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数学《几何证明初步》练习题

八年级数学《几何证明初步》练习题

八年级数学《几何证明初步》练习题
八年级数学《几何证明初步》练习题

八年级数学《几何证明初步》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命题中,真命题是( )

A .互补的两个角若相等,则两角都是直角

B .直线是平角

C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

D .和为180°的两个角叫做互补角 2.如图2,AB ∥CD,AF 分别交AB 、CD 于A 、C 并且C

E 平分∠DCF,∠1=800 ,则

等于( )

A .40°

B .50°

C .60°

D .70°

2 3

3.如图3,

,那么

等于( )

A .180°

B .360°

C .540°

D .720° 4.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 .如果一条直线与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平行,那么这条直线与另一条也平行

B .如果一条直线与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那么这条直线与另一条也垂直

C .如果一条直线与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相交,那么这条直线与另一条也相交

D .以上结论中只有一个不正确

5、在△ABC 中,AC=BC >AB,点P 为△ABC 所在平面内一点,且点P 与△ABC 的任意两个顶点构

成△PAB, △PBC,△PAC 均为等腰三角形,则满足上述条件的所有点P 的个数为( ) A.3个 B.4个 C.6个 D.7个

6、△ABC 中,∠C=900,AC=BC,AD 是∠BAC 的平分线,DE ⊥AB,垂足为点E,若AB=10 则△DBE 周长为( )

A .10 B.8 C.12 D.9 7.如图点D 在A

B 上,点E 在A

C 上并且∠B=∠C,那么补充下列一个 件后,仍无法判断△ABE ≌△AC

D 的是( )

A.AD=AE

B.∠AEB=∠ADC

C. BE=CD

D. AB=AC 8. 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如果a >b,b >c,则a >c

B.因为∠AOB =∠BOC,所以∠AOB 与∠BOC 是对顶角 D.因为两角的和是1800,所以两角互为邻补角 D. 若a >b,则ac >bc

E

B

D

C

A

9.举反例说明“一个角的余角大于这个角”是假命题,错误的是( )

A.设这个角是450,它的余角是450,但450=450 B .设这个角是600,它的余角是300但300<600 C .设这个角是300,它的余角是600但300<600 D .设这个角是500,它的余角是400但400<500

10、如图∠1=∠2,PM ⊥OA 于点M,则P 点到OB 的距 离等于( )

A.OA 的长

B.OP 的长

C.PM 的长

D.都不正确

11、如图所示,AB 的垂直平分线为MN ,点P 在MN 上,则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

A 、PA=P

B B 、OA=OB

C 、OP=OB

D 、ON 平分∠APB

12、如图,直角三角形ABC 中,AB ⊥AC ,AD ⊥BC,BE 平分∠ABC ,交AD 于点E ,EF ∥AC ,

下列结论一定成立的是( )

A 、AB=BF

B 、AE=EB

C 、AD=DC

D 、∠ABE=∠DFE

10 11 12 14.下列语句属于命题的是( )

A 、作线段A

B =5 cm 。B 、平角是一条直线。

C 、你好吗?

D 、2a 一定大于0吗? 15、“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的条件是 ,结论是 。 16、已知命题: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它的逆命题是 二、填空题

17、在△ABC 中,(1) ,则∠B= 度.

(2)

,则∠B= 度; (3)

,则∠B= 度;

18、将命题“钝角大于它的补角”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19、等腰三角形腰上的高与底边夹角为15°,则顶角的度数为

20、在△ABC 中,D 、E 分别在AB 、CD 上并且DE ‖BC,AE=1,CE=2,则S △ADE:S △ABC= 21、如图,已知:DE ⊥AB ,且∠A=∠D=290

则∠ACB=

N

A

P

M

O B

A

F

E

D

C

B

2

1 P

B

A

22、如图,已知:在△ABC 中,∠B=900

, ∠1=∠2, ∠3=∠4,则的度数为

三、解答题

23、已知:如图,AB ‖DC,点E 是BC 上一点,∠1=∠2,∠3=∠4.求证:AE ⊥DE

24、 如图,在△ABC 中两个外角∠EAC 和∠FCA 的平分线交于D 点,求证:∠ADC=900-2

1

∠ABC

25.如图,△ABC 中,∠B >∠C,AD ⊥BC,AE 平分∠BAC,求证:

26、如图,△ABC 中,AB >AC,AD 平分∠BAC,E 点在AD 上.求证:∠ABE <∠ACE

3、如图:已知△ABC 中,延长AC 边上的中线BE 到G ,使EG=BE ,

延长AB 边上的中线CD 到F ,使CD=DE ,连接AF 、AG , (1)、补全图形。

(2)、AF 与AG 的大小关系如何?证明你 的结论。

(3)、F 、A 、G 三点的位置关系如何?证明你的结论》

B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计算题专练(130)

四则运算(-) 班级姓名 1、口算: 11×70= 0×536= 34×5= 84×2= 35×30= 180×4= 19×6= 24÷12= 99÷11= 36÷18= 96÷6= 60÷12= 91÷13= 85÷17= 51÷17= 2、用递等式计算: 17+83-25 41×3-76÷2 8×(54-49)-33284-27×4 73-6×12+34 81÷(21-12)×13

四则运算(二) 班级姓名 1、口算: 15×80= 80×60= 101×40= 48×50= 17×20= 130×7= 75×2= 25×4= 52÷13= 74÷37= 54÷27= 100÷4= 86÷43= 60÷2÷5= 45×2÷9= 12÷3×4= 111×40≈ 208×20≈ 197×50≈ 93×21≈ 2、用递等式计算: 145÷5×6 27+(18-12)×7 52-18×2+31 125-15÷5 (75+25)×(43-36)120÷4-360÷4

四则运算(三) 班级姓名 1、口算: 25×40= 104×4= 200×8= 12×50= 300×20= 21×7= 15×6= 13×4= 48÷12= 90÷30= 54÷27= 320÷4= 420÷21= 48÷2÷3= 30×2÷1= 12×3÷6= 482×20≈ 751÷3≈ 99×33≈ 604÷60≈ 2、用递等式计算: 6×(4×25) 43×4-65×2 960÷5+56×20 69÷3×(85-65) (76+54)÷5 168÷4+17×6

四则运算(四) 班级姓名 1、口算: 15×80= 80×60= 101×40= 48×50= 17×20= 130×7= 75×2= 25×4= 52÷13= 74÷37= 54÷27= 100÷4= 86÷43= 60÷2÷5= 45×2÷9= 12÷3×4= 111×40≈ 208×20≈ 197×50≈ 93×21≈ 2、用递等式计算: 13×24÷12 (119-8)÷3 (32-14)÷(36÷6) 43×4-65×2 0×54+84÷3 20+30×0-6

八年级数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题3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在下列的计算中正确的是( ) +3y =5xy ; B.(a +2)(a -2)=a 2 +4; ab =a 3b ; D.(x -3)2=x 2 +6x +9 2.已知四组线段的长分别如下,以各组线段为边,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 A . 1,2,3 B . 2,5,8 C . 3,4,5 D . 4,5,10 3.如图,已知∠1=∠2,则不一定...能使△ABD 和△ACD 全等的条件是( ) A . AB =AC B . ∠B =∠C C .∠BDA =∠CDA D . BD =CD 5.如图,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AC≠AB,AD 是斜边上的高,DE⊥AC,DF⊥AB,垂足分别为E 、F ,则图中与∠C(∠C 除外)相等的角的个数是( ) 个 个 个 个 6.下列“QQ 表情”中属于轴对称图形的是( ) A . B . C . D . 7.若 0414=----x x x m 无解,则m 的值是( ) A.-2 B.2 D.-3 8.在边长为a 的正方形中挖去一个边长为b 的小正方形(a >b),再沿虚线剪开,如图①,然 后拼成一个梯形,如图②,根据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关系,表明下列式子成立的是( ) =(a +b)(a -b) B.(a +b)2 =a 2 +2ab +b 2 C.(a -b)2 =a 2 -2ab +b 2 -b 2 =(a -b)2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9.当x 时,分式51 -x 有意义;当x 时,分式11x 2+-x 的值为零 10.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等于4,一边长等于9,则它的周长是 . 11.若a 2 +b 2 =5,ab =2,则(a +b)2 = 。 12.如图,在ABC ?中,16AB AC cm ==,AB 的垂直平分线交AC 于点D ,如果10BC cm =,那么BCD ?的周 长是 cm . 13.计算:20132 -2014×2012=______ ___. 14.如图,△ABC 中,AB=AD=DC ,∠BAD = 40,则∠C = . 15.计算: =+-+3 9 32a a a __________。16.如图,AD∥BC,BD 平分∠ABC.若∠ABD=30°,∠BD C=90°,CD=2, 12题 A B D C C A B D 16题 8题

八年级数学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八年级数学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一、试卷分析 1、本卷命题紧扣《课标》、教材,考点覆盖面广,综合性较强,注重了基本知 识和基本能力、综合能力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2、本试卷能较全面地考查本学期所学的知识,每章节的知识都有涉及到,题量 不是很多,题目也相对适中,其它的基本上是属于基础题。学生在时间安排上相对比较好。 二、这次期末考试卷的分值安排: A卷: 1、选择题:占36分。涉及到的知识有函数、分式的计算、全等的判定、整式的 运算、特殊四边形的判定、统计、分式方程的应用。每一小题的所占分值是3分。 2、填空题:占18分。涉及到的知识有分式、四边形的有关计算、平均数等等。 3、计算题:占12分。主要是分式方程、作图。 4、解答题:占24分。主要是分式的计算、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统计的应用。B卷: 1、解答题:占18分。主要考的是四边形和分式应用。 2、解答题:占12分。主要考的是一次函数的应用(关于存在性题的探索)。 三、现在就本次期末考试的基本情况分析如下: 1、选择题第6、9、11、12题错的相对比较多。这两道题目相对比较难,可以看出平时一次函数的应用,以后得加强。 2、填空题第14题18题错的也比较多。 3、解分式方程主要是大部分学生没有检验这步被扣了较多的分数。 还有就是作图题非常不规范被扣了一半分数,太不值得。 4、第21题多数学生化简正确而代入的未知数的值不合要求,成绩较好的学生都是在这里被扣,答题没有完整。 5、最后一题的最后一问写出点Q的坐标没有写全而得分不全。 四、主要存在的问题: 1、部分学生本身的学习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也仍然较差。 2、解答题的解题粗心且欠规范,小分丢得不少。 3、理解题意方面存在较大困难(尤其表现在应用题)。

八年级上册数学几何部分

八年级上册数学几何部分——三角形全章复习 知识点一:1.三角形的定义:由不在同一条_____上的三条线段___________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的分类(1)按边分类: ????????不等边三角形三角形 底边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2)按角分类: 3.三角形三边间的关系定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________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_____第三边。 即已知三角形两边的长,可以确定第三边的取值范围:设三角形的两边的长为a 、b ,则第三边的长c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础知识训练练习1.下列长度的各组线段中,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 A .3cm ,12cm ,8cm B .6cm ,8cm ,15cm C .2.5cm ,3cm ,5cm D .6.3cm ,6.3cm ,12.6cm 【变式1】四条线段的长分别是2cm 、4cm 、6cm 、7cm 以其中三条线段为边可构成__个三角形. 【变式2】已知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4cm 和9cm ,则下列长度的四条线段中能作为第三边的是( ) A .13cm B .6cm C .5cm D .4cm 练习2.若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2和7,则第三边长c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 【变式1】如果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2和6,则周长L 的取值范围是( ) A .6

小学三年级数学计算题专项练习题

计算复习题 班别姓名成绩 比赛时间:30分钟满分:100分 挑战计算极限,争当计算明星!加油! 一、口算。 3×10= 80×40= 18×5= 40×60=30÷10= 13×4= 25×20= 160×4=300÷5= 720÷9= 16×6= 720÷0=180÷20= 0÷90= 10×40= 12×50=85÷5= 57÷3= 0+8= 32×30=70÷5= 25×4= 15×6= 630÷9=450÷5= 12×40= 240÷6= 16×60=84÷42= 600-50= 500×3= 0×930=27×30= 84÷12= 420÷3= 910÷3=91-59= 11×70= 1000÷5= 75÷15=320-180= 30×40= 40+580= 560÷4= 95÷1= 480+90= 510÷7= 200÷4=72÷4=8000÷2= 102+20= 4000÷50= 三、估算。 238÷6≈ 876÷3≈ 417÷6≈ 753÷5≈ 89×30≈ 32×48≈ 43×22≈ 52×68≈ 890÷9≈ 459÷50≈ 417÷60≈ 351÷5≈ 65×11≈ 76×11≈ 27×19≈ 45×19≈ 53×21≈ 84×21≈ 38×21≈ 35×21≈

计算复习题 班别姓名成绩 笔算 54×63= 25×38= 36×19= 774÷8=508÷2= 370÷5= 19×47= 900÷5=23×34= 392÷4= 360×5= 32×68=203÷9= 63×36= 26×38= 770÷5=696÷2= 882÷4= 809÷8= 56×79=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题

八年级数学期末考试卷 (测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00分) 一、 选择题(每题3分,共24分) 1、下列计算中正确的是( ). A .2352a b a += B .44a a a = C .248·a a a = D .236()a a -=- 2、以下五家银行行标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3、如图1,一扇窗户打开后,用窗钩AB 可将其固定,这里所运用的几 何原理是( ) A .垂线段最短 B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C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D .三角形的稳定性 4、等腰三角形一个角是30°,则它的顶角是( ) A. 30° B. 120° C. 30°或120° D. 150° 5、已知△ABC ≌△FED ,若∠FED=37°,∠BCA=100°,则∠BAC 的度数是( ) A. 100° B. 80° C. 43° D. 37° 6、在边长为a 的正方形中挖掉一个边长为b 的小正方形(a >b ),把余下的部分 剪拼成一个矩形,通过计算图形(阴影部分)的面积,验证了一个等式, 则这个等式是( )

A.a 2-b 2=(a+b)(a -b) B. (a+b)2=a+2ab+b 2 C.(a -b)2=a 2-2ab+b 2 D.a 2-ab=a(a -b) 7、如图2,在△ABC 中,∠C=90°,AD 平分∠B AC ,BC=10 cm ,BD=6 cm , 则点D 到AB 的距离是( ) A .4 cm B. 6 cm C .8 cm D .10 cm 图1 图2 8.甲、乙两班学生植树造林,已知甲班每天比乙班多植5棵树,甲班植80棵 树所用的天数与乙班植70棵树所用的天数相等,若设甲班每天植树x 棵,则根据题意列出的方程是( ). A .8070 5x x =- B . 8070 5x x =+ C .80705x x = + D .8070 5 x x = - 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18分) 9、当x ____ __时,分式 x x -+121有意义. 10、如图3,已知AC =BD ,D A ∠=∠,请你添一个直接条件, , 使△AFC ≌△DEB . C B A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期中测试数学质量分析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3)班 数学期中测试质量分析 一、对试题的评价 本卷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教材的内容为基本素材,力求体现《课标》的基本精神和要求,努力贴近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试卷的主要特点如下: 1、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命题以八年级数学教材前三章主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考点来设计试题,并力求将各知识点放到实际情境中去考查,注重在理解基础上的应用和知识的内在联系,而不是单纯考查对知识的记忆与识别。 2、重视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空间观念以及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 3、试题贴近生活、突出运用。注意从生活实际中选取有关问题作为命题的素材,如第2小题、第9小题、第19小题,都是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数学思考、形成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有重要的意义。 二、成绩情况 本次参加测试人数为41人,最高分:33分,最低分:3分,平均分约为13分,33——40分1人;40分以上0人;20——30分7人;20分以下33人。 三、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1、第一大题 本题是选择题。总的得分不理想,做得最好的为选对6个,多数学生只选对1、2。其中完成较差的是第8、9、10小题。 2、第二大题 本题是填空题,学生失分较多,对得最多的为5空,其他的都只填对1、2空。该题迷惑性较强,学生没掌握所学知识,无从着手。

3、第三大题: 第19小题失分主要表现为:对几何知识中线段的锤子平分线与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及其应用无想象力。 4、第四大题 第20、21小题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等知识求角的度数,失分主要原因是对三角形内角和掌握不扎实。 第22小题是利用证明三角形全等得到线段相等知识,全班只有一个学生会做,失分主要原因是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掌握不扎实。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多数学生的数学成绩只达到小学三、四年级的水平,最基础的二、三位数加、减、乘、除法都搞不清,一个最基本的文字应用题都解决不了,从而导致数学链脱节,教学上无法进行。 2、课堂纪律太差是导致学习差的主要原因之一,该班多数学生不懂得课堂纪律、课堂上表现很差,根本不会听课。 3、多数学生行为表现懒惰、老师布置的练习从不动脑、动手,无论老师怎么引导也没有效果。 4、本人业务水平低、没能力把初中数学知识传授给只有小学三、四年级水平并且不求上进的学生。 五、对今后教学的建议 1、深入学习课程理论,认真钻研课标和教材,努力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要通过学习强化课程意识,进一步掌握新课程的理念、性质、特点以及相应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技能,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向具有现代特征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从演绎式教学转向归纳式教学,即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提出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形成概念,得到定理、公式、法则等——解释、应用、拓展。 2、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对基础知识的教学,不应仅仅教数学结论,而应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把探索的过程还给学

八年级上学期数学压轴几何题复习

2013八年级上学期数学几何复习 【图形的剪拼】 1.如图,有边长为1、3的两个连接的正方形纸片,用两刀裁剪成三块,然后拼成 一个正方形,如何拼? 2.如图,有一张长为5 ,宽为3的矩形纸片ABCD,要通过适当的剪拼,得到 一个与之面积相等的正方形 (1)正方形的边长为____________.(结果保留根号) (2)现要求只能用两条裁剪线,请你设计出一种裁剪的方法,在图中画出裁 剪线,并简要说明剪拼过程_____________. (天津市中考题)【三角形】 1.在△ABC中,∠ACB=90°,直线MN经过点C且AD⊥MN于D,BE⊥MN于E (1)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①的位置时,求证:DE=AD+BE (2)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②的位置时,求证:DE=AD-BE (3)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③的位置时,试问DE、AD、BE具有怎样的等量关系并证明。 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的坐标为(2,0),以OA为边在第四象限做 等边△AOB,点C为x轴正半轴一动点(OC > 2),连接BC,以BC为边在第 四象限内作等边△CBD,直线DA交y轴于点E. (1)试问△OBC与△ABD全等吗?并证明你的结论; (2)随着点C位置的变化,点E的位置是否会发生变化?若没有变化,求出点 E的坐标;若有变化,请说明理由.

3.如图,△ABC中AB=AC,∠ABC=36°,D、C为BC上的点,且 ∠BAD=∠DAE=∠EAC,则图中的等腰三角形有()个。 A. 2 B. 4 C. 6 D. 8 4.如图,在△ABC中,∠BAC=90°,AB=AC=6,D为BC的中点. (1)若E、F分别是AB、AC上的点,且AE=CF,求证:△AED≌△CFD; (2)当点F、E分别从C、A两点同时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CA、AB运动,到点A、B时停止;设△DEF的面积为y,F点运动的时间为x,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 (3)在(2)的条件下,点F、E分别沿CA、AB的延长线继续运动,求此时y与x的函数关系式 (4)当x的值为多少事,S△DEF能最大化? 图一图二 5.M为△ABC中BC中点,AN平分∠BAC,BN⊥AN,已知AB=10, BC=15,MN=3 (1)求证:BN=DN (2)求△ABC周长 6.在△ABC中,∠ACB=90°,AC=BC,DA=DB,CD为直角边作等腰直角 三角形CDE,∠DCE=90° (1)求证:△ACD≌△BCE (2)若AC=3cm,则BE = ________ cm . 7.已知:△ABC为等边三角形,ED=EC,探究AE与DB的大小关系

高中数学计算题专项练习

2019年高中数学计算题专项练习1 一.解答题(共30小题) 1.计算: (1); (2). 2.计算: (1)lg1000+log342﹣log314﹣log48; (2). 3.(1)解方程:lg(x+1)+lg(x﹣2)=lg4; (2)解不等式:21﹣2x>. 4.(1)计算:2×× (2)计算:2log510+log50.25. 5.计算: (1); (2). 6.求log89×log332﹣log1255的值. 7.(1)计算. (2)若,求的值. 8.计算下列各式的值 (1)0.064﹣(﹣)0+160.75+0.25 (2)lg5+(log32)?(log89)+lg2. 9.计算: (1)lg22+lg5?lg20﹣1;

(2). 10.若lga、lgb是方程2x2﹣4x+1=0的两个实根,求的值. 11.计算(Ⅰ) (Ⅱ). 12.解方程:. 13.计算: (Ⅰ) (Ⅱ). 14.求值:(log62)2+log63×log612. 15.(1)计算 (2)已知,求的值. 16.计算 (Ⅰ); (Ⅱ)0.0081﹣()+??. 17.(Ⅰ)已知全集U={1,2,3,4,5,6},A={1,4,5},B={2,3,5},记M=(?U A)∩B,求集合M,并写出M的所有子集; (Ⅱ)求值:. 18.解方程:log2(4x﹣4)=x+log2(2x+1﹣5) 19.(Ⅰ)计算(lg2)2+lg2?lg50+lg25;

(Ⅱ)已知a=,求÷. 20.求值: (1)lg14﹣+lg7﹣lg18 (2). 21.计算下列各题: (1)(lg5)2+lg2×lg50; (2)已知a﹣a﹣1=1,求的值. 22.(1)计算; (2)关于x的方程3x2﹣10x+k=0有两个同号且不相等的实根,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23.计算题 (1) (2) 24.计算下列各式:(式中字母都是正数) (1) (2). 25.计算:(1); (2)lg25+lg2×lg50+(lg2)2. 26.已知x+y=12,xy=27且x<y,求的值. 27.(1)计算:;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期末数学测试卷

第1页 (共4页) 第2页 (共4页) 八年级上册期末数学试卷 (满分120分,测试时间12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下列运算中,计算结果正确的是…………………………………………………( ) A. 236a a a ?= B. 235()a a = C. 2222()a b a b = D. 3332a a a += 2.下列图形中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 A .线段 B .角 C .等腰直角三角形 D .含40o和80o角的三角形 3.等腰三角形一边长等于4,一边长等于9,它的周长是……………………………( ) A .17 B .22 C .17或22 D .13 4.如下图,在△ABC 中,AB= AC ,D 、E 在BC 上,BD= CE ,图中全等三角形的对数为( ) A .0 B .1 C .2 D . 3 第4题图 第5题图 5.如上图(右),△ABC 中边AB 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BC 、AB 于点D 、E ,AE=3cm ,△ADC 的周长为9cm ,则△ABC 的周长是( ) A .10cm B .12cm C .15cm D .17cm 6.下列式子是分式的是……………………………………………………………………( ) A . B . C .+y D . 7. 不改变分式的值,把分子、分母中各项系数化成整数,那么结果是…………( ) A . B . C . D . 8.甲、乙两班学生植树造林,已知甲班每天比乙班多植5棵树,甲班植80棵树所用的天数与乙班植70棵树所用的天数相等,若设甲班每天植树x 棵,则根据题意列出方程是( ). A .80705x x =- B .80705x x =+ C .80705x x = + D .8070 5 x x =- 二、填空题(本题共12个小题,每题3分,共36分) 9.已知3,2==n m a a ,则=+m n a . 10. 已知235x x +=,则2264x x +-的值为_________。 11. 在实数范围内因式分解:23x -= 。 12.在△ABC 中,∠C=90°,AD 平分∠BAC ,若DC=7,则D 点到AB 的距离为__________. 13. 若7,5==+ab b a 则a 2+b 2= 。 14. 若242 x x -- 的值为0,则x= 。 15.在△ABC 中,若∠B+∠C=5∠A ,则∠A 的度数是 。 16. P (3-,2)关于x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 。 17. 将1021 ()(2)(3)6 ---, , 这三个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 。 18.0.0000013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 19. 计算2(1)a b ++的结果为 。 20.观察下列各式:1+3=22,1+3+5=32,1+3+5+7=42……则1+3+5+……+199=___________。 三、画图题(8分) 21.如图,已知ABO ?的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3,1A 、()0,3B 、()0,0O 。 (1)请直接写出点A 关于y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 ; (2)将ABO ?平移,使点B 移动后的坐标为()'4,1B --,画出平移后的图形'''A B O ?; (3)画出'''A B O ?关于x 轴对称的图形''''''A B O ?。 四、先化简,再求值(共8分) 22. 24(1)(23)(23)x x x --+-,其中x =1-。 D E B A B C D E

八年级下数学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八年级下数学期中考试质 量分析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八年级下数学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一、试卷特点: 1、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查。 2、题型多样化,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考查,如计算能力,识图能力,推理能力,探究能力等,在这张试卷上均有体现。 3、知识涉及面广,考查的知识点较全面。 二、质量分析及反思: 1、计算能力有待提高。 第16题解不等式组,第17题分式化简,第18题解分式方程,有大部份人有差错,特别是对分式化简、解分式方程的计算技巧和方法,还没有完全掌握。 2、学生理解题意有偏差。 如有几道选择题,还有第20题,有的学生因不理解题意,因而错误率较高,说明学生的应用理解能力还有待提高。还有如第21题、第23题,学生的几何分析能力较差,有些学生只会死记定理,性质而不会综合运用。 3、解决较为复杂题时,缺乏自信,导致解题思路混乱。 如第22题、第24题,有些学生由于计算的错误而导致了失分,有很多学生由于考虑不全面而产生了漏解。 三、今后举措: 1、平时应立足于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传授,并作适当的提高与延伸。

2、加强习惯培养,如(1)计算能力的提高,要求学生少用计算器;(2)培养学生证明过程有条理的表达,强调推理的严谨性;(3)规范学生的作业、订正习惯,能及时纠错找原因。 3、落实课堂,提高课堂40钟效益多让学生分析问题,开拓思维,课堂上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更多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猜想、探索过程,而不仅仅追求一个结果,培养学生知识技能情感各方面发展。 4、关注学生的发展,并做好补差工作,从以下几点入手: (1)加强对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增强自信。 (2)作业批改细致化,个别学生面批加以辅导。 (3)经常交流,加强心理辅导。 (4)分层教学,对差生适当降低要求,让他们也获得成功的喜悦。 5、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增强教师的个人魅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八年级上册数学几何难题突破

18.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20°,则该等腰三角形 的底角的度为 . 19.如图,已知∠AOB=60°,点P 在边OA 上,OP=12,点M ,N 在边OB 上,PM=PN ,若MN=2,则OM= . 20.如图,在等边△ABC 中,D 为AB 上一点,连接CD ,在CD 上取一 点E,∠BEC=120°,连接BE,若CD= 314,BE=2,△ACD 的面积为33 14 , 则△BCE 的面积为 . 24.已知:如图,△ABC 中,AD 平分∠BAC,BD⊥AD,垂足为D , 过D 作DE∥AC,交AB 于E , (1) 求证:AE=ED (2) 若AB=5,求线段DE 的长. E D C B A (第19题图) (第20题图) P N M O

25.已知:如图, △ABC 中,AB=AC, ∠BAC=90°,AD ⊥BC,AE 平分∠BAD 交BC 于点E, (1) 求证:AB=CE (2) 点M 在AB 上,BM=2DE ,连接MC 交AD 于点N ,若DN=1,求AB 的长 27.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O 为坐标原点, △ABC 的顶点A(-2,0),点B 、C 分别在 x 轴正半轴上和y 轴正半轴上,∠ACB=90°,∠BAC=60°, (1)求点B 的坐标 (2)动点E 从点B 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BC 向终点C 运动,设点E 的运动时间为t 秒,△ABE 的面积为S ,求S 与t 的关系式 (3)在(2)的条件下,点E 出发的同时,动点F 从点C 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 CO 向终点O 运动,点F 停止时,点E 也随之停止。连接EF ,以EF 为边在EF 的上方作等边△EFH ,连接CH ,当点C (0,23),CH=3时,求t 的值 E D C B A N M E D C B A y x O B A C y x O B A C

六年级数学计算题专项练习

六年级复习分类汇总练习 (计算题专项练习) 计算题训练一 1、解方程: 185+x = 12 11 2x –91 = 98 3x –1.4×2=1.1 x +32–21=18 17 5.5x –3x = 1.75 x +5 3 = 10 7 85x = 40 x ÷32 = 6 5 x – 4 3 x = 81 x +72x = 18

计算题训练二 1、解方程: 2512x = 15×53 x ×(61+83)= 12 13 x ×(1+ 4 1 )= 25 (1–95)x = 158 x × 54×81 = 10 x ×32 = 8×4 3 x × 72 = 21 8 15÷x = 65

计算题训练三 1、解方程: x × 4 3 ×52 = 18 x ×109 = 24×81 x × 31×53 = 4 x ×7 2 = 18×31 3 x = 10 7x –4x = 21 x + 41x = 20 4 1 ×x +51×45 = 12

计算题训练四 计算下面各题: [1–(41+83)]÷81 91–12 5 ×54÷3 (1–61 ×52)÷97 71÷3 2 ×7 1211–(91+125) 254×4 3–501 25÷(87 –65) 158+32–4 3 (65 –43)÷(32+94) [1–(41+5 2)]÷3.5

计算下面各题: [(1–5 3 )×32]÷4 83+31+4 1 51×[31÷(21+6 5 )] 12÷(1–73) [(1–61×52)÷97 [(1–53)×5 2]÷4 8–74÷32×61 54×32–61÷2 1 (65 –43)÷92 (21+31)÷(1–8 3)

2018年八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八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及答案 (总分100分 答卷时间120分钟)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在每小题给出 的四个选项中,恰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入 题前括号内. 【 】1.计算23 () a 的结果是 A .a 5 B .a 6 C .a 8 D .3 a 2 【 】2.若正比例函数的图像经过点(-1,2),则这个图像必经过点 A .(1,2) B .(-1,-2) C .(2,-1) D .(1,-2) 【 】3.下列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A . B . C . D . 【 】4.如图,△ACB ≌△A ’C B’,∠BCB ’=30°,则∠ACA ’的度数为 A .20° B .30° C .35° D .40° 【 】5.一次函数y =2x -2的图象不经过... 的象限是 A .第一象限 B .第二象限 C .第三象限 D .第四象限 【 】6.从实数 2-,3 1 - ,0,π,4 中,挑选出的两个数都是无理数的为 A .3 1 - ,0 B .π,4 C .2-,4 D .2-,π 【 】7.若0a >且2x a =,3y a =,则x y a -的值为 A .-1 B .1 C . 23 D . 32 【 】8.明明骑自行车去上学时,经过一段先上坡后下坡的路,在这段路上所走的路程s(单位:千米)与时间t (单位:分)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放学后如果按原路返回,且往返过程中,上坡速度相同,下坡速度相同,那么他回来时,走这段路所用的时间为 A .12分 B .10分 C .16分 D .14分 C A B B ' A ' (第4题) (第8题) s /

八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考试质量分析报告

八年级数学上学期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2009-11-13 11:47:01| 分类:总结论文教案说课|举报|字号订阅 一、试卷特点 1、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查 2、题型多样化,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考查,如计算能力,识图能力,推理能力,探究能力等,在这张试卷上均有体现 3、知识涉及面广,考查的知识点较全面 4、有两大试题在复习卷中出现过, 95%以上的题都讲过了,所以第一感觉分数不会太低,但最终估分有严重失误。 二、批卷与学生分析 我们的疑惑:本组教师团结协作,集备很充分,复习全面,也花了很大的精力,但感觉成绩一般,我们重新审视这份试卷并积极反思如下: 1、计算能力有待提高,送分题成为我们的失分题 可能是教师对教材认识有偏差,觉得对平方根,立方根,绝对值的考查不会以方程的形式出现,只会出现在填空题中,故没有加强计算训练,导致计算失分率高 2、学生理解题意有偏差

如第19题,学生因读不懂题意而难以建模,其实它是道简单的勾股定理题,并以失6分为代价;第25题不知道何为“验证”,学生理解有误,有50%的人失去了这2分。 3、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较差 如第10题,第13题,只不过把复习题的条件和结论交换了一下位置,但很多人没有尝到成功的喜悦;第16题把原来的等腰三角形改成了等边三角形,其实解题方法是一样的,但是学生只记住了原题的答案;第23题,这道题的失分率最高,全校只有12位学生讨论了两种情况,其余学生均在该题中失了3分, 仔细想来,平时在讲解等腰三角形的有关边、角问题时经常要用到分类思想,分边是腰还是底边,分角是钝角,直角还是锐角,本题对三角形就应该分是钝角,锐角还是直角三角形,但只有见到过该题的12位同学做出来了,说明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较差,只会就题论题,不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4、解决较为复杂题时,缺乏自信,导致解题思路混乱 5、分析问题的方法与能力,特别是证明推理能力,中下等学生水平急待提高 6、几何证明的增加,导致两极分化严重,但这也是试卷的一个不足:证明题 没有梯度,应设置几个小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发挥应有的水平 三、今后举措 1、平时应立足于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传授,并作适当的提高与延伸

初二数学(上册)几何题(提高)

1、已知如图,△ABC 中,AB=AC ,∠A=120°,DE 垂直平分仙于D ,交BC 于E 点.求证:CE=2BE . 2、如图,在直角坐标系xOy 中,直线y=kx+b 交x 轴正半轴于A(-1,0),交y 轴正半轴于B,C 是x 轴负半轴上一点,且CA= 4 3CO,△ABC 的面积为6。 (1)求C 点的坐标。 (2)求直线AB 的解析式。 ( 3、已知如图,射线CB ∥OA ,∠C=∠OAB=100 ,E 、F 在CB 上,且满足∠FOB=∠AOB ,OE 平分∠COF. (1)求∠EOB 的度数; (2)若平行移动AB ,那么∠OBC ∶∠OFC 的值是否随之变化?若变化,找出变化规律;若不变,求出这个比值; 4.如图Ⅰ—8,△ABC 中,∠ACB =90°,AC =BC ,AE 是BC 边上的中线,过C 作CF ⊥AE ,垂足为F ,过B 作BD ⊥BC 交CF 的延长线于D .求证:(1)AE =CD ;(2)若AC =12 cm ,求 A B C O x y F O E C B A

BD 的长. 5、如图,△ABC 中,D 是BC 的中点,过D 点的直线GF 交AC 于点F ,交AC 的平行线 BG 于点G ,DE ⊥GF 交AB 于点E ,连接EG 。 (1)求证:BG=CF ;(2)请你判断BE+CF 与EF 的大小关系,并证明。 6.已知:如图,ABC △中,45ABC ∠=°,CD AB ⊥于D ,BE 平分ABC ∠,且B E A C ⊥于E ,与CD 相交于点F H ,是BC 边的 中点,连结DH 与BE 相交于点G . (1)求证:BF AC =; (2)求证:12 CE BF =; (3)CE 与BG 的大小关系如何?试证明你的结论 A F C D B G E

(完整版)八年级数学上学期期末考试

八年级数学上期末考试试卷 1、下列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2、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A.(a4)3=a7 B.a6÷a3=a2 C.(2ab)3=6a3b3 D.﹣a 5·a 5=-a10 3、已知点A(a-1,5)和B(2,b-2)关于X轴对称,则(a+b)2019的值为() A. 0 B. -1 C. 1 D.(-3) 2019 4、若等腰三角形一腰的中线把等腰三角形分成了周长分别是15和12的两部分,则等腰三角形的底 边长是() A.7 B.4或5 C.11 D.7或11 5、下列多项式不能用完全平方式分解因式的是() A.m+1+m2 4 B.-x2+2xy-y2 C. -a2+14ab+49b2 D. n2 9 -2 3 n+1 6、如果把分式4x?3y 3xy 中的x、y都扩大3倍,则分式的值() A.缩小3倍 B.扩大3倍 C.不变 D.扩大6倍 7、已知一粒米的质量是0.000021㎏,这个数用科学计数法表示为() A.21×10﹣4 ㎏ B.2.1×10 ﹣5 ㎏ C.2.1×10 ﹣6 ㎏ D. 2.1×10 ﹣4 ㎏ 8、已知x- 1 X =3,则X2 X+X+1 的值是() A.9 B.7 C. 1 12 D. 1 7 9、m为任意正整数,代入式子m3-m中计算时,四名同学算出如下四个结果,其中正确的结果可 能是() A.148822 B.148824 C.148825 D.148829 10、A、B两地相距180㎞,新修的高速公路开通后,在A、B两地间行使的长途客车,平均车速提 高了50%,而从A地到B地的时间缩短了1h,若设原来的平均车速为X㎞/h,则根据题意可列方程为() A.180 X -180 (1+50%)X =1 B. 180 (1+50%)X -180 X =1

学年下学期八年级期中考试考试数学质量分析

学年下学期八年级期中考试考试数学质量分析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八年级期中考试 数学质量分析报告 2016--2017学年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已经落下了帷幕,我校比较圆满地完成了此次任务。本次考试不仅考出了学生知识掌握应用的情况,还折射出教师在教学中的得与失,更让我们更为清醒地认识到——一份耕耘,换来一份欣喜的收获;一份付出,换来一份真诚的回报。为了寻找差距,弥补不足,现对我校的数学成绩做如下分析汇报: 一、试卷试题分析: 1、本次考试的试卷由区教研室统一命题,经教导处统一组考。 2、本次考试的命题范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六章到第十八章的内容,完全根据新课改的要求。试卷共计24题,满分120分。其中填空题共10小题,每空3分,共30分;选择题共6题,每小题3分,共18分;解答题共8小题,共72分。二次根式、勾股定理和平行四边形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有考察到,基础题覆盖面还是很广的, 3、从整体上看,本次试题难度适中,并且有一定梯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试题注重基础计算,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有利于考察数学基础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基础稍扎实的 学生把自己会的题目分数拿到基本及格来讲还是很容易的。 二、考试数据分析:

我校本次期中测试成绩一般,76名学生参加考试,有32名学生及格,其中有17名学生优秀,最高分 117 ,平均分分。合格率%,优分率% ;学生两极分化十分严重。成绩不好的原因一方面是部分学生审题不认真,答题马虎,另一方面原因是训练和复习的力度不够,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较差。 三、答题情况分析 填空题第15题考查学生用勾股定理,但大多数学生只考虑了一种情况,所以丢分,学生审题不够认真。 填空题第16题主要考查周长最短问题,难度一般,但大多数学生不会和在一条直线上找一点到直线外两点距离和最短这个知识点联系起来,不属于举一反三,导致失分。 选择题第9题考查学生实际问题,有很多学生不理解,不会构建几何模型,选错了,导致失分。 选择题第10题考查学生旋转的观点,阴影部分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四分之一。此题学生大都不会变通,从而选错,导致失分。 解答题第20题图形有误,易误导学生,让学生花费很多时间在此题上; 解答题第19题是做图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做图能力和勾股定理的应用,结果大部分学生做图不规范,导致失分较多。

(完整)六年级数学计算题专项练习

学必成教育六年级复习分类汇总练习 计算题训练一 1、解方程: 185+x = 12 11 2x –91 = 98 3x –1.4×2=1.1 x +32 –21=18 17 1、解方程: 2512x = 15×53 x ×(61+83)= 12 13 x ×(1+ 4 1 )= 25 (1–95)x = 158

计算题训练二 计算下面各题: [1–(41+83)]÷81 91–12 5 ×54÷3 (1–61 ×52)÷97 71÷3 2 ×7 1211–(91+125) 254×4 3–501 25÷(87 –65) 158+32–4 3 (65 –43)÷(32+94) [1–(41+5 2)]÷3.5

计算下面各题: [(1–53 )×32]÷4 83+31+4 1 51×[31÷(21+6 5 )] 12÷(1–73) [(1–61×52)÷97 [(1–53)×5 2]÷4 8–74÷32×61 54×32–61÷2 1 (65 –43)÷92 (21+31)÷(1–8 3)

用简便方法计算: 51÷3+54×3 1 94+72+185÷2 1 72×(21 –31+41) 2–32÷54–6 1 98+76×32+73 83+54×65+3 1 71×116+11 5 ÷7 4–158÷32–51

用简便方法计算: 98×(9+43)–32 87÷32+87×2 1 54+85÷41+21 2–98×4 3 –31 30×(61 +52–21) 87+32÷54+6 1 6–125 ×10 9–813 134×51+139÷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