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翻译界在多元系统论研究上的误区_邵璐

国内翻译界在多元系统论研究上的误区_邵璐

2004年9月Sep.2004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Journal of T 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 versity

第11卷第5期

Vol.11No.5

收稿日期:2003-12-29

作者简介:邵璐(1979-),女,硕士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国内翻译界在多元系统论研究上的误区

邵 璐

(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部,重庆400031)

摘 要:多元系统论的兴起是西方学术界内部的反思和调整,以求在更高的学术制高点上建立话语霸权。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已经在我国学界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它本身的悖谬性、操作实践中的误读和滥用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警惕和注意。关键词:多元系统论;悖谬;误读;滥用

Abstract:The rise and prevalence of polysystem the ory is the inner introspection and adjustment in western academia so as to set up the hegemony of saying.As polysystem theory has dra wn growing attention in aca -demic circles,we should alert and advert to a whole series of issues aroused by the misunderstanding and abuse of it as well as its self-c ontradiction.

Key w ords:polysystem theory;self-contradiction;misunderstanding;abuse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65x(2004)05-0040-06

1 引言

多元系统论(polysystem theory)由以色列学者伊塔马#埃文)佐哈尔(Itamar Even-Zohar)于20世纪70年代初率先提出。佐哈尔吸取俄国形式主义、捷克结构主义、一般系统理论与文化符号学的积极因素,将翻译文学视为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子系统,客观描述翻译文学在主体文化中的接受与影响,以期有效揭示制约文学翻译的规范与规律。时下,多元系统理论在国内的译介和研究方兴未艾,但该理论本身并非尽善尽美,在实际运用中又多有误读、滥用和误用等现象。本着学术争鸣之精神,笔者对该理论之上述有关情况分别谈谈管见,浅陋之处请方家指正。2 概述

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认为,各种社会符号现象,即各种由符号支配的人类交际形式(如语言、文学、经济、政治、意识形态)应被视

为系统而非由各不相干的元素形成的混合体,

才能得到充分的理解和研究。这些社会符号系统并非单一的系统,而是由不同成分组成的开放结构,因此是多元系统,也就是由若干个不同的系统组成的系统。这些系统互相交叉,部分重叠,各有不同的行为,却又互相依存,并作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而运作。这些系统的地位并不平等,有的处于中心,有的处于边缘。但多元系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地位不同的系统都是一个较大的多元系统,即整体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必然与整体文化以及整体内的其他多元系统相互关联,同时又可能与其他文化中的对应系统共同组成一个大多元系统(mega-或macro -polysystem)。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多元系统里面的转变都不能孤立地看待,而必须与整体文化甚至世界文化这个人类社会中最大的多元系统中的转变因素联系起来研究(Even-Zohar,1990:1)。例如,文学多元系统可按不同的研究

40

需要采用不同的划分法,分为成人文学、儿童文学,或原创文学、翻译文学等(ibid.,1990:13),前者处于中心,后者通常处于边缘。其中的翻译文学在三种情况下会占据文学多元系统的中心位置:(1)当文学处于幼稚期或建立过程中时;(2)当文学处于边缘或弱小状态,或兼而有之时;(3)当文学正经历某种危机或转折点,或出现文学真空时(廖七一,2000:66)。

埃文)佐哈尔认为,任何系统产品的制造和使用方式都由形式库(repertoire)控制,形式库由规则和材料两部分组成,如语言的形式库就是语法加词汇(Even-Zohar,1990:39)。保守的系统严格按照形式库定下的模式制造产品,可预测性很高,称为二级(sec ondary)产品;革新的系统则会注入一些新元素,从而扩大和改造形式库,使产品的可预测性一个比一个低,结果就是一级(primary)产品。一级模式在形式库中占据支配地位,从而走进系统的中心时,系统就会发生变化,但这些模式走进中心之后不久就会固定下来,变成二级模式,形成新的保守主义(ibid.:21)。一个系统的行为有时又与它在多元系统中的位置有关。再以翻译文学为例,它处于中心时,往往参与创造一级模式,不惜打破本国的传统规范;处于边缘时,则常常套用本国文学中现成的二级模式(埃文)佐哈尔,2000: 122)。前者着重译文的充分性,后者则着重可接受性。

3悖谬

勿庸赘言,多元系统把翻译研究引上了文化研究的道路,它把翻译活动与文化语境、社会条件、政治等许多因素结合了起来,为翻译研究开拓了一个相当广阔的研究领域。但任何理论都有其不足之处,多元系统理论亦不例外。其一,佐哈尔对文学系统状态的描述/有些粗糙0 (some what crude)(Bassnett&Lefevere,1998: 127),对弱小、边缘的评价性陈述/并不明晰0 (Hermans,1999:109),对系统演进的描述不仅非常抽象,而且给人决定论的印象,似乎系统的演进是自主和周期性的。他将系统内部的变异完全局限于二元对立的因素,忽略了/所有那些模棱两可、混杂、不稳定、流动易变和交叉,,的因素0(ibid.:119)。其二,言之有理却持之无据,论据与论点偶尔相左,甚至会发生冲突,如他试图假定普遍特质的存在,但几乎没有证据来支撑其论点。其三,不加批判地采用了形式主义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其复杂的文化系统模型。其四,方法论有画地为牢之嫌。特拉维夫学派1热衷于建立规则,推出理论假说,进行实际验证,然后再试图在学术界求得共识,可是这种研究方法及其范式品格却只在佐哈尔本人所划定的范围以内才能生效。其五,其研究方法和话语体系限制了研究领域。譬如就其话语体系而言,佐哈尔声称要/客观地0观察系统间的相互作用,摒弃一切偏见,/理性地0描写并整饬文学现象,主张要采用一种/非精英的0、/不带任何价值标准0的模式来/摒除各种各样的偏见0(Even-Zohar,1978:28)。但是他却将自己的理论凌驾于所有译学理论之上,同时采用一种独立的眼光来看待翻译现象,显然,想这样达到完全的/客观0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尤其考虑到将翻译作为研究对象时其所具有的特殊性质就更是如此。因此,像/客观0、/理性0、/非精英0或/不带有任何价值标准0这一类话语无疑是阻碍佐哈尔的译学研究得以继续推进的原因之一。其六,多元系统论/只考虑了制约翻译策略选择的客观文化因素,而忽视了作为翻译主体的人的主观能动性0,因而不能很好地解释/在同一客观的文化环境中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策略取向0的现象(王东风,2000:7)。

4误读

目前多元系统理论在中国如日中天,但也由此产生了不少误读o现象。诚然,如果用列费维尔(Andr Lefevere)的术语来形容,中国的西方译论译介过程从选材到评价都是一个/重写0的过程。翻译理论研究者也必定受意识形态、赞助人和文学观(poetics)的支配,因此,不同的研究者对多元系统这个理论就有不同的诠释。然而,我们却不能将自己对它的误读与它自身的悖谬混为一谈。一旦误读,就可能出现/简单化0的倾向,专注于背后的所谓/决定因素0,很多表面的东西往往就会被忽略,特别是在中国的学术环境下,很容易助长/庸俗决定论0的泛滥。

首先,所指定位含混不清。廖七一指出,

41

国内翻译界在多元系统论研究上的误区

/多元系统理论存在着所指的定位问题0(廖七一2000:68)。傅勇林、史文利认为,多元系统论/与形式主义无出其右,都为其所困0,并举例说/佐哈尔本人就很少将文本与文本生产时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研究,只不过提出了一些虚拟的结构模式和抽象的通则,文学外部的一些重要因素仍然远离他的研究与分析0(傅勇林、史文利,2002:114)。事实上,佐哈尔提出的有关文学系统最具价值的假设基本上都来源于对希伯莱文学系统翻译状况的研究。特拉维夫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图里(Gideon Toury)在研究工作的第一阶段(1972-1977)与佐哈尔合作,对1930-1945年间影响外国小说译入希伯莱语的文化因素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社会学研究,在第二阶段(1975-1980)根据自己从调查中所采集到的资料数据致力于建立一种全新的理论。他们都强调用实证的方法对大量的译文进行研究,这是不容抹杀或歪曲的事实。另外,发表于1997年Polysystem Theory的第三个版本即是针对文化研究,这时的多元系统论实际上已从文学理论演变成了一个普通文化理论,并将文化、语言、社会等因素纳入了其研究范畴,所以,认为佐哈尔忽略文学外部因素这一论点值得商榷。

其次,静止、孤立地看待该理论。有论者认为佐哈尔/过分强调-文学性.,使之与佐哈尔本人奠基于文化系统的分层模式格格不入,也与他所宣称的-文学文本具有文化依赖性.这个观点相矛盾0(ibid.)。然而,如果说分别发表于1979年和1990年Polys ystem Theory的版本主要是针对文学和翻译研究,1997年的版本则是针对文化研究,并非与佐哈尔宣称的/文学文本具有文化依赖性0相左。另外,有学者认为,特拉维夫学派的/文风不够鲜明强烈,稳重有余而激情不足,因而对译坛的冲击力还不够有力0(潘文国,2002:272),但事实并非如此。该学派观察、研究翻译行为的全新视角、其理论的独特性、合理性和令人瞩目的成就已对西方翻译界产生了巨大影响,该学派已成为西方译本研究派的主流之一。可以相信,在未来与其他重要翻译理论的对话和交流中,该学派将进入更辉煌的发展时期。

再次,对理论体系性特征的认识存在误区。有人认为多元系统/没有考虑到翻译对目的语文化的影响。这一工作还有待文化学派来完成0(ibid.:273)。他们没有认识到多元系统本身就是文化学派其中一个范畴?。多元系统本身是个开放的系统,正是从佐哈尔的理论假设出发,文化学派里的其他学者对系统概念进行了重要补充。图里和切斯特曼(Andrew Chester-man)的翻译规范、赫曼斯(Theo Hermans)的操控理论和列费维尔的重写(re-write)概念进一步推动了多元系统的发展和完善。无独有偶,有人将多元系统论的原则之一,即/绝不以价值判断为准则来预先选择研究对象0视为幼稚的/客观主义0理论,这一原则认为任何时代所流行的价值判断本身也是这种机制的组成部分。持异议者把/不按照品位来选择研究对象0等同于/人类科学的任何部分会否认各种价值观或者整体的评价系统是需要考虑的影响因素0(埃文)佐哈尔,2002:21),没有意识到各种价值观或者整体的评价系统的影响作用。不研究这类评价规范就无法理解任何人类系统的行为。

最后,对图里翻译规范论的划分及各部分之不同地位的理解出现偏差。有学者把翻译规范论分为预备规范(preliminary norms)和操作规范(operational norms)两种,漏掉了起始规范(in-i tial norms),如赵宁(2001:217)和王宏志(1999: 26-27)。而图里曾明确指出,/We can safely assume at least that the relations which do exist have to do with the initial norm.They might even be found to intersect it.0(Toury,2001:58)另有论者认为/最重要的是initial norm0(王宏志,1999: 27),起始规范/在层次分明的-操作性规范.体系中处于首位0(傅勇林,2001:70)。其实,起始规范属于三规范之一,并非从属于操作规范,而三者中最重要的是预备规范,它在逻辑和顺序排列上优先于操作规范(Toury,2001:59)。

合而观之,以上讨论之误读现象与中国译学尚缺乏理论自觉之现状不无关系。由于学术资源的短缺,译学研究至今尚在/事实概括0层面徘徊,学术范式亟待延拓,理论分析亦声高理屈(多引西方资源却因水土不服几难奏效,同时亦不顾本土经验,造成译学研究的自我悬置),

42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更鲜见其中透溢出些许/思想的光辉0。对西方翻译理论的介绍特别要注意该理论的来龙去脉,从/其然0(what)到/其所以然0(why),以避免发生误读的情况,否则再好的良药也会变成毒药。中国译学/体格羸弱0,外须跳出/术0的桎梏,在范式层面与西方磨合,内须返求本土经验,/出入经史,流连百家0,前者/达观0,后者/圆览0,或能/强身健体0,有助于译学知识、学术及思想的整合与相应研究范式的建立。

5滥用

在国内学术界,一些学者致力于将西方的翻译理论或文化理论译介进来,这本无可厚非,且有利于国内译学自身的发展,但在这一过程中,有些现象很值得译界学人思考。譬如,有些学者在尚缺乏对理论本质认识的情况下就盲目地将其运用于翻译研究,忙于理论的移植与嫁接,甚至满足于术语和概念的引进,以为这样便可掌握此门学问的话语权。实际上,西方理论的研究就是要改变我们传统的翻译观念,而不是一种赶时髦的浅显活动。在多元系统论的批评实践中,一些理论家对该理论的批驳就很值得商榷。5多元翻译理论探索6?便是其中一例。就内容而言,该文无论是对翻译理论的表现形态)))种类、层次、流派、体系性特征,还是对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和多元系统翻译理论体系的内涵均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在逻辑方面则不乏诸如偷换命题、概念混淆、类推不当和由此引发的论证牵强附凿。

即使要对埃文)佐哈尔系统理论予以修正和提升,也不仅仅是指出其不足,还要有洞幽悉微之洞穿之力,窥人之未视,像王东风(2000)那样,通过对中国近代文学翻译活动和中国文化地位的考察与分析,用事实说明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不仅仅由出发语文化在世界文化大系统里的所处地位决定,同时也深受译者对译语文化主观判断认定的影响,他不仅剖析了多元系统理论的不足,还用自己的上述新发现丰富、发展了多元系统理论。反观5多元翻译理论探索6一文,作者其实并没有像文章开篇所明义的那样探索、完善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而是要建构包括各种译学理论、流派在内的翻译理论体系(作者一会儿用/多元翻译理论0,一会儿又用/多元翻译理论体系0,似所指不同,实则一方面反映出对理论的体系性特征认识上的误区,另外就是在上述误解基础上,偷换概念,混淆了下层理论范畴的埃文)佐哈尔多元系统理论和上层理论范畴的多元翻译理论体系,而这样的一个理论体系又被他简化为译学学科框架)。二则对埃文)佐哈尔多元系统理论的批评鲜有新意,只不过是重述如王东风等人已有的批评,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概念不清,文章对多元系统理论的指责稍嫌牵强,表现在将两类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问题混为一谈,不恰当地将埃文)佐哈尔主要从文化角度论述(文学)翻译过程中的一种下位理论里所涉及的多个要素)))/多元0概念与作者试图建构的涵盖、统摄各种译论、流派的上位理论体系里的/多元0相提并论,并以此做出认为前者/非常狭窄或非常微观0的批评。埃文)佐哈尔多元系统理论应用于研究翻译现象及其表现出较强的理论解释力主要是从文化的角度,且针对文学翻译而言,有其特定的理论目标和运用范围。如根据多元系统理论,在某一文化内只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翻译策略取向,要么异化,要么归化,中国译坛上两种取向并存的现象显然是个例外。在这种例外面前,该理论的解释就显得苍白无力。但正如王东风(ibid.)所言,这是注定的,/因为埃文)佐哈尔的理论视野主要局限在他所关心的文化体系,中国文化显然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中。0因而,如果要对埃文)佐哈尔多元系统理论修正、完善,使其具有更大的理论解释力,就需加进/翻译主体的主观能动性0这一/元0。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不妨说埃文)佐哈尔的/多元0是/狭隘0的,而扩充后的多元说则较为完整、全面。但是这种完整是暂时的,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今后必然有新的/元0素被发现,从而建立起新的/多元0系统,且这一过程还要继续下去,也就是永远呈开放性。不过这与作者站在统摄各种译论、流派以及翻译过程所涉及的全部要素的/多元翻译理论体系0的/多元0角度来批评埃文)佐哈尔多元系统论中/多元0的/狭窄0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因为把属于两个完全不同层次的理论体系进行对比是反科学的,站不住脚,因而也就不存在所谓埃文)佐哈尔

43

国内翻译界在多元系统论研究上的误区

多元系统论之/多元0的/狭隘0与作者建构的多元翻译理论体系中/多元0的/宽广0。不难看出,5多元翻译理论探索6一文对包括翻译理论的类别、层次、流派、体系性特征以及译学框架结构等基本概念的认识不甚明晰,把对多元翻译理论体系的内涵与该体系所表现出的结构性特征混为一谈,从而显得空洞、凌乱,它对多元系统理论局限性的探索是不成功的。

无独有偶,5四川外语学院学报62002年第4期登载了5从中国近代翻译文学看多元系统理论的局限性6一文,该文正是多元系统理论滥用现象之又一佐证。该文除引言、结语之外,主干部分包括三大部分。在引言部分,作者开宗明义地指出文章首先要以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作为参照,对我国近代翻译文学的有关方面进行思考,同时也检验一下该理论的解释力。据此,读者完全有理由认定作者将要从对中国近代翻译文学的回顾证明其局限性。文章主干的第一部分系对多元系统理论在译学领域中所占地位的判定和对其内容的简单介绍。作者先是肯定了其在西方翻译界的重要地位,接着用三段分别引用佐哈尔(1990)、图里(2001)和王东风(2000)对多元系统论的阐述,未加入个人观点。第二部分是全文的重中之重,占了整个文章约一半的篇幅。在本节的首段,作者先是简要论述影响译者主体性的两个方面,然后从历史背景、时代划分、翻译家等方面详细介绍了中国近代翻译文学史。到了第三部分,文章终于涉及到了主题,即多元系统论的局限性,可这却只用了不长的两段,显然着墨过淡,文章比例严重失衡,极不协调。尤值得指出的是,作者在该部分指出的多元系统论的局限性实际上是对王东风观点的重述,缺乏新意。接着文章匆匆结尾,致使文章有虎头蛇尾之感。

另外,常有学者把多元系统论赖以存在的基础结构主义等同于静态、共时主义、同质结构和非历史主义,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动态系统概念,致使被错误诠释的共时主义途径占了上风。从事多元系统理论的研究者常过于重视或集中采纳合乎埃文)佐哈尔对整个多元系统结构假设的资料来自圆其说,其观点难免就带有片面性。因此,若以多元系统论来研究翻译的意识形态,研究者必须严加提防这种把主观诠释当作客观定理的倾向。

6结语

由上文的简单述介可见,我们在将理论原则落到实处时,应彻底理解、吸纳、消化其所属的类别、层次、流派、体系性特征、框架结构等基本概念,把该理论体系的内涵与该体系所表现出的结构性特征划分清楚,从而避免对该理论的滥用、误用。当然,这同样也牵涉到学术规范问题,有论者不愿淘神费力、花钱耗时地去查找第一手资料,于是直接将其所参考资料中的引用出处挪用到自己文章里。不可否认,查找资料会受时间、地点、经费、来源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这也是情有可原的。在此,笔者认为各高校、研究所等科研部门可多拨出经费来资助信息资料的采集工作,如在校园网内开设中国期刊网C NKI数字图书馆(http://www.c https://www.doczj.com/doc/2b6560860.html,)或中国数字化期刊群(http://www.periodicals. net.c n)全文收索装置,这样既可方便师生随时掌握学术前沿信息,又可省时、省力、省钱。

注释:

1埃文)佐哈尔和图里是特拉维夫学派的代表人物。

o误读一般有两层含义,一是/有意识0的误读,即对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在一定时期内不能穷尽其文本内涵和审美价值的解读现象,从诸如现象学、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等西方哲学流派或文学批评理论对阅读行为的阐发中就可略见一斑;二是/无意识0的误读,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误读,指在具体解读文本过程中,在某些具体问题或具体概念的解释上出现的由于知识结构或个人素养等因素的制约而导致的错误阅读。本文取第二层含义。参阅屠国元,朱献珑.5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6,5中国翻译6, 2003,(6):9-10。

?根据陈德鸿和张南峰的划分法,文化学派应包括斯内尔)霍恩比(Mary Snell-Hornby)与翻译研究学派的霍姆斯、埃文)佐哈尔、图里、郎贝尔、列费维尔、巴斯奈特六人。

?参阅司显柱,杨莉.5/多元翻译理论探索0批评6,江西社会科学,2002,(10):89-92。

44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国内翻译界在多元系统论研究上的误区

参考文献:

[1]Bassnett,Susan&Andr Lefevere.Const ruc ting Culture: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C].Multilingual Matters Ltd.,1998.

[2]Even-Zohar,Ita mar.Paper in historical poetics[A].In Benjiami n Hrushovski&Itamar Even-Zohar(eds)Pape rs on Poetics and Semiotic s

[C].Tel Aviv:University Publishi ng Projects,1978.

[3]Even-Zohar,Itamar.Pol ys ys te m Studies[J].Poe tic s To day,1990,(11):1-21.

[4]Even-Zohar,Itamar.Pol ysystem Theory[M].http://www.tau.ac.il/itamarez/papers/ps-th-r.ht m,1997.

[5]Hermans,Theo.Translation in Systems:De sc ri ptive and Systemic Approach Explaine d[M].Manchester:St.Jerome Publishing,1999.

[6]Toury,Gideon.Descri 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7]伊塔马#埃文)佐哈尔.多元系统论[J].(张南峰译.)中国翻译,2002,(4):19-25.

[8]伊塔马#埃文)佐哈尔.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位置[A].庄柔玉译.陈德鸿,张南峰.西方翻译理论精选[C].香港:香港

城市大学出版社,2000.

[9]傅勇林,翻译规范与文化限制:图瑞对传统语言学与文学藩篱的超越[J].外语研究,2001,(1):68-70.

[10]傅勇林,史文利.分层系统理论与译学研究:佐哈尔的贡献[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6):111-114.

[11]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C].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12]潘文国.当代西方的翻译学研究)))兼谈/翻译学0的学科性问题[A].译学新探[C].青岛:青岛出版社,2002.

[13]王东风.翻译文学的文化地位与译者的文化态度[J].中国翻译,2000,(4):2-8.

[14]王宏志.重释/信、达、雅0:二十世纪中国翻译研究[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9.

[15]谢世坚.从中国近代翻译文学看多元系统理论的局限性[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4):103-105.

[16]赵宁.Gideon Toury翻译规范论介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5):216-219.

欢迎订阅欢迎投稿

5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6

5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6(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邮发代号为6-160。

5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6是我国常用外语研究的重要学术期刊,辟有翻译研究、外国语言研究、外语教学研究、外国文学研究等栏目。欢迎广大教师及研究

人员投稿、订阅!

5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6(双月刊),逢单月20日出版,由全国各地邮局征订发行,邮发代号6-160,欢迎读者在当地邮局订阅,本刊2005年定价7元,全年42元。如误订或补订,可直接与编辑部联系。

联系地址:5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6编辑部

天津市河西区马场道117号

邮编:300204

电话:022-********

E-mail:journal@https://www.doczj.com/doc/2b6560860.html,

p5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6、5中国期刊网6全文收录期刊

p5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6来源期刊

p/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0全文收录期刊

4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