人权,我国原有的权利救济方式对其并不适用,因而这种权利一直未得到足够的保护。着重讨论在行政规划中如何实现公民环境权,并提出观点:政府公共治理理念的更新、规划过程的透明化和非政府组织的广泛参与是公民环境权实现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厦门PX项目;公民环境权;实现 1厦门PX项目事件 2007年3月全国人大、政协两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赵玉芬等105名政协委员联名签署提案,建议厦门PX项目迁址,一石激起千层浪,从此“厦门PX”引起媒体和民众的广泛关注。 PX(Paraxylene,对二甲苯)是生产PTA(精对苯二甲酸,广泛用于纺织)的上游原料。由台资翔鹭集团旗下腾龙芳烃企业投资的厦门海沧区PX项目,是厦门目前最大的化工项目。2004年2月,该项目获国家发改委批准,并在2005年11月正式开工,原计划于2008年投入生产,每年工业产值有望达人民币800亿元。 随着PX项目建设的加快,厦门市民反对的呼声越来越烈,大量有关该项目靠近人口稠密区,存在爆炸或泄漏等安全隐患(这种危险性并未得到明确证实)的信息通过网络、手机短信、媒体等形式被广泛传播。2007年6月1日和2日,超过5000名厦门市民在厦门市政府门前表达反对诉求,厦门市政府被迫宣布该项目缓建,并委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进行环境影响评估。2007年12月5日,厦门市政府公开的环评结论认为海沧南部空间狭小,区域空间布局存在冲突,在海沧南部的规划应在“石化工业区”和“城市次中心”之间确定一个首要的发展方向。同年12月底厦门举行的市民代表座谈会上,大多数市民代表再度表达了反对意见。 此后,福建省和厦门市政府决定顺从民意,停止建设PX工厂,将该项目迁往漳州古雷半岛兴建;厦门市将赔偿翔鹭集团损失,并在发改委批准后进行迁址工程。 2公民环境权的相关理论 环境权是指人类或其他有关主体对于影响其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物质因素所享有的各种权利以及由此所承担的在他们之间产生的各种义务。公民环境权既不是财产权也不是人格权,而是由生存权发展而来的、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相互尊重基础上的新型人权。它具有自然性、不可缺乏性、不可替代性、不可转让性、稳定性、母体性等。本文所指的公民环境权是从国内实现机制讨论的,其主体只限于“公民”,不包括“国家环境权”与“法人环境权”。 公民环境权的内容包括实体权和程序权两方面。实体权是指与公民自身利益相关的权利,具体有:清洁空气权、清洁水权、采光权、通风权、眺望权、优美环境享受权等。程序权主要 是指公民有环境知情权、环境事务参与权、环境监督权等。 公民环境权理论提出后,其内容在世界各国的立法和实践中已经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反映:美国和日本的立法中是最先确认该权利的,另外如南斯拉夫、葡萄牙、波兰和俄罗斯等,已经将其上升为宪法中的一项基本人权,瑞典、希腊等国则在宪法中体现了保护公民权的内容。我国在《宪法》第26条中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这是以国家义务的形式总体确认了公民的环境权,但我国宪法的规定是不可以作为裁 判依据用于具体的案件的。 公民环境权至今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是因为该权利与其他公民基本权利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第一,公民环境权不是一项纯粹的民事权利,而是一项公法意义上的权利,环境权保护对象如空气和水等是无主物,是人类共有财产,没有人对其享有所有权,公民对于环境要

浅论环境侵权救济方式的法律制度(1).doc

浅论环境侵权救济方式的法律制度(1) - 摘要:我国《环境保护法》和其他环境与资源单行法规中规定了排除危害、赔偿损失、恢复原状等几种方式。这些救济方式不仅规定了事后补救性质的损害赔偿(包括恢复原状),也规定了事前预防性质的侵害排除(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碍与消除危险),防止将来可能发生的损害或除去正在发生的侵害,且两者可以合并适用,很好地体现了预防和补偿并重的原则。而我国法律关于环境侵权救济方式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关键词:环境侵权;救济方式;法律制度一、排除侵害(一)我国排除侵害法律规定的不足目前我国的法律尚缺乏对排除侵害这一要件的进一步界定,而且没有规定“部分排除侵害”(包括限制作业时间)和“代替性赔偿”等救济方式。在我国的现实案例中,作为加害人的企业一旦被判决排除侵害,企业往往会面临减产、停业治理,甚至关闭,接踵而来的是一系列社会问题。基于这种考虑,法院不得不回避了受害人的排除侵害请求,其结果是令受害人完全承受污染危害,显失公平。(二)排除侵害与利益衡量原则在环境侵害的排除方面,利益衡量原则是其最基本的思考方法。所谓利益衡量原则,是指在环境侵害的排除上,综合考虑权利不可侵原则和原因行为的社会妥当性、合法性、有用性、价值性等。其所追求的目标在于维护产业活动、经济发展与居民生活安宁、生命健康乃至优适环境之间的平衡。利益衡量原则是否可以适用以及适用的程度,可以根据不同的权利类型分别加以考察。(三)环境侵害排除方式的完善在环境侵害的排除方式上,“中间排除侵害”、“部分排除侵害”、“代替性赔偿”即“代替性排除侵害的损害赔偿”等具灵活性的理论和制度应运而生,在环境侵害排除中

更好地兼顾产业利益和保护社会公众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两个方面的需要。中间排除侵害和部分排除侵害的方式在实践中应用较广,中间排除侵害的制度是指国家采取立法或司法判例的方式,通过限制责任人的生产或营业时间或排污时间,或采取限制污染产生的措施,甚至禁止部分侵害行为。部分排除侵害是指法律规定环境行为责任人对其产生环境侵害的行为加以一定的限制(而不是全部排除),同时加大受害者的忍受义务。这项制度在美国、德国比较发达。我国《噪声污染防治法》第30条规定,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进行扰民的夜间建筑施工之前,必须要经过审批手续,如获批准,方可施工。二、赔偿损失(一)损害赔偿范围的拓宽1.非财产上损害之赔偿环境侵权非财产上的损害主要包括人身损害、精神损害、环境权益的损害以及危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破坏。环境权益的损害是指环境因素被污染、破坏,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影响了人们拥有健康、安全、舒适、宁静、优美的环境的权利。生态破坏是指环境要素被污染、破坏,使生态环境遭受到的难以恢复或不可逆转的损害。对这两种损害的救济方式目前仅限于排除侵害和恢复原状,只有在无法恢复的情况下才考虑金钱赔偿的问题。环境侵权的精神损害应包括因严重污染造成受害者死亡而给其亲属造成的精神上的巨大痛苦,也包括环境危害给受害人造成身体伤害甚至残疾,或是公民因环境权益受到损害引起的精神痛苦等。关于精神损害赔偿,我国立法上对环境侵权精神损害赔偿未作规定,实践中对因环境污染侵权造成的精神损害,法院一般也不认定。精神损害赔偿的问题是环境侵权民事责任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在司法实践中许多环境侵权案件

行政救济的概念

1.行政救济的概念:是指为受到国家公共行政(国家公行政和社会公行政)侵害的个人、 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供的行政法上的补救制度。 2.行政复议的概念:是指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 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查该具体行政行为的申请,行政复议机关依法定程序对被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适当性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一种法律制度。 3.行政概念的特征(5):行政复议所处理的争议时行政争议;行政复议以具体行政行为为 审查对象,并附带审查部分抽象行政行为;行政复议主要采取书面审查的方式,必要时也可以通过听证的方式审理;一种依法申请而产生的行为;既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又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理性。 4.行政复议的基本原则:(5)合法原则(主体合法、依据合法、程序合法);公正原则(1 行政机关应当从合法性和合理性两个、层面来审查被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2行政复议机关应当查明所有与案件有关的实施,审查被申请人用于作出被申请的具体行为的证据是否合法取得,对事实的认定和案件的定性是否符合规则……3行政机关应当正当、合理地行使行政复议自由量裁);公开原则(行政复议过程公开、行政信息公开);及时原则(行政复议机关应当严格遵守法定的期限;行政复议机关应当敦促行政复议当事人遵守法定的期限);便民原则(为申请人提供便利条件,为当事人进行复议活动的便利条件) 5.一级复议制度:是指行政争议经过行政复议机关一次审理并作出裁决之后,申请人即使 不服,也不得向有关行政机关再次申请的复议,而只能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一种法律制度。2内容:1,行政相对人不服具体行政行为的,只能行使一次行政复议的申请权。 2,行政复议机关对一个被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只能作出一个行政复议决定3只有法律规定可以进行多级行政复议的,才能构成一级行政复议制度的例外) 6.书面复议制度:行政复议机关对行政复议的申请人和被申请人提交的答辩,以及有关被 申请人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规范性文件和证据进行非公开性的审查,并在此基础上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制度。内容:行政复议机关主要是通过书面材料

侵权责任法案例

侵权责任法案例 1、2010年8月1日,张三将自己所有的拼装小车转让给李四,2010年8月10日,王五向李四租车使用。王五和朋友A、B三人开车出去一起喝酒,此三人彼此都知道大家均无小车驾驶证。到了回家的时候,王五和朋友B均已喝醉。回家的路上,小车由无驾驶证的A驾驶。途中,小车与一辆大货车相撞,造成B重伤,大货车司机C因避让不当翻车死亡。B的各种损失为30万人民币,C死亡的各种损失为50万人民币。经交警认定,小车驾驶员A负事故的主要责任,大货车司机C负事故的次要责任。 (1)B自己是否要承担一部分损失,为什么? 是 按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任何人不得纵容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机动车安全驾驶要求驾驶机动车。而B明知A无小车驾驶证,却纵容A驾驶。 (2)王五是否有责任?为什么? 是 王五明知A无小车驾驶证,却纵容A驾驶。 (3)A是否要承担责任?为什么? A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发生交通事故后属于该机动车一方责任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部分,由机动车使用人承担赔偿责任. 2、2010年3月9日,某小学的小学生小杰和小涛在发生打斗,在场老师陈某未予制止。小杰踢中小涛腹部,致其脾脏破裂。小涛的父母对小杰的父母、学校提起诉讼,要求其承担医疗费用3万元。 (1)小杰的行为是否构成侵权?请以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加以分析。 是 违法行为:小杰和小涛在发生打斗,并踢中小涛腹部,致其脾脏破裂。 损害事实:小涛脾脏破裂 因果关系:小杰和小涛在发生打斗导致了小涛脾脏破裂 主观过错:主观上故意踢小涛腹部,对他人造成人身伤害 (2)对小涛的人身损害,学校是否应当承担责任,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为什么? 学校存在过错, 应承担与其过错相应的补充赔偿责任 原因: 按侵权责任法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小涛在学校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学校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应当承担责任。

审计决定行政救济方式研究

审计决定行政救济方式研究 摘要:修订后的审计法对审计决定行政救济进行了原则规定,但适用中一些具体问题有待明确。本文拟结合审计工作实际,对审计决定行政救济方式进行探析,研究解决对策。 关键词:审计行政救济方式 审计法第四十八条对被审计单位不服审计机关作出的审计决定规定了两种救济途径,即不服有关财务收支的审计决定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不服有关财政收支的审计决定的,可以提请审计机关的本级人民政府裁决,本级人民政府的裁决为最终决定。因此,划分政府裁决与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界限实质上就落脚为划分审计的性质是财务收支还是财政收支。 上述两种救济途径涉及三种救济方式,分别为: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政府裁决。行政复议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法定的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议申请,复议机关依法对该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适当性审查,并作出复议决定的行政行为; 行政诉讼是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

益,依照行政诉讼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人民法院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决的活动,行政诉讼实行“不告不理”的原则,限于“具体行政行为”; 政府裁决是政府机关或法定授权的组织,对行政机关内部的行政纠纷(争议)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具有依申请性和准司法性。 从法理含义解析,财政收支是以政府为主体的收支活动,是政府以税收、国有资产收益等形式集中一部分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一般适用于国家机关、军队和与本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直接发生缴款、拨款关系的社会团体、政党组织和作为一级预算单位的事业单位、企业。财务收支是部门、企业、单位中有关财产管理或经营以及现金的出纳、保管、计算等事务,一般适用于与财政部门无直接缴款、拨款关系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金融机构、企业等单位。根据审计法第二条,审计机关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进行审计,对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审计法第十六条、第十七条对财政收支审计进行了呼应性的细化,“审计机关对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和下级政府预算的执行和决算以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审计机关对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从上述规定可形成这样的认识:财政收支审计的对象主要是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以及与本级政府财政部门直接发生预算缴款、拨款关系的军队、政党组织、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和企业。除此之外的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一般为财务收支。 但实际工作中,财政收支和财务收支不是截然分开、泾渭分明的,两者有可能会出现交叉、重叠,如有的企事业单位、其他组织也有专项的财政收支:财政拨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技术改造资金;

人大法硕培养方案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2013级攻读法律硕士专业学位(非法学类)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适用学科专业 法律硕士 (学习年限:全国统考非法律专业全日制3年,非全日制3-4 年)(学科门类:法学一级学科:法学) 二、培养目标 为立法、司法、行政执法、法律服务与监督以及经济管理、社会管理等实际部门培养德才兼备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需要的高层次的复合型、应用型法律专门人才和管理人才。 三、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见附表)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期间,需要获得学位课程总学分不少于79学分。必修课不少于39学分;选修课不少于20学分;社会实践12学分;学位论文8学分。 四、社会实践 没有法学专业教育背景,也没有法律职业实务背景的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需要进行相应的实务课程性质的必修环节,共四门实践课程,12学分,时间安排在第四和第五学期。其中法律实践课需在法院或检察院或律师事务所实习三个月。 五、论文撰写 硕士生在学期间应完成的论文包括:课程论文和学位论文。学位论文选题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原则。论文可以采用案例分析、调研报告、学术报告等形式。因此,在论文选题上应避免进行单纯的宏观性或纯理论研究;应尽可能结合作者本人的实践经验,研究当前法制建设中的重要实际问题,要求论文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并尽可能做到具有开创性或创新性。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半年。附:课程设置、学分要求和开课时间 1、必修课(不少于39学分)学分要求开课时间 ZRQC013法理学 3 学分第1 学期 (Jurisprudence) ZRQC0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2 学分第1 学期 (Democracy and Legality Theory of China) ZRQC015刑法学 4 学分第 1 学期 (Criminal Law) ZRQC016中国法制史 2 学分第 1 学期

侵权责任法中的环境污染责任与环境权

论侵权责任法中的环境污染损害责任 与环境权 班级法硕一班 姓名张小玲 学号

前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在第八章专门用了四项条文对环境污染责任的界定,归责原则、举证责任与共同侵权的归责方式做出了具体的规定。这表明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令人不容忽视的棘手难题,通过环境这一载体产生的侵权行为已经普遍发生,并引起了立法者的重视。同时在制定本法时,立法者充分考虑到环境污染责任的特殊性,对传统的侵权责任做出了突破,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环境污染责任的构成要件 环境污染责任的构成要件不同于一般的民事侵权责任,不必完全具备一般民事责任的构成而是基于环境污染的特殊性有其独特的构成要件。 (一)环境侵权的特点 环境作为人类活动的介质,在侵权行为中构成中间媒介。侵权人的侵权行为不是作用于受害者,而是作用于环境,而环境作为一个传导的媒介,将权利侵害的结果施于受害者。这一特殊的过程就导致环境污染侵权中侵权行为与出现损害结果之间的时间间隔较长——这也是为什么环境污染侵权的诉讼时效为三年的原因,同时两者间的因果关系较为隐蔽。因此在诉讼时要具体判定某一侵害结果是否是由侵权人导致的环境污染引起是比较困难的。另外在对环境污染进行评估时常常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与设备,这对于普通人来说是比较难取证的。如果环境污染侵权采用“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无疑给受害者增加了过重的举证责任,不利于对民事权利的保护。另外环境污染的防治不仅需要其他民事主体的监督,更需要污染者本身提高环保意识与防患于未然的觉悟,毕竟合法合理排污以保证环境是排污者的责任,法律在制定时也要充分考虑到此立法目的。 (二)环境污染侵权须有环境污染的行为 就这一点上,环境污染侵权采用严格责任原则,即是否构成侵权不以违法性为要件。环境污染责任是危险责任,行为人的行为只要导致了环境污染这一危险状态的出现,即使其没有违法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也可以构成侵权。同时对环境侵权采用无过错责任原则也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采用。美国的环境侵权的民事责任体制是建立在判例法和制定法的严格的民事责任基础上的1。关于严格责任原则在美国的《清洁水法》、《清洁空气法》中都有体现。日本将环境污染称之为“公害”,由于日本遭遇过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日本对环境污染的防治形成了一套由行政到刑事,再到民事的完整的救济预防法律体系,对水污染、大气污染与放射性污染等严重的公害法律规定采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德国 1《论进一步完善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立法的必要性》戴茂华P160 载《河北法学》2011年1月

《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的反思与完善》文献综述

《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的反思与完善》 文献综述 姓名: 学号: 班级: 年级: 专业: 学院: 时间:年月日

摘要 近些年以来,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已经影响到了全球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在我国,环境污染事故也是频频发生,因环境污染等问题引起的环境侵权而带来的司法救济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结合我国的人口基数大,环境和资源压力大的国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严重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们日常的生产和生活。因此,规范环境污染与破坏所造成的环境侵权责任的立法完善势在必行。现主要通过分析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的现状,并对比国内和国外一些国家的相似经验,以发现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的不足之处,然后对症下药,进行完善。从立法和司法救济的角度分析研究我国的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最后提出完善建议和对策。以期能从立法到司法实践,有自身再到整个法律环境等各个方面去完善,去协调。结合我国的国情,最终形成一个与时俱进,真正全面有效维护公民利益的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制度。 关键词: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损害赔偿;反思与完善

近些年以来,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已经影响到了全球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在我国,环境污染事故也是频频发生,因环境污染等问题引起的环境侵权现象而带来的司法救济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结合我国目前的国情,因为人口密度大的原因环境的压力也很大,而且环境压力还在与日俱增,同时也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生态破坏等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们日常的生产和生活。 2009年1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中被通过,(以下简称《侵权责任法》)。《侵权责任法》中对于环境侵权的一些问题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但是还是有很多问题未能得到解决,这也说明想要仅仅通过一部《侵权责任法》来解决环境侵权问题是远远不够的。环境侵权的问题不是一部《侵权责任法》就可以解决的,还是会频频发生环境污染的事故,环境侵权问题也是愈演愈烈,现行的法律法规无法对受害者的合法权益进行有效的保护,在面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上,无法进行有效的规范和规制,在民众合法权益上也无法有效的进行保护和救济,由此可知对于环境侵权问题,我们仍需进行科学的辩证和论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度的分析。 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研读分析,我国的环境侵权呢民事责任制度的立法现状主要如下: 我国的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法律制度并没有一个统一规范的法律规定,它的一些规定目前还是散见于众多法律之中,像《民法通则》、《环境保护法》或者其他的一些单行法里面都可以或多或少的找到一些关于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规定,甚至在民事程序中也能找到相关规定。 《民法通则》中的第124条1、第107条2、第134条3对各种侵权民事责任作了一些基础性的、规范指导性的规定。另外,《民法通则》中对共同侵权民事责任和相邻关系等问题也有相关规定。 在环境法保护中,对环境污染侵权责任的相关问题也有不少法律规范,如1989年的《环境保护法》第41条4、第42条5就对环境污染侵权责任做出了相关 1《民法通则》第124条:“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21986年的《民法通则》第107条:“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者造成他人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3《民法通则》第134条:“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⑴停止侵害;⑵排除妨碍;⑶消除危险;⑷返还财产;⑸恢复原状;⑹修理、重作、更换;⑺赔偿损失;⑻支付违约金;⑼消除影响、恢复名誉;⑽赔礼道歉。以上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 41989年的《环境保护法》第41条:“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处理;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完全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并经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造成环境污染损害的,免于承担责任。” 5《环境保护法》第42条规定:“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时效的期间为3年,从当事人知道或应该知

论环境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及构成要件

遇到污染防治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 问>>https://www.doczj.com/doc/2610363792.html, 论环境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及构成要件 论环境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及构成要件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它在为人类创造巨大价值的同时带来严重的恶果即环境污染。环境污染在民法上构成环境侵权。环境侵权是一种特殊的侵权行为,在归责原则、构成要件以及责任追究等方面与一般的侵权行为不同,具有特殊性。在当前的侵权责任法的制定过程中,对于如何构建环境侵权责任制度,理论上存在着极大争议,需要从理论上进行认真研究。 一环境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侵权法的归责原则,是行为人的行为或物件致他人损害的情况下,根据何种标准确定行为人的侵权民事责任。侵权法的归则原则在整个侵权法中居于核心地位,一定的归责原则决定着侵权行为的分类,也决定着一定的责任构成、举证责任的承担、免责条件、损害赔偿的原则和方法、减轻责任的根据等等。27侵权法的归责原则,主要有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两种。过错责任原则,也称过失责任原则,是指以行为人的过错作为承担民事责任的根据和最终要件的原则,受害人承担证明行为人主观上存在故意或者过失的举证责任;无过错责任原则,也称无过失责任原则,在英美法中则被称为严格责任,是指不问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存在过错,受害人只要

证明行为人实施的行为和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行为人就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适用无过错责任的侵权行为,并不是行为人主观上不存在过错,而是其主观上的过错对于侵权行为的认定不产生影响。对于环境侵权行为到底应当适用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还是无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的并不是十分明确,因此理论上对此产生了争议。有的学者认为环境侵权的归责原则为过错推定责任,36而过错推定责任的实质为过错责任;有的学者认为环境侵权的归责原则为无过错责任。《民法通则》第106条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这是关于侵权归责原则的一般规定,即一般的侵权行为应当适用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同时,《民法通则》第106条第3款还规定,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这是关于侵权无过错责任归责原则的规定,即无过错责任归责原则的适用范围,由法律具体规定。对于环境侵权的归责原则问题,《民法通则》第124条规定为: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环境保护法》第41条规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和个人赔偿损失。根据有关学者考证,我国最早对环境侵权归责原则明确采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的法律是1982年的《海洋环境保护法》,该法第42条规定,因海洋环境污染受到损害的单位和个人,有权要求造成污染损害的一方赔偿损失。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对环境诉讼的举证责任采举证责任倒置的方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