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局域网原理与技术》综合实验任务书

《局域网原理与技术》综合实验任务书

《局域网原理与技术》综合实验任务书
《局域网原理与技术》综合实验任务书

《局域网原理与技术》综合实验任务书

1.设计内容与设计要求

1.1设计内容

1.1.1 中小型企业网的组建

本设计模拟一家中小企业网络的需求,通过对网络架构组建方案的设计、基于安全的网络配置方案设计、服务器架设方案设计、企业网络高级服务设计等方面的仿真研究,详尽的探讨了对该网络进行规划设计时遇到的关键性问题,以及网络相关的服务。该设计主要包括:

(1)技术选择及原理

(2)拓扑结构设计

(3)IP 地址规划方案设计及设备配置

(4)服务器架设

(5)网络安全设计设计实施与测试方案

(6)设计实施与测试方案

企业具体应用需求见附件,针对中小企业网络拓扑进行设计和分析,可以选择通过Cisco Packet Tracer 软件进行网络仿真配置和安全设计

1.2设计要求

1.2.1网络实训报告规范

(1)实训报告内容

①需求分析:

从功能需求,性能需求,运行环境需求,可靠性需求,安全需求等方面进行分析。

②网络规划

包括网络结构分析,网络架构设计,网络设备选用,IP地址规划,安全规划,网络拓扑图等。

③网络实施

包括配置的思路,设计的原理及应用,具体的网络配置命令等。

④调试分析

包括测试目标,测试数据,测试过程,测试结果等。

⑤心得体会

⑥参考文献

⑦评分表

⑧附件

包括所有的配置命令

(2)书写格式

①课程设计报告装订顺序:封面、任务书、目录、正文、评分、附件(A4

大小的图纸及程序清单)。

②正文的格式:一级标题用3号黑体,二级标题用四号宋体加粗, 三级标题

用小四号宋体加粗,正文用小四号宋体;行距为22。

③正文总字数要求在5000字以上(不含配置命令)。

1.2.2考核方式

指导老师负责验收程序的运行结果,并结合学生的工作态度、实际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设计报告等进行综合考评,并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给出每位同学的课程设计成绩。具体考核标准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1)平时出勤(占10%)

(2)原理阐述,拓扑结构,交换设备配置合理与否(占10%)

(3)实验结果是否正确(占40%)

(4)设计报告(占30%)

注意:不得抄袭他人的报告(或给他人抄袭),一旦发现,成绩为零分。(5)独立完成情况(占10%)。

1.2.3 课程验收要求

(1)运行所设计的系统。

(2)回答有关问题。

(3)提交课程设计报告。

可选课题1:

模拟某企业办公局域网访问互联网WEB 服务器上的资源,并实现全网互联。在局域网中划分VLAN ,客户端PC 能够对全网的交换机和路由器进行telnet 远程控制,并禁止192.168.1.0/24访问服务器的WEB 服务。

地址规划如下图,192.5.1.0/24的网关地址为192.5.1.1,192.5.2.0/24的网关地址为192.5.2.1。客户端1和客户端3处于VLAN2,客户端2和客户端4处于VLAN3。

实验设备:

路由器两台(每台可以提供至少2个以太网口,不含广域网V35线缆),三层交换机一台,二层交换机三台,普通电脑4台,服务器1台,服务器上已经安装好window Server 2003,主页文件一个(文件名index.htm )。

实验要求:

1、如图,选择提供的设备并进行互联,缺少的线缆自己动手制作,贴上设备的标签;

2、配置Web 服务器,使其能通过IP 地址访问。

3、配置RouterA 。配置主机名为RouterA ;设置密码;配置接口地址;配置动态路由RIP

交换机上行口统一为F0/24 客户端1、3、4

都连接到F0/1

,客户端2连接到F1/1

SwitchB ,SwitchC ,SwitchD 分别连接到SwitchA 的

F0/1

和F0/2

,F0/3,F0/4

Web

服务器: 200.5.0.100/24

客户端

1:

192.5.1.10/24 客户端3: 192.5.1.30/24 RouterA RouterB

SwitchA

SwitchB SwitchC SwitchD

客户端4: 192.5.2.40/24

客户端2: 192.5.2.20/24

议;配置访问控制列表,禁止192.168.1.0/24访问服务器的WEB服务;配置NA T,使得内网192.168.1.0/24和192.168.2.0/24网段可以访问外网,且访问外网的源地址为100.0.0.1;捕获文字并保存为RouterA.txt;

4、配置RouerB。配置主机名为RouterB;设置密码;配置接口地址;配置动态路由RIP协议。捕获文字并保存为RouterB.txt;

5、配置SwitchA。配置主机名为SwitchA;设置密码;上行口F0/24启用三层路由功能,配置IP地址192.168.0.2/24;配置链路聚合,设置F0/1和F0/2为聚合端口1,分别将聚合端口、F0/3、F0/4配置为Trunk接口;在交换机上创建VLAN2、VLAN3并配置相应的交换虚拟接口(SVI)地址,其中,VLAN2为192.168.1.1/24,VLAN3为192.168.2.1/24;配置动态路由RIP协议。捕获文字并保存为SwitchA.txt;

6、配置SwitchB,配置主机名为SwitchB;设置vlan1管理IP:192.168.0.3/24和密码。在交换机上创建VLAN2、VLAN3;将F0/1和F0/2设置为聚合端口1;并将聚合端口设置为Trunk 接口,下行接口配置到相应的VLAN当中。捕获文字并保存为SwitchB.txt。

7、配置SwitchC和SwitchD,主机名分别为SwitchC和SwitchD;分别设置vlan1管理IP 和密码,其中SwitchC管理IP为192.168.0.4/24,SwitchD管理IP为192.168.0.5/24;设备上行口配置为Trunk接口,下行接口配置到相应的VLAN当中。捕获文字并保存为S、SwitchD.txt。

8、验证:客户端2和客户端4可以访问200.0.0.100的主页;

9、验证:客户端1能够对全网的交换机和路由器进行telnet远程控制;

10、验证:switchA和switchB间链路断开任意一条,客户端1仍然可以ping通网关

可选课题2:

模拟某企业办公局域网访问互联网WEB 服务器上的资源,并实现全网互联。在局域网中划分VLAN ,客户端能够对全网的交换机和路由器进行telnet 远程控制,并禁止192.168.1.0/24访问服务器的WEB 服务。

地址规划如下图,192.168.1.0/24的网关地址为192.168.1.1,192.168.2.0/24的网关地址为192.168.2.1。客户端1和客户端3处于VLAN2,客户端2和客户端4处于VLAN3。

实验设备:

路由器两台(每台可以提供至少2个以太网口,不含广域网V35线缆),三层交换机一台,二层交换机三台,普通电脑4台,服务器1台,服务器上已经安装好window Server 2003,主页文件一个(文件名index.htm )。

实验要求:

1、如图,选择提供的设备并进行互联,缺少的线缆自己动手制作,贴上设备的标签;

2、配置Web 服务器,使其能通过域名访问。

3、配置RouterA 。配置主机名为RouterA ;设置密码;配置接口地址;配置动态路由RIP

交换机上行口统一为F0/24 客户端1、

3

4都连接到F0/1,

客户端2连接到F0/2 SwitchB ,SwitchC ,SwitchD

分别连接到SwitchA

F0/1,F0/2,F0/3

Web 服务器: 200.0.0.100/24

客户端1: 192.168.1.10/24

客户端3:

192.168.1.30/24 RouterA RouterB

SwitchA

SwitchB

SwitchC

SwitchD

客户端4:

192.168.2.40/24

客户端2:

192.168.2.20/24

议;配置访问控制列表,禁止192.168.1.0/24访问服务器的WEB服务;配置NA T,使得内网192.168.1.0/24和192.168.2.0/24网段可以访问外网,且访问外网的源地址为100.0.0.1;捕获文字并保存为RouterA.txt;

4、配置RouerB。配置主机名为RouterB;设置密码;配置接口地址;配置动态路由RIP协议。捕获文字并保存为RouterB.txt;

5、配置SwitchA。配置主机名为SwitchA;设置密码;上行口F0/24启用三层路由功能,配置IP地址192.168.0.2/24;启用生成树协议,设置为RSTP模式,并设置优先级为0;将F0/1、F0/2、F0/3配置为Trunk接口;在交换机上创建VLAN2、VLAN3并配置相应的交换虚拟接口(SVI)地址,其中,VLAN2为192.168.1.1/24,VLAN3为192.168.2.1/24;配置动态路由RIP协议。捕获文字并保存为SwitchA.txt;

6、配置SwitchB,配置主机名为SwitchB;设置vlan1管理IP:192.168.0.3/24和密码。在交换机上创建VLAN2、VLAN3;启用生成树协议,设置为RSTP模式;将上行端口设置为Trunk 接口,下行接口配置到相应的VLAN当中。捕获文字并保存为SwitchB.txt。

7、配置SwitchC和SwitchD,主机名分别为SwitchC和SwitchD;分别设置vlan1管理IP 和密码,其中SwitchC管理IP为192.168.0.4/24,SwitchD管理IP为192.168.0.5/24;在SwitchC 上启用生成树协议,并设置模式为RSTP;设备上行口配置为Trunk接口,下行接口配置到相应的VLAN当中。捕获文字并保存为SwitchC.txt、SwitchD.txt。

8、验证:客户端2和客户端4可以访问200.0.0.100的主页;

9、验证:客户端1能够对全网的交换机和路由器进行telnet远程控制;

10、验证:switchA和switchB之间的链路和SwitchB和SwitchC之间的链路断开任意一条,客户端1仍然可以ping通网关;

注意:

1.学号最后2位在1~49的学生选择课题1,50~99的学生选择课题2

2.课题中所有IP地址的第二个字节需使用自己学号的最后2位,如本人学号

1513504003,选择课题1,课题中192.168.1.0网段,需改为192.3.1.0网段。

200.0.1.0网段改为200.3.1.0网段,其余以此类推。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 实验报告 姓名: 学号: 专业: 班级: 时段: 成绩: 工学院自动化系

实验一 典型环节的MATLAB 仿真 一、实验目的 1.熟悉MATLAB 桌面和命令窗口,初步了解SIMULINK 功能模块的使用方法。 2.通过观察典型环节在单位阶跃信号作用下的动态特性,加深对各典型环节响应曲线的理解。 3.定性了解各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动态特性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1.比例环节的传递函数为 K R K R R R Z Z s G 200,1002)(211 212==-=-=- = 其对应的模拟电路及SIMULINK 图形如图1-3所示。 三、实验内容 按下列各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建立相应的SIMULINK 仿真模型,观察并记录其单位阶跃响应波形。 ① 比例环节1)(1=s G 和2)(1=s G ; ② 惯性环节11)(1+= s s G 和1 5.01 )(2+=s s G ③ 积分环节s s G 1)(1= ④ 微分环节s s G =)(1 ⑤ 比例+微分环节(PD )2)(1+=s s G 和1)(2+=s s G ⑥ 比例+积分环节(PI )s s G 11)(1+=和s s G 211)(2+=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 图1-3 比例环节的模拟电路及SIMULINK 图形

① 仿真模型及波形图1)(1=s G 和2)(1=s G ② 仿真模型及波形图11)(1+= s s G 和1 5.01)(2+=s s G 11)(1+= s s G 1 5.01 )(2+=s s G ③ 积分环节s s G 1)(1= ④ 微分环节

综合实验试验指导书(一)

综合实验实验指导书 福建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2013年12月

学生实验守则 1、实验前应认真按教师布置进行预习,明确实验目的、要求,掌握实验内容、方法和步骤。 2、实验前的准备工作,经指导教师或实验技术人员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认真观察各种现象,记录实验数据,不能马虎的抄袭。实验完毕必须整理好本组实验仪器,并经指导教师或实验技术人员验收后,方可离开。实验后,认真分析实验结果,正确处理数据,细心制作图表,做好实验报告。不符合要求者,应重做。 3、实验室内必须保持安静,不准高声喧哗打闹,不准抽烟,随地吐痰,乱抛纸屑杂物,不准做与实验无关的事。不准穿背心、裤衩、拖鞋(除规定须换专业拖鞋外)或赤脚进入实验室。 4、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制订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执行操作规程。注意人身和设备安全。 5、爱护国家财物。节约水电和药品器材,不得动用他组的仪器、工具材料。凡损坏仪器、工具者应检查原因,填写报损单,并依照管理办法赔偿损失。 前言

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试验课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1、试验前认真预习指导书和课本有关内容,同时应复习其它已学有关课程的有关章节,充分了解各个试验的目的要求、试验原理、方法和步骤,并进行一些必要的理论计算。一些控制值的计算工作,试验前必须做好。 2、较大的小组试验,应选出一名小组长,负责组织和指挥整个试验过程,直至全组试验报告都上交后卸任,小组各成员必须服从小组长和指导教师的指挥,要明确分工,协调工作,不得擅离各自的岗位。 3、试验开始前。必须仔细检查试件和各种仪器仪表是否安装稳妥,荷载是否为零,安全措施是否有效,各项准备工作是否完成,要经指导教师检查通过后,试验才能开始。 4、试验时应严肃认真,密切注意观察试验现象,及时加以分析和记录,要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试验的每一步骤和每一个数据。 5、严格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非试验用仪器设备不要乱动;试验用仪器、仪表、设备,要严格按规程进行操作,遇有问题及时向指导教师报告。 6、试验中要小心谨慎,不要碰撞仪器、仪表、试件和仪表架等。 7、试验结束后,要及时卸下荷载,使仪器、设备恢复原始状态,以后小心卸下仪器、仪表,擦净、放妥、清点归还,经教师认可并把试验记录交教师签字后离开。 8、试验资料应及时整理,按时独立完成试验报告,除小组分工由别人记录的原始数据外,严禁抄袭。 9、试验报告要求原始记录齐全、计算分析正确、数据图表清楚。 10、经教师认可,试验也允许采用另外方案进行。 试验一量测仪器的参观与操作练习

实验1—软件项目计划任务书格式(1)

《网上书店软件项目计划任务书》 作者:高俭、李国静、马海山、马占龙(组长) 完成日期: 签收人: 签收日期: 修改情况记录:

目录 1. 项目背景、范围及目标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开发背景............................................. 错误!未定义书签。 系统基本功能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达到的目标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项目可行性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经济可行性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技术可行性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运行可行性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项目的软件开发生命周期模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理由................................................. 错误!未定义书签。 生命周期模型的描述与概要解释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生命周期模型各阶段说明(阶段目标、输入、阶段的行为与任务、输出)错误!未定义书签。 4. 项目实施计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数据结构实验指导书(2016.03.11)

《数据结构》实验指导书 郑州轻工业学院 2016.02.20

目录 前言 (3) 实验01 顺序表的基本操作 (7) 实验02 单链表的基本操作 (19) 实验03 栈的基本操作 (32) 实验04 队列的基本操作 (35) 实验05 二叉树的基本操作 (38) 实验06 哈夫曼编码 (40) 实验07 图的两种存储和遍历 (42) 实验08 最小生成树、拓扑排序和最短路径 (46) 实验09 二叉排序树的基本操作 (48) 实验10 哈希表的生成 (50) 实验11 常用的内部排序算法 (52) 附:实验报告模板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前言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一门核心基础课程,是编译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及其它系统程序和大型应用程序开发的重要基础,也是很多高校考研专业课之一。它主要介绍线性结构、树型结构、图状结构三种逻辑结构的特点和在计算机内的存储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一些典型算法及其时、空效率分析。这门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数据的逻辑关系以及这种逻辑关系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存储和运算,培养学生能够设计有效表达和简化算法的数据结构,从而提高其程序设计能力。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各种数据结构的特点、存储表示和典型算法的设计思想及程序实现,能够根据实际问题选取合适的数据表达和存储方案,设计出简洁、高效、实用的算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软件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也是进行复杂程序设计的训练过程,通过算法设计和上机实践的训练,能够培养学生的数据抽象能力和程序设计能力。学习这门课程,习题和实验是两个关键环节。学生理解算法,上机实验是最佳的途径之一。因此,实验环节的好坏是学生能否学好《数据结构》的关键。为了更好地配合学生实验,特编写实验指导书。 一、实验目的 本课程实验主要是为了原理和应用的结合,通过实验一方面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数据结构的概念

综合实验(2)任务书

计算机基础综合实验(2)任务书 一、综合实验目的 C语言程序设计是本科工科类各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主要学习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通过本门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C语言的基本原理,熟练掌握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掌握程序设计的思想和编程技巧。 综合实验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了使用C语言编写简单的应用程序的能力,为使学生对C语言有更全面的理解,进一步提高运用C语言编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提出算法、指定输入输出来设计一个解决方案。并为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做准备。 二、综合实验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参加综合实验的学生,应当认真完成综合实验的全部内容。最终提交综合实验成果来证明其独立完成各种实际任务的能力。从而反映出理解和运用本课程知识的水平和能力。具体如下: 1、代码编写规范,形成良好的编程习惯; 2、程序须有一定的健壮性和必要的提示信息,考虑问题的多种可能和边界数据。 3、提交综合实验报告电子稿、装订的打印稿。综合实验报告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程序的总体设计和算法分析。 ●程序流程图、函数说明 ●源程序代码清单 ●测试数据和测试过程记录 ●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分析 ●综合实验小结 4. 程序运行方式 构建一个简易菜单,形如: 用户通过输入数值选择所需运行的子程序,当一个子程序运行结束后回到菜单界面,直至用户输入0后退出程序。 三、综合实验的进度安排 熟悉指针、结构体、文件内容1天 整体设计和详细设计、编代码1天 编代码、调试和测试1天 综合实验报告书写1天 演示软件1天 四、综合实验的考核 评价是检测学生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将根据学生提交的综合实验报告,严格检查以下各项任务完成情况:

实训项目五抹灰工程实训任务书抹灰工程实践的目的通过对抹灰

实训项目五:抹灰工程实训任务书 1.抹灰工程实践的目的 通过对抹灰工程的现场实践,学生应对抹灰工程的施工全过程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掌握抹灰工程的施工方法和要点,使学生上岗这后能能熟练的组织抹灰工程的施工。 通过实训,使学生掌握以下专业技能: (1)掌握内墙各部位各层抹灰的标准; (2)掌握墙面抹灰的操作要点; (3)掌握2~3中常见装饰抹灰的操作要点; (4)掌握常见装饰抹灰的操作要点和做法。 2.基本要求 1)认真阅读和实习指导书,依据实习指导书的内容,明确实习任务。 2)实习期间要严格遵守工地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进入施工工地必须带安全帽,随时注意安全防止发生安全事故。 3)学生实习中要积极主动,遵守纪律,服从实习指导老师的工作安排,要虚心向工程技术人员及工人师傅学习,脚踏实地,扎扎实实,深入工程实际,参加具体工作以培养实际工作能力。 4)严格遵守国家法令,遵守学校及实习所在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纪律。 5)每天写好实训日记、记录施工情况、心得体会、革新建议等。 6)实训结束前写好实训报告卡,对业务收获进行小结 3.抹灰工程实践顶岗的内容 1)按各类抹灰工程的施工方法、施工工艺和要点,合理的组织抹灰工程的施工。 2)处理好抹灰工程对材料的要求。 3)做好抹灰工程的技术交底工作。 4)安排好抹灰工程的施工顺序。 5)严格把好抹灰工程的质量关,做好检查验收和质量评定工作。

4.实训安排 由各校按实际情况安排实训指导教师和实训基地安排实训师傅,实训时间1周。实习单位应选择有一定施工水平和技术能力的施工企业,实习对象应选择中型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每人或每组以一个工程项目为主要实习对象。(每组人数不宜超过5人) 5.实训相关知识 所谓抹灰工程,就是将各种砂浆、装饰性石屑浆、石子浆涂抹在建筑物的表面上的一种装修工程。按使用材料和装饰效果分为一般抹灰和装饰抹灰。 一般抹灰:水泥砂浆、混合砂浆、石灰砂浆、纸筋灰、麻刀灰、石膏灰、聚合物水泥砂浆。 装饰抹灰:水磨石、水刷石、干黏石、斩假石、喷涂、弹涂、漆涂。 (1)一般抹灰 1)组成与级别。 为确保抹灰黏结牢固,抹面平整,减少收缩裂缝,一般抹灰需分层进行。 ①底层。与基层起黏结作用,厚5~7mm;此外,还起初步找平作用,这就要求基层要达到横平竖直,表面不能凹凸不平,否则,底层的厚度会超过10mm,不但造成浪费,而且黏结也不牢固。 ②中层。主要起找平和传递荷载的作用,厚5~12mm。施工时,要求大面积平整、垂直,表面粗糙,以增加与面层的黏结能力。 ③面层。主要起装饰和保护作用。室内粉刷,还要起反光作用,增加室内亮度。厚2~5mm。 一般抹灰按质量要求不同分为普通、中级、高级三个级别。 ①普通抹灰。由一底一面组成,无中层,也可不分层,适用于简易住房,或地下室、储藏室等。 ②中级抹灰。由一底层、一中层和一层面层组成。 ③高级抹灰。由一底层、数层中层、一面层多遍完成。 2)抹灰工程的材料。 ①水泥。常用硅酸盐水泥或白水泥,其标号可用325,也可用425,但水泥体积的安定性必需合格,否则,抹灰层会起壳、起灰。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LL(1)文法 do while 三地址输出 报告加代码

学号: 课程设计 题目编译原理 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班级 姓名 指导教师 2 年月日

课程设计任务书 学生姓名: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工作单位: 题目: DO-WHILE循环语句的翻译程序设计(LL(1)法、输出三地址表示)初始条件: 理论:学完编译课程,掌握一种计算机高级语言的使用。 实践:计算机实验室提供计算机及软件环境。如果自己有计算机可以在其上进行设计。 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包括课程设计工作量及其技术要求,以及说明书撰写等具体要求) (1)写出符合给定的语法分析方法的文法及属性文法。 (2)完成题目要求的中间代码三地址表示的描述。 (3)写出给定的语法分析方法的思想,完成语法分析和语义分析程序设计。 (4)编制好分析程序后,设计若干用例,上机测试并通过所设计的分析程序。 (5)设计报告格式按附件要求书写。课程设计报告书正文的内容应包括: 1 系统描述(问题域描述); 2 文法及属性文法的描述; 3 语法分析方法描述及语法分析表设计; 4 按给定的题目给出中间代码形式的描述及中间代码序列的结构设计; 5 编译系统的概要设计; 6 详细的算法描述(流程图或伪代码); 7 软件的测试方法和测试结果; 8 研制报告(研制过程,本设计的评价、特点、不足、收获与体会等); 9 参考文献(按公开发表的规范书写)。 时间安排: 设计安排一周:周1、周2:完成系统分析及设计。 周3、周4:完成程序调试及测试。 周5:撰写课程设计报告。 设计验收安排:设计周的星期五第1节课开始到实验室进行上机验收。 设计报告书收取时间:设计周的次周星期一上午10点。 指导教师签名: 2011年 12月 23日 系主任(或责任教师)签名: 2011年 12月 23日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 实验项目:典型环节的时域相应 实验地点:自动控制实验室 实验日期:2017 年 3 月22 日 指导教师:乔学工 实验一典型环节的时域特性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并掌握TDN-ACC+设备的使用方法及各典型环节模拟电路的构成方法。

2.熟悉各种典型环节的理想阶跃相应曲线和实际阶跃响应曲线。对比差异,分析原因。 3.了解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动态特性的影响。 二、实验设备 PC 机一台,TD-ACC+(或TD-ACS)实验系统一套。 三、实验原理及内容 下面列出各典型环节的方框图、传递函数、模拟电路图、阶跃响应,实验前应熟悉了解。 1.比例环节 (P) (1)方框图 (2)传递函数: K S Ui S Uo =) () ( (3)阶跃响应:) 0()(≥=t K t U O 其中 01/R R K = (4)模拟电路图: (5) 理想与实际阶跃响应对照曲线: ① 取R0 = 200K ;R1 = 100K 。 ② 取R0 = 200K ;R1 = 200K 。

2.积分环节 (I) (1)方框图 (2)传递函数: TS S Ui S Uo 1 )()(= (3)阶跃响应: ) 0(1)(≥= t t T t Uo 其中 C R T 0= (4)模拟电路图 (5) 理想与实际阶跃响应曲线对照: ① 取R0 = 200K ;C = 1uF 。 ② 取R0 = 200K ;C = 2uF 。

1 Uo 0t Ui(t) Uo(t) 理想阶跃响应曲线 0.4s 1 Uo 0t Ui(t) Uo(t) 实测阶跃响应曲线 0.4s 10V 无穷 3.比例积分环节 (PI) (1)方框图: (2)传递函数: (3)阶跃响应: (4)模拟电路图: (5)理想与实际阶跃响应曲线对照: ①取 R0 = R1 = 200K;C = 1uF。 理想阶跃响应曲线实测阶跃响应曲线 ②取 R0=R1=200K;C=2uF。 K 1 + U i(S)+ U o(S) + Uo 10V U o(t) 2 U i(t ) 0 0 .2s t Uo 无穷 U o(t) 2 U i(t ) 0 0 .2s t

《局域网原理与技术》综合实验任务书

《局域网原理与技术》综合实验任务书 1.设计内容与设计要求 1.1设计内容 1.1.1 中小型企业网的组建 本设计模拟一家中小企业网络的需求,通过对网络架构组建方案的设计、基于安全的网络配置方案设计、服务器架设方案设计、企业网络高级服务设计等方面的仿真研究,详尽的探讨了对该网络进行规划设计时遇到的关键性问题,以及网络相关的服务。该设计主要包括: (1)技术选择及原理 (2)拓扑结构设计 (3)IP 地址规划方案设计及设备配置 (4)服务器架设 (5)网络安全设计设计实施与测试方案 (6)设计实施与测试方案 企业具体应用需求见附件,针对中小企业网络拓扑进行设计和分析,可以选择通过Cisco Packet Tracer 软件进行网络仿真配置和安全设计 1.2设计要求 1.2.1网络实训报告规范 (1)实训报告内容 ①需求分析: 从功能需求,性能需求,运行环境需求,可靠性需求,安全需求等方面进行分析。 ②网络规划 包括网络结构分析,网络架构设计,网络设备选用,IP地址规划,安全规划,网络拓扑图等。 ③网络实施 包括配置的思路,设计的原理及应用,具体的网络配置命令等。 ④调试分析

包括测试目标,测试数据,测试过程,测试结果等。 ⑤心得体会 ⑥参考文献 ⑦评分表 ⑧附件 包括所有的配置命令 (2)书写格式 ①课程设计报告装订顺序:封面、任务书、目录、正文、评分、附件(A4 大小的图纸及程序清单)。 ②正文的格式:一级标题用3号黑体,二级标题用四号宋体加粗, 三级标题 用小四号宋体加粗,正文用小四号宋体;行距为22。 ③正文总字数要求在5000字以上(不含配置命令)。 1.2.2考核方式 指导老师负责验收程序的运行结果,并结合学生的工作态度、实际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设计报告等进行综合考评,并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给出每位同学的课程设计成绩。具体考核标准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1)平时出勤(占10%) (2)原理阐述,拓扑结构,交换设备配置合理与否(占10%) (3)实验结果是否正确(占40%) (4)设计报告(占30%) 注意:不得抄袭他人的报告(或给他人抄袭),一旦发现,成绩为零分。(5)独立完成情况(占10%)。 1.2.3 课程验收要求 (1)运行所设计的系统。 (2)回答有关问题。 (3)提交课程设计报告。

编译原理实验指导书2010

《编译原理》课程实验指导书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编译原理/Compiler Principles 实验总学时数: 8 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 承担实验室: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系中心实验室、计算机技术系中心实验室 一、实验教学的目的与要求 上机实习是对学生的一种全面综合训练,是与课堂听讲、自学和练习相辅相成的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环节。通常,实习题中的问题比平时的练习题要复杂,也更接近实际。编译原理这门课程安排的2次上机实验都属于一种设计类型的实验,每个实验的训练重点在于基本的编译技术和方法,而不强调面面俱到;实验的目的是旨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深化理解和灵活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编制算法的能力和编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 要求学生在上机前应认真做好各种准备工作,熟悉机器的操作系统和语言的集成环境,独立完成算法设计和程序代码的编写;上机时应随带有关的编译原理教材或参考书;要学会程序调试与纠错。 每次实验后要交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内容应包括: (1)实验题目、班级、学号、姓名、完成日期; (2)简要的需求分析与概要设计; (3)详细的算法描述; (4)源程序清单; (5)给出软件的测试方法和测试结果; (6)实验的评价、收获与体会。 开发工具: (1)DOS环境下使用Turbo C; (2)Windows环境下使用Visual C++ 。 考核: 实验成绩占编译原理课程结业成绩的10%。 三、单项实验的内容和要求: 要求每个实验保证每个学生一台微机。 实验一(4学时):单词的词法分析程序设计。 (一)目的与要求 1.目的 通过设计、编制、调试一个具体的词法分析程序,加深对词法分析原理的理解,并掌握在对程序设计语言源程序进行扫描过程中将其分解为各类单词的词法分析方法。

自动控制原理MATLAB仿真实验报告

实验一 MATLAB 及仿真实验(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一、实验目的 学习利用MATLAB 进行控制系统时域分析,包括典型响应、判断系统稳定性和分析系统的动态特性; 二、预习要点 1、 系统的典型响应有哪些? 2、 如何判断系统稳定性? 3、 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有哪些? 三、实验方法 (一) 四种典型响应 1、 阶跃响应: 阶跃响应常用格式: 1、)(sys step ;其中sys 可以为连续系统,也可为离散系统。 2、),(Tn sys step ;表示时间范围0---Tn 。 3、),(T sys step ;表示时间范围向量T 指定。 4、),(T sys step Y =;可详细了解某段时间的输入、输出情况。 2、 脉冲响应: 脉冲函数在数学上的精确定义:0 ,0)(1)(0 ?==?∞ t x f dx x f 其拉氏变换为:) ()()()(1)(s G s f s G s Y s f === 所以脉冲响应即为传函的反拉氏变换。 脉冲响应函数常用格式: ① )(sys impulse ; ② ); ,();,(T sys impulse Tn sys impulse ③ ),(T sys impulse Y = (二) 分析系统稳定性 有以下三种方法: 1、 利用pzmap 绘制连续系统的零极点图; 2、 利用tf2zp 求出系统零极点; 3、 利用roots 求分母多项式的根来确定系统的极点 (三) 系统的动态特性分析 Matlab 提供了求取连续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函数step 、单位脉冲响应函数impulse 、零输入响应函数initial 以及任意输入下的仿真函数lsim.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指导书(范本)

设计性实验指导书 实验名称:冷冻鱼糜及鱼糜制品的生产 实验项目性质:本实验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水产品加工方向的学生在学习了《水产食品加工学》这门课程之后,将其课堂上学习的水产品加工理论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的一个设计性试验。该实验是由学生自己设计鱼糜制品(鱼丸)的配方和生产工艺。通过实验可以实现以学生自我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验原理、操作方法、步骤,全面了解掌握鱼糜制品弹性形成的机理、掌握鱼糜制品制造的技术原理、掌握影响鱼糜制品弹性的因素。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驾驭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百折不挠的工作作风,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通过开展这项工作,将有利于学校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所属课程名称:水产食品加工学 计划学时:10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冷冻鱼糜的生产原理和工艺技术;抗冻剂防治鱼肉蛋白质冷冻变性的作用;鱼肉蛋白质变性的特征变化。 2、掌握鱼糜制品弹性形成的机理及其影响弹性的因素。 3、掌握鱼糜制品制造的生产技术。 4、掌握鱼糜凝胶化和凝胶劣化的性质。 5、学习鱼糜制品弹性感观检验方法。 二、设计指标 设计的鱼糜制品(鱼丸)主要考虑如下质量指标: 1、鱼丸的凝胶强度 2、鱼丸的风味 3、鱼丸的香气 4、鱼丸的产品成数 5、鱼丸的白度 6、鱼丸的水分 三、实验要求(设计要求) 1、要求学生首先查资料,搞清楚不同鱼种在制作冷冻鱼糜时形成凝胶的特性,熟悉冷冻鱼糜的制作工艺过程,了解其相关的机械设备。 2、学生自己设计鱼糜制品(鱼丸)的配方和生产工艺。按5人为一实验小组,学生自己拆装、调试设备。各实验小组自己根据鱼糜制品制造的技术原理、影响鱼糜制品弹性的因素,各组自己制定鱼丸生产工艺,产品配方,用各实验小

《编译原理》实验指导书-2015

武汉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编译原理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词法分析器设计 【实验目的】 1.熟悉词法分析的基本原理,词法分析的过程以及词法分析中要注意的问题。 2.复习高级语言,进一步加强用高级语言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完成词法分析程序,了解词法分析的过程。 【实验内容】 用C语言编写一个PL/0词法分析器,为语法语义分析提供单词,使之能把输入的字符串形式的源程序分割成一个个单词符号传递给语法语义分析,并把分析结果(基本字,运算符,标识符,常数以及界符)输出。 【实验要求】 1.要求绘出词法分析过程的流程图。 2.根据词法分析的目的以及内容,确定完成分析过程所需模块。 3.写出每个模块的源代码,并给出注释。 4.整理程序清单及所得结果。 【说明】 运行成功以后,检查程序,并将运行结果截图打印粘贴到实验报告上。 辅助库函数scanerLib设计以及使用说明: 下面内容给出了一个辅助库函数的接口说明以及具体实现。 接口设计 //字符类 class Token { TokenType type; String str; Int line; } //词法分析结果输出操作类 class TokenWriter { ArrayList tokens; //用来记录所识别出来的token TokenWriter(); //构造函数指定输入文件名,创建文件输出流 V oid Add(Token); //将词法分析器中分析得到的Token添加到tokens中 WriteXML(); //将tokens写出到目标文件.xml中 } //词法分析操作词法分析生成文件接口<暂时不需要对该类的操作;下一步做语法分析的时候使用> class TokenReader

一阶二阶自控原理实验报告

成绩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学院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 专业方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班级120311 学号12031019 学生姓名毕森森 指导教师 自动控制与测试教学实验中心

实验一一、二阶系统的电子模拟及时域响应的动态测试 实验时间2014.10.28 实验编号29 同组同学无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一、二阶系统阶跃响应及其性能指标与系统参数之间的关系。 2. 学习在电子模拟机上建立典型环节系统模型的方法。 3. 学习阶跃响应的测试方法。 二、实验内容 1. 建立一阶系统的电子模型,观测并记录在不同时间常数T时的跃响应曲线,并测定其过渡过程时间TS。 2. 建立二阶系统的电子模型,观测并记录在不同阻尼比ζ时的跃响应曲线,并测定其超调量σ%及过渡过程时间TS。 三、实验原理 1.一阶系统:系统传递函数为: 模拟运算电路如图1- 1所示: 图 1- 1 由图 1-1得 在实验当中始终取R 2= R 1 ,则K=1,T= R 2 C,取时间常数T分别为: 0.25、 0.5、1。 2.二阶系统: 其传递函数为: 令=1弧度/秒,则系统结构如图1-2所示: 图1-2 根据结构图,建立的二阶系统模拟线路如图1-3所示:

图1-3 取R 2C 1=1 ,R 3C 2 =1,则及ζ取不同的值ζ=0.25 , ζ=0.5 , ζ=1 四、实验设备 HHMN-1电子模拟机一台、PC 机一台、数字式万用表一块 五、实验步骤 1. 确定已断开电子模拟机的电源,按照实验说明书的条件和要求,根据计算的电阻电容值,搭接模拟线路; 2. 将系统输入端 与D/A1相连,将系统输出端 与A/D1相; 3. 检查线路正确后,模拟机可通电; 4. 双击桌面的“自控原理实验”图标后进入实验软件系统。 5. 在系统菜单中选择“项目”——“典型环节实验”;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阶跃信号幅值选1伏,单击按钮“硬件参数设置”,弹出“典型环节参数设置”对话框,采用默认值即可。 6. 单击“确定”,进行实验。完成后检查实验结果,填表记录实验数据,抓图记录实验曲线。 六、实验结果 1、一阶系统。

课程方案(综合实验)任务书格式

电子专业《EDA 》课程设计 目的与要求 1. 正文为宋体,五号字 1. i ------- 任务书 行间距为21 主要内容 三、进度计划 四、设计 < 实验)成果要求 1.正文为宋体,五号字 1. 1 -------- 行间距为21 五、考核方式 1.正文为宋体,五号字 行间距为21 1 . 1 ------ 注:根据课程设计、综合实验的内容将标题任选其一。 1.正文为宋体,五号字 1. 1 ------ 行间距为21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年月曰 题目一电子琴乐器演奏电路设计(学号1-14> 一、实验前准备 本实验例子使用独立扩展下载板EP1K10_30_50_100QC208(芯片为EP1K100QC208〉。EDAPRO/240H实验仪主板的VCCINT跳线器右跳设定为3.3V ;EDAPRO/240H实验仪主板的VCCIO跳线器组中 “ VCCIO3.3V ”应短接,其余VCCIO均断开;独立扩展下载板 “ EP1K10_30_50_100QC208 ”的VCCINT 跳线器组设定为2.5V ;独立扩展下载板 “ EP1K10_30_50_100QC208 ”的VCCIO跳线器组设定为3.3V。请参考前面第二章中关于“电源模块”的说明。 二、实验目的 学习并掌握应用电子琴乐器演奏电路设计原理、分析和测试方法。 三、实验原理 乐曲演奏电路实现原理概括起来有二个要素:一是产生音符发音的频率,二是频率值的时间控制。具体原理分析如下: 1、音符的频率是通过一个数控分频器来获得,其数控分频器的时钟输入端输入一个较 高的频率12MHz,通过ORGAN模块的ORGAN_OUT输出,由于数控分频得到的信号脉宽较窄,为了有利于驱动扬声器,需另加一个D触发器以均衡其占空比,这时的频率输出 为原来的二分之一。音乐频率的输出将决定每一音符的音调,其预置值与输入的音乐代码有——对应关系。如:MUSIC_CODE为2时对应的音乐频率输出值为912。 2、音符的持续时间须跟乐曲的速度和每个音符的节拍数来确定。MUSIC_FREQ模块 功能首先是为SPEAKER模块提供决定所发音符的分频预置数,而此数在SPEAKER模块 输入口停留的时间即为音符的节拍值。在MUSIC_FREQ模块中提供四组乐曲简谱码,并 且含有对应的分频预置数查表电路。 四、实验内容 用VHDL构成一个音符频率产生模块;用VHDL设计一个发声模块;最后写出顶层文件。 五、实验要求 1、使用VHDL语言实现上述模块 2、编译、下载、验证。 题目二、动态显示8位二进制乘法器的实现<15-28) 一、实验前准备 本实验例子使用独立扩展下载板EP1K10_30_50_100QC208(芯片为EP1K100QC208〉。EDAPRO/240H实验仪主板的VCCINT跳线器右跳设定为3.3V ;EDAPRO/240H实验仪主板的VCCIO跳线器组中 “ VCCIO3.3V ”应短接,其余VCCIO均断开;独立扩展下载板 “ EP1K10_30_50_100QC208 ”的VCCINT 跳线器组设定为2.5V ;独立扩展下载板 “ EP1K10_30_50_100QC208 ”的VCCIO跳线器组设定为3.3V。请参考前面第二章中关于“电源模块”的说明。 二、实验目的 学习并掌握应用8位二进制乘法器的原理、设计、分析和测试方法

教学实验室建设项目任务书SE

西北大学教学实验室专项建设任务书 (2005 年度) 项目名称:基础实验室补充建设项目承担单位: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负责人:彭进业 联系电话:88308119 填表日期:2005 年11月14日 西北大学资产设备管理处制

二、拟建设项目的可行论证

五、计划任务书签订双方 学校(甲方): 学校主管校长(签字): 年月日 项目承担单位(乙方): 项目承担单位负责人(签字): 年月日 六、共同条款 签约双方应共同遵守《西北大学教学实验室管理办法》。 (1)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与项目相关的各方都应密切配合、相互协作,保证计划的顺利进行。乙方在建设过程中如无正当理由,应保证任务书中的各项计划指标如期按时完成,对在建设过程中造成重大不良影响或失误的单位和个人,要追究有关当事人责任。 (2)在计划任务书执行过程中,甲方应按计划如期拨款,如因经费不能如期拨付造成项目建设延期而影响项目评估验收,或达不到预期验收指标,不能追究乙方责任。 (3)乙方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向甲方提交的与项目建设有关的各种申请、报告等文字材料,甲方必须按有关管理文件的规定及时做相应处理。 (4)乙方在完成任务书各项指标后,必须及时向甲方和项目主管部门提交项目完成情况的总结报告,全面阐述建设项目各项指标任务的落实情况和取得的成绩。 (5)计划任务书执行过程中,任何一方提出变更计划任务书有关内容时,应详细提出变更理由。 (6)乙方建设经费的使用应严格按照批准后的经费额度使用,不得挪用,经费使用应严格遵守专款专用原则。 (7)乙方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仪器设备购置应严格遵守《西北大学仪器设备采购实施细则》。 (8)计划任务书正式文本分存甲方、乙方和资产设备处。 (9)其它补充条款: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报告_LL(1)分析过程模拟

课程设计(论文)任务书 软件学院学院软件工程专业07-1班 一、课程设计(论文)题目LL(1)分析过程模拟 二、课程设计(论文)工作自 2010 年 6 月 22日起至 2010 年 6月 28 日止。 三、课程设计(论文) 地点: 四、课程设计(论文)内容要求: 1.本课程设计的目的 (1)使学生掌握LL(1)模块的基本工作原理; (2)培养学生基本掌握LL(1)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使学生掌握LL(1)的调试; (4)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提高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 2.课程设计的任务及要求 1)基本要求: (1)分析LL(1)模块的工作原理; (2)提出程序的设计方案; (3)对所设计程序进行调试。 2)创新要求: 在基本要求达到后,可进行创新设计,如改算法效率。 3)课程设计论文编写要求 (1)要按照书稿的规格打印誊写课程设计论文 (2)论文包括目录、绪论、正文、小结、参考文献、附录等 (3)课程设计论文装订按学校的统一要求完成 4)答辩与评分标准: (1)完成原理分析:20分; (2)完成设计过程(含翻译):40分; (3)完成调试:20分;

(4)回答问题:20分。 5)参考文献: (1)张素琴,吕映芝,蒋维杜,戴桂兰.编译原理(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2)丁振凡.《Java语言实用教程》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6)课程设计进度安排 内容天数地点 构思及收集资料2图书馆 编程与调试4实验室 撰写论文1图书馆、实验室 学生签名: 2009 年6 月22 日 课程设计(论文)评审意见 (1)完成原理分析(20分):优()、良()、中()、一般()、差();(2)设计分析(20分):优()、良()、中()、一般()、差();(3)完成调试(20分):优()、良()、中()、一般()、差();(4)翻译能力(20分):优()、良()、中()、一般()、差();(5)回答问题(20分):优()、良()、中()、一般()、差();(6)格式规范性及考勤是否降等级:是()、否() 评阅人:职称: 年月日

北航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完整版)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一、二阶系统的电子模拟及时域响应的动态测试 二、实验目的 1、了解一、二阶系统阶跃响应及其性能指标与系统参数之间的关系 2、学习在电子模拟机上建立典型环节系统模型的方法 3、学习阶跃响应的测试方法 三、实验内容 1、建立一阶系统的电子模型,观测并记录在不同时间常数T时的响应曲线,测定过渡过程时间T s 2、建立二阶系统电子模型,观测并记录不同阻尼比的响应曲线,并测定超调量及过渡过程时间T s 四、实验原理及实验数据 一阶系统 系统传递函数: 由电路图可得,取则K=1,T分别取:0.25, 0.5, 1 T 0.25 0.50 1.00 R2 0.25MΩ0.5M Ω1MΩ C 1μ1μ1μ T S 实测0.7930 1.5160 3.1050 T S 理论0.7473 1.4962 2.9927 阶跃响应曲线图1.1 图1.2 图1.3 误差计算与分析 (1)当T=0.25时,误差==6.12%; (2)当T=0.5时,误差==1.32%; (3)当T=1时,误差==3.58% 误差分析:由于T决定响应参数,而,在实验中R、C的取值上可能存在一定误差,另外,导线的连接上也存在一些误差以及干扰,使实验结果与理论值之间存在一定误差。但是本实验误差在较小范围内,响应曲线也反映了预期要求,所以本实验基本得到了预期结果。 实验结果说明 由本实验结果可看出,一阶系统阶跃响应是单调上升的指数曲线,特征有T确定,T越小,过度过程进行得越快,系统的快速性越好。 二阶系统 图1.1 图1.2 图1.3

系统传递函数: 令 二阶系统模拟线路 0.25 0.50 1.00 R4 210.5 C2 111 实测45.8% 16.9% 0.6% 理论44.5% 16.3% 0% T S实测13.9860 5.4895 4.8480 T S理论14.0065 5.3066 4.8243 阶跃响应曲线图2.1 图2.2 图2.3 注:T s理论根据matlab命令[os,ts,tr]=stepspecs(time,output,output(end),5)得出,否则误差较大。 误差计算及分析 1)当ξ=0.25时,超调量的相对误差= 调节时间的相对误差= 2)当ξ=0.5时,超调量的相对误差==3.7% 调节时间的相对误差==3.4% 4)当ξ=1时,超调量的绝对误差= 调节时间的相对误差==3.46% 误差分析:由于本试验中,用的参量比较多,有R1,R2,R3,R4;C1,C2;在它们的取值的实际调节中不免出现一些误差,误差再累加,导致最终结果出现了比较大的误差,另外,此实验用的导线要多一点,干扰和导线的传到误差也给实验结果造成了一定误差。但是在观察响应曲线方面,这些误差并不影响,这些曲线仍旧体现了它们本身应具有的特点,通过比较它们完全能够了解阶跃响应及其性能指标与系统参数之间的关系,不影响预期的效果。 实验结果说明 由本实验可以看出,当ωn一定时,超调量随着ξ的增加而减小,直到ξ达到某个值时没有了超调;而调节时间随ξ的增大,先减小,直到ξ达到某个值后又增大了。 经理论计算可知,当ξ=0.707时,调节时间最短,而此时的超调量也小于5%,此时的ξ为最佳阻尼比。此实验的ξ分布在0.707两侧,体现了超调量和调节时间随ξ的变化而变化的过程,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图2.2 图2.1 图2.3

综合实验II——混凝土的质量检测实验技术实验任务书

合肥学院建筑工程系 综合实验II 混凝土的质量检测实验技术实验报告 姓名 学号 专业 班级 组别 时间

第一部分实验任务与指导 一、基本要求 建筑结构试验的特点是理论面广、信息量大、实践性强。为了顺利完成试验,应认真做好以下各项工作: 1、学生在试验前应认真预习指导书和课本有关内容,同时应复习其它相关知识,充分了解试验的目的、要求、试验原理、方法和步骤,并进行一些必要的理论计算。一些控制值的计算工作,试验前必须做好。 2、每小组选出一名小组长,负责组织和指挥整个试验过程,直至全组试验报告都上交后卸任,小组各成员必须服从小组长和指导教师的指挥,要明确分工,协调工作,不得擅离各自的岗位。 3、根据试验计划,向实验室申请要使用的仪器、仪表和设备。进场试验时,应严格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不要乱动非试验用仪器设备,严格按规程操作仪器,遇有问题应及时向指导教师报告。 4、试验开始前,必须仔细检查试件和各种仪器仪表是否安装稳妥,安全措施是否有效,各项准备工作是否完成。经指导教师检查通过后,试验才能开始。 5、试验时,应严肃认真,密切注意观察试验现象,及时加以分析和记录,要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试验的每一步骤和每一个数据。 6、试验中要小心谨慎,注意人身和设备安全,不要碰撞仪器、仪表、试件和仪表架等。 7、试验结束后,要及时卸荷,使仪器、设备恢复原始状态,清点归还,经指导教师认可并把试验记录交指导教师签字后方可离开。 8、试验资料应及时整理,按时独立完成试验报告,严禁抄袭,除小组分工由别人记录的原始数据外,不得雷同。 9、试验报告要求原始记录齐全、计算分析正确、数据图表清楚。 二、试验准备工作 2.1试验安排 试验进度见附表。 2.2 仪器设备标定 为了确定仪器设备的灵敏度和精确度、确定试验数据的误差,应该在试验前对仪器设备进行标定。仪器标定可按两种情况进行,一是对仪器进行单件标定,二是对仪器系统进行系统标定。单件标定可以确定某一件仪器的灵敏度和精确度,系统标定可以确定某些仪器组成的系统的灵敏度和精确度。标定可由实验室工作人员完成,但要向学生作简要介绍。 2.3 混凝土质量检测实验 2.3.1回弹法检测混凝土强度实验 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规定:混凝土强度等级应按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确定;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系指按标准方法制作养护的边长为150mm的立方体试件,在28d龄期用标准试验方法测得的具有95%保证率的抗压强度。因此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是《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混凝土各种力学指标的基本代表值,根据混凝土强度等级,可以查阅《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确定混凝土的轴心抗压、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和设计值以及混凝土的弹性模量等。 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GB/T 50081-2002)规定:以边长为150mm的立方体为 ℃的温度和相对湿度90%以上的潮湿空气中养护28d,按照标准标准试件,将标准立方体试件在203 试验方法测得的抗压强度作为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单位为N/mm2。

关于申报2017年开放性实验项目的通知

关于申报2017年开放性实验项目的通知 各教学单位: 开放性实验项目的设立有利于高效利用实验室现有资源,有利于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和实践探索,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为做好2017年开放性实验项目申报,现将相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申报范围 为支持实验室开放工作,凡能向学生开设开放项目的实验室均可申请。 二、申报安排 1.实验室根据自身条件设计一定数量、切实可行、具有创新意义的开放项目,填写《开放性实验项目立项申报表》(附件1)。 2.各教学单位对申报的开放项目进行评审,评审通过的开放项目由项目负责人填写《开放性实验项目任务书》(附件2)。 3.各教学单位汇总通过评审的开放项目,填写《开放性实验项目信息汇总表》(附件3),于3月22日下班前报送教务处实践教学科(三办128),纸质版、电子版各一份。 联系人:毛江一联系电话: 附件: 1.开放性实验项目立项申报表 2.开放性实验项目任务书 3.开放性实验项目信息汇总表 教务处 2017年3月7日

附件1: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年开放性实验项目立项申报表教学单位:实验室:

附件2: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年开放性实验项目任务书

填表说明 一、项目具体形式说明 1.新开发或新研制实验项目型:实验技术人员或教师结合科研、教研成果,或利用新购置的实验设备研制新实验,编写实验讲义,组织学生试做,以了解学生对实验的操作程度和掌握程度,以及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为进一步更新实验内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做好准备。 2.课内实验加强或拓展型:学生为了更好地掌握课内实验操作技能,于课外时间进入实验室操作,按照课内实验要求进行实验;涉及课内实验的先导问题,或后续延伸问题,学生有积极性的可作为自选项目,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 二、总学时数、实验学时数与教师辅导学时数 1.总学时数是学生参与完成该开放性实验项目所需的总学时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