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自由主义与凯恩斯主义地最大区别

新自由主义与凯恩斯主义地最大区别

新自由主义与凯恩斯主义地最大区别
新自由主义与凯恩斯主义地最大区别

新自由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最大区别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或凯恩斯主义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1936)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 ,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1.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或凯恩斯主义就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1936)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包括新古典综合派、新剑桥学派、新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新兴的新古典综合.他们主张国家干预;新自由主义是指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革命以后特别是60、70年代后出现的一股企图复兴传统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潮,包括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新奥地利学派、公共选择学派、伦敦学派、新制度经济学.其基本理论观点主要是主张自由经营反对国家干预.

2.产生背景上,凯恩斯经济学是30年代大萧条的直接产物,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兴起的历史背景是从20世纪60年代末期起,西方经济由战后初期的繁荣阶段步入停滞膨胀阶段,凯恩斯主义主义无法解释.提倡市场机制,反对人为干涉经济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最初作为一种口号由法国路易十五的外交大臣达让逊提出,后来魁奈等人确认社会中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秩序支配着社会的发展.亚当·斯密宣扬“一只看不见的手”的原理,对经济自由思想做了进一步的发挥.“自由经济”思想是斯密整个经济学说的中心,李嘉图也阐明过同样的思想.经济自由主义在资本主义世界是长期发挥重要作用的思想主张.经济自由主义是一种支持个人财产和契约自由权利的意识形态.经济自由主义主张限制政府在经济事务中的操控,让市场机制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经济自由主义者并非无政府主义者,他们并非一概反对政府的作用,然而在绝大多数的案例中,他们的研究结果都表明,政府的干预过度了.

经济自由主义包括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认为在商品经济中,每个人都以追求自己的利益为目的,在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下,即通过市场机制自发作用的调节,各人为追求自己利益所做的选择,自然而然地会使社会资源获得最优配置.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取代了经济自由主义而占据统治地位.到了70年代,在凯恩斯主义面对“滞涨”局面而束手无策的形势下,资本主义世界又纷纷兴起了新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潮.它认为:生产资料私有制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前提,特别是市场经济中一切活动的前提;交换和市场的自发运行有充分的效率;自由贸易是最好的外贸政策.新自由主义是坚决反对政府的过多干预.新自由主义不同于斯密经济自由主义之处在于,斯密经济自由主义主张实行完全自由放任,新自由主义则一般都主张在国家干预下强调经济自由.

3.经济观点上,凯恩斯经济学包括总量分析法、充分就业理论、有效需求理论、消费倾向和乘数理论、流动偏好和货币数量论、经济周期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等;新自由主义则并非是一个统一的团体,经济观点上有所不同.

4.政策主张上,凯恩斯经济学提出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极力主张私有制,反对公有制;而新自由主义主张自由经营,反对国家干预;提出“自然失业”理论,反对工会组织;坚持健全财政原则,反对通货膨胀;宣扬自由贸易,鼓吹经济全球化.

5.贡献上,凯恩斯经济学的政策主张为当时的资本主义经济摆脱危机和困境,提供了一条现实可行的途径,并最终挽救了资本主义;而新自由主义在英美的实施均不同程度地带来了负面效应.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作用: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都是近代西方的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这两种思潮以表面上对立的形式,成为不同历史时期西方社会的统治经济思想.这两个思潮的对立是表面的,其阶级性的同一是本质的.它们者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反对工人阶级,反对社会主义制度.所不同的是在经济政策方面,国家干预主义学派主张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管理,新自由主义学派主张自由放任.

1、经济自由主义主张限制政府在经济事务中的操控,让市场机制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社会一切经济活动通过市场机制自行调节,政府应力求节约,税收数额应尽量减少,每年的财政收支都应保持平衡;税收应

尽量避免干扰社会经济活动.

2、凯恩斯主义,是主张政府干预主义的经济学.凯恩斯主张采用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 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 通俗点解释就是政府等多花钱买东西东西会短缺刺激生产者. 凯恩斯认为,只有实行政府干预经济才能使现行的经济形态免于全面毁灭,才能使个人的动力得以有效地发挥作用.而政府干预的中心在于有效需求管理,实行逆经济风向而行的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办法是具体通过提高私人投资、刺激私人消费、公共投资和赤字财政以及对外经济扩张政策的“相机抉择行动”来刺激消费和投资,提高社会有效需求,从而实现充分就业. 经济自由主义与凯恩斯主义在很多核心问题上的观点是针锋相对的.

新自由主义靠什么把凯恩斯主义拉下了圣坛

凯恩斯主义在战后盛行于各国,并被认为是极大地促进了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经济快速增长和繁荣。各国似乎找到了抗击衰退的永久药方,只要经济一出现衰退,政府就通过扩大开支的办法来增加需求和扩大就业。在此期间,各国政府积极发挥作用,干预经济,制定各种政策,扩大社会福利等。凯恩斯主义的受欢迎程度甚至达到被奉为神圣的地步。但尽管如此,对凯恩斯主义的反对和质疑一直就没有停歇过。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哈耶克(Friedrich von Hayek)是个古典自由主义者,倡导自由市场,反对任何形式的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因此对于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当然是势不两立。他于1947年在瑞士组建朝圣山学社(Mont Pelerin Society),意图培养和汇聚思想潮流,希望有朝一日推翻凯恩斯主义的主导地位。当时朝圣山学社的成员还包括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和年轻的米尔顿-弗里德曼等一批奥地利学派的关键人物。在五十年代,由于凯恩斯主义政策的实行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大政府观念似乎变得根深蒂固。但到了六十年代的时候,力量的天平就开始逐渐向私营经济部门倾斜。七十年代初,一系列政治经济事件冲击了美国和世界经济,如越战的泥潭、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石油危机的爆发、股市的崩溃等,再次使美国经济陷入了较长时间的衰退,并且出现了高失业率和高通胀率同时并存的滞胀现象。凯恩斯的需求管理似乎已经失灵。这对凯恩斯主义是个重大打击。到了八十年代,以芝加哥学派的货币主义者为主的新自由主义思想开始占据主导,把凯恩斯主义拉下了圣坛,并在此后的二三十年里尽显风骚。以下是凯恩斯主义式微,新自由主义逐渐崛起并占据主导的主要背景原因。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是美国的主张,是美英之间磋商,并经英国妥协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大英帝国彻底衰落并让位于美国的象征。美国的意图在于,一方面防止像三十年代大萧条期间那样各国竞相实施货币贬值,从而导致了危机的蔓延和恶化以及国际金融和经济秩序的混乱;另一方面是为了打破大英帝国所构建的英镑区,消除壁垒,为美国进入原材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扫除障碍。布雷顿体系基本上反映了美国对建立战后由美国主导的国际

货币金融体系的意图和主张。当时的美国代表怀特(Harry Dexter White)和英国代表凯恩斯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各提一份主张。凯恩斯建议建立国际元(bancor)来作为一种世界货币,但该主张遭到了怀特的反对。怀特主张各成员国货币跟美元挂钩,美元跟黄金挂钩,这样就形成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体系,被称为金汇兑本位制。在这种体系下,各国货币跟美元形成固定汇率,而美元实行金本位制,可以在美国兑换黄金。二战结束时的美国已是冉冉上升的大国,而英国遭到二战的摧残,早已是日薄西山。胳膊拗不过大腿,大会最后接受并通过了美国代表的主张。大会的结果之一是诞生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这个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执行机构,在某种程度上发挥着世界中央央行的作用,当一国国际收支状况或金融体系出现问题时,IMF像央行一样驰援。但形势的演变到后来对美国越来越不利,这种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越来越暴露了其结构上的矛盾和问题而难以为继。以美元为中心的金汇兑本位制对于美国的国际收支来说就意味着,当一国在与美国出现贸易盈余而积累了大量美元的时候,该国就可以拿这些美元去美国兑换黄金,从而导致美国黄金储备的流失。或者当他国不愿意持有美元而兑换黄金的时候,那么也就会导致美国黄金的流失。这正是事情后来发展演变的结果,并最终导致了布雷顿体系的崩溃。

一方面,二战结束后的美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下出现大量盈余,同时,欧洲那些经过战争蹂躏的国家急需要资金来恢复重建,因而出现了美元的短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信贷数额远远不能满足这些欧洲国家对重建资本的需求。面对这种情况,美国决定改变这种局面,让本国的美元储备流向欧洲。美国通过了旨在重建欧洲的马歇尔计划,于是大量的美元通过美国的援助项目流向了这些欧洲国家。从1948年至1954年间,美国总共向16个欧洲国家提供了总额为170亿美元的援助赠款。大量的美元援助流向欧洲,在美元可兑换黄金的金汇兑本位制条件下,形成了日后对美国黄金储备的索求权。同时,美国很快在1950年就开始出现贸易赤字,这也对美国的黄金储备构成了压力。

另一方面,经过战后若干年的快速发展,日欧经济迅速崛起,到六十年代时,日欧人均收入也已接近美国。欧洲主要货币到1958年时就都实现了国际市场上的自由兑换,日元到1964年时也实现了自由兑换。这加强了日欧各国之间的货币联系和依赖关系,也促进了国际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经济地位的改变和货币的可自由兑换使得日欧对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美元特权地位日益感到不满。因为在这种体系下,美国实际上就相当于世界的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印钞来获得铸币收入,其他成员国实际上就几乎等于放弃了铸币收入。法国对于美元的这一特殊地位尤其不满,耿耿于怀,所以后来就大量兑换黄金,导致美国黄金储备大幅减少。另外,如果说原先各国愿意持有美元可以看作是对美国为资本主义阵营提供军事保护伞所支付的防务费用的话,那么随着当时冷战的缓和,欧洲感到这种保护伞变得无足轻重,因此也就不希望再继续接受美国的信用安排,即实质上通过持有美元,来支付这种保护费了。这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政治因素。

金本位体制包含三种情况,一种是金币本位制(Gold Specie Standard),一种是金块本位制(Gold Bullion Standard),第三种是金汇兑本位制(Gold Exchange Standard)。其中,第一种是最纯粹的金本位制,具有自由铸造、自由兑换和自由出入国境的特点,政府规定货币的含金量,金币是流通货币。第二种金块本位制是国家储备金块作为发行纸币的基础,但金币不作为流通货币进入流通领域,金融当局只承诺流通货币持有者可以根据需要用货币兑换金块或金条,

国与国之间也用金块结算。前两种是本国货币可直接兑换黄金,而后一种则是本国货币跟另一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的货币挂钩,并只能通过把本国货币兑换成挂钩货币,再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的美元体系就属于金本位体制中的金汇兑本位制。各国货币不能直接兑换黄金,但可以兑换成美元后再换取黄金。布雷顿体系规定各国央行之间可以按照固定的价格买卖黄金。但由于民间私人黄金市场的存在,要想维持布雷顿体系的官方固定汇率,要么必须通过官方买卖黄金来影响市场价格,从而把市场黄金价格固定在官方的每盎司35美元的价格水平上,要么就只好让官方价格跟随市场价格变动而变动,否则就会形成官方和民间两种价格,导致套利行为的发生。为了消除这种套利的可能,主要成员国央行还是组织了对黄金市场的干预,即各国央行贡献一部分黄金组成一个黄金池,通过黄金买卖操作来控制黄金市场价格。但后来由于美元的泛滥,这种操作变得越来越不可行而被放弃。因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黄金的增长远远跟不上流动性的增长,国际金融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和融合也给维持这种固定汇率体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投机性攻击在新的条件下变得更为频繁。投机性攻击就是投机者在看准一国可能并没有足够的黄金储备来维持固定汇率时,就借入该国货币,先以固定汇率大量买入黄金,直到该国耗尽黄金储备而被迫让本币贬值,随后投机者进行反向操作。由于本币已经贬值,投机者只需卖出较少的黄金就可以换得足够的本币偿还借款,剩下的黄金则尽收腰包。由于美国财政赤字的增加而导致的美元流动性的日益泛滥,美元贬值成为趋势,于是这更给投机者发动投机性攻击提供了机会。1967年英镑遭受到一次投机性攻击,英国最后不得不让英镑贬值。这进一步暴露了这种体系所固有的结构性缺陷和脆弱性。

到1968年的时候,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使得美国黄金外流加快。到了七十年代早期,越南战争更是加剧了美国的通胀。1971年的时候,美国政府加紧印钞,以应对巨额的越战军费开支和国内社会福利政策项目支出。于是美元更加泛滥,贬值压力剧增。这导致美国大量资产外逃,黄金进一步流失。面对上述一系列情况,尼克松于1971年8月单方面宣布关闭黄金窗口,停止美元兑换黄金,正式结束了以美元为中心的金汇兑固定汇率体制。到1976年3月,所有国家货币都实行了自由浮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是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内在结构上的缺陷和脆弱性也必然导致它的崩溃。实行金本位制就好比给经济体套上一个枷锁,这的确可以发挥稳定物价和币值的作用。如果世界黄金数量和世界经济能够保持同比例增长的话,那么两者仍可相互适应,金本位制的束缚作用仍会有效。但是,战后二十多年里,黄金数量的增长早已赶不上快速崛起和膨胀的世界经济的增长。再加上世界金融市场的日益活跃,金本位制已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经济活动的需要。因此,世界经济突破黄金本位的束缚是必然的结果。尼克松政府也已经无力回天,最后不得不宣布放弃美元兑换黄金,宣告了黄金统治的结束。

(二)1973年的石油危机和股市的崩溃.石油是发达经济体的血液。石油广泛应用于汽车、飞机、坦克、军舰、高楼大厦、塑料制品、化肥、道路等各个领域,涉及到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六十年代之前,中东地区的石油基本上为西方大石油公司控制。石油收入的65%以上被西方石油公司拿走,石油生产国只获得很小一部分石油收入。为了协调立场以便更好地同西方石油公司谈判,中东产油国在1960年组成了自己的组织——欧佩克(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成立之初并没有展现多少力量,直到1973年时,欧佩克才真正发挥了它的威力。1973年10月,埃及和叙利亚发动对以色列的进攻。以色列在美国的帮助下,很

快就击退了两国的进攻,并迫使两国签署了停火协议。作为报复,欧佩克紧接着对美国采取石油禁运措施,并把输往欧洲的原油提价70%。石油价格由此一夜间从每桶3美元涨到5.11美元,并于1974年1月进一步上涨到每桶11.65美元。石油禁运和提价对美国的冲击是始料不及的。当时美国汽车已经非常普及,85%的人都驾车上班。为了应对危机,尼克松总统宣布在国内实施汽油配给,还呼吁加油站给每个顾客最多限量加油每次十加仑,星期天则实行全天汽油禁售。石油禁运是一场能源危机,它促使美国对能源安全更加重视,并于此后开始建立战略石油储备(Strategic Petroleum Reserve),以应对可能发生的供应中断。美国国会还通过一项法案,批准建造一条穿越阿拉斯加的输油管道(Trans-Alaskan Pipeline),输油能力为每天200万桶。此外,低耗油汽车开始为人们所青睐。日本开始大力研发低耗油汽车,日系汽车开始大举进军美国市场。

越战、印钞、通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水门选举丑闻,使得美国七十年代初变成了个多事之秋。石油禁运导致的价格冲击进一步抑制了经济增长,助推了通胀。由于投资者信心的丧失,股市从1973年初就已开始进入熊市,下行趋势持续了近两年之久,到1974年12月份才宣告结束,期间股票市值损失超过40%。标准普尔500指数从1973年1月份的116.03点跌至1974年12月份的68.56点,跌幅为41%;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同期内从999.02点跌至616.24点,跌幅也达38%(见下图:1970-1980年间美国主要股指变化)。

(三)滞胀的困扰.七十年代出现的滞胀一直困扰着美国经济。滞胀(stagflation),就是经济停滞(stagnation)加通货膨胀(inflation),特点是高失业率加高通胀率。根据菲律普斯曲线(Philips Curve)所描述的失业率和通胀的关系,两者应该是呈反向的关系,即高通胀意味着低失业率,或低通胀伴随着高失业率。这是因为,伴随着增发货币或其他刺激措施所带来的经济增长降低了失业率,但代价是通胀率会相对较高。相反,经济衰退,失业率高,通胀率应该也会降低。这就是菲律普斯曲线所表述的通胀和失业率之间的反向关系。但七十年代这种反向关系不存在了,出现的是双高,即高通胀率加高失业率。增发货币,刺激了需求,推高了价格,但失业率不降反升。凯恩斯的理论似乎失灵了。历史数据显示,通胀率在1969年和1970年的时候开始上升,分别为5.5%和 5.7%。但整个六十年代是个低通胀的时代,大部分月份的通胀率都不超过3%。七十年代头两年的通胀率有所下降,降至1972年的3.2%。1973年又开始回升,达到6.2%,从1974年开始到80年代初,美国进入了高通胀的时代,这期间平均通胀率达9.4%,其中有四个月都在10%以上,1980年更是高达近14%。同时,失业率也连续上升,整个七十年代年平均失业率超过6%,比六十年代高出两个百分点,其中1975年失业率高达8.5%。高失业率持续到八十年代前半期,平均超过8%,其中1982和1983年的业率接近10%。这种滞胀现象一直是不同学派经济学家们争论的一个焦点。

在凯恩斯主义者看来,七十年代的通胀主要不是货币供给增加导致的结果。凯恩斯主义者根据造成通胀的原因,把通胀分为需求拉动型(demand-pull)和成本推动型(cost-push)两种,这也是菲律普斯曲线所隐含的两种通胀类型。凯恩斯主义者认为,通胀早在六十年代就已经出现,因为六十年代经济处于繁荣期,政府支出高,需求强劲,失业率低。七十年代越战和“伟大社会”计划的支出继续支撑强大需求,通胀也同样会上升,这是需求拉动型的通胀。另一方面,发生在七十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也抬高了物价水平,导致生产成本增加,因而也推高了通胀,属于成本推动型通胀。所以,凯恩斯主义者认为,七十年代的高通

胀主要是由需求和成本两方面因素共同导致的。此外,凯恩斯主义者还强调通胀预期的作用。当价格升高后,人们会预期下一阶段价格会继续上升,因此会相应地把通胀预期纳入到成本或其他计划安排中去。石油危机导致的价格冲击和通胀预期都会引起菲律普斯曲线发生向上的位移,于是产生了通胀率和失业率同时上升的现象。这些是导致七十年代高通胀和高失业率并存的主要原因。总之,凯恩斯主义者更能容忍通胀,为保持增长和提高就业,可以容忍或允许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

但在货币主义者看来,美国七十年代的高通胀正是政府无节制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的结果。正如弗里德曼所言,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个货币现象(Inflation is always and everywhere a monetary phenomenon)。首先,六十年代的约翰逊政府既要对外坚持把越战进行到底,又要对内推行他的“伟大社会”的宏伟社会福利政策计划,但同时,他又不愿增税,因此只能通过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应对支出。因此,通胀在他任内的六十年代中期就初现端倪。尼克松于1969年当选总统后,继承了前总统约翰逊的越战和“伟大社会”这两项遗产,继续扩大政府开支。面对越战、通胀、财政赤字和黄金的流失,他毅然于1971年单方面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结束了布雷顿森林体系,更为他印钞以应对政府开支松了绑。后来为了获得竞选连任,尼克松需要保障就业并制造或维持繁荣经济景象。为此,他罢免了美联储主席威廉-M-马丁(William M Martin),安排总统顾问亚瑟-伯恩斯(Arthur Burns)接任美联储主席一职,并积极促使布恩斯采取低利率的宽松货币政策。于是,从1971年开始连续三年,货币供给出现高速增长。在尼克松及其继任者执政的整个七十年代,各项货币存量的增速都高于以往。基础货币存量年均增速在六十年代不到5%,但在整个七十年代接近8%,最高年份增速高于9%。由流通中现金加各类活期和支票存款构成的货币存量M1在整个六十年代年均增速不到4%,但在整个七十年代年均增速接近7%,有的年份增速超过8%。主要由M1再加上各类定期存款构成的货币存量M2在六十年的年均增速为7%,但在七十年代的年均增速达到10%以上,其中有四年增速高达12%以上。因此,货币主义者坚持认为,通胀是无节制的政府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的结果。

货币主义者认为,增加货币供给可以在短期内提高产量,增加就业,但长期来看,会导致通货膨胀。这里的短期也就是一两个季度,或一般不超过一年。长期一般指的是一年以上或更长的时间。也就是说,增加货币供给可以在短期内见效,即在一两个季度内或一年内产生效应,带来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增加。但一年后或更长的时间后,增加的货币供应就会转化为价格的上涨,导致通货膨胀。因此,货币主义者反对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刺激措施,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弗里德曼主张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应按照定规有节制地少量进行,而不能任由政治力量随意决定。相较于凯恩斯主义者来说,货币主义者更加厌恶通胀,认为政府肆意无节制地干预经济的结果就是导致通货膨胀。

七十年代的通胀显然已经超出了人们所能够容忍的限度,这对货币主义者来说是个有利时机。人们更愿意接受货币主义的解释,即高通胀和高失业率是政府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的结果。因此,在货币主义的攻击下,凯恩斯主义失宠也就是必然的了。七十年代的通胀率之高是美国历史上罕有的,因此,相对于三十年代的“大萧条”,有人把七十年代称为“大通胀”的时代。七十年代的大通

胀也成为二十世纪美国除大萧条之外的第二大经济事件。其实,弗里德曼早在1968年就发表论文,指出菲利普斯曲线所描述的就业与通胀之间的固定关系是不存在的。弗里德曼暗示说,持续的凯恩斯主义的扩张政策可能会导致失业率和通胀率同时上升的情况,这种情况后来被称为滞胀(stagflation)。弗里德曼由于成功预言了滞胀的出现而逐渐成为新宠。七十年代,滞胀不仅出现在美国,也出现在英国。弗里德曼不仅成功地说服了众多学术界和政界人士,也通过广播和电视说服了大众。凯恩斯主义不仅遭到了弗里德曼的批评,也遭到了其他货币主义者的攻击。到了1980年的时候,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Lucas)甚至说,经济学家们会认为被称为凯恩斯主义者是对他们的一种冒犯。到1979年的时候,货币主义已经基本取代了凯恩斯主义,成了英美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但凯恩斯主义并没有被所有人抛弃。新凯恩斯主义者力图通过改善传统凯恩斯主义的不足来继续加强和弘扬凯恩斯主义。1984年,美联储甚至一度抛弃货币主义而重拾凯恩斯主义。很多人也认为,七十年代的滞胀问题不能归罪于凯恩斯主义。有人指出,尼克松政府在七十年代初实行的工资和价格管制是导致高通胀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而导致的资本流动不受管制,以及当时的美国政府不听从凯恩斯主义者的劝告,拒绝提高税率来支付越战开支,也都应该是导致经济滞胀的关键原因。但无论如何,凯恩斯主义不再像以前那样光彩和神圣了。以芝加哥学派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开始占据上风。减少干预和小政府成为里根和撒切尔政府时期的时髦口号。

降通胀(disinflation)行动是从1979年卡特总统任内开始的。1979年8月,卡特总统任命保罗-沃尔克(Paul Volcker)担任美联储主席,拉开了降通胀的序幕。这里的降通胀与通货紧缩(deflation)是两回事。降通胀指的是把快速增长的通胀率降低,但整体价格水平仍在上涨,只不过上涨的速度被降下来,通胀率仍然为正数。通货紧缩正好与通胀相反,指的是整体价格水平的下降,是价格水平的负增长。沃尔克认识到,由于长期的持续通胀,人们已经把通胀预期内化了,即人们预期价格总呈上涨趋势,也不相信联储局会大幅收紧货币政策。这种预期具有自我应验的特性。当人们预期价格会上涨,他们就会相应地把预期的价格上涨因素计算到未来的收入和价格当中去,因此未来的收入和价格就会不断地上涨,于是形成了螺旋上升的价格趋势。要扭转这种趋势,必须改变人们的通胀预期,作出大幅度或较为彻底的货币政策转向。1979年10月,联储局采纳了货币主义学派的思想,提出了降通胀的政策,确定了降低货币增长的指标,大有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决心。通过指标化货币供给政策,联储局大幅提高利率,并连续维持高利率,以改变人们的通胀预期。根据新货币政策,联邦基金利率从过去几年6%左右的年均水平提高到1979年的11.2%。在此基础上,联储局继续在1980年和1981年连续两年,把联邦基金利率进一步提高,使得这两年的年均利率分别超过13%和16%。高利率降低了货币供给,通胀也随之下降,从1980年的13.5%的最高水平,一直下降到1983年的只有3.2%的低水平。持续的高利率政策终于控制了通胀。

但是,美联储降通胀行动所付出的代价就是经济的衰退。联邦基金利率曾一度于1981年6月高达20%。高利率抑制了投资,经济在1980和1982年分别出现了0.3%和1.9%的负增长,失业率在八十年代前五年也维持在平均8%的高水平上。沃尔克的降通胀行动也给美联储招来了历史上最猛烈的政治攻击和最广泛的抗议。受高利率政策伤害最深的是建筑业和农业。负债累累的农场主们驾着拖拉机来到华盛顿抗议并围堵美联储大楼。但是,当美国经济再次缓慢走出衰退

的时候,通胀就一直处于下降趋势了。沃尔克近三年的降通胀行动把美国从高通胀的困扰中解救了出来,消除了人们的通胀预期。他是第一个彻底把弗里德曼的理论付诸实施的美联储主席。美联储的主要功能也由过去的保就业转向了保持物价稳定和防通胀。降通胀行动的短期后果是导致失业率攀升,但随着经济的缓慢扩张,失业率逐渐降低。在后来近25年多的时间里,美国通胀率一直维持在3%以下。沃尔克的继任者格林斯潘和伯南克延续了消除通胀预期和控制通胀的政策,使得美国通胀率长期以来一直保持在低水平状态。

新自由主义与凯恩斯主义地最大区别

新自由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最大区别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或凯恩斯主义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1936)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 ,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1.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或凯恩斯主义就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1936)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包括新古典综合派、新剑桥学派、新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新兴的新古典综合.他们主张国家干预;新自由主义是指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革命以后特别是60、70年代后出现的一股企图复兴传统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潮,包括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新奥地利学派、公共选择学派、伦敦学派、新制度经济学.其基本理论观点主要是主张自由经营反对国家干预. 2.产生背景上,凯恩斯经济学是30年代大萧条的直接产物,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兴起的历史背景是从20世纪60年代末期起,西方经济由战后初期的繁荣阶段步入停滞膨胀阶段,凯恩斯主义主义无法解释.提倡市场机制,反对人为干涉经济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最初作为一种口号由法国路易十五的外交大臣达让逊提出,后来魁奈等人确认社会中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秩序支配着社会的发展.亚当·斯密宣扬“一只看不见的手”的原理,对经济自由思想做了进一步的发挥.“自由经济”思想是斯密整个经济学说的中心,李嘉图也阐明过同样的思想.经济自由主义在资本主义世界是长期发挥重要作用的思想主张.经济自由主义是一种支持个人财产和契约自由权利的意识形态.经济自由主义主张限制政府在经济事务中的操控,让市场机制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经济自由主义者并非无政府主义者,他们并非一概反对政府的作用,然而在绝大多数的案例中,他们的研究结果都表明,政府的干预过度了.

新自由主义对中国经济改革的影响

新自由主义对中国经济改革的影响 2012-4-27 17:31:20 来源:人民论坛中旬刊(总第359期)作者:景思江【摘要】推崇自由市场机制和私人企业制度的优越性,对社会主义和公有制的全盘否定,以及强调弱化国家职能是新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新自由主义对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结合中国经济改革的实践,借鉴和吸收新自由主义的合理主张,理性看待新自由主义的负面影响,对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自由主义市场化中国经济改革 新自由主义是20世纪20、30年代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和思潮,是古典经济自由主义思潮在20世纪新形势下的回归,它秉承自由主义原则,以反凯恩斯主义的面目出现和兴起。到20世纪70年代末,新自由主义从早期仅停留于理论层面的边缘性思潮,开始占据美英等国主流经济学地位。后来,以“华盛顿共识”为标志,新自由主义作为被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开始应用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和国际组织推动的全球化实践,成为20世纪后期最有影响的理论思潮之一。新自由主义流派众多,理论来源各有不同。推崇自由市场机制和私人企业制度的优越性,全盘否定社会主义和公有制,以及强调弱化国家的职能是其基本的经济和政治主张。在全球化背景下,新自由主义对许多国家的经济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何评析新自由主义,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改革过程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对新自由主义的借鉴与中国经济改革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渐趋深入,可以看到,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思路设计受到了来自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和政策影响。诚然,在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进程中,新自由主义能够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价值。 首先,新自由主义对完善的市场机制作用的充分肯定具有积极意义。作为有效的资源配置手段,市场确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尽管新自由主义认为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是以私人企业制度为前提的,但撇开对市场机制作用的制度前提的强调,新自由主义对于完善的市场机制作用的充分肯定,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中国经济改革的实践已经证明,正是市场经济取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激发了中国经济的生机和活力。虽然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目标已经明晰,仍然有许多人对传统体制抱有幻想。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经济危机之后,世界各国纷纷加大国家干预力度,以应对经济衰退。中国政府为应对危机,进一步强化了国家和政府在经济领域的作用,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的矛盾再次成为改革关注的焦点,以至于出现了关于“国进民退”和“再国有化”的争论。事实上,我们不能因为反危机的特殊性,来否定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积极作用甚至改变市场化改革方向。尽管中国经济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持续发展并取得了举世

新自由主义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 【目录信息】 绪论 一、什么是政治思潮 二、当代西方政治思潮产生的时代背景 三、学习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的意义 [思考题] 第一章自由主义 第一节自由主义的理论渊源 第二节现代自由主义的发展脉络 一、现代自由主义的概况 二、现代自由主义的发展阶段 第三节当代自由主义的主要内容 一、当代自由主义的主要流派 二、当代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和理论特征第四节马克思主义对自由主义的评价 一、自由主义对中西方的影响 二、马克思主义如何认识自由主义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二章保守主义 第一节保守主义的理论渊源 第二节保守主义的发展脉络 一、保守主义的概况 二、保守主义的发展阶段 第三节保守主义的主要内容 一、保守主义的主要流派 二、保守主义的基本主张和理论特征 第四节马克思主义对保守主义的评价 一、保守主义对中西方的影响 二、马克思主义如何认识保守主义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三章社会民主主义 第一节社会民主主义的理论渊源 第二节社会民主主义的发展脉络 一、社会民主主义的概况 二、社会民主主义的发展阶段 第三节社会民主主义的主要内容 一、社会民主主义的主要流派 二、社会民主主义的基本主张和理论特征第四节马克思主义对社会民主主义的评价 一、社会民主主义对中西方的影响 二、马克思主义如何认识社会民主主义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四章民族主义 第一节民族主义的理论渊源 第二节民族主义的发展脉络 一、民族主义的概况 二、民族主义的发展阶段 第三节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 一、民族主义的主要流派 二、民族主义的基本主张和理论特征 第四节马克思主义对民族主义的评价 一、民族主义对中西方的影响 二、马克思主义如何认识民族主义 [本章小结] [思考题] …… 第五章法西斯主义 第六章西方马克思主义 第七章生态主义 第八章女权主久 第九章后现代主义 参考书目 主要学术词汇、代表人物中英文对照 谈当代思潮之二:新保守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关系 新保守主义最为鲜明的特征是反对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生活。他们对新自由主义的国家干预理论和政策,以及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进行了猛烈批评,认为现在的政府负担已经过重,主张政府不要干预社会经济生活,让市场经济自己在那里运行。实际上,他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阐发了古典自由主义的一些原则。他们对自由竟争的市场经济十分崇拜,把它完美化了、神秘化了,认为人们只要服从、顺从这种非人力的市场经济力量的规则,在此基础上,就可以获得最大的好处。 新保守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发生了重要作用。新保守主义的出现,对英国、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国家纷纷采取以私有化、改革社会福利为主的一系列新保守主义的政策。其结果,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获得了新的发展。 新保守主义在理论上研究了一些重要问题:如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自由与平等、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在新保守主义看来,新自由主义注重了公平,但失去了自由和效率。它奉行的国家干预政策,力图调节人们收入的差距,得到结果平等,但反过来必然会危及机会平等和人们自由竟争的权利,影响生产效率

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兴起 1

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兴起、危害与替代 ——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视角及其评价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意识形态兴起的原因,它造成的诸多灾难性后果,以及它的可行性替代方案等,是近十多年来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争相探讨的问题。他们在这些问题上的观点,尽管有的印着改良资本主义制度的“人道主义”的历史痕迹,有的在方法论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无疑丰富了世界人民对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深刻认识,对我们科学认识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实质及危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关于新自由主义的兴起 美国人诺姆·乔姆斯基在《新自由主义和全球秩序》一书中对新自由主义的内涵作了这样的概括:“‘新自由主义’,顾名思义,就是在古典自由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新的理论体系,亚当·斯密被认为是其创始人,该理论体系也被称为‘华盛顿共识’,包含了一些有关全球秩序方面的内容。”(《新自由主义与全球秩序》第3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所谓的“华盛顿共识”,用诺姆·乔姆斯基的话说,“指的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一系列理论,它们由美国政府及其控制的国际组织所制定,并由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实施——在经济脆弱的国家,这些理论经常用做严厉的结构调整方案。其基本原则简单地说就是:贸易自由化、价格市场化和私有化。”1990年,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邀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美洲开发银行和美国财政部的研究人员,以及拉美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召开了一个研讨会,讨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拉美的经济调整和改革。会上,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原所长约翰·威廉姆逊说,与会者在拉美国家已经采用和将要采用的十个政策工具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共识。该共识包括压缩财政赤字、降低边际税率、实施利率市场化、对国有企业实施私有化、放松政府的管制等十个方面。约翰·威廉姆逊还认为,

自由主义在中国

自由主义在中国 引言 自由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哲学,以自由作为主要政治价值的一系列思想流派的集合。其特色为追求发展、相信人类善良本性、以及拥护个人自治权,此外亦主张放宽及免除专制政权对个人的控制。更广泛的,自由主义追求保护个人思想自由的社会、以法律限制政府对权力的运用、保障自由贸易的观念、支持私人企业的市场经济、透明的政治体制以保障每一个公民的权利。在现代社会,自由主义者支持以共和制或君主立宪制为架构的自由民主制,有着开放而公平的选举制度,使所有公民都有相等的权利参与政治。【1】 自由主义是一种政治哲学也是一种建立在自由与平等之上的世界观。前者是强调古典自由主义而后者更为明显的是在强调社会自由主义。自由主义者广泛支持的观点如言论自由、新闻自由、宗教自由、自由市场、民权、民主社会、世俗政府、国际合作等等,通常取决于他们对于自由主义原则的认识。 19世纪自由主义政府成立于欧洲国家,以及南美和北美。在这一时期,古典自由主义在意识形态方面的主要对手是保守主义,但随后自由主义又面临着在意识形态方面新的对手的挑战,如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20世纪后,在欧洲和北美,建立福利国家成为自由主义扩张的新的组成部分。 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1978年改革开放引进市场经济模式后,也不得不面对自由主义所带来的问题与借鉴意义。 关键词: 自由主义中国转型市场经济新自由主义 正文: 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已经明确表达了个人的自由理想。18世纪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出版,标志着近代自由主义的发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自

由主义的状况发生了悄悄的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以保守主义思想为指导的社会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却无力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发展的问题。在主要的西方国家,福利国家政策令人们失望,人们对自由主义的主张也丧失了信心,而且代之而起的“经济复兴计划”也未能尽如人意,保守主义的主张同样引起人们的怀疑。【2】 在1978年到1988年之间的十年时间里,英国政府面对自己所产生的独特的社会经济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努力,采取了一系列诸如缩减政府编制,对原有的税制进行改革,将部分国营企业私有化、控制货币供应量、削减福利开支和增加工人工资等措施。这一些列措施所产生的效果保证了英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的经济增长率稳定在3%左右。但是经济发展的同时,失业率也不断的增长,而且人与人之间、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更是相对的扩大了,对于这种情况,英国政府也只能加强国家对于经济的干预,增加货币供应,同时降低存款利率,以这样的方法来遏制经济下滑的趋势。 美国政府在1982年之前也是坚定不移的一直执行着保守主义的经济政策,尽量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但是在保守主义政策的大背景下,各个领域不断浮现的社会经济问题不断的质疑着美国政府所采取保守主义政策的正确性。终于美国政府在1982年“中期选举”之后不得不增强了对经济生活的干预【3】,其具体措施跟英国几乎如出一辙,而且与英国相比较来说,美国的国会在政府开展干预行动的同时也是不断的通过相关的法案,以此来支持美国政府在此种情况下作出的干预行动。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4】提出的凯恩斯主义开始兴起,凯恩斯从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入手,着重分析了资本主义国家普遍产生经济危机、以及失业率增高面临严重失业危机的原因。由于对于这些问题所做出的分析比较准确且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解决办法,凯恩斯主义逐渐被资本主义国家所普遍接受,在20世纪90年代,逐渐成为了比较主流的指导理论。而且凯恩斯主义中要在自由放任的政府和过度干预的政府之间寻找一条新的道路的主旨,也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不谋而合。 综上,自由主义在20世纪末的振兴是经过一系列西方资本主义历史阶段的选择与沉淀的结果,与此同时,自由主义自身的理论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而且,随着自由主义指导下的西方资本主义重新焕发生机,自由主义自身也变得更加充满了活力。 自由主义作为西方的主流思潮之一,早在20世纪初就被引入了中国,但是当时的中国深陷战争的泥潭,对于自由主义的讨论就变得不再具有那么大的现实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原凯恩斯主义

1、比较新凯恩斯主义与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并着重分析他们对经济波动的看法?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继承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失业、市场不出清是经济的常态”的说法,认为货币是非中性的,货币在经济体系中是重要的,认为古典二分法(注)失效,重视短期分析;强调市场的不完全性(不完全竞争);赞成政府干预经济活动。新凯恩斯坚持了凯恩斯主义的工资、价格黏性(刚性),市场不出清、斟酌使用经济政策的观点。但同时也吸收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性预期和微观基础,例如个人利益最大化等。 关于经济波动 整个宏观经济问题被归结为两个问题:总需求是否等于总供给,如果不相等会引起经济波动;用什么经济政策对付经济波动。不同的经济学派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根据萨伊定律,图中的投资口和储蓄口总是连在一起的,投资恒等与储蓄,总供给总是等于总需求,不需要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干预。 凯恩斯主义认为,由于工资和价格刚性或其他原因,投资口和储蓄口之间没有管道相连,投资未必等于充分就业状态的储蓄,总供给未必等于总需求,所以管道中流动的国民收入会因此而上下波动。为稳定宏观经济,国家必须干预。新古典综合的观点也是如此。 随着新古典综合的衰落,以货币主义为先驱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出现。 货币主义认为,凯恩斯主义的错误在于忽视了货币发行过多的消极作用,凯恩斯主义认为增发货币可以解决就业问题,没有顾及通货膨胀的后果。在凯恩斯主义影响下,西方国家通过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投资。货币主义认为,这不过是用政府投资替代了私人投资。政府投资往往用于非生产投资,而私人投资的用途总是生产性。生产性投资减少,企业雇工人数减少,部分地造成失业;生产性投资减少,社会生产量减少,部分地导致通胀。 可以说,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都认为经济运行的问题出现在需求方面。凯恩斯主义强调财政政策,而货币主义则反对财政政策,主张着重货币政策。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否定了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理论,用企业的不完全信息来解释宏观经济学中波动问题。为了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个人力图对经济变量做最准确的预期,避免行动盲目性。但是,在短期内,由于信息不充分,预期未必准确,随着时间的拉长,信息会越来越多,在长期,人们能够正确预期到充分就业条件下的总供给量,根据预期到的总供给量决定自己的行动。市场机制会是实际产量达到充分就业水平。凯恩斯主义的政策改变了总需求,而总供给不变,后果是价格上涨,而产量不变。即,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在长期是无效的。在短期,由于人们的信息不充分,人们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会使总供给量变动,就业量、产量可能会偏离充分就业水平。即使这样,凯恩斯的经济政策也难以奏效,因为,政府的信息也不充分,无法做出正确的预期。 新凯恩斯主义,他们坚持凯恩斯主义的工资、价格刚性,认为两者的刚性根源于资本主义体制和行事通则,完全符合理性预期和个人利益最大化等原则,为它的宏观经济学找到了微观基础。在外界力量冲击下,产量和就业量会偏离充分就业水平,由于工资和价格刚性,使社会难以在短期内恢复到充分就业状态,有必要采用斟酌使用的经济政策。一方面,可以低于外来冲击,另一方面,可以使经济在受到冲击后迅速恢复,避免长期的偏离。 可见,新凯恩斯主义认为,投资口和储蓄口之间存在着一个连接的管道,但外来冲击下,工资和价格的刚性的泥沙把管道给堵上了,如果听其自然,需要水流长时间冲刷恢复;有必要采用斟酌使用的经济政策,来疏通管道,达到充分就业水平。 古典二分法是古典经济学家把经济分为两个互不相关部分的研究方法。当时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分为实际经济与货币,相应地经济学分为经济理论和货币理论。经济理论研究实际经济中产量的决定,即产量是由制度,资源,技术等实际因素决定的,与货币无关。货币理论说明物价水平的决定,即我们所公认的货币数量论。宏观经济学中认为是名义变量和真实变量的理论区分。

如何看待西方新自由主义

如何看待西方新自由主义 每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都需要以某种理论作为指导,理论体现着这个国家特定的价值观念。近代以来,一些西方国家在承袭古希腊以来自由主义理念的基础上,把亚当·斯密的古典自由主义改造成新自由主义并作为政治意识形态,进而成为这些国家对外推行全球私有化与自由化的重要支撑,试图把整个世界纳入由他们控制的全球体系,值得我们警惕。 一、新自由主义体现着资本主义文化精神 古希腊以来的个体自由一直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基因,他们从个体自由出发推演出个人主义、私有化以及不受外在制约的纯粹市场化,试图打破一切所谓束缚自由的行为,并努力将这种市场化行为从一国拓展到全球。自由的这些秉性与以“资”为“本”的资本主义一拍即合,构成了资本主义的固有属性。坚守这些秉性的自由主义就成了资本主义社会得以运行和发展的理论基础。 可以说,资本是资本主义的灵魂,资本尤其是金融资本主导着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建设。表面上看,资本主义的发展似乎与新自由主义没有关系。其实,要想把资本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普照光”就必须寻求与这种精神相一致的政治经济理论。新自由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以最能体现资本主义精神的个性自由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复兴资本主义核心价值为己任,以金融贸易投资自由化、价格市场化、经济全球化为手段,极力倡导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新自由主义敌视大政府,主张“政府失灵论”,反对国家干预,大肆推行有助于私有化、市场化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政策。新自由主义的这些思想正好契合了资本主义的原初精神,体现着资本主义的文化价值观念,必然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支持,左右着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及社会建设实践。 作为资本主义核心理念之一的新自由主义虽然契合了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得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广泛支持,但它不符合其他国家的特性。比如,中国人也讲自由,强调“从心所欲”,但它不是欧洲人的那种外显的、个体自由,而是一种内省的、隐含着在对规矩认同的自由,中国人的“从心所欲”必须建立在“不逾矩”基础上,中国人的自由是通过“学习”、“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等若干阶段后才逐步实现的,这些阶段蕴含着对集体规则的确立与认同,因而这样的自由不是一种任意的绝对自由。所以,中国的文化基因里并没有西方社会那种纯粹而抽象的个体自由观念。 二、新自由主义具有意识形态属性 新自由主义是上世纪初在反对凯恩斯主义以及社会民主主义中逐渐兴起的一种政治经济理论。尽管依据这一理论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仍然爆发周期性经济危机,但由于它与资本主义精神一脉相承,因而逐渐成为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思想武器、政策指南及行动准则,体现着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 新自由主义把“原子化”的个人主义作为理论前提,错误地认为个人自由的总和就能形成社会整体的自由,个人利益最大化必然导致社会利益最大化,政府一旦干预经济不仅有悖于资

新凯恩斯主义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理论 一、新凯恩斯主义学派的劳动市场论 凯恩斯主义理论有个特点和致命弱点:考察工资粘性和失业等问题时几乎不讨论劳动市场。这就使得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理论缺乏微观基础。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新凯恩斯主义提出了劳动市场理论,不仅在微观经济学基础上阐明了劳动市场失灵、高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并存等问题,而且在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和理性预期假设基础上,解释了劳动市场失灵的原因,较好地说明了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发现象,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微观经济学的劳动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理论的关键性假设是工资粘性。工资粘性是指工资不能随着需求的变动而迅速地调整,工资上升容易下降难。新凯恩斯主义区分了名义工资粘性和实际工资粘性。名义工资粘性是指名义工资不随名义总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实际工资粘性是指实际工资与需求的变化几乎没有相关性。 1.名义工资粘性 (1)交错调整工资论 该理论认为,在短期内,不论通过合同机制还是理性预期机制来稳定工资水平,都会导致通货膨胀和失业并存。交错调整工资是指劳资双方通过雇用合同调整工资。由于合同签订的时间不同,工资调整就会交错进行,形成一个交错的序列。 交错调整工资使得工资总水平具有了惯性。工资不仅与以前的工资水平有关,而且与今后的工资期望值有关,而工资的期望值又与总需求的变动有关。不过,合同一旦签订,总需求的变动就对未到期的工资合同没有影响,只会影响到期合同的工资调整。所以,总工资水平有惯性。这种惯性会影响产出和就业,使工资的稳定性和产出稳定性之间有替代关系。 总工资的稳定性和产出稳定性之间的替代关系可以这样理解。当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量与总工资的增长相适应时,货币政策能使总工资水平保持较高的稳定性,其代价是通货膨胀率提高。当工资水平稳定时,货币投放量的变动会引起经济中超额需求较大的波动,总产量和就业率也会发生相应的较大波动。总产量和就业的稳定性就差。总工资水平越稳定,产出和就业就越不稳定。反之,总工资水平越不稳定,产出和就业就越稳定。总工资水平越稳定,名义工资粘性就越大。 合同机制有助于总工资稳定,导致工资出现刚性。当货币政策与工资的相关程度很低时,工资合同能使名义工资随价格水平的改变而作相应的调整,将工资维持在较高水平上,保持工人实际工资水平不变。合同机制维持总工资稳定性的作用越大,总工资水平越稳定,但是就业和总产量的波动就越大。工资越稳定,工资粘性也越大。 工资合同中的期望机制对总工资惯性也有影响。签订合同时,如果双方都重视近期预期的作用,总工资的惯性就大;如果劳资双方都比较重视未来较长时期的理性预期值,那么,总工资的惯性就比较小,工资不太稳定,产出和就业比较稳定。对未来短期内的期望制越重视,工资总水平就越稳定,名义工资粘性就越

新自由主义对中国意识形态的影响

新自由主义对中国意识形态的影响 今天的世界正经历着一场潜移默化、史无前例的变革,从许多方面来看这场变革与以往都是极大不同的。今天的世界各样的文明同时并存,在这样的情况下,这场变革几乎对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和环境都产生了影响。在20世纪80年代,新自由主义开始复兴,作为广泛的现代历史进程现象,与新一轮资本全球化交织在一起。这些现象正在改变着世界的面貌、人类的生存条件、文化传统和社会规则。新自由主义的实践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在中国“推销”他们自己感觉良好的政治制度,宣传在全球化过程中有助于自身特殊利益扩展的价值观念。作为拥有千年文明的东方古国,在新自由主义全球扩张的背景下,认清自身意识形态所面临的挑战,积极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显得重要。 一、新自由主义及其对我国意识形态的影响 (一)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 1.意识形态具有群体性、稳定性、历史性和渗透变化性等特点。这样的意识形态的核心是一个国家、地区、民族在政权合法性、伦理道德等诸多方面形成的共识,并渗透在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各个领域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与思维方式,具有维护本国国体、政体的合法性,整合、动员、规范社会力量的巨大作用。因此,意识形态在国家各项生活中具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 2.个人主义作为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基础,同时又是个人主义的坚定捍卫者。它把个人自由、价值和利益置于最高位置,确立个人本位,并在此基础之上广泛强调自我选择、自我需求、自我控制以至于达到自认为的不受外界约束的拥有自我“完全支配权”的个人,可以说,没有什么比是否尊重个人自主这个标准更能判定自由主义的内核了。新自由主义高举的个人主义旗帜与其进一步倡导的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主张紧密相关。尊重个人“自主权”、推崇市场机制的作用,反对国家对经济活动的过分调节,是新自由主义在经济学理论中的核心主张和实践层面中的现实要求。个人主义是自由主义的“先行军”,没有个人“自主权”就没有自由主义,更没有自由主义的衍生。 3.新自由主义思潮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全球化浪潮和地区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所面临的外部条件更加复

关于当前影响我国的四种社会思潮的剖析和思考

2009年3月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Mar.2009第21卷第2期Journal of Chongqing U niversity of Posts and T elecommunications(Social Science)V ol.21 No.2 关于当前影响我国的四种 社会思潮的剖析和思考3 靳辉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100732) 摘 要: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充分说明了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同时,西方价值观和各种思潮乘虚而入,就目前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和普世价值观等西方社会思潮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并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研究这些思潮,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社会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 中图分类号:B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8268(2009)022******* 一 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正如我们在改革之初所预期的那样,国民经济发展了,综合国力增强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我国在30年里取得的辉煌成就是举世公认的,刚刚结束的第29届奥运会就是一个充分的体现,最近我国又成功发射了“神七”飞船,更显示了我们的力量。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我们应该很好地总结30年取得的宝贵经验和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的经验和问题。我们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十几年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应该从理论上来总结这些经验,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规律的认识。把以往的经验教训作为我们继续前进的基础,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发展问题是世界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自工业革命200多年以来,世界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上世纪70年代初,一些西方学者发表了多篇文章探讨这些问题,罗马俱乐部还提出了“增长的极限”,即这种发展已 ? 1 ? 3收稿日期:2008212216 作者简介:靳辉明(19342),男,山西侯马市人,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委员、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政治学科召集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评审组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副组长,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国人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权研究会常务理事。第九、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和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以及当代社会思潮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新自由主义及其对当代中国影响

新自由主义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影响 张朋林 (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乌鲁木齐 830046)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都处于转型变革之中,采取何种思想进行改革成为争论的焦点。国内不少学者、专家甚至当权者都成为新自由主义的积极推崇者。鉴于此,深入研究新自由主义,剖析其本质,理性对待新自由主义迫在眉睫。本文在分析新自由主义本质的基础上,探讨了新自由主义对当代中国的影响及应对新自由主义干扰的想法和建议,以期为科学理性对待新自由主义提供一些思考。 关键词:新自由主义;当代中国;影响 一、新自由主义的内涵及本质 要分析新自由主义对当代中国的影响就必须对新自由主义的内涵、概念范畴及本质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一)新自由主义的内涵 新自由主义这个词是由奥伊根领导的弗莱堡大学学派创造出来的。人们一般把哈耶克的代表作《通往奴役之路》称为新自由主义的宪章。从广义上说,新自由主义是一个学派林立、思想理论庞杂的体系,国内外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新自由主义定义的理解也是多种多样的。 诺姆·乔姆斯基认为,“‘新自由主义’,顾名思义,是在古典自由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新的理论体系,亚当·斯密被认为是其创始人,该理论体系也称为‘华盛顿共识’,包含了一些有关全球秩序方面的内容。其基本原则简单地说就是贸易自由化、价格市场化和私有化。”① 何秉孟等认为,“新自由主义是在继承资产阶级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基①诺姆·乔姆斯基.新自由主义与全球秩序[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3.

础上,以反对和抵制凯恩斯主义为主要特征,适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转变要求的理论思潮、思想体系和政策主张。新自由主义与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并且通过“对凯恩斯革命的反革命”而著称于世;“华盛顿共识”的形成与推行,则是新自由主义从学术理论嬗变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范式和政治性纲领的主要标志。”① 顾钰民、伍山林和李其庆认为,“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经济思潮,主要包括伦敦学派、供给学派、弗莱堡学派、公共选择学派、现代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伦敦学派是最彻底的自由主义,这一学派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新自由主义学说的基本思想。”② 本文认为,新自由主义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实现全球扩张的思想工具,是资本主义全球化意识形态的理论表现。它在经济上,否定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张私有化;在政治上,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主张多元化;在思想文化上,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主张自由化,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实现。 (二)新自由主义的本质 1.新自由主义的主要观点 虽然新自由主义学派林立,不同学派、不同时期对新自由主义的理解和阐述都不尽相同。但总体而言,其共有的主要观点有: (1)崇尚私有制,反对公有制 在新自由主义者眼里,私有制是保障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人类历史上最完美的制度。经济学家路德维希·冯·米瑟斯指出,“一个社会要想继续存在下去,就离不财产的私有制。由于人们离不开社会,所以他们必须坚持私有制,以使他们的自身利益和所有人的利益不受损害。可以说,只有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社会才能继续存在。”③同时,新自由主义者认为,在私有制制度下,人们是自由的,产权是清晰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的公平正义,才能激发每个人的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才能真正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新自由主义研究[J], 经济学家,2004(2):23-25. ②顾钰民、伍山林.保守的理念---新自由主义经济学[M].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126. ③(奥)路德维希·冯·米瑟斯.自由与繁荣的国度[M].北京沖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61.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依赖于四个假设条件,即:个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理性预期,市场出清和自然率的假说。 关于个体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的假定。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宏观经济现象是个体经济行为的结果。宏观经济理论必须具有微观理论的基础,特别是要符合追究个体经济利益最大化这个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定。 关于理性预期的假定。理性预期包含三层意思:其一是,作出经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理性的,为了追求自身的最大经济利益,他们总是力求对未来做出正确的预期。其二是,为了做出正确的预期,经济主体总是会力图得到有关的一切信息。其三是,经济主体在预期是不会犯系统性的错误。也就是说,经济主题会随时根据他所看到的新的信息修正预期。所以,从整体和中长期来看,人们会准确地预期到会趋向于实际数值的经济变量的值。 关于市场出清的假设是指工资和价格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都可以根据供求情况迅速进行调整。这样市场就不会出现超额供给。因为如果产品市场出现超额供给时,价格就会下降直至商品价格降到使购买者愿意购买为止,同样的,如果劳动市场出现超额供给,工资就会下降,直到使雇主愿意在某一工资水平上雇佣失业者。因此,每个市场都会处于均衡状态。 关于自然率的假说。任何一个市场经济中都存在自然失业率,其大小取决于该社会的技术水平、资源数量等因素。经济政策可以暂时影响实际失业率和自然失业率之间的大小关系,但在长期中无效。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宏观经济政策的目的和效果就在于使经济社会脱离自然失业的状态,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认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这种做法是不必要的,即使有必要,按照理性预期的假设条件也不可能达到目的。也就是说宏观经济政策无效。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人们只能根据过去的信息而预测未来,而新古典学派认为这种预期是错误的,人们在预测未来时,除了已过去的事实作为依据也要考虑事态在将来的变化。例如,人们在估计某商品的价格时除了考虑历史价格,也会考虑到将来的变化对供给的影响。所以说这种预期不符合现实。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工资和价格是刚性的。他们认为,虽然从理论上说,工资和价格应该灵活的涨落以便保持均衡,但是,实际地观察表明二者并不随时发生变动,因此二者的刚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凯恩斯主义者认为,正是由于工资和价格的刚性,所以市场上的供求量未必经常相等,即市场处于非出清或不出请的状态,这一点与新古典学派完全相反。 凯恩斯模型在短期中有效,而古典模型在长期中有效。价格调整的速度也就是总供给曲线要经过多长时间才能从水平转为垂直是一个正在积极探索的领域。

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 [摘要]新凯恩斯主义在对劳动力市场的研究中,着力于从多个角度说明工资的粘性,并由此来证明劳动力市场的失灵、失业发生的必然性和加强政府干预的必要性,这些研究从多个方面给我国的就业以启示。 [关键词]新凯恩斯主义、工资黏性、劳动市场、就业 一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个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新学派。它坚持凯恩斯的基本信条,在凯恩斯传统下构建微观基础,并以独辟蹊径的研究方法和新颖的理论观点复兴了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者对失业的原因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提出了独特而又新颖的劳动市场理论。该理论克服了凯恩斯主义考察失业问题几乎不论及劳动市场的致命缺陷,维护了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非出清的信条。 新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论的关键性假设是工资粘性。工资粘性是指工资不能随需求的变动而迅速进行调整,工资上升比较容易而下降则比较困难。由于工资有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之分,因而工资粘性也有名义工资粘性和实际工资粘性之分,新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理论也就分为名义工资粘性论和实际工资粘性论。 (一)长期劳动合同导致名义工资粘性。在一些有工会组织的大型企业中,工资通常是由工会与企业通过谈判订立的合同而固定下来的,一般一定三年不变,在合同有效期限内,工资是不能随市场的供求行情而调整的。一些没有工会组织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企业,因受有合同企业工资粘性的影响,工资也不会轻易变动。 (二)隐含合同理论。隐含合同是指厂商与工人之间没有正式的工资合同,但互相有将工资相对稳定的协议或默契,被称为“看不见的握手”。该理论认为,从长期看工人向厂商提供劳动服务,厂商支付工资,实际上是一个保障合同交易。这一保险合同可以保护工人免受随机的、可以观察到的经济波动的影响。由于决定工资的劳资双方对待风险的态度是不同的,工人是风险厌恶者,厂商是风险中性者,于是双方在确定工资时会达成一种默契,实际工资保持相对稳定而不随经济波动而变化。将风险由工人工资转移给厂商利润,作为转移风险的代价工人接受低于市场出清的工资水平。隐含合同的存在使工资具有粘性。由于隐含合同的建立或货币工资的调整要参考公众有效性信息,而完全准确地确定公众有效性信息需要耗费厂商和工人较高的成本,因而调整工资的合同只是根据几个比较廉价的、简单的经济参数确定,这就使工资不能随着需求变动迅速做出调整,工资出现粘性。隐含合同之所以导致失业是由于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厂商和工人都只有部分的有限的信息,这就决定了均衡的合同会出现无效率的非充分就业。此时一般会采取解雇工人的形式。暂时失业的工人为了建立起其一个‘可靠者”的声誉,以求将来能得到更优惠的工资合同,往往会拒绝其他厂商提供的高工资的职位,因此失业会继续存在。 (三)效率工资理论。该理论认为,工人的工作效率受工资影响,工资的减少最终导致的是成本的增加或产量减少。于是当供给波动时会改变劳动力的边

新自由主义的兴衰

新自由主义的兴衰 新自由主义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成为西方经济的主导思想,而这三十年来,从最初的繁荣、盛行,经历了中期的备受质疑,和现今的摇摇欲坠、走向衰亡,一直伴随它的是批判和被批判的声音,这也似乎是每种经济理论发展的共性:伴随着一场经济危机诞生,扮演了救世主的形象,得到如潮的拥护;然后经历风风雨雨走向另一场经济危机,在一片批判声中销声匿迹。新自由主义的兴衰究竟是怎样的,它到底受到了什么样的评价? 一、新自由主义的兴起背景 1.凯恩斯主义政策的失败和理论缺陷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西方国家普遍陷入“滞胀”,即高通胀和经济增长停滞并存,而凯恩斯主义束手无策。一直站在凯恩斯主义对立面的新自由主义在批判凯恩斯主义的同时,提出解决经济“滞胀”的对策,影响不断扩大。 2.全球化的机遇 全球化进程加剧了大公司和大银行所而对的竞争压力,因为竞争成为一种世界范围内的主导关系。它们所而临的竞争压力使它们急功近利,这促使它们支持任何减轻税负、放松管制、使其能够自由地与全球对手进行有效竞争的措施。虽然管制主义国家看起来符合大企业的利益,即它从长远来看更能有效地促进资本积累,但高度竞争的环境使大企业不能支持管制主义国家。1所以,全球化进程是新自由主义兴起的不可忽视的原因。 3.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进入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后,资本的扩张拓展到了全球范围,资本不断追求剩余价值的本能使它迫切需要突破国内市场的狭隘界限,消除全球扩张中的国家主权、国家体制、民族等的障碍。新自由主义在国际问题上主张贸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适应了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特别在1990 年“华盛顿共识”出笼后,新自由主义更加成为了国际垄断资本在全球进行扩张及其制度安排的理论依据。所以,新自由主义的勃兴正是因为适应了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新自由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国际垄断资本在全球的扩张。 二、新自由主义的特征 1.国内外市场上对商业和金融解除管制,资本自由流动; 2.以前由政府机构从事的服务业开始私有化; 3.政府不再积极管制经济,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保证低通胀而非低失业率; 4.社会性支付锐减; 5.下调商业税、削减富人税; 6.工商业和政府攻击工会,结果是资本完全统治劳动; 7.劳动市场上,短期契约和兼职工作合同逐渐取代长期契约; 8.公司内部引入市场化原则,以前从老员工内部选择CEO现在从外部CEO市场选择2 三、前期的辉煌 1大卫·科茨.全球化与新自由主义[J].国外理论动态,2003,(9):9 2徐鹏庆.从本次金融危机看新自由资本主义危机[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2):49-50

新自由主义

新自由主义的集中表现是"华盛顿共识"。它的核心思想是由曾任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和世界银行副行长的斯蒂格利茨所概括的三句话:"政府的角色最小化"、"快速的私有化"和"快速的自由化"。国际金融与经济危机,进一步宣告了新自由主义的破产。证明我国学者开展批判新自由主义的正确性和必然性。这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是相联系的。新自由主义鼓吹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市场万能),反对在微观领域和宏观层次政府对经济的调控。 强调市场逻辑、反对国家干预。美国电讯和传媒领域的放松管制(deregulation)是新自由主义思想背景和经济政策背景在传播领域的反映。 中国需走出新自由主义影响误区 主要观点:新自由主义是指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革命以来出现的复兴传统自由主义的思想。该思想主张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推崇市场"原教旨主义"、倡导市场自由的竞争和个人主义、主张经济、贸易和金融自由化与私有化、反对国家干预经济。 演变历程:古典自由主义发源于17世纪和18世纪。它的核心思想是: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其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对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统治地位被凯恩斯主义所取代。然而,仍有经济学家同凯恩斯主义对抗,主张回到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反对国家干预,新自由主义就形成于这个时期。在1974-1975年的经济危机以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出现了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局面,多年受冷落的新自由主义适应这一需要,在否定凯恩斯主义的声浪中占据了美英等国主流经济学地位,自由主义经济思潮重新抬头。为与原来的古典自由主义相区别,称之为"新自由主义"。 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由国家垄断向国际垄断的发展,新自由主义开始从理论、学术转变为国家政治的体现和意识形态的思潮,成为美英等国在世界上推行全球一体化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标志性事件是1990年出台的"华盛顿共识"。在冷战结束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新自由主义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的一个主流经济意识形态。 金融危机及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动荡,成为20世纪80年代新自由主义在全球泛滥以来所导致的必然结果,也是美国不断输出新自由主义价值观的必然产物 国际金融危机的思想基础--新自由主义 什么是新自由主义?在经济学领域中,它泛指经济学中的市场自由主义思想。新自由主义的特点和主要内容是:市场是充分的自由竞争,因而提倡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利己的,因而每个人在经济活动中首先是利己崇拜;市场的调节是"看不见的手"作用,私人活动取代公共行为;市场经济倡导经济自由化和私有化等等。国内外关于新自由主义的影响及其内涵一直看法各异,但是其基本思想与核心内容应是有共识的。这就是:新自由主义秉承了资产阶级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特别是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走向极端。归纳起来,新自由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大致是"市场化、私有化、自由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即全球经济美国化"。 早期的新自由主义只是作为一种理论思想而存在。20世纪末以来,新自由主义在政策层面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国际经济的实践中得到广泛运用。最近20年来,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延伸,新自由主义不断地以各种方式向全球传散,使各个国家不同程度地受到这一思想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滞胀",导致新自由主义思想的复活、变异与盛行;20世纪80年代,新自由主义从理论思想嬗变为全球垄断资本的经济政策与行为范式,并首先在美国和英国以及一些拉美国家推行;20世纪90年代到国际金融危机期间,新自由主义以"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