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题申报】肝脏肿瘤的术中血流动力学

【课题申报】肝脏肿瘤的术中血流动力学

肝脏肿瘤的术中血流动力学

《肝脏肿瘤的术中血流动力学》课题申报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肝脏肿瘤作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手术切除是目前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然而,手术中的出血问题一直是围绕肝脏手术的难点和重点。血流动力学是肝脏手术中非常重要的因素,直接关系到术中出血量、手术过程中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甚至对患者手术后的存活和预后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深入研究肝脏肿瘤的术中血流动力学对于提高肝脏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对比分析

目前,国内外关于肝脏肿瘤的术中血流动力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血流动力学参数的监测:通过临床指标如血压、心率等监测手术中的血流情况,以及通过体表和内脏血流动力学监测仪器测定的检测手术中的动力学参数。

2. 影像学技术的应用:包括超声、CT等影像学技术,可以对术中肝脏的血流情况进行直观和定量评估。

3. 药物干预策略:通过应用血液流变学和体循环系统的生理学知识,开展相关药物干预策略,如体外引流和肝动脉栓塞等,改善术中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然而,目前对肝脏肿瘤术中血流动力学的研究仍然存在以下问题:研究手段不够全面、深入,样本数量有限,研究结果缺乏统一的评价指标等。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展开研究。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肝脏肿瘤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全面分析,探讨肝脏切除手术中影响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干预策略。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1. 分析肝脏肿瘤术中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规律,探讨其与手术效果和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

2. 通过超声、CT等影像学技术对术中肝脏血流量和血流分布进行定量评估,并与监测手术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对比分析。

3. 基于血流动力学的研究结果,提出并探讨相应的手术干预策略,如肝动脉栓塞术、体外引流等,以改善术中血流动力学状态。

4. 对手术术前和术后的患者进行随访,并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估手术干预策略对术后预后的影响。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一定数量的肝脏肿瘤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临床指标监测、超声、CT等影像学技术和监测手术中的动力学参数等多种手段,对其术中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并根据研究结果,对术中血流动力学进行干预,如体外引流和肝动脉栓塞术等。随访术前和术后患者,并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五、预期成果和意义

通过本研究的实施,预期可以获得以下成果:

1. 了解肝脏肿瘤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规律,为临床指导提供依据。

2. 评估超声、CT等影像学技术在术中血流动力学定量评估中

的应用价值。

3. 提出相应的手术干预策略,如肝动脉栓塞术、体外引流等,以改善术中血流动力学状态。

4. 评估手术干预策略对术后预后的影响。

通过以上成果的实现,可以为肝脏肿瘤手术中术中血流动力学的监测和干预提供理论基础,并为临床肝脏肿瘤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六、研究计划与进度安排

本研究计划为期三年,具体进度安排如下:

第一年:系统回顾国内外肝脏肿瘤术中血流动力学的研究现状、总结研究经验,确定研究方案,并进行初步实验室实践。

第二年:收集肝脏肿瘤手术患者样本信息,开展临床实验研究,采集术中血流动力学参数并进行实验室分析。

第三年: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撰写研究报告,进行学术交流,并完成论文的撰写和发表。

以上为《肝脏肿瘤的术中血流动力学》课题申报范文,希望能够得到您的批准和支持!

肝脏灌注成像的原理与临床应用

脏灌注成像的原理与临床应用 传统的CT和MR属于形态学研究的范畴,在临床上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随着医学的进步和检查手段的提高,单纯形态学的信息已不能满足诊疗的需求,因此功能成像成为关注的热点。在功能成像中,以研究组织器官血流动力学为目的的灌注成像是一枝绚丽的奇葩。 组织器官的生理性和病理性改变都与其血流变化密切相关,对血流变化进行研究有可能反映组织器官的病理过程。目前可用于研究血流动力学的手段包括SPECT、PET、Doppler、Xe-CT、CT灌注成像、MR灌注成像。SPECT、PET主要采用放射性示踪剂原理进行研究,其时间和空间分辨率较低;Doppler只能研究大的血管内的血流状态,对小血管及微循环无能为力;Xe-CT需要附加设备,操作复杂,增加病人的反应。因此,这些均限制了上述检查手段的临床应用。在这里,我只想结合我们的初步研究成果谈一谈肝脏CT灌注成像的原理与临床应用。 一. 灌注成像的概念与历史 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状态称为灌注,反映灌注状态的成像称为灌注成像。肝脏灌注是指肝动脉和门静脉经肝窦将其内的氧气和其它物质输送给肝组织并加以利用或转化的过程,一般将之等同于微循环血流过程。 最早研究灌注采用的是核医学的方法,由Peters于1987年提出。他认为静脉团注示踪剂后,示踪剂自左心室射出,随血流到达所观察组织,其浓度不断升高,最终到达峰值。在此过程中,器官血流量(OBF)与心输出量(CO)的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为:OBF/ CO=δk/δa×A/D×α,其中δk为器官时间—放射性曲线的最大斜率;δa为供血动脉时间—放射性曲线的峰值;A为时间—放射性曲线下的面积;D为注射的示踪剂量;α为cts/s与伯克勒尔射线的校正系数。由于心输出量CO=D/A,所以代入上述公式即得OBF=δk/δa×α。因此,根据器官和供血动脉的时间—放射性曲线就可以求出器官的血流量。 正是受到核医学研究灌注的启发,Miles于1991年率先尝试运用动态CT研究组织器官的灌注,并相继获得了脾、肾、肝等器官的灌注参数。 二. 灌注成像的原理及其计算方法 研究组织的灌注必须满足5个前提条件:①扫描设备的空间分辨率必须足够高,能区分感兴趣的解剖结构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②检测系统的时间分辨率必须足够高,能计算所研究生理过程中时间—变量变化关系;③所测量的信号变化与组织强化的对应关系必须是唯一确定的;④示踪剂所反映的生理过程不受所注入的示踪剂影响;⑤所研究的生理过程在测量计算期间保持稳定。 造影剂经静脉注入后具有与放射性示踪剂相同的药物动力学,因而使用等渗性造影剂的动态CT增强扫描满足研究组织灌注的条件,上述核医学研究组织灌注的公式也可以用于分析动态增强扫描时所获得的时间—密度曲线(time-density curve,TDC)。 CT灌注成像需要在静脉团注造影剂后对选定层面行同层动态扫描,以获得该层面内每一像素的TDC,然后根据不同的数学模型计算出各种灌注参数,以此来评价组织、器官的灌注状态。 灌注参数的计算方法常见的有两种:

【课题申报】肝脏肿瘤的术中血流动力学

肝脏肿瘤的术中血流动力学 《肝脏肿瘤的术中血流动力学》课题申报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肝脏肿瘤作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手术切除是目前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然而,手术中的出血问题一直是围绕肝脏手术的难点和重点。血流动力学是肝脏手术中非常重要的因素,直接关系到术中出血量、手术过程中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甚至对患者手术后的存活和预后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深入研究肝脏肿瘤的术中血流动力学对于提高肝脏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对比分析 目前,国内外关于肝脏肿瘤的术中血流动力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血流动力学参数的监测:通过临床指标如血压、心率等监测手术中的血流情况,以及通过体表和内脏血流动力学监测仪器测定的检测手术中的动力学参数。 2. 影像学技术的应用:包括超声、CT等影像学技术,可以对术中肝脏的血流情况进行直观和定量评估。 3. 药物干预策略:通过应用血液流变学和体循环系统的生理学知识,开展相关药物干预策略,如体外引流和肝动脉栓塞等,改善术中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然而,目前对肝脏肿瘤术中血流动力学的研究仍然存在以下问题:研究手段不够全面、深入,样本数量有限,研究结果缺乏统一的评价指标等。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展开研究。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肝脏肿瘤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全面分析,探讨肝脏切除手术中影响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干预策略。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1. 分析肝脏肿瘤术中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规律,探讨其与手术效果和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 2. 通过超声、CT等影像学技术对术中肝脏血流量和血流分布进行定量评估,并与监测手术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对比分析。 3. 基于血流动力学的研究结果,提出并探讨相应的手术干预策略,如肝动脉栓塞术、体外引流等,以改善术中血流动力学状态。 4. 对手术术前和术后的患者进行随访,并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估手术干预策略对术后预后的影响。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一定数量的肝脏肿瘤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临床指标监测、超声、CT等影像学技术和监测手术中的动力学参数等多种手段,对其术中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并根据研究结果,对术中血流动力学进行干预,如体外引流和肝动脉栓塞术等。随访术前和术后患者,并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五、预期成果和意义 通过本研究的实施,预期可以获得以下成果: 1. 了解肝脏肿瘤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规律,为临床指导提供依据。

肝硬化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入肝血流变化的临床评价

肝硬化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入肝血流变化的临床评价 目的探讨代偿性肝硬化患者及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肝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临床预后评价。方法根据肝硬化临床分型分为代偿期及失代偿其两类肝硬化,选取97例代偿期肝硬化,55例失代偿期肝硬化,另选取5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运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测各组门静脉主干内径(Dpv)、平均血流速度(Vpv)、门静脉血流量(Qpv),肝动脉峰值流速(Psv)、平均流速(Tav)、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结果肝硬化失代偿性患者门静脉主干增大,门静脉流速减慢,血流量减少,肝动脉峰值流速及搏动指数增加,与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及对照组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肝硬化患者的门静脉、肝动脉血流的改变对临床治疗、评价病情及预后有重要价值。 标签:彩色多普勒超声;肝硬化;门静脉;肝动脉 目前超声对于肝硬化患者的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研究较多,但对肝动脉或门静脉和肝动脉血流变化的研究相对较少。肝硬化是一种或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为组织学特征的进行性慢性肝病,病因多以病毒性肝炎为主,临床以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减退为特征,预后较差,常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而死亡[1]。本文旨在通过对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肝动脉血流的多普勒超声监测,探讨其血流动力学改变特点,为肝硬化临床诊断治疗、评价预后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4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住院确诊肝硬化患者152例,男性95例,女性57例,患者年龄18~83岁(平均年龄41.5岁),均有血清、病毒及肿瘤标记物检测,90例有肝组织病理学活检。以病因分类,112例病毒性肝硬化,16例血吸虫性肝硬化,14例酒精中毒性肝硬化,6例药物中毒性肝硬化,3例胆汁淤积性肝硬化,1例肝豆状核变性肝硬化。选取无肝病史、实验室及病毒标记物检测各项指标正常者50例为对照组,年龄20~60岁(平均34岁),男性30例,女性20例。 1.2 方法采用飞利浦HD11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通用LOGIQ S6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2~5Mhz。所有受检者空腹8h以上,仰卧位常规扫查肝、胆、脾、胰、肾及腹腔,并记录相关数据。测量门静脉主干内径(Dpv)、平均流速(Vpv)、门静脉血流量(Qpv),在门静脉腹侧寻找肝动脉并检测其相关参数,肝动脉收缩期峰值(Psv),肝动脉平均血流速度(Tav),肝动脉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另外需观察有无合并肝癌、门静脉海绵样变、副奇静脉开放、门静脉栓塞,腹水等病变。肝组织活检使用美国bard自动穿刺活检枪,16G粗针创次,取肝组织18mm,甲醛固定,石蜡包埋,苏木素-伊红染色与网织纤维染色。 1.3 肝硬化患者代偿期与失代偿期诊断标准参照2000年西安会议《病毒性

超声检查在肝脏肿瘤的应用

超声检查在肝脏肿瘤的应用 超声技术在肝脏肿瘤诊断与治疗中的意义 二维声像图:是最基本和最主要的依据 超声引导下活检穿刺:是确诊的最佳方手段 彩色多普勒技术:是确定诊断与鉴别诊断的重要条件 超声造影:可显示低速血流、微细血流,对较早期诊断小肝癌有一定意义 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是肝癌临床治疗的重要方法。是微创外科的又一延伸 肝脏的正常声像图表现 肝脏大小、形态正常,包膜光滑,边缘锐利。肝内管系结构显示清晰,走向、分布正常,肝实质呈细小、均匀光点,中等回声。 肝脏正常超声测值 肝左叶长径—— 50~80mm 厚径—— 40~80mm 肝右叶斜径—— 100~140mm 门静脉主干内径——<14mm 肝静脉左支——8.7 ± 0 .5mm 中支——9 .7 ± 0 .4mm 右支——9 .6 ± 0 .5mm 肝脏的超声解剖——门脉性肝段 肝脏的超声解剖——功能性肝段 肝内强回声团块常见于哪些病? 肝脏以强回声团块为表现的良性病变有:肝血管瘤(强回声型)、肝局限性结节增生、肝脂肪瘤、肝局限性脂肪变性、肝非特异性炎症、肝肉芽肿、肝纤维癍痕、再生肝、肝错构瘤、肝内胆管结石。 肝脏以强回声团块为表现的恶性病变有: 原发性肝癌、肝母细胞瘤、转移性肝癌(强回声型)。 胆管癌肝转移

肝内弱回声团块常见于哪些病? 肝脏以弱回声团块为表现的良性病变有:肝血管瘤(弱回声型)、肝腺瘤、肝炎性假瘤、肝结核、肝脓肿早期。 肝脏以弱回声团块为表现的恶性病变有:原发性肝癌、小肝癌、纤维板层型肝癌、转移性肝癌、肝恶性淋巴瘤、肝肉瘤等。白血病真菌深部感染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真菌感染 肝癌 非均匀脂肪肝、肝结核、海绵状血管瘤、肝脓肿 原发性肝癌的超声分型及声像图表现 块状型肝脏体积增大;肝脏内肿块直径>5cm,巨块型肝癌肿块直径>10cm,以非均匀性强回声改变为主,典型者呈“镶嵌状”或“块中块”。较大肿块中心液化或出血可见不规则液性暗区;肿块境界尚清晰,边缘不规则,可伴周围无回声晕;常有推挤或压迫肝内血管的现象;肿块周围可有“卫星结节”,后者体积小,呈弱回声改变。 块状型肝癌 原发性肝癌的超声分型及声像图表现 结节型肝内肿块直径一般在5cm以内;单发或多发;肿块回声可呈强回声,等回声或低回声,回声常不均匀;多发结节的大小常不一致;多数伴有肝硬化表现,此有别于肝转移癌。 结节型肝癌 原发性肝癌的超声分型及声像图表现 弥漫型肝脏形态失常,部分患者肝脏有增大;肝脏表面不光滑,似肝硬化;肝实质弥漫性回声改变,呈“磷片状”或“网状”;细致观察,可见许多直径1cm左右的可疑结节弥散分布;肝静脉,门静脉迂曲变形,管腔内可见等回声癌栓结节回声;我们统计,约1/3的弥漫型肝癌,其门静脉癌栓往往先于肝内肿块而出现。门静脉癌栓的出现对于弥漫型肝癌有确诊意义。 弥漫型肝癌 原发性肝癌的超声分型及声像图表现

Sonazoid超声造影剂在肝脏肿瘤诊疗中的应用(全文)

Sonazoid超声造影剂在肝脏肿瘤诊疗中的应用 肝脏肿瘤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其中肝脏恶性肿瘤以原发性肝癌最为常见。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占原发性肝癌的绝大多数。由于肝脏肿瘤的发展与患者的生存质量及预后息息相关,因此肝脏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治疗后的监测对慢性肝病的患者尤为重要。由于超声操作简便,非侵入性,可以实时观察,在肝脏疾病中,超声是使用最频繁的影像学诊断工具。 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ultrasound,CEUS)作为一门新发展起来的影像技术,具有实时动态显像的优势,可以更完整的观察整个血管时相表现,为客观评价各时间窗提供了更准确的依据。目前中国普遍使用的第二代超声造影剂以声诺维(Sonovue)为主。内层为惰性六氟化硫气体,具有较好的超声增强性,外层为单层磷脂,稳定性好。其平均直径为2.5μm,属于血池显像,不会进入组织内部。 Sonazoid也是第二代超声造影剂,之前主要应用于韩国、日本和挪威,现已在国内上市,它的直径2~3μm,主要成分为全氟正丁烷(PFB),外面包被磷脂外壳。不同于Sonovue及其他二代造影剂,Sonazoid可以聚集在内皮网状系统,例如肝和脾。这一特点与肝实质内kupffer细胞的吞噬作用有关。由于肝脏恶性肿瘤细胞内缺少kupffer细胞,肝恶性肿瘤病灶和周围肝实质的增强有明显的不同。因此,Sonazoid超声造影(S-CEUS)被广泛应用在肝脏肿瘤的研究中。 1.S-CEUS在肝脏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肝有两套血供,肝动脉和门静脉。肝脏的超声造影分期是依据造

影剂注射后的时间决定的,主要分三个期,动脉期:10~20s到30~45s,门脉期:30~45s到120s,延迟期:120s到造影剂微泡完全退出。S-CEUS有独特的分期。动脉期:15到45s,门脉期:45到60s,血管-kupffer(vasculo-kupffer)期:1min到10min,血管后期(kupffer 期):10min之后。 1.1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肝脏肿瘤结节是肝局灶性病变一切诊疗的基础。S-CEUS的血管期增强模式在鉴别早期肝细胞癌和肝硬化再生结节(regenerativenodule,RN)中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在一个208个肝脏局灶结节的研究中,包括HCC、转移癌、血管瘤(hemangioma)、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nodularhyperplasia,FNH),S-CEUS的敏感性是75%~85%,特异性是88%~100%,阳性预测值85%~92%。在肝硬化患者的监测和随访中,S-CEUS对HCC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100%、96.1%、96.4%,是肝硬化治疗中检测的重要手段。 Takahashi等认为在鉴别W-HCC和RN中,血供丰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鉴别点,而S-CEUS在这方面的诊断价值优于EOB-MRI (gadolinium-ethoxybenzyldiethylenetriaminepentaaceticacid-MRI)。但是在血供不丰富结节的诊断中,S-CEUS和EOB-MRI可以互相弥补对方的缺点,S-CEUS敏感性不足,EOB-MRI特异性不足。其他研究也证实了S-CEUS和EOB-MRI有相似的诊断能力。 1.2对肿瘤的血供进行估测

肝血流图的原理及临床应用

肝血流图的原理及临床应用 一、肝血流图的原理 肝血流图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影像学技术,通过利用磁共振成像(MRI)或超声 多普勒等技术,可以测量肝脏内血液流动的速度和方向,从而提供有关肝脏血流情况的信息。肝血流图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磁共振成像原理:磁共振成像利用磁共振现象,通过对被检物体产 生的磁共振信号进行采集和分析,从而生成图像。在肝血流图中,通过对肝脏进行扫描,可以获取到血流的速度和方向信息。 2.超声多普勒原理:超声多普勒是一种利用超声波来测量血液流动速 度和方向的技术。它基于多普勒效应,通过测量被测物体与超声波的相对运动,从而得出血流的速度和方向。 3.组织的显像原理:肝血流图在磁共振成像或超声多普勒的基础上, 通过对肝脏组织的显像,可以将血流的速度和方向与肝脏组织的解剖结构进行对比和分析,从而提供更为详细和准确的信息。 二、肝血流图的临床应用 肝血流图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以下是肝 血流图在临床上的几个常见应用: 1.肝脏疾病的诊断:肝血流图可以用来评估肝脏疾病的程度和范围。 例如,在肝硬化患者中,肝血流图可以显示增大的外周门静脉、腹腔静脉侧支等血流改变,帮助医生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 2.肿瘤的评估:肝血流图可以用来评估肝脏肿瘤的血供情况。肝癌等 肿瘤通常有丰富的血液供应,肝血流图可以显示肿瘤血流的速度和方向,有助于判断肿瘤的性质、大小和位置。 3.肝移植术的评估:肝血流图对于肝移植术前后的评估非常有价值。 在肝移植手术前,肝血流图可以帮助医生评估供者肝脏的血流情况,选择合适的供者。在手术后,肝血流图可以评估移植肝的血流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4.肝血流的监测:肝血流图可以用于评估肝脏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包 括血流速度、血流方向等。这对于评估肝脏功能的变化和疾病的进展情况非常重要。

肝切除手术中的出血与止血

肝切除手术中的出血与止血 肝切除手术中的出血和止血问题贯穿着整个肝脏外科的发展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肝脏外科的历史就是外科医生与出血作斗争的历史。在早年,肝切除手术的病死率很高,可达30 %~40 %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大出血。近20年来,随着对肝脏解剖认识的加深,影像学技术的发展,手术技术的提高以及围手术期处理的进步,肝切除术中出血致死的发生率明显下降,但术中大出血所导致肝切除手术失败的病例仍时有发生。避免术中过多的出血仍是肝胆外科医生的目标,及时而有效地控制出血是肝切除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肝胆脾外科戴朝六 1.肝切除术中的出血问题 肝切除过程中发生大出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主要血管损伤或撕裂大出血紧贴或侵犯肝门部的肿瘤,在分离或断肝过程中容易误伤撕裂肝周及肝内大血管如下腔静脉、肝静脉根部或门静脉主干等大血管致大出血。 1.2.肝脏断面出血大块肝切除时由于肝断面较大,断肝时间较长。如果操作不仔细,肝断面可在短时间内发生大量出血,如肝脏断面有大血管损伤、或小血管离断后,未予确切结扎,则在解除肝门阻断后发生汹涌出血。 1.3.肝周创面出血半肝以上肝切除或一些特殊部位的肝切除,由于需要广泛地游离肝脏,如操作不当可发生创面的大量出血,再次肝切除或多次经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 TACE) 后肝叶切除时,由于已做过肝叶切除或多次TACE 后肝周往往有广泛粘连。原肝叶切除后的残面也可与周围脏器或组织形成广泛侧枝,以及肝硬化、再生致肝脏解剖形态位置的改变或TACE 后肝组织炎症反应重、脆性增加,在游离肝脏、分解粘连时,可出现大面积粗糙面广泛的出血。 1.4.巨大肿瘤破裂出血肝脏巨大肿瘤尤其是生长于肝表面或肝周边者,有时在游离肝脏分离肿瘤周围粘连时可发生肿瘤破裂,造成术中大出血。肝实质内肿瘤尤其是巨大海绵状血管瘤,在剥离过程中,如

【课题申报】肝脏再生的组织工程治疗

肝脏再生的组织工程治疗 肝脏再生的组织工程治疗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消化、代谢和解毒器官,具有强大的再生能力,在受损后能够快速修复。然而,由于肝脏疾病的高发率以及肝移植可利用供体的不足,传统的治疗方式无法满足临床患者的需求。因此,寻找一种有效的方法来重建受损肝脏功能成为一个迫切的需求。 组织工程是利用生物材料和生物学技术,通过提供支撑和细胞环境,促进组织或器官的再生和发育。针对肝脏再生的组织工程治疗是通过构建合适的三维细胞培养系统,培养功能性肝细胞,并将其植入到患者体内,以恢复受损的肝脏功能。这一治疗方法有望成为替代性治疗手段,解决肝脏疾病治疗困境。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本课题旨在开展肝脏再生的组织工程治疗的研究,以解决肝脏疾病的治疗瓶颈。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1. 开发合适的生物材料:选择合适的生物材料作为细胞培养的支撑,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并能够提供必要的机械支撑力。 2. 培养功能性肝细胞:通过细胞培养技术,培养生物活性高、

功能完整的肝细胞,确保其在体内可以正常进行代谢和解毒等功能。 3. 构建三维多功能培养系统:通过组装合适的细胞培养系统,提供良好的细胞环境,促进肝细胞的进一步发育和分化,并模拟肝脏的微环境。 4. 植入肝细胞到体内:将培养好的功能性肝细胞植入到患者体内,以恢复受损的肝脏功能。 5. 评估治疗效果:通过临床观察和多种功能测试方法,评估肝脏再生的组织工程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 生物材料选择与改性:采用材料学和纳米生物技术的方法,评估不同材料的性质和应用潜力,并对生物材料进行改性,以优化其性能。 2. 肝细胞的获取和培养:采用体外培养技术,通过肝细胞的分离、培养和纯化,获得功能完整的肝细胞。 3. 三维培养系统的构建:根据细胞生物力学特性和生理微环境需求,设计合理的三维培养系统,以提供适当的细胞环境。 4. 体内植入测试:选择合适的实验动物模型,将培养好的肝细胞植入其体内,并通过高级理化测试方法,评估植入效果。

康复新液联合生长抑素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康复新液联合生长抑素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及对 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肝硬化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坏死、纤维化和结节形成,导致肝脏结构和功能的 严重损害,其临床表现及并发症繁多,其中上消化道出血是其常见并发症之一。肝硬化患 者常因门脉高压引起的食管静脉曲张和胃底静脉曲张等血管异常,从而导致上消化道出血。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药物治疗、内镜治疗、介入治疗等,这些 治疗方法旨在控制出血、预防再出血,提高生存率。 康复新液是一种血管生成抑制剂,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血管生成,从而抑制 肿瘤和其他疾病的生长和发展。生长抑素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多肽激素,包括抑 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血管生成的作用。近年来,一些临床研究表明,康复新液联合生长抑素 对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具有一定的疗效,本文就康复新液联合生长抑素治疗肝硬化上消化 道出血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进行综述。 康复新液联合生长抑素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主要表现为:1. 控制出血:康复新液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血管生成,减少静脉曲张部位的血管通透性, 从而减缓或停止出血。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康复新液的效果更为显著,尤其是对于难以 控制的出血患者。2. 预防再出血:康复新液能够改善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和减轻门脉高压,从而减少上消化道出血的再发生。3. 提高生存率:一些研究显示,康复新液联合生 长抑素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生存率明显提高,且长期疗效良好。 二、康复新液联合生长抑素治疗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可导致门脉高压和肝动脉血流增加,从而影响体循环和肝脏血流 动力学。康复新液联合生长抑素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影响血流动力学:1. 减轻门脉压力:康复新液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血管生成,减少静脉曲张 部位的血管通透性,从而减缓门脉高压,减轻门脉系统的压力。2. 减少肝动脉血流量: 生长抑素具有抑制血管生成和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作用,可减少肝动脉血流量,改善肝脏血 流动力学。 康复新液联合生长抑素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可以有效控制 出血、预防再出血,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同时对肝脏血流动力学有一定的影响。目前的临 床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性,如研究样本量较小,研究设计不够完善等,还需要更多的大样 本临床研究来验证其疗效和机制。希望未来可以有更多的临床研究来进一步验证康复新液 联合生长抑素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肝硬化上消 化道出血的治疗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肝脏假肿瘤表现

肝脏假肿瘤表现 患者,女性,19岁,查体发现肝内胆管扩张,CT示肝右叶低密度影,病人无其他不适,化验检查均正常。 CT图像如下

诊断:肝脏正常,左叶假肿瘤表现 诊断要点 由于肝脏邻近结构的压迫或肝脏血流动力学的改变,造成肝脏密度改变或增强后的不均匀强化,容易误认为肝脏肿瘤。

造成压迫主要是肋骨和膈肌,尤其在深吸气时明显。血流动力学改变主要来自“第三血流”。肝脏主要为肝动脉和门静脉供血,但肝脏局部可能来自其他静脉供血如胆囊静脉、胆管周围静脉、上腹脐周静脉等,如不造成肝脏局部代谢改变,CT平扫不显示,只在增强后显示。如造成代谢改变如脂肪肝,平扫也能显示为低密度。 讨论 首先要知道肝脏假肿瘤征象出现的常见部位,在近肋骨缘、胆囊窝、肝镰状韧带附近;其次是CT表现,平扫可显示,也可不显示;有脂肪肝背景,可表现高密度,无脂肪肝背景,可表现局限低密度脂肪侵润。增强后多表现低密度影,内有时可见正常血管通过,肝脏形态正常。 镰旁肝假病灶在CT增强扫描门脉期均呈低密度表现,但在平扫和增强扫描肝动脉期、平衡或延迟期可为等或低密度影。 关于镰旁肝假病灶的形成原因,目前认为有以下两种: 1、镰旁肝局部特殊血供因素 有作者认为这些患者该区域既无(或较少)门脉血供,也无(或较少)肝动脉血供,而是可能接受其他来源的血供,其静脉血供可能来源于附脐静脉;因此快速团注对比剂后适时地(门脉期)快速扫描,将提高肝实质与镰旁肝附脐静脉回流区域的强化(密度)差别,从而出现镰旁区域肝左叶低密度假病灶;进入平衡期或延迟期后,动脉和静脉中的对比剂含量达到平衡,这种强化差别即消失,即低密度假病灶又转为等密度而不能分辨。

浅析肝脏肿瘤彩色多普勒超声

浅析肝脏肿瘤彩色多普勒超声 摘要】目的讨论肝脏肿瘤彩色多普勒超声。方法对患者进行肝脏肿瘤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根据图像表现进行诊断。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不仅能显示肝脏 血管的解剖结构,而且不需要造影剂便能了解门脉系血流动力学信息,对了解肝 脏门脉系血流生理和病理改变提供半定量检查方法。 【关键词】肝脏肿瘤彩色多普勒超声 肝脏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良性肿瘤多为腺瘤、血管瘤、纤维瘤、脂肪瘤、 错构瘤等,与恶性肿瘤相比发病率要小的多。恶性肿瘤分原发性与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肝肿瘤主要有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肝母细胞瘤等,继发性主要指身体 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经血液或淋巴系统转移至肝脏的肿瘤。恶性肿瘤中以原发性 肝癌最为常见,是我国仅次于胃癌、肺癌而居第三位的恶性肿瘤。 1主要病理改变 原发性肝癌是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发生的癌肿,病因尚不明了,但许多研 究认为与肝硬化、乙型肝炎有密切关系。病理改变分为三型: 1.1.巨块型:癌肿呈单独巨块状,或由多个小结节融合而成,邻近可有小的散在结节存在。肿瘤呈膨胀式生长,可以压迫周围血管和胆管,形成假包膜,肿块 中心易发生坏死、出血、液化。 1.2.结节型:癌块呈单个或多个,大小、形态不一,多伴有较严重的肝硬化。 1.3.弥漫型:弥漫的小癌肿散布全肝,多伴有肝硬化,肉眼难与肝硬化结节区别。 2主要临床表现 肝区疼痛、腹胀、纳差、乏力、消瘦、腹泻等,当发生癌结节破裂出血时, 有剧烈腹痛,甚至休克,晚期可有恶液质表现。体检可有肝脾肿大、腹水、黄疸等。实验室检查有肝功能异常、胎甲球升高等。 3多普勒超声表现 3.1.二维图像 3.1.1肝脏形态不规则,呈局部或全部肿大,可见肿块所致的被膜隆起,边缘 角消失呈钝圆或球状。 3.1.2肝内见不同形态和不同回声的癌块,根据回声类型分为四类: ①强回声型:癌块回声亮度增强,相当于肝被膜回声,即高于正常肝组织回声。 ②等回声型:癌块回声与周围肝组织回声无明显差别,周围常见低回声晕圈。 ③低回声型:癌块回声低,相当于肾锥体回声。 ④混合回声型:系肿瘤内部液化,坏死,出血时产生,表现为癌块内见强、等、低、无回声区混合存在。 3.1.3门脉内癌栓形成,当门脉内有癌栓时说明癌肿在肝内已有转移。表现为 门脉扩张,内可见等或强回声团块部分或全程充填。 3.2.彩色多普勒 3.2.1肿瘤周围有点状或细条状搏动性血流束,其产生机理是肿瘤内动静脉分 流形成,根据血流分布表现,日本学者Tanaka将其分为四种类型,即: ①肿瘤周围被网状彩色血流包绕。 ②肿瘤内有血流色彩分布,可见血流由外周进入肿块内,并分支成细小血流束。

市肝脏肿瘤诊疗中心建设申报书概述

市肝脏肿瘤诊疗中心建设申报书概述 一、引言 肝脏肿瘤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为了提高市民对肝脏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促进肝脏肿瘤领域的研究和创新,我们计划建设一家市肝脏肿瘤诊疗中心。本申报书将简要概述该中心的建设内容和目标。 二、中心概况 1. 名称:市肝脏肿瘤诊疗中心 2. 位置:中心将选址在市区核心地带,交通便利,便于市民就诊。 3. 设备:中心将配备最先进的肝脏肿瘤诊疗设备,包括CT、MRI、PET-CT等,以及肝脏肿瘤手术设备和放疗设备等。 4. 人员:中心将聘请一支专业的医疗团队,包括肝脏肿瘤专家、外科医生、放疗师、护士等,以保证高质量的诊疗服务。 三、中心建设目标 1. 提高早期诊断率:通过引入先进的肝脏肿瘤诊断设备,中心将能够更准确地检测和诊断肝脏肿瘤,提高早期诊断率。 2. 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中心将开展多学科团队会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3. 提升手术技术水平:中心将引进先进的手术设备,聘请技术精湛的医生,提升手术技术水平,降低手术风险。 4. 加强放疗技术研究:中心将致力于开展肝脏肿瘤放疗技术研究,

推动放疗技术的创新和改进。 5. 提供全方位的康复服务:中心将设立康复科,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康复服务,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四、中心优势 1. 专业团队:中心将聘请肝脏肿瘤领域的专家和医生,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 2. 先进设备:中心将引进最先进的肝脏肿瘤诊疗设备,提供高质量的诊疗服务。 3. 多学科合作:中心将开展多学科团队会诊,将各专科的优势整合起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4. 康复服务:中心将设立康复科,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康复服务,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五、建设计划 1. 中心设施:中心将建设符合医院标准的综合楼,包括诊疗区、手术室、放疗室、病房等。 2. 人员招聘:中心将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聘请医生、护士等专业人员。 3. 设备采购:中心将引进最先进的肝脏肿瘤诊疗设备,确保诊疗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4. 临床研究:中心将开展临床研究项目,推动肝脏肿瘤领域的科研进展。

Flotrac/Vigileo 系统在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监测中的应用

Flotrac/Vigileo 系统在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患者围术期血 流动力学监测中的应用 高成顺;熊君宇 【摘要】目的:将Flotrac/Vigileo系统应用于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患者监测心 输出量(CO),观察不同输液量对第一肝门阻断开放后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方 法选择36例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12例,各组形成气腹的压力相同(12 mmHg)。在第一肝门阻断开放前, 各组均输入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500 mL(羟乙基淀粉)做为基础量。Ⅰ组为正常输液组(基础量);Ⅱ组输液增 加羟乙基淀粉500 mL;Ⅲ组输液增加羟乙基淀粉1000 mL。 Philips MP60监护仪监测中心静脉压(CVP)、心率(HR)、心电图(ECG)、血氧饱和度 (SpO2),通过Flotrac传感器监测桡动脉有创动脉血压(MAP), Vigileo监 护仪连接Flotrac传感器连续监测CO、心指数( CI)、每搏量( SV)及每搏量 变异率( SVV)的变化。分别记录麻醉诱导前10 min( T0)、气管插管后5 min( T1)、建立气腹后5 min( T2)、第一肝门阻断即刻( T3)、第一肝门 开放即刻( T4)、第一肝门开放后5 min( T5)、第一肝门开放后20 min ( T6)、气管插管拔出后5 min( T7)各时间点的MAP、HR及CO等指标, 观察并记录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3组患者一般情况、手术时间、第一肝门阻断 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 T1~T7时间点中,T3、T4、T5、 T6时间点3组患者的MAP、CVP、HR、CO、SVV等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 性意义(P<0.05)。 T5时CI、SVV变化较为突出,Ⅰ~Ⅱ组间及Ⅱ~Ⅲ组间 均存在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Flotrac/Vigileo系统应用于 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可持续有效地监测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时准确地指导

超声检查在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前及术后的临床应用

超声检查在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前及术后的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原发性肝癌、TACE术前及术后的临床应用。方法对76例原发性肝癌TACE术前、后行二维超声、CDFI、PW、CDE, 观察肿瘤大小、内部回声、血供变化、检测肝固有动脉及门静脉主干血流平均流速等情况。结果TACE术后大多数肿瘤均有不同程度缩小;肿瘤内部及周边血供明显减少(P<005),肝固有动脉平均流速较栓塞前明显下降,门静脉平均流速较栓塞前增快,二者均有统计学意义。能量多普勒(CDE) 超声亦可提高低速血流检出的敏感性。结论超声检查, 包括二维检查、CDFI、PW、CDE, 以其简便、无创伤、无痛苦, 无放射线损伤、可多次重复以及价廉为特点。可首选作为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前后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自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入我科原发性肝癌患者共76例,男性52例,女性24例。年龄42~78岁,平均643岁。均为乙型或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10~30年不等。所有患者均经症状、体征、AFP测定、超声、CT 及MRI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其中肝内单发病灶44例,多发病灶32例。肿瘤直径最大(214±20)cm,最小(59±11)cm。伴有门静脉癌栓者12例。58例均经2次或2次以上TACE治疗,每次间隔时间为4W。 12方法采用ACUSON Antares 彩色超声多普勒诊断仪。术前1~2 d、术后4W后分别进行彩超检查。检查前空腹,观察肝内肿块的部位、数目、大小及回声特征,门静脉内有无癌栓,肝门区及腹膜后淋巴结有无转移,腹水有无或多少。用CDFI观察肿瘤的血供情况。根据病灶内彩色血流显像特征[2],将肿瘤血供量分为4级。再用脉冲多普勒超声,测量肝固有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VPs)及门静脉主干的血流平均速度(TAV),能量多普勒(CDE) 超声可检出低速血流。 TACE经股动脉穿刺,使用导丝导管超选至肿瘤供血动脉,是利用栓塞化疗法将药物混合栓塞到剂直接注入到肿瘤部位,是肿瘤遭受缺血和化疗药物的双重打击,具有明显的减小肿瘤作用[3]。 13术后处理及随访术后给予预防感染、抑酸、保肝等对症治疗,预防术后并发症。4W后行下一次TACE,本组TACE治疗每例约36次,平均428次。同时定期复查(肝脏MRI、肝功能、血常规、AFP等)。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计数或计量资料行统计分析,P <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肿瘤大小、内部回声变化及疗效超声检查TACE治疗后大多数肿瘤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肿块边界模糊,大部分周边低回声晕消失,内部回声呈片状及条索状增强,以中央部更明显。再结合肝脏MRI平扫或增强进一步证实。 表176例肝癌TACE治疗疗效(例,%) 组别例数CR(例)PR(例)SD(例)PD(例)有效率<10 cm54632106703710~20 cm1518336000>20 cm701241428注:10~20 cm组与<10 cm组比较,P<005,>20 cm与10~20 cm组比较,P<005。以<10 cm组疗效最为明显,组间比较疗效差异具有显著性。 22CDFI示病灶内血流变化TACE 术前近肿块周围可见较多的搏动性血流

每搏量与脉搏压变异度对机器人辅助肝脏手术预测液体反应的价值

每搏量与脉搏压变异度对机器人辅助肝脏手术预测液体反应的 价值 陈宇;傅强;米卫东 【摘要】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abilities and thresholds of stroke volume variation (SVV) and pulse pressure variation (PPV) in predicting fluid responsiveness during robot-assisted hepatic surgery.Methods 26 patients, undergoing robot-assisted he-patic surgery were studied .All patients were also monitored with Vigileo/FloTrac system.Haemodynamic data such as MAP ,HR,SVI, SVV,PPV were recorded before and after volume expansion ( HES 6%,7 ml/kg) .Fluid responsiveness was defined as an increase in SVI≥15%(△SVI≥15%).Results The SVV threshold of 13.5%before volume expansion was able to discriminate the responders from the non-responders with a sensitivity of 66.7%, and a specificity of 85.7%.The threshold for PPV was 14.5%, the sensitivity of 75%and specificity of 100%were obtaine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 -teristics (ROC) curves of SVV and PPV (0.839, 0.875), and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baseline SVV and the baseline PPV (r=0.772 , P<0.01).Conclusions SVV and PPV can predict fluid responsiveness accuratly during robot-assisted hepatic surgery , the baseline SVV is correlated well with baseline PPV , and the ability of SVV and PPV in predicting fluid responsive-ness is similiar .%目的:探讨每搏量变异度(stroke volume variation,SVV)、脉搏压变异度(pulse pressure variation,PPV)对机器人辅助肝脏手术预测液体的准确性及阈值变化

中晚期肝癌患者肝门阻断血流动力学和动脉血气变化

中晚期肝癌患者肝门阻断血流动力学和动脉血气变化 赵德芳 【摘要】目的考察中晚期肝癌患者行入肝血流阻断术的血流动力学和动脉血气变化.方法收集2009年5月至2012年2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确诊的中晚期肝病患者36例,均行择期肝叶切除术.比较肝门阻断前,阻断1、5、10、20 min和最终解除阻断后30 min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肝门阻断前、阻断20 min和最终解除阻断后30 min后的动脉血气分析指标.结果与阻断前比,心脏指数、中心静脉压随着阻断时间延长变化不显著(P>0.05);心率随着阻断时间延长而增高(P<0.05),平均动脉血压和心排血量降低(P<0.05),解除阻断30 min所有血流动力学指标恢复至阻断前(P>0.05).与阻断前比,阻断20 min,pH、动脉血氧分压、动脉CO2分压和碱剩余降低(P<0.05),解除阻断30 min所有气血指标恢复至阻断前水平(P>0.05).结论中晚期肝癌患者采用肝门阻断的方法行肝切除术安全,可靠.【期刊名称】《医学综述》 【年(卷),期】2014(020)021 【总页数】2页(P3978-3979) 【关键词】中晚期肝癌;肝门阻断;血流动力学;动脉血气 【作者】赵德芳 【作者单位】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普通外科,呼和浩特01005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7.3

在肝癌患者的治疗中,最常见的方法是肝叶切除手术。由于肝脏组织及解剖结构特点,肝叶切除术中有极易损伤肝静脉和下腔静脉引起大量出血的危险。临床采用入肝血流阻断法可有效减少肝出血,但肝门阻断后对血流动力和血气有影响[1-2]。 本研究主要分析中晚期肝癌患者行入肝血流阻断术的血流动力学和动脉血气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收集2009年5月至2012年2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并确诊的中晚期肝病患者36例,均行择期肝叶切除术。其中原发性肝癌30例、肝海 绵状血管瘤 6例,男25例、女11例,年龄35~57(46.5±8.0)岁,符合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制订的术前病情评估标准Ⅱ~Ⅲ级,肝功能分级均为A级,肺功能正常。排除标准:伴有系统性心、肺和肾疾病的患者;不能耐受全肝血流阻断者;资料不齐患者;不配合治疗者。 1.2 手术方法全身麻醉,取肋缘下切口,全方位拉钩充分暴露手术视野,触摸探 查肝脏质地、硬化程度等,分离门静脉、肝动脉和胆管左右支,阻断左中肝静脉和右肝静脉,按第一肝门-肝下、肝上下腔静脉顺序依次阻断肝血供,阻断入肝血流 时遇到迷走动脉,给予同时阻断,行规则性和非规则性肝段或肝叶切除,由浅入深血管和胆管行钳夹结扎,直至完整切除肿瘤,肝断面对拢缝合或用生物胶封闭。术后足量应用广谱抗生素,预防肺感染,利尿保肝,适当营养支持。 1.3 观察指标术中记录所有患者一般情况,肝门阻断前,阻断1、5、10、20 min 和最终解除阻断后30 min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心率(heart rate,HR)、心脏指数(cardiac index,CI)、平均动脉血压(mean artery pressure,MAP)、心 排血量(cardiac outpout,CO)、左心做功指数(left ventricular work index,LCWI);肝门阻断前、阻断20 min和最终解除阻断后30 min后抽取动脉血,行

肝内动脉-门静脉分流:功能性分流的诠释

肝内动脉-门静脉分流:功能性分流的诠释 欧阳墉;欧阳雪晖;张学军;朝鲁孟 【摘要】于本文中,作者将由于肝动脉和门静脉血流的功能性重新分配而形成的肝内动脉-门静脉分流(intrahepatic arterial-portal venous shunts, IHAPVSs),皆定义为功能性肝内动脉-门静脉分流(functional IHAPVSs或F-IHAPVSs);以此从概念上区别于由于肝内动脉-门静脉瘘或直接交通而形成的器质性肝内动脉-门静脉分流(organic IHAPVSs或O-IHAPVSs),如伴发于进展期肝细胞癌和其他恶性肝脏肿瘤的O-IHAPVSs以及伴发于先天性肝脏血管畸形、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和肝脏外伤(包括医源性损伤)等的O-IHAPVSs。在F-IHAPVSs中,最常见的是由于各种原因使向肝性门静脉血流减少而致肝动脉血流代偿性(或继发性)增多所形成的F-IHAPVSs,其形成机制分为3类:经肝窦性,如伴发于肝硬化的F-IHAPVSs;窦后性,如伴发于布加综合征患者急性期的F-IHAPVSs;窦前性,如伴发于胃肠道出血性休克患者的F-IHAPVSs。另一种F-IHAPVSs常见于一些原发性肝动脉血流增多的肝脏疾患,如伴发于富血型肝海绵状血管瘤、血供丰富的小肝细胞癌和肝胆炎性病变等的IHAPVSs,皆归之于F-IHAPVSs范畴;然而,此类F-IHAPVSs的形成机制是随其基础疾病而不同。临床上,依据下列3个要点可作出F-IHAPVSs的影像诊断:①首先是伴有肝内动脉-门静脉瘘或直接交通的各种肝脏疾病(已如上述)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皆已经被排除;②肝动脉DSA动脉期像上显示门静脉早显的特征性表现;或(和)③肝脏CT/MR动态增强成像动脉期像上显示一过性肝实质强化(THPE),特别是如同时见到门静脉早显,则可确认为F-IHAPVSs无疑。但是,在鉴别诊断上,F-IHAPVSs必须仔细地与O-IHAPVSs、肝脏迷走静脉或体循环的异常向肝性引流静脉等所引起的局部肝实质灌注作鉴别;此外,伴发于肝硬化的小THPE 如呈现为孤立小结节状时,则需谨慎地与小的肝细胞癌灶作鉴别。%In this paper,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