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测量学》(郑日昌版)超详细知识点笔记

《心理测量学》(郑日昌版)超详细知识点笔记

第 1 章概论

1 、中国古代心理测量简述:

( 1 )公元六世纪初,南朝人刘勰的著作《新论· 专学》中提到了类似现代“ 分心测验” 的思想。

( 2 )在中国古代,“ 七巧板” 是很常见的一种儿童玩具,其实它可以作为创造力测量的工具。

( 3 )中国古代心理测量的思想中包含着典型的东方文化特点:定性描述及带有道德判断色彩。

2 、中国近代心理测量的出现:

( 1 ) 1916 年,樊炳清先生首先介绍了比内 - 西蒙智力量表。

( 2 ) 1920 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南京师范学校建立了我国最早的两个心理学实验室,廖世承和陈鹤琴先生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设心理测验课。 1921 年,他俩正式出版《心理测验法》一书。

( 3 ) 1922 年夏天,中华教育改进社聘请美国教育心理测验专家麦考尔来华讲学。

( 4 ) 1924 年,陆志韦先生发表了《订正比内西蒙智力测验说明书》, 30 年代又与吴天敏再次做了修订。

( 5 ) 1931 年由艾伟、陆志韦、陈鹤琴、萧孝嵘等倡议,组织并成立了中国测验学会。( 6 ) 1932 年《测验》杂志创刊。

( 7 )至抗战前夕,由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制定或编制出的合乎标准的智力测验和人格测验约 20 种,教育测验 50 多种。

3 、中国现代心理测量的发展:

( 1 ) 1936 年,苏联在批判“ 儿童学” 时扩大化,心理测验也被一概禁止。

( 2 )从 1978 年北京大学首建心理系开始,心理测验才重新得到恢复。

( 3 ) 1979 年,林传鼎、张厚等以国外资料为参考,编制了少年儿童学习能力测验。( 4 ) 1980 年初,北师大心理系开设了心理测量课。 1984 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五届全国心理学年会上,成立了心理测验工作委员会,加强了测验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4 、科学心理测验的产生:心理测验的产生,是出于实际需要。最初,人们用测验,是因为要治疗智力落后者和精神病病人。

( 1 )法国的医生艾斯奎罗第一个把智力落后与精神病分开。他认为,精神病以情绪障碍为标志,不一定伴随智力落后,而智力落后则是以出生时或婴儿期表现出来的智力缺陷为主

要标志。

( 2 ) 50 多年后,法国的心理学家比内提出应该从正常学校学习的儿童中筛选出不适应的儿童,安排在特殊的班级里学习和教育。此举动导致了心理测验史上重大事件的发生 -- 第一个智力测验的诞生。

( 3 )实验心理学的诞生是心理测验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实验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还给心理测量带来了另一个副产品:严格的标准化程序。标准化是现代心理测验的重要评价指标。

5 、西方早期的心理测验尝试:

( 1 )弗兰西斯· 高尔顿是第一个倡导心理测验的人。他于 1884 年在伦敦国际博览会上专门设立了一个“ 人类测量实验室” 。他的这一举动是心理测验史上第一个大规模系统地测量个体差异的尝试。

( 2 )高尔顿还是使用评定量表和问卷法的先驱。并且他发展了分析个体差异资料的统计方法,不仅扩充了古特列特的百分位法,而且创造了粗浅的相关计算法。

( 3 )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 1980 年发表《心理测验与测量》一文于《心理》杂志上,这是在心理学文献中首次出现“ 心理测验” 一词。

6 、比内 - 西蒙量表的诞生及心理测验的发展:

( 1 ) 1904 年比内为了鉴别弱智儿童,他与西蒙合作编制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科学的智力测验 -- 比内 - 西蒙量表。 1905 年,他在《心理学年报》上发表了文章《诊断异常儿童的新方法》,介绍了该量表,历史上称为“1905 量表” 。从此,比内 - 西蒙量表宣告诞生。

( 2 )比内 - 西蒙量表自 1905 年发表后,比内和西蒙亲自主持过两次修订,一次在 1908 年,一次在 1911 年,此时比内已不幸去世。

( 3 ) 1905 年量表主要强调的是判断、理解和推理能力,也就是比内认为的智力的基本组成成分。 1908 年版的量表删掉了 1905 年版中不合适的题目,增加了新题目,题目总数大 59 个。所有测验题目按年龄分组,从 3 ~ 13 岁。测验的结果用“ 智力水平” 来表示。人们常叫它为“ 智力年龄” 。它表示一个儿童能完成何种年龄水平的儿童所能完成的测验。

( 4 )最有名的是 1918 年出版的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推孟教授修订的“ 斯坦福 - 比内量表” 这一量表首次使用了“ 智力商数” 的概念,简称为 IQ ,是心理年龄和实际年龄的比值。

( 5 )比较有名的几个测验。

1 智力测验:推孟的研究生欧提斯编制的团体智力测验,

2 后在次基础上发展出美国陆军用甲、乙两种测验。有基于因素分析理论编制的测量多项能力的韦克斯勒的儿童智力量表。还有桑代克编制的标准化教育测验。

2 人格测验: 1917 年武德沃斯设计的“ 个人资料调查表” 。 1912 年问世的罗夏克墨迹图测验( RIT )和于 194

3 年首次出版,由哈撒韦和麦金利编制的目前影响最大的 MMPI- 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

7 、测量是:就是根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事物加以确定。测量就是确定一个事物的属性的量多少。因此,我们所指的测量,就是根据一定的法则,采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事物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

8 、测量的要素是:参照点和单位。

参照点:它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绝对的零点;二是相对参照点。最理想的参照点是绝对零。心理测量中所用的参照点都是人为的,因而测量的结果常常不能以“ 倍数” 来解释。如IQ = 100 的人 IQ = 50 的人的智力的两倍。

9 、量表是:就是有参照点和单位的连续体。

10 、量表的种类有:量表是由人来制订的,依单位和参照点的不同,量表的种类也不一样。根据测量精度高低,斯蒂文斯将量表分为四个水平,由低到高分别为:命名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等比量表。

种类定义特点备注

命名量表只是用数字来代表事物或对事物进行分类。命名量表中的数字没有任何数值意义,不能作量化分析。无大小意义,只表明类别。无参照点和单位。无法比较大小或进行任何数学方法运算。

顺序量表表明类别的大小或某种属性的多少。主要用于分等论级和分类。数字仅表示等级并不表示某种属性的真正量或绝对值。无参照点(没有绝对零度)和单位。无法进行数学方法运算。

等距量表存在大小关系。无绝对零度,但存在相对零点。可以进行数学运算,有相等单位。等比量表是最精确的测量。大多是物理量表。而心理量表只能达到等距量表水平。可以知道事物之间的某种特点上相差多少及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有相等单位和绝对零点。可以进行数学运算。

11 、心理测量是:就是通过观察人的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对反映在人的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征,依确定的原则进行推论和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

12 、著名的心理测验学家安娜斯泰西认为:心理测验实质上是行为样本的客观和标准化的测量。

这一定义包含有至少三个基本要素:行为样本、客观测量和标准化。心理测验要测量的是心理特征,但它要通过测量人的行为来实现,从行为测量中来推知心理特征。这就要找有代表性的少数行为作为全部行为的样本。

13 、关于心理测量中的标准化:心理测量要做到客观必须在测验编制、实施、评分、解释过程中减少主试和被试的随意性程度。标准化的测量是测量客观性的根本保证。

14 、心理测验的性质:间接性、相对性、客观性。

15 、心理测验的种类:

( 1 )按测验的内容分:能力测验(智力测验、反应能力测验);学绩测验,如成套的成就测验;人格测验如 EPQ 、 MMPI 等。

( 2 )按测验的对象特点分: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

( 3 )按测验表现形式分:文字测验(纸笔测验)和非文字测验。

( 4 )按测验的目的分:描述性测验、诊断性测验、预测性测验。

( 5 )按测验的时间分:速度测验和难度测验。

( 6 )按测验要求分:有最高作为测验和典型行为测验。前者要求被试尽可能作出最好的回答,而且有正确的答案。能力测验、学绩测验均属此类。后者要求被试按照日常习惯回答,无正确答案,所有人格测验均可称为典型行为测验。

16 、心理测验的功能:

( 1 )从实际应用角度看:选拔人才、岗位安置、诊断、评价、辅助咨询。

( 2 )从理论研究角度看:搜集资料、提出和验证假设、实验分组。

17 、正确的测验观:

( 1 )测验是重要的心理学研究方法之一,是决策的辅助工具。

( 2 )心理测验作为研究方法和测量工具尚不完善。心理测验的最大问题是理论基础不够坚实。

( 3 )科学地看待测验,防止乱编滥用。

18 、错误的测验观:测验万能论、测验无用论、文化公平测验(只有相对的文化公平,没有绝对的文化公平)、心理测验即智力测验。

第 2 章心理测验的编制

1 、心理测验的目的是指:我们编测验干什么用。

2 、测验目的种类:

( 1 )显示性测验是指:测验题目和要测量的特征相似的测验,比如成就测验。

( 2 )预测性测验是:为了预测一些没被测量的行为的测验。

3 、心理测验的目标是指:编制的测验是测什么的,即测什么样的心理特征或人格特点。

4 、目标分析依测验不同可分为:

( 1 )工作分析:对于预测或选拔用的测验,主要任务就是对所预测行为活动做具体分析,即任务分析或工作分析。

( 2 )对特定概念下定义:

( 3 )确定测验的具体内容。

5 、命题的基本原则:

( 1 )试题要符合测验的目的。

( 2 )内容取样要有代表性。

( 3 )题目格式要不被人误解。

( 4 )语句要简明扼要。既排除与答题无关的因素,又不能遗漏答题所依据的必要条件。避免使用生僻的字句或词汇。

( 5 )答案确定,不应引起争议。(创造力测验和人格测验除外)。

( 6 )题目间内容相互独立、互不牵连,对不同题目的回答不致相互影响。

( 7 )题目不能含有答题倾向的线索。

( 8 )题目内容不超出受测团体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

( 9 )比开社会敏感性问题,如涉及社会禁忌或个人隐私的题目不应使用。

( 10 )便于施测,评分简捷。

6 、如测验涉及社会敏感性问题时的策略:

( 1 )命题时假定被试具有某种行为,使他不得不在确实没有该行为时才否定,可避免否定答案过多的倾向。

( 2 )假定规范不一致。

( 3 )指出该行为是常见的,虽然是违规的。

7 、测验题目的来源:已出版的标准测验、理论和专家的经验、临床观察和记录。

8 、心理测验题目的类型:根据对被试的要求不同来分,可有两大类:提供型和选择型的题

目。前者求被试给出答案内容,如论文题、简答题、填充题;选择型题目要求被试在几个有限的答案中选择正确的答案,如是非题、匹配题(选择题,由题干和选项构成)、填充题等。

9 、测验题目在编排时所遵循的普遍原则是:测试同一因素的题目放在一起、同类型的测试题尽可能组合在一起、题目的难度排列宜逐步上升。

10 、测题的常见编排方式:并列 - 直进式、混合螺旋式。

第 3 章测验的实施、计分和误差

1 、标准化是:测验编制中遵循科学的理论和技术,测验实施中要统一步骤和标准,结果解释时也要统一标准。换句话说,不仅编制测验时要严格选题、预试取样、施测、建立常模、确定记分标准和解释系统、有信度和效度验证,而且测验在实施测量时也要统一准和步骤,以控制无关因素对测验目的和结果的影响。

2 、心理测验的实施程序:预告测验、准备测验环境、准备测验材料、熟悉测验的具体步骤、熟悉测验的指导语、具体实施。

3 、实施心理测验的过程中的要素:主试(包括助手)、被试、测试工具、环境。

4 、主试误差是:由于主试实施测验必然伴随的影响因素造成的误差。

5 、主试误差包括:主试者的生理物理因素、主试在施测时偏离规定程序。

6 、有几种情况主试能发生较大影响:

( 1 )测验步骤复杂,指导语冗长、繁琐。

( 2 )测验题目本身模糊不定,形式多变。

( 3 )安排的测验条件宽裕,有较多灵活机动的余地。

( 4 )被试属幼儿或有情绪捆扰者。

7 、控制误差的方法:

( 1 )严格遵从指导语,不带任何暗示,被试提问时,尽量按中性方式回答。

( 2 )测验前不讲太多无关的话,以免引起被试的烦躁情绪和反感。

( 3 )对特殊问题有心理准备。

8 、被试误差可分为:应试技巧与练习、动机和焦虑、反应定势。

( 1 )应试技巧与练习:速度测验比难度测验更易受练习因素的影响。

( 2 )动机和焦虑:对智力测验、成就测验和能力倾向测验来说,被试动机强才能有好成绩。

一般来说,适度的测验焦虑会使人提高兴奋水平,促进注意力增强,反应速度加快,有利于

智力测验、成就测验和能力倾向类测验的成绩。但是焦虑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测验。( 3 )反应定势:也叫反应风格。是被试的一种反应倾向,与测验内容无关。简言之即被试的答题习惯。

定势的种类:求“ 快” 定势、求“ 精确” 定势、喜好正面叙述的定势、位置定势、长选项定势、猜测定势。

9 、主试的心理因素:主试的态度对智力测验的成绩有影响。主试的动机也会影响测验。主试的期望对测验结果的影响最典型的范例是“ 罗森塔儿效应” 。

10 、被试对主试的五种需要:现实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自我表现的需要、对主试权威性的需要、特殊需要。

11 、如何控制主、被试交互作用引起的误差:可建立良好的主、被试协调关系。

协调关系是指:主、被试之间产生的一种友好、合作、能促使被试最大限度地作好测验的关系。

12 、计分标准化的含义:

( 1 )对测验编制者而言,在编制测验时就要根据测验的目的、性质及题型确定一个适当的计分程序。

( 2 )对施测者而言,在测验完成以后要按测验操作手册上的规定要严格进行计分。

13 、计分的一般程序:记录被试反应、参考标准答案、计算最后得分。

14 、常见的猜测修正方法: S=R - 32 、 W/n - 33 、 1 S 是真正分数、 R 是被试答对的题目数, W 是被试答错的题

第 4 章测验的常模和分数的解释

1 、导出分数:原始分数的意义需有参照意义,标准才能体现出来,在心理测验中,这种标准是由原始分数构成的分布转换而来的分数,就叫导出分数。导出分数具有一定的参照点和单位。

2 、常见的导出分数分:常模参照分数、内容参照分数、结果参照分数。

3 、常模团体:做心理测验,得到的测验分数需要做出有意义的解释,因而参考标准不可缺少。导出分数是由原始分数转换而来,而原始分数由被试完成测验后得到,因此,许多被试构成的人群就是构成参照标准的被试团体,也叫参照团体,或叫常模团体。常模团体是由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所组成的一个群体,或者是该群体的一个样本。

4 、常模样本:找一个有代表性的样本来代表目标总体,也代表常模总体。这个用来代表常

模总体的样本,就是常模样本。常模样本必须具备常模总体的基本特征。

5 、常模样本的容量:总体的数目。一般情况,最小样本为 30 ~ 100 个。要是全国性的常模,一般地要求有 2000 ~ 3000 人为宜。

6 、取样就是:从目标总体中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一般地有两类取样方法: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具体说有: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组抽样、分层抽样。

7 、常模分数:就是施测常模样本被试后,将被试的原始分数按一定规则转换出来的导出分数。

8 、常模分数构成的分布是:通常所说的常模。它是解释心理测验分数的基础。人们常常会忽略常模的时间性。常模分数和常模均会随时间的变化而改变,因此常模必须经常修订。

9 、常模的表示方法:表格法和图示法。

( 1 )表格法就是转换表法。这种表示常模分数分布的方法是最常见的。它有三个要素:原始分数、导出分数、常模样本的特征描述。

( 2 )图示法就是剖面图法。

10 、参照常模的解释分数是:将被试的分数直接或间接地以常模样本中的相对等级或相对位置来表示。另一种常见法是以常模性质分,可分为:发展常模(反映心理发展程)、百分位常模和标准分常模。

11 、发展常模:按发展常模来解释测验分数,某一测验分数就表示个人在以正常途径发展的心理特征方面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发展水平。这些平均表现构成的量表就是发展常模,象智力年龄、年级当量、发展顺序量表等均为发展常模。

( 1 )发展顺序量表:是直观的发展常模,因为它告诉人们多大的儿童具备什么能力或行为就表明其发育正常。

( 2 )智力年龄:在比内 - 西蒙智力量表中首先使用了智力年龄的概念。智力年龄实际上是一种年龄量表。也是用年龄来表示测验分数。

以智力年龄为典型代表的年龄常模在做解释时确实非常简捷明了,但是智力年龄并不是单位恒定相等的,而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大。另外,智力年龄的概念显然不适用于成人,成人到一定阶段后智力发展相对稳定,表现不出一年与一年之间的差别。

( 3 )年级当量:它实际上就是年级量表,测验结果说明属哪一年级的水平,在教育成就测验中最常用。

12 、百分位常模是:把一个量表分成一百个位置,对不同的得分给予相应的等级评价,依据不同的等级对结果作出解释。

13 、百分位常模可分两类:百分等级和百分点。

( 1 )百分等级:一个测验分数的百分等级式是指在常模样本中低于该分数人数的百分比。百分等级是应用最广的测验分数表示方法。

( 2 )百分点:又叫百分位数,百分点或百分位数于百分等级的计算方法正好相反。百分等级是计算低于某测验分数的人数百分化,而百分位数是计算处于某一百分比例的人对应的测验分数是多少。

( 3 )还有两种常见的变式:四分位数和十分位数。两者含义相似。

14 、百分位常模的优点与缺点:易于计算、解释、实用;不受原始得分的分数分布形态的影响。缺点是:单位不相等,特别是分数的两端;百分位无法说明被试间差异的原始分数量大小。

15 、标准分常模:标准分数最常见的是 z 分数。标准分数是等距量表,它可以做加、减、乘、除运算。

常见的标准分常模: z 分数、 Z 分数、 T 分数、标准九分数、离差智商( IQ )等。

标准分由原始分转换而来,这种转换又可分成:线性转换、非线性转换。

16 、线性转换的标准分 - z 分数(最典型的线性转换的标准分)。

( 1 )公式: z = X -( 2 ) X/SD

X 为原始分 , X 为样本平均数, SD 为样本标准差。从公式看, z 的含义是:它表示某一分数与平均数之差是标准差的几倍。

( 3 ) z 的性质:

1 平均数为 0 ,标准差为 1 。

2 z 分数有正、负,其绝对值表示原始分与平均数间的距离正值表示原始分大于平均数,负值则相反。

3 z 分数的分布形态与原始分分布一致。

17 、非线性转换的标准分:

( 1 ) T 分数是:平均数为 50 ,标准差为 10 的分数。即

这一词最早由麦柯尔于 1939 年提出,是为了纪念推孟和桑代克对智力测验,尤其是提出智商这一概念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 2 )标准九:是标准化九分制的简称。它是以 5 为平均数,以 2 为标准差的一个分数量表,最早时被广泛应用于美国空军的心理测验中。

标准九分数也是一种标准分,它将原始分划分为 9 部分,最高是 9 分,最低 1 分。除 1 和

9 的范围略大以外,其余均是以 5 为中心向两边各包含 0.5 个标准差的分数段。

18 、标准分常模小结:

( 1 )标准分常模分数均是等距分数,虽然不同类型的常模其平均数和标准差不同,但均可用离均值来表示。

( 2 )标准分常模的局限性:标准化常模表示的是存在状态之间的横向比较,离开原常模样本,不同常模样本之间的比较就没有意义。

名称 z 分数和 z' 分数 T 分数标准九标准十标准二十

平均数 0 50 5 5 10

标准差 1 10 2 1.5 3

19 、离差智商及其意义(传统比率智商的缺点):

( 1 )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呈线性关系。用传统的比率智商,不同年龄组的标准差不相等,从 10 ~ 20 都有,因此智龄与年龄的发展并不是呈线性关系。

( 2 )智力增长到何时达终点仍在争论。

1 离差智商:通过与同

2 年龄的代表性样本的平均数相比较来确定智商的高低。

离差智商是一种常态化标准分数,因而其计算方法与其他标准分数一样,公式为: IQ = 100 + 15z' 。由于离差智商的提出,过去使用比率智商的测验都改用离差智商,其公式为: IQ = 100 + 16z' 。两者唯一的区别是标准差:一个是 15 ,一个是 16 。

2 由于标准差不同,离差智商间就不能直接比较,因为单位不等,相同的 IQ 值表示的智力水平也不一样。

3 常态化使得 IQ 的评定对智力较低者打分偏高,对智力较高者打分又偏低,而对中等智力者打分最准确。

20 、效标参照测验是:格拉塞于 1963 年首先提出的。它是直接向人们报告被试完成什么测验题,能拼多少单词,能做什么样的逻辑推理题等。

21 、效标参照测验的优点:

( 1 )效标参照测验巧妙地避开了对得分、名次的过细纠缠,使个人都能有自己大致的奋斗目标和希望。

( 2 )效标参照测验能发现个人特有的长处,也会找到问题症结所在。

( 3 )常模参照测验的得分不能告诉我们评价被试的外在效标是什么,而指标参照测验的结果本身可能就是效标。

22 、对效标参照测验的解释的方法:内容参照分数、结果参照分数。

23 、内容参照分数与常模参照分数的本质区别:用内容参照分数来解释测验结果,很象我们平时所说的课程考查,只有“ 通过” 与“ 不通过” ,或“ 及格” 与“ 不及格” 之分,没有 100 分与 60 分之分。就是说,它依据被试对某个确定的材料或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熟悉程度来表示测验的结果。所以它比较的对象是测验的内容,而非完成测验的其他人。

24 、对内容参照测验的解释有两种内容参照分数可供选择:掌握分数和正确百分数。

( 1 )掌握分数:按效标参照的思想,最简便的做法就是确定一个评判标准,一判断被试是否通过或达到掌握的水平。

( 2 )正确百分数是指被试在测验中答对题目的百分比例。

第 5 章信度

1 、信度是指: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和一致性。因为心理测验通常测量人的行为,行为会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因时、因事、因地而产生变动,这些因素有些是偶然的,有些是固有的,人在完成心理测验时的行为也会受上述因素的影响,从而使测验结果与真实结果不完全一致,所以我们要用信度来衡量测验的可靠性和一致性。

2 、信度的操作化定义:

( 1 )误差理论认为:一个人的测验分数 X 是由真实分数( T )和误差( E )两部分构成的,公式是 X = T + E 。

( 2 )因此信度就被定义为:一组测量分数的真实方差与实得方差的比,或者是指真实方差占总方差的百分比。公式为: rxx = 1 - SE 2 / SX 2

( 3 )根据统计学理论,真实方差与实得方差的比是一个相关系数的平方,所以我们把这种相关系数的平方叫做信度系数。

( 4 )计算公式为: rxx = ST2 / SX2

3 、由于误差的来源信度的可分为:这种分类是基于信度的传统定义 - 真分数理论。( 1 )重测信度:考虑的误差来源是时间取样。

( 2 )复本信度:考虑的误差来源是内容取样。

( 3 )分半信度:它考虑的误差来源也是内容取样,它与复本信度的差别是:分半信度考查一个测验内容的两半题目测量的是否是同一个心理特点行为。

( 4 )同质性信度(内部一致性系数):考虑的是测验内容是否异质。

( 5 )评分者信度:考虑的误差来源是评分者间的差别。

4 、信度的表示方法:

( 1 )信度系数和信度指数:

1 信度系数: rxx = rx2T = S2T / S2

2 信度指数: rXT = ST / SX

( 2 )测量标准误: SE = SX 1 - rxx

5 、信度的意义:

( 1 )信度系数可以解释为样本测验分数的总方差中有多少比例是真分数方差,也就是测验的总变异中真分数造成的变异占百分之几。它直接告诉我们测量的误差有多大。

( 2 )测量的标准误可以告诉我们有多大可能性真实分数在某一分数范围内,并且可以预测实得分数再测时可能的变化情况。

6 、信度的作用:

( 1 )解释预测个人分数的意义。

( 2 )解释真实分数与实得分数间的关系,明确告诉我们测验误差大小。

( 3 )新编的测验信度应高于原有的同类测验或相似测验。

( 4 )下结论说某测验比较可靠,必须是依据情境的,经多次证实的。

( 5 )它是确定测验好坏的一个指标。一般的原则是:

1 当 rxx< 0.70 时,测验不能用于对个人作出评价或预测,而且不能做团体间比较。

2 当0.70≤rxx<0.85 时,可用于团体比较。

3 当rxx ≥0.85 时,才可以用来鉴别或预测个人成绩或作用

7 、重测信度:有时也叫稳定性,主要针对时间变量。

( 1 )重测信度采集数据得方法是:对同一组被试间隔一定的时间重复测试一次。

( 2 )重测信度的计算方法是积差相关法,因而 rxx 就是皮尔逊的积差相关系数。

( 3 )重测信度的时间间隔选择依测验性质和目的而定,如果测验是用于长期预测,则测量间隔长一些。对儿童的智力测验一般是两周到四周为宜。对成年人,间隔可到半年,很少超过 6 个月。

( 4 )使用重测信度应注意:不是所有测验都可以计算重测信度。并且重测信度只是反映了随机误差的影响,而不是反映被试心理特点的长期变化。

8 、复本信度:又叫等值性系数。

( 1 )数据采集方法是:给被试施测两个内容等值但题目不同的测验,求两组数值的相关。计算方法常见的也是积差相关法。

( 2 )复本信度的高低反映了两个互为复本的测验等价的程度,而不是反映一个测验本身受随机误差影响的大小。复本信度的高低关键取决于复本测验的选择,因而施题目取样问题,或者说是测验的内容取样问题。

( 3 )复本信度优于重测信度的地方是:避免了重测带来的记忆效应和练习效应;可用于长期追踪研究前后测量;减少了作弊的可能性。

( 4 )复本信度的缺点:有些测验的复本很难找到;有些测验因正迁移效应使测验性质改变;如测量的内容很容易受练习的影响,复本信度也无法清除这种练习效应。

( 5 )重测复本信度,即再不同的时间里施测两个等值的测验(复本),得到的相关就是重测复本信度,也叫稳定等值系数。它比单一的重测信度或复本信度都要严格、全面一些。

9 、斯皮尔曼 - 布朗公式: rxx = 2 rnn / 1 + rhh ,其中rnn, rhh 为两半测验的相关系数。

( 1 )卢伦公式: rxx = 1 - Sd2 / Sx2 其中 Sd2 是两半测验分数之差的方差,Sx2 为总方差。

( 2 )从理论上分析,分半信度反映的实际上是两半测验能够测量相同内容或心理特点的程度。

10 、内部一致性信度(同质性信度):同质性是指测验的所有题目间性质的一致性,即测的是同一种心理特质或行为。同质性是测量单一特质的必要条件。这里讲的同质性是指测验题目得分反映的心理特质一致,同质性的判别标准是:题目间呈高正相关,如果相关很低或是呈负相关,则题目为异质。

( 1 )库德和里查德森提出的 K-R20 公式只适合预测题目是二分法计分的。克伦巴赫α 系数适合于非二分法计分的测验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估计法。

( 2 )从同质性信度的含义我们不难看出,分半信度是求测验两半之间的一致性或同质性,而同质性是求所有题目间的一致性。因此分半信度实际上是同质性信度的一种,可以作为测验同质性评价的粗略估计指标。因为可以根据测验得分来推论或验证某种概念或理论构思,因此同质性信度也是一种构思效度,或叫结构效度,它实际上介于信度与效度之间。

11 、评分者信度:有些心理测验的得分不是根据客观的计分系统计分的,是由评分者来给被试打分,因此,这样的测验的可靠性如何取决于评分者评分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如何。

评分者信度因评分者人数不同而估计方法不一样。如果是两个评分者,独立对被试的反应评分,则可以用积差相关来计算,或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法计算。如果评分者在三人以上,而且是等级评分,则可以用“ 肯德尔和谐系数” ( W )来求评分者信度。

12 、以测量标准误表示信度的好处是:

( 1 )信度的单位与测验分数的单位相同,因此解释个人分数时非常直接,能直接指出允许测验分数变化的范围。

( 2 )测验同质与否并不影响测量标准误的大小。测量标准误的不足之处时:无法比较不同测验间的信度高低。比较不同测验的信度用信度系数( rxx )解释个人分数时用测量标准误( SE )。

13 、常见的影响信度的因素有:样本特征、测验的长度、测验的难度、测量的时间间隔等。

14 、我们做信度考验时,常常选取一个与常模样本性质相同的样本施测,根据被试得分求出信度系数。

( 1 )样本团体得分分布的影响:求信度的样本团体得分分布如果比较窄小的话信度就低。( 2 )样本团体异质性的影响:样本团体异质的话,测验分数的分布就比同质样本的要广,分数的离差就大,样本的方差就大,信度就高。实际上,高信度可能是假性高信度,是由样本团体的异质造成的。但如果常模总体要求各种各样的人,则异质的信度样本求得的信度就是真信度。这时,相反的情况就需要校正信度。

( 3 )样本团体平均能力水平的影响。由于信度也会因样本间团体平均能力水平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在求信度时,一定要注意信度样本与常模总体间是否一致。

15 、测验的长度:在其他条件均等的情况下,测验越长,信度越高。原因在于:

( 1 )测验越长,即题目越多,测验的内容取样就越有可能有代表性。

( 2 )测验越长,被试的猜测因素影响就越小。

16 、测验的难度:难度对信度的影响之存在于某些测验中,如智力测验、成就测验、能力倾向测验、教育测验等。测验的难度对信度有间接影响,因为如果测验过难,被试的得分会集中在低分区。过于容易,分数则集中在高分区。两种情况都使信度样本的得分范围变窄,变异量降低,从而低估测验信度。

17 、测验的时间间隔:这一因素之对重测信度和不同时测量时的复本信度有影响,对其余的信度来说不存在时间间隔问题。

第六章效度

第一节

1 定义 P118-119

2 信度效度的关系 1 , 2 ,(简述要求)

3 效度性质 1 , 2

第二节效度的种类

1 效标关联效度

效标及操作定义

阿斯丁 P122 一句

常用效标 1-7

同时效度,预测效度

2 构思效度

确定构思效度的基本步骤(简述)

确定构思效度的方法()

测验内方法

测验间方法 *

因素分析法实验法和观察法证实

3 内容效度

定义 P132 头

两条件 P132 (二段)

确定法专家判断,经验判断

4 表面效度 P134

第三节

P135 效度的指标是指。。。

效度系数的实际意义。。。 P135-136 头

统计推断参数 t 参数等

效度的影响因素

测验本身因素(测验题目质量,测验长度,测验实施中的干扰,被试因素)样本性质(一、二、三)

如何找出干涉变量(简述)

效标的性质 P141

第 8 章智力测验

1 、关于智力的定义:

( 1 )斯皮尔曼( Spearman )认为:智力是一种普遍的能力,它主要涉及联系的引出和相关的引出。

( 2 )比内和西蒙( Binet & Simon )认为:智力是正确地进行理解、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3 )韦克斯勒( Wechsler )认为:智力是个体有目的地行动,理性地思考以及有效地应付环境的总体能力。

2 、智力是:通过经验进行学习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

3 、智力的理论——Spearman 和 g 因素:

( 1 )在对各种智力和感觉能力的相关模式进行广泛研究之后,提出智力由两种因素组成:一个一般因素 g 、若干个特殊因素 S 。

( 2 )它认为 g 因子是整个大脑皮层共有的能力或能量,而 S 因子只是代表了大脑中某些神经元的生理功能。

4 、智力的理论——Thurstone 与基本心理能力: Thrustone 总结出了七种基本心理能力:语词理解、数字、空间、知觉速度、语词流畅性、联想记忆、归纳推理。

5 、智力的理论——Cattell 与流体智力 - 晶体智力: Cattell 确定了两大因素:流体智力、晶体智力。

( 1 )流体智力:基本上是非语言、相对不受文化因素影响的心理功能。它与个体通过遗传获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联系。

( 2)晶体智力高度依赖于文化,是个体完成那些需要习得性或习惯性反应任务的能力。晶体智力是流体智力运用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产物。

6 、智力的理论——Piaget 的认知发展理论:主要观点:

( 1 )儿童的思维与成人的思维存在质的差别。守恒是指:在物体表面看来发生变化时,能意识到物体的实质没有变化。

( 2)认知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 3 )图式是知识获得的基础。图式是经过组织的行为模式或定义明确的心理结构。

7 、 Guilford 与智力结构模型: Guilford 在 1967 年提出了一个智力结构模型。这一模型为三维立方体,每一维代表一个变量。它包括:

( 1 )自变量:代表思维的内容。

( 2 )中间变量:代表思维的操作。

( 3 )因变量:代表思维的产物。

8 Sternberg 与智力的三主理论:该理论包括三方面:成分智力、经验智力、情境智力。

9 韦克斯勒智力测验:

( 1 )韦克斯勒是从 1932 年开始他的测验编制的 . 目的是为了设计一个适合于测量精神病人的智力测验。第一个韦氏测验出版在 1938 年。他将量表分为言语、操作两大部分。这一区分使我们可以比较测验者使用词语和符号的能力和操作实物、感知视觉模式的能力。( 2)韦氏验的一般特点:

1 )几个重要的韦氏测验: 1939 年韦克斯勒 - 贝利弗测验; 1949 年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 WISC ); 1974 年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修订版( WISC-R ); 1991 年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第三版( WISC- Ⅲ )。

2)各个韦氏测验的特点:

A. 10 ~ 12 个分测验:多个分测验使我们不

B. 仅得到总 IQ ,

C. 而

D. 且可以分析个体智力上的强点和弱点。

E. 言语量表和操作量表各由 5 ~ 6 各分测验组成。这体现了左右脑功能的整合。

F. 共同

G. 的 IQ 计分系统。这使我们可以比较被试的分测验分数,

H. 了解其相对强弱。

I. 不 J. 同 K. 年龄组由相同 L. 的分测验有助于测验间的相互比较。

3)韦克斯勒测验的分测验:常识、数字广度、词汇、算术、领悟、相似性、填图、图片排列、积木图案、物体拼凑、译码或数字符号、迷津、句子、几何图形、动物房。

A. 常识是:一般知识性知识问题,

B. 要求被试用几句话或几个数字回答,

C. 问题从易到难排列。缺点是容易受到文化背景和被试熟悉程度的影响。

D. 数字广度:由顺背和倒背两部分组成。

4 )韦氏成人智力量表修订版: WAIS-R 共有 11 个分测验,其中包括六个言语量表:常识、数字广度、词汇、算术、领悟、相似性;五个操作量表:填图、图片排列、积木图案、物体拼凑、数字符号。所有 11 个分测验分数合并成全量表分数,并可以分别求得三个智力商数:言语智商( VIQ )、操作智商( PIQ )、总智商( FIQ )。

WAIS-R 的标准化,被试年龄从 16 ~ 74 岁。

5 )韦氏儿童智力测验修订版( WISC-R )适用于

6 ~ 16 岁儿童。它由五个言语分测验和五个操作分测验组成。此外还有 2 个补充分测验。

6 )韦氏学前和小学儿童智力测验修订版( WPPSI-R )该测验与 WPPSI 极为相似,只是

年龄范围从原来的 4 ~ 6.5 岁儿童扩展到 3 ~ 7 岁 3 个月儿童。

7)韦氏智力量表中国修订版:从 1979 年起中国韦氏测验的修订工作由湖南医学院龚耀先教授主持进行,于 1982 年出版了 WAIS 的中国修订版, WAIS-RC 。

10 个体智力测验:

( 1 )斯坦福 - 比内智力量表:

1 1916 年量表:首先采用了智商这一概念。

2 1937 年量表:年龄范围从 1916 年量表的

3 ~ 13 岁扩展为 2 ~ 18 岁,并且编制了测验复本,分别为 L 型和 M 型。

3 1960 年量表:该量表采用离差智商。

4 斯坦福 - 比内第四版( SB : FE ):该版的最大改变在于采用智力层次模型来划分和构建分测验。

SB : FE 的智力模型: SB : FE 的编制者用一个三层次的认知能力结构模型作为编制量表的框架。这一模型的最高层是一般智力 g 因子;第二层分成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此外又增加了短时记忆能力。短时记忆能力包括珠子记忆、句子记忆、数字记忆和物体记忆四个分测验。

( 2 )考夫曼儿童成套评估测验( K-ABC )是智力和成就的综合测量。 K-ABC 是以神经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研究为基础,以“ 个体问题解决和信息加工模式” 定义智力。

K-ABC 提供四个方面的分数:系列加工、同时加工、综合心理加工、成就测验。

( 3 )能力区分量表( DAS ):适用于 2 岁 6 个月到 17 岁 11 个月的儿童。

11 团体测验于个体测验的差异:

团体测验采用多项选择,而个体测验多采用开放式问题。

团体测验多采用客观的计算机评分,而个体测验一般为施测者评分。

团体测验为团体施测,个体测验为个体施测。

团体测验多用于筛选,而个体测验多用于诊断及弥补工作。

团体测验标准化样本极大,而个体测验一般只用几千名精心挑选的被试。

12 团体智力测验:

( 1 )文化公平智力测验( CFIT )是:一个非言语流体智力测量,最早由 R.B.Cattell 发表在《教育心理学》期刊上,它的目标是测量流体智力,避免文化因素的干扰。

( 2 )瑞文渐进测验( RPM ):该测验既可以个体施测,但更多作为团体施测。

该测验实际上是三个不同的测验:瑞文儿童彩色渐进测验、瑞文标准渐进测验、瑞文高级渐

进测验。

我国由北京师范大学张厚粲教授主持,从 1985 年起对瑞文测验进行修订。

13 图书群体测验的类型:非言语测验(古德依纳芙 - 哈里斯绘人测验)、非阅读性测验、婴儿智力测验、发展程序表。

14 非阅读和非动作测验 - 皮波迪图画词汇测验修订本( PPVT-R )是:由 L.M.Dunn 编制,1981 年修订的测验。测验由 175 张图片组成,每张图片上有 4 个图形。 PPVT-R 适用于 2 岁半到成人,测验需用时 10 ~ 20 分钟。由于不需要语言反应,所以常用于言语障碍、大脑麻痹、阅读困难和智力落后的被试及孤僻、注意不集中的儿童。

15 、婴儿智力量表:

( 1 )葛塞尔发展程序表:该量表是最早编制于 1925 年的第一个婴儿智力量表。测量包括五个领域: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发展、适应行为、个体 - 社会行为。这一量表主要用于临床筛查和诊断。

( 2 )丹佛发展筛查测验( DDST ):主要用于筛查智力发展的大致范围,它评定了四个行为领域:个人 - 社会行为、精细动作适应行为、语言、大运动。

16 、遗传和环境对智力的影响:遗传对智力的影响在研究中一般用遗传指数来表示。遗传指数为 0 意味着遗传在某种特质上不起作用;遗传指数为 1 意味着遗传完全决定了特质。当然,遗传对大多数特质的影响介于 0 ~ 1 之间。

第 9 章能力倾向测验

1 、能力倾向测验一般指:测量从事某种职业或活动的潜在能力的评估工具。

2 、能力倾向测验可分成:一般能力倾向测验、特殊能力倾向测验和多因素能力倾向测验。其中一般能力倾向测验现在就是指智力测验。而狭义的能力倾向测验专指后两者。

3 、能力倾向测验与智力测验的关系:

( 1 )智力测验一般得到的是对个体总智能的评估分数,而能力倾向测验则测量的是某种特定的或多因素的组合。

( 2 )智力测验与能力倾向测验的另一个区别就是:克伦巴赫提出的带宽和精确度。带宽是指测验可预测的效标全距,测验能预测的效标总数越大,则这个测验的带宽越大,智力测验比能力倾向测验的带宽普遍要大。精确度是指测验可在多大程度上预测效标,一般而言能力倾向测验的精确读为更大一些。

4 、能力倾向测验发展主要的原因:

( 1 )智力测验的局限:早期智力测验的编制者,希望通过广泛地测量心理功能,从而估计个体的总体智力水平。但是所谓的智力测验只是涉及到智力的某些方面而已。

( 2 )体能力倾向的差异:个体在某一测验的各部分上的作业,常常表现出显著的差异。这种个体内变异在智力测验上表现为分测验得分的差异。智力测验往往不足以作出这种个体能力倾向差异的分析。

( 3 )因素分析技术的发展:因素分析使我们能够编制多重能力倾向测验,从而为个体各种能力倾向的强弱提供比较。来自实际的需要。

5 、能力倾向测验的特点:能力倾向测验预测失败比预测成功更为正确;必须审慎解释各种特殊能力分数间的差异;能力倾向测验在训练计划中应审慎运用。

6 、多因素能力倾向测验:该测验被用来测量个体在不同领域内的技能和知识,从而为职业咨询、分类和人员安置提供最有效的信息。这种测验的结果不是一个总分或 IQ ,而是一组不同能力倾向的分数,它们提供了一种智能剖面图,显示出个体的强点和弱点。

7 、多因素能力倾向测验发展的原因:对个体内在差异的认识、对一般智力测验特征性的认识、职业咨询和分类的需要。统计学发展的影响。

8 、工业能力倾向成套测验:多用于工商业的人员选择与安置。它包含了测验有一般智力测验及数学、知觉、机械和心理运动能力测验。它还建立了一组职业能力模式。

9 、一般能力倾向测验( GATB ):由美国就业服务社编制。研究者们在工作分析和对 59 各测验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 GATB ,主要用于职业咨询。它共有 12 个分测验, 8 个纸笔测验和 4 个仪器测验。适用于高中至成人。

第 10 章成就测验

1 、成就测验的历史发展:

( 1 )最迟在汉朝,中国便已经有了非正式的考试制度。公元 1370 年(明朝初期)笔试成为科举取士的一部分,这可视为成就测验的正式开始。

( 2 )今天在世界各地广泛应用的标准化成就测验发源于美国,始创者是赖斯。另外一个早期的奠基人是桑代克。并且桑代克被公认为是教育测验的鼻祖。

2 、成就测验和智力测验、能力倾向测验的区别:成就测验和智力测验、能力倾向测验的测量对象都是认知性特质。这三种测验都是测量个体从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经验中发展出来的能力。所以在本质上,它们有相同之处。能力倾向、智力测验所测量的也可以看作一种“ 成就” 。不过,如果从测验的目的、性质及所含盖的经验范围来看,这三种测验仍有某些不

心理测量学知识复习知识点

心理测量学知识复习知识点 第五章心理测量学知识复习 1、首先倡导科学心理测验的学者是英国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高尔登 (F.Galton)。 2、1890年,卡特尔在《心理》杂志上发表“心理测验与测量”一文,这是心理测验第一次浮现于心理学文献中。 3、比内(A.Binet)与其助手西蒙(T.Simon) 研究制作了世界上第一具正式的心理测验。 4、心理测验的进展 ⒈操作测验的进展 ⒉团体智力测验的进展:由欧提斯所编团体测验的基础上进展而来的陆军甲种和乙种智力测验,用于美国军队对官兵选拔和分派兵种的需要。 ⒊能力倾向测验的进展:韦克斯勒所编的学前儿童,学龄儿童和成人智力量表,首先抛弃智龄那个测量单位,运用离差智商代替比率智商,将表分言语和操作两部分,别仅能够计算IQ,也可区分智力的别同侧面。 ⒋人格测验的进展:包括对性格,气质,情绪状态,人际关系,动机,兴趣和态度的测量。先驱是克雷丕林,最早将自由联想测验施测于精神病人 5、心理测验的定义依照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人的行为加以确定,即依照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 6、心理测验三个基本要素: ⒈行为样本:是一具人对测验题目所举行的反应,所包含的不过全部也许题目的一具样本。取部分代表全体,取样研究的有效与否,关键在于样本的代表性,即别是任何部分都能够代表全体。 ⒉标准化:指测验编制,实施,记分及测验分数解释程序的一致性,重要的是建立有代表性的常模。 ⒊难度的客观测量:测验的实施,评分,解释应是客观的,尽可能减少主试和被试的随意程度。测题或整个测验的难度水平的确必须客观。 7、心理测验的性质(领略)

《心理测量学》(郑日昌版)超详细知识点笔记

第 1 章概论 1 、中国古代心理测量简述: ( 1 )公元六世纪初,南朝人刘勰的著作《新论· 专学》中提到了类似现代“ 分心测验” 的思想。 ( 2 )在中国古代,“ 七巧板” 是很常见的一种儿童玩具,其实它可以作为创造力测量的工具。 ( 3 )中国古代心理测量的思想中包含着典型的东方文化特点:定性描述及带有道德判断色彩。 2 、中国近代心理测量的出现: ( 1 ) 1916 年,樊炳清先生首先介绍了比内 - 西蒙智力量表。 ( 2 ) 1920 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南京师范学校建立了我国最早的两个心理学实验室,廖世承和陈鹤琴先生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设心理测验课。 1921 年,他俩正式出版《心理测验法》一书。 ( 3 ) 1922 年夏天,中华教育改进社聘请美国教育心理测验专家麦考尔来华讲学。 ( 4 ) 1924 年,陆志韦先生发表了《订正比内西蒙智力测验说明书》, 30 年代又与吴天敏再次做了修订。 ( 5 ) 1931 年由艾伟、陆志韦、陈鹤琴、萧孝嵘等倡议,组织并成立了中国测验学会。( 6 ) 1932 年《测验》杂志创刊。 ( 7 )至抗战前夕,由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制定或编制出的合乎标准的智力测验和人格测验约 20 种,教育测验 50 多种。 3 、中国现代心理测量的发展: ( 1 ) 1936 年,苏联在批判“ 儿童学” 时扩大化,心理测验也被一概禁止。 ( 2 )从 1978 年北京大学首建心理系开始,心理测验才重新得到恢复。 ( 3 ) 1979 年,林传鼎、张厚等以国外资料为参考,编制了少年儿童学习能力测验。( 4 ) 1980 年初,北师大心理系开设了心理测量课。 1984 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五届全国心理学年会上,成立了心理测验工作委员会,加强了测验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4 、科学心理测验的产生:心理测验的产生,是出于实际需要。最初,人们用测验,是因为要治疗智力落后者和精神病病人。 ( 1 )法国的医生艾斯奎罗第一个把智力落后与精神病分开。他认为,精神病以情绪障碍为标志,不一定伴随智力落后,而智力落后则是以出生时或婴儿期表现出来的智力缺陷为主

心理问师三级心理测量学知识点整理

心理问师三级心理测量学知识点整理 心理问师三级第五章心理测量学知识点整理 一、测量要素: 参照点:1)绝对零点;2)相对零点。在心理测量中不会找到绝对零点,只能人为的采纳相对零点(常模)。 单位:(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有确定的意义;2)有相同的价值。 二、测量量表:是一具有单位和参照点的延续体:从低级到高级分成四中水平: (1)命名量表:数字只能用来做标记和分类,别能做数量化分析。 (2)顺序量表:数字仅表示等级,并别表示某种属性的真正量或绝对值。 (3)等距量表:有相同单位,其数值能够做加减运算,但没有绝对零点,所以别能做乘除运算。注:等距量表的数值加或减一具常数或用一具常数乘或除,别破坏原来数据的关系。 (4)等比量表:既有相等单位,又有绝对零点。所得的数值均能够做加、减、乘、除运算。如长度、分量和时刻基本上等比量表。注:心理测量首先是在顺序量表上举行的。然后运用某些统计学的办法,把这种顺序量表得到的数据,换算到等距数据举行转换。 三、测验的分类: 按测验的功能分类:1、智力测验 2、特别能力测验;3、人格测验。 按测验材料的性质分类:1、文字测验;2、操作测验(非文字测验)。 按测验材料的严谨程度分类:1、客观测验;2、投射测验(受社会赞许妨碍别大;受应试动机的妨碍较小)。 按测验的要求分类:1、最高作为测验(有正确的答案。如智力测验、成就测验等);2、典型行为测验(没有正确答案。如人格测验均属典型行为测验)。 四、确定常模团体时,要先确定普通总体,再确定目标总体,最终确定样本。 常模团体的条件 1、群体的构成必须明确界定;

2 常模团体必须是所测群体的代表性的样本; 3、样本的大小要适当(样本大小适当的关键是样本具有代表性,普通性常模:最低很多于 30 或 100 个)。 4、全国性常模:普通 2000~3000 人为宜。 5、标准化样组是一定时空的产物 五、常模团体取样的办法:从目标人群中挑选有代表性的样本。分为: 1、简单随机抽样; 2、系统抽样(目标总体无序可排,也无等级机构存在); 3、分组抽样(总体目标较大,如全国取样); 4、分层抽样(分层比例抽样,分层非比例抽样)。 六、常模,是一种供比较的标准量数,由标准化样本测试结果计算而来,它是心理测验时用于比比较和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份数标准。常模分数:将被试者的原始分数按一定的规则换算出来的导出分数(又叫常模表)。常模分数的要素:原始分数;导出分数。 七、进展常模:年龄量表中的个人分数指出他的行为在按正常途径进展方面处于啥样的进展水平。智力年龄:1936年吴天敏和陆志韦修订的《中国比内--西蒙智力量表》为例。每个年龄有6个题目,答对每个题目代表2个月的智令,例如:某儿童 6 岁组的题目全部经过,7 岁组经过 4 题,8 岁组经过 3 题,9 岁组经过 2 题,其智龄为:6 岁+4*2(月)+3*2(月)+2*2(月)=6 岁+18=7 岁6个月。(满 12 个月令=1 智龄) 八、百分位常模包括:百分等级:是指在常样子本中低于那个分数的人数的百分比。百分等级支出的是个体在常模团体中所处的位置,百分等级越低,个体所处的位置就越低。百分点也称百分数:是计算处于某一百分比例(百分等级)的人对应的测验分数(原始分数)是多少。在分数量表上,相关于某一百分等级的分数点就叫百分点或百分位数。经过如此的双向方式编制的原始分数百分等级对比表,算是百分位常模。四分位数和十分位数:1)四分位数:相当于百分等级的 25%、50%、75%对应的三个百分位数分成的四段。注:最小的是 1%;2)十分位数:1%-10%为第一段,41%-50%为第五段,91%-100%为第十段。百分等级

心理测量学.doc

心理测量学王淑敏 目的: 1. 了解心理测量的基本概念 2. 掌握心理测验的形成过程,并能编制简单问卷 3. 了解目前常用的心理测验,并知道如何使用看一个量表(测验)需要了解 测量目的 适用年龄 测验内容 信、效度资料、常模 课程内容 一、心理测量学概述 二、测验编制中的项目分析难度、区分度概念及如何选择 三、信度 四、效度 五、测验分数转化和常模怎样解释一个测验分数 六、心理测验的编制和使用重点介绍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量表,如何正确解释测验 分数及如何表述自陈量表 七、人格测验回顾人格理论,常用2种人格测验 投射测验 自陈量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 投射测验:TAT、墨迹图、自画像、屋树人投射测验 一对一测验 八、智力测验 团体智力测验 九、职业测验 主要参考书 1. 张厚粲等心理和教育统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L.克罗克、J.阿尔吉纳经典与现代测验理论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 郑日昌等心理测量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4. 金瑜心理测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 陈国鹏心理测验与常用量表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6. 吴明隆 spss统计应用实务中国铁道出版社 7. 张厚粲等译心理测量与评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8. 心理测验:原理和应用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译本) 第一章心理测量概述 第一节测量概述 将人的特定属性变成特定数字,这是测量的关键点一、界定 Stevens(1946):测量是根据一定法则给客体或事物指派数字。 Lord、Novick及Torgerson(1968/1958):测量指的是客体的属性而非客体本身。 ★测量:就是依据一定法则使用量具对客体的属性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 ★二、测量的要素 1. 参照点 ?绝对参照点:以绝对零点作为测量的起点,如长度测量 ?相对参照点:以人为确定的零点为测量的起点。如考试成绩。只能表示差异的大小,不能表示倍数的关系 2. 单位:不同测量使用单位也不同 理想的测量单位必须符合两个条件:①有确定的意义②要有相等的价值 三、测量的四种水平 量表:能够使事物的特征数量化的数字连续体(有确定单位和测量参照点) 事物特征数字连续体数字特征 ★Stevens 分类:精确度水平由低到高 ★量表水平★特点要素使用统计方法 命名量表区分性无参照点和单位百分比、频数、众数、 χ2检验等 顺序量表区分性、等级性、顺序性无参照点和单位中位数、百分位数、 等级相关系数、 肯德尔和谐系数等 等距量表区分性、等级性、等距性相对零点和相等单位平均数、标准差、 积差相关系数、 以及T检验、F检验 比率量表区分性、等级性 等距性、比率性相等单位和绝对零点所用统计方法 心理测验属于顺序量表将顺序量表转化为等距量表(原始分数即实际分转化为标准分)

心理测量教学大纲方案

《心理测量》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心理测量 2.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 3.适用专业: 应用心理学、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 4.课程地位: 专业主干课程 5.总学时:54学时 6.总学分:3学分 7.先修课程: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普通心理学、 二、课程目标 通过《心理测量》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其一,掌握心理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其二,为从事心理学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也为毕业论文的研究提供方法。 其三,为学生今后工作提供有用的心理测量方法与工具。 三、课程内容 第一章心理测量概论(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并掌握一般测量与测验的定义、性质、理论基础,测量的意义和作用。了解心理测量的产生和发展历史。把握重要事件。了解心理测量的分类,理解心

理测量工作者必备的素质要求和应遵守的道德准则。 第一节一般测量概述 一、测量及其种类 二、测量的基本要素 三、测量量表 第二节心理测验的性质 一、心理与教育测量的定义 二、心理测量的理论基础 三、心理与教育测量的量表的水平 四、编制心理与教育测量中的测验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 第三节心理与教育测验的种类及其功能 一、心理与教育测验的种类 二、心理与教育测验的功能 第四节心理与教育测量工作者的素质要求及道德准则 一、心理与教育测量工作者的素质要求 二、、心理与教育测量工作者的道德准则 第二章心理测量的产生与发展(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的心理与教育测量;了解现代心理与教育测量在西方国家的产生和发展;了解现代心理与教育测量在中国的发展。 第一节中国古代的心理与教育测量 一、能力测量 二、教育测量 三、对测验理论的最初探索 第二节现代心理与教育测量在西方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一、现代心理与教育测量的起源 二、心理与教育测量的早期探索者 三、心理与教育测量运动的发展 四、心理与教育测量的当代趋势 第三节现代心理与教育测量在中国的发展 一、现代心理与教育测量建国前的发展 二、现代心理与教育测量建国后的发展 第三章心理验的编制与实施(8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心理测验的编制的程序及编制中应注意的问题。理解并把握测验使用中的注意事项。掌握心理评估的方法与过程。 第一节编制心理与教育测验的基本程序 一、确定测验目的 二、制定编题计划 三、编辑测验项目 四、预测与项目分析

心理测量学知识点总结

心理测量学知识点总结 1.测量:是依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事物加以确定。它包括事物、法则和数字(具有区分 性、序列性或等级性、可加性、逻辑性的特点)。 2.测量的要素有参照点和单位。 3.参照点:是要确定事物的量,必须有的计算的起点。参照点分为绝对参照点(代表“无”) 和相对参照点(不代表“无”) 4.好的单位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有确定的意义;(2)有相同的价值。心理测量的单位 不够完善,既无统一的单位,也不符合等距的要求。 5.测量的本质是根据某一法则将事物数量化。即在一个定有单位和参照点的连续体上把事 物的属性表现出来,这个连续体称为量表。 6.命名量表。只是用数字来代表事物或把事物归类,数字只用来做标记和分类,不能做数 量化分析,即不能说A>B>C,也不能做加、减、乘、除的运算。 7.顺序量表。其中的数字不仅指明类别,同时指明类别的大小或含有某种属性的程度,这 里的数字包含数量关系,即可以说A>B>C。主要用于分等或排出顺序。心理测量一般是在顺序量表上进行的。 8.等距量表。不但有大小关系,还有相等的单位,但没有绝对零点,即可以说A>B>C, 也可以做加、减运算,但不能做乘、除运算。 9.等比量表。即有相等单位又有绝对零点,即可以说A>B>C,也能做加、减、乘、除的 运算。 1.心理测验:是依据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通过观察人的少数有代表性的行 为,对于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做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 2.心理测验的性质:①间接性;②相对性;③客观性(包括测验的刺激是客观的、反应的 量化是客观的和对结果的推论是客观的)。 3.按测验的功能分为: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和人格测验。 4.按测验材料的性质分为:文字测验和操作测验。 5.按测验材料的严谨程度分为:客观测验和投射测验。 6.按测验的方式分为: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 7.按测验的要求分为:最高作为测验和典型行为测验。 8.错误的测验观:①测验万能论;②测验无用论;③心理测验即智力测验。 9.正确的测验观:①心理测验是重要的心理学研究方法之一,是决策的辅助工具。 ②心理测验作为研究方法和测量工具尚不完善。 10.我国目前心理门诊中较多的运用:智力测验、人格测验以及心理评定量表。 1.首先倡导科学心理测验的学者是英国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高尔顿,他的贡献主要有: ①提出人的不同气质特点和智能是按身体特点不同遗传的; ②设计了测量差异的方法,可以视为心理测验的开端。 ③为心理测量学奠定了统计学基础。 ④第一个提出了相关的概念,并由他的学生皮尔逊加以发展,创立了积差相关法。 2.卡特尔对促进心理测验发展得贡献有: ①1890年,发表了《心理测验与测量》一文,这是心理测验第一次出现于心理学文献中。 ②主张测验手续和考试方法应有统一规定,并要有常模以便比较。

心理测量学知识点疏理+心理测量学章节测试题(附答案)

心理测量学章节重点 本阶段内容介绍: 心理测验作为一门用于临床诊断、判断疗效,以及推动心理咨询进程的技术和方法,成为学习心理咨询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能,也是心理咨询师职业认证培训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本课程主要讲授心理测验的基本理论、测验工具的使用。本部分内容应注重对心理与行为问题的评估及测验结果的解释等。 本阶段学习建议: 这部分内容在基础知识及案例选择题中通过选择题方式进行考核。应对基础知识部分的考试,需要拿握习题集中涉及到的知识点。应对技能部分的案例选择题,需对照相关视频讲解及考试联系,了解常考题型的解答思路。总的来说这部分计算的内容虽然难,但不作为重点,而识记和理解则相对而言比较重要。如果能够亲身参与几个心理测验,了解其过程,则更有助于知识的整体掌握。 第五章心理测暈学知识 第一节概述 第一单元测量与测量量表 一、什么是测量 1.测量就是依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事物加以确定。 2.测量的三要素:事物、数字、法则。 二、测量要素 测量的两个要素:参照点、单位 参照点是确定事物的量时计算的起点,参照点有两种,绝对零点和相对零点。 “0℃属于相对零点,并不意味着没有温度。 好的单位要有确定的意义(即对同一单位),还要有相同的价值。 三、测量量表: 在一个有定量单位和参照点的连续体上把事物的属性表现出来,这个连续体称为量表。根据单位的理想\不理想,量表分为四类: (一)命名量表:只能按照事物的某种属性对其进行分类或分组。是最粗略、层次最低的计量尺度。如性别(男、女)、学历、企业性质、职业、地区等。由于定类尺度只能区分事物

是同类或不同类,因此它具有“=和≠”的数学特性。通常计算每一类别中各元素或个体出现的“频数或频率”来进行分析。 (二)顺序量表:是对事物之间等级差别或顺序差别的一种测度。它不仅可以将事物分成不同的类别,而且还可以确定这些类别的优劣或顺序。如: ◆考试成绩: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教育水平:小学及以下、初中、髙中、大学及以上。 该尺度具有“〉和〈”、“=和≠”的数学特性,但不能进行加、减、乘、除运算。 (三)等距量表:也叫等距尺度或间隔尺度,不仅能将事物分为不同类型并进行排序,而且还可以准确地指出类别之间的差距是多少,表现为数值。如考试成绩百分制、温度等。等距量表具有类别量表和顺序量表的数学特性外,其结果还可以进行“加、减”运算。 (四)等比量表:它具有上述兰种尺度的全部特性外,还可以计算两个测度值之间的比值。有一个绝对“零点”。如长度米、重量千克、收入元等。等距量表中没有绝对“零点”。“0”表示一个数值,即“0”水平,而不表示“没有”或“不存在”。如“0”度表示一种温度水平,并不是没有温度。比率量表中“0”表示“没有”或“不存在”。 ◆等距量表只能进行加、减运算,而等比量表可进行加、减、乘、除运算。 第二单元心理测量的基本概念 一、心理测量的定义(此内容不做重点考察) 二、心理测量的性质 ◆测验包括间接性、相对性、客观性。 ◆测验的客观性包括测验的刺激、对反应的量化、对结果的推论是客观的。 第三单元心理测验的分类

心理学导论

心理学导论、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 、考试要求 测试考生对于心理学专业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 三、考试内容 第一章心理学导论 第一节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研究对象 (二)心理学主要流派 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验法 1. 变量与控制 2. 实验的信度和效度 3. 反应时法 4. 心理物理学方法 (二)观察法 (三)个案法 (四)心理测量 1. 心理测量的基本概念 2. 心理测验的信效度 3. 心理测验的标准化 4. 人格测验 5. 智力测验 6. 常用临床心理测验 7. 心理测验的合理使用策略 (五)心理统计 1. 描述统计 2. 推论统计 (六)研究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第三节感觉 (一)感觉的含义 (二)颜色视觉

(三)声音的心理维度 第四节知觉 (一)知觉的含义和特性 (二)知觉组织 1. 知觉组织原则 2. 形状知觉 3. 深度知觉 4. 运动知觉 (三)错觉 第五节意识和注意 (一)意识与无意识 1. 意识的含义 2. 意识的功能 3. 睡眠与梦 (二)注意过程 1. 注意的含义 2. 注意的特征 3. 选择性注意 第六节学习和记忆 (一)学习的含义 (二)学习理论 1. 经典性条件作用说 2. 操作性条件作用说 3. 观察学习 (三)记忆的含义 (四)记忆的种类 1. 感觉记忆 2. 短时记忆与工作记忆 3. 长时记忆 (五)遗忘 1. 遗忘曲线 2. 影响遗忘的因素 第七节思维 (一)思维的含义及种类

(二)概念的含义及其形成 (三)问题解决 1. 问题解决的过程 2.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四)推理 1. 演绎推理 2. 归纳推理 (五)判断和决策 1. 启发法和判断 2. 决策框架 3. 决策规避 第八节智力 (一)智力的含义 (二)智力的测量 1. 智力测验的编制 2. 常用智力测验 (三)智力理论 1. 智力的心理测量学理论 2. 智力三因素理论 3. 多元智力理论 第九节情绪 (一)情绪的含义和功能 (二)表情 1. 非语言交流 2. 文化与表情 3. 面部表情 (三)情绪理论 1. 詹姆斯——兰格理论 2. 坎农——巴德理论 3. 情绪的认知评价理论第十节动机 (一)动机的含义 (二)生理动机 (三)个人成就动机

心理测量学笔记(郑日昌)

郑日昌《心理测量学》详细笔记 第一章心理测量的历史 要了解当代心理学的各个领域不可不了解心理测验,因为测验是在当代心理学的各个领域从事理论研究和实际 应用的重要手段。要研究心理测验,不可不考察它的发生发展的历史。 第一节心理测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测验的历史根源虽然无从考究,但中国人最早使用测验,也最重视测验,这一点是举世公认的。 一、我国古代的心理测验 早在2500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曾根据自己的观察评定学生的个别差异,把人分为中人、中人以上和中人以下,这实际上相当于测量学中的命名量表和次序量表。所谓“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就是说智力比普通人高的可以给他高等教育,智力比普遍人低的不能给他高等教育。比孔子稍晚的孟子也说过:“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短长。物皆然,心为甚”这就明确指出了心理现象进行测量的必要和可能。 三国时刘劭著的《人物志》一书,提出了心理观察的一条基本原理,即“观其感变,以审常度。”意思是霉根据一个人的行为变化便可推测他的一般心理特点。并提出通过词,以回答法(“应赞”)为手段来观察人的智力。这是一部论述能力问题的古代专著。1937年美国人把它译成英文,书名为《人类能力的研究》。6世纪初,南朝人刘勰在《新论?专学篇》甲提到,“使左手画方,右手画圆,无一时俱成”,“由心不两用则手不并运也”。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心理测验,比西方分心测验的出现要早1300多年。 世界上最早的婴儿发展测验也出自中国民间,自6世纪中叶以来,“周岁试儿”在我国江南就已经成为风俗。《颜氏家训》作者颜之推在《风操篇》中对此做了详细记载:“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一周岁),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智愚,名之为试儿。”美国的盖塞尔(A?Gese11)到本世纪20年代才用类似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记录幼儿的动作和顺应行为等方面的发展。颜之推还根据心理与行为的密切关系强调客观了解心理的可能,在《名实篇》中写道,“人之虚实真假在于心,无不见乎迹。” 自从隋炀帝创行开科取仕,科举制度在我国通行了1300多。年。目前西方言语测验中常见的填字和类比,相当于我国科举考试中的贴经和对偶,早在7世纪的唐代就有了。欧美各国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方法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从我国学去的。 清朝后期出现的益智图(通称七巧板),形状大小不同的七块小板能够组成近百种的生物和实物图样,这可以看作是创造力测验的最早方案之一。七巧板的操作属于典型的发散式思维活动,操作的成果是形象转化(见图1—1),值得高度重视。我国民间流行的九连环,其设计之巧妙,也可以和现代的魔方、魔棍相媲美《见图1—2》。西方直到1914年才有五巧板。后来刘湛恩先生用英文写了《中国人用的非文字智力测验》一书,把七巧板、九连环介绍到国外,武德沃斯(Woodworth)对九连环极为赞赏,把它称作“中阻式的述津”。最近,五巧板、七巧板已经发展成为纸笔测验,可应用于团体,测试方便,计分准确,已达到标准化程度。

心理学考研复习资料

心理学考研复习资料 心理学考研用书参考书目 1、普通心理学 *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孟昭兰:《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美]格里格,津巴多著,王垒,王甦等译,《心理学与生活》 2、实验心理学 *郭秀艳、杨治良:《实验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朱滢:《实验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美) 安妮·迈尔斯, 兊里斯廷·汉森著:《实验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 3、心理统计与测量 ①心理统计学 *张厚粲主编:《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甘怡群:《心理与行为科学统计》,北京大学出版社 ②心理测量学 *戴海崎等主编:《心理与教育测量》,暨南大学出版社 郑日昌等著:《心理测量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4、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①发展心理学 *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桑标,《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②教育心理学 *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冯忠良、伍新春等著:《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心理学考研用书阅读方法 1.普通心理学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一本足矣(07-09 年都以此为主,但据本人的十几位同学说2010 年的考研题目有很多都超出此书),十三章都要以大纲为准,细看。 如果准备考北师北大中科院最牛三所的心理学,应该把推荐的三本书在2011 年7 月份之前都读一遍,能做点笔记最好。如果在八月份之后才开始准备的话,与心看彭聃龄版的就行了。 2.实验心理学 重中之重!普心教育看看书,大家很难拉开分的。实验如果不会,考试的时候不会就是不会。个人推荐,郭秀艳实验心理学,朱滢的实验设计部分,必须看。准备考最牛院校的,最好把迈尔斯的实验心理学好好读读,很经典的,对心理学实验的讱解几乎是最透彻的。其它的,按大纲章节来看,可以作为了解,提高自身的能力来看。实验,60 分,太重要了! 3.心理统计与测量 ①心理统计学

《心理测量学》课程教学大纲

《心理测量学》教学大纲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课程编号】(必备项)【课程类别】必修 【学分数】4学分【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 心理与教育统计学 【学时数】72学时 【适用专业】应用心理学、教育学 一、教学目的、任务 《心理测量学》心理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最为基础的学科之一,是广大心理学工作者必须掌握的课程,也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掌握心理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为从事心理学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也为毕业论文的研究提供方法;为学生今后工作提供有用的心理测量方法与工具。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心理心理测量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原理、对不同的心理测量技术的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并对心理测量的编制、实测和结果解释等问题有基本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一)总论(或绪论、概论等)6学时 主要内容: 第一节心理测验的历史 第二节心理测验的性质 第三节心理测验的种类 教学要求: 教学目标:了解心理测验的历史;熟悉心理测验的性质;熟悉心理测验的种类 教学重点:有关心理测量学的基本概念及特点;心理测量学历史与与现状 教学难点:心理测验的性质 其它教学环节: 无 (二)第二章心理测验的使用 3学时 主要内容: 第一节测验的选择与实施

第二节测验的应用与管理 教学要求: 教学目标:掌握测验的选择;掌握测验的应用领域;熟悉心理测验的管理 教学重点:测验的选择、应用及管理 教学难点:心理测验的选择与应用 (三)第三章心理测验的编制 6学时(课堂讲授4学时+实习2学时) 主要内容: 第一节编制测验的一般程序 第二节测验题目的编制技术 教学要求: 教学目标:熟悉编制测验的一般程序;掌握测验题目的编制技术 教学重点:测验编制的程序及技术 教学难点:测验题目的编制技术 其它教学环节: 练习编制问卷 (四)第四章分数的合成与解释 9 学时 主要内容: 第一节分数的合成 第二节分数的解释 教学要求: 教学目标:掌握分数的合成与解释的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分数的解释;常模、常模团体、常模参照分数等概念;参照标准分数解释 教学难点:常模参照分数等基本概念及应用;参照标准分数解释 (五)第五章经典测验理论 3学时 主要内容: 第一节心理特质可测性 第二节测量的误差及其来源 第三节真分数及其相关假设 教学要求: 教学目标:了解心理特征可测性假设;理解测量误差的种类、来源;掌握真分数及其相关假设教学重点:误差的真分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误差、真分数、实测分数 (六)第六章信度 6学时 主要内容:

心理测量学复习知识点

心理咨询师考试心理测量学复习知识点 第1节:概述 第一单元心理测验的发展史(教程第215-216页) 要点:首先倡导科学心理测验的学者是英国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高尔登(F.Galton)。(识记)FrancisGalton(1822-1911)-英国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达尔文的表弟。 名言:"Every long-established race has necessarily its peculiar fitness for the conditio ns under which it has lived,owing to the sure operation of Darwin’s law of natural selecti on."(1869) 要点:1890年,卡特尔在《心理》杂志上发表“心理测验与测量”一文,这是心理测验第一次出现于心理学文献中。(识记) James Mckeen Cattell(1860-1944)-美国心理学家 提出:“心理学若不立足于实验与测量上,决不能够有自然科学之准确性。”“心理测验”一词的提出者。 要点:比内(A.Binet)与其助手西蒙(T.Simon)研究制作了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心理测验。(识记)Alfred Binet(1857-1911)-法国心理学家。研究制作了比内-西蒙智力量表。 参考书:郑日昌等,《心聿饬垦А罚嗣窠逃霭嫔纾?999.9,P1-P5 心理测验的发展 1.操作测验的发展 2.团体智力测验的发展 3.能力倾向测验的发展 4.人格测验的发展 第二单元心理测验的基本概念(教程第217-219页) 知识点:心理测验的定义 要点:心理测验:心理测验就是根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人的行为加以确定。即根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识记) 参考概念:“心理测验就是通过观察人的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对于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做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郑日昌等,《心理测量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9,P6) 要点:三个基本的要素(领会) 1.行为样本:是指有代表性的样本,或者说根据某些条件所取得的标准样本。 2.标准化:是指测验编制、实施、记分以及测验分数解释程序的一致性。

心理测量学知识点

心理测量学理论知识点 第一节概述 一、测量与量表 1.测量就是依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事物加以确定。该定义包括三个主要元素:事物;数字;法则。 2.测量要素:参照点(绝对零点和相对零点)和单位(好的单位要:有确定的意义,有相同的价值)。 3.量表是一个定有单位和参照点的连续体。 4.根据量表的精确程度,可把量表从低级到高级分成四种水平: 命名量表(数字只用来做标记和分类); 顺序量表(无相等单位、无绝对零点,仅表示等级); 等距量表(可做加减,不能做乘除); 等比量表(可做加减乘除运算)。 心理测量是在顺序量表上进行。 二、心理测量的基本概念 (一)心理测量的定义 依据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通过观察人的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对于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做出理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 心理测量与心理测验 测量是手段,测验是工具。 (二)心理测验的性质: 1.间接性; 2.相对性; 3.客观性。 三、心理测验的分类 1.按测验的功能分: ⑴智力测验 ⑵特殊能力测验 ⑶人格测验。 2.按测验材料的性质分: ⑴文字测验

⑵操作测验。 3.按测验材料的严谨程度分: ⑴客观测验 ⑵投射测验。 4.按测验的方式分: ⑴个别测验 ⑵团体测验。 5.按测验的要求分: ⑴最高作为测验 ⑵典型行为测验。 四、测验观 1.错误的测验观: ⑴测验万能论 ⑵测验无用论 ⑶心理测验即智力测验。 2.正确的测验观: ⑴心理测验昌重要的心理研究方法之一,是决策的辅助工具 ⑵心理测验作为研究方法和测量工具尚不完善。 五、心理测验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心理门诊中运用较多的大致有这样三类心理测验: 智力测验:中国比内、WAIS-RC(C-WISC, C-WYCSI, WISC-CR)、CRT 人格测验:EPQ、16PF、MMPI 心理评定量表:精神病评定量表,躁狂状态、抑郁量表、焦虑量表、恐怖量表 六、心理测验的发展史 1.记住三个人的名字: ⑴首先倡导心理测验的学者是英国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高尔顿。 ⑵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在《心理》杂志上发表《心理测验与测量》一文,这是心理测验第一次出现于心理学文献上。 ⑶比内主张用一种测验的方法去辨别和发现智力落后的儿童,与助手西蒙发表量表。 2.心理测验主要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 ⑴操作测验的发展 ⑵团体智力测验的发展 ⑶能力倾向测验的发展

心理测量发展简史

心理测量发展简史 一、中国古代的心理测量思想 心理测量的前提:①肯定心理的可测性,正视心理的个别差异②确定测量的内容③在对心理内容的特性或差异性阐述的基础上,形成具体的测量方法 (一)个体差异及其可测性思想 孟子《梁惠王上》: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 (二)心理测量的实践活动 20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施奥-瑞克将我国三国时期魏国人刘邵的《人物志》译为《人类能力的研究》,并在美国年销量100万册。 诸葛亮情境测验的使用:选拔将领时给予其500士兵,观察其完成任务的情况。 古代中国心理测量的贡献:①描述性的,而非定量的。②分类式的,如把人分成三六九等。 ③注重对人做整体的鉴定和评价,并倾向于和人的道德品质联系起来。④与教育中的因材施教及人才使用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应用价值。 二、现代心理测量在西方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一)心理测量的产生是社会的需要 ①工业革命后,有专门人才的训练、人员选拔和职业指导的需要②教育的需求,如法国的义务教育 (二)心理测量的早起探索者 威廉-冯特(德):在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的前提下观察行为的做法对现代标准化测验严格执行指导语产生了显而易见的影响。 高尔顿(英):统计学的奠基人,最早提出“相关”的概念。同时是优生学创始人,认为人的能力是由遗传得来的,其差异是可测量的。对希特勒发动二战有很大的影响。 詹姆斯-卡特尔(美):师从冯特,同时是高尔顿的助手。最早提出“常模”的概念。1890年,发表《心理测验与测量》,首次提出“心理测验”这个术语。 比内(法):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心理测验——比内-西蒙量表。有三个版本,其中第二个是影响最大的。 美国心理史学家波林指出“19世纪80年代是高尔顿的十年,90年代是卡特尔的十年,20世纪的头十年是比内的是十年。” (三)心理测量的发展 美国斯坦福大学:刘易斯·推孟修订的斯坦福——比内量表,采用了比率智商的概念来表示智商的高低,从此智商一词风靡全球。一战期间,为满足美国军队对官兵选拔和分派兵种的需要,编制了第一个团体智力测验,后发展成为“陆军甲种测验”和“陆军乙种测验”。 20世纪30年代,随着因素分析理论的发展,多重能力倾向测验越来越受到重视。 桑代克编制了第一个标准化的教育成就测验,被誉为教育测量的鼻祖。之后一些专门的教育测验机构陆续成立,如ETS(美国教育测验服务中心)成立于1947年,是世界最大的测验编制和研究机构,曾研发出GRE和TUOFU。 人格测验的先驱:埃米·克雷佩林最早用自由联想测验来诊断精神病患者。之后卡特尔编制出“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英国的汉斯·艾森克编制出“艾森克人格问卷”。 (四)心理测量的当代趋势 ①将实验法和测验法相结合,产生了信息加工测验。②传统的纸笔测验逐渐被电脑程序所取代。③项目反应理论和概化理论,开创了测量领域新的里程碑。④认知诊断理论被视为新一代心理测验的核心。 三、现代心理测量在中国的发展 (一)20世纪前半叶的初步繁荣

心理测量学实验

《心理测量学实验》教学大纲与指导书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育科学系

《心理测量学实验》教学大纲 实验名称:心理测量学实验 课程编号: 学时:10 学分:1 适用专业:应用心理学 一、实验目的与任务:作为心理测量学的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面向大学本科二年级的心理学专业学生,是学生在学习心理测量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心理测量学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学生通过学习,能进一步深刻认识心理测量学的基本原理,掌握心理现象的基本活动规律,提高对研究心理现象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及实验技能,形成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 二、教学基本要求:心理学实验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结合对教材内容的学习,主动参加实验环节的实践训练,运用所学的内容,进行心理实验实际操作,提高实验设计能力及实验技能,形成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本课程主要以验证实验为主。 三、实验项目与类型:

四、实验教学内容(含指导书): 实验一: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量 实验报告人:被试姓名:主试姓名:实验时间: 实验原理简介:症状自评量表(The self-report symptom inventory,symptom check list,90,简称SCL90)由上海铁道医学院吴文源氏引进修订。临床应用证明,该量表的评估有比较高的真实性,而且具有内容广,反映症状丰富。能准确反映患者的病情及其严重程度,是目前心理咨询门诊中应用最多的一种自评量表,适用于一般来询者,也适用于神经症患者。 问卷包含90个项目,每一个项目均采取5级评分制:(1)无:自觉无该项症状问题;(2)轻度:自觉有该项症状问题,但发生得并不频繁、不严重;(3)中度:自觉有该项症状,其严重程度为轻到中度;(4)相当重:自觉常有该项症状,其严重程度为中到中严重;(5)严重:自觉常有该项症状,频度和程度都十分严重。 90个项目中包括10个因子:(1)躯体化;(2)强迫症状;(3)人际关系敏感;(4)忧郁;(5)焦虑;(6)敌对;(7)恐怖;(8)偏执;(9)精神病性;(10)睡眠及饮食状况 通过对总分和各因子的分析,可以判断被测者症状分布特点及自感不适的程度,为咨询和治疗提供参考。 (一)目的:学习和掌握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量的原理和方法 (二)主要实验仪器及材料: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或测验文本、记录纸、打印纸。 (三)方法与程序: (1)主试按照测验的指导语要求向被试讲解或呈现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量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测量目的、如实作答、消除顾虑、承诺保密等。 (2)主试指导被试按照测验的要求具体作答,及时消解被试作答过程中出现的疑虑,但要避免给被试以诱导或暗示。 (3)被试作答完成后及时回收问卷或在电脑上保存测试数据。 (四)结果: 1.运用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或手工计算及时处理被试个体的测量数据,分别计算(1)总分、总均分、阳性症状均分;(2)10个因子的分别得分; 2.分别计算全体被试、男、女被试的测试结果,并进行男、女被试的比较、全体被试与正常成人常模的比较。 (五)讨论: 1.根据自己所测试成绩,判断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

心理测量学教学大纲

心理测量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112018 课程名称:心理测量学 英文名称:psychometrics 开课学期:4 学时/学分:64/4 课程类型:专业教育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 开课专业:社会学、社会工作、应用心理学 选用教材:戴海崎、张锋、陈雪枫主编:《心理教育测量》,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第三版. 主要参考书:1、郑日昌等著:《心理测量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查尔斯・杰克逊[英]蓍:Understanding Psychological Testing.北京大学出 版社2002年版. 3、Lewis R. Aiken [美]蓍:Tests and Examinations Measuring Abilities and Performance.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版. 4、凌文松等蓍:《心理与行为测量》,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一、课程简介 心理测量是一门理论结合实践的课程,心理学的基础课程之一。本课程主要让学生学习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心理测量的基本原理,即如何根据心理测量的原理来科学地编制测验,主要包括工程的难度和区分度,测验的信度和效度,测验常模的制定。这些基本原理不仅有助于将来自己编制各种测验,也可对已有测验进行正确的评价。二是心理测验的具体操作,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懂得各种心理测脸的原理,更要会实际操作使用u在课程中将系统地向学生介绍智力、人格、态度等各种测验的操作程序,并让学生有机会亲自动手实践。本课程一直是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is a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courses, one of the basic courses in psychology, (his course is to let students learn content in two aspects, The first is the basic principle of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namely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lo drawing up a scientific test, this involves the difficulty and discrimination of (he test questions, test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test norm setting, etc.. These basic principles, not only help to their future to develop various tests, can also be the correct evaluation of existing test. The second, the students through the studying of this course, the principle not only to understand the various psychological tests, but also make their own actual operation. In this course introduces various test procedures students systematically, such as intelligence, personality, attitude and so on. and the opportunity for practice. This course has been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professional. 二、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掌握心理测验编制的基本原理,并能够应用到量表编制的实践活动中。 深入了解智力、人格测验的编制原理、施测方法、计分方法、结果解释方法,并能熟练运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