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2020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三同步练习:作业9 劝学

2019-2020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三同步练习:作业9 劝学

2019-2020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三同步练习:作业9 劝学
2019-2020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三同步练习:作业9 劝学

课时作业(九)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中.绳(zhònɡ)槁暴.(pù)

以为轮(róu) 金就砺.则利(lì)

B.参省.乎己(xǐnɡ) 须臾.(yú)

跂.而望(qí) 靛.青(dìng)

C.跬.步(ɡuī) 蓼.蓝(liǎo)

生.非异也(xìnɡ) 骐骥.(jì)

D.锲.而不舍(qiè) 驽.马(nú)

金石可镂.(lǒu) 蛟.龙(jiāo)

答案 A

解析B项,“跂”应读“qǐ”,“靛”应读“diàn”;C项,“跬”应读“kuǐ”;D项,“镂”应读“lòu”。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虽有槁暴.(晒干)

②以为轮(使……弯曲)

③吾尝跂.而望矣(抬起脚尖) ④而致.千里(送别)

⑤君子生.非异也(禀赋,资质) ⑥非能.水也(善,会)

⑦筋骨之强.(强壮) ⑧而绝.江河(横断)

⑨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 ⑩而闻者彰.(清楚)

A.①②⑤⑥⑦⑨B.①②③④⑦⑨C.①③⑤⑦⑨⑩D.①⑤⑦⑧⑨⑩

答案 A

解析③跂,提起脚后跟;④致,达到;⑧绝,横渡。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善假于.物也

B.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蟹六跪而.二螯

C.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②圣心备焉.

D.①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②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答案 B

解析都是连词,表并列。A项,①介词,表比较,比;②介词,引出对象,可不译。C项,①兼词,“于此”,在这里、从这里;②句末语气词,了。D项,①代词,代木;②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今齐地方

..千里,百二十城

B.君子博学

..而日参省乎己

C.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

..之所学也

D.木直中绳,以为

..轮

答案 C

解析A项,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地点;B项,广博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D项,以之为。今义,认为。

5.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

D.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

答案 B

解析句中“水”为名词作动词;其他均为名词作状语。

6.下列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D.甚矣,汝之不惠

答案 C

解析C项,与例句皆为定语后置句。A项,为宾语前置句;B项,为状语后置句;D项,为主谓倒装句。

二、文本训练

阅读课文最后一段,完成7~10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7.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风雨兴.焉(兴起)

B.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

C.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功绩)

D.积善成德,而神明

..自得(精神清明)

答案 D

解析神明:人的智慧。

8.下列句子中没有活用词的一项是()

A.积善成德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C.用心一也D.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答案 D

解析A项,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善行;B项,上、下:名词用作状语,向上、向下;C项,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9.下面对本段文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段从学习的方法和作用的角度来论述“学不可以已”。共用了十个比喻论证学习是不断积累的过程,不能停止。

B.“不积跬步”“不积小流”的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难以实现远大目标。

C.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成功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成功的关键。

D.用“蚓”的“用心一”和蟹的“用心躁”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有效的学习还要靠专心致志。

答案 A

解析“作用”应为“态度”。

10.翻译下面的句子。

(1)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骏马跳跃一次,不能达到十步之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

(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饮到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心思专一。

三、拓展阅读

阅读选自《荀子·劝学》的文字,完成11~16题。

[甲]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

而言,蠕而动①,一可以为法则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

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②。

[乙]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③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丙]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注】①端而言,蠕而动:端,微言;蠕,微动;意思是说极细微的言行。②禽犊:小的禽兽,古人相见常以小禽兽做礼物。③兰槐:香草名,即白芷。

1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一可以为法则

..(效法的榜样,准则)

B.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从高处往低处看)

C.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逐渐,逐步)

D.不闻.先王之遗言(学习、借鉴)

答案 C

解析渐:jiān,浸泡,浸渍。

12.“其质非不美”的“其”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兰槐之根或芷

13.“所渐者然也”中的“然”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14.下列各句中“所以”的用法和意义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A.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

..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B.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

..兴隆也

C.师者,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也

D.吾知所以

..距子矣,吾不言

答案 B

解析B项,译为“……的原因(缘故)”,其他三项中的“所以”表根据、依靠、凭借,相当于“……的根据”“……的方法”“靠……来……”“用……来……”等。

1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君子做学问,为的是使自身完善;小人做学问,把学问当作和别人相见的小礼物。

(2)蓬草生长在麻丛中间,不用扶持就是挺直的;白色的沙子混在黑泥里,就与黑泥是一样的颜色了。

解析(1)注意,这是两个判断句;另外注意“美”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2)注意“蓬生麻中”一句中“生”后省略介词“于”。16.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答案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参考译文】

[甲]君子做学问,是把所学的听入耳中,记在心里,融会贯通到整个身心,表现在一举一动上。即使是极细小的言行,都可以作为别人效法的榜样。小人做学问,把学到的听入耳中,从嘴里说出来。嘴巴与耳朵间的距离不过四寸,怎么能使自己七尺之躯的美德得到修养而完美?古时候的学者,学习是为了进德修业,当今的学者,学习却是为了向人炫耀。君子做学问,为的是使自身完美;小人做学问,把学问当作和别人相见的小礼物。

[乙]蓬草生长在麻丛中间,不用扶持就是挺直的;白色的沙子混在黑泥里,就与黑泥是一样的颜色了。兰槐的根就是白芷,把它浸在臭水里,君子就不接近它,百姓也不会佩带它。这并不是因为它的本质不好,而是因为浸在臭水里的缘故。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乡邻,交游必须要接近读书人,这是为了防止邪恶的影响而接近中正。

[丙]所以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下临深谷,就不知道地有多厚;不学习先王的遗言,就不知道学问的渊博。干国、越国、夷族、貉族的孩子,出生时的哭声相同,长大之后的习俗却各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他们这样的。

四、语言表达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孔子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也阐述了学与思的关系。

(2)《荀子·劝学》中蚯蚓向上食尘土、向下饮泉水是因为“______________”,而螃蟹“______________”是因为浮躁、不专心。

(3)《荀子·劝学》中强调学习与省察自己的必要性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用心一也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解析注意易错字的书写,如“鳝”“己”等。

18.把下面几句话整合成一个长单句,可适当增删词语,也可根据需要变换叙述角度,但不得改变原意,也不能遗漏内容要点。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战国末期儒家的代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提出了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的思想。“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也是他提出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战国末期儒家的代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的老师荀子提出了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和“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

解析单句是一个句子只有一套主谓结构,其他的成分可作为单句的“枝叶”成分。本题的重点是要找出长单句的主语,“他”指代的是“荀子”,把“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改为定语,“提出观点”是谓语和宾语,把其他的内容作为“观点”的定语即可。

19.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句子,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在印度,我体会最深的,就是整个印度都被印度教覆盖,宗教是第一位的。印度几乎没有好的公路。但行驶在任何一条路上,突然之间,路边就会出现一座壮丽的寺庙。我问印度人:__①__,__②__?印度人答:路是通向财富的,不重要;__③__。我说:这样,__④__?

印度人说:对呀,就是不要发展,发展只有一种结果,那就是像美国一样:钱很多,却没有文化。而且,我们印度已存在7 000年了,__⑤__?700年之内美国可能会衰落得连蒙古帝国也不如。

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印度的路这么差②为什么不修路却要建庙③庙是通向神灵的,很重要④印度不是不能发展了吗⑤美国能存在7 000年吗

励志小语: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吕氏春秋》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史记》体大思精,________,通过描写起伏跌宕的情节,展示了________的历史画卷。3 000多年的历史,风起云涌的时代,宏大壮阔的场面,纷繁复杂的史事,林林总总的人物,汇聚三寸笔端。《史记》一书最有文学价值的是人物传记。在编排人物传记时司马迁

表现出高超的技巧,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造成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本纪、世家的传主基本上都是传说或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皇帝侯王,根据政治地位决定他们入本纪还是入世家。司马迁的安排,可谓________,是对历史事实的充分尊重,也是合乎逻辑的归纳。《史记》各层次的人物传记的排列基本上是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了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着以类相从的原则。司马迁对人物传记次序的巧妙编排,形成了《史记》一书婉转多变的叙事脉络。人物传记有分传与合传。()。合传是以类相从,把某些相同类型的人物放在一起,在人物合传中,历史和逻辑有时达到________的程度,叙事手法非常高超。通过叙述某一类型的人物的所作所为,描绘出特定领域的总体风貌,人物合传以这种方式集中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应有尽有波澜壮阔见微知著天衣无缝

B.包罗万象云谲波诡独具慧眼滴水不漏

C.应有尽有云谲波诡见微知著滴水不漏

D.包罗万象波澜壮阔独具慧眼天衣无缝

答案 D

解析应有尽有:应该有的东西全都有,表示一切齐备。包罗万象:形容内容丰富,应有尽有,无所不包。语境表达的是《史记》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更为贴切。波澜壮阔:形容气势宏伟,规模浩大。云谲波诡:形容世事变幻莫测或文笔曲折多变。语境表达的是《史记》所展示的历史气势宏伟,应用“波澜壮阔”。见微知著:看到事物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和实质。独具慧眼:形容眼光敏锐,见解高超。语境说的是司马迁对《史记》的安排,见解高超,应用“独具

慧眼”。天衣无缝:形容事物完美自然,没有破绽。滴水不漏:形容说话、做事周密严谨,毫无漏洞。两者适用对象不同。语境说的是《史记》在写合传时,将历史和逻辑融合得自然,没有破绽,应用“天衣无缝”。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人各一传是分传,把几个人的传记合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是合传

B.把几个人的传记合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是合传,人各一传是分传

C.分传即人各一传,合传则是把几个人的传记合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

D.合传则是把几个人的传记合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分传即人各一传

答案 C

解析C项,根据上文的照应关系,先说分传,后说合传,可排除B、D两项;根据下文“合传是以类相从……”叙述结构,应句式一致,可排除A项。故选C项。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编排人物传记时司马迁表现出高超的技巧,使它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造成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

B.司马迁在编排人物传记时表现出高超的技巧,使它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形成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

C.在编排人物传记时司马迁表现出高超的技巧,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形成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

D.在司马迁编排人物传记表现出高超的技巧时,使它生动地体现了

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形成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

答案 B

解析A项,搭配不当,“造成”与“叙事脉络”不搭配。C项,中途易辙,“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主语应是“人物传记”。D项,成分残缺,无主语。故选B项。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杏林,是中医界的代称。__①__。董奉,字君异,三国时闽籍道医,与当时的张仲景、华佗齐名。据《神仙传》卷十记载:“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根据董奉的传说,__②__,同时,医家也以“杏林中人”自居。后世喜用“杏林春暖”和“誉满杏林”来__③__。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这个称呼与董奉的传说有关(或“这个称呼源于董奉的传说”)②人们用杏林称代中医③称赞医生的医德医术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博鳌亚洲论坛分论坛“未来的生产”开幕。为论坛提供翻译服务的是由腾讯公司推出的人工智能同声传译解决方案“腾讯同传”。它由腾讯翻译君联合微信智聆共同打造,为论坛开幕式及部分论坛提供现场同传服务。这也是博鳌亚洲论坛首次尝试使用AI机器同传技术。

为了提升“腾讯同传”翻译系统的翻译质量,腾讯翻译君通过

神经网格机器翻译、定制化术语支持、领域自适应等技术,并根据博鳌论坛开放性、国际化等特点,专门对与会嘉宾的国家、地区的语言特征进行专项优化训练。考虑到现场多语种并行的情况,“腾讯同传”还打造了业界首个多渠道完整AI同传服务技术,实现多人、多语种会话的并行识别,提高了现场识别准确率。“腾讯同传”翻译技术的提供者腾讯翻译君目前可支持15个语种,其中中英互译引擎已经在新闻、学习和部分科技领域处于业界领先水平。

(1)为这则消息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针对上述消息所提供的信息,写一段评论性文字。不超过80个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腾讯同传”为博鳌亚洲论坛提供翻译服务

(2)“腾讯同传”为博鳌亚洲论坛提供翻译服务,反映了人工智能在社会生活中的巨大作用。人工智能能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势必会深入运用到各行各业,促进社会变革。

二、名句名篇默写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直接阐述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既是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3)王维在《使至塞上》中描绘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三事忠告》二则

张养浩

治官如治家

治官如治家,古人常有是训.矣。盖一家之事,无缓急巨细,皆所当知;有所不知,则有所不治也。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若庠序,若传置,若仓廥,若囹圄,若沟洫,若桥障,凡所司者甚众也。相.时度力,敝者葺之,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旧所无有者经营之。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前辈谓:“公家之务,一毫不尽其心,即为苟禄,获罪于天。”

禁家人侵渔

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中既不给,其势必当取于人。或营利以侵民,或因讼而纳贿,或名假贷,或托姻属,宴馈征逐,通室无禁,以致动相掣肘,威无所施。己虽日昌,民则日瘁;己虽日欢,民则日怨。由是而坐败辱者,盖骈首骊踵也。呜呼!使为妻妾而为之,则妻妾不能我救也;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使为朋友而为之,则朋友不能我救也。妻妾、子孙、朋友皆不能我救也,曷若廉勤乃职而自为之为愈.也哉!盖自为虽阖门恒淡泊,而安荣及子孙;为人虽欢然如可乐,而祸患生几席也。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未易()言。有官君子,()审择焉。

(选自《三事忠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常有是训.矣训:斥责

B.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牧:治理

C.相.时度力,敝者葺之相:观察

D.曷若廉勤乃职而自为之为愈.也哉愈:更好

答案 A

解析“训”的意思为“教导”。

8.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未易( )言。有官君子,( )审择焉。

A.之与而B.者与其

C.之所其D.者所而

答案 B

解析填写文言虚词,需要理解语句的意思。这句话的大意是:这两种情况,不是真知深悟的人,不容易跟他交谈。做官的君子,应该慎重地选择。第一空根据句意和所给出的虚词,可排除A、C两项。第二空后是动词“言”(说、交谈)字,括号内应填“与(之)”。第三空,表期望的语气,故选“其”,答案选B项。

9.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B.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C.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D.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答案 A

解析解答文言断句题,需要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充当谓语的动词和形容词等。根据句意可知:“何预我事”不可断开,可排除B、D两项;“自苦奚为”不能断开,可以排除C项,故答案为A项。

10.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治官如治家,凡事当知,而官府所司范围更广,责任更重,因此治官更应尽心。

B.官吏若对家人侵吞牟利的“侵渔”行为不加禁止,那就会处处受制,祸生几席。

C.前一则谈如何做事,后一则言如何做人,彰显出张养浩勤奋而淡泊的为官态度。

D.两则忠告观点鲜明,论证方法则有所区别,前者正反说理,后者重在反面论证。

答案 C

解析C项,“勤奋而淡泊的为官态度”概括不准确。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肮脏的清扫它,堵塞的疏通它,缺失的补上它。

(2)(有的人)担任官职之所以不能保持清廉,大都是由于(他的)家人喜好奢侈造成的。

(3)如果为了子孙来做这些事,那么子孙是救不了我的。

【参考译文】

治官如治家

管理官府如同管理家庭,古人常常有这样的教导。一家的事,不论缓急大小,都是应该知道的。有不知道的,就不能治理好。何况治理百姓的行政长官,要做的事多得如草丛,如学校,如驿站,如粮库,如监狱,如农田水利,如桥梁堤坝等,凡要做的事很多。观察时机揣度实力,破旧的修葺它,肮脏的清扫它,堵塞的疏通它,缺失的补上它,原来没有的谋划它。如果说:“它们没有被整治,与我有什么相干,人生苦短,自找苦吃干什么?”这样的念头一产生,那么各种政务都会被毁。所以前辈讲:“对公家的事物一点不尽心,就是用不当的手段获得利禄,得罪天下。”

禁家人侵渔

(有的人)担任官职之所以不能保持清廉,大都是由于(他的)家人喜好奢侈造成的。做官的本人不能满足家人的欲望,那他们一定会向他人夺取。有的用掠夺百姓来牟利,有的通过诉讼来接受财物,有的假借名义来借贷,有的假托婚姻亲属,频繁地宴请赠送礼物,整个家室都没有禁止,以致只要轻微一动就互相牵制,威严无处施展。虽然自己一天天昌盛,但是百姓一天天劳苦不堪;虽然自己一天天欢乐,但是百姓一天天充满怨恨。因此而犯罪失败受辱的人,头挨着头,脚连着脚,日益增多。唉!如果为了妻妾来做这些事,那么妻妾是救不

了我的;如果为了子孙来做这些事,那么子孙是救不了我的;如果为了朋友来做这些事,那么朋友是救不了我的。妻妾、子孙、朋友都不能来救我,哪里比得上把廉政勤政当作自己的本职且自己做得更好呢?如果能廉政,虽家庭永远淡泊,但安康荣耀会惠及子孙。为人处世即使欢快得像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一样,但是祸患就生在几席之间啊!这两种情况,不是真知深悟的人,不容易跟他交谈。做官的君子,应该慎重地选择。

必修一——《劝学》

高考题:1故木受绳则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005广东卷)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005湖南卷) 3《劝学》强调学习必须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因而警喻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2006北京卷) 4木直中绳,,其曲中规。,不复挺者,。故木受绳则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007全国卷Ⅰ) 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2007安徽卷) 6 ,则知明而无过已。(2007四川卷) 7登高而招,,而见者远;顺风而呼,,而闻者彰。假舆马者,,而致千里;假舟楫者,,而绝江河, ,善假于物也。(2008全国卷Ⅱ) 8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2008广东卷) 《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又名《劝学篇》。劝学,就是鼓励学习。本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前一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而以“学不可以已”作为贯穿全文的中心思想。荀子认为,学习可以增长知识才干,修养品德气质;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是正确的学习态度;要学习儒家经典,同时要善于向求贤者求教,也要善于教人;学习要善始善终,切忌半途而废,以期达到完全而纯粹的精神境界。 注:《荀(xún)子》是战国末期的儒家典籍。该书是记录荀子思想的主要著作,全书一共32篇。一般认为其中最后5篇,即《宥(y?u)坐》、《子道》、《法行》、《哀公》、《尧(yáo)问》不是他本人的著作,而是他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文字,但其观点与荀子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在前27篇中,也有几篇,如《议兵》、《大略》等可能是他的学生整理而成的。《论语》、《孟子》基本是语录体、记事体的联结,到了《荀子》这里则已形成论文了。《荀子》与《孟子》、《庄子》、《韩非子》四部著作被誉为先秦诸子散文的四大支柱。 1.难读字音 木直中(zh?ng)绳輮(r?u)以为轮槁暴(pù)金就砺(lì)则利 参省(xǐng)乎己须臾(yú)跂(qì)而望舆(yú)马 舟楫(jí)蛟(jiāo)龙跬(kuǐ)步骐骥(jì) 驽(nú)马锲(qia)而不舍金石可镂(l?u)蛇鳝(shàn) 2. 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 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完整版)《劝学》练习题(含答案)

二十三劝学 复习指导: 1.荀子,名____,战国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他是先秦_____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 2.《劝学》是一篇______散文,是《荀子》的开篇之作。“劝”的意思是________。课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 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边加点的字的字形、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 .(róu)以为轮金就砺(lì)则利智(zhì)明而行无过矣 .. B.虽有槁暴(bào)须臾(yú)驽(nú)马 ... C.善假(jià)于物跬(kuǐ)步金石可镂(1òu) ... D.跂(qì)而望骐骥(jì)爪(zhǎo)牙 ... 2.下边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君子生非异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3.为下列各句加点词选出一个恰当的义项。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A.假如 B.假装 C.借助,利用 D.假的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A.在那里 B.什么 C.助词 D.代词“之”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 A欺凌,损害B.晒C.又猛又急的D.暴躁 (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 A.量词;功劳,功勋 B.驾驶;工作,事情 C.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成功,功效 D.量词;功能 (5)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A.断,断绝 B.超越,超过 C.拒绝 D.横渡,横穿 4.“而”字主要有下列用法,后边句中的“而”属哪种用法,请把相应的用法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连词,表并列关系。 b.连词,表递进关系。 c.连词,表转折关系。

1劝学课后作业

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 1 劝学 阅读鉴赏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跬:古代的半步 B.风雨兴.焉兴:兴盛 C.驽马十驾.驾:马拉车走一天的路程为“一驾” D.金石可镂.镂:雕刻 剖析:B 兴:起。 2.下列句中加点的“焉”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剖析:D “焉”是助词,其他项均是兼词。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卒廷.见相如 C.木.直中绳,以为轮 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剖析:C “木”在句中作主语,其他是名词用作状语。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译文: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文: 答案:(1)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是听的人听得特别清楚。 (2)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夹,除了蛇洞和鳝洞就没有可以藏身的地方,(是因为)用心浮躁。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劝学练习题及答案

《孙权劝学》测试题 班级姓名得分 一、填空 1、《孙权劝学》选自,该书是(朝代)(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体通史,记载了从到共1362 年间的史事。 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孙权劝学》劝的语言 是:;《孙权劝学》的成果 是: (以上均填原句)。 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 了;文末的 “”(原文)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4、文中可以提炼的一个成语 是: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卿()涉猎()孰()遂() 三、解释加点词。 1、当涂掌事当; 2、蒙辞以军中多务辞; 3、治经为博士邪治; 4、但当涉猎涉猎; 5、见往事耳见:。 6、蒙乃使就学乃:; 7、卿今者才略才略; 8、即更刮目相看。刮; 四、写出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其中意义完全相同的是()。 A.{但当涉猎 ( ) {门当户对 ( ) B.{自以为大有所益 ( ) {多多益善 ( ) C.{见往事耳 ( ) {往事不堪回首 ( ) D.{卿今者才略 ( ) {卿今当涂掌事 ( ) 五、选择对下列虚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1.蒙辞以军中多务() A.把 B.被 C.用 2.即更刮目相待() A.立即 B.就是 C.如果,假如 3.蒙乃始就学() A.于是 B.却 C.只,仅仅 4.结友而别() A.并且 B.但是 C.连接前后两个动作,不译。 六、对翻译的句子进行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译文:你今天掌管权事,不可以不学习啊。()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译文:我哪里是让你研究儒家经典做个博学多才的人呀!()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译文:你今天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在吴县时的阿蒙啊!() 七、翻译下列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问答题: 1、文中最突出的描写方法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所揭示的道理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新整理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教案

最新整理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教学重点 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 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劝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古乐府诗《长歌行》: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2、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

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二、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 , 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三、研习课文 1、首先,听教师范读一遍,同学们认真看课文,注意字音、句读及语调。 2、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得抑扬顿挫。 3、学生个别朗读课文,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正音及强调某些句子的句读。 4、这篇文言文较浅显,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结合注释看能否读懂文章内容,遇到不能理解的字、词、句先圈出来,过会儿提出来集体解答。 辨析字音 (学生根据导学案中的字音,上讲台写出答案) 木直中(zhòng)绳輮(róu )以为轮虽有(yòu )槁(go)暴(pù) 金就砺( lì)则利参省(cān)(xǐng) 知(zhì)明而行无过 须臾(xū )( yú ) 跂( qì ) 彰(zhāng)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 课内文言文复习 劝学作业教案

劝学作业教案

答案:中学生暑假社会实践主要活动是考察与游览:考察气象公园、湿地公园后撰写调查报告,考察科技馆后交流体验到的地震感受;游览美丽乡村、名人故居,用日记记录旅游的感受心得. 四、写作(6分) 28.阅读三则材料,各用一句话概括其中心。(6分) 材料一:正月初一,一部演绎中国历史传统诗词的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火爆荧屏。节目以古诗词和部分近代诗词配以流行乐,即所谓的“和诗以歌’’,用歌声诠释诗词之美。 材料二: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幼儿园开展蒙古族民间传统游戏——沙嘎。全园大、中、小9个班级,330多名幼儿和家长共同参加了活动。沙嘎是蒙古族氏间传统智力游戏之一,该游戏可以促进幼儿智力发展,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感受到竞争意识和合作、分享、谦让以及成功的快乐。同时,在幼儿们的玩乐中传承、发展和保护蒙古族传统文化。 材料三:1937年5月,商务印书馆从《史记》《左传》《战国策》中撷取公孙杵臼、程婴、子路、荆轲等人的故事,编成《中华民族的人格》小册,向全民推广,激励全民以先民为榜样,保全固有的精神,像典籍中记载的仁人义士一样,筑起血肉长城,保家卫国,这在当时产生重大影响。 答案:材料一:传统文化与以现代创意形式传承, 材料二:传承传统文化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材料三:传承传统文化与时代民族精神相结合。

【文言文参考译文】 崔从,字子乂,少年时丧父而且家境贫困,和哥哥崔能一同隐居太原山中。适逢当年饥荒,拾橡子为食,讲论学问而不停息。考中进士科。在山南节度使严震幕府里担任推官,因母亲去世免官。兄弟在墓旁建茅屋守丧,亲手种植松柏。服丧期满,不接受征召。很久以后,韦皋引进他任西山道运务使。保奏他迁任判官,代理邛州刺史。前任刺史遗留一件因偷盗被捕入狱的案子,状辞已招供完备,崔从怀疑有冤情,放了犯人而不治罪,不久果然抓到真正的盗贼。 召入朝担任殿中侍御史,迁任吏部员外郎。裴度任宰相之后,他接任中丞,他弹劾惩治,不避权贵。由于涉及台阁而交付宫内的案件,他定要请求交还有关部门。推荐进用御史,一定要选取本质端正清廉谦逊之人。李翛因宠得任京兆尹,担任庄宪太后山陵桥道使,一心以减少徭役和费用而求取功名,以致道路没能修好,灵车滞留在渭桥,很久不能前进。崔从三次弹劾他,毫不留情。 不久授任他为陕虢观察使。迁任尚书右丞。王承宗上表请求割出德州、棣州来抵消罪过,并派两个儿子入朝侍奉皇上,宪宗挑选能够充当使者的人,因而任命崔从。议论这事的人认为王承宗凶狠狡猾,不是一个使者能使他屈服的。到达魏州,田弘正请求派五百骑兵随从,他辞谢了,只率僮仆十数骑,疾速赶到镇州。召集军士到马球场宣读诏书,给他们陈述逆顺的大节和祸福的后果,言辞畅达激切,军士感动,王承宗茫然无措,外表显得更加恭敬,甚至流下眼泪,随即核实二州的户口、符印交给朝廷。返回担任山南西道节度使。长庆初年,由尚书左丞领任鄜坊节度使。辖地屯军多次扰乱军法骄纵横行,官吏不能制止,崔从一律绳之以法,部下都因畏惧而战战兢兢。与党项交易羊马,大都要先馈赠统帅,惟独崔从不拿取,还慰问厚待他们,羌人不敢侵犯边境。宝历初年,担任东都留守。按照惯例,留守官员要进入宫城门列早衙参见留守。官吏放纵傲慢,久废此例,到这时恢复实行。 召入朝拜任户部尚书。宰相李宗闵因为崔从是裴度、李德裕喜欢的人,心里不喜欢他。崔从请求退休,授任太子宾客,以本官在东都任职,告假满百日离去。于是众人哗然愤愤不平,李宗闵害怕了,又授任他检校尚书左仆射、淮南节度副大使,主持节度事。大和六年去世,终年七十二岁。属下有人割腿肉来祭祀他。追赠司空,谥号叫贞。

最新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劝学》同步练习演示教学

劝学 基础链接 1.下面选项中有两个通假字的一项是()A. 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 B.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选出下面选项中加点的两个“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A. ①锲而.舍之,朽木不折②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C. ①蟹六跪而.二螯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D.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两个虚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B.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青,取之.于蓝锲而舍之. D.风雨兴焉.圣心备焉.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读音解释都正确的一项() A. 木直中.绳(zhōng 符合) B.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guǐ半) C. 金就砺.则利(lì磨刀石) D.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qì用刀雕刻)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其曲中.规 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D.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6.下列各句中,没有形容词作名词现象的一项是() A.其曲中规 B.筋骨之强 C.登高而招 D.积善成德 7.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 车柔以为 ..轮 C. 君子 ..而思矣 ..曰:学不可以已 D. 吾尝终日 8.下列加点字古今异义词的词义变化类型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者 B. 蚓无爪牙 ..之利 C.蟹八跪.而二螯 D. 君子博学 ..而日参省乎己 9.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马之千里者 B. 青,取之于蓝 C.时人莫之许也 D.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尝试运用

《劝学》课后习题答案

《劝学》课后习题答案 一、背诵全文,说说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的。 设题意图:此题意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以便更快地背诵全文。 参考答案: 本文的论点是“学不可以已”,作者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等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二、找出本文的比喻句,分析这些比喻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说明了几层意思。 设题意图: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本文的比喻句,本文运用比喻说明道理,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只要把这些比喻之间的关系理清了,课文的内容也就能理解得比较透彻。 参考答案: 本文共有20个比喻句。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 也。 4、木受绳则直。 5、金就砺则利。 6、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7、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8、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9、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10、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1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1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1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4、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15、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16、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1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18、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9、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0、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这20个比喻句中的①至⑤是用来阐明学习的意义的,学习能够改变人的禀性,能够使人获取知识、增长才干;⑥至⑩是用来阐明学习的作用的,利用外物,效果明显,学习能够弥补不足;至是用来阐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的;至从正反两方面阐明学的方法,强调逐步积累;至从正反两面阐明学习的态度,强调持之以恒,强调坚持;至也阐明学习的态度,强调专心致志。 三、结合上下文,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释义。 1、虽有槁暴 2、以为轮 3、其曲中规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5、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6、吾尝跂而望矣 7、君子生非异也

《劝学》复习题

一,基础巩固 1.注音 (1)靛()青(2)中()绳(3)槁暴() (4)参省()(5)须臾()(6)跬()步 (7)驽()马(8)金石可镂() 2. 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并解释。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通):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通 ): (3)君子生非异也。( 通 ): 3.解释下列句中的实词。 (1)学不可以已。已: (2)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疾:彰: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假:水:绝:4.“而”在课文中主要有四种用法: A. 表示顺接关系,相当于“就”“那么”等; B.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可是”等; C.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并且”等; D.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示修饰关系,相当于“着”“地”等。 下列各句分别属于哪种用法,试把正确用法的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里 (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2)吾尝终日而思矣。( )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4)积善成德,而神明白德,圣心备焉。( ) 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6.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7.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8.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二,拓展延伸 (1)荀子,名(),又称()。战国后期()家、()家,先秦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劝”的意思是()。 1.青,取之于蓝,_____________________;冰,水为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金就砺则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舆马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假舟楫者,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积土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锲而舍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9.骐骥一跃,不能十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文理解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围绕中心论点,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论证?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本义是什么?现在常用的喻义是什么? 3.本文第一至三段各有一句直接论述学习意义或作用的关键句,请把它们摘录出来。 四、语段精读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②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④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⑤骐骥一跃,不能十步;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⑧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⑨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⑩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1.出自本段的一个成语是()。 2.区别下列加点词的句中义与现代汉语中的常用义。 (1) 蚓无爪牙之利。 爪牙:句中义:;现代常用义:。 (2)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教 案

《劝学》 【教学目标】 1.理解下列词语:劝、中、假、兴、跬、功、绝、金、虽;归纳下列词语的义项:绝、强、假、望、闻、而。 2.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要求背诵第四自然段。 3.认识本文对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方法的论述,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 4.体味本文充分运用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用了20个比喻来论证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 1.先让学生找出全文的所有比喻,找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在此基础上找出各分论点下属的比喻句,加深对比喻句的理解。 2.加强诵读,在反复诵读中充分体味比喻的意义和妙用。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设置一定的思考题布置学生进行预习,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三字经》曰:“人之初,性本善。”但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他主张“性恶论”,由于人的本性是恶的,所以要通过后天人为的学习,努力地追求礼仪,才能出现推辞礼让,达到社会安定。因此,荀子非常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荀子的一篇文章──《劝学》。 二、介绍《荀子》 学生看课本注释①,教师补充。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可能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三、题解(提问、教师点拨)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四、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鲁人版必修一《劝学》精品资料三合一

鲁人版必修一《劝学》精品资料三合一 1 劝学 教学目标 1.体会学习的意义和学习应持有的态度。 2.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等12各文言实词,“于、者、而”3个文言虚词和文中出现的通假字的意义和用法。 3.学习比喻论证的手法,掌握比喻论证的特点。 聚焦重点 1.掌握文章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文章中比喻论证的方法和作用。 3.了解文章中出现的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学习正面设喻和反面设喻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建议 1.抓住文眼,定好教眼。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写作特点和思想性,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意思也可迎刃而解。 2.把本文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结合起来分析,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3.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

通过课堂点拨、补充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切实巩固掌握。 4.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1.通假字 輮使之然也( 通 ) 虽有槁暴( 通 , 通 ) 知明而行无过矣( 通 ) 君子生非异也( 通 ) 2.一词多义 ①君子生非异也( ) ②蛟龙生焉( ) ) ②用心一也( ) ①非利足也( ) ②金就砺则利( ) 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②神明自得( ) 3.词类活用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 )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 ;下: )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 ) ④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足: )

孙劝劝学 课后作业 (2)

【字词综合运用】 (1)注音 卿(qīng)岂(qǐ)涉猎(shè)孰(shú)遂(suì) (2)形似字区别 (3)解词 权谓吕蒙曰(告诉) 蒙辞以军中多务(用事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难道) 孰若孤(谁比得上)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但当涉猎(粗略地阅读) 当涂掌事(当道,当权) 蒙乃始就学(才开始从事) 卿今者才略(语气词,不译) 士别三日(分别) 及鲁肃过寻阳(到了……时候到) 见事之晚(认清事物) (4)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同“耶”,语气词) (5)成语 刮目相待(看):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6)多义词辨析 (7)古今异义 【重点句子分析】 本文写孙权劝学,着重表现孙权的善劝,而完全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长进之快之大,至于鲁肃与吕蒙“结友”,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并为其才略所折服的余韵。 【课文背景知识】 (1)作家作品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山西省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主编《资治通鉴》,有《司马文正公集》。 (2)阅读知识 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对理解文言文有什么作用 文章是作者用来反映社会生活,抒发内心情感的方法,因此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与作者的生活经历、遭遇处境紧密相连。如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作者,其作品多体现平民百姓的疾苦;而那些无意仕途的作者,文笔就较轻松,多山水风景、儿女情长的作品;至于一些政治失意、怀才不遇的作者,常会在作品中抒发郁闷伤感之情。所以了解作者的生平,对文言文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当然,写作背景对理解文言文也很重要。每篇文章都有其一定的创作背景,由于年代久远,文字上的障碍已经不少,若对内容理解再有困难就更不利于学习了。了解写作背景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劝学-练习题

南乐职专15级(下)语文周练(一) 1.字音 靛.青()蓼.蓝()中.绳()槁暴 ..()参省 ..( ) 跬.步( ) 骐骥.()埃.土()螯.()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1)学不可以已.(2)木直中.绳 (3)虽有槁暴 ..(4)金就砺.则利 (5)而闻者彰.(6)假.舆马者 (7)善假于物.也(8)用心躁.也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通,释义:。 通,释义:。(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释义:。(3)君子生非异也通,释义:。4.古今异义词辨析 (1)君子博学 ..而日参.省乎己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2)声非加疾.也古义: 今义: (3)假.舆马者古义: 今义: (4)蟹六跪.而二螯古义: 今义: (5)用.心.一也古义: 今义: (6)金.就砺则利古义: 今义: (7)蚓无爪牙 ..之利古义: 今义: (8)劝.学古义: 今义: (9)而绝.江河古义: 今义: (10)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古义: 今义: (11)无可寄托 ..者古义: 今义: (12)而青.于蓝古义: 今义: 5.找出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5)登高而招: (6)用心一也: (7)积善成德: 6.文言句式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7)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8)无以至千里 (9)善假于物也 (10)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高中语文必修三理解性默写(三)

高中语文必修三理解性默写(三) 《劝学》 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2、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君子博学而日 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7.、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8、《荀子·劝学》中点明中心论点的句子是:“学不可以已。” 9、《荀子·劝学》强调人要广泛学习而且经常反省自己才会智慧明达的名句是:“君子博学而

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0、在荀子的《劝学》中用“朽木”“金石”为喻体阐明学习贵在坚持的句子是:“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1、在《荀子?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2、《荀子·劝学》中与王之涣《登鹳雀楼》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意思 相近的句子是:“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13、《荀子·劝学》中“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表明人与人的天资差异本不大,关键在于后天的学习,君子要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14、《荀子·劝学》中指出人要积累善行养成好的品德,就会达到“而神明自得,圣心 备焉。” 的境界。 15、后人常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一熟语出自《荀子·劝学》中“青,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6、《荀子?劝学》中,荀子以亲身的体验,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两句是“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劝学 师说 作业

课时分层作业(十)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吾尝终日而思矣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D.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余嘉其能行古道 D[A项,“有”同“又”;B项,“生”同“性”;C项,“受”同“授”,传授。] 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圣心备.焉备:具备 而闻者彰.彰:清楚 B.不积跬.步跬:一步 金就砺.则利砺:磨刀石 C.吾从而师.之师:以……为师 圣益.圣,愚益愚益:更加 D.吾未见其明.也明:明智 郯子之徒.徒:同类的人 B[B项,跬: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B.木直中绳,以为轮 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D[A、B、C三项均为使动用法,意思分别为“使……走得快”“使……弯曲”“使……学习”。D项为意动用法,“以……为耻”。]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如须臾 ..之所学也 B.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者

C.师者,所以传道 ..受业解惑也 D.小学 ..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A[B项,古义:寄身,托身。今义: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C项,古义:传播道理,文中指传播儒家思想。今义:通常指传播宗教思想。D项,古义:在文中指对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5.下列各句中,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C.马之千里者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C[C项,与例句同为定语后置句;A项,状语后置句;B项,宾语前置句;D项,判断句。] 6.下列有关文学或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自其弟子之手,现存32篇。 B.“青,取之于蓝”中的“青”为“靛青”,一种染料。“蓝”,也叫蓼蓝,叶子可提取靛青。 C.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读,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句。 D.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占卜、祝祷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C[C项,应为“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必修一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1劝学

必修一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1劝学测试题 2019.9 1,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木直中绳(zhòng)参省(cān)锲(qì)跬步(guǐ) B.輮(róu)槁(gǎo)暴(pù)螯(áo)骐骥(jì) C.虽有槁暴(yǒu)砺(lì)驽马(nǔ)蚯蚓(yǐn) D.生非异(shēng)须臾(yú)镂刻(lóu)闻者彰(zhāng) 2,2.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A.金就砺则利(磨刀石) B.吾尝跂而望矣(提起脚后跟) C.声非加疾也(快) D.非能水也,则绝江河(渡) 3,3.下列各项全都有通假字的是() ①虽有槁暴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③金石可镂④金就砺则利⑤君子生 非异也⑥徐公来,孰视之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A.①②③⑤⑦ B.②⑤⑥⑦ C.①②⑤⑥ D.①②④⑤⑥ 4,4.下列各项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A.輮以为轮 B.上食埃土 C.既来之,则安之 D.然而不王者 5,5.下列各项中“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①輮使之然也②有志矣,不能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③ 石之铿然有声者④以须炉火之然也⑤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A.①⑤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6,6.对下列各项加点词解释正确的是() ①而绝江河③用心一也 ②老子犹堪绝大漠④一死生为虚诞 A.①②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同 C.①②同,③④同 C.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7,7.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A.石子铿然有声者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8,8.《劝学》的中心论点是()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学不可以已。 D.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9,阅读下列一段文字,完成第9--13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9.下列各项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而闻者彰(显现) B.而致千里(达到) C.善假于物也(借助) D.故不积跬步(半步) 10.下列各项中“而”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劝学课后作业含答案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A.蓼.(liǎo)蓝靛.(diàn)青其曲中.(zhǒng)规参省.(xǐng) B.跂.(qì)而望埃.(āi)土金就砺.(lì) 骐骥.(jì) C.跬.(kuǐ)步舆.(yú)马槁暴.(pù) 金石可镂.(lǚ) D.用心躁.(zào)也须臾.(yú)句读.(doù) 参.(cēn)省乎己 2.下列句子停顿不正确的一组是() A.假舆/马者 B.故/木受绳则直 C.善/假于物也 D.吾尝/跂而望矣 3.下列句子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4.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解释最恰当的一组是()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暴:露 B.不如须臾 ..之所学也须臾:指长者 C.故不积跬.步跬:一步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省:忽略 5.找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求人可使报秦者 B.甚矣,汝之不惠 C.自古以来,未之尝闻 D.吾日三省吾身 6、下列句中的“而”与“黑质而白章”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吾尝终日而思矣。 C、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7、下列加粗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槁暴(pù) 輮使之然(róu) 舟楫(jì) 舆马(yú) B.蛟龙(jiāo) 跬步(kuǐ) 骐骥(jì) 爪牙(zhǎo) C.镂金(lóu) 弩马(nǔ) 生非异(xìng) 洞穴(xué) D.跂而望(qì) 锲而不舍(qì) 二螯 (áo) 参省乎己(xǐng) 8、下列词语注释正确的—组是() A.輮使之然也(弯曲) 其曲中规(合乎) 砺(磨刀石) 须臾(片刻) B.假舟楫(借助、利用) 声非加疾(快) 劝学(勉励,鼓励) C.绝江河(渡) 跬步(占代的半步) 驽马(劣马) 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D.镂(雕刻) 圣心备焉(完备) 渊(深水) 风雨兴焉(起) 二、文本研读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6~9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9.下列成语中“备”的意义与“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中的“备”同的一项是()

劝学练习题

劝学练习题 1.“而”字主要有下列用法,后边句中的“而”属哪种用法,请把相应的用法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连词,表并列关系 b.连词,表递进关系 c.连词,表转折关系 d.连词,表假设关系 e.连词,表顺承关系 f.连词,表修饰关系 g.代词,同“尔”,你,你的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________ 2)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________ (3)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 (4)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________ (5)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 (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 2.从下面的比喻句中找出正面设喻的一项[ ] (1)青出于蓝(2)冰寒于水(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5)车柔以为轮(6)金就砺则利 (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1)(3)(5)(7) B.(1)(2)(5)(6) C.(2)(4)(7)(8) D.(3)(5)(6)(8)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学不可以已已:停止。 B.假舆马者假:借助。 C.臂非加长也加:增加。 D.虽有槁暴槁暴:风吹日晒而干枯。 4.下列句中的加点词,和现代汉语的意义相近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圣心备焉 C.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5.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举例说明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 B. 荀子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C.文中阐述的要重视学习以及学习必须“善假于物”、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等见解,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D. 随着作者设喻的连续和手法的变换,文章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产生铿锵起伏的节奏,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 6.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从形式上说,同现代汉语的某个词语相同,但含义却大不一样,对于这种词法现象,我们称之为“古今异义”,请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①輮以为轮古义: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 ③蚓无爪牙之利古义: ④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