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上海师范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终极预测五套题

2020年上海师范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终极预测五套题

特别说明

本书严格按照该复试笔试科目最新考试题型、试题数量和考试难度出题,结合历年复试经验整理编写了复试五套终极预测模拟题并给出了答案解析。该套模拟题涵盖了这一考研复试笔试科目常考试题及笔试重点试题,针对性强,是考研报考本校复试笔试复习的首选资料。

版权声明

青岛掌心博阅电子书依法对本书享有专有著作权,同时我们尊重知识产权,对本电子书部分内容参考和引用的市面上已出版或发行图书及来自互联网等资料的文字、图片、表格数据等资料,均要求注明作者和来源。但由于各种原因,如资料引用时未能联系上作者或者无法确认内容来源等,因而有部分未注明作者或来源,在此对原作者或权利人表示感谢。若使用过程中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处理。

因编撰此电子书属于首次,加之作者水平和时间所限,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广大考生读者批评指正。

目录

2020年上海师范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终极预测五套题(一) (4)

2020年上海师范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终极预测五套题(二) (12)

2020年上海师范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终极预测五套题(三) (18)

2020年上海师范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终极预测五套题(四) (25)

2020年上海师范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终极预测五套题(五) (32)

2020年上海师范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终极预测五套题(一)

说明:本书由编写组多位高分在读研究生按照考试大纲、真题、指定参考书等公开信息潜心整理编写,仅供考研复习参考,与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一、名词解释

1.众甫

【答案】老子指万物的开端。甫通父,众甫亦作众父。《老子·二十一章》“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王弼注“众甫,万物之始也。”言万物始于道,道为万物之所宗。

2.四端

【答案】亦称四善端,孟子用语,指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观念的萌芽、端绪。《孟子·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认为四端人皆有之,与生俱来,“苟能充之,定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朱熹认为“盖四端之未发也,虽寂然不动,而其中自有条理,自有间架,不是儱侗都无一物,所以外边才感,中间便应。”(《答陈器之》)陆九渊认为“近来论学者,言扩而充之须于四端上逐一充,焉有此理……苟此心之存,则此理自明。”

3.开物成务

【答案】《易传》作者谓圣人用《易经》揭示事物的真像、确定事务的方法。《易·系辞上》“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唐孔颖达疏“言易能开通万物之志,成就天下之务。”程颐《易传序》“易……其为书也,广大悉备,将以顺性命之理,通幽明之故,尽事物之情,而示开物成务之道也。”

4.忠恕

【答案】儒家伦理思想。《论语·里仁》“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注尽己之谓忠,推己及人之谓恕。而已矣者,竭尽而无余之辞也。”“忠”要求积极为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要求推己及人,《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中庸》“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矣勿施诸人。”忠恕即孔子所说的能近取譬之道,为实行仁的方法。

5.天

【答案】殷周人指最高的人格神,宇宙的主宰。春秋之际社会动荡,天命观发生动摇。孔子既承认主宰之天,以文之灭兴决定于天,又指自然之天。墨子非命,却提出“天志”以赏善罚恶。老庄以道生天地,否定了天的至上性,认为天即道之自然。荀子以天为自然,认为“天行有常”,主张“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反对“错人而思天”。西汉董仲舒讲天人感应,又以天为最高的神灵,万物的主宰。东汉王充则认为天是自然的物质实体。唐刘禹锡提出天人不相预,反对天命论。北宋张载认为天即太虚之气。程颢提出“天者,理也,”否定了天的人格意义,代之以绝对精神。王守仁则以心规定天,“心即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反映了对天的认识的分歧和思维的进步。

6.天贼

【答案】墨子的政治伦理观念,指违反天意破坏兼爱者。《墨子·天志中》“观其事,上不利乎天,中不利乎鬼,下不利乎人,三不利无所利,是谓天贼。”认为大国攻小国,大家乱小家,强凌弱,众暴寡,

智谋愚,贵傲贱,违背天意,必受天罚。

7.玄德

【答案】指道的自然无为的性质,《老子·十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亦指得道圣人的德性,《老子·六十五章》“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庄子·天地》“与天地为合,其合缗缗,若愚若昏,是谓玄德。”在《尚书·舜典》中指潜在的不著于外的道德,“玄德升闻,乃命以位。”

8.灵台

【答案】庄子用语,即心。《庄子·达生》“工倕旋而盖规矩,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故其灵台一而不桎。”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是与物化之,不以心稽留也。”唐成玄英疏“任物因循,忘怀虚淡,故其灵台凝一而不桎梏也。”

二、简答题

9.韩非子对老子之“道”的疏解?

【答案】韩非在《解老》、《喻老》篇中对老子的“道”进行改造,他抛弃了老子论“道”的神秘色彩,从而着重从实际生活经验来理解“道”。在韩非的哲学思想中,“道”只是指的自然界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自然界或治理社会的总的规律.

韩非把“道”看作是自然界的一般本质,而每一具有事物的特殊性质,他称之为“德”。他论述“道”与“德”的关系,认为“德”是体现“道”的。“道”是构成万物的实体,“德”是一个事物所得于“道”的一部分,事物有了这一部分,就有了它的性质。所以,就说是“核道”。每一个事物都有它的德,所以说是“普至”。所有事物都从“道”得到或多或少的“德”

韩非第一次把自然界的规律分为“道”和“理”。“理”是构成每一具体事物的具体规律,而“道”是使万物所以成为那个样子的一般规律。事物由于“理”而得以区别开来。在阐明“道”和“理”的关系时,韩非指出,“道”不是在万“理”之外的另一种规律。“道”就在万“理”之中。“道”既不制裁任何东西,也不创造什么东西,而是柔弱顺从,随时变化,存在于所有具体事物的具体规律之中。“理”是“有存亡、有死生、有盛衰”的,而“道”有事“柔顺随时,与理相应的”。因此,他反对老子所谓的那种永恒不灭,不可言说的“常道”。他认为“道”是“无常操”的,是可以“持其见功以处见其形”的,也是可以论说的。这样,韩非也就和老子那种神秘主义的精神本体的“道”区别开了。

10.谈谈名教与自然的理论

【答案】郭象通过圣人的形象提出了自然和名教相结合的理想政治。(1)在政治生活中崇尚自然应体现在精神境界上“常游外以冥内”(2)在实际事务中坚守名教,克服贵无论鄙视日常事务的弊病。(3)这种以名教和自然相结合的理论,调和了贵无和崇有的矛盾,既维护名教之利又有纵情任性之乐,充分适应门阀世族特权统治的需要。

11.仁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答案】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仁”的含义:

(1)“克己复礼为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