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气候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综述

气候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综述

气候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综述
气候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综述

气候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综述

摘要:农业气候资源直接影响农业生产过程, 且能为农业生产所利用的物质或能量的农业气候要素。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气象资源已成为基础性的自然资源、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和公共性的社会资源,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强有力的支撑作用。本文从气候资源的内涵、分类、区域划分、利用与开发四个方面进行了综述,为农业气候资源的认识以及进一步开发利用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字:气候资源分类利用与开发

资源与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1]。近一个世纪以来,全世界的人口增长了2倍,能源和天然资源的消费增长了10倍。对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都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气候资源不仅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能提供无污染的能源,是未来可开发利用的理想资源。农业气候资源是指那些属于某种物质或能量的农业气候要素,它们不仅影响而且直接参与农业生产过程,能为农业生产对象所利用, 例如太阳辐射(光能)、二氧化碳、氧和水等。作为农业生态环境的农业气候,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害则称为灾害,称为农业气候灾害。目前, 农业气候资源已成为农业气候学的两个重要学科分支,目前已经有许多相关研究[ 2-4]。一般来说, 农业气候资源是以其自身的量值、随时间的变化以及各资源不同量级的组合类型等来表示其质量优劣的;而以各资源不同量级控制的面积或总量以及各资源不同量级组合类型所控制的面积来表示其数量多少的。农业气候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自然资源, 具有无限的循环性和单位时段的有限性、波动性和相对稳定性、区域差异性和相似性以及相互依存性和可改造性等特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气候资源的地方差异对各地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通过农业气候资源区划,对合理指导地方农业生产活动、发展适合地方气候资源特点的特色农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5]。

1.气候资源的内涵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气候资源已成为基础性的自然资源、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和公共性的社会资源,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强有力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树立“资源气象”的理念,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刻理解“资源气候”的丰富内涵,有利于发挥气象事业对可持续发展的前瞻性作用[6-8]。(1)气候资源是生活环境资源。信息时代关于天气、气候的监测、预报、预测和评估产品,以丰富的形式传播到各种用户和千家万户,已成为全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环境资源。

(2)气候资源是重要的经济资源。气候信息与经济相关领域的结合可显著提高

相应产业的经济附加值,它与生产、流通和营销等过程的结合可显著提高生产运营的效率,其深加工是国家信息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气象信息是重要的经济资源。

(3)气候资源是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源和清洁能源。我国从南到北横跨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五个气候带,再加上地形条件复杂,各地气候、自然环境和生产条件千差万别,合理利用各地光、热、水、气条件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气候是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源。我国是一个矿产和水资源相对贫乏、气候资源丰富多样的国家,通过对可再生、无污染的风能、太阳能、光能和空中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科学管理,可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充沛的洁净能源和更多的云水资源。从而为我国能源结构调整、为把我国建成一个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经济,为人类子孙后代能够享有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发挥出其前瞻性作用[9-10]。

2.气候资源的分类

气候资源是指光、热、水、风及可开发利用的大气成分, 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主要自然资源, 在一定的技术和经济条件下为人类提供物质和能量。它的可再生性、普遍性和清洁性奠定了其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2.1 太阳能资源

尽管太阳辐射到达地球大气层的能量仅为其总辐射能量( 3. 75 @ 1026W) 的22 亿分之一, 但已高达173 000 TW, 即太阳每秒钟照射到地球上的能量就相当于500 万吨煤。太阳能既可免费使用, 又无需运输, 而且对环境无任何污染。我国陆地每年接受太阳辐射能相当于2. 4 万亿吨标准煤, 但由于地理纬度、海拔高度、地形和天气状况的影响, 太阳能资源分布差异较大。丰富区主要集中在西藏、青海、新疆、甘肃、宁夏和内蒙古等西部地区, 尤其是青藏高原地区, 平均海拔高度在4 000 m 以上, 全年气候干旱, 云量稀少, 大气透明度好, 其总辐射量( 5 850MW/ m2以上) 和日照时数( 3 000小时以上) 均为全国最高, 属世界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区之一。从20 世纪70 年代至今, 我国在太阳能利用方面有很大发展, 但仍处于试验阶段。目前我国使用最多的为太阳能热水器, 2000 年底达到2 600 万m2以上; 甘肃、西藏、青海等地推广应用了20 多万台太阳灶; 1999 年西藏7 个无电县城安装了光伏系统,解决了机关和居民照明、通讯等用电问题; 另外还有太阳能干燥器、被动太阳房、太阳能航标灯等[7.8.11]。

2.2 水资源

水作为一种气候资源, 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条件, 对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广义水资源是指人们所利用的一切水资源, 包括了降水

资源( 空中云水资源形成降水部分) 和天空水资源( 空中云水资源未形成降水部分) 。其中降水资源又由去掉重复水量后的地表水和地下水, 以及滋润表层土壤的水分三部分构成[8]。我国年降水量分布总体趋势为从东南向西北内陆减少。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区是台湾、海南、广东中部和北部湾西北部, 超过2 000 mm; 年降水量最少的地区为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 少于50mm[7] 。除了地域上的不均匀分布, 降水在时间上也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我国大部地区受季风影响, 在水资源丰富区, 雨季4~ 5个月降水量约占全年的60%~ 70%, 有的地区甚至高达80% 以上。据估算[ 6] ,我国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为2. 614 ×1012 m3, 不重复计算地下水量约为0. 132× 1012m3, 水资源总量2. 746 ×1012 m3, 居世界第6位, 但人均占有量约2 400 m3, 世界排名100位以后,不足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 4。天空水资源是可为人们所利用的另一部分水量。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 天空水资源作为一种气候资源已经逐渐被大多数人所认可。人工增雨是目前人们主动利用天空水资源的重要方式, 已有50多年的历史, 现已发展为一项比较成熟的技术, 常被视为缓解旱情的办法之一, 对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12]。

2.3 风能资源

风是由太阳辐射加热引起的。据估计到达地球的太阳能中只有大约2% 转化为风能, 但其总量仍然十分可观[13-14]。全球风能约为2. 74×109MW, 其中可利用的风能为2×107MW, 比地球上可开发利用的水能总量大10倍。我国风力资源的总储量为每年16 亿kW, 特别是东南沿海及附近岛屿、内蒙古和甘肃, 以及东北、西北、华北和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区, 每年风速在3 m/ s以上的时间近4 000 h,一些地区年平均风速可达6~7m/ s 以上, 具有很大的开发利用价值。何祚庥院士最新研究显示,目前我国初步探明的陆上可开发的风能资源达2. 59亿kW。加上近海海域,全国可开发的风能资源估计在10亿kW 以上,是我国水能资源的2. 5倍。但经过20年的努力,我国风电总装机容量仅达到36万kW,只占全国电力总装机容量的1‰, 约为可开发储量的1. 4‰。由此可见,我国的风力发电与国际上发达的工业国家, 甚至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具有非常巨大的开发潜力。

除此之外还有热能资源、大气成分资源(主要包括大气中的CO2 和氮气、氢气等)等[15]。

3.气候资源的区划

农业气候区划是指在农业气候分析的基础上, 以对农业地理分布和生物学产量有决定意义的农业气候指标为依据, 遵循农业气候相似原理和地域分异规律, 将一个地区划分为农业气候条件有明显差异的区域[16.17]。农业气候区划的

主要目的是为制定农业生产计划和农业长远规划服务。它着重从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方面农业气候资源和农业气象灾害出发, 来鉴定各地区农业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利弊程度及分析比较地区间的差异, 为合理利用各地农业气候资源、避免和减轻不利气候条件的影响, 为农、林、牧、副、渔的合理布局, 以及建设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 提供农业气候方面的科学依据。

气候是决定农业生产分布的主要自然条件, 早在20 世纪30 年代初, 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根据当时的台站气温和雨量资料, 完成了“中国气候区域”一文, 这是我国最早的气候区划。其后, 涂长望、徐尔灏、卢沃、么枕生等也分别利用各种资料对中国进行了气候区划。陶诗言根据热量和干湿状况把我国的气候划分为5 大类, 10 几个气候区, 避免了以农作物、地理区代替气候区, 结果与自然景观相当符合, 开创了我国现代气候区划。1954-1959年在中国科学院的组织下, 完成了我国第一次由国家组织的全国性气候的区划。20世纪50~ 60年代, 我国开展了农业气候区划工作, 70~ 80年代进行了大规模的气候资源调查和农业气候区划工作, 并取得了可喜成果。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农业生产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为适应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高新技术的发展应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气候条件和气候资源本身的变化, 中国气象局于1998~ 1999年组织江西、黑龙江等7个省份的气象局进行全国第三次农业气候区划试点工作。根据康锡言等[ 18.19] 的研究, 第三次农业气候区划的主要特点是: 利用气候和地理信息资料, 建立了农业气候资源的空间分析模型, 综合应用“3S”技术进行细网格气候资源推算与分析, 使区划工作的精度可达到村一级水平。郭兆夏等[20] 利用GIS软件City Star分区建立气候要素小网格模型, 将陕西气候要素推至0. 5 km地表网格上, 依据作物气候区划指标及各区化因子的不同分级评分标准,进行多要素空间分析, 制作了气候资源和作物农业气候区划矢量图产品。黄淑娥等[ 21] 采用“3S”技术和气候区划方法, 对江西省万安县脐橙种植区进行了综合气候区划,王建源等[ 22] 利用GIS对空间数据的管理和分析能力, 对事先建立的气候因子与空间数据的DEM 模型进行运算, 并依据板栗生长的限制因子及区划指标, 对泰安市板栗进行农业气候区划, 找出了适宜、次适宜和不适宜的区域。刘敏等[ 23] 利用GIS软件, 引入City Star中的经纬线及数字高程等图层, 通过光、热、水的小网格推算模式,推算了三峡库区湖北段100 m×100 m 网格点上的农业。

气候资源要素值, 依据农业气候区划指标, 制作了农业气候区划专题图, 为农业合理布局提供了气候依据[24.25]。陈守智等[26] 根据荔枝生长发育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以最低温度作为荔枝栽培区的下限温度指标,再利用个19个气候要素进行聚类分析, 把云南省的荔枝可栽培区划分成4个不同等级的区域。

4.气候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4.1 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重点任务

加强气候资源承载能力评估。对气候资源进行评估的目的主要是调查清楚某一地区气候资源的拥有状况(数量和质量)、可利用程度(最佳值与临界值)及影响气候资源有效利的气候灾害类型和出现机率等[27]。不仅要分门类描述和评估农业气候资源、风能资源、太阳能资源等,还要对各类气候资源的组成要素进行分析和综合。气候资源评估需要定期进行,以便及时了解资源的拥有量及其分布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发展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新技术。大力开发和推广光、热、水、风等气候资源应用技术,建立一批农业气候资源、森林与湿地气候资源、草原气候资源等开发示范基地和城市化发展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示范基地。根据农业区划、农业资源与环境数据库资料,对农业自然资源与环境进行分类、分区评估;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加大太阳能直接和间接利用技术的开发力度;扩大风能利用规模,建立大型风力田,逐步提高风能、太阳能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同时解决边远地区生活用电等问题。发展气候资源管理与优化技术。利用基本科学理论和技术对气候资源进行监测、评估和保护是气候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28]。气候资源评估要进一步考虑人为因素影响下(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土地利用变化、工业化、城镇化、重大建设项目等)的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和制定减缓气候变化对策、区域气候资源保护、大气层保护与大气环境保护等气候资源保护的政策和法规。开发区域和局地气候资源及其演化评估技术、气候资源管理技术、不同空间尺度的气候资源优化技术和工程设计技术。

4.2提高气候资源的充分利用

对于气候资源的充分利用包括以下几点[29-31]:(1)空间上的充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占据一定空间, 控制一定面积, 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资源。农业气候资源的利用, 主要是通过农业生产对象, 即种植业中的作物、林业中的林果木、畜牧业中的饲草、饲料等植物实现的, 是通过土地上种植这些植物, 利用其空间的水、热、光、气资源完成的。所以, 从某种意义上讲, 土地的充分利用, 就是农业气候资源空间上的充分利用。(2)时间上的充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时间上的充分利用, 是指年内生长期的充分利用, 即土地上不仅要种作物,林果木或收草, 而且要使这些植物的生长期占满年内整个可生长的季节。(3)强度上的充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有了时间和空间的充分利用还不够, 还要有强度上的充分利用。就是说, 不仅土地要种上作物、林果木、牧草, 占满年内整个生长季, 还要使之高产, 充分吸收利用时间和空间内的光、热、水、气资源。具体方法主要是选育或培育高光效品种,生长季尽可能维持较大的绿叶面积,恰当安排生育期等等。

4.3 开发利用太阳能、分能等应用技术

我国在开发利用气候资源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也取得了相当明显的成效[33]。但从总体上看, 全社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识不强; 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 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和效益与实际可开发资源量及其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潜在贡献率仍然差距较大。为此, 必须进一步采取措施, 加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太阳能、风能以及其他气候能源的开发利用将是未来新能源利用的重要方面, 对完善我国能源结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 制约我国风力发电的主要原因在于风力发电成本还不具有与常规能源竞争的能力。降低风电成本, 重要的是选择风资源最优的场址, 如何将大气边界层风动力学最新研究技术及其成果应用于风电场的选址, 是气象领域和风电界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34-35]。国际最新的资料显示, 高新技术( 如高分辨率卫星信息及其数值评估模式) 的应用使风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景越来越广阔, 综合复杂的地形( 山地与海、陆差异等) 及其气候背景、风力发电机对边界层湍流脉动的适应功能等方面, 优选风力发电场址, 能够最大限度节约成本及挖掘风能潜力。

太阳能作为一种重要的清洁能源, 其开发利用远没有达到风能等的利用水平, 主要原因是由于开发利用太阳能资源成本太高, 还难以达到大规模开发利用的程度。。我国太阳能资源丰富区多在冬季集中采暖区, 通过建太阳房等可大大减少供暖消耗的燃料, 在青藏高原等地推广太阳灶还可以解决生活所需。目前, 我国太阳能利用多以光伏电池与太阳热能综合利用为主, 应大力开发推广太阳能低温热利。以色列是一个除了太阳能以外没有什么其它自然能源的国家, 目前该国大多数家用加热装置都来自太阳能, 经过气候学家、电力工程专家长期研究得出的评估结论是, 10 km2的沙漠每年接收的太阳能等于以色列电力公司生产的所有电力。

5.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虽然目前对于气候资源的检测、评估、开发和利用有了许多的研究[36-37],人们对气候资源的认识较之前也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比如:

(1)农业区划就存在如下问题:农业气候资源细网格的推算模型引入的因子主要为经度、纬度和海拔高度, 而坡度、坡向及遮蔽度等其他地理因子的引入应用较少。随着GIS等技术的发展, 基于地理知识的其他因子在细网格模型中的引入, 将会进一步提高气候资源的推算精度。

(2)农业气候区划大多仅考虑气候因素, 而对土壤、地形、生产技术及市场等因素考虑较少。因此, 在农业气候区划结果的具体应用中, 还要注意其他因素对

农业经济活动的影响。

(3)中国国民可持续发展观念相对滞后, 特别是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不尽合理, 使中国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 气候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还面临诸多问题和严峻挑战。

参考文献

1.李继由,农业气候资源理论及其充分利用[ J],自然资源,1995,( 1) : 1- 8.

2.Mann See J. Chirkow I Y, Lomas J, et al. 农业气象学[M] . 开来福, 王馥, 刘树泽译. 北京: 气象出版社,1984.

3.催明学.,农业气象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166-170.

4.丁一汇, 任阵海1 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气象与可持续发展卷1,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4.

5.[ 英] 朱迪·丽丝,自然资源: 分配、经济学与政策( 中译本),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5: 41.

6.任国玉, 陈振林, 王邦中,迎接气候变化的挑战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科技导报, 2001, 151, 57~ 60.

7.Zhang Jiacheng,Climate of China[ M ]. Beijing: China Met eorological Press, 1991( in Chinese) .

8.Li Jian( 黎建) . Exploit ing and utilizing climat ic resourc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J ] . Jiangxi Met eorol ogical Science & Tech nology ( 江西气象科技) , 2003, 26( 2) : 4-9( in Chinese) .

https://www.doczj.com/doc/796333165.html,ndsberg. Physical Climatology[M] . New York: ( 2nd ed. ) Gray Printing Company, Dubois, Pennsylvania, USA,1958.

10.Balchin, Pye. A Microdimatical Investigation of Bath and the Surrounding District[M] . London, Great Britain: Un-iversity Tutorial Press, 1973.

11.Chen Xinqiang( 陈新强) ,Zheng Guoguang ( 郑国光) , e t al . Cl-imatological Problem in Sust ainable Development [ M ] . Beijing:China Met eorological Press, 2002 ( in Chinese) .

12.李树勇,周顺亮等.江西省农业气候资源区划.江西农业学报,2007,19(2):102—105.

13.黄胜利. 区域资源优势的定量评价[ J] . 资源科学, 2001, 23(2):85-88.245.

14.林孝松. 区域农业气候资源及信息化研究—以重庆区域为例[ D] . 重庆:重庆师范大学, 2002.

15.马树庆, 梁洪海. 长白山区热量资源推算与农作物品种布局[ J] . 山地研究, 1990, 8(3):154-160.

16.田志会, 郑大伟, 王有年. 北京山区农业与旅游气候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方式探讨[M ] . 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8. 29~ 32.

17.杜军, 胡军, 张勇. 西藏农业气候资源区划[M ] .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7. 197~ 199.

18.康锡言, 马辉杰, 徐建芬. 因子分析在农业气候区划建立模型中的应用[ 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7, 28( 4): 40~ 43.

19.江西: 农业气候区划精确到村[ J] . 现代农业, 2002, ( 3) : 35

20.郭兆夏, 朱琳, 叶殿秀, 等. GIS在气候资源分析及农业气候区划中的应用[ J]. 西北大学学报, 2000, 30( 4): 357~ 359.

21.黄淑娥, 殷剑敏, 王怀清. / 3S0技术在县级农业气候区划中的应用[ J]. 中国农业气象, 2001, 22( 4) : 40~ 42.

22.王建源, 冯晓云, 薛德强, 等. G IS在泰安市板栗农业气候区划中的应用[ J]. 中国农业资

源与区划, 2003, 24( 5): 46~ 48.

23.刘敏, 向华, 杨卉, 等. G IS支持下的三峡库区湖北段农业气候资源评估与区划[ J] . 中国农业气象, 2003, 24( 2) : 38~ 42.

24.王连喜,李欣,陈怀亮,李琪,余卫东. GIS技术在中国农业气候区划中的应用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10(14).

25.苏晓丹,张雪萍,黑龙江省近56年气温降水变化特征及突变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11(14).

26.陈守智,张泽,田玉旭等,基于聚类分析的云南省荔枝栽培气候区划研究[ J] .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8, 23( 2) : 260-264.

27.徐超,杨晓光,李勇,王文峰.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农业气候资源变化Ⅲ.西北干旱区农业气候资源时空变化特征[J]. 应用生态学报. 2011(03).

28.徐雁萍. 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A]. 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资源应用研究分会场论文集[C]. 2009.

29.仝文伟,张玉娟,郭艳玲,王二虎. 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应用研究综述[A]. 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气象与现代农业[C]. 2011

31.周泽民. 随州市气候资源利用现状及可持续开发利用建议探讨[A]. S10 气象与现代农业发展[C]. 2012.

32.王素艳,郭海燕,邓彪,秦宁生. 气候变化对四川盆地作物生产潜力的影响评估[J].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09(02).

33.HUANG Sai-qun etl.,Evalu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limate Resources Analysis in South Dongting Lake Wetland,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2012(5).

34.李朝奎, 陈良, 王勇. 降雨量分布的空间插值方法研究[ J] . 矿产与地质, 2007, 21( 6) : 684~ 687.

35.钱锦霞, 张建新, 王果静, 等. 基于C ity S tar地理信息系统的农业气候资源网格点推算[ J] . 中国农业气象, 2003, 24(1):47-50.

36.Price DT. A com pa rison o f tw o sta tistica lm e thods fo r spa tia l interpola tion o f Canadian m onth ly m ean clim ate data[ J] . Agricultura l and ForestM eteoro logy, 2000, 10(1):81-94. 37.于伯华,吕昌河. 基于DPSIR模型的农业土地资源持续利用评价[J]. 农业工程学报. 2008(09).

关于旅游气候资源分析及利用论文

摘要:利用xx市1959~20xx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了xx市的气候特点及优势,结合xx 市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和具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观,对xx市丰富的旅游气候资源进行了分析。最后在在分析、总结xx气候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xx旅游应在重视文化积淀的同时,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打造休闲xx、盛夏避暑xx品牌的结论。关键词:旅游;气候资源;利用 xx市位于xx高原东延xx山余脉与大巴山之间,区域内绝大部分是山地,xx市大部地区海拔在1000米以上,属低山和二高山综合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形成了千姿百态,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观。近年来,旅游产业的发展,拉动了本市gdp的增长,在开发旅游资源进程中,摸清当地气候资源特点,对更好的打造xx特色旅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xx市气象局自1959年建站至20xx年的气象资料,在分析、总结xx气候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xx旅游应在重视文化积淀的同时,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打造休闲xx、盛夏避暑xx品牌的结论。 1气候资源评价 xx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因山岭重叠、溪谷纵横、海拔高差悬殊,局地气候差异大,形成了本地独具特色的山地气候特点。与同纬度的平原相比,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云多雾大、日照较少、雨量充沛、潮湿亦盛、风速较小等特征。低山四季分明,冬暖夏热,无霜期长,适合各种农作物生长。二高山春迟秋早,湿润多雨,光照充足。高山气候温凉,冬长夏短,易涝少旱,日照高于二高山,对发展相适应的林、药、牧、特产等较为有利。 1.1丰富的光能资源根据xx市(海拔:1074.1米)地面观测站1959年自20xx年的气候整编资料(下同),本市低山年平均日照1224.8小时,年平均总辐射量83.400千卡/c㎡,年平均日照百分率28%。年内日照主要集中在夏季,体现了本地雨热同期的气候特点。各月日照分布见图1。 1.2 适宜的热量条件 xx境内大部年平均气温在12℃以上,xx城区年平均气温为12.7℃,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4.2℃,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2.9℃,稳定通过10℃的活动积温3849℃,能满足喜热作物生长需求。年内各月年平均气温分布见图2 。气温年较差大,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1959年8月23日,为35.4℃;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1972年2月8日,为-15.4℃。年内气温较差最大在2、4月,最小在7、8月。无霜期高低山差异大,一般而言,海拔每上升100米,无霜期缩短3-4天,反之,无霜期增加3-4天。 1.3 充足的水分条件本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344.0毫米。可降雨量一半左右直接蒸发或渗入地下。据统计分析,多年平均径流深802毫米,径流总量37.02亿立方米,人平占有径流5200立方米,比全国均值多93%。降水地域以红椿沟、花椒坪、齐岳山为多,年均在1700毫米以上。降水年际分布以1998年最多,城关为1615.5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6月,多年平均为200.5毫米。北部主要集中在7月,多年平均为189.6~225毫米,全市5~7月的降水,占全年总降水量的40~46%。根据xx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统计,截止20xx年7月,日雨量达100毫米以上的大暴雨15次,基本为每3年一遇,为全州大暴雨最少区。 xx 年≥0.1毫米平均雨日178.3天,其中,20xx年最多,为196天,1988年最少,为157天。全年以5~7月降水最频繁,约占全年降水日数的30%。上述降水分布特点,同样体现了该地雨热同期的气候特点。其多年雨日雨量分布见图3。 1.4 丰富的风能资源 xx属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一般冬季多偏北风,夏季多偏南风。然而地形对气流运行方面有所控制,城区一带地形东西开阔,南北有山体屏障,多东风和偏西风,南北风较少。据长期观察,晴天转东风,天气变坏;雨天转西风,天气变好。故有“久晴东风雨,久雨西风晴”的农谚。由于全市范围地形起伏较大,山脉纵横交错,森林繁荣,下垫面粗糙,风向紊乱,风力较小,风速一般为3~5米/秒。另外,地方风盛行,山风、谷风多,在长槽(山谷或河谷)出口处,在高山地区,风速特别大,日平均风速最大可达10~12米/秒以上。 2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2.1炎夏的清凉世界从人体舒适的角度考虑,当日最高气温达到30℃时,人们会感觉到热,不舒适。在我州低山地区的夏季,日最高气温达到30℃的日数一般为70天左右,特别是位于三峡库区长江河谷带的巴东,因背风河谷产生焚风效应及河谷地势低、风力弱等原因,夏季高温日多,高于30℃的高温日数达90~100天,气候炎热。

临沂气候特点

临沂气候特点 我市地处中纬度区,属温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具有气候适宜、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等气候资源丰富的特点。 一、年气候特点 年平均气温在12.3—13.3度之间,一般西部高于东部,南部高于北部,沿海低于同纬度的内陆。最热日出现在七、八月,平均气温在25.4—26.3度之间;最冷月在一月,平均气温在零下1.1—2.8度之间。全市秋温高于春温,冬夏寒暑分明。 降水量为全省最丰沛地区,雨量受季风影响显著,其特点表现为冬夏降水差异悬殊,占降水量的60%集中在夏季。同时相对变率大,不稳定性强,一般由沿海向内陆,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由于受地理环境和季风影响,全年各地盛行风向不一致,多为西北、北、东北北、东南和西西南风。年平均风速为3.0米/秒左右,是全省风速最小的地区之一,春季风速为4.0米/秒左右。全年无霜期内陆各地一般在188.9天—212.0天,沿海为229.8天;全年日照时数在2539—2490小时。这给各种农作物提供了较长的生育期和充足的光照。同时,反映在本区气候中,还常有旱、涝、山洪、冰雹、大风、台风、干热风、霜冻、倒春寒和三夏及秋季连阴雨等一些主要的自然灾害出现,常给农业生产和其他事业带来不同程度的灾害和损失。 二、各季气候特点 春季:回暖迅速,少雨,多大风,气候干燥,沿海平流海雾最盛,盛行东南风和南风,平均风速为全年之冠,同时,春季寒潮侵袭,常引起急剧降温,晚霜冻和倒春寒灾害性天气出现。 夏季:温高、湿重、气压低、雨量充沛和集中,强度大,盛行东南风,风速小;年极端最高气温多出现在七月份,高达38.2—40.5度。本季雨量尤以七、八月份更为集中,多为阵性雷雨;由于各种气象要素变化复杂,往往产生暴雨、山洪、大风、雷击、冰雹、水涝、台风等自然灾害。.少数年份亦有夏旱发生。 秋季:气温急降,雨量骤减,秋高气爽,气候宜人,能见度好。该季太阳辐射减弱,气温下降快。晚秋开始有寒潮影响,常引起急剧降温和偏北大风,十月中旬可见初霜。秋温高于春温。光照充足,有利于各种农作物的成熟和收获。但因降水量的相对变率大,有不少年份发生秋旱和秋季连阴雨。这时期冰雹,台风也常侵袭本区。 冬季:寒冷干燥,雨雪稀少,多晴天,海上多大风和雾。该季太阳辐射最弱,气温低寒,冷期长。全年最冷月出现在一月,为零下0.8到4.0度.一般十二月下旬至翌年二月中旬河流水库封冻,最大厚度多数在20公分左右。雪日稀少,平均降雪日数在6—10天之间。积雪深度为3—5公分,最大深度可达25公分,山区公路有雪阻。随着四季气候的变换,在本区构成冬季干冷,春旱多风,夏热多雨,晚秋又旱的特点,但个别年份和季节也有反常现象。 各气候区 一、北部高山气候区 北部高山气候区,系指临沂市的沂蒙山区(沂水、沂南北部、蒙阴中部和北部)和沭东丘陵。全区多为高山峻岭,地形起伏较大。本区特点是:为全年平均气温最低,风速小,降水条件差,冰雹机遇较多,危害重,无霜期短,日照长,蒸发大;春秋两季干旱严重;冬季严寒,冷的时间长。本区春秋两季干旱严重,影响春、秋适时播种,威胁冬小麦和晚秋作物的正常生长,冰雹、霜冻危害重;山洪、大风、雷击也时常发生。 二、西部丘陵气候区

自然资源学复习资料

1、名词解释 ①自然资源学:是一门研究自然资源生成、演化和分布规律,合理开发利用及管理保护的学科。 ②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包括收集、整理和分析已有的考察成果及进行野外考察,其目的是摸清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区域组合类型。自然资源的综合考察目的性很强,既是基础研究,又是应用科学,是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 ③自然资源综合评价:是指在技术经济基础上,对自然资源从整体上、宏观上论证起开发合理性。 2、问答题 1、试述自然资源学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的形成的特点 ①自然资源的原始利用时期:积累了一些积累了极为原始的经验,谈不上总结记载 ②自然资源研究的萌芽时期:以记载描述为特色谈不上系统性、科学性 [ ③有关学科的单项自然资源研究时期:多门学科分别独立地开展了本领域内的自然资源研究 ④自然资源的形成和发展时期:作为一门独立科学形成,并得以迅速发展 2、自然资源的研究内容 ①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和综合评价 ②编制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和计划 ③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 ④积极开辟新资源 3、自然学的特点 ; ①综合性②区域性③交叉性 第一章 1、名词解释 1、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可为人类所开发利用,并能给人类带来利益的自然物质和自然过程。 2、问答题 1、试论自然资源的概念 自然资源必须是形成和存在与自然界中的自然物质或自然过程及自然资源具有自然属性;自然资源必须为人类所利用具有社会属性。故下定义为:自然资源是可为人类所开发利用,并能给人类带来利益的自然物质和自然过程。 2、试论自然资源的特点 ` 形成与分布的不均性: 1、关系的整体性: 2、演化与存在的变动性和稳定性: 3、空间结构的层次性: 数量的有限性: 1、使用价值的多用性 2、认识的可变性与虚化性 3、管理保护上的国际性 | 3、试论自然资源按循环周期长短的分类问题 按照自然资源在自然地理环境中循环周期的长短可将自然资源分为两类:1、一类是循环周期漫长的不可再生资源亦称不可更新资源,主要指各种岩石矿产资源;2、一类是循环周期较短的可再生资源,亦称可更新资源,包括生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及气候资源。 4、试论自然资源按构成要素的分类问题 第二章 1.名词解释 ①矿产资源:是指地壳中在地质成矿作用下所形成,可供人类生产生活所利用的,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岩石和矿物。

气候资源的教案

气候资源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知道气候资源的概念。 2.知道气候资源与其它自然资源的异同点。 3.理解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读“中国太阳能利用分布区”图,分析理解我国太阳能资源分布不均的特点。 2.应用“我国大中小型风力机可能安装地区的分布”图,分析风力资源地区分布的差异。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对“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气候资源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 2.难点 风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3.疑点 为什么我国太阳能、风能的地区分布不均? 4.解决办法 (1)在讲“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时,可采用读书自学、回答问题的方式来学习。

(2)在讲“风与城市规划的关系”时,可采用读书、读图分析的方法来认识城市规划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三、课时安排 1.5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可采用学生讨论、自学相结合的方法,学习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 2.可采用读图分析法,让学生理解气候资源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及两者的联系。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气候资源广泛利用的领域。 (2)知道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气候要点。 (3)理解建立生态农业、立体农业是合理利用气候资源的重要方式。 (4)知道太阳能和风能的利用方式。 (5)知道我国太阳能丰富区和风能丰富区。 (6)理解风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7)理解气候资源对交通建设的影响。 2.能力目标 读“南昌市风玫瑰图”,帮助学生分析当地的盛行风向及与城市工业企业和居民区布局方位的关系。 3.德育目标 通过对气候资源及开发利用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自然资源学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复试科目] 考试科目名称:自然资源学 一、试卷结构 1) 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自然资源学及其稀缺的性质25% 自然资源生态学原理30% 自然资源经济学原理30% 自然资源管理学原理:使用者的视角及结论部分15% 4)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分析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一)自然资源学及其稀缺的性质 1、自然资源的性质 考试内容 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类型;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考试要求 (1)理解自然资源概念及其含义. (2)了解自然资源分类.

(3)掌握资源基础、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资源、理论资源、最终可采资源、最大资源潜力、持续能力、吸收能力、承载能力的概念. (4)掌握影响探明储量的因素. (5)掌握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理解各属性之间的联系. (6)了解自然资源的本质特征. 2、自然资源的稀缺与冲突 考试内容 中国态势;自然资源稀缺的挑战;全国视野;资源的冲突与争夺;资源消耗的环境后果; 考试要求 (1)理解中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及资源稀缺的挑战. (2)了解全球面临的自然资源问题. (3)了解资源的冲突与争夺体现在哪些方面. (4)理解资源消耗的环境后果. 3、从极限之争到可持续性 考试内容 增长的极限;没有极限的增长;可持续性。 考试要求 (1)理解悲观派的主要观点与理论;了解悲观派的意义与缺失. (2)理解乐观派的主要观点与理论;了解现实对乐观派的挑战。 (3)了解当代资源关注的问题. (4)掌握可持续的含义。 (5)掌握可持续性的限制因素. 4、自然资源稀缺的性质 考试内容 指数增长与资源动态;社会发展与资源开发的演进;绝对稀缺与相对稀缺。 考试要求 (1)掌握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2)了解社会发展与资源消耗的指数增长.

广西壮族自治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办法(2016修正)

广西壮族自治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办法(2016修正) 【法规类别】资源综合利用 【发文字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令第112号 【发布部门】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 【发布日期】2016.09.26 【实施日期】2011.05.01 【时效性】已被修改 【效力级别】地方政府规章 【修改依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政府规章的决定 广西壮族自治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办法 (2011年3月2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令第64号发布根据2016年9月26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政府规章的决定》修正) 第一条为了规范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加强气候资源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国务院《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及有关法律 法规,结合本自治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本自治区行政区域以及管理的海域从事气候资源调查、规划、开发利用、保护、气候可行性论证及其他相关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气候资源,是指能为人类生存和活动所利用的光能、热量、风能、云水

和其他大气成分等自然资源。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协调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 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气候资源综合调查、区划,组织开展气候监测、分析、评价和气候可行性论证,发布气候预测和气候公报。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工作。 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涉及多个部门或者跨行政区域的,应当建立联合管理和信息共享机制。 第四条鼓励开展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科学技术研究,支持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合作与交流,提高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科技水平。 第五条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的光能、热量、风能、云水和其他大气成分等气候资源调查,建立气候资源数据库。 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开展专项气候资源调查,应当报自治区气象主管机构备案,所获得的资料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自治区气象主管机构汇交。 第六条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分析有利和不利的气候影响条件,对气候资源和气象灾害进行评价,确定气候区划指标,并根据气候区划指标划分区域,编写气候区划报告,绘制气候区划图。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和气象主管机构,根据气候资源调查、气候区划成果,编制本行政区域的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并组织实施。 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规划编制的背景以及本行政区域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的现状; (二)规划的指导思想、编制原则及规划总体目标; (三)本行政区域气候资源的特点及其分析评价;

青岛市旅游气候资源评价分析

青岛市旅游气候资源评价分析 摘要:本文根据青岛气象观测站2009年的月中气温、相对湿度及风速等气象要素资料,计算了奥利弗评价体系温湿指数、风寒指数及人体舒适度指数,对青岛市的旅游气候资源进行了评价分析并以此作为确定青岛最佳旅游季节的依据。结果认为,青岛市的最佳旅游月份为6、7、9、10月份。 关键词:旅游;气候资源;评价;青岛市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temperature, relative humidity and wind speed and other meteorological factors information of the Qingdao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y in 2009, this paper calculates the Oliver evaluation system temperature humidity index, wind chill index and human body comfort index, does the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tourist climate resources in Qingdao city, and makes it the best tourist season determination ba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best tourism month in Qingdao city is in June, July, September and October. Key words: tourism; climate resources; evaluation; Qingdao city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引言 青岛市作为一个迅速发展的旅游城市,旅游业作为国民收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已逐渐成为国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但青岛市的旅游资源同时受到天气、气候条件的影响较大。青岛的最佳旅游季节受到气候的影响和制约,使到青旅游的高峰期往往出现在每年的夏季。 影响青岛旅游的主要气候因素有降水、风力、雾等。本文收集到了2009年青岛气象站所观测的每月地面气象资料。根据这些资料,对其旅游气候资源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评价,希望为青岛市旅游气候资源的全面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1.青岛市气候基本特征 青岛地处胶东半岛东南部,其管辖区域环抱胶州湾,东部为黄海。市区三面受到海洋环境的直接调节,以及来自洋面的东南季风及海流、水团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海洋性气候特点。气候因素与地理环境形成了青岛得天独厚的旅游气候资源。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教材分析: 知道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气候复杂多样。理解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和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能在气候类型分布图上读出各种气候的分布,知道季风的含义,了解季风气候的范围和特点,能利用气温和降水量图,说出季风对气候的影响,认识雨热同期的特征是促进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因为雨热同期是季风气候的明显特征。明白气候复杂多样反映了我国气候要素的空间差异性和我国自然环境复杂性。 教学教法 引导学生回忆我国气温和降水的特征及造成原因,并提供相关气候资料,引导、启发学生思考,通过其分析逐步归纳概括气候特征,并分析这种气候对国民经济生产的影响,特别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让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概括,总结,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学会对比,切记结论性的灌输。了解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并学会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明确我国优越的气候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分析能力和综合归纳概括的能力, 3、通过认识我国气候的有利因素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使学生了解到我国农业生产的优越条件,对祖国的优越自然地理环境增强认识,产生自豪感。 教学重点: 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2.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教学难点: 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教学媒体: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区挂图或投影片,几个城市的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 课时安排:计划授课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前几节我们讲了中国的气温和降水等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两个问题: (1)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的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2)我国年降水量在地区分布和季节分配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导入新课〕知道了我国气温和降水的一些特点,我国气候有什么特征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归纳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我国气候对农业生产

自然资源学考试要点

名词解释 1、人口过剩: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数量多到超过了当地提供食物、水和其他重要资源以支持这些人生存的程度;当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或由于财富分配不平等,致使一部分人贫穷到物理生产或购买足够的粮食、燃料等生活必须资料时,也被认为是人口数量过剩。 2、自然资源:是人类能过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与欲望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 3、探明储量:指已经查明并已知在当前的需求、价格和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藏量。条件储量:已查明的储量,但在当前价格水平上,以现有采掘技术和生产技术来开采是不经济的。远景资源:是尚未查明的藏量,但可望将来在目前仅做了少量勘察和试探性开发的地区发现它们。理论资源:是指那些被认为具有充分有利的地质条件,但迄今尚未勘察或极少勘察的地区可能发现的矿藏。最终可采资源: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资源和理论资源的总和统称最终可采资源。最大资源潜力:是指在其他条件都很理想的情况下,流动性自然资源能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理论潜力。持续能力:持续能力是可更新资源实际上能长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能力,既不损害其充分更新的利用能力。吸收能力:即环境媒介吸收废物而又不导致环境退化的能力。承载能力:指一定范围内的生境(或土地)可持续供养的最大种群(或人口)数量。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态系统的总和。智能圈:指超越生物圈的生灵圈。净第一性生产力: 是绿色植物呼吸后所剩下的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所固定的能量或所生产的有机物质,即是总第 一性生产量减去植物呼吸作用所剩下的能量或有机物质。自然资源的天然价值:自然资源本身所具有,未经人类劳动参与的价值。人工价值:自然资源附加上人类劳动之后所具有的价值。稀缺价值:自然资源的稀缺性使其具有的价值。 4、报酬递减规律:凡将某一变动生产要素连续投入附加到另一有限的固定要素上时,逐渐会达到一点,再次点后的每一单位投入的附加产出(或边际产出)将减少并且最终成为一个负数。这个原理就称为报酬递减律。 5、均等边际原则:指的是,当我们利用有限资源时,应将它适当的分配给各种途径,使其在每一种途径中所获得的边际报酬大致相等,这样才能使各种用途的总报酬最高。 自然资源保护: 6、可持续的含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包含以下几个重要含义:理想的人类生存条件、持久的生态系统状况和公平性。 简答题 1、全球面临的五大资源、环境问题是什么?(1)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全球增暖(2)臭氧层损(3)土地退化(4)淡水资源短缺(5)森林锐减,物种灭绝 2、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1)自然资源总量大,类型齐全(2)人均资源量少(3)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资源组合结构不匹配(4)资源质量不一 3、我国面临的自然资源稀缺的挑战?(1)粮食安全(2)矿产资源短缺的危机(3)生物多样性 减少(4)资源承载力(5)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 4、比较关于自然资源问题的两种观点。关于自然资源问题的的论争大致可分为两派,即悲观派和 乐观派。悲观派认为,如果目前的资源消耗趋势继续下去,世界将变得更为拥挤,污染会更加严重,更多资源将耗竭或退化;富者愈富,穷者愈穷,将引起严重的政治和经济骚乱;战争的威胁亦会增加。乐观派认为目前,目前趋势继续下去,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将造成一个并不拥挤,污染较少,资源更富有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大多数人都会更加健康,寿命更长,物质财富也更多。 5、影响自然资源供给的因素有哪些?(1)对自然资源的需求(2)自然资源的自然供给量(3)

气候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综述

气候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综述 摘要:农业气候资源直接影响农业生产过程, 且能为农业生产所利用的物质或能量的农业气候要素。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气象资源已成为基础性的自然资源、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和公共性的社会资源,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强有力的支撑作用。本文从气候资源的内涵、分类、区域划分、利用与开发四个方面进行了综述,为农业气候资源的认识以及进一步开发利用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字:气候资源分类利用与开发 资源与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1]。近一个世纪以来,全世界的人口增长了2倍,能源和天然资源的消费增长了10倍。对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都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气候资源不仅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能提供无污染的能源,是未来可开发利用的理想资源。农业气候资源是指那些属于某种物质或能量的农业气候要素,它们不仅影响而且直接参与农业生产过程,能为农业生产对象所利用, 例如太阳辐射(光能)、二氧化碳、氧和水等。作为农业生态环境的农业气候,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害则称为灾害,称为农业气候灾害。目前, 农业气候资源已成为农业气候学的两个重要学科分支,目前已经有许多相关研究[ 2-4]。一般来说, 农业气候资源是以其自身的量值、随时间的变化以及各资源不同量级的组合类型等来表示其质量优劣的;而以各资源不同量级控制的面积或总量以及各资源不同量级组合类型所控制的面积来表示其数量多少的。农业气候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自然资源, 具有无限的循环性和单位时段的有限性、波动性和相对稳定性、区域差异性和相似性以及相互依存性和可改造性等特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气候资源的地方差异对各地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通过农业气候资源区划,对合理指导地方农业生产活动、发展适合地方气候资源特点的特色农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5]。 1.气候资源的内涵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气候资源已成为基础性的自然资源、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和公共性的社会资源,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强有力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树立“资源气象”的理念,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刻理解“资源气候”的丰富内涵,有利于发挥气象事业对可持续发展的前瞻性作用[6-8]。(1)气候资源是生活环境资源。信息时代关于天气、气候的监测、预报、预测和评估产品,以丰富的形式传播到各种用户和千家万户,已成为全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环境资源。 (2)气候资源是重要的经济资源。气候信息与经济相关领域的结合可显著提高

晴隆县旅游气候资源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96333165.html, 晴隆县旅游气候资源分析 作者:李顺会杨波 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6年第03期 晴隆县历史悠久,物产丰富。由于地形地貌的影响,立体气候明显,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特征。晴隆县还有极为丰富的水能资源,境内有北盘江、麻布河、西泌河。北盘江上有著名的峡谷“一线天”,沿江两岸有苗、布依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自然村寨形成的民族风情与峡谷自然风景相映成趣,具有较高的旅游景观开发价值。最佳旅游月为3月下旬到10月下旬。 一、晴隆县旅游产业发展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追求休闲式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因而推动了世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目前,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旅游资源可分为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两大类,其中自然风光旅游资源与气候资源密切相关,直接受气候条件的影响。 (一)晴隆县的地理气候 经对晴隆县旅游景区部分景点的考察和资料订正表明,该景区属温凉湿润的高原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4℃,最热月(7 月)平均气温21 ℃,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4.5 ℃。无霜期287天,年平均霜日78天。年日照平均为1453.5小时,其中春季日照平均为426.6小时,夏季平均为473.4小时,秋季日照平均为317.9小时,冬季日照平均为235.6小时,冬季日照偏少。平均相对湿度为82%,各月相对湿度≥78%,以12月的85%为月均最大值,以3—4月的75%为月均最小值。 (二)晴隆县的旅游资源状况 晴隆旅游资源划分为抗战公路、光照湖、三望坪3个片区,另外还有一些独立点。 1、抗战公路片区划分为24道拐、盘江铁桥、沙子、晴隆山4个景区和哈马关等独立景点。晴隆山、沙子是两个开放性景区,包含位于这些区域的田园、茶园、草场、村寨。 2、光照湖片区划分为飞水岩(含附近村寨)、光照湖(含光照大坝)2个景区和一些独 立景点。 3、三望坪片区由三望坪旅游区组成。三望坪是一个相对集中的景区。 二、晴隆县旅游资源评价

资源环境概论复习题

资源环境概论复习题

资源环境概论复习题 目录: 1、生态系统 2、最适温度 3、生物资源 4、水体自净 5、全球变暖 6、积温(活动和有效) 7、光合作用 8、光照强度 9、日较差 10、气候生产力 11、土壤环境容量 12、光能利用率 13、自然资源 14、农业自然资源(分类和特点)15、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特点 16、农业投入产出 17、人类目前面临的 主要环境问题 18、人类对农业气候资源的利用 19、水资源 20、水循环 21、三基点温度 22、生长期 23、种植业 24、森林资源 25、我国资源的总体特征 26、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27、农业气候资源特点(山西气候资源特点) 28、生物资源的基本特性 29、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 30、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31、农业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 32、农业环境 33、水循环中的大小循环 34、最高温度 35、无霜冻期和无霜期 36、我国草地资源利用情况 37、我国水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其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平衡状态。包括无机环境、生物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个基本组成部分。 2、最适温度:最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温度。 3、生物资源:指对人类具有实际或潜在用途或价值的遗传资源、生物体或其部分、生物群体或生态系统中任何其它生物组成部分。 4、水体自净:水体可以在其环境容量范围以内,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使排入的一定数量的污染物质浓度降低,逐步恢复原有水质的过程。 5、全球变暖: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逐渐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 6、积温: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温度累加之和。 活动积温:高于或等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称为活动温度。活动温度的总和称活动积温。 有效积温: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差值称为有效温度。生育时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称为有效积温。 7、光合作用:即光能合成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在可见光的照射下,经过光反应和碳反应,利用光合色素,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生化过程。 8、光照强度:指光照的强弱,以单位面积上所接受可见光的能量来量度。简称照度,单位勒克斯。 9、日较差:一日内,气温、气压、湿度等气候要素观测记录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10、气候生产力:以气候条件来计算的农业生产潜力,指在土壤管理、农业技术等都处在最优状态,充分利用当地光、热、水等气候资源,某一作物将太阳辐射能转化为化学能、形成农产品的最大能力。 11、土壤环境容量:是指土壤环境单元所容许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允许量或负荷量,实际上是土壤污染的起始值和最大负荷值之间的差值。 12、光能利用率:在植物生长期内,单位土地面积上光合产物贮存的能量与其冠层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的比值。 13、自然资源:自然界存在的有用自然物。人类可利用的、自然生成的物质与能量,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气候、生物、水、土地和矿产等5大资源。 14、农业自然资源:指自然界可被利用于农业生产的物质和能量来源。 分类:A、气候资源:即太阳辐射、热量、降水等气候因子的数量及其特定组合。 B、水资源:即可供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开发利用的含较低可溶性盐类而不含有毒物质的水分来源。 C、土地资源:一般指能供养生物的陆地表层,包括内陆水域,但不包括海域。 D、生物资源:即可作为农业生产经营对象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种类及群落类型。

气候资源网络教学教案

气候资源网络教学教案Network teaching plan of climate resources

气候资源网络教学教案 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光、热、水、风等气候资源在人们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举例说明或分析光、热、水、风等气候资源对当地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德育目标:树立因地制宜利用气候资源的观念,以及保护 气候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气候资源的特点,气候资源在农业和建筑中的 应用 教学难点:气候资源在农业和建筑中的科学开发利用 教学方法:引导式、探究式 教学手段:网络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气候是一种资源,这是从对人类有利的一面来谈的,如果从对人类不利的一面来谈,就是气候灾害了。我们这节课主要学习人类是怎样利用气候有利的一面来进行生产、生活的。 〔师问〕同学们都进行了课前预习,哪位同学谈谈,气候资源同哪些生产部门的关系比较密切? 〔生答〕农业、建筑、交通运输、商业、旅游、医疗等部门。 〔师问〕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自古与气候关系最密切的是哪个行业? 〔生答〕农业。 〔承转〕 鉴于时间的关系,我们这节课主要学习:气候资源对农业和建筑部门的影响,及这两个部门是怎样充分合理地利用气候资源的。至于交通和旅游部门同气候资源的关系,我们将留在课下完成。 我们这节课首先学习“农业同气候资源之间的关系”。〔布置学习要求〕

同学们开始学习之前,先听老师的要求。 1.相邻的2~3名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利用“气候资源学习网站”进行学习。 2.学习网站中老师为同学们提供了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及具体问题,同学们可以按照问题去寻找资料,通过思考或讨论完成问题的解答,并将你们的学习体会,记录在“网站的公告牌”上,在大家进行交流时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出来。 3~5分钟以后各小组交流。 现在,同学们点击学习内容,进入“农业部分”的学习。 〔学生进入学习网站,进行自主学习及小组讨论〕 〔交流讨论〕 〔网络出示〕《中国积温与熟制图、表》 〔师问〕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珠江三角洲三地的种植制度是否相同? 〔生指图、表回答,其他生补充〕(大意) 因为三地的积温、降水的数量有差异,就使得三地的气候条件不同,进而影响三地的种植制度不同──—虽然气候资源

西峡县旅游气候资源分析

西峡县旅游气候资源分析 发表时间:2017-01-09T15:16:02.507Z 来源:《基层建设》2016年27期作者:石超峰[导读] 摘要:依据30年的相关气候资料分析结果,说明西峡年平均气温为15.2℃,年平均湿度为75%,年平均风速为2.1米/秒,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97.9小时,年平均降雨量为846.8毫米;季平均气温为14.9~16.2℃,综合各气象因素分析,西峡的气候资源有利于旅游产业的大发展。 西峡县气象局西峡 474500 摘要:依据30年的相关气候资料分析结果,说明西峡年平均气温为15.2℃,年平均湿度为75%,年平均风速为2.1米/秒,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97.9小时,年平均降雨量为846.8毫米;季平均气温为14.9~16.2℃,综合各气象因素分析,西峡的气候资源有利于旅游产业的大发展。 关键词:旅游;气候;资源 1.气候与旅游的关系 气候是一个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是开展旅游活动的重要依据。西峡县的气候及地域特点,具有最佳的旅游气候资源,一年四季都是最适宜旅游的季节。 旅游业是投资巨大、回报丰厚的产业,其目的是给人提供特殊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旅游业离不开气候,气候是旅游业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潜在资源。首先,是气候现象本身的美,如:春暖花开,万木吐翠,芳草茵茵,使人感到生机盎然、精神振奋;秋高气爽,天高云淡,层林尽染使人心情平静;冬日皑皑白雪是最壮丽的自然景色,夏日雷鸣电闪则是最惊心动魄的自然现象。其次,在特殊气候条件下形成的特殊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更是旅游的重要目标。再者,旅游是一项人类活动,且有大量户外活动,在宜人的气候条件下,在饱览美景的同时也使身心得到了锻炼。 2.西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及分析 2.1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 西峡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接湖北,西连陕西,三面环山,中部平坦,南部敞开,故有“西峡盆地”之称,处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属典型的季风大陆半湿润气候,呈现出四季分明、阳光充足、热量丰富、雨水充沛、且雨热同期的特点。西峡县独特的地貌孕育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有着非常丰富的生态资源和旅游资源,特别是地处伏牛山南坡,雨水丰沛,飞瀑流泉随处可见,处处水丰林茂,山水交融,如诗如画。秀美的山水,内涵丰富的文化以及热情好客的西峡人,造就了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的世界品牌优势。 2.2 季、年气象条件分析 从上表中可以反映:西峡年平均气温为15.2℃,平均湿度为75%,平均风速为1.0~2.2米/秒,日照时数为1897.9小时,年平均降雨量为846.8毫米;季平均气温为14.9~16.2℃,日照时数为441.9~514.5小时,降雨量为156.6~251.8毫米。如今到西峡,春可游山、玩水;夏可漂流、避暑;秋可观红叶、品果;冬可滑雪、狩猎。一年四季季季有景,天天可以游玩。更突出西峡旅游特殊的气候条件。 2.3体感温度和人体舒适度分析 人的体感舒适度主要是通过人类机体与大气环境之间的热交换体现出来的热平衡机能。当气温低于15℃时,气温变凉,人体与外界的热量交换以人体失热为主(失热的多少受风速和气温的综合影响),就会感觉寒冷不舒适;当气温高于25℃,且有太阳直接照射时,人体与外界的热量交换以吸热为主,同样也会觉得不舒适;当然,人体获得热量的多少除受气温影响外,还与太阳辐射、空气湿度、风速等因素关系密切。 在考虑气温、日照、湿度、风速等各项因子共同对人体作用的情况下,以我县和内乡站为例,对2013年“10.1”和2013年“5.1”假日期间,人体舒适度和体感温度进行分析,结果如表3~6:西峡站2013年“十一”期间体感温度分析(表3)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华北平原气候资源变化趋势_马洁华

生态学报2010,30(14):3818)3827Ac ta Ecologica S inica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07FY120100);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2009CB118608);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GYHY200803028)资助 收稿日期:2009-04-14; 修订日期:2010-03-09 *通讯作者C orres pond i ng author .E-m ai:l yangxg @https://www.doczj.com/doc/796333165.html, .cn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华北平原气候资源变化趋势 马洁华1,2,刘 园1,杨晓光1,*,王文峰1,薛昌颖3,张晓煜1 (1.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193; 2.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29; 3.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郑州 450003) 摘要: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过去几十年,华北平原气候资源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一变化对该区域的粮食生产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利用华北平原1961-2007年逐日气候资料,探讨了不同年代际间该区域气候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变暖使华北平原热量资源更加丰富,全区\0e 和\10e 积温呈整体增加趋势,空间分布呈北移东扩的变化特征;且气候带移动特征明显,向北移动了3个纬度,约300多k m 。过去47a ,华北区域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平均下降速率为18mm /10a 。夏、秋两季降水量呈减少趋势,速率在25-40mm /10a 之间;春、冬两季降水量呈微弱增加趋势,但增加幅度小于夏、秋两季的减少幅度。年平均参考作物蒸散量呈整体下降趋势,减幅小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全区日照时数显著减少,纬向分布特征明显,以大中城市附近减少最为突出。 关键词:华北平原;气候资源;气候变化 Characteristi cs of cli m ate resources under global cli m ate change in the N orth Chi na P l ai n MA Jiehua 1,2,LI U Yuan 1,YANG X i a oguang 1,*,WANG W enfeng 1,XUE Changying 3,Z HANG X iaoyu 1 1C olle ge of R esourc e s and E nv ironm ental S cie n ce ,C hina Ag ri cult ura l Un iversit y,B eiji ng 100193,C hina 2In stit u te of A t m osph eri c Physics ,Ch i n ese Acad e m y of S cie nce s ,Be i jing 100029,Ch i na 3H enan Institute ofM e t eorolo g ical S cie nce s ,Zheng zhou 450003,C hina Abstract :I n the past fe w decades ,si gnificant changes of clm i ate resources had taken place across the N orth China P la i n (NCP ),correspondi ng to g l obal clm i ate c ha nges .C lm i ate c ha nge has caused far -reachi ng m i pacts to agric u ltural production i n the N orth China P lain ,where i s one of them ost m i portant food production reg i ons in Chi na .I n this study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d istri bution of clm i ate resources duri ng the five d ifferent decades fr o m 1961to 2007were analyzed by using daily w eather data fr o m 59typical agro -m eteorolog ical stations located theN orth Chi na P lain .T hem ajor results sho w e d :(1)heat resources i n the N orth Chi na P lain were si gnificantly enric he d duri ng the study period due to g lobal clm i at ic war m ing ,such as \0e and \10e accumulat i ve a ir te mperature m arkedly increased ,speciall y ,in north a nd east .(2)Annual precipitation decreased about 20mm per decade fro m 1961to 2007.Seasonal precipitation i n su mm er and autu mn also decreased w ith rate rang i ng fro m 25mm /10a to 40mm /10a ,ho wever ,sli ghtly i ncreased i n spri ng a nd w i nter .I n addition ,yearl y mea n of reference cr op evapotranspirat i on (ET 0)was decli ned i n the Nort h Chi na P l a i n .T he decreasi ng rate of rainfall w as a little more than t hat of ET 0.(3)Sunshine hours in the N orth Ch i na P lain sho wed a si gn ificant decli nation ,especiall y i n large and m iddle size urban area . K eyW ords :the N orth Ch i na P la i n ;clm i atic resources ;clm i at i c change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