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胃脘痛的中医护理常规[1]

胃脘痛的中医护理常规[1]

胃脘痛的中医护理常规[1]
胃脘痛的中医护理常规[1]

胃脘痛的中医护理常规

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胃,涉及肝,脾。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腹痛的部位,性质,时间,程度,疼痛有无规律性及饮食的关系。2饮食,生活习惯及既往史。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寒邪客胃证,饮食停滞证,肝气犯胃证,肝胃郁热证,瘀血停胃证,胃阴亏虚证,脾胃虚寒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胃痛持续不已,疼痛较剧烈,或呕血,黑便者,应卧床休息,缓解后可下床活动。

2病情观察,做好记录

(1)密切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与寒热,饮食关系。

(2)注意呕吐物和大便的颜色,性状。

(3)胃痛突然加剧,或伴呕吐,寒热,或全腹硬满而疼痛拒按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出现呕血或黑便,面色苍白,冷汗时出,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血压下降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

(2)脾胃虚寒者或寒凝气滞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4饮食护理

(1)饮食以质软,少渣,易消化,少量,多餐为原则。

(2)戒烟酒,浓茶,咖啡。忌辛辣,肥甘之品。

5情志护理

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其保持乐观情绪。

6临证(症)施护

(1)食滞胃痛着,暂时禁食:缓解后逐渐给予全流食或半流食。(2)胃痛发作可遵医嘱用针刺止痛。

(3)虚寒性胃痛着,遵医嘱热敷或药熨胃脘痛,或艾灸,或中药膏贴敷。

(4)呕血,黑便者按血证护理常规进行。

7 健康指导

(1)禁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了解患者饮食习惯,必要时推荐食谱,改善原有饮食。

(2)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保证睡眠,保持乐观情绪。

(3)如出现疼痛,反酸,呕吐等症状,及时就医。

(4)指导患者和家属了解本病的性质,掌握控制疼痛的简单方法,

减轻身体痛苦和精神压力。

呕吐的中医护理常规

因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以胃内容物从口吐出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胃,涉及肝脾。慢性胃炎,幽门或喷门痉挛,胆囊炎,肝炎,胰腺炎等出现呕吐时,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呕吐物内容,颜色,气味,次数和时间。

(2)饮食,生活习惯。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寒邪犯胃证,食滞胃肠证,痰饮停胃正,肝气犯胃证,胃阴亏虚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呕吐严重者,卧床休息,不宜过多翻身,吐后不易立即进食。(3)呕吐时宜取侧卧位,轻拍其背,吐后用温水漱口,对卧床不起或神志不清者,可将头偏向一侧,以免呕吐物呛入气道而窒息。(4)必要时将呕吐物留样送检。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和记录呕吐物内容,颜色,气味,次数和时间等。

(2)呕吐剧烈,量多,伴见皮肤干皱,眼眶下陷,舌质光红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呕吐呈喷射状,伴剧烈头痛,项强,神志不清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4)呕吐物中带咖啡样物或鲜血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5)呕吐频繁,不断加重或呕吐物腥臭,伴有腹胀痛,拒按,无大便及矢气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6)呕吐频作,头晕头痛,烦躁不安,嗜睡,呼吸深大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宜小量渐进热服

4饮食护理

(1)进食时保持心情舒畅,宜少食多餐。

(2)肝气犯胃者,可给予理气降气食物。

(3)食积者应节食。

(4)虚寒性呕吐宜温热性食物,忌生冷不洁和肥甘厚味之品,尤忌甜食。

5情志护理

消除患者恐惧,紧张心里,肝气犯胃者,保持心情舒畅。

6临证(症)施护

(1)寒邪犯胃,可用鲜生姜煎汤加红糖适量热服。

(2)食滞肠胃,欲吐不得吐着,可先饮用温盐水,后用压舌板探吐。(3)痰饮停胃,可频服少量生姜汁。

(4)肝气犯胃,稳定患者情绪,遵医嘱针刺。

(5)脾胃虚寒者,胃脘部要保暖,热敷或遵医嘱隔姜灸或按摩胃脘部。

(6)胃阴亏虚者遵医嘱给予中药泡水代茶饮。

7健康宣教

(1)注意生活起居,避免受寒或过于劳累。

(2)讲究饮食卫生,做到饮食有节。

(3)饮食一般易软,易消化,切忌过饱。

脾胃病科签到表

培训内容:呕吐的中医护理常规主讲人:常金峰

培训时间:2010年2 月19日签到:

便秘的护理常规

因气阴不足,或燥热内结,腑气不畅所致。以排便间隔时间延长,大便干结难解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大肠。各种疾病引起的便秘均可参照本病护理。

1护理评估

(1)排便间隔时间,大便性状,便后有无出血。

(2)既往饮食情况。

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胃气滞证: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嗳气频作,胸闷不舒。舌苔薄白,脉弦。 (二)肝胃郁热证:胃脘饥嘈不适或灼痛,心烦易怒,嘈杂反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 。 (三)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恶心欲呕。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四)脾胃气虚证: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餐后明显,饮食不慎后易加重或发作,纳呆,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弱。 (五)脾胃虚寒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六)胃阴不足证:胃脘灼热疼痛,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脉细或数。 (七)胃络瘀阻证:胃脘痞满或痛有定处,胃痛拒按,黑便,面黄暗滞。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临床上各症状要与证候相结合。 (一)胃脘疼痛

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出现疼痛加剧,伴呕吐、寒热,或出现厥脱先兆症状时应立即报告医师,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给予精神安慰;伴有呕吐或便血时立即报告医师,指导患者暂禁饮食,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张。 3.根据证型,指导患者进行饮食调护,忌食辛辣、肥甘、煎炸之品,戒烟酒。 4.调摄精神,指导患者采用有效的情志转移方法,如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音乐等。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中脘、胃俞、足三里、梁丘等。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中脘、天枢、气海等。 7.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脾、胃、交感、神门、肝胆、内分泌等穴位。 8.遵医嘱艾灸,取穴: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等。 9.遵医嘱药熨,脾胃虚寒者可用中药热奄包热熨胃脘部。 10.遵医嘱拔火罐,取穴:背腧穴。 11.遵医嘱TDP电磁波治疗,取穴:中脘、天枢、关元、中极等。 (二)胃脘胀满 1.观察胀满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2.鼓励患者饭后适当运动,保持大便通畅。 3.根据食滞轻重控制饮食,避免进食过饱。 4.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郁怒、悲伤等情志刺激。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脾俞、胃俞、肾俞、天枢、神阙、中脘、关元等。 6.遵医嘱穴位注射,取穴:双侧足三里、合谷。

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胃气滞证: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嗳气频作,胸闷不舒。舌苔薄白,脉弦。 (二)肝胃郁热证:胃脘饥嘈不适或灼痛,心烦易怒,嘈杂反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 。 (三)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恶心欲呕。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四)脾胃气虚证: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餐后明显,饮食不慎后易加重或发作,纳呆,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弱。 (五)脾胃虚寒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六)胃阴不足证:胃脘灼热疼痛,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脉细或数。 (七)胃络瘀阻证:胃脘痞满或痛有定处,胃痛拒按,黑便,面黄暗滞。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临床上各症状要与证候相结合。 (一)胃脘疼痛 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出现疼痛加剧,伴呕吐、寒热,或出现厥脱先兆症状时应立即报告医师,采取应急处理

措施。 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给予精神安慰;伴有呕吐或便血时立即报告医师,指导患者暂禁饮食,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张。 3、根据证型,指导患者进行饮食调护,忌食辛辣、肥甘、煎炸之品,戒烟酒。 4、调摄精神,指导患者采用有效的情志转移方法,如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音乐等。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中脘、胃俞、足三里、梁丘等。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中脘、天枢、气海等。 7、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脾、胃、交感、神门、肝胆、内分泌等穴位。 8、遵医嘱艾灸,取穴: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等。 9、遵医嘱药熨,脾胃虚寒者可用中药热奄包热熨胃脘部。 10、遵医嘱拔火罐,取穴:背腧穴。 11、遵医嘱TDP电磁波治疗,取穴:中脘、天枢、关元、中极等。 (二)胃脘胀满 1、观察胀满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2、鼓励患者饭后适当运动,保持大便通畅。 3、根据食滞轻重控制饮食,避免进食过饱。 4、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郁怒、悲伤等情志刺激。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脾俞、胃俞、肾俞、天枢、神阙、中脘、关元等。 6、遵医嘱穴位注射,取穴:双侧足三里、合谷。 7、遵医嘱艾灸,取穴:神阙、中脘、下脘、建里、天枢等。 8、腹部按摩:顺时针按摩,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

胃脘痛的中医护理常规

胃脘痛得中医护理常规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胃,涉及肝,脾。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腹痛得部位,性质,时间,程度,疼痛有无规律性及饮食得关系。 2饮食,生活习惯及既往史。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寒邪客胃证,饮食停滞证,肝气犯胃证,肝胃郁热证,瘀血停胃证,胃阴亏虚证,脾胃虚寒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胃痛持续不已,疼痛较剧烈,或呕血,黑便者,应卧床休息,缓解后可下床活动。 2病情观察,做好记录 (1)密切观察疼痛得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与寒热,饮食关系。 (2)注意呕吐物与大便得颜色,性状。 (3)胃痛突然加剧,或伴呕吐,寒热,或全腹硬满而疼痛拒按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出现呕血或黑便,面色苍白,冷汗时出,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血压下降

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 (2)脾胃虚寒者或寒凝气滞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4饮食护理 (1)饮食以质软,少渣,易消化,少量,多餐为原则。 (2)戒烟酒,浓茶,咖啡。忌辛辣,肥甘之品。 5情志护理 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得影响,使其保持乐观情绪。 6临证(症)施护 (1)食滞胃痛着,暂时禁食:缓解后逐渐给予全流食或半流食。(2)胃痛发作可遵医嘱用针刺止痛。 (3)虚寒性胃痛着,遵医嘱热敷或药熨胃脘痛,或艾灸,或中药膏贴敷。 (4)呕血,黑便者按血证护理常规进行。 7 健康指导 (1)禁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了解患者饮食习惯,必要时推荐食谱,改善原有饮食。 (2)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保证睡眠,保持乐观情绪。 (3)如出现疼痛,反酸,呕吐等症状,及时就医。 (4)指导患者与家属了解本病得性质,掌握控制疼痛得简单方法,减轻身体痛苦与精神压力。

胃脘痛的护理常规

胃脘痛的护理常规 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胃,涉及肝、脾。 1.护理评估 (1)腹痛的部位、性质、时间、程度、疼痛有无规律性及与饮食的关系。(2)饮食、生活习惯及既往病史。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寒邪客胃证、饮食停滞证、肝气犯胃证、肝胃郁热证、淤血停胃证、胃阴亏虚证、脾胃虚寒证。 2.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胃痛持续不已,疼痛较剧烈,或呕血、黑便者,应卧床休息,缓解后可下床活动。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密切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时间、程度、诱发因素,及与寒热、饮食的关系。 2)注意呕吐物或大便颜色、性状。 3)胃痛突然加剧,或伴呕吐、寒热,或全腹硬满而疼痛拒按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出现呕血或黑便、面色苍白、冷汗时出、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血压下降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 2)脾胃虚寒或寒凝气滞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4)饮食护理 1)饮食以质软、少渣、易消化、少量、多餐为原则。 2)戒烟酒、浓茶、咖啡。忌食辛辣、肥甘之品。 (5)情志护理 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其保持乐观情绪。 (6)临证(症)施护 1)食滞胃痛者,暂时禁食;缓解后逐渐给予全流或半流饮食。 2)胃痛发作可遵医嘱用针刺止痛。 3)虚寒性胃痛者,遵医嘱热敷或药熨胃脘部,或艾灸,或中药膏贴敷。 4)呕血、黑便者,按血证护理常规进行。 3.健康指导 (1)禁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了解患者饮食习惯,必要时推荐食谱,改善原有饮食习惯。 (2)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证睡眠,保持乐观情绪。 (3)如出现疼痛、反酸、呕吐等症状时,及时就医。 (4)指导患者和家属了解本病的性质,掌握控制疼痛的简单方法,减轻身体痛苦和精神压力。

胃脘痛的中医护理常规(仅供参考)

胃脘痛的中医护理常规 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胃,涉及肝,脾。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腹痛的部位,性质,时间,程度,疼痛有无规律性及饮食的关系。2饮食,生活习惯及既往史。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寒邪客胃证,饮食停滞证,肝气犯胃证,肝胃郁热证,瘀血停胃证,胃阴亏虚证,脾胃虚寒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胃痛持续不已,疼痛较剧烈,或呕血,黑便者,应卧床休息,缓解后可下床活动。 2病情观察,做好记录 (1)密切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与寒热,饮食关系。 (2)注意呕吐物和大便的颜色,性状。 (3)胃痛突然加剧,或伴呕吐,寒热,或全腹硬满而疼痛拒按时,

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出现呕血或黑便,面色苍白,冷汗时出,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血压下降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 (2)脾胃虚寒者或寒凝气滞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4饮食护理 (1)饮食以质软,少渣,易消化,少量,多餐为原则。 (2)戒烟酒,浓茶,咖啡。忌辛辣,肥甘之品。 5情志护理 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其保持乐观情绪。 6临证(症)施护 (1)食滞胃痛着,暂时禁食:缓解后逐渐给予全流食或半流食。(2)胃痛发作可遵医嘱用针刺止痛。 (3)虚寒性胃痛着,遵医嘱热敷或药熨胃脘痛,或艾灸,或中药膏贴敷。 (4)呕血,黑便者按血证护理常规进行。 7 健康指导 (1)禁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了解患者饮食习惯,必要时推荐食谱,改善原有饮食。 (2)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保证睡眠,保持乐观情绪。

-胃脘痛护理常规

胃脘痛 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胃,涉及肝、脾。急慢性胃炎、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1护理评估 1.1腹痛的部位、性质、时间、程度、疼痛有无规律性及与饮食的关系。 1.2饮食、生活习惯及既往病史。 1.3心理社会状况。 1.4辩证:寒邪客胃证、饮食停滞证、肝气犯胃证、肝胃郁热证、瘀血停胃证、胃阴亏虚证、脾胃虚寒证。 2护理要点 2.1一般护理 2.1.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1.2胃痛持续不已,疼痛较剧烈,或呕血、黑便者,应卧床休息,缓解后可下床活动。 2.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2.2.1密切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与寒热、饮食的关系。 2.2.2注意呕吐物和大便的颜色、性状。 2.2.3胃痛突然加剧,或伴呕吐、寒热,或全腹硬满而疼痛拒按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2.2.4出现呕血或黑便、面色苍白、冷汗时出、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血压下降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2.3给药护理 2.3.1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 2.3.2脾胃虚寒或寒凝气滞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2.4饮食护理 2.4.1饮食以质软、少渣、易消化、少量、多餐为原则。 2.4.2戒烟酒、浓茶、咖啡。忌食辛辣、肥甘之品。 2.5情志护理 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其保持乐观情绪。 2.6临证(症)施护 2.6.1食滞胃痛者,暂时禁食;缓解后逐渐给予全流或半流饮食。 2.6.2胃痛发作时可遵医嘱用针刺止痛。 2.6.3虚寒性胃痛者,遵医嘱热敷或药熨胃脘部,或艾灸,或中药膏贴敷。 呕血、黑便者,按血证护理常规进行。 3健康指导 3.1禁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了解患者饮食习惯,必要时推荐食谱,改善原有饮食习惯。 3.2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证睡眠,保持乐观情绪。 3.3如出现疼痛、反酸、呕吐等症状时,及时就医。 3.4指导患者和家属了解本病的性质,掌握控制疼痛的简单方法,减轻身体痛苦和精神压力。

胃脘痛中医护理常规

胃脘痛中医护理常规 1、概念 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病位在胃,涉及肝,脾。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2、临床表现 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3、临证护理 1)食滞胃痛着,暂时禁食:缓解后逐渐给予全流食或半流食。 2)胃痛持续不已,疼痛较剧烈,可遵医嘱用针刺止痛。 3)虚寒性胃痛,遵医嘱热敷或药熨胃脘痛,或艾灸,或中药膏贴敷。4)呕血,黑便者,注意呕吐物和大便的颜色,性状,卧床休息,缓解后可下床活动。 4、饮食护理 1)饮食以质软,少渣,易消化,少量,多餐为原则。 2)戒烟酒,浓茶,咖啡。忌辛辣,肥甘之品。 5、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脾胃虚寒者或寒凝气滞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6、并发症护理 1)胃出血:胃出血时应绝对卧床休息,保持镇静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病人出现呕血时,应将其头部偏向一侧,避免误吸,及时清理口腔内容物。病人出现呕血或黑便,应马上停止进食或饮水。 2)胃溃疡:活动性溃疡或大便潜血阳性病人应卧床休息1~2周,病情较轻者注意劳逸结合。指导病人有规律的进餐,提倡少量多餐。避

免粗糙、过冷过热和刺激性食物及饮料,以清淡饮食为主。定期测量体重、监测血清蛋白和血红蛋白的营养指标。 7、情志护理 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其保持乐观情绪。 8、健康指导 1)禁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了解患者饮食习惯,必要时推荐食谱,改善原有饮食。 2)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保证睡眠,保持乐观情绪。 3)如出现疼痛,反酸,呕吐等症状,及时就医。 4)指导患者和家属了解本病的性质,掌握控制疼痛的简单方法,减轻身体痛苦和精神压力。

胃脘痛的中医护理常规

胃脘痛的中医护理常规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胃,涉及肝,脾。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腹痛的部位,性质,时间,程度,疼痛有无规律性及饮食的关系。 2饮食,生活习惯及既往史。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寒邪客胃证,饮食停滞证,肝气犯胃证,肝胃郁热证,瘀血停胃证,胃阴亏虚证,脾胃虚寒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胃痛持续不已,疼痛较剧烈,或呕血,黑便者,应卧床休息,缓解后可下床活动。 2病情观察,做好记录 (1)密切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与寒热,饮食关系。 (2)注意呕吐物和大便的颜色,性状。 (3)胃痛突然加剧,或伴呕吐,寒热,或全腹硬满而疼痛拒按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出现呕血或黑便,面色苍白,冷汗时出,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血压

下降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 (2)脾胃虚寒者或寒凝气滞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4饮食护理 (1)饮食以质软,少渣,易消化,少量,多餐为原则。 (2)戒烟酒,浓茶,咖啡。忌辛辣,肥甘之品。 5情志护理 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其保持乐观情绪。 6临证(症)施护 (1)食滞胃痛着,暂时禁食:缓解后逐渐给予全流食或半流食。 (2)胃痛发作可遵医嘱用针刺止痛。 (3)虚寒性胃痛着,遵医嘱热敷或药熨胃脘痛,或艾灸,或中药膏贴敷。(4)呕血,黑便者按血证护理常规进行。 7 健康指导 (1)禁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了解患者饮食习惯,必要时推荐食谱,改善原有饮食。 (2)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保证睡眠,保持乐观情绪。 (3)如出现疼痛,反酸,呕吐等症状,及时就医。 (4)指导患者和家属了解本病的性质,掌握控制疼痛的简单方法,减轻身体痛苦和精神压力。 呕吐的中医护理常规

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样本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用证候要点 (一)肝胃气滞证: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嗳气频作,胸闷不舒。舌苔薄白,脉弦。 (二)肝胃郁热证:胃脘饥嘈不适或灼痛,心烦易怒,嘈杂反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三)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恶心欲呕。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四)脾胃气虚证: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餐后明显,饮食不慎后易加重或发作,纳呆,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弱。 (五)脾胃虚寒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六)胃阴局限性证:胃脘灼热疼痛,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脉细或数。 (七)胃络瘀阻证:胃脘痞满或痛有定处,胃痛拒按,黑便,面黄暗滞。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二、常用症状/证候施护 临床上各症状要与证候相结合。 (一)胃脘疼痛 1.观测疼痛部位、性质、限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随着症状。浮现疼痛加剧,伴呕吐、寒热,或浮现厥脱先兆症状时应及时报告医师,采用应急解决办法。 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予以精神安慰;伴有呕吐或便血时及时报告医师,指引患者暂禁饮食,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张。 3.依照证型,指引患者进行饮食调护,忌食辛辣、肥甘、煎炸之品,戒烟酒。 4.调摄精神,指引患者采用有效情志转移办法,如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音乐等。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中脘、胃俞、足三里、梁丘等。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中脘、天枢、气海等。 7.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依照病情需要,可选取脾、胃、交感、神门、肝胆、内分泌等穴位。 8.遵医嘱艾灸,取穴: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等。

胃脘痛的中医护理常规

---------------------------------------------------------------最新资料推荐------------------------------------------------------ 胃脘痛的中医护理常规 胃脘痛的中医护理常规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 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胃,涉及肝,脾。 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 腹痛的部位,性质,时间,程度,疼痛有无规律性及饮食的关系。 2 饮食,生活习惯及既往史。 3 心理社会状况。 4 辩证: 寒邪客胃证,饮食停滞证,肝气犯胃证,肝胃郁热证,瘀血停胃证,胃阴亏虚证,脾胃虚寒证。 二护理要点 1 一般护理(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胃痛持续不已,疼痛较剧烈,或呕血,黑便者,应卧床休息,缓解后可下床活动。 2 病情观察,做好记录(1)密切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与寒热,饮食关系。 (2)注意呕吐物和大便的颜色,性状。 (3)胃痛突然加剧,或伴呕吐,寒热,或全腹硬满而疼痛拒按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出现呕血或黑便,面色苍白,冷汗时出,四肢厥冷, 1 / 7

烦躁不安,血压下降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 给药护理(1)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 (2)脾胃虚寒者或寒凝气滞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4 饮食护理(1)饮食以质软,少渣,易消化,少量,多餐为原则。 (2)戒烟酒,浓茶,咖啡。 忌辛辣,肥甘之品。 5 情志护理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其保持乐观情绪。 6 临证(症)施护(1)食滞胃痛着,暂时禁食: 缓解后逐渐给予全流食或半流食。 (2)胃痛发作可遵医嘱用针刺止痛。 (3)虚寒性胃痛着,遵医嘱热敷或药熨胃脘痛,或艾灸,或中药膏贴敷。 (4)呕血,黑便者按血证护理常规进行。 7 健康指导(1)禁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了解患者饮食习惯,必要时推荐食谱,改善原有饮食。 (2)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保证睡眠,保持乐观情绪。 (3)如出现疼痛,反酸,呕吐等症状,及时就医。 (4)指导患者和家属了解本病的性质,掌握控制疼痛的简单方法,减轻身体痛苦和精神压力。 脾胃病科签到表培

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总结分析报告

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总结分析报告 2017年06月 一、基本情况 胃脘痛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首批“21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中的病种之一,自2017年01月01日至2017年06月30日,遵义县中医院在内一科应用“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护理住院患者共 5例,患者平均住院日6天。 辨证分型统计如下:与《诊疗方案》一致的病例数5例:肝胃郁热证1例,脾胃虚寒1例,肝气犯胃1例,胃阴亏虚2例,应用的主要辨证施护方法:评估活动、饮食、深呼吸/肌肉放松、排便指导、情志护理、腹部按摩、口腔清洁、气味、口中感觉、伴随症状及舌质舌苔的变化。 应用的主要中医护理技术: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艾灸,穴位贴敷,中药塌渍,中药湿敷各种理疗等。 二、护理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主要中医护理措施应用情况

2、中医护理技术应用情况 由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的症状主动与主管医师沟通并实施,因此应用的主动性高,且无创伤,患者易于接受。2、艾灸用物及操作方法简单,且相对经济实惠,临床易于实施。 (二)依从性和满意度分析 2、患者对健康指导的满意度 患者对健康指导的满意度为80%。 分析其原因:1、《方案》中健康指导内容清晰明确,便于护理人员掌握及临床应用。2、护理人员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加强了护患沟通,观察病情更加及时、细致,健康教育更加专业、统一,使患者感到护理人员具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素养,从而赢得了患者的信任。 (三)责任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责任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为80%。 分析其原因:1、《方案》对于每个疾病的常见症状护理、中医用药护理、健康指导等方面均给予了系统、明确的专业指导,使护理人员明确自己在各疾病中医专科护理中应该做什么、如何做,避免了以往工作的盲目性、随机性。2、《方案》中对各疾病常见症状适用的中

胃疡的中医护理方案

胃疡的中医护理方 案

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嗳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 (二)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舌淡苔白。 (三)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 (四)肝胃郁热证: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干口苦;吞酸嘈杂;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舌质红,苔黄或苔腐或苔腻。 (五)胃阴不足证:胃脘隐痛或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而不欲饮;口干舌燥;纳呆干呕;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脱苔。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胃脘疼痛

1.观察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2.指导患者卧床休息,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张。出现呕吐或便血时立即报告医师,协助处理。 3.遵医嘱穴位贴敷,隐痛取中脘、建里、神阙、关元等穴;胀痛取气海、天枢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脘、气海、胃俞、合谷、足三里等穴。 5.遵医嘱艾灸,取中脘、神阙、气海、关元等穴。 6.遵医嘱药熨法,取胃脘部。 7.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交感、神门、肝胆等穴。 8.遵医嘱拔火罐,取脾俞、胃俞、肾俞、肝俞等穴。 (二)嗳气、反酸 1.观察嗳气、反酸的频率、程度、伴随症状及与饮食的关系。 2.指导患者饭后不宜立即平卧,发作时宜取坐位,可饮用温开水,若空腹时出现嗳气、反酸,应立即进食以缓解不适。

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

胃脘痛中医护理方 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胃气滞证: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嗳气频作,胸闷不舒。舌苔薄白,脉弦。 (二)肝胃郁热证:胃脘饥嘈不适或灼痛,心烦易怒,嘈杂反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三)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恶心欲呕。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四)脾胃气虚证: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餐后明显,饮食不慎后易加重或发作,纳呆,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弱。 (五)脾胃虚寒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六)胃阴不足证:胃脘灼热疼痛,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脉细或数。 (七)胃络瘀阻证:胃脘痞满或痛有定处,胃痛拒按,黑便,面黄暗滞。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临床上各症状要与证候相结合。 (一)胃脘疼痛

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出现疼痛加剧,伴呕吐、寒热,或出现厥脱先兆症状时应立即报告医师,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给予精神安慰;伴有呕吐或便血时立即报告医师,指导患者暂禁饮食,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张。 3.根据证型,指导患者进行饮食调护,忌食辛辣、肥甘、煎炸之品,戒烟酒。 4.调摄精神,指导患者采用有效的情志转移方法,如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音乐等。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中脘、胃俞、足三里、梁丘等。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中脘、天枢、气海等。 7.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脾、胃、交感、神门、肝胆、内分泌等穴位。 8.遵医嘱艾灸,取穴: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等。 9.遵医嘱药熨,脾胃虚寒者可用中药热奄包热熨胃脘部。 10.遵医嘱拔火罐,取穴:背腧穴。 11.遵医嘱TDP电磁波治疗,取穴:中脘、天枢、关元、中极等。 (二)胃脘胀满 1.观察胀满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2.鼓励患者饭后适当运动,保持大便通畅。 3.根据食滞轻重控制饮食,避免进食过饱。

胃脘痛的中医护理方案

胃脘痛的中医护理方案 胃脘痛是由外邪、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该病在脾胃肠病证中最为常见,以胃脘疼痛为主证,兼见胃脘部痞子满、嗳气、吐酸、纳呆、大便不调等症,并易反复发作。西医学中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病、胃痉挛、胃癌、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等等疾病,当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时,可参考本节辩证施护。 一、临床表现 1、胃脘部胀满、胀闷 2、吐酸 3、納呆 4、胁痛腹胀 二、病因 外邪犯胃寒湿暑邪,侵袭胃腑饮食伤胃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横逆犯胃素体脾虚正气不足,胃失温养 三、治疗方法 理气和胃调理脾胃功能止痛梳理中焦气机

四、中医护理方案 1、临症护理 1.1寒邪客胃: 1.1.1 密切注意观察患者疼痛部位。性质、开始时间、程度、伴随症状、规律性诱发因素以及疼痛的发展过程,并观察患者对疼痛的反应。 1.1.2 疼痛发作时,在局部用热水袋温熨,以散寒通脉,或饮生姜红糖汤,散寒止痛。另外也可辅助温热疗法,如拔火罐、药熨。熏蒸、灸疗等; 1.1.3 寒邪偏重者,病室宜温暖向阳,安静舒适,空气新鲜。避风寒,多加衣被,防止外感,注意休息,不妄过劳。 1.2食滞肠胃 1.2.1控制饮食,剧痛时,暂予禁食,待病情缓解后,再进素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食物以宽中和胃消食之品为宜,禁肥甘厚味及辛辣食物,忌酒。病愈后要饮食节制,不暴饮暴食。 1.2.2胃脘胀满疼痛欲呕吐者,可用盐汤探吐以涌吐宿食,缓解胃痛。 1.2.3保持大便通畅,给宿食以出路,有利于胃痛的缓解,便秘者用番泻叶泡水代茶饮,或大黄粉3~5克冲服 1.2.4针刺止痛,去中脘、内关、足三里、公孙、梁门等穴,强刺激不留针,一日2次,以疏调胃气,导致止痛。 1.3 肝胃气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