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地理学重点总结

城市地理学重点总结

3、规模经济:某一生产企业,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致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的地步。

4、积聚经济: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的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模。

5. 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集聚和乡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的过程。即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具体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和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进程中,人口由中心城区向城市外围边缘地区迁移的过程。逆城市化: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了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再城市化:在逆城市化发展到某一程度后,由于城市更新等措施,城市中心再次吸引大量人口迁入,中央区域人口数量回升。6城市职能,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或承担的分工。

7、城市性质: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8、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例。

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大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全国人口的大部分,且在全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9、位序-规模法: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

察的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

布。城市金字塔:把全国或者

区域内的城市按照城市规模进

行等级划分,则会发现城市规

模和城市数量呈负相关关系,

即城市等级越高,城市规模越

大,城市数量越少,反之,越

多。把这种关系用图表表示出

来,就形成了城市金字塔。

10、生长极理论:经济发展并

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

而是以不同地强度在空间上呈

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

对整个区以经济发展产生不同

的影响,这点就是具有成长及

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法国

地理学家布德维尔把增长极同

极化空间,城镇联系起来,使

得增长极有了具体的地理位

置,增长极的极一般位于城镇

或其附近的中心区域。

11、城镇体系:在一个相对完

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

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

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的集合。

29.自上而下型城市化:是指国

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

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

引起的城市化,具体地表现为

原有城市发展和新兴工矿业城

市产生两个方面。

30.自下而上型城市化:指农村

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

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

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化,

进而通过发展小城市(集)镇.

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

31.积极型城市化:与经济发展

同步的城市化。

32.消极型城市化:与积极型城

市化相反,先于经济发展水平

的城市化,也称假城市化或过

度城市化。

33.景观型城市化:是传统的城

市化表现形式,指城市性用地

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因

为这种城市化直接创造市区,

所以也称直接城市化。

34.职能型城市化:是当代出现

的一种新的城市化表现形式,

指的是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

列中发挥效用的过程,这种城

市化表现了地域进化的潜在意

识,步从外观上直接创造密集

的市区景观,所以也称间接城

市化。

35外延型城市化.如果城市的

离心扩展,一直保持与建成区

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这

种扩展方式称之为外延型城市

化。

36.飞地型城市化:如果在推进

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

区断开,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

持联系的城市扩展方式,则称

为飞地型城市化。

37.向心型城市化:城市中的商

业服务设施以及政府部门、企

事业公司的总部、银行、报社

等脑力劳动机关,都有不断向

城市中心集聚的特性,这就是

向心型城市化.

38.离心型城市化:与向城市中

心集聚的部门相反,有些城市

设施和部门则有城市中心向外

缘移动扩散,这被称之为离心

型城市化,也称扩散型城市化。

39.大都市区:是国外最常用的

城市功能地域概念,它是一个

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

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

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

县作为基本单元。

40.中心县:简单地说即中心城

市所在的县或至少有50%以

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化地区里

的县。

41.大都市带:由连成一体的许

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

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

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

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42.基本/非基本比率(B/N):

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的比例关系。

1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①正统的城市化类型,

–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它们之间协调发展。

②假城市化、过度城市化: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而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也就是说,可能在城市中居住着大批没有城市化的人,这种情况被称之为假城市化,如非洲一些国家。另外有些发展中国家,如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人口地域集中和城市型景观地域推进的速度很快,超过经济发展速度,却缺少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叫做过度城市化③只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这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

第一章绪论

城市地理学: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的形成发展,组合分布,空间结构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其主要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我国城市地理学的任,从我国国情出发,解决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制定科学的城市政策提供参考。

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a城市形成发展条件b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c城市内部空间组织d城市可持续发展f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

二,城市地理学发展趋势

1.对理论研究将进一步加强2.对全球经济化和全球城市的研究加强3对城市社会地理学

研究加强4对新领域和新方法

的研究将加强 5 城市规划等

应用研究将进一步加强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城市:指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

且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

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城镇:比镇或镇大,且以非农业

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称为

城镇。

一、城市和城镇的区别:

只有那些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

制的城镇才称为城市,不够设

市条件的建制镇才称为镇,市

和镇的总称才叫城镇或市镇。

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

产业构成,规模,景观,物质

构成,职能。

二,城市地域

行政地域:市政府管辖的范围。

是各国按照城镇界定标准确定

的城镇地域。随着城市建制的

设立就明确划定。

实体地域:城市建成区

功能地域:体现城市人口居住、

就业、购物、娱乐、工作、医

疗、文教等城市基本功能所涉

及的地域范围。

行政地域与实体地域不一致的

两种情况:一是城市的行政管

辖范围比实体范围大,包括了

一定的乡村地域。另一种是城

市的实体范围已经超出了城市

的行政管辖范围。

三,大都市

都市区:是国外常用的城市功

能地域概念,是一个大的人口

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

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

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

本单元。(有城市化地区才可能

有都市区,都市区一定包括一

个或几个城市化地区)

大都市带:由连成一体的许多

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

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

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

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是巨大的、多核心的城市密集

地域系统(五大特点:多核心,

交通走廊,密集的交互作用,国

家的核心区域,规模特别庞大)

都市连绵区:以都市区为基本

组成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

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

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

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

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四、我国现行的设市、设镇标

准:

现行的设镇标准:20 000人以

下的乡,假如乡政府驻地非农

业人口超过2 000人的,可以

撤乡建镇;总人口在20 000

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

人口占全乡人口 10%以上的,

也可以撤乡建镇。县政府所在

地均应设镇的建制少数民族地

区、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山

区和小型工矿区、小港口、风

景旅游区、边境口岸等地,非

农业人口虽不足 2 000,如确

有必要,也可设镇。

市带县体制:为了发挥城市带

动地区经济的发展的作用,设

立地级市,各种人力,资源条件

集中,加速地级市经济发展,进

而带动周边县发展的一种体

制。

如何评价市带县体制?

优点:1资源人力集中,有利

于知识思想的相互交流,加速

了城市发展进程 2 对地级市

的行政管理成本降低,管理效

率提升 3 能够带动周边县市

快速发展

缺点:1“市管县”体制缺少法

律依据。宪法规定,我国地方

政府管理层次为“三级”,在省

与县之间没有“中间层次”。2

“市管县”体制增加了层次,

加大了行政管理成本,降低了

行政效率。3市管县体制下城

市的经济辐射作用不明显。市管县的主要目的是以中心城市的优势地位拉动所辖县的经济发展,但是,并非所有的市都能起到这一作用。4城市虚化现象严重。市管县体制虽然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但也造成了城市化进程中的另一个后果,那就是广域型城市的大量出现。5是“市管县”体制虽然表面上解决了原来的地市矛盾,但实际却出现了更为尖锐的市县、区县之间的矛盾。市侵害“县”及农村地区的利益,形成所谓“市压县”、

“市卡县”、“市挤县”、“市吃县”或“市刮县”的现象,严重影响束缚了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城市出现的具体时间:城市形成于原始公社制社会的末期。城市形成的根本动力:三次社会劳动大分工

我国按区域地形分类:滨海城市,三角洲平原城市,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城市,平原与低山丘陵相邻接的城市,地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平原中腹的城市,高平原上的城市,高原山间盆地和谷地的城市,中山谷地城市,高山谷地城市.

城市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城市外部自然,经济,社会,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

大位置:是城市对较大范围的事物的相对关系,是从小比例尺地图上进行分析的。

小位置:是城市对其所在城址及附近事物的相对关系,是从大比例尺地图上进行分析的。中位置:是从大小位置之间分出的一种中位置。

中心位置:城市位于某一区域的中央,与其以外各个方向的联系距离都比较近。这种有利的中心位置既便于四面八方的交通线向中心会聚,也有利于

从中心向外开辟新的交通线,

因而促使城市的发展。

重心位置:当一个地理区内人

口分布和开发条件差异较大

时,假想按不均匀性进行加权,

就会有一个偏向于优势区域的

重心位置。

邻接位置:即城市区位追求邻

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不必

要或不可能在本区域的中央

门户位置(出入口位置):当一

个地理区的对外联系集中在某

一方向上时,这个区域的中心

城市常常不在本区中央,而明

显偏于主要联系方向一端。

六、城市沿交通线成长的区位

类型:

1、沿河城市区位,可分成六种

区位类型:航运端点、梯级中

转点、河流交汇点、河曲位置、

过河点位置(渡口)、河口

2、海港城市的区位,除了河口

港类型外,还有位于海湾(如

青岛、大连)、岛屿(如香港、

厦门)、陆连岛(如澳门)、陆

岬(如开普敦,直布罗陀)等其

它位置类型

3、铁路:枢纽位置:主要枢纽,

一般枢纽,次要枢纽和专业性

枢纽

七、不同类型城镇形成和发展

的原因:

(1)中心地城市:为满足广大

农村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的需

要而形成的中心地城市,如大

多数集镇、城镇、县城等;商

品农业是城市产生的基础。

(2)交通型城市:为满足区际

贸易和交通转运的需要而形成

的、以交通运输为主要职能的

城市,如港口城市、铁路枢纽、

公路中心等;形成主要取决于

天赋或人为的交通地理位置。

(3)专门化城镇:为满足某种

专门需要,在集聚经济、规模

经济的作用下而形成的以某种

专门职能为主的城市,如工业

城市、风景旅游城市、大学城

等。产生强烈依赖某种天赋的

资源和人类某种特殊需求。

3、规模经济:某一生产企业,

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可

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

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

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

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

致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

可得,并要亏本的地步。

4、积聚经济:各种产业和经济

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的经

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

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

再集聚会带来不经济,产生离

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模。

第四章城市化原理

1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集

聚和乡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

的过程。即人类的生产方式和

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

化的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

城市人口的转化及城市不断完

善发展的过程。

城市化的内涵:人口结构的转

型,经济结构的转型,地域空间

的转型,生活方式的转型

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1

正统的城市化类型:既有人口

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

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

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它们之间

协调发展。2假城市化:只有人

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

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而没

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

散3只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

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

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郊区城

市化逆城市化)

一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

第一前提:剩余粮食的生产能

力―农产品的剩余

第二前提:剩余农业劳动力―

农业人口的剩余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城市化水平之间存在对数曲线关系.

二乡村-城市人口迁移

乡村―城市人口迁移的动因分析

伯格提出“推―拉”假说,认为人口迁移是其原住地的推力和迁入地的拉力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工业革命使得现在工商业迅速发展,为外来移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还有较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更好的文化和教育机会等都是吸引人口迁入的拉力.而农村农业机器的使用,农村人口增多,人均耕地减少,环境恶化,受教育机会和发展前途限制都是人口迁移的推力。

1.郊区化:在城市化近域推进过程中,同时伴随着中心城区人口的绝对下降和郊区人口的增长的现象。包括:制造业郊区化、人口郊区化、零售业郊区化、办公郊区化

2.逆城市化:城市化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大都市区人口出现向非都市区转移的趋势,大都市区总人口出现绝对下降。

3.再城市化:在逆城市化发展到一定时期,由于采取都市更新等举措,非都市区人口再次出现向大都市区转移的趋势,使得大都市区总人口出现再次上升。

四先后顺序: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4城市化近域推进和郊区化城市化近域推进: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集聚不经济作用产生的离心力,使得人口和经济要素出现向城市周边邻近地域扩散的现象。

一城市化近域推进的主要动力

1.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现代交通工具的产生与变革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基本动力。2.城市工业的不断扩张,工业

的扩展带动城市的扩展,这是

城市化的传统推进方式。

3.城市住宅的不断扩散,住宅

的扩散分自由扩散与附属扩散

两种。

二城市化近域推进演化模型

—彼得霍尔城市演变模型

1、国家或区域空间构成

(1)由都市区和非都市区两部

分组成;(2)都市区由中心市

和郊区组成;(3)非都市区指

传统的农村地区;(4)都市区

可分为首位城市体系和一般城

市体系

一、西方国家再城市化、郊区

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过程至

今经历了四个阶段:

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

化——再城市化

①集中趋向的城市化阶段。该

阶段城市化的主要特征是中心

城市人口和经济迅速增长,特

别是市中心城区形成高度集

聚。

②郊区城市化阶段。这个时期

城市化的特征是,在工商业继

续向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中心

集中的同时,郊区人口增长超

过了中心市区。

③逆城市化阶段。在郊区城市

化继续发展的同进,中心市区

显现衰落景象,出现人口净减

少。④再城市化阶段。中心市

区经济复兴,人口出现重新回

升。

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1、当代世界城市化特点

(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2)

大城市化趋势明显(3)大都市

化趋势明显

3.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①城

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逐步

相适应②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

变化加速③城市化水平的省际

差异显著④郊区化进程已经显

现⑤都市连绵区成为国家经济

的核心地区

第六章城市职能分类

1.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是从

城市以外为城市创造收入的部

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

的基础,它是城市发展的主要

动力。可分为:离心型的基本

活动和向心型的基本活动。

2.非基本活动部分:满足城市

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随着基

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可分为:

为了满足本市基本部分的生产

所派生的需要和为了满足本市

居民正常生活所派生的需要。

3.基本部分是城市发展的主导

力量,基本与非基本两部分相

互依存。

4.基本/非基本比率(B/N

比):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

与非基本部分的比例关系。通

常以两部分从业职工人数比例

作为计算依据。

5.基本部门:基本活动部分占

明显优势的经济部门

非基本部门:非基本活动部分

占明显优势的经济部门

二、划分城市基本和非基本活

动的方法

1.普查法;

优点:可以得到比较准确的结

果。缺点:整个调查过程十分

繁琐,当城市规模较大时,工

程量浩大。

2.残差法;

优点,简单实用。缺点:主观

性强,精度不高。

3.区位商法(或宏观法);

优点:简化了区分城市基本和

非基本活动的复杂过程,缺点:

只有在假设满足的前提下才实

用,准确性易被影响。4.正常

城市法5.最小需要量法

三、影响基本/非基本比率的因

1.城市规模:随着城市人口规

模的增大,非基本部分的比例

有相对增加的趋势。

2.专业化程度:专业化程度高的城市 B/N大,而地方性的中心一般B/N小。

3.与大城市空间位置关系:接近大城市B/N高,远离大城市B/N低。

4.城市历史:老城市B/N可能较小,新城市B/N可能较大。

5.其他因素:城市人口在年龄构成、性别构成、收入水平等方面的差别对城市经济的基本/非基本结构也都有影响。四、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基本和非基本两部分活动在一个地方循环往复、不断集聚的过程。城市的发展主要动力来源于城市基本活动的发展,当城市基本活动发展时,会产生相应的城市收益,收益的一部分用来扩展基本活动的发展,即又产生了劳动力需求,会吸引大批迁入者,人口向城市内部迁移,同时也会使得城市内部需求扩大,促进城市非基本活动的发展。另一部分用于扩大生产力,产生更大的收益。城市的基本和非基本活动每一次规模扩大都会引起当地人口增加,反过来也促进了基本和非基本活动的扩大,这是一循环往复,不断集聚的过程。

城市职能:指城市在国家或区域所起的作用和所承担的分工。

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高度概括,它代表了城市的个性和发展方向。

联系: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确定城市性质一定要进行城市职能分析。

区别:①城市职能分析一般利用城市的现状资料,得到的是现状职能,城市性质一般是表示城市规划期里希望达到的目标

或方向;②城市职能可能有好

几个,职能强度和影响的范围

各不相同,而城市性质关注的

是最主要、最本质的职能;③

城市职能是客观存在的,可能

合理,也可能不合理,城市性

质是在认识客观存在的前提

下,揉进了人的主观意念,可

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

二城市职能分类方法

1.一般描述方法弱点:任意性

和主观性较大。

2.统计描述方法

相对前者增加了数量标准

哈里斯(C.D.Harris)的美国

城市职能分类最负盛名

缺陷:①定量指标使用不够充

分,且缺乏说服力;

②主要用于城市主导职能相对

单一的城市分类,对复杂性职

能的城市无法判别。

3.统计分析方法

三城市职能三要素:专业化部

门、职能强度、职能规模

①专业化部门,可能是1个也

可能是几个部门具有为区外服

务的作用。

②职能强度,取决于城市为区

外服务的部门的专业化程度。

若专业化程度很高,则该部门

产品或服务输出的比重也高,

职能强度则高。

③职能规模,职能强度很高的

小城市,对外服务的绝对规模

却不一定大;相反,一些大城

市对外服务在城市中所占的比

重可能不高,但绝对量可能很

大,影响很广。

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

城市规模主要有人口规模和用

地规模两种表达方法。

1.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

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

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

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

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即人口比重最大)

2.城市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

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

3.城市首位比:国内一定区域

内的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的

人口比。

4.首位分布:首位度大的城市

规模分布。城市首位度<2 :

表明结构正常

>2:结构失衡、过度集中

二城市金字塔:把一个国家或

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

按规模大小分成等级,就有一

种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现象,即

城市规模越大的等级,数量越

少.而规模越小的等级,城市数

量越多。把这种城市数量随城

市规模等级而变动的关系用图

表示出来,形成城市等级规模

金字塔。

三位序-规模法则:从城市的

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

考察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

布。

§2对城市规模分布的解释

1. 城市规模分布的类型:一般

划分为位序—规模,首位两种,

介于两者间的称为过渡型。

2.首位分布国家:人口少、面

积小的小国,或城镇化历史比

较短的国家。

位序-规模分布国家:面积大、

历史久、人口多、条件复杂的

大国。

3. 城市规模分布的类型的利

弊,弊>利

(1)首位分布对国家经济发展

有一种寄生作用;

(2)首位分布的空间集中是资

源的一种低效利用方式,有损

于更合理的资源利用;

(3)首位分布代表了一种超国

家的倾向,这种倾向不利于全

国动员,因此对经济增长有害;

(4)首位分布反映了许多社会

方面的不平等,等等。

利>弊

(1)首位分布允许资金和人才的更大积累,有利于知识的更加专门化和思想的广泛交流;

(2)大城市内的各种运输成本一般比城市间的运输成本低,因此大城市的劳动生产率是最高的;(3)首位城市常常是交通运输网络中效益最好的地方,是革新的源地,比乡村地区更能吸引投资,等等。

§3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类型:①沪、京、津三个超大城市所在的苏沪和京津冀两个单元。可称为高级首位型,以苏沪最典型。②辽、黑、鲁、川、粤五个省属于中级平衡型。③我国重点开发的两个内地省鄂和陕可称为中级首位型。④湘、内蒙古、豫、吉、皖、闽、浙、赣、桂等九个省、自治区称为初中级平衡型。⑤晋、云、贵、新、甘等五个省、自治区属于开发中的初中级不平衡型。⑥省、自治区青、藏、宁属于初级首位型。

§4城市规模发展政策的讨论中国城市发展方针演变:21世纪初至今: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城镇密集区有序发展。有条件区域发展以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为龙头的城市群。

二、城市发展战略的讨论

①小城市重点论②城乡一体化论③大城市重点论④中等城市重点论⑤大中小城市合理结构论

第八章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1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任何一个城市为了保障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总是不断地与其它城市或区域进行着物质、能量、人员、货币和信息的交换(空间相互作用),并把空间

上彼此分离的城市结合为具有

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这叫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一相互作用类型①货物和人

口的移动(对流)②财政金融

上的往来联系(传导)③信息

的流动(辐射)。

二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

1、互补性:即两地间的相互作

用需要有这样一个前提条件,

即它们之中的一个有某种东西

提供,而另一个对此种东西恰

有需求。

2、可运输性:即城市的相互作

用必需建立在两城市间存在物

质、信息流动的通道

3、介入机会:即两地间的互补

性受到第三地的影响,产生了

中介机会

三城市间、城市和区域间的相

互作用

1.节点、结节区域和城市等级

体系

在一定区域内,城市通过各种

网络不断的吸引着周边的各种

要素,并且是各种网络的聚焦

点,这样的城市称为节点(城

市)。

结节点连同其吸引的区域称为

结节区域。

不同规模的结节点和结节区域

组合起来,形成城市等级体系。

3.相互作用模式(1)引力模式

(2)潜力模式

四空间扩散

1.类型:①传染扩散:现象从

一个源生点向外作空间扩散,

如果是渐进的、连续的过程②

等级扩散:有些现象在城市中

的传播往往跳跃紧邻的小城

市,在距离较远但属同级规模

的城市中首先被接受,然后向

次一级的城市扩散。

③重新区位扩散:在传染扩散

中,假如扩散导致更多的接受

者,那么就称之为扩张型扩散;

如果接受者的数量没有增加,

仅仅发生了原有接受者的空间

位移,我们称之为重新区位扩

散2、空间扩散的阻碍因素与

作用

(1)阻力的作用:新事物接受

者的数量和时间呈正态分布

型。扩散速度呈现慢——快—

—慢的演进特征。

(2)障碍的作用

—自然障碍:河流、湖泊、山

脉、沙漠等;

—文化障碍:语言、种族、宗

教信仰差异等;

—社会障碍:阶级、年龄、性

别、社会经济地位;

—政治障碍:民族性、意识形

态差异;

—精神障碍:态度、个性等。

3.空间扩散成功的因素

创新的源生地,选定扩散中心,

制定周详的扩散战略

3、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要

点和三大原则模型(P204)

基本概念:

中心地:可以表述为向居住在

他周围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

流和服务的地方。

中心货物与服务:分别指在中

心地内生产的货物与提供的服

务。

中心性(度):可以理解为一个

地点对他周围地区的相对意义

的总和。即中心职能的大小。

服务范围——发挥中心地职能

所影响的地域。

——上限:消费者愿意去的最

远距离r;

——下限:维持中心职能存在

的最小距离(需求门槛距离

r’)

克里斯塔勒理论的核心思想可

概括如下:

1)中心地的等级越高,其所提

供的商品和服务的种类就越齐

全,而低等级中心地仅限于供

应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少数商

品和服务(点)。

2)两个相领同级中心地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中心地的等级越低,其间的距离就越短,间距S与中心地等级n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量关系。

3)各等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区在一个完整的网络系统中,形成大小不同的层层六边形网络(网)。

4)不同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之间应按K=3、4、7的原则,保持严格的比例关系

中心地理论的三大原则模型:(1)市场最优原则

这一原则能够确保各级中心地对它所影响的范围提供最大方便的服务。

(2)交通最优原则

使次级中心之间以及次级中心与较高一级中心之间的距离最短。

(3)行政最优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每一个中心地完全控制其从属的低一级的中心地,次一级中心地不能同时接受两个或两个以外高级中心地的影响。

廖什景观

1,需求圆锥体。他对六边形市场做严密的经济论证,提出需求圆锥体的概念。

2,市场网。市场区有圆锥体转变为六边形的过程,为消除圆跟圆之间的间隙,六边形的面积相对更接近圆。

3,廖什景观中,不同等级货物的市场,可以通过改变六边形的方向和大小得到。

通过六边形的旋转,从中心城市放射出六个六十度的扇面,每一个扇面有两个三十度的扇面组成:一个是城市密集扇面,一个是城市稀少扇面。一共会得到六个密集扇面和六个稀少扇面,从而形成了“廖什经济景观”。他认为这种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有两个优势:第

一,各城市间的总距离是最短

的,满足中心地体系需求的运

输量,交通线路缩短。第二,

生产位置尽可能的结合在一

起,能够实现当地最大的购买

量。

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与廖什

景观的比较

相同点:学说都是建立在理想

的平原上,因而得出市场区最

佳形式是六边形。

不同点:1.最终形成的中心地

模式不同;原因在于;克里斯塔

勒遵循利润最大化原则,从最

高级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顺序

开始,自上而下建立中心地体

系;而廖什遵循利润最小化原

则,从最低级货物的最小必须

销售距离顺序开始,自下而上

建立中心地体系。

2. 克里斯塔勒模式适用于第

三产业的区位,因为职能聚集

是服务业的重要特征,使人们

购物或者取得服务比较方便。

廖什模式适用于第二产业,因

为第二产业彼此相对独立,其

区位易受市场交通原材料等因

素影响。

3. 克里斯塔勒体系十分严

格,同级中心地提供同样数量

的职能,且职能类型也相同。

廖什模式相对更加灵活,同级

中心地提供相同的职能,但不

必是相同的职能类型。

4、均衡增长论以纳克斯为代

表:认为落后国家和地区容易

产生一种恶性循环,影响资本

积累,为了打破这种贫困的恶

性循环,认为落后国家和地区

维持各部门均衡发展,可以避

免供给方面的困难,避免恶性

循环的发生;多部门平衡投资,

可以使各部门互为顾客,依靠

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提高收

入和购买力,使国内需求扩大,

诱发投资,扩大生产。因而,

均衡增长是提高增长速度的工

具。

不均衡增长以赫希曼为代表:

认为对不发达国家来说,因为

缺乏资金,最现实的办法是在

各部门之间。保持某种比例的

不均衡增长,集中资金投入重

点地区和主导部门,通过横向

关联效应,吸引相同产业的发

展和集中。

生长极理论内容主要是:经济

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

间上,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在空

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

途径,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

生不同的影响,这些点就是具

有成长以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

长极。法国地理学家布德维尔

把增长极同极化空间/城镇联

系起来,使增长极有了确切的

地理位置。增长极的“极”位

于城镇或其附近的中心区域。

核心-边缘理论模式:源于弗里

德曼1966年发表的论著,后来

缪尔达尔和赫希曼也对这一理

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指出:核心区是社会地域组织

的一个次系统,能产生和吸引

大量的革新;边缘区是另一个

次系统,与核心区相互依存,

其发展方向主要取决于核心

区。核心区与边缘区共同组成

一个完整的空间系统。

§5中国城市空间分布

一空间分布类型

1.离散阶段(低水平均衡阶

段):对应于自给自足式,以农

业为主体的阶段,以小城镇发

展为主,缺少大中城市,没有

核心结构,构不成等级系统。

2.极化阶段:对应于工业化兴

起、工业迅速增长并成为主导

产业的阶段,中心城市强化。

3.扩散阶段:对应于工业结构

高度化阶段,中心城市的轴向

扩散带动中小城市发展,点—

轴系统形成。

4.成熟阶段:

(高级均衡阶段):对应于信息化与产业高技术化发展阶段,区域生产力向均衡化发展,空间结构网络化,形成点—轴—网络系统,整个区域成为一个高度发达的城市化区域。

第九章、

1.城镇体系: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组成的集合。

(整体性,等级性或层次性,动态性)2.城镇体系规划内容:1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的发展条件和建设条件2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镇化目标3确定本区域的城镇发展战略4提出城镇体系的功能结构和城镇分工5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6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7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8确定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措施9明确城市发展用地的数量,并与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10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3.工作流程:准备--实地调查访谈搜集资料--分析/规划构思--专题研究/综合集成--与当地政府协调沟通---编写文字报告和绘图---向领导汇报和组织评议工作方法:1注意调查研究上下结合2宏观中观微观分析相结合3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4文字表达和地图表达相结合

第十章

1.城市土地:城市区域内的陆地、水面以及他们上下一定空间所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特征:1自然特征: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2经济特征: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区位的效益性,边际效益递减性,土地利用方

式变更的困难性,市场交易的

低效性3法律特征

2西方城市划分:商业用地,

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

宅用地,休憩用地及绿化地带,

交通用地和其他公用事业用

地,农业用地和水面。。中国:

公共设施用地,行政办公用地,

商业金融用地,文化娱乐用地,

体育用地,医疗卫生用地,教

育科研设计用地,工业用地,

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

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

地,绿地,特殊用地,水域及

其他。

3自然环境对土地利用:地理

位置的选择,城市地形,城市

气候,城市植被,地基承载力,

城市地下空间

第十一章

1均质性是指城市地域在职能

分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保持等

质、排斥异质的特性。均质性

是动态的和相对的,并非地域

本身所固有的职能特征。

均质地域是指在均质性能作

用下,城市地域中表现的那些

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着明显职

能差别的连续地段。城市中成

片的工厂区、住宅区、商业区、

文教区,都是均质性能造就出

来的均质地域。均质地域是由

以某项职能为主构成的地域。

2土地利用三模式:伯吉斯同

心环模式,城市的中心是商业

汇聚之地,农民初进城市时,

为了找工作方便,便居住在中

心商业区附近,后来以零售和

服务业为主的商业中心区向外

膨胀,市民也向外迁移。环绕

商业中心外围的是早期建设的

旧房子,其中一部分被零售商

业所侵占,一部分为低级住宅、

小型工厂、批发商业及一些货

舱的过渡地段,这一带也是新

来移民居住地区。外围第三带,

是原来较大工厂的工人住宅

区。外围第四代是较富有的中

产阶级住宅区。最外围的是富

人住宅区。霍伊特的扇形模式:

保留了同心环模式的经济地租

机制,加上了放射状路线的影

响,即线性易达性和定向惯性

的影响,使城市向外扩展的方

向成不规则性。轻工业和批发

商业对运输路线的附加易达性

最敏感,呈不规则的楔形。住

宅区也想不受阻的方向放射式

发展,城市各土地利用功能区

的布局成扇形或楔形。多核心

模式:假设城市内部除主要经

济胞体即CBD外,尚有次要经

济胞体散布在整个体系内。这

些胞体包括未形成城市前,中

心地系统内各低级中心地和在

形成城市过程中的其他成长

点。这些中心地和成长点皆随

着整个城市的运输网,工业区

或各种专业服务业如大学研究

中心等的发展而发展。交通位

置最优越的最后成为中心商业

区,其他中心分别发展成次级

或外围商业中心和重工业区。

3CBD活动包括金融、贸易、

信息、展览、会议、经营管理、

旅游机构及设施、公寓及配套

的商业文化、市政、交通服务

设施等,它是城市中上述商务

活动和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

捷、建筑密度最高、吸引力和

服务范围最大的地区,同时它

也是地价最高的地区。现代城

市的CBD是城市、区域乃至

全国经济发展的中枢。CBD特

征:1、高可达性。可达性是

CBD最基本的特征,包括交通

和信息两方面的可达性。2、高

地价。3、高密度。主要包括有

四层含义:建筑密度高,形成

高楼林立的景观;人流密度大,

昼夜人口差别大;商务空间高

度聚积;第三产业高度密集。4、

动态性。5、经济性。6、提供

集中的高层次服务。

4开发区是为实现地方产业发展目标,由政府或企业通过完整而周全的规划来建设适于产业实体进驻的又一定规模的区位环境。城市开发区是指以城市为依托的开发区。分类:自由港,出口加工区,科学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特征:(1)是为实现地方产业发展目标而建的区域,是区域发展政策工具。(2)是按规划进行建设的区域。(3)具有内部统一性的区域,体现为产业间具有联系;拥有生产、居住、游憩等多样化功能;统一由一个行政主管单位或公司对进入园区的企业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服务、管理等。(4)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5)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演进的区域。

5城中村是城市发展用地范围内转型中的农村居民点。这一定义包含两个方面的基本界定:(1)空间界定:城中村处于城市发展用地范围内,村建设用地被城市用地所包围或城市用地互相交错;(2)区域类型界定:城中村是转型中的农村居民点,它在经济、社会、土地利用、建设景观等各方面处于明显的乡-城转型过程之中,既具有较高程度的城市化特征,又保留浓厚的农村社区特征。

地域特征:(1)景观特征;(2)社会特征;(3)经济特征。

城中村的成因:改革开放提供了农村城市化的大背景。城市发展提供了外部动力,土地使用制度是核心。规划的失误和管理的不善是直接原因。传统的城乡二元体制是根本原因。城中村改造模式:市政基础设施带动模式,整体搬迁改造模式,周转地块改造模式,滚动开发改造模式

第十二章

1城市内部的商业布局一般分

为三种:①多层次商业中心;

②带状商业网点(购物街和干

道商业带);③专业化商业区。

城市内部市场空间则是由这三

种商业布局组成的复杂的系统

结构。

2邻里是城市社会的基本单

位,是相同社会特征的人群的

汇集。个人交往的大部分内容

在邻里内进行,这种交往只需

要步行即可完成,比需要交通

工具才能完成的交往要频繁得

多,其形式以面对面接触为主。

社区是指占据一定地域,彼此

相互作用,不同社会特征的人

类生活共同体。社区是一个相

对独立的地区性社会,类似植

物群落。社区人口之间本质上

是一种共生体,有明显的相互

依存的关系。

社会区是指占据一定地域,具

有大致相同生活标准,相同生

活方式,以及相同社会地位的

同质人口的汇集。社会区人口

之间是社会关系。生活在不同

社会区的人具有不同的特性、

观念和行为。反映在空间上,

社会区是由数个社区构成的更

大范围的城市均质地域。形成

原因:社会经济关系的深度和

广度变化,功能分化,社会组

织复杂化。

社会空间依学科不同有不同

的定义。社会学所指的社会空

间,一是英美社会学界的所谓

基层社会,以涂尔干为代表,

指的是社会分化,包括社会地

位、宗教和种族的变化;一是

法国社会学界有关邻里和人与

人的交往的研究,以劳韦为代

表。地理学所指的社会空间,

近似劳韦的观点,不过有明显

的地域意义,最小单位为家庭,

较大的为邻里(街坊)、社区,

最大的为城市区域甚至国家。

城市地理学所研究的社会空间

通常包括邻里、社区和社会区

三个层次,而以社会区为主。

4居民构想图概念及作用美

国学者林奇早在50年代曾要

求波士顿、新泽西市、洛杉矶

的受调查居民画出其各自城市

的略图。其结果,他们所勾勒

的简图省略了许多重要细节,

并将复杂的几何形状简略为更

容易理解的直线或直角。这样

就简化了所感应环境的空间结

构。这种简图称为居民构想图。

居民构想图可以使我们了解居

民对城市特点的感应和认识,

借以测度城市物质空间及其文

化风貌对人刺激的能力,以便

为设计一个美的城市空间和城

市环境提供依据。居民构想图

是研究感应空间的最基本的方

法。居民构想图能够反映个人

的空间行为。不同种族、不同

经济文化背景、不同性别的居

民,其城市意象也不相同,即

他们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感应不

同,从而空间行为不同。

5加纳的商业中心空间模式

(1)门槛大小的系列在空间上

可以表示为:最高门槛的活动

靠近地价峰值区,它占据了地

价最高的土地,在它的周围将

按照门槛递减的顺序,依次环

绕其他职能活动。(2)任何商业

中心的核心区,总是被那些能

够显示商业中心最高级别的职

能部门所占据(3)随着商业中

心级别的提高,低级职能部门

占据的位置将越来越被排斥到

商业中心的边缘,即地价最低

的地方(4)在任何一级商业中

心的典型职能组内,每一项职

能的位置也按照门槛大小的系

列排列。

城市地理学知识点二

城市地理学知识点二 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1.城市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区域基础是什么? 答: ①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首先作为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 ②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其组合,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未来的开发潜力等。 2.评述地理位置对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影响,并以实例说明。 答: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地理位置则会促进城市的发展,城市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决定了城市职能性质和规模的特殊性。 城市地理位置主要有以下三类: ①大中小位置(不同空间尺度) 大位置—是城市对较大范围的事物的相对关系。小位置—是城市对其所在城址及附近事物的相对关系。有时可以从大小位置之间区分出一种中位置。如上海:大位置的特点是其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口处。中位置的特点是其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东南端和太湖流域的下游。小位置是黄浦江和苏州河相汇处。 ②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城市及其腹地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A、中心位置——城市处在区域的中心。便于与区域发生联系,通达性好,总交通流最小。如:我国四川省的省会成都位于四川省地域内的中心。 B、重心位置——城市偏于区域的一方。在重心位置形成的城市也具有总联系距离最短的效果。如西安、杭州、南昌、乌鲁木齐等省会城市均不在各省的中心位置,却都接近于省域的重心位置。 C、邻接位置——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偏于在吸引范围的某一侧。如渔港接近渔场;矿业城市邻接矿区;耗能工业接近廉价电源地等。攀枝花市就是在矿业发展中上形成起来的。 D、门户位置或出入口位置——当一个地理区的对外联系集中在某一方向上时,

高三地理城市知识点框架图

高三地理城市知识点框架图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标志和产物。随着全球化的 不断加深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而作为高中地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城市地理知识点涉及广泛,涵 盖面较大。在这篇文章里,我将为大家梳理高三地理城市知识点 框架图,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知识。 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城市的形 成主要是由于地理环境和经济因素的影响。地理环境方面,地处 优越的自然条件、水源和交通便利等因素都会促使城市的形成。 经济因素方面,农业、商业、工业以及城市规模扩大所带来的经 济效益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二、城市的功能与结构 城市的功能是城市地理的重要内容。城市的功能分为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经济功能包括分工与集聚、经 济中心地位等,政治功能包括行政、司法、军事等,文化功能包

括文化传播、文化创意等,社会功能包括交通、教育、医疗等。 而城市的结构则包括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内部结构主要指城市 的分区、布局和空间结构,外部结构主要指城市与周边地区的联 系和互动。 三、城市的发展与规划 城市的发展与规划涉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和城市化 进程等内容。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它包括 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维度。城市规划则是为了合理利用和管理 城市资源,实现城市宜居和城市发展的主要手段。城市化进程则 是指人口的集聚和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也是城市地理学的研究 内容之一。 四、城市与环境 城市与环境是城市地理学中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城市的建设 和发展对环境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尤其是对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和环境污染的影响。城市环境问题包括土地利用变化、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能源消耗与排放、空气质量和噪声污染等。

城市地理学重点

城市地理学重点 1、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 2、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 律的科学。 3、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①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 ②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A城市化研究B区域城市体系的研究C城市分类研究 ③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④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⑤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 4、都市区: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 社区的组合。 5、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 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6、什么是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 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首先作为人类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 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我国的城市大多数都在北半球。大多数城市的分布,既要求气温适中,又要求有适度的降水。区域地形条件与城市分布也有密切关系。概括地说,我国平原地区的城市多于低山丘陵地区,中山、高山地区数量极少;除了大平原中腹和三角洲平原外,城市选择两种 地形过渡或交接的部位形成发展非常普遍;除了平原城市要濒临

江河湖海以外,丘陵、山地区的 城市多趋于河谷,临水也是普遍特点。 二、区域经济地理条件 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其组合,基础设施的状况, 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的结构特征,未来的开 发潜力等都可以影响区域的城市发展。城市与区域经济地理条件之间具有密切关系的基础原理 就在于城市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城市要从区域获取发展所需要的食物、原料、 燃料和劳动力,又要为区域提供产品和各种服务。城市与区域之间的这种双向联系无时无刻不 在进行。区域能够向城市提供多少食物、原料、燃料、劳动力,区域又能吸收多少城市的产品 和服务,城市与外界区域目标有什么样的交流手段,就成了城市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常说城 市是区域的缩影,区域的中心和焦点。区域整个历史的特殊状态,规定了每个城市的特点。 7、城市化: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为城市化。 8、城市化包含了乡村——城市之间的六种转型: ①人口结构的转型。②经济结构的转型。③地域空间的转型。④生活方式的转型。⑤消费水平的转型。 ⑥文化程度的转型。 9、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 ①第一种是正统的城市化,即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 市文化的地域扩散。 ②第二种时消极的城市化,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假城市化: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

城市地理 (已整理)

各章要点: 第一章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核心内容 1、城市:指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P1) 2、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1)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2)城市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它的兴起和发展受自然、经济、社会和人口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3)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 4)城市本身是一个“面”,它的内部有各种构成要素的演变和组合问题。但从区域角度来看,城市也是一个“点”; 另外,城市不仅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而且属于历史范畴。 城市地理学所要研究的对象就是这样一种城市。 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地理学学科性质 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范畴内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 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政治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学科,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城市地理学的特殊研究内容以及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使其具有独持的一面。 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 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是具有渗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学科。 两门学科在学科性质和研究方向上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地理科学,是研究城市地域状态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地理科学。而城市规划学是为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提供设计蓝图的一门技术科学。 两者都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但是侧重点和研究方向根本不同。城市地理学不仅研究单个城市的形成发展,还要研究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市体系产生、发展、演变的规律,理论性较强。城市规划学则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和设计,注重为具体城市寻找合理实用的功能分区和景观布局等,工程性较强。 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相互联系也是十分密切的。城市地理学需要从城市规划学的进展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城市和城镇这两个概念有严格的区分。 只有那些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地方才称为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才称为镇,市和镇的总称才叫城镇或市镇。★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 1)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 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2)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 3)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 4)城镇具有上下水、电灯、电话、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在物质构成上 不同于乡村; 5)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还有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 ★大都市带: 【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有这样几个特点: 1)多核心。区域内有若干个高人口密度的大城市核心,每个大城市核心及其周围郊区县之间,以通勤流为主要指标的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组成一连串的都市区。各核心城市之间的低人口密度地区,多为集约化农场、开阔林地、零星分散的牧场和草地。这些非城市用地提供城市人口的休憩场所和食品供应。 2)交通走廊。这些大城市核心及都市区沿高效率的交通走廊而发展,开始是铁路,进而是高速公路,它构成大都市带空间结构的骨架,把各个都市区联系起来,没有间隔。 3)密集的交互作用。不仅都市区内部,中心城市与周围郊区之间有密集的交互作用,都市区之间也有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 4)规模特别庞大。戈特曼以2500万人口作为大都市带的规模标准。 5)国家的核心区域。它集外贸门户职能、现代化工业职能、商业金融职能、文化先导职能与一身,成为国家社会经济最发达、经济效益最高的地区,甚至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 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第四节: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三种城市类型: (1)中心地型城市: 形成动因:商品、农业 功能:为满足广大农村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的需要而形成的中心地城市。 特点:职能综合、发展稳定、等级鲜明 类别(例如):集镇、城镇、县城 (2)以交通运输职能为主的城市 形成动因:(天赋或人为的)交通地理位置 功能:转运功能和区际贸易(为满足区际贸易和 交通转运的需要而形成的、以交通运输为主要职能的城市。) 特点:职能单一、发展起伏较大 类别(例如):港口城市、铁路枢纽、公路中心 ☆转运功能的三种类型: ①实体转运。指货物从一种交通方式转换为另一种交通方式,如水运转为铁路运输 ②商业性转运。主要指商品所有权的改变 ③政治性转运。主要指商品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另一个国家或地区,这时需要付关税。(3)以某种专门职能为主的城市 形成动因:某种天赋的资源和人类特殊需要 功能:为满足某种专门需要,在聚集经济、规模 经济的作用下而形成的以某种专门职能为主的城市。特点:职能较单一、对外联系广、联系的内容单一、发展历史短但速度快、发展起伏大 类别:工业城市、风景旅游城市、大学城、矿业城、工矿城、科学文化城 ★第五节:信息技术革命与城市发展一、信息技术革命的基本特征和影响 二、信息技术革命与新产业空间的形成 三、信息技术革命时代世界城市体系的形成

城市地理学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1、城市地域通常认为,广义上的城市地域是指从事非农业活动的地域。狭义上的城市地域是指市街地化的地域.城市地域以外的地域就是乡村地域。 2、城市职能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 3、大都市区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核心区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 4、世界六大都市带1.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2.日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 3.欧洲西北部大都市带; 4.美国五大湖沿岸大都市带; 5.英格兰大都市带; 6.中国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 5、城市首位律一国最大城市人口和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即S=P1/P2 P1――最大城市人口数P2――第二位城市人口数 6、11城市指数S=2P1/(P2+P3+…+P11), P2、P3、…、P11为城市规模从大到小排序后,某位序城市的人口规模;S表示11城市指数。 7、城市金字塔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为等级,就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现象,即城市规模越大的等级,城市的数量越少,而规模越小的城市等级,城市数量越多。把这种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的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形成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 8、位序-规模法则 位序规模法则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9、基本/非基本比率 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的比例关系叫做基本/非基本比率(简称B/N比)。10、地理位置是指地球上某一事物与其它事物的空间联系,某一事物的地理位置只能用与之有空间关系的其他地理区域来说明.地理位置是自然条件的基础,对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 11、积极型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城市化称之为积极型城市化。 12、郊区化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过程中刚刚起步阶段的时候形成的产物,由于人的急剧扩张,导致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的郊区也纷纷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第一种答案) 郊区化是指城市人口就业岗位等从城市移出,分散到郊区的过程.它是城市化的一个发展阶段,标志着城市由聚集式发展转变为扩散式发展.(第二种答案) 13、再城市化通过城市中心区域的改造更新,实现城市产业化,人口发展和复兴的过程。 14、中介机会当货物在A和B两地间运送时,A和B两地间介入了另一个能够提供或消费货物的C地,从而产生所谓中介机会,引起货物运输原定起止点的替换。 15、空间扩散空间扩散有三种基本类型:即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和重新区位扩散。 16、城市相互作用的引力模式该模式认为,两个城市间的相互作用与这两个城市的人口规模(表示城市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17、断裂点理论康弗斯1949年提出的“断裂点”概念,指两个城市间的分界点 18、城市相互作用的潜力模式是指城市与城市空间颁布体系的相互作用在一定预期内的比值,反映了人的相互作用。 19、中心地可以表述为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域(尤指农村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 20、生长极经济发展以不同的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影响的点。 21、结节地域是指由具有相互依存的互补关系的几个空间单位所组成的区域,。 22、均质地域:指在均质性能的作用下,城市地域表现的那些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着明显职

城市地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城市: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 大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district ):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它不是一级行政单元,而是城市功能上的一种统计单元。是由中心县和外围县构成。 中心县:中心市所在的县城或至少有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化地区里的县。 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关系,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其地域组织特点 (1)多核心;(2)交通走廊;(3)密集的交互作用;(4)规模庞大:2500万人为标准(5)国家的核心区域 都市连绵区:是以都市区为基本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城市群: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和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都市圈:日本经济意义上指的是以物资依存关系为中心的城市势力圈。 城镇密集区:这是对城镇分布比较密集、相对发达的地理空间的一种称呼。 集合城市(Conurbation):拥有卫星城市的特大城市 区位: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的联系。生产活动和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实际是综合了自然和社会经济两大要素的结果。要分析生产活动和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就要从作用于生产活动和城市的自然和社会经济要素着手即分析区位条件。 规模经济:某一生产企业,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致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的地步。 积聚经济: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的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模。城市化: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自上而下型城市化:是指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具体地表现为原有城市发展和新兴工矿业城市产生两个方面。 自下而上型城市化: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市(集)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31.积极型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城市化。 消极型城市化:与积极型城市化相反,先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也称假城市化或过度城市化。 景观型城市化:是传统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因为这种城市化直接创造市区,所以也称直接城市化。 职能型城市化:是当代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的是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效用的过程,这种城市化表现了地域进化的潜在意识,步从外观上直接创造密集的市区景观,所以也称间接城市化。 外延型城市化:如果城市的离心扩展,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这种扩展方式称之为外延型城市化。 飞地型城市化:如果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持联

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区别(1) 城市地理学的重点

1.城市: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城市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也是一种区域现象,具有区域性、综合性特点,而且是一个历史范畴。2.城市化:乡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的过程。至少包含了乡村——城市的四种转型:人口结构的转型、经济结构的转型、地域空间的转型、生活方式的转型。 3.逆城市化:主要为一些发达国家,是城市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城市现象部分分布在城市中心区外,包括人口、工业、商业,其间有发达的交通网联系。 4.郊区城市化:在一些发达国家,一方面由于厌恶城市恶劣的生活环境,追求宽裕的活动空间、新鲜空气;另一方面,由于交通信息发达,因此人口和工业、商业事务等活动纷纷迁往郊区甚至农村。 5城市郊区化,即郊区化,就是城市在经历了中心区绝对集中、相对集中和相对分散以后的一个绝对分散的阶段,它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先后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 5.假城市化: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城市型景观地域推进,而很少有城市文化的扩散,也就是说,在城中居住着大批没有城市化的人的现象。城市景观与功能的不协调。6.过渡城市化:主要发生在欠发达地区或国家,指城市人口和经

济增长不协调,人口增长大于经济增长。 7.再城市化:城市出现的城市人口回流,城市中心区再现活力,而郊区出现形体再开发的过程(在一个街区中,较高收入的家庭取代较低收入居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整个街区的本质特征和文化品位也发生了变化。 8.景观型城市化:是传统城市化的表现形式,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因为这种城市化直接创造市区,也称直接城市化。 9.外延型城市化:城市的离心扩展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的向外推进的这种扩展方式 10 飞地型城市化:城市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 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的城市扩展方式。 11 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 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发的城市化。具体表现为原有城市发展和新兴工矿业城市产生 12 自下而上城市化:发生在农村地域,由基层社区政府发动和农民 自主推动的、以农村人口在农村内就地转移,建立小城镇为中心的城市化过程 13 城市体系: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 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城镇有机整体 14 城市职能:城市在区域或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服务等

周一星城市地理学整理资料

城市地理学读书笔记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第一节城市概念及标准。 1.城市的概念。 狭义:只有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地方才称为市〔城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地方成为镇〔城镇〕。市和镇的总称为市镇。 广义:城市代表城镇居民合称。〔本书为广义〕 2.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城镇标准〕。 ①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结构上不同于乡村。 ②城镇一般聚集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不同于乡村。 ③城镇具有许多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④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 等方面存在差异。 第二节城市地域 1.城市的三种不同概念。 行政地域概念实体地域概念功能地域概念 ①行政地域:法律规定的,有大于实体地域,有小于实体地域。 ②实体地域:城市建成区,可区分城乡。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 口和各种非农业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于乡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 ③功能地域:城乡分界模糊后而建立城市的功能地域概念来适应这种变化。 2.城市建成区,可区分城乡。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口和各种非农业 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于乡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 3.中心地:是城市化地区中一个或几个人口最多的设有建制的地方,人口至少15000人。 4.城市人口与乡村人口的划分问题 ①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比实体范围大,包括一定的乡村地域。 ②城市的实体范围已经超出了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或者城市的实体地域包括假设干 个城市行政地域。 5.城市功能地域的相关概念。 ①.都市区: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 临近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位。后确认为标准都市区〔MSA〕,MSA由中心县和外围县组成。确定都市区地域标准的核心是以非农业活动占绝对优势的中心县和外围县之间的劳动力联系的规模和联系的密切程度〔就业时机,人口集中〕。 ②大都市带:由许多个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 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 特点:〔1〕多核心〔2〕交通走廊〔3〕密切的交互作用〔都市区内部,中心城市与郊区,都市区之间〕〔4〕国家的核心区域 ③都市连绵区:以都市区为基本单元,以假设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留 交互作用和密切经济社会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条件:(1)具有两个以上百万人口特大城市发展极〔2〕有对外口岸〔3〕发展极与对外口岸之间有便利交通走廊〔5〕经济发达,城乡联系密切。 ④城市群指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 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核心,借助

城市地理学-期末考试-详细整理

都市区: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邻接社会的组合,一般以县为基本单位。 都市带:有许多都市区首位连接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都市带。 邻里:城市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相同社会特征的人群的汇集。 社区:一定地域,相互作用不同社会特征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门槛距离:维持某一级中心地职能经营所必需的最小腹地,即最低必需销售距离。 中心地:表述为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域(尤指农村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心货物与服务:分别指在中心地内产生的货物与提供的服务,亦可称为中心地职能 中心度:指中心地对周围地区的相对重要程度或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 逆城市化: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了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 城市职能: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城市性质: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负担的主要职能。 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例。 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异,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位序-规模法: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的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生长极理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地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以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点就是具有成长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 城镇体系: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的集合。 城市热岛效应:城市是以钢筋混土为主的人造下垫面,有反辐射和热辐射,可使气温增高,因此城市平均气温一般比郊区高0.5-1℃,冬季平均气温高1-2℃,这种现象称城市热岛效应。 CBD:中心商务区是城市中金融、贸易、信息、展览、会议、经营管理、旅游机构及设施,公寓及配套的商业文化、市政、交通服务设施等商务活动和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高、吸引力和服务范围最大的区域,同时她也是低价最高的地区。 社会区:是指占据一定地域,具有大致相同生活标准,相同生活方式,以及相同社会地位的同质人口的汇集。 城市风:由于城市中心温度高,郊区温度低,城市空气受热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向郊区流动,在郊区下沉,下沉气流与郊区向城市补充的气流合在一起向城市中心吹去,这种气流被称为城市风。 行政地域:依据城镇定义标准确定城镇的地位,进而确定城镇的行政管辖范围。 实体地域:有着密集人口和各种人工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组成的城市建成区,是城乡界线划分的依据。 功能地域:城市功能所波及的范围。 乘数效应:是一种宏观的经济效应,是指城市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经济总量数倍变化的连锁反应,这种城市基本活动所引起的这样一种放大的机制被称作“乘数效应”。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答:①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②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③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④城市问题研究。

城市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城市地理学 1. 城市的定义: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城市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城市可以看做是一个“面”。 2. 城市地理学的定义: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 化规律。 3. 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个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4. 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1)城市化研究(2)区域城市体系的研究(3)城市分类研究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如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行为空间和感知空间、市场空间、 社会空间、感应空间4.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5.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 5. 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地理科学,是研究城市地域状态和 分布规律的一门地理科学。城市规划学是为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提供设计蓝图的一门技术科学。两者都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侧重点和研究方向不同。城市地理学不仅研究单个城市的形成发展,还要研究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市体系产生、发展、演变的规律,理论性较强。城市规划学则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和设计, 注重为具体城市寻找合理实用的功能分区和 景观布局的等,工程性较强。 6. 西方城市地理学研究四个阶段:1920年以前地理学属于聚落地理学。1920-1950 第一, 把物质环境的约束条件看城成市命运的决定因素第二,对城市做形态上的研究,忽视成因的 动态分析。1950-1970 宏观城市空间;微观城市空间。1970年以来城市地理学中出现了人文学派、行为学派和激进学派 7. 帕克、沃思和伯吉斯创立了城市结构的同心环模式被称为“人类生态学的芝加哥学派” 8. 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趋势:1.对理论的研究将进一步加强 2.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城市 的研究将加强3.对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将加强 4.对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将加强 5.城市 规划等应用研究将进一步加强。 9. 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 1.产业构成上2.人口规模上3.景观上4.物质构成上5.职能 上 10. 城市具体到空间上无非有三种地域概念:行政地域概念、实体地域概念和功能地域概念 11. 都市区: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位 12. 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 13. 大都市带的特点:1.多核心2.交通走廊3.密集的交互作用4.规模特别庞大5.国家的核心区域 14. 都市连绵区:是以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 交互作用的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15. 都市连绵区五个必要条件:1.具有两个以上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作为发展极 2.有对外口岸3.发展极和口岸之间有便利的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走廊 4.交通走廊及其两侧人口稠 密,有较多的中小城市5.经济发达,城乡间有紧密的经济联系 16. 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 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 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 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17. 自然地理条件:地质、气候、水文、土壤、植被 18. 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其组合, 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

最新城市地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城市地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第一章绪论 城市:区别于乡村的一种相对永久性的大型聚落。是以非农业活动为主体,人口、经济、政治、文化高度集聚的社会物质系统。” 第二章城乡划分与城市地域 城市行政地域:依据城镇定义标准确定城镇的地位,进而确定城镇的行政管辖范围。 城市实体地域:有着密集人口和各种人工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组成的城市建成区,是城乡界线划分的依据。 城市功能地域:城市功能所波及的范围。 大都市区: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社会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大都市带: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 都市连绵区:以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城市群: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第三章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城市地理位置: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相结合的特点。 第四章城市化原理 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域集聚和乡村地域转为城市地域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区域城市数量增多,非农活动规模扩大,城市文化扩散,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在区域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 建成环境:由无数不同要素——道路、运河、港口码头、工厂、仓库、下水道、公共建筑、住宅等组成的复杂的、混合的商品,其中每一种要素都是在不同条件下按不同的规律进行生产的,而某些要素,如交通网络,既起生产性建成环境的功能,又起消费性建成环境的功能。

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城市的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生长。2、城市内部空间组织: 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人的行为等。3、城市问题:城市环境、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区的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 2.什么是都市区: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 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位。 3.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 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4.城市与乡村的本质特异:1、在产业构成上,城镇是以从事非农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2、 在规模上,城镇聚居有较多的人口总数。3、在景观上,城镇有较大的人口密度和景观密度。4、在物质构成上,城镇有给水系统、绿地系统、广场、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5、在职能上,城镇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经济政治的中心。6、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方面 5.城市发展的区域基础包括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区域经济地 理条件两大类型。 6.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141页最后一段(至142页)城市发展 的内部动力主要来自输出活动即基本部分的发展,由于城市基本活动部分的发展,从输出产品和劳务中获得的收入增加。收入的一部分导致基本部分的职工对本地消费和服务需求的扩大,也就导致了本地非基本部分就业岗位的增加和收入的增加。基本活动收入的另一部分则用于本身的扩大再生产,继续为城市从外部获得的收入。基本和非基本活动每一次的增加都要引起当地人口的进一步增加,这样反过来又增加本地的需求和本地区的人口。城市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基本和非基本两部分活动在一个地方循环往复、不断积聚的过程。城市基本部分每一次的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最后在城市所产生的连锁反反应的结果总是数倍于原来的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城市基本活动所引起的这样一种放大的机制被称作“剩数效应”。 7.城市地理位置的概念:是城市与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相结合的特点, 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亦反。 8.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有三种类型:1、中心地城镇。2交通贸易城镇。3、专门化职能 城镇。中心地城镇是为了满足广大农村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需要而产生的。随着商品农业的出现和发展,物资集散和交换功能的扩大而不断产生和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建立,稳定和加强了小城镇在整个城镇体系中的地位。交通贸易城镇是为满足区域贸易和交通运转的需要而形成的,如港口城市、铁路枢纽、公路中心。其形成与发展取决于天赋的和人为的交通地理位置。古代的驿站是这类小城市的雏形。近代随着经济发展,以转运功能和区际贸易为基础,促进了这类城市的大量产生和不断发展。专门化职能城镇是为满足某种专门的需要,在积聚经济、规模经济的作用下形成的以某种专门职能为主的城市。其发展主要取决于经济腹地、后方输运系统及城市本身的建设条件。 9.简述郊区城市化的特点:,1,土地集约化:A农产品商品化(大田作业向城郊农业转变)B劳动 力商品化(农业人口转变为兼业人口)C土地商品化(农业用地转变为城镇用地)2,产业结构高度化:遵循“配第- 克拉克”定律进行,郊区是受城市化影响最深的地域,城市经济的转换和向外扩散最先影响到郊区。从产业结构看,大城市郊区经济以工业为主,劳动力结构以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城市工业采用“飞地”形式在郊区新建工业卫星城市或工业点,他们对郊区产业结构的转变也起了重要作用3,城市网络化:城市网络化是指由各种现代交通手段,通讯手段,管道和绿地等为载体,各种不同功能,不同规模模的城镇为基础组成的,具有高度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能量交换的城乡体系。 10.简述当代中国城市化的特点:1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相适应2城市规模体系的 动态变化加速3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4郊区化进程已经显著5都市连绵区成为国家经济的核心地区,中国未来城市化道路取向是什么发展乡镇企业,走自上而下的城市化

城市地理学重点整理

城市地理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 1. 城市地理学的概念: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城市这一复杂的动态系统。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4. 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5. 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l 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 l 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l 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l 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l 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 6. 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A.宏观城市空间:城市间构成的空间,集中在城市体系研究上。包括空间的形成—城市化、城市规模分析、空间格局、职能结构和网络形式。 B.微观城市空间:城市的内部空间,集中在城市土地利用模式。主要内容包括城市用地分异过程、各功能要素的区位分析和土地利用模式。 第二章 10.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 产业构成:城镇以从事非农人口活动的居民为主 规模:城镇聚居较多人口 景观:城镇比乡村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都高 物质构成:城镇有水电电话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公共设施 职能: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另: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 11.城市的概念:城市是以非农人口据几位特点的非农产业为特征的在中国表现为有行政建制的市与镇。 12.城市地域概念:行政地域概念、实体地域概念、功能地域概念。 13.中心地:城市化地区中一个或几个人口最多的设有建制的地方。人口至少15000人。15.都市区:是外国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做单位。 16.大都市带:戈特曼提出的由许多市区首尾连成一片,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存在密切联系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 其特点:a.多核心b.交通走廊c.密集的交互作用,不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d.规模庞大e.国家的核心区域 世界六大都市带:美国东北部波士华;芝匹兹;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英格兰大都市带;西北欧大都市带;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密集区。 17.都市连绵区:以都市区为基本单位,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几个大都市带相互连接,形成有许多大的节点或发展极联结成网络的更大的城市地域空间,称之为世界性大都市带。 第三章

城市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复习参考 第一章 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规律性的科学,具体地讲,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2、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 (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4)城市问题研究 第二章 1、都市区: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 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中心县+外围县 大都市带:许多都市区连成一体,经济、社会、文化等活动相互作用密切,是一个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 城市群: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是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集团,是大都市区 的联合体。 2、区分城市的行政地域、实体地域、功能地域 第三章 1、简述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形成的原因、功能与特点、分类、发展条件) 中心地型城市 形成动因:商品农业 功能:满足农村的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的需要

特点:职能综合,发展稳定,等级鲜明 类别:集镇、城镇、县城 发展条件: 以交通运输职能为主的城市 形成动因:交通地理位置 功能:满足区际贸易和交通转运的需要 特点:职能较单一,发展起伏较大 类别:铁路沿线、铁路枢纽、渡口、河海港、边境和特区、综合运输枢纽城市 发展条件: 以某种专门职能为主的城市 形成动因:天赋的资源和人类特殊需要 功能:满足某种专门需要,集聚经济,规模经济 特点:职能较单一,对外联系广,联系内容单一,发展历史短但速度快,发展起伏大 类别:矿业、工矿、工业、风景旅游、科学文化城等 发展条件: 第四章 1、城市化: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郊区城市化:也叫城市郊区化,简称郊区化,就是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从大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一种分散化过程。 逆城市化:人口从大城市和主要的大都市区向小的都市区甚至非都市区迁移的一种分散化过程。 再城市化:城市出现的城市人口回流,城市中心区再现活力,而郊区出现形体再开发的过程。 2、城市化地区 3、乡村——城市人口迁移的动因分析(城乡人口迁移的推力、拉力,即推拉说、推拉理论)城市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把农村人口拉了进来,“拉因”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乡村破产

城市地理学(整理)

第一章 1.城市:城市-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人口为主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政治、经济、科技、文教、信息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现代城市是一级行政单元,是按国家设市标准设立的,这样的市称狭义的城市(City)。广义的城市是代表城镇居民点的合称(urban) 包括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建制镇。 2.居民点系列: 中外各国大体都有小村hamlet—村庄village—镇town(集镇、建制镇)—城市city、—大都市metropolis-大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大都市带megalopolis。这样一套居民点的系列。 3.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研究的重点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宏观的)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微观的)。 4.城市地理学研究内容: 1城市形成发展和布局的因素研究 2区域中的城市空间组织 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 4城市问题研究 5新方法新技术新领域 5.城市地理学研究任务: 1.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揭示和掌握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的规律,属于认识世界的任务; 科学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的变化规律,属于改造世界的任务; 2.我国城市地理学面临许多重大的实践问题。比如,大、中、小城市的合理布局和城镇化水平的调控,区域城镇体系的形成,农业劳动力转移,城市职能的更替和空间重组等问题。 3.我国城市地理学的迫切任务,就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解决社会经济建设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领导部门决策提供依据,以充分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 6.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