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GIS气候资源评价及区划研究_以陕西省苹果气候区划为例

基于GIS气候资源评价及区划研究_以陕西省苹果气候区划为例

基于GIS气候资源评价及区划研究_以陕西省苹果气候区划为例
基于GIS气候资源评价及区划研究_以陕西省苹果气候区划为例

文章编号:1006-4354(2005)03-0023-04

基于GIS气候资源评价及区划研究

——以陕西省苹果气候区划为例

朱 琳,郭兆夏,朱延年

(陕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陕西西安 710014)

摘 要:应用模糊综合评判的理论和方法,通过陕西省优质苹果气候区划实例,探索了运用GIS

技术进行气候资源评价及区划的方法:即在分析选择影响苹果品质气候因子的基础上,确定优质

苹果气候资源评价指标模型;根据要素权重和隶属度,建立单因子评价栅格图层;利用G IS空间

叠置功能,综合评价图按适宜度分级并与夏季水热状况矢量图叠加,得到陕西省苹果种植气候生

态区划图。结果表明,渭北黄土高原海拔800~1200m冷凉半干旱、半湿润区,是陕西省优质苹

果气候生态区。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气候资源;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P462.1 文献标识码:A

气候资源是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主要物质资源。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专业化、区域化及社会的多种需求都与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紧密联系。近年来,GIS作为空间数据管理与分析的重要技术方法,在环境、生态及自然资源研究和管理方面得到广泛应用[1,2]。由于气候资源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特征,所以GIS对气候资源的综合评价和区划有着极大的支持作用,也为进行此项工作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在区划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模糊数学中综合评判的理论和方法,利用反映苹果气候生态环境特点的空间数据信息,采用多因子综合评价方法[3],以陕西省苹果优质气候资源评价和区划为例,阐述GIS在气候资源综合评价和区划方面的应用。

1 陕西省苹果优质气候资源评价模型的建立1.1 影响苹果品质的主要气候因子

为科学、定量地评价陕西省苹果气候生态适应性,根据前人研究成果并结合陕西实际采用全国苹果区划指标[4]:年平均气温,年降水、6—8月平均最低气温、6—8月平均相对湿度等4个要素作为陕西苹果优质气候资源评价指标,并增加9—10月日照百分率地方性经验判据。

年平均气温是对苹果地域分布和品质优劣的一个度量,根据陕西优质产区农业气候分析,最适范围为9~11o C;反映水分状况的气候因子年降水量,主要影响果型和风味,最适范围为500~700mm;夏季(6—8月)是苹果生长成熟期,也是品质形成关键时期,温度、降水、光照等对果形、色泽、硬度、风味等影响极大,选用6—8月平均最低气温作为评价气候因子,其最适范围15~18o C;夏季平均相对湿度,反映空气湿润状况及对果树同化作用、果实品质、病害发生的影响,最适范围为61%~70%;9—10月日照百分率,反映果实着色期光照条件,对以种植着色系品种为主的地区来讲,此期的光照条件决定优果率,据陕西各果区苹果着色品质评定结果,此时期日照百分率≥40%为优。

1.2 指标模型及权重

据文献[4]设定隶属函数为线性关系,并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5],确定各指标最适宜隶属函数值,建立优质苹果气候隶属函数为:

收稿日期:2005-01-25

作者简介:朱琳(1954-),女,上海市人,学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及区划工作。

L(x1)= 1

x1-7.0

2,

15.0-x1

4

0

9.0≤x1≤11.0

7.0≤x1<9.0,11.0

x1<7.0,x1>15.0

L(x2)= 1

x2-400

100,

900-x2

200

0

500≤x2≤700

400≤x2<500,700

x2<400,x2>900

L(x3)= 1

x3-11.0

4

,

20.0-x4

2

0

15.0≤x3≤18.0

11.0≤x3<15.0,18.0

x3<11.0,x3>20.0

L(x4)= 1

x4-50

10

,

90-x4

20

0

60≤x4≤70

50≤x4<60,70

x4<50,x4>90

隶属函数模型中,x1:年平均气温;x2:年降水;x3:6—8月平均最低气温;x4:6—8月平均相对湿度。

综合有关研究和当地实际情况,各评价因子的权重集为:A={0.3,0.25,0.25,0.2}

则综合评价模型为P=∑L(x i)?A i(1)式中:P为综合评价值,L(x i)为第i因子气候隶属度,A i为相对应该因子的权重,0

据分析结果,确定综合评价值P≥0.95,0.94~0.76,0.75~0.51,≤0.50依次划分为优质,适宜,次适宜,不适宜四个等级。

9—10月日照百分率作为地方性经验判据,在气候要素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对日照百分率< 40%的优质区做降一级处理。根据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发展规划要求,“年降水在400mm以下的干旱和半干旱区,以灌、草为主的植被建设方向”[6],确定年降水<400mm具有一票否决权。

2 GIS支持下的苹果优质气候资源综合评价和区划

2.1 资料来源

利用陕西1∶25万基础地理数据,建立研究区(秦岭以北地区)500m×500mDEM模型。以陕西秦岭以北67个气象站30a整编气候资料(1971—2000年)作为苹果气候区划的基础资料。

2.2 评价指标空间化

秦岭以北67个县气象观测数据建立各评价指标与地理参数的回归内插模型(模型略),利用DEM数据,计算出陕西省秦岭以北地区500m×500m网格各指标空间数据。对误差的订正,以反距离权重法内插算出各指标在500m×500m栅格点的残差值,再与回归模型计算值迭加,由此建立陕西省苹果气候区划各评价指标空间分布的栅格图层。

2.3 基于GIS苹果气候资源综合评价及区划

依据单要素评价指标模型和权重对各评价指标图层属性值进行计算,形成单因子评价栅格图层。对苹果气候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依照空间叠加分析方法实现,即利用GIS地图代数功能,按(1)式,将各指标评价栅格图迭加,并按气候适宜程度对综合评价值分级,此基础上,叠加日照百分率和年降水栅格图进行修订,即得到陕西省苹果适宜程度气候综合评价图。为能更充分反映各适宜区气候特征差异,参考全国区划定名标准[9],以夏季平均最低气温(t6-8)按以下3类状况划分为(1)冷凉:t6—8,<18o C;(2)温凉:t6—8, 18~20o C;(3)温热:t6—8,20~23o C;夏季平均相对湿度(f6—8)按以下2类划分为(1)半干旱: f6—8,51%~70%;(2)半湿润:f6—8,71%~80%;

在综合评价基础上叠加t6—8、f6—8矢量图,得陕西省苹果种植气候生态区划图。并依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定名。

3 区划结果

Ⅰ 优质气候区 综合评价值≥0.95,包括陕北南部、渭北黄土高原海拔800~1200m大部地区,该区温度、降水、光照及品质形成关键期温度日较差均在最优范围,加之土壤适宜,土层深厚而疏松,构成苹果生长发育最佳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故该区果实的果形指数高(纵横比≥0.8);果面着色好,自然着色97%以上,全红果率高;含糖量14%以上,且耐储存。是陕西省苹果品质最优地区。据水热条件差异可划分为2个地区。

Ⅰ1 陕北和渭北中东部冷凉半干旱优质区 自延安以南东部各县除黄河沿土石丘陵带以外的广大地区和渭北东部塬区。包括子长东部,清涧中西部,延川、延安、延长、宜川大部;渭北中东部的铜川、白水、耀县中部、韩城、合阳、澄城、蒲城和富平北部海拔800~1300m塬区。

该区年平均气温9.0~11.0o C,年降水470~600mm,6—8月平均最低气温15.5~17.6 o C,平均相对湿度65%~70%,夏秋季气温日较差为10.5~13.0o C。成熟期9—10月日照百分率渭北高原为48%~50%,延安东部地区大都53%以上。因生长季冷凉干燥,病虫较少,夏秋季气温日较差大,光照充足,果实着色好,含糖量高,品质极佳。

延安东部偏北地区降水较少约500mm左右,为最适宜下限值,且灌溉条件较差,故关键生育期遭遇干旱危害是生产上主要问题。晚熟富士系品种,延安北部及以北地区个别年份幼树抽条较为严重。

Ⅰ2 陕北中西部、渭北西部温凉半湿润优质区 自洛川以西以南包括富县中南部,洛川、黄陵、宜君大部;渭北中西部的耀县、旬邑西部,长武、彬县、淳化、永寿大部,礼泉、乾县、千阳北部及风翔、宝鸡中部。

年平均气温9.0~11.0o C,年降水530~640 mm,6-8月平均最低温度15.8~17.0o C,夏季相对湿度70%~73%,成熟期9—10月日照百分率除宝鸡周围各县较低为41%~43%,其余地区为44%~51%。生长季气温日较差10.0~11.8 o C。降水条件优于I1区,光照条件略逊于I1区,陕北中西部为50%左右,其余地区45%左右。生产上主要问题是,近年冬季温度较高,苹果花期提前,使陕北西南部洛川、富县、宜君,渭北西部长武、彬县等地易遭受苹果花期晚霜冻危害。

Ⅱ 适宜区 综合评价值76~94,在Ⅰ区基础上向外围扩展。主要位于西部的陇县、宝鸡县、千阳、凤翔、歧山、扶风大部地区,其中宝鸡县、眉县、周至可延伸至秦岭北麓。中东部自Ⅰ区向南至渭北黄土台塬区,海拔600~800m。关中东南部骊山周围蓝田、临潼、渭南等地亦在此范围。北部自延川向北延伸,包括子长、清涧东北部,绥德、子洲、米脂大部及佳县、横山南部地区。据区域间水热差异可分为:

Ⅱ1 陕北冷凉半干旱适宜区 包括子长、清涧东北部,佳县、横山南部,米脂、子洲和绥德大部。年平均气温8.5~10.5o C,年降水420~500m m,6-8月平均最低气温15.0~18.0o C,夏季平均相对湿度60%~65%,9-10月平均日照百分率59%~62%。该区虽能基本达到生产优质苹果所需气候条件,即生长季冷凉干燥,夏秋季气温日较差大,夜温低,尤其是果实着色期光照条件极佳,但因降水少,接近400mm临界值,且灌溉条件较差,干旱频繁,自然灾害多,所产苹果个小,形扁。

Ⅱ2 渭北东部温凉半干旱适宜区 包括渭北东部的韩城、合阳、澄城、蒲城、富平、白水和耀县优质区以南渭北高原海拔600~800m地区。该区年平均气温11.3~12.4o C,年降水540~580m m,6-8月平均最低气温18.2~19.2 o C,夏季平均相对湿度66%~70%,9-10月平均日照百分率43%~50%。本区降水与光照同Ⅰ1区,唯温度偏高,故品质略逊于Ⅰ区。

Ⅱ3 关中西部冷凉、温凉半湿润适宜区 包括陇县东部、千阳、凤翔大部,宝鸡县、岐山中北部和其秦岭北麓地区,扶风、乾县北部。该区年平均气温除位于温凉范围的宝鸡县,凤翔、岐

25

2005(3) 朱 琳等:基于GI S气候资源评价及区划研究

山、扶风和乾县偏南部为11.1~12.2o C,其余地区为9.6~11.6o C;年降水除秦岭北麓地区在650~700m m,其余均在600mm左右,6-8月平均最低气温各县处于温凉范围地区的为18.0~19.0o C,处于冷凉范围地区为16.0~18.0o C;夏季平均相对湿度71%~75%,9-10月平均日照百分率40%左右。因降水条件较好,品质因素中果型指数与Ⅰ区相同,但成熟着色期光照条件略显不足,尤其是如遇秋季连阴雨年份,着色更为不利。

Ⅲ 次适宜区 综合评价值50~75。包括关中平原大部(海拔<500m)及陕北黄土高原海拔>1400m地区。据水热条件,可分为陕北高原冷凉半干次适宜区(Ⅲ1);陕北中西部、渭北西部冷凉半湿次适宜区(Ⅲ2);关中平原温凉半干和半湿次适宜区Ⅲ3;关中平原温热半干和半湿次适宜区Ⅲ4。年平均气温陕北高原、渭北西部高海拔处7.0~8.5o C,关中平原12.5~13.5o C;年降水陕北高原北部<500mm,陕北中西部、渭北西部和关中平原550~700mm;6—8月平均最低气温,陕北高原<15.0o C,关中平原19~20.5o C;夏秋季气温日较差陕北高原12.0~13.5o C,渭北西部和关中平原10.0~12.0o C。此区北部的低温冻害和干旱少雨,关中平原海拔低、高温等诸多不利气象条件,苹果品质差,应逐渐减少此区苹果种植面积。

参考文献:

[1] 张增祥,杨存建,田光进.基于多源空间数据的中

国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与分析[J].遥感学报,2003,

(1):58-65.

[2] 郭兆夏,朱琳,叶殿秀,等.GI S在气候资源分析

及农业气候区划中的应用[J].西北大学学报(自

然科学版),2000,30(4):357-359.

[3] 涨潮,陈丙咸,邬伦.地理信息系统[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4] 中国农林作物气候区划协作组.中国农林作物气

候区划[M].北京:气象出版社,1987.174-184.

[5] 朱琳,郭兆夏,李怀川,等.陕西省富士系苹果品

质形成气象条件分析及区划[J].中国农业气象,

2001,22(4):50-53.

[6] 中国工程院西北水资源项目组.西北地区生态环

境发展的战略对策[N].农业科技报2003.3.18.

《陕西气象》2004年度优秀论文和好文章

层状云增雨催化剂用量的估算 余 兴

陕西历史最早暴雨成因初步分析梁生俊,宁志谦

渭北地区冰雹云雷达监测的综合技术樊 鹏

基于GIS商洛山区日照时数模拟朱延年,朱 琳,郭兆夏,等ERDAS IMA GINE监督分类模板评价的研究张京红,刘安麟,李登科,等西汉高速公路气象保障服务系统王景红,赵世发,王建鹏,等关于陕西人影事业发展的若干思考陈洪田

一次暴雨过程垂直结构特征分析李社宏,胡淑兰

秦岭邻近地区夏季一次连阴雨的成因分析方建刚,陶建玲,白爱娟,等陕西省2003年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质量评估分析高雪相,李 惠,张红娟居室小气候与人体健康赵礼铮,樊玉华

26 陕 西 气 象 2005(3)

建筑气候区划

建筑气候区划 建筑气候区划是出于使建筑更充分地利用和适应我国不同的气候条件,做到因地制宜的目的,而在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中对我国进行的气候区划分。建筑气候区划包括7个主气候区,20个子气候区。 区划背景 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由于地理纬度、地势等条件的不同,各地气候相差悬殊。因此针对不同的气候条件,各地建筑的节能设计都有对应不同的做法。炎热地区的建筑需要遮阳、隔热和通风,以防室内过热;寒冷地区的建筑则要防寒和保温,让更多地阳光进入室内。为了明确建筑和气候两者的科学关系,中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将中国划分为了7个主气候区,20个子气候区,并对各个子气候区的建筑设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1]。 区划原则 建筑气候区划属于应用性部门自然区划, 其区划原则一般有主导因素原则、综合性原则及综合分析和主导因素相结合原则等三种不同的原则。本标准采用综合分析和主导因素相结合原则。 区划的分级 《建筑气候区划标准》是基础性区划,主要用于宏观控制, 为了便于应用, 分级不宜过多, 本标准按二级区划系统划分。一级区划为7个一级区, 二级区划为20 个二级区。一级区反映全国建筑气候上大的差异、二级区反映各大区内建筑气候上小的不同。 一级区划指标 一级区划以1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相对湿度为主要指标;以年降水量、年日平均气温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和年日平均气温高于或等于25℃的日数为辅助指标;各一级区区划指标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特征和要求 第Ⅰ类筑气候区 1、建筑气候特征 该区冬季漫长严寒, 夏季短促凉爽; 西部偏于干燥, 东部偏于湿润; 气温年较差很大; 冰冻期长, 冻土深, 积雪厚; 太阳辐射量大, 日照丰富; 冬半年多大风。 2、建筑基本要求 (1)该区建筑物必须充分满足冬季防寒、保温、防冻等要求,夏季可不考虑防热。 (2)总体规划、单体设计和构造处理应使建筑物满足冬季日照和防御寒风的要求;建筑物应采取减少外露面积,加强冬季密闭性,合理利用太阳能等节能措施;结构上应考虑气温年较差大及大风的不利影响;屋面构造应考虑积雪及冻融危害;施工应考虑冬季漫长严寒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

自然资源学复习资料

1、名词解释 ①自然资源学:是一门研究自然资源生成、演化和分布规律,合理开发利用及管理保护的学科。 ②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包括收集、整理和分析已有的考察成果及进行野外考察,其目的是摸清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区域组合类型。自然资源的综合考察目的性很强,既是基础研究,又是应用科学,是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 ③自然资源综合评价:是指在技术经济基础上,对自然资源从整体上、宏观上论证起开发合理性。 2、问答题 1、试述自然资源学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的形成的特点 ①自然资源的原始利用时期:积累了一些积累了极为原始的经验,谈不上总结记载 ②自然资源研究的萌芽时期:以记载描述为特色谈不上系统性、科学性 [ ③有关学科的单项自然资源研究时期:多门学科分别独立地开展了本领域内的自然资源研究 ④自然资源的形成和发展时期:作为一门独立科学形成,并得以迅速发展 2、自然资源的研究内容 ①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和综合评价 ②编制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和计划 ③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 ④积极开辟新资源 3、自然学的特点 ; ①综合性②区域性③交叉性 第一章 1、名词解释 1、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可为人类所开发利用,并能给人类带来利益的自然物质和自然过程。 2、问答题 1、试论自然资源的概念 自然资源必须是形成和存在与自然界中的自然物质或自然过程及自然资源具有自然属性;自然资源必须为人类所利用具有社会属性。故下定义为:自然资源是可为人类所开发利用,并能给人类带来利益的自然物质和自然过程。 2、试论自然资源的特点 ` 形成与分布的不均性: 1、关系的整体性: 2、演化与存在的变动性和稳定性: 3、空间结构的层次性: 数量的有限性: 1、使用价值的多用性 2、认识的可变性与虚化性 3、管理保护上的国际性 | 3、试论自然资源按循环周期长短的分类问题 按照自然资源在自然地理环境中循环周期的长短可将自然资源分为两类:1、一类是循环周期漫长的不可再生资源亦称不可更新资源,主要指各种岩石矿产资源;2、一类是循环周期较短的可再生资源,亦称可更新资源,包括生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及气候资源。 4、试论自然资源按构成要素的分类问题 第二章 1.名词解释 ①矿产资源:是指地壳中在地质成矿作用下所形成,可供人类生产生活所利用的,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岩石和矿物。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第一编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总论 第1章绪论 第1节环境与自然资源的概念 【单选】“人类环境”这个概念是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出的,是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 【多选】在环境科学中最常见的分类是将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单选】自然资源是在一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可以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 【论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规定的“环境”与环境科学中“环境”在范围上有哪些异同? (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把环境当作法律的保护对象看待 的,其概念和范围必须明确和具体,不能用环境科学中 的水圈、生物圈之类抽象、概括的概念,而必须把环境 所包括的主要因素作为法律的保护对象,尽可能具体明 确的做出列举规定。 (2)从环境科学的理论上看,一切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环境要素、成份、状态都是人类环境系统 的组成部分,都是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但是整个自然 界和无限的宇宙空间不可能都成为法律保护的客体。作 为法律保护的客体,除了必须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发生 影响外,还必须是人类的行为和活动,(包括利用经济 和科学技术的手段)所能影响、调节和支配的那些环 境要素,否则法律的保护就没有实际意义了。 (3)人类环境的结构具有相关性。各种环境要素之间互相联系和制约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完整体系,这就是地球表 面的人类生命维持系统。把人类环境作为法律保护的客 体,其最根本的目的是从整体上保护生命维持系统的功 能,保护生态环境的质的状态。而对于某种作为环境要 素的自然物,人类是以其在维持生态平衡和维护环境功 能中的作用,而决定对其取舍的,并不一定在任何情况 下都无条件地、绝对的加以保护。 第二节生态学基本知识 【多选】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无生命物质四部分组成。 【单选】生态系统全部生命需要的能量都来源于太阳。

气候资源的教案

气候资源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知道气候资源的概念。 2.知道气候资源与其它自然资源的异同点。 3.理解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读“中国太阳能利用分布区”图,分析理解我国太阳能资源分布不均的特点。 2.应用“我国大中小型风力机可能安装地区的分布”图,分析风力资源地区分布的差异。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对“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气候资源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 2.难点 风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3.疑点 为什么我国太阳能、风能的地区分布不均? 4.解决办法 (1)在讲“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时,可采用读书自学、回答问题的方式来学习。

(2)在讲“风与城市规划的关系”时,可采用读书、读图分析的方法来认识城市规划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三、课时安排 1.5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可采用学生讨论、自学相结合的方法,学习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 2.可采用读图分析法,让学生理解气候资源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及两者的联系。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气候资源广泛利用的领域。 (2)知道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气候要点。 (3)理解建立生态农业、立体农业是合理利用气候资源的重要方式。 (4)知道太阳能和风能的利用方式。 (5)知道我国太阳能丰富区和风能丰富区。 (6)理解风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7)理解气候资源对交通建设的影响。 2.能力目标 读“南昌市风玫瑰图”,帮助学生分析当地的盛行风向及与城市工业企业和居民区布局方位的关系。 3.德育目标 通过对气候资源及开发利用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中国气候图

中国地理填图练习2(气候及重要分界线) 一、在下图中试着描绘下列分界线 ①人口②一二级阶梯③二三级阶梯④秦岭淮河一线 ⑤干湿区分界线⑥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⑦太阳能分界线⑧草场、农区和牧区分界线 二、在下图中填注中国的温度带与干湿区,并注明夏季和冬季最高温及最低温出现地区的代号和名称 三、在图中填注我国雨带的位置及时间 四、在图中填出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 1.我国人口分布的地理界线:大体以黑龙江的黑河市和云南省腾冲市划一条直线为界,该线东南部人口多,该线西北部人口少。 2.地势阶梯界线:(1)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界线:西起昆仑山脉,经祁连山脉向

东南到横断山脉东缘。(2)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界线:由东北向西南依次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地形区界线(1)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大兴安岭。(2)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太行山脉。(3)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巫山。(4)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横断山脉。(5)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天山山脉。(6)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昆仑山脉。(7)黄土高原和汉水谷地:秦岭。(8)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祁连山脉。(9)四川盆地和汉水谷地:大巴山脉。(10)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古长城。(l1)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淮河。4.气候界线(1)l月0℃等温线(也是亚热带与暖温带及高原气候区分界线):大体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一淮河一线。(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界线):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一淮河一线。(3)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界线):从大兴安岭西坡经过张家口、兰州、拉萨附近,到喜马拉雅山脉东部。(4)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界线):大致通过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到冈底斯山一线(5)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大致通过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6)太阳能分界线:大兴安岭-北京西-兰州-昆明-折向西北到西藏南部。 5.河流界线(1)外流区和内流区的界线:北段大体沿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比较接近200毫米等降水量线。(2)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分水岭:巴颜喀拉山脉一秦岭。(3)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南岭。(4)澜沧江与怒江的分水岭:怒山。(5)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诸河流域的分水岭:武夷山。 6.三大自然区界线(1)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兴安岭、长城。(2)青藏高寒区与东部季风区的界线:3000米等高线。横断山脉(3)青藏高寒区的北部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大体从昆仑山向东经过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7.自然地区界线(1)东部季风区内部自然地区界线:①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界线(华北暖温带湿润地区与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秦岭一淮河(1月0℃等温线,日平均气温>10℃积温4500℃等值线)。②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与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界线:日平均气温>10℃的活动积温3200℃等值钱。③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与华南热带湿润地区界线:日平均气温>10℃积温7500℃等值线(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自然地区界线。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与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的界线:贺兰山一线,相当于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8.农业活动界线:(1)草场、牧区与农耕区的界线:大体接近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兴安岭-阴山-吕梁山-横断山。(2)水田区与早作区的界线:秦岭一淮河。 9.行政区界线:(1)南疆与北疆(流动沙丘与固定、半固定沙丘界线):天山。(2)湖北省与重庆市:巫山。(3)福建省与江西省:武夷山。(4)广东省与湖南省:南岭。(5)西藏自治区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昆仑山脉。(6)甘肃省与青海省:祁连山脉。(7)四川省与陕西省:大巴山脉。 10.综合地理界线(1)秦岭一淮河一线:南方北方的分界线 气候:①大致是1月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②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③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④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⑤温带季风与亚热带季风的分界线⑥≥10℃积温4500℃等值线经过地方地形:①黄土高原与汉水谷地的分界线②华北平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分界线河流:①河流有无结冰期、流量大小、水位高低的分界线②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土壤:棕壤与黄棕壤的分界线植被及自然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及对应自然带的界线农业:①农业水田与旱地②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制③水稻和小麦杂粮的界线 (2)大兴安岭:①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②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③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④牧区与农耕区通过的地方的界线⑤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界线⑥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界线通过的地方⑦森林景观与草原景观界线通过的地方。

自然资源学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复试科目] 考试科目名称:自然资源学 一、试卷结构 1) 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自然资源学及其稀缺的性质25% 自然资源生态学原理30% 自然资源经济学原理30% 自然资源管理学原理:使用者的视角及结论部分15% 4)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分析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一)自然资源学及其稀缺的性质 1、自然资源的性质 考试内容 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类型;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考试要求 (1)理解自然资源概念及其含义. (2)了解自然资源分类.

(3)掌握资源基础、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资源、理论资源、最终可采资源、最大资源潜力、持续能力、吸收能力、承载能力的概念. (4)掌握影响探明储量的因素. (5)掌握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理解各属性之间的联系. (6)了解自然资源的本质特征. 2、自然资源的稀缺与冲突 考试内容 中国态势;自然资源稀缺的挑战;全国视野;资源的冲突与争夺;资源消耗的环境后果; 考试要求 (1)理解中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及资源稀缺的挑战. (2)了解全球面临的自然资源问题. (3)了解资源的冲突与争夺体现在哪些方面. (4)理解资源消耗的环境后果. 3、从极限之争到可持续性 考试内容 增长的极限;没有极限的增长;可持续性。 考试要求 (1)理解悲观派的主要观点与理论;了解悲观派的意义与缺失. (2)理解乐观派的主要观点与理论;了解现实对乐观派的挑战。 (3)了解当代资源关注的问题. (4)掌握可持续的含义。 (5)掌握可持续性的限制因素. 4、自然资源稀缺的性质 考试内容 指数增长与资源动态;社会发展与资源开发的演进;绝对稀缺与相对稀缺。 考试要求 (1)掌握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2)了解社会发展与资源消耗的指数增长.

室关于修改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办法的决定

室关于修改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办法的决定 各县、区人民政府,省江北产业集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江大桥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驻芜各单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安徽省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条例》,2019年9月25日市政府第48次常务会议决定对《AA市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办法》作如下修改: 一、增加第三条“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应当遵循统筹规划、合理开发、科学利用、有效保护的原则。” 二、原第三条第一款“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的领导,根据本市气候资源的特点,对气候资源保护的重点和开发利用的方向作出规划,将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修改为第四条第一款“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将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相关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原第三条第二款“市气象局……”修改为第四条第二款“市、县气象主管机构……”。 原第三条第三款“发展改革、住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农业、林业、科技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相关工作。”修改为第四条第三款“发展改革、住房城乡建设、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规划、农业农村、科技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相关工作。” 三、原第四条“市、县(区)人民政府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开展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活动,依法保障其合法权益。”修改为第五条“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鼓励与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 四、原第六条“市气象局……”修改为第七条“市气象主管机构……”。 五、原第九条第二款“市、县气象局……”修改为第十条第二款“市、县气象主管机构……”。

不同气候类型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不同气候类型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引言 自古以来,中国不同地区的居住者都有着共同的文化起源——中华文明,可是不同地区的民宅却在结构与色彩上有着很大的差异。这是因为中国大陆地区地域辽阔,所跨纬度较大,造成了各地区气候的差异,气候的不同就要求人们居住的房屋有着不同的抵御不利气候条件的特性,因为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样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结构和色彩。在不同的气候环境中需要建筑物有防雨、耐寒、坚固防风等等特性,起初建筑的外貌仅仅是有建筑的功能而决定的,但随着时代发展与生产力的进步,人们对房屋的审美要求也在不断地演变,最终形成了风格上的差异。 可以说,气候环境与建筑风格的关系是,气候环境影响建筑风格,建筑风格反映气候特点,并与环境达到协调或一致。 不同的气候条件对房屋建筑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我国从建筑热工设计的角度出发,把全国划分为五个区,即严寒、寒冷、夏热冬冷、夏热冬暖和温和地区,并提出相应的设计要求。这样分区的目的就在于使民用建筑的热工设计与地区气候相适应,保证室内基本热环境要求。 1.气候的主要因素 地球上气候的形成,是由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作用形成的。落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热主要由地球表面大气层吸收,而地球表面与大气层向太空的长波辐射是地球向外界散热的主要方式。这样通过地球表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地球表面向太空长波辐射才能维持地球表面的热平衡,保持了地球特有的长期稳定的气候条件。 “气候——影响着人类舒适——是温度、湿度、光照、风、大气压力和降水量等因素的综合结果。为了舒适的目的,这些因素的组合达成一定的平衡状况”。这些气候因素的变化与人体健康程度的关系极为密切,气候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我们的心理和生理活动。人类对气候的反应最明显也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在自身的居住上,不同地区的人往往会根据居住地环境的不同建造出适合当地气候的房屋。 2.气候对建筑的影响 2.1 温度条件对建筑的影响 由于墙壁厚度对于建筑是否保温起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气温高的地方一般墙壁较薄,气温低的地方墙壁较厚。有些地方为了抵御寒冷,将房子埋在土里,如中国陕北窑洞。由于窑洞深埋地下泥土是热的不良导体,这样夏天灼热阳光不能直接照射里面,冬天则起到了保温御寒的作用,朝南的窗户又可以使阳光充满室内。既节省了建筑材料,又可以充分保留房屋内的热量。一些气温高的地方,也选择了这种类型的建筑风格,如沙漠地带的民居。 温度对建筑的结构还有材料选择的影响,属于工程范围,这里不再介绍。 2.2 降水对建筑的影响 降雨多和降雪量大的地区,房顶坡度普遍很大,以加快泻水和减少屋顶积雪。降雨少的地区,屋面一般较平,建筑材料也不是很讲究,屋面极少用瓦,有些地方甚至无顶。我国西北有些地方气候干旱,降水很少,屋面平缓,一般只是在椽子上铺上织就的芦席、稻草或包谷秆,上抹泥浆一层,再铺干土一层,最后用麦秸拌泥抹平就行了。宁夏虽然也用瓦,但却只有仰瓦而无复瓦。降水多的地方,植被繁盛,建筑材料多为竹木;降水少的地方,植被稀疏,建筑多用土石;降雪量大的地方,雪甚至也是建筑材料,如爱斯基摩人的雪屋。我国东北鄂伦春人冬季外出狩猎时也常挖雪屋作为临时休息场所。

气候区划

气候区划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气候区划 英文名称:climate regionalization;climatic division 定义1:选用有关指标对全球或某一地区的气候进行逐级区域划分。 应用学科:大气科学(一级学科);气候学(二级学科) 定义2:按气候特征的相似和差异程度,选用有关指标,对全球或某一地区的气候进行逐级区域划分。 应用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气候学(二级学科) 定义3:采用一定的气候区划等级指标将全球或一个区域划分为若干个等级的气候区。 应用学科:资源科技(一级学科);气候资源学(二级学科) 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气候区划是根据研究目的和产业部门对气候的要求,采用有关指标,对全球或某一地区的气候进行逐级划分,将气候大致相同的地方划为一区,不同的划入另一区,即得出若干等级的区划单位。 目录 简介 特点 方法 种类 中国气候区划 编辑本段简介 按气候特征的相似和差异程度,以一定的指标,对一定区域范围所进行

气候区划 的气候区域划分。属自然区划中的部门自然区划。气候区划是气候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之一。 编辑本段特点 气候的地域分异规律是进行气候区划的基础。由于太阳辐射分布的纬度差异,产生气候随纬度发生有规律变化的纬度地带性;由于海陆分布和海陆对比关系带来干湿度的差异,产生气候随干湿度发生有规律变化的干湿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随山地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下降,产生气候随海拔高度变化的垂直带性;气候受地方的地形起伏、坡向以及下垫面状况等因素影响,也发生变化。因此,任何地方的气候都是受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综合影响的结果。气候区划必须反映这些气候分布规律。 气候区划与气候分类是气候划分的两种方法。气候区划是将一定区域,按气候特征,依次由大到小,由上到下逐级划分;气候分类则是将不同地区的气候按其主要特征划归类别,依次由小到大,由下到上逐级合并。某一类型的气候,可以出现在不同的区域,而气候区划所划出的区域必须是连成一片的。 编辑本段方法 一般采用发生学方法和实用方法,或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发生学方法着重从气候形成因子选取指标,进行区划;实用方法主要根据服务对象对气候的不同要求选取指标,进行区划。指标的选定,随区划的目的、种类而异。例如,农业气候区划以温度、降水、越冬条件的指标较为重要;建筑气候区划以风压、雪压、冻土深度等指标较为重要;航空气候区划以能见度、雷暴日数等较为重要。区划指标有两类:一类是气候指标,这些指标是无形的,其代表性随观测地点而异,但它是定量的;另一类是其他自然因子的指标,如地貌类型、地势高度、土壤类型、植被类型等,这些指标是有形的,但一般只能定性。气候区划应以气候指标为主,以其他自然因子的指标为辅。气候随地区的不同逐渐变化的,区划界线实际是具有一定宽度的带,一般应把线划在带的平均位置上。 编辑本段种类

广西壮族自治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办法(2016修正)

广西壮族自治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办法(2016修正) 【法规类别】资源综合利用 【发文字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令第112号 【发布部门】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 【发布日期】2016.09.26 【实施日期】2011.05.01 【时效性】已被修改 【效力级别】地方政府规章 【修改依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政府规章的决定 广西壮族自治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办法 (2011年3月2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令第64号发布根据2016年9月26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政府规章的决定》修正) 第一条为了规范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加强气候资源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国务院《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及有关法律 法规,结合本自治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本自治区行政区域以及管理的海域从事气候资源调查、规划、开发利用、保护、气候可行性论证及其他相关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气候资源,是指能为人类生存和活动所利用的光能、热量、风能、云水

和其他大气成分等自然资源。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协调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 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气候资源综合调查、区划,组织开展气候监测、分析、评价和气候可行性论证,发布气候预测和气候公报。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工作。 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涉及多个部门或者跨行政区域的,应当建立联合管理和信息共享机制。 第四条鼓励开展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科学技术研究,支持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合作与交流,提高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科技水平。 第五条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的光能、热量、风能、云水和其他大气成分等气候资源调查,建立气候资源数据库。 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开展专项气候资源调查,应当报自治区气象主管机构备案,所获得的资料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自治区气象主管机构汇交。 第六条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分析有利和不利的气候影响条件,对气候资源和气象灾害进行评价,确定气候区划指标,并根据气候区划指标划分区域,编写气候区划报告,绘制气候区划图。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和气象主管机构,根据气候资源调查、气候区划成果,编制本行政区域的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并组织实施。 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规划编制的背景以及本行政区域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的现状; (二)规划的指导思想、编制原则及规划总体目标; (三)本行政区域气候资源的特点及其分析评价;

自然资源学考试要点

名词解释 1、人口过剩: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数量多到超过了当地提供食物、水和其他重要资源以支持这些人生存的程度;当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或由于财富分配不平等,致使一部分人贫穷到物理生产或购买足够的粮食、燃料等生活必须资料时,也被认为是人口数量过剩。 2、自然资源:是人类能过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与欲望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 3、探明储量:指已经查明并已知在当前的需求、价格和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藏量。条件储量:已查明的储量,但在当前价格水平上,以现有采掘技术和生产技术来开采是不经济的。远景资源:是尚未查明的藏量,但可望将来在目前仅做了少量勘察和试探性开发的地区发现它们。理论资源:是指那些被认为具有充分有利的地质条件,但迄今尚未勘察或极少勘察的地区可能发现的矿藏。最终可采资源: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资源和理论资源的总和统称最终可采资源。最大资源潜力:是指在其他条件都很理想的情况下,流动性自然资源能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理论潜力。持续能力:持续能力是可更新资源实际上能长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能力,既不损害其充分更新的利用能力。吸收能力:即环境媒介吸收废物而又不导致环境退化的能力。承载能力:指一定范围内的生境(或土地)可持续供养的最大种群(或人口)数量。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态系统的总和。智能圈:指超越生物圈的生灵圈。净第一性生产力: 是绿色植物呼吸后所剩下的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所固定的能量或所生产的有机物质,即是总第 一性生产量减去植物呼吸作用所剩下的能量或有机物质。自然资源的天然价值:自然资源本身所具有,未经人类劳动参与的价值。人工价值:自然资源附加上人类劳动之后所具有的价值。稀缺价值:自然资源的稀缺性使其具有的价值。 4、报酬递减规律:凡将某一变动生产要素连续投入附加到另一有限的固定要素上时,逐渐会达到一点,再次点后的每一单位投入的附加产出(或边际产出)将减少并且最终成为一个负数。这个原理就称为报酬递减律。 5、均等边际原则:指的是,当我们利用有限资源时,应将它适当的分配给各种途径,使其在每一种途径中所获得的边际报酬大致相等,这样才能使各种用途的总报酬最高。 自然资源保护: 6、可持续的含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包含以下几个重要含义:理想的人类生存条件、持久的生态系统状况和公平性。 简答题 1、全球面临的五大资源、环境问题是什么?(1)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全球增暖(2)臭氧层损(3)土地退化(4)淡水资源短缺(5)森林锐减,物种灭绝 2、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1)自然资源总量大,类型齐全(2)人均资源量少(3)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资源组合结构不匹配(4)资源质量不一 3、我国面临的自然资源稀缺的挑战?(1)粮食安全(2)矿产资源短缺的危机(3)生物多样性 减少(4)资源承载力(5)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 4、比较关于自然资源问题的两种观点。关于自然资源问题的的论争大致可分为两派,即悲观派和 乐观派。悲观派认为,如果目前的资源消耗趋势继续下去,世界将变得更为拥挤,污染会更加严重,更多资源将耗竭或退化;富者愈富,穷者愈穷,将引起严重的政治和经济骚乱;战争的威胁亦会增加。乐观派认为目前,目前趋势继续下去,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将造成一个并不拥挤,污染较少,资源更富有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大多数人都会更加健康,寿命更长,物质财富也更多。 5、影响自然资源供给的因素有哪些?(1)对自然资源的需求(2)自然资源的自然供给量(3)

关于气候资源保护立法的若干思考

林婧婷 (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 摘要:气候资源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极为紧密,人们因开发利用和保护气候资源而产生各种法律关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我国气候资源保护立法相当薄弱,未成体系,不足以担当保护气候资源的重任。因而,对气候资源概念的界定以及属性的探讨是制定气候资源保护立法的理论基础;而基于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的客观情况和立法的不足,加强气候资源保护立法是现实所需;气候资源所有权又是完善气候资源保护立法必须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气候资源;气候资源保护立法;气候资源所有权 中图分类号:D9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0-0118-03 一、基础理论支撑:气候资源之概念与属性 准确界定气候资源的概念是将其纳入法律调整范畴的第一步,而对气候资源的属性探究是一切立法及其研究的理论基石。 气候资源虽然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资源,但由于开发利用手段的限制,其资源属性直至现代才逐渐为人所认识。明确把气候作为一种资源的概念是1979年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的主题报告中提出:“这次大会在实质性的准备中产生了一个重要的新概念,就是我们应当开始把气候作为一种资源去思考。” 1991年《气候资源管理大纲》中提出:“气候资源是指人类凭借一定的手段、方式所能开发利用的那一部分气候条件,是人类可利用,形成财富或使用价值,并能影响劳动生产率的自然物质和能量的一部分。”现已废止的1994年《气象条例》曾将气候资源定义为:“能为人类经济活动所利用的气候条件,如光能、热能、水分、风能。”然而在1999年通过的《气象法》却没有保留气象条例对气候资源的界定。这一概念更新到最近由黑龙江地方政府出台的气候资源条例中所称“气候资源是指能为人类活动所利用的风力风能、太阳能、降水和大气成分等构成气候环境的自然资源”。 由此可见,气候资源概念至今仍缺乏权威的界定,但从上述定义中可以达成共识,即气候资源是指由风力风能、太阳能、降水和大气成分等组成的气候环境要素中可以被人类利用的那一部分自然物质和能量。 (一)气候资源的基本属性——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指具备一定条件,自然界中能够带来财富与使用价值的一些自然条件和自然因素。我们在谈及自然资源时,其范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类社会也是从早期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发展到工业时期的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渔业资源等新类型,自然资源的队伍在逐渐壮大,但仍旧局限于地缘资源的范畴。近些年来,随着地缘资源的日趋枯竭以及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加之人类环保意识的增强,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已经大有突破,能够为人类利用并带来财富的自然条件和自然因素大大增加。对于人们传统观念中认为无法控制并利用的自然界的风、光、热、云等都已具有资源属性为人类所用,创造出了无限的潜能。从这个意义上说,气候资源属于自然资源是有依据的。 气候资源是一种自然资源,具有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首先,气候资源通常被当作恒定资源,即其总量不会因为使用而减少。然而由于无法储存,人类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的技术水平又有限,难以满足生产发展的更高需求。所以,气候资源实际可用量是有限的,具有自然资源稀缺性的特征;其次,气候资源要通过开发利用活动来体现它的社会性,除此之外,气候资源利用过程所产生的外部性影响,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至关重要;最后,气候资源作为整个生态体系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是自然过程所产生的天然物,表现为自然物质和能量,它具有自然性的特征。 (二)气候资源的法律属性——物权客体 由于我国法学界目前对气候资源的研究欠缺与时俱进的精神,还没有形成普遍的“气候资源”

气候资源网络教学教案

气候资源网络教学教案Network teaching plan of climate resources

气候资源网络教学教案 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光、热、水、风等气候资源在人们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举例说明或分析光、热、水、风等气候资源对当地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德育目标:树立因地制宜利用气候资源的观念,以及保护 气候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气候资源的特点,气候资源在农业和建筑中的 应用 教学难点:气候资源在农业和建筑中的科学开发利用 教学方法:引导式、探究式 教学手段:网络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气候是一种资源,这是从对人类有利的一面来谈的,如果从对人类不利的一面来谈,就是气候灾害了。我们这节课主要学习人类是怎样利用气候有利的一面来进行生产、生活的。 〔师问〕同学们都进行了课前预习,哪位同学谈谈,气候资源同哪些生产部门的关系比较密切? 〔生答〕农业、建筑、交通运输、商业、旅游、医疗等部门。 〔师问〕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自古与气候关系最密切的是哪个行业? 〔生答〕农业。 〔承转〕 鉴于时间的关系,我们这节课主要学习:气候资源对农业和建筑部门的影响,及这两个部门是怎样充分合理地利用气候资源的。至于交通和旅游部门同气候资源的关系,我们将留在课下完成。 我们这节课首先学习“农业同气候资源之间的关系”。〔布置学习要求〕

同学们开始学习之前,先听老师的要求。 1.相邻的2~3名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利用“气候资源学习网站”进行学习。 2.学习网站中老师为同学们提供了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及具体问题,同学们可以按照问题去寻找资料,通过思考或讨论完成问题的解答,并将你们的学习体会,记录在“网站的公告牌”上,在大家进行交流时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出来。 3~5分钟以后各小组交流。 现在,同学们点击学习内容,进入“农业部分”的学习。 〔学生进入学习网站,进行自主学习及小组讨论〕 〔交流讨论〕 〔网络出示〕《中国积温与熟制图、表》 〔师问〕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珠江三角洲三地的种植制度是否相同? 〔生指图、表回答,其他生补充〕(大意) 因为三地的积温、降水的数量有差异,就使得三地的气候条件不同,进而影响三地的种植制度不同──—虽然气候资源

应对气候变化保护资源环境

更多资料请访问.(.....) 低碳经济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爱护资源环境 【背景材料】 1、“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国内生产总值,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进展观念的全然性转变。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进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业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2、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决定到2020年我国操纵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和行动。11月26日,中国正式对外公布了操纵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以下简称《行动目标》)——到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 3、2009年12月7日起,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们将在哥本哈根召开联合国气候会议,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以后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个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毫无疑问,对地球今后的气候变化走向产生决定性的阻碍。这是一次被喻为“挽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 4、2002-2007年,中国经济平均增长10.4%,2008年比上年增长百分之九,差不多连续6年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在快速增长中我国也付出了资源、环境代价。按现行汇率计算,我国GDP总量大约占世界GDP总量的5.5%,但能源消耗达到了2.6亿吨标准煤,大约占世界能源消耗的15%左右;水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名词解释

.环境: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地各种天然地和经过人工改造地自然因素地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保护:所谓环境保护是指为了协调人与自然地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地和谐共处,保证自然资源地合理开发利用,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保障社会经济地可持续发展而采取地行政、经济、法律、科学技术以及宣传教育等诸多措施和行动地总称.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自然资源:在一定地技术经济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地一切物质和能量都称为自然资源. 、人类环境观:人类环境观或称人类环境价值观是人们对环境看法、观点、观念地总和,是建立在一定生产力之上地并反作用于生产力地一种社会意识形式.简言之,人类环境观是一种环境意义意识.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 商业用途 、环境问题:环境问 题是指由于自然界 或人类地活动,使 环境质量下降或生 态系统失调,对人 类地社会经济发 展、健康和生命产 生有害影响地现象. 资料个人收集整 理,勿做商业用途 、资源:资源指对人 有使用价值地某种 东西. 、环境资源法:环 境资源法是指关于 环境资源地开发、 利用、保护、改善 及其管理地各种法 律规范和法律渊源 地总和.资料个人收 集整理,勿做商业 用途 、环境资源法体系: 环境资源法体系是 指由相互联系、相 互补充、相互制约, 在于调整因环境资 源开发、利用、保 护、改善及其管理 地法律规范和其他 法律渊源所组成地 系统.资料个人收集 整理,勿做商业用 途 、环境资源法律关 系从宏观上看,可 以将各种关系归纳 为三大类: ()是人与人之间 地关系; ()是除人之外地 自然物与自然物之 间地关系; ()是人与自然地 关系,也称“人与环 境地关系”. 这个定义包括两层 意思:一是环境法 律关系包括人与自 然地关系和与环境 资源有关地人与人 地关系.环境法律关 系包括人与自然地 关系和与环境资源 有关地人与人地关 系,简称为环境社 会关系.二是只有当 环境法实施时,才 能形成环境法律关 系.资料个人收集整 理,勿做商业用途 、环境法律关系地 客体环境法律关系 地客体是指主体地 环境行为所指向地 对象,或者指主体 地权利和义务所指 向地对象,又称权 利客体或义务客体. 法律关系地客体一 般包括物、行为、 精神财富和其他权 益.环境法律关系地 客体也不例外,但 能反映环境法律关 系特点地主要客体 是环境资源(物) 要素和对环境有影 响地行为(作为与 不作为).资料个人 收集整理,勿做商 业用途 、"污染者治理,开 发者养护“原则污 染者治理是指对环 境造成污染地组织 或个人,有责任对 被污染地环境进行 治理.开发者养护是 指对环境与自然资 源进行开发利用地 组织或个人,不仅 有依法开发自然资 源地权利,同时还 有保护环境资源地 义务.有责任对其进 行恢复、整治和养 护.资料个人收集整 理,勿做商业用途 、预防为主、防治 结合地原则预防为 主、防治结合地原 则:是指采取各种 预防措施,防止环 境问题地产生和恶 化,或者把环境污 染和破坏控制在能 够维持生态平衡、 保护人体健康和社 会物质财富及保障 经济、社会持续发 展地限度之内. 资 料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限期治理、限期 治理是指对长期超 标排放污染物、造 成环境严重污染地 排污者,以及对设 立有特殊保护区域 内超标排污地已有 设施,经地方人民 政府决定和环境保 护主管部门监督, 设定一定期限由排 污者在该期限内实 施完成治理任务, 使污染物排放达到 治理目标地一种强 制性措施.资料个人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华北平原气候资源变化趋势_马洁华

生态学报2010,30(14):3818)3827Ac ta Ecologica S inica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07FY120100);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2009CB118608);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GYHY200803028)资助 收稿日期:2009-04-14; 修订日期:2010-03-09 *通讯作者C orres pond i ng author .E-m ai:l yangxg @https://www.doczj.com/doc/2f3119798.html, .cn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华北平原气候资源变化趋势 马洁华1,2,刘 园1,杨晓光1,*,王文峰1,薛昌颖3,张晓煜1 (1.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193; 2.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29; 3.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郑州 450003) 摘要: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过去几十年,华北平原气候资源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一变化对该区域的粮食生产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利用华北平原1961-2007年逐日气候资料,探讨了不同年代际间该区域气候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变暖使华北平原热量资源更加丰富,全区\0e 和\10e 积温呈整体增加趋势,空间分布呈北移东扩的变化特征;且气候带移动特征明显,向北移动了3个纬度,约300多k m 。过去47a ,华北区域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平均下降速率为18mm /10a 。夏、秋两季降水量呈减少趋势,速率在25-40mm /10a 之间;春、冬两季降水量呈微弱增加趋势,但增加幅度小于夏、秋两季的减少幅度。年平均参考作物蒸散量呈整体下降趋势,减幅小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全区日照时数显著减少,纬向分布特征明显,以大中城市附近减少最为突出。 关键词:华北平原;气候资源;气候变化 Characteristi cs of cli m ate resources under global cli m ate change in the N orth Chi na P l ai n MA Jiehua 1,2,LI U Yuan 1,YANG X i a oguang 1,*,WANG W enfeng 1,XUE Changying 3,Z HANG X iaoyu 1 1C olle ge of R esourc e s and E nv ironm ental S cie n ce ,C hina Ag ri cult ura l Un iversit y,B eiji ng 100193,C hina 2In stit u te of A t m osph eri c Physics ,Ch i n ese Acad e m y of S cie nce s ,Be i jing 100029,Ch i na 3H enan Institute ofM e t eorolo g ical S cie nce s ,Zheng zhou 450003,C hina Abstract :I n the past fe w decades ,si gnificant changes of clm i ate resources had taken place across the N orth China P la i n (NCP ),correspondi ng to g l obal clm i ate c ha nges .C lm i ate c ha nge has caused far -reachi ng m i pacts to agric u ltural production i n the N orth China P lain ,where i s one of them ost m i portant food production reg i ons in Chi na .I n this study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d istri bution of clm i ate resources duri ng the five d ifferent decades fr o m 1961to 2007were analyzed by using daily w eather data fr o m 59typical agro -m eteorolog ical stations located theN orth Chi na P lain .T hem ajor results sho w e d :(1)heat resources i n the N orth Chi na P lain were si gnificantly enric he d duri ng the study period due to g lobal clm i at ic war m ing ,such as \0e and \10e accumulat i ve a ir te mperature m arkedly increased ,speciall y ,in north a nd east .(2)Annual precipitation decreased about 20mm per decade fro m 1961to 2007.Seasonal precipitation i n su mm er and autu mn also decreased w ith rate rang i ng fro m 25mm /10a to 40mm /10a ,ho wever ,sli ghtly i ncreased i n spri ng a nd w i nter .I n addition ,yearl y mea n of reference cr op evapotranspirat i on (ET 0)was decli ned i n the Nort h Chi na P l a i n .T he decreasi ng rate of rainfall w as a little more than t hat of ET 0.(3)Sunshine hours in the N orth Ch i na P lain sho wed a si gn ificant decli nation ,especiall y i n large and m iddle size urban area . K eyW ords :the N orth Ch i na P la i n ;clm i atic resources ;clm i at i c change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