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云南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冲刺狂背五套题

2020年云南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冲刺狂背五套题

特别说明

本书严格按照该考研科目最新复试笔试题型、试题数量和复试笔试难度出题,结合历年复试经验整理编写了五套复试冲刺模拟试题并给出了答案解析。涵盖了这一考研科目复试笔试常考试题及重点试题,针对性强,是考研复试报考本校该科目笔试复习冲刺阶段的首选资料。

版权声明

青岛掌心博阅电子书依法对本书享有专有著作权,同时我们尊重知识产权,对本电子书部分内容参考和引用的市面上已出版或发行图书及来自互联网等资料的文字、图片、表格数据等资料,均要求注明作者和来源。但由于各种原因,如资料引用时未能联系上作者或者无法确认内容来源等,因而有部分未注明作者或来源,在此对原作者或权利人表示感谢。若使用过程中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处理。

因编撰此电子书属于首次,加之作者水平和时间所限,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广大考生读者批评指正。

目录

2020年云南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冲刺狂背五套题(一) (4)

2020年云南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冲刺狂背五套题(二) (12)

2020年云南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冲刺狂背五套题(三) (18)

2020年云南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冲刺狂背五套题(四) (24)

2020年云南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冲刺狂背五套题(五) (29)

2020年云南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冲刺狂背五套题(一)

说明:本书由编写组多位高分在读研究生按照考试大纲、真题、指定参考书等公开信息潜心整理编写,仅供考研复习参考,与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一、名词解释

1.理

【答案】又称天理。主要涵义有:事物运动变化的固有秩序和规律、人类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事物的本质和本性、宇宙万物的本体等。

2.一阴一阳之谓道

【答案】中国古代易学用以说明矛盾运动法则的命题。语出《易传系辞上》。主为天地万物及人类生活都有阴阳两个方面、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相反相成,相互推移,不可偏废,构成事物的本性及其运动的法则。

3.彖

【答案】(1)指《彖传》。孔颖达《易·乾彖》疏“夫子所作彖辞,统论一卦之义。或说其卦之德,或说其卦之义,或说其卦之名。”(2)指《易经》的卦辞。《易·系辞上》“彖者,言乎象者也。”彖,断也。卦辞依卦象以断吉凶。孔颖达疏“彖谓卦下之辞言,说乎一卦之象也。”

4.五行相杂

【答案】说西周末期太史史伯说“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这句话表达了单一的东西不可能组成大千世界的思想。史伯还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所谓和,他说“以他平他谓之和”,即是不同的“实”之和合、统一,所谓“同”,即指相同的实之简单相加或同一。他反对“去和以取同”,因为“若以同禆同,尽乃弃矣。”另外,史伯还提出了一系列命题,接触道对立统一的思想,他从“和无味以调口”、“和六律以聪耳”等经验出发,提出“声无一听”,“物无一文”“味无一果”等命题。

5.非命

【答案】(1)墨子用语。《墨子·非命下》“命者暴王之所作,穷人所术(述),非仁者之言也。”墨子反对把人们的“贫富寿夭”等生活遭遇看成是天命注定的,主张“强力而为”。但还不能摆脱鬼神观念,主张明鬼,与非命论形成了矛盾。(2)《墨子》篇名,分上中下三篇。

6.气化

【答案】指气变化生万物。《大戴礼记·曾子天园》“阳之专气为雹,阴之专气为霰,霰雹者,一气之化也。”张载则以气化来说明道,《正蒙·太和》“由气化,有道之名。”二程却认为,气化并不贯穿宇宙变化的全过程,“万物之始皆气化,既形然后以形相禅,有形化;形化长,则气化渐消”(《遗书》卷五)。明清之际王夫之认为“气化者,一阴一阳,动静之机,品汇之节具焉。”(《正蒙注·太和篇》)清戴震认为“阴阳五行运行不已,天地之气化也。”(《孟子字义疏证·性》)

7.天乐

【答案】指与自然和合而得之快乐。《庄子·天道》“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认为要与自然和合而享天乐,首先要“明白于天地之德”,通晓万物之本,故又说“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

8.五行生胜

【答案】说战国后期,通过讲春秋末期的五行相胜说与战国初期的五行相生说结合,形成了具有较为完整形态的五行生胜说。邹衍是五行生胜说的代表人物。其著作《主运》、《五德终始说》,就是分别论说五行相生和五行相胜的。五行生胜说是先秦五行思想发展的最高阶段。其中生意味着互相依赖的关系,胜意味着互相对立的关系,生胜论中已经含有独立统一思想。

二、简答题

9.比较王充和董仲舒的人性论

【答案】(1)董的人性论继承了先秦儒家孟子的观点坚持性善论,他认为人性虽包含了善的本质,但不经过教化,还不能成为善。

(2)把人性分为三等,提出了性三品说,把人性分为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笠之性,圣人之行是天生的善,斗笠之性是天生的恶,只有中民之性可以经过教化成为善性。

(3)王继承了董的性三品说,把人性分为三等,有生来就善的是中人以上的人,有生来就恶的是中人以下的人,有无善无恶的是中人。

(4)同时他也承认后天的学习环境对人性的作用,特别是中人的作用。

(5)他认为人生之初所禀受的元气有厚薄多少的不同,因此人性就有善恶的不同,人在初生之时所禀受的具有仁、勇等道德属性的气。

10.论述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答案】老子指出,作为宇宙万物本原的“道”,是遵循着“反”的规律运动变化的。“反”,有两层意思:一是相反的意思;二是循环的意思。正是在这种“反”的观念中,体现了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1)一切事物都在运动变化,任何事物都不可能长久地保持一种状态,宇宙间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2)事物都是与其对立面相互依存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与其对立面相互依存的,如果失去了一方,那么另一方也就因为失去了依据而不存在了。

(3)矛盾对立的双方是经常互相转化的。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矛盾统一体,都包含着对立的两方面。这两方面不仅是对立的,而且是互相转化的。

(4)事物的转化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的量的积累过程的。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困难,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要把握住有利的时机,要随时观察事物变化的苗头。以便防患于未然。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性,老子的辩证思想是不彻底的,他所理解的运动变化,只是往复循环。同时,老子也忽略了对立双方互相转化的条件,他强调“柔弱胜刚强”,但他未区分新生事物的“柔弱”与腐朽事物的衰弱之间的本质差别,也没有说明“柔弱”怎样才能胜“刚强”。

11.如何评价王弼“得意忘象”的方法论?

【答案】王弼通过解释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提出,要得到这个统率一切事物的“一贯之道”,必须抛开具体的物象,如果只停留在具体物象上,是不可能得到的。这就是他“得意忘象”的理论。

(1)言、象、意三者的关系

王弼在《周易略转·明象》中研究了言、象、意三者的关系。言,指卦辞,代表语言;象,指卦象,代表物象;意,指一挂的义理,代表事物的规律。王弼认为,语言是表达物象的,物象是包含义理的。但语言不等于物象,物象不等于义理,所以要得到物象应该抛弃语言,要得到义理应该抛弃物象。“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