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陶行知教育文集》

《陶行知教育文集》

《陶行知教育文集》
《陶行知教育文集》

《陶行知教育文集》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也有所不理解。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不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次,“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

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但这些就是整个教育的全部吗?

2、“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做’字在晓庄有个特别定义。这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

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先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红尘紫陌,

有轰轰烈烈的昨日,也有平淡如水的今天。在生活平平仄仄的韵脚中,一直都泛着故事的清香,我看到每一寸的光阴都落在我的宣纸上,跌进每一个方方正正的小楷里,沉香、迷醉。

秋光静好,窗外阳光和细微的风都好,我也尚好。不去向秋寒暄,只愿坐在十月的门扉,写一阙清丽的小诗,送给秋天;在一杯香茗里欣然,读一抹秋意阑珊,依着深秋,细嗅桂花的香馥,赏她们的淡定从容地绽放。

听风穿过幽幽长廊,在平淡简约的人生中,把日子过成云卷云舒,行云流水的模样,过成一幅画,一首诗。有你,有我,有爱,有暖,就好。在安静恬淡的时光里,勾勒我们最美的今天和明天。

醉一帘秋之幽梦,写一行小字,念一个远方,痴一生眷恋。一记流年,一寸相思。不许海誓山盟,只许你在,我就在。你是我前世今生的爱,是刻在心头的一枚朱砂。

任由尘世千般云烟散尽,任由风沙凝固成沙漠的墙,你依然是我生命的风景。

人生苦短,且行且珍惜。十月如诗,就让我独醉其中吧!行走红尘,做最简单的自己。简单让人快乐,快乐的人,都是因为简单。心豁达,坦然,不存勾心斗角。从容面对人生,做最好的自己,巧笑嫣然,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那就做一朵花吧!优雅绽放,优雅凋落,不带忧伤,只记美好。

这个秋日,一切都很美,阳光浅浅,云舞苍穹,闲风淡淡。捡拾一片薄如蝉翼的枯叶,写着季节流转的故事,沉淀着岁月的风华。安静的享受生命途径上的一山一水。

执笔挥墨,耕耘爱的世界,轻声吟唱岁月安好,把一缕缕醉人的情怀,婉约成小字里的风月千里,泅成指尖上的浪漫和馨香。静立于秋光潋滟里,赏碧水云天,携来闲云几片,柔风几缕,缝进岁月的香囊里,将唯美雅致收藏,醉卧美好时光。

秋,是静美的,是收获的,是满载希望而归的季节。秋只因叶落,葳蕤消,花残瘦影,不免总给人一种无边萧瑟。

然而秋,也有秋的美。如黄巢《不第后赋菊》诗中有句: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是不是听起来特别霸道有味。

谁说秋实悲凉的,百花残了何妨?我菊正艳艳,香影欹满山。还有一句歌词叫:春游百花,秋有月。秋天的月,要比任何季节都美,都明亮,都让人迷恋陶然。

秋有赤枫把美丽的秋燃烧成通红火辣,秋有万千银杏如蝶,秋哪有萧索?秋一直很美,你可有发现美的眼睛呢?

每一个季节,都有着不同的旖旎。人生何尝不是如四季,有青春绝艳的花季,也有老骥伏枥的暮年。容颜老去,青春不复,所有的美好不会消失,一直珍藏着。

即便时光变得荒芜,而你我一直永如初见,彼此温柔以待。走进十月,蓦然回首,你我都在,惟愿光阴路上,且行且惜,寂静相伴,无悔一生。

红尘紫陌,有轰轰烈烈的昨日,也有平淡如水的今天。在生活平平仄仄的韵脚中,一直都泛着故事的清香,我看到每一寸的光阴都落在我的宣纸上,跌进每一个方方正正的小楷里,沉香、迷醉。

秋光静好,窗外阳光和细微的风都好,我也尚好。不去向秋寒暄,只愿坐在十月的门扉,写一阙清丽的小诗,送给秋天;在一杯香茗里欣然,读一抹秋意阑珊,依着深秋,细嗅桂花的香馥,赏她们的淡定从容地绽放。

听风穿过幽幽长廊,在平淡简约的人生中,把日子过成云卷云舒,行云流水的模样,过成一幅画,一首诗。有你,有我,有爱,有暖,就好。在安静恬淡的时光里,勾勒我们最美的今天和明天。

醉一帘秋之幽梦,写一行小字,念一个远方,痴一生眷恋。一记流年,一寸相思。不许海誓山盟,只许你在,我就在。你是我前世今生的爱,是刻在心头的一枚朱砂。

任由尘世千般云烟散尽,任由风沙凝固成沙漠的墙,你依然是我生命的风景。

人生苦短,且行且珍惜。十月如诗,就让我独醉其中吧!行走红尘,做最简单的自己。简单让人快乐,快乐的人,都是因为简单。心豁达,坦然,不存勾心斗角。从容面对人生,做最好的自己,巧笑嫣然,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那就做一朵花吧!优雅绽放,优雅凋落,不带忧伤,只记美好。

这个秋日,一切都很美,阳光浅浅,云舞苍穹,闲风淡淡。捡拾一片薄如蝉翼的枯叶,写着季节流转的故事,沉淀着岁月的风华。安静的享受生命途径上的一山一水。

执笔挥墨,耕耘爱的世界,轻声吟唱岁月安好,把一缕缕醉人的情怀,婉约成小字里的风月千里,泅成指尖上的浪漫和馨香。静立于秋光潋滟里,赏碧水云天,携来闲云几片,柔风几缕,缝进岁月的香囊里,将唯美雅致收藏,醉卧美好时光。

秋,是静美的,是收获的,是满载希望而归的季节。秋只因叶落,葳蕤消,花残瘦影,不免总给人一种无边萧瑟。

然而秋,也有秋的美。如黄巢《不第后赋菊》诗中有句: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是不是听起来特别霸道有味。

谁说秋实悲凉的,百花残了何妨?我菊正艳艳,香影欹满山。还有一句歌词叫:春游百花,秋有月。秋天的月,要比任何季节都美,都明亮,都让人迷恋陶然。

秋有赤枫把美丽的秋燃烧成通红火辣,秋有万千银杏如蝶,秋哪有萧索?秋一直很美,你可有发现美的眼睛呢?

每一个季节,都有着不同的旖旎。人生何尝不是如四季,有青春绝艳的花季,也有老骥伏枥的暮年。容颜老去,青春不复,所有的美好不会消失,一直珍藏着。

即便时光变得荒芜,而你我一直永如初见,彼此温柔以待。走进十月,蓦然回首,你我都在,惟愿光阴路上,且行且惜,寂静相伴,无悔一生。

读《陶行知教育文集》有感

《陶行知教育文集》 ——我之读书体会 读罢《陶行知教育文集》一书,掩卷沉思,顿有颇多感悟,顿觉获益匪浅。 陶行知先生是教育研究上的先行者,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他的每一个教育主张。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颗草去”。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他爱满天下。他的很多教育主张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接着,我就从三个方面:“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行是知之始”来谈谈我的理解和感受。 一、“生活即教育” 1927年陶行知在南京创办了晓庄实验乡村师范学校,开辟了一条改造中国教育的新路。创立了“生活即教育”学说。教育开始贴近人民大众。陶行知认为“教育是社会经济之改造。”“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含有教育的意义。”换言之,社会生活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经验,经验的获得过程恰是学习的过程。在社会中,我们可以各尽其能,各取所需。这一理念,要求我们在学校的教育中要穿插社会学习的要素。适时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并且从社会中学习经验,从而培养做人的品德与素养。适时开展实验性教学,开设实验课程,并且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活跃性的课堂要素。这一理念给

了我很多的思考,在我的语文课堂中,我要加入更多的趣味因素,把更多的社会体验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一篇课文文本的讲解并不是只有一种模式,而要采用多变的游戏性的方式。比如把表演,说唱,做游戏、比赛等因素融入课堂中,课堂学习就变得不再单一呆板,而是趣味十足了。我也曾经试用过这样的不同的教课方式,确实有着良好的效果。我也会一直坚持下去。这种理念实际上在新课标要求上就已经有很明显的体现,新课标要求学生是主体,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规定教师只是学生的引导者和活动的参与者。倡导学生全面发展,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并且要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的和谐发展。 二、“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是“生活即教育”与“社会即教育”的中介。他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需一面教一面学”。他提倡教育要采用正确的科学方法。他在1923年所写的《教育与科学方法》中提出:要采用科学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还提到教师要在课堂组织、教材的应用及教学工具三方面力求创新,寻求新的教学方法和途径。这种提法是很有先进性的。在我们当今的教学中,这三点也同样重要。一个好的老师首先要具备良好的

最新《陶行知教育文集》读书笔记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书笔记 第一篇:《陶行知教育文集》读书笔记 寒假里,我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文集汇集了陶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体现了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及行知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有很多关于教育的理论很精辟,不仅在当时很先进,在现在看来,也很有实际意义。值得我们这些新教师学习学习。文集中的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我之学校观等片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深切感受到自己的确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自己的教学理念观点必须有所转变。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用爱心去对待学生,传递给学生一份爱心。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体现了真挚的师爱。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他们可能在某个方面不如别人,但在另一方面却胜人一筹。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来判断一个学生,把差生视为朽木,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多教给学生一些谦让、宽容、仁爱;多灌输一些理想、道德、情操。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学会爱父母、爱他

人、爱家庭、爱学校、爱祖国。当然,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先生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绝不可浪费,看到学生出现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 二、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让每个学生受益 教的方法必须根据学的学法,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从实际出发,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个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才能和各年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受益。正像陶先生说的那样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就教得多,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而应该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水平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 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陶行知先生阐述教学合一理论时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先生如果只教,学生只是做个书呆子、像一个口袋,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及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精选多篇) 第一篇: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 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的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这样尊重学生。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

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有的教师口诛之余,施以体罚,更是辱人之举。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它不仅于事无补,反教学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们会摔破罐,撑破船。陶行知最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罚非爱,害也。作为现代学校的教师,我们要记住陶行知的话:“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动武,意味着教师自身的失职。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贯彻。 老师们,热爱自己的学生吧!当我们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这学生也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呢?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怒”是必须要“制”的,否则既无补于事又伤神伤身,久之反倒说明自身无能。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

《陶行知教育文集》

《陶行知教育文集》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也有所不理解。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不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次,“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

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但这些就是整个教育的全部吗? 2、“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做’字在晓庄有个特别定义。这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

读《陶行知教育文集》有感

读《陶行知教育文集》有感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是生活的延续,我读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后,感想颇多。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是“五四”前后中国教育改造的旗手。毛泽东同志称陶行知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生活教育是大众教育。他说:“少爷小姐有的是钱,大可以为读书而读书,这叫做小众教育”,而人民需要的是“大众教育”,为生活的教育。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反映了陶行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和时代需要的教育理论的努力。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对杜威教育思想的吸取和改造,这个理论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不断进取创造,旨在探索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教育道路的理论,它体现了中国的实际,无论是强调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相结合,还是要求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都是对学校与社会割裂、书本与生活脱节、劳心与劳力分离的传统教育的反对,显示出强烈的时代气息,是中国教育血液的重要成分。 不难发现,陶先生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新课改下,学的环节?教的环节也需要树立生活教育观,作为教学工作者,树立生活教育观就成为急中之急。生活教育的课程观不再把课程局限于“知识”?“学科”?“教学科目”等狭隘的范围加以理解,而把课程理解为一种以人类生活经验和个体生活经验为内容,通过儿童在生活

世界中对这些内容的批判和反思性实践,沟通儿童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教育中介。“生活即教育”作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实际生活是我们的指南针,向我们供给无穷的问题,要求不断的解决。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将永远牢记陶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心得体会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感谢您的阅读!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 最近,我有幸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着》,读罢这本书,我受益匪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每当读到一段精彩之处,总是感到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讲述自己一生对教育的感悟。或娓娓道来,或一脸严肃。先生说:“以教人者教已”是根本方法之一,先生也正是以这样的方法来对待“教育”和“生活教育”。先生的言行理论对我们这些教书匠来说,无疑是最明亮的指路灯。 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要用心去学、去体会、去实践,这样才会进步。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每天要四问: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每天都问问自己进步了吗?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们抱着这种精神去教导学生,总是不会错的。”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的奉献精神是我们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他的那些极具时代精神、创造精神,又极富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见,都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精髓内涵,成为我们不断吸取教育改革营养的源泉,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这一至理格言,正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永恒主题。其意义有二:第一,“知行统一”。我们的教育归根结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什么?这是揭示了教育目的的真谛问题。要强调的是,我们在注重知行统一的同时,不可忽视学生的心理体验,即如何使学生知行达到和谐统一,真正使学生达到“学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书心得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书心得 利用假期时间,我拜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陶行知教育文集》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通过反复体会,我深切感受到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的不足之处,开始认识到自己的确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 首先,用爱心去对待学生,传递给学生一份爱心。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体现了真挚的师爱。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我们也要像陶先生那样,用伟大的爱心去滋润无数颗童心,培养出无数颗爱心。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他们可能在某个方面不如别人,但在另一方面却胜人一筹。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来判断一个学生,把“差生”视为“朽木”,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老师想到的,教师想到了,

父母未想到的,教师也想到了。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关心学生的每一个部分。当然,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先生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绝不可浪费,看到学生出现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多教给孩子一点谦让、宽容、仁爱;多灌输一点理想、道德、情操;多一份理智和引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种找到前进的路,学会爱父母、爱他人、爱家庭、爱学校、爱祖国,心中充满爱。 其次,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让每个孩子受益! “教的方法必须根据学的学法”,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从实际出发,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个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才能和各年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孩子受益。正像陶先生说的那样“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必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补偏救弊,长善救失,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就教得多,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由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800字范文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800字范文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每当读到一段精彩之处总是感到有一位老人在讲述自己一生对教育的感悟。或娓娓道来,或一脸严肃。先生说:“以教人者教己”是根本方法,先生也正是以这样的方式来对待“教育”和“生活教育”。先生的言行理论对我们这些教师来说无疑是最明亮的灯塔。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要用心去学、去体会、去实践,这样才会进步。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每天要四问,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四问我的道德思想有没有进步?每天都问问自己进步了吗?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他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们抱着这种精神去教育学生,总是不会错的。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的奉献精神是我们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他的那些极具时代精神、创造精神,又极富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见,

都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精髓内涵,成为我们不断吸取教育改革营养的源泉,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这一至理格言,正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永恒主题。我们的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什么?这揭示了教育目的的真谛问题。要强调的是,我们在注重知行统一的同时,不可忽视学生的心理体验,即如何使学生知行达到和谐统一,真正使学生达到“学做真人”,成为真、善、美的人。 “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包含教育的意义。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 陶行知常说:“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尊重学生”,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有的教师口诛之余,施以体罚,更是辱人之举。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它不仅于事无补,反教学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们会摔破罐,撑破船。陶行知最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

教师读书笔记摘抄《陶行知教育文集》

教师读书笔记摘抄《陶行知教育文集》 毫无办法飞奔而去和睦相处笑眯眯与众不同热闹非凡蹑手蹑脚睡眼惺忪疲惫不堪不同 寻常一窍不通和颜悦色鞠躬尽瘁坚持不懈不屈不挠英明神武富有智谋手足无措惊叫不止兴 冲冲心旷神怡炯炯有神恍恍惚惚一五一十昏昏沉沉振臂一呼四面八方泪如雨下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 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 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 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 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 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 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也有所不理解。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不就是说 “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 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次,“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 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 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但这些就是整个教育的全部吗? 在这本书中,我最敬佩的一个人就是杜小康。杜小康原来生活在油麻地最富有的人家里,而父母更是对他言听计从,百依百顺。但在一次生意中,他父亲把所有的家产全都输 了个精光,杜小康一下子从幸福的天堂跌到了低谷。后来,杜小康在桑桑的帮助下,十分 从容地摆起了小地滩。 2、“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 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 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 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 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

《陶行知教育文集》学习心得

读《陶行知教育文集》有感 西马池小学刘丽 还在上学的时候老师就对我说:是陶行知老先生让中国教育事业向前迈了一大步,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这本《陶行知教育文集》汇集了陶行知先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多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通过阅读《陶行知教育文集》,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是那么的贫泛,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读后,感觉如沐春风,胜于自己苦思数载所得,现就读书的一点认识,谈谈自己阅读后的几点感受。 一、对学生要有爱心 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楷模,首先体现在热爱学生上,这是养成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的情感基础。每个教师都必须懂得:今天的学生对于国家来说是未来,对于家庭来说是希望,对于学校来说是财富。每个教师都应思想到:“为爱所支配的知识是教育者所必须的,也是他的学生所获得的”。“爱”也是一种教育,用师爱与学生建立起感情,它不仅能提高眼前的教育质量,也会促进学生成人和成才,对学生的身心的发展,品德的形成都会产生重要影响。教师爱学生,不仅要关心了解学生,尊重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公平对待学生,而且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现代教育思想,真正成为学生的严师益友。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该满腔热情地热爱教育工作岗位,全身心的扑在教育工作岗位上,不计我得失,满腔热情地从事教育工作事业,把自己的青春和全部精力无私奉献给教育事业,从中实现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师要领悟到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有些教师在工作几年之后,会产生职业倦怠,认为教育工作年复一年地重复,渐渐失去了工作的激情。但陶行知告诉我们,教师虽只教一二十个学生,或一二百个学生,但这学校小而言之“关系全村之兴衰”,大而言之“全民族的命运都操纵在教师的手里”,并且说“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读到此处,我不禁精神一振,检查起自己的思想深处有无倦怠。我感到这些话语足以唤起我们的工作热情。那就是把自己教育的几十个或几百个孩子扩展成几十个或几百个家庭的希望,这些家庭的未来及这些孩子的一生都操纵在你的手中,看你如何去引导他们成材,那么这工作不重要吗?不需要你殚智竭力地去教学吗? 三、教师要坚持学习 教师在具备了一片真心进行教学之后,还要有继续学习的思想和行动,方能在教的过程中产生新鲜感,不至于产生倦意,也才能满足学生日渐增长的求知欲望。所以陶先生说:“先生既没有进步,学生也就难有进步了。”这也是教学分离的流弊。好的先生就不是这样,他必定是一方面指导学生,一方面研究学

陶行知文集

《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 陶行知先生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向人类贡献的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着名教育家。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不愧为大家景仰的"万世师表"。先生的名言虽然朴实,却极富哲理,并且贴近我们的教育世界,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灵。先生的"为人、为学、 为师" 这六个字不知什么时候已悄然印入我的心田,深入到骨子里,给我强大的精神动力,增添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为师先为学,为学先为人。 (一)"为人"诚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意即身正才能师为人范。他道出了作为一名合格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文化水准外,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应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教师的道德品质,不仅是规范自己行为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用于教育学生的需要。教师职业的特殊在于育人,不仅用自己的学识育人,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道德育人;不仅通过自己的语言去传授知识,而且要用自己的灵魂去塑造学生的灵魂。陶行知主张教师要以身作则,“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他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以不倦的教诲,谆谆善诱,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陶行知先生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一生以身立教,辛勤耕耘,培育桃李,为人民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啊!在学生面前,教师是一个榜样,是一本书,是一幅画,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高尚的道德风尚是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最重要的因素和力量。 (二)"为学"严谨 教师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因此必须应该具备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努力发扬优良的学术风气和学术道德。当今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每个人都需要加强学习、终身学习。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连接着文明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习是永远无止境的。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应"发前人所未发,明今人所未明",提倡教师做一个发明家,不做一个教书匠。他提出的这种教师观正是我们当代教师所应追求的。 记不清曾有多少个夜晚,我端坐在桌前,以笔为伴,以书为侣,精心地设计着一份份教案,为某个教学环节苦苦思索,为突然闪现的灵感而喜悦。因为我清楚地知道对于要讲解的教材,只有深入钻研,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当我走进教室看到讲台下几十双眼睛晶亮如星星、几十张笑脸天真如蔚蓝的天空,我的心里特别地踏实。因为我知道,我窗前那盏疲惫的灯一定会照亮孩子们心中希望的灯! 和同事们的热烈切磋,到外面的取经学习,一本本教学理论、教科研杂志开拓了我的视野,汲取了宝贵的经验,为我的教学注入了活力。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游刃有余,就必须要善于利用时间,做一个严谨笃学的人,像海绵吸水那样孜孜不倦地学习,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与时俱进,通过刻苦钻研和积极实践,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以新的姿态与新的风貌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为师"行胜于言 陶行知先生曾精辟地指出:"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陶行知教育思想一个突出的特点,即是具有与时俱进的前瞻性、实践性和

生活即教育-----读《陶行知教育文集》有感

生活即教育-----读《陶行知教育文集》有感营厂满族乡九年一贯制学校曹朋 闲暇时,翻阅了《陶行知教育文集》一书,当我通过一段段短小却精辟的文字去了解陶老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这些他所创立的教育理论时,不禁深深地佩服这位教育大家的远见与深刻。因为他在八十多年前提出并研究的问题,正是今天我们所倡导的最新的理念。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具体包括三方面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看来,他的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是动态的。 近几年,“综合实践活动”这门学科的开设是当今基础教育改革的一大亮点。去年,我搞过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参加了市里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的比赛,在整个活动中我真正发现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惊人的。许多时候不是教师指导学生,而是学生指导教师。今天又读了陶行知老先生的“生活即教育”,觉得“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的开设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综合实践活动”这一学科在内容的选择上无硬性的规定,主张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不要一味地参考课本,可以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有疑问的身边小事。教学时,可以邀请社会人事(例如:家长、专家等)共同参与学习,这就是“教学相长”也。教学时间不一定在课内,完全可以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教学地点也不一定要在教室,社会是最好的课堂,让学生走出去,亲密地去接触社会,在生活中学习和成长。

这种来源于生活内容的教育是真正受学生喜欢的教育,这种教育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不可小视的作用。 在实际教学中,“综合实践活动”还要求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尽可能的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调动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提供更丰富的源于生活的感性材料,让其在观察、实验、调查、参观等实践活动中,主体参预自主探究。从而,获取新知识,养成独立思考、仔细观察、认真分析、严谨推理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为后续学习作准备,同时让其探究能力得到提高。 生活即教育,不仅仅是一句空话,从八十年前到现在,我们一直在实践。新课程的改革正在一步步的将学生带出课堂,走进生活,走进社会。我想:生活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只要我们心中有想法,并付之于行动,我想学生们一定会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陶行知教育文集

陶行知教育文集》感悟(二)——“传帮带”活动 看《陶行知教育文集》的“小先生与民众教育”后,结合陶老的“小先生”制,反思自己对学生实施的“传帮带”活动,有了新的认识。 我所教的两个班级,总体不错,但两级分化明显。有一两个的学困生,让你感觉除了简单的加减乘除知道外,其余是什么也不会。到了初二,感觉学困生明显多于初一。如果再不采取措施,那么什么都不会的学困生会更多。于是我想到了“传帮带”活动,我要借助同学的力量来提高他们的成绩。 第一次方案是让学困生自己找小师傅。让他们自由选择师傅,是考虑同伴间的志同道合和感染力。实施一周后,询问相关人员的情况,发现效果有,但不大。主要原因是位置问题,有的相距较远,问时不方便。于是,结合座位,需改变方案。 第二次方案是就近处理。结合他们的座位(三人一横排的位置),三人行必有我师,于是,在三人中,选出一位成绩最好的,作为小师傅,有问题由他解决。若小师傅解决不了的,再在前后两排中有一位是尖子生,作为大师傅,由他来解决。他也解决不了的,由我解决。这样,他们可以随时解决问题。实施一周后,询问同学,他们感觉比第一次收获多。 反思: “传帮带”活动优点:1、促进师傅的学习积极性。小师傅有成就感,他们帮助同学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复习了自己的功课。如果他们不会,他们就会找大师傅或老师帮忙。2、提高学困生的信心。他们有了就近处理的师傅,随时随问,即刻处理,每天堆积的东西逐渐在减少,学习信心也有了;3、学困生心情愉快。若问老师,怕老师批评。而问同学,同学好说话,不用顾忌什么,不管问题简单与否,想问什么,就问什么。 “传帮带”活动不足:1、自习课不安静。同学在自习课中,难免会碰到问题,于是要问小师傅,这样就有声音。如果确实解决问题还好,而班级的同学并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好学,尤其学困生,他们往往混水摸鱼,借故说话聊天,从而影响课堂纪律。导致自习课禁止问问题,减少了他们即时解决的一个机会;2、助长了部分学困生的惰性。因为问问题的方便,对于思考一下就能解决的问题,他们往往不想,直接问同学,要了答案就OK了。这样,反而不利于他们的学习,同时,对部分优等生的学习时间也易被干扰。 要真正提高每个同学的学习成绩,“传帮带”活动,还需完善,还需思考。如,时间的安排,应每天给他们一个固定的时间,30分钟左右,这样他们学的精,优等生的自我学习时间也能保证。 写在前面: 当我在前一段阅读的基础之上再次捧起西山老师的《在学中教,异步达标》一书时,仍然发现只有这样边读边思边写的方式是我阅读本书的最佳一种状态。每一个西山老师悉心选取的课堂细节,不管是不足还是亮点,都能给我颇多启发。这些文字,是继第一部分《且读且思——在百个细节中寻找自己的影子》之后的内容,虽是第二部分,实则都是能独自成篇的随笔。这所有的文字,也都是在教室里守着孩子们午睡的时候完成的。这些细节和亮点,也成为我反思自己的课堂以及自己对教育的理解的切入点,我的感受,有对西山老师教育思想的解读,有对他 “小班教育的关键,不在学生人数的多少,而在于教师潜意识支配下的教学行为——” ※杜威说:“一个有效的反应就是能完成一个可以看到结果的反应。”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断地采取各种手段和方式,期望看到某种结果,期望我们的行为都是有效的。…… “如果借助提问,想唤醒同学已有的学习体验,那么就应该在发布问题之后,给每个学生都留下充分思考回忆的空间,然后再进行提问—— ※课堂教学提问需要讲究策略,需要技巧。而有时,似乎并不仅仅是策略和技巧的问题,而是我们提问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质疑到释疑是一个过程,尊重学生思考的过程,保障学生的发言的完整性,是课堂中体现出的责任意识,同时也是老师个人素质的展现。 “即使不能完成课时教学任务,也不能让学生输在起跑线上,这是我们的任务,也是我们的义务,只要孩子不存在严重的智力障碍——” ※这是一个让人看了难过的教学现象!想起西山老师曾经在我的博客里留下的一个词语:痛感!孩子没学会或者学得比其他人慢都没关系,关键是他还是我们教学目标针对的对象。我们应不言放弃!而一旦我们对这样的学生熟视无睹,放任自流,那么我们变这个孩子的命运了,我们也在把他朝我们这个学习的集体外狠狠地推了一把!老师的“习惯成自然”是教育的悲哀。 说起“读书”,其好处(不管功利的还是纯粹之精神享受)人人皆知,自不必我多说。况古今中外的文化泰斗,名家大师谈论读书的精彩文章、格言警句等更不可胜数。 毫不隐讳地说,这几年以来,我一直在暗地里为自己所做的一件事情而有些沾沾自喜。那就是我在自己不断地阅读的同时,引

教师《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

教师《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需要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要常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这句话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读罢《陶行知教育文集》,掩卷沉思,我觉得获益匪浅。越是走近陶行知先生,越是感觉到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热爱,越是钦佩他的教育思想的深邃,越是感动于他人格的伟岸。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积极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他对教育事业的热诚与激情,带给了我很深的触动。 作为一名教师,没有对学生的爱、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爱是无法教育好学生

的。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步施教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如果缺少对学生的爱,那么教学也会缺少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但是,若教师只爱一部分学生,就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这种爱是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不是教师应当具有的真正的爱。所以,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爱。教师爱学生,才有教育,学生爱教师,才能教育产生效果。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当怎样实践爱的教育呢? “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认为,

读《陶行知教育文集》心得体会

读《陶行知教育文集》心得体会 二街小学李艳能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教育家,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的意义。 一、行是知之始 陶行知教育观点的产生依靠他的教育实践。陶先生说:‘行是知之始’即行即知,书中的知识都是著书人从行动中得来的。人类和个人的知识的产生都是行动。行动产生理论,发展理论。‘行动是他教育观点产生的必经过程,所以他说要“就事实生理想,凭理想正事实”。“事实是我唯一的指针,我要建造在活的事实上。”从他文章中不难看出,他的教育观点,都是建立在行动事实的基础之上。行动是人存在的基础。理论只是为了更好的行动。而理论的产生则诞生于行动。所以像陶行知先生的名字一样,先有行动,后有知识。

我们教给孩子的知识,是他对生活有了足够的体验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不是死记硬背前人的一些经验。在他认识之后也要更好地指导他的行动,如此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比如他教育中主张应该让孩子玩科学的把戏。他本是认为自己的书呆子气就中毒很深,然后他要剥掉这层书呆子壳。一天,他去修理母亲的表,向修表匠提出修表时要带学生在一旁观看,此日下午,他和学生们仔细地看修表匠把表拆了又装的全过程。当晚,他在亨达利表店买了修表工具和几个学生动手拆装了一只旧表,直到午夜才告成功。他和学生们高兴得不亦乐乎。陶行知修表一事,生动表明了他对实践的重视。 作为教师,我们要像陶先生那样,注意教学活动形式的多样性,不能再是单一的传授,要多一些观察发现法、实验探究法、游戏操作法……让孩子们走出教室,走进丰富多彩的活动,走进大自然,在活动中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共同探索世界,培养他们创造的欲望,创造的兴趣和创造的能力。 作为校长,我更要践行知行合一的理论。亲知为一切知识的根本,行以求知,是获得知识的源泉。我要处处走在教师的前面,为教师和学生做“行”的表率。 二、生活即教育 1927年陶先生在南京创办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开辟了一条改造中国教育的新路,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使教育贴近人民大众,参与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化和科学水平,立志做第一流的人物,‘不能舍身实验室,亦当埋骨边疆尘’。‘生活教育’学说是从

对生活教育的感悟——《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

对生活教育的感悟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最近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在我的脑海里更加清晰起来:“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是力的表现形式或变化,世界是力创造的,所以解决困难也必须拿力来才行。”“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这些陶行知亲自阐述的教育思想,读来更加耐人寻味,让我明白了教育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需要挖掘,教给学生死的知识,不如让学生自己从实践中去领悟……从书中我深刻感受了一位人民教育家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陶行知用他的一言一行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学校,他爱学生,他把学生和学校称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下面是我读后的一点体会:我对“生活即教育”的感悟 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生活教育的含义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教育的三大原理:1、“生活即教育”——从生活的横向展开来看,过什么的生活就是在受什么的教育。从生活的纵向发展来看,生活伴随人生始终,因而教育也应如此。由此我领悟到教育的意义是生活的变化,因而生活教育的内容是伴随人类生活变化而发展的,生活教育是一种终身的与人生相始相终的教育。 2、“社会即学校”——社会含有学校的意思。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之特质》一文中,陶行知指出“课堂里既不许生活进去,又放不下广大的大众,又不许人动一动,又只许人向后退不许人向前进,那么,我们只好承认社会是我们惟一的学校了。马路、弄堂、乡村、工厂、店铺、监室、战场,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我们教育自己的场所。那么,我们所失掉的鸟笼,而所得的倒是伟大无比的森林了。为着要过有意义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力是必然的冲开校门,冲开村门,冲开城门,冲开国门,冲开无论什么自私自利的人所造的铁门。所以,整个中华民国和整个世界,才是我们真正的学校咧。”陶行知先生主张传统的学校必须依据社会需要实行改造,利用社会的力量,在社会中创建新兴的学校。 3、“教学做合一”——教学方法论,“教学做合一”有两种涵义,一是方法,二是生活的说明。在方法方面,“教学做合一”的内涵是主张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不然便要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了。在另一方面,“教学做合一”的涵义是生活的说明,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不在做上用工夫,教不成教,学也不成学。一个活动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 实施生活教育的一个目标:“教人求真,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要求学校和教师“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生活,教会学生做人”,学校就要培养能发明工具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善于改造社会和征服自然的人才。这与21世纪教育创导的让学生“学会理解、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是相一致的。 通过学习使我理解到教学内容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教育的产物“人”是否真的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现行的“应试教育”是“考什么,教什么,”“应试教育”的弊端是教育脱离了生活实际,脱离了社会发展的需要,而陶行知先生提出的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体现出一个核心观点是“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先生始终把社会看成一个整体,把生活看成一个整体,把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