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地理学重点

城市地理学重点

城市地理学重点
城市地理学重点

城市地理学

一.名词解释

城市金字塔: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等级,就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现象,即城市规模越大的等级,城市的数量越少,而规模越小的城市等级,城市数量越多。把这种城市数量随着规模而变动的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形成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

过度城市化:过量的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并超越国家经济发展承受能力的城市化现象。又称超前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

过低城市化:城市化水平远远低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现象。

郊区城市化:战后,若干发达国家从乡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逐渐退居次要地位,人口的主要流向是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

景观型城市化:是传统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因为这种城市化直接创造市区,所以也成直接城市化。

再城市化:国家城市政府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产业和第三产业,开发市中心衰落区,以吸引人们到城市中心居住,实现人口增长。

逆城市化:人口从大城市,大都市去向小城市、小城镇、农村迁移的过程,含使大城市出现人口负增长。假性城市化:先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也称假城市化或过度城市化。

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已经成为衡量城市规模分布状况的一种常用指标。

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大都市区: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中心县+外围县

大都市带:许多都市区连成一体,经济、社会、文化等活动相互作用密切,是一个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都市连绵带:是由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群体,是大都市区的空间联合体。

都市连绵区:是以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城市职能:是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

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确定城市性质一定要进行城市职能分析。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城市之间、城市和区域之间不断进行的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的交换,把空间上彼此分离的城市结合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CBD(中央商务区):是城市中上述商务活动和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高、吸引力和服务范围最大的地区,同时它也是城市中地价最高的地区。简而言之,现代城市的CBD是城市、区域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中枢。城市中商业活动与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大、地价最高的区域,是城市及其腹地繁荣与发展的标志。目前CDB的活动包括金融、贸易、信息、展览、会议、经营管理、旅游机构及设施、公寓及配套的商业文化、市政、交通服务设施。

城镇体系:也称为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指的是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的集合。它是以一个区域的城镇群体为研究对象,而不是把一座城市当作一个区域系统来研究。

生长极:可看做是一个城市或城市区域,作为一个城市或城市区域必然和周边发生各种集聚或扩散的相互作用。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点就是具有成长以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

二.简答题

2. 简述自然环境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1)城市的地理位置:相对位置(大位置)决定城市的个性和发展前途;城址决定城市的发展,城市形态和内部结构。在城市建设中应尽量避免选在易发生地震的地带上;沿河建城要充分考虑河道的变迁。(2)城市地下空间:充分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分散地上压力;过度抽取地下水、油、气,会引起地面沉降,造成危害;沿海城市要防止海水侵入现象;冻土层上的建筑,要注意因取暖使冻土受热融化,影响安全;废弃垃圾埋在地下,经雨水冲刷,容易污染地下水。

(3)地基承载力:地面岩土是城市各种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地基基础。地基允许承载力是指在保证地基稳定的条件下,房屋和构筑物的沉降量不超过允许值的地基承载能力。城市各类建筑物和构筑物对地基承载力有不同的要求,而不同的岩土有不同的承载力,因此,在用地选择和功能组织时尽量做到地尽其用,使各种建筑物和构筑物各得其所。

(4)城市地形:从建设角度考虑,平原最为有利,丘陵困难较多,山地则需要更大的工程措施和投资。但过于平缓,当坡度低于0.3%时,则往往不利于地面水的汇集和排除;不同坡度对城市建设的影响;人工挖山填土向海、河、湖等一切低洼地和低丘、缓坡等高地要土地所造成的影响;城市建设改变地表,铺设水泥、沥青路面影响地表水的下渗,易造成洪水。

(5)城市气候:气候对城市用地选择和功能布局的影响以风最为显著,风主要是指风速和风向。工业生产在目前生产技术条件下,随着生产的扩大,难免产生污染。为了尽量减少工人上下班的旅途消耗,工厂又不能远离城市、远离居住区。为了尽量争取新鲜空气,居住区就应该位于盛行风向的上风。对于有害卫生的大型工业联合企业,应根据定额要求,设置卫生防护带。

(6)城市植被:绿化是城市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城市中起着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作用,主要作用有:吸烟滞尘,净化空气;减弱噪声;调节、改善小气候;净化污水,防止火灾蔓延;某些植物还可监测大气污染,起指示报警作用。

4. 简述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

(1)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首先作为人类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

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大城市对自然条件的依存关系比非特殊职能的小城镇要紧密得多,因此大城市地域分布上的规律性更典型。世界百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分布,具有在中纬度范围内向低纬方向缓慢移动的趋势。

●大多数城市的分布,既要求气温适中,又要求有适度的降水。城市绝大多数分布在较湿润地区。是进

入城镇化后期人们对适于户外活动和有益于健康的气候环境的追求。

●区域地形条件与城市分布也有密切关系。大城市大多分布在海拔不足200m的濒海、濒湖或沿河的平

原地带。我国城市按其所在的区域地形分类,有10种类型:

1.滨海城市。多依托优良港湾或便利的海运条件而形成发展,这类城市所在的滨海平原极为狭窄,背靠着低山丘陵是其共同的特点。

2.三角洲平原城市。城市距海远近与三角洲大小有关,但一般距海较近。与滨海城市的差异在于周围平原广阔,水网稠密,土肥人众,农产资源丰富是城市形成发展的主要优势。以南方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密集城市群最典型。

3.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城市。这是我国城市形成发展中最重要的一种区域地形类型。山前堆积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而有坡度,水源丰富又排灌条件良好,为城市发育提供了优良环境。这类城市在我国北方分布十分广泛,尤以华北平原外侧沿着燕山南麓、太行山东麓、淮阳丘陵北麓、鲁中南丘陵山地外缘的一连串城市数量最多。

4.平原与低山丘陵相邻接的城市。这类城市处在窄狭平原和低山丘陵的交接地带。城市本体虽是平原地形,并都临河,但因平原狭窄,间有残丘起伏或周围一侧地形破碎。最典型的是镇江以上长江中下游平原边缘的城市。

5.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多位于河谷,临河是共同特点。当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平原较宽阔时,城市地形

较平坦;当河谷平原比较窄小时,城市则有山城特点。当河谷平原成盆地状时,则城市均靠盆地边缘。这类城市在江南丘陵区数量最多、最典型。

6.平原中腹的城市。城市位于广阔的平原面上,不临海、不背山、面坡小、地势低平甚至低洼。在古代,这种区域的城市发展条件相对较差。

7.高平原上的城市。数量很少,都分布在开阔、平坦,海拔在1000m上下的蒙古高原面上。

8.高原山间盆地和谷地的城市。在我国地形二级阶梯的高原上,绝大多数城市均集中在相对低平的山间盆地或谷地,并滨临河流,如位于云贵高原坝子和谷地中的城市。

9.中山谷地城市。在海拔500—3000m的中山地区,相对高差较大,城市一般位于狭窄的河谷平原,如南平、十堰、攀枝花。

10.高山谷地城市。在3000m以上的高山地区,城市极少。必定在河谷之中,如拉萨。

1983年我国289个城市在上述10类地形区的分布频数如表3-1。概括地说,我国平原地区的城市多于低山丘陵地区,中山、高山地区数量极少;除了大平原中腹和三角洲平原外,城市选择两种地形过渡或交接的部位形成发展非常普遍;除了平原城市要濒临江河湖海以外,丘陵、山地区的城市多趋于河谷,临水也是普遍特点。

(2)区域经济地理条件

●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其

组合,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未来的开发潜力等等都可以影响区域的城市发展。这些条件有的是自然地理条件的衍生转化,有的是区域经济开发的历史积累,还有的是未来的发展可能性。

●城市与区域经济地理条件之间具有密切关系的基础原理就在于城市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复杂的开放

系统。城市要从区域获取发展所需要的食物、原料、燃料和劳动力,又要为区域提供产品和各种服务。

城市和区域之间的这种双向联系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区域能够向城市提供多少食物、原料、燃料、劳动力,区域又能够吸收多少城市的产品和服务,城市与外界区域目标有什么样的交流手段,就成了城市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常说城市是区域的缩影,区域的中心和焦点。区域整个历史的特殊状态,规定了每个城市的特点。

1、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温土壤植被首先作为人类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大多数城市的分布叫要求气温适中又要求有适度的降水区域地形条件与城市分布也有密切关系,我国城市按其所在的区域地形分类有10类:【1】滨海城市【2】三角洲平原城市【3】山前洪积冲积平原【4】平原与低山丘陵相邻接的城市【5】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6】平原中腹城市【7】高平原上的城市【8】高原山间盆地和谷地的城市【9】中山谷地城市【10】高山谷地城市

2、区域经济地理条件

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其组合,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未来的开发潜力等等都可以影响区域的城市发展。

5. 阐述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1)时间、地点、人物、背景

产生背景:20世纪以来,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城市在整个国民经济,社会生活中,地位日益重要,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各种经济活动如工业、商业、贸易、服务行业等由于集聚效益,开始向城市聚集。因此,对城市的研究显得日益重要,主要研究城市的空间分布,数量和规模等级。为探究城市为什么有大有小的问题,由此开始探索城市的分布规律。

1933年由克里斯泰勒发飙的《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中阐明了中心地的数量、规模和分布模式,建立起了中心地理论。起初流行于英国。

(2)中心地概念:可以表述为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是向周围地区居民

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中心商品是在中心地生产,提供给中心地及周围地区居民消费的商品,中心地职能是指中心地具有向周围地区提供中心商品的职能。

(3)作用

●以古典区位论的静态局部均衡理论为基础,探讨了静态一般均衡区位理论,为后来的动态一般区位理

论开创了道路。

●运用演绎法研究中心地的空间分布模型,把地理学的地域性,综合性与区位理论相结合,使区位理论

研究逐渐向地理学领域扩展,并成为现代理论地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立了系统的城市区位理论,把区位理论的研究对象从农业,工业扩大到城市,并为市场区位理论研

究奠定了基础。

●促进了地理学的计量革命,并对地理学采用系统论,系统分析方法做出了贡献,推动了城市地理,城

市规划和区域规划等研究工作的发展。

(1)基本内容

●理论假设:

这是一片没有明显起伏的、无边的大平原;平原上的环境几乎一样,特别是土壤肥力和水份供应等方面;平原上的初始人口分布是均匀的;区域的运输条件完全一样,没有可供利用的水道,全部活动通过陆路,影响这种运输的唯一因素就是距离;人们的活动都是有理智的。对消费者来说,符合距离最小化原则;对提供服务的经营者来说,他会寻找最佳位置,取得最大的市场,使其利润最大化。这些条件概括起来就是均质平原和经济人两条。

●六边形网络与城镇等级体系

构成市场原则的两个限制因素:一是各级供应点必须达到最低数量以使商人的利润最大化;二是一个地区的所有人口都应得到每一种货物的提供或服务一个中心地能提供多种货物。随着货物级别的降低,较低级货物市场区的范围与B级中心地市场区范围的差距将越来越大。

●市场原则、行政原则、交通原则下的中心地空间结构

根据行政原则形成的中心地体系,每七个低级中心地有一个高级中心地,任何等级的中心地数目为较高等级的7倍。

(5)简单图示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的理论要点

●第一,大多数聚落都作为中心地为其腹地或者市场区提供货物或服务,城市的基本功能就是作为腹地

的服务中心,为腹地提供中心性商品和服务;

●第二,中心地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销售范围和级别不尽相同,这些商品和服务的档次也不同,不同中

心地之间的数目是按一定规律存在和排列的,根据这些变化,可以将一个地区的中心地分成不同的等级,从而形成中心地等级体系,越是高级的中心地,提供的商品和劳务的种类越齐全;级别越低的中心,与相邻同级中心之间的距离越短,同级中心地之间的距离相等;

●第三,中心地市场区最有效的理论形状是正六边形,因为正六边形可以使中心地的利润最大化;按最

有效市场区组成的中心地等级体系有三种形态,每种形态形态按照不同的原则各有自己的K值

●第四,中心地的发展取决于中心地功能的专门化,中心地的发展速度则取决于腹地对中心地提供的商

品和服务的需求量增长的速度;六边形网络――平原上每个生产者的货物的最大销售范围都是一个圆,为了消除圆与圆之间的空隔而使相邻两圆相互重叠一部分并且平分重叠部分,从而得到了一个正六边形市场区(取代了圆形市场区),同等等级同等规模的正六边形、不同等级不同规模的正六边形有规律地连接成一个有机的市场网络体系,即六边形网络;城镇等级体系――取决于中心地提供货物的等级高低与种类多少,中心地(城镇)级别的高低与它能够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等级、数量是严格一致的,高等级货物和服务只有少数(高等级)中心地可以提供,克氏从最高等级货物的门槛需求开始往下推导,按此原则就形成了有序的区域城镇体系;三种K值制约下的区域城镇等级体系及其结构是不同的;

中心地理论的意义:

●第一,克氏的中心地理论是地理学由传统的区域个性描述走向对空间规律和法则探讨的直接推动原

因,是现代地理学发展的基础。克氏作为地理学者初次把演绎的思维方法引入地理学,研究空间法则和原理,无疑是对地理研究思维方法的一大革命。也正因为这样,他被后人尊称为“理论地理学之父”。

●第二,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理学和商业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具体表现为:一是关于城市等级划分的研

究;二是关于都市与农村区域相互作用的研究;三是关于城市内和城市间的社会和经济空间模型的研究;四是关于城市区位和规模,以及职能为媒介的城市时空分布的研究;五是关于零售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布局、规模和空间模型的研究。

●第三,中心地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中心地与市场区域(也可看作为腹地)间的关

系,对研究区域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区域规划中,按照中心地理论可合理地布局区域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其它经济和社会职能。在这方面德国的研究成果和实际经验可值得参考。

6. 阐述城市地域结构主要模式。

三.论述题

1. 综合论述中国城市化背景与发展方向。

(1)当前中国城市化特点

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相适应;

●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

●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

●郊区化进程开始显现;

●城市化进程的波动性很大;

①城市化动力呈现出公有经济、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三足鼎立的动力结构

当前中国城市化的动力结构为:公有经济为主导,民营经济为主体,外资经济为辅助,三者大体上成鼎立之势。这样的动力结构,就为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提供了条件。

②城市化模式演变成计划、市场和外向三种模式并存的格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民营经济基础上,又出现了市场机制和模式。同时,随着外向经济的发展,在外资经济的基础上,还形成了外向机制和模式。与动力结构的演变相适应,中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与模式也转变成计划模式为主导、市场模式为基础、外向模式为辅助的格局。从总体上说,这样的模式结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兼顾了质量和效率,有利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

③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动力结构、机制和模式的优化,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④城市化质量显著改进

我国城市化之所以加速推进,主要是由市场经济推动的。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各地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强了科技创新,信息化和现代化进程加快,竞争力增强,城市化质量有了大的飞跃。

⑤大城市发展优势明显增强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大城市的活力开始得以恢复和发展。市场经济体制趋于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增强,大城市、特别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优势更加突出。

⑥城市化的地域差异已经形成

城市化主要是集中型城市化,地区中心城市将得到优先发展。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在产业上开始形成纵向关联,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梯级差异态势正在形成,并向纵深发展,中国城市化发展水平在地域上已经形成了梯度差异。

⑦城市化增长重心开始内移

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投资重点开始西移,从而使得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增长重心出现了由沿海向内地移动的趋势。

⑧农村隐性城市化进展加快

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村庄建设步伐加快,村容面貌改观,显著缩小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距离。这不是统计意义上的城市化,但内涵上与城市化一致。因而,可将当前的新农村建设称之为隐性城市化。还有一种形式的城市化也是隐性的但却是负效应。由于农村人口减少,相应的使得城市化水平有所上升。负效应的农村隐性城市化虽有出现,但并不普遍,更多的是随着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正效应的隐性城市化为主。这也应该是中国特色城市化的一种表现。

(2)出现这样特点的原因

①中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通过推行市场经济,使经济发展建立在民生福利的基础上,从而使得国民经济水平与人民生活水平大体上得到了同步的提高。

②生产力水平有了大幅度的跃升

中国的工业生产能力有了大规模提升,伴随着结构调整,中国工业正在进行升级改造,向着重化工业方向发展。然而,重化工业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有限。并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生产体系,且正在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向着电子和石化工业发展。

③市场经济运行模式基本成熟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到目前为止,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渐趋完善。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大资本的市场垄断相结合,就使得中国经济运行逐渐趋于平稳而有序。

④社会结构趋于稳定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剧烈变动,原来的工人和农民这两大群体出现了重大分化和改组。通过发展市场经济,调动了广大民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使小城镇和小城市获得了发展动力,活力增强,从而加快了城市化进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加快,民营经济在城市中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和扩张,从而使大中城市活力开始增强。

(2)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

●消费型中心城市崛起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社会逐步由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变。进入消费型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活动是消费,城市的中心任务也是消费或服务于消费。随着消费型社会的到来,商业城市的发展将更加旺盛。

●城市发展走向集群化

目前,集群化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城市群,即由若干个城市构成的城市集群;二是城市圈,即以某一大城市为核心、由若干个城镇构成的城镇集群。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了城市化空间格局必须是紧凑型的。近年来国家强化了土地管理,从而使各地更加坚定了走集约型城市化道路的决心。集群化,已成为中国城市化的一个基本趋势。

●小城市将重新焕发活力

新一轮城市化不可能再通过农村工业化来获得发展动力,而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一道路最基本的要求有三点:一是符合当前环境和资源保护的要求,二是技术含量高,三是成本低。作为工业化,必须能够大规模吸纳劳动力,适宜于一般劳动力从事的活动。这就要求适用面较宽的技术,且市场前景广阔。这类技术在小城市或县城还是比较合适的,大城市周边的县城,既有丰富的劳动力,又靠近大城市,有技术来源,产品还可以就近供应市场。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小城市或县城的基础设施和社会环境接近于大中城市,而且价格低廉,适宜于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活动,生产成本低,具有价格竞争优势。小城市(尤其是县城),将是新一轮城市化的起点

3. 论述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镇,积极发展小城镇的城市发展方针的合理性。

(1)阐述这个方针的合理性?——可持续发展方面

实现壮大小城镇人口规模,提升带动周边农村发展能力的目标,以便更好地发挥统筹城乡发展的功能,使真正可以加快发展的小城镇迅速成长。

●整合小城镇资源,形成城乡一体工作格局。

●重视小城镇规划,突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加大小城镇投入,拓宽建设资金多种渠道。

●完善小城镇功能,实现人居环境逐步好转。

●繁荣小城镇经济,构建城乡互动产业格局。

(2)为什么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分析大城市的负面影响

城市规模较大虽然能产生较强的规模效应,但规模过大又会产生一系列严重的城市环境问题,所以,需要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

●人口无序集聚

●能源资源紧张

●生态环境恶化

●交通拥堵严重

●房价居高不下

●安全形势严峻:五种不稳定因素正在演变成为城市的潜在风险

①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并出现了稳定化和代际化趋向;

②社会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并有激化趋势,人们精神需求没有得到充分尊重,社会公平正义出现洼地效应;

③社会治安形势严峻,各类刑事犯罪危害公共安全,破坏经济社会秩序;

④官民冲突加剧,各地频发因拆迁引发的官民冲突事件;

⑥非传统危机和人为制造的危机正成为城市安全的主要危险

(3)中小城市现在面临的问题。

●扶持政策缺乏协调。

●规划管理问题突出。

●地方财政配套困难。

●管理体制改革滞后。

●成长机制尚未形成。

(4)城乡统筹方面,城乡一体化,集约化城市……

中国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

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一、中国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1994年,中国地理学会设立了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我国城市地理研究集中在城市一区域、城市规划、城市化、城镇体系、城市发展方针、城市空间结构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7个方面。 1.城市—区域研究 城市与区域是相互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动态统一关系,具有多层次、开放型的特点。按照这一理论,城市总体规划必须以区域发展为基础来确定城市发展性质、发展规模以及城市空间布局,多层次的“城市—区域”体系是中国城市经济区的本质特征。区域分析和区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城市规划是区域规划的深化和具体化,必须改变传统的“就城市论城市、就区域论区域”的做法,使城市规划思想和方法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据此,区域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的分析工作作为城市发展研究、城市规划的基础得到广泛开展。目前,通讯技术发展迅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来临,城市的区域围扩大,垂直联系加强,“城市—区域”观也赋予了新的容。 2.城市规划 90年代,大城市地域结构优化、中心城市的扩散机制及空间发展趋势等问题成为城市地理学者研究的重要方向;主要加强了对大城市地域结构演变规律、扩散趋势、功能用地结构变迁等新趋势的探讨。近20年来,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城市体系理论研究、区域城市体系实证研究以及城镇体系规划实践。 3.城市化研究 大学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对中国城市化问题的研究,吴友仁就“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化道路”发表探讨性论文,由此揭开了中国城市化研究的序幕。包括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乡村地区城市化研究和城市化特征研究 4.城镇体系研究 近20年来,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城市体系理论研究、区域城市体系实证研究以及城镇体系规划实践 (1)城镇体系理论研究:研究容广泛涉及到城镇体系的界定、理论框架的构建,各种不同层次(省域、市域、县域等)城镇体系的现状特征、划分标准、发展趋势等。 (2)区域城镇体系实证研究过去近20年中,中国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对不同等级行政区域、流域、经济区域的城镇体系研究。 (3)城镇体系规划实践,大学地理系宋家泰、顾朝林等汲取国外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城镇体系规划“三个结构一个网络”的理论,为城市规划部门广泛接受并应用。地理学者又开始尝试探讨新的城镇体系规划理论和方法,不再仅仅停留在对“三结构一网络”的一般分析,进一步加强对城镇体系动态演变、合理模式、结构调整和科学预测的研究。 5.城市发展方针的研究:中国政府长期以来贯彻“以规模论发展”的城市发展方针。地理学家结合中国城市建设的总方针“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对个别城市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尤其将重点放在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小城镇的研究上。 6.城市空间结构研究:90年代,大城市地域结构优化、中心城市的扩散机制及空间发展趋势等问题成为城市地理学者研究的重要方向。主要加强了对大城市地域结构演变规律、扩散趋势、功能用地结构变迁等新趋势的探讨。近20年来,

城市地理学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城市地理学:以地理学原理为依据,对城市或城市地域进行研究的学科,涵盖了城市和城市地域的空间分布,行为活动,职能等方面的内容。 2、经济组织:是指生产单元的有机组合以及投入与产出在这些生产单元之间的相互流动。 3、去工业化:是指在一些发达的城市或者是城市中发达的地域出现了制造业相对下降的现象。 4、阳光地带:位于北纬37度以南发展速度最快的多个城市。 5、大都市区:是一个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经济关联的邻接社区的组合。 6、空间相互作用:是为了保障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城市之间、城市区域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交换,把这些交换称为空间相互作用。 7、城镇体系:又称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中或国家中由不同的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密切联系,相互依存的城市集合。 8、TOD:公交站点社区,一种以公交导向型发展著称的规划社区模式 9、精明增长:用足城市存量空间,减少盲目扩张;加强对现有社区的重建,重新开发废弃、污染工业用地,以节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成本;城市建设相对集中,密集组团,生活和就业单元尽量拉近距离,减少基础设施,房屋建设和使用成本。 10、商业脊柱:是CBD的扩展,除高层写字楼以外,它还沿高档和中高档住房延延伸。 二、1、人口变迁理论 答:人口变迁的四个阶段:1、高位静止阶段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经济处于工业化前期;2、早期人口扩张阶段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加速增长;3、后期人口扩张阶段出生迅速率下降,死亡率继续下降并达到低水平,人口增长仍然很快,但是速度有所减缓;4、地位静止阶段死亡率和出生率先后降至低水平。人口净增长率下降到在零增长间变动的水平。(教材69页图2.10) 人口变迁理论的重要性:在第二个转变阶段,高出生率的农村或半农村人口所占的比例有所减少,城市人口的比例相应上升。结果导致一些农村人口背井离乡来到城市。在人口转变过程中,城乡人口的移动是整个城市经济和人口现象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2、扇形模式和多核心模式 答:(1)扇形学说是由霍伊特综合了64个城市的房租调查资料后于1939年提出的,这

城市地理学读书笔记

城市地理学读书笔记 【篇一:城市地理学读书笔记】 《城市地理学思想与方法》(柴彦威著)笔记几点 前言:这本书,是一本很好地了解城市地理学思想史的书。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就是科学研究的武器。这本书,让我了解到研究城市地理问题的方法论。在我国,城市地 理学的研究由于历史等各种原因,所以我们了解到的很多关于城市 地理学的思想史是舶来品。我所熟悉的时间地理学,后现代主义以 及芝加哥学派,人本主义的城市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我总感觉这样 的思想下提出来的城市模型在我们国家存在吗?理论和我的认识有 一定的出入(也可能是我知道的太少,观察的太少)。 本书,我主要从几个经典的学派整理出笔记,并对一些我感兴趣的 城市地理学方面很出色的大家做了简单的了解。读完此书,还是颇 有感触,“是人创造了城市,还是城市创造了人”,是本可以提高自 身地理素养的书。 关于学派的笔记 (一):经验主义及其在城市地理学中的应用 就经验主义的方法论而言,经验主义方法论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传 统模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重观察,通过调查及实地研究,进行经验判断与评论,进而得出结论。二是强调归纳与综合。 经验主义来源于17世纪英国人洛克的系统性阐述。洛克主张,人的心志本是空白的表格,后来其经验足迹在上面。经验主义否定了人 拥有与生俱来的观点或不用借由经验就可以获得知识。经验主义者 观点,由感受得到的经验,必须经过适当的归纳或是演绎,才能铸 成知识。经验主义的两个学派,温和的经验主义与激进的经验主义,前者部分认为,意识的技能诸如记忆想象和语言的冠能是内在的能力,后者认为,意念的内容和整过过程都是不可能存在的内部能力,而只能习得而来。 经验主义在城市地理学中的应用案例,一是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 模式归纳,例如,19世纪20年代开始,美国芝加哥学派以美国大城市为例,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做出大量描述性分析,将现实的城市 社会空间结构归纳为抽象的空间结构。二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经验 主义研究,其中约翰斯顿对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经验主义研究在城市 地理学中应用为典型案例。三是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经验主义,雅

城市地理学复习题

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p2) (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这一复杂的动态大系统。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2)城市地理学研究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但其核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即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 ②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㈠城市化研究 ㈡区域城市体系的研究 ㈢城市分类研究 ③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④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⑤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 2.城市的三种地域概念?(p21) 城市具体到空间上无非有三种地域概念:行政地域概念,实体地域概念和功能地域概念。①城市的行政地域概念 按一定的标准或程序在行政上分别设置市,镇和乡,村等建制,并确定它们的行政管理边界。 ②城市的实体地域概念 城市的本质特征本来是对城市的实体地域即城市建成区而言的,划分城市的实体地域主要是为了区分城乡。 ③城市的功能地域概念 城市建成区后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口和各种非农业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与乡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这是城市研究中最基本的城市地域概念。可是城市实体地域的边界易于变动,取得各年得资料比较困难,更重要的是随着城市功能所波及的范围已经超出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城市社会越来越发达,城市与周围地域之间的社会经济联系越频繁,城乡之间的分界也越模糊,这就要就建立一种城市的功能地域概念来适应这种变化。(一些具体的城市功能概念:都市区;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市群;都市圈;城镇密集区) 3.什么是大都市带?大都市带必备的条件是什么?世界有哪些大都 市带?(p25) ①有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他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有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②必备的条件: ㈠多核心 ㈡交通走廊 ㈢密集的交互作用 ㈣规模特别庞大 ㈤国家的核心区域 ③6大都市带: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汇总

一、名词解释 1、城市:指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P1)。 城镇:比镇或镇大,且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称为城镇。 中心地:城市化地区中没有建制的地方,人口不少于1.5万。 2、规模经济:某一生产企业,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致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的地步。 积聚经济: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的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模。 3、逆城市化: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了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 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进程中,人口由中心城区向城市外围边缘地区迁移的过程。 再城市化:在逆城市化发展到某一程度后,由于城市更新等措施,城市中心再次吸引大量人口迁入,中央区域人口数量回升。 4、城市职能: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或承担的分工。 城市性质: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5、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例。 6、位序-规模法: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的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7、生长极理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地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以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点就是具有成长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 8、城镇体系: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的集合。 9、城市热岛效应:城市是以钢筋混土为主的人造下垫面,有反辐射和热辐射,可使气温增高,因此城市平均气温一般比郊区高0.5-1℃,冬季平均气温高1-2℃,这种现象称城市热岛效应。 10、尘盖:与热岛有关的另一种现象就是有大量微小粒子悬浮于城市上空,呈盖子形状,称为尘盖。 11、均质性:是指城市地域在职能分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保持等质,排斥异质的特性。 12、均质地域:是指在均质性能作用下,城市地域中表现的那些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着明显职能差别的连续地段。 13、CBD:中心商务区是城市中金融、贸易、信息、展览、会议、经营管理、旅游机构及设施,公寓及配套的商业文化、市政、交通服务设施等商务活动和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高、吸引力和服务范围最大的区域,同时她也是低价最高的地区。 14、邻里:城市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相同社会特征的人群的汇集。 15、社区:一定地域,相互作用不同社会特征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16、社会区:是指占据一定地域,具有大致相同生活标准,相同生活方式,以及相同社会地位的同质人口的汇集。 17、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18、首位分布: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 19、巨城市:指人口达800万以上的城市。 超级城市:指4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

城市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城市地理学 英文名称:Urban Geograph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32(全部为理论课) 学分: 适用对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经济学等 二、课程简介 城市地理学是课程是城市规划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本课程是研究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应用基础型学科,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征。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规律不但可以应用于城市规划、国土整治和区域规划等领域,而且也具备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本门课程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参与规划实践的重要基础课程。 City geography is an important course of the major of City Planning. This curriculum is the science to study the principles of city development, city grouping and displaying, and the change rules of city space structure. City geography is a practical and fundamental science. It has the feature of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basic theory of city geography can be used not only in city planning, territory management and district planning; it also has the ability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directly. So this curriculum is an important course for student to study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to carry out planning practice.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历程,理论构建的历史背景和理论之间的脉络关系,以及方法论变革的时代背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从而全面准确地把握城市地域运动规律。在系统掌握城市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全面了解中国城市地理理论研究和实践的进展。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武汉大学城市地理学 重点整理

第一章 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动向,热点内容,新型城镇化) (1)研究对象: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城市空间组织的规律性) (2)主要研究内容:①城市的形成发展条件②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③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土地利用、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等;④城市问题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⑤新方法、新技术和新领域。 第三章 城市地理位置: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 特殊性: 决定城市职能,规模特殊性 类型: (1)大中小位置(宏观,中观,微观) (2)中心(几何),重心(人口,开发)位置,邻接门户(河口港)位置 (3)城市沿交通线形成的区位类型:河运(早期)铁路,公路,海运,空运 中国城市分布特点: (1)平原,丘陵地区多,山地高原少 (2)集中在亚热带和暖湿带地区 (3)资源指向分布明显(煤,战略资源) (4)交通指向分布为主 中国已经成熟的城市群: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 正在形成态势,哈尔滨,山东半岛,中原,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关中,海峡两岸 武汉地理条件:中部六省唯一副省级城市,辐射力覆盖整个中国版图,经济交通,战略腹地经济来源,京广长江交点,人口容量,粮食水配给,吸纳交融特征,水系划分为三镇,气候降雨,空间分布,地域交通信息。 地理位置:位于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中国大陆的中部 自然因素:①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②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③长江、汉江汇合处,方便人流、物流的集散和中转。 社会经济因素:①附近铁矿、棉花资源;②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京广铁路穿过,交通便利; ③科技发达;④劳动力丰富,素质高;⑤湖北省省会城市,华中地区最大的经济、文化中心;⑥现代工业、新兴高科技产业(光谷)。(主要工业部门:钢铁、汽车、棉纺织、光谷等)。 城市发展的地理条件 自然地理条件(纬度,降水,蒸发,地形)

《城市地理学》复习思考题2013-02

《城市地理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两个) 1、简要说明城市的概念和城市的基本特征。 2、简述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任务和主要内容。 3、简述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4、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区别与联系。 5、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6、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研究有何特点? 第二章城乡划分与城市地域(三个) 1、名词解释: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 、大都市带(Megalopolis )、城市化地区、城市建成区、都市连绵区、城市群 2、举例说明定义城镇的标准有哪些? 3、城市与乡村的区别有哪些? 4、为何要构建大都市区?构建大都市区的意义何在? 5、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特征有哪些? 6、简述世界上最早形成的6个大都市带。 7、简述大都市带的特征。 8、简述都市连绵区的形成条件。 9、以第四次人口普查为例,谈谈城乡人口划分的标准。 10、评价以市带县的利弊。 11、中国市镇建制标准和城镇人口统计发生过些什么变化?了解这些变化有什么意义? 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1、名词解释:中心位置、重心位置、城市邻接位置、城市门户位置。 2、简述城市产生的根本动力、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 3、如何理解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4、我国城市根据其所在的区域地形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5、城市形成的区域经济基础包括哪些? 6、试举例说明自然地理要素对城市形成的影响。 7、简述城市地理位置对城市的产生和发展的影响。 8、美国拉格教授认为,转运功能可分为哪三种类型? 9、从城市产生和发展出发,城市可分为哪三种类型,并简述不同类型城市的功能、特点和形成动因。 10、绘示意图简要说明伯德(Bird)关于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三角模式。 11、如何评价信息革命对世界城市体系的影响? 第四章城市化原理 一、简答题 1、简述城市化的定义及其含义。 2、城市化的两个过程:城市化Ⅰ和城市化Ⅱ分别指什么? 3、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是什么? 4、城市化空间地域过程类型可分为哪几种? 5、城乡人口迁移的模式有哪些?并简要说明。 6、简述城市化的主要类型。

(完整word版)周一星城市地理学整理资料

城市地理学读书笔记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第一节城市概念及标准。 1.城市的概念。 狭义:只有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地方才称为市(城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地方成为镇(城镇)。市和镇的总称为市镇。 广义:城市代表城镇居民合称。(本书为广义) 2.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城镇标准)。 ①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结构上不同于乡村。 ②城镇一般聚集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不同于乡村。 ③城镇具有许多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④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 等方面存在差异。 第二节城市地域 1.城市的三种不同概念。 行政地域概念实体地域概念功能地域概念 ①行政地域:法律规定的,有大于实体地域,有小于实体地域。 ②实体地域:城市建成区,可区分城乡。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 口和各种非农业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于乡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 ③功能地域:城乡分界模糊后而建立城市的功能地域概念来适应这种变化。 2.城市建成区,可区分城乡。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口和各种非农业 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于乡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 3.中心地:是城市化地区中一个或几个人口最多的设有建制的地方,人口至少15000人。 4.城市人口与乡村人口的划分问题 ①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比实体范围大,包括一定的乡村地域。 ②城市的实体范围已经超出了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或者城市的实体地域包括若干个 城市行政地域。 5.城市功能地域的相关概念。 ①.都市区: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 临近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位。后确认为标准都市区(MSA),MSA由中心县和外围县组成。确定都市区地域标准的核心是以非农业活动占绝对优势的中心县和外围县之间的劳动力联系的规模和联系的密切程度(就业机会,人口集中)。 ②大都市带:由许多个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 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 特点:(1)多核心(2)交通走廊(3)密切的交互作用(都市区内部,中心城市与郊区,都市区之间)(4)国家的核心区域 ③都市连绵区:以都市区为基本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留交 互作用和密切经济社会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条件:(1)具有两个以上百万人口特大城市发展极(2)有对外口岸(3)发展极与对外口岸之间有便利交通走廊(5)经济发达,城乡联系密切。 ④城市群指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 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核心,借助

城市地理学复习要点2013.11.

《城市地理学》考查说明及复习要点 考查方式:闭卷,成绩:作业20%,课程论文20%,期末60% 题型:一、选择题;二、填空题;三、解释术语;四、简答题;五、论述题。 各章要点: 第一章 城市的概念: 1)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2)城市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它的兴起和发展受自然、经济、社会和人口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3)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 4)城市本身是一个“面”,它的内部有各种构成要素的演变和组合问题。但从区域角度来看,城市也是一个“点”;可见,城市不仅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而且属于历史范畴。 总之,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大系统。 城市地理学的任务: 一般来讲,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我国城市地理学的迫切任务,就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解决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制定科学的城市政策提供参考。 研究对象: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这一复杂的动态大系统。 研究重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城市地理学学科性质: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范畴内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 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是具有渗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学科。 两门学科在学科性质和研究方向上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地理科学,是研究城市地域状态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地理科学。而城市规划学是为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提供设计蓝图的一门技术科学。 两者都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但是侧重点和研究方向根本不同。城市地理学不仅研究单个城市的形成发展,还要研究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市体系产生、发展、演变的规律,理论性较强。城市规划学则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和设计,注重为具体城市寻找合理实用的功能分区和景观布局等,工程性较强。 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相互联系也是十分密切的。城市地理学需要从城市规划学的进展中汲取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地域运动规律。而城市规划学则需要以城市地理学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论,并具体运用到规划实践中去。但是,两者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指导与应用关系。 第二章 居民点的概念:是人们为了共同的生活与生产而聚集的定居场所,它是人类社会空间结构的一种基本形式。 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 ①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②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③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④城镇具有上下水、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⑤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城市地域概念/行政地域/实体地域/功能地域 城市化地区/都市区(MA)/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市群 第三章 如何认识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人类社会的三次大分工是城市产生的经济基础 2.私有制和社会阶级矛盾是城市产生的社会基础 3.适宜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是城市产生的自然条件 区域自然地理条件: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大城市对自然条件的依存关系比小城镇要紧密得多,因此大城市地域分布上的规律性更典型。 分类:有的是自然地理条件的衍生转化; 有的是区域经济开发的历史积累;有的是未来的发展可能性。 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的内容 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其组合,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未来的开发潜力等都可以影响区域的城市发展。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1.城市:指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2.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这一复杂的动态大系统。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它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3.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 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揭示和掌握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的规律,属于认识世界的任务; 科学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的变化规律,属于改造世界的任务。 4.我国城市地理学的任务 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解决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制定科学的的城市政策提供参考。 5.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趋势 ○1对理论的研究将进一步加强 ○2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城市的研究将加强 ○3对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将加强 ○4对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将加强 ○5城市规划等应用研究将进一步加强 6.行政地域:按一定的标准或程序在行政上分别设置市、镇和乡、村等建制,并确定它们的行政管理边界。 7.实体地域: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口和各种非农业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于农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 8.功能地域:以一日为周期的商业、教育、就业、娱乐、医疗等城市功能所波及的范围。 9.都市区: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位。 10.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又存在这密切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特点:多核心,交通走廊,密集的相互作用,规模庞大,国家的核心区域 11.戈特曼认为世界上有6个大都市带(分析)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日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欧洲西北部大都市带(阿姆斯特丹、鲁尔、法国北部)、美国五大湖沿岸大都市带(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英格兰大都市带(伦敦、伯明翰、曼彻斯特、利物浦)、中国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 12.都市连绵区:是以都市区为基本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天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形成所需要的五个必要条件:1)具有两个以上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作为发展极;2)有对外口岸;3)发展极和口岸之间有便利的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走廊;4)交通走廊及其两侧人口稠密,有较多的中小城市;5)经济发达,城乡之间有紧密的经济联系。 13.城市群: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14.市带县体制:指以经济比较发达的中心城市作为一级政权来管辖周边的一部分县、县级市的体制。这种体制的形成是中国城乡经济一体化和政府管理一体化两个过程同步进行的重

城市地理学课后思考题

《城市地理学》复习思考题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简要说明城市的概念和城市的基本特征 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P1) 城市的特征﹡属于历史的范畴﹡区域性(●)﹡综合性 2、简述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任务和主要内容。 ●研究对象: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P2) ●研究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P2)●主要内容:城市的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生长.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人的行为等。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 3、简述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1、地理学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分支 2、在我国,城市地理学属于自然科学中的社会科学;在发达国家,城市地理学归为社会科学. 3、综述,城市地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科学,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 4、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学科性质上的区别:城市地理学:地理科学;城市规划学:技术科学★研究方向上的区别:城市地理学研究区域中的城市和城市中的区域,理论性较强;城市规划学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平面设计,偏重工程组织和设计,工程性较强。联系★具有渗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学科。书上还有这里没空补充p8 5、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1、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 2、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 3、注重城市化研究; 4、注重城市地理新领域与新方法的拓展和应用。 6、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研究有何特点?(此题答案不具体,详细请看课件或课本) 一、1920年以前 工业革命、城市发展----聚落地理学----城市区位、城市内部形态 城市地理学成为专门学科之前的阶段,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去研究聚落 二、1920-1950年 帕克、沃斯、伯吉斯(20年代)----住宅区、中心商业区、工业区----土地利用模式 克里斯塔勒(1933年)----《南德的中心地》----中心地等级体系 初步奠定研究重点阶段,从社会学科角度来研究城市。 三、1950-1970年 1、“数量革命”-克里斯塔勒 2、城市系统与城市空间分析 空间学派兴起和城市地理学独立阶段,从社会学科角度来研究城市。 四、1970以来年 人文学派、行为学派、激进学派的产生和城市地理学的多元化发展阶段。 第二章城乡划分与城市地域 1、名词解释: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汇总

一、填空题 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它是国外最重要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P23-24) 大都市带(Megalopolis ):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城市化地区:城市化地区就是美国为了确定城市的实体界线以便较好地区分较大城市附近的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目的而提出来的一种城市地域概念,大体相当于我们常用的城市建成区的概念。(P22) 城市建成区:城市的实体地域即城市建成区(p22) 都市连绵区:是以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城市群: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这个集合体就称为城市群。(P27) 中心位置:城市位于某一区域的中央,城市与其以外各个方向的联系距离都比较近。中心位置既便于四面八方的交通线向中心会聚,也有利于从中心向外开辟新的交通线,因而促使城市的发展。 重心位置:如西安、杭州、南昌、乌鲁木齐等省会城市均不在各省的中心位置,却都接近于省域的重心位置。 城市邻接位置: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不必要或不可能在本区域的中央。规模经济: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 聚集经济:聚集经济是指企业向某一特定地区集中而产生的利益,亦称聚集经济效益,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和动力。 郊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是现代的一种普遍现象,即城市附近的郊区开始变成城市。伴随着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城市中心城区以外的郊区乡村区域的城市化过程。《 逆城市化: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的现象。 再城市化:也称“再城镇化”,是针对逆城市化而言的一个应对过程,使得城市因发生逆城市化而衰败的城市中心区再度城市化的过程,是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四个连续过程的第四个过程。 城市化: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辨析: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城市基本活动与非基本活动: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所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这一部分活动称为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它是导致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基本/非基本比率(B/N):收入或就业人口的比率来表示基本活动和非基本活动,这种比率称为基本-非基本比率(B/N率)。用收入来表示,即城市总收入中城市基本活动的收入与非基

城市地理学整理57961知识讲解

城市地理学 乾乾乾er哥 第一章:绪论 1.谈谈你对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 答: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研究对象)其核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即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主要内容概括为以下五点:①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②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③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④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⑤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主要内容) 2.结合我国实际,你认为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即认识世界的任务和改造世界的任务。 3.如何理解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与其它相邻学科的学科关系? 答:学科性质: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范畴内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学科,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综述) 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①与城市经济学的关系:城市地理学把经济作为一个影响因素来分析,吸收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反之,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对城市经济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②与城市社会学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二者相互取长补短,在研究内容上相互融洽,例如:研究城市结构、城市生活方式、城市社会组织。 ③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城市地理学需要从城市规划学中吸取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地域运动规律,而城市规划学以城市地理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论, 二者联系十分紧密。 ④与城市生态学的关系:二者研究内容相互交叉,城市生态学的“系统”和“平衡”的思想为城市地理所吸收。 4.简述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 答: ①1920年以前(萌芽时期):城市地理学属于聚落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期间地理学家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研究聚落。城市研究没有独立的理论和方法,深受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影响,尤其强调地理位置决定城市的命运。尚未形成有系统的研究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城市和城镇这两个概念有严格的区分。 只有那些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地方才称为市,不够设 市条件的建制镇才称为镇,市和镇的总称才叫城镇或市镇。 ★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 1)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 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2)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 别于乡村; 3)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 4)城镇具有上下水、电灯、电话、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在物质构 成上 不同于乡村; 5)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 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还有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 ★大都市带: 【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 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 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有这样几个特点: 1)多核心。区域内有若干个高人口密度的大城市 核心,每个大城市核心及其周围郊区县之间,以通 勤流为主要指标的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组成一连串 的都市区。各核心城市之间的低人口密度地区,多 为集约化农场、开阔林地、零星分散的牧场和草地。这些非城市用地提供城市人口的休憩场所和食品供应。 2)交通走廊。这些大城市核心及都市区沿高效率 的交通走廊而发展,开始是铁路,进而是高速公路,它构成大都市带空间结构的骨架,把各个都市区联 系起来,没有间隔。 3)密集的交互作用。不仅都市区内部,中心城 市与周围郊区之间有密集的交互作用,都市区之间 也有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 4)规模特别庞大。戈特曼以2500万人口作为大都市带的规模标准。 5)国家的核心区域。它集外贸门户职能、现代 化工业职能、商业金融职能、文化先导职能与一身,成为国家社会经济最发达、经济效益最高的地区, 甚至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 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第四节: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三种城市类型: (1)中心地型城市: 形成动因:商品、农业 功能:为满足广大农村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的需要 而形成的中心地城市。 特点:职能综合、发展稳定、等级鲜明 类别(例如):集镇、城镇、县城 (2)以交通运输职能为主的城市

城市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 第一章绪论 1.城市的理解: 1)、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 2)、城市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它的兴起和发展受自然、经济、社会和人口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3) 、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 4)、城市本身是一个“面”,它的内部有各种构成要素的演变和组合问题。但从区域角度来看,城市也是一个“点” 2.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3.城市地理学的任务:○1一般来讲,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2我国城市地理学的迫切任务,就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解决社会经济建设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领导部门决策提供依据,以充分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 4.我国城市地理学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1总结我国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借鉴西方城市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加快城市理论建设 ○2学习外国城市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时,要考虑我国的国情 ○3要有发展的观点 ○4现代城市地理学的主要理论和模式,其归纳范围主要是西方城市,没有经过世界上各地区 5.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内容: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

◇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a城市化研究○b区域城市体系研究○c城市分类研究 ◇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a城市功能分区及其演化○b城市土地利用○c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 ◇4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环境问题、交通问题、城市社会问题、城市安全等 ◇5新领域、新方法和新技术的研究 ◇6城市政策研究 思考:城市地理学与主要与那些相关学科有关? 答: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城市规划学、城市生态学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1.城市和城镇: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城镇才称为城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才称为镇,市和镇的总称才叫城镇或市镇。我国城市规划法所称的城市就包括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 2.乡村和城市的区别:①在产业构成上不同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②规模上区别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③景观上不同城镇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大于乡村,④物质构成上不同城镇具有许多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⑤职能上不同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还可以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许多方面寻找城乡间的差异 3.世界各国各地区根据各自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制订了不同的城镇定义标准。 4.(1)单纯用某级行政中心所在地为标准(2)单纯以城镇特征为标准(3)单纯以居民点下限人口数量划分城镇(4)用居民点的下限人口数量指标和密度指标相结合作为标准(5)用人口规模和城镇特征两个指标划分城镇(6)用人口规模和从业构成两个指标作标准(7)取两个以上指标作为标准(8)其它标准 5.城市的行政地域:按一定的标准或程序在行政上分别设置市、镇和乡、村等建制,并确定它们的行政管理边界。确定行政地域是为了管理 6.城市化地区:是美国为了确定城市的实体界限而提出的城市地域的概念与建成区

城市地理学期末考试详细整理

城市地理学 一、名词解释 1、城市: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 2、中心地:城市化地区中没有建制的地方,人口不少于1.5万。 3、规模经济:某一生产企业,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致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的地步。 4、积聚经济: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的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模。 5、逆城市化: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了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 6、城市职能: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或承担的分工。 7、城市性质: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8、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例。 9、位序-规模法: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的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10、生长极理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地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以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点就是具有成长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 11、城镇体系: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的集合。 12、城市热岛效应:城市是以钢筋混土为主的人造下垫面,有反辐射和热辐射,可使气温增高,因此城市平均气温一般比郊区高0.5-1℃,冬季平均气温高1-2℃,这种现象称城市热岛效应。 13、尘盖:与热岛有关的另一种现象就是有大量微小粒子悬浮于城市上空,呈盖子形状,称为尘盖。 14、均质性:是指城市地域在职能分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保持等质,排斥异质的特性。 15、均质地域:是指在均质性能作用下,城市地域中表现的那些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着明显职能差别的连续地段。 16、CBD:中心商务区是城市中金融、贸易、信息、展览、会议、经营管理、旅游机构及设施,公寓及配套的商业文化、市政、交通服务设施等商务活动和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高、吸引力和服务范围最大的区域,同时她也是低价最高的地区。 17、邻里:城市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相同社会特征的人群的汇集。 18、社区:一定地域,相互作用不同社会特征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19、社会区:是指占据一定地域,具有大致相同生活标准,相同生活方式,以及相同社会地位的同质人口的汇集。 20.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21.首位分布: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 22.巨城市:指人口达800万以上的城市。 23.超级城市:指4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 24.城市网络化:指由各种现代交通手段、通讯手段、管道和绿地等为载体(网),各类不同功能、不同规模的城镇为基础(络)组成的,具有高度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能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