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南》翻译及赏析

《城南》翻译及赏析

《城南》翻译及赏析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

《城南》翻译及赏析

《城南》翻译及赏析

《城南》是北宋年间的一首七言绝句,作者是曾巩。我们为大家整理了《城南》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城南

朝代:宋代

作者:曾巩

原文: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城南》翻译

春雨迅猛,池塘水满,遥望群山,高低不齐,东边西侧,山路崎岖。热热闹闹地开了一阵的桃花和李花,此刻已开过时了,只见眼前春草萋萋,碧绿一片。

《城南》注释

①路东西:分东西两路奔流而去

②横塘:古塘名,在今南京城南秦淮河南岸

③乱山高下:群山高低起伏

《城南》简析

诗人通过桃花、李花容易凋谢与小草青色长久相对比,暗示了这样的一个哲理:桃花、李花虽然美丽,生命力却弱小;青草虽然朴素无华,生命力却很强大。《城南》二首描写了暮春时节大雨过后的

山野景象,笔调流畅优美,读来琅琅上口,令人赏心悦目。特别是“惟有青青草色齐”这一句,沁着水珠的草地鲜亮碧绿,表明雨后的大自然依然充满生机,这是作者的神来之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格调超逸,清新隽永。

《城南》作者生平

概述

曾巩,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散文家。他家境贫寒,有一个哥哥,四个弟弟,十个妹妹(其中一人夭折),父亲被罢官,身体也不好,所以肩负起养家的重任。

曾巩自称“家世为儒”(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一书》),祖父作过尚书户部郎中,父为太常博士。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非常强,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与兄长曾晔一道,勤学苦读,自幼就表现出良好的天赋。史称巩“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状》中称其“生而警敏,不类童子”,而且记忆力超群,“读书数万言,脱口辄诵”。18岁时,赴京赶考,与随父在京的王安石相识,并结成挚友。20岁入太学,上书欧阳修并献《时务策》。欧阳修见其文笔独特,非常赏识。欧阳修说:“过吾门者百千人,独于得生为喜。”(《上欧阳学士第二书》)自此名闻天下,但因其擅长策论,轻于应举时文,故屡试不第。庆历七年(1047),其父去世,其身为次子(其上尚有一兄长),只好辍学回归故里,尽心侍奉继母。曾巩少年时与王安石为密友,登欧阳修之门以后,就向欧阳修推荐了王安石。直至嘉祐二年(1058),欧阳修主持会试,坚持以古文、策论为主,诗赋

为辅命题,曾巩才与其弟曾牟、曾布及堂弟曾阜一同登进士第一。

嘉祐四年(105(9),任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县)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五年,由欧阳修举荐到京师当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理校出《战国策》、《说苑》、《新序》、《梁书》、《陈书》、《唐令》、《李太白集》、《鲍溶诗集》和《列女传》等大量古籍,对历代图书作了很多整理工作,并撰写了大量序文。熙宁二年(106(9),任《宋英宗实录》检讨,不久被外放越州(今浙江绍兴)通判。熙宁五年后,历任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等知州。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他根据王安石的新法宗旨,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实施。致力于平反冤狱、维护治安、打击豪强、救灾防疫、疏河架桥、设置驿馆、修缮城池、兴办学校、削减公文、整顿吏治、废除苛捐杂税,深受群众拥戴。

元丰三年(1080),改任沧州(今河北)知州,途经京城开封时,宋神宗召见。宋神宗对其“节约为理财之要”的建议大为赞赏,留任为三班院勾判。元丰四年,朝廷认为“曾巩史学见称士类,宜典五朝史事”,任为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同年九月,遭母丧,去官。次年,病逝于江宁府(今南京)。后葬于南丰源头崇觉寺右。南宋理宗时追谥为“文定”,人称“南丰先生”。他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政事

自称"家世为儒“,①曾祖历官水部员外郎,祖父为尚书户部郎中,父为太常博士。《宋史》称曾巩年幼"警敏“,"读书数百言,脱

口成诵“②。"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③。但据他自称幼时从先生受书,"方乐与家人童子嬉戏“,到十六七岁时,"窥六经之言,与古今文章有过人者“,始知爱好,并努力学习④。到二十岁后,"欧阳修见其文奇之“⑤大约就在这时,他曾给欧阳修写信,并"献杂文时务策两编“。信里他一面称赞欧阳修的道德文章,一面表白自己的为人志节:"巩自成童,闻执事之名,及长,得执事之文章,口诵而心记之,观其根极理要,拨正邪僻,掎挈当世,张皇大中,其深淳温厚,与孟子韩吏部之书为相唱和,无半言片词舛驳于其间,真六经之羽翼,道义之师祖也。……又闻执事之行事,不顾流俗之态,卓然以体道扶教为己务。……信所谓能言之能行之,既有德而且有言也。韩退之没,观圣人之道者,固在执事之门矣。"曾巩当时少不更事,而能有这样的看法,很不简单,所言者虽有所未尽,但大体符合实际。又说:"巩性朴陋,无所能似,家世为儒,故不业他。自幼迨长,努力文字间,其心之所得,庶不凡近。……唯其寡与俗人合也,于公卿之门未尝有姓名,亦无达者之车回顾其疏贱。抱道而无所与论,心常愤愤悱悱,恨不得发也。今者乃敢因简墨布腹心于执事,苟得望执事之门而入,则圣人之堂奥室家,巩自知亦可以少分万一于其间也。"这段话是表述自己的为人的。与俗不合,抱道自守,心志如此,确不凡近。欧阳修对于这样的人物自是重视的。因此,曾巩上书之后,曾经得到欧阳修接见。据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二书》讲,欧阳修见到他之后,曾对他说:"过吾门者百千人,独于得生为喜。"而且当曾巩向欧阳修告别之时,欧阳修还写了《送曾巩秀才序》,其文云:"广文曾生来自南

丰,入太学,与其诸生群进于有司,有司敛群才、操尺度,概以一法,考其不中者而弃之。……然曾生不非同进,不罪有司,告予以归,思广其学而坚其守,予初骇其文,又壮其志,……曾生橐其文数十万言来京师,京师之人无求曾生者,然曾生亦不以干也。予岂敢求生,而生辱以顾予,是京师之人既不求之,而有司又失之,而独余得也。于其行也,遂见于文,使知生者,可以吊有司,而贺余之独得也。"此序作于庆历二年(104(2)这时曾巩虽见弃于有司,却得到了欧阳修的赏识。

在这期间,曾巩也结识了王安石,还曾向欧阳修推荐。他在《再与欧阳舍人书》中说:"巩顷尝以王安石之文进左右而以书论之,其略曰:巩之友有王安石者,文甚古,行称其文。虽已得科名,然居今知安石者尚少也。彼诚自重,不愿知于人,然如此人古今不常有。如今时所急,虽无常人千万,不害也。顾如安石,此不可失也。"这是追述前此一封信中的话,可见曾巩对王安石曾经非常器重。在这封信里,他不仅推荐王安石,还曾提到王回、王向,一并向欧阳修推荐。

后来,在《与王介甫第一书》里曾巩又说:"巩至金陵,自宣化渡江来滁上,见欧阳先生,住且二十日,……欧公悉见足下之文,爱叹诵写,不胜其勤。间以王回、王向文示之,亦以书来言:此人文字可惊,世所无有。……欧公甚欲一见足下。能作一来计否?"由此看来,在这期间曾巩同欧阳修已有相当亲密的交往。

考中进士

曾巩是在嘉祐二年(1058)欧阳修知贡举时考中进士的。在这之前,

他不但认识了欧阳修这样的前辈,结交了王安石这样的朋友,而且已经同当代其他几个重要人物如杜衍、范仲淹等都有书信来往,投献文章,议论时政,陈述自己为人处世的态度。不过,曾巩所写的这些书信,不同于寻常的"干谒“,不是请求荐引。例如,他在《上杜相公书》中说:"今也过阁下之门,又当阁下释衮冕而归,非干名蹈利者所趋走之日,故敢道其所以然,而并书杂文一编,以为进拜之资。蒙赐之一览焉,则其愿得矣。"这封信大概就写于庆历五年(1045)杜衍、范仲淹等被黜离职之后。曾巩于此时写信并投献文章,正好说明他的为人和政治态度,政治上同杜衍、范仲淹一致,绝不趋炎附势。

编校书籍

曾巩既中进士,便被调任为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司法参军,又召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为实录检讨官。在这期间,曾巩对于历代图书作了很多整理工作。对于历代图书聚散以及学术源流多所论述,写过一些叙录,如《新序目录序》、《列女传目录序》、《战国策目录序》等,还有《梁书》、《陈书》、《南齐书》等,也都写有“叙录”。

曾巩虽推崇欧阳修,但他的学术观点和欧阳修亦有所不同。例如,他在《筠州学记》中说:"周衰,先王之迹熄。至汉,六艺出于秦火之余,士学于百家之后,言道德者矜高远而遗世用,语政理者务卑近而非师古。刑名兵家之术,则狃于暴诈,惟知经者为善矣,又争为章句训诂之学,以其私见妄(一本下有"臆"字),穿凿为说,故先王之道不明而学者靡然溺于所习。当是时能明先王之道者扬雄氏而已。"他

对扬雄如此称赞,这看法与韩愈比较相近,与欧阳修则颇相反。

此外,曾巩还有《答王深甫论扬雄书》,对于扬雄屈事王莽以及作《剧秦美新》,都有所辩解,并引王安石的看法,以为"雄之仕合于孔子无不可之义“,而且认为"世传其投阁者妄"云云。曾巩对扬雄的看法,涉及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扬雄的政治态度和学术成就,对曾巩都有影响。

任职情况

曾巩离开馆阁,又作了十几年的地方官吏。最初是越州通判(今浙江绍兴一带),其后又知齐州(今山东济南一带),徙襄州、洪州,知福州。史称曾巩在这几州都有政绩,主要在"荒政"和"平盗"两个方面,而后者并非真是政绩。曾巩移徙洪州时,曾有《移守江西先寄潘延之节推》诗,诗云:"忆昔江西别子时,我初折腰五斗粟。南北相望十八年,俯仰飞光如转烛。"他这时似乎已有倦于转徙的感叹。此后便多次表示为了养亲而不愿远仕。

在赴福州之前,曾巩有《辞直龙图阁知福州状》。到福州后又有《福州上执政书》,书中说:"转走五郡,盖十年矣,未尝敢有半言片辞求去邦域之任而冀背朝廷之义。此巩之所以自处,窃计已在听察之日久矣。今辄以其区区之腹心,敢布于下执事者,诚以巩年六十、母年八十有八、老母寓食京师,而巩守闽越,仲弟守南越,二越者,天下之远处也,于著令:有一人仕于此二郡者,同居之亲当远仕者,皆得不行。……"据此,他请求"或暂还之阙下,或处以闲曹,或引之近畿,属以一郡,使得谐其就养之心,慰其高年之母。“此书之外,

曾巩还有《福州奏乞在京主判闲慢曹局或近京一便郡状》,也是请求朝廷照顾养亲的。大概正是因为他一再申请,朝廷曾一度下令,"召判太常寺“;可是当他离职上路以后,又有诏改知明州。为此,曾巩又有《移明州乞至京迎侍赴任状》,希望朝廷允许他"暂至京师迎侍母赴任“。但未能如愿,所以后来移知亳州,又继续申请。他在《移知亳州乞至京迎侍赴任状》中说:"臣昨任福州,已系远地,迎侍不得,即今老母多病,见在京师,人子之谊,晨昏之恋,固难苟止。二者于臣之分,实为迫切。……只乞对移陈蔡一郡,许臣暂至京师,迎侍老母赴任。……今臣幸蒙恩诏移守亳州,如臣所请。况亳州去京不远,欲乞许臣暂至京师,迎侍老母赴任。“元丰三年(1080),曾巩又徙知沧州,有《沧州乞朝见状》,说:"窃念臣远离班列十有二年,伏遇陛下神圣文武,当天受命,……而臣曾未得须臾之间进望清光,窃不自揆,愿奉德音,犬马之情,固非一日之积。今将至京师,他望圣慈,许臣朝见。"于是神宗召见了曾巩。召见之后,他曾请求登对,有《乞登对状》,说自己被召见时,"不敢率然以对“,可是"退而伏念“,还是希望"上殿敷奏“,以便"披腹心“,"当天心“。此后曾巩便被留在京师,"勾当三班院“。

告老还乡

元丰四年(1081),有诏书说:"曾巩史学见称士类,宜典五朝史事。"于是便"以为史馆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史称"近世修国史,必众选文学之士,以大臣监总,未有以五朝大典独付一人者“,于是曾巩入朝辞谢说:"此大事,非臣所敢当。"并有《申

中书乞不看详会要状》,表示谦让。

元丰五年(108(2)四月,擢拜中书舍人。这时曾巩又有《辞中书舍人状》,述说自己"齿发已衰,心志昏塞“,希望另选贤能。还有《授中书舍人举刘攽自代状》,表示谦退。但这年九月,曾巩即遭母丧,因而罢职。

元丰六年(108(3)四月,曾巩卒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终年65岁。著作有《元丰类稿》等。

【《城南》翻译及赏析】终于写完毕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谢谢!

曾巩《城南》阅读答案及赏析

曾巩《城南》阅读答案及赏析 《城南》是北宋家曾巩的一篇诗作。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曾巩《城南》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城南 宋·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注]: 横塘:曲折回环的池塘。 乱山高下:群山高低起伏。 路东西:分东西两路奔流而去。 草色齐:草色一样的青,一样的绿。 【问题】 (1)一、二句写出了“雨”怎样的特点? (2)诗的三、四两句和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都写小草,且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就此作比较赏析。 阅读答案 (1)雨量之大,雨势之猛。(2分。意思符合即可) (2)白居易的诗以“野火”衬托青草顽强的生命力;曾巩的诗则通过与“桃李花开尽”作对比,突出了青草难以摧毁的精神。(3分。白诗分析1分,曾诗分析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二: (1)这首在语言上有其对应性,请从“乱”与“齐”这两个字上概括雨中与雨后两幅景色。(2分)? (2)三、四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4分) 阅读答案

(1)答案:雨水四虐;青草齐整。 (2)答案:运用了对比(或衬托)手法(1分),将暴雨过后零落殆尽的桃李与翠绿齐整的'青草对比(1分),暗示了桃李虽艳丽而生命力却很弱,青草虽很朴素而生命力甚强的哲理(1分),赞扬了青草难以摧毁的顽强精神(1分)。 赏析: 此诗为熙宁十年(1077年),曾巩知福州时作。这首小诗描绘了雨后福州城南野外的自然风光。笔调轻快,写景如画,是曾巩诗作中的杰出篇章。 春雨迅猛,池塘水满,遥望群山,高低不齐,东边西侧,山路崎岖,热热闹闹地开了一阵的桃花和李花,此刻已开过时了,只见眼前春草萋萋,碧绿一片。诗人通过桃花、李花容易凋谢与小草青色长久相对比,暗示了这样的一个哲理:桃花、李花虽然美丽,生命力却弱小;青草虽然朴素无华,生命力却很强大。 《城南》描写了暮春时节大雨过后的山野景象,笔调流畅优美,读来琅琅上口,令人赏心悦目。特别是“惟有青青草色齐”这一句,沁着水珠的草地鲜亮碧绿,表明雨后的大自然依然充满生机,这是作者的神来之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格调超逸,清新隽永。

曾巩《城南》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曾巩《城南》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曾巩《城南》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曾巩《城南》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城南 宋·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注]: 横塘:曲折回环的池塘。 乱山高下:群山高低起伏。 路东西:分东西两路奔流而去。 草色齐:草色一样的青,一样的绿。 《城南》问题 (1)一、二句写出了“雨”怎样的特点? (2)诗的三、四两句和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都写小草,且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就此作比较赏析。 《城南》阅读答案 (1)雨量之大,雨势之猛。(2分。意思符合即可) (2)白居易的诗以“野火”衬托青草顽强的生命力;曾巩的诗则通过与“桃李花开尽”作对比,突出了青草难以摧毁的精神。(3分。白诗分析1分,曾诗分析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二: (1)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其对应性,请从“乱”与“齐”这两个字上概括雨中与雨后两幅景色。(2分)? (2)三、四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4分) 《城南》阅读答案

(1)答案:雨水四虐;青草齐整。 (2)答案:运用了对比(或衬托)手法(1分),将暴雨过后零落殆尽的桃李与翠绿齐整的青草对比(1分),暗示了桃李虽艳丽而生命力却很弱,青草虽很朴素而生命力甚强的哲理(1分),赞扬了青草难以摧毁的顽强精神(1分)。 《城南》赏析: 此诗为熙宁十年(1077年),曾巩知福州时作。这首小诗描绘了雨后福州城南野外的自然风光。笔调轻快,写景如画,是曾巩诗作中的杰出篇章。 春雨迅猛,池塘水满,遥望群山,高低不齐,东边西侧,山路崎岖,热热闹闹地开了一阵的桃花和李花,此刻已开过时了,只见眼前春草萋萋,碧绿一片。诗人通过桃花、李花容易凋谢与小草青色长久相对比,暗示了这样的一个哲理:桃花、李花虽然美丽,生命力却弱小;青草虽然朴素无华,生命力却很强大。 《城南》描写了暮春时节大雨过后的山野景象,笔调流畅优美,读来琅琅上口,令人赏心悦目。特别是“惟有青青草色齐”这一句,沁着水珠的草地鲜亮碧绿,表明雨后的大自然依然充满生机,这是作者的神来之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格调超逸,清新隽永。 作者简介 曾巩(1019—1083)字子固,汉族,抚州南丰(今江西南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嘉佑二年(1057年)登进士第,儿童时代的曾巩,就与兄长曾晔一道,勤学苦读,自幼就表现出良好的天赋。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状》中称其“生而警敏,不类童子”,而且记忆力超群,“读书数万言,脱口辄诵”。嘉佑二年(1057年),39岁的他才考取了进士,被任命为太平州司法参军,踏上了仕途。翌年,奉召回京,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熙宁二年(1069年)先后在齐、襄、洪、福、明、亳等州任知州,颇有政声。元丰三年(1080年),徙知沧州,过京师,神宗召见时,他提出节约为理财之要,颇得神宗赏识,留三班院供事。元丰四年,神宗以其精于史学,委任史馆修撰,编纂五朝史纲,未成。元丰五年,

曾巩《城南二首》翻译及赏析

曾巩《城南》翻译及赏析 曾巩《城南二首》翻译及赏析 《城南》二首描写了暮春时节大雨过后的山野景象,令人赏心悦目。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城南二首》翻译及赏析,更多宋代诗人曾巩诗词鉴赏请关注。 城南 原文: 其一 雨过横塘水满堤, 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 惟有青青草色齐。 其二 水满横塘雨过时, 一番红影杂花飞。 送春无限情惆怅, 身在天涯未得归。 译文 春雨迅猛,池塘水满,遥望群山,高低不齐,东边西侧,山路崎岖。热热闹闹地开了一阵的桃花和李花,此刻已开过时了,只见眼前春草萋萋,碧绿一片。 注释 ①路东西:分东西两路奔流而去 ②横塘:古塘名,在今南京城南秦淮河南岸 ③乱山高下:群山高低起伏 作品鉴赏 其一 此诗为熙宁十年(1077年),曾巩知福州时作。这首小诗描绘了雨后福州城南野外的自然风光。笔调轻快,写景如画,是曾巩诗作中的杰出篇

章。 春雨迅猛,池塘水满,遥望群山,高低不齐,东边西侧,山路崎岖,热热闹闹地开了一阵的桃花和李花,此刻已开过时了,只见眼前春草萋萋,碧绿一片。诗人通过桃花、李花容易凋谢与小草青色长久相对比,暗示了这样的一个哲理:桃花、李花虽然美丽,生命力却弱小;青草虽然朴素无华,生命力却很强大。 其二 这首诗描写了暮春时节大雨过后的山野景象,笔调流畅优美,读来琅琅上口,令人赏心悦目。特别是“惟有青青草色齐”这一句,沁着水珠的草地鲜亮碧绿,表明雨后的'大自然依然充满生机,这是作者的神来之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格调超逸,清新隽永。 简析 诗人通过桃花、李花容易凋谢与小草青色长久相对比,暗示了这样的一个哲理:桃花、李花虽然美丽,生命力却弱小;青草虽然朴素无华,生命力却很强大。《城南》二首描写了暮春时节大雨过后的山野景象,笔调流畅优美,读来琅琅上口,令人赏心悦目。特别是“惟有青青草色齐”这一句,沁着水珠的草地鲜亮碧绿,表明雨后的大自然依然充满生机,这是作者的神来之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格调超逸,清新隽永。

韩愈《城南联句》原文及翻译赏析

韩愈《城南联句》原文及翻译赏析 城南联句原文: 竹影金琐碎,——孟郊泉音玉淙琤.琉璃剪木叶,——韩愈翡翠开园英。流滑随仄步,——孟郊搜寻得深行。遥岑出寸碧,——韩愈远目增双明。干穟纷拄地,——孟郊化虫枯挶茎。木腐或垂耳,——韩愈草珠竞骈睛。浮虚有新斸,——孟郊摧扤饶孤撑。囚飞黏网动,——韩愈盗啅接弹惊。脱实自开坼,——孟郊牵柔谁绕萦。礼鼠拱而立,——韩愈骇牛躅且鸣。蔬甲喜临社,——孟郊田毛乐宽征。露萤不自暖,——韩愈冻蝶尚思轻。宿羽有先晓,——孟郊食鳞时半横。菱翻紫角利,——韩愈荷折碧圆倾。楚腻鳣鲔乱,——孟郊獠羞蠃蟹并。桑蠖见虚指,——韩愈穴狸闻斗狞。逗翳翅相筑,——孟郊摆幽尾交搒.蔓涎角出缩,——韩愈树啄头敲铿。修箭袅金饵,——孟郊群鲜沸池羹。岸壳坼玄兆,——韩愈野麰渐丰萌。窑烟幂疏岛,——孟郊沙篆印回平。z9肌遭眊刺,——韩愈啾耳闻鸡生。奇虑恣回转,——孟郊遐睎纵逢迎。颠林戢远睫,——韩愈缥气夷空情。归迹归不得,——孟郊舍心舍还争。灵麻撮狗虱,——韩愈村稚啼禽猩。红皱晒簷瓦,——孟郊黄团系门衡。得隽蝇虎健,——韩愈相残雀豹趟。束枯樵指秃,——孟郊刈熟担肩赪.涩旋皮卷脔,——韩愈苦开腹彭亨。机舂潺湲力,——孟郊吹簸飘飖精。赛馔木盘簇,——韩愈靸妖籐索絣.荒学五六卷,——孟郊古藏四三茔。里儒拳足拜,——韩愈土怪闪眸侦。蹄道补复破,——孟郊丝窠扫还成。暮堂蝙蝠沸,——韩愈破灶伊威盈。追此讯前主,——孟郊答云皆冢卿。败壁剥寒月,——韩愈折篁啸遗笙。褂熏霏霏在,——孟郊綦迹微微呈。剑石犹竦槛,——韩愈兽材尚拏楹。宝唾拾未尽,——孟郊玉啼堕犹鎗.窗绡疑閟艳,——韩愈妆烛已销檠。绿发抽珉甃,——孟郊青肤耸瑶桢。白蛾飞舞地,——韩愈幽蠹落书棚。惟昔集嘉咏,——孟郊吐芳类鸣嘤。窥奇摘海异,——韩愈恣韵激天鲸。肠胃绕万象,——孟郊精神驱五兵。蜀雄李杜拔,——韩愈岳力雷车轰。大句斡玄造,——孟郊高言轧霄峥。芒端转寒燠,——韩愈神

《战城南》原文、翻译及赏析

《战城南》原文、翻译及赏析 这首诗用的是汉代乐府诗的题目,有意学习乐府诗的传统,但比汉代那首《战城南》写得更形象,更深刻。这首诗是抨击封建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战城南》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战城南 唐代:李白 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 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 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 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 秦家筑城避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 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 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 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 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 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译文 去年在桑干源打仗,今年转战葱河河畔。 曾经在条支海中洗过兵器上的污秽,也在天山草原上牧放过疲惫的战马。 这些年不断地万里奔驰南征北战,使我三军将士皆老于疆场。 要知道匈奴是以杀戮为职业的,就像我们种庄稼一样。在他们领域中的旷野里,自古以来就只能见到白骨和黄沙。 秦朝的筑城备胡之处,汉朝依然有烽火在燃烧。 从古至今,边疆上就烽火不息,征战没完没了。 战土在野战的格斗中而死,败马在疆场上向天低徊悲鸣。 乌鸦叼着死人的肠子,飞到枯树枝上啄食。 士卒的鲜血涂红了野草,将军们在战争中也是空无所获。

要知道兵者是凶器啊,圣人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用它的。 注释 战城南:乐府古题。《乐府诗集》中列入《鼓吹曲辞》中,是“汉铙歌十八曲”之一。 桑干源:即桑干河,为今永定河之上游。在今河北省西北部和山西省北部,源出山西管滓山。唐时此地常与奚、契丹发生战事。 葱河道:葱河即葱岭河。今有南北两河。南名叶尔羌河,北名喀什噶尔河。俱在西南部。发源于帕米尔高原,为塔里木河支流。 洗兵:指战斗结束后,洗兵器。条支:汉西域古国名。在今伊拉克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之间。此泛指西域。 天山:一名白山。春夏有雪,出好木及金铁,匈奴谓之天山。过之皆下马拜。在今境内北部。 ”匈奴“句:此句谓匈奴以杀掠为其职业。 秦家筑城:指秦始皇筑长城以防匈奴。避:一作“备”。 汉家烽火:《后汉书·光武帝纪》:“骠骑大将军杜茂将众郡施刑屯北边,筑亭候,修烽燧。”李贤注:“边方告警,作高土台,台上作桔槔,桔槔头上有笼。中置薪草,有寇即举火燃之以相告,曰烽;又多积薪,寇至即燔之以望其烟,曰燧。昼则燔燧,夜乃举烽。” 上挂枯树枝:一作“衔飞上枯枝”。 空尔为:即一无所获。 鉴赏 这首诗用的是汉代乐府诗的题目,有意学习乐府诗的传统,但比汉代那首《战城南》写得更形象,更深刻。这首诗是抨击封建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桑干”、“葱河”、“条支”、“天山”都是边疆地名。整首诗大体可分为三段和一个结语。 第一段共八句,先从征伐的频繁和广远方面落笔。前四句写征伐的频繁。以两组对称的句式出现,不仅音韵铿锵,而且诗句复沓的重叠和鲜明的对举,给人以东征西讨、转旆不息的强烈印象,有力地表达了主题。“洗兵”二句写征行的广远。左思《魏都赋》描写曹操讨灭群雄、威震寰宇的气势时说:“洗兵海岛,刷马江洲。”此二句用

《战城南》原文翻译及赏析

《战城南》原文翻译及赏析 《战城南》原文翻译及赏析 《战城南》是汉乐府诗作,属汉代《铙歌十八曲》之一,是一首民歌。这首民歌是为在战场上的阵亡将士而作,诗中描写了战争的残酷,道出人民只是战争牺牲品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反对并诅咒战争的意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战城南》原文翻译及赏析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战城南 唐代:杨炯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城南城北都有战争,有许多人在战斗中死亡,尸体不埋葬乌鸦来啄食。 请为我对乌鸦说:“在吃我们外乡的战士之前请为我们悲鸣几声! 战死在野外没人会为我们埋葬,这些尸体哪能从你们的口逃掉呢?” 清澈透明的河水在不停地流淌着,茂密的蒲苇草显得更加葱郁。 善战的骏马都在战斗中牺牲,只有劣马还在战场徘徊哀鸣。 在桥梁上筑直了营垒工事,人们连南北也分不清了。 连禾黍都不能收获你吃什么?就是想成为忠臣保卫国家都无法实现啊! 怀念你们这些忠诚的好战士,你们实在令人怀念: 咱们早晨还一同出去打仗,可晚上你们却未能一同回来。 「注释」 ①郭:外城。野死:战死荒野。

②客:指战死者,死者多为外乡人故称之为“客”。豪:通“号”,大声喊叫。 ③激激:清澈的样子。冥冥:深暗的样子。 ④枭骑:通“骁”,作“勇”解,指善战的骏马。驽(nú)马:劣马,此诗中指疲惫的马。 鉴赏 诗歌虽然以征战者的口吻讲述了远征边塞的生活,但已不同于汉乐府中的.《战城南》那样写得血流成河、惨不卒读了。诗中的主人公在叙述战争时,豪情满怀,信心百倍,充满了胜利的希冀。诗的格调雄浑激越,洋溢着浓烈的爱国之情。恰如李调元在《雨村诗话》里评述的:“浑厚朴茂,犹开国风气。”读后令人神情激奋,成为诗人代表作之一。 首联以对句开起,出句开门见山交待战争的地点,仿佛画家的笔先挥毫泼墨抹出一个塞外广袤的背景。一个“辽”字,一个“远”字,表现出塞北的广阔无际,也给诗歌增加了空间感。对句切题,正面描叙战争场景,暗寓“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的悲壮场面。诗人如泣如诉的概述,浸含泪血,语言朴实真挚。 颔联用近似白描的手法描绘战场的景象,战旗猎猎,盔明甲亮,刀光血影隐隐可见。排比点缀手法将作战阵式写得极有气势,不但写出了军队威武,而且写出了士兵斗志。诗人在诗歌中,选择了“幡旗”和“甲胄”两个意象,不但抓住了古代战场特色,也把描写的镜头拉近,突出了威武雄壮的气魄。读者从诗句里可以深深地触摸到诗的主人公脉搏激剧的跳动:激动的心、自豪的情,东闯西突血肉搏杀。 颈联生死攸关之际,人的心境更是复杂多变、不可捉摸的,在一阵冲杀之后,感慨也随之而来。因此颈联自然地转入抒情性的叙述。“冰水寒伤马”,化用陈琳诗句:“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饮马长城窟行》)这里表面上是写马,实则写人,巧妙地表达边地苦寒不宜“稽留”之意。“悲风愁杀人”,化用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句意,进一步直抒胸臆。秋风凛冽,塞外草衰,一派萧瑟之气,倍添征人思乡怀归的愁绪。这

曾巩《城南二首》翻译及赏析

曾巩《城南二首》翻译及赏析 曾巩《城南二首》翻译及赏析 《城南》二首描写了暮春时节大雨过后的山野景象,令人赏心悦目。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城南二首》翻译及赏析,更多宋代诗人曾巩诗词鉴赏请关注。 城南 原文: 其一 雨过横塘水满堤, 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 惟有青青草色齐。 其二 水满横塘雨过时, 一番红影杂花飞。 送春无限情惆怅, 身在天涯未得归。 译文 春雨迅猛,池塘水满,遥望群山,高低不齐,东边西侧,山路崎岖。热热闹闹地开了一阵的桃花和李花,此刻已开过时了,只见眼前春草萋萋,碧绿一片。 注释 ①路东西:分东西两路奔流而去 ②横塘:古塘名,在今南京城南秦淮河南岸 ③乱山高下:群山高低起伏 作品鉴赏 其一 此诗为熙宁十年(1077年),曾巩知福州时作。这首小诗描绘了雨后福州城南野外的自然风光。笔调轻快,写景如画,是曾巩诗作中的杰出篇

章。 春雨迅猛,池塘水满,遥望群山,高低不齐,东边西侧,山路崎岖,热热闹闹地开了一阵的桃花和李花,此刻已开过时了,只见眼前春草萋萋,碧绿一片。诗人通过桃花、李花容易凋谢与小草青色长久相对比,暗示了这样的一个哲理:桃花、李花虽然美丽,生命力却弱小;青草虽然朴素无华,生命力却很强大。 其二 这首诗描写了暮春时节大雨过后的山野景象,笔调流畅优美,读来琅琅上口,令人赏心悦目。特别是“惟有青青草色齐”这一句,沁着水珠的草地鲜亮碧绿,表明雨后的'大自然依然充满生机,这是作者的神来之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格调超逸,清新隽永。 简析 诗人通过桃花、李花容易凋谢与小草青色长久相对比,暗示了这样的一个哲理:桃花、李花虽然美丽,生命力却弱小;青草虽然朴素无华,生命力却很强大。《城南》二首描写了暮春时节大雨过后的山野景象,笔调流畅优美,读来琅琅上口,令人赏心悦目。特别是“惟有青青草色齐”这一句,沁着水珠的草地鲜亮碧绿,表明雨后的大自然依然充满生机,这是作者的神来之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格调超逸,清新隽永。

《城南》全诗翻译赏析

《城南》全诗翻译赏析 《城南》全诗翻译赏析 北宋曾巩《城南》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注释: 横塘:曲折回环的池塘。 乱山高下:群山高低起伏。 路东西:分东西两路奔流而去。 草色齐:草色一样的青,一样的绿。 《城南》 其二 水满横塘雨过时,一番红影杂花飞。 送春无限情惆怅,身在天涯未得归。 译文: 春雨迅猛,池塘水满,遥望群山,高低不齐,东边西侧,山路崎岖。热热闹闹地开了一阵的桃花和李花,此刻已开过时了,只见眼前春草萋萋,碧绿一片。 赏析: 诗人通过桃花、李花容易凋谢与小草青色长久相对比,暗示了这样的一个哲理:桃花、李花虽然美丽,生命力却弱小;青草虽然朴素无华,生命力却很强大。《城南》二首描写了暮春时节大雨过后的山野景象,笔调流畅优美,读来琅琅上口,令人赏心悦目。特别是“惟有青青草色齐”这一句,沁着水珠的草地鲜亮碧绿,表明雨后的大自然依然充满生机,这是作者的神来之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格调超逸,清新隽永。 宋诗以理趣见长,一般喜发议论,而且议论性的句子往往直接出现,如“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再如,“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但这首诗却没有这样的`议论,全用意象来

表达,表面上像唐诗。但猜测时还得有点读宋诗的意识,着力推究其中的理趣。 姑且推测如下:诗人在春末夏初、大雨之后,看到城南一幅特有景象:水塘由干枯变得丰满,由死寂变得活跃,河水涨满,活力四溢,平时不怎么引人注意的峰峦忽然错乱纷出,扑面而来,争高竞秀,生机蓬勃,而那些小草,更是不甘寂寞,挺身而出,抖擞振作,秀色警人,只有桃李之花经不住急雨的袭击,香销玉陨,狼藉满地,不免可惜。 诗人想:自然是公平的,万物都有其各自的舞台,至于什么时候突显特出,什么时候销声匿迹,自有公理。横塘不会一成不变,河水不会低沉依旧,山峦不能尽占青睐,桃李不能灼灼不谢,小草不会永远沉寂。隐者将显,显者将隐。万物之生命力无不因时而动,而且,绚烂意味着凋谢,早熟意味着早衰,相反,“野火烧不尽”的勃发也许来自更多的隐忍与潜伏。 “大雨(急雨)”是一种考验,山禁得起这种考验,横塘禁得起这种考验,小草也禁得起这种考验,惟独桃李禁受不起。那就锤炼吧,潜伏,积淀,蓄势而发,像峰峦一样,大雨之后更显妖娆,像横塘一样,冲击之后推陈出新,像小草一样,洗礼之后茁壮挺拔!更持久的美不正出自抗击打的能力与足够的涵养吗?否则,只能像桃李开尽,让人惋惜,即便收获一掊同情之泪,又有何益! 此诗和《西楼》风格迥异。本诗亦写雨,但它清隽淳朴,富有阴柔之美。《西楼》主要写雨前景,此诗则写雨中景和雨后景,各尽其妙。 三、四句雨后两幅小景是:昔日绚丽似锦的桃李经受不住暴雨袭击的考验,已经零落殆尽,结束了一年一度的短暂青春;而惟有一片青草,不仅未被摧毁,反而翠绿欲滴,并且长得齐齐整整,毫无零乱倒伏之状。这暗示一条哲理:桃李虽艳丽,生命力却弱;青草虽朴素,生命力却甚强。本诗以暴雨并通过与“桃李花开尽”对比,烘托出青草的难以摧毁的精神。 此诗能注意选取日常习见但又有典型意义的景物作为描写对象,

题都城南庄原文翻译及赏析

题都城南庄原文翻译及赏析 题都城南庄原文翻译及赏析 题都城南庄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古诗简介 《题都城南庄》是唐代诗人崔护的作品,载于《全唐诗》卷三百六十八。这首诗设置了两个场景,“寻春遇艳”与“重寻不遇”,虽然场景相同,却是物是人非。开头两句追忆“去年今日”的情景,先点出时间和地点,接着描写佳人,以“桃花”的红艳烘托“人面”之美;结尾两句写“今年今日”此时,与“去年今日”有同有异,有续有断,桃花依旧,人面不见。两个场景的映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的无限怅惘之情。此诗脍炙人口,尤其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二句流传甚广。 翻译 去年冬天,就在这扇门里,姑娘脸庞,相映鲜艳桃花。 今日再来此地,姑娘不知去向何处,只有桃花依旧,含笑怒放春风之中。 注释 ⑴都:国都,指唐朝京城长安。 ⑵人面:指姑娘的脸。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 ⑶不知:一作“秖(zhǐ)今”。去:一作“在”。 ⑷笑:形容桃花盛开的样子。 赏析 此诗的创作时间,史籍没有明确记载。而唐人孟棨《本事诗》和宋代《太平广记》则记载了此诗“本事”:崔护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后,在长安南郊偶遇一美丽少女,次年清明节重访此女不遇,于是题写此诗。这段记载颇具传奇小说色彩,其真实性难以得到其他史料的印证。

全诗四句,这四句诗包含着一前一后两个场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场面。 第一个场面:寻春遇艳——“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诗人抓住了“寻春遇艳”整个过程中最美丽动人的一幕。“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仅为艳若桃花的“人面”设置了美好的背景,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目注神驰、情摇意夺的情状,和双方脉脉含情、未通言语的情景。 第二个场面:重寻不遇。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树掩映的门户,然而,使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却不知何处去,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仍旧在春风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风中含笑的联想,本从“人面桃花相映红”得来。去年今日,伫立桃树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脉脉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旧含笑的桃花只能引动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了。“依旧”二字,正含有无限怅惘。 整首诗其实就是用“人面”、“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因为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记忆,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 尽管这首诗有某种情节性,有富于传奇色彩的“本事”,甚至带有戏剧性,但它并不是一首小叙事诗,而是一首抒情诗。“本事”可能有助于它的广泛流传,但它本身所具的典型意义却在于抒写了某种人生体验,而不在于叙述了一个人们感兴趣的故事。它诠释了一种普遍性的人生体验:在偶然、不经意的情况下遇到某种美好事物,而当自己去有意追求时,却再也不可复得。这也许正是这首诗保持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的原因之一。 “寻春遇艳”和“重寻不遇”是可以写成叙事诗的。作者没有这

《战城南》原文及翻译赏析

《战城南》原文及翻译赏析 《战城南》原文及翻译赏析(5篇) 《战城南》原文及翻译赏析1 战城南·躞蹀青骊马 南北朝 躞蹀青骊马,往战城南畿。 五历鱼丽阵,三入九重围。 名慑武安将,血污秦王衣。 为君意气重,无功终不归。 《战城南》译文 战士骑着青黑色的战马行走在去城南的路上,欲往那里参加战争。他十分英勇,曾经五次参加作战,多次突入敌军多层的包围。他的声名可比秦国名将白起,他曾经跟随秦王作战立下了不世的功勋。为了君王,他十分注重报国立功的意气,发誓如果自己没有建立功勋一定不会归来。 《战城南》注释 躞蹀(xiè dié):小步行走的样子。 骊马:黑马。 畿(jī):区域。 鱼丽阵:古代作战时军队布置的阵势。 九重围:形容多层的围困。 武安将:指战国时期秦国名将白起,他曾被封为武安君。 意气重:倒装句法,即“重意气”,实际指重报国立功的意气。 《战城南》简析 《战城南》,六朝文人常用汉乐府旧题写作诗歌,往往和原作的情调不同。吴均这首诗写得较为悲壮,抒发了自己期望建功立业、立功边塞的壮志豪情。 《战城南》原文及翻译赏析2 战城南·去年战唐朝李白

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 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 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 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 秦家筑城避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 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 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 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 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 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战城南》译文 去年在桑干源打仗,今年转战葱河河畔。 曾经在条支海中洗过兵器上的污秽,也在天山草原上牧放过疲惫的战马。 这些年不断地万里奔驰南征北战,使我三军将士皆老于疆场。 要知道匈奴是以杀戮为职业的,就像我们种庄稼一样。在他们领域中的旷野里,自古以来就只能见到白骨和黄沙。 秦朝的筑城备胡之处,汉朝依然有烽火在燃烧。 从古至今,边疆上就烽火不息,征战没完没了。 战土在野战的格斗中而死,败马在疆场上向天低徊悲鸣。 乌鸦叼着死人的肠子,飞到枯树枝上啄食。 士卒的鲜血涂红了野草,将军们在战争中也是空无所获。 要知道兵者是凶器啊,圣人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用它的。 《战城南》注释 战城南:乐府古题。《乐府诗集》中列入《鼓吹曲辞》中,是“汉铙歌十八曲”之一。 桑干源:即桑干河,为今永定河之上游。在今河北省西北部和山西省北部,源出山西管滓山。唐时此地常与奚、契丹发生战事。 葱河道:葱河即葱岭河。今有南北两河。南名叶尔羌河,北名喀什噶尔河。俱在新疆西南部。发源于帕米尔高原,为塔里木河支流。

城南原文翻译及赏析

城南原文翻译及赏析 城南原文翻译及赏析 城南原文翻译及赏析1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 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 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 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 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 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译文 城南城北都有战争,有许多人在战斗中死亡,尸体不埋葬乌鸦来啄食。 请为我对乌鸦说:“在吃我们外乡的战士之前请为我们悲鸣几声! 战死在野外没人会为我们埋葬,这些尸体哪能从你们的口逃掉呢?” 清澈透明的河水在不停地流淌着,茂密的蒲苇草显得更加葱郁。 勇敢的骑兵战士在战斗中牺牲,但早已疲惫的马仍在战士身旁徘徊。 在桥梁上筑直了营垒工事,南北两岸的人民如何交往? 连禾黍都不能收获你吃什么?就是想成为忠臣保卫国家都无法实现啊! 怀念你们这些忠诚的好战士,你们实在令人怀念: 咱们早晨还一同出去打仗,可晚上你们却未能一同回来。 赏析: 作者:佚名 此诗属汉《铙歌十八曲》之一,这首民歌是为在战场上的阵亡者

而作,作者借助战士之口描写战争的残酷,反对并诅咒战争,道出人民只是战争的牺牲品。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开头三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思路带进了一场激烈的战争之中。城南、郭北,互文见义,是说城南城北,到处都在进行战争,到处都有流血和死亡。战争过后,大地上横七竖八,躺满了尸体,成群的乌鸦,“呀呀”地叫着,争啄着这些无人掩埋的战士。面对这样的惨状,谁都不能不惊心动魄。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清人陈本礼《汉诗统笺》说这几句的意思是:“客固不惜一己殪之尸,但我为国捐躯,首虽离兮心不惩,耿耿孤忠,豪气未泯,乌其少缓我须臾之食焉。”这种解释,似乎是把这首诗歌理解成了为忠心耿耿报效朝廷而战死的将士所唱的赞歌,恐怕与诗歌的原旨不相合。这里,“豪”当同“嚎”,是大声哭叫的意思。“且为客豪”,是诗人请求乌鸦在啄食之前,先为这些惨死的战士大声恸哭。“严杀尽兮弃原野”(《楚辞·国殇》)。诗人意思是:死难战士的尸体得不到埋葬,那腐烂的肉体,难道还能逃离啄食的命运吗?你们何不先为他们恸哭一番呢? “水深激激,薄苇冥冥”两句,通过景物描写,进一步渲染战场荒凉悲惨的气氛。清凉的河水流淌着,茫茫的蒲苇瑟瑟着,似乎在向人们哭诉着战争的灾难。“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突然,一声战马的长嘶,引起了诗人的注意:它身受重伤,已经不中用了,但仍然徘徊在死去的勇士身旁,悲鸣着不肯离去。表面上,是对战场上的景物作客观叙写,但这些景物,却是经过诗人严格挑选了的典型画面,无一不寄托着诗人深沉的感情在内。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这里,不只是对眼前战场的情景进行描述,而是把眼光移向了整个社会:战争不仅驻把无数的兵士推向了死亡的深渊,而且破坏了整个社会生产,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诗人愤怒地质问:在桥梁上筑直了营垒工事,南北两岸的人民如何交往?劳动生产怎么能够正常进行?没有收成,君王你将吃什么?将士们饥乏无力,如何

《城南》原文及翻译赏析

《城南》原文及翻译赏析 《城南》原文及翻译赏析 《城南》原文及翻译赏析1 战城南·躞蹀青骊马 南北朝 躞蹀青骊马,往战城南畿。 五历鱼丽阵,三入九重围。 名慑武安将,血污秦王衣。 为君意气重,无功终不归。 《战城南》译文 战士骑着青黑色的战马行走在去城南的路上,欲往那里参加战争。他十分英勇,曾经五次参加作战,多次突入敌军多层的包围。他的声名可比秦国名将白起,他曾经跟随秦王作战立下了不世的功勋。为了君王,他十分注重报国立功的意气,发誓如果自己没有建立功勋一定不会归来。 《战城南》注释 躞蹀(xiè dié):小步行走的样子。 骊马:黑马。 畿(jī):区域。 鱼丽阵:古代作战时军队布置的阵势。 九重围:形容多层的围困。 武安将:指战国时期秦国名将白起,他曾被封为武安君。 意气重:倒装句法,即“重意气”,实际指重报国立功的意气。 《战城南》简析 《战城南》,六朝文人常用汉乐府旧题写作诗歌,往往和原作的情调不同。吴均这首诗写得较为悲壮,抒发了自己期望建功立业、立功边塞的壮志豪情。 《城南》原文及翻译赏析2 战城南·去年战唐朝李白

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 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 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 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 秦家筑城避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 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 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 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 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 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战城南》译文 去年在桑干源打仗,今年转战葱河河畔。 曾经在条支海中洗过兵器上的污秽,也在天山草原上牧放过疲惫的战马。 这些年不断地万里奔驰南征北战,使我三军将士皆老于疆场。 要知道匈奴是以杀戮为职业的,就像我们种庄稼一样。在他们领域中的旷野里,自古以来就只能见到白骨和黄沙。 秦朝的筑城备胡之处,汉朝依然有烽火在燃烧。 从古至今,边疆上就烽火不息,征战没完没了。 战土在野战的格斗中而死,败马在疆场上向天低徊悲鸣。 乌鸦叼着死人的肠子,飞到枯树枝上啄食。 士卒的鲜血涂红了野草,将军们在战争中也是空无所获。 要知道兵者是凶器啊,圣人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用它的。 《战城南》注释 战城南:乐府古题。《乐府诗集》中列入《鼓吹曲辞》中,是“汉铙歌十八曲”之一。 桑干源:即桑干河,为今永定河之上游。在今河北省西北部和山西省北部,源出山西管滓山。唐时此地常与奚、契丹发生战事。 葱河道:葱河即葱岭河。今有南北两河。南名叶尔羌河,北名喀什噶尔河。俱在新疆西南部。发源于帕米尔高原,为塔里木河支流。

《城南》原文及翻译赏析(15篇)

《城南》原文及翻译赏析(15篇) 《城南》原文及翻译赏析(15篇) 《城南》原文及翻译赏析1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古诗简介 《题都城南庄》是唐代诗人崔护的作品,载于《全唐诗》卷三百六十八。这首诗设置了两个场景,“寻春遇艳”与“重寻不遇”,虽然场景相同,却是物是人非。开头两句追忆“去年今日”的情景,先点出时间和地点,接着描写佳人,以“桃花”的红艳烘托“人面”之美;结尾两句写“今年今日”此时,与“去年今日”有同有异,有续有断,桃花依旧,人面不见。两个场景的映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的无限怅惘之情。此诗脍炙人口,尤其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二句流传甚广。 翻译 去年冬天,就在这扇门里,姑娘脸庞,相映鲜艳桃花。 今日再来此地,姑娘不知去向何处,只有桃花依旧,含笑怒放春风之中。 注释 ⑴都:国都,指唐朝京城长安。 ⑵人面:指姑娘的脸。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 ⑶不知:一作“秖(zhǐ)今”。去:一作“在”。 ⑷笑:形容桃花盛开的样子。 赏析 此诗的创作时间,史籍没有明确记载。而唐人孟棨《本事诗》和宋代《太平广记》则记载了此诗“本事”:崔护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后,在长安南郊偶遇一美丽少女,次年清明节重访此女不遇,于是题写此诗。这段记载颇具传奇小说色彩,其真实性难以得到其他史料的印证。

全诗四句,这四句诗包含着一前一后两个场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场面。 第一个场面:寻春遇艳——“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诗人抓住了“寻春遇艳”整个过程中最美丽动人的一幕。“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仅为艳若桃花的“人面”设置了美好的背景,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目注神驰、情摇意夺的情状,和双方脉脉含情、未通言语的情景。 第二个场面:重寻不遇。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树掩映的门户,然而,使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却不知何处去,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仍旧在春风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风中含笑的联想,本从“人面桃花相映红”得来。去年今日,伫立桃树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脉脉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旧含笑的桃花只能引动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了。“依旧”二字,正含有无限怅惘。 整首诗其实就是用“人面”、“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因为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记忆,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 尽管这首诗有某种情节性,有富于传奇色彩的“本事”,甚至带有戏剧性,但它并不是一首小叙事诗,而是一首抒情诗。“本事”可能有助于它的广泛流传,但它本身所具的典型意义却在于抒写了某种人生体验,而不在于叙述了一个人们感兴趣的故事。它诠释了一种普遍性的人生体验:在偶然、不经意的情况下遇到某种美好事物,而当自己去有意追求时,却再也不可复得。这也许正是这首诗保持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的原因之一。 “寻春遇艳”和“重寻不遇”是可以写成叙事诗的。作者没有这

《城南》诗词鉴赏3篇

《城南》诗词鉴赏3篇 《城南》诗词鉴赏1 《城南》宋朝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城南》译文 春雨迅猛,池塘水满与堤齐,远处群山高低不齐,东边西侧,山路崎岖。 热闹地开了一阵的桃花和李花已经凋谢,只能看见萋萋的春草,碧绿一片。 《城南》解释 路东西:分东西两路奔流而去 横塘:古塘名,在今南京城南秦淮河南岸 乱山高下:群山高低起伏 《城南》简析 诗人通过桃花、李花容易凋谢与小草青色长久相对比,暗示了这样的`一个哲理:桃花、李花虽然美丽,生命力却弱小;青草虽然朴素无华,生命力却很强大。《城南》二首描写了暮春时节大雨过后的山野景象,笔调流畅优美,读来琅琅上口,令人赏心悦目。特别是“惟有青青草色齐”这一句,沁着水珠的草地鲜亮碧绿,表明雨后的

大自然依然充满生机,这是的神来之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格调超逸,清新隽永。 《城南》诗词鉴赏3篇扩展阅读 《城南》诗词鉴赏3篇(扩展1)——《咏柳》诗词鉴赏3篇 《咏柳》诗词鉴赏1 咏柳 宋代: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译文 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狂扭乱舞。 把它的飞絮想蒙住日月,但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 解释 倚--仗恃,依靠。狂--猖狂。这两句形容柳树在春天绿得很快:柳条似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 解把--解得,懂得。飞花--柳絮。 赏析 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未变初黄”,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新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