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的自我实现

人的自我实现

人的自我实现
人的自我实现

人的自我实现

【出处】《法学论坛》20XX年第6期

【摘要】劳动权不再局限于物理意义的生存价值,自我实现价值上升为本位价值。自我实现是多元社会中个人和国家行为联动力的结果,包括“自我决定”和“自我开展”两个要素。劳动权是自我实现和宪法秩序的整合规范,是一种社会国基本权利,其本质归结于人的自我实现。从宪法规范演进看,自我实现始终作为劳动权的显性价值而存在。劳动权保障和人的自我实现,需借助于劳动权功能构建,以劳动权的客观价值秩序促进自我决定,以劳动权的主观权利属性保障自我开展。

【关键词】劳动权;基本权利;自我实现;宪法秩序;多元社会

【写作年份】20XX年

【正文】

劳动是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源泉。劳动权经历了从事实性概念“劳动”到规范性概念“劳动权”的演变过程,劳动最早作为一项事实性概念而存在,1919年德国《魏玛宪法》首次将劳动权写进宪法,开创了宪法劳动权发展的历史。此后劳动权逐渐受到重视,成为20世纪多数国家宪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荷兰学者亨利·范·马尔赛文等的统计,在总共142部宪法中,宪法规定了劳动权的共78部,占55%,规定了公正和优惠报酬和平等工资的有46部,占%,规定了组织和参加工会自由和权利的有84部,占%。规定了休息和休假权利的有62部,占% 。{1}劳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来源性力量,人的发展本质上就是劳动的发展。而人的发展核心表现为人的自我实现,劳动权的发展历史体现了人的自我实现进程。

一、理论基础:自我实现、多元社会、宪法秩序与劳动权

根据现代民主国家的主要思潮,基本权利以承认人民是权利主体为基础,“人民”并非“臣民”,而是自由人,被整合在国家这个团体中,国家有保障个人拥有最大可能“自我实现”的义务。从劳动的作用看,“劳动对于财富的增长和贫困的消除、创造秩序、让人类掌握自己命运等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2}因此,宪法以基本权利的形式确认了劳动的价值。劳动权在基本权利体系中具有基础性、本源性地位,在促进人的自我实现方面具有更基本、更核心的作用。

(一)自我实现是劳动权的本质

传统意义上劳动仅被认为是谋生的手段,劳动的目的是维系物理意义上

生命的延续。到20世纪初,两个更为全面和人道的观点得到普及:第一个观点是强调劳动条件、社会正义和世界和平之间的相互依赖,这个趋势最先在1919年的《国际劳工组织宪章》序言中得到确认。第二个观点是将劳动的概念提升为人的价值、社会需要以及自我实现和人的个性发展的手段,它在《费城宣言》中得到阐述,即“劳动不是商品”,“所有人……有权在自由和尊严、经济保障和机会均等的条件下谋求物质福利和精神发展。”而人的价值、人的个性发展归根于人的自我实现,是在劳动过程中对“人应该怎样?”、“人能够怎样?”问题的探求。追求自我实现是人的自觉存在状态,是人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标。

“自我实现”起源于从黑格尔到费希特的“存在哲学”,在黑格尔的哲学中,自我、自我意识与自我形成占据重要地位。{3}之后,经过马克思在社会经济关系中的自我实现发展,通过荣格的自我心理学理论,初步形成了“自我实现”的概念。真正对其进行深入探讨的是在美国人本心理学的提倡与实践之后,以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为代表,马斯洛认为:“人在自己的本性中表现出一种朝着越来越充分的存在、朝着他的人性越来越完美的实现方向发展的趋向。”{4}

自我实现意味着,人本身能依其所希望的自我本性与真实性去发展,而非单纯只为符合外在世界的一般要求,人将会逐渐发现原始生命性向,而自发本能地去追求人格开展。这样人格的自由开展,会让人处于原始内心期待的自我需求状态,成为自己所希望的人,在这种情况下,人最能发挥自己生命内在底层的原创性,真正自我实现。因此,自我实现是以自我人格的自由开展为主,以自然人性的发展为导向。也即自我实现包含两个要素:一个是“自我开展”;另一个则是“自由”的自我开展,也就是对是否与如何自我开展的“自我决定”。因此,自我实现的两个本质要素是“自我决定”和“自我开展”。而事实上,宪法规定劳动权的本质诉求,即要求国家为劳动者提供自我开展的空间,以促进人最大可能的自我实现,如《德国基本法》第2条第1项规定:“每个人有人格自由开展的权利,只要他不侵犯他人的权利、不违反合宪的秩序和违反习惯法。”《乌克兰宪法》第23条规定:每个人都有在不侵犯他人自由和权利的情况下,自由发展其个性的权利,都对保障其个性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负有义务。

(二)自我实现是在多元社会中个人和国家积极行为联动力的结果

完全的自我开展与自我决定须以多元社会为基础,因为在一个多元价值的社会系统中,才有机会开展自我价值选择,而不被社会优位(或国家优位)的价值意识压抑。笔者认为,和谐社会的核心不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也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是人自我的内在和谐,世界和谐并不代表人内心的安定,它毋宁更是一种累积且潜在的危机,人越是受到环境的控制,人本身就会失去自我的了解,是故

无法自我开展与自我决定。因此,只有给予每个人真正自我实现的自由空间,才有可能达到整体人类、社会、国家的和谐。

尽管“随着社会容量和社会密度的增加,劳动逐渐产生了分化”,但并非意味着社会断裂或分化,因为“社会的凝聚力来源于共同的信仰和感情”,{5}而这种共同信仰和感情除了对国家、社会认同外,更重要的是对自身的认同、对社会分工下自己所从事劳动的认同。只有当劳动者主体地位在社会关系中获得真正确立,劳动价值得到充分实现,自我实现才变得可能。而多元社会的形成、自我实现空间的存在是国家的义务,国家通过立法来管理社会、通过法律执行来管制并形成社会。尽管国家负有提供个人自我实现的空间的义务,但根据劳动权产生的“个人主义”基础,包含两项基本原则:“第一项原则是每个人生命都应该成功而不是被浪费,过好的生活而不是过坏的生活;第二原则是每个人对自己一生是否成功负有主要责任。”{6}因此,自我实现是个人的积极劳动和国家积极作为联动力的结果。

(三)劳动权是自我实现与宪法秩序的规范整合

法秩序是在社会生活中由人的需求所决定的应然性规范,而自我实现是人的本能需求,换言之,法秩序以人的自我实现为目的。具有工具性价值的法秩序核心在于宪法秩序,在现代宪法国家中,基本权利作为宪法秩序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宪法的灵魂、目的和基本精神。而基本权利以“人”、“公民”为“元单位”,以保障人的自由、平等为逻辑起点。劳动权在基本权利体系中居于基础性、本源性地位,在宪法文本中完整地体现了自我实现与宪法秩序的规范整合。

也正因为自我实现是在多元社会中个人和国家积极作为联动力的结果,宪法秩序呈现出由“一元宪法秩序”向“多元宪法秩序”发展的趋势。在德国,20世纪上半叶确认以个人价值与尊严所构建的宪法秩序,但却不存在对少数的尊重、保护及容忍妥协,个人尊严与价值为“多数人”拥有,而非“全体”国民。到.20世纪后期,开始追求社会及经济上的实质正义与公平,特别是对少数人群及弱势者的保障,并进一步要求,自由民主宪法秩序的个人价值与尊严是建立在多元化的国家及社会生活中。“多元主义的自由民主宪法秩序必须以人性尊严与价值为基础,具备自我防御的制度与自我成长的生命力,在社会多元价值相互冲突与融合下,逐步成长为人性价值体系所依附的宪法秩序。” {7}159根据《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劳动权属于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范畴,劳动权本身蕴含了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体现了自我实现的价值本能。

因此,劳动权是自我实现与宪法秩序的规范整合,不仅体现了制度正当性,亦反映了以人性尊严和自我实现为核心的宪法秩序的价值体系。在多元社会中,人能自由的释放自身潜能、激发自身创造力,多元宪法秩序是对多元社会中“少

数人”与“多数人”的“一元保护”。在中国,有学者认为,二元经济结构导致二元劳动力市场,对弱势群体的劳动权宜实行“倾斜性保护”、“二元保护”,这种保护模式本质上是在制度设计弊端之后的一种错误的继续,“二元保护”依然以“身份”为基础,因此,要真正确保弱势群体的自我实现,必须实行“从身份到契约再到权利”的“一元保护”。

二、历史演进:以自我实现为核心的劳动权宪法规范分析

我国现行《宪法》第42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然而,关于劳动权内涵与性质并不明晰,学界存在各种观点:有学者认为,劳动权是一种自由权;{8}有的认为,劳动权属于社会权;{9}还有的认为,劳动权是生存权与发展权;{10}也有学者采取折衷观点,认为劳动权兼具有自由权、社会权与发展权属性,{11}或劳动权兼具有自由权与社会权属性。{12}劳动权性质关系到劳动权价值取向、劳动者与国家关系问题,劳动权作为自由权要求国家消极不作为,自我实现依赖个人自身的努力;劳动权作为社会权则要求国家积极作为,提供劳动机会、劳动条件,为自我实现创造空间。

那么,劳动权性质究竟是什么?自由权说、社会权说等都不可避免地具有片面性,而折衷观点亦不完整,且有导致劳动权性质不明确、不清晰之嫌。从第42条的劳动权条款在宪法中的位置看,位于《宪法》第2章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中部(该章共24个条款,从第33条到第56条)。有意思的是,劳动权正好处于自由权与社会权的分界处。一般认为,第35条到第40条是有关自由权的内容,第42条到第47条是社会权的内容。因此,劳动权在宪法中的特殊位置为学者思考劳动权性质提供了重要线索。笔者认为,劳动权兼具有自由权、社会权、生存权、发展权等权利属性,是一项基础性、本源性权利。因此,可借鉴德国最新理论,劳动权是一种“社会国基本权利”{7}321,因为社会国继承和发展了自由法治国精神,包含了“职业自由”等自由权;社会国强调对弱势群体的救助,消减贫富悬殊所造成的不公平,因此“工作权”等社会权亦属于劳动权范畴;而社会国另一项重要的内涵则是保障人的生存与尊严、促进人的发展,因此具有生存权与发展权意蕴。

有学者认为,劳动权在中国宪法语境是中国革命和建国的意识形态与政治技术的表达。{13}笔者不否认劳动权规范的“革命与建国意识形态与政治技术的表达”,但不局限于劳动权,平等权等宪法权利都具这样的意蕴,1954年《宪法》第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根据刘少奇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工农联盟”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和农村个体手工业者、其他非农业的个体劳动者,甚至包括同劳动结合的知识分子、改造后的民族资产阶级等,“我们国家能关心

到每一个公民的自由和权利。”{14}13—18、29因此,宪法权利都是一种承认规范,是对劳动者“主人”地位的确认,是国家伦理的自我实现。宪法规范中的劳动权除了是一种政治承认外,同时具有法律意义上的权利属性,是一种“社会国基本权利”,其本位价值是追求人的自我实现。

&nbs

p; 我国1954年《宪法》第9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国家通过国民经济有计划的发展逐步扩大劳动就业,改善劳动条件和工资待遇,以保证公民享有这种权利。”从劳动权的规范形式看,主要仿效了1936年《苏联宪法》。我国1954年《宪法》中劳动权规范包括第11、12、16、85、87、90、91、92、93、100条,与劳动权规范相对应,还规定了国家保护劳动权、为公民的自我实现创造空间的义务。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具有明显的过渡性质,毛泽东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中指出:“用宪法这样的一个根本大法的形式……可以提高全国人民的积极性。”{14}16调动人民积极性的主要形式,是以宪法确认人民的主人地位,确认社会主义原则,为人民提供自我实现的空间。

我国1975年《宪法》在第27条第2款极其简单的规定了“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但未规定国家义务。第9条第1款规定:“国家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1978年《宪法》第48、49、50条规定了劳动权、休息权、物质帮助权等,基本上恢复了1954年《宪法》关于国家对劳动权义务的规定,但却保留了1954年《宪法》第9条第1款的规定。如果纯粹从宪法规范角度看,1978年《宪法》关于劳动权的本位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的规定是比较完善的,基本符合了“个人主义”的两项原则,并辅之以国家提供自我实现空间的义务规定。

1954、1975、1978年三部宪法规定的劳动权在功能上具有相似性,即在计划经济、公有制和人民当家作主理念中的高度统合性,这种统合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经济意义层面,个人财产权与福利权都以劳动权为基础,因此劳动权在功能上统合了财产权与社会保障权;(2)政治意义层面,劳动权与民主参与、罢工权利相融合;(3)文化意义层面,统合了受教育权和言论、出版自由等。而这三个方面表现了劳动权在宪法权利体系的核心地位,劳动权的统合功能涉及到人的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权利。一般认为,在社会一元化、集体主义、国家意识优位的情况下,自我实现更多依赖国家,个人作用的阙失会导致完全自我

实现的欠缺。然而,在我国宪法规范与现实生活中,劳动权的自我实现价值却得到前所未有的确认和实现。笔者认为,出现这种特殊情形原因,得益于社会主义对“劳动”、“劳动者”、“劳动权”的重视,得益于社会主义对人的主体地位的全面确认,促使公民通过积极劳动获得较完整的自我实现。

我国现行《宪法》第42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此被认为是劳动权最直接的来源。但宪法有哪些条款规定了劳动权,多数学者未明确、全面列举。根据笔者查阅的资料,有两位学者进行了具体列举,许明月认为,有12条劳动权规范,分别是第35、42、43 、44 、45 、48条;第6条第2款、第14条第1款、第19条第3款;1993年《宪法修正案》第8、9、10条。{15}杨燕绥认为,有12条涉及劳动和就业,分别是第6、13、14、 16 、17、19、42、43、44、45、48、53条。{16}由于1993年《宪法修正案》第8、9、10条是对《宪法》第16、17、42条的修正,因此实际上许明月主张的宪法劳动权条款数目为11条。二者的区别是杨燕绥所列的第13条(保护公民财产权)和第53条(公民遵守劳动纪律的义务)为许明月所没有,而许明月所列的第35条(结社自由)为杨燕绥所无。两位学者达成共识的劳动权规范性共10条,而笔者认为,第13条与劳动报酬权有关,第53条契合了第42条“劳动义务”,第35条(结社自由)涉及团结权,所以列入劳动权规范。由此可见,宪法劳动权规范共13条,共同构筑了“劳动权宪法规范”体系。

与计划经济体制下三部宪法所规定的“完全劳动权”不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1982《宪法》表现为一种“限定劳动权”,遵循“自由选择职业—国家提供工作机会—社会保障”的先后顺序结构,且劳动权政治和文化意义的统合功能减弱,经济意义增强,财产权不完全以劳动为基础,社会保障权也不因劳动而当然实现,因此劳动权似乎更多为一种自由权或生存权。但在中国宪法规定了诸多劳动权的国家义务,如1982年《宪法》第42条第2款和第4款,第43条、第44条和第45条。国家扮演积极作为的角色,在劳动者未进入雇佣关系之前,国家提供各种就业培训、就业服务、就业指导、失业保险等;在劳动者进入雇佣关系后,国家积极保障劳动者的结社权、争议处理权、集体协商权等。因此,劳动权的社会权属性依然没有减弱且在一定意义上得到强化。

可见,不管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还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1982年宪法,劳动权都具有统合功能,是故才有“劳动权是中国革命和建国的意识形态与政治技术的表达”,是“政治承认和国家伦理”的判断。然而从上述分析我们可发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权的政治意义逐渐淡化,更多体现为法律意义上的“权利”属性。在当今的宪政秩序下,社会多元化日趋成熟,国家提供的自我实现空间不断扩大,社会优位、国家优位意

识逐渐淡化,劳动权的自我实现之本位价值日渐凸显。

三、现实进路:自我实现作为劳动权本质的功能构建

劳动权的本质是劳动者的自我实现,并不代表劳动者可以自己满足自己的需要,不要求等待别的主体提供方便,不需求排除来自其他主体的妨碍,这种“我与我”的关系是不存在的,不是社会关系中的双向因素。因此,劳动权保障与劳动者的自我实现,仰赖于劳动权的功能构建,一方面劳动权作为主观权利,享有向法院提起主观的公法请求权,排除国家干预而由自我决定;另一方面劳动权作为客观价值决定,拘束立法、行政与司法机关,在整体法秩序构建下,凸显国家保护义务,为劳动者享有劳动权提供条件。

(一)促进“自我开展”:劳动权的客观价值秩序

根据《德国基本法》第1条第3项规定,所有基本权都有法的拘束力特征,且整体的国家权力都被课予义务。而德国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有一些公法学者,已发展出基本权的客观价值秩序学说,认为基本权对于整体法秩序的决定性方针具有拘束力,并且在立法、解释与适用法律规定时,必须作为被尊重的价值决定。{17}基本权是整体法秩序的价值基础,是宪政秩序的价值表征。对于劳动权而言,客观价值秩序不仅要求国家履行消极义务—国家不应侵犯劳动权的保护领域,即尊重劳动者自我开展的行为与空间,而且还包括了国家的积极义务—国家以积极的作为来实现劳动权,积极拓展劳动者的自我开展空间。

劳动权作为客观价值秩序,不仅影响劳动实体法,亦影响劳动组织法与劳动程序法,立法者以及法律适用者在制定、解释、适用劳动法律法规时,都应将劳动权纳入考量范围。首先,劳动权具有制度性保障意蕴。劳动权实现有赖于立法机关对制宪者规定的劳动权进行具体化,予以积极构建与维护,促进劳动者自我开展。以劳动权贯彻落实为目的,立法机关应积极构建工作制度、劳动者团结制度、集体协商制度、集体行动制度、社会保险制度、工作环境制度等。这些制度跨越公法与私法,构成劳动权最终落实的前提性因素。其次,劳动权具有组织与程序保障内涵,但组织与程序保障并非程序性权利,而是为保障实体劳动权而导出的组织与程序面向,意味着国家在解释与适用劳动程序法与组织法时,应尊重整体法秩序价值,且应基于此价值课予国家制定劳动程序法与组织法的义务。{18}基于此,劳动权保障不再局限于“劳动权保障范围为何”、“何种劳动权的子权利限制是被允许的”等“结果性”关注,同时亦强调“什么样的程序能使劳动权更好地实现”、“在什么情况下可限制劳动权”、“此种限制应按什么程序进行”等“过程性”问题。

(二)保障“自我决定”:劳动权的主观权功能

与劳动权本位价值的自我实现的推演与功能构建具有密切关系的问题,

乃国家义务是否只是纯粹客观法上的任务?抑或存在主观权利与之相对应,其范围是否局限于客观法范畴?基于上述劳动权的“社会国基本权利”属性的论述,笔者认为,劳动权的主观权利属性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是劳动者自由劳动权,即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公民在不违背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可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选择职业和从事劳动的行为。此层面的核心是劳动者行为的自主性,而行为的自主性是劳动者积极性的推动力和源泉。第二,是劳动者的社会劳动权,即劳动者是否可以直接请求国家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资格。与之相对应的是,国家是否负有保护劳动权的义务,这是保障劳动者自我决定最核心的途径。

一般认为,如果宪法明确规定了国家义务,劳动权当然可作为保护请求权而存在。我国《宪法》第42条第1款只规定了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未明确规定劳动权的请求权性质,是否意味着我国劳动权仅具有纯粹客观法功能?笔者认为,我国劳动权亦具有主观权功能,从理论上看,劳动权属于社会国基本权,要求国家履行“积极作为义务”予以实现,劳动者为了生命的维系得以向国家行使“生存照顾请求权”、“生活水准提升请求权”。{19}从规范层面看,我国《宪法》第42条第2款、第43 - 45条、第48条等规定了劳动权及国家义务,亦可导出劳动权的主观权利属性。

如果非得认为我国宪法文本上的劳动权不具有主观权功能,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从劳动权客观法功能导出主观请求权?其根源在哪里?德国联邦宪法法院指出:人民享有的主观请求权,与客观法上的国家保护义务,具有相对应的关系。这种客观法的主观化最早可追溯到1956年“路特判决”,{20}此判决虽与立法者的保护义务无关,仅涉及法官解释法律的问题,但实际上,该判决的焦点在于国家负有保护个人免受到第三人侵害的义务。在这一判决中,联邦宪法法院将客观的法规范变迁为主观权利。这在理论上称为客观法的“再主观化”,我国台湾地区学者陈慈阳认为:“国家保护义务乃客观法上的国家任务,于其中则可得出个人主观公权利。”{7}358在中国,劳动权是否可作为主观权利直接请求法院予以保护在理论上尚存在争议,且我国司法实践表明,法院一般不直接援引宪法作为判决劳动权案件的依据。然而,劳动权的客观法功能却获得较为普遍的认同,因此,遵循客观法、客观法再“主观化”路径对保障劳动权以促进劳动者自我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自我实现的人》读后感

读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人》有感 “假如你有意象低就,那么我要警告你,你的余生将会非常痛苦,你将逃避自己的能力及可能性”就这样一句话,没有油滑的高调,没有剪辑的痕迹,没有所谓的教化,但每次慢慢品味,简单,却渐次深入,每一点,每一面,都如一面镜子,从不同的角度将自我折射出来,让我不断意识到他的思考正是长久以来我无法释怀的困惑,他所解答的问题正是心中长久萦绕的烦恼,他所建立的理念王国正是纷扰我长马斯洛久的观念,字里行间,不断敲击着我的心灵,让自我的身影在心中越长越长,不断充实,逐渐成熟。 本以为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讲述的应是一个路遇艰险的人如何的越过荆棘,排除万难,不断成长,渐渐变强,最终到达人生的终极目标,实现自我,取得辉煌,但渐渐品味过来,却发现自己的思考是怎样得狭隘,坐井观天怎能达到如马斯洛般深刻而警醒自我的感想。实际上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人,是马斯洛提出的一个理想的、健康的人格模型,那么,在马斯洛看来,究竟自我实现是什么?从马斯洛自我需要层次来看自我实现,它是继人的生理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等基本需要的优势出现后,其优势才才一般会出现的最高层的基本需要。自我实现大致可以描述为充分利用和开发天资、能力、潜力等。也就是说,“自

我实现”作为一种最高级的基本需要,要在其它相对低级 的基本需要得以实现后,才有实现的可能。自我实现的本 质特征是人的潜力和创造力的发挥。那么实现马斯洛意义 上的自我实现有哪些意义呢?兴许这才是现实生活中普通 人所更关心的。 当今世界是个经济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传统的道德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世界,人们变得越来越无所适从,价值观正走向分裂,在追求单纯的物质上陷入了一个无可自拔的困境,而在物质世界派生的精神世界里也苦苦求索,苦于找不到正确的航向,人们的发展正步入一个十字路口,以此下去,在不久的将来或许人类将会走向自我戕害的迷途。也正是如此,以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为指导,获得拯救人们灵魂的力量,将人们引入正确的征途,正是马斯洛自我实现论的价值所在。事实上自我实现独立于物质而存在,是人类最深层次的精神需求。当人们面临无法摆脱的困境时,勇于自我实现的人,就会本能地向人自身的灵魂拷问,刨除一切虚伪自私,走向本真的自我。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人类也应该不断拓展生命的内核,坚持自我实现的人能不断地获得自我的解放,无论何时,都能坚守自己的信念,为自己而活。 另言之,就现实具体领域来说,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念,在心理学、美学、管理学等领域都独领风骚,成为各学科的

读我的教育理想有感

读我的教育理想有感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读《我的教育理想》有感 利用暑假时间,我阅读了朱永新教授的着作《我的教育理想》后深有感触,现浅谈一下自己的的读书心得。 全书虽然有较强的理论性,但它能很好地寓理于事之中,因而通俗易懂,让人容易接受,对我们的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起到了引领教育健康、全面、高效发展的作用。作为全国着名的教育专家能在繁忙的工作中结合实际提出如此全面的教育理念,我感到的不仅仅是高兴与自豪,更为重要的是看到了我们国家的教育由此发展下去是大有希望、大有前途的。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还提到了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等。读到这儿,我又一次审视了我自己的教育心态和教育行为,工作已经两个年头了,虽然已经知道自己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但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才体会到这份事业的平凡和清贫,或许自己已经习惯于波澜不惊的教学生活,也或许是自己肩负的责任、素质教育的理想和现实生活的矛盾使自己早也丧失了那份教育的激情、诗意、机智、活力、恒心。在强大的精神压力下,自我发展的期望是越来越小,原来期望颇高的职业追求渐渐化成一声无可奈何的叹息,不知不觉中已把教育沦为一种“做”的程序,每天重复着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早已荒芜了丰盈的激情和诗意,淡漠了充沛的机智和活力。而今天朱永新先生的教育理想,让我知道自己该如何去把握好激情、诗意、机智、活力、恒心,让我真正意识到要实现理想的教育,从自身出发,首先必须做一名理想的教师。

小学语文《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创新教案

创新教案《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 第二课时:展示修改 一、欣赏佳作 1.出示学生的一篇优秀作品: 请作者朗读,其他同学边看、边听、边思考: (1)写谁?人物有什么特点? (2)什么事表现了这一特点和品质? (3)哪些细节描写生动地体现来这一特点? 2.交流归纳: 作文就是这样简单、快乐,只要你仔细观察生活,就会发现身边有很多有趣的人、事、物,记录下来,就是一篇作文。写好一个人,只要写一件能够表现他特点的事情,并且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来写,你写的这个人就会活灵活现地站在文中了。 3.展示作品: (1)孩子们,每个同学的作文都有自己的优点,说说这次作文中,哪些地方你认为写的不错?可以是一段话、可以是一句话、可以是一个词语、可以是一个标点,只要你认为写得精彩,用得恰当的,都可以起来展示给其他小伙伴听听。 (2)学生展示自己作品中的得意处。 二、修改问题较多的习作一篇 1.投影展示习作。 2.评议: (1)什么地方需要修改? 如:格式、标点、词语的运用、句子是否通顺、选择的事例是否典型、事情的叙述是否清楚…… (2)师生共同修改,体验修改的好处和乐趣。 三、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并将修改后的自豪地读给伙伴听听 四、将自己的作文配上美丽的插图,张贴在教室里,和大家一起分享作文的快乐 〖板书设计〗 写自己熟悉的一个人 语句通顺

抓住人物的特点 写出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心理 第六单元教学初探 一、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本单元主题是“童年生活”,全单元主要包括《童年的水墨画》、《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肥皂泡》和《我不能失信》四篇课文,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感受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 2.本单元重点: (1)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学习《童年的水墨画》时要注意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诗句的意思。《剃头大师》前后充满趣味和无奈,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小沙“怕剃头”的感受。《肥皂泡》全文质朴优美,阅读时要联系上下文,并查找资料理解“五色的浮光,在那轻清透明的球面上乱转”。《我不能失信》讲述了很常见的故事,记得结合课文内容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子“一个人在家,是很没劲。可是,我并不后悔,因为我并没有失信”。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2)写一个熟悉的人,尝试写出他的特点。本单元安排了习作《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找出关键词,抓住人物的主要特点练习写作。 3.单元教学建议:学会运用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联系生活实际等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理解和感悟童年生活。

【自我实现的人的19个特征】人具有自我实现的倾向

【自我实现的人的19个特征】人具有自我实现的倾向 特征1.对现实的感知 这种能力被注意到的第一种表现形式是辨别人格中的虚伪、欺骗、不诚实,以及大体正确和有效地判别他人的不寻常的能力。他们作:勾一类人,似乎能比其他人更迅速:更正确地看到被隐藏和混淆的现实。他们对未来预测的准确率似乎总是比常人更高。 自我实现者可以比大多数人更轻而易举地从一般、抽象和各种类型中,辨别出新颖、具体和独特的东西。其结果是,他们更多地生活在大自然的真实世界中,而非生活在一堆人造的概念、抽象物、期望、信仰和陈规中。而大多数人都将这些东西与真实的世界混淆起来。自我实现者更倾向于领悟真实的存在,而不是拘泥于他们自己或他们所属文化群的愿望,恐惧、焦虑以及理论或信仰中。 一般来说他们不惧怕未知的事物,不受它们的威胁,这一点与普通人大不一样。他们接受未知事物。与之关系融洽,同已知的相比往往更为未知所吸引。他们不仅能容忍意义不明、无结构的事物,甚至喜欢它们。爱因斯坦的话相当有代表性:我们能够体验的最美的事物是神秘的事物,它是一切艺术和科学的源泉。 当整个客观情况要求时,自我实现者可以在杂乱、不整洁、混乱、散漫、含糊、怀疑、不肯定、不明确或不精确的状态中感到惬意。 特征2.接受性 尽管他们自己的人性有种种缺点,与理想有种种差距,他们可以在根本上以斯多葛的方式接受它们而不感到有真正的忧虑。不是他们自满。他们能够以一个人在接受大自然的特性时所持的那种毫不怀疑的态度,来接受脆弱、过失、弱点以及人性的罪恶方面。一个人不会由于水的滑润、岩石的坚硬或者树的翠绿来抱怨它们。儿童

是睁大了眼睛,用非批判性、非祈使性和纯真无邪的眼光来看待世界的,他们只是注意和观察事实是什么,对它并不争论或者要求,自我实现者也是以同样方式看待自己和他人的人性的。 他们看见的是人性的本来面目而不是他们希望中的人性,他们的眼睛并不为各种眼镜所累,从而歪曲、改变或者粉饰所见事实的真相。 他们没有防御性,没有保护色或者伪装;他们厌恶他人身上的这类做作。假话、诡计、虚伪、装腔作势、面子、玩弄花招、以庸俗手法哗众取宠,这一切在他们身上异常罕见。 特征3.自发性 他们行为的特征是坦率、自然、很少做作或努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一贯不遵从习俗。他们对惯例的不遵从不是表面性的,而是根本性的或内在的,是由于他们的冲动、思想和意识如此的非传统、自发和自然。 这些人有相对自主的、独特的、不遵从惯例的道德准则,没有思想、不动脑筋的人有时可能认为他们不道德,然而事实恰好相反,他们是最有道德的人,尽管他们的道德准则与周围人不尽相同。正是这种观察使我们坚信,普通人的一般的道德行为主要是遵从习俗的行为,而不是真正的道德行为。 他们洞察了现实以后的轻松,他们更接近于动物或儿童的接受性和自发性,意味着他们对自己的冲动、欲望、见解以及主观反应的一种总体来说更高级的知觉。 他们不再进行一般意义上的奋斗,而是在发展,试图成长得日臻完善,努力以自己的风格发展得日益全面。 特征4.以问题为中心 自我实现者通常都强烈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自身以外的问题上,以问题为中心,

人的自我实现过程重于结果人的自我实现结果重于过程

正方:人的自我实现过程重于结果 反方:人的自我实现结果重于过程 [一辩对垒] 正方一辩:大家好!人活着总要有个理由。这个理由便是人要在一生中体验自我意义,提升自我价值,这便是人自我实现的定义。今天谈人的自我实现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论述:第一,自我实现目标的选择和调整更多地蕴含在过程中。人的目标不可能一成不变,人们要在生命中去调整这个目标。我敢说在座很多人小时侯都想当天文学家,对不对?可是有几个人现在还坚持这一理想呢?这不正是证明了人在人生的历程当中去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目标吗?第二,人自我实现手段的选择和运用更多地印证在过程中,是卑劣的骗术还是高尚的行为,是小人得志还是英雄圆梦。没有对于手段的考察我们无从谈起人要体验的自我不是没有善恶判断的空壳。人要提升的价值也不能脱离社会的精神。第三,人自我实现感情的投入更多地体现在过程中。人是有情感的动物,如果我们谈人的自我实现,却不谈人的情感问题,就有一点没有人性了对不对?如果在座各位能够允许我把美好的爱情、甜蜜的家庭、慈祥的父母、可爱的孩子也算作人自我实现必须考察的因素的话,那么在座各位您更多的是去哪里体验这种感情的呢?白头偕老的人声之路见证了永结同心的誓言。第四,人自我实现潜能的发挥更多地在过程中得到证明。在困难面前,人每一次坚强的努力,人每一滴坚强的汗水向世人证明了你的潜能。不相信结果刻板的评判,不相信失败残酷的宣告是一个自我实现者不可或缺的精神。当然,今天我们谈人的自我实现,既要看过程也要看结果。结果直观地告诉我们什么是输赢成败,体现了过程的完结。但是如果我们今天探讨的是人的自我实现,那我们是不是更应当坚持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我们是不是更应当看重人自我实现的行为手段,看重人自我实现的感情投入呢?我们是不是更应当采取一种看待一个自我实现者身上的那真善美的精神的思路来理解这个问题呢?这便是我方今天判断人自我实现过程重于结果的基点。走出输输赢赢的怪圈,直面成成败败的世界,永远不变的是人们对自我的肯定和超越,而永不褪色的是人自我实现的人性光芒。人的自我实现过程重于结果。 反方一辩:谢谢主席,大家好!对方辩友告诉我们手段的不同体现于在过程当中。那我们要问:为什么会有手段的不同呢?秦桧和岳飞为什么就会有不同的人生历程呢?不正是因为对结果的不同的追求吗?我方认为:人的自我实现结果重于过程。人的自我实现是指个人发挥潜能,贡献社会实现人之为人的尊严,它既是过程但更是结果。今天判断二者孰轻孰重,就是要看谁是自我实现的动力源泉,谁是自我实现的价值指引。第一,人是理性中人。一位哲人曾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也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因为在人的社会实践当中,劳动的结果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存在于人的观念之中,并且主宰着人的行为。人之异于动物正在于人对结果的孜孜以求。它使人生超越本能,赋予人生以理性主义的精神、积极入世的情怀和百折不挠的意志。第二,人是社会中人,衡量一个人是否自我实现的根本标准不在于高峰体验而在于社会贡献。有了社会贡献才能谈人的尊严,社会贡献可以是物质的幼儿可以是精神的。正如,《左氏春秋》所言:立功、立德、立言,此皆为人生之不朽也。而这一切最终体现于结果而非过程。试问:如果司马迁没有《史记》,他如何成为古今史家第一人?如果爱因斯坦没有相对论,他又怎么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呢?所以由此可见,人的自我实现当中,过程指向结果、服从结果,结果引导过程、统帅过程。结果是人生之舟的引擎,是人生航线的灯塔。今天我们来讨论人的自我实现结果过程谁更重要不是一个思辩的游戏,而是事关两种不同人生态度的严肃问题。结果重于过程是社会本位的人生选择,是理性主义的人生哲学,而过程重于结果则必然会走向反面。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过程的价值,也不能否认

自我实现的人.docx

自我实现的人:一种理想的心理健康状态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他研究的杰出人物称为“自我实现”的人,他认为“自我实现只能出现在年龄较大的人身上,它往往被视为事物的终极状态,被视为远大目标而不是一个活跃于一生的动态过程,它是一种存在,而不是一种演变”,也就是说,大多数人不是静态的,而是发展着的,他们正在走向成熟。实践的过程意味着发展或发现真实的自我,发展现有的或潜在的能 力。具体而言,包括十六个方面: (一)对现实更有效的洞察力和更适意的关系 这种能力的第一种表现形式是能够辨别人格中的虚伪、欺骗、不诚实,正确而有效地识别他人的不寻常的能力。自我实现者往往比大多数人更为轻而易举地辨别新颖的、具体的、独特的东西,他们更多地生活在自然的真实世界中而非生活在一堆人造的概念、抽象物、期望、渴望与陈规中,大多数人将这些东西与真实的世界混淆。因此自我实现者更倾向于领悟实际的存在而非他们自己或所属文化群的愿望、希望、恐惧、焦虑以及理论或者信仰,赫伯特?米德非常透彻地称此为“明净的眼睛”。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们能够体验的最美的事物是神秘的事物,它是一切艺术和科学的源泉。”在这里决定的因素是智慧的力量,发现我们生活的世界,发现并感受一切的美好。对于健康人而言,未知的事物未必可怕,他们不会否认或忽视未知事物,不回避它们或自欺欺人地把它们看成已知的,他们也不急于整理未知的事物,过早地分类和成规化。例如:怀疑、试验、不确定以及因此产生的延迟作决定的必要性虽然对大多数人是种挫折,但对自我实现的人是一个令人愉快而且富有刺激性的挑战。 例如:大学生从中学升入大学,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面临完全陌生的生活与人际环境,未知的专业领域,有的学生感到“大学生活适应”与“角色转换”的适应期困难,有的学生积极地参与适应新环境并很快在新环境中找到乐趣与意义,而有的学生则对环境适应产生退缩与恐惧感甚至导致休学乃至退学。一位来自西北山村的新生倾诉:“我不能看到学校食堂的饭菜,特别是油条;我也不能习惯听大家讲普通话,失去了家乡的乡音,我觉得生活失重了。”这是典型的大学生活适应不良。 (二)对自我、他人和自然的接受 自我实现者能够坦然地接受自己,悦纳自我,同时毫不懊悔、抱怨,尽管自己的人性有弱点,与理想有种种距离,但他们仍可以从本质上接受而不感到真正忧虑。我们能够以一个人在接受自然特性时所持的那种毫不置疑的态度来接受脆弱、过失、弱点以及人生的另一面。从另一个角度看:自我实现者对现实看得更清楚:他们看到的人性的本来面目不是他们希望中的人性,他们的眼睛不为各种“有色眼镜”所累,从而歪曲、改变或粉饰所见事实的真象。

读《我的教育理想》有感

读《我的教育理想》有感 利用暑假时间,我阅读了朱永新教授的著作《我的教育理想》后深有感触,现浅谈一下自己的的读书心得。 全书虽然有较强的理论性,但它能很好地寓理于事之中,因而通俗易懂,让人容易接受,对我们的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起到了引领教育健康、全面、高效发展的作用。作为全国著名的教育专家能在繁忙的工作中结合实际提出如此全面的教育理念,我感到的不仅仅是高兴与自豪,更为重要的是看到了我们国家的教育由此发展下去是大有希望、大有前途的。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还提到了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等。读到这儿,我又一次审视了我自己的教育心态和教育行为,工作已经两个年头了,虽然已经知道自己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但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才体会到这份事业的平凡和清贫,或许自己已经习惯于波澜不惊的教学生活,也或许是自己肩负的责任、素质教育的理想和现实生活的矛盾使自己早也丧失了那份教育的激情、诗意、机智、活力、恒心。在强大的精神压力下,自我发展的期望是越来越小,原来期望颇高的职业追求渐渐化成一声无可奈何的叹息,不知不觉中已把教育沦为一种“做”的程序,每天重复着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早已荒芜了丰盈的激情和诗意,淡漠了充

沛的机智和活力。而今天朱永新先生的教育理想,让我知道自己该如何去把握好激情、诗意、机智、活力、恒心,让我真正意识到要实现理想的教育,从自身出发,首先必须做一名理想的教师。 作为一名教师,我从这本书的阅读学习中获得了一些经验,也特别关注书中对于理想教师的描述。朱教授在书中描述: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这让我对理想的教师有了更新的认识。 读完之后,我情不自禁地按着书中理想教师的"标准"不断地反思自己:我是不是一个理想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显然,我离理想的教师还有很大的差距,我自认为还不是一个用心去教学的老师,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我深知,要想做一名理想的教师,首位要做的便是要有丰富的学识,这是古往今来不变的真理。以前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随着各种新的课程标准的推行,恐怕一缸水、一

《人的潜能和价值》读后感

《人的潜能和价值》读后感 《人的潜能和价值》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有关“人的潜能和价值”讨论的论文集。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人的潜能和价值》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人的潜能和价值》读后感1 《人的潜能和价值》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有关“人的潜能和价值”讨论的论文集。主要选录了马斯洛有关人心理学价值观点的文章。作为人本心理学的代表人物,著名的心理治疗家和教育改革家罗杰斯的文章也有大量选录。另外还有心理分析社会学派代表人物弗洛姆,机体论或整体论学说的代表人物哥尔德斯坦等人的论文。全书共分三个部分,约四十余万字,林方等编译,1987年华夏出版社出版。 现在一个广为人知的理论认为,人脑有上千亿个细胞,其中98人的潜能和价值读后感4篇人的潜能和价值读后感4篇。5%-99%的细胞处于休眠状态,大约有1%-1。5%的细胞参加脑的神经功能活动,这说明人的潜能有极大的发挥空间。《人的潜能和价值》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有关“人的潜能和价值”讨论的论文集。主要选录了马斯洛等有关人心理学价值观点的文章。这本书中收录了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在心理学、管理学等众多领域影响很大人的潜能和价值。本书是希望开发自身潜能和价值的同学所必读的一本好书。 《人的潜能和价值》读后感2 《人的潜能与价值》主要选录了马斯洛有关人心理学价值观点的文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 思潮,意在激发读者自觉发掘自己的潜能,攀越生命的高峰。该书内容丰富,与其他心理学著作相比,语言也不算晦涩。细读一遍,犹如做一次心理保健。 马斯洛在致力于研究真正健康的、高度发展和成熟的、自我实现的人时,描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有的没受过教育的家庭妇女却是奇妙的厨师、母亲、妻子和主妇,花很少的钱让自己的家十分美好。她做的饭菜堪比盛宴,她在台布、餐具、玻

《我的教育理想》读后感

《我的教育理想》读后感 《我的教育理想》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的教育理想》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近日,认真阅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深有感触。作为一名教师,我想能从这本书学习点经验,所以比较关心书中对于理想教师的描述。朱教授在书中描述: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读完之后,我不由得按着书中理想教师的“标准”去问自己:我是不是一个理想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显然,我离理想的教师还有一大截,我还不是一个用心去教学的老师。要想做一名理想的教师,首位要做的便是要有丰富的学识,这是古往今来不变的真理。以前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随着各种新的课程标准的推行,恐怕一缸水、一池水都是不行的了,而应该是一条河流,而且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因为现在的孩子读得书甚至比我们有些老师都多。否则,拿什么来教给孩子呢? 其次,用今天的自己与昨天的自己比——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今天我组织班集体活动是不是比昨天更有趣?我今天帮助“后进生”是不是比昨天更细心?我今天所积累的教育智慧是不是比昨天更丰富?我今天所进行的教育反思是不是比昨天更深刻?今天我面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建议或意见是不是比昨天更虚心?我今天所听到各种“不理解”后是不是比昨天更冷静?……每日三问,自省吾身。虽然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自问,坚持不懈,我们便不断地向“理想的教师”这一境界靠近。第三、

自我实现——读《马斯洛说完美人格》所思

自我实现——读《马斯洛说完美人格》所思 当今世界是个经济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传统的道德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世界,人们变得越来越无所适从,价值观正走向分裂,在追求单纯的物质上陷入了一个无可自拔的困境,而在物质世界派生的精神世界里也苦苦求索,苦于找不到正确的航向,人们的发展正步入一个十字路口,以此下去,在不久的将来或许人类将会走向自我戕害的迷途。 毫无疑问,马斯洛的人本主义核心理论,如今便成了一种大多数人所接受的社会哲学和新的人生观。为我们当代人提供了一种新的观察和思考生活方式,为我们树立“新人”、塑造新的社会形象、确立新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指出了努力方向。 “假如你有意象低就,那么我要警告你,你的余生将会非常痛苦,你将逃避自己的能力及可能性”就这样一句话,没有油滑的高调,没有剪辑的痕迹,没有所谓的教化,但每次慢慢品味,简单,却渐次深入,每一点,每一面,都如一面镜子,从不同的角度将自我折射出来,让我不断意识到他的思考正是长久以来我无法释怀的困惑,他所解答的问题正是心中长久萦绕的烦恼,他所建立的理念王国正是纷扰我长马斯洛久的观念,字里行间,不断敲击着我的心灵,让自我的身影在心中越长越长,不断充实,逐渐成熟。 就现实具体领域来说,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念,在心理学、美学、管理学等领域都独领风骚,成为各学科的研究基础。就美学而言,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其美学理论提供了心理学基础。其心理学理论核心是人通过“自我实现”,满足多层次的需要系统,达到“高峰体验”,重新找回被技术排斥的人的价值,实现完美人格,而创造美和欣赏美,是自我实现的一个重要目标,审美需要源于人的内在冲动,审美活动因而成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满足的必要途径。审美活动所具有的各种特性,例如形象性,使之对完美人格的创造,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人类也正是通过对自我的不断审美,实现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完善最内心的需求。 自我实现的本质是人的潜力和创造力的发挥,但是当今世界不是每个人都有丰富的创造力,人们的潜力究竟在哪丢失了,在哪受挫了?在我看来,正如亚伯拉罕马斯洛这样说“一个能够实现自我的人首要的素质就是完全的诚实和客观的

《我的教育理想》读后感

《我的教育理想》读后感 乐山市新建小学金颖华 这是我第二次读朱永新教授的著作。同样收获丰富。书中说到:我心中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非常尊重他的同事,非常尊重他的领导;非常善于调动帮助他成长的各方面因素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的教师。所以,作为一名教师,一位理想的教师,应该充满理想和激情。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和家长拥护的老师。正如书中所讲的,爱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教师必须放开架子走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尊重学生的建议和意见,理解他们,关心和呵护他们。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让我更加我明白了教师应该投入全身心的力量去爱学生,你爱学生,学生也才会爱你,爱是相互的。在我数学课上,我会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教育学生做人的道理,让他们身心都健康发展,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即品行是第一位,其次才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让学生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体会老师对他们关的心和爱护,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来描绘他们的未来,这就是理想和尊重,这就是师爱无暇! 书中有一段文字我记忆深刻:我们的不少教师,没有爱心,不是担任教书育人的角色,而是担任“教育警察”的任务;不是肯定成绩,而是发现缺点。特别是面对后进生的时候,往往看到的是他的劣面,却往往忽略了他们的闪光点。每一个学生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有自尊、有不同个性的人,尊重他们,真诚地鼓励他们,爱护他们,他们就会觉得学习是件快乐的事。爱在细节,德在悟人处。爱学生,就应该相信每一个孩子,把每一次教育看作是一个互相交往的、心灵相通的过程,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要相信学生都是好孩子。特别是班上的后进生,我们老师更要耐心的指导帮助他们给予孩子们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多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不要讽刺挖苦这些孩子,要抓住时机多表扬鼓励。 从书中我还体会到,做师德高尚的老师要会付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人格魅力会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做一个好教师也要有好的师德,要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师德与关怀体现在平时的点点滴滴中,比如帮助孩子整理红领巾,整理孩子们的帽子等等,给孩子们欣赏和鼓励的眼神,口头上的激励和表扬……这些细节,往往渗透真爱,也最容易感染童心。同样,真正的“德”不是高谈阔论,而是要体现在里里外外,尤其是细节之处、无微不至之时,在领导看不见,同事不知道的情况下,还能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并能从中感受到教育之乐、教育之美。奉献也会带来收获。如果斤斤计较于眼前得失,恐怕就会失去长远利益。 我是一位数学教师,数学课没有语文英语课堂那么有趣生动形象。我会认真钻研教材,争取学习机会,多学习同年级同科目老师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教学模式,课后及时反思与改进,并且还要给家长多沟通交流,争取家长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共同教育管理好孩子,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读完这本书,我的教育思想以及教育理想得到了一次重大的洗礼。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以朱教授的教育理念和思想为方向,终身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进步,同时我也会把这本书推荐给我的家人阅读和欣赏。我相信,只要我们付出了努力,我们就会快乐幸福的收获着……

人的自我实现

人的自我实现 【出处】《法学论坛》20XX年第6期 【摘要】劳动权不再局限于物理意义的生存价值,自我实现价值上升为本位价值。自我实现是多元社会中个人和国家行为联动力的结果,包括“自我决定”和“自我开展”两个要素。劳动权是自我实现和宪法秩序的整合规范,是一种社会国基本权利,其本质归结于人的自我实现。从宪法规范演进看,自我实现始终作为劳动权的显性价值而存在。劳动权保障和人的自我实现,需借助于劳动权功能构建,以劳动权的客观价值秩序促进自我决定,以劳动权的主观权利属性保障自我开展。 【关键词】劳动权;基本权利;自我实现;宪法秩序;多元社会 【写作年份】20XX年 【正文】 劳动是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源泉。劳动权经历了从事实性概念“劳动”到规范性概念“劳动权”的演变过程,劳动最早作为一项事实性概念而存在,1919年德国《魏玛宪法》首次将劳动权写进宪法,开创了宪法劳动权发展的历史。此后劳动权逐渐受到重视,成为20世纪多数国家宪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荷兰学者亨利·范·马尔赛文等的统计,在总共142部宪法中,宪法规定了劳动权的共78部,占55%,规定了公正和优惠报酬和平等工资的有46部,占%,规定了组织和参加工会自由和权利的有84部,占%。规定了休息和休假权利的有62部,占% 。{1}劳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来源性力量,人的发展本质上就是劳动的发展。而人的发展核心表现为人的自我实现,劳动权的发展历史体现了人的自我实现进程。 一、理论基础:自我实现、多元社会、宪法秩序与劳动权 根据现代民主国家的主要思潮,基本权利以承认人民是权利主体为基础,“人民”并非“臣民”,而是自由人,被整合在国家这个团体中,国家有保障个人拥有最大可能“自我实现”的义务。从劳动的作用看,“劳动对于财富的增长和贫困的消除、创造秩序、让人类掌握自己命运等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2}因此,宪法以基本权利的形式确认了劳动的价值。劳动权在基本权利体系中具有基础性、本源性地位,在促进人的自我实现方面具有更基本、更核心的作用。 (一)自我实现是劳动权的本质 传统意义上劳动仅被认为是谋生的手段,劳动的目的是维系物理意义上

马斯洛提出的自我实现的人主要特征并进行评价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马斯洛提出的自我实现的人主要特征并 进行评价 篇一:电大作业 一、案例分析题(共1道试题,共100 分。观点正确,联系实际,论据充分,有自己的观点或看法。字数不低于800字。)) 1. 分析题:分析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 分析题:马斯洛提出的自我实现的人主要特征并进行评价。 要求:在规定的时间段里完成任意一分析题,分析清晰,论据充分,有自己的观点或看法。字数不低于800字答: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 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包括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干扰;接受者的过滤作用;交往双方文化、社会、心理上的差异。文化因素主要指交往者的文化背景、教育程度、态度等因素;社会组织因素主要指交往者的社会地位、社会

角色、身份、年龄、性别等因素;心理因素主要指认知态度、情绪、个性方面的差异。由于交往者在以上这些因素方面的差异而常常产生人际交往的障碍,无法实现有效沟通。 在人们日常的交往活动中,对人际交往成功与否的影响因素常常更多的表现在交往者个性方面。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往往具有较强的人际吸引力,比较容易与人交往并建立亲密关系,反之则不然。个人认为有效的人际交往首先取决于一个人自己多多检点言行举止,加强自我修养,克服心理障碍,才能实现最佳的交往之道。 1、克服人际交往中的认知偏见 人际交往与人际认知是密不可分的,任何人际交往都包含有认知的因素,只有在对交往对象准确了解的基础上,并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相应的交往方式,才能顺利地展开人际交往。在日常的人际交往过 程中,由于受主观心理因素的影响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能实现对他人的客观全面正确的认知。 2、树立积极的处世态度。 3、战胜自卑和羞涩,关键在于树立起成功交只有充满自信,才能在精神上有所放松,显得坦然自若,沉着镇定,自然大方地与人交往。 4、培养良好的礼仪和风度,人的社交风度是其内在素质和修养的外部表现,它包括精神状态、待人态度、仪表礼

我的教育理想读后感

“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热爱,在每一个孩子的瞳孔里,有一颗母亲的心;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未来,在传承文明的长河里,有一条破浪的船。” 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后。我掩卷遐思,不禁心潮澎湃,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让我强烈的感觉到,这世界上应该存在着理想的教育,这理想的教育需要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理想。相信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里的每一篇文章都会带给我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洗礼。 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主要分为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等十余章内容。全书虽然有较强的理论性,但它能很好地寓理于事之中,因而通俗易懂,让人容易接受,对我们的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起到了引领教育健康、全面、高效发展的作用。作为全国著名的教育专家能在繁忙的工作中结合实际提出如此全面的教育理念,我感到的不仅仅是高兴与自豪,更为重要的是看到了我们国家的教育由此发展下去是大有希望、大有前途的。 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还提到了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等。读到这儿,我又一次审视了我自己的教育心态和教育行为,工作已经两个年头了,虽然已经知道自己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但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才体会到这份事业的平凡和清贫,或许自己已经习惯于波澜不惊的教学生活,

也或许是自己肩负的责任、素质教育的理想和现实生活的矛盾使自己早也丧失了那份教育的激情、诗意、机智、活力、恒心。在强大的精神压力下,自我发展的期望是越来越小,原来期望颇高的职业追求渐渐化成一声无可奈何的叹息,不知不觉中已把教育沦为一种“做”的程序,每天重复着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早已荒芜了丰盈的激情和诗意,淡漠了充沛的机智和活力。而今天朱永新先生的教育理想,让我知道自己该如何去把握好激情、诗意、机智、活力、恒心,让我真正意识到要实现理想的教育,从自身出发,首先必须做一名理想的教师。 首先,做一名理想教师要不断学习,充实自我,这是成为一名理想教师的基础。一个理想的教师,一个要成为大家的教师,一个想成为教育家的教师,他必须从最基础的做起,扎扎实实多读一些书。()你不读《论语》、不读陶行知、不读杜威、不读苏霍姆林斯基,恐怕很难成为教育家。 我觉得,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任何一个教育家都不可能离开前代人的教育财富。事实上,很多的教育家,只不过是把别人的财富应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提出很多理论上的共鸣而已。你要自己去摸索,找到理论上的支柱和共鸣,现在不少教师找不到感觉,找不着“北”。作为一个教师,你跟其他专家不一样,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孩子年龄越小,他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他就越是把教师当作百科全书。在他们眼里,教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教师是一问三不知,他就非常失望。所以教师应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习作·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教案)

习作·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 教学目标: 1.理解什么是人物特点。 2.初步领会描写人物的基本要领:抓住人物的外貌,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特点,按一定顺序写下来。 3.加一个精彩的题目。 教学重点:学会抓住人物的外貌、性格、兴趣爱好等特点,准确真实的描写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抓住人物的外貌、性格、兴趣爱好等特点,准确而真实的描写人物形象。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范文。学生:观察自己身边有特点的人。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咱们来玩一个猜谜游戏。看谁能根据大屏幕上的词语猜出人物形象。看谁的反应最快,猜出来的同学请举手。(大屏幕出示) 【设计意图:游戏导入,用耳熟能详的人物形象激发学生兴趣,揭题。】1.火眼金睛尖嘴猴腮头戴紧箍咒——孙悟空 同学们,眼睛,嘴巴,脸,这些都是孙悟空的外貌。所以咱们可以通过外貌猜出人物。(板书:外貌) 好,同样是《西游记》中的人物,再猜(大屏幕出示) 2.好吃懒做好色——猪八戒 好吃懒做是猪八戒的?性格。好色,就是喜欢女子。也就是爱好、兴趣。所以咱们还可以通过性格爱好来猜出人物。(板书:性格爱好兴趣)

小结:外貌,性格,爱好兴趣,这些都可以称之为人物特点。 二、深入理解“人物特点” 1.出示例文。 我们可以根据外貌猜出人物,大家看这段文字写的是谁? (出示例文)我有一头乌黑的头发,圆圆的脸上长着一双黑色的眼睛,鼻子下面有一张小小的嘴巴。 师:这是谁?生答不知。因为他的外貌没什么特别的地方。没特点。 好多人都长的是这个样子,这是一张大众化的脸谱,放在人堆里看没什么特别的。所以猜不出来。 师:那什么是特点呢?生:特殊的地方。 师:对特别之处。生: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2.理解什么是特点。 特点就是指的人或者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这个独特的地方,可以是外貌,也可以是性格爱好兴趣等。这都是特点。 (举例:)比如说:小红左侧脸颊上长了一颗美人痣,这就是她外貌的独特之处。小明特别爱看书,连上厕所的时候都拿着书,这是他的兴趣爱好,也是他的特点。再比如说我们班的郭辰嘉同学,平时非常喜欢帮助别人,一副热心肠,这也是他的特点。 同学们,你们有什么特点呢? 正是有了这些特点,才使得我们与众不同。著名的哲学家布莱尼茨曾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性格完全相同的人。”所以咱们在介绍人物时,想让人一下子记住,就必须抓住最鲜明的特点。(板书:抓特点) 三、如何抓住特点来描写人物。

自我实现价值的小故事4则及感悟

自我实现价值的小故事4则及感悟 导读:普通人成功并非靠天赋,而是靠把寻常的天资发挥到不寻常的高度。如何实现自我价值,是很重要的。橙子给大家带来自我实现价值的小故事4则及感悟,一起来看看吧。 故事1 邦赛树与将军莎门树 日本人种了一种树,称之为邦赛树。树长得很美,而且造型完整,但高度只有几寸而已。在加州,还有一种叫水杉的树,其中一棵水杉被命名为将军莎门。这棵巨树高达八十三米,树围达二十二米,如果砍下,足够建三十五间房子。当将军莎门树和邦赛树还是种子的时候,重量都小于三千分之一盎司。可是长成以后,差异却很大,其背后隐藏的故事,是意味深长的。 当邦赛树的树苗长出地面时,日本人把它拉出泥土,并且扎住主干以及一些支干,故意阻碍它成长,结果成了一种矮小的、美丽的树。将军莎门树的种子自然地落在加州肥沃的土地上,而且受到矿物质、雨水与阳光的滋润,长成了巨树。【感悟】 虽然邦赛树与将军莎门树不能选择命运,而我们人却有权选择。你可以随心所欲,变得伟大或渺小,变成邦赛树或将军莎门树,选择的权力操纵在你的手中。 故事2 两种可能的结局 一只山羊要到山顶去吃草,于是它朝着山顶的方向往上爬。爬呀爬呀,羊有点累了,但它不想这么快就放弃,它给自己打气说:“我不怕累,只要我一直不停地爬,就一定能够爬到山顶!”羊又爬呀爬呀,它很累了,这会儿它还是不想放弃,于是再次给自己打气说:“我不怕累,只要我一直不停地爬,就一定能够爬到山顶!”羊接着爬呀爬呀,它非常累了,这个时候它更加不甘心就这样半途而废,于是它继续给自己打气:“我不怕累,只要我一直不停地爬,就一定能够爬到山顶!” 对于这样一只羊,有两种可能的结局。一种是羊终于爬上了山顶,却发现那里根本没有草。另一种是羊在山顶上发现了一大片绿油油的嫩草,食之不尽,它在山顶过着快乐的日子,从前的种种磨难都成为美丽的回忆。

读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心得体会

读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心得体会 (花沟学校张文龙) 朱永新先生认为:一个好的教师应该胸怀理想,充满诗意,还要善于认识和发现自己。我们学校多数教师都比较自信,自信使人自强,适当的“骄傲”使人成功。教师的成长,也应该同时是自信的成长。朱永新先生认为一个人的成功有两个重要前提:一是追求成功,二是相信自己能够成功。教师的进步就是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超越自我的过程是学习、实践和反思的过程,在思维的碰撞和智慧的交锋中使自己的认识得到提升,虽然工作和生活很忙,但也应有学习和思考的时间。 书中有一段文字我记忆深刻:我们的不少教师,没有爱心,不是担任教书育人的角色,而是担任“教育警察”的任务;不是肯定成绩,而是发现缺点。当孩子们非常正常、非常优秀的时候,教师不去肯定他们、激励他们,而是将他的问题“放大化”。是的,我们在看孩子特别是后进生的时候,往往看到的是他的劣面,却往往忽略了他们的闪光点。每一个学生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有自尊、有不同个性的人,尊重他们,真诚地鼓励他们,爱护他们,他们就会觉得学习是件快乐的事。爱在细节,德在无人处。爱学生,就应该相信每一个孩子,把每一次教育看作是一个互相交往的、心灵相通的过程,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要相信学生都是好孩子。 从书中我还体会到,做师德高尚的老师要会付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人格魅力会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做一个好

教师也要有好的师德,要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师德与关怀体现在平时的点点滴滴中,比如帮助孩子整理红领巾,给孩子欣赏和鼓励的眼神……这些细节,往往渗透真爱,也最容易感染童心。同样,真正的“德”不是高谈阔论,而是要体现在里里外外,尤其是细节之处、无人之时,在领导看不见,同事不知道的情况下,还能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并能从中感受到教育之乐、教育之美。奉献也会带来收获。如果斤斤计较于眼前得失,恐怕就会失去长远利益。 看了朱永新先生眼中的教育理想,我也构建一下我的教育理想,我理想中的学校应该是孩子学习的乐园,我理想中的校长应该是有着独特办学理念且善解人意的校长,我理想中的教师应该是年轻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教师,我理想中的学生应该是充满朝气努力勤奋的学生。不管怎么说,我还是认为育人是教师的天职,爱是育人的根本。没有爱,便没有教育,“一颗沙子,一个世界;一朵野花,一个天堂”,爱是一切教育的前提条件,是教师打开学生心扉的第一把金钥匙。用我们的爱小心地呵护着每个孩子的心灵,让他们在爱的包围中幸福地成长! 2016年2月26日

人的潜能和价值读后感

人的潜能和价值读后感 人的潜能和价值读后感 引导语:《人的潜能和价值》是一片非常值得阅读观看的文章,而要怎样写一篇关于人的潜能和价值读后感呢?接下来是WTT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人的潜能和价值读后感一 《人的潜能与价值》主要选录了马斯洛有关人心理学价值观点的文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潮,意在激发读者自觉发掘自己的潜能,攀越生命的高峰。该书内容丰富,与其他心理学著作相比,语言也不算晦涩。细读一遍,犹如做一次心理保健。 马斯洛在致力于研究真正健康的、高度发展和成熟的、自我实现的人时,描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有的没受过教育的家庭妇女却是奇妙的厨师、母亲、妻子和主妇,花很少的钱让自己的家十分美好。她做的饭菜堪比盛宴,她在台布、餐具、玻璃器皿和家具上的情趣总是别出心裁。她在家务的领域,全是独到的、新颖的、精巧的、出乎意料的、富有创造性。马斯洛说,“我从她那里以及像她一样的其他人那里学到:第一流的汤比第二流的画更有创造性。”他的意思是,创造力,不专属

于诗人、小说家、艺术家、科学家或发明家,创造力是出生时就被赋予所有人的、或大多数人的潜能。这些固有的基本特性,由于人适应社会上存在的文化,就被掩盖、或被抑制而大多丧失了。做自我实现的人,就是要重新激活或找回这种潜能。如果你想提高自己的能力,挖掘更大的潜力,就要敢于接受新挑战,让新的经验和信息输入,重新写你的历史。 人的潜能和价值读后感二 潜能埋藏在人们的深层意识当中,也就是潜意识。人类世界中所有的信息都存在于潜能中,只要运用好了,几乎没有不能实现的愿望。研究表明,就算是爱因斯坦和爱迪生这类的超级天才,他们一生所使用的潜能也不到2%。 博恩崔西曾说:“潜意识的力量比意识大三万倍。”如何激发自己的潜能!让生命潜能爆发出来!让你体内的`睡狮醒来!安东尼·罗宾书中给了我很大的启发。首先尽量地把每一天当成生命的最后一天来迎接。对拥有的事物心存感恩,对工作充满热情,以爱心、关怀来接受每一个人。其次要感受到自己存在的重要性,明确生活目标,如果连目的都不清楚,则会盲目一生,失去方向,生命将如不知停泊港口的船只一样,只能在苍茫大海中漂泊,做每件事知其意义,就容易找出好的方法去实践。然后是落实自己的行动,赫胥黎说“人生的伟业,不在于能知,而在于能行。”当你确定你追求的,你愿意付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